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传统的德育方法难以满足当前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因此,开拓辅导员德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将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科学性与渗透性的心理咨询融入德育工作中,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有利于把大学生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论文 篇1: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德育工作方法新视角

摘要: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当今国外兴起的、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新的、用来帮助来访者解决发展历程问题的短期咨询模式。这种以“解决发展取向”为中心的咨询理念,较适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用来处理许多学生的一般性短期适应问题。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理念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基本理念;德育方法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Therapy,简称SFBC/SFBT)是近20年来形成的一个短期咨询学派,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 Berg夫妇从短期家庭咨询中发展出来的,撷取了MRI(美国心理研究协会)较多简短治疗模式中的简捷治疗理念,包括用太极图来说明这种咨询的系统观:黑的部分命名为问题发生的互动,白的命名为问题不发生时的互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做法是从白的部分入手进行扩展,黑的就自然减少,从而使整个系统也就改变了。近年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因其省时省力、强调正向引导,咨询重点放在探索问题的解决而不纠缠于问题本身,中心任务在于帮助来访者考虑此时此刻应该做些什么,而且具体技术操作简便易行。笔者在咨询过程体会更深的是,这种心理咨询方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效果更显著,如对解决学生适应性症状、问题行为、危机事件等影响较大。

1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的基本理念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理念上把焦点放在探讨问题不发生时的状况,用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解决问题的积极观点,来促使改变的发生,而不是局限于探求原因或是问题取向的讨论。可归纳如下。

1.1咨询重点放在探索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不纠缠于问题原因或问题本身。传统的心理咨询都认为一切心理问题的出现都必有其内在的原因,找到原因,就可以解决问题。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所关心的重点在于“做什么可以让问题不再继续下去”。相信“事出并非定有因”,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原因不一定可以找到,即使找到原因,也不肯定是正确的。所以,“了解原因”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过程中是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帮助来访者考虑应该做什么才可以使问题不再继续。

1.2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相信:“问题症状”也可能具有正向功能。相信来访者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与资源。如学生发生打架斗殴的问题行为,然而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对父母不要离婚而重归于好的积极期待,所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咨询过程关注问题的症状容易产生给某种行为贴上标签的武断,而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只是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导致问题的出现。因此,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策略不是问题解决导向,而是解决发展导向,强调来访者有能力、有责任发展适切的解决方法,咨询的任务就是提供机会,让来访者积极地去发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正向资源,发现自我改变的线索。

1.3在咨询策略方面,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主张从正向的意义出发。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强调来访者的正向力量,而不是去看其缺陷;强调来访者的成功经验,而不是他们的失败;强调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不是他们的局限性。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咨询师要从正向的角度,引导来访者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确定积极目标,认识到做什么能够解决问题。

1.4在问题解决的方法上,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凡事都有例外,有例外就能解决问题。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凡事都有“例外”,即来访者所抱怨的问题在什么情境下不会发生。咨询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来访者去发现寻找,甚至创造问题的例外,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已经做到的、曾经做过的或已经开始做的事情。在咨询过程中陪伴来访者回顾以往,鼓励来访者去发现问题的例外,只要有例外发生,即使是小小的例外情境,就会促使问题的持续改变,逐步发展成更多的改变,实现“滚雪球”的效应。

2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基本流程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和一般的心理咨询不同,其特点是将每次60分钟的咨询分为三个阶段:①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40分钟),是整个咨询过程的重点所在。它又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块:设定目标会谈区块、寻找例外会谈区块、发展未来想象区块。每一部分都有典型问话句式。如目标会谈架构的是“你来这里的目的是……”。例外会谈架构的是“这个问题什么时候不发生?”、“你想要的这个目标有什么时候曾发生过?”发展未来想象架构的是“当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或是这个目标达到了,你的行为会怎么不一样?”。②休息阶段(10分钟),这个阶段咨询师会短暂离开会谈场所,主要是回顾和整理第一阶段中来访者对其问题的解决所提及的有效解决途径,及与观察员或其他咨询师进行讨论。③正向回馈阶段(10分钟)。它包括赞美、信息提供和家庭作业三个环节,提供在休息阶段所设计的个人策略给来访者参考,以促使来访者行动与改变的发生。

3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学校德育中的适用性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运用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有其他心理咨询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它简便易学。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技术层次清晰,方法易于掌握,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与技术。其次它所需时间比较短。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运用积极正向导入问话方式,关注学生当前和例外正向发生事件,咨询所需的会谈次数很少,时间短,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以注重“问题解决”的历程为特色的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模式是比较适合。因此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最省时高效的工作方式。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以问题解决发展为导向的咨询方法,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会谈大多集中于寻找问题例外、成功经验以及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而不是讨论有问题的行为、病因或悲观失望的情绪。这种积极的、正向的、赞美的气氛使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非常融洽亲密,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咨询新视角。此外,这种方法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见效快,不要长期多次会谈就可使来访者的行为发生明显改善,这可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身上以前没有关注到的力量和资源。

4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4.1立足现在,关注未来,激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动力。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强调不去讨论事情的原因,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运用正向的、积极的语句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对自己有益的行为,想象问题解决后的美好生活,做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事。这样一方面暗示了学生能找到自己问题的解决之道,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4.2以尊重为基础,变消极学生观为积极学生观。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工作是师生双方的“人与人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过程,尊重是基础,也是情感升华的最佳渠道。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理念时时刻刻强调来访者自身蕴藏的正向的积极力量和资源,相信所有来访者都可利用自身的资源协助自己改变。“没有事情会永远相同,改变在你相信它会发生的那一刻发生。”这就启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会改变的,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时刻传达对学生的信任与鼓励。Dreikurs曾说过:“成功的咨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咨询者提供鼓励能力。”阿德勒也曾谈道:“总之,在咨询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不能偏离鼓励轨道。”

4.3以发展为核心,改善学校的德育模式。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个尴尬:德育工作治标不治本,医人不医心。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明显的行为治疗倾向,关注学生的行为问题,而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德育工作者总是对学生作出“有问题”的定位,给学生建立“问题档案”,把学生都贴上“有问题”的标签,扼杀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何摆脱这种窘况呢?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这个武器,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关键,扭转学校德育工作表层化倾向,使之转变为育心为主的德育模式。在目前自觉与德育工作者联系寻求帮助还没有成为广大学生首选方式的情况下,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与学生亲近感情的有利条件,优化学校德育工作方法,辅导学生顺利完成人生发展的课题,增强自身的强度和力量。

4.4寻找问题解决发展导向的辅导技术,使德育工作产生“奇效”。当来访者找不到例外或想不到正向的目标时可使用奇迹提问,使来访者对所期望的解决方法产生一种清晰的、细节的和行为的描述。在练习中,要求成员放松后闭上眼睛对问题解决后进行细节性的想象,也可以组织有相似症状的个案(来访者)两两一组或小团体内练习。通常情况下来访者对奇迹提问的反应比起直接提问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分级,即要来访者评定问题的等级。来访者在参加训练活动时,要写下他的目标及参加的理由并对自己的状况分级。“1到10的范围内,1代表情况最糟的时候,10代表奇迹发生了以后,你目前的问题属于哪一级?你怎样达到下一级?达到下一级要做什么?”每次咨询聚会时都要评定,然后和过去的档案记载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可帮助来访者详细地认识到各种问题。有时还要用消极性问句、外在化问句进行矛盾的干预。如“我感觉不像想象中的有用,我承认我很笨,你认为我们下一步怎么办?”从而采取出乎意外的行为来促使来访者倾吐更多的信息。德育工作者通过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奇迹询问”技术、“例外询问”技术、“评量询问”技术,引导学生自我要求,自我强制,自我发现,实现问题解决的“奇效”。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理念,德育工作者应该借鉴和吸收理论精髓,形成独具特色的德育理念,转换工作视角,提高工作的效率,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浒维素,樊雪春等.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商[M].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2]张莉莉.焦点集中解决治疗模式在青少年咨商中的应用[J].咨商与辅导,1998,(150):17.

[3]王玲.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法的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0):675-676.

[4]刘宣文,何伟强.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与治疗原理与技术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1-455.

作者:朱婵媚

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论文 篇2:

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摘 要:传统的德育方法难以满足当前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因此,开拓辅导员德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将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科学性与渗透性的心理咨询融入德育工作中,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有利于把大学生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心理咨询

处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一线的辅导员,负有在思想品德、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关心学生的职责,可以说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同志经常感触一线工作的复杂、繁琐,虽每天忙忙碌碌,但问题还是不断地出,究其原因:

从德育工作模式现状来看:重榜样教育、轻情感发展;重灌输式说教、轻心灵引导,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难以走进"90"后学生内心;再从当前学生现状来看:目前"90后"是校园主力军,他们富有理想、积极上进,却也自我、任性;他们情感强烈,外露却也张扬;他们学习能力强、信息来源广,凡事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对一些正统的观点或老师的说教会提出自己的质疑与见解,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喜欢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不情愿被动接受单向的思想灌输。

这种传统的德育模式难以满足"90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开拓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将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科学性与渗透性的心理咨询融入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体系,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身心需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辅导员在德育中运用心理咨询的优势及必要性

德育,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伴随着"9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大学生德育也出现了新问题,尤其是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可谓各种各样。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 有些看似思想问题而本质上是心理问题。辅导员作为一线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同时,因为与学生有大量的密切接触,最了解学生想法,对学生影响也最大,所以学生愿意向辅导员敞开心扉,诉说心理问题。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其顺利接受德育教育奠定了基础。因此,辅导员从心理咨询这一视角切入,在德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德心共育,开拓"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新思路

(一)德育的良好开始---倾听

"倾听"指心理咨询师通过自己语言、面部表情等向求助者传达"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的信息,它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在师生交流中,倾听是双方沟通的前提、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辅导员在做学生德育工作时,要充分应用倾听技术,在听的过程中,要做到用心听,并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对学生的叙述有所反应,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时刻都在认真、有兴趣地倾听他的叙述。同时,还要有语言、非语言的反应,充分尊重、理解学生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排斥、不歧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给学生适当的开放式提问,鼓励其宣泄,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

(二)德育的实质性转折-积极关注和评价

积极关注是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行中积极、光明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来访者拥有更客观的自我形象,看到自己的长处,激发其前进的内在动力【1】。辅导员在接纳学生时,不但要接纳他的长处,也要接纳他的短处,当然,这并等于默认学生的不良行为,而是要将人和事分清,行为可以不赞成、不接纳,但作为一个人,他是一个活生生有价值的、独特的个体,必须完整接纳他。对所有学生都必须一视同仁地给予关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因而产生一种满足感,进而建立健康心理与对学习的乐观态度,促进自我潜能开发,提升个人意志品质,促进自我成长。在辅导员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甚至在德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包含着辅导员对事或对学生的隐含的、或直接的评价,给学生言行的长处给予关注,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希望,树立战胜困难、改变自己的信心。

(三)德育的互动共鸣---共情与自我开放

共情,是要求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并以准确、恰当的言语表达对求助者内心体验和所遇困惑的理解,从而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共情,有利于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和被理解,从而产生一种愉悦感、满足感,促进学生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使学生更多了解自己。同时,也能使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辅导员在实施德育教育时,要做到共情,就要有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学生不做任何道德的评价、判断。在观察、倾听过程中充分体会学生的感受和态度,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和处境上来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情感,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理解、关怀、情感倾诉;自我开放,是指辅导员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阅历与学生共同分享,在与学生交流时,辅导员可以适当地开放自己类似的经历与学生分享,使学生从辅导员的经历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感觉、想法与行为的可能后果,并从中得到积极启示,这有利于增强师生关系、增进彼此的信任感,促进学生进一步吐露自己的心声。

在与学生互动共鸣的过程中,辅导员应把自己积极的、正面的信息和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使学生心理得到正强化,从而感受到愉悦和鼓励;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做出正确的行为,最终促进自我统合性的形成和发展。

(四)辅导员实施德育的高效平台---团体咨询

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2】。团体咨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在德育中,辅导员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各类团体咨询与辅导,可以团体大讨论、分组辩论、拓展训练、角色扮演、沙盘游戏等方式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挫折教育等为主题的团体咨询活动,如 "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团体辅导、"远离爸妈独立生活学习"团体辅导等。辅导员结合团体咨询开展的各类辅导,寓教育于游戏、亦庄亦谐,既能走进学生内心,加强情感交流,又能让学生乐于接受,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又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了解面对压力和困境时摆脱痛苦的正确方法,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幸福理念。

三、心理咨询在德育中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其工作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影响、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3】;而心理咨询则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能、通过交谈和协商以帮助求助者的认知、情感有所变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的过程。

两者存在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工作对象、工作依据、工作重心、工作原则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尤其是心理咨询倡导价值中立原则,一般只关注来访者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不深入来访者的现实生活;但是,从大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思想、心理出现问题,往往是由现实冲突引起的,辅导员需要在工作职责内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德育工作中,理想信念教育是其重中之重,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是是其主要内容,因此辅导员在运用心理咨询技术时要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不能完全倡导价值中立原则,越是价值分立就越需要在他们思想教育中唱响主旋律,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姜光荣.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林琳.发挥心理咨询优势增强辅导员工作实效性【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2009.12.

第一作者简介:张珊珊(1983-),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张珊珊 苏晴

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论文 篇3:

构建心理咨询模式,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进步

摘 要: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指出:应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德育实效性。我们构建高校心理咨询模式,就是要让心理咨询成为大学德育的有力助手,共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模式;高校德育;全面发展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HTSS]2006-03-07

作者简介:陈建锋(1973-),男,四川广安人,讲师,硕士,从事高校德育研究。

一、与高校德育结合,构建高校心理咨询的教育模式

高校心理咨询的教育模式(educational model)要求心理咨询应当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高校心理咨询教育模式侧重于借助价值干预的方法让求询者学会作出决定和新的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以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教育模式把求询者看作是应付生活压力而需要帮助的健康人。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心理咨询应与高校德育结合起来,构建其高校心理咨询教育模式。

1.高校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方面,《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德育能够结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培育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帮助人们解决困扰其成长的心理认识问题,都是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上进行,并立足于教育和发展,以达到使其自我实现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高校心理咨询也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发展中国高校心理咨询所必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方法的引进和改造以及创新的关系,而且对于我们完整地认识高校心理咨询的学科特点,确定高校心理咨询的性质、目的、对象和方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德育工作者在严格接受专业化培训后,从事心理咨询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表现为:熟悉学生生活的(有92%),有做人的工作经验的(有78%),善于观察人、理解人的(有52%),工作热情高、责任感强的(有51%),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有37%)。此外,还表现为有社会经验,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等”。

2.在结合方式上,分清问题性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首先,与思想品德课结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正在成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要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能感受到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很容易接受,对自己也很有帮助。因为这类课程偏重于解决共性问题,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载体,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极少数的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性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也就是说,在这类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了德育之中。

其次,开展心理测试,增加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针对性。这为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广泛借助心理测试资料,为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服务,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服务。心理测试是凭借心理咨询领域通用的、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的心理测试资料,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评估的过程。心理测试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从而对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个性缺陷明显的大学生,平时多加注意,进行必要的疏导;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帮助;还可以广泛研究优秀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才的规律,用于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等。这些正是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目的。

第三,加强心理咨询培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一方面,应加强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培训。国家教委政教司[1994]7号文件要求:应该“逐步培养一批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骨干”。《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有助于专业化建设,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做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也为高校德育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还应该对不从事专业咨询的德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区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果属于心理问题,则建议他们到咨询员那里;如果属于思想问题,便可以通过德育工作解决。同时通过培训还可以使高校德育工作者转变简单的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水平和成效。

我们不能把高校心理咨询简单地看作是高校德育的补充,因为心理咨询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工作任务;更不能认为心理咨询会取代德育工作,因为高校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以“发展性”咨询为主,构建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模式

1.发展性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咨询的重点

高校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及发展趋势应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所谓发展性心理咨询是相对于调适性心理咨询而言的。它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尽可能圆满完成心理发展的任务,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因而,只要是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都被认为是有心理障碍的“不正常的人”,这是一种误解。正是这个误解阻碍着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另外,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是使适应正常、健康的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以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高校的心理咨询必然应以教育的发展的模式为核心。在功能上,把以前单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转变为心理健康咨询、学习咨询和职业咨询三个方面合作统一的方式。通过发展性心理咨询既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供处理方法,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能够鼓励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现有能力,充分挖掘自己潜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塑造个性和完善人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2.心理困惑的调适与心理障碍的治疗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对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能通过调适性的心理咨询及时给以缓解,则势必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这些学生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在注重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同时,还要对一般的心理困惑问题与心理障碍严格区分,加强心理困惑的调适性咨询,并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送往心理治疗师那里去进行治疗。

心理障碍是有严格测定标准的心理问题,如果把一般心理困惑当作心理障碍,这不但会无意中夸大求询者心理危机,而且还会给心理困惑的学生带来新的精神压力,诱发新的心理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心理异常的各种表现,大量的还是属于一般的心理困惑而非心理障碍。心理困惑通常又称为心理不适应、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则被称为心理缺损、心理失常。两者的区别在于:(1)心理困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连,通常由特定的情景诱发,并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2)心理困惑常常会自行或通过调适性心理咨询化解,这与特定情景的消除有关,还与个体的不断适应分不开。但心理障碍一旦发生,常常是持续出现、长期存在,很难自行痊愈,往往需要经过专门的心理咨询甚至药物治疗才能缓解和祛除,具有明显的持久性。

调适性心理咨询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其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干预进行调适,把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化解,进而将该大学生列为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对象。无论是调适性心理咨询或发展性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也是有区别的。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区别的争论,“哈恩认为,不同学者意见最一致的看法是(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不能完全区别开的,(2)咨询员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3)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在咨询员看来是心理咨询,(4)尽管如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还是不同的。这段使人感到困惑的描述的确就是争论现状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程度和范围以及侧重点的差异:在服务对象上,心理咨询是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适应和发展问题的健康人或心理困惑者,而心理治疗是针对严重的心理障碍者;从提供帮助的人来看,前者是心理咨询员,而后者是临床心理医生;前者具有教育性、发展性,是帮助求询者澄清认识,而后者则要借助于药物,具有治疗性。然而,当心理障碍者通过心理治疗痊愈以后,他又可以成为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对象。

严格区别二者的目的在于要把高校心理咨询的重点放在解决心理困惑上。如把重点放在心理障碍上则会造成主次颠倒,劳而无功。毕竟心理障碍多数需要专门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干预和药物治疗才能矫正,心理咨询只能在心理支持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三、优化心理环境,为构建心理咨询模式创造良好条件

所谓心理环境,是指主体所能受到的一切对其心理产生影响的外部信息的总和,包括宏观的心理环境和微观的心理环境。而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往往是微观的心理环境,如学校的学风、班风、大学生人际关系、班规校纪以及奖惩的合理性等。针对当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偏见或误解,应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心理咨询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应经常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专题讲座,向大学生宣传有关心理卫生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开设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心理知识。其次,应充分发挥教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及党团组织的作用,因为他们都是直接与大学生打交道的,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人际关系等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应对上述教职员工进行一定的心理咨询培训,以便通过他们直接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并加强对心理咨询的宣传。最后,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学校刊物、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2001.

[4]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M].香港:香港印书馆有限公司,1993.

[5]樊富珉.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工作报告[R].1999.

〔责任编辑:张家恩〕

作者:陈建锋

上一篇:美术教学总结三篇下一篇:教师自我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