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反思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科研反思(精选8篇)

教科研反思 篇1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校教科室在各位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加快科研兴校步伐”这一目标,认真努力地搞好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我们在感受工作紧张忙碌的疲惫之时,更为工作有突破、有成绩而深感兴奋。现将本学期教育科研工作反思小结如下:

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科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所学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要先行。在我校教育科研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不足。

1、科研成果质量有待提高。在所完成的校内和对外参赛项目和所发表的论文中,省级项目和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极为短缺,相当一部分论文为“短、平、快”应付之作,与真正的学术论文要求相距尚远。

2、教育科研工作,应更好的与课堂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应更好的体现教育科研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应加大教育科研介入课堂教学实践的力度,努力形成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不断促进儿童成长的现代课堂观。

3、教科研课题研究的思路还有待清晰明确,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课题考核还没有跟上,相应的激励机制还急需建立。

问题的存在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坚信,有了校长的高度重视,在分管教学校长的正确带领下,有着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支持,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就一定会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进步,新的发展。只要我们遵循“立足课堂,服务教学”的课题研究的原则,从严抓自身,求提高;从实抓调研,求深入;从新抓思路,求发展;从创抓重点,求突破,规范教育科研的管理力度,提高科研实效与推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就一定能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附小的老师与孩子们就一定能打造起自己的教育品牌。

附:九月份教务主要工作

1.组织参加湖北省科普示范校的申报工作,并获得“湖北省科普示范校”的荣誉。

教科研反思 篇2

十几年科研兴校的艰苦历程,使我们尝到了发挥教育科研“先行”和“指导”作用的甜头,使我们深深认识到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牢固树立了“依托教育科研,提高办学质量”的意识。

学校自1995年成立科研信息处以来,通过教育科研解决了许多教育教学的难点和疑点问题。笔者认为教育科研能不能兴校,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教育科研与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整合。为此,我们形成了一套“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发展”的科研兴校模式。

一、在反思中研究

职业学校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首先应对过去传统的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进行深入反思,职业学校校长只有不断地审视、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思辨,才会有新的思想生成和建构。但要把在反思中形成的新的办学指导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就必须依托教育科研。

1. 对职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必须对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反思。我们在反思过程中意识到,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提出了新时期职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同时,需加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2. 开展“95.4”现象调查研究是落实职校创业型人才的具体举措

我校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创业教育的雏形。“95.4”现象是我校过去十多年创业教育成果的集中体现。如何利用这一成果来促进我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开展了“95.4”调查研究。

(1)“95.4”调查结果证明职业学校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95届机械4班,毕业58位学生,至2005年年底自主创业成功18人,继承祖业继续创业3人,成为某个行业的技术骨干13人,共有34人成了大小老板。其中董事长1人,总经理11人,厂长13人,年产值超过100万的有23人。除小老板外,另有适用性人才8人。“95.4”现象是不同背景、不同基础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的一种群体成才现象的缩影。“95.4”现象向世人证明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高学子一样能成才,职高生不仅就业有优势,而且创业有本事。事实证明职业学校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是可行的。

(2)通过对“95.4”现象进行调查,总结和研究学校十多年创业教育的经验。“95.4”现象是我们学校7500余名毕业生创业的典范,它极有原创性,它是基于学校一个班级毕业生群体创业的特有现象。通过对95届机械4班创业成才学生的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总结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制度对毕业生日后创业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坚定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定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大力提倡对学生进行“三精神、四文化、六制度”教育,“三大精神”指“大气、大度、大志”,“四种文化”指“军营文化、团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六项制度”指“班主任全面负责制、千分管理制、学生竞聘上岗制、劳动值勤制、农场班级承包责任制、分阶段实习制”,这些先进的职校文化和务实创新的教育制度为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创业素质奠定了基石。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将创业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三年的创业成才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痕,长久的熏陶,为毕业生步入社会确定了人生目标。虽然十多年前学校的创业教育是肤浅的,但对学生的教育却是深刻的。通过对学校十几年创业教育经验的总结和“95.4”群体创业成才现象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职业学校加强创业教育大有作为,而且非常有必要进行探究,这也是我们开展“95.4”现象调查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中行动

我校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不仅在于利用科研的成果来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还在于把教育科研的过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使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产生巨大的能量。在“95.4”现象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学校许多潜在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东西转化为先进的理念,从而指导学校的教育实践。

1. 在“95.4”现象研究中,提出了“二·八”人才培养模式

95届机械4班的群体创业成才,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准确。在“95.4”现象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二·八”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二·八”人才培养模式,指通过学校三年的培养,让20%的学生毕业后成为技能型、创业型领军人才,另外80%的学生毕业后成为高素质劳动者。

2. 在“95.4”现象研究中,开展了“班级后文化”建设

要培养引导宁海经济发展的技能型、创业型领军人才,光靠学校三年的教育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校把教育服务向学生毕业后延伸。为此,我们开展了班级后文化建设。所谓班级后文化建设就是以“为学生一生规划,让学生终身受益”为理念,通过对毕业生的联系沟通、就业创业扶植、合作交流等形式,传承在校三年的班级文化精神,通过文化建设影响学生的生涯发展。

3. 在“95.5”现象研究中,完善了“终身班主任制度”

班主任是军校最基层的管理者,既是军事指导员,又是学生日常的导师、朋友。班主任是个多面手,除了日常的思想教育、学法指导、行为规范教育外,也是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指导师、工作的联络员、总协调师,是学生创业的启蒙老师。在“95.4”现象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了“终身班主任”制度,规定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在校三年学习的班主任,更是学生毕业后继续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班级网络建设的良师。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班主任,学校授予“终身班主任”称号。

三、行动中发展

能推动学校发展的教育科研才是“真”科研,才有生命力。我们在确定研究项目时,始终把这一点作为一个重要依据。

我校几年来所开展的教育科研都对学校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总结我校的“95.4”现象,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1.“95.4”现象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应

(1)社会效应。自从学校发布《95 (4)班学生集体成才现象成因研究》课题成果一文后,受到了县、市、省乃至全国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解放日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多家媒体以“一个职高班走出34名创业者”等为题进行报道,高度评价了学校超前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培养目标,赞扬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为当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涌现了许多自主创业者。2007年2月2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载了《紧贴地方产业设置专业,建立“创业园区”新模式——宁海职教中心培养自主创业小“老板”》的报道,对学校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实习实训建设给予高度评价。2007年3月,《宁波晚报》、《教育信息报》又分别以“‘终身班主任’亮相职高”、“职高毕业生的终身学校”为题对95 (4)班主任张彩花老师的事迹做了详细介绍,并肯定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先进性。

“95.4”现象更新了老百姓的教育观念,提高了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改变了几年前削尖脑袋往普高学校钻的想法。职高成了宁海老百姓眼中的“香饽饽”,“职高热”席卷宁海。学校近几年招生场面均十分火爆,各类专业报名者甚众,尤其是机械类专业更是炙手可热。高分报名职高的现象十分普遍,全县500分以上报考职高的高分学生有87人,超过473分职普组档分数线报读职高的人数近400人。学校今年计划招生900人,但招生时,报名人数达到了1800人。机械类计划招生为280人,报名人数竟达到了600人,大大超过了计划招生人数。

(2)教育效应。职高学生创业成才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把职业教育当作创业的大舞台。“95.4”现象成了热点,使学生和家长对读职高有了新的认识。今年一部分外县考生,本在原地可免费就学,却高分报考我校,并且强烈要求到终身班主任张彩花班级就读,因为他相信在职高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95.4”现象对本校学生也产生了强烈的教育效应。本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浪潮的广泛兴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有了这样的样板可供借鉴,就在本校形成了创业的良好氛围。学校因势利导,成立“学生创业素质拓展营”,聘请部分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担任创业导师,培养学生的创业才能。首期“拓展营”15位创业导师分组担任学生创业的指导工作,通过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和学生一起交流探讨创业的经验和心得,引导学生走向创业之路。

2. 通过“95.4”现象研究加快了职校创业园区建设

通过“95.4”现象效应的持续发酵,更多的毕业生创业热情高涨。为了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快速成长,加快企业的孵化,学校通过对“95.4”现象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校企联合的精雕模式,并多途径引进资金,整合社会资源,首期投资600万元建造创业园新大楼,建筑面积6225平方米,占地15亩。“95.4”现象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快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今年下半年省财政厅专项拨款200万元、县府配套200万元用于学校创业园建设,今年9月,学校创业园将开始正常运作。

我校的教育科研是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行动的过程。通过走“科研兴校”之路,我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素质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迅速得到提高,教育科研推动了学校高速、高质、高效地发展。“科研促进改革,改革引领发展”,只要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相信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辉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育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教科研反思 篇3

【关键词】幼师 中高专 衔接期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3-02

一、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意义

1.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学科发展需要

“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是指幼师中专升格成大专后三年衔接期内教学人员发现、分析、解决以及转化教育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完成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衔接期的幼师高专教师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幼教/学前教育学科研究水平。我国当前对于“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较多。中高职专衔接期是幼师高专在科研上能否顺利过渡的关键期,但目前极少有关注这一特殊阶段幼师科研能力的研究,幼教科研正处于高度热情却又不知所措的尴尬处境。

2.高专院校本身发展需要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是幼儿教育的先导工作,是幼师高专的核心竞争力,但队伍庞大的中职中专升格为高专后衔接期的幼儿教育科研工作是严重薄弱环节,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比例。幼师教师专业发展由三阶段组成,即职前师范院校中的师范专业学习,幼儿园岗前培训和幼儿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作为培养幼师的学府,幼师高专教师科研能力不仅影响了未来的幼儿园教师的科研基本素质,更是影响幼师高专自身核心竞争力量和未来发展实力。

3.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2012年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61条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应具备“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专业能力。201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九条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多数幼儿园教师是由高专院校培养,学生们的生源水平和就业后的业务能力一直是在幼师高专高度关注和担忧的重点,更是无暇顾及幼师专业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在幼儿园就业后教师专业发展在科研这一环节上出现断层。

二、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问卷(155份)

基本资料:年龄:__岁;性别:__;所教科目:__;学历:__;职称:__;工作量:__

问卷正文:1-13为单选题;14-16为不定项选择题

1.学校升格后,您是否适应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A非常适应 B比较适应 C适应 D不适应 E很不适应

2.您是否对科研感兴趣?

A非常感兴趣 B比较感兴趣 C感兴趣 D不感兴趣 E很不感兴趣

3.您对科研工作的态度是:

A非常积极 B比较积极 C积极 D不积极 E很不积极

4.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将科研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您的看法是?

A必须 B应该 C可以 D不应该 E绝不能

5.如果职称评定不考核科研成果,您将怎么对待科研工作?

A一定参加 B想参加 C可以参加 D不太想参加 E绝不参加

6.您是否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

A非常明确 B比较明确 C明确 D不太明确 E很不明确

7.您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与趋势是否熟悉: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8.您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吗?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9.您是否熟悉SCI/SSCI/EI/CSSCI/CSCD(任何一个都可以)?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10.您对CNKI的熟悉度如何?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11.您使用CNKI的频率如何?

A总是 B经常 C偶尔 D几乎不用 E从未用过

12.您是否熟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A非常熟悉 B基本熟悉 C了解 D不太了解 E根本不了解

13.如果指导大专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话,您觉得:

A完全能胜任 B比较能胜任 C基本能胜任 D通过努力勉强能胜任 E不能胜任

14.您做科研工作的目的是:

A感兴趣 B职称评定 C提高个人科研能力 D完成工作任务 E其他:___

15.您参加学术方面的业务培训或讲座的目的是:

A感兴趣 B职称评定 C提高个人科研能力 D完成工作任务 E其他:____

16.目前制约和影响您开展科研工作的因素有哪些?

A缺乏科研意识 B缺乏资料 C缺乏信心 D缺乏经费 E体制不完善 F缺乏指导 G管理不到位H缺少科研带头人 I缺乏经验 J工作量太大 K非制度因素 L其他:

(二)访谈调查

为了补充问卷中的不足,锁定了“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30名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学科和性别的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涉及以下五个问题:中高专衔接期科研适应;对幼师科研的认识;本校科研存在什么问题;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径以及对学校科研管理的建议等。

(三)结论分析

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与观察结果一致,即升格后科研意识与能力薄弱,缺乏科研能力与信心。第一,制度不健全,机构能力不成熟,非学术性影响大。第二,教师科研理念滞后,做科研目的比较功利。第三,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缺乏带头人,学实践成果丰富,转换不成理论成果。

三、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反思

1.高校方面

第一,明确幼师专业科研工作的必然地位。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先导,但衔接期高专教师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同时队伍又日益庞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重。第二,端正科研理念。摈弃“职称为上,学术草草”的功利主义,潜心研究幼师教育教学工作。第三,执行过程中求方法,切不可徒有热情苦于无法而失去信心。为此可以建设合理的科研制度;独立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开设科研方法课程;指导幼师专业毕业论文等。

2.幼儿园方面

第一,明确科研工作的必然地位,改变幼儿园保教工作仅停留于经验主义的现状。第二,端正科研理念。切不可简单的认为科研工作是高校教授们的事情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打破专业和研究对象层次。建立健全并学习园本科研制度,普及科研法制意识。第三,执行过程中抓特色,做具有特色的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如民族特色、国学特色、蒙氏特色等。针对不同基础的教师进行科研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增强信心。

3.园校合作方面

目前幼师高专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与合作工作并默契,高专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去幼儿园工作,毫无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法学习基础,为幼儿园保教研工作带来不必要的二次培养负担。园校合作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方面,杜绝两个阶段脱节现象,可联办教法等课程,共同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第二,实践方面,高专在科研方法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中结合幼儿园案例。第三,科研项目合作方面,高专要发挥学术职能,指导幼儿园的在职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金日勋.中专升格为大专后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5).

[2]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3]覃兵,莫明琪,唐巧.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15).

[4]王秀清.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6).

反思性教学 科研课题 篇4

吉林四中 丛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当今我国学校教育教学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从繁重的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综观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其中有几个问题十分突出,一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优化的问题,如果教学前不对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进行了解,教学后不对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省,必然导致教与学的不统一。二是教学的层次性问题,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与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始终制约着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得教育面向全体难以真正落实。三是活动、选修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特长培养如何协同进行的问题。四是同一学科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相协作的问题。五是整体教育环境对于教学的影响问题。

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深层次的问题,每一位教师必须去反思这些问题,把握问题症结,从而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使教育教学符合客观规律,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成为学者型教师。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一)研究方法

采用观察法、试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

(二)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组织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课题开题,组织学习相关理念,开展调研和动员工作。建构以学生探究为主体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并应用于实践。深入研究,收集材料,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反思、修正,不断完善探究式教学设计模式。

2、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1月)对第一阶段实施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模式总结,并依据不同学科特色开展探究式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研究,突出解决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第三阶段(20011年9月—2011年12月)结合地区特点和学校特点,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中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整合,重点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辅助功能的研究,以及社会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总结和提炼相关研究成果,形成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推出新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三、成果主要内容

(一)理论基础

所谓“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即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思性教学”不仅像操作性教学一样,发展学生,而且全面发展教师。因此,“反思性教学”是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教学。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效益的好坏必须通过学生加以体现。通过“反思性教学”,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增强他们的思维创造性;同时促使教师形成自觉反思习惯,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化。

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通过实践检验反思性教学与操作性教学的差异,揭示反思性教学的优越性。反思性教学是培养学者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操作性教学则是教学人员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或职前学习中获得的有关理论年复一年简单重复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教学。

2、是探讨反思性教学的模型,揭示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的机制。学者型教师是具有强烈的教学创新意识、广阔的教学前沿视野、深厚的教学理论修养、严谨的教学研究作风教师。

3、是为我国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实践意义:其一,突破操作性教学的一统天下,开创我国教学的新格局,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因为反思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反思,而且要求学生也反思,使各自的行为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其二,全面提高教学人员的素质,不仅是教学与科研能力,而且包括伦理道德水平,因为反思可以唤起教师的良心感或道德感。一般来说,没有责任感或道德感的教师不会自觉反思,能自觉反思就意味着教师的伦理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其三,为各级行政部门在师资培训上提供实践方面的依据。

(二)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实施策略

我们这项研究是在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以学校整体教学反思为龙头,结合各学科特点及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在现行高中阶段教育的各主干学科中开展反思教学研究,下设六个子课题,它们分别是:

1)语文学科进行语文教学与写作训练互动发展策略研究。2)数学学科进行以编促解教学研究。

3)外语教学进行通过阅读拓宽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4)物理学科进行作业自评、问题反馈教学实践研究。5)化学学科进行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研究。6)历史学科进行知识结构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探究。

(三)学校整体反思教学改革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进行反思性教学改革目的是着力解决现有的授课形式、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决策水平,培养学生的问

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充分具有定海一中特色的授课形式和校本课程。具体要求和安排如下:

1、探索学习差生“小班化分层次”教学模式

1)为学生和家长负责,更是为社会和国家负责,挑选年级段最优秀的教师为小班任课教师。

2)确定以夯实知识基础,学会基本学习方法为目的。

3)建立进步档案,把学期分段进行过程观察,结合学生意愿,升到上一层次班。

4)开展教师专题研讨,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年段的“小班化分层次”教学提供决策依据。

2、探索活动课教学形式和内容

1)成立学校爵士鼓乐队,带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音乐爱好。2)成立学校无线电测向队,带动劳技教学,培养学生劳技技能。3)成立学校健美操运动队,带动美学教育,培养学生健美意识和兴趣。4)成立软式排球队,带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为海岛的经济发展服务。

其他还有声乐与合唱、田径、男子武术、羽毛球、话剧、油画兴趣等10多个项目。专项教学活动每周每生两节课。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特长选择相关的体育与艺术类中各一个项目专项训练,充分实现个性化教育。

3、探索选修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每周一节。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2)开设自主选修课程:每个年级段都有九门科目可供学生自主选择,每生每周2节,具体内容有:文学与写作、交际英语、数学思维方法、历史事件专论、时政热点专论、物理问题、化学问题、生物问题、地理问题选讲等。每周一公布各门科目的具体专题,便于学生选择听讲。3)选修内容:选修课程教学力求渗透现代科技技术、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力求实现学科知识、方法相结合,丰富“新、近“学习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综合创新能力。

4、开展开展反思性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逐步形成一套能涵盖各学科教学特点的反思教学模式,采用和推广“五备法”教学模式(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练习、备心得)。各学科围绕该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制订各具特色的实施方案,优化课堂教学。

5、探索学科之间、学科内的教学协作问题。1)设置备课组,实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2)新老教师结对制度。

3)设置文理综合大组,开展跨学科综合专题研究。高三每周2节综合课。

6、探索整体的教学环境对教与学的影响。

1)后勤教辅人员(包括门卫、食堂人员、勤杂工)参加任课教师会议。2)成立家长委员会。3)建立学期家长会制。

4)建立教学向家长开放日制度。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实践效果与创新、特色

“反思性教学”在我校实施一年多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根据听课、访谈、检测和问卷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加以分析、探讨,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培养了一支科研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这项实验我们已搞了一年多了,从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到模式的提出,经历了一段艰辛的探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素质教育对教师们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育界曾有这样一个定论,教师以两种方式展开自己的生活,要么生活在“假设-检验”的反思性思维中,要么生活在苏格拉底曾经嘲笑过的“无检验的”习惯性思维中。为此,我校的教师也从上到下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学习革命。不管平时教学工作多忙,每位教师都要求每个月读一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写一篇心得体会文章。

通过教学科研实践,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明显深入,并逐步实现由教学思想到教学行为的转变。特别是许多教师在参与了“反思性教学”课题研究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备课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怎样教,而且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应怎样学?大多数教师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去组织教学过程,既把学生为主体作为自己实地教学的基本点,又使自己的主导作用成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正是

由于教师较好地处理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这一对关系,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二)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变化

这一模式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良好的反思习惯。因此,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实验班的学生普遍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并不断有一些新发现。

五、感受和建议

“反思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挑战,更是学生学习方式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要使“反思性教学”收到实效,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设备的配备、教学环境的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对“反思性教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采取结果评价的方法,而应该以过程评价为主。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终极目的,都不应以升学率来维系,而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因此,只要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经常性的反思意识,即使效果一下不能凸现出来,也应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反思性教学”中的问题总是不断地呈现,一个问题往往只能获得大致的化解而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而且原有的问题淡出了,新的问题又会突现。问题的不间断性决定了教

师的教学不得不“持续性”地处于反思中,在反思中教学,在反思中思维。

“反思性教学”中的反思提高环节正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的结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发展的过程。

六、感受与建议

“反思性教学”的理念在我国目前处于领先水平,“反思性教学”的一般模式则仍处在探索、实践阶段,它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对学生来说,要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对教师来说,要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经常性的反思同样是必要的。而且,教师还必须考虑由于学生个体认知结构的发展具有差异性、隐蔽性,教师要因材施教,正确处理统一指导与个别辅导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可见,“反思性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的过程,又是培训师资的过程。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熊川武:《论教育实践合理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4期

教科版科学三月份教学反思 篇5

小学科学课,作为新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学科,通过一个多月的上课,我发现了自身的不少问题:

(1)没有注重教学环节设计。由于刚刚开始开课,由于缺乏经验的我不能很好地把握时间分配,及忽略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所以课上的很慢,于是在一边上课一边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并在不断听课过程中,慢慢调整和改进着我的授课方式。

关注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新知的巩固、应用与拓展等教学环节设计。看是否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课堂,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上课前要多思考,怎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怎样安排得是否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的,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学生合作交流,什么时候学生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是否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时间的效能。

(2)没有关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最初的课堂上,由于我希望把很多的知识都教给班上的学生,所以有点脱离课本和教案,没有突出重难点,也没有多次深入强调并讲解,并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教学顺序。

通过听课时认真细心揣摩,关注教师是怎样充分、灵活、简便、有效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现纵横联系;是否采用举例说明,引导比较、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解决问题要关注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学会新知。这些都将给我很大的启示。

(3)不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因为一味的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告诉他们,所以有点偏离新课改的要求,依然有点填鸭式的教学,导致上课的进度推进起来有些困难。

通过听课时学习其他教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怎样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移,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质疑与比较,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学会概括、归纳与小结,学会操作与演示,学会讨论、辩论与争论等。

(4)没有充分发挥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的作用。虽然也有大片的板书,但略显凌乱不够简洁明了。

之后的教学中我要认真琢磨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要思考如何设计板书,是否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提纲挈领。

(5)要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做到练习设计是否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达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目的,又要关注练习形式是否多样,是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教师的身体语言。老师在讲课中,往往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往往会使用各种身体语言进行强化,如一个眼神,一个会意或鼓励的微笑,一个恰到好处的手势,乃至教师在讲台上的步伐等等。教师的举手投足都是教学进程的一部分。以后会留意自己使用不当的身体语言,一定得及时改正。

总之,我认为只要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及时纠正自己不足的地方,不定期的作调整,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因地制宜,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动口、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那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教科研反思 篇6

教科版科学四下《电》单元教案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 5 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  电池 不同实物图展示: 教学后记:   1.通过小组探究获得几种电路连接方式。课堂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便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金属外壳)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顶端接点与电池正极连接。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金属外壳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顶端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一种方式的小组极少,三个班级只有四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的惯性使然,一般还是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2.本课的难点是掌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向。在认识小灯泡的时候,根据小灯泡的解剖图,学生很容易的就指出了电流从一个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接点流出。在组成简单电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安装成功一个电路,就思考这个电路里电流的流向。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黑板上的示意图学生勉强能说出,但我清楚,能真正理解的学生并不多。这个知识点虽然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这个知识学生理清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课后我想,如果把各种方式的电路连接里的电流流向做成动画课件,那就非常形象直观了,也许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会大有帮助的。     3、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

 

教科研反思 篇7

网络论坛, 也叫网络社区 (Network Community) 、虚拟社区 (Virtual Community) 或在线社区 (online Community) 。1993年瑞格尔德 (Haward Rheingold) 在《网络社区》 (The Virtual Community, 1993) 一书中最先提出网络社区定义[1], 将其界定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 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 所形成的团体。甚至每个成员皆在社群中具有身份, 并具有某种规范的共识。目前网络社区的表现形式有论坛/讨论组、即时通讯 (QQ学术群、MSN讨论群) 、电子邮件、新闻群组、网上校友录、博客、网络聊天室、个人主页空间、交友/社区俱乐部等[2]。

斯米思 (Smith, 1999) 认为, 网络社区是通过电讯传播网络, 显著地发生在与经由计算机所连接起来的一组进行中的许多方面的互动。P.库伯斯 (Pricewaterhouse Coopers) 提出, 网上社区应以“会员之间的归属感”为中心, 并由以下几大要素来强化:对品牌的认同;对其他会员具有强烈的志同道合的感觉;可以藉由网站产生会员之间彼此的互动;对该网络社区的发展有参与的机会;会员之间能借由该网络社区产生并拥有共同利益。Haward Rheingold将网络社区界定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 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 所形成的团体[3]。本文主要讨论学术性比较浓的网络学术论坛。

史密斯[4]认为, “一个网络社区是通过电讯传播网络, 显著地发生在经由计算机所连接起来的一组人进行的许多方面的互动”。要成立一个社区由下列四个条件构成:A、要有联络的手段, 要保障网络社区会员可以畅通有效地进行在线交流 (技术层面) ;B、要有主题, 然后根据这些主题, 进一步地讨论和互动 (技术层面) ;C、要建立会员之问的忠诚度, 并在情感、心理、兴趣上产生交流, 彼此联系在一起 (精神层面) ;D、必须要建立规范 (精神层面) 。本文则以小木虫论坛为例对网络论坛中的科研合作行为进行分析, 具体包括论坛中参与者的科研合作诉求、科研合作行为、科研合作效果、科研合作保障机制等内容。

2 网络学术论坛中的科研行为分析

合作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 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的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也是为共享利益或各得其利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互动过程[5]。合作的结果是共享其利或各得其利。从总体上看, 合作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 合作是一种调整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第二, 合作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行为, 是合作各方为达到共同目的或各自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相互配合的活动。第三, 合作的本质是共享其利或各得其益[6]。而科研合作就是科学工作者为了达到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这一共同目的或实现各自的科研目标而进行的协同互助的科学活动。科研合作贯穿于科研活动诸要素之间。

当前, 网络学术论坛已经成为学术思想汇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以小木虫学术论坛为例来分析这种学术论坛中的科研合作行为及运行机制, 为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提供帮助。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 成立于2001年3月1日, 是一个独立、纯学术、非经营性的免费个人论坛。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内学术前沿站点, 为中国学术研究提供免费动力, 倡导学术的交流与共享。访问域名是:emuch.net。小木虫论坛已发展成为拥有会员近30万, 日访问量将近30万流量, 涵盖化学、化工、医药、生物、材料、食品、理工、信息、经管、外语等10个学科门类的专业性学术科研交流合法论坛 (京ICP备05001187号) 。会员主要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博硕士研究生, 企业研发人员, 这里拥有旺盛的人气、良好的交流氛围及广阔的交流空间, 已成为聚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资源、经验交流平台[7]。目前共有论坛94个, 主题数约62万多, 帖子数约65万, 平均每个主题被回复次数9.28, 平均每日新增帖子数3166, 注册会员588234个[8]。

2.1 科研合作诉求

网络学术论坛的主要参与者是科研用户, 主要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博硕士研究生, 企业研发人员。这些用户大多具有较高学历, 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科学方面的教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各种涉及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他们主要是利用论坛中的各种资源作为他们研究的素材或对象, 这关系到他们在科研方面的成本和研究的进程。他们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内容的专业性:科研用户需求满足研究专业性和针对性的资源, 需要更深入的内涵与性质揭示;第二, 服务的及时性。获取资源与服务的时间要求苛刻, 所需的资源、信息与本身从事的专业和研究课题密切相关, 是实现其价值的必然选择, 为此, 在时间节点上有严格要求, 往往和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的时间节点重合;第三, 需求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科研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需要从继承、累积和探索的角度系统地掌握完整的资源信息;第四, 需求的连续性和针对性:伴随着科研项目, 及对资源的研究的进展而产生对资源与服务的需求, 往往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在诸如小木虫这样的网络学术论坛中, 参与者的需求更是呈现出多元化信息的需求, 包括资料、文献、工具、软件、消息等方面的需求;由国家、地区性的书目情报需求转向对全球信息需求;对文献的需求转向对浓缩的、序化的学术信息特别是一些非正式信息的需求, 例如小木虫论坛中的科研经验版面, 主要为分析、评论性二次文献, 会使参与者感到共鸣;另外分出、催化、环境、有机、化工、晶体、高分子、材料、纳米、物理、药学、医学、生物、食品、理工、信息、经济、理财、管理、地学等专门学科的专题服务, 并提供学术求助、翻译求助的咨询服务等;小木虫论坛参与者的关注点比较集中, 例如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博硕士论文、科研报告等方面的各种信息需求。

2.2 科研合作契约

网络社区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失真和迷失, 特别是目前网络社区管理基本源于个体的社会道德, 学术论坛中则主要靠参与者的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 没有有效的法制手段。网络学术社区的健康发展需要参与者之间真实、有效的网络心理契约。契约最初是合约、合意, 双方都同意在未来的这件事情上要这样做, 不能那样做。而网络心理契约是非正式的、含蓄的、具有默契的。网络心理契约是一种参与者行为规则的彼此认同和可预测性程度, 这显然对于网络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事情。网络心理契约的实质是成员间在心理层面共享的、比较一致的互动行为规则。这些规则表现在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过程中。只有网络社区成员之间, 以及网络社区会员之间以及不同的网络社区之间建立了良好健康的网络心理契约, 才能使一个网络社区有效地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9]。

网络社区成员之间契约的形成关键点在于有共同的信念和追求, 准确把握参与者的心理状态, 使其在网络社区中科研活动的角色较为固定, 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合力。在小木虫论坛中, 科研合作契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共同的科研兴趣。参与者都期望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某一方向或某一内容做出科研成果;第二, 自由式表达。语言风格不限、发布时间和区域不限[10];第三, 角色之间的认同。所有参与者在科研合作方面有着相同的价值观、相互认同。第四, 主题突出。知识点高度聚类, 并形成知识库供利用, 这样知识和信息得以共享与传承。而且通过热点置顶、难点搜索、主题与分类相结合、讨论小组设置的切入点满足各个学科、各种身份、科研人员不同的需求。

2.3 科研合作规范

网络论坛的规则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论坛运行的必要基础。即由国家颁布的关于互联网使用的法律法规。如小木虫论坛遵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第二部分是论坛内部的规范, 是由小木虫论坛本身依照上述法律、法规而制定的专门适用于各自论坛的相关规则。其中, 参与者角色及其权限显得尤为重要, 是基础性的合作规范, 管理员、版主、游客等在论坛中有不同的权限, 针对管理员有《管理员管理规定》, 针对斑竹有《斑竹管理规定》, 针对社区一般成员有《处罚规定》等。此外还有《金币制度》、《通行币制度》、《版主制度》、《社区删帖标准》、《ID管理制度》等规则。

金币, 作为小木虫论坛的一种虚拟参数, 拥有金币可以查看被限制的资源 (金币数越多, 用户在论坛查看帖子受到的限制越少) 、换取超级通行币 (查看限制级别的帖子) 、论坛求助 (在求助版发布帖子, 用户必须要支付金币给回答者。用户支付的金币数目越多, 用户的问题被别人回答的可能性就越大, 越快的被解决) 、获取下载流量 (金币来购买流量) 。而金币的获取是免费的, 但是却需要用户参与论坛讨论或者提供其他用户可能需要的资源:例如点击广告、论坛每日派送红包、参与论坛活动及讨论、回复别人提问帖帮助解答问题, 发布好的资源帖。

2.4 科研合作保障机制

2.4.1 斑竹的导航与监督机制

小木虫论坛采用斑竹控制式管理 (expert control) 。在类似的学术论坛中信息和知识共享的成本越来越低, 而处理信息的成本 (例如“时间”) 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 信息的费用超过一定限度时, “雇佣”比较专业的斑竹成为合理的选择, 这就要求斑竹具有相当强的专业知识水平、文化层次、操作技巧、人格魅力等。他们专门将专业知识与其它类别的信息适当整合 (做合集、删贴子等) 的工作以应付参与者的大众需求, 达到深层次的知识共享与科研合作。

2.4.2 版规的约束机制

规定了发表内容与本讨论区主题不符、张贴广告、重复发帖、大量转贴等违例行为。凡属违例行为, 管理员或版主有权编辑、转移、锁定甚至删除帖子, 并视情节轻重扣除个人金币, 以示警告。屡屡违规者, 管理员将注销其注册名并阻止其登录IP。

2.4.3 和谐轻松的互助氛围

小木虫鼓励各种学术探讨, 提问获得解答后, 在帖子最后注明问题已解决, 并鼓励获得帮助的用户对资源提供用户表示感谢, 使互相之间的气氛更加和谐。而即使是参与者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也可以将该帖“顶”起来, 从而使得该帖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 尽早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2.5 科研合作效果

2.5.1 资源利用方面

主要表现为:

(1) 资源提供与资源获取的互动方式。新用户注册约72小时后可以在论坛发帖。随着其他用户关注的好帖的发布, 用户的金币在增加, 同时用户的级别也在上升 (虫子级别与金币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 级别的升高, 用户在论坛的权限 (论坛权限) 也在变大, 一些较低金币限制的资源, 不用通行币也能看了。对于文件上传基本没有限制, 可以通过分卷压缩的方法将一个较大 (<10M) 文件变成几个连续的小文件 (符合相应的上传权限) 后依次上传。大于10M的文件可以通过G宝盘、网络储藏室等方法与虫友分享, 同时用户可以到其他用户提供的共享方式中分享其提供的资源。

(2) 避免资源重复, 保证了共享信息资源的质量。发贴前可以对小木虫站内的资源, 进行全面详细的全文搜索, 避免发重复帖。从而可以维护论坛讨论主题的学术性和纯洁性, 使广大参与者的讨论在一种井然有序的环境中进行, 有效阻止泥沙俱下的局面。

(3) 资源的聚类和累积效果。相关主题的帖子最好发在同一个话题之中, 可以使用编辑功能, 也可以以跟帖的形式发表, 以方便查询与整理。

(4) 严格的发帖格式使得发贴提问和帮别人回答问题时都尽量详细。能够清楚表达各个用户之间的资源获取和利用诉求。各版又细分出许多小的板块, 例如基金申请下又分出标书共享、学术信息、经验体会、基金快讯等几个小版面的讨论选题, 也很受参与者的欢迎与热捧。

(5) 序化的帖子保证查询者能够快速进行检索。可根据发帖时间、发帖主题等进行排序。

(6) 资源利用只有通过积累金币来实现, 体现了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而没有金币的话可以在资源利用时间上进行一些调整, 即在每天24点到7点之间进行资源下载, 既保证使用者能够得到确实需要的资源, 又保证了在工作时间 (早8点到晚8点) 高峰时间广大高级虫友 (对论坛资源贡献多) 的网络畅通。

2.5.2 参与者方面

主要表现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后:

(1) 问题符合程度。实际上是指参与者在获得论坛中各种资源后, 与其最初的科研需要进行比较, 如果完全符合 (consistency) , 在论坛中发布科研求助信息者会给出相应的跟贴, 表示问题解决, 以减少别的浏览者为本问题所作的工作。如果不是很符合, 则会有更多的“知情者”参与问题解决或者讨论, 直到与需求一致。

(2) 资源导向 (navigation) 作用。通过交叉参考 (cross-reference) , 即每一参与者的陈述都以其他结点的陈述为注解或前提。每个参与者都是一个具有平等地位的个体。每一个页面都可以做别人的链接, 作为自己的参照。每个页面也都有同样的概率被别人链接, 作为别人的参照。独立延伸 (genetice independence) , 每一参与者的对同一问题的陈述都是独立的、从其个人知识传统抽取的一个片断构成的。

(3) 心理满足程度。主要是参与者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一种心理反应 (feedback) 。这种满足感会进一步推动该参与者为论坛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 从而促进论坛的良性循环。

3 网络学术论坛的发展及其对科研的影响

3.1 松散型的合作方式对于创新思维的迸发

网络论坛中科研合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共享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种行动当中: (1) 参与者与他人知识的共享:参与者获得自己不能够完全拥有以及没有必要拥有的知识, 通过与他人特定的交互情景获取。 (2) 参与者发现自己的隐性知识:参与者在某种情况下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通过与自己知识量相当的参与者的交流, 对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整合, 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或新的想法。 (3) 参与者共享整个论坛累积的知识:参与者定期不定期地发布有关基金申请、论文写作、科研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心得体会、研究过程及阶段性成果, 这些知识除了以上述第一种方式共享外, 还作为知识源储存在论坛的知识库中, 备参与者查询。

小木虫论坛这种简单的规则、可互相理解的网络语言、松散的结构、对所有科研人员开放、既严肃又活泼、匿名性等表现出松散式的合作方式;可以自由选择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科研信息合作交流, 改变在非网络环境下科研人员以学术刊物为主媒体、学术会议为辅的科学交流模式;登录网络论坛的读者可隐匿白己的真实身份和背景使得参与者在进行讨论时比较容易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便于科研人员平等地沟通和情感交流, 能调动读者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网络学术论坛这种自由、充分、松散式的交流, 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迸发, 有利于从别的参与者的只言片语当中充分挖掘和得到自己、别人的显性、隐性知识, 提升科研能力。

3.2 无时空限制的合作对于创新灵感的捕捉

主要表现为参与讨论和交流的各成员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各种非有意的结果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对于论坛中各个讨论话题而言, 每一个参与者有自己的独立时空 (relativity of time-space) , 而每一发言者只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有判断力的上一发言者进行评论, 但每个参与者发言又与他人言论、观点相融合, 形成整体知识, 而这种整体知识的获取需要参与者对论坛讨论交流的方式比较熟悉, 能够从错综复杂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兴奋点, 这个兴奋点可能是自己观点的延续, 也可能是别人观点的延续。

因此, 具体知识共享的过程中, 同一讨论话题的各个参与者总是有因果性联系。但从总体来看, 知识的边界早已模糊经过时间的推移不断融合融合。

3.3 马太效应

1968年,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 (Robert K.Merton) 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 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 同样地, 在同一个项目上, 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后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主要表示一种趋同效应。在小木虫论坛中科研合作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为对下列内容的关注:

(1) 热点科研问题。即大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都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对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等的申请申报;资料、文献、工具、专利等的获取都是热点问题, 从而相应的版面关注度则比较高, 信息量大。

(2) 高产作者/发帖者。高级用户作为论坛主体的代表, 发帖数量较大, 影响力较强, 其发贴的受关注程度 (如点击数和回复数) 很高, 即所谓的热贴。这一传播过程启示我们, 如果能从帖子点击数 (或回复数) 所形成的时间序列进行网络论坛话题的热度趋势预测, 判断哪些帖子是热帖, 则可以根据预测挖掘潜在的高级用户, 进而通过对高级用户的分析实现对网络论坛的管理和分析[11]。

(3) 热帖。其中上述高产作者发布的帖子是其重要组成部门。还有一部分热贴比较偶然, 可能是在科研活动的经验总结, 也可能是对某一科研过程的描述, 还有可能是其他内容, 但他们获得的关注越高, 则会从论坛各个版面中抽提出来放到显著位置, 从而产生马太效应。

4 网络学术论坛的发展趋势

在看到网络学术社区对科研合作的共享之处, 还必须看到, 目前网络学术论坛数量庞大、精品较少、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比较突出, 今后还应在构建自身特色方面努力 (或资料、信息的权威性;或涵盖内容的全面性, 或满足各类科研用户的需求, 进一步按学科、用户身份细分论坛, 使主题更加集中) , 并努力打造和积累自己的优势资源, 另外, 在版面中进行交流与讨论时, 有时会产生时滞, 实时交流功能有待完善。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网络论坛管理也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研究方向。网络论坛话题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在互动性的作用下, 由少数人向多数人传播的过程, 即高级用户 (各级管理者等) 牵头——中级用户反馈——普通用户点击、浏览。根据点击相关分析、链接相关分析、主题分析、关键词分析、帖子耦合、引用现象分析, 进行网络论坛内容的深度开发, 优化议题、参与方式等的设置, 从而为科研人员提高主动推送服务。

摘要:阐述了网络论坛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以小木虫论坛为例对网络论坛中的科研合作行为进行分析, 具体包括论坛中参与者的科研合作诉求、科研合作行为、科研合作效果、科研合作保障机制等内容, 并讨论这种网络环境中的科研合作行为对科研活动及科技创新的影响, 最后提出学术网络论坛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学术论坛,科研合作,创新

参考文献

[1]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EB/OL].http://www.rheingold.com/vc/book/intro.html, 2008-09-15.

[2]陈远.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 2008 (3) :70-75.

[3]王欢, 郭玉锦.网络社区及其交往特点[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19-21.

[4]李佳纯, 郑君良.虚拟社区介绍[EB/OL].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2/12_5.htm, [2008/9/12].

[5]谈蔓延.关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哲学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 2000 (4) :71.

[6]谢彩霞, 刘则渊.科研合作及其科研生产力功能[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 (1) :99-102.

[7]小木虫论坛[EB/OL].http://emuch.net/bbs/.

[8]小木虫论坛[EB/OL].http://emuch.net/bbs/stats.php.

[9]李云鹃.试论网络社区发展的自发性[J].太原大学学报, 2007 (3) :27-29.

[10]佟立军.浅析网络社区语言与文化[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4) :55-57.

教科研:应务实“两位” 篇8

曾有人用“空军”来戏言学校教科研,究其原因,就是研究的内容没有从学校实际情况而拟定确立,没有明确学校该做的工作是什么,该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活动的根植在哪里,研究活动的追求是什么等,只是应付上级有关的阶段性任务,一句话,就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定位模糊。基于此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制定教科研计划的时候,坚持分析学校的现状,确定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内容,想办法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变成“陆军”,让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植根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草根性的研究,同时使教师和学校在科研中共同理性成长。

1.紧扣学校特色,让教科工作具有发展潜力

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有效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建设一所学校的特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充实内涵的过程,作为学校的教科部门就是要服务于这个过程。

缘此,我们“十一五”苏州市级的教育科学研究主课题就依此定位,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农村初中项目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为了把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做实、做大、做强、做优,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实施校本项目学习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研究中完善校本化的项目学习课程教材,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的含量;在研究中形成校本项目学习课程实施和管理策略。另外,我们根据“学校发展”咨询会上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尝试项目引领策略,就学校宿舍文化建设这一主题,把校本项目学习的实践与研究逐渐引申到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管理之中来实验,以此来充实学校主课题研究的内涵,扩大研究的外延。真正在研究中提升教育文化的品位,加快学校特色建设的步伐。

2.植根教学课堂,让教科工作富有现实活力

要科学提升教学质量,我们的体会还是应当钟情于“教育科研”,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想法,多一点借鉴,把教育科研融入我们的日常教学课堂,把课堂看作是一种科学实践的基地,把课堂上的得失反思清楚,把经验总结出来,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性地提高教学和教育的质量。基于此认识,我们把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植根于课堂。

把握一个主题:有效课堂。如何在不同教师、不同学科、不同学生、不同课堂上实现有效?真正有效性的课堂如何构建?其间涉及研究的内容诸多,如,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练习是否有效、学习是否有效、实验是否有效、评价是否有效、合作是否有效、创设的情景是否有效等细节都值得进行主题性的研究。我们把教科与教研两个活动融合,改变优化校本教科研的形式,提高教研组活动的科研含量。做法是:①加强教科与教务融合,教务处设一位副主任兼教科室副主任,这样便于“课堂观察”的具体落实。②指导开展教研组人员一人一次主讲式的教研活动,即一次活动,由一位组员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专题性发言,其余组员根据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最后达成共识。③组织35周岁以下的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思辨”活动,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自己课堂的有效程度。④配合教务处组织青年教师“同教材内容”的上课评比活动以及教师教学“反思”的检查评比活动等。

优化一种形式:课堂观察。用课堂观察的教学研究方式,跟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突出的某一个问题,通过观察者的点评,被观察的不断自我观察、反思、改进,最后矫治了某一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谓一举三得:问题解决了,教学有效了,自我成长了。因此,我们教科室以组织规范的团队观察为主,面上以教研组主题性发言教研活动结合,以此来优化学科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放大一个亮点:校本课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里深化实施“项目学习”模式,而且在管理上进一步完善,做到三个结合:小班化的上课形式与大综合的学习内容相结合;日常化的课时形态与系统性的学习过程相结合;过程性的学习评价与多样化的成果展示相结合。这些结合来源于实践的研究和总结,自然充实了特色建设的内涵。

我们的教科工作和活动,定位课堂,植根课堂,围绕课堂,有效地激发了教科工作的现实活力。

3.成长有效教师,让教科工作溢满人本魅力

一所学校要想可持续发展,其首要的基础是具有一支过得硬的师资队伍。为此,学校要把发展成长教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切实抓好。学校的教科研归宿点定位在想方设法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上。

我们的做法是:①面上进行诱导。用物质奖励来进行激励性引导;用层次理论来进行需要性引导,满足教师职称评定之需要;用工作考核来进行制约性引导。②点上分工指导。校长室、教科室和学科学术带头人,分工定人作指导。指导青年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撰写随笔论文,而且积极向有关部门或杂志推荐;对参加各类竞赛的教师,进行专题性辅导。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就教科理论这块,学校有教科室负责,对参赛教师进行培训指导。这样定向指导,可以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③搭建平台引导,如,邀请特级教师为他们作“立足教学基础,成长自我风格”的讲座。再如,组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座谈会,邀请教科室领导和部分名师谈成长的历程,传授成长的经验,话成长的自信;还进行了对话互动。又如,利用双周星期六,开设“教科论坛”活动,每次活动一般一个主题。

精确教科工作归宿点的定位,有利于变“空军”为“陆军”或“海军”,把教科研的事做细、做精,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使校本教研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有利于教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校本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教科研,从而实现自我建构。

二、致力工作到位

1.过程到位,精细应做的环节

教育科研工作只有过程环节做到了位,才能有效,学校教科研才能下课堂之海,下学科之海,下教师之海。为此,我们在具体落实重点、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三个结合、三个落实、三个实在”。

(1)教科研过程做到三个结合。①课堂观察与平时的听评课相结合。课堂观察作为校本教学研究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没有把其单立开来,独立开展,而是与学科教研组的听评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这样既消除了教师中存在的课堂观察繁琐感,又提高了学科听评课的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在具体环节上进一步精细:在组织形式上以组织规范的团队观察为主,点上积累经验,便于操作;面上以教研组主题性发言教研活动结合,提炼学科精品,解决教学存在的1~2个普遍问题,优化学科教学环节。在研究形式上,以课堂观察案例研究为主,在案例研究的引导下,切实推进“135”行动计划在学校教师中的有效实施,在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中促进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另外,还进行主题跟踪观察实验,在跟踪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②学年小课题研究与平时主题教研活动相结合。教科研要理性的发挥作用,教师要有切合自己实际的小课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围绕自己的实际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想法,多一点借鉴,把教育科研融入日常教学中,把自身的教学看作是一种科学的实践活动,把得失反思清楚,把经验总结出来;同时我们积极指导开展教研组人员一人一次主讲式的教研活动,即一次活动,由一位组员围绕一个贴近自己学年课题研究的话题进行专题性发言,其余组员根据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最后达成共识,以此来解决教学中自己认为值得解决的问题,从而充实发言人学年小课题研究的内质。③学校主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我们学校研究的主课题是苏州市级的“农村初中项目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在具体的工作中,除了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继续开展及优化实践外,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化研究:第一,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项目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如,艺术项目课程的开发、物理实验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语文作文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等;第二,在学校管理中尝试项目引领策略,优化管理过程,主要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进行实验。

(2)教科研活动做到三个落实。首先,坚持组织教师学刊、用刊及编刊活动。学校向每位校级市级骨干教师赠订两份教育杂志,激励他们潜心读书,开阔视野,增长智慧,积极实践,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我们向骨干教师赠阅期刊,并及时开展学刊交流活动;同时提出要求每学期上交论文或案例或随笔2篇;在此基础上组织评比活动,把优秀的校级论文及时编印成科研刊物,被编入校刊的教师原创论文和有关发表获奖论文,给予教师一定的奖励。其次,定期组织“周六科研论坛”活动。通过论坛交流和思想交锋,促进教师对科研的理解,而且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最后,广泛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如,课堂观察研究活动,采用团队观察、互助观察、自我观察相结合的多层观察形式,以此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低耗的问题。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同课题”“对比课”,观摩别人,对照自己,比照提高。

(3)教科研指导做到三个实在。过程的进行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标识”作引导,才能不至于迷失方位,才能对前方区位心中有数,因此,我们提出了教师“一课、一文、一题”的指导性教科研奋斗目标。学校积极倡导每一位教师成为善于思辨的人,要求教师上好一堂优质课,写好一篇论文,研究好一个校级或市级小课题。具体的做法是:把有效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开展青年教师校级评优课活动、片级研究课活动、市级展示课活动以及邀请专家指导课活动,引导教师记教后笔记、反思日记,以此发现教学的得与失,引导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研究的学年小课题,教科室积极配合教务处参与每月检查教师备课笔记上的“教学后记”活动,把“一课一文一题”落实到位。最后把青年教师人人参与研课活动,人人完成一文参与评比,人人申报一个校级以上的学年小课题情况作为参与教科研考核的重要依据。

2.方法到位,精准做好的途径

学校教育科研追求的是“草根”的研究、“田野”的研究、“车间”的研究,而绝非是“书斋”的研究。因而,有针对性地精准教育科研方法是把教育科研做好的有效途径。

(1)观察法———落实主题,参与到位。观察法的运用应该以“轻装简行”为主,辅以“集团作战”,每次活动都应明确观察主题。“轻装简行”的观察活动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听评课开展,人人参与,这是使教育科研走向常态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对执教老师的常态课进行阶段性主题跟踪观察,研究其教学行为的改进,这种跟踪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是很大的。如,以教研组为单位,全组教师对一位新上岗教师进行某一主题的观察,以“常态执教———观察诊断———重新建构———完善试教”为模式进行研究,这可以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帮助。我们还可以开展多主题的观察,即从当前教学实践的现状出发,从日常教学繁复的“问题”中,遴选出需要深究、值得深究的几个主题,再通过课堂观察的流程,从教师的质疑、对话、研讨中,得到一些共识。这种做法有利于强化教师研究教学的意识,有利于从多元视角来审视课堂的各个环节并探寻到有效教学的规律,有利于教师移植他人的成功经验进而主动地思考如何改进自身的教学。

(2)反思法———调整实践,完善到位。反思法是一种适用于边改进,边总结,不断调整,不断深化的研究方法。反思法的实施是通过“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在自己的教学中”研究,达到“改变自己,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目的,久而久之,让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精神。反思法要到位不仅要重视实践后的反思,还要重视实践中的反思并力争做到实践前的反思,做好思考和设计。反思法值得注意的是应着眼于“实践”层面,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研究框架,即计划、思路和措施等的反思,以利于调整;二是对教育事件、现象、问题进行反思,从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去重新审视,重新发现;三是对教学环节不断追问与改善的反思,使教学过程能更为生动有效。

(3)案例法———关注细节,聚焦到位。关注有研究价值的关键细节,是教育科研精致化的关键所在。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他的教学艺术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的细节表现出来的。案例法就是要善于将细节放大,从细节中看到教学的奥秘。诸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情况等细节我们一定要加以关注与切磋,进行教师之间的深度对话,这有利于帮助教师提炼教学行为中所蕴含的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在撰写案例时必须注意的是:案例所描述的事实或事件必须是真时真地的,不可杜撰,且应该有一个或数个细节,以此来激发大家思考并探索问题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教科研目标的达成,过程的有序,需要精准的方法作先导,需要跟校本化实际融合。学校关注教科研方法的实验,源于此。

3.管理到位,精炼做实的策略

(1)制度内化。管理离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没有好制度,成功不容易;有了好制度,失败不容易。因而学校为了把教科研工作做实好、做实、做强,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完善各项教科研的制度,先后出台了教科研考核制度、教科研奖励制度、教科研活动制度等。当然,制度仅仅是个筐,是精致管理的前提,要发挥制度的作用,关键是“制度内化”,让制度成为教师自觉执行的标准,最大限度地激励教师奋发向上,追求成功;让制度成为教师主动参与日常教科研的规则,最大限度地引导教师把教学和教研融为一体;让制度成为教师主宰教科研行为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培养教师积极反思、科学改进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习惯。如果教师把制度的约束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那么精致管理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2)层级扁平化。精致管理要求上情下达,畅通完善,要求强化责任,提高效率,这实际上要求:管理层次实行扁平化。所谓“扁平化”,即拉近学校层级距离,变“金字塔形”管理模型为“橄榄球型”。如果按“金字塔形”的层级来管理学校教育科研,可能会带来管理的臃肿偏差,导致人浮于事,不利于对来自一线教学问题的研究,也不利于把教科研精细到位。而适当扁化,纵向到底,层级精简;横向到边,疏而不漏,就能大大减少层级损耗,提高执行效率,确保精致管理落到实处。我们所实践的精致过程中的“三个结合、三个落实、三个实在”就是有意把层级扁化,有益于把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纵向到底,层级精简,让所有教师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体验。

(3)过程量化。一件事情总有它的发生、发展、结果,管理也同样如此。精致教科研管理重结果,更重过程,精致管理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布置任务+检查”的原则,要坚持“检查+公开”的原则,要坚持“公开+考核”的原则。只有监控过程,促使过程量化,才能有效落实责任,及时反馈情况,认真整改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精致化管理的深入开展,才能让该做的工作真正做到位。学校每一学期均有量化的教育科研工作考核,而且把考核记入个人发展和成长档案。

上一篇:天使的另一只翅膀作文800字下一篇:三好学生优秀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