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设计任务书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广场设计任务书(共11篇)

城市广场设计任务书 篇1

一、课题名称:北方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二、课题来源:自选

三、课题任务:

1、掌握城市广场的基本组成要素,运用城市景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本方案设计。提高

学生解决城市景观设计中相关的功能、空间、环境等综合问题的能力;掌握设计的基本过程和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要求及相互过程;初步掌握城市中心广场设计的构思、方法和设计技巧的能力。

2、培养收集资料、调查分析、设计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学会运用工作模型辅助

设计的方法。训练综合思维的方法和方案设计的技能。

3、注意北方地域性气候特点,了解寒地城市户外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要点。

4、进一步掌握徒手草图、工具草图、模型和渲染等表达设计方案的能力。掌握工具绘图的技能、进一步规范制图标准。

四、设计用地:见条件图

五、设计要点:

1、用地位于该城市的商业文化中心,周边商业建筑密集:北侧为某商厦、东侧为文体中心、南侧为大型购物中心、西侧为邻某青年活动中心和商场。基地内古树需要保留。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周边的环境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2、基地东、南两侧由商业步行街围合,西侧为城市次干道。交通较为复杂,在设计中应充

分考虑人流、车流的组织和与地形特点的结合,并满足行人安全与便捷的交通要求。

3、设计应充分体现地域性特征,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创造良好、舒适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和优美的城市景观。在保证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等条件的同时,应考虑结构、构造的可行性,并有效的利用土地,考虑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4、应从使用者出发,考虑社会与文化内涵,考虑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特点,关注特殊适用

人群的特点(老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并做好相应的无障碍设计。

5、遵循有关制图的标准和规范要求。

六、设计要求:

1、满足购物和其他人群在此地休憩、游览、观赏和多种集会等活动;

2、提供相应公共设施,如铺地、绿化、休息椅、照明、公共艺术品、水景、舞台、商亭等。

3、考虑机动车、自行车停车场地;

4、合理解决主要、次要入口与道路的关系。

七、设计成果要求:A3图纸

1、总平面图1:300,标明设计的主要环境设施

2、分析图:交通流线分析、景观及动静分区

3、竖向景观设计1/300,沿两条道路的广场立面,两个广场剖面(剖面位置自选,应能体

现场地内高差变化和主要设计意图)

4、主要景观小透视(4个以上)

5、广场总体鸟瞰一张

6、设计说明(不少于500字)

城市广场设计任务书 篇2

追述广场的发展历史, 已是走过了数千年的漫漫历程。从西方看,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由于当时浓郁的政治民主气氛和当地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那时的人们喜爱户外活动, 这就促成了室外社区交往空间的产生。同时, 他们把自己对空间的体验感受和审美情趣反映到广场的规划设计中。

古罗马的广场 (Forum) 的使用功能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除了原先的集会、市场职能外, 还包括了审判、庆典、竞技等。其中, 罗马本身的广场群是最壮丽辉煌的, 其四周一般为庙宇、政府、商场、巴西利卡等城市最重要的公共建筑。著名的实例有恺撒广场 (Forum of Caesar) 、奥古斯都广场 (Forum of Augustus) 等。

中世纪的意大利城市广场在西方的城市建设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功能上讲, 意大利城市的广场主要分为市政、商业、宗教以及综合性等类型。中世纪城市具有一种高度密实的城市空间特征, 随着教堂、修道院和市政厅的建设, 人们逐渐感到应有某种开放空间与其功能相匹配, 这种局部拓展的空间区域就成为广场的的雏形, 市民们在此参与城市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商务的活动。著名的实例有锡耶纳的大广场等。

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主要特点是, 力图在城市建设和对现存的中世纪广场改造中体现人文主义的价值, 追求人为的视觉秩序和庄严的艺术效果。这一时期的广场建设中, 科学性、理论化、理性化程度明显得到加强, 并运用了透视原理, 比例法则和美学原理。圣马可广场就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的。总的说来, 文艺复兴的城市广场在具体规划设计方面建立了一种至今仍有效的实用美学规范。

中国古代的广场较为缺乏。散布于少数城市和民间乡镇的主要是庙宇、宗祠和市场广场。明清以来, 随着城市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在城市中心以及城市对外交通的门户上逐渐有了商业性的公共空间。此外,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不少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广场。可以说与西方相比, 过去中国的广场文化和观念思想是相对滞后的。

我国现代城市很少有“客厅”、“起居室”一类的公共活动广场。这可能与我们民族的闭关自守的内向性格有关, 不喜欢抛头露面, 对户外活动只旁观而不参加等有关。我国的广场在前一段时间还基本上只有三种类型:交通广场、政治集会广场和新兴的政府大厦广场。现在在中国作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广场正日益增多起来, 可以说中国现在正面临着一个休闲广场热的问题, 因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城市中广场的重要性。现代城市广场建设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围合和视觉美感问题, 它更是一个城市有机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广场的设计应该从界定一个广场的功能开始。城市广场的功能和作用有时可以按其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和规划设计的要“复古设计”或“波普风”等等, 但是它好像不能和这些同日而语, “绿色设计”已经不是单纯在做形式上的探讨, 这是除了形式以外更多的设计思想和生活引导。成功的“绿色设计”的产品来自于设计师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意识, 并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运用设计师和相关组织的经验、知识和创造性结晶。它有大概的趋势和类型:

1.环保的材料, 实用节能

2.简单无过分装饰, 强调经济性

3.组合和循环设计

4.用视觉语言来传导环境保护

当“绿色设计”渐渐融入主流产品和生活形式时, 设计师所面对的不只是走在前面的“绿色狂热分子”或“环保主张者”, 而是普通的大众的消费者。如果设计仅注重功能性, 如果只是注重环保的意识概念似乎也显得不足, 可能还是会回归对视觉审美求而定, 有时它可以结合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如政府、写字楼、博物馆或影剧院等来兴建, 有时可以处于城市主干道的交汇处。今天的现代城市广场还愈来愈多的呈现出一种体现综合性功能的发展趋势。广场作为城市空间艺术处理的精华, 往往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因此, 城市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中, 广场的空间形态是广场设计最终效果的基础。广场的空间形态主要有平面型和空间型两种。平面型通常是最常见的一种, 如大家所熟知的杭州武林广场等。在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 上升式广场和下沉式广场的应用逐渐增多。上升式广场一般把车行放在较低的层面上, 而把人行和非机动车交通放在地上, 实现人车分流。下沉式广场不仅能够解决不同交通的分流问题, 更容易取得一个安静且具有较强归属感的广场空间。在有些大城市, 下沉式广场常常结合地下人行街、地铁乃至公交车站的使用, 如上海人民广场综合了地铁、地下商业步行街的使用功能, 成为现代城市空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场的空间围合方面, 一般地, 广场围合程度越高, 就越容易形成“图形”的特征。在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中, 考虑到市民的视觉观赏效果和使用, 还需要一定的开放性, 因此尺度观念在广场规划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广场围合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和高差的地形等。广场的围合形式在广场尺度处理上最关键的是尺度的相对性问题, 即广场与周边围合物的尺度匹配问题, 例如广场与人的观赏、行为活动和使用的尺度配合关系。卡米洛西特曾指出, 广场最小尺寸应等于它周边主要建筑物的高度, 最大尺寸不应超过主要建筑物高度的两倍。当然, 如果建筑物处理较厚重, 且宽度较大, 亦可以配合一个较大的广场。广场具有人的尺度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城市广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缓解和调节现代人高节奏的城市生活, 并让他们共享优美的城市公共环境而建设的。至于广场的环境小品布置, 如路灯、花台、各界面的铺装材料、植物花草配置等更要以人的尺度为设计依据。

近年来我国的广场建设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城市广场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去那种四面为城市交通道路所环绕成为中心孤岛的广场减少了, 而趋向于把广场绿地置于主要建筑物的前面或建筑群之间, 有的则串联在步行街之间;

2.过去那种铺地面积很大, 绿化面积很小的广场渐渐的被那种能考虑人们休憩、交往的需要, 比较有人情味有生气的广场所代替;

3.那种平面型的广场逐渐被空间型的, 有较多空间层次, 空间形态丰富的广场所代替。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它最能体现城市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我们需要通过广场设计来标明伟绩, 更需要通过广场设计来体现一种关怀, 为普通人创造可接近的广场空间。记得我曾经考察过上海的人民广场,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些能为他们提供精神活动的场所。上海人民广场以及围绕其周围的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大剧院以及新市政大厦, 在我看来是规划设计者在上海努力营造的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当我在其中看到孩子们欢快地在音乐喷泉中嘻水时, 旁边的白鸽受到人们的爱护, 我的心中感到无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冯炜.李开然.现代景观设计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19世纪末叶以前)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王建国.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规划师, 1998 (1)

城市广场设计定位浅析 篇3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理论体系

一、绪论

在中国,城市广场作为一个真正体现公众民主意识,并在城市发展中体现城市形象的因素,是近些年的事情。传统意义上中国的城市广场由于受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民众的意识较为封闭,在空间上也表现为内向型空间形式,缺乏精心的设计。当前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侧重于设计前期分析与定位不准,导致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层面上注重定位的重要性,从设计的前期就要把握准确广场具体的设计定位,并贯穿与整个的设计过程当中。

二、目前国内城市广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场空间尺度偏大

空间尺度作为衡量广场空间品质的质量高低,这是一种错误的评判标准。由于我国在解放初期在各地方城市设计了一些大型的广场,其功能一般是用于政治性集会,因此在尺度上侧重于满足这一功能而显偏大。但是,这种大尺度的广场只是适合于某段时期,其巨大的尺度与人体尺度的亲切宜人相悖,是不能够作为广场的本质或城市结构的需要而进行设置的。

(二)广场空间围合性不充分

广场的围合性是由周边介质进行组织围合的。由于在设计的同时没有具体对广场周边的环境进行合理的定位与分析,导致广场围合性较弱,给人心理上造成一种空旷感。这样会降低广场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会缩短游人在广场内进行休闲活动的时间。假使以道路作为围合,这样在亲近性方面就会给人造成一种距离感,并且不容易集聚人气,广场的功能就会处于单一化。另外,对于建筑围合的广场,在建筑立面方面的考虑明显不足。

(三)广场主题塑造不强

广场主题塑造不强是很多广场出现的问题。由于设计者将简单的设计元素叠加堆砌,不考虑它所在城市中的结构与地位,也不考虑它对城市面貌的影响。这种欠佳的设计手法使得城市广场在空间形态与空间结构上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相脱节,致使广场毫无设计场所精神性与特色,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文化性与设计理念。

(四)广场人性化设计薄弱

广场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在国内广场中比比皆是。人性化设计就是把人作为主体,以人为本,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富有人文关怀的设计。而国内的广场恰巧是缺失这样一种设计理念或者是反映的这种手法远远不足,设计的景观元素粗制滥造,缺乏对于细节的推敲,致使设计的空间品质大大降低。

三、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理论体系与原则

(一)城市广场设计定位体系

1.性质定位

城市广场的性质定位是由它的功能,所处的具体环境,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地方文脉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的。对于处在具体环境下的城市广场的性质定位,需要我们做到对于具体城市性质,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历史文脉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理的广场性质定位。假如前期对性质定位不准,很难想像将交通性的广场设计成带有休闲性质的广场的后果。

2.尺度定位

城市广场的尺度定位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广场的功能要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考虑。它影响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同时对于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也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为此城市广场尺度定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考虑城市的规模;②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③考虑城市的空间形态;④考虑城市广场周边的围合界面形态;⑤考虑参与者的心理感受;⑥考虑参与者的活动需求。

3.功能定位

城市广场的功能定位主要依赖于周边的围合界面,参与者的活动类型以及城市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具体定位。我们在功能定位层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城市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具体定位

(2)周边的围合界面

(3)参与者的活动类型

(4)广场能的复合性

4.形态定位

广场空间形态从平面上分为单一形态与复合形态两种基本类型。基于这两种平面形态,我们需要针对广场所在的城市结构与形象进行前期定位,做出符合宏观控制的空间形态。影响广场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有:

(1)周围建筑的体型组合与立面限定的建筑环境。

(2)街道与广场的位置关系及交通关系。

(3)广场的自然几何形状与尺度。

(4)广场的围合程度与方式。

(5)主体建筑物以及主体标志物与广场的关系

(二)城市广场设计定位指导原则

1.整体统一性原则

整体性基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定位时需要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布局、总体的空间形态以及对于城市广场的具体控制有深入的认识,立足于宏观的角度有利于形成设计的整体性。统一性是基于广场形态,布局等外在表现要服从于整个城市的宏观战略。在具体的性定位,尺度定位,功能定位,理念定位以及形态定位上都要首先遵从整体统一性原则,这样就不会本末倒置,达到局部服从整体的效果。

2.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作为建筑领域,当前注重生态建筑与开放建筑;作为经济领域,也讲究可持续性发展。诸多的领域面对人类对自然破坏,生态循环系统的不平衡,作出生态可持续发展。这项原则同样适用于本文对于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的指导。

3.人性化定位原则

“人性化”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性化定位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尊重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达到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定位观。尤其对于国内的一些广场来说,最终设计成果就是大尺度少人气,多硬质少树木,极少关注残障人员,使得人们无法真正地介入广场,从而最终荒废。这就是没有运用人性化定位原则指导设计,没有从人的角度进行设计。

4.功能复合性原则

随着生态观念与节能意识的深入人心,当今的城市广场都由单一功能向复合性功能转变。这种类型的广场或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类型;或者是组织多种功能。在这种意义上,对广场的设计定位就应该本着功能复合性原则,对城市广场进行有效合理的功能分区,使得广场更加有效地使用率,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型制的积极空间。

5.场所差异性原则

在设计定位时,应注重城市城市的场所性与差异性原则。场所性就是广场的地域特色;差异性就是使设计的广场对于其他广场来说具有独一性。这样就能给人们在视觉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广场具有明显的识别性,达到定位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郑宏.广场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城市广场设计任务书 篇4

一、设计题目及目的题目:设计单建式地下停车场(地下二层)与地下商业街(地下一层)相结合的两层地下建筑。

目的:

1、了解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内容和规划原则。

2、通过地下停车场及地下街的设计掌握这两种功能要求不同的地下建筑的建筑结构、功能形式以及防护等级的规划方法。

3、通过绘制地下停车场、地下街平面图以及相应剖面图等,巩固提高CAD绘图技能。

二、设计内容

1、结构平面布置图:地下停车场平面图、地下街平面图、地面平面图、停车场出入口坡道剖面图,整体坡面图。

2、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平面布置构思以及相应说明。

3、说明查阅的资料及参考文献。

三、设计资料

本课程设计为单建式地下停车场(地下二层)与地下商业街(地下一层)相结合的两层地下建筑。工程选址于两主道中间大型广场下部。地下停车场主要解决城市地面停车困难问题。地下商业街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购物,就餐,休闲娱乐等服务。耐火等级为1级,防水等级为1级,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框架结构。

地下停车场总建筑面积4000㎡,停车总数70-90辆,外墙采用3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并在外围设置防水结构。柱子一律采用600㎜×600㎜的矩形钢筋混凝土柱子。内部采用240mm厚的砖墙来隔断空间,其中男女卫生间用120㎜的卫生隔断。

地下商业街总建筑面积4000㎡(含下沉广场)。外墙采用3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并在外围设置防水结构。柱子一律采用600㎜×600㎜的矩形钢筋混凝土柱子。内部采用240mm厚的砖墙来隔断空间,其中男女卫生间用120㎜的卫生隔断。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研究 篇5

1.1 城市广场的作用

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 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 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 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 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广场在城市中主要有如下的功能: (1) 是城市特色的有力表述 (2) 是联系建筑群体并使之成为区块整体的核心空间; (3) 弘扬地方文化、展示城市活力; (4) 是城市居民、游客休憩、交往的公共空间; (5) 是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城市形象的窗口; (6) 组织城市动态交通、建立有效的交通秩序。

1.2 城市广场的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 (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 、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 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2.1 集会游行广场

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 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 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 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 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 与城市主干道相连, 满足人流集散需要。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 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 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 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 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 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 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 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 为了组织交通, 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 装饰广场, 形成交通岛的作用, 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1.2.2 交通广场

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 主要为组织交通用, 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 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 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 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 要求树形整齐, 四季常青, 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 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1.2.3 商业广场

当代交通拥挤, 采取人车分流手段, 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 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 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 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 (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 等。

2 现状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广场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偏重形式、贪图规模大, 导致广场尺度夸张、功能不合、利用率低, 缺少人性化的设计。市民对广场不满意, 使得广场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使广场背离了广场的本质, 与百姓产生了距离。 (2) 广场背弃了城市历史, 文化的背景, 丧失了独特的风格, 致使城市广场大同小异。 (3) 城市广场脱离所处的周围环境, 在整体的空间尺度上比例失调。 (4) 城市广场交通组织不协调, 导致广场功能降低。

3 广场规划设计重点

3.1 挖掘历史文脉, 突出地域特色, 树立城市形象

形象对应着景观。正如伊利尔·沙里宁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而广场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掌握城市的文化脉胳, 寻求独自的风格, 把握广场定位。

注重广场主题雕塑设计, 形成城市地标:标志物与可识别性标志物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广场的可识别性。可识别性要求事物的独特性, 针对城市广场来说, 雕塑等景观构筑物以其饱含的艺术特质, 及其容易成为地标景观构筑。因而广场设计应注重融入了地方文脉和地域特色主题雕塑的设计与布局, 打造广场乃至城市的地标。

3.2 面向游憩活动, 解决多功能需要。

功能对应着使用, 广场设计应面向市民, 其核心问题是分析人的使用, 分析人的形如及其精神需求。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 体现“人性化”, 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建立一个具有认同感、亲切感、有意义的城市广场, 必须赋予其内在的文化物质, 也就是场所精神, 而场所精神来源于多样性的人文活动和地方性的文化特征。它应满足不同年龄、职业、不同时辰、气候, 不同活动功能的人们在这里交往、交流、休闲, 并注入地方性的文化活动和民俗风情, 使之与环境美和内在文化品质相融合, 创造具有文化意义的公共活动场所。因此, 在广场设计中, 充分认识人的主体地位, 按使用者的需求来设计, 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行为需求, 能更好地为人服务的城市休闲广场。此外, 交通组织也是城市广场设计颇为重要的一环。广场内部的道路则根据广场景观构图、分区功能、人流集散量而确定宽度和出入口, 以便人流疏散。根据需要布局林荫硬地停车。

3.3 充分利用绿地景观营造怡人环境

环境对应着生态、绿化作用。广场绿地是城市环境中的肺。广场绿地由观赏花灌草坪、疏林草地、景观林地和林荫场地等组成, 绿地上枝繁叶茂的大乔木对广场及周边环境起到生态调节作用。

绿化树种应以乡土景观树种为主, 突出四季变化, 形成景观层次丰富, 季相鲜明的广场绿地景观。

3.4 兼顾日夜活动, 考虑夜景灯光

广场不仅仅在白天是存在的, 在夜晚, 它也是应该是吸引人们的。白天人们更乐意聚集在树下, 或是水池边, 多是一些半开敞空间;而在夜晚, 人们更多地是来到大面积的开敞空间上, 在那里, 他们可以跳舞, 可以健身, 可以聚集在一起……所以, 一个好的广场, 它不仅仅在白天可以让人们畅游其中, 乐而忘返, 在晚上, 它也可以吸引人们聚集其中, 营造出一番欢快闲适的氛围。

夜间是展现广场魅力的重要舞台, 在精心设计的灯光照射下甚至比白天更精彩动人。夜间光环境设计是塑造夜间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是广场设计的点精之作, 既能很好地突出广场的景观形象, 又满足了夜间的照明功能, 使夜间整个环境与白天迥异, 别有洞天。

广场和雕塑的设计之始就应把光塑造考虑进去, 这样才能使广场和雕塑的景观效果日夜具佳。

摘要: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应挖掘历史文脉, 突出地域特色, 树立城市形象;体现“人性化”, 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充分利用绿地景观, 营造怡人环境。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 篇6

关键词:城市广场;分类;人性化设计

一、城市广场的概念及人性化设计的意义

在人类还没有掌握建筑生产的时期,人类主要是在空旷的场地上活动。后来人类逐渐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形成了许多建筑内部空间,这样就产生了室内与室外两种空间场所,而人们将室外空间场所称为广场。广场的广义形态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内部的空间为特征的有限定的场地。第二类,是外部的空间为特征的无限定的无限定的场所、场地。总而言之,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我们这篇文章所探讨的城市广场,就属于上述广义形态中的第二类,是城市中由各种建筑物所围合形成的开敞性城市公共空间。

我们对城市中的各大广场进行考察以后,根据它们的职能特点和使用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其区分为六大主要类型。

(一)交通广场。交通广场的首要功能是合理组织交通,包括人流、车流、货物流等,以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满足畅通无阻、联系方便的要求。广场要有足够的行车面积、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面积,其大小根据广场上车辆及行人的数量决定。在广场附近设置公共交通停车站、汽车停车场时,其具体位置应与建筑物的出入口协调,以免人、车混杂,或车流交叉过多,使交通阻塞。

(二)市政广场。市政广场多修建在市政府和城市行政中心所在地,是市政府与市民定期对话和组织集会活动的场所。市政广场的出现是市民参与市政和管理城市的一种象征。它一般位于城市的行政中心,与繁华的商业街区有一定距离,这样可以避开商业广告、招牌以及嘈杂人群的干扰,有利于广场气氛的形成。同时,广场应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与流通性,通向市政广场的主要干道应有相当的宽度和道路级别,以满足大量密集人流的畅通。

(三)休闲广场。休闲广场不像前两类广场,有一个中心,所有要素都为此中心服务。休息及娱乐广场可以是无中心的、片段式的,即每一个小空间围绕一个主题,而整体是“无”的,它只是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休憩、游玩的公共场所。因此,整个广场无论其面积大小,从空间形态到小品、座椅都要符合人的环境行为规律及人体尺度,才能使人乐于其中。同时,广场的位置选择比较灵活,可以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可以位于居住小区内,也可以位于一般的街道旁。

(四)商业广场。商业广场是城市广场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城市生活的重要中心之一,用于集市贸易和购物。商业广场中以步行环境为主,内外建筑空间应互相渗透,商业活动区应相对集中。这样即便利顾客购物,又可避免人流及车流的交叉。

商业广场大都位于城市的商业区。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及区域核心,它的布局形态、空间特征、环境质量以及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都是人们评价一座城市的最重要的参照物,它表现了城市整套的“生存式样”,也通过商业购物的活动方式和空间特征来满足这种“生存式样”。商业广场则是商业中心区的精华所在,人们在此可以观察到最有特色的城市生活模式。

(五)体育广场。体育广场同样属于每个城市中所不可缺少的广场形式之一,作用是给市民提供一个可以健身娱乐、活动筋骨的运动场地,或者为举行大型的体育赛事提供辅助空间所用,体育广场一般都以大型的体育健身场馆为中心进行布置,在这类场馆的周围都会有许多小型的体育健身场地作为陪衬,以满足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不同的比赛及健身要求。在它们的周围还会设置有许多为体育活动进行服务的辅助性公共设施,比如健身器材、贩卖食品饮料的商店等等,这类广场一般占地面积较大从而供大量的人员进行活动,在空间布置上要遵循类别清楚、分区布置的原则,把相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布置在一起,以便于人们寻找和方便管理。

(六)社区广场。社区广场被称为社区居民的公共客厅,文化展示的舞台,是每个社区为展现本社区文化风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展示场,它一般都应位于正对着社区入口的中轴线上,位于社区的入口处或中心位置上,其要旨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散步休息、接触交往和娱乐等的公共活动场所,社区广场的设计应简洁大方、宽敞通透, 避免高大乔木、建筑物对视线的遮挡,在社区广场道路的设计上,应使得车辆的行驶线路合理有序,使行人与车辆互不干扰,使其成为一个通向社区各个角落的交通枢纽,最大限度的避免车行冲突,使整个广场高效运转,在地面铺装的选择上,要使软质铺装与硬质铺装交错连接,达到美观与实用性相统一,成为一个供人员流散和集中的合理有效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珂,城市广场设计[M],1999.

城市广场设计任务书 篇7

深圳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方案设计任务说明书

一、简述

深圳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是深圳大学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重点基地,深圳大学十分重视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与国外、香港3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育合作关系,与国内近百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每年来校讲学、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达千余人。爱尔兰现任总统玛丽·麦卡利斯,原日本总理大臣海部俊树,著名学者池田大作、饶宗颐、吴家玮、杨振宁、李远哲、牛满江等受聘为学校名誉教授。

为了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为了使深圳大学逐步迈向国内名校营造更优越的条件,学校计划在北校门从东靠近高校科技园南区的一块市政府备用地(面积约21143.5㎡)修建深圳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二、设计依据:

1、深圳市法定图则(南山区高新科技园南区)(附件1)

2、用地红线图(附件2)

3、深圳大学校园总平面图(附件3)

4、国家有关规范及深圳有关法规和章程。

三、项目概况:

深圳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项目往于深圳大学校园东北角紧邻现有深大高尔夫练习场,北靠深南路,东、南与高新科技园南区相邻。

规划设计要求如下:

1、用地位置:高新科技园南区

06-01-04地块

2、用地性质:学校用地

3、总用地面积:21143.5㎡

4、建筑容积率:≤1.3

5、建筑覆盖率:≤30%

6、绿化率:≥40%

7、建筑高度:≤50m

8、建筑面积:27486㎡

9、退红线要求:ab:6m

bc:12m

cd:12m

ad:20m

10、机动车停车位:150辆(地面约30辆)

11、机动车开口:深南路(加油部以东100m至迎道以西50m范围内

与深大校园内道路通过现高尔夫球场接驳)

四、设计要求:

1、设计定位:功能上要求能接待来深圳大学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国内外专家和团体,以及来校短期合作研究的学者;在形象上体现学术交流机构和校园建筑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摒弃商业化的形象。

2、建筑功能:会议、会议接待、住宿、培训、饮食辅助。

3、交通要求:处理好与深南路、地铁站的接驳,处理好地铁与校园交通之间的关系。

4、环境设计要求:营造安静和接近自然的环境,注意降低噪声和交通对交流中心的不利影响。

5、各功能房间一览表:

(1)标准客房

160间,其中二间套房6套,残疾人客房1套。(2)大堂

不小于300㎡

(3)餐厅 大餐厅1间300㎡,包房10间,各25-35㎡(4)商务中心 40㎡(5)书店 100㎡(6)商店 100㎡

(7)多功能会议厅(可举行会议、展示、联欢活动)1间 400㎡(8)中会议室 2间 各100㎡(9)小会议室 8间 各60㎡(10)培训教室 6间 各70㎡(11)资料信息室 1间 120㎡(12)贵宾接待室 1间 80㎡(13)管理办公室 8间 各60㎡(14)交流休息廊 约250㎡(15)健身房 120㎡(16)乒乓球室 2台、120㎡(17)咖啡厅 1间 约150㎡(18)厨房 约250㎡(19)储藏室 约350㎡

(20)车库 停车150-170辆(约6800㎡)(21)设备用房 约1500㎡

(22)走廊、楼梯、电梯、过厅、厕所等辅助面积若干。

城市广场作文200字 篇8

今天是我们北海小学秋游的日子,我兴奋的早早起床了,怕迟到了老师都去了,会丢下我一人,到了学校,严老师带着我们一个个穿过马路,我们到了城市广场。

那里风景很美,空气特别清新,我们走进了一个迷宫,看见一朵朵鲜艳的花,有红的,紫的,橙的,还有黄的,我又看见了鸡冠花,它对我的印象是最深,我们走到了一边有椅子的地方,老师让我们坐下来,我们还合影了,最后老师带着我们回到北海小学,到了教师让我们坐下来吃东西,我真的非常非常开心!

浅谈城市广场的夜间光环境设计 篇9

关键词: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照明设计;光环境

1 当代城市广场的功能结构

城市广场是城市场域内最为典型的一种公共空间,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物质环境的巨大发展,丰富繁杂的生活内容促使人们的情感态度、观念意识复杂嬗变,城市广场的功能也相应承载了更多要旨,体现为多要素、多层次的动态开放系统。这是建立在广场功能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相关机制的基础上的,如广场与城市组织的贴近、广场对公众生活模式的迎合以及广场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等。

概括来讲,此种功能复合化的趋势就是:以单一功能为核心联合其他相关功能,或利用服务的同一职能将多种功能集合统一。如果缺少相應的服务主体,此种动态体系便不能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明确主导功能,并把与之呼应的相关功能集于一体,是实现复合化的广场功能的有效手段。

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倡导的:“规划迄今为止应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使城市更加的多样化”。而多样化的涵义即通过多种功能要素的参与、复合,来促进空间中人的活动的多样性,进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场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功能的复合是城市广场产生活力的源泉,而活力的主体——人及其行为活动,会对场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具有选择性的改变它,同时场域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和诱发人的行为。这种关系是互动且永恒的,城市广场的功能结构也会永远建立在一种动态的开放环境之中。

2 当代城市广场的价值属性

城市广场是为服务多要素、多层次的社会功能而存在的城市开放空间。通常广场可以满足游览休憩,文化宣传和商业服务等需求,是响应市民社会生活的物理载体,具有交通、集会、疏散的原始功能,同时较多的临近城市中的重要空间节点,配合自身的环境设施和景观组织,有效的构成空间枢纽,实现优化城市空间、表现城市形象的复合化功能。

基于公众需求的角度,良好的城市广场空间应当包含场所氛围、构成要素、使用方式等各方面的基本属性。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空间创作观日趋得到认同,“人”的自我感知意识持续受到加强,从而希望客观环境在更高层面上的满足。这就要求城市广场在服务功能需求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思想主题,以便有效形成可实现环境感知意象的节点型城市公共空间(如图1)。其中“社会需求”囊括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市民休憩等诸多内容;“思想主题”则有表现城市风貌、人文内涵及环境品质的多重目的;“节点型空间”指通过城市道路的链接为城市场域内不同功能组团建立协调关系的活力空间,是城市体系内的核心型公共空间形态。

当代城市广场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与人群聚集相关系的,以建筑物、道路等城市肌理要素围合,通过人为设定而能够容纳社会公共活动或满足城市生活行为,并围绕一定主题设计的、共享的开放型空间。它是强调环境公共性的复合型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反映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

3 广场、公众、光环境

城市广场因具备的多复合化体系,决定了其夜间人工光环境必然要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虽然“光”本身没有任何的语义,但是当它作用于特定载体的时候,便显示了“内容的意味”。所以,当代城市广场的照明设计应摆脱亮化工程本身的束缚,将情感需求和美学价值合理展现,才能有助于从更为广阔的视角认识和理解城市广场夜间环境光的价值与作用。

3.1 人性化的光环境与环境的和谐化

物化空间中的人是整个城市环境的感受主体,人们与城市互动,享受城市提供的便利条件,表达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态度。其中,城市广场由于自身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夜间照明成为展现城市形貌的重要元素。因此,在人性化的城市场域中,夜晚广场的照明环境扮演着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作用。

公众人群对光的了解完全来自于生活经验,例如客厅中的壁炉是人们围坐的中心,而通常城市广场中使用的低色温景观灯也有同样的作用,红外光产生的热量感使得广场的公共环境更加具有可被共享的属性。所以,照明可以作为一种途径,把光变为结合环境与公众感知的媒介要素。

当代城市广场除了提供便利、有效的使用功能外,还要创造供公众感知环境、交流信息的地方。而光与照明在对加强环境与人的联系和接触上,就具有很大的表现潜力。可以说,在信息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光与照明更应起到传播城市广场环境信息的作用。

3.2 光景审美与空间美化

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的照明规划工作,希望通过夜间环境中的人工照明达到更新城市形象的效果。从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角度看,当代城市广场的光环境既要成为公众解读城市空间、明晰环境结构的视知觉引导载体,又应成为塑造生动的城市夜景观、传播公共思想的有力途径(如图2)。曾多次召开的议题为“城市亮化和美化”的国际照明学术会议,已经将城市开放型公共空间的照明事业提升到了城市灯光景观建设的高度,并强调照明设计要深入挖掘本土景观和人文景观中独具文化内涵的照明素材,以实现注重城市地域性照明的品位表达、彰显环境个性、避免形象雷同的照明美化。

总之,在构成城市环境骨架基础的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夜间环境光设计中,不仅要提供使用的安全性,还要立足城市情态的诉求,创造出利于人们感知环境、体验空间的场所氛围。

4 城市广场夜间光环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广场的夜间光环境事业的发展很快,对城市夜间环境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但是对光环境的理解和规划仍存在诸多问题:有的“过度”,造成光污染和能源浪费;有的“缺失”,未能有效优化夜间广场环境的属性来调动人们的行为,甚至剥夺了人们夜晚户外活动的权利。导致夜间照明不能良好表达广场的公共属性及文化语义,不利于人与环境的互动。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照明程序缺乏整体规划。当前国内的照明设计流程较多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工作分立进行,往往是项目已完工或接近闻声时,才介入照明设计的任务。使得夜间环境的设计与整体规划脱节,导致照明对景观环境的表现力度失调。只有深入了解广场环境的创造意念及设计意图,明晰工程项目对夜间光环境的需求,统一协调照明与广场既有环境的关系,才能发挥照明设计串联广场空间的作用,将无序的混乱变成有序的丰富。

第二,照明要素缺乏整体规划。广场空间因构景手法多样、造景元素丰富而有别于城市中的其他公共空间,所以对其夜间环境的营造应体现环境的独特性,不仅要亮化环境,还要利用照明設计的特殊语汇丰富广场的内容,并通过光艺术的环境衍生作用优化城市广场的活力。以往国内的广场照明,多是对夜景观的设计缺乏主体认识,照明层次无主次区分,缺少对景观元素整体层面的规划。例如景观装饰灯的运用,由于不分场景,不调查地域因素和外围环境,仅将其作程式化的布置,而未充分考虑其在广场造景中的作用,造成很多广场中的景观照明灯具成为环境破坏因素。

在城市广场夜间环境的营造中,首先应把握好环境的总体规划,再进行各部分夜景构成元素的设计。对于新建广场,更应当统一筹划昼夜景观的一体性设计,避免设计反复和二次加工,杜绝夜间照明不但没有为广场景观添色增辉反而破坏环境协调性的问题出现。

5 城市广场夜间光环境的发展趋势

第一,光环境设计的地域化趋势。常规的功能化照明往往忽视了广场自然景观的地域性特色,不论是何种特点的景观元素,都采用简单直接的亮化手法,单一的满足功能性照明的需要,导致地域性景观很难发挥魅力。所以在设计中,应强调城市广场既有的空间形体,这是其夜间光环境形象的构成背景,是极具张力的夜间标识。

第二,光环境设计的艺术化趋势。所谓艺术化并不是指五光十色的光线效果,那样只会引起人们的视觉彼劳,反而令受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下降。通过对环境的合理再现,利用光线、光影的有机变化,将功能照明深化为情景照明,为人们创造独出具感知意向和活力空间的广场夜间环境,才是照明艺术的意义。

第三,光环境设计的互动化趋势。程式化的照明方式容易造成广场夜环境审美价值的丧失,继而导致夜间环境难以调动受众人群的关注和体验。譬如单调的使用泛光灯照明,破坏了既有景观的文化含义和审美供应。目前各种照明工具的功能和技术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许多新技术在灯具上的运用,促使了照明手段的快速更新,利用新技术的演光手段来美化城市将会成为趋势。例如,各种智能控制系统与LED二级发光管的协调运作,使得即便没有公共艺术品的点缀,也能实现城市美化、彰显空间品质的作用。

6 结语

良好的城市广场夜间环境的实现,取决于如何将环境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受众者。安全、舒适、情感、张力,甚至哲学思考和感知共鸣,这些感受的获得都与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光的力量。艺术化的人工光是夜间广场环境中的一种优秀的媒介,不仅带来信息,也营造气氛——不同性质的光会对受众产生直接的影响,人们需要光来感知所处的视觉环境;同时,不同人群的各种活动所对应的功能需求,也要求光环境作出回应。

参考文献:

[1]郝洛西.城市照明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阿诺德·伯林特(美).环境美学[M].张敏,周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 篇10

首先, 广场规模过于宏大。当今城市广场建设缺乏合适的比例尺度, 广场面积远远超出活动所需, 造成了场地的浪费。这样造成了广场与周围建筑及环境搭配极不协调的问题。规模宏大的广场, 却没有舒适宜人的小空间, 不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满意的驻留空间, 满足不了使用者对场地归属感的需求, 同时也缺乏与周围环境共生关系。

其次, 生硬的文化营造。城市广场的设计者们为了将文化内涵植入到设计中, 体现文化特色, 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文化营造, 譬如从历史、文化、民俗、纪念、文学等元素中简单地提取某些要素, 直白地表现在服务设施及广场雕塑中, 或将其机械地叠加, 这样断章取义的做法或许能让人们直观地看到文化的展示, 但并不具备高雅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格, 更说不上和谐共生。

最后, 盛行“草坪风”、服务设施的不完善。全国流行广场上大面积种植草坪。草坪观赏效果虽好, 但其生态效应却不如树木。广场中的植被不仅有减少辐射、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 还有降低环境噪声的功能。树木能够吸收粉尘、降低交通噪音、调节微气候、遮风挡雨, 这些功能是草坪所不能替代的。同时, 在调查中, 很多市民反映当今的一些城市广场中服务设施的不完善。例如, 在炎炎夏日, 一些广场上就缺少一些能供人们纳凉的休憩座椅。

2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要点

2.1 塑造适宜尺度的广场, 营造人性化空间

城市广场空间尺度确实很难把握,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家们用其丰富的专业造诣来寻求广场的最佳尺度。对于城市空间而言, 亲切怡人的城市空间, 其宽度一般不大于24.38m, 文雅的空间一般不大于137m。将人的自身尺度原则运用到广场的空间围合中去, 可在小型广场内产生具有宏伟感的文雅空间, 亦可在巨大的广场内营造文雅的、亲切的甚至私密的空间, 丰富使用者的活动多样性, 从而使城市广场更具人性与活力。

2.2 完善植物配置, 建造富有生命力的广场

植物不仅具有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气温的作用, 同时还具有空间营造、景观美学等功能, 是建造有生命力的城市广场空间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广场的植物配置中, 我们应构造植物的乔、灌、草复层结构多样化的植物群落, 通过植物的不同数量、体量、姿态、色彩而形成多样的局部景观, 同时也为广场中使用者打造舒适的植物小空间;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 融合地方特色植物文化, 以求个性鲜明、自然明快、富有立体效果的广场绿化空间。良好的植物配置不仅改善了广场的小环境状况, 而且交织的树冠形成广场的次空间, 帮助实现了三维空间的构造。广场的设计应充分利用植物的各种特性, 打造丰富美丽的展示景观, 营造市民所向往的自然、人性空间。

2.3 提供周全的服务设施, 满足市民需求

服务设施设置时应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以及使用者的心理特质和活动规律, 设计多样化的休息设施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功能需要。例如, 广场中的座位的朝向要考虑人的使用习惯和心理需求, 要为其提供一个最佳的驻留处, 保证人的领域感、归属感, 方便其观赏景物、开展休闲活动。供人长时间休息的座椅要考虑到设置的私密性, 布置在适宜停留且较为安静的地方, 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照明系统配置在兼顾功能和景观的需求时也要避免浪费。辅助设施则要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最主要的是对残障人士的关怀, 例如广场应设置无障碍通道, 以便轮椅及残疾人通过。最后广场周边应提供充足的停车场和自行车停放设施。

2.4 广场交通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交通规划为依据, 兼顾周边的道路停车交通, 保证广场的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有机结合。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充分保证行人的安全, 因此除交通广场外, 其它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公共空间设计更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围环境的自然生态元素和文化生态元素, 并通过对游线、观赏及体验角度的设计, 构建蕴含丰富的空间。沿人行道设置公共设施时, 应避免妨碍行人的正常通行。在广场建设中我们要持谨慎的态度, 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 使公众的自身利益得到保护, 让市民真正成为广场的主人。

3 结语

城市广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市民生活的中心场所, 其空间质量的好坏, 不仅影响广场本身的舒适感、空间感的塑造,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产生影响。故我们应该尊重原始场地、考虑周围景观要素、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用人性化的设计来营造出为公众服务的城市广场。

摘要: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场所。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广场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设计要点, 以期营造出公众真正需求的人性空间。

关键词:人性化,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陈亮.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探讨[J].江苏城市规划, 2009 (4)

小学课文城市广场教案 篇11

城市广场

教学目标:

1、合理利用媒材,进行有序的加工,制作简单的建筑或雕塑模型。

2、通过了解城市广场的定义,欣赏广场及雕塑,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对城市广场的 含义有个初步的认识,并用生活中易寻找、易加工的材料(以纸为主),根据广场的环境特色,设计、制作一个广场的中心建筑或雕塑的模型。在此课前,学生已经学过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纸的立体造型、陶艺制作等立体与平面设计的美术知识,为此课的教学做了较多的铺垫。

教学难点:

创新设计及使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除了书中提供的图片,教师还出示一些有意思的广场照片、录像资料,比如: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德国法兰克福的罗马广场、意大利的西班牙广场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古代广场及北京西单广场、大连广场、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等现代广场,用直观的图像让学生迅速理解广场的含义。同时开拓学生眼界,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欣赏分析

赏析图片时,要从广场的整体布局介绍到局部,重点赏析雕塑。可以从广场的文化特色(历史、艺术、政治、经济等)、建筑风格、整体布局、表现手法、材料使用、色调处理、环境效果、社会效应等几个方面做介绍。着重赏析它的中心建筑与雕塑,为创作做好铺垫。

三、创新设计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时,帮助学生共同挖掘自然与人文特色,并注意对城市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保护,将其融人设计构思中。

小模型的制作宜采用易定型、易加工的材料,可以尽量运用色彩、质感与实物相近的`材料制作模型。

在一般条件下,建议以纸制材料和陶泥为主(一堂课以一种材料为主),这两种材料的可塑性都很强。用泥做模型,可以用捏、掏、挖、堆等手法,作品立体感很:强,做完后还可以再进行涂色、镶嵌等加工;用纸也能制作立体、半立体模型,可以通过折剪、折叠、重叠、压制、弯曲等造型手法,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加入“挖、刻、插、接”等手工技法,提高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件作品的示范。在示范过程中,教师着重讲授雕塑的制作手法,强调空间上的分布应聚散有致,主题应突出,让学生学习、思考和借鉴。练习前,可以让学生用语言初步阐述设计方案,或用绘图的方法表现出来。

第二课时

四、手工制作

可以根据材料的类型、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分小组准备陶泥或纸张等雕塑材料,围绕一个设计方案分工合作,最后组合成一件较大型的作品。例如,大家可以在一块大纸板上先绘制一幅:简单的城市广场效果图,然后再分别制作广场中的物件模型,如中心建筑、雕塑、喷泉、电话亭、长椅、路灯、音响、地砖等,摆放在图纸上,形成沙盘式的立体图纸。教学时,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只需完成广场的中心建筑和雕塑模型,也可以建议学生分组进行合作,4~6人为一组,每组同学共同设计,再进行分工,分别制作广场的个件,如中心雕塑、路灯、长椅、喷泉、垃圾桶、草坪、树木、健身器材等,组合成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广场。’鼓励同学们把本课制做的雕塑作品进一步完善,在本班和其他班级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学会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艺术作品,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这是一个把学生原有认识反映出来的课程。学生的设计可能会比较简单,可是会对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出学生作品中的优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表现。

五、展示交流、评价

鼓励同学们把本课制做的雕塑作品进一步完善,在本班和其他班级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学会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艺术作品,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上一篇:泰山作文450字_小学生作文下一篇:2024新年晚会主持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