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下的初中历史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核心素养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新课改,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课的重要理念。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成为必然。鉴于此,本文笔者就结合自身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进行浅谈,以期能和各位一线教师共同学习,提供借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效课堂下的初中历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效课堂下的初中历史论文 篇1:

浅谈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以“教育信息化2.0”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改良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对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工作理念和策略提出了更多、更高的发展要求。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围绕“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这一主题撰文,并试从唯物史观塑造、时空观念培养、史料实证法教授、历史解释思维构建以及家国情怀树立等角度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教育信息化2.0”工程是教育部于2018年提出的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旨在全面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一项教育改革工程。基于这一工程的提出和开展背景,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进一步落实对“大数据”系统、多平台联动线上教学、VR伪实景多媒体、“云”数据存储以及双端信息交互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在更大层面上打开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素养,并进一步践行“生本教学”的科学理念。

一、利用“大数据”模拟技术塑造学生的唯物史观

对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塑造,最关键的就是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个人和小团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能起到的影响与作用。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模拟技术,通过事先录入或编写的逻辑程序来还原出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而后引导学生通过更改其中所存在的涉及历史人物或小团体的因素来观察事件的走向和结果,并将之与真实的历史情况做对比,用这个方法来矫正学生对历史发展因素的主观看法。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战”爆发这一事件的主要节点设置为逻辑程序,而后引导学生在程序选项中更改具体的逻辑参数——如去除“萨拉热窝事件”这一直接诱因,再启动程序做虚拟推演。经过这一次更改后,学生们发现“一战”仍然具有极大的爆发概率,只不过在时间和爆发标志上出现了变化,进而认识到个人在历史发展中并非具有决定作用。

二、利用VR伪实景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工作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对“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轴的交叉展现上。为解决这个问题,初中历史教师不妨通过VR伪实景多媒体,以“时间”作为稳定坐标,将在这一坐标维度内的不同空间所发生的事件以投影的形式快速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更为逼真且直观的方式来了解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

比如在进行完《美国的独立》这一课的讲解后,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上的全息资源以及AI软件,借助VR设备或设备端口呈现出诸多发生于1783年——即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各个地区的历史事件模拟场景,如:法国首次成功完成氢气球飞行、俄国黑海舰队成立、清乾隆皇帝开始第四次东巡,等等。借助这些逼真场景的多元转换,学生将对时间概念下的空间和事件并存性形成清晰的认知。

三、利用多平台联动线上教学教授学生史料实证法

史料证实法的应用关键在于对史料的大量掌握。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凭借多平台联动线上教学软件来为学生开辟更多的信息获取路径,带领学生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有关课题自主筛选、整合并分析相关史料,进而从中形成准确的推论并实现思维认知链条的有机构建。

例如对于《北伐战争》这一课中关于“北伐战争是否成功”这一问题的解答,教师可以利用OCCO教育平台,带领学生通过“一键链接”板块快速调阅来自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军事档案馆等机构官方网站中关于“北伐战争”的过程性资料,了解战争的具体战役组成及其成果以及真正对社会形式造成的客观影响,以此来结合战争的目的做出合理判断。

四、利用“云”数据存储技术构建学生的历史解释思维

所谓“历史解释思维”,即從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解释具体事件或现象的产生与变化的思维模式。在有关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具有“云”数据存储技术的教育平台来为学生提供多元历史信息资源,使学生在课后的例题解答过程中获取更为客观且具过程展现作用的信息,进而对具体事件、现象的各方面因素形成完整的纵向了解。

比如对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这一课的课后,在学生解答涉及“朝韩问题”的题目时,可以通过希沃平台获取由教师提供的“云”端主题课件,分别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冷战”等历史事件中筛取有关事件和势力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形式和内容,从而对如今的半岛局势形成明确的溯源认知。

五、利用双端信息交互技术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

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一项主观塑造工作,需要对学生的精神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为实现这一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双端信息交互技术,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和“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在这种直接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树立。

例如对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交互端设备和全息投影,为学生展现出一个个虚拟的长征人物,引导学生通过录入设备和他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问答当中了解红军战士们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担当,以更有温度和质感的形式为学生诠释“家国情怀”的真谛。

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是教育进步的结果,而教育的进步也理应得到来自科技发展的动态反哺。初中历史教师要深刻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迎合“教育信息化2.0”工程的各项要求,依托多元现代教育技术和智能科技平台,围绕唯物史观塑造、时空观念培养、史料实证法教授、历史解释思维构建以及家国情怀树立等主题完善教学的形式、内容、方法和路径,引导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取得自主化、能动化、多元化和长效化的素质提升成果,从而为学生们将来更高阶段的历史学习和课程核心素养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子欣.教育信息化2.0工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2):128+132.

[2]杨兴寿.中学历史教学中教育信息化2.0项目资源的整合与运用[J].甘肃教育,2019(21):142.

[3]甘文.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29):68-69.

[4]房晓东.加大教育信息化2.0工程资源应用力度,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0):244-245.

作者:谭姣莲

高效课堂下的初中历史论文 篇2: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

摘 要:核心素养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新课改,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课的重要理念。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成为必然。鉴于此,本文笔者就结合自身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进行浅谈,以期能和各位一线教师共同学习,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高效教学

核心素养教学是当前较为热门的教学理念,给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角度。核心素养教学做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价值,进行核心素养教学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核心素养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中能否创设课堂练习教学;能够有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探究。对核心素养教学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分析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教学的具体情况,能为核心素养教学落实提供建议,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计科学教学目标,提升历史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特点,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历史教学目标要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科学合理,能够与初中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不能脱离实际,过高或过低。备课要体现教师自身的思考与创造,设计好历史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时,笔者就结合新课标要求,就本课内容制定了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第一个,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识记秦朝的统一,领会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明晰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领会《秦统一中国形势图》与《秦朝的政治结构图》等图片,可以对材料进行综合应用解读历史知识。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识记秦朝统一的历史作用,以及对我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创设课堂练习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可以是知识的探究者,这就需要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勇于实践,用自己的頭脑与双手与探索未知的领域,在自己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发现学科更多的魅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但是,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实践的需求,导致学生在教师单方面讲授中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探索欲望,形成被动接受的常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时,要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性。

例如,在教学《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这一章节时,笔者就结合课本,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设置了课堂随练的习题,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学生在解决习题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学习的不足,及时进行了弥补,了解了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体会到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亚非拉地区的全面崩溃,增强了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一认识的理解。这样,笔者通过采用探究教学,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提升法制综合素养

生活与法制教育密不可分,让学生在生活中正确地认识法制,不触碰法律界限,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局限于历史教材之中,应该将法制教育延展到生活当中,利用生活当中的案例给学生讲解法制知识。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在生活中成为一个知法、守法、用法、懂法的好公民。

例如,在教学《科举制的创立》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对科举制与高考制度以及西方的文官制度展开联系和对比。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有某些相似之处,是考核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然而近年来高考作弊案件屡次发生,甚至出现“代考”的情况,国家也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有效遏制。通过让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制综合素养。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改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以往课堂的学习,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以教师为主导。而现在课堂的学习也要顺应变化,由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且这种学习是一种自主能动性的最大发挥。历史学习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听讲,在课下的时间,学生也要自主的预习学习内容,搜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加以更深层次的了解那段历史的发展脉络。由单纯地教师备课,改为学生一起备课。备课内容,在每一节课上进行交流,探讨,加深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合作教学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与学生相互合作来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达到双赢,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合作交流法可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是,有的教师在应用合作交流法时,没有为学生创设足够的合作平台,抑制了学生的合作。因此,历史教师在应用合作交流法时,要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留下充足的合作时间。

例如,在教学《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时,笔者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建立了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探究历史问题,比如,笔者让学生自主搜集北朝时期一个民族的史料,包括建立的政权以及与南朝的关系等,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升上来,学生的历史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都得到了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初中历史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创新教学活动,积极实践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教学理念,深化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推动新课改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韩琼.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优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33-34.

[2]尹小平.对初中历史课堂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94-195.

作者:王琳

高效课堂下的初中历史论文 篇3:

如何构建趣味性带动下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培养,从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这就需要老师在历史课堂趣味性上做足文章。

关键词: 新课程 趣味性学习 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著名历史研究员袁腾飞曾说:“一个好老师,不仅追求一堂课结束后,孩子们究竟记住了些什么,而更重要的是是否对你讲述的知识产生了兴趣。”中学历史老师和大学老师不一样,不是研究历史,而是普及历史知识;尤其在农村学生心目中,历史属于副课行列,从心理上就有懈怠。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且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其中兴趣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这就需要老师在历史课堂趣味性上做足文章。笔者谨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怎样让学生在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减轻他们的负担。

一、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是高效课堂建设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境导入课堂教学,以便将学生带入角色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要求他们听完后回答:歌曲中这位老人指的是谁?1979年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学生通过回答邓小平和经济特区复习了上节课《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另外接着提问1992年这位老人在南海边写下诗篇指什么时,明显看到学生带有疑问的眼光,这就为本节课邓小平南方谈话重点内容设置了伏笔,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带着发现问题的思维,萦绕着美妙的旋律走进本节课的学习,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

二、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中考升学考试中,虽然语数外是考试的重头戏,但是历史科目所占比例也不容忽视,又因为数学和英语的学习在一天中占用了大量课余时间,因此历史的学习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至关重要,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历史教材和其知识特点为情景教学提供了有利素材。如场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现,历史进程,等等,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实物、图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多媒体的利用为创设历史课堂情境提供了方便。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爱看电影、电视剧这一特点,便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通过屏幕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学生如临其境,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扣住了学生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

另外,通过让学生扮演历史小品、话剧等,让学生亲自感知历史,把握历史人物的心理及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授“焚书坑儒”时,我摘要了电视剧《秦始皇》中丞相李斯和皇帝的对话台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凳子在讲台前扮演。效果良好,学生亲自经历了该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消极影响。再例如学习《战国七雄》时,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我在课堂上穿插讲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定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不畏权贵,同旧势力做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深刻认识。

三、激励性的小组合作探究能有力提高课堂效率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选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成果,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好途径。

每节课我都将学生分为六个组,每组设立组长,然后在小黑板上画一个粗壮的树干代表整个班级,再在树干上用彩色粉笔画上六根较粗的树枝。并且标记上每一组的代号。进而分配本节课每组要完成的任务,并把具体任务落实到各组。展示阶段每小组回答正确一道问题便在他们组的树枝上增添一片树叶,看最后那一组的树叶更多,最多者获得赞扬和全班的掌声。整节课下来,之前的光树干已经枝繁叶茂。通过这种几乎没有成本的激励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了求知的快乐,感受了合作的伟大力量,也在展示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四、趣味性的课后总结,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效率

课堂内容的总结,常规做法是教师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复述,然后完成课后练习,这种学生机械的参与,效果不太明显。我小结课堂内容的做法是调动学生用顺口溜和歌诀的方式归纳要点,加深学生记忆。如果学生自己归纳有困难,则在网上或其他资料上为学生提供。

学到八年级《工业化的起步》时,“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比较零散,且不仅是本课的重点,还是各次考试中常涉及的知识点。于是我们用顺口溜加以小结:三年经济得恢复,现代工业要起步,穷白面貌要改变,“一五计划”展宏图,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川藏公路到脊梁,沈阳机床成绩大,工业落后始改变,齐心迈进工业化。通过该小结,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而且掌握了“一五计划”的背景和影响。八年级《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第一届中央政协会议内容较多,知识较琐碎。在总结本课时,我们编了如下歌诀:1949年9月在北平,首届政协此举行,《共同纲领》施方针,国家性质定准绳,国旗国歌此确定,首都定名为北京,建立英雄纪念碑,革命先烈人人敬,选举主席毛泽东,“十一”登上天安门,五星红旗升起来,从此当家做主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教师每节课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把兴趣当做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让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趣味性相伴。就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入库寻宝,化繁为简。从而在充满欢声笑语的氛围中,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作者:张维平

上一篇:机关工委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建设局党委某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