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广告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广告用语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其中蕴含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如何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使之更好地为广告翻译服务,值得每一个英文工作者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 篇1:

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现象探讨

摘 要:在藏民族与汉族地为文化交流中,藏汉翻译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其实对任何一种语言而言,翻译都是重要的载体,同时在语言转化过程,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还应关注其中的文化差异,了解翻译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本文先简要该出了藏汉翻译的意义,然后探讨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现象。

关键词:藏汉翻译;文化差异;翻译现象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而不同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群体间的交流,这就强调翻译的重要性。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要理清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体现翻译过程的差异化特征。

1藏汉翻译的意义

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是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使用的语言交流工具为汉语。在国家稳定发展的今天,强调民族应齐心协力,共同提升祖国的综合实力,为国家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需要关注的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物质基础及文化基础上比较薄弱,而为了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就需要将汉民族优秀的文化及经济发展经验导入到少数民族中,实现民族大融合。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不同语言文化群体的交流,需要借助翻译这一介质,以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的高效进行。

2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现象

2.1生存环境所致文化差异

藏族人们居住于我国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高原气候,气温偏低,同时降水量少。而汉民族却大多聚集在中原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对藏汉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对文化的孕育有较大的差异,突出民族语言的特色,这也为我国绚烂多彩的语言文化奠定基础。

以心理层面文化差异为例,汉族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热衷于功利性的世俗生活,而藏族则长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热衷于虚幻与现实并存的世界,因此藏民族对个人尊严极为看中。因此在汉语严重常用作戏谑性的词语“放屁”,在藏民族中看来确实非常丢脸的事情。

2.2生活习俗造成的文化差异

藏民族与汉族在生活习俗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生活习俗在民族语言中得到反映。由于其它民族对习俗的理解不深入,因而很容易为本民族以外的人所误解。并且相同的事物上,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比如藏语谚语“sngs-rgys-la-ka-kha”的字面意义为“给佛陀字母”,如果就这样翻译难以理解意识,这主要是因为汉语中的“字母”与“佛陀”不能组合在一起,但是在藏民族的文化中,“佛陀”是智者之王,常识中最简单的字母与智者之王有一定联系,即教“智者之王”学习字母,那不就是所谓的鲁班门前弄斧吗?所以可以将谚语翻译成“班门弄斧”,这样不但契合本意,也为读者理解提供便利。

2.3宗教信仰造成的文化差异

藏民族与汉族的宗教信仰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宗教信仰对文化的影响是较大的。比如藏语中的“gshin-rje”与汉语中的“阎罗王”其实均来源于佛教。佛教中将阎罗王称作阴险之神,掌握着生死大权,该词是一个中性词,需要比较浓烈的感情色彩,由于来源都为佛教,因此虽然在民族形象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翻译上,只需稍加处理就可以解决这种差异问题,使得翻译更加准确。

2.4思维方式造成的文化差异

在不同的环境及文化熏陶下,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均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典故。虽然典故仅仅为一个事件或者人物形象,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色彩。这一色彩常常需要借助相应的思维方式进行解答,同时思维方式还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知识储备、生活环境、文化渊源等,这最终会导致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思维方式,进而给交流造成巨大阻碍。所以在翻译一些特殊词汇时,既要关注字面意思,还需要理解词汇的深厚内涵。比如藏语习语中的“bshd-sa-bu-mo phog-sa-mna-ma”,直接翻译得到“教训女儿,实指媳妇”这一结果,这种翻译失去语言本身具有的鲜活形象,其实正确的翻译为“指桑骂槐”。因此,藏汉翻译时,还需要关注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这一现象。

3结语

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忽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必然会导致信息丢失,产生误导甚至引起一些纠纷问题。因此在藏汉翻译过程,应深入研究藏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在差异中寻求相同之处,以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谢日尖产.略述藏汉翻译中多义词的翻译[J].民族翻译,2010,14(01):28-32.

[2]益西拉姆,王瑜,秦艳.藏汉谚语翻译中语言文化的處理方法[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23(05):56-60.

作者简介:

达瓦顿珠(1980.07.21—),性别:男;籍贯: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助理翻译;单位:西藏拉萨市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藏汉翻译方向。

作者:达瓦顿珠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 篇2:

浅谈中英文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技巧

[摘 要] 广告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广告用语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其中蕴含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如何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使之更好地为广告翻译服务,值得每一个英文工作者探讨。

[关 键 词] 广告翻译;中英对比;文化差异

[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显而易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告用语越来越丰富,下文就来为中西方广告翻译的差异和技巧略作阐述。

一、广告翻译中的中西方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差异

英语广告语言受其思维模式的影响,往往言简意赅。耳熟能详的麦斯威尔咖啡所设计的广告词“Good to the last drop.”中文如若翻译成“好到最后一滴”便过于直白生硬,缺乏意境,令人难以记住了。但是按照中国的思维模式,运用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方法加以修饰,翻译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就将咖啡的余香绕唇、回味无穷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在品味广告词的同时,产生品尝这款咖啡的欲望。

(二)价值取向的差异

价值取向的差异往往来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十分注重群体,时时处处强调群体观念,而西方则主张个性的张扬。因此,中国的广告语中多“我们都爱喝”等从众性语句。英文广告中却常用“YOU”这一个人的表述来打动消费者,使消费者有被尊重的感觉,继而产生主动消费欲望。国内一家出租车公司的广告语为“接天下客,送万里情”被翻译成“Ready to meet you from all over the world”。这样的译法在西方国家能大大缩短消费者与广告商之间的距离。若将“客”字直译为“guests”则产生较大的距离感。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

任何语言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极大影响着中西方对事物的描述方法并向广告翻译延伸。例如在中国,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建设银行大力推行“龙卡”。而在西方人眼中,龙是邪恶的象征,故而建设银行的“龙卡”被翻译为“Long Card”,而并非“Dragon Card”。

(四)审美观的差异

各地域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的不同,审美情趣也大不相同。广告翻译必须要尊重和遵循当地大众文化、审美水平和视角。例如,中国的白象牌电池家喻户晓,但“白象”被翻译成“White Elephant”则效果欠佳,因为在西方国家“White Elephant”代表“没用的东西”。

二、广告翻译的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对可译的辞格,尽可能直译,即保留原文句子结构和修辞,努力再现其形式、内容和风格。例如,一则橘汁广告语为“Breakfast without orange juice is like a day without sunshine.”可直译为“没有橘汁的早餐犹如没有阳光的日子。”

(二)意译法

意译法则对难译的辞格,尽可能加工。如果采用直译法,读者无法接受,这时只好牺牲原文的某些文化特色,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以保持原作内容的完整性。我国的“帆船”牌皮鞋原译文为“Junk Leather Shoes”。但“junk”是旧货、假货的意思,十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最后,被翻译成“Yacht Leather Shoes”。

(三)音译法

音译法就是根据原文发音和译文发音的相似性进行翻译的方法。例如,“Puma”的原意是“美洲狮”,但该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被音译为“彪马”,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普通大众对美洲狮并没有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马”英姿飒爽的形象展现,突显其运动品牌的特性。

(四)意译、音译相结合

音译、意译相结合既巧妙地保留了原文的发音,又能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和人文色彩,是最佳的翻译之一。例如,Konka品牌被翻译为“康佳”,既在发音上与原文基本符合,又符合中国人对“身体安康”“佳偶天成”等美好寓意的向往。试想将这样一台电视机买回家,美好生活则近在眼前。

三、关于广告翻译的建议

(一)了解商品的受众特点

在广告翻译中,了解商品的自身特点和了解其受众特点同样重要。结合当地文化背景,考虑当地受众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审美观,是做出恰到好处的广告翻译的关键。

(二)灵活运用翻译手法,直译与意译适时结合

广告翻译常用的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音译法、音译与意译相结合。在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需要结合商品的自身特点、消费者特征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当然,必要时还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灵活地结合起来。

(三)再创造性翻译

再创造性翻译,是一种“意会”,就是要脱离翻译的范畴,寻找中西文化的结合点,然后重新进行创造,从而使两种文化相互

交融。

参考文献:

张瑾佳.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技巧[J].新闻界,2011(1).

作者:单敏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 篇3:

德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摘 要】本文从德汉语言中的词汇差异、习语差异、语用差异三方面出发,结合韦努蒂的文化翻译观,对德汉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意译法、直译加注法、增译法等翻译策略。

【关键词】德汉翻译 差异性 翻译策略

翻译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层次的语言转换,更是思想的转渡,文化的移植。韦努蒂在其文化翻译观里提出了“存异”的观点,强调译者在翻译策略上,要注重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应根据具体文本、具体情况,把握好源语和目的语文本的差异性,并有效地将这种差异性进行传递,这样才能忠实、流畅地再现原文文本。

一、德汉语言及文化差异

在德汉翻译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德汉两门语言因其社会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不同,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给译者的翻译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1.词汇差异

文化的差异会体现在语言的用词和选词上,以下德汉颜色词汇和动物词汇就存在较大差异。如:蓝色blau,在德语文化里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einen blauen Montag machen (混日子), blau sein (喝醉了), ins Blaue fahren(没有目的地旅行);龙 der Drache 在汉语文化里,是一种吉祥而神圣的动物。在德语文化里,却是一个非常残暴的怪兽,凶猛而极具破坏力。der Drache 还可以用来形容好争吵的女人;牛在汉语文化里,有着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形象。德语词汇里的牛却有着负面的含义,在德语口语里:“Kuh”被用于咒骂女人愚蠢,“Ochse”常被用于形容男人愚蠢。

2.习语差异

德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因两种民族在宗教、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德语和汉语中的习语自然承载了不同的文化信息。

德语里很多习语与圣经有关,如:Mit Engelszungen reden (能说会道);den Kopf hängen lassen (垂头丧气);den alten Adam ausziehen (改邪归正)等。汉语里 “五体投地”“借花献佛”“临时抱佛教”等源于佛教。

Jemand ein Angebinde geben (schicken) ,这一习语来源于德国习俗。当新娘结婚,产妇分娩或婴儿命名时,人们常把送给他们的礼品系在他们的胳膊或者脖子上;Jemand in den April schicken ,在4月1日这一天捉弄别人,让别人跑冤枉路,这也是德国的习俗。在汉语里,“门当户对”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宾至如归”体现了中国待人接物的传统礼仪等等。

在德语里,历史和希腊罗马神话也对德语习语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Er lebt wie Gott in Frankreich.(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源于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Einen Augiasstall renigen(干一件棘手的工作,收拾一个烂摊子);Argusaugen haben(奥古斯眼睛,形容目光锐利、警惕性极高的守护人)源于希腊罗马神话。汉语里则有出自《列子·天瑞》的“杞人忧天”;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的“掩耳盗铃”;“负荆请罪”则源于历史人物故事。

3.语用差异

不同的观念文化促成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德语文化里,德国人见面招呼的用语较为简单,而中国人的见面问候,除了“您好”外,还常常针对见面时不同的场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打招呼,如:“您出门去啊?”“您吃过了吗?”;在中国的饭桌上,主人常常招呼客人:“您慢慢吃!”或“您再多吃点儿!”;德国人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采取接受的方式,并表示感谢“Danke!”,以示友好。中国人往往进行否定回答,表达自己的谦虚和客气。

二、翻译策略

在德汉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差异性会给翻译工作带来词汇空缺、词义冲突、语用失误等困难。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求解决的办法:

1.意译法

在德汉翻译工作中,一些存在语言及文化差异性的文本在源语文化里不可或缺,在目的语文化里却并无特殊的文化意义。这时,若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源语的真正含义及其特定文化环境不仅难于体现,还可能会出现语用失误。因此,选用意译法能更有效地把源语的含义及其文化内涵传达到目的语里。

汉语的招呼用语“您吃过了吗?”,德语里译为“Guten Tag.”;中国饭桌上的“您慢慢吃!”,德语里可以表达为 “Greifen Sie bitte zu”。

成功?八字还没一撇呢!

参考译文: Erfolg? Keine Spur! Selbst der erste Schritt ist noch nicht getan.(引自:王滨滨,《德汉汉德综合翻译教程》,2006,15页)

2.直译加注法

有的源语词汇或句型用着特有的文化背景,直译加注法,可以更为直观地表达出源语词汇的特有文化,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

Ich wußte wohl aus eigener Erfahrung um die geheimnisvolle Attraktion des 〉königlichen Spiels〈,...(Stefan Zweig, Schachnovelle,S9)

译文:根据个人经验,我是深知被称为“国王的游戏”的象棋所具有的神秘诱惑力的,......。

①德文“象棋”Schachspiel一词由Schach 象棋和Spiel 游戏组成。Schach来自波斯文的sah, 意为“国王”。所以象棋意译为“国王的游戏”。 (引自:张玉书译,象棋的故事,2002,88页)

张玉书老师的译文采用了直译加注法,这样避免了源语文化信息的丢失,既保持了原文的生动,也完整传达了原文背后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含义。

3.增译法

增译法就是在译文中增加原文字面虽未出现,但却为其实际内容所包含的词汇。译者通过增译法能把源语文化中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到目的语中,译文能更加传神、精彩。

他曾经有个相依为命的兄弟叫宋钢,……忠厚倔强的宋钢三年前死了,……(余华,《兄弟》)

译文:Das war sein Bruder Song Gang, .... Doch dieser aufrechte, unbeugsame Mann, der seinem Namen alle Ehre gemacht hatte - gang bedeutet »stählern« -, war seit drei Jahren tot, ...(Ulrich Kautz, Brüder, 2009, S4)

在余华的作品《兄弟》里,只出现了人名“宋钢”,中国读者能一目了然地明白该名字所蕴含的含义。而对德国读者而言,音译的人名“Song Gang”就没有体现出该名字的特有文化内涵。译者在对这段文字翻译的时候,采用了增译法,让译文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钱文彩. 汉德语言实用对比研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桂乾元. 德语翻译入门【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4]吴麟绶. 皇甫宜均,德语习用语溯源【M】,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

[5]孙会军,郑庆珠. 翻译与文化“杂合”【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作者:黄利

上一篇:老干部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车站团委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