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与公民的道德素质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突发事件与公民的道德素质(精选11篇)

突发事件与公民的道德素质 篇1

摘要: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情况下,人们毫无心理防备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会吸引很多民众的围观与关注,但是在这种时候,公民的道德素质就曝露无疑了。

关键字:突发事件;道德素质:措施

俗话说世事变化无常,每时每刻都有着不同的事件发生,或者是有心理准备或者是没有心理准备。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民众们的不同反映就体现了个人的道德素质。

比如说在一场突发事件之中,一辆载着水果的货车突然翻倒在路边,货车里面各种各样的水果都掉了出来,这个时候就会引起很多人的围观,而他们的行为也大不相同。比如说有的人目睹了这一幕之后,就会忙着叫人一起去抢救被货车压倒的货车司机,救人要紧,然后就会一伙人一起去抬车救人。有的人就会赶紧回家找各种工具来捡拾从货车中掉出来的各种水果,然后运回家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眼光,对救人的人群也视而不见,只是顾着捡拾水果。有的人呢,或许就会站在路旁充当一个看客,仿佛周围的事情与自己丝毫无关,更甚者可能还会拿出自己的手机拍照发微博,把这个事件发到网上。有的人或许会打120····

面对这种突发事件的时候,每个人采取的措施往往不相同,从他们的行为中也就体现出了个人的道德素质。那些去救人的公民的做法无疑是受到人们赞扬和支持的,而那些看客,捡拾者的行为往往是受到人们的批评和指责,这几种面对突发事件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能够指责别人什么,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行动,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就非常好了。

突发事件与公民的道德素质 篇2

关键词:儒家文化,公民道德素质,法治化进程

和平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当前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和平世界和谐社会的发展所表现出的文化底蕴来源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发展、不同社会体系制度等的融入与共存。这样, 人类社会发展才能接纳与理解对方异域文化的不同社会发展体制、不同文化体系等, 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而代表东方文化的传统儒家文化学派思想也在“反本开新”, 尝试改变困境。同样, 西方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也在试图发扬其文化精髓与基本精神, 对其西方体系文化进行深刻反思。这种社会发展趋势要求下的东西方文化的融汇及涌动, 也体现出了当前知识经济格局下的地球村正在接受现代或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公民文化建设发展走向。因此, 当前客观重新审视传统儒家文化对我国公民文化走向发展与法治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影响, 对当前积极塑造公民法治意识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综合水平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公民道德素质与法治秩序

从东亚、东欧、南美等一些转型国家的法治化进程发展工作中,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 现代国家及社会法治体系发展理念都和传统文化思想逐渐背离。这是因为社会时代在发展, 困扰现阶段国家法治化进程实现适应性的转型突破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化的大环境下, 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社会需求与个性游走的矛盾问题。同样, 在传统道德体系下我们对社会发展转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犯罪率提升与社会秩序失控现象也予以深切关注。一方面, 仅是根据国情简单地植入现代法规制度, 或是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内容, 也并非能够就必然性地给社会秩序规范发展带来法治化成效。另一方面, 我国社会公民在法治化进程发展中扮演着主体要素, 只有公民意识具备法治责任观念, 才能逐渐提高公民道德综合素质水平。由此得出结论, 我国法治化进程发展能够实现法治成果上的突破, 必须要立足实际, 考虑社会公民主体在道德信念与法律信仰方面的社会主义精神构建, 进而才能实现由“臣民”到“市民”, 再到“公民”这一法治化进程意味下的社会角色定位, 使公民这一社会主体成员能够自觉守法, 将“纸上的法律”转化为“活法”, 人民心中信仰的“自由法”, 为控制我国法治化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社会失范”问题提供法规事实依据。

同样, 就是当前在法治社会体系相对健全与完善的国家, 对和谐社会发展、社会民主法治、公民法治意识塑造、公民道德素质综合水平等方面都予以加倍和重点关注。比如, 在20世纪30年代, 美国曾经颁布过《公民的形成》, 直到30年后又相继推出了《公民文化》, 由研究社会公民主体转变成公民文化体系的研究历程。然而, 在我国关于公民文化和法治化和谐社会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 与社会发展趋势下的民主法治建设要求很是不协调。由此而言, 公民的道德素质综合水平大幅提升与能够积极遵法规、守法纪的法治执法效果仍然未能在全社会结构层次中普遍形成。当然, 如果较为粗浅性地分析这种社会现象的直观原因则是与我国公民主体法治观念相对薄弱、法规信仰走下坡路、社会失范现象突破等因素有关。基于此, 国家在“十二五”、“十三五”中的普法建设规划中, 也将公民意识与公民道德素质培养塑造作为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中我们一直以培养“四有”公民作为一项奋斗目标。虽然国家近几年来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针对公民法治意识与公民性品格塑造进行了着重明确, 但只有公民主体能够积极依法、守法, 建立法治法规信仰等才能有效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实施,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提供实施保障。

二、儒家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深层影响

在全球性的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 任何国家及民族视阙下都以“民粹主义”思想观念来“发扬”传统文化传承思想可以说都是徒劳的。当然, 诸如外来文化对国家传统文化予以“大换血”也只能是枉然与空想。这是因为, 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在历史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融入的本土传统文化说其根深蒂固也不为过, 会像血液一样注入到民族品性之中, 并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展现出不同的正负作用。故此, 对于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研究如何提升公民主体道德素质综合水平, 塑造法治公民意识等而言,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儒家文化确实对其有着深层次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 自主与自律。

随着当前国内市场对外开放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 市场竞争强调软硬实力兼备的公平化竞争占据主体地位。在此市场竞争发展趋势下, 我国精神文明等文化体系建设也一直在主张产权明晰、自由民主、责任明确的现代化文化体系发展格局, 强调以“人本主义”为主, 为社会主义法规体制展现自由平等、权利平等、公平民主等的价值取向而努力。而西方文化传统中, 受几百年来的资本主义体制发展所影响, 社会发展孕育了较为浓厚的自主精神, 但自律意识却又相对薄弱, 可谓对法治社会建设而言有利有弊。然而,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体系中, 其学派思想下的“仁”却是核心代表思想, 尽管具有根深蒂固的人文主义色彩, 但却又着实体现“人”在社会发展形态中的社会价值所在。不过, 在“仁”的核心作用思想下, 又存在等差有序的“礼”, 故而难以将“人”真正放归到主体地位之中, 所以会对“个人”发展造成不利, 使社会结构形态中的每个人并非具有真正的自主意识与独立性, 由此也将会沦落到“三纲五常”的附庸地位。总体而言, 这属于一种社会发展视角下的社会文化价值压抑取向形制, 并非对二元结构转型过渡而来的市场经济发展有利, 特别是市场化体制运作下强调的破除等级、确立主体意识、提倡自由竞争等, 都会对其产生负面障碍影响。

(二) 个性与共性。

儒家文化学派思想固守“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等的贵和中庸精神, 提倡的是一种人和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但由于过度追求“和谐”, 着眼于现代, 社会公民主体的独立价值展现和自我追求却会遭受一定束缚。不过, 我们应实事求是, 在传统儒家思想下的贵和、中庸思想并非没有其优势可言, 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以团体主义具有的“求合”或协作精神取向, 这也是现代市场化运作发展所必要的一种共性精神, 也同样是共性约束个性所建立的必要有效形制。

三、扬弃儒家传统文化, 推进法治化进程中公民道德素质水平提升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强调民主与法治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时代追求。但由古至今, 道德与法律之间也确实是在用以调整社会关系, 并相互依托且二者都不能偏废。只不过道德更为注重自律与自觉, 法规更为注重强制约束。同样, 我们也知晓儒家文化实际上属于一种非常典型的伦理哲学文化, 更为注重道德信仰力量, 在治国策略上也是强调以道德治国, 突出的是以政为道;在人伦关系上也更为强调“仁、礼、义”;在统治形制上, 也提倡的是一种民主思想, 拥护明君贤相。虽然处在这种传统文化思想下对社会公民主体道德综合素质作用而言有着一定积极影响。但其对市场经济发展而言, 却又有着较大的负面消极作用。特别是由其伦理哲学思想下的家庭本位观念、德化人际关系、青天意识等, 也会阻碍现代法治社会进程中的民主精神及法治信仰观念形成,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综合水平提升, 应能摒弃其思想中的“糟粕”, 弘扬其传承文化中的“精髓”之意, 提倡反本开新。

我们经常会将“全球性文化”发展的中心思想定义为自主、自律、民主、自由的“公民文化”。同样, 我国法治化进程中考虑到儒家传统文化学派思想的深层影响作用, 就应当摒弃或剔除其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及公民文化发展不利的一面, 强调摒弃文化糟粕, 发扬儒家文化传统中的精髓思想, 提倡道德与法治同步发展, 以克服其学派思想对自主精神或是个性化追求的贬损, 扭正其中重德轻法的根深蒂固思想与消极作用。如此一来, 在国家法治化进程中才能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及道德体系建设等战略实施, 使公民具备法治公民意识。

当然, 社会公民主体自我意识较强或是个性化意识浓厚时, 实际上的儒家文化学派思想说教也是空洞的和没有意义的。因此, 应当采取适应社会趋势发展要求与实际、活泼的有力对策才能达此目的。基于此, 要积极利用媒介渠道、政治思想工作推进、文化艺术宣传等渠道来引导社会公民主体认清世界发展趋势, 以清晰认知到全球性文化体系发展性质, 包括法治化进程发展要求, 公民道德素养等, 从而才能在重新审视与扬弃儒家文化传统学派思想的有力基础上, 促进我国法治化社会进程收获明显实效。

四、结语

总之, 要为社会公民主体提供更为自由、宽松的生活条件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础环境, 能够使社会公民通过政策、法规等的引导作用提高法制公民道德综合素质水平, 就应当削减传统儒家文化学派思想陈腐与扭曲的一面, 以促进公民法制意识形成, 提高道德综合素质水平, 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及法治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徐运良.论儒家文化与法治精神的对立与统一[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3

[2] .赵伟.试论我国法治现代化面临的挑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5

[3] .王明霞.儒家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1, 3

[4] .段科锋.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基于对儒家文化扬弃的视角[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4, 3

[5] .田德强.论当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塑造——以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公私观念为视角[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1, 2

[6] .马成慧.从儒家思想的复兴看法治与德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突发事件与公民的道德素质 篇3

关键词:道德素质;精神家园;幸福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66-02

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要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准确判断和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努力响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基于我国目前公民道德情况,而提出来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不断丰富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内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积极发挥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推进幸福社会建设。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建设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延绵不断,其根本原因在于拥有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底蕴,我国商代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宋元时期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现当代学者将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归纳为忠、孝、和、礼、义、仁、恕、廉、耻、智、节、谦、诚13个方面。这些道德力量不断传承,内容不断丰富。对我国历朝历代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提供了充足的精神思想准备,才使得中华文明不断传承。但是到了现在却出现了一些方面的忽略,过度重视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忽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更加开放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却给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金本位思想、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人性冷漠、良知沦丧、道德败坏、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片面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一些不法商家在利益的面前,丢弃了传统的美丑恶善,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忽视集体价值观和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出现了毒奶粉、毒馒头、瘦肉精、牛肉膏、假药等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關的一些不道德行为,这不得不令我们震惊,在感叹之余我们更多的是谴责、愤怒,但我们仔细想想这些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这些年来我们过度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度去追求金钱利益,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虽然我们也曾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在拼命抓物质文明建设,而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与我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目标极不相符,如果广大人民群众感觉不到人性温暖、诚实经营、互利互信的良好社会氛围,谈何建设幸福社会呢?

自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着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对实现对人的尊重、理解、感受来谈发展,只有注重人的幸福感、安全感,幸福社会才算是现实了其真正的内涵。习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宽松舒适的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实现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保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不缺道德、不缺真善美、更不缺信仰。那么是什么让如今的世人如此的冷漠呢?在物欲纵横的社会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的一面,邻里间的陌生感、人世间的冷漠感、见死不救、老人跌倒不敢搀扶、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规则、集体围观等等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层出不穷,人与人的不信任感不断加强,个人逐渐都被边缘化,如果长期下去,不加遏制这种蔓延的趋势,我们又何来谈文明社会、幸福社会的建设呢?

中国共产党在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社会出现的总总不和谐现象,而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这一基本任务,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公民道德素质的引导、教育和个人修养。从而创建助人为乐、邻里和睦、安居乐业、弘扬真善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幸福社会。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和出发点,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解人性基本需求,除物质生活需要外,也要精神生活的满足。因此,只有让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取得双丰收,逐步形成爱国、爱家、爱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那么创建幸福社会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必须“四德”齐抓

公民道德按照在社会生活中的分类可以分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四个部分,要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必须把这四个部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共同提高,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必须从本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出发,认真分析“四德”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了解其根源,对症下药、全盘考虑、系统结合的思想。

nlc202309020213

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社会每个方面的作用形成合力,公共推进。从个人方面来说要提高个人品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树立起知荣辱、知廉耻、知善恶、知美丑、明是非的个人道德观念,把社会道德的各种要求通过教育、舆论、评价、引导等方式转化成个人自身的内心信念和评判标准。通过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来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提高。其中,个人品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建设的关键,对整个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家庭方面来说,针对目前社会上所出现的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情况,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养成尊老爱幼、長幼有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互助互爱、体贴关怀的传统家庭美德,并通过社区、街道、亲戚、家人间的相互督促,改正不良风气,形成和睦美好幸福的家庭氛围;在行业经营方面,必须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规范从业标准和资格、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健全行业法律法规,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诚实经营、童叟无欺、公平竞争,减少造假售假、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不良行业风气,树立起正确的商业经营从业意识,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物欲纵横的社会里,还依然能够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到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原则。同时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社会公德的建设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学校、社团团体、街道、社区的作用,努力推动学雷锋活动、学雷锋活动不能只在每年的3月5日雷锋纪念日,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要深刻领会雷峰精神,以自己亲身行动和作为来践行雷锋精神,加强学习宣传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要把好宣传教育这面道德模范旗帜,让高不可攀的道德模范走进群众的生活中,走进老百姓的脑海里,同时也要加强道德模范常态化。

在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方面,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将社会道德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之内,使其与其它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道德建设的依靠力量上,要依靠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对精神文明生活的实际需求,同时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各志愿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各类道德实践活动中去。运用各种有效快捷的传媒方式,采用自下而上的道德推力模式,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践行的道德建设途径。同时,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系统,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有效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环境和道德风尚。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自身道德觉悟提高了、道德意识增强了、道德自律能力提高了,那么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宏伟目标指日可待。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道德力量对于推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全党全国人民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勇于担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以敢为人先、严于律己的精神,发挥道德模范践行示范作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处处想民之所想、思民之所思,要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作风,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我的工作境界,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的官德修养,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公民道德素质建设 申论任鑫 篇4

一、当前我国部分公民在旅游中所表现的不文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公共文明意识不强,缺乏自尊自律的现代公民意识。不注意从生活小事做起,存在乱扔垃圾、随意插队、随地吐痰等陋习;

第二,不了解旅游地的文化习俗,不够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造成文化冲突,不能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生活;

第三,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画、破坏旅游地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用餐浪费,不知节约。

二、这种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首先,出国旅游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在国外旅游者就代表着国家和民族,个人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不仅给个人形象抹了黑,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也会跟着受损。中国人出境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出国旅游一定要当好国家的形象大使,体现中国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修养,展现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其次,就个人来说出国是为了享受,但享受应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只有自尊自律、文明出游、增强现代公共文明意识,遵守国际礼仪和国际交往习惯,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才能真正融入旅游地的文化与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也才能真正享受旅游的快乐。

知道您已经本科毕业了,但是劳烦您用两分钟时间向下看一眼,为我们立人教育做一下宣传,再次谢过!

齐鲁立人教育枣庄分校创建了枣庄地区首家文科综合教育机构,并开创模块化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联想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立人教育根植于教学大纲、立足于专业的教育教学,秉承“博学济世 止于至善”的教学宗旨,累计为百千家庭提供了高品质的中、高考前提升与巩固教育的指导与服务,每周都会有众多的家庭走进立人教育。

—齐鲁立人教育领导专家团队

近期针对即将到来的暑假,立人教育特开设暑假集训班,为您身边的高考学子保驾护航!辅导学生针对准高一学生、高二高三学生。

辅导课程:语文(文言文、作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详询电话:0632-3388866

现阶段,齐鲁立人教育集团与山东联创世华公司合作,凭联创教育听课证,您的家人朋友来我校进行高中课程辅导有优惠活动!强强联合,实现您义务教育后的又一次知识的飞跃!

三、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完善旅游文明立法,使惩治旅游违规行为有法可依;

第二,严格执法,加大对旅游中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相结合,让不

1文明行为真正付出代价;

第三,完善旅游企业和从业者的准入、职业培训机制,发挥好旅游经营部门的引导、服务作用;

第四,政府与社区、学校、家庭相结合,做好精神文明宣传工作,提升公民文明道德素质。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建立长效约束机制,使惩治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第六,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向旅游者普及所需旅游知识和规范。制作通俗易懂的旅游攻略,使人民更容易接受。

四、塑现代公民形象 做文明出境旅游者倡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们: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我市选择出境游的市民越来越多。但一些不文明现象也随之出现。为维护我市尊严,塑造现代公民形象,现发出倡议如下:

第一,增强爱国意识,做好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中国人出境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出国旅游一定要当好国家的形象大使,展现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第二,自尊自律,树立群己权界的现代公民意识。从文明小事做起,从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开始,做一个真正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第三,入乡随俗,尊重别国文化。“旅,客处也”,旅游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只有充分了解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我们才能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真正享受旅游的快乐。

第四,增强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各国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市民朋友们,让我们身体力行,做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从文明小事做起,共同维护国家尊严,塑造现代公民形象,做文明出境旅游者!

市宣传部

2014年6月8日

五、旅游,别少了“文明”这个导游

——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 塑造民族良好形象

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出境游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然而,随着海量的中国旅游人群走出国门,种种文明问题也随之出现。乱扔垃圾、随意插队、随地吐痰、金字塔刻字、薰衣草田打斗等现象,引发了一波波的社会反思。种种不文明行为不仅给个人形象抹了黑,国家和民族形象也跟着受损。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塑造民族良好形象,势在必行。旅游,千万不能少了“文明”这个导游。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但当前不文明的现象却屡屡发生,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第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缺少不文明行为的追究机制,是其主要原因。很多公民受过良好教育,也有很高的爱国热情,但却因为缺乏规范约束而难以一贯坚持。第二,不了解旅游地的文化习俗,不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造成文化冲突,使旅游者不能真正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第三,公共文明意识不强,缺乏自尊自律、群己权界的现代公民意识,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差也是其重要因素。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需要各方面问题的认真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互协调。

首先,必须健全道德文明法制建设。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大对旅游中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相结合,让不文明行为真正付出代价。建立“黑名单”制度

和不文明行为记录者限制出境制度,使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促进精神文明不断提高。

其次,发挥好旅游行业的引导作用。“旅,客处也”,某种意义上说,旅游也是一个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很多冲突的发生都因文化差异而起,只有充分了解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我们才能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享受旅游的快乐。这就需要完善旅游企业和从业者的准入、职业培训机制,加强行业自律,使旅游从业者主动承担责任,做好服务、监督工作,降低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概率。

最后,开展加强公民道德素质的宣传教育活动。政府与社区、学校、家庭相结合,相互协调,积极互动,并发挥好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打造文明的社会氛围,使人民自尊自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不文明,不敢不文明,不好意思不文明。

突发事件与公民的道德素质 篇5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实施计划

三堡寄宿制小学 2011年5月20日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三堡寄宿制小学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民乐县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为指导;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开展礼仪、礼貌、礼节教育为重点内容;以实践《十个道德好习惯》为突破口,将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扎实、有序地开展各项养成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

二、培养目标

根据《民乐县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校的道德素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以环境育人为抓手,以行为规范教育为着力点,以考核评价为反馈渠道,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让学生提高礼仪意识,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合格小公民。

三、培养内容

我校“学生道德素养培养”,主要以“十个道德好习惯”、“三堡寄宿制小学行为规范分年级训练指标”、“ 三堡寄宿制小学行规教育的的每周训练重点”为依据,以“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为活动主线,结合“礼仪、礼节、礼貌”教育,分年级、分阶段推进。

1、践行“十个道德好习惯”,开展“五小行动”(“微笑行动”、“感恩行动”、“承诺行动”、“合作行动”、“节约行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2、引导学生“走近中华经典”,“我为祖国出点力”,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四、实施途径

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构建各类平台,创造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氛围,以学校为中心,以班级为单位,逐层深入,让学生在“看、听、写、比”各类活动中提高道德素养。

1、以创建“温馨教室”、“优秀班集体”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通过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宽“和谐校园、温馨教室”创建领域,丰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品位。A、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营造温馨物质环境。

B、开设创建温馨教室讲座,提升教师创建理念,增强教师创建意识。

C、开展讲述“温馨教室”的故事活动(教师和学生)。D、利用班主任例会,进行创建“温馨教室”、“优秀班集体”研讨活动。

2、以行为规范教育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每周班主任根据学校行为规范训练重点,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好行为规范训练计划,并以措施保障加以落实,同时,大队部健全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制度,充分发挥红领巾值日岗的作用,使启发自觉与强行入轨相结合,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A、班主任每周制定行为规范训练计划,每月进行书面行为规范训练反思。

B、大队部安排好每周红领巾值日岗,起到示范、监督作用。C、班班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由班级学生轮流当家,撰写“班级日志”已成为我校班级管理的新模式,它不仅锻炼了每位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了主人翁意识,更能让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D、利用每周五“红领巾广播站”,“文明礼仪小明星”、“守纪小明星”栏目,播出小明星的事迹,起到榜样引领作用。E、每月根据班级行规检查情况,开展星级班集体评比活动。

3、以主题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活动走近学生,融入学生,贴近学生,使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 ——践行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增强道德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品行的内化。

A、围绕“五小行动”,以“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每月一主题,通过集体例会等形式宣传发动,各班开展相关活动。)开展系列活动:

(1)“节约行动”——合理使用压岁钱

(2)“感恩行动”——我让妈妈笑一笑

(3)“微笑行动”——文明礼仪伴我行

(4)“承诺行动”——诚信伴我成长(5)“合作行动”——让校园更整洁

学校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班主任工作论坛交流活动。B、开展“走近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定时间、定内容,确保每天诵读。读经活动与行为规范教育、雏鹰争章、课外拓展活动等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基本道德素养得到提升。C、开展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师生征文活动。

4、以家庭教育为纽带,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通过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今天行动计划”,采用“小手牵大手”的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孩子道德素养养成教育,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活动、家庭反馈等工作,逐步形成家校一体化。

A、对家长开设专题讲座,引导鼓励创建学习型家庭等,提升家长的自身素质和科学育人的意识。

B、定期有针对性地给家长印发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资料。C、布置“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的道德践行作业,建立“家庭考评表”,用好“小学生成长手册”,注重家校信息反馈,提高学生的基础道德水平。

5、以学科渗透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任课教师利用课程资源,结合各自的课程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道德素养教育。同时,各教研组开展学科教研,从课程内容上找结合点,从课程设置上找切入点,使学科渗透教育更有实效。

6、以少先队争章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养成教育活动同少先队雏鹰争章有机整合,各班借争章阵地,根据班级实际,制订争章计划,设计章目图案,决定考章要求,将“争礼仪章、感恩章、环保章、好朋友章„„”成为每个少先队员的内心需求。争章坚持以激励性原则为主,体现差异性、渐进性,通过“争一枚章”,让学生真正感受好习惯养成的快乐。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

1、完善工作领导小组

道德素养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田万禄;

副组长:刘学爱、丁洪发、邸爱萍 组 员:各班班主任 道德素养教育工作小组: 学校:全体班主任、课任教师 家庭:家长

2、健全工作制度。

A、抓班级评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检查评估、表彰奖励制度,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大队辅导员总结上周检查评比的情况,每月进行星级班集体评比。

B、抓工作讲评。坚持每月班主任例会制,会上交流当月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促使各项工作稳步进行。

C、抓评优创先。开展“评优创先”活动,树立典型,榜样引领。(二)提高教师素养,确保“计划”推进。提高教师道德素养。针对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加大教师的学习力度。通过政治学习、师德演讲、教育博客等形式,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潜心于教育教学,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形成服务意识。

(三)家校联手,协同教育

利用家长调查问卷、家长会等途径,进一步使家长了解“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达成共识,同时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道德素养的养成教育。同时建立“家庭考核表”,利用好《小学生成长手册》中的学生的话,家长的话,教师的话等栏目,使之成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纽带,学生成长的添加剂。

六、评价与奖励

1、围绕每月的主题教育,针对每周的训练与养成重点,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养成作阶段性和形成性的评价。从学生的行为规范水平、班集体建设成果,班级文化氛围诸因素考核班级推进情况。

2、建立激励机制:学生方面开展评星活动(如“班级之星”、“文明礼仪小明星”、“守纪小明星”、“爱心大使等”);班级方面与星级班集体、温馨教室、优秀班集体评比相整合;班主任方面与班主任月考核相挂钩。

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 篇6

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蒸蒸日上、迈着改革步伐前进的社会主义祖 国,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积极参加党章学习小组,逐步 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班长,我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同学中树立了好榜样,并能团结好班委,处理好班级的一切 事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二

本人爱国爱乡、诚实守信、是非分明、富有责任;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认真参加升旗仪式;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诚实善良,不说谎话,不弄虚作假,不抄袭作业,考试不做弊;言而有信,助人为乐,许诺别人的正当事情总是尽力去做;有一定的分辨是非能力,为人正直,有正义感;正直坦白,办事认真,责任感很强。

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三

公民素质与民主的践行 篇7

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 整个世界的人们也都相信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改革都已经超越了国界, 而要观其左右从他国的成功范例中取经。中国民主践行之路尚远, 究其原因固有历史遗留问题, 也有其现实中的阻力, 比如基数庞大的8亿农民、迥异的东中西部发展状况、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等等, 但是我们依然应该从发达国家的民主培养历史中学到些勇于探索的启示:美国的民主之所以比某些国家成功,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普通民众在不断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激活它。制度就像是“钱”, 如果没有人去“花”它, 那它就什么都不是, 只是一堆废纸。而不断“消费”这些“钱”的习惯, 则是文化。“斤斤计较”的权利意识常常导致民众的“过度防御意识”:被碰了一下, 就迫不及待的大喊“杀人了!杀人了!”过度防御未必总是好事, 容易造成对政府过度的不信任和愤世嫉俗的心态, 但是相比“防御不足”, 对权利的“过度防御”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把很多权利侵蚀活动、政府的专断行为扼杀在萌芽的状态里, 使这个纠错机制及早被启动, 从而防止一个小错变成一个大错, 一个喷嚏变成一次伤寒……如果不是美国公民200多年来一直在代代相传这种权利的“消费”文化, 美国的开国之父们写下的宪法再美轮美奂, 今天肯定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就是美国从开国之父建立分权制衡的三权分立到为废除黑奴所做出的努力下在一次次的民主化运动中所历练出的公民素质, 所培养出的社会土壤。这无疑是公民素质要在不断的民主践行中不断提高的最好例证。

诚然, 国与国之间是千差万别的。但是道理却是共通的:没有任何一项事业可以在毫无实践中一蹴而就。何况民主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工程, 如果不给予公民不断践行的机会, 比如选举权的行使、监督权的真正实行、言论自由的进一步开放, 那么民主法治国家的实现依然会遥遥无期。

但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的民主建设并没有因为公民素质尚不够高而停滞, 虽然还未达到印度所推行的全民选举的程度, 但是国情不同道路也不同, 印度是政治改革先行经济体制改革跟进, 而中国则相反是经济体制改革先行政治体制改革跟进, 这也正是中国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经济奇迹的原因。而中国民主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是自下而上逐步实践的, 就是以村民自治选举和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为核心内容的集成民主优先思路。这种思路的理由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 中国有八亿多农民, 如果不能把这些人纳入到民主制度中来, 民主政治就无法在中国生根;另一方面, 在农民中推行民主触及的既得利益较少, 离政治体制和重大利益的核心部位距离甚远, 因而启动起来阻力较小。从八亿基数农民的基层民主着手, 这一点也足够攻破公民素质不高不能践行民主的说法。再看看中国公民近年来在民主权利斗争中的身影:孙中界砍下手指向“钓鱼执法”说不, 在维权所抵最高处留下标记;张海超为求真相开胸验肺揭穿谎言, 以满腔的炙热映衬外界的冰冷;而唐福珍为抗拒拆迁最终点燃自己。他们以鲜活的生命为权利而抗争, 在刀锋和火焰中追求正义, 他们是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 是中国权利运动的悲情践行者。尽管这些个例如此悲壮, 但是确实换来了自上而下的重视以及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 正是这些悲情践行者推动着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孙志刚事件时收容遣送条例的废除, 许霆案时司法界的争议不断, 邓玉娇案时媒体公众的高度关注……这些都与公民素质关系不大, 而是公民参与热情和对于公平正义民主的渴望程度息息相关的。

再看看践行中国民主所需要的第三方组织即公民团体的发达程度则更需要不断的培养。发达的公民团体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它是政治自由、政策导向、一定的经济水平、长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 不给法治民主一个公众参与践行的机会, 势必会导致公众因为麻木而产生的对公共事务的选择性失明即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幸好, 从中国近年来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发生中公众发出的声音看, 那些虽然素质尚不够高到美好民主需要程度的公众们依然在为身边的不平事寻求正义的评判, 他们抓住了为数不多的发言和实践机会, 为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奔走呼号而不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可见, 公众的参与热情在尚处于探索的中国民主建设中是否重于公民素质,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 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喧闹, 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孙中山说:“欲求文明之幸福, 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为了我们不会成为那过度沉默的好人, 需要的是一代代人经历奋争的苦痛与实践, 而民主之树也终究会参天于华夏热土上……

参考文献

[1]刘瑜:《托克维尔的那场履旅行》, 《民主的细节》, 上海三联书店, 2009.1:24。

[2]刘瑜:《他人瓦上爽》, 《民主的细节》, 上海三联书店, 2009.1:81。

[3]刘军宁:《民主之路如何起步——二十年政改路径回顾》, 《政府法制》, 2000.02期。

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 篇8

肖梦瑶

(摘要)公民教育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追寻。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社会成员根除传统的血缘伦理,等级身份和特权思想,树立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等新观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关键词)公民素质,公民教育,现代化加强公民意识培养是当前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关注的话题,所以,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计划中,都把公民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在呼唤全社会关注公民教育问题。

一、公民素质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正视的重要国情

公民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没有自由平等的公民,就没有民主法治的国家?每个公民只有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责任和使命,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获得健康的文化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李慎之指出:“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的公民”①笔者十分认同他的观点,深深感到我国民主制度的建构与教育所塑造的公民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觉得,在我国推行民主政治,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在于缺乏合格的主体条件,这是因为,无论民主政治还是法治建设都需要合格的现代公民作为其最大的参与主体?在我国进行民主法治建设,必须正视我们有一个“臣民意识”极为浓厚,公民意识极为欠缺的国情。

首先,我国古老的文化缺乏这方面的传统,与小农经济相适应,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的社会范式,“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视一国如一大家庭。所以说,‘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事众’;而为政则在乎‘如保赤子’自古相传,二三千年一直是这样”?②在这种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公民不仅没有行使自己正当权利的机会,而且民主权利意识也极 1 为欠缺,与西方社会很早就认为公民是一个包含“民主?自由?平等”内涵的政治概念相比,中国社会只有“臣民”、“子民”、“草民”、“良民”、“暴民”的说法。20世纪初,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国民性曾经进行了深刻的文化批判,他们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辛亥革命后,公民教育开始在我国萌芽和缓慢发展。但是,遗憾的是,近代中国的国民性改造和“新民”、“立人”的努力,由于不具备稳定的政治条件和相应的经济社会基础,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虽然推翻了“三座大山”,但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中存在着“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其次,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在当今中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和公民的平等地位与权利不受侵犯的条件已逐步具备,现代公民应该能够走出专制主义造就的“顺民”与“暴民”的传统束缚,清楚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却长期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学校虽然从中小学开始就设有思想品德教育课,但绝大多数学生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普遍接受的仍是一种“听话”教育。他们对自己在社会上有哪些权利茫然无知。在许多问题上,学生都不可能有自己的发挥,无论理解不理解都必须按照确定的标准回答?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精心的培养,但在其他许多方面却被束缚和限制了。

再次,社会尚未形成培育公民意识的普遍氛围,其实臣民、公民、子民、顺民、人民等等,每一个称谓它都是有特定的含义。一般说来,公民是有主体性的,但仅仅是主体性恐怕还不足以诠释公民,我们必须强化公民的政治内涵:即公民首先是一个政治身份,尤其在把公民和臣民对比的时候,这种政治色彩就非常鲜明,臣民是封建制度下皇帝眼里的子民,只有皇帝才是国家的主人,时代变了,建立了共和国,公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共和制下的公民都有权利参加政治生活,了解对国家应承担的义务,但比较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公民的这种政治身份却有意无意地被淡化了,以致于公民对自己的权利也是模糊的。如,“公民”这个词用的非常少,用的频率最多的是“百姓”和“人民”,这些习惯正反映了我们公民教育的滞后,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

二、公民教育是侧重于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教育

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它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是一种最重要的素质教育。中国的公民教育是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政治色彩的概念,不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教育。1912年,民主革命家蔡元培在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时,就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主的教育宗旨,他首倡教育应以德智体美四育并重,同时又应“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④,赋予公民道德以法兰西的“自由、平等、亲爱”之内涵,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今天,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但是,有了公民身份,并不意味着自动产生合格的公民,而要产生民主法治国家的合格公民,必须提高公民素质?那么,公民素质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一是主体意识。人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是从事着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能动主体?作为民主法治国家的现代公民,需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每个人都应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与他人地位平等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权利能力,行为责任能力和人生价值,自觉关注和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决不依附于他人;同时要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也是自由的,要做自己的主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并能够自觉地以法律和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当然,公民也必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二是权利意识。权利是公民存在的方式,是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保障,是参与社会生活,取得并维护各种权益的根据。作为公民,首先,要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和社会方面的基本权利,并依法行使;其次,应主动追求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在权利遭受侵害时,能够有意识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再次,要自觉做到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三是责任意识。与权利意识相联系,作为公民,还要时刻意识到自己“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现代社会,公民作为国家的一员,应清楚自己一切权利的实现,都应该在有序、有效的状态下进行。现代法律关于“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原则,要求公民不仅要树立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不可剥夺的权利意识,而且要树立不可推卸的责任意识。

四是参与意识。参与意识是指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加政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的自觉性。政治参与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 3 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参与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意识,公民的民主参与以公民地位的平等为前提条件,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公民,才会有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政?议政和监督,积极地维护和改善民主制度和民主秩序,这是从法律制度规范走向现实法治秩序的重要桥梁。

五是守法意识。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一般而言,守法意识如果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一项道德义务,就能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所以,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来说,公民要具有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意识,养成尊重法律、信奉法律的信仰。

六是道德意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法律出现之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靠道德来调整的。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在新形势下,人们应该树立一种怎样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笔者把上述六个方面的意识合称为公民意识,而在上述意识中,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因为以上谈到的与法律相关的各种意识其实都是社会主义新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通过宣传教育,各种法律意识由外在的规范成为公民自觉自愿遵行的规则时,这些法律规范对公民来说便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因此,公民教育其实是一种现代德育。

三、中国现代化进程迫切要求深入推进公民教育

第一,公民教育要在公平对等的教育理念下进行。传统德育的重点内容是服从和奉献,而现代德育的重点内容是建立在平等、自由基础上的权利和义务?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欠缺是明显的。在一些人眼里,道德观念淡薄、守法意识不强、善恶界限混淆、诚信规范缺失,完全是因为群众觉悟低下使然,是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公共生活责任意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使然,也就难怪群众 4 对某些居高临下的思想教育经常带有观望、自保、冷漠、拒斥的心理。因此,笔者主张公民教育应该在公平对等的教育理念下进行。

第二,推进民主政治发展,提高公民政治社会化水平。如果没有民主制度下的公民经历和体验,没有民主制度的教育和训练,公民素养是很难形成和提高的。世界范围的民主化历史告诉我们,民主制度以及公民的民主生活经历构成民主文化成熟的必要前提。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种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对公民教育的最好实践。

第三,开展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使公民意识深入人心?这是一项关乎公民道德建设的长期性工程,这项工程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着力点,贯穿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和日常生活,实现经常化和制度化。在内容上,它不仅告诉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而且引导人们依法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公民信仰法律。不仅教育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规则、维护公德,而且教育公民诚信友爱,平等竞争,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四,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要靠公共教育机构——学校来实施。公民教育虽然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学校教育,一个是社会教育,但是社会教育面对的工作非常繁重,而且对成人进行教育难度较大,所以应该特别重视学校教育,在各级学校开展良好的公民教育,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这是打造民族复兴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现代公民。目前各门课程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公民教育的要求,但是还很不够,作为培养现代公民的学校教育,公共生活及其公共精神应当渗透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项工作,体现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全国各地推进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各个学科把德育的要求。公民教育的要求和公民素质的培养渗透其间;甚至我们还可以像许多国家或者像我国上世纪50年代那样在学校中开设公民课、宪法课,为公民教育建立稳定的载体,内容就是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和国家的关系等。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合格的现代公民,同时也为现代 5 公民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局将被打破,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逐渐转变,物质文明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公民意识等现代理念开始在各个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公民教育作为国家现代化的表征,正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注释:

①李慎之.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J〕.改革,1919,(3):5.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名著导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5.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334.④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A〕.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名著导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1.参考文献:

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评价细则 篇9

一、热爱家乡和祖国

A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经常看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具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

B坚持阅读晚报、晨报等报刊,了解本地区情况,愿意为家乡做贡献。

C没有读报的好习惯,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了解本地区情况,不想留在家乡工作。

D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其他的事与我无关。

二、法制纪律观念

A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服从学校管理,一学期出全勤。

B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服从学校管理,一学期迟到3次以下者。

C有旷课、抽烟等不良现象,经教育有悔改表现的。

D不服从学校管理,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不强,有顶撞老师的行为。

三、诚实守信

A待人真诚,尊重他人,能独立完成作业且质量高,不说谎话、考试不作弊。

B待人真诚,尊重他人,能较好完成作业但质量不高,不说谎话、考试不作弊。

C待人不够真诚,能较好完成作业,有撒谎行为。

D常说谎话,或考试作弊。

四、关心集体

A能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心系集体,为班级做好事。

B能较为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对集体比较关心,当集体获得荣誉时,会感到骄傲和自豪。

C参加集体活动都是不得以而为之,不关心集体有多少荣誉。偶尔给班级扣分。

D不参加集体活动,常给班级扣分。

五、热爱劳动

A值周、值日工作积极主动,踏实肯干,注重校园卫生保洁,见到垃圾能主动捡起放入垃圾桶。

B能按时完成值日工作,踏实肯干,不乱扔垃圾。

C能较好完成值日工作,有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

D值日工作不认真、不彻底,随手乱扔垃圾,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六、保护环境

A注重学习环保知识,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积极主动捡校园绿化带垃圾,养成节水节电的好习惯。

B保护校园环境,不浪费水电,没有主动清扫绿化带卫生的习惯。

C能够做到不踩踏校园绿地草坪,没有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

D常在校园绿化带里吃东西、扔垃圾,环保意识差。

七、责任意识

A关心身边的事情,能主动抵制不良行为,爱护公物,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B较关心身边的事情,遇到不良行为会阻止,不损坏公物,团结同学。

C偶尔会过问身边的事情,遇到不良行为想阻止但没有勇气,团结同学。

D不过问身边的事情,碰到不良行为时主动逃避,人缘一般。

八、自尊自律

A严格自律,积极进取,上课认真听讲、不捣乱,有自尊,有见解。

B不违犯规章制度,上进心较强,能自我反省,有错即改。

C有违纪行为,教育后有改进,但有反复。

D经常违纪,屡教不改。

九、文明尚礼

A语言文明,举止大方,待人有礼貌,尊敬长辈,团结同学。

B尊敬长辈,团结同学,见师生主动问好,举止不够大方。

C见老师会问好,在同学中有说脏话的不良习惯。

突发事件与公民的道德素质 篇10

1 关于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认识

1.1 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概念。

公民道德教育, 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 对高校来说就是针对大学生公民的普遍教育。道德教育和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是一致的, 其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 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习惯。

1.2 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内容。

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构从纵向看是由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日常道德规范构成的, 从横向上看则是由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生活道德、社会公德构成。十六大报告指出公民道德建设应“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 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成为广大青年的行为规范。十六大报告中谈到道德建设时还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信教育在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 也是较为核心的环节。

1.3 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原则。

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应遵从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身作则几个原则, 要摒弃冰冷的说教, 要以真情真诚去感染感化人, 以情易情, 以爱易爱。

2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当代大学生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 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更新, 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有理想、有道德是当代大学生的主题形象。但是, 随着社会成分的多元化, 外来文化的深入化, 大学生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诚信和责任意识方面存在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 主要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情感几个方面。

2.1 学习方面。

表现在考试作弊, 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的抄袭和学术论文的抄袭, 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作弊的“战场”和“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进步, 从学校的期末考试到国家的等级考试, 从夹带的小抄到微型现代作弊器, 呈现了现代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其次是整个班级大学生的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往往只有一两个版本, 往往令很多任课教师哭笑不得。再者就是, 对于老师布置的论文, 不是认真学习钻研, 而是“百度”一下, 再“拷贝”和“粘贴”, 便大功告成。

2.2 生活方面。

表现在恶意拖欠学费和骗取国家助学贷款, 个别大学生推崇及时行乐, 攀比成风, 把学费当作一切消费的资本, 购买电脑、长期网游、大肆娱乐等等。其次是通过提供虚假证明等手段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 供其吃喝玩乐, 这大大违背了国家的初衷, 而且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2.3 就业方面。

表现在伪造证书、自荐书上掺假和随意违约,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很多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便在就业自荐书和推荐表中, 弄虚作假, 涂改成绩, 伪造证书等等。其次在就业后随意违约, 不少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就业时稍有不如意的地方, 就觉得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便随意违约, 给学校就业工作和用人单位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2.4 情感方面。

表现在恋爱的动机不纯和交友的功利性。部分大学生把恋爱看作是填补心灵空虚的一种方式, 而不考虑恋爱双方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 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在交有时过于看重朋友的社会背景和家庭出身, 受西方文化的冲击, 带有很大的功利性。

大学生诚信和责任意识的缺失, 必然加剧社会的诚信和责任意识的缺失, 影响国家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大学生诚信与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产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失与社会客观因素、学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和施教者自身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 是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

3.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 我国市场经济正处在改革和转轨期, 人们处在各种利益的创新分配中, 相当多的人有失落和不满足感。社会和经济矛盾冲淡了一部分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诚信和责任意识缺失, 道德退化。历史的嬗变、经济的转型、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使得大学生产生了道德上的迷惘。在社会的某些领域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校园内的大学生, 使得他们对道德准则的信任感开始减弱, 对于公正的社会规范产生动摇。

3.2 学校环境的影响。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不健全。施教者自身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 其次高校客观不诚信的表现严重影响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实效, 再者就是高校的道德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和必要约束机制的欠缺。

3.3 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 中国家庭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智育, 过分追求名次、高分、名校, 而忽视对他们进行正常的道德教育。其次很多家长忽视生活的细节, 自身不能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

3.4 自身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阅历、一些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误导, 表现出与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的行为模式。由于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 往往漠视法律, 不知道不守信带来的法律后果, 没有把诚信和责任同法律联系起来。

4 改进大学生诚信与责任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任何人的诚信和责任品质都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逐步确立起来的, 它受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诚信与责任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决不能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1 着力改善家庭教育的垂范效果。

中国的家庭在市场经济时代, 在独生子女时代, 不能只是注重子女的智育成绩, 而忽视对子女良好优秀品格的塑造, 要重视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诚信与责任品质的修养, 起到行为垂范的作用,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2 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作为传承文明的基地, 对大学生诚信和责任教育, 具有重要的责任。大学生的诚信与责任意识如何, 不仅对大学生本身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 必须切实发挥学习教育的育人功能。

首先, 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师资教育队伍是确保高校教育育人功能的前提, 这就要求德育工作的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其次, 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工作方法。针对大学生教育群体, 应该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实施德育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增强大学生群体道德教育的长效性。再者, 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体制建设。学校应该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道德评价体系,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与责任品质测评考核。及时纠正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建立科学合理的严惩失信鼓励诚信的良好奖惩体系, 使得道德教育自觉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4.3 努力营造社会良好的道德氛围。

社会的道德氛围对大学生内在的道德水平的影响是很大的,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就是, 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文学艺术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宣传塑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 着力彰显道德的榜样作用。进一步, 加强社会法制和诚信制度建设, 坚决打击各种违法和不道德行为, 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总之,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 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 关系到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与发扬, 同时也同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我们应该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和研究献计献策,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 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 关系到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与发扬, 同时也同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从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认识、现状、原因分析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就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诚信,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常建勇.美国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3.

[3]张慧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5.

公民道德建设与大学生成才 篇11

两年前,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两年后的今天,中央文明委经党中央同意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这必将推动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走向深入化、经常化。那么,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大学生成才提供了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公民道德建设与大学生成才是什么关系?大学生在加强全民族的公民道德建设中,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应发挥什么作用?这都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改革开放促进了当代中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这种历史进步功不可没,但也不能不承认,在一段时期,我们曾经放松了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 “ 一手硬一手软 ” 的状况。这种状况使社会的价值导向形成了重物质而轻精神,重能力而轻道德的偏向。好像能赚钱就是好样的,为了赚钱,似乎可以不顾及道德,“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 这种非道德主义成为某些青年人的人生信仰和处世原则。随着进一步开放和搞活,才能的价值升值,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是有益的。但是在人才观念上,一味地强调才能价值,漠视道德的价值,这就是一种片面而畸形的人才观、教育观,对人的成才会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并加强了道德建设,江泽民同志提出了 “ 以德治国 ”的治国方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努力实践 “ 三个代表 ”,在抗击 “ 非典 ” 的斗争中,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近期又印发了《意见》,这必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热潮,为我们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和根本。人才是 “ 人 ” 和 “ 才 ” 的统一,只有先 “ 成人 ”,才能 “ 成才 ”。人才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学认为,“ 人才 ” 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人民性、创造性。前者是人才的社会性和道德的最高表现,后者是其智力和能力的最高表现。德是人才的根本和统帅,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他不仅不会成为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 “ 人才 ”,还可能成为一个歪才,即使有本事,可能会因其更高的智力和才力而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古人非常强调德对才的统帅作用。一个道德不高尚的人,即使有才也会行之不远,因为他缺乏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大用的杰出人才的持久动力和价值方向。因此,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和根本。当代大学生在努力成才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智力为目标,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如果说知识是一种力量的话,那么,道德对于我们的人生、成才、事业成功更是一种力量。

大学生应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而青年则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不仅要以一个知识群体承担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 “ 社会栋梁 ”,而且要以一个道德高尚的群体成为 “ 国民表率 ”,这是历史赋予大学生群体的重任。这要求我们大学生:第一,自觉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公民道德一方面是对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对人的全面的、多层次的要求。大学生在加强自身公民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首先要率先做到 “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 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以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人生观、以集体主义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原则,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第二,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实践活动中去。目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 “ 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宣传教育经常化、大众化 ”。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知识水平的优势,在校内、外广泛传播道德知识、普及基本道德规范,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道德宣传教育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另外,我们还要在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勇于实践,走出校园,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开展扶危济困,关心帮助困难群众;积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环保、社会服务等公益活动;广泛开

上一篇:作文常见开头法下一篇:暑假防溺水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