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推荐11篇)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篇1

一、社区心理咨询室主要负责辖区内居民心理健康的咨询工作。

二、社区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辖区内有轻度心理障碍或情绪异常 的居民。

三、社区心理咨询室通过对辖区居民的心理咨询、辅导,使居民具 备健康的心理。

四、社区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内容:排除居民的心理困扰、疏导居民 紧张情绪、解决居民的人际交往困境、开展居民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五、接待咨询时,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咨询环境,必须热情周到,想人所及,耐心倾听,并做好记录;咨询谈心采用来人咨询和上门咨询相结合、定时咨询和预约咨询相结合的方式。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篇2

关键词:社区工作,心理疏导,人文关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催生拓展着社区服务功能, 作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要适应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与时俱进, 不断实现工作理念的创新, 及时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

一、时代呼唤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社区

社区是联系党同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 伴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的城市化, 社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社区居民在利益协调、矛盾化解、需要满足、以及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诉求越来越多,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要。

从内涵上看,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特定的含义。人文关怀, 是指对人文精神的关怀, 是对每个人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关注, 核心体现的是以人为本, 关心人、尊重人。心理疏导, 从医学角度来讲, 心理疏导是一种治疗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方法;但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看, 是指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 帮助人们宣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调适、消除内心过激因素和不平衡心理, 健康身心, 和谐生活。在社区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理念上的进步、内容上的完善和方法上的创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应遵循一些基本要求。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快节奏和生活的多样化、社会诱惑多多、人的心理失衡增多, 精神压力加大, 许许多多的人在学习、工作中出现不如意、甚至怨天尤人, 他们渴望得到关怀和帮助, 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方面。可见,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大, 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社区存在的问题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的社区, 是各种社会矛盾反映和思想碰撞比较集中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区居民越来越多地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自由职业者逐年增多。同时, 随着户籍管理的松动, 社区集聚的外来务工人员。社区管理伴随着诸如下岗待业、住房拆迁、人口老龄化等大量社会问题出现;另外, 社会化服务的提高, 治安环境的改善, 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 成为社区工作的新内容;社区居民的需求也出现多样化, 其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态势。随着我国社区的快速发展,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存在不适应的问题:

1.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不够, 意识相对较弱。据来自国际心理治疗大会的数字统计, 中国大约有1.9亿人需要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可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心理和谐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 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2.了解社情民意信息渠道不畅, 情感表达机制不衔接。当前, 我国社区已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 居民利益的冲突点、心理问题的积聚地。社会的转型和变化, 使家庭、婚姻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中年人就业压力很大使得不少人焦虑、自卑;空巢老人易出现抑郁症状, 产生悲观情绪。

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覆盖率低。数据表明,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覆盖平均覆盖率达60%以上, 发达国家达70%以上, 而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仅为30%。稳定、系统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还未能理顺, 内部管理层次不清的问题至今依然存在。

4.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到位, 专业人员缺乏。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 进行心理疏导, 需要掌握人文关怀方法和心理疏导技巧的大批社区干部, 以提升和社区群众沟通的能力;同时社区还要有专业机构及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专家,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心理服务, 而两这方面人员都欠缺。

三、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现途径

(一) 理顺领导体制, 注重宣传引导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参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热情, 在全社区营造亲情浓浓, 稳定和谐的社区氛围, 以强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以社区党委为依托, 理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领导体制, 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作用。我国社区基层党组织, 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在社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处于重要的地位。基层党委、政府要建立领导小组负责指导这项工作, 由党委副书记分工具体指导, 各社区党支部也都配有委员从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 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 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同时, 还要加强典型宣传, 总结宣传推广各地的先进经验, 通过典型引路来推动全国社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从社区服务切入,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平台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扶持下进行的一项工作, 它依托街道办事处、社区开展活动, 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各种生活需求。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 以为居民办实事为抓手, 密切关注弱势群体的感受和需求。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为群众办实事之中, 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在服务中。从社区居民的现实处境和切身利益出发, 从他们的生活困难、心理冲突和情感困惑切入, 根据对象的不同因人施治, 根据事情的轻重决定缓急, 从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再就业培训中心、文化馆、老年学校等阵地, 传播人文关怀精神理念, 进行心理疏导培训。首先, 通过传播人文科学, 培育和谐理念与思维, 把矛盾保持在非对抗的范围内。其次, 通过培育人文精神, 如开展“邻里互助”教育, 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更具人情味和亲和力。

(三) 配备专业人员, 构建工作网络

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 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我们的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以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办法, 形成一支以专家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者为骨干、心理服务志愿者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二是要充分发挥心理学会、心理健康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做好工作团队的指导和培训, 提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会、参观考察等活动, 加强对各单位政工干部心理知识、专业技能的指导和培训要采用多种形式请专业机构对社区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 使他们掌握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 提升和社区群众沟通的能力。同时所有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立心理咨询门诊, 定点配备专业人员轮流接诊。各街道落实工作场地, 配备相关设施, 组织专兼职工作人员提供服务。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要体现多层次特点, 实现网络化、系统化。其方式如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设立心理咨询室, 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调适不良心理, 干预偏激行为, 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和豁达的心胸来面对生活, 用合情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四) 建立保障机制, 实现共同参与

保障机制包括物质、组织和制度保障等机制。物质保障就是心理咨询硬件建设要确保, 进行活动要有必需的工作设备和必要的工作场地;组织保障就是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构要健全, 为有效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提供人员支持和智力支撑;制度保障就是有力的政策要出台, 使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工作、学习和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信心。

共同参与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在社区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通过参与机制, 促使社区居民自觉提出宝贵意见、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在参与社区管理中提高了素质, 在提高居民素质的基础上强化自我管理。

(五) 把心理疏导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结合, 实现工作常态化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社区;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81—02

引言

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个体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加强社区心理干预逐渐成为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要求社区卫生机构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明确提出建设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拥有超出1.6亿的老龄人口,并且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建设已经不容忽视。而其中城镇离退休老年人特定的心理转化是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问题[1]。在整个老年群体中有相对比较独特的特点,因而对城镇离退休老年人的研究十分有价值。

北京市X社区以及Y社区是非常典型的老年社区,其社区内的老年人已超过居民总数的40%,并且两社区均作为北京市较早一批设立社区心理咨询室的社区。本次研究开展于2011年8月,历经一年的时间收集咨询室使用情况,结合两社区内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的看法和态度,整理相关材料对当前社区心理咨询室尤其是老年社区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提出建议。

一、国内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国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三级预防理论[2]

初级预防理论:指采用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

次级预防理论:及早发现社区居民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并及时干预、治疗服务。

三级预防理论:指使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人数减少,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

同时,社区内心理卫生服务还涉及压力应对、危机干预、精神疾病愈后心理健康等,主要的服务方式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以及心理咨询两大方面。社区内均设有专业心理咨询以及相关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

通过对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探讨,可以发现,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是以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理论为基础的,而且十分注重心理学在社区和社会的应用,倡导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与非专业人士共享的态度方式,而且发展历史较长,在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创新,从而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与模式。其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发起或引导、社会支持、社区动员,这样既保证了国家政策的方向性,扩大了社会责任的覆盖面,又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的创造力。而且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法多样、队伍建设完整、基本上都考虑到社区居民的主要需求。

(二)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社区心理服务模式有:第一,医学模式:它是指各种卫生机构承担的社区心理服务的存在形式。例如,现有的社区卫生机构、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在社区“伸腿办院”、疾病控制中心在社区的宣传教育等。第二,社会模式:它是指社会上自发、自愿形成的占据社区一席之地的个体性质的心理服务机构的存在形式,从业人员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缺少专业技能和经验。目前的这些社区心理服务模式普遍问题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规范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仅仅停留在面上欠深入[3]。

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所建立,但是仍属于初步阶段,专业人员不足、相关机构缺乏以及居民认识的偏差都制约了该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对象心理需求特点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吴振云等人通过调查北京地区18个区县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从而分析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在人际交往的需求方面,老年人在不顺心时选择谈心的对象,按选擇的比例大小依次为老朋友/老同志、家人和邻居;在心情和心理感受方面,老年人总体上心情较好,但心情与受教育程度有关,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改善;老年人的心理感受总体上也比较好,会随增龄而降低,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改善。此研究可见,老年人最愿意与老朋友、老同事谈心,说明人到老年需要有知己。与家人谈心,与晚辈沟通,互相尊重、信赖,密切关系,这是最好的感情交流,可缓解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反应(如孤独、抑郁和失落感等),有益于心理健康。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依旧存在,同时,根据他们本身人群的特点,他们所产生的自我调节方式以及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特点。

二、访谈结果

(一)社区居民对心理咨询理解存在偏差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受访者大多表示社区内的心理卫生服务是必要的,但是社区内设立的心理咨询室已经一年有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当我们问及他们是否听说过社区内的心理咨询室时,多表示不知道。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询问,他们表示并非社区内的宣传不够,而是居民对于“心理咨询”这几个字表示抵触,并没有留心这一系列的宣传工作。

同时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心理服务就是心理咨询,而且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心理服务对象是有明显精神性疾病症状的人”;部分认为:“在遇到重大负面事件或自身无法调节心理冲突时都可以去”;还有人提到“寻求服务的人多多少少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或“自己有些问题”。并且强调虽然他们认为心理服务是必要的,但是他们认为至少在现阶段自己不需要,因为他们有一套自身的调节方法。

(二)受访老年人表示对于心理冲突习惯于自身固有的调节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离退休老年人拥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因此受访的老年人认为的一些负面情绪不会过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时,通常选择自行处理。他们表示自己能够想得开:一方面是自信自己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是感觉自己年事已高,对于事情的心态可以放得更加平和。面对一些自身难以处理的情绪时,他们通常选择和身边亲近的人诉说,例如自己的伴侣或者同代的老年人。再者是社区内较为熟悉的群体,如熟悉的社区工作人员。另外,在访谈中表示,他们不会选择心理咨询或者拒绝参与社区内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因是社区内心理咨询人员甚至社会上心理咨询机构所提供的专业人员年龄相对较小。他们对年轻人不够信任,而老年人更愿意与同龄朋友交谈,解决自身情绪问题。

(三)对于心理服务形式的建议

受访老年人认为心理服务的开展一定要由工作人员主动提供帮助开始。他们所认为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对象(比如精神异常者)通常难以接触到,这个群体很少出来,而他们也不会自发地寻求心理机构的帮助。因此心理服务人员在现阶段应当主动前往一些居民的家中,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存在困难的家庭,要主动提供帮助,为其调节情绪,起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同时针对心理服务进行宣传。

(四)对工作人员的情感需求比专业性需求更高

通过Y社区的“居民恳谈室”的运转,我们发现,当地的离退休老年人更加倾向于和那些能够了解自己感受,易于因为自己遭遇而引起共鸣的人交谈。我们尝试询问受访者对于心理专家的态度时,他们同样表示对于心理专家的不信任。

受访者希望为自身调节情绪的工作人员是自己所熟悉的,并且是能够诱发自身倾诉的。他们更加注重为自身服务的人能否正确地投入情感。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共情的能力。

三、分析与讨论

(一)离退休老年人的偏见来源于未知

由于心理卫生服务相关内容在我国发展时间短暂,因此当前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且形式单一。离退休老年人对于心理卫生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将“心理”等同于“精神”。他们自身的固有思维影响他们对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这个新事物的印象。在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离退休老年人认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重点在于心理咨询,并且其主要服务对象是精神性疾病患者。由于心理服务在全国也并不普及,并不属于“生活必需品”,因此,这种观念更难改变。我国针对离退休老年人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发展模式,在当前心理卫生服務初级阶段,首先应摆正服务对象对于本项服务的认识,让其了解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的重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活动。

(二)离退休老年人希望心理咨询的信任关系建立在一定的熟悉程度上

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要求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互不认识,从完全陌生的关系开展。但是当前我国离退休老年人由于缺乏对于心理服务的认识,希望与陌生人建立咨询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访谈中我们也多次发现,能够有效影响离退休老年人个人观念的主要是与他们亲近的人群,例如亲属、朋友等。因为离退休老年人往往都经历过我国巨大的变革时期,与自身熟悉的亲人交流,他们认为更加容易得到共鸣,同时也更易产生安全感,这种感觉使得他们能够在交谈中畅所欲言。很多离退休老年人都表示了对于年轻人的不信任,认为相比之下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与阅历,这是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造成的结果。如果咨询师从根本上受到来访者的抵触,那么成功有效的咨询根本无从谈起。

以Y为例,居民恳谈室的成功开展主要是因为其社区没有物业,居委会承担了物业的职能,工作人员长期与居民相处,居民对工作人员就容易产生信任关系,同时在矛盾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切实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关的指导甚至实地帮助。虽然这种工作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服务有很大区别,但是在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道路上,不失为一种方式。

(三)对于不同特点的离退休老年人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

离退休老年人对于心理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而社区内对于这方面的宣传也是寥寥无几。本项目所访谈社区的居民人数分别为1万余人和0.5万余人,而宣传分别以广播和板报的形式,这种方式想要覆盖到大部分人员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当前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仅着重于心理咨询,且开展效果不理想,仍然是传统形式上的被动等待来访者求助。根据对工作人员和离退休老年居民的访问,他们提出现阶段社区内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老年人:一是比较有活力的,一般在60~75岁,他们的身体状况相对良好,能够积极外出参与活动;二是难以外出的,由于种种原因(身体、性格等)他们一般不出门,也不参与社区活动,这一部分老年人潜在的心理服务需求可能更高。受访者表示希望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能够针对第二类老年人,开展主动上门服务,一方面避免了老人外出困难,另一方面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个熟悉而隐秘的空间。这样,既可以主动了解居民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又能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服务知识。

四、建议

(一)逐步建立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当前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仅是心理咨询室的开设,并且心理咨询服务也没有普及。因此,我们首先应完善社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在咨询室设立的同时,进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宣传。根据每个社区内特有的宣传手段或者直接走访居民的方式进行。

(二)拓展心理咨询室职能

当前离退休老年人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主要是精神疾病的治疗,一部分人认为还包括情绪调节,而情绪调节他们认为自身可以做到,因此社区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以宜春里社区的“居民恳谈室”为模板,其“居民恳谈室”直接回避了敏感的“心理咨询”,其工作范围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它的职能包括:情绪调节,即对来访者个人情绪进行安抚;矛盾调解与实际困难的解决,对于来访者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指导尤其是技巧上的帮助,将传统意义上的长期心理咨询服务变换为更为直接有效的、短期的“人际关系咨询”、“生活技巧服务”等;在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室的同时,我们可以让心理咨询室在原本治疗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以上两个与调解相关的职能,首先让大家了解这项服务,再与社区服务其他工作部门相结合,深化服务方式。

(三)社区内直接进行专业人员的培养

对于离退休老年人心理服务所要求的特殊信任关系,我们认为,当前培训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时,可以就地从社区工作人员内直接选拔,统一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养,并没有严格的背景要求。这是因为这些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社区内,对于社区居民有一定的影响力,便于今后工作特殊信任关系的建立。同时,在没有绝对严格专业化背景的影响下,这些社区工作人员能够用更为朴实的方式表达心理服务中的必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晓菊,田明顺,秦爱玲.浅谈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社会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10,5(2):84.

[2]郭梅华,张灵聪.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及其对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借鉴[J].社会工作:经验借鉴,2009,(1):58—61.

社区心理咨询工作制度 篇4

第一条本心理辅导室必须保持安静的环境,布局温馨、亲切、舒适,使其成为未成年人诉衷肠、谈心的好场所

第二条本心理辅导室需专人负责,配备一定量心理辅导人员,心理辅导人员必须拥有一片爱心,热爱这项工作,接受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拥有心理咨询资质,掌握心理咨询技巧,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第三条本心理辅导室对全社区未成年人及家长提供免费服务。

第四条本心理辅导室的宗旨是辅导未成年人的心理卫生,以各种方式方法帮助未成年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五条本心理辅导室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为来访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测试和结果分析,以帮助未成年人认识自我、发掘潜能;为个别有心理困扰的来访者进行鉴别、心理疏导和调整。

第六条本辅导室在一定时期内要将咨询情况归档,备以后查阅,相关资料外借、复印需分管领导同意。

第七条本心理辅导室热线电话86580206,24小时开通。

第八条 本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为周一~周五8:30am-17:00pm,如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篇5

永红街道清潭三社区

自2011年以来,清潭三社区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百场宣讲活动”,关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截止今年11月份,我社区先后举办了8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讲活动,直接受益未成年人达1000余人,受到社区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心理健康教育是清潭三社区推行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心育已成为我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今年来,我社区开展的多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讲活动中,平均每场的听众多达100余人。

社区积极联系共建单位,协调一致、密切合作。宣讲活动走进清潭中学,社区王瑛书记为中学生干部培训班上了一堂道德讲堂,联系初中生青春期的诸多特点,教育同学们如何健康学习、健康成长;宣讲活动走进东方村委,社区王瑛书记为东方小学的同学们上了一堂以“爱与责任”为主题的教育讲座,用平凡的小事告诉孩子们要学会感恩,争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清潭三社区,为清潭中学的同学们讲讲自己儿时的经历、身边的好人好事,风趣的言辞消除了他们年龄的差距,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社区勇于探索,在优势资源利用、形式载体选择等方面积极创新,在社区活动室定期针对未成年人举办大型宣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市妇联儿童部部长陈伊新,用母亲般的温暖关爱流动、留守、孤残儿童,15年来坚持实施“春蕾计划”,帮困助学,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钟楼区检察院警官路俊琦针对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定期提供“阳光驿站”心理咨询服务,开展法制教育讲堂,让青少年在忧患意识中学习成长。

2011年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 篇6

一、不断提高对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开展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科

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有利于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消除犯罪心理及其他心理和行为问题,维护其健康的心理,重塑其健全的人格。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工作,是提高矫正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之一。

二、提供工作保障,实现“三个落实”

各级社区矫正机构要把做好心理咨询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做到机构、人员、责任三落实,努力提高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切实加强对心理咨询室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1、建好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建设应以县市区为主体,从设施配置、组织领导、人员要求、工作职责与实绩等方面抓起,每个县市区要建立1至2个心理咨询室,市司法局与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合作建立市社区矫正心理咨询中心,在开辟个体和团体咨询室的同时,建立电子网络咨询平台,开通远程视频咨询。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一方面做好心理咨询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训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即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全省培训和自办培训班,并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另一方面要积累临床工作经验。要结合心理咨询工作的个案特点,认真学习

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和总结各种案例,灵活运用心理咨询的各种技巧和方法。

3、积极创建省级社区矫正示范心理咨询室。根据《湖北省社区矫正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抓好创建省级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全市今年向省申报4至5个示范心理咨询室,力争2至3个心理咨询室被省验收合格。

四、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

1、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每月定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与辅导,启发社区服刑人员自觉调整心理状态,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逐步达到恢复或重塑健康心理的目的,顺利完成矫正目标。

2、认真做好心理测试和心理评估。心理测试主要分为社区服刑人员入矫阶段、日常教育管理阶段、解除矫正三个阶段的心理测试和心理评估,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测试率应达到100%。市社区矫正心理咨询中心将按照《湖北省社区矫正对象风险评估方案(试行)》中确定的自评、他

评、症状自评(SCL-90)三个量表对全市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一次综合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对有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跟踪辅导。各地在心理测试评估、面谈与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犯罪经历、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收集各类相关资料信息,进行科学评估,制定个体矫正方案。

3、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疏导、鼓励、指导等方式,帮助其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使其保持心理的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咨询的开展以社区服刑人员自愿申请为主,采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当面交谈等形式,开展个体咨询。针对一些社区服刑人员所具有的共同心理问题采取团体咨询的形式。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社区服刑人员要进行心理矫治和危机干预。

4、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服刑人员入矫后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矫治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如下: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气质类型、行为模式、人格问卷测试结果、心理健康状况、甄别情况。心理矫治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状况主诉、心理情况、心理诊断结论、心理咨询情况及效果评估、心理危机干预情况记载和效果评估、监管和教育矫正建议、心理矫治质量评估、再犯预测、其他相关材料。

五、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把握规律

社区肿瘤患者心理支持需求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2005年11月随机对黄浦区9个社区1 174名现患肿瘤患者进行了需求问卷调查。对其中6个社区的2003-2006年间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开展了心理状态调查, 随机抽取三个街道 (半淞、外滩、董家渡) 的患者定为干预组, 另三个 (老西门、小东门、豫园) 定为对照组, 掌握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1.2 调查方法

需求问卷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 根据社区医师在实际随访工作中所了解到的患者需求初步设计, 经由专家审校而成。分为一般项目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诊断期别、确诊时间、治疗情况等) 和患者需求 (心理需求、康复指导、健康教育等) 两大项20小项。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讲解调查表内容及填写要求, 让其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

乳腺癌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研究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心理关心支持来源、满意程度、目前心理状态等。针对干预组, 组建心理支持团队, 定期对其进行心理支持, 主要通过集中讲座和小型俱乐部方式。通过干预前后两次调查来评估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心理状态方面的改变, 干预组和对照组本身前后两次的心理状态的改变。

1.3 统计学处理

针对需求调查问卷, 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者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肿瘤患者需求

2.1.1 一般情况

2.1.1. 1 人群分布

男442人 (37.65%) , 女732人 (62.35%) , 男:女为0.60:1;年龄分布:30岁以下21人 (1.79%) , 30~49岁174人 (14.82%) , 50~69岁478人 (40.72%) , 70岁以上501人 (42.67%) 。

2.1.1. 2 职业分布

在职184人 (15.67%) , 离退休830人 (70.70%) , 下岗待业及其他160人 (13.63%) 。

2.1.1. 3 瘤别分布

顺位前5位分别为:乳腺癌219例 (18.65%) , 大肠癌216例 (18.40%) , 胃癌127例 (10.82%) , 肺癌61例 (5.20%) , 膀胱癌61例 (5.20%) 。

2.1.1. 4 治疗情况

手术1 011人 (86.12%) , 化疗545人 (46.42%) , 还有的采取了中药、放疗、对症治疗、免疫等治疗手段。

2.1.2 心理需求方面

在调查的1 174例患者中, 除6.01%的患者认为在精神、心理上不需要帮助外, 其余患者在精神、心理上不同程度地需要家人 (70.14%) 、肿瘤专科医生 (37.27%) 、社区医生 (7.82%) 和邻居同事周围人 (1.60%) 的帮助, 其中家人的帮助列为首位。

2.1.3 康复指导需求方面

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的指导和服务以来自康复医生 (77.56%) 为最高, 其次为来自康复护士 (32.06%) 、心理学家、精神保健专家 (29.66%) 、社会工作者或非专业志愿者 (11.02%) 。患者对康复需求的内容依次为治疗后的身体功能恢复 (54.11%) , 康复期心理支持 (32.26%) 和必要时的职业咨询 (18.04%) 。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 肿瘤病人更需要来自家人、朋友的支持和来自医生护士的专业指导。由此可知, 病人需要的是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治疗, 只有双管齐下, 才能使病人真正地康复。

2.2 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干预情况

2.2.1 一般情况

干预前乳腺癌患者共219人, 均为女性, 小于30岁的2人, 30~39岁的2人, 40~49岁73人, 50~59岁的82人, 60~69岁的59人, 大于70岁的1人。其中干预组105人, 对照组114人;干预后乳腺癌患者共208人 (失访11人) , 其中干预组100人, 对照组108人。 (表1)

在干预前,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乳腺癌患者年龄分布进行均衡性比较,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因而可作进一步的对照分析。

2.2.2 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效果评估

干预前, 干预组和对照组心理状态无显著性差异, 可作进一步的对照分析。 (表2)

干预后, 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明显改善。 (表3)

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就自身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组有显著性差异, 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 (表4、5)

由此可知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明显改善, 并能排除时间因素造成的偏倚。

3 讨论

3.1 心理支持对患者身心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癌症患者大多有明显的心理变化,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恐惧、抑郁、焦虑等, 有的甚至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本次调查显示, 乳腺癌患者经过干预后, 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在干预前后对比, 患者在心理状态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心理状态方面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而对照组前后两次在心理状态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在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同时给予心理支持治疗有益于患者积极地面对疾病和改变不良的行为, 有益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2]。

3.2 适时心理支持可促进社区肿瘤随访工作高效开展

本项目中, 94%的患者需要来自不同层面的心理支持需求;乳腺癌患者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心理状态有明显改善, 这些提示在肿瘤随访中应重视心理支持, 面对癌症患者应及时、正确地了解其各种心理需求, 并应用相应的心理照护方法, 给予支持, 通过这样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 能迅速获取病人好感, 拉近医患距离, 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 患者对随访工作的配合度、依从性会大大提高, 从而为更好更准确地获取随访资料打下良好基础。

3.3 尽可能地动员社会支持系统

癌症患者较比一般患者更需要身心上的关怀和照顾, 更加需要周围人群及社会上的支持和帮助[1]。从患者心理需求的对象看, 主要的支持来自于家人以及医生。家庭与社会是患者的精神支柱, 离开了家人和社会, 患者会感到精神空虚, 失去与癌症抗争的力量。在随访中首先应让患者家属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病人产生不良情绪时, 应作为病人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使其在接受治疗过程中, 承受住心理和躯体上严重的反应, 同时也应争取社会方方面面参与到心理支持系统中来, 如临床医师、患者单位同事和朋友等。

3.4 针对不同癌肿,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支持活动

在解决肿瘤患者共性的心理问题基础上, 针对特定癌肿所特有的心理需求, 及时给予相关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可采取一对一医患交流、患者同伴教育等进行个别疏导, 也可通过组建心理支持团队, 小型俱乐部等集中讲座或咨询, 开展心理疏导或抗癌经验交流等, 使患者正视现实, 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其生存的社会意义, 从而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珍淑.浅谈癌症患者的心理支持[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3 (4) :230-231.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篇8

空巢老人作为特殊群体,由于缺乏子女陪伴,生活单一,缺少精神慰藉,易出现失落、孤独、焦虑、抑郁、恐惧及自卑等心理问题。有一些研究也证实, 空巢老人心理上表现出更多的痛苦、不适、焦虑和抑郁,那些没有同子女一起居住的空巢老人自我评价偏低。从研究结果来看, 空巢老人的确在情感上更脆弱, 他们更渴望来自外界的支持与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这些突出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即“空巢综合征”。

空巢综合征是空巢老人身心疾病的主要表现。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被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困扰,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综合征甚至有引发老年痴呆症的可能。因此,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针对社区空巢老人的心理养护也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提上议程。

一、社区空巢老人心理需求的特点与矛盾

现代社会总是倾向于把去发达的城市求学和工作定义为一种成功,这就使得许多年轻人离开父母所在地而外出独立生活。加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进入老龄化,空巢老人这一群体日渐显现出各种现实问题,心理问题尤其凸显,比如孤独、恐惧生病和死亡、抑郁甚至是轻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社区空巢老人给予一定的心理援助是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生理衰退带来的健康需求与心理问题增加的矛盾

健康需求是满足老年人生理与安全需要的基本表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不仅关注自己身患的疾病,同时也关心自己身体的健康程度。对身患疾病的防治、病后的康复、身体健康和饮食营养等均较重视,希望获得健康体检、饮食指导、上门护理及康复服务等支持。但由于目前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导致很多老人的健康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于是,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增加,突出的表现是抑郁、孤独、恐惧等,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更给子女带来了焦虑和较大的心理负担。

(二)归属和价值的失落与社会支持缺失的矛盾

老年人退休后,离开工作岗位,工作价值和归属包括权力的失去往往会带来极大的失落感,再加上社交圈变窄,缺少沟通和交流的对象,社会交往活动越来越少,这直接带来了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中,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主观体验和感受的被理解、被关怀,而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家庭关爱能有效地缓解老人的孤寂感。相比之下,空巢老人对这种社会支持的获得相对较少,因此,带来了心理的极度失衡感,老人们本该通过享受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来弥补这种失落,但空巢现象的出现使这种愿望和心理需求再度落空。

(三)回味成功与渴求尊重带来的自我的内在冲突

伴随着职业角色转变和社会联系的中断,失去了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场所,老年人应有的社会权利和社会尊重也降低了。另外,由于子女在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独立和成熟,老年人作为父母的角色越来越模糊,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也逐渐降低。这一切都使得老年人对他人的尊重格外敏感,因而提高了尊重需求。于是,老年人开始更多地靠回忆往事与回味成功来重新唤起对这种尊重的需求。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家庭仍然是老人获得心灵能量和支持的首选场域,但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老人从家庭中获得充分的精神滋养似乎显得不太现实,家庭养老已呈现出独木难支之势。在西方,社区心理学始终强调系统地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个体与所在社区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国内目前类似的探索还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在解决社会心理问题过程中,社区的功能优势和角色特点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充分利用社区的地域、组织、关系系统建立起一种针对空巢老人的社区心理养护服务,真正形成老年心理养护服务的可持续运作机制是其服务体系建构的重点和难点。

二、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养护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养护的内容

1.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心理健康体系还相当不完善。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比年轻人更加滞后。很多人对心理健康还不够重视,或者对心理疾患有一些误解或偏见。西方社会的社区健康知识普及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尤其是系统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仅可以使空巢老人重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可以获得一种自我调适和获得幸福感的方法,为以后的心理养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社会支持是目前公认的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正式支持包括社区的公共老年服务并不能满足他们深层次的需求,也不能完全替代非正式支持(亲人的日常照顾)。从心理层面来看,非正式支持似乎更为重要,因此,如何为空巢老人获得亲人的支持或者通过互助形式形成良好系统,不仅能给老人带来更多动力,使他们更有安全感,而且能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3.社区心理关爱。有学者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应该在社区开设与心理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课程,为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做好初级预防。空巢老人往往有很多空闲时间,多在社区开展一些老年人感兴趣的讲座或沙龙,既能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增加社会交往的机会,又能充实他们的生活。

4.社区心理咨询与辅导。在社区开办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为社区的空巢老人提供专业、系统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辅导服务,及时帮助老人预防或者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组织专业的社会工作小组,定期探望空巢老人,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及时获悉老人的心理状况并给予初步的心理辅导。社区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形式目前在国内一些先进的社区已经初步实施,成熟的方式为一是社会公益组织设立的社区心理服务站,定期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为空巢老人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二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针对社区老年人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政府买单,第三方心理服务机构为空巢老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二)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养护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社区心理养护工作还很不健全,功能模块的设置还不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养护并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思想认识上也没有到位。因此,形成了空巢老人心理养护的工作职责分配得不明确,部门间缺少协调,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也缺少相关的监管人员,甚至大多数社区还是一片空白。

尤其是当前第三方服务开始进入社区进行心理养护工作,如何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和形成客观的评价体系,我们显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目前,由于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带来的是其躯体健康和社会疾病负担的加重。医学强调心身一体,心理健康影响幸福感,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因此,空巢老人的心理养护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三、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养护的途径与策略

(一)社区成立专门心理服务机构

除了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还需要定期开设团体辅导及沙龙等团体活动项目,辅助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这种机构可以结合社区卫生医疗站实施,也可以引进规范的专业机构实施,社区需要规范管理,强化其为空巢老人服务的职能。

(二)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

政府可以为社区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即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为特殊群体、边缘群体提供的专业社会、心理工作服务。通过专业的项目拓展,面向社区空巢老人开展健康活动策划、心理评估、个体心理援助等社会服务项目。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公益组织的社区心理援助

社会上的公益组织投资资助心理专业机构进行社会心理援助,或者公益组织直接进入社区进行心理援助服务。比如,社区老人心理关爱社团、知心姐姐团队等,他们集结专业的心理援助人员来到各个社区对空巢老人进行系统的心理服务;各社区还可以从内部组织志愿者或者义工协助专业人员开展各项心理养护工作。

(四)综合性服务体系建立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不是孤立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它的可持续运作依赖于全方位合作机制的建立。社区是一个开放并与社会互动的系统,有助于老年人在不离家的同时融入主流社会,防止老年人被边缘化。社区心理需求是社区开展一切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构建科学有效、重在“服务”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四、展望

社区心理学看死亡诗社 篇9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是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但不久后,学校发现这个小组,校方对基廷老师教育方法十分反对。

基廷的学生尼尔热爱表演,并在一次演出上大获成功。但他父亲坚决反对,并将他带回家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尼尔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在当晚自杀了。小组成员之一卡梅隆出卖了他们。校方逼小组成员在声明上签字,将责任推卸于基廷身上,将他开除出学校。在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们站立在桌上,并说着“哦,船长,我的船长!”,以表达老师传达给他们的信念会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

整个电影的基调给我一种自由,压迫,无处发泄的情绪。古板的束缚,自由情绪的压抑,最后导致的是内心无处表达的情感随着生命的逝去逐渐的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古板的规则依旧古板,自由的灵魂依旧被压抑,但是内心的自由终有一天会飞翔在生命中。

在电影中基廷老师就是就是自由精神的代表,学生则是被压抑的灵魂,学院和家长就是古板教育。在这其中若是有一个调节的群体出现,我想年轻的尼尔也不会失去自己的生命。社区心理学的出现将会将这些问题追求一个平衡的点,因为社区心理学本身的作用就是促进一个人能够更主动的掌控自己的生活,并且认为每一个人有权利和其他人表现不同,未必表现不同就是异常或是较为。若是以社区心理学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在学院,老师,和学生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将这种处理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融合在生活中,学校则体会学生的热血和对自由的向往。学生则要明白自己这个年纪应该做的事情,自由可以但是要有一个尺度。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篇10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心理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34-02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analy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to take pertinent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a good treatment effect. Methods from 2010 July - 2011 July the Institute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Hospita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proces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ake corresponding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It was found in 276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because of illness, mental state is also often appear repeatedly, mainly manifested as anxiety, fear, loneliness, loneliness, loss, depression, paranoid, inferiority complex, sensitiv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careful analy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 it differs from man to man. And nursing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to meet th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needs, on rehabilitation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心理护理是根据心理学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和心理沟通,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1]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健康的心态会促进疾病的康复,不良的心理将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这是医院护理和社区护理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7月~2011年7月住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276例。其中男123例 ,女153例,年龄55岁~89岁,平均72岁。

1、2 方法 :采用漢密顿抑郁量表(HAMD)[2] 调查,由心理医师和高资历护士进行。通过与老年慢性病患者交流,观察患者较典型的语言和行为,综合患者的疾病诊断、生活自理能力等因素,分析判断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征,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对策,收到理想的诊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二 心理状态

2.1 焦虑恐惧心理: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年受疾病折磨,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感;由于疾病愈合时间长,家人体贴不够,有的老年病患者即使身体早感不适也因各种原因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似乎感觉离死神不远了,因此,对疾病和死亡他们通常会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

2. 2 抑郁失望心理: 久治不见成效的慢性疾病,导致老年慢性病患者在情绪和心理上产生抑郁,遇事灰心,悲观,丧失了治疗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从而产生了失望的心理。

2、3 失落自卑心理 :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患病后力不从心、体弱多病,担心给家人和晚辈带来麻烦,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4 孤独寂寞心理 :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有着固定的治疗程序,每日生活单一,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变小,加之因听力不好影响了与人交往,不愿出门,常感到无所事事,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空虚和寂寞感。

2、5 偏执敏感心理 :有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性情较怪僻,表现出情绪低落、表情淡漠、固执己见;有的急躁,易发脾气,常敏感多疑,认为自己的病情很严重,甚至怀疑家人有意隐瞒其病情,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平淡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进而加重其心理负担。

2、6 健忘自尊心理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慢性病患者经常忘记吃药,这也给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影响;有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人恭顺他,为了得到情感上的尊重和理解,甚至伴有幼稚行为,情感脆弱,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疾病的恢复及治疗极为不利。

2、7 强化依赖心理 :由于衰老及疾病缠身,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往往需要他人照顾,常会感到自身被社会抛弃,成为家庭的累赘,缺乏归属感,易产生依赖心理。有的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不愿出院,仍然强化患者角色。

三 护理对策

3、1 对有焦虑、恐惧心理的慢性病患者:注重引导要有耐心。在护理工作中特别需要有耐心,要用热情友好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多与患者交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病情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并有意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引导谈话的方向,转移患者在自身疾病上过度集中注意力,安抚患者,缓解其焦虑、恐惧心理。

3、2 对有抑郁、失望心理的慢性病患者:注重情绪要有关心。护士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劝慰,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并给予理解和安慰,克服消极情绪的滋长,驱散病人心头的忧郁,对他们的询问和质疑要百问不厌,用具有说服力的成功事例进行交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客观地介绍主管医生的高超技术,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赖,使他们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消除其抑郁、失望心理。

3、3 对有失落、自卑心理的慢性病患者:注重角色要有自信心。 老年慢病患者都希望自己的疾病被重视、受尊敬。因此,对老年慢病患者一定要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及称呼,这样可以使病人感到亲切。用肯定、赞扬的语气,激励、指导病人,与其促膝谈心,树立自信心,克服失落、自卑的心理。

3、4 对有孤独、寂寞心理的慢性病患者:注重创造要有倾心。护理人员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消除病人孤独、寂寞的心理 ,丰富病人的生活内容,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安排他们参加文娱生活、体育活动,活跃病房气氛;护士适当地用手抚摸老年人的手、肩或给予搀扶,可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当向护士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家庭或单位的烦恼时,要注意倾听,体谅病人,对老年慢病患者充满同情心,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要慢,声音要大些,使老年患者感到有所依托,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

3、5 对有偏执、敏感心理的慢性病患者: 注重开导要有爱心。首先护士应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偏执和多疑的原因。若是生活上的,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其家人联系,给予妥善处理;若是因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宣教,讲解有关的疾病知识,同时要注意加强医护联系,要求医生和护士讲解内容要一致,以免引起病人多疑。其次要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态度诚恳,表情自如,在平时的工作中,护士应尽量避免自己的举止行为给老年病人造成的心理影响,要学会控制情绪,操作应稳重,认真准确、轻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对于固执己见、心胸狭窄、偏执的病人,护士应给予谅解,耐心开导,要热情有爱心,尽量尊重病人自己的意见,不勉强他们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缓慢纠正偏执敏感的心理,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3、6 对健忘、自尊心强的慢性病患者:注重理解要有同情心。老年慢性病的患者由于各种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患病后自尊、自怜心理增强,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出现健忘,爱唠叨。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与老年患者交谈时语言的修养和沟通的技巧,对他们的称呼要有尊敬之意,避免使用床号呼喊。对老人的健忘要有同情心,经常提醒他,减少健忘带来的麻烦和影响,同时应鼓励他们科学用脑,如学习老年保健、养身知识,既丰富了老年生活又延缓了记忆的衰老;在与老人交谈中,要耐心倾听,不可随意打断老人的谈话,不可表现出厌烦情绪,应诚恳友善地向他(她)点头,给予深切的理解,不要奚落与讥讽,绝不能损伤其自尊心,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实在办不到的要求,也应解释清楚,这样做才能使老人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3、7 对有较强依赖心理的慢性病患者:注重健康宣教要精心。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中。[3]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能力,教育患者树立坚强的信念。其次,医护人员除了护理上要精心,还应争取家属的通力合作,让其向患者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消除或减少不良心理。

三,结果

通过对276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的放矢地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帮助老年慢性病人消除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其中因心理问题得到护理干预病情改善明显163例,有效控制的72例,有效率达85.14%。

四,讨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常有各种心理特征[4],认真分析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实施整体护理的同时,要按照治病先治心的原则进行心理护理。经心理护理后,大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都能以较为健康的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利于疾病的稳定和康复。这既提升了患者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又改善了医患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金莲、石贞仙、董新案等,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2~12

[3]杨梅、王守莉,老年人心理问题与有效护理措施探讨[J] . 护理研究与实践 2011,23(2):23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高龄慢性疾病患者, 其中男21例, 女17例, 年龄62~78岁, 平均 (69.5±2.5) 岁。其中高血压11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5例, 糖尿病12例, 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心理护理。患者患病后心理方面多会出现变化, 而乐观的心理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故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使之可以勇敢地面对疾病, 乐观从容地面对疾病, 从而促进疾病康复是护理人员应尽的责任。

1.2.1 初诊

患者初诊时应首先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为患者建立社区健康档案, 通过资料完整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背景、疾病初次发生情况、服用药物情况等。高龄患者多会感到孤独, 需要其他人的关怀, 护理人员在初次接触时应给予其一个良好的印象, 使其信任医务人员, 在治疗中积极配合。可通过向其介绍医院环境, 搀扶患者等语言和动作取得其信任[4]。

1.2.2 日常生活护理

高龄老人多会很孤独, 其子女多在工作, 平时很忙, 只有节假日才可陪伴。而患病后会感到紧张再结合孤独感多会有厌世的想法, 其在日常服用药物时会有倦怠, 药物依赖性会较差, 这对疾病康复很不利。护理人员应在日常生活中多与患者沟通, 可通过电话定期对其回访, 询问其现今的疾病、服药、生活等情况, 并给予其指导, 嘱其定期来医院进行复诊。沟通中应耐心地倾听其的叙述, 尽量不要打断。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劝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乐观地面对疾病。在沟通中也可劝导患者多进行兴趣的培养, 可定期参加社会活动以消除孤独的心理, 多与其他老年人交流,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促进疾病的良好控制[5,6]。

1.2.3 制定方案

每个高龄患者的情况均有不同, 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在患者社区慢性疾病档案中加入患者心理状况分析的部分, 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后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心理方面自卑感强的患者应注重其自尊心, 引导其正确地看待日常生活事务, 找出自身的问题, 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易怒、脾气暴躁的患者应嘱其多想一些开心的事情, 学会倾听他人的谈话, 对所有事情都应有耐心。高龄老人的心理特征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孤独:高龄老人中有些是独居生活, 生活中很孤独, 缺乏与他人的沟通, 在失去配偶后其生活更加孤独。空虚、寂寞会产生孤独感, 多会有自己已经没用了, 对社会对家庭都没有价值了, 多会有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易烦易怒的心理表现。 (2) 依赖心理:高龄老人多会产生依赖的心理, 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同情, 这样其就找到了一定的安慰。故其什么事情都要询问所信赖的人, 缺乏自身的判断, 自己本来可以做的事情也依赖他人, 如病前可以正常买菜做饭, 但患病后就不想去做这些事情。 (3) 恐惧、悲观:高龄老人患病后会有恐惧、焦虑的心理, 其会感到自己拖累儿女, 甚至会有消极情绪。长期以往会发展成为抑郁症, 对疾病和自身健康有很大伤害, 患者可表现为对生活缺乏信心、情绪低落、整天郁郁寡欢、思维迟钝等。

1.2.4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高龄患者知识方面不足, 对疾病有所顾虑, 故应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 定期举行疾病知识讲座,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护理等常规知识。讲解疾病时应口语化, 让患者可以了解。组织患者定期交流疾病控制心得, 并参与其中, 引导其正确控制疾病。一些高龄患者尤其喜欢使用偏方治疗疾病, 偏方中有一些有科学性, 但很多缺乏科学性, 盲目地迷恋偏方会导致疾病控制不良, 故在交流中应引导老人使用科学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

心理护理开展前对所有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 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项, 心理护理开展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经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改善, 可保持良好的心理面对疾病。心理护理开展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4.2% (32/38) , 心理护理实施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患者满意度为100%, 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讨论

高龄慢性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且这一群体在逐年增多, 资料显示我国现今已经进入高龄老龄化社会。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易出现心理问题, 抑郁等不良心理表现会对疾病有很大的影响, 使疾病恶化[7]。故对此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疾病康复, 对治疗有积极意义, 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8]。

本组资料中老年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 结果显示经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改善, 可保持良好的心理面对疾病。心理护理开展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4.2% (32/38) , 心理护理实施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护理满意度为100%, 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表明通过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可消除患者的致病的心理因素, 避免患者的疾病进一步发展, 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也影响整个家庭, 使家庭和睦, 减轻了家庭的各项负担, 患者各项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现今的医学模式尤其重视心理方面的护理, 将患者的心理作为疾病改善的一项指标,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应具备心理方面的知识, 以适应这一护理模式。故笔者建议应全面提高所有护理人员的心理知识水平, 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经验及理论水平, 以确保所有患者得到有效地护理, 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可加强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的面对疾病的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理对疾病治疗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芳, 袁艳蓉, 倪兰英, 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干部慢性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6) :85-87.

[2]刘琳, 黄荆风.6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查出艾滋病的心理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 2011, 24 (3) :345-346.

[3]张圣红.不同护理措施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9 (4) :67-68.

[4]陆鸣亚, 葛兆章.部队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5) :154-155.

[5]李别非, 谢秀梅, 余国龙.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 (18) :61-63.

[6]严彩莲.心理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9) :32-33.

[7]张小青.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11) :39-41.

上一篇:关于本命年生日的祝福下一篇:2.14情人节告白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