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之离奇案例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咨询师之离奇案例(精选8篇)

心理咨询师之离奇案例 篇1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大学

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Xx

(xxxxxxxx,xx xxxxxx)

摘 要: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案例求助者张某,在校大学生,因为和同寝室同学闹矛盾,感觉自己很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进 行咨询,取得了满意效果。关键词: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1 一般资料

基本情况 1.1 基本情况 张某,女,20 岁,辽宁人,在读大学二年级学生。自述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 亲打骂,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亲经常吵架致离婚,离婚后跟随母亲。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 母复婚。身高大约 1.60 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 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1.2 个人成长史 张某是家中独生女,出生后身体较健康,小学期间,父母离异,从此觉得低人一等,生 活没有乐趣,并与同学很少来往,没有一个好朋友,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没有什么兴趣爱 好,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说。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复婚,情况有好转。上 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 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但交得朋友大都是成绩好的同学。因高考 成绩不理想,补习了一年。现在上大学后,高中的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而她 自己也只是想认真学习,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朋友;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 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 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 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1.3 个人陈述 最近三周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 些害怕了。感到焦虑,郁闷,苦恼;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前天考试了一科,遇到了一道难题,心里很着急,又想到前段时间和寝室同学关系的问题,心里本来不想想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大一的时 候寝室同学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大二一开始大家学习都比较轻松,寝友她们也不怎关心学习了,只顾玩,找男朋友什么的;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所 谓本地的女孩子,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上周一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 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 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 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还有一件事就是班上的同学竞争入党,本来寝室也有几个室友申 请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 她们好象说“什么就会讨好老师,拍马屁什么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 个关系变得更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1.4 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到激动处就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 满面。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诊断

2.1 诊断结果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2.2 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 SCL—90 和 EPQ 作进一步评估。SCL—90 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 1.60;强迫 1.80;抑郁 2.10;人际关系 2.63;焦虑 2.80;敌对 1.63;恐怖 1.13;偏执 1.83;精神病性 1.80;其他 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EPQ 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2.3 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 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来看只有三个星期,时间较短。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 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咨询方案的制定

4.1 咨询目标的确立 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 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 模式。4.2 理论原理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 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 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其基本理论依据为 ABC 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 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 的具体表现

(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 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咨询过程

5.1 诊断阶段 共做一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 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5.2 咨询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用角色扮 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第二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心理调适。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室友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 课;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是在她肯定是在报复我。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 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3)经过一次和寝室同学人际 冲突就认为自己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4)因为我做错事或说错话,冒犯了室友她 们,她们就会冷淡我、疏远我。那全怪我自己不好,没有用。接下去,周围其他的人也会不 喜欢与我交往。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做错了什 么,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室友要我早点睡觉,说明天还要上课。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 早,难道她一定就是在报复我吗?──室友要我早点睡觉,可能是因为学习太紧张,她要思 考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她累了需要早休息,第二天早上起得早可能是因为她要上课或有急 事,并不一定是在生气或报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并不一定是在针对我生气报 复。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

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 自己。难道一定是她们是在评论我吗?──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不可能永远不做错事,我也 不例外,这是正常。如果我真的做错了事,冒犯了她们,那么她们生我的气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说明她们对我存有特别的、一贯的不满态度,我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自己不在任何 一件事上出错。只要不是我故意造成的,就不必过分自责;而且人们也不可能获得周围生活 环境中每一位人物的喜爱和赞许。3)经过一次和寝室同学人际冲突,难道我在所有人际关系 处理方面都很失败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 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 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 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求助者自己本身。4)即使我做错了,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她们 就一定会因此疏远我吗?而且其他人也必定会疏远我吗?——我做错了,会令室友她们对我 不满,但那只是暂时的错误,我会吸取教训并改正。她们不会因此而对我产生“深仇大恨”,不会不理睬我、故意疏远我。其他人更没有理由疏远我。以往我太过于担心被别人拒绝了。往最坏处设想,就算很多人都冷淡我,我就一定一无是处了吗?我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只有我自己最了解自己,我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产生的心理效果: 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求助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 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的原因:自己个性中的情绪不稳定,过于敏 感; 把所有情况归咎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 以前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情绪被寝室同学孤立 自己的事情激发了,并形成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失败的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 咨询,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接下来运用角色扮演,咨询师先扮演求助者寝室同学,内容为那次冲突情景的对话,这 样可以了解求助者平时和同学沟通交流方式。然后把角色互换(让求助者扮演她同学,咨询 师扮演求助者),这样有助于求助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

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 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5.3 巩固阶段 共做一次,回顾咨询中新涉及到的关于求助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使求助者进一步认 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帮助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 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特别看重和缺乏一些交际技巧是 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帮助求助者要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另外还练习了怎 样给别人提意见,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最后还建议她到图书馆借 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已经到图书馆去借了几本人际交往方 面的书籍,觉得这些书对自己很有好处,将会在实践中慢慢去练习那些交往技巧。咨询师也明显感觉到求助者情绪比较稳定了,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都是很愉快的。心理测验复查:SCL—90 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求助者身边同学,尤其是同寝室同学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大家都愿意和她 交往了。

心理咨询师之离奇案例 篇2

教师反映该生性格比较内向、敏感、比较懂事。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王某是独自来咨询室的,衣着整齐,面部表情及眼神表露出焦虑、疲倦,性格偏内向,敏感,非常伤心,哭了很长时间。通过谈话了解到:王某有两个最知心的朋友经常鼓励她,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其中一个是异性朋友,本想来看望她,但被她婉言拒绝了,怕同学说闲话。在过去的生活中没有其他的负性生活事件影响。

从小学到初中,读书成绩一般,一直当班干部,喜欢交朋友,自尊心强。以往身体健康,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近期检查身体无异常,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发育营养中等。UPI心理测试结果是属于阳性异常心理。

一、心理诊断和成因分析

1. 心理诊断

王某的症状开始于大学入学初,上大学经济负担太重,自己不能为母亲分担,退学母亲肯定不会同意,根本没心思学习,吃不下饭,睡不好,很焦虑又很郁闷,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浑身没劲。她自己摆脱不了这种症状,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因较强的生活刺激导致内心冲突而痛苦,自己对症状有很好的自知力,并在别人的劝说下,主动要求解决问题。其情绪表现与绝望的行为和认知过程是一致的,表现为求助者认为继续上学,母亲的经济压力太大,不上学母亲的精神压力又会很大,面对现实无所适从。虽然其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但还能正常上课,生理功能基本正常,可排除精神病和神经症。

2. 成因分析

一是王某正处于青春期;二是父亲去世,家庭有经济危机;三是社会支持系统较弱,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未能得到母亲、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并未能得到正确指导;四是在家庭经济压力面前,有求学的上进心,也有孝敬母亲的道德良知,两者发生冲突;五是存在认知偏差,认为上述的冲突是不能解决的矛盾;六是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面对困境不知所措。

二、咨询过程描述

1. 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一是了解病史及相关信息, 包括患者的成长经历及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二是评估自杀倾向的程度;三是由于求助者缺乏情绪宣泄和理解的倾听, 因此鼓励宣泄;四是学习应激理论, 了解在搏斗期如不能合理缓解和释放压力, 进入衰竭期后, 人即无法继续去抵抗压力的道理;五是肯定求助者求询行为, 告知此时来咨询非常及时;六是给予心理支持,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明确咨询目标。

2. 心理帮助阶段

一是重点帮助求助者纠正不合理的认知;二是布置咨询作业,寻找解决上学与不上学这对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并对缓解经济压力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如申请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好好学习获奖学金,寻求好朋友帮助;三是分析缓解压力的客观条件:母亲尚有就业能力,学费贷款可通过学校努力帮助解决;四是合理的生活指导:给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上的指导,建议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沟通,转移注意力。帮助其客观分析暂时的生活困难,鼓励其思考弱势状态下自己的优势,与母亲共度难关的精神力量,领悟积极的生活态度。

3. 结束阶段

主要强化求助者的正向行为,巩固已有的咨询效果,做好结束准备。王某在最后结束时称:“自己觉得心里轻松了,也想笑了,不再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精神崩溃了。”

三、结果评估

自我评估:睡眠、食欲有了很大改善,基本摆脱心理冲突,学会了合理的思维方法,看到了生活阳光的一面。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人生的路上不管有什么坎坷,都会坦然面对。

同学评估: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认真学习,与同学交流自如。

咨询师评估:心理问题基本解决,能够从对抗情绪的冲突里走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认知水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积极对待学习和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两个月后随访,其睡眠、食欲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期末考试顺利通过。

高三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简析 篇3

【关 键 词】心理咨询;中学生;焦虑状态;案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31-03

一、咨询者情况简介

张某某,女,17岁,汉族,未婚,家住吉林省白城市,现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某班,住校,家境一般。

二、来访原因

求助者是一名高三学生,虽然同学们都觉得她很文静,像波澜不起的水面,但其实她是非常敏感的人。同桌不经意的一些话,如“这个题目这么容易”、“这道题你又错了”等,都会使她的内心产生极大的波动。由于求助者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很多时候不能正视自己,尤其不能接受自我处于劣势的地位(虽然她的成绩排名较前,但与她的班级前五名目标相距甚远),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总是觉得自身优势体现得不够,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平时虽然自己感觉很压抑,却找不到突破口,总是生闷气,“心里堵得慌”。人际关系也不太好,没有什么交心的朋友,心里难过的时候也不知道找谁诉说,经常感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于不敢和人说话。高三以来,学习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越来越让人觉得很压抑、感到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心理压力,想就此辍学,否则精神会陷于崩溃。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状态,在父亲的陪同下前来咨询。

三、咨询者自述

求助者今年17岁,高三学生,家住白城市郊区,有一个弟弟。父母知识文化层次都不高,但从小对她特别疼爱,有什么要求一般都会予以满足,基本上没有大的挫折,所以学习和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利。在周围环境的日渐熏染下,养成了吃苦耐劳、谦虚诚实的良好品质。由于家里经济状况一般,她也很能体恤父母,在学习上对自我要求很严格,非常勤奋和刻苦。小学和初中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被公认为当地的“好学生”,所以也如亲人所预期的那样如愿地从农村中学考入市里的重点高中。进入重点高中后,虽然不再像原来那样出类拔萃,但成绩也在全班前15名左右,波动不大,一直较为稳定。由于生性腼腆和为人内向,从小就不太乐意与别人交流,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好朋友。尽管她学习不错,但在同学的眼里,她就像路边的一棵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地,引不起大家的注意。而她也乐得享受这种清静与孤单,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觉得这挺好的”。然而高三以来,一件事震惊了大家:那天,同学们都在教室里紧张而匆忙地做着老师发下来的试卷,周围很安静,除了笔在试卷纸上划出的沙沙声。突然,她“啊”的在座位上大叫起来,抱着头冲出了教室,身后留下同学们诧异的表情和窃窃私语。接下来,班主任找她谈话,她告诉老师自己实在受不了这种紧张和压抑的气氛,感觉头脑发胀,难受得似乎要发狂一般,并提出想辍学。班主任一听急了,赶紧给她做思想工作,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要半途而废,要做生活的强者等。但这并没能阻止住她回家的脚步,第二天,她就背着行李回到了白城。父母对她的突然回家感到非常惊讶,当她把退学的决定告诉他们时,一向脾性温和的父亲大发雷霆,扬手扇了她一个巴掌,她却并没有哭,把自己关进房里,整整一天都没有出来。这可把她父母吓坏了,好言劝慰才把她哄出来。自此之后,他们再也不敢当面逼迫她去上学,但内心极为焦虑。第三天,在她父亲朋友的介绍下,决定来心理咨询室谈谈,如果说不通的话,她就不上学了。

四、咨询手段:认知疗法、森田疗法

这是一起由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极度焦虑和压抑,最终导致疾风骤雨式宣泄行为的典型案例,即心理负荷过大而引起应激反应与行为。一般来说,心理压力大部分是由生活事件引起的,而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而言,最大的生活事件莫过于单调枯燥而持续进行的学习,在这种长时间学习过程出现的学习优势比较、浓郁的竞争氛围以及种种心理波动都可能诱发沉重的心理压力。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出现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而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理也开始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和动荡性的显著特点。心理面貌不稳定,变化大,可塑性强,还处于一个“前成熟期”,很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当然,客观地说,中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心理疾患就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她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提供心理支持,给予其积极的心理关注,使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得到排解和合理的释放,并进而培养其自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五、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

约一周,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咨询师尽可能让求助者将压抑的不良情绪体验宣泄出来,咨询师从充分尊重求助者的立场出发,认真倾听求助者的倾诉,使其负性情感得到宣泄,咨询师并给予无条件的心理关注和尊重,对于内倾性格的人来说,这一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求助者体验到久违的轻松感,使求助者在与咨询师的交流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问题暴露,逐步认识到求助者自身的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与此同时,同求助者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同时也让求助者因此对心理咨询的信心增强,为以后的咨询进程铺平了道路。

(二)第二阶段

在求助者情绪好转,并同咨询师建立起信任、合作、伙伴的关系基础上,开始第二阶段的咨询。在这个阶段里,咨询师主要从自我宣泄、压力转移、人际关系改善等几个方面对她进行了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其逐步缓解心理压力,进而保持心态的平衡。

1. 正确认识自己,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正确地认识自己包括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的环境来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一个好的目标可以使人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知道,只有在学习过程获取自我成就感和“高峰体验”,学习才有活力和激情,也才有真正的进步。跳一跳才够得着的“桃子”是最好的。然而,如果目标过高,超过自身实际能力或完全脱离现实,那么在遭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学习时最重要的不是死死咬住预期目标,而是应该在关注它的同时踏踏实实地去把握过程,只有过程完满了,结果和目标不就如水到渠成了吗?她听了,若有所悟地点着头。

nlc202309031943

2. 学会自我调适和转移心理压力。由于她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习过程中的高竞争和高挑战性,它们产生的负性情绪大量积压而没有能够得到合理宣泄,最终产生强烈的应激行为。所以嘱其在生活中学会自我排解不良情绪。通过倾诉、哭泣、娱乐等方式将内心的负性情绪发泄出来。比如,遇到十分难过的事,索性大哭一场,将郁闷发泄出来,或者通过文娱活动等多样化生活方式来转移注意力,使心理压力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和消解,同时合理地安排休息时间。弹性地执行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使生活、学习规律性进行。谈到这里,她连连称是,承认平时虽然自己感觉很压抑,却找不到突破口,总是生闷气。

3. 运用放松技术,解除睡眠障碍。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客观作用,使她患上了严重的睡眠障碍,这种障碍又进一步地使她的焦虑水平和意向增强,两者产生交互作用,严重地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这时,另一个压力源——睡眠障碍的解除就显得极为必要了。为此,我教其学会运用言语和想象作自我放松,想象如“我躺在温暖沙滩上,感到舒服、能感受阳光的温暖,耳边听到海浪声音,感到温暖而舒适”,“我感到细沙柔软,阳光温暖,海风轻轻吹着杨柳”,“我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我右手,流进我的肩膀里”等等,使精神得到愉悦和松弛,并把一盒放松磁带借给她,使其能够按照指导依次放松,最终达到心境的平和与安详。

4. 调整人际关系,改变不良社会认知。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她都处于一种相对孤立和与人隔绝的状态,这种孤独感的日益增强直接导致了自我评价的降低,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它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自身变得更加孤独和离群,甚至于害怕与人接触。一般来说,人际关系的不谐或恶化,是个体产生孤独感的直接压力源,改善人际关系则可以有效消除它的滋生土壤。所以鼓励她注意培养自己生活的乐趣,经常抽出一点时间主动接触别人,逐渐改变自己封闭的生活方式。要想见人不再感到恐惧,只有坚持与人接触,在实际接触中采用顺其自然的态度,使恐惧感下降,从而逐步获得自信。[2]听完这些,她紧蹙的眉头渐渐地舒展了开来。谈话结束后,她表示以后如果觉得烦闷的时候,一定会再来找我,咨询师笑着答应了。

(三)第三阶段

此阶段为终止期,解决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形成的依赖心理,促使个体学会自主地去面对和适应现实生活。

六、结语

这次咨询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我发现:在咨询过程中,虽然咨询技术运用得当与否对整个咨询的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一些非技术性因素,如人际性、社会性和情感性因素,在促进个体成长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如信任、温暖和无理由的关怀。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给予学生无条件的尊重与关怀,合理地运用同理心,同时进行一定的价值干预,通常都能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达到促进学生个体正常和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登峰,谢东.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M].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36~58.

[2]高良武久著,康成俊等译.森田心理疗法实践[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89:52~56.

三级心理咨询师技能案例 篇4

案例介绍:求助者与丈夫在同一公司工作,一年前丈夫被派往外地分公司任经理。两个月前,求助者偶然听到同事议论其丈夫在任职的城市与别的女人同居,求助者开始不相信,因为两个人非常恩爱,并且女儿也已经7岁了,但经过观察,求助者发现丈夫与自己通电话的频率确实降低了,每次的时间也缩短了,有时还表现的很不自然。几个星期前求助者“突然袭击”,终于抓到了丈夫出轨的证据。求助者痛恨丈夫,认为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带孩子,丈夫却在外边和别人同居,真是太无耻、太让自己伤心了!想到以后自己和女儿可能无依无靠,还可能被别人讥笑,觉得自己真是太失败了,痛苦不已。一想到这事就感到胸闷、心慌、饮食、睡眠也受到了影响。情绪低落,烦躁,工作业绩也随之下降。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从小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觉得母亲的一生非常不幸,担心自己也会像母亲一样。

请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请对求助者进行初步诊断,并简述诊断依据。(30分)

2、请根据合理情绪疗法,分析案例中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及具体表现。(30分)

3、咨询师与该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可以考虑哪些近期目标。(20分)

4、对该求助者可以选用哪些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20分)

第一: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如下:

1、该求助者经医学检查和治疗无明显效果,问题没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

2、根据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3、该求助者为中年女性,心理冲突与丈夫出轨生活事件密切相关,有明显道德色彩,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情绪反应已经出现泛化,超出一般心理问题的范围;

5、该求助者症状由较为强烈的现实刺激引起;出现明显而持续的痛苦入睡困难、疲惫等躯体症状两个月以上(近几个月);工作中出现失误等社会功能受损的症状;情绪反应对象被泛化。属于严重心理问题。

第二:该求助的不合理信念有:认为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带孩子,丈夫却在外边与别人同居,认为丈夫无耻,是个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

求助者想到自己带孩子的辛苦,可能会被人讥笑,觉得自己很失败,既有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也有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

第三:与该求助者可以商定的咨询目标包括:

1、近期与具体目标:改变求助者觉得自己为孩子和家庭付出那么多,却换来丈夫出轨的现状,觉得丈夫不应该,还有就是认为自己会被别人讥笑,觉得自己太失败的错误认知;缓解她低落、烦躁等等负性情绪;改善消极被动的行为,建立积极适应性的行为;

2、远期和终极目标:帮助求助者接纳现实,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完善

第四:该求助者可以采用的心理测验有:

1、求助者可以选择SDS,以评估其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

2、该求助者有明显的苦恼,焦虑,可以选择SAS,以评估其焦虑情绪及严重程度;

3、该求助者存在各种情绪、认知及躯体症状,可以选择SCL-90,以评估其多方面症状及严重程度;

4、该求助者有争强好胜、追求完美等人格特征,可以选择16PF、EPQ、MMPI等人格测验探索其人格方面的问题原因;

5、该求助者面对现实处境消极被动,可以选择CSQ了解其应对行为方式,探索心理学方面的原因;

7、该求助者经家人朋友帮助无效,可以选择SSRS,以了解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情况及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探索社会学方面的原因;

8、该求助者有明显的兴趣下降,无助,无望,悲伤,痛苦,多愁善感、唉声叹气等抑郁情绪,可以选择SCL-90和MMPI,以评估求助者是否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辅助咨询师排除精神病性问题。201511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2岁,网店店主。

案例介绍:我是家中独子,因为家境好,从小就有优越感。我和前妻是读研究生时的同学,确定恋爱关系不到一个月便同居,然后奉子成婚。毕业后我先后换了几家工作单位,都觉得不太理想。虽然父母帮我买了房子,家里经济也不是问题,但妻子总指责我不求上进,说对我失去信心,还提出再不找工作就跟我离婚。为了顺应她,我在家开了个网店,也改掉了一些她认为不好的毛病,今年年初还用开网店的钱给她买了辆车,没想到她还是不满意。网店生意不好做,她说是我不努力、不勤奋。家务都是我做,她却经常借口说工作应酬,很晚才回家。我为了维护这个家、为了儿子一直忍让,但我的全部付出仍没能挽留住她,最终在两个多月前离了婚。我想她那么绝情肯定有婚外情。我查了她的通话记录,确实有一个经常和她联系的电话。我质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她辩解说那人只是业务上的朋友,跟我们离婚没有任何关系。我不相信,偷偷跟踪、调查过几回。您说一个女人如果外边没有第三者,这怎么可能那么坚决地抛弃丈夫和孩子!以她过去和我婚前就敢同居这件事来看,她现在表面上只不过是在装样子,暗地里指不定多少个情人呢!我现在一想起她就生气,我当初对她那么好,她却以各种方式伤害我。我因为这件事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网店生意做不了了,孩子也只能放在爷爷奶奶家。请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一、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25分)答:1该求助者可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

①该求助者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相关,即与妻子离婚,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属于常形冲突。

②求助者情绪反应激烈,且持续时间长。自两个多月前离婚后,求助者一直生气,怀疑妻子出轨,并进行了跟踪调查。

③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受损,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后,求助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网店生意做不了了,孩子也只能放在爷爷奶奶家。2诊断依据

①该求助者需进行体检,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②根据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③该求助者的心理冲突为常形,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④该求助者情绪反应已经出现泛化,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⑤该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两个多月,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出现精神痛苦和睡眠问题。因此,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二、该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及具体表现是什么?(25分)答: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及具体体现为:

1绝对化的要求。求助者认为自己按照妻子的要求做出了努力,妻子就不应该离婚,这反映求助者对他人的绝对化要求——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构成了“反黄金规则”。

2过分概括化。求助者认为妻子有一个经常和她联系的电话,就一定是有外遇;认为妻子婚前就敢同居,肯定在暗地里有不少情人。这些都是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

三、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进行面质时需要注意什么?(25分)答:与求助者进行面质时需要注意:

1以事实根据为前提。有矛盾的事实存在才可以使用该技术,在事实不充分、矛盾不明显时,一般不宜采用。2避免个人发泄。面质的目的是促进求助者实现言语和行动的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促进其成长,故应以求助者利益为重,不可将面质变成咨询师发泄情绪乃至攻击对方的工具或理由。

3避免无情攻击。无情攻击会使求助者感觉到自己像在法庭上被批判指责,而不是在咨询。求助者极有可能产生防卫、掩饰心理,阻碍表达,破坏咨询关系。

4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面质所涉及的问题对求助者来说有可能具有应激性,具有一定的威胁,有可能导致危机出现。故咨询师的共情、尊重、温暖、真诚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咨询关系会给求助者以心理支持。5可用尝试性面质。一般来说,在良好的咨询关系没有建立前,应尽量避免面质。若不得不用,应使用尝试性的面质。

四、请简述卡瓦纳分析总结出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产生阻抗的原因以及讲话方式上的阻抗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答:1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抗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

①来自于成长的痛苦。由于对成长所带来的痛苦没有心理准备,往往容易产生阻抗。这时,求助者可能会希望放慢改变的步伐,或停止改变旧行为、建立新行为的行动。

②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求助者一方面为失调的行为感到焦虑,另一方面求助的积极性却并不很高,这种情况对咨询的阻碍极大。

③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求助者可能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或反对意见,并非为了改变自己或解决已有的问题。也有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以证实自己的“价值”。还有的求助者并非自愿做咨询,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2讲话方式上的阻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①“心理外归因”,指求助者将其某种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的结果,而回避从其自身的角度加以认识。

②“健忘”,指求助者在谈论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议题时所表现出的遗忘现象。

③“顺从”,指求助者对咨询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表示绝对赞同和服从,使后者无法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④“控制话题”,指求助者在会谈中,一味要求咨询师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回避自己不愿谈论的话题。

⑤“最终暴露”,指求助者故意在咨询会谈的最后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事件,使咨询师感到措手不及,从而借以表达他对心理咨询的某种抵抗。201505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3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今年春节前求助者的父亲在老家突发心脏病去世,求助者将母亲接来同住。最初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妻子和母亲还能够和平相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孩子的培养教育都能成为两人争吵的话题。求助者夹在两人之间感到非常为难,母亲的到来确实打破了家中原有的秩序,但求助者不忍心将母亲送回老家,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另一方面,求助者对妻子感到有些内疚的同时,也埋怨妻子不能体谅自己的苦衷,不能对老人宽容大度。现在,求助者一想到家里的事就觉得头疼、心烦,饮食、睡眠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不知道如何处理家庭矛盾,主动前来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独生子,与妻子是大学同学,结婚8年,有一个5岁的女儿。女儿出生后妻子在家做全职太太。请根据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一、请对该求助者进行初步诊断并写出诊断依据。(30分)答: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是: 1根据案例介绍,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2根据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心理学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求助者的心理冲突由现实因素诱发,与处境相符,属于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4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局限在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上,没有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5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反应尚在正常范围内,持续时间未超过二个月,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二、对该求助者表达真诚应注意什么?(20分)

答: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真诚可以为求助者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为求助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表达真诚应注意:

1真诚不等于说实话:那些可能伤害求助者或破坏咨询关系的话,虽不能实话实说,但应该以真诚表达。2真诚应实事求是:咨询师的真诚体现在咨询态度上。

3真诚不是自我发泄:自我发泄是真诚的禁忌,咨询中应该尽量避免。4表达真诚应适度:咨询师过多的表达,会适得其反。5真诚体现在非言语交流上。6表达真诚应考虑时间因素。

7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如实相告自己的教育背景、从事咨询的时间、擅长与不擅长的咨询内容等。

三、该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出现阻抗,请写出讲话内容上的阻抗所包含的形式。(20分)

答:阻抗指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讲话内容上的阻抗: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和假提问题等。

四、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使用了合理情绪疗法,请简述修通阶段常用的方法及目的。(30分)

答:合理情绪疗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简称RET,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种心理治疗方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

1修通阶段的含义和目的: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2常用方法

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最具特色的方法为“产婆术式”辩论技术,目的是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目的是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导致的不恰当的情绪体验。

③家庭作业,包括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目的是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④其他方法,主要为行为技术,目的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原有不良行为习惯,进一步消除不合理信念。201411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0岁,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某重点大学三年级学生。求助者不仅学习成绩优异,社会活动能力也很强,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半年前,求助者代表学院参加全校的辩论赛。由于赛前准备充分,求助者顺利带领队友闯入决赛。没想到,求助者在决赛中几次出现口误,惹得对手和台下观众哄堂大笑。最后,求助者所在团队没有获得名次。这件事以后,求助者一直闷闷不乐,他认为自己连累了整个团队,觉得自己辜负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是不堪重任。两个多月来,求助者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学习效率下降,学生会的工作也经常出错,借故不参加有比赛性质的校园活动,不像以前那样经常和朋友、同学交流,常常一个人在宿舍里发呆。求助者的同学担心他继续这样消沉下去,建议他接受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独生子,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都是医生,对求助者管教比较严格。求助者自幼学习成绩优异,一直是班干部,好强,追求完美。身体健康,历年体检结果正常。请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一、请对该求助者做出初步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30分)答: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1该求助者平时身体健康,历年体检结果正常,因此排除器质性病变。

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该求助者因辩论赛发挥失常导致心理问题,属于现实刺激引发,内心冲突为常形,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4该求助者辩论赛失利之后一直闷闷不乐,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借故不参加具有比赛性质的活动,初始情绪反应强烈,且情绪对象已经泛化;时间超过两个月,但在半年以内;内心痛苦,无法自行摆脱;不像以前那样与同学、朋友交流,学习效率下降,学生会工作经常出错,社会功能受损较为严重。因此,对该求助者的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二、请简述心理咨询保密原则中保密内容及保密例外。(20分)

答:心理咨询师应该在初诊接待及其他必要的时候,向求助者说明保密范围及保密例外。保密原则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心理咨询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需要心理咨询师保密的内容:求助者暴露的内容,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在没有征得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不得随意透露上述信息。心理咨询师也不得随意打探求助者与咨询无关的个人隐私。

保密例外:求助者同意透露给他人;司法机关要求提供的保密信息;出现针对咨询师的伦理或诉讼;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如报告虐待儿童、老人等;求助者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即刻伤害或死亡威胁的;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当遇到以上保密例外情况时,心理咨询师应将泄密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在本案例中,如果心理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解决求助者的问题,请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与步骤。答: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造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是诱发事件,B是信念,C是情绪反应、行为结果。ABC的关系:A不是C的直接原因;B是导致情绪困扰和神经症的直接原因;治疗核心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来改变、控制情绪及行为结果。合理情绪疗法的步骤:

1心理诊断阶段:寻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2领悟阶段:实现三点领悟:①是信念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②求助者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③家庭作业;④其他方法。4再教育阶段:重建心理与行为模式。

四、在本案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共情时应注意什么?(20分)

答:1咨询师应从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2共情的基础不是有与求助者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而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的问题。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因此咨询师对不同的求助者,在不同的咨询阶段表达共情时应有所区别。

4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共情反应的程度应该与求助者的问题的严重程度、感受程度等相匹配。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咨询师表达共情,要站在求助者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在角色上可以把自己当作求助者,但要善于把握咨询师—求助者角色的转换。6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有时使用非言语表达共情比言语表达更简便有效,咨询师应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恰到好处地应用。

7表达共情要考虑求助者的特点与文化特征,这一点在非言语表达上尤其应该注意。

8咨询师应验证自己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在不确定时更应如此。咨询师可以主动采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进行询问,从求助者说出的感受中,得到求助者的反馈,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做出修正。201405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42岁,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案例介绍:多年前,求助者的妻子出国留学,定居国外后向求助者提出离婚。离婚时,女儿判给求助者抚养。由于担心自己再婚会让女儿受委屈,求助者一直没有考虑个人问题,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多年。几个月前,求助者得知读高中的女儿谈了恋爱,非常生气,并严肃地批评了女儿。让求助者没想到的是,女儿不仅丝毫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还说求助者是“老古董”,并说,如果求助者再干涉她的恋爱自由,她就要去国外和她妈妈一起生活。

女儿的话让求助者又生气又伤心,觉得为女儿付出这么多,但在女儿心中自己居然不如前妻,这让他实在受不了。最近三个多月,求助者经常生闷气,还出现了头痛、失眠等情况,工作效率也大大下降。尤其看到谈恋爱的高中生,就会联想起女儿恋爱的事情,进而出现情绪波动。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好强,有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人际关系良好,身体健康,历年体检结果正常。请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一、请对该求助者做出初步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30分)答:1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2诊断依据:

①该求助者身体健康,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②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完整,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③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引发,内心冲突为常形,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④求助者的主要情绪症状为气愤和伤心,情绪反应尚在正常范围内,但看到谈恋爱的高中生就会出现情绪波动,情绪反应出现了泛化;心理问题超过三个月,但未满半年;工作效率下降,社会功能受损。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将求助者的问题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二、请对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20分)

答: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1生理原因:男性,48岁,处于中年期,个体在这一时期面临家庭、社会中的多重任务,担任着多种角色,故心理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2心理原因:

①个性好强(人格特征)。

②存在不合理信念。比如,求助者“觉得为女儿付出这么多,但在女儿心中自己居然不如前妻”(绝对化要求)。3社会原因:

①离婚,多年独自带着女儿生活。

②女儿不听劝阻谈恋爱,女儿声称要和妈妈一起生活等负性事件。③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三、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心理咨询有哪些重要意义?(20分)

答:咨询关系也称治疗关系或帮助关系,是发生在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的动态联系,是一种职业性的助人关系,它是整个咨询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

1心理咨询人员与来访者之间,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后来的咨询效果有重要影响。2良好咨询关系是取得理想咨询效果的条件和基础。

3良好的咨询关系能够减少来访者的防御心理,使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4良好的咨询关系能够促使来访者接受咨询意见,并积极配合咨询师。5良好的咨询关系能够让来访者充满希望。

6良好的咨询关系会增加来访者继续前来咨询的意愿。

四、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积极关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30分)

答:积极关注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为了有效地使用积极关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

求助者往往带着自己扭曲的认知、消极的行为模式、负性的情绪等前来咨询,这就意味着咨询师需要在咨询中学会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挖掘其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2积极关注就是帮助求助者辩证、客观地看待自己

积极关注就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深化对自我的认识,从只注意失败、缺点和不足转移到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帮助求助者挖掘自身积极、光明、正性的内容,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所拥有的资源。3避免盲目乐观

盲目的乐观可能使咨询变成了一种形式的、教条化的反应,淡化了求助者的问题,同时也缺乏对求助者的共情。做好积极关注,咨询师不应泛泛而谈,而应针对求助者的实际问题,客观地引导求助者认识、分析其现有的不足,同时帮助求助者深化认识,认识到其拥有的资源。4反对过分消极

与盲目乐观相反,有些咨询师则是走向另一种极端,比如,“你所面临的困难确实很大,你的处境很不乐观,这样下去你会越来越糟糕的。”或许这句话确实反映了咨询师的心态。但若整个咨询过程中不断地用这种方式,求助者就会越来越消极,他可能会更沮丧、困惑或绝望。咨询的本质是给人以支持、鼓励和帮助,促使求助者在困境中崛起,消除迷茫,减轻或消除痛苦。因此,咨询师应始终立足于给人以光明、希望与力量,这就是积极关注的实质。咨询师的反应不能是纯自然的、纯客观的,应符合咨询的原则,应对求助者负责,应促进咨询的有效进行。5立足实事求是

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篇5

初中生学校恐怖症倾向的案例报告

摘要:此文为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案例分析]:一个初中女学生小王,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和同学哄笑,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致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怖。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小王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与小王及其母亲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小王调整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王的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了对学校的恐怖,咨询效果明显。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小王,女,15岁,初三学生,与父母同住。父母为国家干部,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成长史

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8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当时能背唐诗100首,深得长辈老师喜欢。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各方面表现都好,没有被老师批评过。12岁来月经,周期不稳定,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6岁以前父母同外公外婆一起住,父亲工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母亲工作三班倒,多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6岁以后跟父母同住,父母关系好,对小王要求高。从小活泼外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因“害怕上学三个月”而就诊。

个人陈述:诉在三个月前的一次上课时发呆,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就根据当堂所讲内容猜测回答,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被老师严历批评,当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心怦怦乱跳,双手发抖。第二天上学时走到校门口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不敢进校门,遂到学校旁边的书店看书。老师发现她没有上

学,也没有请假,请家长到学校说明情况,父母回家批评了她,并要求她正常上学,次日上课时,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大汗淋漓,送到医院后很快缓解,父母不放心而让其住院一周,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出院后只要提起与上学有关的事就很不舒服,情绪低落,惊慌,感觉气不够用,发抖,如果不去想上学的事,则一切如常。三个月来请家教在家学习,一个人在家心情不好,常为一些小事跟父母发脾气,学习效率也低,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看电视、上网,考试成绩下降。渴望能够像其它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克服对上学的恐惧心理。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学的事情时,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

妈妈反映:小王从小活泼外向,认识的人都很喜欢她,但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自从被老师批评后,一提起上学就不高兴,身体不舒服,能在家学习,接受家教的辅导,跟亲友交往正常。

五、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选择测试为SCL-90、SDS、SAS。

1、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2.3,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2.5,抑郁2.7,焦虑3.9,敌对1.4,恐怖3.1,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95;阳性项目数45个。

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2、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六、评估与鉴别诊断

1、评估:学校恐怖症倾向 评估依据[

1、2]:

(1)对上学表现出明显和持久的恐怖,恐怖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一想到上学就会出现惊慌,感觉气不够用等感觉恐怖的症状。

(3)出现学校恐怖有三个月的时间,且与创伤事件有关。(4)对恐怖的处境——学校有回避行为,造成社会功能轻度受损。

(5)自己知道惧怕上学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6)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7)智能完整,能够在家完成学业。

2、鉴别诊断[3]: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小王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小王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症:焦虑症和恐怖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两者不同。形成恐怖症的焦虑是由特定的物体或处境引起的,为了减轻焦虑有回避行为。焦虑症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

七、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1)求助者15岁,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且内容容易泛化。

(2)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

(1)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呵护,形成了我是可爱的、完美的,别人不能批评我的错误认知。

(2)经历了对小王来说剌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

3、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

(2)错误观念,认为自己不应该受到别人的批评,一旦老师批评自己就受不了,感觉糟糕至极。

(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担心上学后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害怕同学们取笑。

(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被老师批评的事情一直困扰着自己。

八、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4]

1、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小王对上学、对老师和同学的惧怕。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2、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其次改变其对学校的恐怖行为,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咨询方法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害怕上学,内在却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形成。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

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小王及其监护人一份,告知求助者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小王及其监护人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个人意愿选择、更换咨询师;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协商原则、保密原则;遵守合约等。咨询师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平等友好;反歧视原则;心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协商一致;避免双重关系;转介;保密原则等。

(3)咨询时间和费用

经商定每周日17:00-18:00为咨询时间;由于我们是市妇联属下部门,所有咨询都是免费,没有存在缴费问题。

九、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方法: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小王,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小王的 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小王尽情倾诉,与小王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2、咨询阶段(1)分析问题 第三次咨询 目的:

①加深咨询关系。②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

方法:与小王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她产生学校恐怖的原因,布置家庭作业:

①再现事件,找出当老师当众批评自己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

②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5遍。(2)治疗的实施

第四次咨询: 目的:

①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②学会放松。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反馈咨询作业:小王说当听到要当众提问时,就立刻想到“我一定要答好”、“答不好会被同学和老师笑话”、“多没面子呀”。可越想越觉得烦躁不安,浑身紧张、发抖,越想“千万别紧张”就越紧张。小王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很困难,有的是问同学后得知的,大声朗读5遍后感觉挺好的,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

认知重建:帮小王识别造成害怕上学的上述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小王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想的或积极的思维。

如“我也是一个普通学生,有优点也有缺点”、“即使我没有回答好问题,老师和同学也不会笑我的”、“我相信我能行”等。

行为放松训练: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无论何时,当出现紧张状态时,都去想放松,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

布置家庭作业:

①继续大声朗诵优点并积极体会;

②回去后按照咨询师所教放松方法,每天训练1-2次,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

第五次咨询:

目的:

①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②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小王上学过程中感觉恐怖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

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恐怖程度根据0-100单位计。

咨询师:现在想使用一张焦虑等级量表来测量你对上学的焦虑程度,表上有0-100单位,0是绝对平静,100是极度恐怖,即惊恐体验。那么你现在的焦虑程度大概是多少呢?

求助者:(想一想)10吧,因为我是害怕上学来找你的,跟你在一起,感觉与学习有关,所以我就感觉紧张。

咨询师:晚上准备明天要上学的东西,整理书包呢? 求助者:15-20。„„

根据同小王的谈话,共同商定建立的焦虑等级为9级:上学前一天晚上睡前20、早上起床30、出家门40、上学的路上50、学校门口60、教室门口70、坐到座位上80、跟同学讲话90、上课老师提问100。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六至十次咨询:系统脱敏治疗[5] 分为两个过程: ①想象脱敏。

通过想象唤起小王对上学的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每次可进行1-3个等级,视情况而定。

咨询师:现在开始放松,当你感觉全身肌肉已经放松之后,伸出右手食指告诉我。

求助者:(5分钟后伸手示意)咨询师: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多少? 求助者:0。

咨询师:好,现在闭眼想象你收拾书包,准备明天上学,情景在脑海中出现时请食指示意。

求助者:(30秒后伸手示意)

咨询师: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多少?

求助者:10。

„„

按照以上建立的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

到焦虑程度降到0,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5至6次的脱敏治疗,小王在想象老师提问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

②实际情景演练

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由母亲陪同进行实际情景演练,从以下几个情景观察小王的恐惧反应:从家里出发准备去上学;坐平常所坐的公交车上;走到学校门口;进入学校;走到教学楼前;走到自己的教室门前;进入教室。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小颖出现恐怖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十一次咨询,施测SCL-90,SDS、SAS,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小王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小王的成长。

十、咨询效果评估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求助者症状的改善:上学时不再感到害怕了。

(2)爸爸妈妈的评价:能够主动去上学了。

(3)他人评估:老师同学反映,小王并能够进行正常的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够象以前一样上课,并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4)治疗后心理测验的结果:

①SCL-90:躯体化1.9,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1.7,抑郁1.7,焦虑2.0,敌对1.4,恐怖1.9,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49;阳性项目数36个,除焦虑外,其它各因子分在常模范围。

②SAS:粗分40分,标准分50,提示没有焦虑; ③SDS:粗分36分,标准分45,提示没有抑郁。

(5)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小王的学校恐怖,改变了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小王及父母说为了以后能够较好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提出还需要继续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与咨询师共同商讨了中长期的咨询方案。咨询的方法以认知疗法为主,配合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提高求助者对

自我的认识水平,发掘个人潜能,逐步通过对人格的完善,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十一、总结

心理咨询师技能案例题的答法 篇6

分析时,首先圈出时间、症状表现、资料分为哪些部分:成长史、家族史、疾病史、婚姻史、家庭关系、躯体检查、心理测评、重大生活事件。有没有,没有的话,后面要收集补充。常见问题回答框架:

1、请对求助者的个人成长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三级部分,整理资料。P16页。婴幼儿时期

童年(身体发育、家庭、事件、亲子关系……)少年(青春期发育、亲子关系、学校、交友、性心理……)

青年(偶像、就业、恋爱婚姻、社交……)

成年——个人成长史中的重大转折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注:案例中可能呈现括号中的内容,有多少写多少。

2、请对求助者目前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分类整理。心理(精神状态)

知:感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力划归在此类中。情:情绪、情感 意、行: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

人格:个性完整性和稳定性。生理(躯体状态):体检等。社会: 工作效率 人际交往

3、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精神:

情:焦虑,抑郁等【判断不清楚的,可以多些一点。一点都没有出现的,别写。】

意 行

个性:稳定性、完整性等,自知力。身体状态:生理——身体、睡眠、性功能等

社会功能(人际交往)

4、诊断的一般程序是什么?(应当如何根据求助者情况做出诊断?)三级P44。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工作程序,案例,注意事项。上册300页。

(一)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

(二)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三)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

(四)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

(五)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鉴别。

5、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第一类: 正常vs不正常

正常==)健康vs不健康

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写法是:心理正常,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

注:分三级说,最后错了前面对了还有分。第二类: 正常vs不正常 不正常==)神经症

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

写法是:心理异常,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第三类: 正常vs不正常 不正常==)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写法是:心理异常,精神分裂症。即可。

6、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诊断依据:

1、三原则

2、典型症状、行为

3、自知力、求医行为 心理不健康状态:

1、一般心理问题

2、严重心理问题

3、疑似神经症

神经症等使用精神病学的四条标准:

1)症状学标准:

2)病程:三个月以上(惊恐障碍一个月)

3)严重程度标准:

客观:社会功能受损程度

主观:精神痛苦程度 4)排除标准:

排除其他神经症。

排除身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排除严重的精神障碍

注:神经症从三原则角度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都非常明确,还是要看主导的症状。对神经症的诊断,典型症状和冲突性质是最主要的,不要纠结在三原则上。

8、请对本案例进行病因分析。三个维度。生理 心理 社会

9、你认为对求助者进行量化评定需要选择哪些量表?为什么? 人格:MMPI、EPQ、16PF 健康:SCL90、SAS、SDS 原因:LES 详细说—— 选择MMPI,探询其病理人格特征,并为作精神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选择SDS(SAS),评估抑郁(焦虑)方面的状态和程度

选择SCL-90,了解其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 选择EPQ(16PF),了解人格方面的病因

选择LES 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了解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选择韦氏智力测验,了解是否存在智力障碍

10、为确诊本案例,还需要了解哪些资料? 查看成长史、家族史、疾病史、婚姻史、家庭关系、躯体检查、心理测评、重大生活事件中缺少什么,缺的补上即可。

11、对本案例来讲,比较妥当的处理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如案例为不健康状态,参考以认知疗法、或行为疗法进行咨询,可大体写咨询步骤和方法。

如案例为神经症==)转介,或在专科医生的治疗前提下或指导下,进行咨询。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篇7

(1)人口学资料。廖某,男,17岁,青海省湟中县人,我校某专业二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出身于农民家庭,有一个12岁的弟弟,父母在早年外出打工,随爷爷奶奶生活。经济条件一般。初中时成绩优异,毕业后来我校就读。一年级时学习努力,成绩处于班级中上等水平。到二年级因为第一次考试成绩下滑,父母知道后责骂,便产生厌学情绪。升入二年级的四个多月以来,情绪一直不稳定,郁闷、压抑,不想待在学校,觉得生活没意义,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3)精神状态:心情郁闷,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烦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4)身体状态: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

(5)社会功能:不愿去上学,与老师和同学很少交流,不主动参加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心情郁闷、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厌学四个多月。

(2)个人陈述:以前我学习努力,成绩好,初中的时候都是年级排名靠前。可是进入工业学校后,无论怎么努力都进入不了优等生的行列,心理压力很大,父母责怪我不用功。进入二年级,第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很郁闷。父亲知道后打电话责骂,其实我也知道他们在外打工不容易,考试成绩不好我也很内疚。但是他说的话也让我很烦躁,觉得他不理解我,觉得委屈,对他不满。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越学越没有劲头,上课听不进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慌意乱,现在干什么都没兴趣,对未来很迷惘,看不到希望。

3 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廖某,身高173cm,五官端正,身材略瘦,衣着干净整洁。动作有些拘谨,但谈吐流畅。说话过程中,和咨询师有目光接触,此时会低头,偶尔会脸红。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但自觉无法摆脱。提及父母时,表情不太自然。自知力较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逻辑思维正常,思想略显偏激。四个多月来对中职学习生活不适应,找不到人倾诉,成绩不理想。

班主任的反映: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学习基础还好。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特意找他谈话,对他进行安慰和鼓励,但他的情绪还是不稳定。

4 心理测验情况

sds:标准分57分,在53~62分区间,为轻度抑郁。

sas:标准分58分,在50~59分区间,为轻度焦虑。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诊断结果

(1)心理状态的评估:厌学,悲观,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注意力不集中,情感不能得到合理理解和宣泄。

(2)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5.2 诊断依据

(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排除精神病。

(2)症状由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时程较长,在三个月以上;反应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内容泛化,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

(3)该求助者的症状表现为:感知觉尚好,情绪不稳定,逻辑思维清晰,思维状态有些偏激,存在认知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沟通不畅,得不到有力的心理支持。

(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5.3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的鉴别:由于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一般心理问题的鉴别:由于该求助者问题持续时间较长,情绪反应强烈,有泛化现象,社会功能有一定受损,所以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6 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17岁属于逆反期;

(2)心理原因:自小父母离家外出打工,安全感丧失;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下降;

(3)社会原因:父亲的言语刺激,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7 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目标依据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以及多层次统一的原则,结合求助者的实际,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2)近期目标:缓解压抑情绪,度过毕业前这一阶段。

(3)长期目标:正确看待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

(4)最终目标: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8 咨询方案的制定

(1)方法与原理: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本案中,父母的责骂是诱发事件a,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是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c,对父母的责骂表示自己的不满、烦躁、委屈是学生廖某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b。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

②积极主动地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①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②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③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③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①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②有权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③本着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

①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③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次数、时间。咨询次数与时间:共六次。每周1次,每次1小时。

9 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的划分。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2)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与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任务:咨询师利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求助者充分表现了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态度,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了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

过程: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了求助者大量的临床资料,并形成了初步诊断;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解说咨询理论,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帮助。

第二阶段:领悟阶段(第2次咨询)

任务:咨询师通过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成绩下降、父亲责骂等事件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完成情况:求助者认识到不能以单一事件来评价自身的整体价值,应以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来代替对整个人的评价。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第3~5次咨询)

任务:咨询师主要利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完成情况:明显改善不合理认知,增强自信心,学习情绪稳定。

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第6次咨询)

任务:关注廖某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鼓励他朝目标前进,增强自信;教给求助者一个简单的放松训练,缓解焦躁情绪,提高应付负面情绪反应的能力。

完成情况:廖某一直情绪平稳,努力学习,顺利毕业。

1 0 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压抑情绪减轻,觉得特别畅快;与家人和同学能够和谐相处;重塑自信心,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2)咨询师评估: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廖某能坦然敞开心扉,对咨询师建立了较高的信任感,咨询结束时,心情平稳愉悦。

(3)心理测验评估:

sds:标准分48分,低于常模临界值53分,抑郁症状消失。

sas:标准分46分,低于常模临界值50分,焦虑症状消失。

(4)该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通过咨询求助者已基本适应学习环境。

(5)该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价:老师和家长反映,情绪稳定,对学习有兴趣了。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心理咨询师之离奇案例 篇8

王旭东,男,汉族,15岁,未婚,初中三年级学生,身高173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

【主要问题】

焦虑、烦躁、心慌、头疼、入睡困难,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症状持续一个月。

【求助者主诉】

我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平时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得到了老师、家长、同学的赞赏,甚至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我对自己也很自信,自认为考上一类高中绝对没问题。两个月前班级的一次测验,因为那天身体不舒服,状态不是很好,所以没考好。当天晚上没去上晚自习,无聊的时候翻看同学放在床头上的一本武侠小说,立即被吸引住了。从此,对小说着了迷,把课余时间都用来看小说。一个月前学校组织摸底考试,我的成绩下降了很多。老师找我谈话,说照这样下去恐怕连二类也考不上。父母知道后,非常生气,严厉批评了我,同学们也有议论。我想 “这下我完了!这两次没考好,中考肯定考不好。如果考不上好高中我还有什么出路?同学们会怎么看我?”从那时起,我就出现烦躁不安症状,总感觉紧张、焦虑,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并经常做噩梦,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感到心慌意乱,虽然能控制情绪,但总觉得不踏实,内心非常烦恼痛苦。一周前头痛加重,去医院看过内科医生,并做了头部的CT等检查,一切均正常。

【个人成长背景】

王旭东是独生子,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是某公司员工,家庭条件较好。父母从小对王旭东要求很严,希望王旭东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总教导他要考入重点高中,将来到名牌大学深造。平时很少让其看电视、看课外书、玩电脑等。从小倍受父母疼爱,独立性不强,学习成绩优异,未受到任何挫折。

【咨询师一般印象】

求助者自行走进咨询室,衣着整洁,举止得体,面带愁容,述说时眉头紧锁,眼有黑眼圈,似乎睡眠不足。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来回搓手,语言清晰有条理,对咨询表现出一定的信任与合作态度。

【分析与诊断】

(一)求助者的身心状态

1精神状态:焦虑、烦躁、情绪低落、自责、注意力不集中。

2身体状态:头疼,入睡困难,经医学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3社会功能:对学习、生活造成一定损伤,个人无法摆脱,需咨询师帮助。

(二)心理测验

1SAS:标准分60,焦虑症状明显;

2SDS:标准分55,有轻度抑郁;

3EPQ:N65、E30、P40、L40,该求助者为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

(三)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

(四)诊断依据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限于考试范围内,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一个多月,可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五)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王旭东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反映强烈,反映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而王旭东的心理问题病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表现为漂浮式的,持续时间长,一般在半年以上。而王旭东虽然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思维逻辑,没有泛化和回避,而持续的时间也只有一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王旭东虽然表现出情绪低落,但是因现实刺激引起,是伴随的,而不是主要症状,因此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生物原因该求助者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二)社会原因

(1)生活事件:两次失败的测验,一个多月看小说的经历,让求助者对升学考试感到恐惧,担心考不上重点大学。

(2)社会支持:当他出现失误时,父母、老师、同学未对其表现表示理解,期望值较高。

(三)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从小随父母生活,性格内向、温顺,非常听父母的话。不善于与父母、老师沟通考试失败的原因。

(2)认知原因: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害怕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差。

【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 帮助求助者分析两次考试失利的原因,分析中考对人生的意义;

(2)改善求助者焦虑、烦躁、情绪低落的精神状态;

(3)帮助求助者减少失眠、头疼的生理症状,缓解心理压力。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的个性,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树立自信心,积极重新认识自我与学习。

【咨询方案】

(一)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

(二)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是艾里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三)时间和费用: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咨询收费:30元/次。

【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咨询关系阶段

第一阶段即第一次咨询。主要是摄入性会谈,运用真诚,共情等技术,鼓励求助者倾诉,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心理测验,通过对症状评估、分析,做出诊断,双方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的阶段

第二阶段分三次咨询,首先是第一次咨询是合理情绪疗法的诊断阶段和领悟阶段。在与王旭东交流的过程中找出王旭东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头疼、入睡困难,对考试过分担心的想法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两次失败的考试、家长、老师的批评,进而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连续两次考不好,中考肯定考不好;考不上好大学,我的人生就完了;我必须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人,否则会被别人瞧不起……并对这些不合理信念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是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了焦虑、烦躁等情绪,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找出自身的优点,树立自信心。然后进入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为了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了辩论。

咨询师:现在我们具体谈谈你对目前的成绩及中考的认识。

求助者:目前我的成绩真是糟糕透了!这两次考试考这么差,中考时情绪一紧张,肯定考得更糟。那样的话我的人生就完了,谁还会看得起我呀!

咨询师:你是说这两次考试就决定了你的中考成绩,你以前的成绩对中考不起作用?

求助者:也不是。以前的成绩说明我基础打得比较好,但这两次考试特别重要,再说我荒废的时间再也弥补不回来了。

咨询师:你认为与以前的考试相比,这两次考试特别重要,你能谈谈这两次考试与其它考试有什么区别吗?

求助者:这个问题我以前真没想过,好象没太大区别,只是两次考试训练……难道是因为我这两次考试失利了才觉得它重要?因为我以前从没在考试中失败过,这打击了我的自信心,我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咨询师:按照这种思维,一个优秀的学生必须保证每次考试都成功,不能有一次考试失误。一位成功人士,必须从起点开始就是成功的,不能有一次失败,否则他就不可能成功。事实是这样吗?

求助者:这……好像不是,成功背后会有很多挫折。一两次挫折并不决定成功与否,战胜挫折的人才会成功。所以这两次考试并不意味着我中考失败,对吗?

咨询师:你的悟性很高,事实就是这样。正因为你有这种必须的绝对化要求,,所以你才会焦虑、烦躁,出现现在的状况,事实证明这是不现实的。

求助者:我明白了。但是荒废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必定会影响我的中考成绩。一想到我可能考不上理想的高中,我就难过得要死。

咨询师:你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将考上理想的高中作为自己追求。现在感觉没有把握,所以很难过,这一点我能理解。初三学生有很多人希望自己考上理想的高中,每年中考也有很多人考不上理想高中,他们选择了怎样的生活?

求助者:……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有人选择复读,有人考不上学选择打工、学技术,用另一种方式证明自己,周围的人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们。也就是说考不上理想的高中依然有很多出路,我以前怎么没想过呢?

咨询师:你说得很好,已理清了自己。的确,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考不上理想的高中,不会糟糕到要死的地步。每个人的面前都有很多机遇,成功不是只用中考来衡量的。

求助者:听了你的分析,我心里亮堂多了,我知道怎么做了。

……

本次咨询结束后,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制定学习计划,确立中考目标。

最后一次咨询时,求助者的情绪大有好转,焦虑减轻,制订了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和中考目标,不再有沉重的中考压力,对未来充满自信。

【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认为躯体症状已基本消失,情绪状态也明显好转,已经能坦然的学习生活,走出了考试焦虑的阴影。通过王旭东的父母和朋友也了解到,王旭东较从前开朗、活泼,学习与生活走向正常化,学习成绩也开始提高了。

上一篇:神气的小厨师教学设计下一篇:民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