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问题心理咨询个案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情绪问题心理咨询个案

情绪问题心理咨询个案 篇1

我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以及语文教学工作,谢智浩是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每堂语文课,我都要提醒他几次。自然,没少挨批评。家长方面也很重视。可是,他还是老样子。一堂课上要溜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厌学原因分析:

一、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中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和过分溺爱,导致该生缺乏责任心与个性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该做的小事不做)带到学习中来(自己该完成的作业不完成),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

2、要求过严或态度粗暴

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过分地严格特别是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的厌学情绪完全是因父母的过分期望和粗暴的惩罚手段引起的。孩子考试考得不错了,父母还不满意,课内学习和课外作业本来就够紧张的,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要被责骂,受皮肉之苦,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以致造成严重的身心疲劳,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中这样传统的棍棒式教育,孩子怎么会视学习为乐事呢?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许多资料都表明,“问题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子女”的概率要大大超出正常的家庭,同样,产生厌学情绪的孩子也较多地出现在“问题家庭”中。

二、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今天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固然很大,但是如果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一位厌学的学生来信说:“知心姐姐:我原本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孩子,但是自从换了新老师后,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难道我真的那么笨吗?从那以后,我不想再上数学课了„„”老师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位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课了。

三、学生的学习障碍

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

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小刚虽已上了六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另外,客观因素方面也会影响小刚上课专心听讲。例如,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或者,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小刚是不会听课的学生,这点对他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方法:

1、由于张慨不会听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采取方法之前必须进行成因分析,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教师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6、应用报酬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可以给学生定个奖赏,作为学习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依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制订。其次,遇到困难内容可让学生用假想的敌人来处罚和激励自己。

7、利用目标明确化集中注意力。将大目标明确化,能够明确目标,从而集中注意力。另外,让学生把目标用文字或图形来表示也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辅导效果 :

情绪问题心理咨询个案 篇2

王丹, 女, 我校英语系某班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末, 在考试时因为夹带作弊, 被学校通报批评。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时, 王丹再一次因为考试作弊被学校通报批评, 并给予记过处分。从此以后, 大家发现王丹变了, 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问题学生”:开始描眉画眼、穿奇装异服, 上课上自习时经常迟到、早退、睡大觉, 甚至旷课、通宵上网, 对班级活动也失去了热情……同时, 其所在宿舍的舍友发现本宿舍开始莫名其妙地丢东西, 尽管东西本身并不值钱, 不过是平时用的洗发水、周末从家中带的食品、同学彼此之间赠送的玩偶小布熊之类。后来, 偶尔有同学发现随手放在衣服口袋里的零用钱“不翼而飞”。再后来有人反映放在箱子里的零用钱会少上10元、20元。由于财物丢失的数额较小, 舍友们并未太在意, 但闲谈之中聊到这个话题时, 难免猜测、怀疑、抱怨。

一次, 一位舍友当场撞见王丹趁宿舍无人之际, 打开别人箱子, 拿出20元钱。事发后, 王丹痛哭流涕, 承认以前舍友们所丢失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其所为, 并归还了其中的一部分。舍友们见其态度诚恳, 偷拿的钱财数额不大, 遂原谅了她, 并帮其隐瞒班主任和学校。王对舍友们的大度非常感谢, 一再表示决不再犯。

好景不长, 王又一次“作案”, 令舍友们感到忍无可忍。王丹自知理亏, 但却苦苦哀求班主任和校方再给其一次机会。班主任在无可奈何之下, 将其送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希望借助心理学的专业方法, 看能否帮助王丹改掉偷窃的恶习, 摆脱其在宿舍中被孤立的困境, 让这位“问题学生”回归到正常的轨道。同时, 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 为如何教育此类“问题学生”提供借鉴和建议。

二、原因分析与诊断

第一次谈话:班主任老师向我详细介绍了王丹的情况之后, 我又走访了王丹周围的同学, 尤其是她的舍友, 并要求大家写出王丹的优缺点。按照约定时间, 王丹准时来到心理辅导中心。初次见到这位看起来清纯可爱的女孩, 很难让人把她与“问题学生”联系起来。热情接待之后, 我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你的班主任老师向我介绍了你的一些情况, 尤其是你接二连三偷拿舍友东西的行为, 让你的舍友很伤心, 也很反感, 班主任老师也很为难。不知你怎么看待这件事?”王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说:“我知道偷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 可总是管不住自己, 我讨厌自己!”我拍了拍王丹的肩膀, 半开玩笑, 半认真地说:“先别忙着做检讨, 今天时间比较充裕, 咱们就这件事好好谈谈。你想说什么, 我洗耳恭听。”王丹对我的态度感到惊讶, 迟疑半天, 问:“老师, 你真的愿意听我说吗?”我给了她一个肯定的回答, 鼓励她不要有所顾虑。王丹这时的表情轻松起来, 与我“漫无边际”地聊起来。从她的叙述中, 我了解到, 王丹从小聪明伶俐, 深得家人宠爱, 她非常喜欢这种感觉。上小学时, 曾经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 不吃饭就跑到学校擦黑板, 大声背书。从小学到初中, 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但考入本校以来, 王丹明显感受到周围同学无论在学习, 还是在别的方面, 都比自己有明显的优势, 突然觉得很自卑、很失落。由于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 期末考试时, 生怕考得不好, 让人耻笑, 于是就把课本带入考场。由于过分紧张, 刚把书拿出来准备偷看, 就在慌乱中把书掉到地板上, 结果被逮个正着。这让王丹觉得自己太没用了, 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第二次考试时, 王丹好像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那么没用, 又鬼使神差似的把书带入考场, 结果又一次被抓了个现行。这下让王丹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 觉得周围的人都在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 嘲笑自己的无能和可笑。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 自暴自弃, 让自己变成名副其实的“坏学生”。

第二次谈话:王丹觉得目前最感到苦恼的问题就是舍友们的孤立。我让她画一幅理想中的宿舍成员位置关系图, 结果发现王丹把自己画在中心很引人注目的位置。王也坦言, 她一直渴望引人注目, 最害怕大家都不理她。

综合所了解到的各方面情况,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 王丹问题行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根源, 歪曲理解群体的期望, 对社会规范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 导致其作出偷窃这一令人不齿的行为。但从其表现来说, 又不是单纯的道德层面的问题, 所以不能用简单的思想教育或行政的方法来处理, 事实也证明这种处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青春期正是自我角色认同的关键时期, 渴望得到关注、尊重是这一时期正常的心理需求。王丹从小处于家人、老师、同学关注、夸奖的优势地位, 形成了唯我独尊的虚假感觉。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 王丹感受到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又无法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不能及时调整自己, 于是跌入自卑的泥潭, 企图用考试作弊、奇装异服、特立独行来显示的自己的个性。 (3) 本人具有强烈的求助意识和较强的认知领悟能力, 渴望被关注和尊重的心理本身可以利用, 成为成长的良好动力。

三、心理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在前期谈话的基础上, 对其行为表示理解和接纳, 帮助其反省行为背后所反映的内心真正的需求, 减轻自责、自卑、内疚等消极情绪。第二阶段: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 纠正自我角色偏差所导致的同一感混乱, 从而树立自信心, 寻求积极的方法来表现自我, 赢得大家真正的认同、欣赏和尊重。第三阶段:寻求团体的支持和帮助, 使其感受团体的温暖和接纳, 摆脱当前被孤立的困境。第四阶段:结束辅导, 追踪研究。

经过为期四周的辅导, 王丹脸上逐渐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 表示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班主任老师反映王丹变了, 不再迟到、早退、旷课, 跟周围同学恢复了友谊。舍友们反映, 再未发现王丹有偷窃行为, 也不再描眉画眼, 原来那个朴实可爱的王丹又回来了。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 王丹和同学自编自演的节目还获了奖。从王丹各方面的表现来看, 本次辅导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欣慰之余, 也深深感受到, 有多少个类似王丹这样的“问题学生”“差等生”, 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又能够了解多少呢?对于成长中的每一个学生, 我们又能给予怎样的帮助呢?看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 需要不断探索和真心付出。

情绪问题心理咨询个案 篇3

关键词:情绪障碍 行为问题 智障学生

1.引言

与正常儿童相比,智障儿童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情绪与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融合,同时对其身心健康也有不良影响。我们发现这些不良的行为并不完全是由学生先天缺陷造成的,还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且在有的放矢的干预下是可以缓解的。本案例以一个12岁中度智障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疗法、正向行为支持疗法、自我指导法等多种策略对其进行干预训练。

2.研究对象

2.1基本情况晓勇(化名),男,12岁,中度智力障碍,上海浦东辅读学校3年级学生。性格内向,情绪波动大,脾气暴躁,易怒,难以和同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2家庭背景原籍河南,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文化程度均不高。父亲,性格温和,比较溺爱晓勇。母亲,性子急,脾气急躁,对孩子的期望较高,教养方式简单粗暴。

2.3成长史晓勇出生后生长发育均正常,1周岁时因发烧导致额叶系统损坏,2周岁时说话吐词不清,只会简单的双音词,4周岁时不慎掉入水塘被淹造成大脑缺氧。6周岁时,晓勇进入普通小学就学,完全不适应普校学习环境。4年级来到上海,经测试个案几乎无知识基础,再加之语言发展迟缓,故调到2年级就学。

2.4情绪与行为问题表现

2.4.1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差。晓勇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受生理和心理需要所支配,同学A不小心踩了晓勇一脚,晓勇当场被激怒并爆发攻击性行为,事后,老师进行教育时,晓勇心里仍不服气,坚持认为自己没有过错。

2.4.2情绪和行为反应直接。生活中的晓勇通常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情绪和行为反应非常直接。如看电影活动,虽然老师提前一一告知需要遵守的规则并反复强调要保持安静,高兴时不要大声喧哗。但事与愿违,晓勇看到欢喜的场景时还是一如既往地大声喧哗。

2.4.3情绪容易愤怒。晓勇接受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发展水平低,难以理解复杂的语句,也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使得晓勇与他人沟通存在困难,容易因老师或同学难以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愿而生闷气,而且一生就是一整天。

3.家校合作过程中的矫正策略

3.1行为矫正技术

3.1.1贝克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即是强调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认识,注意通过直接干预和重建等手段来改变其认知,从而改变其行为。通过观察、走访,老师发现晓勇攻击性行为源于错误的认知,他断定同学听不懂自己讲话是故意嘲笑自己;同学不愿意和他玩是歧视自己;同学踩他,也是有意为之。所以,老师决定改变晓勇的认知观念,从意识上渗透同学没听懂他说话是因为同学真的听不懂;同学踩了他一脚不是故意去激怒他,而是不小心。待晓勇理解后,老师逐渐地让其明白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他应该多多照顾小同学。同时,老师要求家长向晓勇多多灌输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当同学尤其是年龄小的同学撞到或踩到晓勇时,不能将其当作是故意的行为,更不能斤斤计较。

3.1.2正向行为支持法

3.1.2.1正强化

行为矫正过程中,老师和晓勇制定双方契约:与同学产生摩擦时就直接来找老师,主动讲明事实过程。若是同学做的不对,老师一定会站在他的立场上批评同学。只要晓勇能做到,老师就会奖励他。与此类似,老师和家长也达成协议—若是晓勇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减少了攻击性行为,家里人就要多多表扬晓勇。

3.1.2.2惩罚法

老师运用晓勇性格比较热心的特征,推荐其担任大队委员,当晓勇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就撤销大队委员一段时间,让他承担行为后果,以使该行为发生频率降低。

3.1.3自我指导训练法

自我指导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教会儿童自我指导,正确对待产生焦虑和应激情景的刺激,从而形成良好的应答行为来取代不良行。针对晓勇在任何场所都喜欢大声喧哗的情况,老师不仅教导他在公共场所说话要轻声细语,还带晓勇去真实情景中练习;父母在家中树立起说话要轻声细语的规则,若是晓勇出现不当的言语行为父母立刻给予纠正,同时,妈妈自身暴躁的性子和行为也要减少。而针对晓勇的攻击性行为,老师采取的策略是让他学会自我控制,先自我平静一下,想想攻击性行为之后续的事情来告诫自己,若是心里难受就来找老师,把不满和委屈都宣泄出来。

3.2集体帮助,担任社会职务

首先,老师告诉班级同学晓勇很喜欢大家,希望与大家交流,只是方式不对,消除晓勇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顾虑;其次,老师告诉大家晓勇愿意为大家服务,并命名他担任老师的小助手,增强晓勇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最后,老师要求晓勇要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大家要共同监督晓勇的工作,让其体验到成功。

3.3家校互动,形成家庭教育指导机制

3.3.1净化家庭环境,创建非攻击性的氛围

家长需要创设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妈妈而言,亟需改变强硬的态度、粗暴的行为,做到多鼓励孩子,不要随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此外,家长鼓励孩子每天把自己在校经历告诉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对他的行为上多一些的建议,做对了就多夸夸他。

3.3.2建立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

老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和家长沟通,让家长看到孩子未来的希望,使得家长树立起正确的特殊儿童观、教育观。尤其是母亲要学会全面看待孩子,既要看到不足也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同时,母亲对孩子期望值要适当,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情和理解,建立起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

4.合作效果

经过一年的时间,晓勇情绪和行为问题明显减少,性格开朗了,集体生活中也愿意帮助小朋友。另外,晓勇担任大队委员期间热心帮助其它同学,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人也变得更自信了。慢慢地,晓勇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如班级中的自闭症同学踩了他,即使不主动道歉,他也不会和同学过多计较了。本研究表明,采取多种治疗手法对矫正智障学生情绪与行为问题有明显的效果。首先,研究发现与被矫正者及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开展治疗的基础,案例中教师和家长关系融洽,双方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希望继续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其次,从本案例出发,可以发现晓勇攻击性行为一部分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所致,整个矫正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家长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教给家长一些有效的教育方式。最后,本研究还有需要深入的地方,如建立家校合作的制度体系,家长可以利用该平台和教师沟通,教师定期给家长介绍一些教育方法并指导其实施,以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华红.行为改变技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张福娟,江琴娣.特殊儿童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和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6.

[4]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17-222.

作者简介:佘丽(1988.9-),女,汉族,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篇4

江苏宝应范水高级中学 严文会

【摘要】农村的教育现在面对一个现实,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有的跟爷爷、奶奶,有的跟外公外婆等情况。这些学生的情况,出现了胆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不良现象;出现自私自利、容易冲动等个性特征;表现为自控力差、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良、厌学情绪日益加深。那么,应该怎样去关爱这些留守学生呢?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本人将从本班具体个案的成因分析、对策、具体措施等方面做一些探讨,以期望找出更好的教育方法,改善留守学生目前的状况。关键词:留守学生 厌学 溺爱

我班的张杰(化名)同学是一名令老师头痛的学生,不了解他的人都觉得他就是一差生,他的一言一行总是那么令人讨厌,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表现都是“与众不同”,非常差劲。本学期,在宿舍玩过手机,听过MP4,一大早跑到操场打篮球,上课时,不听课,不愿做练习,经常睡觉,测验考试更不想做。老师批评他,就好几秒钟,老师视线一离开他,他就放松睡觉。我做班主任就给点面子,其他科的老师真的拿他没办法,影响了老师的教学。经常没作业交,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懒惰,怕困难,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差。

他真的一无是处吗?却不然。比如早读到操场打篮球被王校长抓到后,在班级全体同学面前保证:以后再犯错误,自觉回家反省15天!后来上课玩手机被抓,自己主动要求停课15天,还是我给他做思想工作,最后以周六周日在家学习常规结束。于是我心存一种坚定的信念:“敢作敢当,有药可救!只是需要时间,一定要把他拉上来”。

一、成因分析

张杰从小父母在上海打工创业,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为了同他保持联系,给他专门配了一部手机,他从此迷恋上了玩手机,利用手机登陆QQ,玩游戏,看小说,以至于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上课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老师针对他的表现,多次批评教育他。但是由于没有父母关心和管教,他不愿听课,不愿记笔记,拿起课本就烦,学习成绩下降很快,而成绩越下降越不愿学习。父母偶尔回来,看到孩子这样的情况,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主要用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打多了,孩子变得顽固,注意力分散(由于长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定下心来学习,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加上过去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课后不想做作业,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甚至连考试也不做,学习成绩很差,结果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厌学情绪是一种正常的不良情绪或者说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在每一个人成长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这种情绪,这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自我动态失衡,和谐度不稳定的表现。当然,由于学生所处年段的不同,厌学情绪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厌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纠其原因,学生的厌学,有内在的因素,也外在的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经过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了解,张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 1.父母和老师不切实际的要求:张杰的家长同全天下家长心理一样,都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对其期望值过高,其后果是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或者老师的不公正。

2.放纵:大多数孩子进入学校是以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的,如果此时父母疏于监管,整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子女的在校期间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自我效能感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

3.溺爱: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母爱,安全感丧失,而爷爷奶奶一味的溺爱,必然导致孩子轻易就满足,生活懒散,包办代替。溺爱在两个阶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二是孩子渐渐独立的时期。尤其是前者,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二、对策

中学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内心世界充实和巨变的时期。他们要不断面对和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如个人愿望和社会现实的矛盾,个人能力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要承受来自学校和家庭、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压力,调整和处理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新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为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摆正外部世界和个人自我的关系。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点和问题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采取与学生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在理智闪光的同时给予感情投入,善于发现其长处并由衷地欣赏,形成和谐的情感基调;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或当众训斥,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从思路方法、兴趣态度等方面寻求闪光点给予肯定,使学生每次学习都有充足的信心和愉悦,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要科学,对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不要期望过高,以免学生时常产生挫败感,对自己产生疑虑感。科学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这样特殊的问题学生,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宽容、平和的态度接纳他,关心他,鼓励他,辅导他。中学生正处在人格趋向健全、心理逐步成熟的发展时期,尊重和关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师生情感沟通的基础,教师要面向全体,善待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我认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若心存抗拒、讨厌、自然就会放弃。想方设法地转变他落后的面貌,让他认识自我,更好地融进班集体。

三、具体措施

1、沟通链接心理的桥梁,发掘其闪光点,培养其自信心

密切地关注他的心理动向,多找机会跟他谈话,拿出真情,给予关心。

2、让关爱成为一切工作的主旋律

班主任如果从感情上嫌弃,对他们不耐烦,那么在实施教育时必然斥责多于说教,责怪多于体贴,这样促使他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加速向不利的方向发展。留守学生最缺少的最需要的就是温暖和关爱。只要对他从“爱”出发,不论在生活上、学习上都施以关怀和爱护,主动亲切,平等相待,真诚友好。

三.目前状况

成绩:分班时在班级综合排名50,第一次认定后排名34习惯:没有大的问题和错误,比以前有大变样,碰见老师能主动问好,学习上也较之前有很大的投入和积极性,但学习的主动性还是有待改进,上课仍然有睡觉的情况(自己解释是听不懂)。

总之,对留守学生的关爱要深入他们的心灵,想他们之所想。我们学校在关注留守学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安排他们在课余时间学习绘画,健美操,手工制作或是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加了见闻,放松了心情。留守学生的问题如今已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面对和付出努力。我真诚希望,每一个留守学生都能快乐健康地在学校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卡普捷列夫 1877年

2、中国留守网 http:///

情绪问题心理咨询个案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都成了“留守儿童”。可是,从农村到城市的环境变迁、以及务工人员苦于奔波生计无暇照料孩子的矛盾,使得他们的子女----“新入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到城市以后,易产生自卑、孤僻、苦闷和忧郁的情绪,常常会染上一些不良习惯,甚至会发展为一些犯罪行为。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

王宏(化名),男,我校七年级学生,父母离异,跟父亲和爷爷、奶奶生活。其父常年在外打工,故在城里租房,由爷爷、奶奶照顾其读书学习。他擅长运动,学习成绩不太好,平时大大咧咧的,有点散漫,喜欢凑热闹。爷爷奶奶年迈,只能照顾其吃喝,无法对孩子在习惯行为和思想上做更多的要求和管束。他的父亲主要负责孩子的经济开销,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使他形成了我行我素,做事霸气、脾气暴躁的不良习气。开学初,王宏就因不遵守纪律、不尊重老师、不按时交作业等不良习惯而引起了各科任老师的注意和批评。此后,这种表现愈演愈烈,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批评,偶尔还跟老师顶嘴。

二、研究对象不良情绪的现象描述

(一)上课时,在我面前大摇大摆的吃东西。问:“你吃的什么?”答:“方便面。”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我买的,我饿了就想吃。”课后与其交流,他情绪平静了好多,也理智了很多。他说他今天心情不好,在家因不吃饭被爸爸打了一顿。

(二)在“十一”假后,王宏没来上学。原来,王宏向家长要钱上网打游戏,家长没有满足,他以不上学来要挟家人。我和他谈心:“你为什么不上学?”“他不让我上网,我就不上学。”“你不上网不行吗?”“不上网没精神”。“你的理想是什么?”“成为网络游戏专家”。“没有知识怎么能成为网络专家?”“打游戏容易,不需要多少知识”。“你不上高中吗?”无言。“以后怎么养活自己?”“不知道,不考虑那么多,那是以后的事”。

(三)期中考试后,王宏试卷上的选择题全错,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他瞎猜的。

三、案例分析

像上面的错误,王宏上中学后已犯多次,以至于老师提到他时就头痛,而家长更是束手无策。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到,王宏是一个问题学生:任性、不受约束、不听家长老师劝阻,没有生活和学习目标,上网成瘾,不顾亲情,己处在学坏的危险边缘。

王宏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学生,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从主观上讲,由于自控能力差,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客观上讲,不当的家庭教育、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不良青少年的影响,对他的任性、上网成瘾、学习上的偷懒行为形成了决定作用。对此我作以下具体分析。

第一、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王宏由于父母离异,他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常常向爷爷奶奶提出无理要求,爷爷奶奶心疼孩子,往往都能满足,久而久之,养成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坏习惯。上中学后,更是肆无忌惮,不理会大人的劝阻、警告。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心理

王宏的家庭状况较为特殊,家长忙于生计而疏于对孩子的关怀、照料,任其自由的成长和发展。以致于他做事任性,思想狂野,行为危险。

第三、青春期的心理叛逆助长了他的任性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把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体,这种情况得不到及时引导,他们就会与家长对立,对学校反感,就会顶撞家长,恶语攻击,甚至发生自残自杀的过激行为。

第四、环境是造成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之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负面的“榜样”更是如此。王宏的好多语言和行为都是模仿社会生活中的“小混混”和媒体、网络游戏中的人物。长时间的网上游戏,增强了他的暴力行为,淡化了亲情关系,强化了自己的任性,刺激自己为所欲为的欲望。

四、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加强两代人的心理沟通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人际关系存在直接与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与延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格,就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因此,无论了解学生心理、行为偏差的原因、还是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家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容易接受,这样两代人才能有话可说,慢慢打开孩子的心扉。

(二)让孩子有情感体验,不失时机的拒绝无理要求

培养孩子的换位思考能力,是有效的降低学生叛逆行为的有利手段。家长要帮助孩子体验受伤时的情感,用换位的思考方式,在假设的情景中让孩子扮演家长的角色,进行移情换位,设身处地的体验家长的感受,从而抑制自己的判逆行为,同时家长也要不失时机的拒绝他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以淡化其不合理的欲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的教育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只靠家庭或学校单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家校配合,才能不断的帮助孩子进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个性,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密切配合家长,从时间上监控,从经济上控制,从心理上引导,从行为上规范,形成教育体系,使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四)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心理健康部分和实际的训练操作部分,并尝试设立中学生“青春热线”,对一些不善于面对面交流的人和事情,让学生在“热线”中发泄、交流,这样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机和心理活动,疏导和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五、效果

通过对该学生一段时间的针对性综合教育,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案例反思

心理咨询个案 篇6

辅导对象:刘欢

性别:女

年龄:11岁

年级:四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小学

二、主要问题

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思维迟钝

三、分析与诊断

刘欢,因其父母是在外经商的,所以在家里除了奶奶到中午时回来做饭外,她几乎是一个独处,父母只是匆匆的回来吃完饭,就匆匆的走了。因而,使得父母和她缺乏沟通,父母对她的关爱也就非常少,她整天放学回家后,就独自呆在家里,或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并没有太多的朋友,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内向,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这只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她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她父母的遗传因素,通过与她父母的接触,我了解到她的父母也是性格内向的人,这个遗传因素是几乎不可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她,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肯定是占绝大部分的,而遗传因素非常小的。

另外,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水平,而在一年级到三年级却是名列前茅,这就给了她一个打击,导致她的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自卑感。其次,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比如:看见别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看看父母,不是在卖东西(家里卖水果),就是在玩牌,从而让她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缺少父母的爱,而在学习上特别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她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她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的影响下反应有些迟钝。

四、辅导过程

针对刘欢出现的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思维迟钝,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虽性格内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都各有优缺点,但性格太内向对她以后的成长不是很有利,处在竞争激烈,开放的社会。性格外向一些对她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就要想办法使他性格外向一些。

记得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因此,先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她,多与她交淡,多鼓励她,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她渐渐的敢于表现自己。另外要她感到老师温和、亲切。因为性格内向的幼儿都不愿,也不敢跟老师接近,老师就应接近她。因而我与她的老师商量,平常在上课时要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其次,作为家教老师的我,尽量的与她交淡,玩游戏,让她能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喜爱她,获得爱和安全感。还有引导她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周未,只要我有时间就带她到学校里和其它小学的孩子认识,刚开始听她和陌生的外向孩子交往,她有些不愿意,但在我强烈的要求下,她勉强的和别的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外向的孩子带动她活泼起来,经过几次的这种交往我发现她愿意和陌生的孩子玩了,也许是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她吧,让她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从而逐渐的让她性格外向起来,当然这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积极的配合下。

通过让她与陌生的孩子(同龄)交往,还有在给她讲作业时,她的作业出错。或做错什么事,我都鼓励她,给她一个宽松的做作业环境。她比以前活泼多了,而且也变得自信了些,自卑感减少了许多。对于她的反应迟钝问题,在给她讲作业时,我尽量的启发她,给她多做些她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猜迷语,还有做一些有益智力发展的游戏,让她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并在游戏中给予鼓励,让她在游戏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她的反应敏捷起来,其实在与别的同龄孩子交住时,反应也得到了一些提高。五.辅导效果(评价)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我发现刘欢比以前开朗多了,现在和我在一起也活泼多了,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她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她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和伙伴游戏中她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她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助而自觉改正,这使得她的个性得到完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了表扬,不约束她。她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这样她的性格就相应的外向起来。使她变得自信,变得灵活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进步。

虽然,刘欢的性格还不是很外向,不是很有自信,但只要给她积极的心理辅导,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相信她会一天比一天会更有进步。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______邓碧芳 基本情况介绍:

陈炳洁,男,小学二年级(1)班学生,性格外向,脾气暴躁。主要问题概述:

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背景资料:

陈炳洁自入学以来,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作:无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咬同学的手„,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就打就骂。我还了解到陈炳洁特别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等,这又为他提供了模仿攻击行为的条件。初步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陈炳洁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陈晶来说,这三种行为兼而有之。儿童具有任何一种不良行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起因,要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应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辅导策略和实施:

(一)父母的配合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陈炳洁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陈炳洁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劝导的陈炳洁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听到陈炳洁的爸爸打儿子的事了。陈炳洁特别爱看打斗火暴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进行模仿。对此,我与他父母交换意见后,在家长的引导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孩子又喜欢爱的书报、片子。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我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

(二)教师的教育

我积极地与陈炳洁作交流,我耐心地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痛苦,决可以不再干!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

我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陈炳洁,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自我强化是指学生对达到某种成就的标准。我告诉他如果一周内没有攻击性行为发作或者没有一节课影响课堂秩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奖励:如成为光荣的升旗手;在班上公开表扬等,让他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不断进步。

一年来,经过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陈炳洁易怒、易暴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了,他脸上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学的关系在一天天地改善,也乐意为班级、同学做好事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说:“陈炳洁的转变可真大啊!” ——对“缺乏母爱”问题男生的个案研究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这是八十年代所播放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主题歌中的一段。片中作者通过父母离异,小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从而反映出“母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诚然,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剐钱、野宿不归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知道这些孩子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据我们对全校997名小学生家庭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孩子有37人,这些子女90%都判给父亲。在37名学生中,学习差的有15人,表现差的有11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孩子就有9人。看来,“缺少母爱”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笔者通过对一名“缺乏母爱”男生的教育,特提一点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自然情况:姓名:张文;性别:男;年龄:14岁;年级:小学六年级。

2、家庭背景:父母双方因感情不和在该生出生不久就已离婚。父亲没有正当的职业,整天游手好闲,因偷窃多次入监,现在劳教所服刑。为此,该学生从小就失去了母爱,父亲也没有尽到引导和教育的义务,与爷爷相依为命。

3、具体调查报告:

(1)特征分析:该生脸色蜡黄,身材瘦小,智力一般,言语表达含糊,说话语无伦次。

(2)教师报告:该生自一年级就经常随意拿同学的东西,嘴很谗,二年级时曾到一户开小店的人家偷窃被发现后被爷爷痛打了一顿。晚上很少睡觉,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很少完成作业,成绩特差,考试时常作弊。喜欢欺负班中的女同学,爱搞恶作剧,经常把蟾蜍、蚯蚓等小动物拿到教室里吓女同学。

五、六年级时,路上经常拦女同学,甚至有抱女同学的现象,女生都很怕他。检讨书、保证书写过多次,经常找他谈心,讲道理,但无济于事。

(3)自己表述:很想妈妈,如果长大后有钱就把妈妈接回来。爷爷不太管他,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很少。想好好读书,但没有兴趣,由于老师经常批评,更觉得读书没劲。

(4)同学反映:男生:“他成绩差,会偷东西,又不注意个人卫生,身上很脏,有一股说不出的异味,不喜欢跟他一起玩。”女生:“他很淫心,看不来,老师拿他没办法,只有经常罚站。”(5)爷爷自述:“我把他养大已经不容易了,教育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我也没办法。”

(6)邻居反映:这个孩子够可怜的,从小妈妈就不要他了,老爸又不管,现在又坐牢。身上穿得大多是别人给的。但他不大听话,手不大干净,喜欢偷别人家里的东西,偷水果是经常的事,有时连种在地里的菜都拿,爷爷也不管。这里的老师都拿他没办法,只有靠你们来管了。

二、跟踪调查呈现现象分析

1、好动

该生好动,课堂上不是用脚在地上划来划去,就是拿着东西不停玩弄,课间经常跑到楼下操场上玩耍,常常是上课铃响后才不急不躁回教室喊“报告”,问其原因则是“上厕所”。体育活动课上更是肆无忌惮,不听从老师的安排是常事,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经常把他编在自己身边一组,否则很容易找不到他的踪影。

2、注意力不集中

该生存在“注意缺陷障碍”不能长久注意一件事,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或眼睛盯着一处定神,有时连老师叫他都不知道,等到全班哄堂大笑时,他才缓过神来。因此经常出现需要背诵的课文不能及时的背诵,作业拖拉不写。有时语数老师会同时找他补作业。该生语文、数学、常识三科均不及格。

3、行为不良

该生行为不良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搞恶作剧,如把胶水涂在其他同学的凳子上;朝别人身上吐口水;把纸撕碎从三楼撒下去;将毛毛虫用纸包好放在女生的铅笔盒里欺负女生;给同学起绰号;课间跑去偷偷的拔掉别人自行车上的气门芯,然后栽赃嫁祸别人;在自家门口放擦炮,故意扔到人堆里和车底下惊吓别人„„

(2)言行散漫,有时说话很粗野,好管闲事,上课喜欢搭老师话,风言风语。经常说谎,卫生习惯不良,喜欢随地吐痰,而且从三楼往下吐,吃零食的袋子随手乱丢,教室的抽屉里塞得满满的垃圾。

(3)懒惰成性,每天到学校来除了玩之外,一般不干别的事。早操不认真做,胡乱的比画两下;作业不写,练习不做,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练习题,他还是懒的动笔,老师实在逼急了胡乱画两笔,老师一走立刻扔到一边。

三、问题成因分析

张文的情况,是由于缺乏“母爱”,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环境,不思学习。面对学业的持续不良,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学校和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与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造成他不健康的心理。究竟原因:

(一)心理因素

问题一:抑郁孤独逆反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当父亲进入监狱后,该生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在校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问题二: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又经常无意或有意听到他人背后甚至是当面议论他。使他总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不公平,致使他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问题三:心理偏位,放任对抗。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理偏位。既然父母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只能靠自己来寻求快乐了。于是他就到家庭以外去寻求慰藉。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搞恶作剧,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

问题四:情绪不稳,厌学严重。单亲家庭孩子中的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张文同学也存在着很多直观性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时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培育人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残缺不全型家庭双亲中一方死亡、离异以及再婚,对子女的心理和感情上都会形成伤害。此种家庭的显著特点是缺父爱或缺母爱。研究表明:无论是单由父亲抚养的孩子,还是单由母亲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心理学家陈会昌等人认为: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较差,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健全发展离不开母爱。三周岁内如果得不到母爱就会性格孤僻;

八、九岁时如果缺少母爱就会个性执拗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并且终生难以补偿。

张文的不良行为的形成正是与其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1)缺乏“母爱”的关照是他形成不良行为的罪魁祸首。在他的日记中和与他的多次谈话中,都提到了“做梦都想到妈妈来到他身边”的感人话语。他总说:“等他长大后,要拼命赚钱,把妈妈接到家里来。”张文自三岁起,由于父亲的作风问题而导致父母间感情发生了危机直至离婚,母亲抛弃了他随他人而去,到现在他再也没有见到过母亲。由于得不到母亲呵护和关爱,使他天真幼稚的心灵逐渐变得自卑、冷淡、抑郁、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2)父亲“游手好闲”、“偷鸡摸狗”的个性影响,是张文导致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具邻居反映,他父亲自小就有一种不良的坏习惯:读书逃学,偷东西,只要是坏事基本上都沾得上边。为此,没有读几年书就辍学在家。在家里由于不思上进、好吃懒做,又加上爷爷对其父听之任之,不加以管教,最终因偷窃曾多次入狱。虽入狱不久又放回来,但他不以“前车之鉴”作为教训,老毛病重犯,现步入高墙,遗憾终身。缺少父亲正面引导的张文同学,在父亲坏习惯的影响和“熏陶”下,幼小的心灵发生了“质”的变化。不明事理的他认为什么事都可以做,久而久之养成了偷、懒、稿恶作剧等不良行为。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有时不声不响地竟然做出连老师都意想不到的事:抱女生、把垃圾倒到楼梯下。几次问他,他总是这样回答:“好玩。”这种变异的心理是他日积月累的结果,也是家庭特殊环境的产物。

(3)爷爷在教育上的“无可奈何”是张文不良行为形成的关键。在父亲入狱、妈妈离家出走、奶奶不在人世的前提下,爷爷担当起抚养的重任。但爷爷年岁已高,在教育上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在访谈中,他的爷爷总这样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保证孙子不挨饿、不受冻就行了。加上他的爷爷又是个一目不识丁的“老顽固”,老师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还说:“我也没办法。”在平常的教育中,当该生出现问题后,不是不理不睬,就是痛打一顿。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起不了教育的效果,反而使张文在心灵上更加显得无助、放任。随着张文年龄的增长,所犯的错误日渐增加的时候,由于爷爷教育方式的单一化、简单化,从而使他的爷爷面对“孙子兵法”的确显得无可奈何了。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学校的管理、校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工作方法及态度等,对育人的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1)缺乏恒久的师爱。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由于这一点,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张文同学不但学习差,品德也差。基于这样的状况,不管在哪个班级,老师都直摇头,总这样认为:只要他不要犯事就行了,对于学习,我们也不在指望了。因此,他常常在冷漠心理气氛、保守心理气氛的锻压下生存,“母爱”、“父爱”加上“师爱”的缺乏使他处在深刻的焦虑与彷徨游离的境地,由于“爱” 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直接驱使着他与老师“对着干”。正如张文所说:“我是多余的,同学、老师都不喜欢我,读书没意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于学生来说,谁不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关注。正由于教师对他的冷淡,使他养成了一种孤僻、傲慢的情绪,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受教育的机会。(2)缺乏真诚的宽容。马卡连柯说得好:“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更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也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故特别要尊重他们,少一点训斥,多一点鼓励。每次与张文谈话,他总是低着头,根本不敢正眼看我一眼,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这样一种想法:老师都是一样的,这次又要挨骂了。

四、辅导对策

有这样一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他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用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信任与尊重,才能把自己变成小小的钥匙,进入人的心中。是啊,只有心灵的沟通,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则故事使我深深地懂得: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学生更是一门深远又富有哲理的艺术。要教育好一个学生(特别是品行不良学生)是多么地不容易!在教育中不但要赋予情感,还得有一颗细腻的心。针对张文同学我实施了以下辅导:

(1)寻求需求点。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她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了自尊与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多用点合理的教育方法,少讽刺、挖苦,用赤诚的爱心感化和引导他,使他增强自信。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建议说:“除了教师和医生职业之外,未必有其他职业需要有如此多的热忱——应当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每个孩子,教师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孩子的欢乐和苦恼。同情孩子,对孩子由衷地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

(2)抓住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张文也不例外,当他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家长和教师则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张文虽然性情怪异,但也喜欢在老师面前做些好事,意在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对于点点滴滴,我都耐心地注意收集。在每次谈话中,我都把他所做的好事讲给他听,并从中进行引导。使他懂得做好事与做坏事的本质区别,懂得做人的价值所在。同时,笔者也有意识地创造在学校中闪光的机会,如:晚自修下课后为学校关灯、帮老师倒垃圾„„第二天在晨会上及时地进行表扬,让所有的老师、学生都知道他所做的一切,让所有的老师都明白他也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上进心。当老师、学生对他的看法有了改变后,成功的喜悦终于激起了他的自信心。

(3)克服挫折点。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挫折。对挫折如果处理得好,就可能成为孩子进步的新起点、前进的新动力;处理得不好,则会变为思想上的下滑点、倒退点。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挫折点很多,不仅表现在父母的离异上,在生活、交友等方面也有挫折。为此,教师必须抓住这一思想转变的关节点,及时地进行劝慰、开导。由于张文的特殊个性,造成了他成了一只“孤雁”,同学们对他不理不睬,尽管大家对的看法有所改变,但大多数学生和老师还存在一道心理防线,还存在着一道理解上的隔阂。要想解除这道理解上的障碍也并非是件易事。为此,我亲自担当起他的“大朋友”,一有空余时间就找他谈心,关心他的在校生活,以激起他对生活的信心。

(4)产生共鸣点。所谓共鸣点是指孩子之间在思想情感、行为处境等方面的共同点。单亲家庭孩子的处境是相同的,但思想行为却又不尽相同,这里不乏有成才成名者。单亲家庭孩子的思想起伏较大,性格、行为异常,学习被动,习惯极差,缺乏自信等。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除了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他们外,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因势利导,唤起他们的自信。比如用卓别林、洗星海等有关单亲家庭子女为人类做贡献的事例,引发这类孩子的思想转化,使他们引起共振,产生共鸣,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价值,执著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张文这样的家庭,在教育上肯定是很落后的,要想改变他现在的品性,除了教师因势利导,借助一些事例之外,还得做好其爷爷的思想工作。笔者曾走访其家中不少于10次,重在指导其爷爷以赞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少数落孩子的不足,少怨恨家庭的不幸。对于孩子做错的事,要心平气和地对他讲道理,少打骂,也不要灌输不好的思想。在他感受到学校、家庭温暖的同时,扬起他学做人的风帆。

(5)探求切合点。要改变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光靠一时的冲动是起不到教育的效果的,这需要抓反复、反复抓。在教育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随时向自己敲响警钟。古代教育家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心理学家也这样告诉我们:感觉到自身有缺点的人,总爱向任何一个愿意听讲者谈论自己的缺点,而当你谈论自己的过失时,听讲者就会形成对你的印象,以后他就会照你提供的谈话素材看待你。在与张文后面的交谈中,笔者总不忘先让他大胆地谈谈最近所表现的不足之处,然后针对他的现状进行辅导。经过这样的反反复复,他的不良行为果真收敛的不少。在每次见面时,他除了主动打招呼问好外,还特意补充了一句:现在我不偷了,偷东西是倒霉的。

五、成效与思考

(一)成效

一年来张文同学在各个方面出现明显好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绩上来了,据班主任反映:原来三门都不及格到现在数学已能考及格,语文也有了明显地进步。课堂上能够做到专心听课了,2、思想好了,在学校里经常看见他主动的去擦黑板,倒垃圾桶,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捐款活动中,他通过自己捡废纸、捡塑料瓶辛苦赚来的钱主动捐了10元。

3、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现在他的衣着整洁了许多,不再惹是生非了,能够比较和睦的与班级同学相处,大部分男生也愿意与他在一起玩了。

4、在家听话了,他的爷爷再次与我交流时告之,现在他回家后除了能够主动完成家庭作业之外,还能够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二)思考

由于该生即将毕业,非常遗憾不能对他进行跟综辅导了,但给我留下了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和思考。

(1)转化离异家庭的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问题学生需要一个过程,要奉献爱心,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对于像张文这样在特殊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学校中很有,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对他的教育都花费了笔者很大的精力,更何况还有这么多学生呢?俗话说:一百个不同的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心。因此,光靠

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发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力量。

(2)在教育过程中,多召开家长会,创办家长学校更显得重要。通过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对于问题学生,不但从中了解到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自身的差异性,而且,还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功效。

(3)心理档案的建立对及时了解和掌握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至关重要。但很多班主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还需要引导。

总体来说,本个案辅导算是比较成功的,效果也较为明显。给笔者的启示是:转化“问题”学生要把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优化“问题”学生所处的各种环境,协同各个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完善认知结构,培养一代新人。

范某,女,1993年7月14日生于湖北省沙洋县一个个体经营者家庭中,范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都是很疼爱她的,但是由于父母都是理发师,每天只能在自家的理发店内忙碌着,无暇多过问女儿的学习,庆幸的是范还不是很厌学,也没有什么劣迹。

据范的父母讲,她有些贪玩,不是对学习有那种如饥似渴的渴望。但是也能完成几年来是学业。她现在读六年级,父母只希望她能现在打好基础,顺利考上这里比较不错的初中,其他的也就不要求的很高了。

在我对其进行辅导课程以来,发现她是一个性格偏向与内向,不太爱说话,不愿意接近陌生人,心中有一种对陌生事物的抵触心理。在做练习题时,我发现她很粗心,马虎,不注意细节,接受暗示能力还可以,只是因为她对某一科目学习兴趣和学习深度的不同,而程度不同。

在给她分别辅导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时,我发现她的语文成绩还可以,而且课外知识积累也还可以,感兴趣程度也比较好,但是对于数学,她只满足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其他课外的知识就很不情愿的接受,很不感兴趣,这科也是其父母最为担心的一科,英语就更没有什么兴趣,并且英语水平也比较差。

依其父母的意见及我对其弱项的观察,决定对其数学项目加强辅导补习。可是这一举动遭到了她很强烈的反应。起初,她只是消极抵触,到后来就变得非常明显,例如说她没什么好补的。并在其父母面前哭泣,坐在地上以示反抗。我就其学习兴趣,自己意见等几个方面与她谈心,但是出于她心中的抵制感,她不愿一下子告诉我心中话,我想她会愿意接近我的。

在与其父母交谈得知,她对做一些手工制作很感兴趣,其父母起初较为反对,但是后来也就不反对了,我对其父母讲这是一件好事,希望他们能多给予帮助和鼓励,并经常赞扬她,让她培养自己健康的业余爱好。我相信,一个喜欢手工制作的小姑娘,她的心也一定会变得很细致!

情绪问题心理咨询个案 篇7

一、学困生晓明学业困难问题的形成过程

学困生晓明曾历经一次休学和一次留级,目前是一名大三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学业困难问题。笔者自晓明第一次复学后开始担任其辅导员,了解到他的经历后,对其开展了重点调查和长期关注,通过从前任辅导员、班主任、家长、周围同学等处了解信息的归纳整理,理清了晓明学业困难问题的形成过程。

晓明在大一第一学期的前半段表现较好,并在班里担任班长,老师和同学一致反映其热情开朗,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到了下半段,突然辞去班长职务,学习上也不再努力,经常逃课、旷课,并向家长和老师提出了要退学的想法。由于当时家长和老师的劝导,他同意办理休学,第二年重新读大一。据家长描述,休学期间晓明很少在家,常常找理由去亲戚朋友家,甚至有时间不把自己的去向告诉家长,并且拒绝与他们有正面交流,经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复学返校后,晓明仍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在新班级里也是默默无闻,几乎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有时候只跟骑行社的高年级同学一起玩,后来发展为偷偷搬去他们宿舍居住。学习成绩没有任何起色,甚至有下滑趋势,导致在学期末有三门挂科。笔者曾几次找晓明聊天,试图了解他现在学业困难的原因,但他一直持不配合的态度,往往沉默无语或否认自己厌学,总是坚持说自己以后会努力学习的,并恳请老师不要把他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情况告诉家长。

为了进一步搜集信息,笔者又找来晓明曾经的同学了解情况。据他的同学反映,现在的晓明也不是“一无是处”,对于他喜欢的事物和活动,他还是积极参与的,比如骑行,晓明加入了学校的骑行社,与社团的其他成员相处融洽,周末假期里常常和大家一起外出骑行,曾经还组织过跨省骑行的活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晓明存在学业困难的情况,但又与一般的厌学不同,因为对于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务,他会全力以赴去完成,并且争取做到更好,可见这不是学习能力的原因,而是由心理问题所诱发的。高考失利的落差,大学适应的失败,休学留级的压力,还有之前老师和家长没能第一时间给予其有效的思想引导和学习帮助,导致晓明的“心结”始终没有打开,学业困难问题也日趋严重。

二、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1)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建立一个安全、平等的对话关系是笔者采取的与晓明交流的第一步。在无压力或接近零压力的对话氛围中,容易取得晓明的信任;在一种平等的、近乎朋友的关系里,容易引导他自愿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在日常交谈中,笔者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多去肯定他、认可他,对于他喜欢和擅长的事情予以鼓励和支持。

2)打破完美主义和自卑心理。在交谈中,晓明多次提到自己没有以前那么优秀了,甚至担心比不上现在班级里学弟学妹们,所以在新宿舍里总是感到一种自卑感,才会采取搬离宿舍的做法。笔者引导他思考如何在大学里定义“优秀”二字,由于环境、平台和人数等的改变,导致大学里竞争难度加大,如果仍使用与高中时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优秀”的内涵,那无疑是给自己制定了更高的标准,也带来无形的压力。

3)协助改善亲子关系。由于高考择校等问题,导致晓明与家长的关系紧张。无能为力之下,家长只好降低对晓明的期望和要求,有时候还不敢轻易打扰。但在有完美倾向的晓明看来,父母的这种做法传达出来的恰恰是对自己的失望,还有日常关心的减少,于是进一步增加了亲子之间的隔阂。

三、学业困难应对策略

1)帮助重树信心,增强专业认同感。晓明的学业困难主要原因是源自对所学专业的不认同,进而学不会、考不好,自我暗示为专业学渣,甚至为了逃避低分而不去上课,不去参加考试。笔者借助专业老师力量以及优秀学子的案例,多次跟他讲述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以毕业后的可能去向;同时多跟任课老师沟通,多对其进行课业辅导,课上和课下多给予其肯定,从点滴进步和成绩中重建他对自我的信心和学习的信心。

2)家校联合,做好多方沟通。在对晓明心理问题和学业困难的帮扶过程中,除了与学生本来保持密切联系之外,笔者还积极地与学生家长、任课老师、了解他的同学等联系沟通,以便随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或反弹情绪,及时与多方进行沟通,了解具体原因,一起出谋划策、对症下药,如开展及时的针对性心理辅导,坚持跟踪观察等。

3)及时建档,记录各类数据,形成动态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便于看到学生的改变状况,需要详细记录的数据信息包括:学生本人联系方式、父母联系方式、家庭情况、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宿舍表现、班级表现、兴趣爱好、交友情况以及谈话记录等。经过对晓明的调查了解,将搜集到的各方面资料和针对问题的应对办法等都如实做好记录;通过正面交流、电话、QQ、微信等方式来密切关注他的心理和学习状态,以便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

四、结语

在多方人员的协同帮助下,晓明的心理状况如完美主义倾向、自卑心理等有所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稳步提升,同时开始与新同学们接触交往,参与班级的日常活动,与家长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缓和。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业困难现象日趋显著,对此类学生的帮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笔者对某位学困生进行个案剖析,探究其心理问题和学业困难的形成路径,对形成原因追根溯源。本文从个案出发,努力从特殊性中探寻普遍性,希望制定出应对心理问题类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心理问题,学业困难,大学生,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梅海东.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业困难问题中的作用研究.管理观.2014,2:106-107.

情绪问题心理咨询个案 篇8

[关键词]学困生自卑恐惧抑郁叛逆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109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由于学困生长期承受家长的指责、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朋友的孤立,逐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若不能及时得到改善,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就以教学中所遇到的几个学困生为例,谈谈在初中阶段学困生不健康心理状态的表现及其转化工作。

一、自卑心理

王某,男,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他刚入初中开学报到时,笔者就发现他是一个不太爱说话的男孩。上课时总是安安静静坐着,很少与其他学生交流。下课后也常待在教室里,不与其他学生一起玩耍。后来笔者找他谈了几次话,他很少说话,只是点点头,或“嗯”几声。为了了解原因,笔者请他的父亲来学校,做了一次深入了解。原来,王某小时候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小学三年级时,他的母亲抛下他们兄妹俩离开了家,从此音讯全无。慢慢地,王某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学习成绩也一降再降。面对这种情况,笔者经常主动和王某说话,有几次还把他带回家,拿出自己孩子的衣服给他穿。或许是感受到了笔者的真诚,有一次王某主动告诉笔者说,他觉得所有的同学都看不起他,都在背后嘲笑他的妈妈。笔者告诉他,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未来。笔者还有意安排几个开朗的学生主动与王某交往。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王某终于走出了家庭破裂带给他的阴影,性格变得开朗了很多,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恐惧心理

方某,男,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第一眼看到方某,就从他的眼里读到了一丝惊慌。瘦小的身影总是缩在某个角落,仿佛要把自己藏起来似的。笔者先找来方某小学时的同班同学了解了一下情况,他们告诉我,方某小学时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再加上个头矮小,在学校经常受到其他学生的欺负。笔者找来班长,让他联合班里的几个大个一点的同学,在平时多照顾一下方某,并保护他,不让别的同学再欺负他。笔者也抽空经常帮方某辅导功课,还请班里最负责的学生辅导他学习。一个学期过后,笔者发现方某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次笔者发现他跟别的同学一起玩耍,并发出了开心的笑声。那笑声,也使笔者的心敞亮了起来。

三、抑郁心理

刘某,女,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初二开学后,笔者发现一向开朗的刘某沉默了许多,上课发言也不积极了,也不太喜欢与别人交流了,作业质量明显下降。课后,笔者试问了几次,她只是说,她不想上学了,至于什么原因却一直不肯说。笔者又找她家长了解了一下情况,她妈妈说,刘某最近在家里也一直郁郁寡欢,对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可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笔者又找来与刘某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生王某。王某告诉我说,可能是上学期期中班干部改选,刘某由原来的学习委员落选了。于是笔者先到图书室找了几本由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书,推荐给刘某阅读,并让她把读后感说给笔者听。笔者还让她担任笔者所教学科的小组长。过了一段时间,笔者再找她谈话,她终于说出了实情。她觉得落选后很丢人,同学们会嘲笑她,她觉得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笔者告诉她,落选说明她还有不足的地方,应该更努力,争取在下次竞选时表现得更优秀。看到她慢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笔者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来了。

四、叛逆心理

刘某,男,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衣服、发型都比较时尚,常常一脸的傲气,说话时不屑一顾。上课时,刘某从不正眼看黑板,也从不正眼看老师。没几天,他的家长就主动来学校找到了笔者,告诉笔者,刘某是家里的独生子,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小时候也还算懂事,但就是自尊心太强,喜欢别人顺着他。小学六年级时,跟刘某最要好的朋友的钱丢了,班主任找他去了解情况,问他有没有拿。他觉得受了委屈,当场就从班主任的办公室摔门而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但他特别喜欢足球,对足球明星如数家珍。于是笔者开始搜索各类足球信息,恶补足球知识。一次班会课上,笔者播放了一场世界杯比赛的视频,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来,笔者有几次在刘某面前有意谈起足球,和他聊一些足球知识,并对他的见解大加赞赏。慢慢地,他开始接受笔者的一些建议,变得不那么叛逆。由于学习底子不薄,在笔者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刘某的成绩逐渐赶了上来。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本县的重点高中。看到一个学生因自己而步入正途,心里的那份暖意,不是别人可以理解的。

每个学困生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如果能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学困生也能变成学优生。

上一篇:小房子读后感下一篇:我的“田园王国”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