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人才思想政治建设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的战略决策。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地方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准确把握定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整体推进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科研人才思想政治建设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科研人才思想政治建设论文 篇1:

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建设研究

摘要

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关键要素及对策手段,以期为促进农业科研创新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建设;问题;对策

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核心在于农业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广大科研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农业科研单位的核心力量,是科研队伍的领军人物,是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和灵魂,因此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农业科研单位履行好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服务“三农”等主要职责至关重要。

1 当前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传统方式手段的制约

随着事业单位统一招考政策的持续实施以及社会对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视,目前,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是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有着丰富的理论素养,较高的知识水平,思想往往是成熟且自成一体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是以任务的完成为中心来展开,以“你听我讲”的灌输式说教为主,忽视了人的个性、思想感情、发展阶段和自身价值,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不能真正的打动人,说服人,触及灵魂。同时,作为科研骨干的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任务繁重,业务技术性强,科研压力较大,思想上容易出现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学习的倾向[1]。而受时间、经费、科研考核等因素影响,科研单位往往只能利用业务会议、文件学习等方式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等社会主旋律宣传,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細致性不够,生硬性有余,缺乏了从工作、学习、生活全方位入手的“润物细无声”式教育。

1.2 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下,必然会引起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地理位置偏,收入渠道窄、水平低,与社会其他部门、行业相比工作待遇较少,社会地位不高。作为社会紧缺资源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企业往往能够享受到高薪水、高福利、高职位,这就影响了农业科研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此外,事业单位定编定岗之后,农业科研单位政工干部面临着“编制少,力量单”的现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在以上因素的相互影响下,面对社会诱惑,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来,不想来;有的虽然来了,但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也使他们难以安下心来,专心做学问。

1.3 单位文化建设的不足

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农业科研单位的文化建设虽已不同程度得以开展,但往往局限于简单的模仿。一方面,在文化建设中,既没有充分根据农业科研单位的特点、特色来展开,又没有充分发动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融入进来,缺乏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手段有限,形式简单,空洞的、大而化之的文化建设较多。另一方面,在各种考核的压力下,广大科研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多数只是为完成项目、科研任务等硬指标而努力,缺乏对单位文化建设的深度认知和参与热情, 缺乏以单位为家的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这些都导致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向心力、凝聚力不强,在受到诱惑时,人才的流失也就必然了。

2 把握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建设的关键要素

作为公益性事业性质的农业科研单位对思想政治建设似乎一直在抓,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思想政治建设视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没有将其与职业道德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和考核考评这些关键要素相结合。缺少配套要素,忽视关键节点,当然抓之无效,施之偏软。

2.1 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

职业道德,是与职业密切相关、具有职业本身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总和[2]。职业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通过职业道德建设,分清是非、理顺情绪、把握方向、使专业技术人才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确保思想政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成长。

2.2 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

思想政治建设侧重的是自我要求、自我约束,缺乏强制手段,属于软约束,具有一定局限性。而规章制度则是带有普遍性、规范性的硬约束,有着较强的强制力。只有将思想政治建设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内外兼修,软硬并用,才能形成高效有序的工作局面,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3 与考核考评相结合

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将思想政治建设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考评,是确保思想政治建设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考评,设计出量化指标,制定好操作流程,并将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挂钩,真正促使他们重视思想政治建设,自觉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创新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举措

3.1 以人为本,理清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在农业科研单位分类改革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现从以任务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要坚持人本主义,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和尊重广大科研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首创性,虚心向他们学习,倾听意见和建议。要深入调查研究,定期进行人员思想分析,及时准确把握思想动态,并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计划。要拓宽思路,打破“一对多”的传统课堂式教育模式,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业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统一,努力创造互促互进、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建立起一个拴心留人的内部环境。

3.2 有的放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专业技术人才一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其明显的特征是:思想活跃,拥护改革;自我意识较强,创新意识较强;注重道德修养,感情及精神需求较为高尚;乐观进取、积极向上,对自己充满信心,追求事业有成[3]。根据这些特点,必须用针对性强的、合适有效的方法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是不讲大道理,解决实问题。对于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讲政策、奉献等大道理,因为他们一般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政策理论水平比较高,只讲大道理,不见真行动,往往没有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下真功夫,有真动作,从解决子女入学、家属安置、后勤保障等实际问题、实际困难入手,积极主动,尽力而为,想到、讲到、做到。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问题时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需求用不同的方式加以滿足。二是完全信任,换位思考。信任,是理解的基础,要敢于信任专业技术人才,无论政治上,还是工作中,不能用过多的行政手段去捆绑他们的手脚,懂得依靠他们,服务他们。要注重换位思考,多理解、多包容,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之以劲、导之以行”,从而建立宽容、宽松的科研环境,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让专业技术人才舒心的进行科研创新[4]

3.3 突出重点,推动科研单位文化新建设

农业科研单位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创新,关键要看是否建立符合自身单位特点的文化体系。一是文化活动多样性。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要尽量满足科研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娱乐、健身、审美和成才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群众性文化生活,让他们在娱乐中感受教育。二是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文化创新主动性。要根据政工干部“势单力薄”,单位文化建设力量不足这一现状,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农业科研单位各级党组织要善于借力,培养思想好、觉悟高、政治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兼职政工干部,充实到科研一线开展思想政治和文化建设,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启发专业技术人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创造文化建设人人参与,建设成果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安.农业科研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思考[J].农业科研管理,2011(1):12-14.

[2] 尹蔚民,王晓初,孙健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3] 刘军.关于全国农业展览馆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报告[R].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2008-03-19.

[4] 李专.农业科研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 (5):84-88.

作者:欧亚峰

农业科研人才思想政治建设论文 篇2:

地方高职院校为区域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探索实践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的战略决策。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地方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准确把握定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整体推进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地方高职;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面向大众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确立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如何为地方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地方高职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类型,其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地方高职院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重要目标定位;服务并回馈地方经济是其义务。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在区域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服务功能是地方高职院校的责任。

一、我国土地资源与农民素质状况,迫切需要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

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我国13亿人口,只有耕地面积18亿亩,人均1.39亩, 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农村籍人口9.4亿人,人均不足两亩耕地,其中农村劳动力4.9亿,农户2.49亿,每个劳动力平均占有耕地3.67亩[1]。而这在不同地区,人均拥有土地面积不同,在东南发达地区,耕地条件好,人均拥有土地相对较少,而在中西部土地质量差,干旱少雨,人均拥有土地较多。维持18亿亩耕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国家的底线,但仅仅依靠这些耕地发展农业,解决9.4亿人口的富裕和生态问题,几乎是不可能或者是难以实现的,除2亿多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在此基础上寻找其他出路。

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约占4.2亿人。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也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如果我们把初中毕业以上的人作为农村的“高素质人”,也只有7 000万人,7个农村劳动力中只有1人是初中以上文化。如今在农村很难找到高中毕业的年轻小伙子了。会读书的上了高中上大学,学习成绩差的初中还没读完就辍学了。某县要求每个乡输送一位高中毕业、2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去省农校进修,结果跑遍了全乡也没有找到一个。教育不公、教育观念落后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在我国农村,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农村劳动力的87.72%,文盲和半文盲仍有354.9万,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有13.6%。从受教育年限来看,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仍然达不到义务教育的年限。因此中国农民素质状况很不乐观,培训新农村建设人才任务紧迫。

二、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准确把握办学定位与办学方向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承担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当前高职教育面临招生难和就业难的挑战,主要是办学定位不准,办学方向不明,作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其主要招生对象应定在中国广大农村, 一是农村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大部分子女考不出高分,二是农村子女普遍希望学习技术,靠技术吃饭,三是社会急需技能性人才,四是大专和本科在企业收入相差不大。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收费较高,许多紧俏专业收费更高。从收费角度分析,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不够准确,必将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从办学方向角度分析,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打工族,除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外,大部分职业院校一味追求农村劳动力转移,而面向三农开设的专业很少,对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很少考虑。特别是针对农业和农村培养的少,由于城乡收入差别较大,农民子女不是在外打工,就是通过上大学改变身份,留在城市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急需懂技术、会经营管理、能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如何培养农村建设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人才,如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如何把高职教育的主要生源确定在农村,是高等职业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所在。

三、地方高职院校为区域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探索实践

1、转变办学观念,提升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度

在办学理念上从静态向动态转变,这是高职院校智力资源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逻辑起点。绝大多数返乡农民都在城市里生活过较长时间,已经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职院校应当正视这一现状,积极走出传统坐等式或通过中介机构的招生模式、校内封闭式的单纯理论学习方式、重理论知识测查轻实践运用能力检测的人才评价标准、推荐式面向城市就业的僵化思维模式,将办学目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用自己的智力资源优势主动介入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之中。一是在学制上进一步放开,根据需要实行全日制、业余、函授相结合,逐步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二是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增设如农业化学、农业机械技术、农村经纪人、农村连锁经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畜牧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专业;三是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好拳头骨干专业,努力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四是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到当地企业和农村,及时了解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采用“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按照社会需求培养适用人才[2];五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农业应用科技研究,发明、引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工农业、休闲农业服务,引领群众致富,要建设好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好的涉农企业和生产基地,以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为当地农业生产者提供良好的生产资源。

2、把握高职定位,将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作为服务区域的重要战略任务

高职教育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从我国教育资源的现状和教育质量来看,高职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广大农村,培养数以亿计的新农村建设人才,主要依靠职业教育,包括中职、成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而高职教育则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高职教育要研究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把培养各类高技能型专业人才作为学院的办学定位,把培养数以亿计的懂技能、能生产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作为学院的主要办学目标和方面;把教学、科研、产业与“三农”需要相结合;有能力和条件创办“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积极创办“三农”专业,如农村手工艺、土木建筑工程、电子维修、农副产品加工、高科技蔬菜、农业产业化等。深入研究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特别是涉农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研究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为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专门设置课程建设体系,改变目前单一教育体系的模式,改变教育层次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状况,构筑专业结构合理,课程设置科学,中职高职层次衔接,类别相通的终身教育与培训体系。

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大农业产业背景和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专业建设发展状况,要在三年内把学院建设成为孝感市建筑技术、退伍军人技能培训中心,为带动孝感30万建筑大军技术素质的提高,打造孝感建筑品牌,帮助退伍军人顺利就业,擦亮孝感“双拥”品牌作贡献;建成湖北省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成以高技能职业技能鉴定与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为主的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孝感市经委、科技局等部门合作,建成孝感市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与孝感市农业局、农机局、科协等涉农部门合作,建成孝感市农村新型实用技术服务中心;学院探索实践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十百千万工程”,即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实施校县对接、学校与行业(企业)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在人才、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优势。

3、整合地方职教资源, 组建职教联盟,优化农村职教体系

在目前农业技术和经营人才“青黄不接”和农业专业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加大统筹力度,调整与整合区域教学资源,其措施是合并、重组与联合办学,一是在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教统筹”的新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的“三位一体”。二是以地方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为龙头,实行校与校之间的联合,组建职业教育联盟,特别是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聘请高职院校老师到中职学校讲课,中职老师到高职指导实习或中职老师到高职培训或挂职锻炼。创建高职和中职老师相互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从而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三是地方高职与乡镇企业联合,走农科教一体之路,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四是高职院校要打通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对部分愿意上高职继续深造的中职生搭建继续深造的平台,使他们中职毕业后通过考试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深造,从而整合地方职教资源,搭建农村职教平台。

4. 加大面向农村培养人才的力度,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新农村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懂技术、能生产、会经营管理的人才,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就地方高职院校来说,除增设“三农”需要的专业外,为新农村培养各类人才,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一是与劳动就业或农业部门合作,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智力型”、“知识+劳动型”的新型劳动者。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既有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又有吃苦耐劳精神,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职院校应根据农村经济的现实发展状况,改革课程设置,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劳动者。二是地方高职院校要抽出骨干教师深入农村或扶贫点开展技术指导,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或开展文化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保证新知识、新成果传递的延续性。三是争取政策,降低贫困地区高考分数线,使更多的农村孩子到高职读书,按照“取之于农村,并且返哺于农村”的思路,让培养的高职学生回当地服务;四是与政府联合,打通“绿色通道”,减免农村困难学生的学费,吸引农民子女到高职读书,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村孩子得到更多的实惠。对适合减免学费的农民子女,实行哪来那去的原则,毕业后回当地服务。五是实行“绿色证书”制度,地方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有针对性地开展免费培训和技术咨询,为新农村建设做些实质性的工作。

5、“市场逻辑+政治举措”,协助地方政府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任务,更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乡村干部情况来看,村主任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0.7%,高中文化程度占20.1%,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村书记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8%,高中文化程度占45.3%,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6.4%。而一般来说,一个村的发展如何,村干部起主要作用,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文化程度偏低,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许多矛盾是因农村干部水平偏低引起的。在广大农村,大多数干部有权力而无威信,缺乏道德权威,农村干部的个体微观行为决定着村组织的宏观绩效[3]。因此地方高职院校有责任有能力承担培养农村带头人的重任。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虽然有许多困境,如农村缺乏留得住人才的条件,但高职院校要创新办学思路,一是走教学、科研和产业一体化的方式,利用师资力量,与地方政府联合,深入到县或乡填,举办实用人才短训班、乡镇干部培训班、乡填企业干部培训班等;二是利用教学基地,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农业职业院校或涉农专业可利用教学实习农场,培训农村技术人才,其他高职可利用实习基地,培养某方面技术人才;三是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有针对性地从政治思想素质、专业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培养和选拔高职毕业生“村官”。在经历了三十年干部年轻化和知识化的努力之后,干部队伍已经基本做到年轻化和知识化,现在颇为欠缺的元素已经变成了“基层经验”。选聘大学生任村官是超越市场逻辑的政治举措,从最基层的层面反映出我们党重视后备人才的基层经验的整体走向。四是利用各地区提出的“村村大学生”的有利政策,争取政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方式,为农村培养带头人[4]。近几年,地方政府从应届高职毕业生中择优选拔到乡镇企业工作,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

6. 建立政府买单,地方高职院校培养新农村技术人才的新体制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目前从高职学院生源来看,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但90%以上农村学生毕业后留在城市,因农村条件差,经济收入较低,不愿回农村创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新农村培养数以亿计的建设和创业人才宏伟目标,必须实行学校培训,政府买单的新机制。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村的发展,实现村村大学生的规划,全面提高中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必须建立高职院校培训,政府买单的新机制。地方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同时,应实行学校培训政府买单的资金转移机制,其运行程序是,乡镇级政府上报计划,县级政府审核汇总,上报市级政府,市政府指定本级政府所属的高职,对于分数线符合上高职的农村子女,在填志愿时必须填写回乡创业。录取后由学校、政府与其本人签订协议,并承担违约责任,免收学费、住宿费,其费用由政府转移支付培训学校。学院培养政府买单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培养新农村建设实用性人才的新途径,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昌正兴.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7,(06):4-7.

[2]贺志强,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3]肖唐德. 什么人在当村干部[J] 管理世界,2006,(09);64-70.

[4] 张建华. 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7,(4.4):72-75.■

[作者简介]李佳圣,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高职教育研究。

作者:李佳圣

农业科研人才思想政治建设论文 篇3:

农业科研院所增强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融入性的对策

摘要: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工作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保障。阐述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分析新形势下党建工作融入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科技创新;融入性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同时党建工作又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生动体现,更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保障。

1 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1.1 加强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农业科研院所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党建工作为首要任务,充分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为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及科技成果转化等中心业务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

1.2 加强党建工作创新是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生动体现

随着我国經济不断发展,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农业科技创新也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挑战。农业科研院所要顺应时代变化进行变革,提高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强化政治核心作用的同时将工作重心进行转移并提升能力。只有进行党建创新才能进一步解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激发党建工作活力,提升党建工作质量。

1.3 加强党建工作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党建工作能够充分发挥知识分子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优势,善于打破以往工作条条框框的束缚,快速将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有效提高,使党员干部找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载体,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和保障,推动农业科研院所各项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2 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融入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院所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党的建设,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二者互相融入、同向发力、一体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上存在以下问题。

2.1 思想认识上重业务轻党建

一些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认为党建工作是浮在纸面上“虚”的工作,看不见也摸不着,既费时又费力,对职称晋级和职务晋升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农业科技创新才是最接地气“实”的工作,多获奖项、多出论文才能获得实惠。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依然存在,更谈不上做到党建工作的创新。

2.2 党建与科研未能有效融合

一些领导干部能够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主动调整党建工作方法,积极进行党建工作创新。但是由于缺乏对本单位实际工作的综合考虑,使得党建工作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互相融入的效果不突出,尚未做到统筹谋划与一体推进。

2.3 工作机制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农业科研院所的党建工作基本按照上级单位的部署来开展,完成“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没有形成具备本单位特色的工作模式。尤其是在党建工作目标考核过程中,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使得党员疲于应对党建时间节点和重点任务的考核,影响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融入的措施

3.1 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要解决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思想认识问题,必须加强党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引导。科技创新与党建工作是一个有机统一且密不可分的整体,党建工作抓不好则业务工作也不可能抓好,党建工作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科技创新是党建工作的“试金石”,二者在实施中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使党员干部在面对科研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即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同向聚合、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科研院所更好地发展。

3.2 以人为本,提升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

对于科技创新来说,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特别是要积极与青年科技人才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参与单位决策,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高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和渗透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所需的动力。

3.3 完善机制,平衡党建与科研工作实绩

农业科研院所在对科研人员进行年终或工作实绩考核时,要将其在党建工作上的表现与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研究能力考核关联起来,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健全党建考核体系,采用较为合理的方式(如赋分制等)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利用好,在基层党组织评优评先或晋级升职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考核结果应及时公布并接受反馈信息,对反馈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及时整改不合理的地方,保证党建工作顺利进行。

4 结语

农业科学院所加强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的融入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进行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的融入还存在一些困难,今后需要加强思想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完善制度,实现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孙杨,王永霞.农业科研院所基于青年人才培养的基层党建创新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3):83-86.

[2] 张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7.

[3] 石磊,张小燕.“政—研—企”党建联动工作机制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21(1):10-16.

[4] 师蔚群,李捷.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助推科技扶贫模式探索[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3):8-14.

[5] 李书魁,林修竹.农业科研院所黨建工作提升对策研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0(4):33-35.

[6] 汪珊,赵金辉.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创建标杆院系的探索——以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3):70-72.

[7] 李毅.农业科研院所坚持党建引领促进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5):91-93.

[8] 马祥建,戴晖.农业科研院所增强党建工作融入性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2):89-92.

[9] 吕火明.关于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对标管理工作的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20(8):5-7.

[10] 高姗,齐宪磊,刘树刚,等.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进科研创新团队机制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4):100,110.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s

LU Mingxiang

(Party committee, Liao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enyang 110161, China)

Key words: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party building work;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egration

作者:路明祥

上一篇:交通安全设施工程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