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精选10篇)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篇1

摘要:企业要发展,管理是关键,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企业科学化管理的精髓,它将化为企业管理科学化的行为动力对企业管理也具有科学化的指导作用。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企业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化能够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企业管理 管理科学化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实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是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才能有新举措。每一个企业的迅速发展,均得益于正确的战略选择,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探索,得益于企业远景的部署和推进过程的美好实践。就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实践过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企业科学化管理,用科学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理论

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

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包括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可是,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制度下、不同的企业发展水平常常会有天壤之别呢?原因可以有多种,比如说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等等,但是导致企业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里,而是科学化管理,有了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没有技术可以创造技术,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市场。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企业的科学化管理。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内容、企业管理的理念、企业管理方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方针,就能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热点,紧扣企业当前面临的质量成本的竞争或新产品等竞争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克敌制胜、做大做强。因此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仅用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内部管理,而且可以把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企业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尤其是在围绕如何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化解发展难题,以顾客和全体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为主旨,为企业和市场贴得更近一些,更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取得政府和顾客的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企业管理工

作,才能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精髓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滞后是对企业发展最要害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寻求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同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的体系,确保以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一是在建立管理科学化体系中注重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培养,注重调动人的聪明才智,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把抓好人才培养和管好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使管理体系既科学化又人性化。二是科学建制、合理规范、高效执行,实现企业在更高层次上的科学管理和持续经营。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管理制度要体现严密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易考察性。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系统化,哪一处存在管理漏洞都可能导致企业全盘失利,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全能够闭合的“制度环”。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好的制度能够得以落实,必须要配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全体员工照章行事,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要求内充分发挥其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遵章守纪,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职工要给予表彰、奖励、重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对那些不执行制度,不照章行事的职工实行纪律约束。激励和约束要形成规范的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性。四是大力加强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大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全面发展上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科学发展观是管理科学化的行为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奋斗目标。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管理科学化的动力,辨证地认识和处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关系,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改革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才能打开新局面,使企业在管理科学化的作用下走出低谷,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完善管理科学化,必须要在当前形势下,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是抓住机遇,发挥现有优势。坚持走自我发展道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存质量,争创各种效益,共同协调发展。优化企业内部格局,提升服务竞争力,以最科学的管理手段,最实际的目标制定,推动企业向新型化方向发展。二是在管理作风上下工夫。注重调查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求企业领导者不能单靠听汇报,拍脑门来进行管理,而是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狠抓工作落实,到生产一线中去,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资料,针对不同情况解决不同问题。三是向管理民主化方向努力。建立符合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周密,高效的民主管理机制。注意发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作用,从抓班组建设做起,调动工、青、妇等组织的基础优势,形成人人参与管理,管理条

理明确,民主参与浓厚的局面。

四、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指导方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完善管理科学化,必须要在当前形势下,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首先广大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企业主要负责人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必须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将科学发展观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增强学习、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科学化管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树立“科学管理是第一发展力”的思想,并贯穿于企业日常全面发展中,不断提升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强的优势,获得企业不断发展的新动力和制高点。其次,要开展和运用企业管理的新方式、新方法,如5S管理、全面生产管理(TPM)、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TQM)、精益生产(JIT)、清洁生产等,在人文、产量、质量、环境、交期、服务、价格等全方位与提升企业综合效益紧密结合,健全和完善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管理工作实践,不断提升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再者,企业管理应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因地制宜。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企业科学化管理工作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的领先优势,如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上,可以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引进平衡计分卡(BSC)的组织绩效考核方法,更重要的是根据企业现有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开发和运用,真正实现“企业人才”到“企业人财”的转化和提升,从而推动企业整体绩效的有效提高。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篇2

首先, 要宣传好“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重点是加快乡村发展。没有农村的发展, 就不会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就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作为党主管主办的党报新闻媒体, 就要竭尽全力为“统筹城乡发展”呜锣开道, 充分发挥好党和人民喉舌这一作用。

其次, 要宣传好“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其实质是要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 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 党的各级党报应在助推“统筹区域发展”时, 充分发挥好团结、鼓劲作用.多编发发达地区的致富经验和先进典型经验, 以富带穷、先进带动后进, 实现共同富裕。

再次, 要宣传好“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为全体人民谋福祉。目前, 我国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现。因此, 我们只有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切实解决好失业、贫困、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 以及社会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 保证经济持续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作为党主管主办的各级党报新闻媒体, 在宣传“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各级党委的主流媒体, 要充分发挥好主流媒体作用,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不给党和政府添乱, 以全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 要宣传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同发展之间的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 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 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作为各级党委主管主办的党报新闻媒体, 在宣传“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 除了发挥正面宣传作用外, 还应对破坏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行为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 保护好各种资源, 以有利于国家和各地的长远发展。

最后, 要宣传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就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更好地利用本地和外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顺利实现我国和各地经济的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进行的。21世纪头20年,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各级党委主管主办的党报新闻媒体, 要抓住这一大好机遇, 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宣传中, 充分发挥好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作用, 既促进国内统筹发展, 同时又促进对外开放, 力争早日实现我国和各地经济振兴的宏伟目标。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 企业管理 作用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运作系统,是由人、财、物三部分有机组成,通过各部分的密切联系,促进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完成预期的工作目标,实现企业运行所要达到的功能和目的。对于整个企业的管理而言,只有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相关职能,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会计不仅仅是对企业经济运作的控制,更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才能更好地控制公司的运作,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尽管会计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提供与企业决策以及策略制定的相关会计信息,却发挥着促进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但是会计的主要职能依然是提供企业管理的相关信息,而不是直接对企业进行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运作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合理有价值的信息,这是企业财务管理与决策的重要内容,因此,财务会计在企业的管理与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构建的企业价值信息系统,是企业正常运作,健康发展的保障。

一、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职能分析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运用和发展,企业已经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品生产商以及经营者,只有不断促进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运作,才能实现企业在流动中的保值、增值。因此,现代财务会计需要充分发挥核算以及监督职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以及国有资产的增值发展。

现代企业的理财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资产增值,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与监督制度,做好相关的资产核算以及记录,不断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明确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种类与实际价值,严格控制企业资产收付以及转让操作。通过加强财务会计监管,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资金运作效率,最大限度的促进企业资产增值。

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职能,就是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以及现金的流动情况,通过对相关数据信息的管理分析,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必要的分析以及评价,这也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工作,是其他管理工具不能替代的。在利用会计对资产进行评估,并对股东资产进行考核时,不仅可以发现是否出现浪费性投资,并且通过相关报表以及数据分析,可以知道企业资产的利用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进行核查,对其是否出现违法经营以及损害投资者合法利益的行为进行审查判断。通过相关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进行考核。

二、企业会计对管理的实际作用分析

对于企业而言,其相应的会计控制主要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企业在正常运作过程中,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确保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就是发挥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对企业内部存在的违法以及舞弊行为,做到预防以及及时发现,对其进行纠正,保证企业资产以及相关人员利益不受损害。而企业会计控制会受到会计控制方法的引导,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方法,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这些会计控制方法,明确相关职责,优化岗位设置,构建相互制衡机制,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层之间严格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进行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情况,建立健全适合自己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工作规范,保障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管职能,实现更好地系统控制;同时不断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分析、考核环节的处理与控制,明确相应预算标准,对预算差异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处理,保证预算的有效执行;同时,通过定期盘点、财产记录以及账实核对和财产保险等措施,加强企业财产风险防范;积极地构建风险防御系统,及时的建立风险预警以及识别机制,做好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分析工作,提供真实的风险报告,更好地完成风险处理工作,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做好风险防范以及控制工作,通过建立以及不断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反映出企业运行的实际状况,对相关业务活动提供真实且重要的信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真实性以及时效性,积极发展企业会计的信息化,进行会计操作的现代化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操作方式,减少人为操作因素的不良影响,保证企业财务会计作业的良好实现。这将会是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极大提升,有助于推动企业全面、健康发展。

三、构建以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需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构建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制度模式,才会获得新的发展,这就需要加强财务会计制度的管理,构建以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新时期的企业发展模式,就需要根据财务会计的预算,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强化成本核心,以实际效益为核心,严格依据相关财务会计政策,将企业的财富利益最大化体现在整个财务会计运行机制中去。

(一)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中,资金始终是一项值得高度重视的、高流动性的资产,因此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资金管理方式也要随之变革,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资金管理方法,做到优化资金结构,拓宽筹资渠道,盘活沉淀资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从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找出最佳经济效益,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使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只有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深入研究聚财、生财和用财之道,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才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加强成本管理,完成企业成本控制目标

企业成本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大小和竞争力的强弱,因此提高财务会计部门对成本的管理水平尤为关键。首先应掌握成本控制关键点,发挥好财务会计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优势。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产销量,减少无效劳动,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把技术进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把成本浪费消灭在产品的“源头”,实现财务会计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其次应建立以财务会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成本管理的重心应侧重于成本控制,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加大成本考核力度,在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设立责任成本中心;推行责任成本网络控制办法,建立以料、工、费为主要内容的劳资部门管理责任中心,以材料采购为主要内容的材料成本管理中心,以技术改进更新为主要内容的技术管理责任中心;以费用总额为主要内容的财务会计管理责任中心。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在内部实行模拟市场核算,从而对各责任中心进行考核,建立起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加强预算考核,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财务会计部门的期末决算要和财务会计预算相互衔接,依据各责任部门对财务会计预算的执行结果,提出绩效考核意见,可实行月度预算考核、季度兑现、年度清算办法,清算结果奖惩到位,把财务会计预算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预算委员会要及时针对预算执行的正负差异,分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及时纠正偏差,必要时可调整部分或整个预算方案,从而使下期财务会计运行能够有的放矢,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企业制度的运用,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和优化,而企业财务会计的职能也更加重要,只有完善运作机制,加强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企业内部运作,构建以财务会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系,才会在新时期满足新要求,获得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业凤.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财经界.2010(12)

[2]何钢民.提高财务会计水平 加强企业管理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0(04)

对话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篇4

一、小学英语对话课的地位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目前正在使用的pep小学英语教材中,情景对话和语篇阅读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对话内容都是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发掘出来的,通过对问好,问路,买东西,等语言材料的学习,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因此,对话教学在整个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线英语老师,我们不能轻描淡写地对待每单元的对话课。

二、小学英语对话课的教学原则

对话课一般是由一段对话和一个任务型活动组成。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会话技巧,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下3个原则:

1.对话课应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语篇教学法,培养学生整篇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2.情境决定语言表述的意义。因此在情境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对话内容;在情境中讲解语言知识,突出重点、难点;在情境中进行操练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对话课在语言知识方面应侧重日常交际用语的学习;在技能方面应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日常用语的文化背景及语言运用的得体性。

三、运用话题,多维操练 每一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语言功能,话题和任务。教师在呈现目标语句后,需要采用多种方式练习句型。一般情况下,目标语是必须要达成的重点任务,其他支撑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处理。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灵活驾驭教材,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

1.在表演中操练对话。

学生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后,鼓励学生扮演情境中某一人物,使其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境界,在特定的情境中操练和运用所学对话,从而避免句型操练的单一和枯燥。例如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根据课文人物制作头像,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练习课文对话。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表演对话内容。比如表演结识新友或看医生、借东西、问路等,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内容,激发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达到操练对话的目的。

2.在游戏中操练对话。

好动、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英语对话操练中,适当运用英语游戏,不仅可以缓和课堂教学的紧张气氛,还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另外,又可以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游戏中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并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令课堂气氛热烈,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情景活动操练

“生活化”这一设计理念在我们的对话课设计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实际生活,人类学家马林斯诺指出:“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词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同样,对话也是如此。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情景化的拓展操练活动,情境创设要真实有效,贴近生活。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模型、简笔画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尽可能真实的直观交际情景,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4.任务型活动操练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篇5

归纳对于科学发展和科学创新的重要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归纳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虽然这种推理没有演绎推理那样可靠,但是归纳法具有拓展性,而这一点正是科学理论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如果没有拓展性,人们只能在已知的世界中徘徊,无法认识新的事物。可以说在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归纳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拓展性使得人类的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扩充,也使得科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归纳法的使用,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如何发展到如今庞大的科学体系。在科学史上,有很多科学发现是借助于归纳法的,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胡克发现弹性定律运用了共变法。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运用了简单枚举法。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提出关于元素化合的定比定律,德国的约翰·丹尼尔·提丢斯提出波德定律运用了完全归纳法。运用归纳法来确证假说性的经验定律是科学研究事业的一种传统。当一个理论假说已经提出以后,科学家尽可能搜寻迄今为比已有的经验事实来支持这个理论假说,这时科学家们经常用到列举式归纳确证法。列举式确证是归纳确证的一种常见操作。例如,为了确证“凡金属都导电”这个理论命题时,列举铁导电、铜导电、铅导电等,以此来确证“凡金属都导电”。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学说之后,许多科学家搜集了大量医学、胚胎学等证据来捍卫进化论,采用的也是列举式归纳确证的方法。

人类认识与科学研究的深化、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兴起,要求科学研究不是完全依靠演绎逻辑的公理化推演,而是要求经验与理性结合,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因而归纳逻辑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这在人工智能中表现得更充分。虽然演绎逻辑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人工智能研究离不开归纳逻辑。可以说,如果没有归纳逻辑,特别是如果没有现代归纳逻辑,就不会有人工智能研究。因为,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是对人脑活动的模拟,主要研究如何运用人工的方法、技术、自动机器或者智能机器来模仿人脑的思维活动,以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帮助人们完成在现实条件上不能或者完成速度有限的工作。人脑的思维活动具有创造性,在知识与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上尤其表现出灵活性的特点,从而克服演绎逻辑公理化的程序。人工智能中与实践结合最紧密的就是专家系统,它是智能机研制的技术基础。专家系统处理的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不完全性、模糊性或似然性,即不确定性,因此,它是人工智能深入发展遇到的重大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机器学习、知识获取是实现专家系统的“瓶颈”,都涉及不确定推理,都包含了归纳推理。专家系统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归纳推理起到了异乎寻常的作用。有了归纳推理,机器才可能完成发现定律之类的高级智能活动。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篇6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作用

众所周知,自从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以来,社会经济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发展进步,而我国社会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其内在鲜明的党性和其他自然学科的内容为人类的思想解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之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客观公正的依据与建议。本文将以此为基础,简要分析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简要概述

哲学社会科学,其实是一门学科名称,隶属于哲学体系。除了包含最基本的哲学学科之外,同样也包含许多其他相关学科,比如说政治学、行政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等,还包括宗教学、翻译、外文等学科。人们在日常的交往活动当中形成的规律特点能够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得以正确认识,不仅如此,哲学社会科学还可以用于解释和描述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最主要的内容,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借助必要的经济基础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出强大的力量,为其提供坚实可靠、长久稳定的思想支持和精神保障[1]。

二、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服务地位具有综合性

作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哲学社会科学的存在就是为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服务。利用科学合理的调控手段平衡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将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一切因素排除在外,克服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各种艰难险阻,维护我国社会各种机制的良性运行,巩固并促进机制实现长稳发展,避免其遭受破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服务地位,且具有强烈的综合性。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与生产关系相互结合,能够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消费、交换等包括其中形成通常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则是人们在交往活动当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产物成为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因此社会和经济本身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基础性,哲学社会科学则是人们为了能够正确认识并改造世界,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创立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依赖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服务地位,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当中包罗万象的学科内容,可以得知其具有明显的综合性[2]。

(二)指导地位具有前瞻性

人类和社会的精神面貌直接受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这也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占据重要的指导地位。在党的章程中明确要求需要始终毫不动摇的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且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总结经验,根据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补充和创新,从而提出全新的理论指导。我党始终坚持实践高于理论认识,所有的理论认识必须落实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出真知。但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能将其与普通的理论知识混为一谈,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能够有效指导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并且为人类在参与社会和经济的交互活动当中提供明确的方向与道路,将其运行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人们能够根据真实情况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与方案。

(三)统领地位具有科学性

推动文明不断前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创造相应的价值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而这一切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其提供认识事物的真理和方法,始终坚持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在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当中提供必要的指导策略,坚定其指导地位不动摇。在社会主义当中,哲学社会科学就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途径,人们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够通过正确的思维和行动完成对世界的深入认识从而改造世界,创造出更加优质良好的生活环境。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进行有机统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外在表现,人类以其中蕴含的客观内容与规律作为各类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换言之,社会经济想要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并明确其统领地位。

三、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作用

(一)提供知识展现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们为了能够正确认识并改造世界,了解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而形成的一种知识体系,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当中包含的知识内容能够正确展示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解释其中的内在规律。但其研究的所有社会现象都是围绕人类的社会关系并通过系统的理论化知识进行表述。人们将交互活动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体会、感悟以及对社会经济的深入思考等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当中能够正确把握事实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本质的知识理论,用求真务实的客观态度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真实反映。

(二)反映现实指明方向

人类的行为以及在社会中的活动过程都能够通过哲学社会科学进行解释说明,社会经济本身的性质以及发展情况同样也能够从哲学社会科学中得以真实反映。社会经济现阶段的发展情形以及日后的发展方向等均能够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得到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在哲学社会科学当中尤其强调实践性,其中所有关于社会经济的理论认识均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因此求真务实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坚持的原则。一言以蔽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在动态中完成对社会经济现实的理解与把握,并将发展与改革作为其永恒的研究主题。

(三)研究问题实现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人文学科是解决社会争端、缓和社会各阶级矛盾并维护和巩固社会机制实现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通过结合社会的真实需求,对当前社会经济中存有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帮助人们走出迷茫找到发展前进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哲学社会科学也可以被看做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人们在此基础下能够更加深入透彻的认识和了解社会,并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真实需求对社会进行合理改造。在社会结构实现转型的过程当中,很多人会觉得迷惘、困惑,理想信念和个人信仰被动摇,社会秩序开始失去平衡等,而哲学社会科学证实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理性思考,并寻求能够解决和改善的方法措施。当前中国现实社会中的贫富差距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经纪结构单一、人均经济生产总值偏低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心和焦点,国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始终寻找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而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为其提供重重要的参考意见,从而实现社会的公正客观观、经济的长久发展。

四、结论

总而言之,哲学社会科学涵盖的学科内内容和探究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到社会会中的方方面面,而我国自由民主的学术氛氛围则积极鼓励相关研究人员能够提出自己己的看法或见地,通过深化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的认识和研究,掌握其中的内在精髓和思思想要义,明确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的地位与积极作用。坚持党的发展路线不动动摇,努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出出自己的能力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傅明,呼毅.探讨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66-71.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篇7

[关键词]忧患意识;煤炭企业;科学发展

忧患意识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长治久安、健康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对于我们煤矿企业来说,尤其是在目前严峻的经济环境下,要想抵御市场竞争压力,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顺境中要乘势而上,争创更好业绩,逆境中要迎难而上,积极克服困难。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都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压力感,居安思危、砥砺不息、立足时代、着眼未来,从而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企业实现安全发展必须树立忧患意识

对于煤矿企业目前的环境来说,更需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煤炭市场的环境越是恶化,经济环境越是严峻,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就越是重要。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提出了“三不四可”指导思想,就是要不断增强职工忧患意识,将各类有可能引发安全生产的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保证煤矿的安全发展。

忧患意识是企业增强安全思想意识的需要。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来说,要从职工的思想根源入手,教育引导职工始终保持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始终确立安全工作无小事,多防一步不出事故,多看一眼安全保险的意识。通过安全理念宣灌,安全教育引导,案例反思教育警示等多种手段来保证职工确立正确的安全思想意识。同时,加强职工的安全培训工作,增强职工安全技能;强化职工安全行为养成,规范职工安全行为,规范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职工“有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忧患意识,从而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稳步推进。

忧患意识是企业加强安全现场管控的需要。煤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在工作现场,随时随处都有可能引发危险。所以,加强安全现场管控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至关重要。要想保证现场的安全,除了技术投入外,最重要的是职工要牢固确立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大力推广“双述”工作,规范职工现场的操作行为;加强班组建设,筑牢工作现场安全防线;加强现场的安全隐患排查,做到全方位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一条隐患。从实际工作入手,将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抓,对每一个环节都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从而保证安全生产。

二、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必须强化忧患意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可以看到,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带给整个煤炭市场的压力前所未有,但是也充满着机遇和挑战,要想在这一次的市场冲击中实现稳中求进,需要我们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忧患意识是企业加强质量效益管理的需要。面对目前内部外部严峻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压力,想从逆境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从自身做起,找出我们的优势,巩固我们的优势资源。把质量效益当成是企业效益的根本。通过开展“质量是效益、质量是生命、质量是市场”教育,牢固树立“省下一分钱,就增一分利”成本理念,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按照“有取有舍,有进有退”的原则,积极调整采掘布局,提高单产单进水平,加强优质煤种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用工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多措并举,不断增强企业迎接挑战的软实力,无论市场环境如何恶略,经济环境如何严峻,都能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势头。

忧患意识是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的需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打破旧观念,大胆革新。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闭门造车终究会在发展中被淘汰.目前正处于集团和我矿发展的困难时期,对于四矿来说,是集团唯一一家四组九层联合开采的矿井,因井田资源划分、先天设计、主提升受限等原因,加上生产环节适应性改造任务重等方面的制约,在稳定现有产能规模基础上想要有大幅度提高困难巨大。要想取得突破只能不断的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忧患意识,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安全生产,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稳产高效,依靠科技创新优化作业环境,依靠科技创新减轻职工工作强度,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单进水平,依靠科技创新减少人员投入。将忧患意识渗透到生产工作的各个环节,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蓄集能量。

三、企业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的辛勤汗水,企业发展依靠职工,职工生活依靠企业,只有企业强大职工才能富裕,只有职工努力企业才能发展,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真正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

忧患意识是和谐人企关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解决温饱问题,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也越发强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敏锐把握职工这一思想变化,要从思想上发生转变,改变固有心智模式。树立企业发展依靠职工,企业效益惠及职工理念,时刻将职工的诉求放在首位,谨慎处理职工和企业之间的矛盾,找准矛盾点,找对处理方法,主动寻找问题,及时处理矛盾,将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拓宽职工成长成才渠道,开展技术比武,导师带徒,首席技师,首席技工评比活动。引入班组长选聘机制,不断激励职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不断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凝心聚力为企业和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忧患意识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企业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大局出发,将个人荣辱与企业发展密切结合,不断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在实际工作中,要大力开展“三和”行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谐。通过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使职工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相处更加紧密。通过组织开展社区活动,增进职工在生活上交流,增进感情。通过开展扶危助困、金秋助学等活动,不断增强职工们对企业的感恩之情,增强归属感。确立职工之事无小事的观念,设身处地的为职工谋福利。从而是企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篇8

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但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集体运动及其发展,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是历史过程的主体,历史过程是人的实践过程。杰出人物的作用相对于这种必然性来说,是一种偶然性,但它又是这种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历史人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的行为、思想有着重大影响与积极作用。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对历史任务的认识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的广度和深度。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钱学森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高度忠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他始终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和理论研究工作。他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篇9

1、科学发展观的提

2、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班级:A1045姓名:焦子鹤学号:11007020513 摘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关键词:科学、发展、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邓小平文选》。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篇10

【关键词】芭蕾教学训练方法;课堂教学;系统性;规范性

在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芭蕾艺术,本属于一种贵族文化。然而经过五百年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芭蕾艺术在世界各地普及。芭蕾舞教学作为美育的一个门类,以其自身的艺术综合能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学习芭蕾艺术,首先就是参与到芭蕾基础训练课程中去。基础的芭蕾训练不仅能够培养人的气质,拉长人的身体线条,规范人的站立姿势,更重要的是它对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舞蹈演员和学生的基本技术素养。

一.芭蕾教学训练方法的系统性

系统性是芭蕾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芭蕾教学训练方法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有着详细的划分与归类,而且在教学训练中,一直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方法和原则。

(一)系统性使学生宏观的掌握教学内容

芭蕾基础训练自身就有着系统性的教学要求,那么相应地也对教材内容的层次做出了规定。芭蕾教学法中,对各种性质的动作有着明确的划分,对训练的形式有着明确的划分,对一堂课的内容也有着明确的划分。这些都是根据阶段性、层次性的规定以及由简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进行的划分。通过对每一种分类以及各分类之间的联系的把握,学生最终可以建立起一种宏观的对芭蕾集训课程内容整体的把握。例如,把杆训练内容有很多,battement tendu、demi plie、battemnet frappe等等,如果让学生这么去记训练的内容,那么他们的思绪会很混乱。芭蕾舞教学法将把杆训练的内容分为battement、plie、rond de jambe三类,再将各个动作分别归进这三类,这样学生就可以先把握住整体分类,再根据每个分类将把杆训练内容牢记。

(二)系统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循序渐进

芭蕾教学法的循序渐进,使教学过程由易到难,学生从最基本的单一动作起,随着能力的增长接受更难更复杂的动作。在芭蕾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人体训练规律是古典芭蕾舞蹈基础训练的基本原则,在组合训练过程中不仅要突出训练的目的,而且还应将训练的逻辑性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去。对于芭蕾舞的初学者来说,古典芭蕾的规范性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此外,古典芭蕾基本功训练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都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因为教师在教学准备时是按照学生能力、学生问题和教学大纲要求来设定教学目标的,并且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课程接受程度与教学效果又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设定,因此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魅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而学生的积极主动、自觉学习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

二.芭蕾教学训练方法的规范性

芭蕾舞自欧洲起源并走向全世界至今,已经逐步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六个流派,即意大利学派、法兰西学派、俄罗斯学派、丹麦学派、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据此可以看出,芭蕾和其他舞种艺术一样,都会经历起源、发展、创新并形成分支流派、风格迥异的阶段。这是人类文明发展、民间艺术相互会合交融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任何流派与风格的芭蕾舞,都不得不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统一训练体系进行教学。

(一)标准化的芭蕾舞蹈训练动作体系

开、绷、直、立的四大原则被认为是古典芭蕾舞蹈的训练标准,因为这也是芭蕾舞训练体系中审美艺术的要求。在芭蕾舞训练中,“开”的原则就是指以人体脊椎为中心,以最大展开限度的人的上下肢为半径,实现肢体各部分的统一的高度的外开,展现出舞蹈动作的幅度。“绷”指的是上下肢体的各个关节都处于紧绷的状态。“直”主要是指表演者的后背、双腿都必须拉直,这不仅是芭蕾舞蹈表演的审美要求之一,还是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和平衡。而“立”则是建立在开、绷、直的审美要求基础之上的,其明显的特征是头部、躯干、四肢的直立均呈现出整体性,并且给观众感觉是头部向上提升、双脚并拢直立,并且使整个身体处于向下蹬地的状态,这种艺术感觉只有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长期训练才能展现出来的。

(二)动作训练的规范性及其优势性

对于芭蕾舞蹈表演者来说,坚持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功训练,其实在艺术表演、文艺生涯等方面都是呈现出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芭蕾基础训练体系本身就是一套建立在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艺术规则基础之上的舞蹈训练体系,其规范性、标准化、一致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良好训练习惯的养成,对身体形态、动作美感、身体保护、伤病预防等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从舞蹈训练角度而言,舞蹈技能技巧的训练,最终是为提高舞者专业水平、舞蹈感染力,实现艺术传达等目的服务的,因此,应坚持基础教学训练的规范性。

三.芭蕾教学训练方法的科学性

芭蕾教学法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稳定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是芭蕾舞蹈技能训练的基础,也是古典芭蕾舞蹈中的基本知识。本文所说指的稳定性主要包括动作平衡能力、重心掌控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无论是动作、技巧、旋转、跳跃等每一个肢体形态都必须展现出稳定,因此,只有通过长期、反复进行技术技巧训练才能较好地掌握舞蹈动作的稳定性。比如,古典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重心站位训练,就是稳定性训练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标准。这是区别于其他舞种训练体系的显著特征。二是舞蹈作品二度创作。这是建立在舞蹈表演稳定性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当舞者找到了自己的身体重心,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舞蹈作品的二度创作,即动作比划、感情投入、表情交合、技术技巧展示等等艺术表演。

综上所述,芭蕾教学训练方法集科学、系统、完整、规范、严谨于一身,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就是借鉴了芭蕾教学训练体系,并根据中国的特点与风格,加以发展、变化、完善而形成的。芭蕾教学法对于舞蹈学者和演员的基本能力的形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形体曲线的完善、技术素质的增强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对舞者最终达到的完美的舞台表演能力起着奠基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永明.芭蕾舞及教学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2]钱莉娜.芭蕾基础教学的技巧和方法——中专芭蕾基本功训练课教学实践有感.剧影月报,2009年06期.

[3]孟广城.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下一篇:生活比较伤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