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流企业的生命线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粮商加紧布局,逐渐进入上游原料仓储、粮食加工、粮食销售各个领域。当国际粮商逐渐完全掌握中国粮食流通领域之后,将对中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在这种背景下,要想与跨国粮商抗衡,仅依靠全国中小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依靠实力相对较强的国企,并且依靠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产业中发挥“非同寻常”的作用,主动出击,我们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企业物流企业的生命线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企业物流企业的生命线论文 篇1: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 就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问题;措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一个名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变得跟网络、电子商务一样炙手可热,这便是“物流”。由于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中是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润源”,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利器。物流理论引入我国后,受到了政府和企业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物流专业化集中表现的第三方物流,首当其冲倍受推崇,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对第三方物流的前景看好,物流成为继IT、金融之后最受追捧的行业之一。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小,服务成本高

据中国仓储协会2005年10月发布的《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13%左右。企业规模过小,运输能力、仓储配送能力、服务范围都有限,造成服务成本相对较高,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且服务的质量也比较差,导致物流需求方对第三方物流行业的满意度偏低。

2.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功能单一,水平不高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物流功能还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送和定货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不完善,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我国物流企业的收益85%来自基础性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5%。真正能够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3.物流专业人才匾乏

我国物流从业人员虽已初具规模,但物流操作人员大部分文化低、观念滞后、技术管理水平差,具备现代物流知识的专业人才和信息管理、经营管理、客户管理及营销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物流人才缺乏,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很多物流供应商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

4.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在现阶段的我国,对第三方物流有着切实需求的企业仍然主要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一部分新兴的高新技术、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企业和极少数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习惯于自己干物流,不注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忽视或不愿意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即使有许多工商企业将运输业务外包给运输企业,仓储业务外包给仓储企业,也只是企业间简单的、不稳定的业务联系,绝非供应链管理意义上的合作。

5.资源浪费严重,第三方物流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类:

(1)传统的物流类企业,如那些从运输、储运企业拓展业务转化而来的企业。

(2)外资来华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

(3)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转化而来。

(4)某些内资因看好物流市场而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包括由网络公司转化而来的第四方物流公司)。

(5)中国邮政、铁路空运这一类特殊的垄断性物流供应商。

以上几类企业依托各自的优势,正在积极开拓现代物流服务领域,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已有的众多物流企业中,普遍表现出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物流服务机能比较原始和单一;物流运作的效率不高;有效服务网络不足;社会化程度较低等。

6.缺乏系统性管理,装备标准化程度低,无序竞争扰乱整体市场秩序

物流业不但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甚至管道运输方式,还涉及多种业务种类。物流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不但有交通部、铁道部,还有邮政局、海关等,这些部门各有各的规定,各作各的规划,缺乏统一的大物流构想,在物流管理缺乏系统性,在发展物流设施设备上,缺乏前瞻性,标准化程度低,很难与国际物流对接。由于缺乏系统性管理,物流市场上的无序竞争严重,“劣质”物流企业扰乱整体市场秩序。

我国的运输市场还比较混乱,成本的畸形降低使得某些不规范经营的“劣质”物流企业可以在拓展市场时给出很低的报价,很多物流需求企业出于成本的压力,在外包物流业务或某些物流功能时将价格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企业明知很多“劣质”物流企业的报价是建立在违法基础上,仍然经常选择将运输功能单独外包给那些不规范经营的物流或运输企业。不但影响了工商企业将物流整体外包,还出现了很多“胆量大”的“劣质”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将合法经营的“优质”物流企业“打败”的现象。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调控

政府应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打破条块分割的物流格局,建立开放统一、通畅合理的物流体制。各部门之间应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各地方政府各相关部委的物流发展规划应彼此衔接、整合和统筹规划。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如营造适宜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制度环境,制定有效的物流管理政策,加大对物流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推动物流科研和教育发展等。

2.采取措施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才刚刚起步,要想参与全球化的物流市场竞争就必须按照科学的、规模经济的道路发展。政府需要大力扶持国内主要物流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市场主体。通过制定现代物流行业规范和制订市场准入限制等措施限制小于规模经济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与注册,引导国内大型物流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合作、相互持股或者相互转让股份,支持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3.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在不断地整合自身的资源与功能同时,也要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整合,发展战略同盟关系;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包括物流网络设计、库存管理、订货管理、流通加工、订单处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尽快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

4.重视物流管理的教育和研究,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院校应该通过正规化教育和培训,培育一批具有专业物流知识、操作技能的人才。除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应加大培训物流从业人员的力度,可以与高校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通过开展服务管理咨询和企业内部培训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方式提高自己企业员工的现代物流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以及现代物流管理的水平。

5.加大物流需求开发力度

开发物流需求是培育物流市场的关键。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在强化自身物流管理的基础上,确立物流职能,剥离低效的物流部门及设施,逐步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培育广泛而又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

物流供给的形式、质量以及能否给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的经济效益是决定企业是否会参与到物流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供给会从另外的角度促进需求,要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如开展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服务功能的集成和延伸,开发库存融资、质押监管、物联网等服务项目。应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

6.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进程

物流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政府应指定国家技术标准管理机构针对物流基础设施、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如统一的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送标准等;对物流安全和环境制定强制性标准,如清洁空气法、环境保护责任法等,以保证物流业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进行。支持并敦促行业协会制定物流作业和服务的标准,统一物流用语以及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加快、强化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以物流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将以每年16%~25%的速度发展。中国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小、乱、杂的竞争环境,又要面对国外巨头大、精、专的竞争。利用信息化实现差异化的服务竞争已经成为面对挑战、提升实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7.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物流理念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

第三方物流在国外的物流市场上已占据了相当可观的份量,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日本约为80%;欧州有24%、美国有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已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欧洲62%、美国72%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认为他们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再增加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实践证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营运成本和效率,远远优于企业自营物流,可以帮助企业精干主业,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作为后发物流产业和物流市场大国,应树立新观念,立足于高起点,力争实现我国物流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首先应从自身做起,第三方物流组织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拓宽业务范围。目前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但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正因为如此,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现在处于多数的小型物流企业应该本着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原则,运用兼并、资产重组等形式,重新合理地配置资源和健全网络,把企业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了一定规模后,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沈玉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1(4)

[2]董蕊.供应链管理与第三方物流策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蒋长兵.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初探.现代物流技术.2003

[4]陈剑.天津财经学院研究生部.第三方物流:症结何在

[5]李彦萍,管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环境研究

作者:梁婵卓

企业物流企业的生命线论文 篇2:

跨国粮商冲击之下的国企使命

国际粮商加紧布局,逐渐进入上游原料仓储、粮食加工、粮食销售各个领域。当国际粮商逐渐完全掌握中国粮食流通领域之后,将对中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在这种背景下,要想与跨国粮商抗衡,仅依靠全国中小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依靠实力相对较强的国企,并且依靠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产业中发挥“非同寻常”的作用,主动出击,我们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粮食定价权或被操纵

大豆之外,跨国粮商在中国粮食市场“跑马圈地”步伐加快,从北方抢购小麦到南方高价收谷,外资企业正全面进入中国粮食收购市场。和此前北方小麦收购形势相同,外资粮食企业大多开秤早、出价高,收购较为活跃。

金融危机过后,国际粮商进一步加快了在中国的扩张步伐。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记者表示:“外资正在中国粮食领域全面布局。”

“面对实力雄厚、嗅觉灵敏的外资粮商,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民营加工企业或将生存艰难,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或增加难度。”中储粮金溪直属库主任饶胜平称。

国际粮商积极进入到中国的粮食收购环节之中被业内解读为“掌握国内食用油话语权之后的新一轮跑马圈地”。业内人士提醒说,外资企业直接介入小麦收购环节、不断对面粉加工行业进行渗透,应引起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警惕。

9月17日,美国农业部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设立的农业贸易处揭牌,这是继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之后,该部门在华设立的第五家办公室。至此,美国对华农产品战略布局已经进入到中国最核心的粮仓。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忧:美国凭借在转基因食品领域的绝对技术优势,已经开始在世界粮种市场日益赢得支配地位。而一旦美国的转基因粮种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其他国家本土培育的粮种很可能会被迅速排挤出市场,这就是为美国从源头上控制世界粮食供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业内人士表示,外资粮食巨头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这就给中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最危险的是,外资粮食巨头都是一条龙的集团化运作,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掌控了整个产业链。

显然,容易搞定的基层粮库只是外资粮食巨头的切入点。他们觊觎的是整条粮食产业链的利益,在向基层粮库频繁示好的同时,嘉吉等巨头已在布局中国的化肥市场,这正是粮食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据悉,嘉吉在华已经建立了全资的山东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资的云南三环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而嘉吉的公开资料对他们在中国化肥领域的投资只字不提。除了种植领域外,嘉吉在华的链条基本搭建完成。

美国先锋公司是另一个必须关注的案例。先锋公司2005年推出第一个玉米品种——先玉335以来,在吉林省迅速掀起抢种狂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目前已超过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10%。先玉335玉米品种产量虽然不是最高,但由于商品性好、水分含量低,甚至通过自然晾晒方式就能使玉米水分含量达到国家干粮收购、入库标准,不但节省烘干玉米的能源消耗,而且延长了保质期。在粮食部门限量收购、粮食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了比一般玉米收购价高出5分到1角钱,并且优先或只收购该品种玉米的现象。这值得我们深思。

有关专家指出,跨国粮商在国外,通过操纵粮食价格,使中国粮食加工企业采购成本上升,损失惨重;在国内利用技术、资金优势在中国粮食加工领域大肆攻城略地、挤压国内中小企业市场份额,意图逐渐掌控中国粮食产品流通市场。如果控制了种子、化肥等农资,就很容易控制粮价。而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的大豆业就是这样被外资“剥夺”了定价权。

“粮食问题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安全问题,粮食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因此,中国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话语权必须得到加强。”李国祥分析道。

但无情的事实不容回避,中国粮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直接与国际粮商抗衡的能力还很不够。不仅在国际上,而且在国内的形势亦不容乐观。截至目前,中国农产品行业一直没有能与之抗衡的旗舰企业。

维护粮食安全的国企作为

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粮食产业链,而跨国粮商已开始了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大型国企如何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时是他们(益海)主动找到我们,希望利用我们的库容做代储。对我们来说,这当然是好事,至少我们有活干了,能解决温饱问题。”河北某基层国有粮库主任孙元告诉记者,“六年来,双方合作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2008年代储量为2500吨,今年的代储量已经增加到5000吨,而每吨的代储费用则为55元左右。”

孙元的话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跨国粮商早已经打起基层粮库的主意。由此引发对粮食安全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8月18日公布了《2010年粮食安全风险指数》。这份数据是针对全球163个经济体进行的调查研究,它根据谷物产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极端天气发生风险、农作物品质、粮食分派的基础设施以及政府效率等12个主要影响因素评判出各国的粮食风险水平。中国被列为“中度风险”国家,排在第96位。

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按照公认的概念,粮食安全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三层意思,即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22%的大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多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保护农业生产以及惠农利农政策的颁布实施,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加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和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

不过,从长远看,中国的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全球性的粮食供求偏紧、贸易环境恶化、粮食生产国发生重大事件禁止粮食出口、粮价快速上涨等,也使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油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不断增大。

“寄希望于国际市场,靠国际贸易保证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小麦价格波动很大,俄罗斯又宣布粮食禁止出口,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粮食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告诉记者。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同样认为靠国际贸易无法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国有粮食企业积极行动

2007年制定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中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为此,不仅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还要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储备体系和加工体系,同时注重加强粮油国际合作。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研究部部长李怡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到企业层面,国有粮食企业仍将承担起绝大部分责任,继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和宏观调控主力军的作用。

“跨国粮商已经开始了咄咄逼人的进攻。在此背景下,要想与他们抗衡,依靠广大中小企业是远远不够的。”李国祥指出,“包括民企在内的中小企业实力太弱,规模太小,短时期难以做大做强,融资又很困难,因此他们是靠不住的。只有依靠央企,也就是中储粮和中粮。”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在中国完备的粮食产业链尚未形成、外资企业对粮食产业不断冲击的背景下,大型国企应当在粮食产业中发挥“非同寻常”的作用。“现在粮食生产和销售走的是市场化路线,但是国家一定要对此有一个基本调控,担负这个任务的,就是粮食行业的大型国企。”

李怡群向记者坦言,事实上,以中储粮、中粮、华粮为代表的大型国有粮食企业一直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载体,承担着国家粮食储备、维护市场稳定的重任。

2000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正式组建,从体制上保证了中央储备粮管理的政令畅通;通过托市收购掌握了大量粮源,有力维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为保持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粮集团在粮油食品进出口贸易方面一直是行业的领导者,是中国大米贸易的主渠道,小麦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枢纽。中粮集团还是中国最大的食用油生产商,是中国精炼食用油的最早开拓者。

华粮物流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跨区域粮食物流企业,已初步形成北粮南运通道,在粮食物流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税收优势、资金优势、运输优势。

李怡群告诉记者,尽管传统上三家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但出于长远发展考虑,他们都在向产业链整合的方向进军。

中储粮依托其垂直体系的网络化和规模化优势,正致力于向仓储上游粮食生产和下游粮油加工两端延伸产业链条,确定了“不仅做大国家大粮仓(生命线),还要做强市场大粮商(发展线),逐步将总公司打造成集仓储、贸易、物流、加工为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的发展目标。

中粮集团则结合粮油进出口、加工和物流业务,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中国粮食市场化流通的大粮商。中粮在粮油加工方面的优势已经日益凸显,集团拥有多个为消费者广泛认可的知名品牌。中粮集团已开始大举进入粮食收购环节,在河南、江苏等地的小麦收购一度成为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焦点。

华粮物流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依托其在粮食物流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扩大粮油购销贸易,业务种类覆盖普通和优质品种的原粮,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和油脂油料等;粮食加工业务已涉足大米、面粉、饲料加工。此外,与中粮一样,华粮物流也已获得参与小麦托市收购的资格。

但是,他们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为了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时代还赋予了他们必须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与跨国粮商争夺粮食控制权。

应走出去利用国际市场

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使得粮食储备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深入到国家战略及安全层面。在这种条件下,国家的粮食安全取决于国家获取粮食的能力。为更大限度地提升获取粮食的能力,国有粮食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粮食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加之中国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想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在保证国内粮食产量持续上升的同时,也要注意从国外市场寻求出路。要通过买地租地种植粮食、控制粮食流通环节,以此确保进口粮食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国内市场粮食供应的稳定。”李国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分析师马文峰也告诉记者:“据我了解,四大粮商在南美大量购买耕地,面积约相当于美国耕地数量,并且他们拥有当地的铁路等种种便利条件;而中国粮食企业仅仅在非洲拥有少部分耕地,不仅面积有限,而且相关配套措施也不甚到位。简言之,很多工作等着国有资本的粮食企业去做。”

事实上,对企业本身而言,粮食国家队走出去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之前承担这一使命的中粮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做得并不算出色。而中储粮没有进出口资质,无法涉足这一块的业务。日本在这方面做的就比较好。日本的粮食主要靠进口,日本的农业企业积极走出去买地组织生产。”基于对中国粮食长久安全的担忧,李国祥希望中储粮、中粮等央企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在国际舞台上与四大粮商同台竞技。

郑风田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希望中粮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他告诉记者:“中粮应该以中石油、中石化海外找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为榜样,更要学习美国到南美等地购买农田种植粮食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除了进军海外,不少专家明确表示,本土粮企尤其是有实力的大型国企应积极整合产业链,以有效对抗国际粮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包括中粮、中储粮在内的本土大型粮企的广泛认同。中粮在2008年确立了全产业链的发展战略,而中储粮也坚定了进军加工行业的决心。

保证粮食安全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保证粮食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国有粮食企业只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然,企业层面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任,不能只落在中储粮、中粮和华粮等大型国企身上,还需要依靠广大的中小国有粮食企业,民营粮食企业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郑风田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粮食安全最终要靠粮食生产,靠把粮食产量搞上去。中储粮、中粮等国有粮食企业主要着眼于粮食的储藏和加工,本身不生产粮食,对粮食安全起的是辅助性作用。”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首先要解决卖粮难的问题,增加补贴,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仅要防止谷贱伤农,还要考虑让农民增收致富。”李国祥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分析称,很多事情是政府层面应该去做和解决的,比如鼓励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学习美国增加农业补贴(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粮食企业的补贴),优惠政策支持粮食企业发展,以国际四大粮商为目标、培育中国农业领域的大企业集团,控制粮食流通环节、增加粮食储备,加强农业环境监管比如启动反倾销、反垄断调查,等等。

“而对于国有粮食企业来说,最大的难题恐怕还是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与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之间的矛盾。”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研究部部长李怡群认为:“一肩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担,另一肩还要扛起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责。这种集双重属性于一身的特点,不仅给企业的经营决策出了道难题,也为监管部门的考核提出了挑战。尽管在实践中监管部门的考核已对此有所考虑,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公共职能相冲突的问题,而这则有可能成为导致这些国有粮食巨头间无序竞争的潜在因素。”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诸如资金面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加强、外资粮食巨头的渗透甚至疯狂抢滩等,都对中国国有粮食企业的生产经营、竞争能力和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智慧提出了新的挑战。”李怡群提醒道。

作者:吴 杰

企业物流企业的生命线论文 篇3:

物流新政下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应对之策

【摘要】我国物流公司99%为中小型物流公司,国家关于支持、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会借此做强做大吗?现阶段,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存在哪些问题制约着他们的发展道路,面对新政,我国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应该做些什么?

【关键词】物流新政 机遇 对策

2009年上半年,国家在公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指出:“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所下降”。

在国家新政的引导下,2009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2.31万亿元,同比增长7.3%;2010年前三季度,物流增加值完成19000亿,增长14.6%。可见,2009年公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我国的物流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众多的物流企业准备好了吗?企业有能力与实力抓住这巨大的机遇吗?

据有关方面统计,2009年大型物流公司占我国物流公司的比例仅为0.35%;中型物流公司占我国物流公司的比例为2%;小型物流公司占我国物流公司的比例为97.65% ;国内物流的85.5%是由中小物流公司完成的。前10位物流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3%,从运输仓储业转型而来的众多中小型的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还是停留在运输、仓储环节。而以全球物流业务为主的国外物流公司越来越重视中国国内业务的发展,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

1 现阶段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在充满企业博弈的市场领域,企业欲长期发展,首先必需充分研究其所面临的宏观市场环境,找到真正适合本企业进入市场的契机,然后,利用企业的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利益。但目前我国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却存在下列问题:

1.1 企业投机思想严重

面对新政策的出台,很多企业不是从企业的长期发展出发,认真研究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而是出现了以下的投机行为。

(1)政策投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发挥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研究协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为此,全国各地区纷纷结合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地区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支持本地物流企业迅速发展。可部分企业却趁利好政策之际,打着执行规划的旗号,实施跑马圈地。土地是从事物流活动必备的硬件条件之一,但某些利用政策之便获得大块土地的企业,对其不进行科学的开发,不进行合理的规划,拍脑袋决策,任意使用,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以此做为借口向国家伸手获取投资的手段。

(2)资金投机。2009年初,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国先后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使2009年的信贷的规模达到了9.59万亿元;2010年又将新增信贷的规模确定为7.5万亿元,这预示着中国市场将拥有大量的流动资金。为使自己能获得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各企业在没有论证资金使用效率前,就各显神通,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资源”,采取各种手段,圈钱入账。资金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意在给企业更大的资本运作空间,使企业通过的资金支持,获得扩大再生产促进企业长效发展的能力、提高企业优化升级的能力。而部分企业的获得资金思路却为“有钱不拿白不拿,拿了再说,反正是国家的钱”。国家的投资刺激计划变成了企业的“争资计划”。

1.2 企业定位不明确

现代竞争的特点是“位置”竞争。物流企业首先要明确在本行业中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将来要达到的位置;其次要清晰自己服务对象的位置,即为谁服务。但调研分析发现,我国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却存在:

(1)竞争定位不明确。市场中的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同类企业的冲击。企业的冲击力大小,企业的抗冲击力的大小均取决于该企业的竞争地位。通常,企业的竞争地位分为四等,分别是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和市场利基者。

纵观我国物流企业,无论大型还是中小型,在我国的物流市场上无一具有市场领导者的资格;在市场挑战者中,位列2009年物流企业排名前50名的中国企业正在奋力拼搏;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小型物流企业都属于市场跟随者阵营,但许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并不了解他们的竞争位置,他们只知道企业有竞争存在,但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更不知道自己排行为几?与同类企业相比,自己的优势在哪?劣势如何?更不清楚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去获益。

(2)市场定位不明确。现代企业经营的终点是市场,起点也是市场。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市场在进行。因此,物流企业首先要清楚自己的服务对象是谁,方可制定适当的物流服务项目和策略。但是,我国人多地广,企业面对的市场——服务人群多,服务的层次多,任何物流企业都无法全面对待,只能从中获取部分人群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即目标市场定位,然后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力资源为目标客户服务。

目前我国许多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是由传统运输仓储业转型而来,这些企业原来多为计划性企业的辅助机构,与市场隔离,完全听令与所依附的企业,按计划行事,无需主见,从不主动研究市场,更不用研究市场对象。虽经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但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仍然依据自我资源、无视市场现状或轻视市场现实,自我规划、自我计划。这种不深入研究市场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众多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不知道为谁服务(服务人群)?应提供何种服务(服务项目)?如何提供服务(服务水平)?使得许许多企业的经营措施“闭门头头是道、出门处处碰壁”。有寻求的市场无企业满足,企业欲满足的市场又竞争相当激烈,各类投入不少,获得的效益却不佳。

1.3 从业人员能力不足

(1)中高层制定战略的能力、策划活动的能力不足。物流业包含的范围十分复杂,从传统的各类运输、货物仓储到现代的信息利用、物流工程,从传统的各节点独立作业到现代的供应链整合,从传统的一方、二方物流到现代化的三方、四方物流,从国内物流到国际货代,林林总总,不胜罗列。物流业发展到今天,无论现阶段从事传统物流业活动的企业,还是从事现代化物流的企业,都清楚的意识到整合各项物流活动资源,产业升级的重大意义。但是谁来整合,目前,我国具有全面分析、利用宏观市场环境,科学规划企业发展方向的中高层物流人才还存在较大的缺口。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或为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基础管理者,其物流活动的业务能力较强,但市场经营理论、驾驭市场的能力较为欠缺;或为其他行业转型,有自己的优势,但对物流业的内涵不清,只将物流理解为简单的物品移动和储存。

(2)基层理解上级意图、执行上级指令的能力不足。目前,在我国各类物流企业中从事基层岗位工作的人员80%以上为高中以下学历,对物流的认识比较初级,对现代物流中延伸出的客户服务、信息系统和高端物流设施设备等内容知之甚少;少部分迫于就业压力进入物流一线工作的本科生,时时刻刻不在寻找跳出该岗位的机会,根本无暇认真研究现代物流工作的内涵;有理论基础、有操作技能的高职毕业生在整个物流基层工作人员的比例不足10%。这种人力资源构成使得现阶段物流企业的执行层,众多从业人员根本无法正确理解、领会企业上级所制定的经营战略与策略,更无法用自己的工作对企业领导的战略意图进行诠释,致使上下脱节,先进的经营理念无法正确贯彻,科学的经营手段无法得以合理运用。

2 面对物流新政,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应对之策

鉴于上述问题,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当前需立即着手,做好下列工作:

2.1 提高企业高层领导进行市场环境分析的能力

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市场,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企业欲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从政治、经济、资源等方面认真细致的分析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全部市场环境因素,理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格局,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做出正确的企业决策。

(1)全面分析市场环境,驾驭市场机会。国家政策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企业分析、研究、利用政策是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的先决条件,但作为企业,仅凭国家的政策来进行企业的经营规划是远远不够的,政策有了,发展企业的资源有没有?有多少?企业所处市场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市场接受企业的哪种运营模式?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一一研究、解决。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对全国物流企业的新政,但沿海物流企业远洋运输线路发达,国际接触机会多;内陆物流企业拥有大量的铁路、公路网络。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工业、金融业附加值大,人群消费水平高;内陆地区土地幅员辽阔,工农业增值空间大,人均消费水平较高。大型物流企业人财物力资源雄厚;中小型物流企业术有专攻。故企业高层要对这些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市场环境因素进行细致、认真、全面的分析,切不可挂一漏万,因小失大,丧失市场良机。

(2)明确竞争位置,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企业规模有大有小,企业能力有高有低,企业发展有先有后,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企业必须通过市场环境分析,找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利用这些优势驾驭市场机会,规避市场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威胁。

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或为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或为新建,他们的经营能力和市场控制力或较为单一,或市场范围不广,虽有一定的业务专长,如仓储,铁路、公路、水路运输,货运代理,货品加工等,但综合能力不强,大都只能单独完成物流链条中一个节点的工作,故多属于市场跟随者。因此,他们不可采取市场领导者和市场挑战者的竞争策略进行企业的经营活动,需分析、判定与其开展同类业务的市场领导者,选择紧密跟随、距离跟随、选择跟随等经营战略,制定出一条避免触动竞争者利益的发展道路,既不必承担用于创新的高额费用,也用不着冒创新的风险,却能获得很好的利润。

2.2 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市场观念

企业无论是否已经认识到、自觉或不自觉,客观上都存在着自己的经营思想。企业的经营思想也称为企业经营哲学,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使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由一系列的观念所组成的。企业对某一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就是某一方面的经营观念。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企业的经营思想内容也相当广泛。主要包括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长远观念、社会观念等,其中企业首先要树立市场观念。市场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顾客关系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顾客需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源。物流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什么时候提供、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是市场观念的基本内涵。物流企业只有满足了顾客的需求,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获得经济效益,取得企业的长足发展。

2.3 选准进入的市场端口

企业进入某一市场是期望能够有利可图,如果市场规模狭小或者趋于萎缩状态,企业进入后就难以获得发展,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首先要通过市场细分,分清不同市场的特征,估计每个细分市场的吸引力程度,结合自己的企业能力,选准进入市场的端口——目标市场。

鉴于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实力,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化的专门市场作为营销目标,集中企业的优势力量,对其采取攻势营销战略,易取得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2.4 提升中低层员工的工作能力

企业最大的资产、资源是企业的优秀员工。中低层员工的工作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高中低层员工的工作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首先要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企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培训的内容上,应该与公司的需求紧密结合,即灌输及传授的知识要与企业业务密切相关,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只能使培训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在培训的途径上,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与高职院校相结合,可以组织员工参加专业的知识讲座或技能培训,可通过“订单式”培训,为企业提前预定职业从业人员。

再次,构筑学习平台,促进员工成才。企业员工不管在哪一个岗位工作,自身知识的充实和更新是至关重要的。要不断加强对新领域、新事物、新情况的学习与认识,用新知识和新技术丰富自己。中小型物流企业教育培训要想取得好效果,就要为员工构筑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吸引更多的员工广泛参与。员工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学习,在本职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提高自己的工作执行力。

作者:朱华

上一篇:标杆管理中的营销管理论文下一篇:镇上半年党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