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通用9篇)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篇1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在全国全面展开,各个城市均以试点项目为先导。本项目的建设具备良好的场地条件和较大的占地面积,并具备良好展示效果,同时又有利于公众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普及和教育。在场地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使得雨水管理在场地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展示,相关技术措施还可以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景观,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设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水管理的基本原则:(1)、将雨水作为一项宝贵资源:水资源管理是可持续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集净化雨水来冲洗场地、停车场,浇灌绿地和为景观水体补水,可以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消耗,缓解场地内涝积水现象,改善水生态环境。

(2)、重视对流域水系统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其积极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项目场地,同时会对所在的流域水文循环产生积极影响,减少下游内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促进健康水文循环。

(3)、和项目规划设计结合:在项目建设初期,通过将绿色基础设施与开放空间、道路、建筑和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设计,能够在保障各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大幅减少雨水设施的占地面积和成本,提高雨水系统的总体效益,实施可持续雨洪管理理念。

(4)、应用种类多样的技术措施:场地内有相当比例的绿地面积,屋顶、广场、停车场面积等,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取多样化的非工程和工程措施,可以实现综合性雨洪控制利用目标,同时提高低影响开发措施的丰富性和展示度。

(5)、进行合理的排水分区设计和分区建设;综合考虑项目区域与周围水系和地块的排水关系,充分利用竖向设计调整原有排水组织方式;综合考虑校园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改造措施的实用性和场地开放性等需求进行设计。

(6)、充分结合“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多种设计和建设手段,提供多维整合的建设措施组合,以满足海绵建设的功能、技术和景观要求。建设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水管理的技术要点(1)、屋面雨水立管

采用建筑屋面排水海绵建设必要措施“立管断接”,将雨水引入周边绿地或雨水储存设施。根据现状立管排水口周围地面现状确定断接后措施形式,有条件的位置多采用独立雨水储罐,均有良好的展示效果,同时可直接用于周边绿化。

断接做法一:绿地滞留 断接做法二:雨水储水罐储存

(2)、渗透地面

渗透地面建设较少径流、就地入渗、提高场地标高减少地面积水等雨水控制目标,同时兼顾增加场地景观效果、改善室外场地环境。在透水材料上多种组合,项目入口对场地承载要求较高,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面层,满足渗透性能和承载力

(3)、下沉式绿地设计

下沉式绿地包括:植草沟、雨水花园。道路雨水引入绿化地植草沟内,调整绿地标高,绿化场地部分雨水通过周边设置排水沟,引入雨水花园内。从雨水花园植物选择上,采取多种植物搭配种植,在形成良好景观的同时,植物的耐旱、耐水等特性也能够起到对学生的科普教育作用。

雨水花园

(4)、生态停车场改造

路边植草沟

设计将停车场的硬化地面改造为透水铺装地面,大大降低地表径流系数,减小径流量。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篇2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犹如海绵一样, 无论是在适应环境变化方面, 还是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 均具备较好的“弹性”。在下雨的时候能够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的功能, 在需要的时候则将蓄存的水进行“释放”, 以便于进行循环再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必须基于生态优先的原则, 并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进行有机融合。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基本前提条件下, 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积存、渗透和净化, 提升雨水资源化水平, 确保生态环境。建设海绵城市的六字方针是“渗、蓄、滞、净、用、排”。

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

2.1 城市道路的路面材料选择

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是传统城市道路路面常用的材料。为了更好的建设海绵城市, 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路面材料的选择。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透水沥青路面组合方式。第一, 路面水由面层进入到基层, 然后再排入到临近的排水设施中。第二, 路面水直接进入到表面层, 然后再排入到临近的排水设施中。第三, 路面水进入到路面之后渗入到路基中。上述几种组合方式中, 前两种组合方式能够有效解决“排”的问题, 同时还能够降低路面径流和噪音问题, 然而却未能有效解决渗、滞、蓄、净等相关问题。第三种组合方式只有在路基的渗透系数超过了7×10-5cm/s的小区道路、广场以及公园等相对荷载较轻的道路中采可以使用, 而对于城市的主干路、快速路等车流量较大的重型、超重型荷载的道路中却无法使用。因此, 要想更好的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相关部门还应该进一步研究道路路面材料, 以便于探究出强度更高, 更为环保的沥青路面材料。

2.2 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方式

过去设计的城市道路模式, 多采用的是由中间向道路两边倾斜的模式, 并且在道路的两侧设置排水口。在下雨的时候, 雨水主要是从道路的排水口流入到雨水管系统中, 而绿化带则设计的为高于道路25-40cm的凸起模式。要想真正实现海绵城市, 更好的实现城市道路的“渗、滞、蓄、净、用、排”等问题, 建议将城市道路做成向中央绿化带倾斜的方式, 进而实现雨水向绿化带中排放的功效。同时将绿化带改为低于道路5-10cm的凹型模式, 从而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同时, 还应该将碎石盲沟设置在绿化带的下方, 并将碎石层设置在盲沟地面并且超过路基工作区的深度范围内。此外, 在具体设计中, 还应该尽量减小雨水管径, 降低道路雨水口篦子, 而换用智能开关的控制模式。若雨水量较大且地面排水速度较慢时, 打开雨水篦子开关, 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并且将其排放至雨水管排水系统中。总之, 科学设计道路横坡和绿化带, 能够将传统的雨水管收集模式改变为绿化带渗沟“渗、滞、蓄”以及反向路基渗流、路面渗透以及雨水管收集的三种流向模式。

2.3 道路人行道设计方式

我们知道, 人行道的人行荷载比较低, 在具体设计中, 可以运用透水人行道板来进行铺砌。一般可以用透水混凝土来铺砌基层, 而碎石层则可以做垫层。为了降低对路基工作区的影响, 应将隔离层设置在靠近道路的一侧位置, 同时设置大约30cm的碎石沟, 并依据路基工作区的深度来确定碎石沟的具体深度, 并有效谅解路基地面碎石渗水层和人行道范围, 进而较好的实现雨水渗流的处理。人行道一侧的绿化带, 也可以依据绿化带雨水收集途径来设置渗沟和底层渗水层。不过需注意的时, 透水人行道对于土基的渗透性有着明确的要求, 要求土壤渗透系数需要大于1.0×10-3mm/s, 并且渗透面需要距离地下水位超过1m。

2.4 边坡支护方式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同时生态护坡也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诸如平铺草皮、植树以及植草等模式更是应用的极为广泛。但是若边坡类型为石质边坡, 则在开挖的时候极为容易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建设海绵城市, 需要亟待解决石质边坡的支护问题。具体再说合计石质边坡的时候, 应该依据岩层的性质以及走向, 合理确定初边坡坡比, 并将坡率适当放缓, 并运用窗式护面墙植草、挂网喷土植草和方格网植草的支护方式。最好不要采用抹面和喷浆的方式。此外, 还应该将排水沟设置在边坡坡脚位置, 并设置碎石盲沟在沟底, 还应该使其和道路基层底面的碎石渗水层连接起来, 从而实现较好的雨水渗流效果。

总之, 日趋严峻的城市内涝问题以及自然灾害, 使人们日渐感受到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在海绵城市理念下, 开展城市道路优化设计, 需要突破传统“以排为主”的雨水管理理念, 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方式, 降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实现人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排水优化设计[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5, 06:25-28

[2]李玉芝, 周围, 陈亮明, 张旭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道路绿化带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 2016, 07:1726-1729+1734

[3]黄钦寿, 胡耀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 2016, 05:24-27+31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初探 篇3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编制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90-2

1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

2 国内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动态

根据2014年国家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各个试点城市也先后出台了各地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对相关规划进行修编,增补、细化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内容,同时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南宁市为例,目前正在编制的规划有《南宁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蓝线管理办法以及相关专项规划修编。各试点城市具体编制动态如表2-1所示。

3 各层次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编制的主要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多主体、多专业协调,需统筹协调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等多个城市建设责任主体,注重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需要结合当地水文、气象、土地、土壤、水系等条件,统筹考虑建筑、景观、道路、水系等功能和美观需求,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优化措施搭配,构建便于实施和维护管理的系统。

3.1 总体规划层面

这个层面的重点在于注重战略性。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彻到整个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并落实到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领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里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中的要求,落实保护水生态敏感区、集约开发利用土地、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积、合理控制地表径流、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在目前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框架下,总体规划阶段能够做的事情主要包括:

①增加城市生态专题研究或者海绵城市专题研究,评估城市水资源承载力。

②分析识别城市生态敏感地区,确保城市规划用地布局避开城市生态高敏感地区,最大限度保护城市原有“山水林田湖”,维护城市原有生态安全格局。

③确定海绵城市开发策略、原则要求、总体控制目标等:在城市雨水规划相关章节,明确低影响开发的目标。

④识别新规划土地中的低洼地,具有建设为湿地潜能的用地。

⑤识别需要恢复和新开挖的河湖水系

⑥与道路、绿地、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协调,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等,确定城市主要建设区域,指导海绵城市空间布局、落实控制目标等

⑦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根据水系、绿带等构建城市空间结构,确定城市用地性质、功能分区、明确重大设施的布局、规划管控以及建设时序。

3.2 专项规划层面

专项规划层面涵盖两种类型规划,一种是传统城市规划中各类专项规划,比如城市水系、排水、绿地、交通等专项规划。这类型的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强调专业协调性,明确水系、绿地、道路交通、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向及要点内容,在专项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例如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海绵城市理念的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量、峰值流量与径流污染的控制能力。此时,绿地系统规划除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风貌外,还成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主要载体。

另外一种是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根据编制主体不同又可以分为总体和分区两个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全局统筹规划的作用,应全局统筹,总体规划,系统布局。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里,规划编制重点应放在系统性完整性上,即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目标,针对具体目标落实建设要求,通过对海绵设施的配套建设,确定海绵城市的建设指引,控制海绵单元的具体建设。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主要解决的四大问题为:总体目标、实施路径、管控要求,建设时序。具体设计包括:

①区域海绵空间格局构建:海绵要素分析,海绵功能区划,海绵空间格局构建,海绵建设策略,海绵蓝绿空间构建。

②流域海绵系统规划:流域特征分析,流域划分原则及方案,流域径流与污染控制规划分区,流域径流与污染控制指标体系,流域海绵系统规划方案。

③管理控制区控制目标规划:管理控制区划分原则及方案,具体目标,控制目标分区。

④典型海绵建设工程规划指引:包括居住、公建、道路、绿地、棚户区改造等。

3.3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控规是确保海绵城市能否真正建成的关键。将明确蓝线、绿线定位,雨水径流控制指标落实到地块上,如该地块的下沉式绿地的比例与面积,透水铺装的面积,雨水调蓄的容积等,如果需要雨水资源化的地区,需要明确雨水资源化的量。具体设计包括:

①地块调研分析:根据地块竖向条件、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

②地块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地块性质,配套市政、公共设施等。

③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与具体指标:分解落实总归确定的控制目标与指标,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单项指标,如单位面积径流量控制率、下沉式绿地率等。

④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根据地块雨水控制目标和指标。确定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以及地块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等。

⑤指出地块城市设计引导等:对地块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建筑小品以及建筑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指导性意见。

3.4 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重点在于明确LID开发设施的组合方式,设施规模和空间布局。具体设计工作包括:

①场地调研分析:对场地的土壤、竖向、现有建设情况、水系、绿化等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

②场地产汇流分析评估:根据场地官网、地表竖向条件、建设现状条件等,通过模型分析对场地开发前后进行径流评估分析。

③确定场地LID设施规模、空间布局:根据场地雨水控制目标和下垫面性质等,确定需要消纳的雨水量,确定各种LID设施的规模,并对其进行总体布局。

④场地设施组合优化:根据场地的建筑分布情况、地表高程及用地建设情况合理选择设计各种LID设施,并合理利用场地现有坑塘水系,对其进行优化布局。

⑤项目评估:综合评估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经济性等。

4 结束语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及理念,它对传统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出新的要求,使社会各界深刻认识城市生态建设和雨洪管理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讨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及编制内容,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各个层面的设计,同时提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具体设计内容,希望能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项目实施做好规划引导,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广阔的思路、途径。

参 考 文 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J].建设科技,2015(1):10.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

[3] 赵宇.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实践[J].规划师,2013,29:42-46.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篇4

一、城市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1.自然地理:重点分析下垫面等。2.社会经济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1.降雨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等。2.径流特征 3.洪涝特征

(三)水资源状况

1.水资源总量 2.水资源开发现状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1.现状水体环境 2.水源地分布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1.供水设施

2.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 3.排水防涝设施 4.水利设施 5.雨水调蓄设施

二、上版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概述

(一)总体规划概述

(二)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1.供水专项规划 2.节水专项规划 3.污水专项规划

4.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5.防洪专项规划 6.水系专项规划 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三、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水安全方面:包括暴雨内涝、供水安全保障等。2.水资源方面:包括水资源量与用水矛盾等。

3.环境方面:城市水系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再生利用等。4.城市防洪与水源涵养方面:水源水质和水量情况,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水库 等。

(二)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3.可能存在的风险

四、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相关政策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其他标准参考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

2.暴雨内涝防治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五、总体思路和规划技术路线

(一)总体思路

(二)规划技术路线

六、市域层面

(一)开发边界管控:保护山水田林湖格局,强化城市开发边界管控。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

(二)水生态:梳理水系湿地,严格划定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

将现状河流、湖库、湿 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 区)范围,并通过蓝线、生态红线等强制性措施加以落实。

(三)水安全:防洪排涝体系构建,开展内涝点和内涝风险防治。

(四)水环境:改造城市河道岸线,治理水体污染,修复水环境。

(五)水资源:雨污水资源化利用

七、城市层面

(一)空间管制

四区划定、建设用地增长边界

(二)建设用地规模: 1.水资源承载力校核 2.生态承载力校核

(三)建设用地布局

(四)海绵城市功能分区

规划分区结合排水系统及其受纳水体的特征进行

(五)分区目标

各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应与用地布局、受纳水体环境目标和环境容量、排水服务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要求。

1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2.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3.峰值流量控制目标 4.内涝防治目标 5.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六)分区控制指标

1.建成区内

(1)“渗、滞、蓄”: 综合径流系数: 透水铺装率: 下沉式绿地率:

单位面积雨水调蓄池容积: 绿色屋顶绿化面积比例:。(2)“净”:

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 城市污水收集率: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3)“用”: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雨水收集利用量: 污水再生利用率 替代城市供水比例:(4)“排”: 城市排水防涝标准: 河湖水系防洪标准: 雨水管渠排放标准: 2.建成区外(1)防洪标准:

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 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2)水源涵养:

水源保护区保护比例: 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 城市水源的水质达标率:

(七)海绵城市重大设施的空间布局和规模

1.水环境及其他自然环境生态恢复和修复 2.水源工程设施 3.防洪工程设施

(八)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八、建设工程层面

(一)工程项目布局策略

(二)工程措施选择

(三)系统分析及方案比选

1.系统分析 2.方案比选

(四)主要工程

1.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2.建成区外主要工程

(五)建设时序和投资安排

九、规划可行性与效益分析

(一)规划可行性分析

1.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 2.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能力和风险分析与评估 3.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标准 4.技术可行性分析

(二)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十、近期建设规划

十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资金保障

(三)管理及制度保障

十二、附件

(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

(二)规划附图

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一、规划编制

1.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2.在城市控规编制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3.在相关专项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二、规划管理

1.在地块开发出让条件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控制要求 2.在“一书两证”发放中审查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三、建设管理

1.将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施工图审查纳入施工许可发放条件中 2.强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施工监理

3.将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纳入竣工验收时重点验收内容

四、维护管理

海绵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5

在进行湿地景观营造时,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为前提,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湿地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景观的相关设施,人为的增加有利于湿地生态的人工景观,创造多级生态循环系统,使湿地场所即保留原有湿地生态的发展又能补充新增物种的多样需求,达到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发挥城市湿地资源的应有价值。

1.2弹性发展原则

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出发点,以湿地的恢复与保护为前提,宏观调控与合理规划共同作用。在对湿地进行建设前要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制定以最小限度破坏湿地,并且在湿地适应未来不可知的因素下,依靠湿地自身的弹性恢复达到湿地自身的生态循环为方案,给湿地发展留有可持续空间。

1.3以人为本的原则

设计的目的始终是以人的参与方式为最高准则,而湿地的保护则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进行的湿地景观设计中就要做到以人的参与程度为界限,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时刻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们在参与方式的舒适性和情感上的容纳,只有坚持在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这样的理念前提下设计出来的东西才能受到人们的好评,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因此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要考虑景观的特殊性,除了要符合湿地生态的自身要求外设计者还要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针对不同年龄层面的`人群特征进行设计

1.4文教娱乐原则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篇6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发展;绿色接到;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是近年来被人们提出,并逐渐体现出其实用效果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是一种将生态循环系统融入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中的一种理念,旨在让城市更好地发展,构造更加完美的城市日常生活环境[1]。海绵城市理念比较关注水循环的利用,并且十分尊崇生态环境至上的思想,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等,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下文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海绵城市发展的意义

海绵城市理念是近年来被提出的一种理念,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让城市有海绵的特性,让城市可以高效率收集雨水,并在必要的时候释放雨水,构建科学化的雨水收集、雨水使用体系[2]。还可以通过海绵城市的方式对城市建筑物、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等进行相对系统地整合、治理,提升城市的水资源收集能力,并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来帮助城市实现自我调节。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比较提倡利用环保透水材料进行铺装,不论是地上还是地下,都会通过分布式的建设系统来构建水资源利用系统,而且这种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量也比较大[3]。虽然前期项目资金以及人力的支出比较多,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能够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二、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植物造景以及绿色街道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是提升城镇绿化程度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骨架,覆盖了城市大面积的路面,可以有效减少沙尘对城市的影响,净化城市有害气体,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下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道路两边的植物,因为会受到汽车尾气、严寒、酷暑等多种外部不良条件的影响,所以其生存环境比较残酷。针对该情况,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必须要保证植物的基本生存要求与当地街道的实际情况相吻合,选择适应性比较强而且比较容易管理的植物[4]。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道路绿化带经常使用各种大色块手法,比较追求整体上的视觉效果。但是因为来往的车辆比较多,行道树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问题,人工浇灌不能保证可以浇灌到所有的行道树,所以必须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喷灌设备或者是雨水收集系统等,提升行道树的生存质量。主要从雨水收集的角度去分析相关问题,因为目前国内出台的相关规定要求,道路的标高必须要超过绿地[5],通过这种方式让雨水流入到道路两边的陆地当中,从上至下的实现雨水渗透。与此同时,还要将自行车道上的雨水引入到树池当中,事先在树池中构建过滤系统或者是雨水处理系统,让流经的雨水都可以储存到树池内部,从侧面增加了周围地区的需水量,便于行道树渗透浇灌,还可以有效延长其浇灌时间。

1.绿色街道景观立面设计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道路附近位置硬质地表所汇集的雨水可以真正地流入到绿化植池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设立科学合理的绿化种植池竖向标高,通过竖向标高的形式来处理种植池和路面铺装之间的关系。在设计绿化种植池时,要保证绿化种植池的高度比周围位置道路以及周围位置的硬质地表低,具体的下沉深度可以按照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水温情况以及土壤渗透率等加以分析,明确雨水、洪涝灾害等控制目标,通常可以将其控制在50mm-100mm的范围内,最大也不能使其超过200mm。路缘石要和周围道路的高度持平,方便雨水流入到其中。如果路缘石的高度超出了周围道路以及硬质地表,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设置一些缺口,缺口的高度通常均在50mm左右。通过设置缺口的方式,让雨水更快地流入种植池当中。工作人员还可以在入口的位置铺设一些鹅卵石,避免因为雨水冲刷等问题,给项目使用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工作人员可以将溢流口设置到种植池当中,而且雨水口的高程要明显高出种植池,但是还要控制其低于地面。如果降雨量比较大[6],还可以将绿化种植池当中超出额定标准的雨水排入到当地城市的雨水管道当中。城市在降雨时会自然产生雨水径流,这些雨水径流会不断地冲刷路面上的各种污染物以及固体垃圾等,并将这些杂物冲到种植池当中,影响种植池的正常使用。据不完全统计、雨水径流所产生的污染物,不论是悬浮物还是重金属,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前期情况会比较严重。针对该情况,可以通过初期弃流的方式来控制径流所带来的污染。综合上述各种情况来看,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绿化种植池雨水集中入口的位置来设置一些拦截污雨水的设备,以减少污雨水产生的不良影响。雨水是城市道路水资源主要补充来源,对提升地下水资源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生态雨水系统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道路土壤的夯实度太高,土壤强度过大,会导致雨水下渗速度变慢,影响到绿色街道对雨水的吸收速度。针对该情况,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土壤渗透速度以及整体渗透率。目前常见的处理办法包含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尽量选择沙质土或者是砂质壤土,利用这两种土来完成项目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下渗速率;其次,还要关注机械使用环节,对于已经压实的土壤,可以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对其进行处理,优化土壤夯实程度,提升土壤下渗率。针对部分渗透性不够理想的土质,在建设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炉渣或者是一些膨胀的页岩,起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

2.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是所有城市道路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不同雨水管理的景观设施内部,会有不同的雨水量处理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雨水量不同,降雨情况难以估计,丰水期和少水期的差别也比较大。同时植物设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雨水管理景观设施坡度的影响,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植物水生的习惯以及特点来进行植物设计。在植物设计过程中,要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情况,判定选择水生植物、还是中生植物。在选择植物时,尽量选择本土植物,从根本上杜绝外来植物入侵;同时还要选择一些抗逆性比较强、吸附性比较强的植物。满足上述条件的植物不仅种植简单,后期养护所需要耗费的财力与人力也比较少,能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满足上述各种条件之后,再考虑植物的色彩、植物的质感以及植物的花期等综合性因素,择优选取。

3.景观设计

绿色街道设计,不仅要对城市道路雨水情况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尽量地满足各种城市道路景观美化效果。通过分析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发现,绿色街道虽然可以满足自然水循环过程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纯天然的方式来提升景观效果。如果通过调查发现,某位置街道改造项目可以使用一些开花的植物,比如选用水仙等,要合理地搭配颜色,结合雨水塘等对其进行综合性设计,提升植物的观赏性以及植物的实用性[7]。雨水花园是一种完全通过人工进行挖掘的花园,有时也可以借助自然形成的绿地来吸收街道、建筑雨水。将这部分雨水引入到植物根系以及土壤当中,利用其中存在的微生物群落来实现综合性效果,并通过该方式来净化雨水,让雨水可以慢速度地渗入到土壤当中,起到涵养地下水的效果,为雨水利用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雨水花园的设计初期,还需要注意充分了解当地气候状况,选择渗透性合适的土壤类型以及容易生长的低养护植物。雨水花园的建设尺度通常较小,并设置于生活性街道、住宅的旁边。在实际选址时,需要注意与建筑之间的最近距离应当在3m以上,这样能够防止水渗漏入建筑基础,或者地下室,从而造成倒灌、霉变问题。另外,雨水花园还应当远离大树,设置于光照充足的区域,保证在暴雨季节能够快速排干雨水。

三、结语

从上文提出的各种情况来看,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节水、节省空间,保证水资源和城市空间均衡发展。对其进行系统性地整合处理,利用园林工程等自然界的力量,留住降水,对降水进行净化处理,保证这部分降水的可用性。园林工程不论是建设措施还是建设模式,都必须要满足当前目标城市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佳的工作方案进行设计。在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上文中所提出的因素,不论是景观设计、植物设计还是道路设计,都必须要以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上文首先阐述了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工作的要点,之后分别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应当如何对绿色街道景观进行设计,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日后工作奠定基础,提升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于东飞,乔木,王云中,刘宝宝.基于GIS技术和“汇水小区”理念的城市雨水景观规划设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723-727.[2]高菲.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设施的植物运用[J].中外建筑,2016,(07):115-117.[3]马越,邓朝显,甘旭,梁行行,张哲.终端雨洪生态调蓄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沣西新城中心绿廊示范项目[J].净水技术,2016,(03):38-44+62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篇7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湿地,湿地景观

1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途径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是在考虑当地降雨、土壤、气候、水文等情况下, 因地制宜, 运用影响较小的开发技术, 在源区-迁移-汇流上设计输水、集水和汇水的景观, 并进行过滤、渗透、汇集、储存处理, 实现对雨水水质、水量的管理。

1.1 输水景观

输水景观一般有植草沟、明渠排水等方式。植草沟是一种景观性沟渠排水系统, 在输送雨水过程中, 可以净化、减缓、渗透雨水, 营造出景观效果。其设计应结合区域总体布局和自然地形, 做好平面布置和竖向规划设计。明渠排水是在可视的渠道中输水, 景观性明渠的设计要有艺术感, 呈现多样化形式, 既要体现雨水流动美, 也要为市民提供亲水平台。

1.2 集水景观和汇水景观设计

集水景观的要素有地面铺装、建筑屋顶、绿地和水体。建筑屋顶、绿地、地面铺装等成为雨水径流的产地。水体可以直接消纳雨水。绿地景观的要素一般是灌木、乔木、草等植物, 尽量保护自然绿地。就人工绿地而言, 要根据地域周围的开发情况进行设计[1]。屋顶景观设计要参照建筑屋顶的结构和布局设计形式多样的绿色屋顶, 融合于湿地环境中, 交相辉映。

在城市建设中, 要尽量减少破坏与干扰城市湿地, 开发的场地应和湿地构建起水文联系, 让雨水可以进入到湿地, 但雨水在进入湿地前需要经过预处理, 设置沉淀、弃流、过滤等装置, 让净化过的雨水进入湿地。人工湿地也要根据降雨、气候等条件, 让其趋近于自然状态。通过水系生态、水系的串通构成一个针对周边水文系统的海绵体, 有利于城市湿地繁育。

1.3 驳岸和道路交通设计

驳岸设计中可以分为生物工程护岸、自然护岸、台阶式人工护岸等类型。如果设计对象的坡度大于自然土地, 且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时, 可以运用黄麻、柳条等纤维做成草垫, 让原生纤维回归于自然, 起到护岸保护作用。自然护岸的亲水性较强, 组合设计石材、岸边植物, 设计出接近自然状态的景观效果。台阶式人工护岸保持了水陆水文关系和通透性, 利用水陆结合的绿植, 其生态性较好, 景观较自然。

湿地景观的道路设计中, 在充分尊重自然的情况下综合分析解决交通问题, 可以不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 将生态作为设计核心, 水景作为设计重点, 设计人性化的道路。例如, 游步道可以按照景观岸线伸展特征进行开合有致的设计, 避免行人影响水体及水生物, 道路和水面不能太过接近。在湿地道路设计中, 可以设计适当的木质栈道, 增加景观的延伸感, 与水面构成落差, 按照景观空间组织的布置情况, 进行灵活搭配。

2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某公园湿地景观设计

2.1 该湿地公园介绍

该湿地公园横向宽约200~500m, 全长5.7km, 总面积为134.13hm2。场地比较平缓, 没有空间层次感, 并且河滩上有下陷凹地, 凹陷地块杂草丛生, 水系杂乱, 各个水体单元孤立。场地的右侧有一条长4.2km, 高8.5m的防洪堤, 防洪堤底部有一条带状洼地, 但视觉性差。现有条件既是设计的难点, 但也是原点。

2.2 海绵式湿地景观设计

就湿地水循环系统设计而言, 此工程中在人力与自然作用下构成了自然水荡、低洼地势、水渠等集水单元.场地中防洪堤底部的水渠属季节性集水单元, 可以改造成和降水连通的自然式水道。小型洼地属偶尔集水性单元, 将其改造为跌级草滩绿地;大面积自然水荡是长年性集水单元, 应该被充分保护。根据河水涨落和地形条件等情况, 可以设计2层湿地水循环系统。外部循环系统和内部循环系统。在水驳岸边设计保护基质土壤的护坡, 护坡的材料选择使用可渗透性材料。自然水荡池底有一定渗透性的基质土壤, 跌级草坡向洼地、湖泊等倾斜, 丰富空间层次。就水陆消涨区域设计而言, 此工程中湿地公园的河段水流流速缓慢, 驳岸的形态呈现出自然弯曲之势, 其形态和边缘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设计过程中采用低介入方法, 直接保留原有自然健康的弯曲形态。在一些易被冲刷或者疏松的岸线边缘可以用卵石、片石等干砌工艺进行加固处理, 形成自然护岸。就海绵式水体单元设计而言, 湖泊水荡和水泡式水体等2种水体单元拥有不同景观风貌。在本项目中, 通过考察湖泊水位、水体单元水位是否稳定来做不同的景观处理[2]。若水位变化不大时设计中可以减少对其的干扰处理, 在美学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石材、植物、木材等进行护坡处理。水泡式水体, 没有长期的保水能力, 水位上涨时可以形成短暂的湿地景观;水位下降时形成草甸绿地。水泡式水体容器应该保留其净化功能。就湿地植物优化设计而言, 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与配置方案主要是以“保育为主, 增补为辅”的理念, 保留优质植物类型, 以实现系统的自主循环。水生植物的配置也很重要, 如灯芯草、空心莲子草、芦苇、香蒲等, 能和湿地水景映衬构成较为自然的景观构图。

参考文献

[1]杜涛.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湿地水体景观设计探索[J].装饰, 2016 (3)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篇8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工程。景观设计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理论分析,结合国内外海绵城市设计案例,提出了道路景观、广场景观、水体景观等设计实施策略及设计要点,希望为景观工作者在海绵城市设计中提供借鉴参考总结。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一方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水质严重污染,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量河流出现断流局面,湿地和湖泊面积大量消失,许多地方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已面临地下水资源枯竭的严重危机;另一方面,雨洪雨涝频繁发生,绿化用水、工业用水等与城市用水竞争频繁上演。如何留住雨水并回补地下水,强调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目标的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近两年,国家连续颁布了多项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从理论形成向实践应用的过渡。海绵城市建设如何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海绵城市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对海绵城市的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转变排水防涝思路、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内涵。

二、国内发展现状及案例

国内发展状况及案例:我国的海绵城市起步相对较晚,随着国内雨水问题的日益加重,雨水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才逐渐多起来:北京、大连、宁波、长沙、杭州、昆明等先后于2010年左右开始研究雨水收集、利用方案,涉及道路、绿地、湿地等多方面城市建设,内容涉猎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槽、雨水湿地、打孔立缘石、透水铺装等等。

2012年北京大学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2014年住房和城鄉建设部发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同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宣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武汉、重庆、贵安新区、遂宁、南宁、常德、鹤壁、济南、萍乡、厦门、池州、嘉兴、镇江、白城、迁安16个城市,至此,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三、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要点总结探讨

海绵城市”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是一系列具体雨洪管理技术的集成和提炼,是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1、道路景观设计要点

道路作为城市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廊道,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主要对道路中的硬质景观(铺装样式及铺装材料)和绿化景观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绿化设计:在道路隔离带或路测绿化带设计中,设置植草沟、植物缓冲带和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进行截留,当设施内雨水饱和时,可通过溢流口经过滤处理后排入雨水集水池中,干旱时可向周边绿地提供水资源。

硬质铺装:指通过改变地面铺装材料自身的透水性或扩大材料之间相互衔接的缝隙面积,使雨水下渗到场地内部。即一方面增加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促进水体渗入地下,另一方面,增加汀步、石材拼接间的绿化面积等,以至当有降水时,雨水可顺着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下渗留存;当没有降水时,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又可作为土壤通风换气的通道,减少城市干岛效应的发生。

2、广场景观设计要点

广场是城市中面积广阔的场地,是市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空间。这里指的是不含自然水体的平面型广场。

纪念性广场由于其政治思想性更强一些,可以采用大面积透水瓷砖或者透水混凝土铺装,通过不同色彩和样式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图案,提高广场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商业和游憩类的广场,基于其休息、娱乐、观赏等功能,结合运动、休闲设施和场地规划,合理设置下沉式广场、下沉式生物滞留带。

3、水景(湿地)景观设计要点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的重要场地,可以调节局域性的雨洪管理、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保育,甚至是局部微气候调节等等。水景(湿地)景观设计要点即构建“水质净化(水景营造)-蓄滞水湿地(水景)-地下水回补”多级水景景观。

由于景观设计者所处的设计阶段往往处在规划阶段的后期,因此这里不去研究宏观层面水生态安全格局及中观层面的“城镇海绵系统“,只研究微观层面的海绵体。设计要点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尽可能保护利用原有生态系统如河流、湿地、湖泊、坑塘,在其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景观设计;二是对遭到破坏的海绵体,采用生态方法进行景观的修复和恢复;三是在缺乏海绵体的场地内新建新的海绵体。

雨水花园就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景(湿地)景观设计最小的海绵体之一。即在浅洼区域种植花草、灌木,甚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性措施它可以减少径流量、净化雨水、美化环境。

结语

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城市洪涝问题和一系列相关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这是改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重大契机。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海绵城市构建的框架下,通过对海绵城市的解读和国内外案例的分析总结,提出景观设计方面的相关要点。希望为景观工作者在海绵城市建设景观设计中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城市规划》,2015年第6期.

[2]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 篇9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构建完善雨洪管理系统刻不容缓。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

“海绵城市”的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海绵城市的概念看以看出,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海绵城市与国际上流行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方法非常契合,如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都是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性水循环、内涝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友好等作为综合目标。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当然,低影响开发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建设理念与方法,其涉及的领域可以更加广泛,不仅涵盖城市雨洪管理领域,还涉及节能减排、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建设等领域,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则可认为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机制建设、规划统领、设计落实、建设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多专业协调与管控,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自然空间,优先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标,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1、海绵城市建设应采用优先保护和科学开发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方法。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开发前的海绵要素,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并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促进雨水的渗透、储存和净化,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

2、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控制高频率的中小降雨事件,以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相对小型、分散的源头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为主,广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还包含湿塘、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设施等相对大型、集中的末端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以实现对高重现期暴雨的控制。雨水管渠系统主要控制1-10年重现期的降雨,主要通过管渠、泵站、调蓄池等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实现,也可结合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提升其排水能力。而高于管渠系统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则主要通过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也称大排水系统)和广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包括自然水体、地表行泄通道和大型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并通过叠加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雨水管渠系统,共同达到20-100年一遇的城市内涝防治目标。因此,这三个子系统不能截然分割,需通过综合规划设计进行整体衔接。

3、海绵城市建设应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多部门多专业高度协作才能实现。城市人民政府作为落实建设海绵城市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查,确保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主要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及统筹建设五个方面。综述分析可知,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需统筹三个系统、绿色与灰色结合、源头减排与末端调蓄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城市各层级规划的统筹引领、协调与衔接,离不开政府各部门、各专业的通力协作。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一般来说,相比传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利用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可带来更高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对于老旧城区雨水管渠系统的提标改造与合流制溢流污染(CSO)控制带来的巨大财政支出和社会影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优势更加明显。当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并非全部,海绵城市具体建设过程中,低影响开发生态设施的建设还会受到特殊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既有土地利用构成与布局、地形及雨水管渠系统建设现状等复杂因素的限制,很难满足设施用地与竖向设计等要求,单纯依靠利用低影响开发生态设施很难实现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控制目标。此外,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的确定还与当地水资源禀赋情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密切相关,各地需因地制宜地确定控制目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

四、结语

上一篇:写人物写作文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