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精选9篇)
内容提要:中共十八大圆满落幕,会议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这 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使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更加完善、更加严谨。本文就从当代大学生角度谈论了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关键词: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这一历史性决策的重大意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社会大众认为,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觉”和“自信”。而十八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增加了最新、最鲜活的科学理论成果,这对于全党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我们都知道,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回答了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怎样发展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处于承前和深化、发展的重要地位。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都有着深刻变化情况下,又是怎样去对待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的呢?我觉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
第一,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我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第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可以有效的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一、科学发展观阐明了政治发展的性质及主体
1. 中国政治发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发展。
第一, 它由中国共产党提出, 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是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 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2]二是党的性质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它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通过科学发展, 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维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要求”[1]。另一方面, 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先进生产力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 它日益要求生产资料使用、占有和生产过程、产品等社会化, 进而分别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而这正是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三大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3];先进文化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而“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 具有深刻的影响”[2];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表明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一切都表明了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三是由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决定的,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1]。第二, 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 表明了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本身就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以它为基础建立的科学发展观也必然为社会主义服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把……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4]。二是“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4]。三是唯物史观既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又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三, 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即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 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 这表明其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
2. 中国政治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主体……是其成果的享有者”[5]、“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主体当然是全国各族人民”[5]、“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答应不答应。”[4]
二、科学发展观分析了政治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和领导核心
“政治发展……其推动的主导力量是代表着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1]。对此, 科学发展观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和领导核心。
从党的性质和宗旨看:一是它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能正确处理和协调人民内部矛盾, 凝聚和团结各族人民, 领导和推动政治发展,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6];二是它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能永葆先进性, 有资格去主导、推动和领导政治发展;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能掌握和运用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规律指导和促进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的嬗变必然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2];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将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成为领导核心, “共同利益……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1];三是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现阶段人民的最大愿望就是促进经济政治等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政治等生活需要, 从而主导和推动政治发展。
从党的地位和职能看:它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 夺权后, 其主要职能是利益表达、协调和整合, 是“整合的工具”、“整合导向型的党”[6], 这就要求疏通、扩大和增加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 使参与扩大, “政治发展就表现为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2]。同时, 要巩固执政地位, “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执政党……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发展”[6]。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它以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中国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能始终正确把握、运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规律, 制定、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使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断取得胜利, 从而领导和推动政治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们党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就有了科学指南。”[6]
从党的任务看:现阶段任务是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要求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而“民主是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7];其历史任务是实现包括政治解放在内的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 而“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政治潜能的全面发挥、提高和人在政治上的彻底解放”[7], 这要求推动政治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阐述了政治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性
“一个社会政治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2]对此:
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要求政治发展。
第一, 提出它的根本依据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这要求政治发展。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就表明了中国政治体制不完善, 且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将推动经济等发展,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1]。二是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要解决这对矛盾, 必须发展生产力, 从而推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展。第二, 提出它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这要求政治发展。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这要求变革和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而导致利益、权力和权利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即政治发展, “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1];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这要求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推动政治发展;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协调发展取得成绩, 但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差距依然存在, 这要求缩小各种差距, 导致利益、权力和权利等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即政治发展;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 但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这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而“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8]。第三, 它还汲取了当代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 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 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这要求政治发展。
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要求政治发展。
首先, 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这本身就包括政治发展。其次,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要求并包含政治发展。一是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包括政治需要在内的多方面需要, 这要求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而“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7]。二是以人为本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实现人权, 而“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3]。再次, 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这要求并包含政治发展。一是“全面发展, 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4], 协调发展, 就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见, 它包含并要求政治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做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 这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9], 而政府职能转变就是政治发展的内容之一, “在政治发展的内容中……也不能没有政府效率的提高”[7]。最后, 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而坚持统筹兼顾, 将导致利益关系, 进而导致权力和权利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即政治发展。
3.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而“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 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1];
社会发展导致利益群体和社会结构分化, 引起利益、权力和权利关系和结构的变革与调整, 导致政治发展, “社会结构的生存、转型、变迁给政治发展提供丰厚的动力资源”[7]。
四、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政治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从政治关系的变革与调整看:一是发展“以物为中心”调整为“以人为中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人们在反思发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把视角从‘物’转向了‘人’”[4];二是从只注重经济发展调整为注重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9];三是从不平衡、眼前和暂时发展调整为平衡、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四是从人统治自然界调整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调整为满足各方面生活需要。
从政治结构的变革与调整看:一是增加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级领导小组或办公室;二是成立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种社团;三是调整并扩大了各级党组织和政权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职能;四是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各地纷纷疏通、增加和扩大了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 并根据各地实情变革和调整了政治结构等。
对于政治发展形式,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监督机制”等形式。
五、科学发展观论述了政治发展的实质和目标
1. 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它提出的背景看:一是提出的根本依据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这既表明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又表明正处于初级阶段, 政治体制不完善, 要不断完善政治体制, 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是提出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而它在政治上的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 但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这就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 就是……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2]。
从其内容看:一是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这包括政治发展, 而中国的政治发展就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简要地说, 中国的政治发展, 就是要……不断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二是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和追求的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国家”[3];三是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要求要不断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 对于目标, 科学发展观指出:
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要充分实现人民民主和人权,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 归根结底是为了人, 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9]
六、科学发展观阐明了政治发展的主要措施
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加
强党的建设, 努力提高党的素质、领导、工作和执政水平、能力, 永葆党的先进性,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政治发展的关键, “政党一经产生, 便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推动近现代政治发展。”[7]
2. 以发展为第一要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快科技进步,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努力实现、发展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政治发展的切入点、着眼点和中心,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 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4]
3. 坚持以人为本,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
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政治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方向……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们几千年孜孜以求得出的共同结论”[4]。
4. 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和
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七、科学发展观是政治发展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政治发展的行动指南。一方面, 它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正确的价值标准, 即根据“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政治发展, 另一方面, 它又为中国政治发展指明了根本途径, 即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途径来推动,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4]、“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做, 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9]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5-375.
[2]王惠岩.政治学概论: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52-361.
[3]杨光斌.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65-375.
[4]《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编写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3-180.
[5]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93-107.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65-85.
[7]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8-428.
[8]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5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伟大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践内在的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它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发展的途径和手段。生产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中体现为主客体的对立形式。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立起人与人的分工、协作关系。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正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成为了社会存在物,创造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无疑应当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目标。但同时也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人的目的只是改造自然,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而不是要消灭自然,人必须与自然共存。所以,要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论述、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构成了马克思在发展问题上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胡锦涛总书记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如此系统的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首创的。“科学发展观”是这一全新发展理论的名称,它概括了这个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表明了发展观的本质特征——科学性,强调发展要尊重科学、符合客观规律;“以人为本”揭示出发展的目的是人,是发展观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民主和人权的更好的落实,是马克思的“人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观点的升华;“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强调发展的广度,要兼顾经济、社会、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发展不能单一冒进,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人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要求发展的比例适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的眼界审视发展的全局,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可持续”是说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保障资源再生。我们不能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幸福,而过度向自然索取,使自然不能再生。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没有可利用的资源,从而走向灭亡;“统筹兼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方法。它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方面,有效的保障科学发展观的实施。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出我们党经济建设能力、执政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的提升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走的是一条资本主义道路,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资本家个人疯狂的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外在没有控制和约束,导致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无法弥补,从而定期爆发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市场经济,加入了“宏观调控”这一味良药,从而避免了市场的盲目性,必将收到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效果。我们的改革开放就证明了这一点。从开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今,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领域的伟大创举。它改变了旧有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增,成绩令世界瞩目。这充分肯定了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性。但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存在的固有缺陷,我们没有完全克服;二、在某些领域市场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今后的市场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发展的核心,这是发展观史上的重大转向,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一致性。它明确了我们今后经济发展方式将由粗犷型、消耗型向集约型、知识性转变。环境保护受到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得以可能,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各个方面的发展齐头并进,协调一致。发展成了整体性的前进运动。不但造福当代人民,而且造福子孙万代。科学发展观解决了过去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问题,体现出我们党经济建设能力、执政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三、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史上的伟大变革
我国在过去改革开放的十几年中,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过快,精神生活相对落后、迟缓,在这个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也出现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极度破坏;个人自我膨胀,道德沦丧;拜金主义等。为此,竟然有个别人悲观的认为“科技的发展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的陷落”,进而荒唐的提出应该限制科技、停止发展,倡导回到男耕女织、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以便为我们的人文精神的回归保留地盘。
如果科学、理智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是必然存在和无法避免的;我国在过去十几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制度造成的,是可以消除和避免的。过去的发展之所以带来一些问题,其实存在着深层的客观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之时,我们的经济、国防等等各个方面实力都很薄弱。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过去的发展观把发展的核心定义在“物”上。即更多的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
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看到了这一弊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向西方学习。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方针,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相结合,创造性的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先进的体制下,我国的经济蓬勃发展,但其他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出现了一些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云南考察。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办法是统筹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论文摘要:
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代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来的新的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目前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代化;和平与发展
引言: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是振兴中华、指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而且具有重大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本文试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这一问题。
一、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从最广义的意义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它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追求人的解放,是旨在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足以消灭工农、城乡、脑力体力劳动三大差别,足以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从而使世界无产者和全人类都能免除繁重艰险的劳动,摆脱自然和社会任何形式的奴役,达到每个人都能全面自由发展,最终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曾被一度扭曲过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纠正。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已从价值目标上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更是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所阐述的科学发展观,更加直接、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追求已经开始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目标和基本原则。这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
其次,“以人为本”主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在现阶段,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最高宗旨,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就是为了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方面的需要。
第三,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人的解放。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如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当然还是要靠改革。我们就必须要选择符合人的本性的社会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等。
第四,我们今天的改革已经处于攻坚阶段。改革的深入发展,必定要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当前,如何消除贫富过于悬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解决贫困群体的生活困难等问
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影响社会稳定。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这一新发展,体现了人本关怀和文明进步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二、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在中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为第一目标条件下,在政策与战略策略上更容易和实施以人为出发点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中国在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是处在当今世界前列甚至在行动上是超前的。
首先,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在注重社会的公正性,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使改革成果为普通人民和广大的基本群众所享有,在一定意义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其次,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努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就必须要有一个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地处理人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警示意义。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选择一条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更好的处理人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降低资源消耗,杜绝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四,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自主创新性,更加自觉的走向独立自主的创新式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无疑是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要结合本国情况灵活借鉴,走本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之路的模式。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不致重蹈西方现代化走过的弯路,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意义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内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向世界发出的宣言和承诺。只有把这一思想推及到世界范围,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才能进一步彰显科学发展观的博大的思想基础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和谐为目标,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第一,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搞军备竞赛,不搞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三,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系。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
第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
共赢的地区环境。
结语:
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往往都是伴随着掠夺资源、对外扩张,甚至战争。崛起中的中国将以何种姿态融人世界,事关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为外部世界所普遍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回答。这处处都体现着促进世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带领党和人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
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卓有成效的创造中,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实践昭示我们,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 高校档案工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内涵相吻合。
高校是大社会中的小社会, 其发展本着“一切为了师生、为了一切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的目标, 高校档案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 其宗旨就是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和广大师生员工。“以人为本”中的人在高校档案工作中包含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服务客体的档案利用者;二是作为服务主体的档案馆工作人员。高校档案工作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工作要以服务客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努力满足包括广大师生员工在内的利用者对档案利用服务的需要, 大力拓展档案馆的服务功能, 发挥档案资政育人的功能。二是在关注档案事业发展的同时, 关注档案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状况。2008年9月1日实施的教育部令27号《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三条和江西省2012年2月1日出台的《江西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中均指出:“高校对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档案人员, 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 保障其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待遇以及其他有关待遇, 并 (可以) 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助”;教育部令27号第十二条和江西省《实施细则》第十五条中还指出“高校档案机构中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或者职员职级制, 享受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同等待遇”, 这些法规的出台就充分体现了对高校档案工作者的关心和关注。
2. 高校档案工作作为高校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
一是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理论。档案馆 (当然也包括高校档案馆) 是社会文化事业单位, 与图书馆、博物馆、文献中心具有相同的文化性质、同属科学文化机构。高校档案是高校整体文化的基石和宝贵财富, 它真实地记录着过去, 预示着未来, 是维护高校历史真实面貌的特殊事业, 是高校历史发展的结晶, 是各方面工作的长期积累, 它包含了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反映了教师、职工、学生各个不同层面的活动, 其内容生动多样、博大精深, 是取分。因此, 高校档案馆不但在档案文化建设事业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高校档案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档案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文化氛围日益活跃, 在营造育人环境, 主动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校档案工作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播渠道的功能, 就应牢牢把握住高校档案工作的特点, 秉承一切为了档案, 为了一切档案, 为了档案的一切的工作目标, 由档案馆负责具体实施涵盖档案宣传、业务指导、利用服务、爱教基地、库房保管、编研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方面面的工作, 使之有机结合, 积极有序、全面协调地开展, 可以说, 高校档案工作正是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着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
3.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直接形成”说明档案继承了文件的原始性, “历史记录”说明档案在继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时, 继承了文件的记录性, 因此, 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地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具有凭证价值的重要属性。那么高校档案就是再现高校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高校的变化、进步与繁荣的历史发展过程均在高校档案中得以体现, 高校档案所延续的是高校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承, 高校档案馆必须履行档案历史文化的传承职责, 将承载高校历史文化的档案保管好, 传承给后来人, 同时不断丰富馆藏档案资源, 发挥利用服务功能, 使高校档案既能满足广大师生和当代社会利用服务的需求, 又不影响后代对档案的需求。高校要在发展历程中探索,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 也必须回看走过的发展史, 借鉴同类高校经验, 吸取经验和教训, 这些都可以在保存的档案中找到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档案和档案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 档案学理论始终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 档案的定义、载体在不断发展变化, 对档案的认识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持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屠跃明.档案文化建设推动档案事业发展.中国档案, 2012.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校园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崭新思维理念。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校本着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原则,踏踏实实地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佳绩。
一、立足长远谋求发展
为改善师生的学习工作环境,2009年进行了校园的外部环境改造工程,动员社会力量办学,拆迁改建了学校南校墙一百多米,将过去砖混低矮墙全部建成了铁艺透体墙,更换了沿用了几十年的校门为电动自控校门。重新修建了一座近四十平米的值班室,使学校的布局和校貌更加合理和完美,此项工程投资近五十万,全部为自筹,没给政府财政增加任何负担。
在内部设施的不断更新中,学校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把教师使用了近三十年的古老办公桌椅四十套,全部更换为办公写字台、椅,同时更换学生桌椅五百多套,使学校整个办公环境大为改观。
二、以人为本创建和谐
时刻把关心职工的冷暖放在首位。九九重阳节,校领导班子一起慰问退休老教师并送去慰问品,把党对教师的关怀送到家中。2010年在学校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为教师谋福利,为每位教师定制了一身校服,使得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整体形象,整个集体无论是言行还是衣着都充满了和谐统一。
对双困生的关心帮助一直都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们将这一工作推向了深层,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全体党员帮困结对子,为生活贫困的学生购买文具、书包、书籍百余件,走访贫困生家庭五十多户,尤其对双困生给予了更大的关心,每人都用自己的工资给特困生购买了过冬的防寒服、衣帽及书包、书籍等,并亲自送到学生家中,家长和学生为此深受感动,把对学校领导的关怀、感激之情,化作了努力学习争取上进的动力。
三、科学发展任重道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真正得到了发挥,学习中针对不同的阶段我们都搞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家长会我们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及家长的想法,广泛征求家长对学校发展,学校管理,师德建设的良好建议,同时动员全社会关心学校,关心教育,关心孩子。在家长会上我们为家长们聘请了区关工委的丁主任,为家长们做《如何教育好孩子》的报告,同时也把“社会办学、全民办学”的思想传授给家长,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传播给家长,我们用行动表明了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真正实现了我们活动最初制订的“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计划,达到了生生和谐,同志和谐,干群和谐,家校和谐的目标。通过群众测评,社会各界对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行动表现,满意度达到百分之百。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带给了我们对今后工作更深一步的思考:那就是我们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踏实工作,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校办出特色,“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着这样一个伟大目标,我校全体师生精诚团结,我们一直在不懈努力、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8.(09)
[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8.2.27.
论文成绩:
题目: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姓 名:
班伟 学 号 : 01031018 学 院 : 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 行政管理 日 期 : 2012年5月10日
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方法论
科学理论
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是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思想观点,是发展理论上的创新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协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内发展和对外开发,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供给形式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并结合时代特征,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要看到,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时间、再认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浅谈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推荐阅读: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1-19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05-28
浅谈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07-07
浅谈“创新”促审计工作科学发展06-17
从创新角度浅谈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发展论文06-10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思想11-14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07-12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12-07
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07-26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