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硬质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导读: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环境”三大要素,采用“点、线、面”三个层次控制河道空间,以还原河道本来的“水清,岸绿”的风貌。同时,将水文化与历史文化进行串联,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硬质景观设计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城市硬质景观设计论文 篇1:

生态诉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究

摘 要:未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必须在保持城市自然河流廊道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把完整的生态系统视为滨水景观设计的绿色基底。我们既要摈弃“硬化河岸,改曲为直”的景观设计思维定式,也要纠正不切实际,片面追求奢华与离奇而漠视生态的景观设计理念。自觉践行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生态滨水景观设计理念,使之与我国城市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生态文明需求相向而行。

关键词:生态;城市;滨水景观;景观设计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工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水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城市景观面貌的同时,对协调并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不断加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对改善城市水系功能的重要性。然而,纵观如今国内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其中不乏片面强调滨水景观表象效应,而忽略保护或修复原有水系生态环境内涵的事例。有些人工滨水景观甚至破坏了城市水体,对营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反作用。

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现实意义

从古至今,逐水而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亲水情怀甚至逐渐演化为人类的某种本能需求。逐水而居这一特质促成了在自然河流水系周边区域内城镇的诞生与发展,而城市中的水系又与城市文明、生态环境和景观面貌等元素息息相关。放眼世界各地,沿海沿江以及河流湖泊密集的地带,周边城市的建设以及相对应的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基本都围绕着天然水体而展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人们对良好的城市环境的诉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滨水景观的承载体,指的是与天然的湖泊、河流相比邻的土地或建筑区域所形成的“水场”,其范围包括200~300米的水域及相邻的陆域空间,对人的诱导距离大约为1~2千米,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城市滨水环境是集商业、休闲、文化、娱乐设施于一体的空间环境,其中亲水环境是滨水地区最有活力和最具魅力的休闲娱乐一体化场所。[1]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常用的人工表现形式有滨水步道,亲水平台、栈道、踏步,以及滨水广场和人工亲水沙滩、绿地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国内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中山市岐江滨水公园、迁安市三里河生态走廊、无锡市九里河中央公园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秦皇岛汤河公园等等。这些滨水景观设计不仅在视觉形式感方面做到了装点城市水系区域空间,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更具有修复被污染河道生态环境的实质性功能。上述案例可谓是未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趋势的代表作,其秉持的生态理念值得肯定、借鉴和推广。

2 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局面下所面临的各种水环境问题。城市自然水系是滨水景观设计的根本立足点,而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却有400多座城市面临着缺水的困境,75%的地表水系和64%的城市地下水源惨遭污染。目前,一些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模式已然种下了大量“反生态”的恶果,更让人揪心的是在这种模式之下,部分现代都市人对城市自然水系的感知缺失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生态伦理危机。导致绝大多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并未考虑到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去治理并修复因人工干预而造成破坏的自然水体环境。这类滨水景观设计所采用的设计理念和施工工艺仅为了满足短期的景观装饰要求,或出于所谓的安全目的而强制性改造甚至破坏天然水系走势及周边生态环境,因而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诉求。

我国城市常见的河流水系景观改造工程,大多采用“改曲为直”的做法,将水系原本蜿蜒曲折的自然走势改为人工规整形态,并浇筑混凝土硬质护岸。更有甚者,某些城市水系的河床也被整体封盖在厚厚的混凝土之下。这些理水措施看似有利于水流疏导,有助于防洪排涝,实则是禁锢住了大自然的“血脉”,并切断了水流和土壤之间的物能转换,同时阻碍了地表水系的自然渗透过程,水体自然流速变缓,失去了自我清洁和修复的能力,加上大量城市废水的肆意排放,许多原本干净清澈的城市水系变成了一潭死水。与此同时,土地得不到河水的渗透,无法向周边地域内的植物提供水分,植物失去生命力;而由于河水被禁锢在混凝土之中,土壤蓄水量减少,更加速了河水蒸发。而硬质的驳岸同样阻断了土地和水流之间的生态联系,大量半水生植物和两栖类动物无法生存,生态链被人为打破。所以,在这样的现状之下,相当一部分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项目仅仅依靠一些形式元素,营造出在短期内具有一定景观观赏价值的滨水“场所”,却无法从更深层次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角度出发,构建具有生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滨水景观。因此,完善生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已是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

3 城市生态滨水景观设计

未来城市滨水景观,应当明确规划设计理念。倡导生态优先,以建立一套有“生命”的滨水可循环系统作为基底,在此基底上再进行相关的开发、改造和建设。以秦皇岛汤河公园滨水景观设计为例,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态滨水景观设计,公园内所有景观单元均沿河设计。在前期规划的过程中充分做到了水体景观、植物景观、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达到视觉效果和生态功能的统一。汤河公园滨水景观在设计之初就已定下最基本的生态理念:严格保护原有水域和湿地;严格保护现有植被;设计要求工程中不砍一棵树;避免河道的硬化,保持原河道的自然形态,对局部易塌方河岸,采用生物护堤措施;丰富的乡土物种,包括增加水生和湿生植物,形成一个乡土植被的绿色基底。[2]诚然,汤河公园构建生态滨水景观的设计思路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但我们从中不难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即未来的城市滨水景观应在尽可能地保留、保护好现有场地生态资源和城市水体环境前提下,充分加以合理利用,协调好开发、保护、修复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初应对场地进行充分细致的调研考察,尤其是对区域内原生的滨水动植物资源进行针对性保护。这部分原有滨水植物资源是构成整个滨水景观生态环境的绿色基底,其稳定性和多样性远优于外来引进的植物物种。此举目的在于以最少的人工干预保留区域内滨水而生的乡土植物,并在此基础上以乡土植物作为标本进行大规模扩种,同时适度引进观赏类景观植物作为点缀,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滨水区域内生态稳定性的同时,又满足了城市居民对滨水区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

其次,对自然河流的地形与走势应保证最少量的改造,尽可能保留原有地形地貌以及区域内的历史人文遗迹,真正做到在最少人工干预的基础上,针对待开发滨水区域进行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切忌进行“面子工程”式的“改曲为直”、“整齐划一”以及硬化河道等景观改造模式。

再次,在对城市河道进行景观规划和治理时,可以根据水文条件,沿河岸适度增设人工湿地系统。湿地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过滤并清洁自然水体的功能,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生态环节。在城市河道沿岸增设人工生态湿地系统,通过其对水体的净化功能,可有效降低城市污水对河道的污染,使河道恢复“生命力”,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除此之外,未来的滨水景观区应减少硬质护岸铺装面积,增加。例如,卵石护岸、草皮护岸、木桩缓坡护岸等形式的生态护岸面积,还河流以自然形态。实践表明,生态河流治理法比传统的河流治理法能更有效地促进不同基质界面之间的水分、营养、能量的循环,提高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3]除此之外,在位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城市水体河岸地带,可大面积人工种植水生植物。例如,挺水类的芦苇、香蒲、梭鱼草、花叶芦竹等,以及浮叶植物和水缘植物。此举一方面有利于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功能,进一步加强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鱼群及两栖类动物的栖息繁衍,在很大程度上修复并解决因人工硬质护岸造成的水体生态链断裂问题,并增加水景的景观可观赏性。

4 结语

未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必须在保持城市自然河流廊道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工干预的痕迹,把完整的生态系统视为滨水景观设计的绿色基底,我们既要摈弃“硬化河岸,改曲为直”的景观设计思维定式,也要纠正不切实际,片面追求奢华与离奇而漠视生态的景观设计理念。我们一方面要继承我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师法自然,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另一方面又要以宽阔的艺术设计视野大胆汲取当代国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合理内核。自觉践行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生态滨水景观设计理念,使之与我国城市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生态文明需求相向而行。

参考文献:

[1] 翟伟.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

[2] 俞孔坚,陈晨,牛静.最少干预——绿林中的红飘带 秦皇岛汤河滨河公园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07.

[3] 马超.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作者简介:黄霄(1987—),男,江苏南通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学硕士,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与理论。

作者:黄霄

城市硬质景观设计论文 篇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和谐宜居理念应用

导读: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环境”三大要素,采用“点、线、面”三个层次控制河道空间,以还原河道本来的“水清,岸绿”的风貌。同时,将水文化与历史文化进行串联,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采。

关键词:南淝河 景观设计 设计理念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河道改造和治理工程,特别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通过对河道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滨水空间的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上海苏州河、成都府南河、太原汾河等河道的改造工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试图在南淝河河道空间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设计理念出发,结合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提出景观设计理念和策略,以促进南淝河健康稳定运行,还原南淝河“水清,岸绿”的景观面貌。

一、南淝河河道空间现状特征

(一)南淝河水系现状

贯穿合肥市区的南淝河,古称施水、金斗河,全长42.1km,河面宽22~170m,是合肥市的母亲河。由于受长期的水质污染,南淝河河面散发出阵阵腥臭味,严重影响了两岸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整体形象。控制和治理南淝河的污染,改造河道两岸的滨水环境,成为改善当地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中之重。

(二)南淝河河道空间特征分析

由于河道所处位置和两岸用地特征的不同,沿南淝河自西向东,河道两岸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形成四段空间分区。(见表1)

二、南淝河现存弊端与发展机遇

(一)南淝河现存弊端

1、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近年来,大量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入河道,使南淝河的排污量远远超出河水的自净能力,造成河道蓝藻年年暴发。虽然政府实施了河道清淤、生态补水、截流排污等工程措施,对水质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河道整体环境的改善程度却不容乐观。

2、城区内河道大量采用传统护岸形式,忽视了河岸的生态效应

传统硬质护岸隔离了水和陆地的联系,使水中生物丧失了栖息空间,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大大减弱。如何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成为河道综合整治和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3、岸线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城市与水的关系不够密切

流经市区的河流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河道空间可以密切城市与水的关系,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通过堤岸景观设计,保护河道自然资源与城市人文资源,既契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特色,又能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空间。然而目前,南淝河的岸线开发尚属于初级阶段,其河道空间尚未与城市生活产生密切联系。

4、河道沿岸缺少景观设计,无法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

市民对于南淝河环境治理呼声很高,既表达了对于和谐人居环境的向往,也反映出不断高涨的亲水要求。但是由于水质污染、环境恶化、传统型护岸对生态功能的损害、堤岸空间的单一狭窄、生态绿化用地的缺失等原因,南淝河未能给人们带来足够的休闲游憩场所。

(二)南淝河的发展机遇

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合肥提出了迈向巢湖的设想。南部滨湖新区的快速建设,勾勒出城市“通江达海”的战略意图和向“滨湖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在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发展的趋势之下,南淝河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其与城市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由于滨水环境的恶化和景观设计的缺失,南淝河并未发挥其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主导作用。如何顺应城市空间发展趋势,满足人们对“水清,岸绿”的人居环境及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日益高涨的需求,成为南淝河环境整治和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南淝河景观设计理念

南淝河景观总的设计理念:结合南淝河污染治理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环境”三要素,积极梳理河道空间,创造一条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融入生活、体验丰富的城市河道,为市民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具体分为:一是景观设计与河道自身环境融合,为市民提供观赏自然和休闲运动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融合,使河道呼应城市的发展,展现城市的特色魅力。三是景观设计与驳岸形式配合,结合河道不同区段的水力特性和环境特征,优先选择自然型和生态型岸线。对于不同的驳岸形式,采用不同的河岸构筑物组合和设计方式,设计多样性的休憩空间。四是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结合,打造“城市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的绿色廊道,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凸显城市自身特色。

四、南淝河景观设计策略

在以上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南淝河分区差异和线型变化特征,采用“点、线、面”三个层次控制河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并各有偏重:“面”层面主要控制河道风貌和功能定位;“线”层面主要控制河道线型和规范驳岸设计;“点”层面主要控制节点的选点及其景观设计,营造宜人的亲水环境。

(一)“面”控策略

1、因地制宜,分区定位

根据“生态、景观、环境”三要素综合考虑的原则,在符合河道生态效应要求、城市发展趋势以及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等要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分而治之。对南淝河现有四个区段进行分区定位和景观设计控制,塑造各具特色的滨水空间(见图1)。

(1)区段A:绿色港湾。围绕“绿色港湾”,重点保护和恢复河岸制备,并结合森林公园建设设置沿河步道和节点,营造亲水空间,形成展示合肥山野林趣的自然岸线。

(2)区段B:城市舞台。定位“集中创造城市魅力的展示舞台,营造市民旅游休闲的温馨港湾”。利用环城公园北段现有景观、空间条件,重点设计环城游憩带,使此区段水岸成为集中展示合肥城市生活的绿色岸线。

(3)区段C:码头水岸。围绕“码头水岸”,通过对滨河工业及老码头的改造,打造现代的工业码头水岸,形成亮化城市水岸形象的工作岸线。

(4)区段D:河滨田园。突出“中心城区与滨湖新区的绿色纽带”概念。利用市郊近巢湖流域的生态农业特色,建设沿河滨湖田园景观,使此处水岸成为集中展示合肥阡陌纵横的田园岸线。

2、文化提升,注重特色

通过景观设计,融合自然资源与城市人文资源,形成城市文化的“面”状空间载体。既密切城市与水的关系,又能提升景观设计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四种岸线区段的划分,分别突出山野林趣的自然文化,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文化,水岸码头的工业文化和阡陌纵横的田园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差异性放大,形成特色鲜明的空间体验感受,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合肥素有“三国旧地、包拯故里”之称,南淝河沿河及周边,尚存有历史文化遗存。要在南淝河沿河及周边地区,恢复古旧建筑,建设民间博物馆集群,集成和连接合肥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南淝河历史文化长廊”,即将水文化与历史文化进行串联,展示合肥和南淝河的历史文化风采。

(二)“线”控策略

1、保持河道生态化

(1)河道线型生态化。河道岸线景观不但向人们展示河流的自然美感,同时,也应确保生物群落的栖息空间。景观设计中要避免传统驳岸工程“截弯取直”的做法,保持河道生态线型,“易弯则弯”,特别要注重保留河道自然河湾。

(2)岸线设计生态化。在岸线设计中应用生态护岸的材料和构造设计方法,模仿自然岸线具有的“可渗透”的特性,兼具驳岸工程要求的稳定性和强度。同时,结合景观设计,形成丰富的组合形式和具有韵律的纹理特征,既利于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又利于淤泥附着,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3)河网群落生态化。植物群落是河道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恢复和培育的基础。河岸植被由堤顶到河床形成多个植物群落序列,从由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的陆生植物群落,过渡到岸边湿生挺水植物群落,再变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区的漂浮植物群落。在河岸植物群落的重建修复中,要考虑河岸的水文水力特征、土壤特性和不同的航运、景观休憩等功能,合理选择植物配置方式。在区段A、D的自然岸线内,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序列;在区段A、C的城市水系和园林水系不具备培育完整植物群落序列的岸线中,则要根据不同的滨水环境,选择适应的植物种类和相应的群落结构形式;在河道水体污染的岸线内,优先选择抗污染和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植物群落。

2、河道驳岸分区分类设计

根据空间尺度和所处区段的不同,对于河道驳岸进行分类设计:(1)对于河岸腹地较大、且植被覆盖较好的,可采用自然原型护岸,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2)对于河岸腹地较大、坡岸较陡的易造成冲蚀的河段,可采用自然型驳岸以巩固河道,种植密度较高的耐湿性灌木和水生植物,构建立体层次的植物群落,恢复河岸的自然状态;(3)对于河岸腹地较小的,要对人工驳岸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同样在驳岸上配置植物,形成自然人工型驳岸;(4)结合河段的功能分区,对于亲水活动多的岸线,要开发成人工景观型护岸,在营造良好景观环境的同时,兼顾河道的生态效应,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融合。(见表2)

驳岸设计中还涉及对已有传统硬质驳岸的改造。传统驳岸重防洪固岸,将断面渠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的自然功能,且绿化较为单一,景观效果不佳。对于已经渠化的驳岸,改造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加河岸带绿化层次,改善景观环境。二是对护岸自身结构进行改造,通过植被培育和景观设施设置,形成良好的滨水环境。如在坡面处进行堆土处理,种植耐水植物,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在驳岸处设置亲水平台或在坡脚处堆石,形成良好的亲水空间等。

(三)“点”控策略

1、结合景观视线控制设置节点

两岸的景观要素设置要彼此呼应,形成通畅感。设计时要考虑河岸现有条件,确定主要视点,通过视线分析,确定其他节点的布设。节点设置分为桥头节点、景观节点和码头节点三个层次。(1)桥是河道的跨越结构,具有纵向分隔和横向连通的作用,通过设计形成节点空间,满足通行和交往的需要。(2)景观节点即一定范围内景观的核心,设计时既考虑河道的整体空间形态,同时也要与城市的道路和绿化轴线结合,形成视觉通廊。(3)码头为满足游人观景休息和工业生产之用,按照使用功能,选择合理的空间尺度和景观设施。

2、结合生态技术设计节点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影响,南淝河水质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情况较为严重,这使得河道景观设计不仅要具有美化环境的美学功能,同时要具有维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的作用。在对南淝河节点设计中,积极运用生态技术方法,改善滨水人居环境,主要策略包括:(1)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在河岸空间内,建设湿地公园。利用湿地的净化能力,改善水质,美化环境;(2)在河道内铺设人工浮岛,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净化水质,同时通过对浮岛的景观设计,形成多样的河道空间,丰富景观效果。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2008ZX07316-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625);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

参考文献:

[1] 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河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2] 东长红.川道型城市河道堤岸空间景观设计[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3]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苏州河的功能定位与综合整治目标[J].上海环境科学,1997,16(1):6-7.

[4] 上海市城市规划协会.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简介[J].上海城市规划, 2004(4): 18-26.

责任编辑:欧阳忠伟

作者:贾淑颖

城市硬质景观设计论文 篇3: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浅析

【摘 要】文中讨论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思路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图文并茂的阐述了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原则、理念以及所能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道路景观;景观设计;绿化设计

1.城市道路景观功能

一般说来,城市道路景观是展示在道路使用者视野中的道路线形、道路构成物和周围环境组合体,也就是人们从城市道路上所看到的一切东西。广义上说,城市道路景观不仅仅是视觉景观,还连带交通、环保、经济发展、历史文脉、旅游等因素在内,是城市重要的线形景观。近年来,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对外宣传的窗口,地块增值的必要因素等,愈来愈受重视。要做好道路景观的设计规划就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也就是合理的选择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并确定其重要性,并依此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本文主要以绿化景观设计为切入点,讨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思路方法。并以实际案例,图文并茂的阐述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重点及难点。

2.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

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内在因素,主要指道路红线以内的东西,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类:

(1)实用性:路栅、路障、路灯、路钟、座椅、电话亭、邮筒、垃圾筒、公交站亭、地下道口、人行天桥等。

(2)审美性:街道树、花坛、喷泉、雕塑等户外艺术品,地面艺术铺装等。

(3)视觉传达性的:交通标志、路标、路牌、海报、地面标志等。

二是外在因素,主要指背景建筑。道路两建筑构成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向性的最有力的因素。

3.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思路方法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都是在道路主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部分道路都是线性的。道路的车道线、路缘线、边线等构成了多道平行线条,强化的道路的延伸性和指向性。长时间行驶在这样的道路上会让驾乘人员感到单调乏味的、甚至疲劳。这时候道路两侧的绿化景观等就非常重要了。

针对交通道路速度要求的不同,其绿化规划设计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交通道路绿化景观的观赏者多处于高速行驶状态,在这一状态下景观主体(人)对景观客体(道路与沿线景物景色)的认识只能是整体概貌和轮廓特征。因此就道路以及绿化景观而言应做到线形、边坡、分车带、绿化、铺装等软硬景具有连续性、平滑性、自然且通视效果好。沿途景观给人印象应力求轮廓清晰、醒目、错落有致、色彩协调、风格统一,做到一个“势”字。

相反,当观赏者处于慢速状态下观赏道路景观时,这部分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形”的刻画与处理上。如绿化植物选择、植物造景以及植物造型等。因此全面的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一方面需要全面考虑现代交通条件下各种速度的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征;另一方面,更需要根据道路的性质与功能,将道路分成若干个视觉等级,选择主导的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性作为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

4.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1)认真调查道路的周围环境和立地条件,为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仔细分析合理规划。

道路绿化包括行道树、分车带、中心环岛和林荫带四个组成部分,为充分体现城市的美观大方,不同的道路或同一条道路的不同地段要各有特色。绿化规划在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同时,四个组成部分的布局和植物品种的选择应密切配合,做到景色的相对统一。

(3)适地适树,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切忌盲目引种,造成损失。

5.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功能

道路绿化的功能:道路绿化设计的基本原则,道路绿化设计应统筹考虑道路的功能性质

(1)生态保护功能——遮阳、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改善道路环境小气候、保护路面、稳固路基。

(2)交通辅助功能——防眩作用、美化环境、减轻视觉疲劳、标识作用、交通组织。

(3)景观组织功能——道路绿化植物和道路构成景观、衬托城市建筑、对周围环境进行空间分割和景观组织、遮蔽及临时装饰美化。

(4)文化隐喻功能——表现城市地域文化特征的乡土植物,塑造个性城市植物配置形象。

6.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的实际应用

下面以2011年大石桥市重点道路(青龙山大街)景观设计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大石桥市位于辽东半岛中部,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镁矿储量居全国首位,是世界“四大镁矿产地”之一。同时这里有全国最大的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工业的大力开发使得生态绿化建设严重滞后。此次道路景观建设承载了大石桥市经济发展的重任。突出自然、生态、创新、独特的道路绿化手法,放大城市容量,促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拓宽城市发展空间,美化城市整体形象,带动城市整体升值,给城市带来新的飞跃。

(1)现状分析:青龙山大街位于大石桥市南侧,全长5.0公里 。路面宽度为36米,中间绿化隔离带宽度为12米,两侧绿化带宽度为24米,是大石桥市重要的规划道路之一。该道路东西贯通大石桥市南部新区,毗邻新的行政区域,是新城区的重要景观大道,一方面起到了城市交通主干线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展示及改善城市的环境生态功能。

(2)在绿化景观设计时发挥三大功能,体现三种效果,考虑三个因素。

①发挥三大功能:一是交通干线功能,充分发挥其快速通道功能。二是城市景观大道功能,使之成为新老城区之间的一大城市景观。三是绿化景观功能,展示其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功能。

②体现三种效果:一是气势宏伟,体现一流效果。二是美观大方,显示城市建设名片及窗口大道的风格。三是绿色屏障,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展现现代都市园林风光。

③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实施的可行性,主要考虑选用植物的生长特性,在本地区生存的质量,表现效果。二是建设成本。讲究植被的有机、艺术的结合,不单纯追求高档搭配。三是养护成本。充分考虑长期养护问题,尽可能降低养护成本,便于保持。

(3)青龙山大街标准段平面与剖面图。

两板三带式绿化是现代城市道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既满足城市交通的作用,又能弥补道路建设给城市带来的破坏,是道路生态设计的成果。我们研究考察了与青龙山大街相似的深南大道和大连金石滩道路,目前绿化做的比较成功的案例。其中深南大道中间分车绿带采用几何构图的低矮绿化,图案清晰、简洁;但缺少防眩功能,缺乏立体感。大连金石滩道路以乔木组团式种植为主,形成中间隔离林带,密闭性好,通透性差,没有变化。综合以上两种形式的优点,我们对青龙山大街进行更合理、更新颖的设计方案。

青龙山大街采用栾树作为行道树,作为整条道路绿化的主线 。将三带绿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道路断面形成W形。两个道路板块上的车辆以及行人能够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内通过,安全而舒适。

青龙山大街与哈大公路交叉口处是重点设计的位置,是景观大道的窗口。12米宽中间分车绿带端头处在安全视距外,设计以景石为主景,配合地被、灌木如地被石竹、桧柏球等形成组团式精致景观,应用银杏作为绿化环境展示背景,体现城市道路绿化展厅作用,灿烂的鲜花和文字代表大石桥市民的热情。中间分车绿带采用疏密有致的绿化栽植形式。在密林处能形成相对安全独立的街道景观,在开阔处三条绿带还能整体一致,视觉通透。

(4)道路两侧22米宽绿化带应用大乔木、小乔木、灌木、树球、地被组成多层次的复式植物群路,营造春季观花、夏季观叶、秋季观果、冬季观青,四季皆有景的绿化景观。充分利用多种植物的不同形态、色彩,大胆使用大面积花灌木组团与大气流畅的模纹,形成同一条道路富于变化的种植特色,营造气势磅礴的景观效果。

①青龙山大街与其他规划路形成三个道路交叉口。由于周围是居住性用地,设计成游园式,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场所,为绿化带增加人文特质和灵魂。

②此为12米宽绿化带横剖图,分隔带形成对面绿化的框景,增加多视角观赏。

③青龙山大街绿化设计以“城市展厅、生态走廊”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充分展示大石桥市生态城市发展的新成果。

④新颖的道路绿化配合新式公交站台停靠点,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⑤特色景观雕塑能为整条道路增加人文内涵,体现大石桥市文化、经济、生活蓬勃发展。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驾驶限定的室外空间取得有趣的感受和景观价值。让交通不仅能成为一种功能性的景观,还能使乘车者愉悦。绿化景观的布置丰富了道路两边的天际线,使城市道路与城市建筑、街景结合的更加自然。平面上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长度800m为最大绿化景观单元,长度300m为基本绿化景观单元。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布置景观变异点,适时地创造兴奋点,为行人创造亲切宜人的现代化都市绿化景观。

7.道路设施

生活型街道通常有步行者在活动,此种活动常有使用性和观赏性。故要求道路景观设计中多设置公用设施等硬质景观(如座椅、候车亭、交通标志、照明等等)以及选择宜人的色彩和尺度,这样可增强人们的美感和愉悦感。

8.结束语

最美的道路景观是将道路充分地融入到大自然景观中,使其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网络促进了城市道路园林艺术流畅、明快风格的形成。道路景观设计师一个新的课题,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统一的内容,但景观设计总的原则是:道路景观应与道路构造协调、与当地风土、历史及时间协调、与时代感协调、与运动中人的感知协调。

【参考文献】

[1]熊秋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21):299-300.

[2]曹灿景.论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应遵行的原则[J].山东林业科技,2006,163(2):79-80.

[3]中国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陈小佳.道路景观设计元素的探析[J].交通科技,2008,(2):60-61.

作者:赵艳

上一篇:财务实习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大学运动会加油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