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现代价值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冲突引发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解决价值观冲突导致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干预。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科学内涵,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重要功能,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实施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现代价值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现代价值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 要: 本文在认真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构建高职院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教育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指出了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的架构应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就业价值观。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价值观 现状 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对高职教育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即:“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构建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追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能力,而且对提高和完善学生个人的修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都将起着积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1.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现状浅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冲击和异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一些社会成员,包括一些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征。

1.1道德价值观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有理想、有抱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个性独立,自信张扬,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当代青年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但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些现有的道德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理想失落的现象也深深地体现在部分高职学生的身上。一些学生价值观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懂得尊重教师和父母的辛勤劳动,语言粗俗,不讲礼貌;生活不节俭,浪费现象严重;在公共场合不遵守秩序,缺乏公德心;自我约束、自制能力、耐挫能力较差。一些学生缺乏纪律意识,上课、讲座、各种会议迟到、早退,甚至缺席等现象屡禁不止,各种违纪、违规现象也时有发生。当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时,实际行动并不与他们的价值认知相一致,凸现了较为明显的困惑和矛盾性。

1.2多元化价值观

随着观念转型和市场功利泛化,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价值与市场伦理、民族道德与外来的观念和文化同时作用于高职学生的价值心理,使高职学生未进大学校门就已经受到多元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随着“90后”出生的学生进入大学,他们中独生子女居多,推崇的价值取向是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价值体系。知识背景、人生经历、人格特点及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使他们有很强的主体意识。特有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价值取向表现出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自我设计,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到对当系、班干部、入党、评优、享受助学金等设计个人的问题,经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希望利用某些特权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对为他人或者为集体争荣誉、作奉献的认识相当淡薄,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本位”。一些学生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义与利等问题的选择上不愿偏重哪一边,而是努力寻找既要顾全大家,又要快乐自己;既要国家富强,又要个人幸福,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兼顾的最佳结合点,体现出当代大学生重现实、重实效、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反映着他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和追求。他们由此产生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的偏颇,以及在价值观选择和价值观实践中表现出来多元化、多变性特点,实际上都反映了这些学生价值目标追求中的困惑与摇摆,这也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打下的烙印。

2.构建高职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1教育性原则

构建高职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育的切入点。我们在对高职学生进行价值观评价的过程中,应坚持教育为主的原则。通过对学生有的放矢的测评,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内在积极性、自觉性。

2.2有效性原则

构建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地测评学生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从主体上反映出他们的道德修养、人文素质、价值观念,以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追求。应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以求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更准确、更有效的评价。

2.3科学性原则

高职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评价模式,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坚持科学性原则,通过过程性的分析、比较、评价,把握学生发展的轨道和趋势,从而对评价客体作出更客观、更科学的结论。

2.4可操作性原则

高职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应能通过各级评价指标反映出来,评价指标可量化,即评价结果要以分值形式体现。评价内容应切实可行,评价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3.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的架构

高职学生是一个独特的青年群体。科学地构建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对于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怀,帮助他们提高和完善个人的修养和能力,使他们树立牢固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国家意识是高职学生在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追求人生价值的内在需要,是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也是无数家庭、父母亲人的殷切期盼。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对于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四大基础模块,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就业价值观。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科学命题,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作了界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职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分析、解决社会现实的问题,了解、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判断。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对高职学生产生较大冲击。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高职学生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继承优良传统,努力将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内化为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强化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历史意义等的认知,通过大力宣传新时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大学生向先进学习。强化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历史意义等的认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开展典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失衡现象,帮助他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公共意识,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参观体验等实践活动,学生全方位地接受和理解“八荣八耻”时代内涵。

3.2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修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观、苦乐观、幸福观、家庭观、婚恋观、事业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高职学生讲文明,知荣辱,助他人,讲奉献,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公共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意识,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理性地处理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相互关系,使他们树立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尊心,以及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培养健康心理。要让他们拥有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拥有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学业,用正确的心态去认识、解决人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矛盾,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成长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适合个人发展的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社团公益活动等,实现自己在教育、扶贫、环保、慈善等诸多社会领域的人生价值。

3.3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职业忠诚、职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已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

要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人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认真履行的职业行为准则。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学生的职业素质尤为重要。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就业和成功的机会就越多。当前,诚信教育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高职学生要做到诚实守信,真诚待人,忠于职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当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实现自我价值。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我价值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知识、智力等功能素质,只有坚持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不断进行品德修养,才能使个人的价值在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得以实现。在职业选择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地位观、职业发展观。要把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与长期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职业,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还要树立终生教育观,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3.4就业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首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不同时期的职业发展目标与实施方案。树立从基层做起的理念,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认知和就业与职业信念。加强就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平和的心态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职业素养,包括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专业技能、人与人之间的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领导才能、创新和人格魅力等。

高职学生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很大变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用人录用方式,以及择业的竞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的消费文化背景下,一些学生心理上必然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觉。因而,面对新形势要培养高职学生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挫折与挑战,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秀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与引导策略[J].恩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邓礼坤.浅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4,(1).

[3]常宝红,王爱兰.高职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调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4]凌云.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10).

[5]李学时.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12).

本文为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项目编号:K2010321。

作者:邢娣凤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现代价值论文 篇2: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和谐

[摘要]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冲突引发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解决价值观冲突导致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干预。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科学内涵,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重要功能,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 心理和谐 功能 途径

[作者简介]王祥(1978- ),男,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在读博士。(江苏南京210037)

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冲突与思想碰撞愈加激烈,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是其典型特征。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冲突中,不少大学生出现迷茫、冲动、懒散、空虚、浮躁、偏激、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及相应的躯体症状,使他们偏离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轨道,危害校园和谐,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究其根源,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价值观问题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及教育不足所引起的。正确分析大学生心理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科学内涵,正视多元价值观冲突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重要功能,探索新形势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学生心理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科学内涵

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是对外界事物的平静适度、默契融洽、充满善爱的心理现象。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① 对处于人生重要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保持心理和谐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在努力学习、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心理和谐包括:(1)心理构成要素上的协调性。表现为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上的协调一致。(2)为人处世上的理智性。大学生在处世上能有一定的理智思考,做事不冲动,在处理一些问题上,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时,沉稳、理智、耐心、不偏执,与人交往和谐,平等待人,易于交流。(3)心理体验上的愉悦性。大学生只有摆正心态,踏实学习,认真生活,安心参加社会活动,自然交往,培养起社会的责任感,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4)表征意义上的总体性。当出现心理矛盾、冲突的时候,能将这样的冲突和矛盾控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与尽可能小的范围内。(5)持续时间上的稳定性。总体意义上的心理平衡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地表现出来。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罗杰斯认为:“心理失调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摄入并内化了大量环境加给他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来评价自己的经验,而逐渐放弃运用其本性支配的‘机体估价过程’,结果使一些实际上有益于个体成长的具体经验被拒绝或被歪曲,从而产生失调。”②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价值信念实质是行为经验积累的产物,人们在习得社会行为时,也就形成了与这些行为相一致的价值观。理性情绪心理学学派认为,人天生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人的价值观体系中的非理性信念是造成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③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价值观对人的心理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心理和谐不能回避价值观,尤其是系统化了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定社会的次级价值、具体价值乃至某些基本的价值会有变化和发展,但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教育功能,它能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和主要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理论灌输、价值观念培养、价值心理引导和价值活动调控,其中,价值观念的理想信念培育是核心。

转型时期的中国既是一个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与后现代价值观并存的社会,又是一个社会、组织、个人的价值追求各异、急需磨合的社会。正是在这个特殊发展阶段,大学生中出现了认同缺失、抉择失据、方向难定等问题,进而造成心理上的极度“失态”和失衡,心理问题急剧增加,而且在形式上表现出了空前的复杂和多样。一般来说,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健康向上的、积极进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具有使其思想观念与行为选择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原动力,成功避免任何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主体意识与纯粹用物质利益组建的功利满足,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和谐。针对转型期大学生因价值观碰撞冲突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我们应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重要功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重要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犹如航标灯,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可以让大学生从容面对人生的许多重大课题。相反,错误的消极的价值观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诸多身心问题,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诸多不适。在当前这样一个开放的、变化迅速的、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时代中,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大学生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进而受到消极价值观的误导,容易产生心理失调、病态心理,甚至形成相互冲突、矛盾的双重人格乃至多重人格。在许多心理失衡现象的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学生价值导向错位的事实: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索取而不愿奉献;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和感官的享受,崇尚自我价值取向是当今大学生的重要特征。⑤

价值导向的错位及核心价值观的缺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就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以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来引领大学生心理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价值问题,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阐明了最基本的价值规范。它深刻体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鲜明价值导向,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时代精神;既指明了社会价值建设的重大是非问题,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衡量标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从根本上纠正大学生的价值偏差,克服大学生因价值导向错位引发的诸多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达成心理和谐。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源于历史和现实、服务于时代的正确价值导向。

2.认知协调功能。从“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大学生,在考上大学这个唯一的认知价值目标实现后,往往会出现学习动机上的“真空”,在心理症状上表现为懒散、没劲、无聊、无赖、空虚等。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认知问题是一个需要全体教育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意义上认识知识的价值,不仅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也会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另外,在世界观认知问题上,一些大学生对社会腐败现象痛心疾首而对社会丧失信心,由于社会诚信问题而导致怀疑一切,对搞关系、走后门非常看不惯而对正常的人际关系失去信心,对社会用人机制心存疑惑而对未来毫无把握或丧失信心等。⑥这些社会认知问题对一部分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和打击甚大,表现在心理症状上有诸如焦虑、偏激、愤懑、抑郁、狂躁(或抑郁与狂躁双相情感障碍)、逆反心理等症状,行为上表现为脱离集体、郁郁寡欢、消极自闭、怨天尤人、无法自控乃至发生自杀、违法乱纪行为等。

价值观作为一种认知,它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外界事物的输入总是通过认知(主要是价值观)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意义。在刺激作用下处于不平衡状态中的主体,会产生认知失调,造成主体的不快和压力,人们要力求消除这种失调,如果不成功,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的行为准则,其包含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内涵和道德规范带有相当大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认知成分,它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由学习认知和社会认知等偏差所出现的心理失调问题,使大学生达到认知协调,保持心理愉悦,并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为心理和谐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对各种问题的认知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一个重要条件。

3.元认知整合功能。元认知整合功能不同于认知协调功能,它侧重于对学生从身心症状入手进行“心理分析”,自然追因到思维方式的高层次上来达成整合。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再认知,对元认知策略的剖析能有效地发现主体思维方式存在的缺陷。⑦元认知分析可以引导大学生自我分析其思维方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而这一分析过程必然使当事人自动自然地牵涉到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为价值观干预开辟了道路。传统的心理干预如一般心理咨询、医学心理学及临床心理学中经常出现的“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式,暂时解决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但由于没有在深层次上挖掘思维方式的内在缺陷和个体社会价值观冲突的根源,随着环境或条件的变化,心理问题往往会出现反复,无法形成自我心理整合调节能力,对外来心理干预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体,它追求思维方式的理智性和价值导向的一元性,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能够发挥传统心理干预手段无法起到的元认知整合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大学生为整合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导向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以建立大学生“价值轴心”为目标,以实现对内协调、对外适应为心理标准,是面向实际的、具有开放性与宽容性的价值引导指针。在元认知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理智地自我分析其思维方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自觉对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进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缩短学校中的理念价值与在社会中的经验价值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学校倡导的主导价值的接纳力,提高学校和社会的整合程度。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元认知整合功能可以使大学生基于内心发展出来的标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相一致,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一致,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一致,在实现心理和谐中从他控走向自控、从自发走向自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实施途径

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开放的客观结果,大学生个体无法改变,关键是在价值观的多元冲突中如何克服价值取向的模糊、价值评价的偏差、价值认同的失衡和价值观念的错位从而营造良好和谐的心态。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探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扩大主体的价值认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必须通过各科教学来完成,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向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要特别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所起的导向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强化大学生主体的价值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使他们形成比较稳固的理想信仰、政治态度,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意志品格,构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理论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

高校要切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活动丰富教学、以实践深化教学、以咨询辅导教学、以社区配合教学、以管理规范教学的教改新路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积极做好各种形式的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以新的理论视野、新的理论框架、新的理论面貌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价值观念来武装学生、教育学生、指导实践,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排除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知因素的干扰。

2.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利用和谐校园文化价值的暗示作用,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净化社会心理氛围,为大学生心理和谐提供潜移默化的外在影响。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过程中,除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灌输”手段外,还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价值“暗示”的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将“灌输”和“暗示”结合起来,效果往往更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和谐具有价值导向和协调整合功能,将它渗透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一方面,有利于校园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提高品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价值暗示作用,将抽象的价值认知转化为大学生可以和愿意接受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将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统一起来,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来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舆论氛围,给学生心理以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氛围是大学生心理和谐得以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健康心理和谐环境的努力方向与理想目标。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氛围的根本,建设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健康、愉快、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价值暗示作用是促进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大学生深化自我认识,理智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心理协调性和愉悦性,保持稳定的心态,充分发展个性,全面地发展。

3.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元认知整合功能,利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元认知发展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目标任务、认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和调节为外在表现的认知活动过程。与一般认知活动相比较,元认知侧重于探讨一个人“如何能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强调人的各种心理过程的联系性,具有更高一级的整合性质。从元认知层面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将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包含对受教育者的价值理论灌输、价值观念培养、价值心理引导和价值活动调控,这一教育过程本身渗透着对元认知发展所包含的基本规律,是一个不断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经自觉再到自动化、从单维到多维、从局部监控到整体监控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激发人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个人组成的整个民族不断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全体成员的道德价值标杆。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确立,能达到心理调节的自控和自动化,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的作用,能实现心理调节的多维性、整体性和稳定性,而这种功能与大学生心理和谐表征意义上的总体性和持续时间上的稳定性的要求是内在一致的。心理和谐的总体性和稳定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认知整合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积极探索价值观多元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元认知发展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

[注释]

①石国兴,高志文.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N].北京:光明日报,2005-

10-11.

②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90.

③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1(12):34.

④曹和修.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浅析[J].党史文苑,2007(11):69.

⑤孙丽芳.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13.

⑥⑦丁立平.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干预[J].现代大学教育,2004(1):91,92.

⑧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07.

作者:王 祥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现代价值论文 篇3: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伦理意识的培养研究

摘要:规划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规划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规划伦理意识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文章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规划伦理教育的现状,探讨规划教育中规划伦理培养的目标、规划教育中规划伦理的培养要求、规划教育中规划伦理的培养途径以及建议与展望等培养体系和框架。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教育;伦理意识;价值标准

一、引言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问题的学问,道德问题关乎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问题,关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应遵循的行为规范问题。协调和处理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在空间和土地资源上的不同利益诉求是城乡规划的基本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城乡规划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也是一种以一定价值目标和价值判断为前提的选择活动。而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利益冲突中做出正确抉择,实现利益平衡与社会公平,其评价标准和价值判断是规划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规划教育中规划伦理意识的培养是专业思想培养的重要任务。

当前及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追求利益最大化及过度强调速度和效率的发展目标导致“功利性”的规划思想一度盛行,但这种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促使社会不断反思,我们到底应追求什么样的发展观?这是当前规划伦理应该解决的问题。众多专家及学者经过不断的求索,逐步认识到当今及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主要应包括“公共利益优先性原则”“公平正义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秦红岭)。这些或许可以称之为规划问题上的普适伦理,理论上看,其价值取向很容易成为共识,但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却极具复杂性和难于抉择。具备正确的规划伦理意识能够帮助我们在规划中建立评判标准,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利益诉求的规划实践中正确决策,是规划思想的重要部分,是规划分析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的规划伦理意识的植入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规划方法及技能的学习。

二、城乡规划专业规划伦理教育的现状

(一)国内规划伦理意识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城乡规划院系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规划伦理教育体系,表现为两点:第一,城乡规划高等教育基本未开设专门的规划伦理课程;第二,《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城市规划专业》一书中关于城市规划核心课程中并没有规划伦理价值取向相关的课程。

尽管我国城乡规划高等教育阶段还没有系统而针对性地开展规划伦理教育,但已日益重视并开始进行有益的尝试,如最新的规划专指委的专业培养规范中的专业培养目标中就涉及规划伦理价值观的部分内容。最新版《城市规划原理》教材中也明确提出规划伦理价值取向等相关内容。而且,目前一些实力雄厚的城乡规划专业院校,已逐步展开规划教育的伦理价值观方面的先行探索。

(二)国外规划教育工程伦理培养的经验借鉴

国外对规划伦理教育相对成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英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中,对工程伦理的重视体现了现代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的新特色。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制定了详细的城市规划教育评估大纲,其中就有对价值观方面的评估。而且,英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中体现价值观的规划工程伦理课程也不可或缺。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和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对于规划学生培养提出“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针对“价值观”培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要求。大部分规划院系将部分工程伦理教育的知识、案例整合到人文社会科学的非技术课程当中,同时将产学研结合作为规划伦理教育培养的主要途径,已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规划伦理教育体系。

三、规划教育中规划伦理培养的目标

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认为:“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得有自己的伦理,倘若没有相应的道德纪律,任何社会活动形式都不会存在。”城乡规划作为一门服务政府与社会,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重要行业,其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水平的高低意义重大。可以说城市规划原理事实上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规划思想,那么规划伦理或者说规划哲学就是规划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则为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相比较而言规划思想应该处于核心或灵魂地位。一般认为,职业伦理区别于个人伦理和公共道德,它是职业人员在将自己视作职业人员而从事的范围内所采纳的一套规划标准;或者说,所谓职业伦理,是因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聯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的总和。

构建规划师的职业伦理的主要能力和素质包括专业人员在城乡规划从业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价值理念及行为准则。这些价值理念及行为准则通常就是所谓的价值观,就规划专业人员而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公共利益、以人为本、责任伦理三个方面(秦红岭),而大学时期既是专业培养的核心阶段,同时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专业教育阶段进行规划伦理意识的培养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时期。对于规划专业而言,本科教育阶段规划伦理意识培养的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按照规划建筑伦理学者秦红岭教授的研究成果):

(一)培养规划师的基本价值理念

1.公共利益:追求并维护公共利益是现代城市规划应当确立的基本价值理念,也是规划行业认同度最高的价值理念。规划教育中应该有效灌输和竭力培养专业学生这一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并使之成为其未来规划实践的内在精神动力。培养规划专业学生将公共利益作为规划伦理的基本理念,规划行为就不仅被赋予了一种最低限度的行为标准,即依照法规及技术标准办事,同时还被赋予了一种积极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能力,在规划实践中主动回应普通公众和社会的需求,认真考虑来自各个方面(包括“缺席者”和弱势群体)的意见和诉求。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规划专业初学者听得最多的理念之一,也是他们认为最无从着手的规划思想,教育的目标就应引导学生从中国国情出发,关注迫切的民生问题,处理好“为了谁”“利于谁”“依靠谁”三者的关系。具体而言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以城市中普通市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关怀弱势群体,成果普惠;②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本,突出人性化设计,打造人性化空间;③尊重市民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公众参与,提高老百姓的话语权。

(二)培养规划师的精神气质

1.理想主义精神:理想主义是规划师职业理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又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操守,对规划职业具有积极意义。青年学生作为最有理想、最具活力、最有激情以及最有批判和挑战精神的一群人,他们不受世俗影响和现实束缚,因此大学阶段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时期。

2.“向权利讲述真理”的道德勇气:“向权利讲述真理”是规划师的职责,要求规划师应当坚持原则,富于理性精神,不随声附和,有敢于担当的勇气与信念。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培养学生不带偏见地收集信息,进行专业分析,提供技术咨询,然后把方案提交给决策者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备政策分析的艺术和技巧。

(三)培养规划师职业伦理的基本规范

培养规划师职业伦理的基本规范应包含从业准则、工作责任(包括社会责任、专业责任、对客户/雇主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等)和自律约束等方面,专业培养应该将之作为重要内容以及培养标准的重要目标。

四、城乡规划教育中规划伦理的培养要求

专业培养中规划伦理教育不能单纯地强调知识传授,而必须构建系统而多维度的伦理教学体系,重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将规划伦理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方法的改变,评价标准的设置等方面。

具体而言,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中,规划伦理应从三个方面渗透,第一,在“两课”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第二,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从规划伦理视角层面的知识传授;第三,开设专门的伦理课程,系统而专业地传授规划伦理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从规划理念、方案构思及方案评价中引导学生从规划伦理视角进行规划设计,从而更好地将规划伦理思想融入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使之在未来从业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教学方法方面,应该改变单纯的理念讲授、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交互式学习、开放式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等,重视通过讨论、模拟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方法使学生主动运用规划伦理的思维方法及价值评判标准解决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建立起理念—意识—技能逐级递进的培养效应,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规划伦理建设的要求。

五、城乡规划教育中规划伦理的培养途径

规划伦理意识的培养,不能简单依靠增设一两门课程来实现,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应建立一个全社会认可的规划伦理教育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出台具体的规划伦理意识教育要求、内容、评判标准。

(一)加强规划伦理课程体系建设

采用“横向贯通、深度融合”的伦理意识教学体系较适宜于我国城乡规划教育实际,即将规划工程伦理内容嵌入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模块中,建立规划伦理课程体系。如在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增加规划工程伦理价值取向章节及相关内容;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制定明确的伦理教育的有关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渗透式课堂教学,将规划伦理原则与规范渗透在各种类型课程中,构建“伦理认知、伦理实验、伦理实践”三维度伦理教育体系。

(二)开展规划伦理案例库建设

可以由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牵头组织,开展规划伦理案例库建设工作。将实际工程中重大的规划项目,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案例作为素材,配以规划伦理分析,收录入案例库,建立内容丰富的规划伦理案例与资料库。

(三)注重伦理价值判断培养

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观。积极组织规划专业学生参与或模拟参与规划实践项目,增强面对多元利益主体和复杂现实问题时的价值判断能力。

(四)创新规划伦理教学模式

规划专业工程伦理相关课程教学不仅要靠课堂上的理论授课形式,更多的是创新各种教学模式来灌输正确的规划伦理价值观。如教学中采用体验与活动结合的实践模式,给学生积累处理工程伦理问题的经验。同时广泛依靠社会组织、学生社团、公益机构、政府部门、社区群众等,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使学生能从不同观点、立场和视域理解和领略规划伦理价值。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规划伦理教育的师资培养,特别是专业教师的伦理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使专业教师能够将规划伦理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于专业教学之中。

六、建议与展望

城乡规划伦理价值观的培养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内地相关专业院校在规划伦理教育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期待规划界、思想界及教育界共同努力构建伦理教育体系,从四个方面开展持续性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持续关注、透视与追踪规划伦理思想的发展动态与未来趋势,将规划伦理作为规划思想及原理的重要部分;

第二,逐步构建完善规划伦理的教育体系,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多方位、全过程的教学系统和育人机制,打造多学科、校内外、多层次共同参与的教学平台;

第三,探寻建立规划伦理教育中“理念—意识—技能”的培养框架和转换机制,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第四,建设丰富而全面的規划伦理教育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建设,实践环节的设置,评价标准,案例库建设,以及组建各层次的专家委员会,进行指导和评估。

参考文献:

[1]秦红岭.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谭健妹,谢宏坤,刘金成.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伦理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6):1-5.

[3]李和平.加强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规划师,2005,21(12):66-67.

[4]马珂,贺栋.城市规划专业工程伦理道德教育浅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74-77.

[5]章兴泉.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1995,(2):48-50.

[6]唐之来.不断变革中的城市规划教育[J].国外城市规划,2003,18(3):1-3.

[7]袁媛,邓宇,于立,等.英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对中国的启示——以六所大学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2):61-66.

[8]张庭伟.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J].城市规划汇刊,2004,(2):6-7.

[9]崔红萍,谢宏坤.城乡规划教育中规划伦理观的渗入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280-281.

[10]王进.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4-15.

作者:谢宏坤 谭健妹 崔红萍

上一篇:市发展会议经济方案下一篇:政府机关个人实习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