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8篇)
方真真
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都取得了一些成就,而对外汉字教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逐步受到重视,所以发展还不够完善。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直被看作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这是由汉字自身的特点确定的。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独立发展的文字。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的文字,如埃及的圣书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字,在两千多年前就先后消亡,成为历史的化石。唯独汉字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同时汉字又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符号体系,过去汉字曾被亚洲一些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长期使用,形成了“汉字文化圈”,现在,除中国(包括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区)外,使用汉字的国家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广泛的使用范围,同时汉字又有其独特的特点,是其他任何文字所不具备的。我们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所以我们所探讨的汉字教学是现代汉字教学,也就是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汉字,它记录的对象主要是现代汉语。首先,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语素文字,这与音节、因素文字不同,它本身就是音义的结合体,其中形声字是典型的代表。其次,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表意文字,这与表音文字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汉字是从音义入手的,所以汉字以形声字居多。第三,汉字是一种平面文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是一种线性文字,汉字的构成成分是横向和纵向展开,形成平面布局,在一个平面内不论有多个构成成分都要均衡地分布在方方正正的框架里,呈现为方块形式,所以汉字又被称为“方块字”,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汉字的人来说,汉字就像一幅画一样,而且汉字的数量很多,不像英语就26个字母,汉字的常用字用3500个,通用字有7000个,它的音和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汉字不仅要记它的音,还要记它的形和义,尤其是在汉字简化后,有些符号只是一个记号符等等这些都给对外汉字教学带来了困难。赵金铭就曾经指出:“对西方人来说,汉语是真正的外语,其中最困难的是汉字,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最大的区别之一。汉字是西方人继续学习汉语的瓶颈。”
许多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认为汉字的读写认都很难,把汉字视为“天书”,甚至可能会因此而放弃对汉字的学习。其实只要了解汉字,知道汉字蕴含的意义,就会觉得汉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字,因为汉字是历经几千年而没有消失的文字,本身就蕴含和积淀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汉字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衣食住行,宗教礼法,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
首先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穿衣、睡觉、出行,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文字是为语言服务的,当然汉字也不例外,汉字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交际需要而独立创造出来的书面交际工具。首先,如“被”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意思为睡觉时盖在人身上的东西;“装”字,从衣壮声,《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装,裹也。”意思为行装,穿在身上的东西。这些带“衣”字旁的大部分都和衣服或布匹有关;其次,“食”字旁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也经常见到,“食”在《说文解字》解释为“米也,六谷之饭”,就是吃的东西,所以很多“食”字旁的字大都和“食物”或“吃”有关,比如“饭、饼、饱、饺、饿、饥、饮”等;再次,“穴”是一个象形字,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意为:土窟窿,地洞。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人住的地方是只有屋顶没有墙体,口小洞大的地洞,就像半坡人那样,是一种“半穴居”式的住所,现存的像陕西的窑洞,所以由“穴”字组成的字大都与房屋或洞穴有关,比如“窖”字,从穴,告声。从“穴”,表示与洞穴有关。本义是收藏东西的地洞,与此类似的字还有“窗、帘、窑、窝、窟、窿”等;最后,人们出行需要交通工具,比如现在还在用的“车、舟”,“车”是一个象形字,从它的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字形的下面两侧是车轮,中间是车厢,中间一横为独辕。与“车”有关的字如“库、轮、轧、轨、载”等,其中“库”字可分为广、车两部分,“广”表示三面有墙,一面洞开的房子,里面的车表示房屋里停放的车辆,意为“停放车辆的地方”,后引申为“存放东西的地方”。“舟”的本意就是“船”的意思,像“船、航、舫、舶、舱 ”等。其次,汉字除了能够反映出人们的衣食住行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还能够反映出精神层面的文化,比如“男”字,从田从力,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本义是男人,与“女”相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属于农业文化,是父系氏族的时期;“仁”字,从人从二,《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两个人亲近友爱,体现出古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和平相处,揭示了古代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的道德文化内涵;“婚”,从女从昏,“昏”表示傍晚,意为“女子在黄昏出嫁”,“娶”字中的“取”就是当时抢婚文化习俗在汉字上的反映,这两个字都是古代婚嫁习俗的体现。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语素文字,而且大部分是合体字,由音符和意符组成或者只有意符组成,所以很多时候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偏旁的意思,就可以大致推测出汉字的意思,所谓的“认字认半边”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不能望文生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认汉字,增强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和信心。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可以考证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所以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讲故事的方法,不仅能让他们了解汉字本身的涵义以及相关词汇的意义,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而且还能增加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不在把汉字当成“天书”。
关键词:汉字,组成原理,材质,款式,色彩,服饰配件
引言
汉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 虽然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 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但是汉文化的思想、文化、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传统始终延续下来, 如同汉字一样, 流传百世。在汉字王国中, 与服饰有关的汉字有很多, 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服饰文化的内涵。研究汉字与传统服饰及其装饰纹样之间的关系, 既有利于探寻两种文化艺术产生的历史根源, 分析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思维模式, 也有利于今天服饰设计中的古为今用, 及不同艺术种类间的借鉴和学习。
1 汉字的原理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 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 画成那事物的样子, 笔画随着所表事物的外型特征弯弯曲曲。
“象形”所表示的意义对象一定是看得见、有一定外型的具体名物, 即必须是有形可象的。
指事——“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
“视而可识”, 是说一眼看上去就可以认识大体, “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
形声——“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
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形符 (也叫做意符) ——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
声符——表示该字的读音。
会意——“比类合意, 以见指撝”
会意的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 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转注——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
“转注”不是对单个汉字形体结构的说明, 而是字与字之间的形义关系的一种类型。
假借——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指的是有些词, 本来没有为它们专门造过字, 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总结以上六书, 前两项, “造字法”也;中两项, “组字法”也;后两项, “用字法”也。任何一个汉字的结构都不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结构类型。
2 汉字的组成中记载了传统服饰的主要材质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 发现了大量有关蚕、桑、丝、帛等方面的象形文字, 为人们认识和研究古代丝绸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1978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6900年前的刻有四条蚕纹的象牙盅和纺织工具;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发现了一批4700年前的丝织品, 有未炭化而呈黄褐色绢片, 原料是家蚕丝。
《说文解字.麻部》:“麻与林同。人所治, 在屋下。”是说“麻”, 金文字形, 是个会意字。上部是“厂”, 表示屋檐形, 其内不是“林”字, 而是挂着的一缕一缕的纤麻, 晒干才能用。浙江余姚河姆渡曾出土6900年前的麻绳子和苎麻植物残片;河南大河村新石器遗址出土不少麻类种子;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7000年前的陶器中, 有100余件带有麻布或编织物的印痕。
从上可以看出, 古代纺织品的主要材质是麻、丝类。
3 从汉字的结构可以窥见古代传统服饰的款式特色
“衣”, 象形, 像衣服之形。上部的“人”字形部分就是衣领;两侧的开口处就是衣袖, 本义是指“上衣”。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 收集的这些字都与服饰有关, 而其中有40字是解释衣服的, 并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3.1 袛、裯、襡、襦
袛、裯、襡、襦都是指短衣。在《说文·衣部》:“袛裯”为双声联绵字, 指直襟单短衣;襡为长襦, 即连腰衣;襦指短袄。说襦是“短衣”, 这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襦是一般人 (包括仆役) 平时所穿的衣服, 深衣则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穿的, 庶人以深衣为礼服。
3.2 衵、亵、衷
衵、亵、衷都是指贴身穿的衣服。在《说文·衣部》:“衵, 日日所常衣。”私服, 即私居在家穿的内衣。
3.3 袤、襘
袤是指带子, 襘是指带子打的结。段玉裁注:“昭十一年《左传》, 叔向曰:衣有襘, 带有结。视不过结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意思是说侍奉君主的人须谨守礼仪, 不能随便张望看顾, 只能看君主衣带与交领之间的区域, 这样侍奉的那个下人便只能低着头了, 这两个字说明古代君臣之间的尊卑等级是比较严谨的。
3.4 袴、裈
“袴”, 即今之裤字, 但形制却跟现在的裤子很不一样, 古代袴没有前裆, 只有两个裤筒, 类似现在的套裤。跟现在的裤差不多的是“穷袴”。穷袴的通行名称叫裈犊鼻裈, 即后代的短裤、裤衩, 以其形似犊鼻而得名。“裈”, 古代称为有档的裤, 大约出现在汉代。
3.5 複、袷
複、袷都是夹衣。在《说文·衣部》:“複, 衣皃。从衣复声;袷, 衣无絮。从衣合声。”
3.6裼
裼是指古代衬在裘外面的无袖衣。裼是用来增加裘的美色的, 裼不是把裘全部包住, 而是单独成衣, 就像今天的披风, 衣领处系在脖子上加以固定, 其余任其披拂飘扬, 既显得威武潇洒, 又可以衬托裘的美色, 不同的裘要配不同的裼衣。
3.7衫
衫是指短袖的单衣。
4 从汉字可看出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搭配
“玄”, 象形字。《说文解字.玄部》:玄, 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本义为赤黑色, 即黑中带红。
我国服饰的色彩, 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 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传统服色观念——五方正色:青、赤、黄、白、黑, 代表天下四方、时令节气。除了正色以外, 又按五行间相生相克的原理, 调配出间色, 介于五色之间, 多为平民服饰采用。“玄”即为黑中扬赤。“玄”色较之青、赤、黄、白、黑等五色尤为尊贵而独居其上。
5 汉字的构成中看出了古人对服饰配件的强调
甲骨文“玉”字象串玉之形。横划代表玉竖划 (或作) 代表穿玉之丝绳。殷商时玉乃货币或饰物, 玉字是个部首字, 在汉字中凡由“玉”字所组成的字都与玉石或玉器有关, 如“环”、“珍”、“珠”。据《礼记。玉藻》记载, 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 玉是吉祥物, 能求祥避祸, 给人们带来安宁、幸福。佩玉能使人的行为举止有节度、优雅。在中国所有文化的历史传承中, 从文明发祥就始终一脉相传、未曾中断的就是玉文化。台湾玉专家徐正伦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懂得古玉就懂得中国人, 因为玉的文化就是中国7000年的文化, 玉的故事就是中国10亿人的故事。”
6 结束语
汉字文化与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各自独立的两大文化体系, 但由于文化的互渗性, 及传统对文化的统摄作用, 汉字与传统服饰之间产生了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汉字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丰富的表意功能, 在传统服饰中起到释义和装饰的作用, 而且表现为汉字与传统服饰在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美学观念、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表现出共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增订本.香港:商务印书局, 1992.
[2]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
一、巧妙拆字,理解蕴意
贾国均先生最先提出了“字理”识字教学法,他认为在教授汉字的时候要利用汉字的构字结构作为理据,参考四书分类,将汉字的声旁和形旁拆分,让学生通过音、形联想到义,从而更好地学习。
汉字中有很多都是形声字,它们可以拆分成声旁和形旁,利用形声字的这个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字。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共有66个合体字部首,笔者在教学的时候会将有相同部首的字合在一起让学生复习,同时还会给它们进行一定的分类。如这当中有以人和人类的活动为语义的部首,如单人旁、提手旁、足字旁、走字旁等;还有以动物为语义的部首,如马字旁、虫字旁、牛字旁;以植物为语义的部首,如草字头、木字旁等;以自然现象为语义的部首,如日字旁、月字旁、山字旁等。笔者在让学生复习汉字的时候会将这些部首拿出来,让学生回忆有什么字是这个部首的。除了上述同一部首的形旁字合在一起外,笔者还会关注汉字的声旁,让学生给不同的声旁添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并且说说添加了不同的部首之后,它们的读音有什么不同。此时学生一起玩“造字游戏”,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如“每”,然后让学生依次为它添加部首,读出正确读音并造词,如“加木念个梅,梅花的梅”等。通过归纳形旁部首或者给声旁添加形旁等小游戏可以让学生从汉字中找到规律,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汉字。
巧妙拆字,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让枯燥的识字变得如同猜字谜一样有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融入故事,激活兴趣
新课标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和诗词作品,笔者在教学的时候总是将其和识字教学联系在一起,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能够让他们提高识字效率。例如在学习《悯农》这首古诗的时候,笔者就将诗词学习和汉字学习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在这一课中有“悯”“粟”“饿”等9个生字,教学的时候笔者先将诗歌的内容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诗,理解这首诗歌的中心意思。然后再将图片撤掉,展示文字,让学生再次朗读,在遇到生字的部分,笔者会空出空格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生字,将它们填写进空格里。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很快记住诗歌,明白其寓意,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借助诗歌来记忆汉字。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除了诗歌以外,类似《沉香救母》《鲁班和橹板》《大禹治水》《狐假虎威》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将生字作为关键词,让学生看着生词来回忆课文的内容,进行课文复述,这样就促使他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学到了汉字。这样的学习有一定的情境,更容易记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故事、诗歌等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将生字和故事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明晰演变,提升效率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不同的过程,体现了汉字的悠久历史,其中甲骨文等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这对于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更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
笔者在授课的时候会给学生展示某个汉字各种不同字体的演变过程,让他们更好地感受汉字的变迁,提高识字效率。例如在学习“人”的时候,笔者就将“人”从人像开始展示,给学生们看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人”作为部首“单人旁”时候的图片,让他们对比揣摩,看看这当中的演变规律。学生发现原来“人”在甲骨文中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弓背侧身而立的人的形象,他们对于“人”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展示汉字演变过程的方法很适用于那些具有象形特点的独体字。例如“鸟”字,在经过了一定时间变迁之后所形成的楷书虽然也存有“鸟”的形象,但是却让人感到并不很像,在这种时候如果能将甲骨文文字展示给学生看的话,学生可能会觉得更加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比划一下,说说哪里是鸟头,哪里是鸟足,哪里是鸟的羽翼,并且还可以让他们将其和楷书进行对比,看看甲骨文的笔画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而成了楷书的样子。
将实物图片和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各种字体联系起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变迁,找到其中的共性,可以让他们对汉字的演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识字的效率也会有所促进。
在汉字教学中,围绕汉字文化,设计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汉字。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对识字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促进学生更快掌握汉字。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开发区实验学校)
汉字字形文化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
韩伟先生创立了汉字字形文化研究理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疑能够促使汉字字形文化研究走向更加科学的研究道路.汉字字形文化研究理论和成果对改变目前对外汉字教学效率低下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刘振平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刊 名:天中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ZHONG年,卷(期):23(6)分类号:H159.1关键词:汉字 字形文化 对外汉字教学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 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 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 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 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
1、从方块字说起 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如“龙”字像一 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 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 楷体字。
为什么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 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 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 都要建成方形。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
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 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
2、说“一” “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 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 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 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从古人对“一” 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
3、神从天降 “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后 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 示出是日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 偏旁或部首。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 (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这说明古时候人们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看成是神支配 的。这种崇信神灵的观念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失。
二、从汉字看古人的伦理观念 在封建社会,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三纲”简单说,就 是大臣要按照君王的意志办事;子女要按照父亲的意志办事;妻子要按照丈夫的意 志办事。“五常”就是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人们在造字和讲解字义 时,也常常把这种伦理观念加进去。
1、君、臣、民 “君”的古字上面是两只相对的手,双臂内侧是个“口”,像个正面坐着 处理政务的君王。“臣”的古字像个面向左边趴在地上行匍匐礼的大臣。“民”的古 字像个面向左的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体。到了汉朝,君王的正面坐形改成了面向左 的侧面形,就是现在的“君”字。臣和民应该面 向君王,表示服从和恭敬,所以 面向左改为面向右,成了现在的“臣”和“民”。
2、无子不孝 “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
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照顾父母的意思。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大都提倡孝道,对不 孝的子女要定罪判刑。不孝的罪行中,最严重的是没有后代,没有子女的人被看 成大不孝。维护这种观念的人就把“孝”字中的子解释成男孩子,说没有男孩子的 人就是不孝。“好”字左边是“女”,右边是“子”,意思也是多生孩子就好。这种生育 观念到了现在还有影响。
3、带“女”字的贬义字 在强调男子重要的同时,是贬低妇女的作用。“女”的古字像个双手交 叉在胸前(也有的像双手被绑在身后)跪在地上的女人。这说明商朝时妇女就处于 被统治的地位了。社会不但歧视妇女,而且还把许多坏人坏事和妇女联系在一起。
人们在造一个字时,如果是贬义,就把“女”字加进去。比如奴隶的“奴”、奴颜婢 膝的“婢”、贪婪的“婪”、佞臣的“佞”、奸人的“奸”、妨碍的“妨”以及“娼妓”、“嫉 妒”、“妖媚”等等。
女子应该呆在家里,这样才平安,所以“安”上为宀(房子的符号),下 为女。如果走出家门就会引起麻烦。两个女人在一起会成为“奻(sòng)”,意思是 争论、争吵;三个女人在一起就会成为“姦(jiān,简化字同‘奸’)”,意为邪恶、奸诈。
因此对女人要严加管束。“妥”字上为“手(爪)”,下为“女”,意思是管束住女子才 能安妥。
压迫歧视妇女,反对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观念到了20世纪才开始 清除。
三、从汉字看中国文化发展方向 汉字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标。
我们实在难于从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效果。
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
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 推广普及华文与汉学教育,为此加大投入。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 出版物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通。
我们所关切的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 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 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 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 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在浅层次上,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从根 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照。
说起近现代中国,大概没有很多人的外语比辜鸿铭、林语堂和钱钟书更好,同时 他们的华文修养也令我辈感到惭愧。设想未来的中华儿女个个熟悉汉语汉字华文 经典,同时至少是它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练掌握一两门外语特别是英语, 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中国人的大脑的聪明足以做到这一步。
而做到这一步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
我们大可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 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当然也不是民 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
汉字的影响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认为是 甲骨文。就所见的殷商文字 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 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 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 甲骨和 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 的部分保留,名 甲骨文,特有学科—— 甲骨学。
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 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 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 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 万叶假名”。是 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 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 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 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草体创造日文“平假名”。
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 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其中, 在重新制定并公布的日语常用汉字表中,共收录了2136个汉字。
[5] 对朝鲜(韩国)文字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响着朝鲜,因此朝鲜把本民族文字称谚文(非正式文字)。谚文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韩国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但是20世 纪前却并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实际上,早起时期的韩国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 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 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 示韩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
李朝 初期设谚文局,令 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 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 训民 正音》。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但不久又再度废止。二战后,韩国因“去汉 化”政策,再次加以使用,朝鲜亦同。虽然由于韩文拼音文字的同声字太多,会 出现书写后分辨不清的情况多,但随着“谚文世代”的形成,认识汉字和书写汉字 的人不断减少,即便是以前使用汉字的人也对汉字的使用能力也不断的退步,汉 字词在朝鲜语(韩语)的比例也不断下降,再加上朝鲜/韩国在日常生活中多实用固 有词;同音异意的现象也不会那么严重。汉字在韩语的地位遭到挑战! 但是,废除汉字的后果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韩国的古书,只有专家 才能看得懂。
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 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 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 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 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少数人还在用汉字)。但是 现代越南文字多受西方文字影响,完全使用拼音文字。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即有华夏、中华之称。
在中国各大族群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又称为“华夏民族”或“中华 民族”。所以汉服又被称为汉装、华服。
汉服不单单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世界 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中国古人讲仁、义、礼、智、信,汉服从各个方面来 讲,都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服饰。中国古代的服饰随着改朝换代而发生变 化,因此不同朝代的服饰也反映出不同朝代的文化。所以汉服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据史籍中记载,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先民们以鸟兽毛皮为衣,进而用 麻作布。后来黄帝正妃嫘祖植桑养蚕,教导人民织布作衣,这就是最早汉服的起 源。
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是在商朝建立的,就是把衣服分为两截,即上衣 下裳(裳是指裙子)。腰部用宽腰带束扎。商朝的时候纺织与刺绣的技术都已十分 的纯熟,领襟袖口都有精致的刺绣和滚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深衣即 指上下分裁,但中间缝合而成。在当时非常流行,男女尊卑都能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唐 朝的染织技术精湛,丝织品的染色图纹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唐朝的 服饰质地考究,色彩鲜艳,样式繁多,配饰精美。大唐服饰雍容大方、华贵典雅, 在悠久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堪称登峰造极,璀璨辉煌。
唐朝女子爱美成风,重视化妆、画眉、点唇,也喜欢涂胭脂。服饰特 点是低领大袖,裙腰高束。样式主要是上着短襦,下穿长裙,加半臂,肩披帛巾, 让长长的裙摆拖地而行,体态轻盈有若天仙般的飘逸高雅。唐朝男子身着圆领袍 衫,头戴幞头、纱帽,幞头是以丝绢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 的头巾,在唐朝非常盛行。
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彩绘图案,当中也有对佛国世界的描绘,有佛、天人、飞天仙女等形象,非常庄严逼真。如果详加对照,会发现大唐服饰和壁画 中的天人服饰十分类似。中国传统文化在唐朝时期与世界各国频繁交流,传统的 服饰文化也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至今日本和韩国的服饰中还保留着大唐服饰的 特色。据史料记载,和大唐来往的国家,最多时竟达300多个。
宋朝衣冠服饰虽沿袭唐代传统服饰,但又独树一帜。当时社会崇尚理 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因此影响所及,服 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俭朴为主。宋朝男子服饰仍以圆领袍衫为主,以不同 颜色来区分等级。不分尊卑,在各种场合都戴幞头。女子服饰上衣种类有襦、衫、袄、大袖、半臂、褙子等等,下身也是穿裙子。其中褙子是当时无论贵贱都流行 穿着的服饰,褙子是一种外衣,直领、对襟、长度过膝是其特色。
明朝建立后,恢复传统的汉服服饰制度。明朝服饰质料种类繁多,刺绣技术发达。男子服饰仍以袍衫为主,官员朝服仍袭古制,以袍衫颜色和图案来 区分官职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绣图案,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则为走兽 图案。妇女服饰款式承袭唐宋,襦、裙、袄、衫、褙子、比甲,明朝妇女的礼服 为凤冠霞帔。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字像汉字一样,横竖点画传承千年文明,一撇一捺写尽世事沧桑。我们应该认识并发掘汉字之美,在品鉴汉字之美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品汉字情感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汉字是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包容、团结,融合发展,延续至今。两千多年前,秦帝国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将华夏大地上不同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同地域的人们,音虽不同,却见字而知意。汉字沟通了成见,消弭了冲突,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使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全球掀起汉字、汉语热,这是中华汉字之幸、华夏之幸。
小小汉字将中国开放包容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正在逐渐成为共识。我们应以开放、包容、团结的文化自信,融入世界发展的浪潮中。
品汉字精神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方方正正的汉字,展示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横平竖直的笔画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他人,社会才能和谐,世界方能大同。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就是这个道理。汉字传承千年,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止戈为武是为和平。
小小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为贵”的发展理念,品鉴汉字精神之美,增强文化自豪感,增进文化自信心,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才能在民族复兴大道上跨步前进!
汉字如诗,方块中寓无限真情,横竖间奏美妙华章,汉字如图,间架里绘斑斓画卷。
每一种文字都是民族的记忆,方块字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里。汉字不仅是文化符号,还是时间纽带,让我们的文明历久弥新;它是空间纽带,让我们口音各异却能“千里共婵娟”;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最厚重的文化基石、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最珍贵的文化传统。
上午好!
谢谢大家光临!这次会议,正逢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建会35周年。这里,我祝福学会继续秉承“科学、爱国、奉献”的会旨,安定团结, 为弘扬汉字及其文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同时,我代表学会向北京市社科联等领导部门,以及学界的同仁、朋友对学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谈一点这些年来学习、研究汉字文化的体会,题目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
古代世界曾经出现过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 中国也是其中之一。但多数国家都没能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转到另外的地区了,唯有中国和中国文化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其原因虽有多种,但和它所用的载体——文字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较之拼音文字,汉字具有更多的优越条件。
一、汉字具有记载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功能
中国文化包括中华民族文化和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代表,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各地域文化。这些用汉字记载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虽往事越千年,四方言殊,但我们都能看懂。例如唐·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虽离我们一千多年了,但我们还能看明白,如果请李白用当时的唐音给我们读,有的可能就听不明白了,因为语音在演变,一些字那时的读音和现在不一样了,如“低头思故乡”的“乡”, 唐的时候不读“xiānɡ ”,而读“hiɑnɡ ”(平声)。又如“老虎”的“虎”,周秦的时候读“ho”, 汉魏以后读“hɑ”(上声),到了晚唐五代才读为“hu”(上声)。文化是靠书籍来传承的,口头传承容易跑偏,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传说或神话,因此文字在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表音文字(拼音文字)以音表意,音一发展、变化, 字义也就随之变化,于是就不知道两三千年前读“ho”的字与今天读“hǔ”的字是同一个字, 传承文化的功能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有其他的因素再起作用,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也就灰飞烟灭了。汉字是表意或意音文字,主要是以形表意,语音的变化对它影响不大,例如“虎”字, 我们虽然不知道它历代的一些读音,但仍然知道它的意义。显然,汉字传承文化的功能较好, 我们今天能读懂古书,当感恩汉字,感谢我们智慧的祖先!
二、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文明之光,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一字一世界,一字一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古代各种文化的状况。例如:
出会意字。下部的“凵”(qiǎn)表示洞穴的口,上部“屮”(chē)表示脚,上下两部分会意人从洞穴里出来,本意为“自内到外”。 这一字反映了当时的民居文化,先民那时住的还是洞穴。
高象形字,一座高高的楼阁,本义表示 “高”。从“高”字可以看出先民住居发展变化的情况。洞穴阴暗潮湿,影响健康,于是先民就发明了树巢居,而后又发明了栏杆式房屋, 类似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吊脚楼。这种房屋先在地面打上若干木桩,在桩上承托地板,再于地板上立柱,架梁,盖屋。“高”字就是这种房屋的投影,下半部“冋”(jiōnɡ)是底座的象征, 上半部是房屋的象征。
或会意字,从口从戈从一。口表示城池, 一表示疆界,用戈保卫,本义为邦国,疆域。 这个字反映了先民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有一条安全的边界,不受敌人侵扰的和平愿望, 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防范意识。
三、汉字具有文学艺术的功能
汉字的神韵夺天工,它的形、音、义三要素都可以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元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汉语以单音节为主,有声调,缺乏形态等的特点,也体现在汉字上。汉字的这些特点,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律诗和绝句,为使诗歌具有整齐美和韵律、节奏美,不仅要求字数、押韵、平仄, 有的还要求对仗。例如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里每句都七个字,各句的平仄错落有致,一、二、三句还押上了韵,让人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琅琅上口,爱不释手。汉字的书法是中国的国宝,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撑起了中华文化的一片天。但这一座艺术宫殿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的。汉字的形体优美,神采各异。甲金古朴篆玲珑,隶书犹如水流动,楷书端庄又大气, 草书狂奔马行空,行书潇洒最方便,各书章法都不同。汉字方块的结构特点和蕴含在各种书体中的美学思想,为汉字书法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条件,这是拼音文字力不能为的。
四、汉字具有适应科技的功能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迄今为止,经历了造纸术、印刷术、打印机、计算机四次伟大的文化工具革命。这四次革命,造纸术、印刷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打字机最早是意大利人发明的,计算机最早是德国人发明的,但据专家考证,计算机的原理是来于几千年前中国的 《周易》。汉字在这几次伟大的文化工具革命中, 都能适应跟进,在计算机的应用上,已经出神入化,无所不能,胜于西文,为中国的文化强国做出了新的贡献,计算机不但没有成为汉字的掘墓人,反而成了展示汉字雄风的平台!
五、汉字具有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能
古代中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小篆为标准统一了文字。但由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方言复杂,言语仍是异声,即便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 因方言的影响,许多人的普通话还带着方言腔, 例如福建石狮人,常把“发工资”说成“发公鸡”, 言不及义,影响了交际。汉字初期,以象形字、 指示字、会意字为多,后期以形声字为多,占汉字90% 以上。前者为表意文字,后者为意音文字,但表音的功能较弱。正因为汉字为表意或意音文字,受语音的影响不大,所以能超越方言,穿越时空,成为了中华民族交际的共同书面语,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汉字教育;小学语文;学习途径
汉字应用于各个方面,小到谈吐之间,大到文化之间的交流,而针对刚刚接触汉字的小学生,学好汉字是很重要的。它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文化,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学得更多的汉字呢?这也正是教师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要体会到汉字的魅力,掌握汉字的方法,识得更多的汉字。因此,教师对于汉字的教育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方法,既不能过多地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又要教出乐趣。
语文教学中充满文化渊源,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可能就会出现一个典故,汉字的认知并不是所想的那么简单,语文教师要把汉字规划分类,从一点一滴做起,所以,汉字文化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要受到重视。
一、加强汉字文化教育,提高汉语文化能力
汉字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把汉字的教学方法曲解,只是机械地让学生记忆,并不在乎方法的对与错,出现教学方法的错误会使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能力下降,从而失去学习汉字的意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先把汉字拆開讲述,把每个字体形成的意思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速度加快。例如,狠、恨、很这三个字读音上很相似,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别字的写法,可以讲解这几个字的含义,这样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区别字的烦恼。
汉字文化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包括教师让学生用拼音标注不会的字,提前认知不会的字,这无疑加剧了汉字文化的缺失。加强汉字文化的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多多讲解汉字的由来和典故,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汉字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小学汉字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的起点,让更多的汉字文化教育形式出现在小学课堂上,这是教育新背景下必然实施的教育形式。汉字文化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要,文化传承中它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会有中华汉字的身影,孔子学院在各个国家也被普及。在一些大型比赛节目上,汉字听写也被当做一项比赛内容。而在小学的汉字文化教育上教师也可以在教会汉字的基础上,开展一些汉字方面的比赛活动。例如,汉字听写大赛,大赛前几名用获得奖品和奖状的方法鼓励学生,还可以举办汉字由来讲解大赛,比赛的目的不在于奖项与奖品,而是激发学生记忆汉字的能力,更好地加强汉字文化教育。
小学汉字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教师只有从小学教育开始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向世界文化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学习汉字的热情。
总而言之,学习汉字文化教育,应该从小学语文课堂做起,语文教师要将汉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把汉字文化的魅力共同传递下去,让学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使者。
参考文献:
陈爱民.浅谈汉字及其教学[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2).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推荐阅读:
弘扬传统文化 感受汉字之美02-03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12-12
弘扬汉字文化12-26
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11-05
汉字文化创意大赛作品10-11
汉字文化练习题12-14
汉字的魅力与文化12-28
《汉字演变文化》学习体会09-27
关于中国汉字文化国旗下演讲稿06-03
202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部汉字词语汇总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