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性(推荐8篇)
作为铁路,安全是铁路给职工的最大福利,安全生产是保障职工的人身安全,也是对设备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然而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滋生和隐藏风险性隐患,无论多大的风险性隐患,它都存在于生产岗位,存在于一线。而一线工作的承担者是班组,作为整备车间的隔离开关班组,如果把班组风险性隐患排查及解决办法作为班组安全活动的内容之一,这样即可丰富班组安全活动内容,提高职工的素质又可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班组风险性隐患排查过程中,我作为工长应该起牵头作用,组织职工对本岗位、本班组范围内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进行查找。查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交路紧,作业量大,交接班时,地勤司机漏填或错填申请办隔离机车股道号码,而此时隔离开关操作员和监护员也不能及时的确认机车号码和股道号码相符合的情况下,盲目分闸办隔离,会造成极大的风险性隐患,如果错分股道,而股道内的机车已经升弓带载,甚至会发生安全事故苗头。
怎样才能消除这种风险性隐患呢?当我汇报给车间后,车间领导高度重视,马上组织了技术员和在岗职工进行深入讨论,最后找到了解决办法。解决办法是把隔离开关每股道的分闸钥匙其中的一把存放在地勤班组,由计划员负责看管,当地勤司机要申请所看机车隔离时,到计划员处领取所办股道的隔离开关分闸钥匙,与计划员共同确认机车股道,并把相应股道的分闸钥匙与机车钥匙挂在一起,只有分闸钥匙与机车钥匙同在的情况下隔离开关操作员和监护员才能让受电弓人员申请办理分闸手续,而办完隔离作业的机车,司机动车前不但要在隔离开关领回机车钥匙还要领回相应股道的分闸钥匙才能动车。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以上风险性隐患的发生。
安全是责任,重在落实。如果隔离开关班组在组织安全活动学习时,能认真学习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和提升个人的安全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综合分析、判断事故能力和配合有效的排查治理手段,那么我们的班组就会呈现出良好的安全态势,会彻底告别危险,远离事故。
隔离开关班组(工长:)
崩塌主要发育于山区高陡边坡, 危崖突石地段, 影响崩塌的因素诸多, 形成崩塌类型也不同, 因此对崩塌的风险性评估建立在不同的基础。
成昆铁路地处我国陆地地势三级阶梯中的一、二级阶梯之间, 线路主要辗转于四川盆地至云贵高原的过渡带。由于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该段现处在强烈抬升期, 山高坡陡, 水深流急, 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地质灾害频繁。自建成通车以来, 饱受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1]的困扰, 对铁路安全运营造成一定威胁。
2 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成昆铁路K242-K331, 主要在甘洛境内, 铁路线路海拔高程起伏较大, 地貌上主要属中低山河谷地貌。
铁路沿线左侧靠近牛日河, 河流自铁路大里程向小里程方向径流, K242-K250段植被覆盖一般, 部分基岩裸露, K250-K331断靠近甘洛县城一段基岩基本裸露, 途径隧道较多。
2.2 地层岩性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以沟谷阶地, 冲洪积及地表坡残积层, 、第三系为一套半胶结的砾岩、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泥盆系、奥陶系、寒武系。区域以砂岩为主, 以及志留系的灰岩、页岩出露较多。
2.3 地质构造
成昆铁路沿线地质构造具有多期性和继承性, 褶皱构造, 背斜多紧密, 向斜多宽缓, 有被切割的现象, 断裂两盘也有再次褶皱的现象, 拥有复杂的地址构造, 该段铁路主要有四大褶皱, 七大断裂构造带。
2.4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可分为大渡河、牛日河谷区和山区。大渡河及牛日河谷区于路肩高程以下, 不构成对崩塌发育的影响。山区按含水层性质, 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种类型。区域降雨量充沛, 大气补给对崩塌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
3 研究区崩塌灾害类型
研究区内已查明发育有60处崩塌、落石工点, 主要集中在隧道的进出口段, 以及高陡边坡处。崩塌主要发生在45°~70°的斜 (边) 坡中、上部, 构成斜 (边) 坡的岩性多为页岩、砂岩和粉砂岩、泥灰岩居多。研究区内发生崩塌的斜坡多为天然斜坡, 褶皱及断裂发育, 且坡体表面岩石裸露, 风化强烈, 节理裂隙发育。研究区内主要典型崩塌类型有滑移式崩塌、拉裂式崩塌、错断式崩塌、滚落式崩塌等四种崩塌形式, 各类崩塌形式常常组合发育。
4 基于综合指数法对崩塌危险性分析与评价
4.1 评估方法
该章中进行危险度评估时运用的是基于层次分析[14,15,16,17,18]的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的模型如下:
undefined (1)
式中, DL为第i单元的“危险度”指数;i为评价因子;ω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Ii为第i单元评价因子在第i单元的赋值;n为评价因子数。
在该模型中, 权重的确定可以采用AHP法。作用指数是表示各因子在危险度判别中, 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数, 是定性分析的定量表示。本章中危险因子等级一般用极大 (极高) 、大 (高) 、中、小 (低) 等来定性描述, 并初步赋予各等级如下定值:极大 (极高) 为0.8, 大 (高) 为0.6, 中为0.4, 小 (低) 为0.2。
4.2 层次分析法原理
层次分析法 (AHP) , 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问题层次化, 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 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然后综合确定决策因素权重的总排序。
(1) 单层次模型结构。
此模型由一个目标C及隶属于它的n个评价因素A1, A2, …, An和决策者组成。由决策者在这个目标意义下对这n个素进行评价, 对它们进行优劣排序并做出相对重要性权衡, 如图1所示。
(2) 评价计算步骤。
1) 造两两比较矩阵, 如表1。
式中aij表示对于Ck 来说, Ai对A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体现, 通常aij可取1、2、…、9以及它们的倒数作为标度。
2) 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其对应的经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W。即首先对与判断矩阵A求解最大特征根问题:
AW=λmaxW (2)
3) 单层次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检验。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或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 判断矩阵很难有严格的一致性, 但应该要求有大致的一致性。因此, 在得到λmax后, 还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和随机性检验, 检验公式为:
CR=CI/RI (3)
式中, 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 由下式计算。
CI= (λmax-m) / (m-1) (4)
λmax为最大特征根, m为判断矩阵阶数;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由大量试验给出, 对于低阶判断矩阵, 取值如下表2所示。
对于高于12阶的判断矩阵, 需要进一步查资料或采用近似算法。即令
CR= (λmax-m) / (m-1) (5)
当CR<0.1时, 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说明权值分配是合理的;否则, 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 直到取到满意为止。
4.3 评价因素的选择
崩塌稳定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由物质组成、坡体结构, 控制性结构面、边坡高度、风化程度、地下水及其状态, 防治工程的合理性等。此外, 边坡的集水状态、地质构造、地貌、降雨、坡度及人为条件等因素都对崩塌的稳定性有影响。结合该段铁路的特点选择岩性、坡高、坡度、岩体结构、地下水发育程度、不理结构面与坡面夹角、风化程度、既有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八个因素作为崩塌危险度等级的评价因素。
4.4 评价过程及结论
4.4.1 构建判别矩阵并计算权重
根据层次结构模型采用1~8度法, 逐项就任意两个评价指标进行比较, 同时参考专家意见, 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相应的分值, 得判别矩阵A为:
一致性检验:
对于判断矩阵A:W=[0.261, 0.17, 0.261, 0.084, 0.084, 0.035, 0.062, 0.041]T, λmax=8.032
由CI= (λmax-m) / (m-1) =0.0046, RI=1.41
得CR=CI/RI=0.0033<0.1, 满足一致性检验, 故上述的特征向量W可作为权向量。
即权向量集为:A={0.261, 0.17, 0.261, 0.084, 0.084, 0.035, 0.062, 0.041}。
4.4.2 根据综合指数法计算危险度
模型评判值undefined
式中, DL为崩塌危险度, ωi为判别因子的权向量, Ii为判别因子的作用指数。
DL≥ 0.74时, 评价为极严重危险
0.61≤DL< 0.74时, 评价为严重危险
0.37≤DL< 0.61时, 评价为中等危险
DL<0.37时, 评价为轻微危险
5 结 论
崩塌灾害是铁路工程中颇多且繁杂的问题, 往往需要多种手段的综合分析治理。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 并结合成昆铁路崩塌数据计算说明, 利用综合指数法分析评价崩塌的危险性, 为后续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提供了有利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柳源.中国地质灾害 (以崩、滑、流为主) 危险性分析与区划[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3, 14 (1) :95-99.
[2]王莲芳, 等.层次分析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高一下半学期快结束时,岳欣怡参加了舞蹈班,学期为两年,学费4000元。直到高二小高考结束,岳欣怡才正式接受训练。
2013年7月24日上午,经过前期几个课程的基础性训练后,岳欣怡和同学们一起接受撕腿训练。这是一种传统的压腿方法,由他人用力,将训练者的腿向其身上推压。训练者平躺在地上,其中一条腿要压到耳边。
参与的学生大部分没基础,撕腿训练强度很大,大家难以适应,多半达不到课程要求,老师顾一帆就逐一外加压腿训练。岳欣怡感觉十分痛苦,对老师提出中止,却没得到应允。岳欣怡疼得受不了,忍不住哭了,老师还是强行压腿,并让其他同学帮忙。岳欣怡整条腿都麻了,一点力气也没有。
压完腿,顾老师及同学们都没注意到岳欣怡已经受伤,便离开了舞蹈教室。岳欣怡试图站起来,却失败了。她的左下肢感觉慢慢丧失,无法用力,只能痛苦地躺在地上。直到放学后,同学才发现一动不能动的她,立即通知了她的父母及顾老师。
岳欣怡被送到盱眙县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因病情较重,先后又至盱眙县人民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处治疗,花去医疗费、交通费、住宿费等近4万元。
期间,育才学校给付1万元,顾老师给付4万元。四个多月后,岳欣怡的病情虽然好转,却留下了终身残疾。
2014年11月18日,经淮安市楚州医院司法鉴定所鉴定:岳欣怡因故致左下肢损伤伴坐骨神经损伤,目前遗留左膝关节主动活动受限,左膝以下浅表感觉稍减退,左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减退,左足略内翻下垂的致残程度为九级。
女儿一下变成了残疾人,岳欣怡的父母难以接受,将育才学校及顾一帆推上了被告席。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岳欣怡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本身并无过错,不应承担责任。而学校及老师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应预见到舞蹈动作本身带有一定危险性,并可能产生危害后果。事发时,顾一帆强行压腿,不考虑该培训为短期训练,而岳欣怡无任何功底,仍按照一贯教学做法,违背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结合法院谈话笔录,可知类似事故之前也有发生,但校方并没有足够重视,未采取相应措施防范风险,应对岳欣怡的损害承担全部责任。而舞蹈老师履行的是职务行为,因此赔偿责任由学校承担。
2015年4月2日,盱眙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审判决,育才学校赔偿岳欣怡128685元。
法官说法:学校请求适用侵权责任法中“自甘风险”原则的主张,最终没得到法院支持,对类似侵权纠纷的法律适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自甘风险,指已经知道有风险,而自愿去冒风险。它是侵权行为免责的事由之一。
我国法律对自甘风险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法院尝试运用它。然而,自甘风险原则,有严格的构成要件。
一是,对于危险的存在,受害人明知,或者根据证据证明其已经知道。
二是,受害人有自愿承担危险的明确表示,或者有可以推知的默示。明确表示承担危险的,须为文字或口头表示;默示表示承担危险的,须有证据证明。
三是,接受该危险不违反公共利益或善良风俗。
具备上述三个要件,受害人不得请求损害赔偿。
本案中,顾一帆作为舞蹈老师,应知道因为年龄原因,岳欣怡的韧带不可能达到小孩那样的柔软,更不能一蹴而就,且岳欣怡表示过放弃,故本案不存在适用自甘风险原则的余地。
(文中人名、学校名系化名)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内容摘要]风险资本与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发达活跃的风险资本市场能够极大地刺激风险的扩张。流入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资本越多,成功上市的企业就越多,风险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就越强,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就越大,由此推动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风险资本与风险资本市场的关系分析,来论证我国二板市场的建立。
VentureCapital是指对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或创新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或近似于股权融资的资本,其特性是以承担高风险为代价追逐高回报。国内将VentureCapital翻译为“风险资本”,我国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其他华语地区则将其译为“创业资本”,国内学术界对此存有争议。但无论是“风险资本”还是“创业资本”,其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风险资本”这一名称已为国内公众所普遍采用,本文也无妨沿用之。
一、风险资本运作机理
风险资本包括无中介、无组织的私人直接投资资本和有中介、有组织的间接投资资本(如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的运作过程分为融资过程、投资过程和退出过程。对于风险投资基金来说,融资过程是风险资本家向机构投资者和富裕家庭或个人筹集资金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难易程度取决于风险资本家的个人魅力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的政策法规,而对于私人直接风险投资来说,融资取决于投资者的自有资金实力及对投资项目的兴趣和判断。投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投资项目的取得和筛选、投资项目的评估、合作协议的签署。
(2)风险资本注入创新企业,注入金额和注入方式根据创新企业成长的不同时期(即种子期、创立期、扩展期、成熟期)来决定。
(3)风险资本家参与被投资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回收过程是风险资本运作的最后一站,风险资本出售企业的股份退出企业,收回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以及光辉的业绩和成功的口碑,然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从风险资本的运作机理可以看出,融资是风险资本的起点,投资是风险资本的实质,退出则是一个完整投资周期的终点。
风险资本退出是风险资本规避风险、收回投资并获取收益的关键。风险资本是以资本增值的形式取得投资报酬,不断循环运动是风险资本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当风险资本伴随着企业走过最具风险的阶段后,必须有出口让其退出并进入下一个循环。否则,风险资本呆滞,不能增值和滚动发展,更无力投资新项目,风险投资也就失去了意义。风险资本家投资创新企业不以取得该企业的长久控制权为目的,经过若干年,无论创新企业取得成功还是面临失败,风险资本都会从创新企业中退出。退出方式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外部金融环境而有所不同。常见的为股票上市、股权转让或股票回购、破产清算等。其中,股票上市是最佳退出方式,其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股票上市,特别是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PublicOffering,IPO)为创新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选择权。它是一个关于企业控制权的买入期权合约,在风险资本家与创新企业管理者签订的投资契约中,允许创新企业管理者在达到某种业绩目标时,购回风险资本家持有的股票,增加创新企业管理者自己的股权份额。特别是当风险资本家欲将其股权卖给第三者时,买入选择权允许创新企业管理者以同样的条件、同样的价格向风险资本家优先购买。因此,只要事业进展顺利,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就会向有利于创新企业管理者的方向倾斜。否则,当创新企业的经营风险由大到小,而收益由小到大时,风险资本家对创新企业的服务逐渐减少。创新企业管理者承担了努力的全部成本,如果只能获得部分回报,他必然会增加在职消费或使企业效益体外循环。所以,此时控制权应向创新企业管理者倾斜。美国的风险资本家一般在首次公开募股后的一年内,减少其对创新企业持股份额约28%,三年之后,只剩下不到12%的风险资本家还持有公司不到5%的股份(贺海虹,1998)。所以,IPO提高了创新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企业发展筹集了更多的资金,并增强了原有股份的流动性,使创新企业管理者有更高的热情和动力去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其次,IPO对风险资本同样形成激励。创新企业成功上市一方面使风险资本家获得了数目可观的资本收益,另一方面也是外部投资者衡量风险资本家业绩的标准。风险资本家培育企业达到上市的越多,风险资本家今后的融资渠道就越广,融资成本就越低。因而,风险资本家就越有动力为创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尽快协助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当创新企业达不到IPO退出条件或不是很成功时,风险资本家可以选择出售股权的方式收回投资。在这里,风险资本家通过订立卖出选择权,保留一定退出资本的渠道。卖出选择权的好处是允许风险资本家在该企业无法达到一条经营目标时,有机会释出其所持有的股权。卖出选择权的运用可以使风险资本家能尽快结束与营运业绩不佳公司的关系,使风险资本抽回,重新运用在其他项目中去。此外,卖出选择权的运用,也可能发生于被投资创新企业营运业绩不错,却因某些原因无法在短期内上市,而风险资本家因自身需要,必须将其所持有的股权售出。当然,当风险失败时,风险资本家只能采取破产清算方式退出。这种方法一般只能收回原投资额的64%(刘曼红,1998)。由此可见,风险资本的退出对整个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风险资本市场的特征和功能
风险资本市场是一个与一般资本市场相对应的概念,是资本市场中一个具有较大风险的子市场(王益、许小松,)。它是对处于发育成长期的新生高技术企业进行股份融资的市场。按市场的结构和作用可分为风险资本一级市场―――私人权益资本市场和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小盘股市场。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包括风险资本的融资和投资。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个非公开的市场,股份由买卖双方在市场上私售私买,市场相对较封闭,信息流通不畅,投资规模较小,但有利于新生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始期的融资。因为私人权益资本市场不需要这些小企业具有信用历史,也不需要它们以自己的资产做抵押,只要这些小企业具有发展潜力。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包括风险资本退出和创新企业再融资。这个市场与一般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一样,属于公共权益资本市场,具有公共权益资本市场的属性和特征,但由于服务的对象是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因而在运作和监管上又与公共权益资本市场不同。风险资本市场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一级市场是二级市场存在的基础。创新企业在一级市场的发育状况决定了二级市场的前途;二级市场是一级市场扩张的前提,二级市场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渠道,实现其投入―――退出―――再投入的资本有效循环
,为创新企业提供进一步的资金融通,培育创新企业迅速成熟至进入一般资本市场。所以说,风险资本二级市场是连接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和一般资本市场的桥梁。
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着比一般资本市场更高的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于市场主体―――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由于处于发育成长期创新企业自身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及较低的信息透明度,会使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和管理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增加市场风险。而一般资本市场的风险来源于市场衍生产品运作的复杂性和市场对风险的放大作用。因此,风险资本市场有着与一般资本市场不同的特征,表现在:
1、投资主体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是社会公众和各类机构投资者;风险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是有相当资金实力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2、市场主体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主体是发育成熟的大公司;而风险资本市场的主体是处于发育成长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3、投资对象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投资对象是具有经营稳定性和赢利性且风险相对较小的传统产业;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是新兴的,具有增长潜力,同时存在较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
4、投资方式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投入主要是一次性的,投资周期较短,股份流动性较强,而风险资本市场则根据企业不同成长期对资金的需求,分次、多阶段的进行投资,投资周期一般在3~7年,股份流动性较差。
5、投资收获方式不同。在一般资本市场,投资者主要通过分红派息和股份增殖实现投资收获;在风险资本市场,投资者不以获取企业股息红利为目的,而是通过风险资本退出时的股份增殖作为投资回报。
6、上市标准和监管理念不同。一般资本市场上市标准较高,注重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风险资本市场上市标准较低,对企业的经营规模要求不高,注重企业的经营活跃性和发展潜力。一般资本市场强调信息透明,重视对投资者的保护;风险资本市场强调在充分信息披露基础上的投资者自我保护。
尽管风险资本市场与一般资本市场相比有着不同的特征,但是,在市场功能的发挥方面与一般资本市场相似。即具有:
(1)融资功能。风险资本为创新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保证创业对资金的连续性。
(2)资源配置功能。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着强大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高新技术的经济价值通过市场得以公正的评价和确认,以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产权流动功能。从现代投资理论角度看,如果一种资产不具有流动性,那么,无论其潜在回报率有多高,它都不具有优先投资价值。风险资本市场为创新企业的产权流动和重组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转换机制和灵活多样的并购方法,促进创新企业资产优化组合,并使资产具有了较充分的流动性和投资价值。
(4)风险定价功能。风险定价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未来收益与风险的一种函数关系。投资者可以参照风险资本市场提供的各种资产价格,根据个人风险偏好和个人未来预期进行投资选择。风险资本市场正是通过这一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中发挥作用的。
三、对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设想
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资本市场的培育。对于风险资本来讲,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好比是“进口”,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就是“出口”。有进有出,市场才具有流动性和吸引力,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市场。我国风险投资之所以十年来没有取得大的发展,除了一级市场资金制约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风险资本没有“出口”,能买不能卖,能进不能出,使风险投资功能丧失。因此,在我国,解决风险资本的“出口”问题,即建立风险资本二级市场或称二板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二板市场的争论集中在两个方面:
(1)建不建国内二板市场?
(2)二板市场的模式应是什么样?关于第一个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高新技术创新企业投资一方面风险大,另一方面投入的资金又存在较大的停滞性,所以,为满足投资者易于取现的需要,早日开通二板市场,解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涉足高科技风险投资领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先后开辟了二板市场,如韩国、印度等。所以,我国也应尽快开辟二板市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目前的主板市场投机性过强,大量短线游资的冲击已使股市风险加大,而二板市场的风险比主板市场更大,能否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管值得怀疑,二板市场未必是风险投资的灵丹妙药。本文认为,从风险资本的运作机理和风险资本一、二级市场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肯定二板市场要开通,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整个风险投资业的核心所在。但是,在发展步骤上应确定近、中长期目标。
近期目标:限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不宜立即新建二板市场。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国家应放宽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条件,对于直接上市较为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应鼓励上市公司进行收购,一些具有一定实力但上市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买壳上市来实现资本退出。目前以协议收购国家股、法人股的方式实现买壳上市较为普遍,即风险投资公司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银行挖掘壳资源,二者通力合作,促使高新技术企业买壳间接上市。上市后,高新技术企业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使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上升,然后风险投资公司通过有偿转让国家股或法人股,实现退出战略并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但由于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协议转让价较低,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价值被低估,风险投资的回报率不高。因此,可以将各地原有的证券自动报价系统的设备和网络进行改造利用,建立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解决因地域问题而出现投资者与受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费用较低,便于吸引当地的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和监管,促使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尽快达到二板市场的上市条件,避免直接进入二板市场可能引发的风险。
中长期目标:香港创业板(股票第二板)市场经过十年的酝酿,已于今年11月25日开始运作。与主板市场相比,香港创业板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宽松。如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无要求,只需有两年“活跃业务活动”记录,上市后的最低公众持股数不低于3000万港币或总股本的10%(二者取其高),但在市场透明度方面实行更全面、更详细的信息披露制度,包括详细的公司募集资金用途、经营状况、投资状况、内部管理、技术与市场前景以及潜在的风险,并定期公布财务季度报表、中期报表和年终报表,及时披露影响股价波动的敏感资料,使投资者能够最充分地得到最真实的信息,防止少数人黑箱作业、操纵市场。由于香港创业板没有对上市企业作区域限制,这为我国内地中小高新企业海外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国家应积极鼓励和培育国内中小高新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学习和借鉴香港风险板市场的经验,加快国内市场机制的建立,加快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最终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二板市场。
关于二板市场运作模式,国际上通常有两种:非独立的附属市场模式和独立的市场模式。非独立的附属市场模式是二板市场作为主板市场的补充,与主板市场组合在一起共同运作,拥有共同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交易体系,甚至采取相同的监管标准,所不同的是上市标准的差别,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独立市场模式,是指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各自独立运作,拥有独立的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并采用不同的上市标准,如美国的NASDAQ、日本的OTC交易市场等。国内对于市场运作模式同样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选择非独立的市场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主板市场的组织体系和监管体系,避免资源浪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以美国NASDAQ市场为代表的独立市场模式是世界公认的二板市场的成功典范。NASDAQ市场无论在交易制度、组织管理方式、市场监管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借鉴素材。“要学就学最好的”,NASDAQ应成为我国二板市场的样板。本文同意后一种观点,理由有二:
一是我国目前的主板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上市公司运作不规范,存在较多问题,而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将增大监管的难度,加大主板市场的风险,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不利于主板市场的规范和发展。
二是由于二板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市场对投资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即有能力对公司的业务情况以及所涉及风险作出透彻客观评价的投资者)。市场对投资者每笔交易额最低标准进行限定,限制散户投资者进入二板市场。我国沪深股市投资者中80%为中小散户,这与二板市场所要求的应以专业机构和富有的个人且具备投资技巧和主动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不相符合。以现有的市场管理水平,一旦有人利用创新企业存在的高风险为题大肆炒做,很难保证市场运作“公平、公开、公正”,极易出现股价的巨幅波动,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影响沪深股市的健康发展。所以,独立的市场运作模式应是我国二板市场的首选。
二板市场的设计牵涉面广,包括对潜在上市资源和投资者的市场调查,上市标准和上市费用的确定,市场法规和交易制度的设计,监管系统和机构的设置等。而设计目标中最重要的是既要保证市场有较好的流动性,又要防止过度投机,市场波动过大。因此,对二板市场的设立必须细心策划,统筹考虑。
参考文献:
①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贺海虹:《论风险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投资研究》第8期.
R-GDP模型--网络经济风险性分析的新型工具
本文描述了一个分析网络经济风险性的全新的.工具R-GDP模型,它的作用在于揭示网络风险性与网络经济发展状况的内在联系上,添补了这一方面国内外的空白.除此以外,可以使用这个工具去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对政府而言,这个工具可以起到宏观政策指导的作用.
作 者:李犁 周朝民 时宇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PKU英文刊名: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 “”(6) 分类号:F49 关键词:R-GDP模型 网络经济 有效网络风险摘要:当前大学生兼职现象日益普遍,但是由于法律、社会、企业、学校以及兼职者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兼职存在巨大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为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兼职风险的类型以及产生兼职风险的原因,我们对在校兼职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且结合社会、学校、企业、政府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兼职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切实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风险风险类型
随着大学生兼职现象的日益普遍,兼职风险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生兼职风险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分析大学生兼职现状、大学生兼职风险的类型、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原因,不仅能够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兼职风险,还能切实的保护大学生兼职的合法权益。
1.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
1.1 大学生参加兼职现状
针对大学生兼职现状与风险防控,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50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兼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样本覆盖全校十三个学院,回收问卷465份,其中有效问卷448 份,有效回收率89.6%。
在被调查对象中,共有189 位同学曾参加过兼职活动,占总体的42.2%。大学生兼职职业的排名依次是家教、发放传单、勤工助学、促销、业务代理、餐饮服务、调研、导游,其中有87.1%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兼职的职业与其所学专业基本没有联系;在兼职时间选择方面,接受调查的189位从事过兼职的调查者中,在兼职和学习相互冲突的情况下,有58.5%的同学表示会放弃学习机会参加兼职,23.8%的同学表示会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仅17.7%的同学表示会放弃兼职选择学习,并且绝大多数的兼职学生对兼职收入不满意。最后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接受调查的448 位同学中,有23.13%的同学认为参加兼职活动对兼职学生的学业有非常大的影响,51.7%的同学认为兼职会或多少的影响到兼职学生的学业。
1.2 大学生兼职风险的类型
1.2.1 显性风险
兼职的显性风险是指在兼职活动的过程中,兼职者面临的、具有外在表现并容易识别的对兼职者的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或事件。显性风险主要包括兼职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等方面,具体表现为成本风险、安全风险两个方面。
成本风险:在兼职中介市场上,由于目前中介行业混乱,常常出现中介公司在收取中介费后敷衍、搪塞,没能提供相应的工作信息以及中介抽取佣金过高,收取中介费后人去楼空等情况。
收益风险:一些用人单位经常拖欠工资,存在严重克扣工资的现象,或者等到大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将兼职大学生辞退,滥用试用期;更有甚者,用人单位收取培训费、服装费甚至押金等费用后,却不聘用大学生,借此牟利。
安全风险:在兼职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隐患危害兼职者的人身安全。用人单位安排兼职人员从事高危工作,但是由于想要节约成本,而不做相关的保护措施;工作环境标准不达标,在高温、高噪音、高湿度等环境下工作等。对于女大学生兼职,还可能存在性骚扰以及性侵犯等危害人身安全的风险。
1.2.2 隐性风险
兼职的隐性风险是指在兼职活动的过程中,兼职者面临的、不能直接表现、对兼职者的现在或将来会带来一定影响的行为或事件。大学生兼职的隐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兼职的机会成本风险和心理成本风险两个方面。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兼职学生的观念和态度等一系列的主观因素。学习态度端正的,认为兼职只是能力提升的一种补充手段,而对学习丧失学习兴趣的同学而言,学习的目的只是应付考试;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念也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就业难度加大,使学生觉得求学的价值不大,为了兼职而放弃学习的机会成本不高,因此他们愿意在学业方面承受损失,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兼职上,以牟取短暂的物质利益。
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是只为了满足雇主和自己的需要而付出的成本,比如为了符合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而购置的服装等;其次,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因为工作所必须承受的各种生活或学习上的压力和困难,会给兼职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2.大学生兼职风险产生的原因
2.1 法律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兼职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根据有关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当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明确具体的法条法规可以依循。
2.2 社会方面的原因
国家相关机构的不作为。劳动部门的职能被局限在保护劳动法调整范围内的正式职工上,缺乏足够的精力对大学生兼职的合法权益加以保护。其次,工商部门职权对企业违法、违规现象的监督不力,滋长了不法企业侵害兼职学生权益的气焰。
社会媒体的局限性。社会媒体承担着向社会传递信息并对不良行为进行曝光的责任,但是社会媒体的作用更多是一种警示, 以提醒更多的人免受同样的侵害,不法企业受到舆论的谴责。对于大学生兼职合法权益的维护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和伦理体系的缺失。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属于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和伦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给一些不法商人可乘之机。
2.3 企业方面的原因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公司在利用其资源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应保护其员工的合法权益。一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诱使下,随意拖欠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报酬、无故辞退等,严重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中介机构的不法行为。中介机构是大学生获得兼职信息的重要途径,一些中介结构为了获取暂时的经济利益,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虚假信息并收取大量的中介费用,或者通过大学生进行欺诈行为。这严重损害了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剧了兼职风险。
2.4 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的兼职岗位不足。高校勤工助学只能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兼职问题,难以满足广大同学的兼职需求,这使得更多的学生需要到校外寻找兼职机会,兼职风险增加。
学校兼职培训和维权帮助的缺失。学校将大学生校外兼职作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没有加以管理和引导,当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也没有及时的进行调查,协助学生进行维权工作。
学校对兼职广告的管理力度不够。校园的兼职广告中隐含着许多的虚假信息,学校作为管理者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这些兼职信心进行筛选和过滤,通过事前控制保障兼职学生的权益。但是高校这部分管理职责的缺失,使得虚假的兼职广告大行其道,大学生隐含巨大风险。
2.5 大学生兼职者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缺乏。大学生在寻找兼职工作的时候缺少辨别虚假广告能力,对中介公司是否合法也不加调查盲目相信;在工作前,不对就职的企业的基本情况、业务活动和信誉进行了解调查,也不与就职企业签订劳动协议书,导致兼职学生的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据可依,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多数的兼职者选择忍气吞声,放弃维权,这助长了企业的嚣张气焰。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足。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各项业务活动的,他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些兼职学生工作责任心不足,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这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采取措施约束兼职学生的行为。
3.总结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生力军,在未来的社会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当的兼职是大学生必要的实践学习途径,有利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在大学生兼职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兼职风险,正确认识大学生兼职风险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从兼职风险的类型(显性风险、隐性风险)、风险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大学生兼职风险防控模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东明.宋华.论当代大学生兼职[J].石油教育, 2007.(3)
[2] 陈宇海.浅析大学生非正规就业[J].广西社会科学, 2004,(10)
[3] 杨东明.宋华.论当代大学生兼职[J].石油教育, 2007.(3)
[4] 李立清等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以下是劳动法摘录,供参考:
《劳动合同法》第39 条:劳动者同时与其它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原来规定中劳动者有兼职的权利,只要能完成本职工作,就可以到其它用人单位去兼职,除非涉及到商业秘密或竞业禁止的情形,否则用人单位无权干涉。〈劳动合同法〉最大的不同在于,用人单位有权
决定可否让本单位的劳动者外出兼职,即便是在没有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只要用人单位曾经禁止过劳动者外出兼职,第二次发现的可以直接解除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以劳动者外出兼职为由解除劳动合同,首先要证明自己曾经劝告过劳动者,其次还要证明劳动者在劝告以后还有兼职的事实存在论“兼职”的法律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从“兼职”现象的广泛存在谈起,分析了目前的“兼职”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然后初步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法律对策,并建议通过劳动立法的确认,使“兼职”能规范发展。
关键词:兼职,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社会保险
所谓“兼职”,是指一个劳动者在某一时期内,兼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人单位的雇佣,从事双重或多重职业,从而形成了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的一种劳动佣工形式。
一、目前我国“兼职”劳动的现象、衔接形式及成因。
1、目前在我国,“兼职”现象是广泛存在、而又不规范的。一人兼数职,同时打几份工的情况,人们现已是见多不怪、思空见惯了,“兼职”或许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身上。笔者认识的一位推销员就身兼
三职,分别受雇于一保险公司、一化妆品公司、一药物公司,同时推销保险、化妆品、药物。在一些地方的劳动力市场中还开辟了“兼职”专栏。在某些行业中,也公然有专职人员、兼职人员之分,如律师就分专职的和兼职的。但是,“兼职”的有关法律问题并未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反而受到了社会和立法的冷漠。长期以来,“兼职”只能半公开、半秘密的进行,好似一句歌词所唱的:“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对“兼职”劳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人们认识不一:“兼职”劳动合同缺乏强制性规范:“兼职”劳动者缺乏法律保护,一些基本的劳动条件、安全卫生、最低工资、社会保障、休息权利等没有保障;国家对“兼职”管理困难。
2、“兼职”劳动,按兼职劳动者所兼各职业之间的衔接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并列衔接形式。是指劳动者所从事的多重职业都同等重要,各职业间相互是并列的。第二,主从衔接形式。是指劳动者所从事的多重职业中,有主业和从业之分的一种衔接形式,我国的“兼职”者多采用这一形式,即劳动者主要从事某一份工作,将其大部份时间、劳动力用于主业上,而用剩余时间、劳力从事从业,“挣外快”。第三,虚实衔接形式。这一衔接形式是有中国特色的,主要指一些“下岗”工人,“停薪留职”人员的隐性就业,形成了其与原用人单位及新用人单位之间的一虚一实的衔接形式。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随着我国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下岗”、“停新留职”等特定环境下的过度性现象会逐渐消失,因此本文也不必过多涉及虚实衔接的“兼职”劳动问题。
3、“兼职”的出现,是有其一定的法律原因及深层的经济原因的。
目前在我国,“兼职”是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调整的,“兼职”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可由法律推知的劳动形式。在我国的宪法、劳动法中,只有一些原则性规定,如“公民享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等,未具体涉及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新出现的“兼职”问题。于是,一些人就认为:法律不禁止的就是可为的,而且劳动是一种权利,因而是否“兼职”当然是劳动者的一项自由选择权利,从而“兼职”就孕育而生了。另外,从我国现行的公司法的规定来看,该法规定了公司的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同类企业的职务。透过该规定,人们不难领会其言外之意,即非公司高级管理
人员是可以兼职的,这使得兼职者理直气壮起来。所以,法律的未加限制及隐含默许对“兼职”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另外,“兼职”的产生最终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即由各方面利益引导所致。首先,“兼职”多是劳动者出于物质、精神利益的需要而为的,或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或是为了充实生活、不浪费时间等。其次,“兼职”也是出于用人单位实行新型佣工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为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兼职”人员,可促使劳动的更细化分工,促进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有时还可招聘到一些兼职的有专业特长的稀缺人才为单位效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再有,从社会角度看,在市场经济中,要合理、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也要求“兼职”的存在、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资源,而“兼职”制度的施行可促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兼职”的出现还促使了劳动力质量的更广泛竞争,从长远上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二、目前我国的“兼职”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兼职”的态度从总体上说是:原则上不禁止,细节上无规范,制度上不配套。“兼职”问题实际处于缺乏法律规范调整的“法律真空区”。在这一环境中,“兼职”劳动的发展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亟待解决的弊端:
1、“兼职”劳动易使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目前,我国的劳动者一般只能有单一的劳动法律关系,能够受到劳动法律法规及相映的配套制度的保护。但,当兼职出现时,劳动者从事了两重或多重职业形成了两重或多重劳动关系,而其中只有一重劳动关系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保护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其第二重,第三重劳动关系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规定,就难以有劳动法律关系的外壳,这就使得兼职劳动者在兼职劳动过程中的许多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力保护,从而致使自身权益受损。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兼职者权益是缺乏保障的:第一,在合同制度方面的问题。由于兼职本身的不规范,对于兼职劳动是否必须签订书面合同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但是,兼职劳动一般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如不签订书面合同,兼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难以明确且在发生纠纷后易造成寻求司法救济过程中的举证困难。第二,在兼职劳动条件的基准保护方面的空缺。兼职劳动中,综合工作
时间缺乏必要限制,常有综合工作时间过长的情况,兼职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权利得不到保障;兼职劳动者的休假、休息权利难以实现;兼职劳动者没有兼职劳动最低工资标准的保障,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极易受损;兼职劳动者在受招聘、被辞退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条件限制及程序制度的保证;兼职劳动者的劳动工伤医疗、安全卫生、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第三,在保障制度方面的不完善。现行劳动者的养老、医疗、住房、失业等社会保障费用,一般只由与劳动者形成劳动法律关系的一个用人单位为其缴纳,而在兼职劳动中,兼职劳动者虽从事多重职业,但是,仍然只有一个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障费用,而其余的用人单位不予以缴纳,而兼职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并为因兼职而有所增加,这就使得兼职劳动者多劳未必能够多得。
2、“兼职”的不规范扰乱了市场秩序。一方面,它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规定了,与劳动者签定了劳动合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交纳一定的社会保险费用,并未许可可由多个用人单位为同一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费用。因此,当出现“兼职”时,即一劳动者在同时接受多家用人单位雇佣、分别与其形成劳动关系时,一般只有一家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而其他用人单位则不负担其社会保险费用。这样就势必造成雇佣“兼职”人员的各用人单位之间负担不一,非公平的竞争,从而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另一方面,由于“兼职”的不规范也势必扰乱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
3、“兼职”的不规范给国家监管带来困难。由于“兼职”的不规范,给政府的劳动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混乱,使劳动部门无法全面地统计和判断就业现状和形式。而且“兼职”的产生对传统的一人一职的人事管理模式也带来了相当的冲击,各用人单位对“兼职”人员的管理也就五花八门、各行其是了。另外,“兼职”的不规范也造成了其他一些政府部门的执法困难,如造成税务部门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困难等。
三、对“兼职”问题之法律对策。
笔者认为:法律只应是在充分、科学的“表述”客观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对于兼职,我们的法律不应禁止,既无必要,也难以实
现,法律的合理态度应为:确立并规范“兼职”,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现阶段,对保护兼职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对策。
目前在我国的“兼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兼职劳动者的一些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兼职”虽得不到劳动法的确认和保护,但至少可以通过劳务合同的补充调整,使兼职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一些间接保障。
从法理上讲,兼职劳动者所从事的多重职业都具有出让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给用人单位,并一定程度上隶属于用人单位的特征,形成的兼职劳动者与各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理应都是劳动关系。但是,由于我国劳动法未对兼职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只有一重劳动关系可以上升为劳动法律关系,得到劳动法的保护,而对其它第二重,第三重的劳动关系就难以得到劳动法的保护了。但是对于这些第二重,第三重不能受到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来说,他们毕竟也是一种合同关系,出于对弱势劳动者群体的保护原则和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尊重,这种合同理应可以适用有关合同制度的一般规则,在合同中,双方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认可,起到约束双方当事人遵照执行的作用。我国现行法律中的劳务合同制度与之最相类似,因此可用劳务合同的有关规定来间接调整兼职劳动。
对想要从事兼职的劳动者来说,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要签定书面合同,以便保护自身权益;其次,在所签合同中,应尽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使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伤医疗、劳动安全、职业培训、辞退条件程序等内容有比较明确的约定,尤其是在工资待遇的确定上,应意识到是否包含一定的社会保障,如不包含则可以用增加工资的办法予以弥补。
(二)确立、完善兼职制度的法律对策。
从长远来看,由于“兼职”在客观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一定的社会价值,所以兼职现象仍可能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存在、发展。然而,“兼职”的健康、有序发展是需要国家通过一定法律形式的干预、调控
予以保障的;任其自生自灭,不予理睬的后果只能是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国家对“兼职”的肯定与规范,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笔者建议:首先应在我国劳动法及相关配套制度中明确肯定“兼职”也是一种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形式之一,使“兼职”溶入到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中、并有相应配套制度的保证;其次是在遵循我国劳动法原则及充分考虑与现行劳动法律制度的协调性的前提下,针对“兼职”作出一些补充性的具体规范。
笔者认为这些具体规范主要应有以下内容:
1、合同制度规范。“兼职”劳动亦应签定书面劳动合同,这样可与劳动法的规定协调一致,有利于对劳动关系的统一规范。
2、劳动条件基准化规范。建立兼职劳动综合工作时间限制制度,保障兼职劳动者身心健康。建立兼职劳动最低工资保障标准,保护兼职劳动者最起码的获取兼职劳动报酬的公平待遇权利。进一步规范兼职中的工伤医疗制度及对患职业病职工的保护制度,协调好兼职者因工受伤及患职业病后与各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保障制度规范。建立“一人一户,一人可多保”的社会保险资金管理体制,即一个劳动者只能开设一个社会保险资金帐户,但是可以由多个用人单位为其投保社会保险。这样做,第一,是体现“多劳多得”、“权利与义务相一致”之宪法原则的要求。第二,有利于企业间公平负担、平等竞争。第三,这一制度将有利于国家对兼职情况的了解、统计和管理。
4、限制制度规范。规定禁止劳动者兼职的一些情形,如:禁止国家公务员进行某些兼职;禁止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同类企业的职务;某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劳动者不得进行兼职的,等等。
5、兼职劳动者的义务规范。明确兼职劳动者的应尽义务,如认真履行劳动合同不因兼职受影响义务、遵守各用人单位纪律制度义务、为各用人单位保守秘密义务等。
6、各用人单位亦应加强对兼职者的管理,明确兼职者的职务职权范围,依法享有各自的雇主权利和承担各自的雇主责任,另外还应对兼职者的双方代理行为加以严格限制。
7、建立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以适应对兼职者的管理。
劳动者兼职法律规定
兼职是指劳动者在某一时期内,同时受雇于两个以上用人单位而从事双重或者多重的有报酬的职业劳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劳动力逐渐市场化,用工制度也逐渐走向多样化、灵活化,它要求劳动者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就业,这给兼职劳动这一新型劳动关系的产生建立了条件与可能。
一、兼职劳动关系性质界定
对兼职劳动的认识和立场,传统学术观点上存在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否定说是中国劳动法学传统的主流观点,持否定说的人主张:应当禁止兼职。他们的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兼职劳动易使兼职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目前,对于兼职形成的两重或多重劳动关系,只有第一重劳动关系才能完整地受到劳动法的调整、保护,其第二重、第三重劳动关系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规定,难以得到法律的有力保护;二是兼职劳动的不规范影响了市场竞争秩序,按照现行有关保险政策,“一人一保,一票征缴”,只由一个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而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的建立,势必导致劳动者无法多劳多得以及用人单位之间负担不公,形成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三是根据传统劳动法理论,每个职工只能与一个单位建立劳动法律关系,兼职的出现必然引起劳动行政管理的混乱。此外,兼职劳动还有可能造成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冲突,产生专利权滥用、商业秘密得不到保护、竞业禁止原则的违背、职务发明、财产归属等问题。
肯定说认为兼职劳动符合劳动关系的主体、从属性和劳动性质要求,亦属于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关系的有益补充。否定说的以上理由不足以成为否定兼职劳动的有力证据,这可以通过促进立法、改革保险政策、变革劳动行政管理制度等措施来解决。此外,肯定说还主要着眼于兼职劳动对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上,认为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若合理地使用兼职人员,可以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劳动者,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优胜劣汰的就业机制可大大促进劳动者的素质;从社会角度看,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有利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笔者同意此观点。
二、我国现有法律关于“兼职劳动”的规定
我国《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确认了公民享有的劳动权。《宪法》规定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兼职是劳动者的自由选择权,基于兼职劳动在实践中的大量存在,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九十一条等条文涉及到了兼职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第四项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影响,或经用人单位指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这条规定可以理解为:用人单位虽然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但并没有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法律是不加于干涉的,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就可以合法存在。因此,是否允许兼职的存在,《劳动合同法》把决定权让渡给了用人单位,即用人单位可以按照被单位需要进行对员工进行处罚或纠正,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当然也可以不予追究。
其次,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一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可以看出,法律虽然不禁止劳动者与多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但是也不提倡和支持。
再次,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章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有关规定,在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下,非全日制劳动者可以与多个用人单位建立多个非全日制的劳动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虽然承认了兼职劳动关系的客观存在,但对兼职劳动关系是一种不提倡也不禁止的暧昧态度。
三、完善兼职劳动关系的相关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兼职劳动这一新型劳动关系在现实中越来越普遍,然而,立法上的缺失、匮乏,导致这一问题得不到该有的重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因此,中国未来的劳动立法应积极规范兼职劳动关系,对其作出法律限制、补充和调整,使其融入到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中。
第一,应强调依法签订兼职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签订劳动合同,有助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双方履行合同的自觉性,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因此,在兼职的未来劳动立法中,应强调签定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兼职劳动者都需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享受权利,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尤其涉及专利权、商业秘密、竞业禁止等领域,要明确相应的违约责任,以此来公平保障单位和员工的利益。
第二,保障单位合法利益,对兼职劳动加以限制。
我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第四项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影响,或经用人单位指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可见,兼职劳动的存在必须以不侵犯原用人单位的利益为前提,劳动者从事兼职劳动必须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一)“劳动义务”和“忠实义务”,这是劳动者最基本的两项义务,是劳动法律关系建立目的的必然要求。因此,劳动者必须根据劳动合同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用人单位承担提供劳动的义务,并衷心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否则为违法兼职。《劳动法》应具体明确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因为从事兼职劳
动而违背劳动义务和忠实义务时,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如:停止支付工资、要求其停止兼职活动、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直至解除劳动合同等。
(二)限制某些类型的兼职。目前,我国《国家公务员法》、《公司法》中规定了禁止劳动者兼职的一些情形,如,禁止国家公务员进行兼职;禁止担任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等高级经理人员兼任同类企业的职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可对竞业禁止加以约定,违反该约定就应承担违约责任。我们应严格执行这些限制性制度条款,依法对兼职劳动加以约束和规范,以保证公平竞争。
第三,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兼职的基本劳动基准。
兼职劳动关系属于劳动法律关系,因此,也应当受劳动基准法的调整和约束。在未来的劳动立法中,笔者建议应作出以下规定:兼职劳动的最高工作时间制度、休假制度以及延长工作时间的补偿制度;最低工资制度的保障制度;兼职劳动者在被解雇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制度;劳动者向用人单位主张因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的制度等。
第四,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明确兼职劳动关系各方的社会保险义务和权利。
【备注】
www.robotstrade.net 参考 《劳动法》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兼职劳动者与其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建立了劳动关系,理应要求所有用人单位为其缴纳有关保险费用。但是,按照现行有关政策,不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同时为一个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而且多数省份还实行“一票征缴”。因此,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的存在使得劳动者多劳未必多得,同时也可能造成用人单位之间负担不公,形成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这就需要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明确兼职劳动关系各方的社会保险义务和权利。为每个劳动者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险资金账户,所有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为其投保社会保险。只有这样,才可以公平保障劳动者和各个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渠道
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可以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提供行之有效的支持。在我国, 政府长期以来扮演着风险投资的主体。但由于国力有限,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 在大量资金需求面前, 风险投资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 致使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资金的问题, 处于发展的瓶颈而无法突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大量民间资本却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 而处于闲置状态。据了解, 目前我国的民间闲置资本已超过了10万亿, 因此对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目前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性投资存在的问题
1. 风险投资的相关制度和法规障碍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对风险投资下的定义是:风险投资是一种向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行为, 具有高风险、高盈利的特点。在我国, 由于没有有效的风险投资内部控制机制, 无法约束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的个人行为, 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后, 不仅要面临委托人和代理人分离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而且还要面临较高的项目风险。正是这种原因, 导致民间资本很难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目前, 我国涉及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法律主要包括《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和《信托法》等。但是, 这些法律中的有些条款对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限制十分严格。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 与风险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规范风险投资人和风险企业家之间的一系列经济、法律行为, 界定风险投资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 使民间资本的安全性、流向性和回报性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但在我国, 相关的风险投资法如《风险投资法》、《风险投资基金法》等一直未出台, 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步伐。
2. 税收壁垒
民间资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收益, 必然要寻求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的机会, 因此影响民间资本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税收构成了风险投资的直接成本, 影响着风险企业的资本形成。过高的税率, 使得风险企业期望收益大打折扣, 遏制了风险企业对民间资本的需求。一方面, 参与风险投资的民间资本要与风险企业“共进退”。特别是, 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对于资本密集、技术附加值高的风险企业而言, 其实际税收负担比传统工业企业要高得多。
3. 风险企业架子太大, 缺乏优秀的风险投资家
创业风险企业拥有的是“创新资源”, 缺少的是资本和管理。而风险投资人、风险资本家拥有的是资本和管理, 缺少的是“创新资源”。两者在合作过程中本应该很好的互补, 但由于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观念认识的差异, 我国风险企业家一向抓住企业的控股权不放, 动辄要求技术入股份额达90%以上。即使民间资本大规模参与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家也意欲与风险企业家合作, 可由于风险企业家条件要求苛刻、门槛过高, 风险投资家不得已也只好放弃。
风险投资良好的组织形态是有限合伙制, 有限合伙制的核心主体是风险投资家, 他们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风险投资的管理经验, 有追求高回报的强烈欲望和承担高风险的能力, 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参与这类投资, 且与高新技术企业及投资者有广泛的联系和良好的关系, 但我国处于风险投资的发展阶段, 这些人才十分缺乏, 这也制约着民间资本在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
4. 退出渠道不通畅
目前,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途径主要有主板上市交易、中小企业板上市交易、买壳上市、境外上市、场外交易、风险企业回购、二次出售、大企业并购、清算等方式。但是, 由于我国主板市场是以扶持国有企业为指导思想的, 门槛高, 额度有限, 风险投资企业通过主板市场上市几乎没有可能。大部分专家认为我国最为可行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为企业并购, 其次依次为创业板交易、股份回购和买壳上市。股权回购是国外风险资本一种重要的退出方式, 但是股权回购在我国也有法律障碍, 现行《公司法》第149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 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而清算是风险投资家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由于上述种种措施, 使得我国大量风险投资资金纷纷被项目“套牢”, 风险资本的性质蜕变为实业资本, 这一点也极大地制约了民间资本在风险投资中的发展。
二、正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措施
1. 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投入体系, 有效保护民间资本所有者权益
不论是美国、加拿大、日本还是韩国, 其中政府始终是风险投资的引导者, 政府资金始终是民间资本的“导航员”, 民间资本始终是风险投资的主体, 政府资金所占比例较小。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 风险投资领域国有资产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为了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投入体系, 政府要逐步减少对风险投资的出资, 减少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直接投入, 避免因为政府在风险投资上的主导作用, 而产生对民间资本的“挤出”影响。政府可以通过“官民结合”的方式组建风险投资基金, 由该基金组织风险投资公司具体运营基金, 负责对高科技企业的挑选、过滤和推荐, 决定是否投资。
民间资本是否愿意进入风险资本市场, 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 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优秀风险投资家的缺乏。为了保护民间资本所有者权益, 在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体系中, 政府要以制度安排者、引导者、服务者的身份出现, 平衡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同时, 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 利用政府自身的优势, 通过政府交流, 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我国的风险投资人才。
2.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降低民间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完善的法律制度、税收制度, 是吸引民间资本的有利条件之一, 在法律方面主要是完善现行的相关法律, 包括《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信托法》等。另外还要尽快出台一些新的法规, 包括《风险投资法》、《风险投资基金法》等, 为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使得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能够有法可依。
在制度方面, 完善有限合伙制, 我国现行的风险投资公司是以有限责任制为主要形式, 是投资者按出资额的多少对公司承担责任和有限风险。这种投资形式不能给风险资本家提供最大激励, 相反却让其承担了较大的风险。但有限合伙制在组织模式上降低了这种风险, 要求投资者为有限合伙人, 风险资本家作为一般合伙人。对于利润的分配, 一般合伙人每年收取相当于风险资金价值2%~2.5%的管理费, 这笔费用从风险投资基金中支付。基金到期清算时, 一般合伙人获得全部资本利得的20%, 称为资本利得提成, 有限合伙人分享其余80%。目前, 我国还不具备建立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的法律基础, 所以应该尽快补充或者修订现行法律, 为组建有限合伙制企业构建法律基础。
3. 完善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 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从国外经验来看, 采取税收优惠的法规和政策是推动风险投资业发展最为行之有效的做法。在风险投资业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的条件下, 给予风险投资行业以税收优惠, 通过适当的优惠政策扶持, 是促进其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也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吸纳民间资本。在税收方面主要是制定一个比较适度的税收优惠政策, 包括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一定比例抵扣应纳所得税。特别是对高技术企业, 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政策也是刺激民间资本需求的很好措施。
4. 加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建设, 增强投资信心
风险投资要有畅通的资金撤出渠道, 这是风险投资实现高回报、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 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程序后, 抽回增值后的资金和风险投资者实现产权变现变得十分困难。基于这种实际困难, 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建设过程中, 应以政府为引导, 建立以非上市交易为重点的退出渠道, 为风险资本提供实际可行的退出通道。
参考文献
[1]姜鸿磊.关于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2]李勇.风险投资引进民间资本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8, 11 (下旬刊) :171-172.
[3]黄继.我国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税收学硕士学位论文.
[4]胡岳岷.激活民间资本促进经济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 (5) :61-65.
[5]苏朝晖.发达国家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01, (8) :128-130.
关键词:基础设施项目 风险性造价度量 技术方法
0 引言
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识别之后的工作是对这些风险和风险性造价进行度量,因此,必须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这些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进行全面的测度,以便能够更好地认识项目的风险与风险性造价,从而能够根据度量的结果制定和实施各种项目风险应对措施,控制基础设施项目的全部风险与风险性造价在预定的目标内或使整个项目的系统成本极低。
1 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的内容
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是对于项目风险的概率分布及风险影响后果所进行的评价和估量,对项目风险性造价大小的估量,对项目风险影响范围的估量,以及对项目风险发生时间进程的估量等方面。建设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的主要作用,是根据这种度量的结果去制定项目风险的应对措施以及开展对风险性造价的控制。具体的度量过程如下:
1.1 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发生概率的度量 在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分析和估计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发生概率,即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可能性的大小。一个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发生概率越高,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它们的应对措施和控制工作是最为重要关键的。这种度量主要采用是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出频率,或者是根据专家的语言评价汇总形成模糊性概率分布。
1.2 项目风险后果和项目风险性造价大小的度量 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度量的第二项任务,是度量项目风险后果严重程度和项目风险性造价的大小。这一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根据风险的发生、风险造价发生的概率直接计算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实际上,一个项目活动的风险和风险造价发生的概率高,并不代表风险造价产生的损失大。因此,对项目风险后果和项目风险性造价大小的度量是整个全风险造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使准确衡量风险造价性质的重要步骤。
1.3 项目风险的影响波及范围度量 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的第三项任务,是度量各项目风险的影响波及范围,也就是项目风险可能波及到项目哪些方面的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常常存在某个项目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都不大,但它一旦发生会影响到项目各个方面和许多工作,它影响后期项目进展的工期、质量等问题。因此,这类风险也需要对它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因这种项目风险的发生而搅乱基础设施项目的整个工作和活动。
1.4 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发生时间进程的度量 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的第四项任务,是分析和估计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发生的时间,也就是要对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将发生在项目实施的什么阶段和活动的什么进程中做出预测。项目风险的控制和应对措施必须根据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发生的时间进程去安排,努力做到补救与控制相结合,对于先发生的风险,就应优先控制,而后发生的就可以通过监视和观察它们去做进一步的识别、度量和应对工作。
2 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基本方法
本文的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度量方法的基本方法包括:概率分析法、期望值法、模拟仿真法和专家决策法。
2.1 概率分析法 建设项目风险概率和概率分布,是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中最基本的方法,因为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的首要工作,就是确定它们的概率分布。一般说来,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概率及其分布,是根据历史项目信息资料和专家经验来确定的。在许多情况下,能够依据历史项目的数据对新项目的风险和风险性造价概率进行估计,同时,也可以借用专家经验去做出估算。使用专家经验和历史项目数据去分析和判断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概率及其概率分布,这样得到的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概率也被称为主观判断概率。
2.2 期望值法 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的第二种方法,是分析和估算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值(或收益值)大小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分析度量项目风险事件各种后果的可能损失值大小,然后使用上述第一种方法度量得到的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分布概率,将二者相乘后求出建设项目风险的损失(或收益)期望值,然后使用这种项目风险损失(或收益)期望值进一步分析和度量一个项目的风险性造价。在使用项目风险损失和风险性造价期望值法度量项目风险大小时,需要首先确定出项目各种可能情况下的风险损失后果的大小。这种建设项目风险损失后果的大小一般从两方面来衡量:其一是项目风险损失的性质,其二是项目风险损失的大小与影响。其中,建设项目风险损失的性质,是指项目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是经济的还是技术的,是工期的,还是质量的等等,而项目风险损失的大小,是指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严重程度和波及影响的范围。
2.3 模拟仿真法 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模拟仿真法,是用数学模拟或系统仿真模型的分析方法去度量项目风险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度量方法是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或三角模拟等仿真模拟的分析方法,来度量各种能够量化的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它可以通过改变仿真参数并多次模拟一个项目的风险,然后能得到模拟仿真计算的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统计分布结果,并以此作为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的结果。项目的工期风险和质量风险等方面的风险后果大小的度量,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于基础设施项目这样的大而复杂的建设项目的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上,较小的建设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一般使用前面给出的损失期望值法,或下面给出的专家决策法等方法。由于项目工期、项目质量和项目造价的风险都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重点,所以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模拟仿真法,在项目风险度量中的使用较为广泛,而且现在已经有了大量的这方面的商业软件。另外,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时间进程度量,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2.4 专家决策法 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的专家决策法,也是经常使用的项目风险度量的方法,它可以代替或辅助上面所讲过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组织许多项目风险管理专家并运用他们的专家经验去做出基础设施项目的工期风险、质量风险、造价风险等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度量。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低,甚至有时比上述的期望值计算与模拟仿真方法确定的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还要准确和可靠,因为这些专家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另外,在很多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中只是要求给出高、中、低三种项目风险概率和损失大小的度量,本身这种度量的精确程度要求就不高,所以使用专家决策法,做出的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度量的结果,一般是足够准确和可靠的。这种专家决策法中选用的专家是关键,因为专家经验只能从搞过类似基础设施项目的专家处获得。同样,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时间进程度量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这包括估计项目风险是突发的还是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致损的,项目风险损失和风险性造价是在项目风险事件发生中,马上出现还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出现,以及这种风险损失出现的时间和速度等都需要度量。
参考文献:
[1]张容国.浅析提高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技术方法[J].广东科技.2008.(03).
【风险性】推荐阅读:
信托业务风险与风险控制研究解析11-20
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心得_学习风险管理体会07-01
项目风险论文06-07
风险控制案例07-01
税收风险试题07-11
案件风险排查07-13
质量风险10-31
廉政风险表11-10
投资风险管理06-12
基金质押法律风险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