事业道德心得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业道德心得

事业道德心得 篇1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应当关注的事业,更是学校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方面。在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中,教学是其基本形式。为了更自觉地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更自觉地运用好教学这一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师必须提高教育学素养,做自觉的教育者,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一、教学过程也是德育过程

学校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都有可能成为道德教育形式。如美国教育家诺丁斯所说:“道德教育不仅是指任何一种旨在培养一种有道德的人的特殊教育形式,它也可以指任何一种在目的、政策和方法上合乎道德的教育形式。”学校体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都可能成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而学校教学,更应当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关于道德、道德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赫尔巴特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赫尔巴特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也不认为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诺丁斯进一步指出,有“伦理上的考虑”的教师“将教学视为道德事业”。

以下从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来阐明教学过程也是道德教育过程。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不存在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的观点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其理解并非没有异议。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就是“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渗透”的含义,也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了对“教育性”的不同理解。从教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看,说德、智、体、美各育相互“渗透”是对的,但是对“渗透”的说法,却容易产生歧义,也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日常所说的“渗透”,多指在教学中加进一些德育内容,这里包含两种值得商榷的假设:一是认为原有的教学没有德育因素,因此“渗透”就是从外面加进德育因素;二是以为教学的教育性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似乎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不具有教育性。对前一种假设,应当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教学内容都具有教育性,其中的自然科学知识价值中立,但在它转换为课程知识的过程中,经过教育处理,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价值,也许已有的教学内容看上去与价值无涉,但却可能蕴涵着隐性价直。后一种看法认为,教育性仅仅局限于教学内薛,这显然是片面的。我们不是说教育性存在于改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但教学的教育性决不仅仅存在于教学内容中。对教学教育性的表现,笔者曾大体上概括有四个方面:作为教学内容的学陴知识对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奠定科学知识基础和旨力支持的作用;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去、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等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对优良品质的发展具有锻炼作用;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教学全过程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含有教育性,全过程是从教学时间的延续性来说的,教育性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即教育性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从教育影响的性质说,有积极的,有消极的;从影响的方式说,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从教学活动参与者对教育性的认识说,有的是认识到的、自觉的,有的是没有认识到、不自觉的。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自觉性,善于发掘、利用其积极的影响,防止、克服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育者要凸显教育性,但不善于发现和体现教学自身具有的德育价值,反而不适当地从外面添加许多德育的“材料”。这些“材料”,或者与教学任务内容没有关系,或者虽有联系但却很生硬;有的因加入的德育分量过多,或者无形中改变了课程的性质,或者因占用课堂时间过多而妨碍了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些就是不适当的德育“渗透”,过多的“教育添加剂”未必没有负作用。其实,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整个人的精神教育。”杜威也说:“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中的每一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我们的任务是,应思考如何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德育过程。

2.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德育过程

教育,不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实施,都需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组织形式;而教学是教育实施的基本组织形式,各种教育主要通过教学这一形式来实施。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实现智育目标的活动,也是实现体育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的活动。总之,教学是实现各种教育目标的活动,也是实现道德目标的活动。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教学过程,也是道德教育过程。

然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人们把智育等同于教学,教学等同于智育,教学在无形中仅仅成为实施智育的组织形式。由此,导致教学的德育功能被弱化,以致忽视、“遗忘”了教学也是实施德育的形式,而把德育寄希望于“专门的”德育活动。

忽视或“遗忘”教学是德育的基本形式,可能与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关。1953年我国翻译出版的凯洛夫的《教育学》(1948)把教育学的结构分四大部分:总论、教学论、教育论、学校行政领导。教育论部分设有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美育、体育专章,但却没有智育专章;而教学论部分占有5章的篇幅。1957年我国翻译出版的凯洛夫的《教育学》(1956)对体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美育均各设专章,教学占3章篇幅,也没有设智育专章。不论作者是否以“教学”代替“智育”,至少在客观上误导人们不知不觉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误导人们把智育与教学看做一回事。国内的教育学教材把教学与德、智、体、美、劳并列,实际上就是把教学当做了智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教育理论界才开始认识到应区分教学与智育。比如,《对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几点看法》一文指出,仅有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专章,没有智育专章是不全的。1984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第一次突破了凯洛夫教育学的框架,单独设立“智育”专章。这样,智育与教学的关系才逐渐得到澄清。要改变教学行为,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学仅是智育的基本形式,同时,教学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这也就是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的内在根据。

论证教学过程是德育过程,当然不意味着教学仅仅是德育过程,更不意味着不需要设置专门的德育课和开展专门的道德教育活动。相反,应当认真地改善专门的德育课程和专门的德育活动,要更加重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理解、体验、领悟,以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活动 1.德育的实施必须借助于一定活动方式

德育是以一定的思想道德这种“精神”影响人的,而“精神”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单独存在。课程知识即教学中传授和学习的知识就是这样的载体,课程知识的教学就是实施德育的一种活动形式。

道德是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关系性存在,离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所谓道德的存在。因此,道德生活(包括道德教育)也不能离开其他社会生活活动而单独存在。或者说,现实生活中没有离开其他活动的、纯而又纯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道德生活必然存在于某种实际的活动中,德育的实施也必须借助于某种活动方式,或通过某种方式实施。从德育对人发生的影响来说,也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手段、一定的活动为中介而作用于个体,并通过个体的心理内部活动接受其影响。当然,德育实施有许多的形式和途径,但教学是一种经常性的、基本的形式和途径。

2.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形式

学校中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都有可能成为实施道德教育的形式,笔者把其中的教学活动看做是基本的形式。(1)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在学校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在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强,目标明确,组织程度高。(2)学生的在校活动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教学活动中度过的。学习是学生时期的主导活动,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智慧成长和德性成长的过程。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生的精神生活,就是学生的生命活动,就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3)作为德育组织形式的教学,参与的教师面广,而不限于“专门的”或专职的德育教师,所有任课教师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其实在教育过程中,每个教师总是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不是给予积极的影响,就是给予消极影响;不是自觉地施予影响,就是不自觉地产生了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教师都是德育教师。正如科尔伯格指出的:“教师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这些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活动。”英国道德教育家彼得斯也认为:“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

教学是德育的基本形式,是从教学占有的时间比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等意义上说的,而不是从德育实效性意义上说的。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不能仅仅从教学方面考虑,而应依据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从整体上对多种教育形式认真探讨。

德育必须借助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实施,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形式,这也表明教学应当成为一种道德事业。而当我们从道德事业的角度来看待教学时,必然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更自觉地运用好这种德育形式。

三、坚持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教学本来就包括“教书”与“育人”,“教书”与“育人”原本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如果说“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是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一种说法,那么,学校分设“教务处”和“德育处”,是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一种做法。学校原先设立“教导处”,“教(教书)”与“导(育人)”是统一的,与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后来,学校分设“教务处”和“德育处”(开始分离时多称“政教处”),采取这一措施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有某种好处,对提高德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许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这不等于强化了学校德育,不等于提高了德育实效。分设两个处的做法,在体制上和“客观事实”上,不论其主观意愿多么“善良”,但客观上对人们的思想有负面影响,产生了德育与教学的“分离效应”,教师也有形无形地分为“管教学的教师”和“管德育的教师”。雅斯贝尔斯认为:把传授知识的机构与教育机构分开来是大错而特错的,把教育从教学中抽离出来已经不是教育本身了。德育由“教育”慢慢地变成了“德育工作”。杜威也认为:“学校的智力训练和道德训练之间非常可悲的分割,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可悲分离,不过是由于没有把学校看做和建成本身就有社会生活的社会机构的一种表现。” 把德育从教学中分离出来,理论上源于陈旧的教学观。如果凯洛夫的《教育学》把教学等同于智育,误导人们以为教学就是实施智育的,与此相应,教学过程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样的教学观,割裂了德育、教学、智育的联系,这样,德育与教学、与智育似乎没有关系。凯洛夫误导了我们,而我们也误读了凯洛夫,致使我们忽略了凯洛夫《教育学》中承认的,在传授和学习知识过程中可以进行世界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这个方面。

既然将教学等同于智育,教学过程就被认为是认识过程,课堂就被视为仅是传授和灌输知识的空间,按此逻辑,为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就要单设“政教处”。这表明,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行为上的偏差又强化了观念上的偏差。也就是说,认识的误区导致学校内部体制上分别设置教学、政教两处,而两个处的客观存在又强化了主观认识上的误区。这种被分设两个处的实践强化了的认识偏差。已左右了人们的教育行为。即使口头上、理论上宣称教书要育人,但学校体制上的两个机构、两种职能,客观上把教师及其职责分成两个部分,教师的职能也分得很清楚,管教学的不管德育,任课教师对学生中的问题或违规行为,就要报告到德育处或政教处去处理。

当下,我们应当改变教育的现状,努力使德育与教学融合。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学应当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教学活动中的读、写、算的学习并不是技能的获得,而是从此参与精神生活”。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没有达到把“教学视为道德事业”这个境界,但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德育与教学的融合,当然不意味着德育不能有专门的时间、专门的课程。但对一门课程、一次专门活动,要实事求是地抱有合理的期望。我们更注重、更希望德育与整体的教育相融合,与学生的学校全部生活相融合。这样,德育就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充足的时间,并且真的有可能做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当下,我们指出德育与教学分设两处,也并非意味着立即合并两处,关键是“管德育的”教师与“管教学的”教师的关系,每个教师都应视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天职,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和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处理好“德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教学、智育、德育走向融合是目标,也是过程,它有赖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有赖于德育思想的转变,有赖于对德育的真正理解,也有赖于实验、实践、探索,寻求合理的处理问题的方案。

四、做自觉的教育者,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是我们的理想目标,也是我们追求的过程,只要我们努力追求,就能不断地接近理想目标。而要接近理想目标,需要有自觉的教育者,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一个自觉的教育者。自觉的教育者应当自觉地从“伦理上考虑”教学,自觉地“将教学视为道德事业”,坚持道德是教育教学的最高目的,教学应当为其服务。如杜威所说,“应当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也如诺丁斯所说:“学校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

自觉的教育者应当能深刻地理解德育原理.理解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是把“道德”教授、传递、给予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进行道德学习,其中包括外显的学习和内隐的学习;应当在教学中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通过学生自己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去感受、理解、领悟道德。自觉的教育者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自觉的教育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也是师生共同的道德生活过程。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多层面的,有心理关系、教育关系,也有道德关系。教学活动、道德教育、道德生活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方面。为实现教学的道德目的,教师应首先遵循“教学道德”⑩,以保证教学的道德性。道德性是教学的一种品性,是符合教学道德的教学品性。这样的教学是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关怀学生道德成长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学道德性的主要表现。对学生的关怀是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缺少关爱的教育是无效的或无力的。自觉的教育者应当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点从教书转向育人,是教育人性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教育教学发展潮流。世界教育史专家康纳尔说,在20世纪课堂内,出现了一个持续而稳定的运动,即教学过程转到教育过程,学校从教学过程到教育过程的转变,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重点由教书转至育人。人性化的最重要表现,应当是全面关怀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关怀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发展。道德学习是他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德性的发展是其精神成长的根本。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自觉的教育者应当明智地意识到教育者是教育成的,意识到自己的道德与学问不是必然比学生高。自觉的教育者应当看到自己的不足,教育者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学习者,而且是终身的道德学习者,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事业道德心得 篇2

1.1 会计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特定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取决于会计职业的产生, 它是会计人员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和总结出来的, 用以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不同利益主体、会计人员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规范准则, 是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统一。

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有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结合国际上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 规定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为: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提高技能、搞好服务。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履行其相关职能过程中应具有的重要道德品质, 它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具体应用的体现。它不但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而且也是衡量会计工作者的工作标准。

1.2 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

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 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 其作用是其他会计法律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例如, 会计法律只能对会计人员不得违法的行为作出规定, 不宜对他们如何爱岗敬业、提高技能、强化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 但是, 如果会计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热情和态度, 没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则很难保证会计信息达到真实、完整的法定要求。很显然, 会计职业道德可以对此起很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1.2.2 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动机是行为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 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 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遵循职业道德要求, 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1.2.3 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 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 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 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 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 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2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2.1 知识结构单一, 业务素质差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社会, 各个行业之间往往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 这就需要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要“十八般武艺”, 才能处理好会计业务。目前, 我国财会领域新准则, 新法规陆续出台,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行, 一些会计人员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业务水平还停留在原有基础上, 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专业技术能力较差, 职业能力明显不够, 未能完成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职能的转变。

2.2 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由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相对固定, 会计岗位缺乏竞争机制, 在岗人员普遍没有危机意识, 致使目前有部分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不精, 工作消极被动, 频于应付差事, 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缺乏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2.3 后续教育深入不足, 业务水平不高

会计继续教育是针对在职的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实行的一种后续教育。由于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变化不多, 很多单位不够重视在职教育和在岗培训, 继续教育经费投入较少, 缺乏应有的支持力度, 导致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停滞不前, 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要求。另外, 会计从业人员对后续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其重要性, 敷衍了事, 思想上存在错误认识, 认为后续教育是多此一举, 把会计后续教育视为一种负担, 在培训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 接受培训的目的只是为了最后考试过关, 使继续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2.4 习惯于服从角色, 淡化了服务意识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 财会工作的服务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会计属于管理岗位, 且事业单位往往重视行政管理, 大多数的会计人员往往仅满足于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等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 习惯于服从角色, 长期的工作经历使他们缺少主动、热情、周到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 不但影响了工作效率, 亦不利于单位和部门的经济利益和长期发展。

3 事业单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人员爱岗敬业、严格履行自身职责的重要前提, 也是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塑造或改造会计人员道德面貌的工作。由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基本具有政治水平较高、稳定性强、年轻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基础好的特点, 只有针对教育对象的上述情况, 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教育,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1 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 要充分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我国的事业单位多为教科文卫, 新闻出版、体育、环境监测、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机构, 这些单位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应该通过不断的政治学习, 充分认识到自己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对本职工作、对所在行业在国民心中形象的好坏都有着深远影响, 从而提升职业荣誉感, 提高主观能动性, 端正工作态度。

3.2 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增强其责任感

任何工作只单纯有热情是不够的, 对于会计这种需要相当专业知识储备, 紧随社会经济生活和相关准则的变化终生学习的职业,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行为, 是对职业道德最直接的诠释。

适当的岗位轮换会使会计人员有一种新鲜感, 消除厌烦情绪, 以全新的面貌去开展工作;同时还可以提高会计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 激发出他们的潜力和积极性;会计人员要想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就必须尽可能多的从事一些岗位, 并在完成工作后得到宝贵的心理满足和愉悦。会计岗位轮换, 在确保事业单位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标准规范的同时, 可以在制度上保证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适应新岗位的工作要求, 提高其业务能力。

会计活动既是个体行为又是群体行为, 因此, 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在提高业务能力上应当采取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的方式。个人示范, 一是要求会计领域的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保持自身学习热情, 成为全体会计人员的表率;二是要鼓励学习风气, 树立先进典型, 通过个人示范起到影响大众的作用。集体影响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激励和相互监督, 必然导致每个成员业务能力提升。

3.3 应建立良好的会计环境, 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综合素质

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 必须大力改善会计职业道德环境, 大力宣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 要将会计战线上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善于从日常小事做起的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事迹作为教材, 把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 增强其感染力。与此同时, 还要重视舆论作用, 舆论可以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起到扬抑作用。在会计领域, 只有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舆论, 才能净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 也才能收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4 结论

综上, 我们可以体会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课题, 必将伴随会计职业生涯的始终。在我国事业单位制度改革深入, 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建设程度加强的今天, 更应该不断研究探索事业单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发现问题创新方法, 打造高素质的事业单位会计队伍。

摘要: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形式, 是使外在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以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在品质和行为的有效途径。事业单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独立分支, 本文就事业单位会计特点, 从会计职业道德及其作用入手, 分析现有问题并阐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轮换,会计环境

参考文献

[1]会计职业道德——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之六[J].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J].

慈善事业助推思想道德建设 篇3

“大田杯”慈济育才奖学活动,是天津市慈善协会联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天津日报》共同开展的。这是集资助、表彰、教育、激励为一体的助学活动。每年由爱心企业捐资几十万元,在全市生活困难的各级三好学生中评选出若干名“自强少年”,“自强学生标兵”,“自强学生”,并以资鼓励。自2004年起累计资助、表彰、奖励、优秀贫困学生2409名。奖学活动每年都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党在我心中”、“迎奥运、知耻辱,争做文明小公民”、“讲公德,守法纪,文明安全每一天”等,年年召开演讲表彰大会,寓资助于演讲表彰活动之中。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大田杯”慈济育才奖学活动,通过表彰、激励贫困学子多读书、读好书,让孩子们在书中了解真、善、美,陶冶情操,从中获取正义、智慧的力量,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从汇集成册的篇篇征文中,反映出贫困学子通过读书活动的内心变化。他们从书中汲取营养,感悟人生,思考理想与抱负,不仅让人感到孩子们读书的幸福与快乐,还让我们看到一颗颗纯洁向上的幼小心灵在进步。河东区香山道小学家庭困难的李家杨读了《红色之旅》后,演讲时说:我在书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新中国成立,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新中国,又用坚强和智慧带领中国人民振兴中华。我作为新一代少先队员,要学习共产党人“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一心向党,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天津市37所中小学试点已两年,其目的是培养孩子们从小懂得惜福、感恩,树立扶危济困情怀。试点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爱与责任班级周会”、“家长与亲子朗诵会”、“凡人善举故事征集活动”等等,伴随着活泼多样的慈善文化教育,中小学生们纷纷投入爱心实践活动。我给爸妈倒杯茶、今日我站雷锋岗、为失明孩子录制电子书、到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图书馆、医院等公益单位做义工,为农民工子女义务讲课、为困难家庭子女做一帮一辅导等等,同学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他们懂得要孝亲、尊师、知礼、助人。增产道小学的庞征同学在阅读《慈善读本》后写道:“《夏洛的网》的故事让我知道了爱心的力量,友情的伟大,也激起我心中无限的爱,我想到自己应该怎样爱爸爸妈妈,爱同学,爱老师,爱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孩子的变化得到家长们的赞赏,家长们把“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誉为“成长工程”。

天津市慈善协会组织成立以来,已累计募集善款13亿元,救助支出9.6亿元,通过年年开展的“迎新春慈善助困”、“爱心成就梦想”、“有爱不在孤单”、“急难救援”支持公益等活动,使本市受助困难群众达130万人(次)。救助活动直接效应是帮困,不让一家一户过不去,不让孩子上不起学……,而间接效应则是受助人得到的精神鼓励,进而转化为人生前进的动力,这一点也不可忽视。13亿元善款凝聚了千万颗爱心,承载着社会公众对弱势群体的殷殷之情。受助人接受的爱心感染和精神激励远比物质惠及的价值要大得多。许多人接收捐赠后都激动地表示,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薪火相传的爱心人。社会大爱激励着弱势群体自强自立,奋发向上。受资助的贫困学生陈茁说:“感谢一路走来所有人对我的帮助,是爱让我越过一路的障碍,让我在困境中崛起,让我不断成熟。我有一个志向,毕业后去做志愿服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社会对我的爱回报社会,把爱传递下去。”被救助的130万人(次),试想:如果有一半人成为爱的使者,将社会对他的关爱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对他人的关心,社会上又多150万个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从这个角度看,慈善救助的对象有可能成为传播爱心的星星之火。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美丽天津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同样取决于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道德讲堂 教育是有理想者的事业 篇4

简要议程:主持人黄廷安书记讲课

今天道德讲堂讲述的主题是《教育是有理想者的事业》,我将结合我们身边的好人与好事来阐述。身在教育一线的我们都应该知道:教育是跟人打交道的事业。人是物质的人,更是精神的人,精神的人离不开理想。而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最有理想的人。

我们还应该是守望理想努力展现自己才能的人。

醉心于教育,献身于教育,期盼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点什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追求和梦想。

相同的选择、相同的事业,让我们走到同一所学校;相通的心灵,相通的感情,让我们为教育思虑万千,梦缠魂牵;相同的工作与背景,相似的烦恼与尴尬,相近的坎坷与艰辛,让我们渴盼倾诉、期盼聆听,更让我们希望在人生的历程中实现办学思想的特色化、办学实践的理性化、办学效益的最大化、生活生命的优质化……

在这个越来越喧哗的时代,在越来越匆忙的脚步与飘浮的声音当中,人的内心的理想有时会变得模糊不清。

如果教育人的人都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怎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如果教育人的人已不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怎能培养出品格高尚的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守护什么?应该寻找什么?

不同角色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共同的教育现实,让我们一起探究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灵魂与教育事业的本质。

这个社会,为了巨大利益与利润而进行的谈判天天都在进行;这个时代,为了完成预设命运或目标而召开的会议时时都在进行。

而让我校正在忙碌的教育工作者放下手中的工作,坐而论道,放飞思维、拷问灵魂,探究教育教育工作者的理想,难能可贵!

思考是一条河流,没有人能够穷尽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我站在道德讲堂上,谈的想法,只不过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引起大家的思考而已。

人们需要守望理想,需要寻找年青的意气风发的自我,寻找进入教育行列时对教育的敬意和诚意!当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永无休止的要求,不断重复的工作与生活,我们是否麻木了,伤心了,是否有过绝望,是否想过放弃。当然,我们队伍中有人放弃了!离队了!

人总是要借助精神的力量来对抗现实的诱惑、对抗现实的残酷,而当一群理想相同的人走在一起,则会聚集并散发出强大的力量。

因为生存,我们需要金钱;为了初衷,我们需要拷问灵魂;为了自由,我们需要超越现实;因为热爱,我们需要坚定理想,为了理想,我们需要寻找年青的自我!我以为,学校缺乏个性,就会没有灵魂。我还以为,每所学校对教育的思考是不同的。这样的思考,不应该被外在的变迁所影响。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追求的是纯净、幸福、宁静与本真。身在其中的你我,应当努力地让教育保持一种纯美,那种纯天然的美!

没有任何一句口号或标语式的话语,可以涵盖所有学校的生命力和他们的不懈追求。有特色、有个性的学校才能更好培育出有特质,有个性的学生。学校缺乏特色,缺乏个性,等于没有灵魂。有特色,有个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特质,有个性的学生。老师不能没有特色,老师不能没有个性。

我校的个性是什么?我校的特色是什么?我的个性是什么?我的特色是什么?这是需要每个老师认真思考、认真回答的。

我校的共性又是什么呢?我以为,“负责、合作、践行”的校训,还有“校风”、“教风”、“学风”、“班风”都代表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我们的共性——共同属性!

下面我讲述一些我校真实的人和事,大家看看能不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共性与个性,能不能启发大家关于事业与理想的思考。恕我在这里不直呼其名。

我校有一位老师工作特别繁重,但他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从不抱怨。他摆正个人在组织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时时刻刻把学校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组织忠诚老实。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决定,自觉接受组织的教育和监督。始终保持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本色,忠于职守。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精心筹划安排各种会议、交流、参观、合作办学、评估考核等活动,尽心尽力地组织好每一个会议,协调好每一次活动,安排好每一次接待,使学校的人力和财力发挥了最大效益。为学校的各项评估、考核,做资料准备;平时,认真完成上级的布置的各种统计工作。

他以校为家,放弃休息时间做好教育教学保障工作和学校条件改善工作。在工作中坚持“后勤工作必须服务于教学工作中心”的原则,以及用好学校每一分钱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对教职工反映的问题尽力及时解决。我校有一位老师认真抓教学常规落实,严格考试纪律和升留级制度,并结合教学督导加强常规检查,学风、教风和考风得到提升。

他积极落实全面教学质量和精品特色专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组织教务处及专业教研组完善教学文件,牵头相关职能部门收集和梳理大量资料,加班加点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顺利完成了市教育评估院专家组对7个专业“专门化方向”,“精品特色专业”验收;“教学质量常态评估”和“教学质量实地评估”等工作。

他积极组织参加上海市第五届“星光计划”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15个项目竞赛,精心策划,全力推进,重塑辉煌,专业类项目保持了优势特色,通用类项目成绩优良。

在他指导下,物流实训中心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被浦东职教集团评为唯一的先进集体。数控实训中心生产性项目教学有了实质成果,师生操作能力显著提高。培训中心电大教学点稳步发展,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3年物流与数控专业分别与农大分校和浦东东校签订了“3+2”中高职贯通学分协议。

我校有一位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夜以继日,吃苦耐劳。他为学校量身定做的信息化平台,受到上海市教育评估院陆德懿老师赞誉“本次评估,你们学校最大的亮点!”他工作的意义在于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放到了信息化平台上,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他设想用三年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校园”,基本完成数字教育工程: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

他积极用自己的课程和课堂探索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努力推进将教师的角色由知 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任务的制定者、学习情境的创造者和学习帮助的提供者,使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自主学习、实践、交流、反馈完成学习任务。为实现数字化交互式教学模式,他积极推动学校“IT”的发展,自主开发教学平台,从创意、设计、建设到使用,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在他的努力下,我校的数字校园已经日臻成熟,开发出了集校园网、政教网、创建在线、学校党建、德育课程、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德育资源等为一体的校园数字平台。

他所申报的《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中职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市级研究项目已于2013年10月9日到市教委接受专家评估,是全市20个立项项目之一。

他牵头完成的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并被批准立项,2012年上级投入第一期工程投入建设资金310万元,内容包括基础网络、硬件设施、校园一卡通、软件平台等,今年已验收通过,二期工程590万工程项目也已立项。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的座右铭是“勤奋务实,不断进取”,她作风泼辣,敢于担当。她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个性修养,提高自己政治业务素质,不断在工作实践中的反思与提升;她通过培训和自学师德先进事迹及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她积极吸取兄弟学校的经验,不断在理论上探索,不断在实践中自我加压,自我锤炼,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不断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她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结合科研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成效。她认真备课,一方面落实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探讨的同时,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既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又注重“做人”的培养,注意德育教育的理念在课程中的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体会成功,受到学生的欢迎。她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

她在培训、科研上也有很多收获。她立足岗位,始终保持良好的师德风尚,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宗旨,认真作好每一件事;本着“方法总比困难多”的乐观态度去处理各项工作。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面对行为失范的学生,她善于找抓手,重措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她积极组织或协助组织各项活动,为学生搭建培养能力、展示能力的舞台,丰富校园文化;她抓队伍建设和班级干部培养,保证学校各项检查与活动的有效落实;她争取社会资源参与学校管理;她积极协调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心理健康示范校评估及其他各项检查的资料准备。

我校有一位老师作风泼辣,敬业贡献,为学校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积极参加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法改革评优。她积极参加教科研工作和专业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教科研水平,为我校的物流专业发展献计献策。她积极参加物流类课题研究。她立足学校物流专业发展和实训中心发展,认真做好物流实训中心实训设备更新和提升工作,主持增加物联网、未来超市等项目。她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与实验员沟通工作,及时处理实验室各类问题,尽力为实验员和教师做好服务工作。定期检查开放实训中心的设备、设施情况,做到账、物相符。保证开放实训中心设备、设施的完好率,提高开放实训的使用率。她领导的实训中心在本除继续为我校物流专业学生开展实训外,主要承担了上海电大、上海海事大学工商行政管理学院、上海第二轻工业学校、育华集团学校等单位近2000多名学员的物流实训任务,培训效果好,学员满意度高,使实训中心能真正成为各层次学生接受教育的新课堂,市民接受职业培训的大学校。

她积极参与浦东新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作为浦东新区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在2013年5月至7月,具体负责浦东新区第二届“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被评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先进集体。她具体负责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参加上海市特色精品专业申报、评估等准备工作,与老师们一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她具体参与上海市职业教育国际水平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体现了上海中职物流的最高水平。她具体参与海运货代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她协助物流教研组参加第六届上海市星光计划比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我校有一位老师是我校派出的援助挂职干部,他牢记使命,遵章守纪,团结同志,珍视友谊,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关爱学生,视教学质量为生命。

他为基础薄弱的挂职职校选拔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还带领教师组建学校参赛队,各个专业的参赛队都取得较好的名次。

他开拓进取,努力尝试构建产教结合的平台,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初步解决了一些困扰学校教学实训的困难。他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通过下乡调研访谈等形式,和教师们一道开展教科研工作,在各类杂志发表或交流论文。他依托自身比较精通信息技术的优势,努力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联系上海中职图协,上海梦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学校图书馆捐赠价值2万元的铧网图书管理软件,初步建成并逐步完善了挂职学校的汽修模拟实训室。他连续3次组织并成功完成了在学校开设的中职学生计算机考试,顺利安排一千八百多名考生考试,本校考生考试通过率达97%。他竭尽全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毕业生毕业工作。他积极组织协调NFTE创业指导培训。在他的推动下,2013年4月15日,县人社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邀请到了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徐本亮等3位专家教授,对学校132名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7天的NFTE创业指导培训。培训班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使一批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他积极推动学校的帮困结对送温暖工程建设。他和教师一起与成绩优秀的在校贫困学生结对帮困,资助每名学生每月100元。鼓励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在学校刻苦学习,掌握专业技术,毕业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为国家效力,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温暖和关爱。从2012年新学年开始至现在,他结对帮困学生共计5名,帮困资金6000元。

我校有一位老师为了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努力在工作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了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为了学校和支部的荣誉,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她恪尽职守,踏实工作。她经常加班加点,从不与人说起。

我校有一位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当班主任时,班上没有一个学生不吃食堂饭菜,早上坚持带着学生跑步,每次学校运动会他班总分都是第一,他带的班级的学生曾向校长申请免监考,他带的班级曾长期坚持每周学唱一首歌,他带的班级学生每天中午坚持练字,他几十年以来的除夕免费为居住地人民写春联,他使我们学校有了上海市优秀社团,多少年来他写的新闻稿每周见网超过学校其余人员的总和还超一倍,他兼任着一报一刊的编辑,他所做的事很多人表示敬佩,但也有人骂他。

今天,我在道德讲堂上讲述我们学校的人和事,只是百树一叶,犹如沧海一粟,却能涓流入海,汇入我校的道德之海。我们的每个老师身上都有高尚的情操,每个人都有高尚的行为。凡是高尚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崇敬的。

古人云:见贤思齐。古人又言:三人行,必有吾师。俗语说:三好带一好,三坏带一坏。如果我们能从在座的每个同事身上汲取到哪怕是一点点的道德营养,我们就离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的目标不远了。

教育需要理想,学校需要理想,老师需要理想。理想就是精神。理想是超越时代的飞翔。面对一道道难关,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面对望不尽的苦旅征程,面对种种失望,我们需要理想为我们鼓起前进的风帆!

作为教育事业的一员,作为学校团队中的一员,我们将用我们的热情、执着、坚持、无畏、忠诚、奉献浇灌我们的理想之花。

忠诚职业教育是我们全校老师永远的坚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全校老师的应尽职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学校全体老师的共同心愿!

事业道德心得 篇5

作文题(40分)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论述深刻、论证充分,联系实际,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写作素材】

中公教育专家张盼:曾经天朝上国,泱泱礼乐之邦,数千年来的文化荣耀仿佛一夕丧尽,一百年来屡屡有人提出改造国民性的方案。究竟是一次次激烈的社会“改造”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还是“改造社会”的目标本身就是一个不该出现的历史伪命题?尤其是当年轰轰烈烈“彭宇案”一纸判决,让中国的道德水平倒退了30年。

道德败坏的具体表现(事实论据):

社会乱象之一:农民工纷纷遭欠薪 杨白劳重现社会

现代中国,雇人干活却不给发工钱,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在社会新闻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上门讨薪。更有甚者,似乎是在推波助澜,央视在不久前反复表扬了一位年年为手下民工结算清楚薪水的包工头。虽说这种事情确实需要表彰,可这种表彰不正是说明,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沦落到何种程度。

社会乱象之二:为牟利不良企业置公众健康安全于不顾

“三鹿毒奶粉”闹得沸沸扬扬,开始的坚决否认,中间把责任推到供奶方,最终因为政府一纸鉴定而彻底败露,整个过程一波三折,好似一场多幕的悲喜剧,也让公众充分看到了现代中国知名大企业的所谓良心和公共责任感:包括地沟油问题、苏丹红、瘦肉精、毒校服事件等层出不穷。为了经济利益可以完全泯灭良心,为了利润,将诚信踩在脚下,这是彻底的道德沦落。

社会乱象之三:知识精英纷纷抄袭 天下文章一大抄

作为社会精英,尤其知识界精英,是守护社会公共道德的最后防线,可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所谓的精英们,表现出的行为更加龌龊:论文抄袭,伪造学历,甚至是抢夺学生的论文署上自己名字„„种种行径不仅让旁观者咋舌,更让人生出一个疑问:社会道德的败坏面前,连知识精英都沦落了,还有谁能坚守? 社会乱象之四:部分官员滥用公权力:民众承受底线不断被突破

当前,少数为官者失德缺德现象日益突出,有的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有的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有的贪图享乐、玩物丧志,有的官气熏天、横行霸道,有的信念丧失、求神拜佛,有的趣味低级、包养情妇。一系列官员腐败案件,犹如一部连续剧,不断刺激着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不断突破民众心理承受底线,官德缺失的现象,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社会乱象之五:中国式云集

中国式过马路彰显国人规则意识的缺失,中国式到此一游将国人形象将至最低点,中国式嫉妒(大学生投毒案)让我们明白高智商高教育层次的人如果内心邪恶是多么的可怕;所以说,提高国民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关于道德的名言(理论论据):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4、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战国策

5、君子不失口于人,故言足信也。——礼记•表记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写作范文】

让文明引领风尚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和灵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把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

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点。只有不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风尚,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把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作为长期的着力点,让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伴随和谐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于努力营造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公民道德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中,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至关重要。当前我们的舆论引导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新闻媒体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待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够;一些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格调不高,缺乏应有的审美情趣,过分追求卖点和外国人的认同,甚至以获得国外的大奖来作为评判标准;基于此,我们应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为己任担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打造精品,繁荣文化。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于不断健全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长期以来,我们在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实事求是地讲,没有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实效性还有待增强。当前,最紧要的是,要通过形成良好的协调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使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建立包括责任机制,在严格、科学考评的前提下,完善、落实责任追究制,从而扩大公民道德教育的覆盖面。道德建设是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过程中,要遵循道德建设特点,积极实施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工程,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方面,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人的教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有长远的眼光,坚定的信心,十足的耐心,在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对个人的塑造,完成对一个党和政府的塑造!

事业道德心得 篇6

1.当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日益成为科研工作的主导组织形式。(3.0分)A.团结协作 B.全面整合 C.分工协调 D.各自为营

我的答案:A√答对

2.下列关于创新的论述,正确的是()。(3.0分)A.创新与继承根本对立 B.创新就是独立自主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D.创新与引进国外新技术相矛盾

我的答案:C√答对

3.()是科技成果社会应用的最根本的价值标准。(3.0分)A.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生产力水平C.造福人类

D.形成科技道德规范

我的答案:C√答对

4.以下不属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处罚措施的是()。(3.0分)A.行政处分 B.不披露、私下审理 C.撤销项目

D.取消资格、学位、称号

我的答案:B√答对

5.科学活动的()对科技人员有内在的吸引力。(3.0分)A.专业性 B.复杂性 C.权威性 D.求知性

我的答案:D√答对

6.科技道德是指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应遵循的做人做事的()。(3.0分)A.行为准则 B.职业规范 C.价值观念 D.基本原则

我的答案:B√答对

7.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立志考察祖国的山川地貌,面临旅途中的艰难险阻,百折不回,历经28年写成《徐霞客游记》,在地质研究特别是岩溶和河道勘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体现出徐霞客()的科学精神。(3.0分)A.勇于创新 B.拼搏奉献 C.报效祖国 D.严谨治学

我的答案:B√答对

8.()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科技发展的任务而制定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3.0分)A.科学理论 B.科研方向 C.科技政策 D.科技伦理

我的答案:C√答对

9.()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3.0分)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我的答案:A√答对

10.科技道德对科技活动和人际关系()。(3.0分)A.具有规范协调功能 B.存在利益诱导功能 C.存在约束性 D.具有强制性

我的答案:A√答对

1.科技道德规范是指()。(4.0分))A.献身科学、顽强拼搏 B.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C.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D.团结协作、合作共事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下列属于科技道德问题的是()。(4.0分))

A.弄虚作假,编造实验数据,剽窃他人成果等,严重违背科学工作者求真诚实的道德底线 B.一切向钱看,以业谋私,以职谋私

C.不顾大局,个人第一,不讲民主,不讲团结,无端内耗,协作困难 D.不注重事实,不讲科学,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

我的答案:ABCD√答对

3.科技道德的社会作用是()。(4.0分))A.有利于促进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B.有利于科学研究活动循着人道、伦理的正确方向发展 C.具有教化和示范功能 D.具有激励与协调功能

我的答案:ABCD√答对

4.科技进步有时会带来伦理问题,需要通过科技道德加以引导和约束。下列属于科技伦理问题的是()。(4.0分))A.核武器的使用 B.试管婴儿与克隆技术 C.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 D.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我的答案:ABC√答对

5.加强科技道德建设的措施包括()。(4.0分))A.加大对科学技术所需资金的投入力度 B.加强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

C.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奖励和监督机制 D.加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

我的答案:BCD√答对

6.科技道德的特点是()。(4.0分))A.科学性 B.普遍适用性 C.广泛性 D.持久性

我的答案:BCD√答对

7.科学集成时代的必然要求是()。(4.0分))A.互不干涉 B.相互尊重 C.相互利用 D.取长补短

我的答案:BCD×答错

8.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科技道德评价机制的措施包括()。(4.0分))A.舆论引导 B.榜样激励 C.恶行批判 D.同行评议

我的答案:ABCD√答对

9.苏联当代著名的宇航专家科罗廖夫,在当“囚犯”时设计出了喀秋莎大炮,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采用捆绑式火箭,使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苏联卫星事业取得突破性的成功。这一案例中科罗廖夫所作所为体现出他作为一名宇航专家的()。(4.0分))

A.为科学献身的道德精神 B.荣辱不惊的精神境界 C.忍辱负重的道德品质 D.不卑不亢的品格

我的答案:AC√答对

10.属于学术失范现象的是()。(4.0分))A.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 B.隐匿学术源流 C.自我炒作、自我宣传 D.学术成果的粗制滥造

我的答案:ABCD√答对

1.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激发出来的,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的。(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2.科技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们所从事的科技活动与自然界、科技工作者与社会以及科技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在科学活动中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总和。(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3.科学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技术、军事实力的进步,不会与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发生冲突,产生危害人类生活和人类文化的负作用。(3.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4.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做到严谨治学、求真务实。(3.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5.加大对违反科技道德规范的惩处力度不是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3.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6.谦虚谨慎是调节学术活动中相互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7.工艺垄断,技术保守,对培养接班人毫无热情不属于科技道德问题。(3.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8.献身科学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品质,是科技道德的首要规范。(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9.科技道德以科技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为其研究内容。(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10.对科研过程进行伦理控制能够防止危害人类的因素产生。(3.0分)

事业道德心得 篇7

一线的普通教师可能对此不以为然, 认为要回答“什么是教育”再简单不过了。他们认为, 教育具体表现为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参加教研活动等。然而, 仔细想想, 这真的就是教育吗?这真的就是我们理想的教育生活吗?面对这样的教育生活, 教师们有时会感到困惑与无助。然而, 身处这个快节奏、功利化、机械化的教育时代, 终日的忙碌使得他们无暇思考教育的本质。如果我们敏感而又深情地直接触摸今天的教育, 似乎可以觉察到这个时代的教育好像是拒绝深刻的, 否则肤浅就不会成为一种时尚。我们似乎能够觉察到, 无论是在思想的世界, 还是在行动的世界中, 深刻总是处于边缘, 而这可能正是我们的教育缺乏深刻品质的时代依据。正因为我们缺乏高品质的教育生活, 所以我们呼唤, 在深情的呼唤中才会深切感受到缺乏深刻品质的教育是怎样的孱弱。

近日笔者阅读芝加哥大学菲利普·杰克森教授的《什么是教育》一书, 顿感收获良多。杰克森教授经过数十年的研究, 最终得出一个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结论: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这一振聋发聩的回答, 无异于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对教育本真的追寻与呼唤将会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新鲜的空气, 对读者如何理解教育也会有所启迪。其实, 对一个人帮助最大的书籍就是让他思考的最多的书籍。《什么是教育》无疑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它会令每一位与之遭遇的读者思绪翩翩, 回味无穷。

一、对杜威问题的回应

杜威在1938年的一次演讲中, 邀请作为听众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思考这样四个问题:“什么称得上是教育?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满足什么条件, 教育才能成为现实, 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口号?”[1]杜威关注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的纯粹性, 而我们所缺乏、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纯粹的、简单的教育。20世纪40年代末, 当时还是学生的菲利普·杰克森首次接触了这次演讲的文字稿, 于是就将杜威的问题铭记在心, 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漫长时间里, 一直反复思索杜威所提出的问题, 他将杜威的问题最终归结为:“什么是真正的、真实的教育?什么是根本上、本质上、绝对意义上的教育?也就是说, 当把所有的记忆都褪去, 把所有说过的、做过的都抛开, 什么是教育的最后含义?”[2]为了明确这一问题, 他继续思索与追问着教育的真谛。为了寻找到一个简短且有效的答案, 他开始对教育的价值进行思考, 询问作为人类活动的教育的基本价值是什么, 为什么教育对人类的福祉如此重要。因此, 他逐渐地意识到, 隐藏在杜威问题背后的东西可能会直接命中教育之所以称得上是“教育”的要害。

最终, 杰克森教授给出了一个个性化的教育定义:“教育是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 其明确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 (人格) 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 而且, 间接地, 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 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3]正如他所说的, 这个定义听起来相当笼统。毕竟, 教育过去是, 现在是以及将来仍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然而, 这个定义背后却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我们不妨仔细想想, 人类的一切教育其实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这个过程从个体一出生就在无意识中开始, 发展社会意识, 熏染文化意识, 形成行为习惯, 锻炼个人思想, 激发个人所独有的感情和情绪。正是在这样一种不知不觉的过程中, 个人逐渐地分享了人类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 教育也不例外。因此, 我们把教育视为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 虽然表面上显得比较简单, 但却可能直接命中教育问题的要害。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 在这一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中, 还发生了什么, 或许这就触及了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实质问题。杰克森教授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是促进受教育者精神转变的过程, 即教育的底线。教育的底线在于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4], 在于它的目标就是要改善人的精神。教育试图让接触它的每个人, 如教师、学生的精神比现在更好。这一任务是无穷无尽的, 它试图让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变得更好。每一代新人都需要接受教育, 都可以自由地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 就是使我们自己重新致力于对它的服务, 重新认识到这项事业的崇高和神圣, 这样, 人类的生活才可能因自己的努力而更美好。

二、教育的使命

如果仅仅将教育归结为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 通常人们依旧认为这一想法比较抽象和简单。然而, 杰克森教授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进一步提出教育的使命是什么的问题, 认为教育的使命在于贩运真理, 并将其归结为五种真理:事实性真理、系统性真理、工具性真理、道德性真理和主观性真理。事实性真理是教育内容中最简单的生活常识, 所提供的信息通常可以在一瞬间或以易于验证的感觉进行传达;系统性真理是知识内容的体系, 一般以复杂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工具性真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 涉及做事情的方式方法, 即人们采取行动的规划和步骤;道德性真理是内化并植根于人类道德意识中的礼仪和规范;主观性真理是个人采取的真实看待自己、他人以及整个世界的真理。杰克森教授认为一般的教育仅仅只是完成了对这五种真理的贩运, 但却遗失了最重要的任务, 即赋予这些真理以生命[5]。没有生命的真理不能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 教育的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 所以教育要贩运的真理必须是容易获取的、有趣的, 而且对处于交流接受一端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即主观性真理。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在于将前四类真理转化为第五类真理, 即主观性真理。

然而, 以怎样的形式贩运主观性真理, 这是一个新问题。杰克森教授认为, 应该建立一个民主的课堂, 允许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能够自己确定所学内容中的真理, 即教师要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反对和异议当作建议、收益对待[6]。对教师而言, 这意味着他们要尝试着容忍学生打断授课、对学生意外提出的问题感到愉快、注意学生在课堂上困惑的面部表情并不惜一切代价为学生解疑答惑, 所有的这些发生相互作用, 都将会提升贩运主观性真理的意义。回归当前的日常教学生活, 教师选择授课的内容, 讲课、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等活动, 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和形式几乎是由教师一手操办。然而, 在理想的课堂生活中, 知识应该由学生自主建构, 只有在学生内部心灵中发生的知识学习才可能是最高效的。正如杰克森教授所言, 只有“对真理贩运的控制转移到了个人手里, 此时, 它才处于自由社会中。在最好的条件下, 其最终的管理者不是别的, 正是思维本身, 思维在做自己的事情, 行使自己的自由、沿着自己的轴线转动、发挥自己的潜力”[7]。

三、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果说教育的任务在于贩运主观性真理, 那么教育的终极目标或者说最高真理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逻辑演绎的问题, 也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 这个问题的解决远比人们预想的要麻烦, 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并无有形的存在形式, 不能通过经验得到验证, 只能被考虑、谈论或示意出走向。杰克森教授指出, 对那些追求教育最高真理的人而言, 教育的终极目标, 其最高的真理, 只能是完美[8]。而且, 他引用神学家保罗·蒂利希的“自由”和“规范”的双重概念, 进一步将“完美”解释为“面向无条件有效的规范开放的自由”[9], 认为只有通过个人自由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密切互动, 人类思想和行动的道德重要性才会被确定下来, 而自由和规范的问题又是教育必须面临的问题。教育需要自由, 但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 要遵循理性本身的支配, 才能更好地行使。行使自由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人类生活的真、善、美, 这是教育的追求目标, 也是全人类努力追求的完美顶点。因此, 我们今天寻求并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本身就是一种高价值的人类努力。

为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师生交互关系或学校与学生的相互关联呢?杰克森教授提炼出“大, 足以服务你;小, 足以认识你”的观点来解释这一问题。“大, 足以服务你”主要是指学校环境中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质设施, 充足的、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与丰富的课程设置, 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挥智慧才能的选择和机会, 但这些关联主要是间接性的[10]。“小, 足以认识你”主要意味着在这所学校里, 学生不会没人管, 不会在人群中迷失自己, 表明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将学生视为个体对待, 不仅仅是知识的受众, 这背后的支撑是学校与教师对学生所作出的道德承诺, 且这一影响具有直接性[11]。这种道德承诺其实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意或人性关怀而实现的。毕竟, 教育中的“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同胶水, 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 从而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活。更需要指出的是, “爱”的教育情感不仅是单纯情景性的情感投入, 更会折射出教师拥有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气质, 这一点在当前功利化的教育时代弥足珍贵。教育的对象直接指向人, 没有“爱”的教育只会成为对学生身体及精神的规训和压制, 会丧失教育自身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活动本质。“只有教育总体上进行人道主义的追求和约束, 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的世界, 成为人的绿洲。”[12]因此, 我们可以说, 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

《什么是教育》一书可以视为一位高境界的教育思想家的个人反思, 除了给出作者本人对教育的个性化思考, 更多地会激发教育工作者思考自己心目中的教育。因此, 对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而言, 该书应该成为他们的参考手册, 将教育看成是一项道德事业, 让学生以及教师乃至所有的人为了变得更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菲利普·W.杰克森.吴春雷, 马林梅译.什么是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14、15-16、155-156、151、33、36、37、109、111、147、148.

事业道德心得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新入职人员 职业道德教育

事业单位是指有别于企业单位的非营利性的行政性质的社会服务组织,通常包括学校、医院、图书馆、政府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以及科研单位等等。事业单位的入职人员在参加工作的最初时段,就面临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的问题。他们往往没有相关的道德规范的意识,而且职务工作能力又有限,容易出现问题。

一、事业单位人员的相关道德规范

事业单位包括很多部门,一个事业单位有很多种类的工作人员。笔者通过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阐述。事业单位里面各个岗位上的职工不论什么职务,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都是具有共性的,都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和服务人民,它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职业道德观念。在如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它可以引导和制约单位新入职人员的行为,调节工作人员与利益团体的利益分割。这些职业道德价值观念贯穿于入职人员工作的全部过程,为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运行提供精神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事业单位新入职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缺陷

(一)专业知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新入职事业单位人员对于新的工作环境适应过程还需要一段时间,他们要把所学专业知识转换为业务能力也需要一个过程,因而不能很好地融入单位集体中,融入单位文化体系中。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熔炉,面对社会工作纷繁复杂的需求,职工只会单一的知识技能往往不够,这就需要新入职人员在单位的日常工作中要多学习新的实用的技能。

(二)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由于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安排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员,多数工作比较辛苦比较枯燥。有的职员认为某些工作岗位难以得到升迁而消极怠工,存在懈怠情绪。这导致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缺少积极性,随便应付差事,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三)缺乏服务精神

事业单位新入职人员参加工作的目的,不仅包括为上级领导决策时提供意见,同时更要提供服务,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些新入职职工不能对自己的岗位和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少数人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急需转变;有些职工入职开始就带着情绪上班,面对同事和服务对象的咨询和求助,显得不耐烦,更不愿意提供帮助。

(四)不能坚持廉洁原则

事业单位中有些岗位十分重要,比如财务人员,这些职工掌握着单位的经济收支管理。有些职工在这一岗位上一开始就挡不住利益的诱惑,他们利用职务便利,运用非法手段来获得非法利益,贪污腐化。这种情况造成了事业单位財务工作有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1]。

三、如何解决事业单位新入职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遇到的问题

(一)单位新入职员工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三个方面[2]。教育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岗位培训活动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尽量提高职工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应通过树立单位内部职业道德模范人物来激励全体员工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工作原则,做合格的优秀的员工。

(二)实行岗位轮换制度,激励新入职职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新入职职工需要保持一定的工作热情,而固定的工作岗位容易让这些人觉得枯燥甚至不再喜欢自己的岗位工作。建立工作岗位轮换制度,就会使参与其中的职工保持一种新鲜感,从而对待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很认真负责。另外,新入职职工可以借此机会来尝试多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而熟悉所处事业单位各个领域的情况和锻炼多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用制度建设来制约职工

通过评估和培训来加强新入职职工的职业道德意识还远远不够,这需要完善内控制度。管理阶层人员可以通过已有的制度来制约财务人员、会计人员等职工,以此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通过内部严管来防范事业单位财务舞弊,保证财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不敢触犯铁的纪律。[3]

(四)事业单位对新入职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要重视案例教学

在培训新入职职工时应该通过将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人和事作为案例让员工学习和讨论,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违反职业道德规范不仅会损害事业单位利益,同时也会危害自己的工作前程。此类警示教育可以加强深新入职职工对违法乱纪后果的认识。这样警钟长鸣,工作人员才能有效抵制不良作风。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新入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关系着事业单位内部工作风气,同时也从宏观层面上影响着社会风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还需要事业单位有关部门注意加强新入职职工的自律意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自治能力,而不是过于依赖外界的强制措施才能做到遵纪守法。

【参考文献】

[1]马静.新入职高校青年教师敬业精神缺失的危害、原因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01):40-42.

[2]吴琳琳.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浅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4):93-94.

上一篇:erp供应商商品管理下一篇:大中专毕业生相关就业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