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发展的思考(精选8篇)
来源:刘新跃 日期:2008-01-09 16:07:55 点击数:641
刘新跃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已胜利闭幕,师党委要求七师全体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七师各方面的工作,本人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结合在农业战线工作的工作实际及学习曹政委、刘师长的文章,深受启发,现结合今年农业生产的体会在深化团场承包机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改进农业工作方法等方面阐述一些个人认识,请多提宝贵意见。
一、今年我师农业生产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今年是我师农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全师广大干群艰苦努力,创新拼搏的一年。今年农业生产表现出几大特点:一是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投入6000万元完成了中路排干疏竣改造工程和柳西干渠,黄沟干渠等新建工程,各团场加大控排治碱力度,降低了地下水位;通过条田整合小地块变为大地块,全师增加10余万亩耕地,通过20余万吨牛羊粪的土地投入,使10万余亩良田提高了土壤肥力;通过土地整理项目使各团渠道防渗;田间道路通行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团场在土地平整方面也加大了力度,使全师的土地平整度,降低土地盐份和地下水位,增加土壤肥力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二是今年加大了农业装备投入力度,全师共完成加压滴灌工程110万亩,90%以上的棉田使用了加压滴灌新型灌溉设备,使全师高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得以全面推广。今年更新改造了精量播种机970余架,实现了精量播种。农业生产基本装备有了很大提高,师投资1600万元对锦棉种业的123团和125团原种加工厂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全师高品质种子供应有了统一供种的可靠保障。三是今年是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最大的一年,全师杂交棉推广达30万亩,杂交棉试验制品800亩,棉花育苗移栽800亩,各团在当前棉花品种多、杂、各种生产性状不一致的情况下,加大了品种对照田建设管理试验示范力度,使农业新品种,新种植栽培模式,新的棉花高产配套技术在大面积推广前有了一个全体职工技术人员接受教育培训工作的平台,为今后棉花再创优质高产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四是在大灾之年积累抗灾夺丰收的管理经验。今年春季全师普降多次暴雨,总量达100毫米以上,低温高湿地表盐渍化,使播后棉田烂种死苗严重发生,到6月14日之前棉花都未正常生长,棉花生产面临很大困难,此时先进装备在各团强有力的组织下发挥了巨大作用,播种机补种,加压滴灌设备滴水追肥、补墒排碱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灾害给棉田带来的损失。五是认真贯彻兵团惠农支农政策,全师土地承包费用让利达1亿元,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达1360万元,新增加压滴灌团场当年每亩只分摊40元折旧费,使职工种田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六是从今年10月份开始,全师牛奶收购平均价格达2.8元/公斤,养牛业将摆脱亏损全面盈利,预计全师12个牛场1.4万头将盈利达4000万元/年,为全师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带来良好发展机遇。
二、对实现“六大转变”的思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完成好师党委提出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是职工富裕幸福,团场发展壮大,实现建设和谐七师,实现好兵团的三大作用。围绕上述目标,做好“六大转变”。
(一)对团场考核办法的转变
任何一项考核均是对完成最终任务的管理手段,全师对所属单位的考核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分为三个层次,即师考核团场,团场考核连队,连队考核职工,考核也好,检查也好,最终目的是实现职工增收,团场增效。我们的考核办法还需进一步完善,如考核后奖励多、处罚少;考核中对发现问题追根溯源少,整改落实少;考核中包括检查评比中缺少综合比较效益优先的科学机制;考核中缺少对职工遵章守纪、诚信评价、违规处理的考核内容,使团场和职工两个经营主体的管理内容在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制约关系中部分内容缺失或落实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今后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团场对连队的考核应依各连队实际,重点完善农业生产阶段目标管理内容和标准,使年终目标能够完成。二是连队和职工如何能拥护团场的考核办法,如果一个考核办法连队和职工经过多方努力指标仍无法实现,该办法既使执行也会是夹生饭,其结果不但不利于工作进展,还有可能贻误工作。三是连队对职工的考核办法应结合兵团特殊体制和当前团场发展实际进一步将种地人员分类后考核,如职工一类,临时从业人员承包一类,私人大户承包一类,对职工建立农业生产出勤考核和诚信公示制度,以便年终以职工劳动态度和诚信程度、职工家庭状况为依据制定阶段目标考核办法,接受职工(职代会)的民主监督,表彰优秀职工,督促后进职工,将好吃懒做、无事生非的人员分流出去,逐步建立起一个和谐连队。师对团的检查考核适当宏观一些,团对连,连对职工的考核应该全面细致一些,逐步形成一个职工对连队负责,连队对职工负责,团场对师负责的考核系统。
(二)产值总量和经济效益并不是同增同减的对应关系,这两个经济指标都很重要,在计划经济时代往往只重总量不注重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经济效益好坏是衡量一个团场经营成果和职工收入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师农业生产上,单位面积所产出的年收入是师、团、连和职工最关心的核心经济指标。先进适用技术,低成本高收益的措施,提高劳均创造效益的先进装备,优良的低价格高产量的优良种子将一直是我们选择的目标。
(三)近年来,师党委按照兵团党委的要求加快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并安排条件较好的131团和124团高泉区进行大胆试验,取得了很多好经验,131团依托区域、番茄酱厂及糖厂在奎屯的优势,加大了甜菜和酱用番茄的种植力度,依托劳动力丰富资源和城市消费需求增加了蔬菜瓜果设施园艺和线辣椒种植面积,压缩了产品管理难度大的棉花面积,通过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生产形势和经济效益,七师种植棉花已有几十年的生产经验,平均是两年盈一年灾,一年平,其中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加之连续多年连茬种植棉花,使土壤有机质肥力下降,病虫害增多,棉花品种多而杂,形成了不良的农作物倒茬恶性循环。所以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好处:
1.全师耕地资源可以得到休养生息。如果全师三分之一以上面积全部倒茬种粮食、油料作物,全师棉花地可以三年轮作一次,则土壤中棉花病虫害会大量减少,有益于棉花生产的有机质和各种微量元素会大量增加,作物种植和管理进入良性循环,棉花和其它作物的病虫害影响会很大程度减少,较容易使七师种植业降低种植成本,减少投入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由于扩大种植粮食和油料等机械化程度高的作物,可以使劳均种植面积扩大,玉米劳均可以种100-150亩,油菜劳均可管理200亩左右,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可以保证收入低的职工有地种,当前粮食和油料作物市场价格在持续走高,也是国家支持补助产业,团场种植这类作物同样会实现职工增收,团场增盈的目标。这样七师可以杜绝共管田,同时也不会产生大户承包大面积棉花的不正常现象。
3.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可以给畜牧业供应大量饲草料,有利于七师畜牧业快速发展,团场通过澳牛核心群的养殖,提高效益获得较好的稳定收入,同时可以带动职工养牛业的发展。
4.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大宗农产品统一管理和收购,师里供销单位积极联系郑州粮食交易市场,依各团粮食外销总量可以统一将粮食销往国库或外省,并享受国家粮食补贴各种政策,产、供、销可以有机结合,另外可以招商合资引进部分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增加团场收入。
5.由投资承包转为全部生产资料自理才能将兵团“1+3”文件精神落在实处,全面落实这一文件的关键点即是生产资料全部自理。只要坚持这一点,很多当前团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其优点是:
(1)职工种地自己拿钱自己交售产品,除上交土地费之外其余的产品全部是自己所有,流失和其它人倒卖的产品全是职工个人的,真正做到了产权明晰,各团棉花产品不存在流失问题。
(2)职工种地自己拿钱,将大大提高职工管理土地的责任心,如果团场帮扶职工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将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有利于转变当前催种、催管、催收的不正常关系,直接缓解干群矛盾,建立好和谐连队。
(3)可以理顺团场与职工两个经营管理主体关系,团场从种地投入的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中解脱出来,团场供应的大宗生产资料逐步由职工自立比较价格和质量后选购,同时依市场变化中的价格收购大宗农产品,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将会极大提高。
(4)通过落实生产资料自理,可以加强对职工的诚信教育,通过自理到位数量调整职工种植作物种类,资金多的种棉花,拾花劳力自接自管自己兑现拾花费,无法保证接劳力的全部由采棉机收获,以降低拾花成本,减少职工负担。资金少的职工自己选择其它作物种植,没有资金的职工由连队统一管理种小麦、玉米及油菜,保证其劳有所得。通过分类管理可以使职工劳有所得,不劳者不得,理清了职工队伍。要坚持生产资料自理必须彻底断掉团场对职工小额贷款的担保。
(5)使职工由政策性收入向效益性收入转变。首先应加强职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适应能力的教育,由职工十分依赖团场转为不依赖团场应该有一个过程,当前国家给职工很多优惠政策,全师各单位应不折不扣落实到职工头上,同时团场要积极引导职工种植附加值高,市场受欢迎的农作物,团场还应培养职工搞多种经营,如养牛、种温室蔬菜和果树,使职工收入多元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给职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只有职工合理收入途径多了,职工才能安心在连队生产,才能完成好团场维稳戍边的长远大计。现在连队职工养鸡养牛还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连队治安环境、职工勤劳程度、职工无长期扎根思想等,职工的财富是由小积累多的,职工富裕团场才会强,七师才会稳,才能建设好和谐社会。
6.七师要从行政指令型转变为引导服务型是正确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近年来,所有为团场服务的职能部门已有较大改观,但还有一些方面需改进,如师农业生产检查考核办法应进一步完善,农业团场考核办法应比照效益和团场社会发展综合指标进一步完善,农业部门多协调、多示范、多引导,对团场农业生产具体工作应以指导为主,检查为辅,由此使师、团、连的干部职工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发展好七师的农业生产。
学校科学定位, 是学校在近期和中长期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标准、科研规模、科研水平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思考。学校的科学定位, 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定位, 可以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作用;可以实现学校办学资源、财力、人力的最优配置;可以明确教师队伍建设中培养、引进和调整的实际目标;可以把学校领导的精力集中到抓主要任务上来;可以促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可以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社会服务水平;可以提高学校在同类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
学校的科学定位必须以高校的分类标准为前提。目前, 我国高校习惯上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教学型大学, 以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大学为代表, 主要培养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 以满足社会当前的急需, 强调技能培训;第二类是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或称应用型大学, 主要培养应用技术的高层次开发人才, 以满足社会需要, 强调在某一领域有一定能力;第三类是研究型大学, 以研究生教育为主, 是精英教育, 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各类高层次专家等会从这类学校走出来, 以满足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强调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 由于我国尚未颁布高校分类的定量标准, 因而各高校还难以准确确定本校所属类型, 更容易造成部分学校在定位上攀高、求大、求全、尚名、逐利、趋同等倾向和现象。
那么, 高校如何科学定位呢?或者说高校科学定位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要根据国家和学校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要求。在大的高教体系中, 每个学校的具体任务是按照国家宏观规划, 由学校主管部门确定的。其次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学校确定近期和中长期奋斗目标, 必须认真分析自身条件, 不仅作纵向比较, 更要在全国、全省范围内作横向比较:一要看教师队伍的实力;二要看学校各学科在全省、全国处在什么位置;三要看本校的实验设施能承担哪一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四要看学校综合实力在全省、全国同层次学校中处在什么位置。显然, 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要求和学校自身条件, 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从学校讲, 只有立足本层次、办出学校特色, 使学校位于同类学校前列, 才可能争得国家和主管部门支持, 向更高层次奋进。
各类高校要坚持正确定位, 发挥优势, 错位竞争发展。一个学校要有自己的优势。即使没有自己的整体优势, 但是在某些学科、专业上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完全可能的。错位竞争, 这个“错”字是交错开来, 在各自层次上、各自类型上开展竞争, 这是科学有效的。各个高校应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 根据分层分类争创一流。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发展, 高校必须特别注意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 坚持“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 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高校坚持以人为本, 最重要的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现在一般的大学, 都讲有三大功能, 有些重点大学、世界著名大学讲五项功能。三大功能是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五项功能是指人才的摇篮、科学的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本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桥梁、思想库智囊团。但我们必须看到, 无论是三大功能还是五大功能, 人才培养职能始终处于根本性地位。从大学发展历史看, 大学最初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 其他的功能都是在人才培养职能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 人才培养是根, 是源, 是大学这一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根本性所在。因此, 每一所高校, 都必须在以坚持人才培养作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其他社会功能。
第二, 育人以德育为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 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 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 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 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塑造, 必然导致片面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教育学生, 首先学会做人, 道德人格、道德品德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难, 更根本、更重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能做好任何一件事。一个人即使志向远大并有实际行动, 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思想品德, 也难以成就事业。一个人只有德才兼备, 才会使理想、信念、道德、责任升华。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坚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第三, 要尊重学生, 服务学生, 依靠学生。
尊重学生, 就是要由“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传统的师道尊严要让位于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正确认识并尊重学生的地位和权利,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尊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多倾听学生的建议, 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 使其参与到教学、科研等诸多环节之中。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欲望, 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服务学生, 就是要有服务学生的思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指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项工作都应服务、服从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 指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对所有学生的成人成才负责,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都应服务、服从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依靠学生, 就是要真正树立起实现教育教学目的要依靠学生的思想。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科学理论都告诉我们, 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人才成长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才能达到, 并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就一刻也离不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离不开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加强。
(二) 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要求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 要将人才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是任何组织发展的四大主要资源, 高校也不例外。在这四大资源中, 人力资源是主体性资源, 是最本质的和最核心的因素, 尤其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特征表现得更为充分和明显。
第二, 要将学校的发展与人才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学校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也应当是学校人才发展的过程, 两者应该是统一、协调的, 否则学校的发展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人才的发展也是缺乏条件的。学校人才发展的过程, 不仅指人才队伍整体数量的增加、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 而且也包括人才个体自身的发展。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理念更为现实、具体的体现, 应该予以特别重视。因此, 高校要为教师本身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使他们真正感到这里是干事业的地方, 是能干成事业的地方。
第三, 在学校管理中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
高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最关键的是要实现管理理念的更新, 推进人本管理, 以教师成长、发展为本, 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管理的民主性。首先要推行情感管理, 从情感上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事业发展, 更要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环境, 使教师感受到校园充满爱, 学校就是家, 从而热爱事业, 热爱学校, 热爱学生。其次要推行激励管理, 充分肯定教师工作, 加强情感交流, 使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让不同教师从不同层面得到满足, 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最后要推行民主管理, 变领导决策控制、教师被动服从为领导组织教师参与决策控制、教师自觉服从。要推行校务公开, 让教师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让教师体验参与价值和主人翁地位, 增强对决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提高决策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调动教师执行决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发展, 高校必须统筹兼顾, 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
第一, 要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比较落后, 比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还是相对不足的。最近几年来, 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是表现在规模扩张上, 用很短的时间初步实现了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向转变。到2007年, 普通高校招生数达到566万, 在校生达1 885万, 毕业生530万。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 办教育不讲效益是行不通的。适度的规模扩大, 可以使生均成本降低,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可以获得规模效益。然而, 规模扩张需要相应的内涵建设来支撑。内涵建设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内涵建设的目标是抓教学质量、抓管理服务水平、抓学科支撑、抓教育教学资本积累、改善、优化和品质的提高。办学质量是每所学校的生命线, 高校必须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 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 要始终把坚持办学质量放在第一位。高校的办学规模要量力而行, 适度发展, 做到规模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只注重规模发展, 不主动抓内涵发展, 就会形成低水平、低质量、低效益、无法持续的“短命发展”。所以必须处理好“量”和“质”的辩证关系。下工夫狠抓内涵建设, 使内涵建设跟得上规模扩张, 形成规模与内涵的协调发展, 才能形成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第二, 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管理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全面发展。促进高校全面发展, 提高办学水平, 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相互关系。
培养人才是高校工作的主题, 是高校工作的根本。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两个支柱、两块基石,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教学是学校永恒的中心工作, 科研对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因此, 高校要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 处理好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关系, 要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当前, 我们要特别注意克服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该是“相长”的, 即教学促科研, 科研促教学, 二者协调发展, 相互促进。
管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管理是发展、改革的基础和保障, 管理好了才能有发展的成果, 改革的效益。一所高校的硬件建设是重要的, 但管理上不去, 就不能发挥作用。高校各级管理人员, 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 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管理上来, 要严格管理, 敢于管理, 善于管理;同时适应发展的形势, 积极转变管理思想, 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完善管理制度, 改进管理方法, 运用先进管理手段, 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以此促进教学科研的全面发展, 从而最终实现高校和谐发展。
第三, 要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中全面提高与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
学科专业建设在高校战略与发展过程中是重点, 对高校跨越式发展起着关键和核心作用。一个学校的学科状况,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学科要不要发展提高, 不能仅仅看其竞争能力, 而且还要分析其存在价值。为促进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 为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为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化培养氛围, 很多即使是当前不具备优势的学科也有发展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 需要全面提高学校各学科的水平。但是, 另一方面,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为了保持学校的学术水准、竞争能力与良好声誉, 又必须实行重点突破, 最大限度地提高部分可能是很少一部分现有学科的水平。
因此, 在学科建设中, 我们认为, 一是要全面提高学校现有学科的水平。二是学科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筹和协调, 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三是继承发展好传统优势学科。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传统优势学科, 必须做好传统优势学科的继承发展, 这样高校才有坚实的根基, 其发展才能形成有本之源, 持续延绵的态势。三是重点发展能够体现学校的学术水准、竞争能力与良好声誉的学科。四是注意培育新的增长点。时代在发展, 高校的学科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必须紧贴时代、社会的发展, 培育新的增长点, 以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 并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五是, 学科建设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能盲目追赶潮流。六是学科建设要体现特色。发展特色也是高校跻身于先进行列的重要战略。
第四, 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关系。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的加快,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间竞争的加剧, 高校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 就无所谓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样, 这一指导思想要贯穿高校工作的全部和全过程, 我们必须一心一意谋发展。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高校发展中的问题。要改革、要发展就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 什么事也做不成。我们要在稳定中推进高校的发展, 在稳定中推进高校的改革, 在改革发展中促进学校的稳定, 维护社会的稳定。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发展, 高校首先必须科学定位。其次, 必须特别注意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高校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坚持“两个为本”, 即“教育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办学以人才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第三, 高校必须统筹兼顾, 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 即: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 教学、科研、管理之间的关系, 学科建设中全面提高与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科学发展
注释
1徐放.苏北高等教育发展初探[J].江苏高教, 2003, (5) 90.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在旧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刻度,那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围绕这一指标,教育的功能被弱化,单一化,简单化。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培养的接班人,是不能够达到知识经济时代下激烈竞争的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的;是不能够达到自身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样才能有效打破这一教育短视?那就是要在根本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学校教育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学校教育的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学校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学生既是学校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生活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对自我的管理,包括对时间的管理和对行为结果的管理。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才能内化知识,增长能力,才能在学校生活中获得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体验,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因此,学校及教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从旧有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代理人、管制者,转变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引路人和服务者,引导而不代替,真诚地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能以我为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不断进步。
2.学校教育要贯穿人文关怀。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不仅局限于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习得,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需要,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要看到的是,学生不是学习机器,而是鲜活的,有充沛感情和活力的,能产生情绪需要并寻求心理满足的青年人。在这样的年龄阶段,能影响其一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态度即将形成,可以说,教会他们做人比教会他们做题更加重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品德高尚,态度阳光,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落实在学校教育中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1.全面发展。首先,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忽视、不歧视,不放弃,充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有教无类;其次,学生的发展要全面。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在习得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技能、品德、情感、意志力、社会交往、公民意识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其在德、智、体、美、劳、心、情、意、行、交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再次,在学校教育中,还要重视其个性发展,开展形式多样又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不以规范教育扼杀偏才怪才,使学校教育多元发展。
2.协调发展。要实现学生德才的统一、知行的统一、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更加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性,学校应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能辨证分析外部环境,悦纳自己,有较好的意志品质;要重视培养实践精神动手能力,倡导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抛弃那种好逸恶劳又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要重视学校教育面向社会,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把自我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3.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关注的不仅僅是阶段性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割裂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而要从整体出发,从长远出发。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考评学业的阶段性考试成绩,它绝不是教育关注的全部。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培养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培养对生活学习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能力,能进行积极的人生规划;培养和谐意识,与团队,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科学方法指导我们要以此方法设置学校教学课程。
应试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升学率却关系到学校教育的社会评价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学校杀鸡取卵,急功近利,在课程设置上只突出应试科目,这与科学的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在实践教育体系中,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成才,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课程设置上要统筹兼顾,更要凸显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弘扬人性的真、善、美,把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作为教育目标,使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育人”的使命和任务。
可以肯定的是,以上的一些关于科学发展观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思考必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化和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也将会在不断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和我的学生们一同成长、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时候,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伟大的实践,呼唤并产生伟大的理论。8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亲自指导和带领全党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既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指导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并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因为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才找到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政权,缔造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取得了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和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演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概括新的实践经验,探索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传承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并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发展思想,吸收了国外发展观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依据我们党和人民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中,既包含着实践上的历史联系,又包含着思想脉络上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体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趋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看,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它们都以中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作为根本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前提,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作为现实根据,并且是以其前者的思想范式和原理原则,来指导和规范后者的探索、产生与形成,而后者则又以前者为起点、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对前者的继承、深化、发展和超越。以科学发展观为例,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处于承前和深化、发展和超越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来贯通、解读和整合。因此,尊重和珍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这种独特的历史地位,才能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领会其精神实质,掌握其思想精髓,从而自觉地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夺取新胜利。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具有统领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因而也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理念。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邓小平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从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贯彻十六大确立的主题,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包括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主题,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走自己的路”这一探索主题,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并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格局,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全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奋斗。邓小平说过:“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项长久性的主题。对它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思想,成于邓小平理论,发展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而且还要我们一代一代延续和发展下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着力回答了关于中国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既体现在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又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当之无愧地赢得了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这条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荣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的系统性,对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发展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虽然我国的人民生活与生产力状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2012年,宣传部门在学校、医院领导的正确指引下,紧紧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对外积极协调媒体,通过积极的正面宣传报道,树立医院良好社会形象。对内进一步夯实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医院内涵和品质。
2012年,我们在各级媒体发稿数量稳中有升,同时更注重宣传质量,在多个领域和层面展开突破。中央电视台1、2、4、9、10套以及新闻频道,凤凰卫视、上海东方卫视、香港大公报、健康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及省内媒体发表(播放)稿件10000余篇(次)。
一、内宣工作
首先,我们进一步强化了为临床服务意识。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激烈,临床专家也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我们主动和科主任、医生建立联系,寻找宣传线索,挖掘典型病例,专科特色,并且和媒体进行及时沟通交流。通过宣传提高了科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我院针灸科周凌云教授发明的“眼部内刺与透刺法”、“电针眼外肌穴”方法,对治疗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复视、斜眼等眼肌麻痹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我们把这一技术在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患者慕名而来,甚至吸引到一些国外患者前来就医。
俄罗斯的奥丽娅、以色列人的丹本卡南治疗前与周凌云教授合影
第二、进一步加强全院职工对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国内各大媒体播出宣传我院的专题节目时我们短信通知全院科主任、护士长组织收看,引导科室积极主动宣传,同时,增强了职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也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
第三、建立新闻报道奖励政策,奖优罚劣。为了鼓励全院科室积极参与宣传工作,医院将宣传工作作为临床科室加强学科建设的一项必要任务,并纳入临床目标综合目标考核评比。根据每年科室及个人宣传的质量评选宣传工作先进科室及先进个人,先进科室获得的10分奖励纳入每医院综合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系统,先进个人给予证书及
奖励。若科室出现负面报道则扣分。
第四、加强医院网络宣传力度,拓展医院的宣传渠道。
进一步加强了与好大夫网、搜狐健康网、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合作,利用对方网络平台,积极宣传我院形象。在好大夫网上,为我院二十余个科室建立在线平台,为700余位专家开通个人网站,全年通过网络转诊患者200余人次,回复患者提问近3000余次,收到良好效果。今年在院内网开辟了“全力救治最美女教师”、“学习贯彻宣传十八大精神”等专题栏目,营造了一个学习、贯彻和落实十八大精神的舆论氛围。
第五、配合医疗、教学、科研、护理等部门积极做好宣传和资料整理工作
主动与各科室联系,及时了解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并进行宣传报道:工作中发扬团结友爱,相互协作精神,为与临床科室撰写宣传材料、拍摄宣传片等,帮助职能科室(护理部、药剂部等)编辑出版工作简报,受到医院好评:协助各科室举办学术会议及继续教育班,参加国际国内、省、市学术活动30余场,为活动拍照、录像及宣传报道,配合医务部门深入边远乡村义诊10余次,并进行了广
泛的宣传报道。
第六、通过院内文化载体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院报、简报、网站、电子屏幕、文化长廊及各科室宣传栏的作用,及时向群众宣传医院提供的新的服务信息、专家信息等,感受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同时运用这些载体将医院发展状况、文化建设等信息传递给全院职工,营造医院良好文化氛围。
1、我们将2011医院工作总结制作成视频,突破了传统的旧模式,在总结大会上,院长做工作报告的同时,LED屏幕上同步放映视频,让全院职工耳目一新。视频
2、按着院领导的指示,我们把获得2011各项奖励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拍成照片,制作展板,在医院地下文化长廊展出。以此激励和号召全院广大职工向这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学习,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推动医院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照片
3、在救治张丽莉过程中,出版“救治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专刊”二期,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全院职工展现了我院医护人员救治张丽莉的的精湛医术和无微不至的护理。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编辑出版了“科学发展铸就五年辉煌、齐心协力谱写一院新篇章”专版,展示了十七大以来医院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图片
第七、积极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哈医大一院院报》已出版179期,是全国优秀院报。2011年末我院承办了第五届全国文化建设学习班,来自全国50余家医院领导及同行参观了我院,对我院开展的文化建设给与充分肯定和赞誉。201
2我院荣获第四届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出院后,在院领导的指导下,我们编辑,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爱的延续》一书,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哈医大一院医护人员救治张丽莉的艰难历程,内容丰富、详实,情节生动、感人,图文并茂。书中既有对救治过程的叙述,也有一线医护人员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既介绍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大仁大爱,也表现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高尚的情操和顽强的意志,是表现医护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一本好教材。院报、简报、网站、地下长廊照片
书的照片
二、外宣工作
第一,进一步强化了新闻采访制度,规范记者在医院采访活动。医院是社会的缩影。一些伤亡事故、爱心救助、突发事件经常使医院成为媒体记者关注采访的对象,仅今年我们日常接待记者采访就达2000人次。为使这项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既协助媒体工作,又维护医院利益,我们进一步规范了媒体采访制度和流程。(流程图)
第二、建立统一发布制度,保证医院正常医疗秩序。
象香港游客吉林车祸、辽阳街路面坍塌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大批记者涌到医院了解伤员情况,我们请示院领导指派特定专家接受媒体集中采访、并以第一时间形成文字通稿介绍病情,介绍医院积极救治情况,提供给媒体。这样既配合媒体工作又宣传医院,同时维持医院正常医疗秩序。
(照片)
第三、聘请媒体记者作为医院行风建设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为医院发展建设提供建议和想法,同时增进了友谊。
(照
片)
第四、及时宣传高新技术,传播医疗信息,树立医院形象和品牌。医院中的每一个医疗信息都与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及时地借助媒介宣传医疗新技术和治疗手段,为社会和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连体婴、魏德安视频
第五 关注弱势群体和人物,塑造医院慈善、公益的社会形象。保罗 第六、利用媒体关注的事件,充分展示医院形象,提升医院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如媒体大力宣传张丽莉感人事迹时,我们同时提供素材,积极宣传医院和医护人员,在整个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医护人员高尚形象。(刘延东照片等)
第七、利用健康日和学术会议开展宣传活动。今年我院举办20余次学术报告会、12个健康日活动。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义诊咨询活动。为扩大影响力和患者群,我院提前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通知社会和广大患者,并将活动内容积极报道。健康日义诊照片 如:为迎接第六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我们根据此次活动的主题“糖尿病的教育与预防”,与内分泌科共同策划了“蓝光行动”等系列活动,由内分泌科6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义诊医疗队,在我院门诊、索菲亚广场开展糖尿病防治宣传、免费义诊、发放宣传材料、点亮蓝光等一系列糖尿病宣传活动。
内分泌科的医护人员同糖尿病患者高举蓝色丝带,组成代表糖尿病患者希望的蓝环标志,组成心形图案,象征着医护人员和患者心连心,共同关系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此次蓝光行动,共免费诊治患者1500余人,发放宣传手册近5000册,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糖尿病防治和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八、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等媒介做好院外宣传。如,我院与省电视台《新闻夜航》联合开展了“夜航社区行”活动,新闻夜航邀请我院的专家团队每周举办一次进社区送健康,受到老百姓的强烈欢迎,活动从5月一直持续到9月。专家进社区活动,不但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4个视频
第九、借助媒体大力宣传医院扶贫义诊活动,扩大医院的影响力。照片和
(眼
科)
视
频
第十、围绕医院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组织、策划大型宣传活动。
如近期我们策划的以三氧化二砷发明人张亭栋老师80岁生日为契机,举办三氧化二砷造福人类40年研讨会,从而进一步宣传医院、宣传三氧化二砷对人类的贡献。张亭栋视频(2个)在活动中我们与龙广合作,从邀请专家、设计邀请函、舞台搭建、生日蜡烛、生日蛋糕、鲜花、节目等等都进行了精心策划和设计,同时邀请15家媒体莅临了晚会现场进行宣传报道。邀请函等照片
在开展学雷锋活动中,我们策划了学雷锋系列活动践行雷锋精神
1、精心策划组织“爱心送给奉献爱心的人”活动,为龙广交通台127名爱心车队队员及路况信息员进行了义诊和免费体检。前期,我们针对司机的职业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了相关的检查项目。为每位路况信息员拍照,采集信息,设计制作爱心卡。设计制作了印有“爱心送给奉献爱心的人”背景板,启动仪式上院领导将“爱心卡”发到爱心车队队员手中,持有“爱心卡”队员及其家属在我院享受就诊优先等待遇。爱心车队队员激动地说,感谢哈医大一院,我们会将这份感动和爱传递 2、2、和学生党总支联合开展青年志愿服务队到哈尔滨市福利院献爱心
3、和研究生党总支联合开展到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义诊
4、和院团委联合组织青年志愿者在门诊开展服务活动。
三、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化的时代。我们每天知道的社会突发事件几乎都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了解到的。我们看到听到的事情都是通过媒体加工、处理过的事实,即媒介化的事实。所以正确对待媒体、协调好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消除媒体负面报道、充分发挥媒体正面宣传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举例一;我院323实习医生被害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及时介入调查,定性为是一起“偶发治安案件”,凶手是“激情杀人”。但有些不负责任媒体以医患纠纷为导向错误地引导舆论。为防止恶意炒作,在学校、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下,我院立即将事件经过形成《情况通报》,通报给各大媒体,并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上发布。特别是在新华社、人民网、健康报等国家级重大媒体进行客观公正报道,及时澄清舆论,控制住局面。其间,包括湖南卫视、南方周末、上海东方早报等省外四十多家媒体,以医患矛盾的角度纷纷来到医院要求采访。我们一一耐心接待并婉言谢绝,并尽量取得理解和支持。
为及时扭转被动局面,把危机事件变成医院正面宣传机会。我院积极与中央电视台联系、沟通,最终,连续两天在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做了两期专题节目,树立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视频
2012年6月我院应卫生部邀请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媒体沟通培训”并在大会上做了题为《3.23事件中如何应对媒体》经验交流,来自全国60余家部属部管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照片 突发事件小结
1、要敢于正视媒体,不逃避,一个口径,一个声音面对媒体。
2、要保持头脑清醒,掌握与媒体沟通的尺度,避免成为媒体炒做的焦点。
3、因势利导,借助媒体的优势,抓住机会,更加鲜明地树立医院良好的形象。
举例二;救治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是全国瞩目的人物,5月13日转入我院后,众多记者踏至而来。
张丽莉在我院住院的113天,积极救治的同时,我院积极开展媒体接待和协调工作,及时发布信息,有效引导舆论,共举行三十次新闻发布会。照片每天接待省内外媒体,采取集中采访、公平对待、化解媒体间矛盾、及时沟通、赢得理解的原则,既让媒体有了发稿的“粮食”,又积极宣传了医护人员的辛苦和无私奉献。我院先后接待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大公报、光明日报等省内外50余家媒体1000余人次采访,协助媒体报道10000余次,充分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经过医护人员努力,张丽莉在我院得到了最积极有效的救治。在转入北京康复之前,我院以欢送丽莉老师,祝福丽莉老师为主题,组织省内二十多家媒体参加欢送会。为我院成功救治张丽莉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让我们再重温那激动温馨的时刻。
2013年,我
四、在积极进行正面宣传的同时,全力以赴平息负面报道
在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中,以及医院各个环节工作运营中,患者经常以向媒体投诉的方式向医院施压。为此,我们宣传部门积极协调
媒体,提供真实材料,以真诚的态度赢得媒体的尊正理解和信任,从而避免负面报道的产生。全年无负面报道,避免了由此引发的医院在全国医疗界造成的负面影响。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聿怀初级中学 罗纯芝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是一次与时俱进的伟大超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它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激情、学习气氛浓烈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环境。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使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来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以 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师要确立服务意识,树立服务育人,服务管理的思想,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以科学发展的观点统领教学,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全体学生的一切。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特别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本身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 进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认真批改、耐心辅导、全面检测和科学评价,发挥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新定位,积极营造融洽、平等、民主、协商的课堂气氛,努力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新突破,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敢于创新和探究。教师应该是导演的角色,学生是演员,只有演员入戏才能把戏演好。学习就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摒弃其他的坏习惯,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而设计,为了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展开,出发点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落脚点也是全体学生的发展。
2、要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让学生能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发展自己。对教师来说,就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用平等心对待学生,老师“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建立一种信任的平等关系,很多棘手问题会应刃而解,可能你体罚都解决不了的事情通过深入的谈心,师生彼此理解,不但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交心还令师生关系更近一步。师生间的年龄差异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致,这时老师应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用心理解他们,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出病症,以便对症下药。
二、不断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又是肩负一项工作、从事一项事业的骨干力量,切实加强学习,具备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显得至关重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争做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示范者,那就要做到“真学、善思、会用”。
1、真学,就是真正学习,发奋学习。业精于勤,厚积薄发,无论学业,还是事业,大抵如此。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一种 成长途径,你就会静下心来,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挤时间学,抢时间学。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我们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此外,还要从历史中学、从他人中学、从实践中学,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我们如果多学习一些新知识、多掌握一点真本领,很可能会使自己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家手。
2、善思,就是善于思考,注重总结。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总结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一个问题善于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全局、从个性到共性、从静态到动态的思考。善于思考的真谛在于,掌握现象,领会实质,而不是学而不深、学而不精;深入细致、入心入脑,而不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3、会用,就是善于学以致用。要把学到的科学理念、教育理论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条正确的理念。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一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只有让每一个同学都融入到班级的这个大集体中,才能发挥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力量,才能有长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要在“教书育人”的职责上下真功夫,在实际细节上渗透体现,不断扎实工作,切实提高教科研水平,进一步改变工作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重塑教育者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无私奉献,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精神融入实际工作当中去,着力提高推进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学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幸福校园新发展。
1、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很大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 境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良好的师德在学生和家长心中都是受到十分的钦佩和尊敬的。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2、教师还要有奉献精神,要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教师这一职业只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把科学发展观和奉献精神结合在一起,那么就是一个成功的、高尚的、受人尊敬的教师。要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履行职责,敬岗爱业,勤奋扎实。与对工作充满激情和渴望紧密联系的,是每一个教师对自身定位的理性态度。对自身准确定位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地了解自我和形成合理的期望值。即对自己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判断,合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对待名利得失上保持淡泊的心态,有“不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也不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堕其志”的境界。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进入21世纪, 尤其是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以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来, 我们面临着建设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挑战。在政治方面,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但是国际上也存在着局部的民族与国家间冲突、恐怖主义的威胁;在我国, 由于一些方面还存在着少许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宜的现象, 所以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并行, 力求达到政治民主化, 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定有序的国内环境。在经济方面, 我们面临着科学技术信息化带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 世界各民族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经济关系作为基础关系影响和派生许多其它的社会关系;我们国家已经基本完成经济体制改革, 正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在文化方面, 由于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影响, 西方文化不断的涌入, 引发了西方文化中物欲法制自由至上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至上的冲突, 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冲突。
这些变化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只有深入分析现在的时代环境, 才能对当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做出正确的分析, 进而找出当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对策。
2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2.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象发生变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 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特点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 主体意识强, 集体观念弱。在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中,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主体意识增强, 注重自我, 崇尚自我奋斗, 追求自我设计。敢于否定教师教什么学什么的传统模式, 对思想和行为不是简单的接受、盲目的顺从和模仿, 而是进行质疑、抉择、思辨, 甚至逆反。
第二, 参与意识强, 辨别能力弱。由于主体意识的增强, 大学生做任何事都会不甘寂寞, 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 符合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都会积极的参与。但是, 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囿于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经验教育, 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是非性还没有体验或者缺乏较深的体验, 对一些事务的认识还浮于表面, 辨不清事情的真假、善恶以及危害, 导致有的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 误入歧途, 毁了自己, 害了别人或损害了国家利益。
第三, 享乐意识强、忧患意识弱。享乐是人的一种生理要求, 但享乐是有条件要求的。大学生是最富有想象的一族, 对于享乐的方式和办法也最能从他们身上体现。
第四, 时代感强, 责任意识弱。不同时代造就了人们不同的社会观念和精神风貌。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 充分认识到时代的特点和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 他们容揉到这样的环境中, 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但是, 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观念和精神风貌中, 虽然“旗帜鲜明”, 但只是随流而过, 不能明确自己该赋予什么样的责任, 该怎样去做。
2.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呈现滞后性
第一, 管理模式的传统化。目前, 高校学生管理基本上处于传统模式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组群准自我管理模式之间。与传统管理相比, 它比较重视班级群体管理, 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而, 这种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管理把学生只当作管理对象的缺陷, 尤其是没有把握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性。
第二, 实施方法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高校学生管理仍然是依赖于正规的金字塔管理系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他们基本上是向下传达精神、向上汇报工作。其中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且发挥较大作用的是院系学工组、学生会和团总支、班委会及宿管中心。然而, 他们的作用基本上也是监督学生是否违反纪律, 搞得好一点的, 班委会还会组织一些以娱乐为主的活动。实际上可以说, 基本上仍是进行外部控制, 而不是主动地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或经验指导和帮助学生成才, 更不能唤醒学生内在的创造之魂, 直捣其精神运动之根。他们只告诉学生“不准做什么”, 而不是指导学生“怎样做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成为人才”。
第三, 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除了少数学生干部有机会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外, 几乎剥夺了绝大多数学生培养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 即便是这少数的学生干部, 也只是学会了一些组织实施中的监督控制能力。
3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树立新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
高校学生工作应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还应以实为本, 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重实绩。学生工作要强化服务意识, 加大服务力度, 为学生服好务, 自觉主动地把各项工作渗透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关键环节中去, 要不断根据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真正把广大同学的兴奋点、注意点引导到学风建设上来, 引导到成才上来。因而, 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管理学生, 切实做好学生工作,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设立统一的学生工作机构
我国的大部分高校, 在管理上几乎都推行校院两级的“二级管理”体制, 学生工作职责分布于系、部、院、学生处、团委等几个部门, 部分职责还分布于党委的组织部、宣传部等相关部门, 由于职能重叠, 职责不清, 责任不明, 权力交叉, 在一些具体工作中相互扯皮, 推诿责任, 办事效率低下, 不能很好地发挥齐抓共管的优势和形成合力, 不利于学生工作水平的提高。高校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专门的学生工作机构, 统一行使学生管理工作职能, 形成点面结合的学生工作网络系统, 负责对高校各学生年级的各专业工作进行统一领导, 组织协调, 指导检查, 考核评估。建立这样的机构, 可以使高校学生工作精简统一, 职责明确, 运转协调, 达到有效管理, 也可以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3.3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
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人数大量增加, 现有的班主任、辅导员严重短缺, 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普遍存在着不齐、不力、不稳的现象, 而人才难求、待遇偏低和不受重视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因此, 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就必须从源头抓起。 (1) 要选留高素质的人才, 最好是让研究生和品学兼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辅导员。 (2) 要提高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各项待遇, 包括增加岗位津贴、把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在评聘技术职务时给予政策照顾等内容。 (3) 要关心和重视班主任辅导员的业务发展和学习工作情况, 为他们营造一个成长和进步的良好环境。 (4) 要进一步拓宽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出路, 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他们学习和进修提高, 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发展和进步, 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唯此, 才能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 把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管理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 在这种新形势下, 要分析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提出新的管理对策, 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特点,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明莉, 王立岩.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3) .[1]张明莉, 王立岩.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3) .
[2]李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6) .[2]李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6) .
一、着重把握机制创新的“第一动力”,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引领科学发展
思想解放程度有多高,发展空间就有多大。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精心谋划科学发展之策,凝聚科学发展之力,拓宽科学发展之路,以全面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引领科学发展。
一是创新服务科学发展的思路,大力提高服务水平。围绕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人民法院服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为区委当好参谋;坚持重大部署、重点工作和重要问题及时向区委汇报,依靠区委的领导,依靠人大、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有效解决法院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法院工作营造更加宽松、更加良好的环境;积极作为,开拓创新,以有为促有位,以干事促发展。
二是创新推动自身科学发展的方法,大力提高司法能力。按照“个人有特长、庭室有特点、全院有特色”的要求,调动全院的力量,集纳全院的智慧,全方面抓好创新。以创新推动工作落实,以创新促进工作发展,努力在全院开创一种亮点纷呈、创新作为、开拓进取的新局面。
三是创新法制宣传的形式,大力提高司法形象。弘扬时代主旋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公平正义基本价值理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独特的法院文化,增强司法公信力。认真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宣传解惑释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分清是非、辨别真假、消除误解,架起法院与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
二、紧紧把握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以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科学发展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人民法院的第一责任,法院要充分发挥司法的打击、保护、调节功能,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一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把“严打”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坚决打击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的刑事犯罪;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重大案件报告制度、社会风险预警研判制度,提前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二是切实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民事、商事纠纷案件,坚持调解优先的工作方法,加大调解工作力度,做到“判前多想一想,判中多讲一讲,判后多访一访”;妥善处理行政案件,多采用行政协调方法化解争议和纠纷,做到既监督和支持依法行政,又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切实解决信访难题。继续落实信访工作组织领导、信访流程运行、信访预防预警、信访司法救助、信访工作联动、信访考核奖惩六大机制,坚持院长公开接访,定期研究,推动息诉罢访。
三、全面把握审判工作的“第一要义”,以优质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服务科学发展
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司法公正,审判执行好各类案件,是人民法院的基本任务和职责。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稳定为前提、以和谐为目标,认真审理好各类案件。
一是高度重视案件质量。公正是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法官办理案件的首要价值选择。要坚持严格依法办事,高度重视案件质量,做到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准确,裁判处理公正,审判程序合法,法律文书规范,激励法官不断提高办案质量。
二是高度重视办案效率。增强效率意识,在程序合法的前提下,推行审限内提速,缩短办案周期;完善繁简分流制度,实行普通程序简易审、简易程序再简化;强化效率管理,实行“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大力增速提效;杜绝超审限和隐性超审限案件。
三是高度重视办案效果。坚持把化解矛盾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审判执行工作的始终,努力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加强调解工作,坚持注重调解、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既要解开事结、法结,又要解开心结、情结,全部案件都要做到胜败皆明,尽可能追求胜败皆服;延伸扩大办案效果,努力追求办案效果的最大化。
四、牢牢把握保障民生的“第一追求”,以亲民爱民作风落实科学发展
人民法院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把群众的诉求作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重点,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评判工作成效的标准,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一是大力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坚持克服冷、横、硬、烦的工作态度和敷衍应付、粗枝大叶的工作作风;开展“问情于民、问难于民、问计于民”活动,征求意见、查找不足,不断提高运用群众语言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二是积极提供便民服务。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引导群众采取理性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进一步加强便民诉讼措施,为当事人诉讼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依法维护弱势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诉讼指导、法律释明、司法救助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司法人文关怀,真正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是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发生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医疗费、保险费,解除劳动合同等案件,要积极稳妥处理,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要;有效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执行难”问题,避免出现矛盾激化现象。
五、深刻把握队伍建设的“第一要素”,以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法院队伍,是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的重要保障。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把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作为永恒主题,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一是鼓足干劲,奋发有为。第一,要树立“争”的意识、“创”的干劲,登高望远求发展。要有一种机遇稍纵即逝、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要有一种事在人为、干事有我、奋发有为的责任感,提升“精气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发展欲望。第二,领导干部要喊响“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的口号,带头拼搏实干。既要把握方向,掌握大局,又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抓好落实;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落实民主集中制,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班子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努力营造识大体、顾大局、互相欣赏、互相配合的良好氛围,以自己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影响、感召干警。
二是加强教育,提升素质。强化政治教育,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坚持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抓好业务培训,继续加强在职教育,鼓励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大力加强干警驾驭庭审的能力、引导举证质证认证的能力、发现客观真实的能力、释理明法的能力、应用法律精神原则解决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和裁判文书写作的能力。
三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现有制度进行补充、修订、完善,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案、管权的体系;注重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把制度的规范、约束功能和人文关怀紧密结合起来,让制度成为一种“信条”,让管理成为一种“关爱”;严格法院日常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规定,确保法院各项工作按制度规范运转。
四是严守“五条禁令”,抓好廉政建设。最高法院发布的“五条禁令”,条条都是“高压线”,条条都是“护身符”。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必须切实负起办好案子、带好队伍的职责,真正明白“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真正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干警;强化警示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强化监督制约,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管理监督,形成全方位、全时制的监督管理机制,对违纪事项一查到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五是以人为本,关心干警。把干警的利益放在首位。想干警之所想,时时刻刻掌握队伍的思想状况,解决好干警的现实思想问题;帮干警之所需,干警有什么需要,要第一手掌握,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满足干警的合理需求;解干警之所难,特别是近年干警數量增加较多,一些干警家在外地,要个别情况个别对待,真正关心、体贴、爱护有困难的干警,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院长
【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发展的思考】推荐阅读: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1-1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05-23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思想11-14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07-12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12-07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1-16
浅谈科学发展观的意义07-09
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