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健康工作总结(精选8篇)
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理化生实验室、美术活动室、体育活动室、舞蹈教室、图书阅览室等专用教室。近年来,城区人民政府加大对学校的经费投入,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增设了办公设施,硬化、绿化了学校操场,并开通校校通网络,学校环境优美、书香浓郁。中小学毕业升学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市区前列,多次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表彰。20xx年、20xx年先后被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创建教育先导区教学质量先进校、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组织。
20xx年2月,新一届校领导班子根据学校实际,提出了走科学发展之路,创精致教育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常规工作抓规范、重点任务抓落实、难点工作抓突破,推动品位升级、管理升级和质量升级。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学期学校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围绕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广泛运用各种形式继续深入推进心理健康工作,有效提升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实现了 助人自助的教育目标,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坚持心理健康服务原则:
1、科学性原则:即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因地、因校制宜原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不同,教学条件、师资条件不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不同,因此,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3、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困惑或障碍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因此要将面向全体学生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4、以发展、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实践中,要坚持发展、预防为主,矫治为辅的原则。
5、人本主义教育原则:其一,把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充分地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二,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学生;其三,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和活动的主体。
6、助人自助原则:即帮助学生提高自助能力。
二、其它宣传方式
1、充分利用学校心理网站等宣传媒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内容的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2、各班每期黑板报都开辟出心理健康方面的专栏,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心理健康渐渐纳入班级文化建设。
3、积极创设校园心理环境,充分利用了网站和广播及时宣传心理培训活动的信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内外的影响力。
三、取得的积极效果
1、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心智和谐的新浪博客,创造了心理交流的新天地。
2、组织了心理工作小组,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捷径,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种表现
(一) 情绪低落, 精神抑郁。
有些研究生情绪低落、郁闷, 感到生活处处不如意, 甚至厌世而不能自拔。这种自卑的情绪很容易泛化, 进而全面否定自己, 并陷入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中。部分学生读研究生的动机不清晰, 甚至比较盲目。对他们而言, 读研究生, 只是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的缓解办法, 实属无奈之举。读研后, 并无明确目标, 不知道该如何完善自己, 发展自己。一些研究生还存在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 如在科研上希望导师多指点, 自己却不愿动脑筋;在社会工作中希望他人多承担责任, 自己往往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 这种严重的依赖性极大地阻碍了他们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类似情况的学生如果不及时调整, 很容易形成抑郁症, 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导致出现自杀行为, 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业和自己的个性发展。
(二) 心理脆弱, 疏于交流。
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方式以少数人甚至个体为主, 缺少群体行为和活动, 形成了从宿舍到图书馆、实验室的单调的生活圈, 使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人和事物很有限。少数人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 不善于与人沟通, 生活单调沉闷, 时间长了性格便发生变异。有的甚至连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弟”的关系都处理不好, 遇到烦心事时总埋在心里。即使认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 也不愿向家人或朋友倾诉, 不愿通过人际交往来舒缓, 更不愿求助于心理医生进行咨询。
(三) 敏感多疑, 焦虑偏执。
有些研究生从小到大都是学习上的“尖子”, 一直笼罩在优秀生的光环下而忽视了人格的全面发展。在研究生阶段当学业逐渐加重, 自身的优势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时, 研究生往往变得敏感多疑, 交往中过分敏感和苛求、爱嫉妒、喜欢抱怨和指责他人, 很难与同学、朋友融洽相处;把别人无恶意的、中性的和友好的表示看作是轻视、蔑视和敌对行为, 容易造成误解和冲突。在学习和科研中不能容忍别人的进步与成功, 甚至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这不仅影响人际关系、科研合作和团体氛围, 还使他人受到伤害, 更使自己备受煎熬。
(四) 追求完美, 强迫人格。
研究生在学业、择偶、择业、交往、情感等方面自我期望较高, 他们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 很难对自己感到满意, 稍有不足就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自身的欠缺。常常生活在矛盾冲突之中, 苦不堪言。这种强迫人格, 对研究生的成长非常不利, 其一旦受到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 便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病。
二、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 学习压力影响最深。
近年来, 我国不少高校对研究生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 加大对研究生学习的管理, 防止文凭“缩水”, 这一方向是正确的。然而, 这同时也使研究生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 研究生大幅扩招, 公众舆论已越来越关注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业压力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如课题研究设计的初始阶段存在研究生对相关研究领域了解甚少、专业词汇缺乏、创新性研究设计难以找到切入点等问题, 拟进入研究实施阶段则会出现人际交往困难、对实验室恐惧、无法有效获得与运用研究相关资源等新困难, 即使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或研究行将结束时也可能因发现结果不如预期、研究经费不能保障课题实施、有新的科研思路而无法获得导师同意、尚无论文写作经验等产生心理压力。研究生心理问题加重不仅会伤及自身, 还会给导师科研计划实施造成困难。
(二) 经济压力不容忽视。
由于目前本科直接考入的研究生依然要“勒紧裤带”, 而工作过的研究生读研则意味着要放弃较稳定的收入。研究生年龄一般比较大而情感上不愿再依靠家人, 研究生扩招使研究生兼职岗位越来越少, 近年来自费生比例逐年攀升已离全部自费为期不远, 因此, 我国研究生的经济条件并不理想。经济压力在农村学生身上更为显著, 经济贫困不仅使其承受着巨大的物质生活压力, 而且常带来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 与城镇学生相比, 经济拮据的学生因囊中羞涩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善与人交往、课外生活较为单调, 长期下去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造成更大的伤害。
(三) 年龄差异造成交流面狭窄。
首先, 研究生的生源比较广泛, 这就使他们与本、专科生相比, 年龄之间的差别较大。而这种差别容易造成研究生群体中出现类似“代差”现象。年龄较大的研究生, 其生活经验和工作阅历相对较为丰富, 但也可能正因如此, 他们容易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冷漠、缺乏激情。其次, 他们对自己生活空间的要求可能更为严格, 而大部分高校所能提供的生活条件显然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此外, 在研究生群体中, 年龄偏大者一般是在职人员, 他们在研究生群体中毕竟属于少数, 这也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而研究生群体中年龄较小者往往是直升上来的应届生, 他们可能还延续着某些本科时的特征, 对周围事物还保持着一定的好奇心, 但由于不具有年龄较大的研究生的那种生活经验, 很容易遭受心理挫折。另外, 在年龄较大者与较小者之间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相互之间的难以沟通和认同, 使得双方都易出现挫折感。
(四) 研究生与导师交流少, 且指导单一。
研究生扩招后, 导师指导任务明显加重。导师原本只指导几名学生, 现在一个导师有十几二十名学生, 有些甚至还是校外导师。如此一来, 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自然会少,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也不够。在缺乏有力的专业指导的情况下, 很多学生专业上只能依靠自己摸索, 遇到种种问题, 困难多, 挫败感强, 造成心理负担。另外, 导师对弟子的指导内容单一, 仅限于专业。很多导师忙于科研, 对学生心理、生活、生涯规划和发展关注很少。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业、情感等压力的综合作用下, 研究生处境越发艰难, 又得不到导师和学校的及时帮助, 心理问题自然难以避免。
(五) 我国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相对不足。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 以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全面育人为出发点, 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就高等院校中研究生这一高层次的群体而言, 这方面的探索和工作尚属空白。许多人认为研究生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 除了具备高学历, 必然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而没有必要再进行教育。所以, 相比本、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明显不足。有相当部分院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管理。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往往只负责研究生日常事务的管理, 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指导比较缺乏, 更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 同时, 一部分从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而仅仅是从德育角度进行教育, 其效果显然是很低的。
三、关于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用工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要切实覆盖到全校, 就不得不考虑到研究生的特点而专门建立适合研究生的工作机制, 而不能将各项工作安排与本科生“一锅烩”。学校应充分考虑到年级、专业因素和各方面的条件, 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 齐心协力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使研究生真正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这是我国教育的迫切需要。
1.高校全体教职员工, 特别是党政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和落实到整个研究生教育工作之中。高校领导要着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寻求适合本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途径;广大高校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高理论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 切实提高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2.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该把研究生工作作为专门而特殊的一块来抓。既要吸收在本科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又不能完全照搬本科生工作的一套模式。研究生年龄偏大, 生活独立, 集体主义感相比本科生淡漠。要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 一定要贴近研究生群体, 通过种种方式切实了解本校研究生的心理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一系列活动。
3.导师作为研究生群体的重要他人, 应该纳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区别, 就是研究生基本上实行“导师制”。这与本科生按院系专业班级由辅导员或班主任管理不同, 当出现心理问题时, 本科生有辅导员或是同班同学、同寝室同学能够发现给予帮助, 或是与心理中心及时沟通。研究生对辅导员及各学科教师的联系很少, 在求学期间对其最重要的联系人应该是导师。在对研究生的咨询及危机干预过程中, 导师的每一次关心都能够给研究生带来非常大的精神支持。导师是研究生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群体, 对研究生成才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尽管作为学术指路人的导师已为研究生培养付出了巨大心血, 但在目前研究生心理问题日趋严峻、高校心理咨询体系尚不健全的新形势下, 应密切关注所带教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加强师生在心灵层面上的沟通, 并将研究生心理疏导纳入导师新的带教职责, 这样不但有助于研究生学习与成才, 对于自身科学研究的顺利实施与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 在研究生从入校到毕业的过程中要落实细节性工作, 健全心理档案, 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监督体系, 及时发现、早期干预、有效控制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把好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质量关。在研究生复试环节应对考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测, 把检测结果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2.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建立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测评结果要仔细分析, 认真对待, 妥善保存。对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 要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帮他们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适应能力, 缓解心理问题。
3.在研究生求学阶段, 要鼓励研究生的求助意识, 增加心理咨询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公信力, 在辅导员、班级干部及党员的活动中要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加大心理咨询宣传力度。
4.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解决研究生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 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其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注意求职择业方式、技巧的培训, 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将心理辅导延伸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
(三) 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
1.开展主题多样的心理健康讲座, 讨论切合研究生自身问题的话题及相关知识, 多以互动的方式加强研究生与外界的联系。
2.团体辅导在研究生群体中需要有开创性的实践。大多数研究生人际交往环境单调, 与他人交流的锻炼及实践机会让位于多年的繁重学习任务。在研究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 贴近研究生生活, 对促使他们在自我探索方面起到有力的作用。
3.注重宣传。心理咨询网络、报刊、宣传栏上要为研究生开辟出专门的版块, 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求职就业、情感现状, 鼓励学生与外界多接触, 多利用学校有利资源, 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4.在研究生群体中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 是与研究生沟通的一条重要纽带, 通过学生朋辈宣传, 同伴互助, 更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 减少抵触心理。
(四) 采取多方措施改善研究生成长环境。
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是由社会性的应激源引起的, 特别是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给研究生带来很大压力。因此, 要采取多方措施, 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 如多渠道联系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 提供勤工助学机会, 包括创设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岗位等, 以帮助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 要切实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素质, 不仅仅要从理念和认识上重视起来, 而且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到实践当中进行探索从而有效地实施。研究生理应成为未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将帅之才, 提高其心理素质、开展好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是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所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在全社会受到重视, 各方面的力量必须相互配合, 共同把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实施好。
摘要:随着高校的发展, 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 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使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生在顶着高级人才的光环的同时, 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文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出发, 提出了关于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压力,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小又.积极关注高等教育隐忧——浅议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3.
[2]郭锡熔.论研究生导师带教的新职责——心理疏导.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3]谢红梅, 李志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大连理工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引导措施;职责
在十年之前,很少有人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老师,就连学生自身都很少考虑和关心过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家的眼里似乎更注重的是“双业”,即“学业”和“就业”。其实,正是这“双业”带来的无形压力,再加上来自于社会、家庭、父母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消极情绪渐渐地积淀,迫使在大学生中频频出现不良现象,例如:焦躁、不安、自闭等,我们统称为心理健康问题。这些不良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情绪和身心健康,甚至造成走向犯罪的不良后果。这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心理健康问题离我们不遥远,仔细观察周围的人,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存在消极情绪,就需要有专门的组织和人员去帮助大家化解不良思想,净化心灵。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充当推窗者,让周围的朋友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渡过美好的大学四年。
一、大学校园屡屡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引导措施
通过自己所带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清心社”针对本学部不同年级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9%的同学存在至少一种不良情绪,但其中只有4%的同学存在相对来说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总体来看,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学业问题。许多同学步入大学后,希望找到一个可以释放压抑心情,摆脱高考疲惫状态的园地,再加上学长们的“经验”传授,觉得大学课程是可无、可翘、可睡觉的。因此,大家尝试着第一次翘课,一次又一次,多次过后,已经习以为常。渐渐把上课和学习当做一种负担,沉重的包袱。从开学之初,就要向同学们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无论何时,学习是第一位。只有心存终极目标,就像是一列火车有了目的地一样,才不会偏离轨道。我们可以采取:一是向大家简单介绍大学四年的学业任务、考试制度,使大家心理有数,合理安排各自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二是请各年级同学描述各自从开学来的日程和收获,近期情况和状态。让初入新生了解各年级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层次,从中吸取经验、摒弃不足,一切由自己来审判。(2)人际关系问题。我们有时会从同学那里听到某某是孤立主义者,不合群。造成原因也是不尽相同,包括:过于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周围的任何人;自卑过度,不愿与人交流等等。一是可以组织如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团体协作互动项目,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同学之间加深了解,化解矛盾,能够在活动的过程当中体会团体的重要性。二是举办辩论会等形式的研讨会。让每一名同学更愿意与其他人交流探讨,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敞开心扉,与周围的人也更容易相互接近。三是实行班委轮流制度。由于担任老师与同学媒介的角色,促使大家能够主动开口,锻炼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勇气,培养外向性格。(3)恋爱问题。大学生恋爱极其普遍,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经历,往往在恋爱过程中受到伤害。从而自我伤心,耽误学业,整个人陷入一片混沌中。面对脆弱的心灵,将如何去抚慰,需要我们心理健康工作者去深思熟虑:一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的良好方式。要让每一位同学在校园文化中显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我价值,得到被尊重的机会。二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恋爱问题要高度重视,灵活应对。要克服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偏见,对于正常谈恋爱的学生要给与理解和关怀。
二、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能力权限和职责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是有限的。作为心理工作者应当履行的主要职责可以形象的概括为以下四种:(1)扫雷兵。我们应该培养对问题的敏感度,及时发现身边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性格极其孤僻,由于家庭贫困、成绩极差导致自闭焦虑的同学,制作个人档案,并定期进行良性引导,记录工作过程和同学的情绪变化。(2)传声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宣传力度广的团队,能够及时将积极的信息传达给周围的每一个人。(3)支持者。心理工作者應当成为同学们信任,可以倾诉的对象。具调查统计,当同学遇到难以排解的心里烦恼时,首先会想到朋友的占58.8%。可见,大部分人都希望有朋友陪在身边,朋友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心理工作者,就是要成为大家的朋友,学会耐心的倾听。
参 考 文 献
[1]张小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2002(3)
山东淄博万杰朝阳学校郭向阳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原则的贯彻和实施,但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要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可和赞同,并在此基础上成为个体意志
指导下的行为过程,也就是在学生身上要体现知(认知)、情(情感)、行(行为)、意(意志)的统一。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中,首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形成自己的亲身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情、行、意的统一。心理健康活动课适应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要求,同时还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根据工作中的体会,我觉得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处理好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关系
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心理调节技能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准备,这是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发展中用以指导自己,调整自身行为的依据,但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受的个体,学生如果在亲身体验中受到触动,感受到此行为与彼行为的差别,他就会主动地去辨别、去思考、去选择,最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认可的判断,实施一定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在行为实施中如果遇到困难,学生也会积极地去应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正是针对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在形成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去认知、辨别行为,最终在群体互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或方向。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就避免了课堂枯燥、单调,不让学生感觉距离太远,生动性和实效性就得到了提高,更好地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处理好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活动是载体,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手段,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在学生形成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分析、掌握心理调节的技能,养成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发展潜能的开发。
二、正确处理活动参与中全体和个体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健康课开展的重要原则,但在心理健康课的开展中必须考虑到某些个体的特殊情况和个性特点。对个体的情况,尤其是遇到的新情况要及时地加以关注和引导,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而不能按照教案照本宣科的进行,要借助学生团队的力量对新情况加以分析和引导。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也是如此,比如,某项活动性格特别内向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学生在经过动员后仍不愿参与,这时候就不能强迫他们参与,但是该活动其他同学都要参加,把个别学生置于活动之外是不合适的。这时可以考虑一个活动中需要的其他角色,让他间接地参与活动而不是完全地脱离活动,比如,有些活动课中需要旁白、计时员或者记录员等角色,让他以此类角色参与活动并在活动结束时根据情况对他加以鼓励。
三、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必须从活动安排、了解学生现状和心理准备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要备好课。活动内容和学生情况都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二者缺一不可。
心理健康活动课需要有细目性指导教案,包括活动开展的程序,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有一些活动课(比如“盲行”)中的安全问题等。从而使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准备。此外,适当的座位编排和场地安排也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座位编排、活动场地选择也是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比如活动要在室内还是室外开展,室内是需要普通教室还是有特殊要求。
备学生也是心理健康活动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某一方面的活动,学生的相关情况如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怎么样,学生的总体认识是什么,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前应当充分了解的问题。这样可以在活动课的开展中做到准备充分,心中有数,防止出现活动针对性弱、参与性差等现象,保证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效果。
备问题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备课过程中应当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考虑相关的对策和处理方法。
其次,要备心理、备氛围。
要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必须首先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和心理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良好的过渡和准备。这就要求在开展活动时一般要先有一个“热身运动”,让学生在热身过程中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活动中来,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活动氛围。
四、注重活动课的系统性和结束后相关问题的处理
心理健康是现代大学生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的方面,只有心里面健康才会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才能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学生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我系在接到学校的通知后在系内组织与安排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各个班级都积极踊跃的参加了这次活动。现总结如下: 活动一
我系团总支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开展了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黑板报评比活动,活动的主要对象是我系大一新生。团总支向各班级宣传了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后,各班级立即迅速展开了对黑板报的设计。各班的宣传与组织委员集思广益,班级成员也纷纷出谋划策,立即展开了对主题板报的设计。我系大一各个班级的主题板报都独具特色,创意十足,板报内容也均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有关;其中不乏如何缓解或解决心理健康的办法。由此可见,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同时也是十分关注心理健康,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了解不少的,大家都用心对待这次的板报设计。
在展开这次板报评比的同时也有关于心理健康手抄报的评比活动,127052班级的同学在板报与手抄报之间选择了手抄报。班级的宣传与心理委员联手和班级的同学们一起完成了这次的手抄报。大家在手抄报的设计与完成的过程中敞开心扉,彼此交换心得,在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中相互发表自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看法以及提出自己对大学生出现或者存在心理健康发面问题时的改善建议。在完成手抄报的同时,大家都收获了不少知识,都显得十分的满足。
团总支组织的这次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健康的知识,同时了解大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让大家在活动中收货知识,增进彼此的感情,更加了解彼此。活动二
2013年3月25日晚上六点在A303召开了127051与127052班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题班会。
首先,两个班级的同学都十分积极地参与了这次主题班会的开展。宣传委员将班级稍加装饰,并在黑板上写上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这次主题班会的名称,并且好多同学都准备了各种心理健康方面的材料来和大家分享,并供大家学习。班会在两个班的班长的共同合作之下开始了,首先,由127052班班长上台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后,127051班的心理委员上台为大家展示了自己做的PPT;他首先介绍了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压力,再分析了压力的由来,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解释,让大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紧接着他向大家谈了自己作为心理委员对心理健康的一些观点与想法,最后他又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可以缓解或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受到了到场学生的热烈回应。
在两个班长轮流的介绍中,不断有学生上台将自己准备的材料与大家分享,其中不乏同学们的切身体会,自己在这次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得到的心得,分享了自己对心理健康的想法与观点以及建议。其中,最有亮点的便是127052班级的两位同学上台分享的内容。其中一位借用了篮球明星科比的真人事迹,向大家讲述了拥有一个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举例贴近大家的生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传达道理更加简洁,是当晚的一个小高潮。另一个便是127052班心理委员的上台发言。她上台讲述的是自己在作为心理委员收到来自班级同学的求助以及在帮助辅导同学过程中的一些个人体会;在她看来,当同学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一定不能憋在心里不说,而是及时与他人或者心理委员们沟通,缓解或者解决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委员,她也深刻体会到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大学生活虽然没有以前学习生活的紧张,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应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在班会的进程中同学们都自觉的遵守纪律,认真听他人的讲解,必要时还会做一些记录,大家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心里健康知识,班会激烈地进行着,不知不觉就过了一个小时。到最后由两个班长分别做班会的总结。
这次主题班会的开展,又一次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活动激烈的进行,可见同学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这次班会让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后,我们还会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来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兴趣性。
各系:
为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的通知》(苏教学 [2011]5号)文件精神,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良好契机,进一步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学生心态和校园氛围,决定召开我院201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各系加强宣传,组织学生积极准备参加相关活动。
一、活动主题:感受阳光心情、共创和谐校园
二、内容和时间安排
时间
5月4日下午4—6:00 5月9日晚自习5月11日——5月31日 5月12日下午4—6:00 5月13日晚7:00 5月18日下午4—6:00 5月20日晚7:00 5月23日晚自习5月27日晚7:00 6月3日晚7:00 附件1:
心理健康活动月主题班会活动计划
一、班会主题及目的:
1、健康心理、完美人生
目的:让学生懂得健康完善的心理对人的成长和一生的重要性;了解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健康心理;学会在遇到烦恼和挫折时如何面对,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意义。
地点 多功能厅 各班教室 自定
大学生活动中心 J4北侧广场 多功能厅 J4北侧广场 各班教室 J4北侧广场 J4北侧广场
主题班会
(一)心理素质拓展 “相聚时分”团体活动 电影欣赏《放牛班的春天》
女生生理、心理讲座(八二医院徐涛主任)电影欣赏《天堂的小孩》 现场心理咨询 主题班会
(二)电影欣赏《当幸福来敲门》 电影欣赏《毕业生》
内容
危机调适讲座(南理工朱逢九副教授)
5月23日下午4:—6:00 J4北侧广场
2、同学之际,男女之间——《我们都是好朋友》
目的:让同学懂得交友应注意的误区,通过活动,消除困惑,走出误区;感受人生的欢乐和幸福,从而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来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善待生命的每一天。
二、活动对象:全院2009、2010级班级
三、班会时间安排:5月9日、5月23日晚自习
四、班会地点:班级自定
五、班会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
六、奖项设置: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
七、班会要求:
1、各班根据主题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并且结合各班实际情况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内容上要丰富多彩,不拘泥于形式。具体可以采取个人主题发言、集体讨论、团体游戏等;
2、各班要有计划的开展班会活动,可邀请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教师参加班会并参与班级的交流与讨论;
3、各班讨论结束后,要进行班会总结,并形成总结材料上报各系负责心理咨询的老师,各系根据上报材料推荐1—2个班级参加全院优秀评选;
4、各系所推荐评优班级材料请于5月31日上午11:00前报送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J4137),学生班级评优材料应包括:主题班会的详细设计方案、总结、ppt及图片或影音资料等。
机电工程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新闻稿
为积极贯彻学院《关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5月9日晚,机电工程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活动在09、10级24个班正式开始,班会由各班专兼职辅导员主持。系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走进班级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
本次主题班会班主任准备充分,专业性强。210950马宪亭老师以PPT的形式,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挫折的承受与应对、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举出案例进行宣讲;230910郭园园老师请同学们现场模拟不同的现实场景,作为一面心灵的镜子,引导大家思考探讨;更多老师组织学生做了心理测验,针对所反映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比如安排了“快乐教育”互动环节,让大家谈谈每天让自己开心的事。活动现场始终洋溢着浓烈的人文关怀氛围。
班级活动形式多样。240910班的哲理性的典故,引人深思;211010班的劲舞,点燃在座的每一个人的激情;240930班的书法展示,让人叹为观止;230911的歌曲《爱我别走》,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24101(2)0班小品《心理咨询》,在幽默诙谐的语言背景下让同学们受到很好的正面教育。表达、倾诉、沟通、理解、共鸣,感情的交流与碰撞,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心更贴近了。
一、当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认识的偏差
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但其受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 许多相关工作还相当落后。纵观近些年的心理健康工作与研究现状, 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与研究甚少。从仅有的少量的研究来看, 大多也只是进行一般性、概括性的分析, 缺乏系统、详细的阐述, 更不用说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性研究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使得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 管理不到位, 机构不健全, 经费投入不够, 队伍建设不足, 重心理疾病治疗而轻心理发展咨询, 等等。因为以上多方面的原因, 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发生, 这些悲剧的产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应引起社会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 心理机制的欠缺
虽然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备受关注,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 但关于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大多数高校还处于探索中, 还没有建立一系列相对健全的贫困女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结构。心理机制的欠缺, 导致不少本可以预防的不该发生的心理悲剧时有发生, 给社会的稳定和高校的教学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 完善贫困女生的心理机制, 建立一整套贫困女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预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后期跟踪评价体系, 将心理危机控制于萌芽阶段, 提升其心理素质,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队伍建设的不足
2002年4月,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 高等学校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1]然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 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国家的标准差距较大。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 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 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 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 远远满足不了需要。[2]据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的调查发现, 有33.73%的省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低于1:3000至1:4000。[3]显然, 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尚在建设中, 人员数量上远远不够, 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较少, 专职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 大大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加之, 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 大部分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 由于辅导员本身流动性较强, 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工作的成效。因此, 着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四) 角色定位的偏颇
据河南省2002年的调研发现, 省内23所高校共有心理健康教育人员141人, 平均每校6.1人。其中, 专职仅7人, 约占4.9%。[4]由于专职心理辅导员的不足, 许多政治辅导员不得不同时兼职心理辅导员, 拥有双重角色身份, 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大多数政治辅导员因为心理知识缺乏, 也没有经过有关心理方面的实操训练, 经验不丰富, 在工作实践中, 往往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 混淆了政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因而工作中, 不少政治辅导员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不能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特别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 往往不能很好地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 从而流露出过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干预, 严重影响了咨询效果。例如, 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来访, 政治辅导员往往误认为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就是有效的心理咨询, 而很少关注其心理的状况与变化, 导致咨询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 政治辅导员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就必须努力避免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的冲突, 认真学习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咨询技术, 正确定位自己心理咨询员的角色,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
(五) 专业技能的缺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 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 恪守职业道德,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是教育部对心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然而, 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 真正心理学专业出身, 经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实操技能学习, 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持证上岗的, 只有为数不多的极少数人, 大多数工作还是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 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 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 他们很难做出卓有成效的成绩。有些政治辅导员为了工作的需要, 通过自学心理专业知识, 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 但由于实操训练较少, 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工作实效。
(六) 帮扶形式的误区
调查发现, 在处理贫困女大学生的问题上, 我们往往重视物质扶贫而忽视其精神扶贫。当贫困女生向我们求助时, 我们首先会自然想到尽力解决她的各种实际困难, 通过物质资助、助学贷款、社会捐助、助学金以及安排勤工俭学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轻其经济压力, 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在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 我们往往忽视了后期的精神抚慰。长此以往, 造成了一部分贫困女生不但没有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良好品格, 反而对老师过度依赖, 要是老师一时没有及时帮其解决实际问题, 往往会感觉十分失望, 甚至抱怨老师, 这极大地影响了其优良品格的塑造, 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师生关系。因此, 要做好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必须纠正帮扶形式的误区, 在对其实施物质扶贫的同时, 也应重视精神扶贫, 只有这样, 心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 提高认识, 重视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传统文化、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贫困女大学生较之其他学生而言, 更易受到情绪上的困扰, 更易产生诸如自卑、焦虑、抑郁、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 提高认识, 重视和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其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 满足其精神和心理的需要, 既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重视德育建设的同时, 可以从这几方面开展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诸如帮助贫困女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建立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引导贫困女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重视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5], 等等。
(二) 建立健全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对解决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经调查,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 尚在进一步建设和探索中。譬如有好些高校都没有按照相关要求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有些学校虽然有专职心理教师, 但大多不是科班出身, 而是半路出家, 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 这大大影响了心育工作的实效。由此可见, 要健全贫困女生的心育工作体系, 真正解决贫困女生的心理问题,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主要包括贫困女生心理预防体系、心理预警体系、心理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心理干预体系等。心理工作者应认真做好各环节的工作, 对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 应及时建档, 并加以辅导, 缓解其心理压力, 提升心理素质, 帮助贫困女生健康快乐地成人成才。
(三) 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 把握角色定位, 提升专业技能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由于心理教师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部分心育教师又缺少必要的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 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作为心理辅导员的角色, 因此, 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贫困女生的心理问题, 从而造成工作失误, 带来严重后果。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 结构不合理, 专职人员少, 专业化水平不高等现象, 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队伍建设, 尽最大的努力按照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调整师资结构, 使之更为合理。另外, 应在心理健康队伍建设的经费上给予保障, 采取一些激励措施, 鼓励高校心育工作者积极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 积极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 帮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 把握角色定位, 提升专业技能。
(四) 建立完善贫困女生档案, 进行动态心理跟踪关注
及时建立、更新贫困女生的心理档案, 实施动态管理, 对于贫困女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建档工作, 最好是选择新生入学时就开始建档, 通过新生心理普查, 根据心理测评结果, 分级建立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采取相应的心理预防与干预措施, 防患于未然。对于心理异常的贫困女生, 我们还应定期进行复查。因为心理状况是不断变化的, 这就要求我们也应适时测评其心理素质, 及时更新其心理档案, 对其实施动态心理跟踪关注。发现异常, 应给予重点关注, 保持信息沟通及时, 帮助其查找心理障碍的根源, 有效进行心理疏导, 优化其心理品质, 健全人格发展。
(五) 加强人文关怀, 丰富校园活动, 优化育人环境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尊严、人格和价值的肯定, 它的核心是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和激励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工作理念, 将人文关怀始终贯穿于工作实践中,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影响学生, 以真诚的爱去关爱和感化学生, 让每一位贫困女生内心感觉温暖, 不再孤独, 能够笑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学会坚强与奋斗, 真正成为一个精神自强、思想富有的独立自主的人。在加强人文关怀的同时, 高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通过一系列的团辅活动、专题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演讲等教育活动来加强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她们找回自信, 培养她们健康的人格, 提高其心理素质, 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六) 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
物质扶贫只能解一时之困, 精神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 要解决贫困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提高其心理素质, 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必须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 将以往单向的物质脱贫转变为物质和精神的双向脱贫, 才是帮助贫困女生从根本上真正实现脱贫的关键。物质扶贫, 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经济资助系统来实现, 要帮助贫困女生尽力解决经济压力, 进一步完善学校资助体系, 如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特困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和勤工俭学等形式, 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精神扶贫, 主要靠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来完成。心理健康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对贫困女生的心理辅导作用, 指导贫困女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 掌握促进其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及时疏导和排解不良情绪, 实现全面发展。
(七) 加强感恩教育, 优化心理品质
笔者发现, 高校奖助学金评比过程中, 不少贫困女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关爱他人的不良心理品质, 认为自己贫穷, 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 缺少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他人的感恩之心。还有一些贫困女生, 没有及时获得资助, 还会表现出愤世嫉俗、怨恨不满的情绪, 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因此, 对贫困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 培养其感恩意识, 优化其心理品质, 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贫困女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其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育她们常怀感恩之心, 化国家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立志成才, 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
感恩教育, 有助于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 提高其道德修养,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其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激之情和优秀的心理品质, 帮助她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结语
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解决贫困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 帮助其走出困境, 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 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需要家庭和学生本人的有效配合, 才能真正促进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 [Z].教社政[2002]3号.
[2]杨伟柱.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抑郁症[J].商情, 2012 (38) :187.
[3]贾慧媛.构建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6 (6) :28.
[4]李艺敏, 李永鑫.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困难与对策[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10 (3) :178.
关键词:国有企业 新形势下 心理疏导 加强 思考
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企业职工队伍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心理疏导工作,是顺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职工思想观念的变化,并就如何改进和加强国有企业心理疏导工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密切关注国有企业人员思想观念的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职工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加之受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企业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此外,当前处于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社会转型期的情况下,特别是国有企业为应对危机影响而采取的一系列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促进发展措施等对职工心理有着程度不同的影响,职工队伍思想有所波动。国有企业心理疏导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二、加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既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迫切需要。心理疏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心理疏导注重关注人的内心,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着力解决各种因素带来的精神困惑和心理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和提高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心理疏导注重培育和谐心理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时期的重要阶段,加强国有心理疏导工作,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人文精神和科学要素,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已成为国有企业所面临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三、加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心理疏导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一)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职工教育中,全面融入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廓清部分干部职工对心理疏导的模糊认识。一是心理问题不能简单等同于心理疾病。现实生活中,只要有心理活动,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人人都有,是社会普遍现象。二是正确认识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的区别。心理疏导是具有一定心理知识的人对他人进行的劝导与帮助,而心理咨询则是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应用心理学的理论,进行的专业助人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心理疏导可以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原則、形式和技巧为工具,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以灵活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心理疏导效果。心理健康是心理疏导取得正效应的基本条件,要研究在职工培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方法、内容,形成教案,纳入职工教育之中。充分利用各类手段,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心理疏导培训、体验及测量工作。通过集中办班、专题讲座、外出培训、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心理疏导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
(二)加强心理疏导规律性研究与应用。认真研究职工心理的影响因素,善于应用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普遍联系的观点等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认真研究和梳理影响职工心理变化的源头、过程、结果与影响,及时把握和应用职工心理变化规律,增强心理疏导的针对性,不断提高运用心理疏导方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企业职工岗位、年龄等实际情况,对职工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三)推进实施以党组织为主体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对心理疏导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心理疏导工作模式,建立心理疏导长效机制。国有企业内部的各个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对广大职工,开展心理疏导具有直接、便捷、快速、灵活的优势,是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的最基本的单位,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心理疏导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涵盖各岗位职工的心理变化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工作流程。探索建立包括基层班组长、党小组长和先模人物为骨干的一线心理疏导员队伍,积极开展一人一事、随时随地、即时、适时的心理疏导工作。
(四)持续完善心理疏导工作体制和组织保障。一是健全国有企业心理疏导工作格局。建立国有企业党政一体的心理疏导工作格局。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政工部门负责,各级管理、政工人员为骨干,党政工团妇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有侧重的运行体系。二是完善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将心理疏导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改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创新实践,切实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机制、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等有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心理疏导效果。加大投入、统筹资源,利用医院心理咨询门诊,配备相应机构、人员,为心理疏导提供坚强支持。定期研究、评估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三是加强心理疏导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以政工人员为骨干、各级管理人员为主体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员队伍,成立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四是抓好氛围营造。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作用,有效利用企业内部宣传交流载体、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开展心理疏导的浓厚氛围。
【关于心理健康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主题班会优秀09-09
关于心理健康感想11-19
关于健康心理学习报告12-28
关于积极心理学12-19
关于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10-20
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12-16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演讲比赛稿06-11
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09-27
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10-22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