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案例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风险控制案例(共8篇)

风险控制案例 篇1

(1)作为前卫生部门退休医学专家,张某缺乏相关财务经验,不具备在审计委员会中的专业胜任能力

(2)公司董事兼财务总监赵某进入审计委员会违反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原则

(3)审计委员会每年应该至少召开3次会议,并于审计周期的主要日期举行。南山公司审计委员会一年中只召开1次会议,次数少

(4)审计委员会在与内部审计师见面讨论审计相关事宜时,管理层不应在场

案例2:毒胶囊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制药企业内控存在缺失

2012年4月15日,央视报道了某些企业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的事件,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2012年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时间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随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责成有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包括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销毁被查封的铬超标药用胶囊和胶囊剂药品 案例启示:

1、我国药品行业管理缺失

2、制药企业在采购环节缺乏有效内部控制

相关企业没能提供有效的进货检验记录,对供应商的管控措施也不到位。

风险控制案例 篇2

1993 年9 月28 日15 时, 华北油田赵48 井在试油作业射孔过程中发生井喷, 地层中的大量硫化氢气体和天然气随即喷出井口, 毒气扩散面积达10 个乡镇80 个村庄, 这起事故造成6 人死亡, 24人重伤, 440 人轻伤, 当地附近村民22.6 万人被迫紧急疏散。

这口井位于赵县各子乡宋城村北约700 米, 该井在钻探中见到了良好的含油显示, 为搞清地下油气情况, 决定对该井逐层试油作业, 担负施工作业的是试油三大队二十队, 当日下午, 先是用清水灌满井筒, 然后由物理站射孔一队对该油井进行射孔作业, 下射孔枪及射孔弹, 校准位置后, 又10 分钟后引爆射孔弹, 在开始上提电缆时, 井口发生外溢, 且外溢量逐渐增大, 溢出的水中含有气泡, 当电缆全部从井口提出后, 试油队副队长李某立即带领当班的5 名工人抢装事先准备好的总闸门, 在准备关闭套管闸门时, 因有硫化氢气体随压井液、轻质油和天然气一同喷出, 使现场一名工人中毒昏迷, 其他人员迅速将这名工人抬离现场, 当其他人再想返回抢险时, 终因喷出的硫化氢气体浓度加大, 工人们不得不从井口附近撤离, 撤出井场后, 李某及时向上级汇报并通知附近村民转移。

从28 日下午到29 日上午, 根据井口和井喷情况, 在当地驻军防化兵和井陉煤矿抢险队的支援下, 试油队相关人员佩戴正压呼吸器、着防化服, 在大队领导的指挥下关闭了井口左右两侧的套管闸门, 在9 时20 分完成了井口控制, 井喷被控制, 从井喷到控制井喷历时18 小时。

2 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射孔后装总闸门不及时, 造成没有时间关闭闸门。

间接原因:采油树没有进行交接检查, 使用前各连接部件存在松动现象, 当井喷时发生刺漏。没有预见到地层压力大、含有硫化氢, 现场未配备硫化氢检测装置和个人防护装备, 井喷初期时处置不够迅速, 当发生硫化氢泄漏后, 无法组织进行抢险作业。

3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 在国家劳动部有关领导主持下, 成立了有总公司技术监督局和钻井局、河北劳动厅、石家庄公安局、赵县政府等有关部门同志参加的联合调查组, 经对该井地质、测井、试油、射孔等有关技术资料和原始记录进行反复分析, 认为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钻井、录井、测井资料中没有发现硫化氢显示, 对该井的射孔段地层缺乏准确详尽的认识, 试油时, 对该层含有硫化氢没有预见。事故调查中发现, 试油二十队, 执行制度不严, 没有严格按设计组织施工, 用总闸门代替防喷闸门。

4 由事故谈识别风险及风险控制

4.1 试油作业中的风险识别, 此处只谈射孔及相关试油作业过程

(1) 射孔前的风险, 射孔弹运输过程中的风险, 此处略。 (2) 射孔时的风险, 井口爆炸的风险, 射孔弹下放过程中爆炸, 射孔弹未在设计要求井段爆炸的风险。 (3) 射孔后, 起电缆和枪身不及时的风险, 电缆缠人、异物的风险。 (4) 射孔后, 地层压力大, 有油、天然气、有毒气体 (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由井口溢出, 以致井喷的风险。 (5) 射孔前, 试油队相关的应急物资未配置的风险, 如旋塞阀、防喷闸门、钢圈、灭火器、有毒气体检测仪、正压呼吸器、轴流风扇等。 (6) 射孔后, 发生溢流以致井喷, 作业人员处置不力、不及时的风险。 (7) 发生井喷后, 现场作业人员自救不及时的风险, 现场人员撤离不及时的风险。 (8) 发生井喷后, 未及时设置警戒线, 向附近人员通告撤离不及时的风险, 向上级汇报不及时、内容不清的风险。

4.2 试油作业中的风险控制

4.2.1 射孔时的风险控制

严格按油井设计施工, 按射孔规程作业, 对射孔枪轻拿轻放, 对射孔弹轻拿轻放, 由专业人员操作组装射孔枪弹, 下放位置井段准确。从而避免井口爆炸的风险、射孔弹下放过程中爆炸、射孔弹未在设计要求井段爆炸的风险。

4.2.2 射孔后, 起电缆和枪身时的风险控制。

射孔后, 按规程及时起出枪身, 无关人员远离作业区, 作业区清除异物。

4.2.3 井喷风险的控制。

(1) 射孔前对射孔井段进行深入和详细的研究, 透彻了解地层情况, 对井喷、井喷出毒气有一定预见, 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交底,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2) 安排好抢险工作和应急救援物资, 如配置够旋塞阀、防喷闸门、钢圈、灭火器、有毒气体检测仪、正压呼吸器、轴流风扇等, 以便取用方便。 (3) 根据渤钻的防井喷预案, 制定符合作业现场情况的应急处置措施。每周由现场作业负责人进行组织相关人员演练, 务必演练纯熟, 动作准确及时。根据演练情况和现场情况, 及时修订应急处置措施, 并配置相应器材和物资。

4.2.4 其他风险控制

(1) 严格执行油气层打开前的开工验收, 不达标准, 不具备开工条件, 禁止开工作业。 (2) 设置驻井监督, 随时监督作业队伍的施工情况, 发现违规、违章等, 立即制止, 异常情况时, 随时指导作业, 及时控制施工中的风险。 (3) 对于重点井、三高井, 在技术和资源许可的情况下, 作业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相关作业和重点工序施工情况, 可随时传送到上级的安全技术终端, 进行远程监控, 发现异常时, 还可提供远程指导。 (4) 井场配置井口远程防喷控制装置, 在异常情况下, 员工不能靠近井口作业时, 可以启动远程控制, 关闭防喷器, 控制井口, 从而控制井喷。

5 总结

从案例谈境外劳务输出的风险控制 篇3

摘 要 国际劳务输出主要是指由于工资收益、技能水平、年龄结构差异导致的劳动力国际间流动,分为工程项下劳务输出及纯劳务派遣,是我们俗称的“打洋工”。

关键词 境外劳务输出 风险控制

2007年,我公司派往非洲某国国家毛纺厂的缝纫工数量达到400人。5月,我们到工厂进行例行的年度客户拜访并到各车间看望了劳务人员,行程顺利。晚23:00左右,驻工厂领队突然打来电话说在厂工人均未休息,全部在食堂集中,全体要求回国。考虑到事态的严重性,我们立刻赶往工厂。途中也在分析,是否是工厂的条件待遇未达合同预期或工人遭到不公正待遇。该工厂是当地最大的纺织厂,员工有1万多人,食宿免费,工厂生活设施完备。我们派出的工人在厂工作基本都在1年以上,在目前交通、通讯工具如此便利的条件下,事前也并未听到任何反映。我们每月收到工人工资表、工作时间、加班时间等的报表显示,工人月收入均在600美金,约4000人民币左右。这么多人要求回国究竟原因为何?如何处置。

在国际劳务输出中,一旦出现风险,需引起最高关注,劳务一旦抵达境外,主要风险点如下:

一、国际间外交风险。国际劳务输出一般都基于政府间的框架协定,劳务人员一旦出国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多半采用罢工、使馆静座、破坏公物、甚至上街游行等方法达到目的。无论工人诉求是否合理,国外政府、劳工部多半会采取将工人一律先遣送回国的办法,不会把风险和损失放在本国内。在一些外派人数成规模的国家和地区,正常的商务行为有时候会演变成国家间的外交问题。

二、经济损失。劳务人员一旦出境后,如果合同不到期回国。国际间往返旅费是损失之一。工人多半是我不去上班,我也没钱买机票回国,看你怎么办?国外劳工法大多是从保护劳工利益出发的,对于外籍工人,即便不上班,一日三餐等基本保障还是必须做的。工人回国后,还多以各种理由要求赔偿,即便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也会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甚至采取过激手段干扰相关公司的正常经营。由于牵涉到境内外,时间、空间战线太长,国内公司往往耗不起时间、精力、最后多数是以妥协来收场。

三、经营机会丧失。在境外,一旦出现群体性的事件,处理不当时,将面临来自于当地政府机构、使馆、雇主、工人等多方的压力,处理的结果往往对经营公司不利,多半是赔了钱,损失了信誉,最终还丧失掉经营机会。

我们赶到工厂后,工人全体在食堂等待。我们认为,这么多人要求回国,一定有明确统一的原因,没想到的是,理由从床板太硬到邻床打鼾,五花八门。在整个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只是旁观甚至趴在桌上睡觉。通过这一系列表现,我们分析认为,每个地区人员自行推存一名联络员收集意见,进行小范围谈话,采纳工人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通过两天谈话,我们分析认为:既然不是大原则出了问题,工人罢工主要原因在少数人,本身工人在外工作一段时间后会有一个厌倦期临界点,需要正确引导。少数人利用了工人的从众和凑热闹的心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天上午领队来电,包括昨天复工的工人又全部停下来。有工人透露,少数人看到大家都在陆续复工,有过激甚至威胁的言行。考虑到:既然不是大原则出了问题,在尽量挽留,降低损失的原则下,必须要及时进行处理了。最终仅9人回国。对于留下的工人,我们做出了停发罢工期间工资并扣发当月部分奖金的处罚,此后,工厂工人稳定,直至到期回国。

从以上事例看出,在境外劳务派遣过程,需要做以下风险控制。

一、“功夫”用在国内。

1、首先,对于合作的雇主、代理、中介的实力和信誉必须要严格审查,不能够只顾眼前利益,国外风险发生时,如果是如工作待遇、人员安全等原则出现了问题,一旦雇主方无法提供有效的、强有力的协助,就会造成无可估量和挽回的损失。

2、劳务人员出国前,要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需注意的是,不仅教给他们相关的劳动技能,更要注重纪律性、自我约束性、合同严肃性的教育。必须做到痕迹管理,作为出现纠纷的辅助依据,鉴于目前国内劳动力素质仍然整体偏低的情况,培训过程和内容,我们必须应地制宜,量体裁衣,通过国内培训多传递些正能量以适应国外生活。

3、严格地合同制度,国内必须认真完善相关的外派合同,内容要在出境前反复宣讲,树立合同是在境外工作期间行为唯一标准的原则。

二、出现问题纠纷时,顾大局、念细节、不拖延、凡是涉及到人的问题,都会有太多客观情况。问题发生时,个人角度不同造成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目的,我们在兼顾细节及个人利益的时候,必须顾大局。在境外劳务输出中,工人利益和雇主利益是两个必须兼顾的大局,要公正,也要平衡。在处理上述纠纷中,我们首先让工人感受的是要维护他们的诉求,不逃避责任。对雇主,当时我们的承诺,若工人回国,机票公司全部承担,赢得了雇主无条件的全力协助,使事件得以圆满解决。处置要迅速,发现问题立刻做出反应,特别是境外,拖延只会导致问题范围扩大,结果更糟。

风险案例 篇4

(一)一、案例介绍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如何在日常风险监控中排查风险、控制风险是风险经理要面对的永久课题。近期,S分行在对Y电力有限公司的贷后监控中,成功实现了风险过滤与风险降解的双重目标。

背景情况

H石化仓储有限公司(以下称“H仓储公司”)为S分行某支行的授信客户,2005年8月在S分行获得5年期固定资产项目贷款8000万元,用于油库项目建设,担保方式为土地及油罐抵押。

Y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称“Y电力公司”)是燃油发电企业,2005年10月在S分行获得综合授信额度3亿元,其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1.4亿元,由L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称“L实业公司”)及集团实际控制人范某担保;项目贷款1.6亿元,以发电机组抵押。贷款余额

2.775亿。

H仓储公司、Y电力公司及L实业公司系关联公司,三者的实际控制人均为范某。

风险端倪

2006年3月,在某支行例行贷后监控专题会议上风险经理发现,贷款发放后,H仓储公司8000万元固定资产项目贷款并未在企业报表相关科目中得到反映,而报表中其他应收款余额却由2005年9月该公司申请贷款时反映的919万增加至7776万。风险经理于是展开调查,发现该笔贷款资金实际上已被Y电力公司(该支行另一授信客户)占用。

顺藤摸瓜

通过查阅Y电力公司近期财务报表,风险经理发现该公司2005年底其他应收款余额高达2.34亿元,其中有近2亿元已被保证人L实业公司占用。

Y电力公司和L实业公司都是S市地方燃油发电企业,近年来由于油价持续上涨,经营每况愈下。L实业公司因不能负担高成本发电已经停产,对外有2亿多元的负债,实际上已经丧失担保能力。另外,风险经理还发现L实业公司帐面上一直保持3.6亿元的其他应收款。那么,这3.6亿元资金究竟流向何处呢?

如果将H仓储公司--Y电力公司--L实业公司三者作为一个高度关联的整体来看,上述

3.6亿元资金很有可能已经被挪用,流出集团。

风险经理查询了S市贸易工业局的相关资料,发现从2005年开始,S市地方燃油电厂发电量持续减弱。2006年1-4月份整个燃油发电量同比上年仍在减少。油价高涨与政府电费补贴滞后之间的矛盾导致燃油电厂的发电量持续萎缩。分析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空间不断缩

减的状况,企业对外投资扩张的意图逐渐显露出来。

风险经理经实地调查,证实L实业公司在G省某市投资了两个水电项目--东乡水电站和深华水电站,投资金额分别为1.8亿元和1.5亿元。此外,企业还计划投资40亿元,在Z市成立钰海电厂,利用LNG发电,现已投入2000万元。由此看来,流出企业的3.6亿元资金实际上已被投入到这三个项目中。

纵观整个集团的状况,其关联企业互保、负债规模庞大,高度依赖银行融资,大量资金被占用,已严重影响S分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研究计划

鉴于风险的严重性,风险经理立即出具《风险检查报告》,并向行长室汇报相关情况。

对于H仓储公司而言,其担保方式为土地及油罐抵押,风险相对可控,S分行要求企业按计划收回被占用的资金。而Y电力公司因其核心资产都已抵押给银行,其保证人L实业公司名下资产仅有两座厂房和部分小型柴油机组,已资不抵债,不具备担保实力,贷款风险敞口较大。

如何才能有效控制风险呢?从Y电力公司和L实业公司内部,已经很难找到其它有效资产。因此,按照“资金从哪里流出去,就从哪里追回来”的思路,风险经理开始着手调查L实业公司投资的几个项目的经营情况。在L实业公司投资的新项目中,深华水电站经营状况良好,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东乡水电站预计2006年9月份开始投产运营。鉴于水电行业的政策优势,及其良好的稳定性和收益性,S分行要求追加东乡水电站和深华水电站作为Y电力公司贷款的保证人。

锁定风险

经行长室批准,S分行风险经理与支行客户经理马上联系企业办理追加担保事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对上述两家水电站的核保工作。S分行最终抓住流出企业的3.6亿元资金对应的有效资产,及时锁定了上述贷款的风险。

二、案例评析

该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风险经理在对贷款客户的风险过滤中,应当具备专业的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职业敏感性。

首先,对企业财务报表每个科目及财务指标的异动要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从中发现风险隐患,并深入调查,找出问题的根源。

其次,风险经理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敏锐的职业嗅觉,留意行业整体动态和经济信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

最后,对发现的风险要快速反应,寻找解决途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风险降解。

三、案例思考题

1、风险经理如何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相关科目的审查发现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迹象?

2、风险经理应掌握哪几方面的相关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风险经理工作案例

(二)2010-11-02 13:46:59|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小 订阅

一、案例介绍

甲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集团)是某市第一家上市公司甲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的母公司。1998年该集团因政府行为兼并濒临破产的某市煤化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承接了近亿元的债务,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加上近年制药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国家强制抗生素等诸多药品降价等一系列因素,使甲集团2004产生了9000万元巨额亏损。

2005年初,国家再次对多种抗生素药品进行强制性降价,其中多种药品涉及到甲集团产品,使原本经营亏损的甲集团雪上加霜。2005年6月,该集团法人代表即将退休,公司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甲集团在某分行有贷款1840万元,其中1440万元是甲集团原有贷款,2006年1月10日到期。剩余400万元是甲集团承接乙公司的贷款,2005年12月31日到期。

2005年9月,省行风险经理在对辖属某分行进行风险排查时,开始关注甲集团,多次要求某分行对该集团贷款加强贷后管理,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防止该集团经营风险影响分行贷款安全。随后某分行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对该公司采取精细化管理,密切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2005年11月,根据五级分类核心定义将该企业1840万元贷款的风险分类由正常类下调为关注类。得知国家对抗生素等原料药再次强制降价的信息后,某分行风险经理以《风险信息通知单》的形式,向该集团经办支行发出风险信息提示,要求客户经理立即到企业了解抗生素降价对企业产生经营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应对措施,形成《信贷备忘录》上报有关部门,并继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重点监控。

2005年11月,甲集团拒绝偿还其后续承担的原乙公司向工商银行的借款,工商银行将该集团背负的原乙公司贷款和其自身贷款近1.8亿元向省高院提起诉前保全。工行的行动引发连锁反应,建行、农行、中信等金融机构相继采取法律行动,诉讼标的达3.5亿元,该集团的办公场所、固定资产、所持股权等全部被查封,企业几乎到了停产的边缘。这种状况引起风险经理的高度关注,与客户经理迅速深入集团了解情况,但集团对外实施信息封锁,一概不予接待。

某分行分管行长和风险监控部负责人在听取了风险经理的汇报后,连夜召开有关支行行长、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等人参加的“甲集团事件应急会议”,通报了风险检查情况以及对企业目前形势的判断。会议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责成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迅速摸清企业的真

实情况,进而判断是否采取法律措施清收,同时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省分行风险监控部,寻求上级行的支持。省行对该情况非常重视,迅速派出风险经理赴某分行,直接参与化解和清收工作。由于各家金融机构的诉讼导致某市几家大型企业(与甲集团存在互相担保关系)全部成为被告,如果一旦执行则牵涉到某市近10万人员的“饭碗”问题。因此省政府紧急电令某市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某市政府通过银监会驻当地监管机构召开全市各家金融机构“一把手”紧急会议,要求各家金融机构停止向甲集团采取任何形式的法律措施,由省、市两级政府协调解决事件。

在专题分析会议上,面对这一局面,大家一致认为,此时分行采取法律手段不可行,应当采取其他方法来保全信贷资产安全,并制定了确切的行动方案:一是继续调查甲集团的有效资产;二是从甲集团的控股子公司甲公司入手寻找突破口。并对各项工作落实了责任人。

随后某分行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通过对甲集团和甲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发现:甲公司占用了甲集团大量资金,而甲公司生产经营完全正常,现金流充足,有代偿能力。于是应急小组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甲公司和丙股份公司(实为一家)和高管人员身上,进一步与其建立互信关系,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006年2月,甲集团董事长(与甲公司董事长为同一人)正式退休,由某市一家制药的一名高管人员接任甲集团和甲公司董事长。该高管正巧是某分行建立互信关系时联络过的对象,从心理上比较理解某分行的处境,并表示尽快将此事提上董事会议事日程。

通过各方面不懈努力,甲集团召开了董事会,原则通过逐步解决各家金融机构的贷款问题。得到这一消息,某分行以最快速度同甲集团和甲公司达成协议:由甲公司代偿甲集团1440万元不良贷款,对外称是归还欠款。最终于2006年4月26日成功以现金方式收回1440万元贷款,至此,“甲集团事件”中某分行在所有金融机构中成为唯一一家做到“全身而退”的金融机构。

处理完甲集团自身1440万元不良贷款后,剩余400万元贷款(由甲集团承担的乙公司借款)的解决又摆在了某分行面前。经反复分析后大家认为:“甲集团事件”是由原来乙公司借款引起的,甲集团偿还的意愿不强,担心会引起连锁反映(实际到目前甲集团仍未偿还承担的乙公司贷款)。因此,决定向乙公司(即某煤化公司)追偿,因为乙公司债务转让及改制后,此笔400万元贷款仍由其担保。通过艰苦谈判和不懈努力,某分行终于与改制后的乙公司达成重组协议:由其承接400万元贷款,贷款方式为信用,三个月内追加房地产抵押。某分行已于2006年6月30日完成了400万元贷款的重组,风险得到一定控制。

二、案例评析

分析甲集团1840万元呆滞贷款的成功收回和重组,一是思想上重视。甲集团是省分行风险部重点监控客户,某分行非常重视对该客户的管理,尤其是国家对多种抗生素药品进行强制性降价等因素使该集团经营状况出现滑坡后,立即引起某分行高度关注;二是及时制定了可行的行动方案。省分行风险经理在危机发生后,直接参与了对该公司情况的分析和行动计划的制定,及时将情况反馈省分行监控部,遇有偏差及时修正,保证行动计划切实可行;三是对行动方案跟踪实施。分管行长直接负责行动计划的落实,对分管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提出具体要求,责任到人,动用各种关系,使行动计划得到有效实施。

甲集团贷款的成功化解,体现了省分行风险经理和辖属行风险经理、客户经理团结协作、合理分工的精细化风险管理理念,是分行推行风险经理制度以来一次成功的案例。

三、案例思考题

1、在风险监控过程,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如何配合,达到揭示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2、在客户经理侧重营销工作(尤其是对待重点营销客户),对日常贷后监控中出现的敏感问题不愿触及的情况下,风险经理如何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状况,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

风险经理工作案例

(三)一、案例介绍

甲管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0年8月,注册资本1500万元,为甲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集团)下属企业,两家企业法人代表为同一人Z某。经营范围主要包括铝塑复合管、PFX管、铜管接头及配件等近40个品种的生产,兼营水管安装服务等,是省内规模较大的专业制管企业。2004年销售额达10386万元,净利润1343万元,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已发展96家加盟商,市场前景良好。

2004年7月,甲公司与S分行建立业务关系。2005年初,S分行给予其1000万元的短期流动资金授信额度,期限为2005年2月4日至2006年1月30日,用于解决其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引起的资金需求。

贷款之初,甲公司经营正常,销售状况良好,客户经理对其进行贷后监控过程中未发现异常情况。

2005年9月20日,甲集团法人代表Z某因涉嫌诈骗某银行城西支行汽车消费贷款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涉案金额高达2000余万元。这一突发事件对S分行产生了较大的震动。S分行客户经理随即对其集团内部各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展开详细调查,发现以下情况:

1、甲集团只行使管理职能,集团内部多家企业只有甲公司和某汽车连锁销售有限公司有收入来源;

2、甲集团法人代表被刑拘后,内部企业经营未受较大影响,但由于资金调度基本由甲集团操纵,内部资金流向难以监控,S分行信贷资金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3、甲集团可能将流动资金投入到购买土地等非主营业务中。据了解企业购买土投入较多,金额约6000万元左右。在该事件发生后,由于需要偿还银行多笔借款,甲集团正与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商谈出让其名下土地,以筹集周转资金。

在客户经理前期调查的基础上,为防止贷款风险进一步扩大,S分行风险经理随即跟进,与客户经理实地走访,协助制订了完整细致的行动计划,下发了“甲公司法人代表可能存在道德风险”的风险信息提示单,对以下三方面进行风险提示:

1、甲公司法人代表2005年9月20日因涉嫌诈骗某银行贷款被刑拘,不久后归还该行贷款,法人代表已被释放。这一事件对公司整体经营影响较小,但对公司造成了负面的舆论影响。

2、甲公司属于2005年新增授信客户,主营塑料板管型材,一年销售收入在8000-10000万元,但资金由其母公司甲集团控制,集团内部存在拆借活动,资金有挪用的嫌疑。

3、甲公司投资两块地产,已超出其主营范围,且购买地产占用了公司大量流动资金,贷款到期能否按时归还存在较大不确定因素。

在发出风险提示的同时,S分行风险经理对支行客户经理的行动计划提出了几点指导性意见:

1、采取措施,加固担保;

2、支行及客户经理应密切关注企业资金往来;

3、密切关注其两块地产的出售情况。

2005年11月甲公司在归还某银行2000万元贷款后,对S分行贷款也按计划追加3户关联企业作为担保,企业法人夫妻二人的财产也同时做了连带责任保证,加固了担保,将风险降低至可控范围内。

2006年1月18日,甲公司按计划归还了S分行全部贷款本息。至此,S分行自2005年9月针对该企业突发事件做出的多项计划均得到顺利实施,化解风险效果显著。

二、案例评析

本案例虽然由突发事件引起,但却暴露了客户经理在授信管理各相关环节的薄弱点:贷前调查时对甲集团复杂的关联关系认识不足,集团内部管理方式不清楚;贷后监控中对贷款用途监控不到位等。

S分行贷款最终能够顺利退出,风险经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风险经理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对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了风险提示,随后根据实地检查情况协助、参与了行动计划的制定,最后对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落实。此次突发事件中发现潜在风险-提出管理建议-协助制定行动计划-跟踪计划执行等一系列迅速有效的行动也将对S分行风险经理今后的工作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三、案例思考题

1、授信经营部门和授信审查部门如何加强对集团客户相关情况的核实、审查?

银行风险案例分析 篇5

4案例名称:

浙江江山邮储银行3000万存款失踪 职员当掮客

(内控风险类型案例)

一、案例情况简介

“存折上明明显示有3000万元,账上的存款却莫名不见了。”最近一段时间,江西省南昌市黎萍一家人寝食难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存折一直放在家中,好端端一大笔钱岂会离奇失踪呢?

一年前,她的堂哥经老乡刘某的介绍办理了一笔银行“高息揽储”业务。其堂哥调集了其公司3000万元的现金,用她的身份证开户将这笔款项全部指定存储到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江山市支行青湖镇储蓄所。双方约定:存满活期一年,一年内“不准提前支取、不得对外抵押和担保”,一年后即可取回。然而,3个月前,当黎萍和堂哥赶往该银行网点取款时,却惊讶地发现存折里根本就没钱,3000万元存款不知去向。

二、暴露的问题或隐患

(一)银行对员工的监管“篱笆”扎得不严,以“吸储规模论奖赏”的考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更是“误导”了银行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业绩压力大,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可能会铤而走险非法揽储。

用银行内部业绩导向的考评机制漏洞,从事非法揽储的犯罪行为。把责任推给“贪心”储户的借口经不起推敲。这得说说一种叫“贴息存款”的金融服务,顾名思义,它指的是在正常利率之外,还要贴上更高的利息来招揽储户。该业务屡禁不止。银行会搞贴息存款有两个目的,一是到了季末考核的时候,要冲存款量,补业绩;二是拉存款给急需贷款但是又不符合条件的企业用。对于前者来说,贴息者是银行本身,对于后者,额外付利息的其实是企业。尽管“贴息存款”已经被明确喊停,可潜规则还是蔓延。

(三)储户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关,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在本次案件中,“内鬼”承诺给储户的高额利息。类似的案件都有高利息忽悠的特征。而储户一般也特别听话,在存款期限内不查账户,不问信息,不开通短息。期待高利息,并答应不太合理的要求,这两点成为大量类似事件中银行等单位指责储户的理由,并据此认为是储户太过贪心。所谓存款“失踪”原来是“被骗”。

银行自身灰色行为的存在,一方面让许多“内鬼”有了诈骗的基础和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储户容易上当,因为机构性的“贴息存款”可是实打实存在的。所以事情败露后,银行怪储户贪心、没有预见到风险的指责是非常站不住脚的。

三、防范措施与思考

(一)加强内部控制理念,完善内控环境。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绝大多数人想的都是如何增加收入,节约开支。但内部控制作为防范企业风险,减少可能发生巨大亏损的一套机制往往被人忽略。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案例中3000万巨款的无翼而飞无疑是该行内部风险制度的缺失,如果没有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的勾结,钱无论怎样也出不去,这对该行内部员工的职业道德沦陷与相关考核风控制度的缺陷是密不可分的。

(二)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处罚违规行为,确保内控执行的有效性。约束人员,再严密的制度,不执行都是空话,所以得来点硬的判例。案例中该储蓄所确实保留了黎萍本人一年前办理“转汇”的视频,在该视频中可以听到,银行柜员告知了黎萍“钱已经转出去了”的提示。视频中,还可以清楚的看到柴晶晶在场,她对柜员说了一句话:“存折不要打印。”而且当3000万元转账给杨超法和林涌的汇款单确实非全部由黎萍本人填写和签名,有他人替代填写和签字的迹象。这都反映出该行人员的胆大妄为,其相关制度并不能有效地约束员工从而保障客户的权益,体出该行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的缺陷。

(三)改变环境,期冀于利率市场化风险控制的实际执行差,源于银行自身的导向与纠结。银行要赚钱,所以在业绩考核中给了员工非常大的压力。然而,在利率“内外不一”的情况下,想要揽储,银行得出很多“灰色”的招来,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灰色地带”业务。为了拉存款,拼回扣、拼关系十分常见,腐败也应运而生。存款失踪事件的肇始——“贴息存款”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的。

那么,要解决问题,需要让这片“灰色”消亡。要消亡,得寄希望于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如湖北社科院经济学所所长叶学平所说,利率管制导致了资金市场的双轨制,有价差肯定就有寻租空间,要铲除金融领域的腐败土壤,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让金融机构的竞争回归正轨,把精力集中到主业当中。

操作风险案例集锦及分析 篇6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不断扩张、经营范围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日趋复杂,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近期国内一系列金融大案的频繁曝光,操作风险受到普遍关注。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建立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提升自身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迎接国际化挑战是当务之急。本文将首先分析SG及UBS违规交易案例,然后再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商业银行前台交易部门如何规避此类风险。

1、SG交易员违规操作事件:  事件回放:

一心想成为明星交易员的法国兴业银行负责对冲欧洲股市的股指期货交易员——热罗姆•盖维耶尔利用银行漏洞,通过侵入数据信息系统、滥用信用、伪造及使用虚假文书等多种欺诈手段,擅自投资欧洲股指期货,造成该行税前损失49亿欧元(约560亿人民币)。该行股票当天下跌4.1%。这次案件触发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金融震荡,并波及全球股市,引发暴跌。

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更致命的是,该名员工利用其在兴业银行工作的经验,轻而易举骗过了该行的安保系统。

事后,法国兴业银行公布的一份关于“巨额欺诈案”的内部调查报告说,在涉嫌欺诈的兴业银行前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工作的部门,存在大量突破风险限额的违规操作,为风险提供了温床。

调查报告指出,凯维埃尔工作的部门业绩增长很快,但伴随着大量越权行为。交易员经常未经授权就动用超过风险控制的规定限额,并不时“互相帮忙”,分担业绩或对业绩作假。这种“大环境”阻碍了一些职能的实施,为巨额欺诈案埋下祸根。

 反映的主要问题:

(1)高级管理层责任不明,监督不力,在银行内部未能创造有影响力的内控文化,交易员凯维埃尔长时间、多次违规操作,没有有效监督。

(2)对经营中的风险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衡量,没有进行持续的监控,甚至对凯维埃尔初期违规操作“带来”的利润表示赞赏,进一步助长了他铤而走险。

(3)各级管理层之间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向上级报告制度,凯维埃尔违规操作导致内控报警系统报警75次之多,竟然没有向上成功反映。

(4)问题整改机制无效,凯维埃尔用6封邮件就把问题整改搪塞过去了。(5)银行交易员的薪酬问题。在欧洲银行,交易员是收入最高的群体,为丰厚的奖金所驱动,凯维埃尔以身犯险。

 原因探究:

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起典型的银行业操作风险失控事件,其漏洞与成因包括:

(一)风险控制不力

国内外众多银行巨额亏损事件表明操作风险仍是导致衍生工具损失的重要原因。法兴事件中,法兴银行在限额控制、职责分离等方面的漏洞,无疑成为违规行为滋生的“温床”。

首先,限额控制上的缺陷。法兴银行将风险监控重点置于交易员的净额头寸上,忽视全部交易的规模与单边交易数额。为此科维尔利用虚构的卖出交易数据,造成净头寸得以对冲的假象,逃过了这一监控措施。此外,欧洲交易所向法兴银行提供的是汇总后的数据,并未具体细分至每位交易员。由于法兴银行在衍生商品交易上素来额度巨大,所以科维尔的巨额交易数量并未引起过多怀疑。

其次,职责分离上的失策。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实行一种类似于暗箱操作的授权机制,表现为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行为,授予交易员不同的权利。科维尔在进入法兴银行工作后,曾供职于中后台监控部门,对于法兴银行的监控流程了如指掌。这为其日后作为交易员的违规行为提供了职责上的便利。因此,企业在面临内部职位调动时,应妥善考虑职责兼容问题。

再次,对内外部警示信息的忽视。调查资料表明,法兴银行对于来自内外部的警示信息并未仔细核查,如2007年11月欧洲期货交易所曾质疑科维尔交易仓位,以及2006年6月到2008年1月间风险控制系统发出了74次警报,直到第75次警报的拉响,才使科维尔的违规行为得以曝光。

第四,没用以正确客观的姿态看待金融衍生品,特别是股指期货,只看到它带来的巨额利润,而忽视了它存在的巨大风险。法国兴银行股指期货投机失败表明,股指期货既有积极一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由此可见,衍生期货市场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第五,银行监控部门的失职。法兴银行的内部报告坦陈“交易部门职员没有系统地执行更为详尽的稽核”,另外该部门也缺乏“确定不良交易存在的手段以及能迅速予以控制的机制。”银行发言人也在事后承认,银行早已发现科维尔在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但并未做深入调查。此外,法兴银行因没有投入足够资源防范交易丑闻已经受到法国央行的警告。

就此看来,法兴银行备受赞誉的风控系统也仅是徒有盛名。而对风险的控制不力,究竟是缘于巨大金融利益带来的疏于监管还是控制系统本身的错漏,则值得我们深思。

(二)人性控制失败 可以说,人的因素是导致法兴银行巨亏的直接原因。科维尔利用其对内部控制流程的熟悉,精心设计虚假交易,从而逃避内部控制系统的监控。但个人认为,事件的深层原因应归咎于法兴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对人性的控制失效。

案发之后,科维尔的辩词耐人寻味:“我没有犯错,我只是为了给银行多赚钱”。显然,他将违规行为定位成追求自身与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只是这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已远远超出正当范围。

此外,科维尔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内部控制流程极为熟悉,从而成功逃避监控体系进行违规操作。然而,在法兴银行内部,熟悉整个内部控制流程的远不止科维尔一人,如何保证他们的行为守规、防止第二个科维尔出现?除了在职责分离上的控制措施外,如何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培养组织的风险控制文化、加强人性控制也至关重要。据科维尔的辩护律师称,在法兴银行内部,不止一个人在从事违规交易。管理人员的利欲熏心、风险管理意识淡化。有分析人士也指出,如果没有银行高层的默许,任何一个交易员都不会有那么大的能量,酿成如此巨大的案件。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对人性控制、消除道德风险的负面影响,才是防止违规再次发生的治本之举。

(三)IT控制薄弱

事件发生后,科维尔被戏称为“计算机天才”,法国央行行长称其至少突破了银行五个级别的监控才获得巨额投资权限。在“计算机天才”与IT监控系统的较量中,后者败下阵来,原因何在?据法兴银行披露,其内控系统要在交易三天后才会对交易进行核查,法兴银行系统的开发人员、验收人员与IT管理人员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对内控和技术漏洞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这些漏洞则被科维尔利用了。同时,为了规避后台监控,他还盗用多个系统密码进行数据篡改。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开始与企业的各项流程广泛结合。所以,防范计算机技术风险、保障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控制的关键。事实上,法兴银行的风险管理团队中拥有IT专家与相关技术人员,面对科维尔的违规及篡改行为却迟迟未能察觉,除了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缺陷外,法兴事件也表明,再严密的电子监控程序,也难免存在漏洞。计算机控制只是一种手段,其应用无法替代业务流程的整体控制。过多依赖高科技手段,忽视基本的流程控制,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因此,只有实现IT控制与业务流程控制的整合,才能真正应对新环境下出现的各类风险。

(四)内部审计失效

法兴事件还证明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只能为实现企业目标、控制企业风险提供合理而非绝对保证。它存在局限,例外事项、人为操纵或系统故障等因素时刻威胁着内控系统的运行。所以,对内控系统的反馈与再监控至关重要。

传统意义上,从事衍生品交易的银行往往利用内部审计系统来评估与监控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防范可能出现的违规情况。然而,由于衍生品交易部门给法兴银行创造的利润大约占到整个银行利润的三分之一,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可能使内部审计系统在审查合约时难以提出质疑。一些银行业人士曾表示,在法兴银行,衍生品交易部门面对审计部门监管时享有的自由度,远远大于英美等国的同类银行。法兴银行的这种监管制度暴露出其风险控制系统与内部审计系统之间在协调方面还存在漏洞,使得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再监控作用大打折扣,这也为科维尔的违规提供了可乘之机。就此,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对内控系统的再监控效用,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五)外部监管缺陷

法兴事件曝光后,法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受到了质疑。公众指责银行监管机构未能有效防范该案的发生。政府官员也纷纷表示法国银行业监管不充分,要求对银行业进行“额外”监控。法国金融监督委员会更是呼吁,应加强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法兴事件暴露出了长期以来欧洲银行业自律监管模式的缺陷。与美国以交易所、美国期货业协会以及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为主体的三层严密监管架构不同,欧洲衍生品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基本上以自律为主。自律监管模式无形中将监管责任推向企业本身,而在追逐利益最大化或是控制体系出现重大缺陷之时,企业难以对违规事件产生有效制约。

此外,信用制度的滥用也是造成法兴事件的潜在原因。信用制度虽是西方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石,但欧洲的一些交易所基于传统的理念及竞争需要,将信用制度过度地滥用于高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甚至未要求交易员交足交易保证金。法兴事件中,科维尔刻意选择未有保证金追缴要求的衍生工具,无疑是利用了外部监管体系的缺陷。

2、UBS交易员违规操作事件:  事件经过:

2011年9月16日,瑞银爆出的交易员违规操作丑闻,一名员工进行了未授权交易,可能造成的损失约为23亿美元。瑞银还表示,该行第三季度可能因此出现亏损。在这桩丑闻宣布的当天,瑞银股价大幅下挫11%至9.75瑞郎,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市场普遍揣测,当前欧元区经济不景气,致使瑞士法郎急剧升值,UBS交易员阿多博利很可能未经允许便投下巨额赌注,打赌瑞士法郎对欧元继续升值,然而他没料到,瑞士央行为了保护本国的出口业务,突然在9月6日干预市场,令瑞士法郎迅速贬值,由此引发阿多博利的交易出现巨亏。事实上,本月初瑞士中央银行曾出面干预汇率,大笔购进外汇,将瑞士法郎对欧元的汇价固定在1欧元对1.2瑞士法郎。市场当时便有传言,不少外汇交易员遭受极大损失。

 发生原因: 事件目前正在调查当中尚无定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分析师的话说,造成巨额损失有三大可能性,一是蓄意诈骗,二是交易战略很愚蠢,三是银行界俗称的“肥手指”,也就是一不留神打错了交易数字,也许交易员“多打了一个零,一下买进1000万,而非100万”。

 总结评估:

尽管有关这桩丑闻的细节尚不得而知,但值得深思的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大型金融机构,为什么在交易员进行违规操作时,没有出现及时的风险提示以及自动产生止损性操作,以至于亏损额如此之大。按照常理,交易如果出现亏损,其银行内部会出现自动止损中止交易的环节。

从其他银行引以为鉴的角度来说,包括瑞银在内的银行高管应当反思其内部监控风险管理,特别是市场投资授权等方面的监控和应对机制。与信贷存在审批以及相互牵制的过程不同,银行的市场交易行为往往较为迅速,其决策过程较短,所以银行应当对从事交易的人员以及相关操作保持较好的监管,尤其是在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背景下,银行对其内部的市场交易行为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从银行监管者的角度来看,瑞银丑闻也再度敲响了加强金融监管的警钟。客观地说,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较为复杂和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任何一个管理流程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漏洞,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二是银行内部人员对整个银行体系、流程都较为熟悉,所以常常会绕过内部监管;三是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可以用数量等先进方法进行评估和监测,但在操作风险方面,由于发生的次数较少,统计上的意义较弱,所以很难用特别的方法去管理和估测操作风险。此外,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所蕴涵的损失可以得到较好的事先估计相比,操作风险将带来的损失更难以提前评估和管理。因银行性质和业务不同,操作风险涉及的主要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一般来说,一个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应该包括:战略、组织、流程、基础设施、环境等几方面。通过对多家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自我评估、数据收集、资本计算三项。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包括流程梳理与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确立、评估报告等内容。自我评估的目的是找出与目标、业务有关的重大风险并进行分类和排序;明确风险责任人;对风险、剩余风险的影响及可能性进行评价;根据设计及操作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找出并记录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为此分配时间和责任人;向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进行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评估信息。自我评估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协调反馈过程。随着时间的不断演变,业务部门需要将风险评估与损失/突发事件及重要指标数据进行比较,找出业务环境的变化并确认相应风险及控制措施。(1)流程梳理与评估。流程梳理是自我评估的关键步骤。流程梳理的主要目标是让每位员工都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即流程的风险点是什么、如何监测和控制、潜在缺陷及改进措施、谁来负责、谁来检查、如何报告等。通过梳理,明确了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规章制度和面临风险。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流程梳理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些关键指标。这些关键指标是对业务活动和控制环境进行监控的指标体系,主要有关键业绩指标(KPI)和关键控制指标(KCI)。

(3)评估报告。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报告机制。自我评估的工具和结果主要是一些制度文件、检查表格、以及一些直观图表、分数等级等。

(4)监督协调机制。自我评估是以业务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一项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来保证自我评估的真实有效。

2、数据收集。数据是风险量化的前提,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得出可靠的量化分析结果。否则只能是垃圾进,垃圾出。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操作风险的数据散落在各个业务条线和部门,收集难度相对较大,而且数据普遍偏少。

目前应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分析的数据主要包括:内部损失数据、外部损失数据、情景分析数据、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以及风险缓释数据。

3、资本计算。资本配置是操作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巴塞尔委员会所提出的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都将总收入作为操作风险暴露的指标,但是总收入与操作风险暴露之间不一定存在对应关系。因此,普遍认为这两种方法对风险并不敏感,不能反映真实的操作风险水平。而对于高级计量法,人们也未能对目前存在的众多方法达成共识,最终巴塞尔委员会放弃了征询意见稿中的做法。不再具体规定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计算监管资本所需的具体方法和统计分布假设。但要求银行必须表明所采用的方法考虑了潜在严重的概率分布“尾部”损失事件。

目前,损失分布法是较常见的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不过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如对各项操作风险损失之间相关系数的确定等。所以,目前对于操作风险资本金的最终确定都要结合多种方法的结果并根据对自身实际的评估进行调整。

三、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

1、重视流程梳理,降服细节中的魔鬼。“流程标准化”是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制度落实的基础。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加强流程梳理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梳理流程,将各个部门职责贯穿起来,强调部门在流程中的职责,才能为实现“流程银行”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流程梳理中,要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强化量化标准,做好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的收集工作,建立数据基础。一要对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设置各种记录要求,将操作事实定量化,有迹可循;二要将定量化的记录整理成数据,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建立预警机制。关键操作风险指标是对操作风险评估和监测的重要工具,用来表示操作风险或风险框架的变动,不仅可以起到预警作用,而且通过对某一特定程序的一系列关键风险指标的分析,还会揭示出指标在过去的变动情况是否与专家的风险评估结果相一致。各商业银行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积极确立关键风险指标。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时要注意,指标必须具有风险敏感性,能快速反映损失组合变动,而且容易识别,并在业务环境下容易理解。另外,风险指标要有参考系,要设置最低限度,超过限度时管理层要采取相应措施。

3、规范数据采集标准,提早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实施高级计量法的基础。根据统一标准,对损失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业务条线以及损失事件类型的划分比较混乱,不利于数据的统一和共享。各银行应积极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提供的业务条线和损失事件类型划分方法,加强对8条业务条线和7种损失事件类型所确定的56个具体项目的跟踪监测,提前做好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共享,为先进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使用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4、根据自身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操作风险管理进程。操作风险计量是操作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核心。由于目前尚无国际同业公认的成熟计量方法,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先将工作重点放在前两个技术环节上,即在加强自我评估和数据收集的同时,进行相应的计量模型研究。时机成熟时,将定性分析、风险指标、损失数据与计量模型相结合,建立用于资本配置的模型。这也是许多国际活跃银行的普遍做法。另外,新资本协议中提到,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银行可以就部分业务使用高级计量法,对于其余业务使用基本指标法或标准法。因此,各银行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

风险控制案例 篇7

为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提高全球竞争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铁路勘察设计业而言,在国内市场容量有限、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顺应中国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积极发展海外市场,对于未来生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中,税收因素在开拓市场时不容忽视,良好的税收筹划能够显著提升海外工程项目盈利水平。

T公司(国内铁路勘察设计企业)欲投标承揽尼日利亚ABC铁路EPC项目,其已设立了尼日利亚分公司和香港全资子公司。待该项目中标并正式签订合同后,将由该分公司全面负责本项目的运作。ABC铁路EPC项目业务范围包括勘察设计、施工、设备与材料采购、运营及维护培训等,合同总额预计20亿美元,综合利润率预计25%。其中,勘察设计部分合同金额约0.4亿美元(勘察部分约0.22亿,设计部分约0.18亿);采购部分合同金额约8亿美元,预计该项目所需设备与材料大部分从国内采购;施工部分合同金额约11.5亿美元;运营及维护培训部分合同金额约0.1亿美元。基于重要性原则,本文在项目税收风险控制过程中重点考虑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

二、境外工程项目税收风险控制与筹划

(一)项目招投标阶段

项目招投标阶段的主要筹划目的是了解税收筹划空间,在投标报价中合理计算、综合考虑税务成本,为投标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了实现目标,至少应做好以下工作:了解尼日利亚税制和申请税收优惠政策的可能性;了解中国相关税收政策;测算本项目整体税负区间。

(二)合同谈判与签订阶段

不同的合同签订主体、合同结构甚至表述方式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纳税义务。因此,在对有关税收政策进行全面收集、研究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为实现税收筹划目的而须在正式合同中体现的结构或条款,并在合同谈判和签订阶段有的放矢地与签约方展开磋商,在不影响合同签订的前提下,促使对方最大限度地接受我方对合同结构或条款的提议。

(1)通过选择恰当的签约主体进行筹划。在境外项目的签约过程中,通常的承包商签约方包括中国公司、项目所在国子(分)公司和中间控股公司三种形式。其中,项目所在国子公司和分公司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能将项目利润保留在当地从而延迟在国内纳税,后者则不能;中间控股公司则通常设立在税负低且外汇管制宽松的国家或地区,如迪拜、香港等。本项目中,内地、香港和尼日利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为15%、16.5%和20%,且香港和内地的税收透明度明显要高于尼日利亚,因此首先考虑不由尼日利亚子(分)公司与业主签约。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由T公司(方式一)或者T公司香港子公司(方式二)与业主签订EPC总承包合同的比较情况如图1所示:

由表1可知,如果由香港子公司和业主签订合同,那么相比于由T公司直接和业主签订合同,理论上可使T公司在境内外的税负总额减少0.2468~0.257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808~1.5420亿元,节税金额占合同预计总利润的4.94%-5.14%,税收筹划效果显著。

(2)通过采取恰当的合同签订方式进行筹划。从争取国内税收优惠的角度出发,T公司与业主签订的合同需要通过商务部门的技术出口合同登记(设计服务),且需要同时通过主管国税局(勘察服务)和地税局(施工和培训服务)的免税备案手续。如果只是签订单个EPC合同,即便在合同中单独约定每一部分服务的价格,若不满足登记、备案条件或其他限制性条件,就无法充分适用国内税收优惠政策。从争取尼日利亚税收优惠的角度出发,在项目总利润既定的前提下,应当尽量减少可能会被认定为“属于尼日利亚分公司”的利润。由于本项目在尼日利亚期限远超过六个月,所以尼日利亚分公司将被认定为T公司在尼日利亚的常设机构。根据中尼双边税收协定,所有属于尼日利亚分公司的利润在当地都有缴纳公司所得税的义务。

(单位:亿美元)

注释:①②在尼日利亚承揽政府项目时,如没有特别说明,合同价款为含税价,即包含预扣增值税和所得税,金额均为20×5%/(1+5%)。③假定20%的材料和设备在尼日利亚境内采购,则预计可获得的增值税进项税为8×20%×(1-25%)×5%/(1+5%)。④在签订单个EPC合同的情况下,作为一项综合工程的整体利润,5亿美元利润很可能要全额在尼日利亚缴纳公司所得税,此时在尼日利亚补缴所得税为5×20%-0.9524。⑤单个EPC合同在办理技术出口合同登记时很可能会存在困难,如果不能办理,则需负担的增值税销项税为0.18×6%/(1+6%)。⑥预计可获得的国内增值税出口退税额为8×80%×(1-25%)×13%/(1+17%)⑦设计服务完全在国内完成,国内税务机关很可能不会承认尼日利亚的优先征税权。因此,即使这部分利润在尼日利亚已经缴纳公司所得税,也无法在境内应交所得税中抵免;同理,80%的材料和设备采购业务的利润也很可能在国内和尼日利亚双重纳税,此时的国内企业所得税税额为(0.045+2×80%)×15%。⑧在香港无需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⑨通过恰当的合同设计和交易细节安排,对于从港外取得的利润可以免征所得税。⑩通过成本价分(转)包的形式,分包业务在国内不产生利润。此外,香港子公司实现盈利后,只要不宣告分配利润,T公司在国内就不会发生所得税纳税义务。

尼日利亚分公司在当地缴纳的公司所得税,虽然理论上可以在T公司缴纳的国内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但是上述抵免很可能无法完全实现。一方面,该部分利润在尼日利亚适用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0%,而在国内计算境外抵免限额的税率为15%,且已缴纳的超额部分税款只能在从次年起连续5个年度内的抵免余额内补抵,超期则彻底不能抵免;另一方面,并非所有在尼日利亚缴纳的公司所得税都能毫无疑问的得到国内税务机关的认可。根据财税2009年125号文,“按照税收协定不属于对方国家的应税项目,却被对方国家征收的企业所得税,不属于我国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的范畴”。因此,如果国内税务机关对部分境外已完税利润存在管辖权异议,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在尼日利亚已缴公司所得税将很可能无法在国内抵免。签订单个EPC合同,合同利润作为一项综合工程的整体利润,很可能会被全部认定为属于尼日利亚分公司的利润,与此同时,国内税务机关又很可能会主张EPC合同中设计部分和国内采购部分的利润不属于尼日利亚分公司,从而不应当在尼日利亚缴纳公司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T公司将不得不面临在尼日利亚和国内双重缴税的问题。相反,如果就该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签订合同,则有可能使设计部分和国内采购部分的合同利润被认定为与尼日利亚分公司无关的利润,从而回避双重缴税。

综上所述,在签订单个EPC合同和就EPC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签订合同两种情形下,T公司预计税收负担的具体区别见表2:

(单位:亿美元)

注释:①在分别签订合同的情况下,与尼日利亚分公司有关的利润很可能仅限于勘察合同、施工和培训合同的利润,以及在尼日利亚发生的采购利润,因此应补缴所得税金额为(0.055+2.90+2×20%)×20%-0.9524。②在分别签订合同的情况下,为设计合同办理技术出口合同登记不存在障碍,故无需在国内缴纳增值税。

如表2所示,如果能够就该EPC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签订合同,则在不考虑印花税、尼日利亚进口环节税收等筹划空间较小税种的情况下,T公司于境内外的纳税总额预计会比签订单个EPC合同时降低0.3290~0.339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9740~2.0352亿元,节税金额占合同预计总利润的6.58%~6.78%。进一步地,即使考虑到目前在尼日利亚可能会发生的“只预缴不清算”问题(这种情况下,T公司在尼日利亚多交的0.2814亿美元所得税很可能无法获得退还),通过分别签订合同的方式,T公司依然可以获得0.0476~0.0578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折合人民币约0.2856~0.3468亿元。

(3)与关联企业的转移定价进行筹划。转移定价的最终目的在于降低企业集团的总体税负,其运用基础在于不同关联企业适用的税率不同。对于ABC铁路EPC项目来说,比较以下两种交易方式如图2所示。

由表3可知,如果采取第二种交易方式,通过将一部分的采购合同利润转移到香港子公司,可以使T公司在境内外的税负总额下降0.1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0.72亿元。同时,转移到香港子公司的这部分利润还可以长期留存在香港本地金融机构,并用于未来其他境外项目的前期资金投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国内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

(单位:亿美元)

注释:①在方式二中,国内需补交所得税为(0.045+0.8)×15%。②香港子公司的采购合同和销售合同均不在香港达成,故形成的利润无需缴纳香港利得税;分配股息亦无需缴纳利得税。

(4)通过约定税收负担方式进行筹划。对于境外工程承包项目,承包商在国内的纳税义务通常由其自行负担。因此,筹划的重点是确定合同价格是否覆盖承包商在项目当地的税收义务。项目所在国税收负担方式分为三种情形:第一,承包商自行负担其在项目所在国的全部税收义务;第二,业主负担承包商在项目所在国的全部税收义务;第三,业主负担承包商在项目所在国的部分税收义务。在后两种情形下,应在合同中明确由业主负担的当地税收种类、如何缴纳、以谁的名义缴纳以及在承包商因业主不及时缴纳而被当地税务机关强制征税时,其对业主是否具有追索权等内容。在本项目合同谈判过程中,优先考虑提请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免除本项目在尼境内的部分或全部税收义务。因为该项目金额高达20亿美元,必将在当地发生大量的物资采购,将聘请为数众多的本地员工,且其对尼日利亚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获得免除,则可提高本项目盈利水平。

(5)其他合同条款的筹划。如为了满足适用相关优惠政策前置条件,可在合同中要求:“甲方(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应以自己的名义从尼日利亚付款至乙方(T公司)指定账户(境内)。”

(三)合同执行阶段

税收筹划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合同执行阶段对相关税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针对本项目,从落实国内相关税务管理工作和落实尼日利亚相关税务管理工作两个角度出发,T公司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落实国内相关税务管理工作。具体表现在:及时办理各项认定和备案手续;做好增值税出口退税工作;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就本项目境外纳税情况与国内主管税务机关保持良好沟通

(2)落实尼日利亚相关税务管理工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建立符合尼日利亚相关政策的账务核算体系;二是通过恰当的会计处理进行税收筹划。灵活调节成本和收入确认金额,避免补缴所得税将总部分摊费用变通为代垫支出,寻求税前扣除减少固定资产入账原值,规避折旧不能扣除规定;三是核对预扣税金额并要求取得正规财政收据;四是及时取得完税证明;五是聘请当地税务师事务所协助完成各项报税工作

(四)项目竣工决算阶段

工程项目竣工结束,并不意味着税收筹划工作同步结束。对于国内税务管理工作来说,与本项目相关的各种完税单据都要清理归档,包括各种减免税备案表、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和申请出口退税相关单据等。同时,应当对尼日利亚现行主要税收法规进行翻译整理,对各项具体筹划措施在执行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归纳总结,对整个税收筹划方案进行评价并形成专题报告,以供在对未来其他境外项目进行税收筹划时借鉴学习。

三、结论

本文以尼日利亚ABC铁路EPC项目为例,重点探讨了税收筹划对于国内企业开展海外工程项目的重要性。结果显示,良好的税收风险控制与筹划工作能够显著增强海外项目的盈利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晓峰:《尼日利亚中资建筑企业涉税事项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第12期。

[2]樊书聚、王忠华、张庆云:《尼日利亚税收管理体制简介》,《中国经贸》2011年第22期。

[3]贺炬:《尼日利亚几项税收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思考》,《当代经济》2012年第12期。

[4]唐永峰:《境外EPC总承包项目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财会学习》2013年第9期。

[5]苏晓阳、朱登瑞:《香港离岸公司税务筹划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第1期。

出口结算中邮寄单据风险案例 篇8

本文通过一宗真实案例来谈谈银行在防范邮寄单据风险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2000年10月10日,国内某进出口公司将一套含有全套海运提单的出口信用证单据、金额为USD43,200,00交我国Y银行,开证行为沙特阿拉伯的某银行。Y银行审核了全部单据后认为单证相符,于当日交快递公司寄出,预计10月底能收汇。但超过预计收汇期后还没有贷记头寸,通过快递公司,Y银行了解到开证行已于10月17日签收了此快递单,自11月4日起Y银行便隔日发电查询,11月17日开证行回复,称所查快递单虽签收,但收件内容却是一块长120CM、宽21CM的布料,并未收到Y银行查询电中所述单据。Y银行收电后意识到该单据已被错寄,于是要求快递公司予以协查。同时由于单据中含有全套物权单据,Y银行又通过船运公司了解到开证申请人用银行担保提走货物,进一步证明开证行确实末收到正本单据。为尽快收回此笔款项,在单据查无着落的情况下,Y银行提出补寄一套副本单据请求开证行付款,但开证行坚持要求正本单据,因为开证行已出具提货担保书,必须用正本提单换回其担保书才能免除其自身责任,而要再出具一套正本提单,还需出口商提供反担保,出口商要求Y银行承担连带责任:正在Y银行一筹莫展时,快递公司通过国外代理公司、海关等环节的联查,追回了寄错的单据,于12月27日交回Y银行。Y银行当日通过另一家快递公司再将单据寄开证行,同时发电通知。该笔货款终于2000年1月6日收回,时间长达三个月。

上面的例子充分显示了由于快递公司的错误致使迟收汇,给出口商、出口方银行带来了很大麻烦。在这宗案例中出口方银行抽调专人收发电27次,传真查询、电话查询无数次,去船运公司、出口公司联系协商多次,最后虽然收回款项,但使出口商蒙受了晚收汇的利息损失,银行遭受到客户资源流失的间接损失。为避免这类邮寄风险造成损失,建议银行应采取如下措施予以防范:深入了解各家快递公司的业务专长,针对不同寄达地点选择快递公司。

目前世界范围内办理快递业务的公司有五大家族,即EMS(邮政特快转递)、U P S(美国联合包裹公司)、FEDEX(联邦快件)、DHL(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TNT对近洋地区如韩国、日本、东南亚的邮寄速度最快,资费也较低;DH L、UPS对美、w加地区速度较快;TNT对欧洲地区最为迅捷,其他偏远地区如非洲、南美洲等国家,E M S需要通过其他快递公司代理投递,环节较多,因而出现中间转换投递的出错率较高。在大体了解了各快递公司的主要业务优势后,就应该按照每笔单据需寄达的国家或地区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为安全、快捷的快递公司为已服务。由出口商申明采用哪一家快递公司办理,避免使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错寄单据责任问题虽然《UCP500》第十六条明确规定:“银行对于任何文电、信函或单据传递过程中的延误及/或遗失而引起的后果,或任何电讯的传递过程中…概不负责。”但在实务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货款及时收回,银行可将自己了解到的各快递公司的优势介绍给客户,由出口商最后决定选择哪家快递公司为其服务。同时为了做到替客户保密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快递公司工作失误打错快递封面、装错单据的情况,银行应将全套单据好、封好并粘贴好封面详情单,不能图省事,把单据递交快递公司,由快递公司代为装封面详情单。对大额单据或银行已融资单据,应使用保价特快专递,以降低风险。

假如邮寄的单据金额较大或银行已进行融资,一旦邮寄出现问题,全套物权单据丢失或延误,会使银行和客户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因快递公司只收取了邮费,只包括一些传递邮件的劳务费,并未包括邮件损失的风险费,快递公司不会以有限的资费收入去承担无限的风险责任,所以,只有投保才能保证单据延误或丢失后银行和客户不遭受损失。银行应与快递公司签订邮寄协议,明确双方责任。

从本质上看,快递公司属于邮政业务,但我国邮政法制订时,快递业在我国才刚刚兴起,所以邮政法对快递业的管理未作任何规定,如果按邮政法处理损害赔偿问题,那么只能以重量和邮费为标准,其赔偿责任是非常有限的。曾有一则案例,因投递延误,致使一用户损失18万元利息,用户状告到法院要求邮局全额赔偿,但最终法院只判赔偿18元。所以,为了不与快递公司在赔偿问题上发生争议,建议银行与快递公司签订协议,就各项服务内容、责任,尤其是损失赔偿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以此督促快递公司完好及时地送达邮件,并保证在万一出现失误时银行不遭受巨大损失或能获得赔偿。对各家快递公司的服务质量进行备案,对出错率高的快递公司予以淘汰。

上一篇:冲压自我总结下一篇:经济型连锁酒店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