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评价模式下企业管理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大中型企業长久发展对成本控制、信息传递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引进共享服务中心来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随着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应用,财务管理也产生了新的内部控制风险。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双向评价模式下企业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双向评价模式下企业管理论文 篇1: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人数规模急剧扩张的实际,梳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体系相关理论概念,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深度研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及体系框架,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做相应的理论准备。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评价体系;问题;对策

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声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16号”文),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同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高等职业教育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人数规模的急剧扩张激化了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等质量方面的问题与矛盾,引发了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巨大的生存竞争压力。

在此背景下,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加强对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控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及相关概念简述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国内发展现状

当今,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纵观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深入研究和开展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改革,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课程仍沿用的是理论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针对性较弱。

针对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分析得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评价体系;二是尚未形成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的监控模式;三是尚未形成明确、健全的评价质量标准。

为了进一步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教学评价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区别、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的关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表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紧密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性,因此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以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以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平台,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形式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企业的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期安排,将原来的学习计划重新划分,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形成“学——工——学”交替形式,也就是“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甚至教学质量评价是完全不同的。

(三)教学评价与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对教学组织与教学活动的评价,其评价对象主要是教学组织者。教学评价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教学计划设计、教师表现、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概括地说,教学评价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系统地调查,从搜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判断教学活动的价值和存在的优缺点,并据此进行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质量评价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2]

(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的关系

所谓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和学生依照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共同参与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和水平。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达成传授知识、形成既能的目标的程度,还包括对学生情感的发展、良好态度的培养、个性的完善等方面目标的达成程度。[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是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社会,通过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实现与岗位“零距离”对接,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水平。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相比,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是更为多层次、多主多维度的综合指标。它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效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还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校企合作共建的成效和力度,行业、社会对专业的扶持等多方面情况。

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能力考核的重要的两个部分,是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充分认识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有助于区别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抓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与核心,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措施,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方面的质量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薄弱环节如下:

1.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方面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相对成熟,校企共同参与的工学结合课堂教学的监控和评价方面相对贫乏,使得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无法对接。

2.高职教育评价内容方面

对高职教学评价内容以理论课及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侧重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堂组织、教学效果等方面,但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环节的评价内容还欠缺深入系统的探讨,使得培养模式与评价内容无法对接。

3.高职教育评价范围方面

以校内评价为主,企业、社会、家庭、学生本人及同行等多方面宽范围的评价和反馈不够,使得培养模式与评价范围无法对接。

4.高职教育评价主体方面

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应更具多元性。评价主体应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教师、督导组人员、管理人员,还应包括企业专家、实习生主管部门、社会、行业专家、家长等。但当前教学质量评价还往往限于专家学者和教师,行业、企业方面的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使得培养模式与评价主体无法对接。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事实上,高职院校工学集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教师、学生、教学管理部门、企业既是评价的主体,也是目前存在问题的多种影响因素,此外还有人员、制度、资金以及评价方案本身也对评价体系的构建产生相应的制约。现将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方面:

1.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认知不够

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的顺利有效开展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正确和深入认知的基础上的。保证并提高工学结合教学质量,关键是做好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这就要求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认知和理解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才能深刻认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特性,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等各要素,以及开展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缺乏科学规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评价体系运行的载体,是评价得以具体运行和操作的规范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约束参与评价工作的各主体的行为,确定办事的方法和步骤,规范工作程序,从而可以促进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和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都还停留在听取督导和系部领导对与教师教、学生学的一节课或几个环节的评价,并以此作为整学期的评价依据。或者通过期中或期末教学检查突击完成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在评价完成后也很少能够有详尽的评价报告提交给相关评价参与者和被评价对象,只是能拿到一个最终的评价分数与相对应的奖惩结果。被评价对象无法得知自身在哪些具体方面存在缺陷,更谈不上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没有发挥出教学质量评价应有的沟通、导向、激励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不规范和不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尤其是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薄弱在适时调控教学管理和改进被评价对象的教学技能、教学手段,以及促进校企合作和提升社会声誉等方面有着明显不足。

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

根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在目前现有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系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一)评价准备

评价准备是评价体系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评价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功能主要是规定评价的内容、范围、方法、手段、程序和组织等评价因素。具体包括确定评价的目标,设计评价项目和准则,设计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系数,确定评价指标的评价量表及评价标准,明确信息采集方法和实施程序等。

(二)组织保障

评价必须有相关的组织保障,应构建以校企主管领导为主导,二级学院(系、部)及合作企业管理中层为实施主体,教研室、企业技术部门为基础,教师与学生、企业技术师傅共同参与的三级网络化组织系统。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指挥系统。(2)多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能充分发挥作用。(3)根据不同专业工学结合的时间和环境不同及教学需要,合理地安排评价工作。

(三)评价运行

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运行机制,是保证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顺利运行的关键环节。评价运行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任务包括评价活动宣传动员、收集真实信息、数据分析、处理,得出综合性的评价结论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督导制度、学生评价制度、企业专家评价制度、行业企业评价制度、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等,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评价运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得以良性发展。

(四)评价调控

评价体系中的调控系统是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评价活动进行调解和控制,其作用是能够有效识别影响评价活动的环节和因素,并采取一定的修正措施,保证评价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并解决实际问题。评价的过程不仅仅是收集信息的过程,更是一个校企双方的共同调整的过程。它有比较严格的程序,能够较全面、科学地判断信息的客观性,从而有助于及时调控教学目标,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问题,达到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4]

(五)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对象,使教师、学生及企业参与人员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整个评价体系以及评价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需改进的地方等信息都是由该环节反馈给评价活动的管理者。评价反馈尤其要重视公开性和透明度,所有被评价对象都有权利及时知晓自己的评价结论和结果。对于优秀者要给予适时的表彰和奖励,对评价结果较差者要帮他找出自身问题的关键并提出整改的具体措施。[5]再次,评价反馈系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为改善评价体系、有效开展下一轮评价活动提供重要建议和改进依据。

四、结束语

由于时间、精力以及实际条件的限制,同时由于论者的实践经验不足,在体系的研究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但深入研究并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大势所趋。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对高职教育质量理论、评价机制、评价指标的标准化以及评价的公平性、有效性等方面继续做深层次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声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Z].2006.

[2] 史美君.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J].长春大

学学报,1999,9(1):68.

[3] 王利.课堂教学质量的理论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论

文,2004.

[4] 杨鸿.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D].中国地质

大学(北京)硕士论文,2006.

[5] 毕菁华.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探索[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96.

作者:冯思遐

双向评价模式下企业管理论文 篇2:

财务共享模式下建筑业内控要点探究

【摘要】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大中型企業长久发展对成本控制、信息传递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引进共享服务中心来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随着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应用,财务管理也产生了新的内部控制风险。因此,文章通过对建筑业财务共享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现状进行研究,针对各项内控要点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为财务共享模式下建筑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共享模式;内部控制;风险防控

建筑施工行业有着施工项目地域分布广、施工工期长、集中管理难度大等特点。财务共享中心依托于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审批流程、强调信息时效性、控制营运成本为目的,将各项信息资源予以共享。因此,企业集团构建财务共享中心极大地加强了集团对各级子分公司、各级项目财务管控能力,保证了财务数据的质量。

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有效地加强了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但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必然会产生新的内部风险,因此研究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控风险要点,能够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财务共享模式下建筑业内控要点分析

(一)控制环境存在的风险

1.业务与财务工作相分离

财务共享模式以财务共享中心为主体,由集团公司组织调配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财务人员,对各层级业务部门的账务进行集中分配处理。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对接工作是产生内控风险的一大要点。一是基于财务共享软件系统的开发使用,所有账务处理均处于模块化、流程化、集中化,共享中心财务人员每日进行大量机械重复的工作,导致财务人员缺乏对特殊风险判断的敏感性。二是大部分共享中心财务人员缺少项目层财务工作经验,缺乏与各层级相关业务部门的有效沟通,导致某些账务风险无法被及时有效识别。三是各层级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疏于履行自身应尽的风险防范职责,过程审批更加形式化,导致各层级与共享中心之间风险管控的权责分配失衡。

2.人才持续流失

财务共享模式的出现势必会调整原有的财务组织架构。一方面,部分财务人员调转至财务共享中心专门负责账务处理,将项目层的财务人员从繁杂的账务工作中解放出来,逐步实现向管理型财务人员过渡。另一方面,共享中心财务人员每日面临大流量、单一性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财务专业技能,不利于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造成职务晋升通道受阻,致使部分财务人员选择离职。因此,财务共享中心实际上面临着人员流动的巨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防控机制存在的风险

财务共享模式实质上是对账务工作的“再处理”,通常由业务部门提交至各层级财务人员审核后,通过共享平台再传递至共享中心进行账务处理,是对账务再审核的工作,极大降低了项目层人员因疏忽而导致的财务风险。然而,各项业务是随机匹配至共享财务人员的,因此不同财务人员基于对项目层经济业务的了解程度不同,对同一项业务是否存在风险的判断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共享模式是基于共享平台进行业务原始凭据传递的,虽然依托于职责人员在各个责任部门设立风险防控点,但为了使流程更便捷几乎全部实现了系统线上审批,经办人只需要登录其他权责账号就可以完成越级审批,因此加大了内部控制审批权限的风险。

(三)控制活动存在的风险

财务共享模式在降低账务真实性风险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付款审批效率。一项报销付款流程的审批,传统模式下仅需要经过项目财务人员及项目领导审批;共享模式下从流程发起到付款至少要经过业务部门负责人、财务初审、财务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共享中心制证初审、制证复审、资金审核七项审批流程予以付款,审批节点的延迟会影响付款的时效性。对于供应商以及劳务商的付款,尤其是针对农民工的工资代付方面,付款不及时极易引发民工上访等对公司信誉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件。另外,对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来说,各类报账系统操作熟练度以及必须通过内网登录也影响了报账效率。

(四)内部监督存在的风险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项目财务人员的配置压缩,规模较小的项目仅保留了1~2名财务人员负责项目全部的财务工作,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极易违反不相容岗位制度。项目财务人员从繁琐的制证工作中解放出来后,因混淆岗位职责反而获得更大的财务权力,公司审计部门难以对公司下属所有项目开展及时、有效的审计工作,内部控制环节薄弱无法得到纠正。另外,共享中心仅保留记账审核功能,共享中心财务人员无法接触业务发起部门,仅通过影像信息有时难以判断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规性,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五)共享平台存在的风险

财务共享中心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通过共享软件实现财务信息的集中化。以共享软件为主,与影像系统、报表系统、专项核算系统以及银企互联系统相互连接,构建全方位的财务生态系统。共享平台能否正常运行会影响项目会计核算工作,当系统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将影响整个财务流程的运转。此外,财务共享服务器存储大量的项目数据,当服务器遭到攻击瘫痪时,可能会导致内部存储的信息泄露和丢失。因此,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内部控制对财务共享平台的依赖性,对共享平台控制的有效性决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是否可靠。

二、财务共享模式下建筑业内控的优化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1.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财务共享中心应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通过绩效考评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根据审批单据数量和质量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记录各层级财务初复审人员驳回次数,定期对其做出通报公示,并进行适当的处罚,以降低业务表单的错误率。

2.建立培训和双向调动机制

财务共享中心应定期举行全集团财务人员的培训活动,统一共享与项目财务人员对同一财务政策下账务处理的一致性,并鼓励共享财务人员的双向调动。一方面能够解决项目财务人员匮乏的现状,同时也能够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项目财务人员,降低因担忧自身竞争力下降而导致的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共享中心能够补充一批具有与业务部门对接经验的财务人员,促进业财融合。

(二)加大风险控制力度

基于建筑单位体量大、类型繁杂的特点,应对引入共享中心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分析,着重关注各项业务流程、财务管理流程中存在的控制风险。通过健全企业架构,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划分成本费用、债权债务、税务业务以及资金结算等岗位,使财务人员各司其职。相同岗位财务人员应及时对特殊经济业务形成一致的账务处理意见,降低同一项经济业务因财务人员对风险敏感程度不同而做出不同判断所产生的控制风险。此外,为保证各个责任部门所设立风险防控点的有效性,可以将共享平台登录更改为短信验证码、面部识别等方式,杜绝跨级别审批权限的风险。运用更加科学的风险评估手段,对较为薄弱的环节做好提前防控,降低某一环节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三)优化业务审批流程

业务审批流程应以满足管理需要为出发点,依据层级审批、效益平衡的原则对业务流程做出相应的简化。在确定业务关键控制点后,将不必要的控制环节予以剔除,并完善控制环节薄弱的关键要点。通过共享平台筛选出驳回率较低、重要性较小的业务报销表单,取消部门负责人审核、项目书记审核、制证复核等审批环节,加快业务流程的审批速度。优化共享平台算法,对于涉及诉讼、民企拖欠、农民工工资、职工权益等相关的业务流程,可以加急分配至财务共享人员审核列表顶端,以保证付款业务能够尽快完成审批。此外,可以与共享技术开发部门沟通,通过移动VPN登录共享平台以保证审批的及时性。

(四)增强内部监督力度

为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部门应重新梳理共享财务模式下企业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要点,并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保证现有条件下内部监督、内部评价职能最大化。首先,要在成本管控与监督有效性中做出均衡选择,适当增加项目财务人员,保证各项财务制度的有效实施。其次,企业可以聘请外部审计专家组建内部控制督查小组,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设计缺陷形成专项审计报告,第三方审计可以保证评价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依据其提出的整改意见改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增强内部监督力度。最后,共享中心系统研发部门要加强软件对原始附件的识别能力,可以采用市场上成熟的OCR技术识别发票的真伪,在简化业务流程手续中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五)构建完善的信息交互系统

共享中心应构筑多重保护机制,确保共享平台正常运行。由专门的网络信息技术人员定期进行检修维护,避免因共享平台故障对各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产生影响。同时,要建立网络防火墙与备用资料库,必要时可以加密存储数据,防范数据被窃取、篡改或删除。并且要进一步加强各平台的整合,将采购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等融合进来,更好地发挥共享平台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功能。

三、结语

许多跨地域的大中型企业为加强企业管控能力、降低营运成本而采用共享财务模式。共享财务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组织架构与财务制度,有效地节约了人力资源和营运成本,也对原有的内部控制体系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内部控制要点设置以及控制措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企业必须針对财务共享模式的特点进行设计,完善原有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实现财务共享中心的稳定运作,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顾韶华.基于高质量发展经济期企业财务管控问题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9):231-232.

[2]陈玉梅.简述建筑施工型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J].商讯,2021(7):70-71.

[3]雷波.关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今日财富,2021(5):135-136.

[4]余璐.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讨[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1):132-135.

作者:常温健 李程

双向评价模式下企业管理论文 篇3:

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与实践效果研究

摘 要: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求。文章在分析线下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新模式,并对“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了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案例教学模式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本科教学之中。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合作意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模式在趣味程度、互动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打破了教学时间与空间限制,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改变学习方法,因此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案例教学的不二选择,也必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常态化的教学手段[1]。可以说,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新模式,不仅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在相关研究中,国外文献主要关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应用模式和教学模式理论[2]。国内文献主要研究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3]、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现状、实施策略与方法[4],以及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在不同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效果[5-7]。相对而言,对于案例教学如何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较少。另外,对于案例教学效果的分析主要基于观察期末成绩的变化进行定性研究,缺乏基于问卷调查的全面考察[8]。本文结合疫情期间“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新模式,并通过教学效果调查与比较,提出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建议。

二、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创新

(一)线下课堂案例教学模式的不足

部分本科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且习惯于被动式学习,缺乏探究性学习和沟通的主动性[9],仅采用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和后疫情时代的教学需要。案例教学如果仅采取线下教学模式,首先由于课前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环节沟通不足,导致学生对案例背景材料认识不够深刻,影响其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的积极性。其次,由于课时限制,线下课堂案例教学学生发言时间和教师点评时间较短,各小组案例分析的优劣势不能全面展示与点评。在此情形下,学生难以全面、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需要进一步通过线上交流加强师生互动,形成线上知识场域,并共享知识。最后,在成绩评定环节,线下案例教学模式虽然能反映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行为与绩效结果,但难以做到真正的客观、准确与公平。总之,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模式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均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尽管目前还较少运用于教學实践,但在后疫情时代将成为常态化教学模式,值得深入探讨并付诸实践。

(二)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

针对线下案例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存在的不足,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全过程教学沟通,提高信息互动质量和学生参与积极性,从而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10]。

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其创新重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扩充知识体系。知识的载体不仅包括教材和课件,还包括电子图书、网络课程、视频、图片、聊天信息等,网络教学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案例教学,不仅扩大了知识体系,而且使知识传播形式更加直观、易懂。二是利用智能手机,形成无障碍沟通。通过各种APP平台和聊天工具,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沟通形式更广泛、更及时、更深入、更同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且,由于提高了学习效果的反馈速度,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三是加强知识共享,营造良好的讨论与学习氛围。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有知识(包括纸质材料、PPT、聊天、视频等)都可以记录或下载,供学生随时查阅和学习,给学生提供了知识共享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深度学习。四是成绩评定的依据更加充分、客观、公平。案例教学的成绩评定既包括案例文本质量(结果评价),也包括小组成员在团队中的表现(行为评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能够完整地记录下来,为成绩评定提供了更全面、更客观的数据,有助于提高成绩评价的公平性。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的线上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前和课后两个环节,线下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其运行过程参见图1。

当然,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尤其在课前和课后。也只有把课前功课做足,完善课堂教学,并加强课后反馈与改进,才能真正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线上线下教学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1.课前教学准备。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案例、建立课程信息平台(如钉钉群、微信群、QQ群、腾讯课堂以及其他课程群)、发送案例材料和推荐阅读资料,以及线上解答学生提问等(参见图1)。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加入课程信息平台、阅读案例材料并查阅相关资料、提出案例分析产生的疑问,并根据教师的解答开展小组讨论,完成案例分析的文本制作(参见图1)。

以“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在2020年3~6月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微信讨论群和钉钉课程群把精心选择的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进度计划制订等章节的案例材料发送给学生,并收集了较多关于项目风险管理和进度计划制订的相关视频、PPT、图片资料等教学材料供学生在案例分析时参考。由于理论水平的局限和学习投入程度的不一致,学生在制作案例分析PPT的过程中,不仅会对案例分析的具体问题产生一些疑问,对案例背景材料也会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在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中寻找思路和答案。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以及与同学、教师的实时互动,制作的案例分析PPT才会有一定的深度,同时会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使课堂讨论气氛更加活跃。实践表明,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获得成就感,而且收获了学习的愉悦感。

2.课堂案例教学。课堂案例教学是线下教学的主要渠道。由于线上沟通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课时,因此课堂案例教学中,各小组PPT展示时间可以更加充分,不同小组还可以相互提问,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讨论的质量。教师须认真记录各小组的PPT展示和讲解要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提出新的延伸问题。最后,教师应对各小组PPT和发言进行全面总结,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在“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受疫情影响,课堂讨论环节时间非常短(很多讨论放在线上进行),各小组讨论很不充分,没有对案例分析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深挖。学生无论是对理论问题还是对实践问题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尽管教师讲授了案例分析的参考答案,但学生的理解仍不深刻,似乎又回到了傳统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案例分析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讨论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线上案例教学没有现场感和紧迫感,学生注意力容易被分散,也缺乏竞争性,而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全面的提升案例教学效果。

3.课后成绩反馈。案例教学的课后环节也十分重要。此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批阅学生修改后的案例分析报告,并根据学生讨论与互动的行为表现评定各小组的成绩,给出意见和建议。学生的主要任务为修改案例分析文本并线上提交,然后根据教师的评定意见与教师进行双向沟通,并反思案例分析的不足,以便下一次做得更好(参见图1)。课后的互动沟通内容包括成绩评定的疑问、小组案例分析的优点与不足、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等。充分发挥线上无障碍沟通优势,学生不仅可以得到专业教师的关心与鼓励,而且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共享。

“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通过课后线上的互动交流,运用激励式沟通手段,学生不仅拓展了项目管理知识,而且对项目管理实践也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自身水平与管理实践的差距,为后续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线上及时的双向沟通,学生对成绩等级的评定更加清楚,增进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实践表明,课后的线上沟通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指导,而且使学生能够及时调整,改变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

总之,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的尝试尽管仍存在一些不足,但由于教师与学生都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且目标一致,师生关系由此得到升华,从而在学习态度、学习氛围、学习深度、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可喜变化。

三、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为了掌握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效果的具体情况,学期结束后对人力资源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两个班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问题见表1。其中,前五个问题(Q1—Q5)调查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态度,以及案例教学顺序安排、课时分配、案例选择和案例难度的看法,反映学生对教师所采取的案例教学准备和教学方式的评价。后五个问题(Q6—Q10)调查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的总体价值、具体价值、沟通效果、存在的不足以及总体满意度,反映学生对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最终效果的评价。

(二)调查结果

1.案例教学方式的调查结果。调查显示,认为案例教学非常重要的学生占61.2%,认为很重要的占34.7%。也就是说约95%的学生认为“项目管理”课程采取案例教学模式十分重要。关于案例教学顺序,24.5%的学生认为应先进行理论讲解,再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16.3%的学生认为应先进行案例教学,再进行理论总结;59.2%的学生认为应先提出实践问题再理论教学再案例分析。关于案例教学课时,63.3%的学生认为每学期安排2次案例教学(占用4~6课时)是合适的;36.7%的学生认为2次案例教学偏少。关于案例材料的选用,34.7%的学生认为应选择本土大企业案例;46.9%的学生认为应选择本土中小企业案例;16.3%的学生认为国内外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可以。对于案例难度,6.1%的学生认为本学期案例太难,难以完成;40.8%的学生认为难度较大,但经过努力可以做好;53.1%的学生认为难度适中,经过合作可以完成。

进一步分析表明,相较于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非常重要的比例更高,且更倾向于先提出实践问题再理论教学再案例教学。同时,认为本学期教学案例难度适中,并希望教师提供更多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对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方式的认可度高于市场营销专业。

2.案例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调查显示,16.3%的学生觉得开展案例教学对理解项目管理有很大的帮助;59.2%的学生认为有较大的帮助;24.5%的学生认为只有一点点帮助。对于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对“项目管理”课程学习的具体价值,89.8%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更加了解管理决策的复杂性;79.6%的学生认为对相应理论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另外,还有57.2%的学生认为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46.9%的学生认为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关于师生互动效果,12.3%的学生认为教师与学生沟通频繁畅通;61.2%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较多,案例分析中的疑问得到解答;只有26.5%的学生认为互动效果一般。受疫情的影响,线下课堂案例讨论的时间很少,因此77.6%的学生认为本学期课堂案例教学中比较欠缺的是学生讨论和辩论时间较短;另外,30.6%的学生认为案例资料下发的时间太仓促,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的时间不充分。总体上,42.9%的学生对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感到很满意,53.1%的学生感到比较满意,只有个别学生觉得基本满意,没有一个学生感到不满意。

相较于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认为教师与学生互动更频繁、效果更佳;而且有更高比例的学生认为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自己对相应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了解管理决策的复杂性。但在课程满意度方面,市场营销专业比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感到非常满意的比例更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对于本科教学具有重要价值。调查表明,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真实情境下管理决策的复杂性,从而尝试利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教师讲授,使学生对相关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再次,通过多轮次的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和独立思考,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愿和沟通意愿,甚至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研究性学习。

2.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能显著地提升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學比单纯的课堂案例教学效果更好,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线上频繁互动,案例分析中的许多疑问得以解决,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二是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得到了更多的鼓励和引导,从而在线下讨论时气氛更加活跃。三是显著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增强了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3.学生对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非常高。调查表明,不同的教学班虽然满意度方面略有不同,但对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都持较高的评价。满意度的提高取决于多个方面,包括案例材料的难度、案例教学课时比例、案例教学组织、教师沟通意愿和沟通能力、成绩评定的公平性、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体验感,以及知识共享水平等等。只有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才能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4.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仍然需要重视课堂案例讨论。实践表明,仅进行线上案例讨论,往往效果不佳,而且回答问题质量也不高,讨论气氛较为冷清。许多学生专注度较低,案例讨论难以深入,影响案例教学质量。因此,案例教学需要线上线下两手抓,不仅需要保证课堂案例讨论有较充足的时间,而且需要充分调动参与人的积极性,增加学习投入和专注度,从根本上提高案例讨论质量。

(二)教学建议

1.对于本科生,教师应选择篇幅较短、难度适中、涉及单一知识领域的案例更合适。本科生理论基础较弱,采用大型综合案例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相反,还可能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最后导致教师唱独角戏。同时,教师需要在选择合适案例的基础上加强教学情境设计。

2.必须重视课堂案例讨论之前的线上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需要把课程信息平台打造成案例分析的知识社区,这不仅能够传播知识、解答疑问、增进感情,还可以把网络沟通情况作为学生案例分析成绩评定的依据。

3.每门课程采用2~3个案例教学比较合适,每个案例的课堂讨论时间控制在2~3课时。教师应根据班级人数和课时要求确定分组数和每个小组的人数,通常每组5~6人比较有效,课堂讨论要保证学生有较为充足的发言时间。

4.案例分析成绩评定规则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深度有重要影响。教师需要提前公布案例分析成绩占课程成绩的比例,并制定案例分析成绩评定的具体规则。案例分析成绩的评定既要看案例文本质量(结果考核),又要看案例讨论与网络互动的行为表现(过程考核)。

参考文献:

[1]王杜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是后疫情时代的主要教学 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2020(2).

[2]黎洪光,刘福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 践——以《建筑功能与建筑构造分析》课程为例[J].中国 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4).

[3]罗恒,曾兰,杨婷婷.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在线讨论的效 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9(5).

[4]张凤琴,蒋华,陈桂茸,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与运用方法研究——以《数据结构》网络课程为例[J].工 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4).

[5]吕英,曾红武,傅小龙.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 管理师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学报(中旬刊),2020(7).

[6]卢博.路艳琼.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探 索——以《高等数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28).

[7]宋瑛璐.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在公共管理案例课程中 的教学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10).

[8]杨月锋,李正红,徐学荣.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课堂案例教 学效果评价——以经济法课程为例[J].高等财经教育研 究,2013(3).

[9]张欣.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的困境分析与优化策略[J].宁 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3).

[10]刘思宏,余飞.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 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

作者:刘友平 张丽娟

上一篇:惰性蔓延妨碍积极性发挥论文下一篇:安全方案需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