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绿地设计规范(通用8篇)
一、总体要求
(一)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提高生态效益,绿地中尽量少建廊台楼阁。假山、亭架等园林小品建筑尺度应做到均衡适宜,体量得当。各种硬质铺装(含建、构筑物基底)面积应小于绿地总面积的30%。
(二)绿化布局力求自然活泼,做到植物配置形式既统一又有变化,色彩搭配和谐,既鲜明又稳定,结构布局有韵律节奏,建造景观各异、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不提倡运用纯草坪、纯色块布置手法。
(三)绿地地形设计科学合理,有利于保护天然水源,处理好地表排水,以利各种植物正常生长。
(四)建设绿地或改造现有绿地,必须依法保护和充分利用用地范围内的原有树木,特别是古树和大树。
(五)绿化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鸟瞰效果,满足高楼、立交桥等俯视要求。
(六)充分利用建筑、树木、地形、水体、道路等条件,设置对景、障景、借景、框景等不同景点,促使绿化空间景观丰富,提升绿地文化内涵。
(七)绿化设计手法上应做到既继承中国园林传统,又吸收外来文化特长。各块绿地应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景观的重复雷同。
(八)绿地中的硬质铺装,特别是林下铺装,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气透水材料和施工工艺。
二、各类绿地植物种植控制性要求
(一)公共绿地
1、以乔木为骨干多层次进行配置,尽可能在单位面积内增加绿量,局部可设置适当的开敞空间。同一绿地中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的比例为1:1至2;乔木与灌木的比例为1:3至6。乔灌木在绿地中的种植面积比例一般应达到70%,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面积不得超过30%。
2、城市广场绿化的绿地率应达到60%以上,乔灌木种植比例应符合公共绿地的指标要求。在铺装场地中要种植遮荫乔木,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正常生长,以形成部分林荫覆盖的空间。
3、已建铺装面积过大和纯草坪的公共绿地、广场,要采取措施,从调整绿化规划设计入手加以改造,补种大树。
4、绿化广场和面积较大的公共绿地都应设置造型美观、内容健康的雕塑作品,以提升城市绿化文化艺术品位。
(二)居住区绿地
1、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绿色植物努力创造舒适、方便、安全、健康的生态型居住环境。
2、绿地中落叶与常绿乔木比例,乔、灌木比例和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占地面积比例应与公共绿地中的比例相同。
3、植物布置应充分考虑住宅的通风、采光、隔热等特定功能,并处理好与地下管线的关系。
4、在居住小区外围应选择种植隔音、防尘效果较好的树种,以保护居住区的环境质量。
5、在人流活动量较大的居住区内的小游园,应注意避免种植有毒、多刺或叶形尖锐的植物,以确保居民安全。
(三)单位附属绿地
1、由于各单位行业特点,在植物配置上各有特定要求,但总体上仍应坚持以乔木为主的原则。在乔灌木和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上,可参照对公共绿地的要求执行,
对常绿、落叶树种及乔、灌木种植比例不作统一规定,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行确定。
2、有空气、水体等污染的工厂应注意选择抗污染能力较强的植物,提高植树成活率并保证其正常生长。
(四)城市道路绿地
1、城市道路必须种植宽冠乔木行道树,创造遮荫条件。
2、道路外侧绿带,乔灌木种植面积一般应占绿地面积的80%,并注意适当增加常绿乔灌木比例,以加强其减噪防尘功能。非林下草坪和地被植物种植面积应控制在20%以下。
3、在不影响交通视线的前提下,立交桥区绿地乔灌木种植面积一般应达到绿地面积的60%至70%。
(五)城市防护绿地,包括防护林和公路、铁路、河道外侧的林带等,其功能主要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植物种植应以落叶乔木为主。在临城市道路或建成区一侧可配置一定数量的常绿树,并种植地被植物或利用野生地被植物,实现林下地面覆盖,一般不宜设置纯草坪。因害设防的绿地,植物选择与配置,可根据特定功能要求设计并实施。
上述规定指标是对各类型绿地种植的总体控制。具体设计中,绿地空间各种构成要素和植物种植的疏密,应在总体指标控制下,根据一系列科学与艺术的原则和项目实际加以把握。
三、配植要求
(一)城市绿地植物种植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配置形式,注重按植物群结构进行科学配置,力求以上层大乔木、中层小乔木和灌木、下层地被植物的形式,扩大绿地的复层结构比例。
(二)选择各类型绿地植物种类,应以植物生态适应性作为主要依据。选 择乔木种类尤其要强调适地适树,并注意把握速生与慢长树比例。种植时可适当加大乔灌木密度,并做出以后间移计划,达到兼顾近期和长远效果的目的。
(三)选 用大规格苗木,以尽快形成绿化效果。落叶乔木苗木胸径应不低于7厘米,常绿乔木苗木胸径应不低于5厘米,行道树苗木胸径应达15厘米以上;灌木高度应在1米以上;球形树木冠径应达到0.8米以上。
(四)贯彻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做到植物种类丰富多采。除道路绿地外,其它各类绿地配置植物品种具体标准为:
1、绿地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下的,不宜低于40种;
2、绿地面积在3000至10000平方米以下的,不宜低于50种;
3、绿地面积在10000至0平方米的,不宜低于60种;
4、绿地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上的,不宜低于80种。
(五)注意多种色叶植物、花灌木、香源植物以及多年生花卉。适当配植岛嗜植物和密源植物,吸引各种生物,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
(六)采用生物固氮的方式,即选择栽种能与自然界固氮微生物共生形成根瘤的植物,减少或消除使用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七)在坚持多种树、种大树原则的同时,也应重视运用草坪、地被植物覆盖地面,做到绿地中无裸露黄土。
(八)种植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土壤改良,覆土层深度不低于0.8米,以保证树木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需求。
(九)完成种植后,应标设植物名牌,达到普及绿化知识,提高全民爱绿赏绿护绿水平。
1“规范”中对某些概念阐述模糊,是理解不一的主要原因
1)在“规范”的第17页指出,居住区绿地包含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在这一概念中,明确绿地包含的内容,但如果深究,“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应划分到哪部分绿地当中,它是公共绿地还是宅旁绿地,还是自成一类,如果划分到公共绿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2)“规范”在第18页中出现“标准日照间距”这个概念,但“规范”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出这个概念的定义,这样就会有不同理解。3)“规范”在18页中出现的“绿化面积”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计算方法。
2 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对“规范”中部分内容的曲解
1)对公共绿地的概念理解不全面,认为公共绿地只包含“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不包含某些符合条件的带状块状绿地,并且公共绿地应“完全集中,不得被道路或其他建(构)筑物分割”。2)认为“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日照阴影线范围以外的要求”中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是指在利用国家承认的日照分析软件分析所得到的日照为零小时的区域(在当地规定的时日和有效时间情况下)。3)认为“规范”中对中心绿地设置规定中“至少应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认为公共绿地至少应有1/4连续周长直接与相应级别道路衔接,否则,就不符合公共绿地的规定。4)对“规范”中第18页表7.0.4-2《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置规定》中南北两楼之间的间距“L≥1.5 L2”与“L≥30 m”这两个条件,认为它们之间是“或者”关系,只需满足条件之一即可,事实上,它们是“并且”关系,两者需同时具备。5)认为“规范”中对中心绿地设置规定中“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中的“绿化面积”为“绿地面积”。6)对公共绿地的位置和形态认识上,认为公共绿地必须处于相应级别地块的中心位置,其形状应为块状,不得为带状或其他形状,并且完全集中,不得结合公共绿地布置幼儿园、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
3 对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再认识
1)对“公共绿地”概念的再认识。在“规范”中,居住区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安排游憩设施、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含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概念直接阐明了公共绿地所具备的条件和所包含的内容。在其条件中,公共绿地还应具备“安全”条件:a.公共绿地内不应有危害游憩居民人身安全的建(构)筑物(在下面“公共绿地的界定”中进一步说明);b.公共绿地内不应种植有毒、有刺植物。在其内容中,还应包含满足公共绿地的要求,满足当地植物埋深覆土要求的地下、半地下屋顶绿地。2)对“标准日照间距”的理解。依据“规范”,标准日照间距=标准日照系数×(南侧建筑高度-北侧楼底层窗台距地面的高度)×修正系数。标准日照系数参照“规范”中第70页《全国主要城市不同日照标准的日照系数》,而修正系数可参考“规范”中第12页《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这样所得到的日照间距显然不科学,比较科学合理的标准日照间距是利用国家承认的日照分析软件,分析出符合当地日照要求的两楼之间的正面间距,例如利用鸿业日照分析软件分析得出的日照间距。3)对“绿化面积”的理解。“规范”中出现的“绿化面积”不是绿地面积,它是指植物垂直投影面积的总和,其中垂直投影面积只计算一次,不重复计算。4)对“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的理解。日照阴影线范围因日照标准不同而不同,例如在日照标准为大寒日1 h的条件下,小于1 h日照的区域就是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如果其标准为大寒日2 h,则建筑阴影范围就是小于2 h的日照区域。
5)对“共享”和“集中”的理解。公共绿地所具备的条件之一为“便于居民共享集中的绿地”,这里所讲的“共享”是能够使居民方便使用,而不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它是“福利型”,而非“经营型”,在“规范”中的体现为“至少应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它要求公共绿地“共享”,让居民方便使用。另外“集中”并非绝对集中,它只是在强调公共绿地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强调公共绿地的形状,它要求零星分布的块状带状绿地与中心绿地保持一定的联系。6)对“适合于安排游憩设施”的理解。关于公共绿地概念中,明确公共绿地所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适合于安排游憩设施”,它表明两重含义:a.阐明公共绿地要具有一定的规模;b.要求公共绿地内应该布置游憩设施,供居民游憩使用。这在“规范”中第17页表7.0.4-1和第18页第7.0.0.2条均做了明确要求。
4 对公共绿地的界定
1)公共绿地的确定应该在方案构思阶段就确定下来,最少是其位置,而不是在方案完成后再来寻找公共绿地,所以公共绿地范围就是我们在规划构思过程中所确定的公共绿地范围,满足公共绿地条件的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0 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角1.5 m。在“规范”中,“距房屋墙角1.5 m”有时不妥,笔者认为,当主体建筑对公共绿地安全无影响时,可按此规定界定,如果主体建筑对公共绿地安全有一定影响时,应距建筑外轮廓垂直投影外1.5 m(见图1)。
2)对公共绿地的计算。“规范”中对公共绿地的各项指标均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公共绿地占总用地的比例,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等,在计算过程中,规划户均人口应合理;同时所用到的绿地面积、用地面积均是它们的垂直投影面积,不是曲面面积。
5 在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正确理解和认识公共绿地布局和总体布局的关系。2)充分认识和利用公共绿地的“可塑性”。3)把握好公共绿地布局的“灵活性”。4)保持公共绿地的整体统一性。5)保持公共绿地分布的均衡性。6)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适应不同人群。
摘要:指出GB 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某些概念阐述模糊,是导致对公共绿地理解不一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规范中住区公共绿地的再认识,剖析了目前部分人员对公共绿地的错误理解,明晰了公共绿地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公共绿地,曲解,再认识
参考文献
[1]GB 50180-93,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2002版)[S].
[2]CJJ/T 91-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
[3][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第2版.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1-07
修回日期:2013-05-20
引言
水滨(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 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1]。
滨水区公共绿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其自然生态资源条件是景观设计的基础;而景观设计所营造的各种空间环境则应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为目的。在此,本文以广州御景半岛花园沿江南段景观设计为例子,研究讨论城市滨水区域公共绿地空间景观设计。
1项目概况
御景半岛花园是恒大地产集团开发建设的住宅区,地处经济活跃的“广佛都市圈”中心金沙洲。项目用地由金沙洲彩滨北路北行经一段沿江引桥进入,用地红线外是一段长达1.8 km的沿江岸线,由南往北沿江所规划的公共绿地宽度从48 m到75 m不等,中部最宽;沿江中部以南是带状景观带,长约800 m,是本文研讨的景观范围。开发商出于建设自身品牌的考虑,与地方政府协商后承担了本公共绿地区域的建设活动。
2景观规划设计
任何景观设计都是在一定的场地范围内实施,设计必须重视场地本身的特征以及设计本身的属性内容。园林设计必须关注两个因素:设计场地的周边环境因素和设计背景。背景包含两个方面:地貌和历史内涵。地貌包含当地的土壤构成、自然痕迹;历史内涵是人类在这里居住生活的痕迹[2]。沿江南段设计场地为城郊水陆过渡地带,长期以来为周边村民所利用,偶有周边村民在此开垦种植农作物及堆放一些物料等活动,水陆衔接处局部原生植物生长良好,但由于场地疏于管理而相对凌乱。因其面向开阔的珠江,背依白塔山,南端不远处有一个原生植被生长良好的小岛——“石门返照”景点,场地周边可利用的景观资源比较丰富。
2.1设计构思
现代生活讲究绿色环保、节能以及可持续发展,故设计须本着绿色生活的主题及生态环保的理念,以构建和谐都市、健康生活为宗旨来开展。为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滨江绿地景观,设计紧紧围绕现状条件及规划设想,对3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2.1.1滨江景观形象 与城市内建筑林立的院落空间不同,开阔的江面为沿江绿地景观带来开阔的视野。人从水上、陆上以及高处俯瞰沿江绿地的景观效果各不相同。由于本段沿江公共绿地宽度相对较窄,加上岸线较长,设计通过减少硬质铺装、多种植高大乔木和运用多变的绿化空间来打造立体丰富的绿地形象;同时结合水生植物的种植,使水陆界面得以自然过渡,以形成郁郁葱葱、充满绿色的整体绿地形象。游人行走其中也不致产生单调的心理感受,多变的绿化空间和树木林带可以让游人不时看到对岸的树木,使对岸景观进入视线范围,因为视线的转移和延伸,让人感觉绿地空间范围扩大了。
2.1.2生态和谐 沿江绿地在水陆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等方面中起着重要作用。河岸植被带对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水体保护、堤岸稳定、气候调节、环境美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原生植被,景观设计要在“保”的基础上进行“育”,以形成覆盖水陆体系、功能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发挥生态效益。同时结合植物造景手法,营造层次优美而生态的城市景观绿廊。
2.1.3服务功能 设计城市滨水公共绿地,除了应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之外,还需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为居住于此及周边的市民创造健康、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规划密切结合游人的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需求,营造不同的功能空间,同时注重场所的可达性、舒适性、新奇性等特质,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公共绿地环境。
2.2景观规划的总体布局
规划布局以“植物的绿”和“水的蓝”作为空间基质氛围,建造舒适宜人的多元化景观空间。马修·弗雷德里克的《建筑师成长记录》里阐述:空间设计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进行的空间组织或布局,运用“限制与引导”的手法来丰富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行为感受。当人们走在一条蜿蜒的道路上时,他们的注意力会不时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行程中获取意外的景观,甚至有片刻景物在视野中消失,然后再发现其他值得关注的事物;这样的体验如同不期的奖励一样丰富了人们的经历或者使之以另外的视角和态度去看待以往的事物。这种特殊的“布局”能让旅途充满趣味,而当到达目的地时,还会有更丰富的感受[3]。沿江南段景观带由南往北分为六个开放景区,依次是入口引导区、特色造型绿化区、疏林草地景区、特色园林展示景区、体育运动休闲区以及休闲码头景区。各景区既有相对独立的主题又彼此互相联系融合,由3 m宽的沿江休闲步道串联起来形成景观系列;并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来表达体现城市滨水公共绿地的生态化、人性化与景观特色设计(图1)。
2.2.1入口引导区 入口引导区处于沿江南端,在引桥处设一条道路通往住宅区外围的原有屋村,让原住民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沿江公共绿地。作为沿江绿地起始位置,设计采用了先抑后扬的空间处理手法,当人驱车从引桥处进入时,迎面可见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多层次密林,遮挡了人看向江面的视线,使人产生好奇心,随即进入视野的圆形铺地钟楼广场使人顿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在广场的另一边绿化地种植了一片密林,以形成呼应关系。从空间形态上看,两处密林的围合使广场空间感得到加强,同时有了绿的依托(图2)。
在承担着引导指示功能的同时,广场空间还是相对开放的人流聚集空间。广场设计充分考虑到使用要求及景观的营造,结合原有地形、岸线、江水水位情况及观景需要,规划道路一侧标高适当抬高几个台阶的高度,成为一处上升广场,四周设计喷水池点缀节日氛围;广场中间为钟楼,周围采用台阶、花池及种植挺拔棕榈科植物的方式进行美化处理,以形成丰富的竖向空间(图3);游人可在此驻足观赏,也可直接经过广场,走下台阶站立于沿江休闲步道凭栏远眺,亦可近观护栏外侧的为保护自然生态而保留下来的湿地植物。沿江休闲步道从这里开始沿着护栏堤岸自南向北延伸,设计采用了花岗石材、硬质塑木以及卵石,可以给游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步道内侧与绿化地连接的边沿根据排水需要,结合绿化地形设置了卵石截水沟,自然而美观。外侧护栏设计为厚实的花岗石扶手、古朴自然面石材装饰的挡板及带装饰的护栏墩。每隔6 m左右设一个护栏墩,墩上设计3 m高的庭院灯,每当夜幕降临,明亮的灯光为夜晚散步的游人提供充足的照明。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鼓励人们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关注并乐于使用它[4]。夜晚江面上灯光倒影随江水荡漾,江风拂面,让人倍感舒适(图4)。
基于对防洪排涝及通航的功能考虑,设计应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努力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使沿江绿地的整体性得到完美体现。沿江绿地驳岸根据原自然岸线进行设计,在综合考虑防洪、通航要求、结构安全及原生湿地植物保护的前提下,选用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挡墙,为尽量减少其对水陆交接面植被及水气自然渗透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挡墙上部设计了外飘花槽,下部基础以上保留覆土层,利于原生湿地植物的蔓延生长(图5)。设计尽量缩小岸上硬质休闲步道宽度,以扩大公共绿地的绿化面积,发挥生态效益。
2.2.2特色造型绿化区与疏林草地景区 漫步江边,经过入口广场之后,便来到特色造型绿化区:大片干净整洁的彩叶地被模纹绿化配合造型独特的造型树自成一景,颇具新意(图6)。植物的色彩美与人工的巧妙构图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结合,游人可在此尽情拍照留念。特色造型绿化景区与疏林草地景区中间是由一片生态密林围合的公共巴士服务站,主要为外来游客及居住于此的业主服务。服务站设有风雨廊售票、小卖部及洗手间, 风雨廊柱间设置了座椅方便游人休息候车。服务站处的生态密林不仅具有围避作用,同时为两边景区提供良好的背景与过渡。从空间形态上看,这也是整体绿化形成疏密交替、高低起伏、节奏韵律变化的设计关键。 在疏林草地空间内设计两三个圆形花坛,丰富了草坪空间及色彩,靠规划路一侧是自然生长的小丛林与树下围合绿篱设计,小丛林既可发挥生态效益,又是两边不同景观空间的自然过渡;而且为孩子们提供了放飞心灵的天地,小丛林树下围合绿篱设计可避免玩耍的小孩径直冲入规划道路,使之在安全的活动空间内玩耍,局部点缀的情趣雕塑小品可让孩子们从玩乐中得到熏陶教育。从特色造型绿化到疏林草坪,绿地空间虚实相间,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为人们的游憩活动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场所。
2.2.3特色园林展示景区 特色园林展示景区紧邻疏林草地景区,这里是以介绍各式庭院、展现各式景观亭之美为主题的景点。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在今天我们赋予其更多的功能,游人不仅可在此休息,也可在此赏景,同时亭本身也作为景观点缀周围环境。各式特色景观亭沿着一条轴线布置,各亭不仅自成一景,亦通过设置的铺地平台及花池、园路相互联系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艺术。在方便游人观赏之余也为游人提供了休息及遮风挡雨之处。“用地不可避免地要有边界,因为土地是有限的。在这一条件下,空间的延伸对于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丰富了场地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5]。故在景区中,各式景亭时而布置于开敞明亮之处,时而隐没于树林之中,游人在此可以透过树林空隙不时看到江面和对岸风景;而高低布置的景亭和隐约出现的亭屋顶,也可带给对岸丰富的视觉感受。
2.2.4体育运动区及休闲码头区 特色园林展示景区过后,便是一片体育运动休闲区,这里设置了各种体育运动设施及特色卵石健康步道,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运动的需求。同时这里还设置了儿童娱乐设施,给小朋友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所。在绿荫掩隐之中,老少欢笑声不时传出,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景象。毗邻阳光假日景区的是南北两端沿江公共绿地的交接位置,也是整个沿江公共绿地的中心位置,同时花园小区主入口大门也设置于此,人流相对集中,是沿江景观带最重要的位置。结合小区主入口广场,设计了游船码头、休闲茶座、林荫树阵、阳光沙滩以及结合微地形处理设置的休闲木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年龄的人们在此进行各种日常休闲娱乐活动。给居住区内外的市民提供一处可以自由交流沟通的平台,达到景观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大化,营造融洽的生活氛围。
2.3 生态绿化种植设计
2.3.1沿江湿地植被保护利用 御景半岛花园沿江段局部还保留着原生态湿地植被,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原有湿地植被创造生态湿地景观,展现水陆交界自然景观。湿地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净化与保护水资源,而且有了湿地植被,又会产生各种微生物,引来各种鸟类、昆虫,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良性生态系统。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局部整理和增加一些湿地植物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睡莲Nymphaea alba、莎草Cyperus papyrus、狐尾藻Myriophllum verticillatum来丰富沿岸湿地景观层次。
2.3.2沿江公共绿地各区绿化 各区绿化种植设计着重强调“大生态、大环境”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设计手法。地形设计方面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并减少土方工程量,除了为营造景观需要对局部做起伏地形及修整之外,其余均为原有地形并利用原地有保留价值的植物,减小对原有植被的破坏;植物种植搭配讲究群落的层次与植物的生态习性,景观形态方面讲究节奏韵律、对比关系及色彩方面的结合。
植物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骨架树种包括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垂叶榕Ficus benjamina、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橡皮榕Ficus elastica等,中层乔木选用了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尖叶杜英Elaeocarpus rugosus、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f.、高山榕Ficus altissima Bl.、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以及开花树种如大花紫薇queen's crape myrtle、美丽异木棉Ceiba insignis、红花紫荆Bauhinia variegate、黄槐Cassia surattensis Burm. f.、鸡冠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鸡蛋花Plumeria rubra 'Acutifolia'及凤凰木Delonix regia (Boj.) Raf.等;局部点缀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 (HBK.)O.F. Cook,老人葵Washingtonia filifera、银海枣Phoenix sylvestris等棕榈科植物;中下层灌木包含澳洲鸭脚木Schefflera macorostachy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棕竹Rhapis excelsa (Thunb.) Henry ex Rehd、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lutescens及一些耐修剪型植物的应用。下层地被主要有色彩鲜艳的变叶木variegated laurel、黄连翘forsythia、大叶红草Altemanthera Ficoidea cv.'Ruliginosa'、黄金榕Ficusmicrocarpa cv.GoldenLeav、花叶姜Alpinia sanderae Hort及稍耐荫的合果芋cv.albolineatum、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春羽Philodenron selloum Koch等植物;造型树选用了小叶榕及簕杜鹃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nd;沿江休闲步道栏杆外侧花槽,种植了易管理、效果佳的红花簕杜鹃进行垂直绿化;整体空间绿化通过高与低、密与疏的交替变化,营造了层次丰富、生态功能良好的植物景观;同时达到四时季相分明,春夏秋冬各有特色的景观效果。
3 结语
城市滨水区域是公民共有的独特的景观资源,集娱乐、休闲、健身、文化、观光等功能于一体,对其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使用者情况及生态的自然延续,努力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营造出适合大众的生态滨水景观空间,最大程度地满足各方面需求,这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5-34.
[2]建设部城建司.园林城市与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86-93.
[3](美)马修·弗雷德里克.建筑师成长记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76-85.
[4](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0-50.
[5]吴家骅,叶南.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6-18.
审稿编辑:赵晓铭 林广思
作者简介
江振东(1977- ),男,广东兴宁人
风景园林设计工程师
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
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940—2007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山东省建设厅(2007年12月29日发布,2008年1月20日 实施)
前 言
本标准由山东省建设厅提出并组织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市市政公用局、济南水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市海润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高密市水业公司、临邑县供水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善东、王冠、李继春、姜力、李瑞仙、李强、周广安。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公共供水的定义、服务质量、服务时限及监督管理。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城市公共供水服务。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7051 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 GB/T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CJ/T 206?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城市供水条例》 《城市道路管理条例》
《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 3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城市公共供水
是指城市公共供水企业以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单位和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提供用水。
3.2 城市公共供水设施
是指专用水库、引水渠道、取水口、泵站、取水井群(井)、管网、水厂、公用水站、消火栓、贸易结算水表及其附属设施。3.3 二次供水
二次供水是指公共供水在入户之前经再度储存、加压和消毒或深度处理,通过管道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3.4 二次供水设施
二次供水设施是指为保障用户用水需求而设置的高、中、低位储水池(箱)及附属的管道、阀门、水泵机组、气压罐等设施。4 供水水质与压力 4.1 基本要求
供水企业应为用户提供连续、稳定、优质的供水服务。4.2 供水水质
4.2.1 公共供水水源采用地表水时应符合GB 3838标准的要求,采用地下水时应符合GB/T 14848标准的要求。
4.2.2 城市公共供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标准的要求。
4.2.3 城市公共供水水质检测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率及合格率应按GB/T5750和CJ/T 206执行。水质 综合合格率应达到95%以上。
4.2.4 城市公共供水的水质情况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后,应每月在当地媒体或网站公布。
4.2.5 城市供水水质不能达标时,应迅速按规定程序告知用户,并启动应急预案,尽快恢复正常供水。4.3 供水压力
4.3.1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干线末梢的服务压力不得低于0.14MPa。
4.3.2 城市公共供水的管网压力合格率应达到96%以上(不含因水源短缺或不可抗力引起突然爆管造成局部地区出现降压断水的情况)。5 服务要求 5.1营业服务
5.1.1 供水企业应与用户签定供用水合同,以确认供用水关系,规范供用水行为,明确供用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5.1.2 供水企业应设置供水服务热线,全天(24小时)接受用户咨询、求助及投诉,并与当地12319服务热线联动。积极采用现代化服务手段、新型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高效服务。5.1.3 供水企业应设立客户服务中心,全面负责供水经营与服务等各方面的业务受理。客服中心应公开业务受理范围、办事程序、受理时限、服务承诺、投诉电话及收费标准等服务内容,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5.1.4 城市供水服务应建立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AB角制等规章制度。不予受理的业务应明确告知不受理的原因。
5.1.5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所有用户,不论用水规模大小,均享受平等服务。须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由供水企业与用户约定。
5.1.6 实施供水企业经营公报制度。每年3月底以前,供水企业应在当地媒体或网站上公布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认的企业的基本情况、上一生产经营与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本供水经营管理目标和保障措施等信息。5.2 收费服务
5.2.1 供水企业应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5.2.2 供水企业应以供用水协议约定的贸易结算水表显示的用水量向最终用户计价收费。5.2.3 不同用水性质的用户共用一具贸易结算水表的,其收费标准应按供用水协议的约定分类比例收费。用水比例发生变化有争议时,应重新核定用水分类比例;双方对用水分类比例不能达成一致时,应分表计量。
5.2.4 抄表收费人员应向用户出具用水量通知单及收费发票,抄表准确率应达到99%以上。供水企业应提供水费查询服务。
5.2.5 对违反《城市供水条例》有关规定应停止供水的用户,经县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供水企业应在停水3日前,向用户发送停水通知。5.3 服务人员要求
5.3.1 服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熟练的业务技能,接待用户时,应主动、礼貌、热情,不推诿、搪塞。
5.3.2 服务人员应着职业装,衣着整洁,佩带胸卡,仪表端庄,举止文明,使用文明服务用语。
5.3.3 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时,应主动向用户说明来由,并出示相关证件,征得用户同意后入户服务。
5.3.4 入户维修服务人员维修完毕,应将现场清理打扫后方可离开。
5.3.5 在为用户服务过程中,应秉公办事,不得吃、拿、卡、要,不得刁难。5.3.6 治水人员应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合格证。6 供水设施维修、抢修
6.1 贸易结算水表的维修与更换
6.1.1用户贸易结算水表报修的,供水企业应在24小时内到场维修。水表不能修复的,应予以更换。
6.1.2 供水企业应备有周转用水表,以备维修贸易结算水表时临时更换之用。6.1.3 维修后或更换的水表应经有资质单位检验合格后方可安装使用。6.1.4 用户或供水企业发现贸易结算水表或水量有疑问,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的,应将贸易结算水表送有资质单位进行鉴定。6.2 设施抢修
6.2.1 供水企业因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计划性原因停止供水或降压时,应提前24小时通知用户;因发生灾害或紧急事故等不可预见原因停止供水,应当在抢修的同时通知用户。局部地区生活用水停止供水超过72小时的;应当采取临时供水措施。
6.2.2 接到漏水或爆管报告后,供水企业应在2小时内到达现场做止水处理。
6.2.3 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发生突发性事故后,供水企业要及时组织抢修。水管直径在300mm以下的修复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水管直径在300mm至800mm的修复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水管直径在1000mm以上的修复时间不超过48小时。(由于交通、道路或其它障碍无法进行修理以及不具备作业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除外)6.2.4 抢修施工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设置围挡和公示牌,夜间设置警示灯,减少对城市交通影响。涉及破路的,应在抢修的同时按照《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办理破路施工手续。
6.2.5 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维修、抢修完毕后,应清理现场,并在24小时内通知其他相关部门处理现场。
6.2.6 发现闸阀井、表井、消火栓等井盖或设备丢失、损坏的,应于8小时内进行补配或修复。不能及时补配或修复的,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7 二次供水服务要求
7.1 二次供水设施应符合《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的要求。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操作运行、维护保养、巡视检查制度及安全责任制、水质定期化验制等各项规章制度。7.2 二次供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标准的要求。7.3 二次供水压力应符合供用水合同的约定。
7.4 二次供水管理与操作人员应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合格证。
7.5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保持二次供水设施周围的环境整洁,每周至少检查一次。7.6 二次供水设施应至少每半年清洗消毒一次,并对水质进行化验。清洗消毒工作应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清洗机构进行。
7.7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保证供水不间断、小修不过夜,大修停水提前24小时公告。8 监督管理
8.1供水企业应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收集和分析用户意见。每年不少于两次以调查问卷或座谈会等形式,邀请社会各界对企业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8.2 供水企业应定期对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对出现的服务质量问题及时整改。
8.3 城市公共供水企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接受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供水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及时整改有关问题。9 投诉与处理
9.1 供水企业受理用户的投诉或主管部门转办的投诉,一般投诉件2日内办结;复杂投诉件7日内办结。
在城市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时间的差异、建设主体的意愿、建设材料和建设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城市景观绿地建设呈现了“景观破碎、缺乏整合”的现象,无论是新城区开发,还是老城区改造,景观绿地建设总是会暴露一些问题。
1 城市景观绿地结构单一,层次性不够。很多的绿地建设只是通过单纯的种植花草树木来完成景观建设,造成景观的生态性和观赏性很差,往往是达不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而且景观绿地的层次性不高,绿地景观建设不仅要面向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同时也不能为了突出个别城市景观而忽视更加有益于人们生活的街头小块绿地等。
2 城市绿地景观缺乏生态性、自然性的规划设计。自然美的事物才具有真实的感情色彩,也更能够使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但是在现代的城市景观绿化规划设计中,人造的景观往往占多数,缺乏人性化的考虑,很难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使身在其中的人们有情感的触发。
3 城市景观绿地缺乏生态经济效益。景观绿地规划设计要贯穿于整个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但是往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严重破坏后,才认识到景观系统的重要性,这时人们就会希望通过绿化建设来弥补这种自然的缺陷,
这种事后补救的办法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场地的生态活力,而且也消耗了时间和精力。同时绿地景观应该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流行的“草坪热”,不仅造成事后管理的难度,而且草坪的持续时间短,可能要经常更换,也增加了经济负担。
4 城市景观绿地与历史文脉脱节。良好的城市绿地景观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但是在现代的城市建设发展中,为了盲目的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景观被摧毁,传统的文脉、自然的景观给野蛮的手法打乱。这些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宝物在机器的轰鸣下被掩埋。
5 城市景观绿地缺乏地方性色彩。“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特性对于事物的影响。每座城市都有适于其地域性的景观建设,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景观的观赏性,例如强行把只适合南方气候的植物移栽到北方,这样做不仅浪费了资金,而且植物的观赏性和可实用性肯定也大大折扣。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
一、生态功能:1.改善小气候:调节气温/湿度/气流2.净化空气:光合作用、吸收有害气体/滞尘/杀菌3.防止公害灾害:防风防火防水/净化水体与土壤/涵蓄水源与保护地下水4.保护生物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
二、空间功能:安全防护作用/提供游憩度假条件/调节土地利用
三、精神作用:美化城市、装饰环境/自然美、艺术美和创造性
四、经济效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原则:1均衡分布,比例合理2指标先进3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4远近结合,合理引导城市绿化建设5分割城市组团
雅典宪章:基本精神1城市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必须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即周围区域有联系2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变化的,因此城规是动态发展过程,应与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相结合3应与区域规划,国家规划相配合4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需要为价值观。内容:城市的4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田园城市”理论:埃比尼泽·霍华德,城乡结合 主要特征:A土地公有,低密度,不被个人所有而分解;B城市有控制的发展;C提出了田园与田园城市内部的家庭、工业、行政、社会福利设施、市场等各种功能组合的概念。影响:针对现代社会出现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规划思想,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规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见解,是一较完整的城规思想体系,对现代城规思想起了重要启蒙作用。的生态综合体外,还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遗传多样性,物种,生态系统/基因,景观多样性)就地保护: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中维护和恢复期可存活的种群,对于驯化的栽培的物种而言,是在保护发展他们独特性状的环境中维护和恢复其可存活种群迁地保护把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移到他们的自然环境之外 珍稀、病危植物:指与人类的关系更密切,具有重要途径,数量十分稀少或极容易引起直接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处于受严重威胁状态的植物。
城市规划: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和开发。特点:综合性/法制、政策强/地方/长期、经常/实践 工作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分区规划)绿规专业规划:多个专业规划之一,必要组成专项规划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城绿系专规的深化和细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
a块状b带状c楔形绿地布局:城市中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狭的绿地1能起到城市通风条件2利于城市艺术面貌体现d混合式1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2利于小气候改善3有助丰富城市总体与各部分艺术面貌4城市环境卫生条件改善
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兼具生态/美化/防护等作用的绿地(综合/社区/专类/带状/街旁公园)生产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防护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附属/其他
西方的代表城市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方格形的道路系统,广场设在城市中心)。代表:米列都城 现代建筑运动:勒柯布西埃的明日城市
《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记述周代城建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经途”:城市主干道。“轨”:古代宽度单位,一轨等于八尺。“夫”:度量单位,等于一万步。)“涂”是“道路”,“环涂”就是“环城道路”,“野涂”就是“城外郊外的道路”
我国避震减灾城市绿规按建设中的不足:
1对城绿的避震减灾功能及规划建设重视程度不够2现有城市绿地数量不足分布不均3单个建筑程度缺少气筒法律法规的保障4宣传力度不够,居民防灾意识较弱 1防护固沙、降低风速并减少强风对城市的侵袭;2降低大气中CO2、SO2等有害、有毒气体含量,减少温室效应,降温保温,增加空气湿度,发挥生态效益。3城市防护绿地有降低噪声、净化水体、净化土壤、杀灭细菌、保护农田用地等作用。4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景观建设。)
节约型园林:节约型园林绿化,应该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此外,我认为它还有投入与产出的含义,就是寻求以最少的人力、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城市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为人类社会提供的产出构成生态服务功能, 主要包括: (1) 净化环境:净化空气、水体土壤、吸收CO2、释放O2、杀死细菌、阻滞尘土、降低噪声等; (2) 调节小气候: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改变风速风向; (3) 涵养水源:雨水渗透、保持水土等; (4) 土壤活化和养分循环; (5) 维持生物多样性; (6) 防护和减灾功能:抵御大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取决于绿地的数量组成结构、镶嵌格局、分布特征、与周边人工景观的联系以及管理水平等。它涉及多因素、多层次、多尺度[1]。对区域尺度城市绿地服务功能进行评价, 需要较详尽的过程数据, 而由此带来的极大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模型评价的准确性。因此, 有许多研究结合其他理论方法来进行公共绿地服务功能等[2—4]
本研究尝试将多因子层次覆盖评价模式应用于公共绿地服务功能的评价中, 以北京市规划市区内公共绿地作为研究案例, 评价其服务功能等级, 为多因子层次覆盖模型在区域尺度乃至更多尺度上的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研究结果也可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以北京市规划市区内的公共绿地作为研究对象, 规划市区东起定福庄, 西到石景山, 北起回龙观与北苑北, 南到南苑, 面积约1 097km 2, 涵盖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全部, 及石景山、海淀区、朝阳区和丰台区大部分区域。公共绿地以《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普查资料汇编 (2005) 》数据为准, 共计486块公共绿地。
2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主要选取的数据包括2007年TM影像, 2005年绿化普查数据。栅格运算涉及的条件运算, 在Arc/Info8.3的Workstation中GRID模块中完成, 统一设定个栅格大小为100m×100m。
选择影响城市公共绿地服务功能的的各项因子为:热岛, 容纳避难人口数量, 绿地率, 每年吸收二氧化碳数量, 每年释放氧气数量。
2.1单因子数据处理方法
热岛:利用2007年TM影像6波段的DN值对城市不同地区热岛状况分别进行提取, 一级热辐射区即强热岛 (与郊区 (北京市六环以外地区) 地表DN值相差27~44) , 二级热辐射区为次强热岛 (与郊区相差23~26) , 三级热辐射区为中间区 (与郊区相差18~22) , 四级热辐射区为比较凉爽的区域 (与郊区相差1~17) , 五级热辐射区为最凉爽的区域将一级与二级合称为热岛区。本研究取热岛区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为热岛因子。
容纳避难人口数量:指按照每平方米草地可容纳0.5人计算, 每块公共绿地可以容纳避难人口的数量。
绿地率:指园林绿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
每年吸收二氧化碳数量 (吨/年) :指公共绿地内所有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
每年释放氧气数量 (吨/年) :指公共绿地内所有植物每年释放氧气的数量。
2.2多因子层次覆盖模型评价方法
各因子并非单独影响公共绿地的服务功能, 而是通过或加强或减弱的相互影响, 综合作用体现服务功能。根据北京市公共绿地特征, 并结合单因子作用结果, 选用因子权重大小依次为热岛、容纳人口数、绿地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多因子层次覆盖分析模型见图1[5]。并根据各因子的权重大小依次确定两因子复合后引起的服务功能等级。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热岛与容纳人口数量因子的复合原则, 将两因子影响下生成的公共绿地服务功能分级图进行叠加, 结果见图2。由于热岛和容纳人口数量因子影响, 服务功能等级为2级面积占58.5%, 3级面积占39.3%, 4级与5级之和仅为2%, 服务等级为1级的没有。根据热岛、容纳人口数量复合因子与绿地率因子的复合原则, 将三个因子影响下生成的服务功能分级图进行叠加 (图3) , 结果表明服务功能差与中等的面积分别占33.3%与52.5%, 服务功能好的面积占12.0%, 很好的面积占2.1%, 总体来讲叠加绿地率因子后, 公园服务功能等级明显提升, 服务功能差的公共绿地面积明显减少。根据热岛、容纳人口数量、绿地率复合因子与吸收二氧化碳因子的复合原则, 将四个因子影响下生成的服务功能分级图进行叠加 (图4) , 考虑绿地植物产生的生态效益, 北京市公共绿地服务功能水平都有所增加, 服务功能为2级的面积仅占有18.9%, 服务功能为4级的面积增加到23.8%, 服务功能中等的公共绿地面积变化不大, 占总面积的55.2%。
图5是热岛、容纳人口数量、绿地率、吸收二氧化碳以及释放氧气因子根据复合原则生成的公共绿地服务功能等级的分布图。共分为4级, 在北京规划市区内的公共绿地没有服务功能很差的。各因子的综合作用结果是:服务功能差的公共绿地面积占到23.6%, 服务功能中级的占45.1%, 服务功能好的占29.1%, 服务功能很好的占2.1%。
4 讨论
虽然基于对北京市公共绿地特征客观的选择了评价其服务功能的参数, 并从多因子层次覆盖评价角度, 对复合因子及多因子综合作用下研究区公共绿地服务功能状况进行评价, 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具有一定准确性且方便, 但在确定各因子对服务功能的贡献大小及两两因子在层次覆盖模型中的复合原则中具有一定缺陷, 需要在应用中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李锋, 王如松.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浏研究——以扬州市为例阴.生态学报, 2003;23 (9) :1929—1936
[2]胡良军, 李锐, 杨勤科, 等.基于GIS的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模型.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0;8 (1) :1—8
[3]Fistikoglu O, Harmancioglu N B.Integration of GIS with USLE in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2;16:447—467
[4]Bryan B A.Physical environmental modeling, visualization and query for supporting landscape planning decisions.Landscape Urban Plan, 2003;65 (4) :237—259
关键词: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景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美化城市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经济飞速增长的现在,根据自己城市的环境,通过景观绿地的设计,打造出鲜明的特色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创造美好城市的崭新形象。
一、长清大学城发展规划前景
(一)概述
长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设置了卢县,隶属于济北郡,该地区有很多知名的历史名人。长清大学科技园是经济开发区人才聚集的地方,全省成长旺盛的科教文化新中心。
另外,长清大学城还有着独特的人文艺术环境,2009年9月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在长清胜利举办,它不仅带动了整个长清大学地区的自然生态建设,而且更加提升了整个地区的区域价值和知名度。长清大学城10几所大学围绕在园博园的周围,校园中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园博园的自然生态美相得益彰,共同塑造着长清大学城的人文气息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二)未来发展目标
大学城规划的四大产业有:教育、旅游、文化产业、房地产,重点打造动漫、艺术展示交流等文化产业,提升大学城的吸引力。
未来的几年,济南市区至长清大学城,遥墙机场至长清大学城将打造多条交通路线和城际轨道,方便的交通带动长清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长清大学城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一)长清大学城城区景观绿地现状
长清大学城的城市景观现状与整个城区建设的节奏脱节,基本保持在原有的自然生态条件下格局,其现状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1)景观绿地结构单一,层次性不够,大学路两侧的绿地建设只是通过单纯的种植花草树木和行道树来完成景观建设,造成景观生态性和观赏性较差,远远达不到景观大道和提高学生与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2)缺乏生态性、自然性的规划设计。
(3)开放主题公园绿地缺少,与历史文化脱节。长清大学城的公园绿地只有园博园一块绿地,且是收费状态,学生的互动性减弱。
(4)缺乏地方性色彩,长清大学城绿地景观建设不仅要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同时也要突出长清大学城地区的特色。
(二)长清大学城区景观绿地设计理念
城市景观绿地的设计首先要提供满足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活动场所,使人的心理景观概念与周围环境空间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共存。
(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以植物造景手法为主,注意美学原则的体现。强调运用丰富的植物材料,采用景观绿地的现代化、多层性等绿化手法,在植物造景,季相变化,色彩搭配及平面构图方面均需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体现植物景观特色,突出简洁、开朗、自然的环境风格,在强调时代感的同时保持原有自然美的环境。
(2)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要体现人性化,在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的植物配置过程中,应以在行驶的汽车中的观赏节奏作为主要依据,通过植物群落、色块、色彩等有规律的重复,大小乔、灌木组团的交替来体现景观的连续性和层次感,达到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整体效果。
(3)选择好适宜植物,由于树形,叶形,叶色,花色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效果,因此,在设计和种植的时候,要兼顾春夏秋冬四季均有的相宜景色。
(4)体现点、线、面三大要素的合理组成使整个绿化带成为有设计感的绿色长廊。运用模纹色块与基调片林形成有规律的形态化景观布置,将道路绿化带自然分割成前景层、中景层和背景层三个部分,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景观效果分析,合理调配上层、中层、底层的植物。每一种植物都必须达到一定数量形成版面和体块,使之成为与建筑环境相协调的绿色环境景观,成为既有现代气氛又具有真實的感情色彩,更能够使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的景观环境。
三、长清大学城景观绿地设计措施
(一)植物形态与分类原则
要使自然环境与植物种植达到景观化的效果,根据环境景观场景化并与周边的建筑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合理的植物选型与树种搭配是形态化环境的关键。
(二)植物形态与分类
长清大学城适合种植的植物大致可以采用树种相对统一,以取得形态控制的效果。灌木,藤本,地被植物分层连接取得有节奏韵律与乔木相得益彰的视觉效果。线形分段和树阵片区有;国槐,刺槐,白蜡,臭椿,旱柳,朴树等。小广场造景及建筑景区可选的有;火炬树,栾树,云杉,合欢,玉兰,柿树,樱花,大叶黄杨等。配景灌木主要有;连翘,紫荆,火棘,蔷薇,腊梅,凤尾兰,月季等,藤本花木有;金银花,地锦,葡萄,牵牛花等。景观环境所用的地被植物包括;扶芳藤,麦冬,小叶扶芳藤,地毯柏,三叶草,万年青,葱兰等。
(三)植物配置特征
长清大学城10多所大学整体布局是以大学路为轴线分布在两侧,主要的植物配置特征表现为线形变化为主,辅以块面植被有节奏的分布,即满足线形景观的需要又结合区域内建筑环境的变化,形成相互协调的景观效果。将平行的富有流动感、耸立感的直线视域内,融进曲、圆、平、缓的灌木族群,取得环境的态势与视觉的延伸效果。
例如;东西向的大学路的绿化带内,利用大叶女贞和碧桃的组合,刺槐和樱花的组合,连翘和月季的组合等等,这些组合形成了丰富的林冠线,视觉线通而不透,建筑若隐若现,景观丰富变化。
四、结语
(一)城市绿化应以人为本,以自然生态为本。关心民众将人们休息、停留,交流、等待、观赏等多种和多元的活动需求纳入景观设计的功能中来。强调大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之产生自豪感,参与其中自觉维护增强园区的感觉。讲求科学种植美学种植,与自然生态相互依存。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文环境质量,体现社会的关心与进步。
(二)植物景观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满足城市建设的各项功能。多样的植物组合形成多样的景观,春花秋实景象宜人,夏放冬敛季相变化,不同的植物组合使植物间相互衬托,随季节的变化互为主次,轮换交替四季有景。
【城市公共绿地设计规范】推荐阅读:
山东省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12-02
道路运输管理规范-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分05-26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12-30
城市公共安全论文11-21
城市公共汽车乘坐守则06-22
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说明09-13
城市公共安全的思考09-23
城市公共交通基本知识05-29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论文10-20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工作意见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