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及对电信产业影响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7年,我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发展速度有所放缓,长期形成的一些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电子信息产业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电信业向信息服务型转变和邮政业向现代邮政业转变进入攻坚阶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风险投资及对电信产业影响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风险投资及对电信产业影响论文 篇1:

网络融合趋势下中国电信业市场需求与集中

摘 要:中国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民收入增加,电信需求表现出较快增长趋势,电信市场集中度与市场规模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由于需求和技术条件决定产业组织内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因而基于市场集中度的电信业规制应考虑电信市场需求的可能变化。同时,由于网络融合可促进电信技术的发展和电信全业务运营的发展和融合,因此,在网络融合的大趋势下,可放松分业务规制,并利用网络融合对电信产业的影响,完善竞争和规制政策,并通过多业务宽松寡头市场结构的构建和非对称规制,在维持基础电信运营商规模经济和电信业适度集中的同时,实施非对称规制,促进电信市场的可竞争性。

关键词:网络融合;电信市场;市场需求;产业集中

产业集中(Industry Concentration)问题是研究中国电信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首先,中国电信产业趋于集中。无论是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IO)的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中,还是“新产业组织理论”(NIO)中,产业集中问题一直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学者克拉克森和米勒曾经指出,“在描述我们经济中某个或数个部门的竞争程度时,‘集中’这一术语或概念看来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其次,中国电信业的第三次重大重组、電信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业规制的放松正在促进电信全业务运营的发展和网络融合(Network Conver,gence)。在融合的新市场,消费者可期待在一个设备上得到所有来自多个信号源的电子通信无缝服务。这种“一站式”服务可以由单个的实体提供,也可以由多个实体共同提供。也就是说,网络融合可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进而影响电信产业集中。因此,可在网络融合的大趋势下,利用网络融合对电信产业的影响,完善规制政策,在维持电信业适度集中的同时,培育可竞争性电信市场。

一、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集中问题和市场需求影响的研究

对产业集中问题的高度关注主要得益于哈佛学派所提出的SCP范式。SCP范式源于哈佛大学梅森以及20世纪30年代其他学者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大量吸收了张伯伦的理论研究成果。拜恩基于垄断竞争模型,提出了由市场结构推断竞争结果的“结构一绩效”范式。按照他的观点,竞争是一个结构问题,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有竞争性,不能只看市场行为或市场绩效,而应看该行业市场结构是否高度集中,是否实际上由一个或数个寡头垄断,此外还要看进入该行业的壁垒是否很高,以致遏制了新厂商加入竞争。在此基础上,谢勒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lrnance、理论,也即SCP范式。在谢勒看来,市场结构首先决定了市场行为,继而决定了市场绩效;而市场结构则决定于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等企业行为的外生变量。用卡弗斯的话来说,“市场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厂商的行为,这种行为又决定了产业绩效的好坏”。这种结构决定行为继而决定绩效的SCP范式在20世纪50、60年代十分流行,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SCP范式的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受到了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激烈批评。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一些行业存在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长期来看也会实现竞争的均衡。也就是说,即使因行业高度集中而出现支配市场的情况,这也仅仅是短期现象(或一时的不均衡),并且,即使市场是处于垄断的或是高度集中的寡占状态,只要市场绩效良好,政府干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新产业组织理论(NIO)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于技术和需求的特性及其变化。由于需求和技术条件决定产业组织内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因而运用SCP框架分析和研究产业时,不能忽略决定市场结构的这两个重要前提。与西方发达国家电信业相比,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民收入增加,电信需求往往表现出较快增长趋势。这表明在考察发展中国家电信市场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条件变动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二、市场需求与市场集中度的理论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结构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该指标着重研究特定市场中企业间的相互关系、特定市场规模和数量分布的特征。也就是说,由于市场需求条件影响市场结构,而市场结构的变化极其显著地体现在市场集中度上,因此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同样受到需求变化的影响。

第一,需求扩张在短期内通过企业规模扩大可能使得市场集中度提高。一般而言,市场需求扩大的最大受益者是主导企业(dominant firm)。主导企业受需求扩张的刺激,可提高产出和销售,实现规模扩张。而主导企业规模扩大是促使市场集中度提高的决定因素之一。从电信业增长看,主导企业在移动对固定的替代效应(FMS)和网络规模效应的叠加影响下,其规模扩大的速度往往会超过市场规模扩大的速度。

第二,需求扩张在短期内除使得主导企业规模扩大外,也有利于其他企业规模的扩大。这是因为,面对着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即使是处于寡头垄断地位的主导企业也无法利用市场支配力(marketpower)完全垄断市场,无法设置行为性进入障碍(包括驱除对手行为和阻止进入行为等)阻碍新企业进入。因此,在需求快速扩大的市场中,主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往往是销售收入或市场份额最大化,利润等其他因素只是其追求主要目标的约束条件。也就是说,以销售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主导企业在需求扩张时期,最理性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在市场做大的过程中夺得最大份额,而不是去从对手那里抢夺,因而不会也无法阻碍潜在企业也加入瓜分市场份额的行列。

第三,从较长时期看,需求扩张对市场集中度提高的效应会减弱。对潜在进入者来说,高增长的市场需求常常蕴含着丰厚利润。产业内快速增长的现实需求及预期需求会给予潜在进入者强烈的信号刺激,吸引其尽快地进入。这是因为,与其等到市场需求平稳后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夺市场份额,不如在需求上升时期进入,然后再争夺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把企业做大,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因此,对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来说,进入的“最佳时机”是市场需求规模增长时期。这样,在需求增长时期的进入,可能促使短时期内市场集中度的降低。事实上,许多学者曾预测市场规模与产业集中度负向相关。如,卡夫斯、卡瑞和乔治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国家(近似于不同市场)的特定市场集中度后,发现在一些小国家中产业集中度更高。魏后凯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集中程度,发现集中度差异与市场容量大小有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虽然市场集中度变化受包括市场需求条件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作为产业组织生存和

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必会促使市场集中度发生改变。

三、中国电信业的市场需求与市场集中趋势

中国电信业自1999年第一轮重组后就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之后,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主导企业的业务收入随之增长甚至增长得更快,从而导致了主导企业市场占有率趋于上升(图1)和整个电信市场集中度的上升。2000年至2008年,中国电信业业务收入增长了1.65倍,年均增长12.93%,其中,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增长了5.57倍,年均增长26.52%。中国移动的市场占有率从20%上升到了51%。基于业务收入的市场集中指数(HHI)也从第二次重组后2003年的2787上升到2007年的3181.

检验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可发现,主导企业业务收入增长与整个电信市场规模扩大的相关系数高达78%,主导企业市场占有率与整个电信市场规模的相关系数高达99%。这表明中国电信市场集中度与市场规模和主导企业市场占有率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需求和产业集中的影响

“网络融合(convergence)”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主要指“三重业务捆绑(tripleplay)”,或称三网融合,即三类业务应用(语音、数据和视频)的融合,表现为技术趋同,网络层面互联互通,业务应用层面互相渗透和交叉,趋向于全业务和物理资源共享及采用统一的IP通信协议,最终导致行业监管政策和监管架构的融合。虽然各自的基础网本身由于历史原因及竞争的需要将会长期共存、竞争和发展,但由于互联网的寄生性(即其不对底层做任何规范,可依托在任何基础网上),互联网与电信网已基本实现融合。再从国际发展趋势看,三类业务应用(语音、数据和视频)层面的融合不会受限于基础网而迅猛发展,各类公司都会通过不同的路径向全业务方向演进。因此三网融合的关键是电信网与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即两面融合问题。网络融合将对电信市场需求和产业集中产生影响。

首先,网络融合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改变了产业及市场的定义。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看,产业的界定本来并无定论。斯蒂格勒认为:“一个产业应该包括最大的地理范围和最多样的生产行动,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长期替代关系。如果购买者能够大规模地从产品B或是区域B移动到产品A或是區域A,那么两者就应该结合在一起。同样,如果生产者能够大规模地从B转移到A,他们也应该结合在一起。经济学家们常用另一种形式来表述这个观点:所有的产品或是进入者无论供给还是需求,如果具有很大的最终交叉弹性,就应该被归入到同一个产业之中。”中国电信业第三次重组后,随着网络融合趋势渐行渐近,电信业的产业界限变得模糊了。网络融合将使电信竞争从单项业务间的竞争转向全业务的竞争乃至网络间各个层面全方位的竞争,从而为电信经营者带来了经营电信、宽带及电视在内的信息业务的机会,并减弱电信业的垄断属性。

其次,网络融合促进了电信技术的发展和电信全业务运营的发展和融合。目前国内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融合已经成熟,VolP等电信业务的IP化进一步使得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实现了深层融合。中国电信业重组后,随着3G的大规模推进,电信技术的发展也必将促进电信全业务运营的发展和融合。虽然融合简化了多种业务的供给并促进了业务集成,但融合并没有减少多样化,反而在业务应用层面衍生出许多新的业务形态,从而会拓展业务创新空间,甚至繁衍出大量新的媒体业务形态。未来三网融合的深化必将催生出众多的新兴市场,如通信与计算机融合的3C市场、通信与广电结合的手机电视等。经济学家曼昆认为,随着市场的扩大,自然垄断会变成竞争市场。从信息产业的发展看,i网融合绝对不局限于网络融合,并导致=三个产业的融合,即=三业融合,这必将会发展出一个全新的信息通信业产业链。

再次,达到一定水平后的消费需求的增长成为产业融合的原动力。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达到一定水平后,市场上可选择商品的范围扩大,消费者更注重商品性价比,并倾向在同类商品中选择价格比较低的,而这迫使厂商不断降低成本,并选择消费者认可和能得到一定市场份额的新技术,以节约成本。这种趋势会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并且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展越来越显著。这样,消费者对兼容性更高及内容更丰富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由多个厂商来满足的话,必然会存在协调难度,如此,消费者在厂商数量越少的情形下,反而更能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和低廉,而这会促使厂商在开展多样化经营的基础上提供标准化产品。如通过模拟声音数字化并利用IP作为共同的转换技术,新的通话服务得到推广,并不断与原有产品和服务相融合,从而降低了用户对原有产品或服务的锁定效应。

最后,产业融合促进电信运营商间的竞争合作。在产业融合带来产业间业务交叉和市场交叉等新变化条件下,市场中几乎没有企业拥有整个价值链的技术及资源,因而这些融合部门中的厂商须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合作者,并通过合并、收购和联合等活动塑造新的市场结构。这样企业间除单纯的竞争关系外,还有协同关系:即企业为实现业务集成,既要串联内部业务流程的各个功能,又要开展与外部的一系列连接以发展协同型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融合趋势的深化,产品竞争将促进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和升级。就电信业未来发展方向看,电信运营商间必将既合作又竞争,且其竞争程度和整合态势决定于市场需求规模和结构。

五、网络融合趋势下影响电信业集中的产业组织政策选择

以上分析表明,近年来中国电信市场集中度的不断上升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根据市场集中度对电信业的规制应考虑电信市场需求的可能变化。从电信市场需求看,话音业务仍占电信市场需求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电话普及率已经较高,2008年10月底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47.3部,加之ARPU值(每月每户平均收入)的下降,电信业业务收入增幅趋于降低。事实上,2003—2007年中国电信业业务收入增幅维持在12%左右,而2008年1-9月仅为8.3%。传统话音业务继续保持高增长的难度较大。由于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鼓励有效竞争,这样就存在着反垄断和反过度竞争的两种不同政策取向。因此,在电信业第三次重大重组后,在网络融合的大趋势下,管制框架的调整应全面考虑受融合影响的各部门利益,促进产业融合与政府管制之间的平衡、电信规制在对称规制和非对称规制之间的平衡、企业主体地位和国家战略之间的平衡,利用网络融合对电信产业的影响,完善竞争和规制政策,应通过多业务宽松寡头市场结构的构建和非对称规制,在维持基础电信运营商规模经济和电信业适度集中的同时,促进电信市场的可竞争性。

第一,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充分利用其全业务牌照,构建多业务宽松寡头市场结构。网络融合趋

势下中国电信业在发展中为规避由于无监管开放导致行业结构进一步失衡的风险和市场失控的风险,应坚持现有行业的合理准入规定,鼓励基于多业务运营的宽松寡头相互制衡的竞争,以提高产业效率。

第二,推进非对称管制,促进有效竞争。目前天津和海南将试验携号转网方案(天津将执行双向转网方案,而海南则执行单向方案)。单向转网@有助于促进移动电话尚不普及地区的竞争和资费下降,刺激运营商迅速提升2G、3G业务乃至固移捆绑全业务和服务质量,从而提升发展水平。由于双向转网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竞争格局,只会在第一年集中释放部分用户转网需求。按照国际上的统计,一般来说,有离网或转网意愿的用户占该运营商用户总数的百分比仅为个位数;携号转网政策本身不会导致用户离网率的剧增和运营商收入的大量减少。因此,应实施号码可携带等非对称管制,以促進公平竞争。

第三,在引导三大基础电信全业务运营商最大化地利用其资源为多样化的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基础上,鼓励专业化竞争。全业务的经营范围对网络商来说起点是一样的,但是可以专业化竞争(不是分业竞争。分业竞争有外在力量强制,专业化竞争强调效率)。目前各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历史起点不一样,重组后应在全业务范围内寻找和建立比较优势,如移动运营商的固网经营可以数据多媒体等形式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在网络技术标准和接人定价等方面加强引导。

第四,在放松分业务规制的基础上,培育可竞争性市场,鼓励创新。应注重技术创新,避免新重组的三大基础电信全业务运营商对互联网和电信网、移动网交叉领域中众多的SP(服务提供商)和CP(内容提供商)中小企业的挤压,避免运营商通吃,引导电信产业链各个主体的利益分配规则的完善,维护比较公平的竞争秩序;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最可贵的不是抗风险的能力,而是敏锐发现需求、进行创新和实现需求的能力,因此,应为中小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企业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等创业环境,以利于对电信业需求的培育。

第五,在网络融合的基础上,可选择竞争政策来替代规制,促进电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三大产业的融合,消除相关产业内部各行业和产业间进入的政策壁垒,避免管制机构被市场中的各方利益集团所俘获,创造良好的有利于形成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

作者:卢志宏

风险投资及对电信产业影响论文 篇2:

2007年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2007年,我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发展速度有所放缓,长期形成的一些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电子信息产业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电信业向信息服务型转变和邮政业向现代邮政业转变进入攻坚阶段。

一、2007年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增加值约1.82万亿元①,同比增长16.6%,占GDP比重约为7.4%。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通信业务总量完成1.94万亿元,增长26.4%。通信业务收入完成8051.6亿元②,同比增长11.8%。电子信息产业利润超过2100 亿元,同比增长12.4%,基础电信企业实现利润超过1690亿元,同比增长27%。

全行业投资增长趋缓,电子信息产业500万以上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6亿元,同比增长27.9%,增速比上年低13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同期增速低8个百分点。通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2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年回落约1.2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2007年信息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仍高于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增速。

(一)电子产品加快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生产手机5.49亿部,同比增长14.3%,微型计算机1.21亿台,同比增长29.3%,集成电路约412亿块,同比增长23%。显示器和彩电产量则与去年基本持平,彩管和程控交换机(不含移动交换机)产量下降。整机产品不断升级,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高端产品快速发展,占彩电、微机产量比重已分别接近30%和70%。

核心基础产业比重上升。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电子材料等产业销售收入增速均超过20%,在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合计超过47%,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同比增长20.8%;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约1250亿元,同比增长约24.3%。基础产业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测量仪器等四个行业投资增速均接近或超过40%。

产业分工出现新变革,制造代工和服务外包逐步成为产业组织的主流形式。代工业务从传统的OEM(委托加工制造)升级到ODM(委托设计制造),并向提供包括整机设计、制造和零配件等全面服务发展。服务外包从原来的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向KPO(知识流程外包)、BTO(业务转型外包)发展,通过生产与服务的重组,外包内容从单独的生产、设计或售后服务转向包括生产、设计、材料、物流、维修、测试、业务模式转变等在内的一揽子体系。

软件服务化趋势明显。目前,软件产品收入仅占我国软件业务收入的1/3,系统集成和软件技术服务收入之和已超过软件产品收入。一些大型软件企业逐渐从单纯的软件产品开发商向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和运营支持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发展迅速,使软件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技术、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继制造业之后,全球服务业加速转移,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日趋活跃,特别是离岸业务(出口)增长迅速,我国有条件成为全球重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

(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重大工程进展顺利

2007年申请并公布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国外申请量,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比重首次超过一半,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全行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取得重大进展。TD-SCDMA网络技术实验和相关产业化工作加快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成功试播,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WAPI)、音视频编码压缩标准(AVS)以及数字家庭标准等的应用推广工作逐步展开。下一代互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电力电子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工程取得明显进展。

(三)出口增速放缓,内销结构升级

电子产品全年出口4595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37.7%,同比增长26.2%,增速比2006年下降9.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0.5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额比重略有上升,占出口总额的11.5%,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比例较2006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仍占出口总额的84.6%。

国内电子产品消费升级明显加快。据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国内彩电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增长14%,销量达到3560万台,其中液晶电视机约780万台,增长一倍以上,其销售额超过彩电市场的一半。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个人计算机市场,全年国内PC销量近2800万台,笔记本电脑销量增长50%以上。整机产品加快结构升级、电子产品绿色环保和节能降耗要求提高等因素,使新型片式元器件、半导体照明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太阳能电池板等新产品需求旺盛,增长较快。

(四)内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港澳台企业投资加快增长

通过内部经营平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有些企业在华利润出现大幅下滑,内资制造企业投资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2007年,规模以上内资制造企业利润增长约40%,比上年增速提高近十个百分点。内资企业投资持续活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46亿元,同比增长38%,比全行业增速高10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投资增速最快,累计完成投资294.6亿元,同比增长53.6%。资本市场对内资企业支持力度加大,2007年A股新上市企业中IT类企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10%。

港澳台企业投资增长迅猛,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99.5亿元,同比增长52.6%,增幅比上年提高32.3个百分点,比全行业投资增速高24.7个百分点。

(五)电信业转型取得明显进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以宽带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综合信息服务为重点,电信业务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基础电信企业非话音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0.9%,新增非话音业务收入约占新增收入的60%。固定电话运营企业加快推进光纤到户,大力发展宽带互联网业务,宽带业务收入增速接近30%,成为固定电话运营企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移动电话运营企业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增值业务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无线音乐平台”、“飞信”等一批新业务品牌,行业应用不断推广。增值电信企业达到2.2万家,比上年增长21%。

电信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分别达到3.65亿户和5.47亿户,“村村通电话工程”进一步推进,到2007年底,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例达到99.5%,乡镇通宽带率达到92%。电信综合价格水平同比下降13.6%,电信服务质量持续改善。网间互通不畅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网络运行质量和覆盖效果不断改善,通话质量保持稳定,电信用户投诉持续下降。

互联网业务和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互联网由信息搜索平台向知识创造与协同工作的平台转变。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2.1亿,手机上网人数突破5000万。以IPTV和Web2.0技术应用为代表,产业融合加速。VoIP技术已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融入到企业生产与管理流程之中。电信服务与信息内容产业,与信息化建设的结合更加紧密,不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为运营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六)邮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电信体制改革亟须加快

邮政业政企分开工作基本完成。重组后的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已正式挂牌运行,省级邮政公司和监管机构已全部组建完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各地邮储银行陆续开业。邮政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快递服务等行业标准陆续出台,邮政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在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邮政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7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业务总量完成812.5亿元,同比增长11.8%,邮务、快递物流、金融三大业务板块均衡发展,分别增长16%、22%和15%,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8.8%、17.1%和51.2%。同时,邮政普遍服务得到保障。西部地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启动,农村邮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邮政网点数量总体有所增加,邮件传递速度进一步提高。全国范围内快递服务发展迅速。2007年,全社会快递服务企业继续在营业网点、作业设施、运输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拓宽经营地域范围,快递总收入同比增长25%左右。

电信市场不平衡加剧。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的替代趋势更加明显,全国移动电话用户2007年新增8622.8万户,同比增长27.4%,固定电话用户则减少了233.7万户。初步统计,中国移动集团获得六大运营商的大部分利润,竞争优势进一步强化,而中国电信集团和中国网通集团利润均难以增长。电信市场有效竞争格局还未形成,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创新和资费调整动力还不足,需推动实现全业务经营。

(七)国民经济中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抑制物价贡献突出

2007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持平,占GDP比重为5.27%,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电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9.8%,占GDP比重为1.91%,比上年下降约0.1个百分点。据估算,邮政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0.18%,与上年基本持平。

电子信息产品和电信服务价格持续下降,对平抑物价上涨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上年为100),降幅较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7.1%,而收入仅增长10.9%,电信服务综合资费水平下降13.6%,降幅比去年增加0.4个百分点。初步测算,电子信息产品和电信服务价格下降使CPI涨幅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上。这体现出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为新形势下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2008年发展形势

(一)产业内部环境

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呈现软化态势,软件和信息服务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目前,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相关产业的增速远高于电子产品制造业增速,并且价值重心已发生变化,在产业利润分割中,服务整体上优于制造。信息服务的创新是电子信息产品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加快调整我国信息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使制造业与服务业比例更加协调,是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技术升级继续带动产业变革,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全球IC产业进入纳米工艺、系统级芯片时代,产业布局加快调整。平板显示技术不断升级,全球液晶前五大面板厂全部投入8代线建设,等离子产品性能也大幅提高,OLED等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日渐成熟,平板显示行业竞争门槛进一步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节能技术酝酿新突破,并逐渐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在2008年启动IMT-Advanced(4G)候选技术征集工作,后3G时代新一轮移动通信技术的竞争已拉开帷幕,并更加激烈。跨国公司掀起新一轮的并购重组,通信、计算机等行业大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和业务联盟引发了产业资源整合,重塑全球产业竞争的新格局。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代工和服务外包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为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

产业融合趋势明显,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各类电子产品的界限日趋模糊,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结合更加紧密,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通信与电视、制造与服务、网络运营与内容提供的融合进程加快,产业链整合力度不断加大,融合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跨传统领域的联合和竞争日益增多,对企业融合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各行业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强,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满足需求的能力显著提高,信息产业与传统行业在技术、业务、资本、市场等各层面将加速渗透,电子支付、移动位置服务、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二)产业外部环境

国内经济形势总体良好。党的“十七大”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全党全国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加深化,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都为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国内低成本比较优势有所弱化。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执行新《劳动合同法》,加工贸易管理强化,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提高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使我国传统低成本优势进一步弱化,对产业发展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世界经济保持增长的基本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发生波动和放缓的可能性增加。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还有待观察,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电子产品的重要市场,其经济发展减速可能导致我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此外,针对我国电子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震荡加剧等因素,对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发展均可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政策建议

2008年信息产业正处于由“快”向“又好又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产业发展方式向国内消费和出口、国内外投资协调拉动转变,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变,向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应用、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国际合作”的原则,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进一步完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并抓紧研究促进信息服务、平板显示等关键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发展风险投资,推出创业板,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资金和技术双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电信法》制定和《邮政法》修订工作,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制定《反垄断法》相关实施细则,制约技术垄断和滥用知识产权行为。

(二)深化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电信全业务竞争,促进建立更为合理有效的电信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落实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推动邮政企业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邮政普遍服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三)努力扩大内需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结合节能减排、企业信息化和装备智能化等需求拓宽电子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市场空间,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快开展数字电视、手机电视、3G等新技术应用,在地面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音视频编码压缩标准等重要领域大力开展示范应用,加速产业化进程。尽快完善普遍服务机制,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民消费,引导企业开发适用农村市场的低成本信息终端产品,拓展国内市场。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促进产学研结合,以产业化为目标推动信息关键技术创新发展。系统研究,统筹规划,加强信息产业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抓好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发。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出台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传输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各环节,营造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大力培养软件人才,提升软件外包层次,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完善电信管理方式,促进相关业务发展。在重点区域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内容等产业。推进“三网融合”,支持信息服务的新兴业态发展。

推动彩电工业转型。完善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专项工程,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加快存量资源调整,促进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在微电子、信息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基地。支持基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在政策试点、重大项目、金融支持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产业基地完善产业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五)深化国际合作

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整合全球资源,开展跨国经营。拓展与国外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大力推动新技术的国际应用,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等重要领域进一步建立国际合作体系。继续吸引跨国企业在华投资,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引导外资企业与内地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全方位转移。积极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

注:①此为快报数,电信业增加值只含六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

②只含六大基础电信企业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收入。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

风险投资及对电信产业影响论文 篇3:

试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现状

金融危机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基地,每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贸易中,我国占30%以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电子产业发展的速度呈现放缓的态势,经济运行增速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出口增幅下滑。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不利影响已经非常明显,而且有迅速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增速下降

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萧条,极大地削弱了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减少、FDI(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外资撤资倾向、国内外股市低迷。金融风暴对电子信息产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商投资步伐的放缓。从2007年起外商投资一直处于低迷态势,全年累计完成投资900.6亿元,增速比2006年降低了33%。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设备制造业投资额为1017.4亿元,增速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城镇投资26.8%的投资增速。

(二)企业融资困难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企业在投资方面变得谨慎有余,为规避风险,企业进行资金规模的缩小和投资步伐的放缓。信息产业企业向来是风投和私募青睐的目标,企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也是初期以高风投的支持,完善其技术和盈利模式,最后在私募的帮助下完成上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扩大,风险投资纷纷缩小资金规模、放缓投资步伐。

(三)出口困难

一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两头在外、加工在内”的产销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是外需市场萎缩,产业增速持续放缓。三是美元贬值也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影响的因素

(一)负面的影响因素

金融危机出现之后,产业依赖的发展因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对信息产业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一,外资因素。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外商的投资与出口的拉动,目前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增长速度放缓,在这种投资环境的影响下,使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第二,管理的滞后。电子信息产业受到全球化发展新形势的牵制,要求对基于产业链的大行业管理模式进行新探索。第三,产业机构因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产品过剩状态,依赖于降低参与市场的竞争。第四、生产成本因素。金融危机袭击,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国家的税收改革与生产资料高起,导致生产升本的快速增加,而国内电子产品价格却持续走低,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更是无从说起。

(二)正面的影响因素

我国金融与资本的市场相对对立,外汇储备充足,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电子信息产业仍能在较稳定的国内经济、政治环境下稳步发展;我国金融环境稳健,国外资金为了规避风险,选择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为我国融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达国家企业面对金融环境恶劣,给我国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技术及人才引进提供了绝佳机会,我国企业将获得在弱竞争环境中开拓新兴市场的机会;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定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IT产业的发展;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购买能力降低,发达国家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明显下降,而我国电子信息产品价格实惠,将扩大国际消费者对其的需求,提升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三、对策

(一)国家的政策扶持

金融危机并非只有负面影响,对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带来一定的机遇。我们国家应该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各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为这些企业提供体系建设的担保,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往中西部转移,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给予资金扶持,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下一代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增强我国该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工方面能力强大,但创新能力不强。因此,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总之,自主创新是根本,持续创新是关键。市场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企业的业务模式必须跟随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提高企业本身的竞争能力。

(三)加快投资步伐

电子信息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是投入、风险和收益高的产业,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创新提供足够的自己保障,另外加强国际间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投资手段之一,大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完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将在国际化经营中获得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营造更好的平台,减少发达国家不合理的高尖端产品的出口限制情况。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要抓住机遇,收购、兼并国外同类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技术优势。

(四)产业结构调整

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要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出口,限制“二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和支持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发展,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联合“走出去”,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国家应该鼓励电子信息产业的有关企业发展,进行企业的优胜劣汰的调整,抑制企业的盲目扩张,压缩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企业结构的自我调整。

(五)加快建立健全产业预警机制

面对产业发展的新形势,要抓好产业运行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及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建立健全产业安全和损害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研究并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六)两化融合将为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随着“两化融合”进程的不断加深,未来三年汽车电子、机床电子、网络金融等产业或服务项目将得到大力的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在负面影响的同时更是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我国企业应该正确面对影响的因素,在避免负面冲击的同时分析正面的因素,利用好国家的有关政策,进行产业的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投资的步伐,尽快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提高产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国际竞争能力。■

〔基金项目:西安邮电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ZL2009-44)〕

(吴渤,1976年,西安邮电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工程师)

作者:吴 渤

上一篇:企业绿卡制度活动方案下一篇:幼儿秋游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