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通用8篇)

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 篇1

一、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评价研究

(一)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

1、我省社会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1)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和治理取得成效。一是积极引导行业组织发展,不断推动组建设立新的行业协会,引导组建行业联盟,加强与国外行业组织的合作,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有序发展,目前我省省级经济领域社团和行业协会达180多家,涉及24个行业、94个小行业;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已实现脱钩改制。二是社会中介组织监管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等部门在全省12个行业协会开展8个专项改革改造试点工作,引导行业协会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目前,已有72.8%的行业协会参与制定与行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68.8%的行业协会参加行业自律监督,76.8%的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协调各方关系。省工商局牵头成立了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协调小组,制定了福建省市场中介组织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对全省4011个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建立信用档案,推动了中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省政府已连续两年将行业协会立法列入省政府规章制定计划,《福建省扶持外经贸行业商(协)会发展的暂行办法》已出台,《福建省行业协会发展促进办法》正在制定中。

(2)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我省逐级成立了综治委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并落实了预防、派差、调处等八项机制,积极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大力量,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组织协调、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干部下派、志愿服务等方式不断壮大社区干部队伍,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机制的功能。

(3)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指挥机制得到健全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和风险应对有效。应急预案和应急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管理体系,十大防灾减灾工程初步建成,城市防洪标准明显提高,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天气雷达探测网、覆盖乡村的防汛减灾预案体系,率先出台了无线电管理应急预案,海洋监测、水产病害防治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创新。

2、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逐步完善

(1)多元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体系建立健全。一是开展了法律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主题实践等活动,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148”法律服务热线等组织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二是通过各级综治委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调动基层自治组织、司法和行政三方力量共同调解矛盾,五年来全省

排查各类矛盾纠纷40余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5%,大大减少了群体时间和越级上访。三是打造“12315”品牌,在全省共设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点22291个,切实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各级综治工作小组的作用,在社区设立警务室,健全治保、调解两会等服务组织,成立治安巡逻队,建立暂住人口管理站,治安管理案件大大减少。

(2)信访工作得到有效加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办法,规范各级、各部门信访处理工作。省司法厅推行律师介入日常信访工作的做法,全省累计有律师920人次参与处置涉法信访案件,接待上访群众2.8万人次,办理信访案件8145件。我省已建立起全省信访办公自动化联网系统,实现全省信访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互联。

(二)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仍然受到限制

各级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认识和信任度仍然不够,总认为社会中介组织会给社会稳定造成麻烦,因此,总体上采取限制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策略,社会中介组织缺少政府的支持生存困难,即使勉强能生存下来也基本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这造成了我省社会中介组织发展落后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其他省份。

2、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

由于各级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认识和信任度不够,政府不能主动委以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社会、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的任务,因此,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社会、管理行业、管理社区的作用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各种学会、研究会一年到头至多开个把次研讨会或联谊会,对于学术腐败或学术不端行为则视而不见,没有起到学术行会应该起到的作用;至于学术团体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智力支持,那纯属偶然行为;再如社区组织,我国社会正处在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型,社区在社会的转型期应该起管理社会人、稳定社会人、服务社会人的作用,但现在的社区只是收收物业管理费,做简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于社区的深层次管理和服务基本上没有展开。

3、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力度太小

我省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诚信推进机构,也成立了诚信管理方面的公司,但社会诚信建设总体滞后。表现在:第一,诚信建设的信息化、技术化水平偏低,信息无法共享;第二,失信的追究机制和惩戒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失信成本过低,影响社会诚信建设。

二、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再创新的对策研究

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目标是公正与效率,围绕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1、社会自主系统自主管理

社会控制论把社会系统分为“自主系统”、“受控系统”和“混合系统”。“自主系统”是指在系统中,“因果关系或权利关系被某种自主控制关系维持在稳定或动态平衡之中。”[ii] 如市场营利组织,它是在市场经济规律控制下不以生产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自主运行系统。

社会自主系统是系统内部可以自我管理的系统,政府不仅不该管,而且也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是为了降低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管不好、管不了是担心政府把社会自主系统管僵、管死,降低社会自主系统的效率和活力。政府应该尽可能退出这些领域的微观管理,实现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服务政府的转变。但是,政府退出社会自主系统的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政府需要建立一整套社会管理退出机制。一是建立社会系统自我控制力评价机制,通过评价对社会系统各个领域的自我控制力做出判断,最后再决定是否立即退出,以及退出的程度;二是建立社会系统自我控制力增强机制,包括社会中介组织、自治组织的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社会监管体系的完善;三是建立政府与社会自主系统密切联系机制,社会自主系统自治必须在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条例的允许下进行,政府要加强与社会自治组织的联系,并对社会自治组织进行有效的监管,防止社会自治组织脱离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的轨道。

2、社会受控系统政府管理

“受控系统”是指完全根据个人利益优先原则而行动的系统,这些系统没有内在控制机制,必须受到系统外部力量的控制,才能维持在稳定或动态平衡之中。例如社会公共安全系统、公共卫生系统、城市交通系统等。政府通过对这些系统进行评价,确认这些系统为受控系统后,就应该主动担负起管理的责任,应尽可能引进社会自主系统的运行机制如市场竞争机制,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垄断式的政府服务为竞争式的政府服务,实行公民“用脚投票”的财政管理模式,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成本不断下降。

3、社会混合系统第三部门参与管理

“混合系统”是介于自主系统和受控系统之间的系统,例如社区组织,它既不同于自组织系统(市场营利组织),又不同于无组织系统(公共卫生系统),它有一定的组织性,但无法完全自主管理。政府通过对社会自主和受控混合系统的评价和确认,应该对混合系统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政府一方面要借助第三部门实现对社会混合系统的管理,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提高第三部门管理社区、行业的能力,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

(二)社会管理策略与社会政策创新

1、大力培育和规范社会第三部门

转型期我省社会管理要以“社会自我管理为主,社会政府管理为辅”,政府要大力扶持和培育各种社团组织(包括中介组织及各种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俱乐部),强化第三部门

社会管理功能,提高第三部门管理组织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自我管理和管理社会的作用。

要加强政府与第三部门的联系,特别是加大对第三部门的掌控。因为社会第三部门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政府引导得好,第三部门能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对于社会的稳定举足轻重;引导得不好,第三部门会成为社会稳定的麻烦制造者。

2、建立现代的社会诚信体系

社会转型期,政府要重建社会整合机制,除了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社会整合作用之外,政府应该致力于建立现代社会诚信体系,例如委托医学伦理学会建立医务人员医德监督体系;委托人才市场建立人才信誉档案;委托各学会、研究会监管学术腐败问题等等。建议政府牵头成立信誉局。以政府信用为示范,以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征信体系建设为关键,综合抓好诚信教育、信用制度、信用市场、信用服务、信用监管、技术支撑等环节,完善全省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真正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通过信誉局协调各方,全面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

3、加大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力度

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公共支出,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承担政府对医疗、养老、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的主体义务;加大公共服务普及覆盖面,特别是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县乡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对农村老弱病残者和城市无业人员的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全民性医疗、养老、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鼓励发展各类慈善机构、基金会、志愿者服务组织,并通过他们进行有序的社会救助,充分发挥它们在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作用;逐步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控制并逐步减少享受特殊公共服务的人数,通过建立补偿制度逐步取消公共服务等级,取消公费医疗等级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人人平等。

4、建立社会利益表达机制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最多的时期,政府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新信访条例》,建立起完备规范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使公民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利益矛盾,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得到理性的表达。

5、建立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最不稳定的时期,政府平时应该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要建立社会和谐度预测体系,定期召开社会形势分析会,制定各种级别的社会危机应急模式。

小结:我省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

1、利用中央关于平潭与台湾共建、共管、共创的政策,把平潭岛作为我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试验地。

2、政府改革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突破口,在政府公务员考核管理上下功夫。

3、经济体制改革以抓农村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4、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突破口,在过程管理转向结果管理,理论型研究转化为智库型研究上下功夫。

5、教育体制改革以民办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在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例如把政治理论课变成社会实践课)

6、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以打破人才身份为突破口,选10名体制外人才进入体制内参与厅级和处级职位竞争。

7、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以“大部制”的文化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在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上下功夫。

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 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创新,评价机制

当下企业竞争中,创新是所有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只有与时俱进把创新作为首要发展目标,才能保证不被竞争淘汰。所有创新工作的展开,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而创新工作得以实现需要管理职能来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在市场经济中有立足之地,而最明显的标识是企业的效益,企业管理创新后,通过各类指标反映创新带来的效益,汇总这些指标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出一套特定的创新评价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1 管理创新的定义

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一个个体根据特定目标,结合已有的条件,产生新的、有价值的成果。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管理创新是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创新活动。最早提出“创新”这一概念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项新的活动,能更好地提高资源配置。而他的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我国,最早提出创新观念的是芮明杰和常修泽等教授,他们认为创新是对已有资源的重新整合,对于新的整合方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即为创新的效果。当然这种创新的定义相对狭窄。在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创新的定义还在不断研究中。该文就国内芮明杰教授的看法,从其对创新的理解中总结了3方面的内涵:第一,管理创新是对效率和效果两者的同时定义,是能同时实现两者的有效方式;第二,企业的各个基本构成要素,比如管理者、物资设备、财产等都是管理创新的对象;第三,凡是以企业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对周围环境和资源进行整合而产生的新的方式方法即为创新。

2 管理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2.1 管理创新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世界各国形成了巨大的紧密结合的网状关系,相互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内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处于同一国家,企业可以观察并分析其发展趋势。现如今竞争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内,竞争形势严峻,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迫在眉睫,是所有企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2.2 管理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前进

企业管理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能够在长期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能够从不起眼的小公司做到稳如泰山的大公司,不仅靠良好的信誉、过硬的技术、过优的产品,更需要一个具备超强管理创新能力的管理团队。管理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主心骨。

2.3 管理创新是企业竞争的基本手段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的灵魂,企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也是管理创新的过程,是企业获得最佳效益的过程。其创新结果直接代表企业的利益。科学有效的创新方法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存活的有效法宝,如果创新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其结果定为企业达到理想的收益。

3 建立管理创新评价机制

管理创新的评价机制由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3部分组成。是指按照指定的评价目标,对指定的评价对象,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按照规范的评价流程,对企业进行评估。

3.1 评价目标

对企业管理创新进行评估的第一步骤就是评价目标的选取。合适的评价目标是根据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初目的选择得出的。第一,每一个完整的操作体系都是由众多独立的个体组合而成,通过彼此的资源互换、配合,最终保持平衡状态。第二,即使整体系统保持平衡,但受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干扰,内部的独立个体之间会受到相应程度的干扰,因此要保持整体平衡状态,内部个体必须做出顺应外部变化的变化。若不及时变化,就会造成系统瘫痪。企业的生存法则就是做到与时俱进,随着外部竞争力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即企业管理创新,只要找到正确有效的管理创新途径,就可以保证企业长久地发展下去。

3.2 评价主体

管理创新评价的基础要素即评价主体,评价主体的选择要根据管理创新的划分方式,不同的管理创新方式,直接影响其效果的表达,在时间、表达结果上都会出现差异。其次,单一、落后的用企业财务经济指标来评估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的成果和效益的大小是片面的,不能综合地显示管理创新为企业产生的相关效益。

3.2.1 管理创新的划分方式

企业是管理创新的主体,但人是企业的管理者,而所受教育不同、文化信仰不同、地域环境不同都能导致人的意识行为不同,所以,在对管理创新划分时要分清是意识主体,还是实践主体。

3.2.2 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环境、制度、目标、结构、组织要素等不同的分类主体。举例说明几个创新内容,如环境创新是企业通过改造外观设备,打造符合消费者消费状态的环境,或是打造利于内部工作者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氛围。但创新是无法用实物估测的。制度创新是指企业内部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公司对员工制定的规章制度及薪酬福利等,制度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稳固公司内部员工的关系。目标创新是最复杂、最有效、最直观的评价结果,目标的定制受竞争市场和消费者双重因素的影响,对于每一次影响过后的调整政策都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不管是哪种创新,都是按照企业所处的环境,根据实时的发展竞争情况,做的有效创新行为。

3.2.3 评价主体的确立

围绕一个企业将所接触的人划分为两类,就是公司内部员工和公司外部消费者,而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取决于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消费程度,所以选择消费者作为评价对象是最合理的。当然,其他影响因素也可以作为评价对象,但其评价结果只代表某一因素对企业影响的程度大小,并不能左右企业的生存发展。

3.3 评价方法

在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确立后,评价方法的选择是评估的最后一步,选择合适评价方法进行评估,最终得出管理创新的评价结果。评价方法虽然是评估工作的最后一步,但确实是进行评估活动是否合理的主要决定因素,在评价目标和对象确立后,如果没有选择相对应的评价方法,即使最终得出评估结果,也没有任何意义。通过学者多次试验得出的最符合使用,目前针对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估的方法是结构方程模型,排除单一因素对结果的片面性,结构方程模型是通过综合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

4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展的灵魂。企业管理创新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灵魂,是竞争过程中的核心力量。企业管理的创新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是企业竞争的有效方法。而科学有效的管理创新评价机制对管理创新能力具有导向性作用,对于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具有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南吾.对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方法的思考与探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2(10).

[2]林语,赵婧,陈雨菁,等.准时制生产方式对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影响研究[J].时代经贸,2013(3):36-37.

[3]赵薇,杰弗瑞·德登.企业家创新精神原动力研究[J].日东社会科学,2010(7):91-96.

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 篇3

一、七色奖章,细化师德要求

园所赋予“七色花”的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以不同的师德要求,以丰富的师德素养内涵,让每一色奖项都呈现出不同的“奖章文化”。

例如,红色奖章代表阳光爱幼,要求获奖者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幼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橙色奖章代表团结互助,要求教师互学互助,关心集体,维护幼儿园荣誉,共创善雅园风。绿色奖章代表和谐环境,要求获奖者专心设置幼儿园和班级环境,能结合主题活动、季节和节日的变化更新环境细节,并能调动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蓝色奖章代表家园共育,要求教师积极做好家长工作,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相互支持。黄色奖章代表安全保健,要求获奖者要细心呵护幼儿的一日生活,切实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青色奖章代表教育科研,倡导教师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并能将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案例、论文等,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紫色奖章代表崇善行雅,要求获奖者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做善雅七幼人。

二、争章评选,激励自主提升

“七色花奖章评选活动”采用自主自愿、民主评议、层级推荐的方式,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园所将“七色花”争章细则纳入《幼儿园管理手册》的各项考核细则中,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并在各园区门厅公示评比方案,教师只要有一项符合评选标准,即可自主申请或经由他人推荐争章。园所借助推荐和评议,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

自我推荐。教师每月都会撰写一篇“我的成长故事”——即争章事迹,并在每月的级段教研活动中进行争章演讲(可申请单项或多项),由组员民主评议后择优推荐到园区负责人处。

园区推荐。每月考核中,各园区负责人结合“七色花”的考核细则,进行考核,整理统计争章人选的文本材料。最终,通过全面考核给予评价,并把事迹材料的电子稿上报到园长室参加评选。最后,由园长室牵头的评委会审核上报材料,确定七彩奖章的获得者,并将评选结果进行公示,确保评选结果客观公正。

每年教师节,园所在庆祝大会上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并在幼儿园网站、园刊、橱窗等各宣传窗口,展示模范典型的风采和事迹。奖章得奖者将获得特制的“七色花”胸章及证书,单项拿满七项奖章的教师,可以换取“七色花”综合奖。

争章评选的过程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激励教师不断探索与创新,明确自身成长和努力的方向,更加热爱幼教事业。

七彩之光,快乐成长。“七色花”的生长,融入了每位教职工的思想和行动,评选活动有效促进了园所的师德师风建设,调动了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在“七色花”的鼓舞下,七幼人将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温州市第七幼儿园 浙江温州 325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 篇4

把干部的智慧力量引导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上来

河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梁滨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11-29 01版:要 闻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这为进一步做好干部考核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组织部门要发挥好干部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在指标设置、考核方式、结果运用上下功夫、出实招,把广大干部的智慧力量引导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上来。最近,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河北省切实改进考核方法,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干部目标综合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并配套制定了针对设区市党政班子和干部、省直单位班子和干部以及县(市、区)委书记的三个具体考核办法,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调整指标设置,树立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导向。指标设置是干部考核工作的基础环节,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要树立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导向,就必须在考核指标设置上做到“一增加、三注重”。“一增加”即增加对干部推进改革思路、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要把干部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中去评价,主要看其有没有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有没有推进改革的思路和举措、有没有推进改革的成果和实效。“三注重”即更加注重考核推动经济发展的实绩,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速度又看质量,既进行纵向比较,又适当进行横向比较;更加注重考核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绩,加大资源消耗、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突出考核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况;更加注重考核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绩,突出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等关系民生的指标。今年以来,河北省大幅度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在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加大了对造成雾霾

1天气主要排放物削减率的考核,不再以GDP论英雄。

创新考核方式,选拔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干部。科学管用的考核方式是考准考实干部的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多头考核、一时紧一阵风、民意失真等问题,需要创新考核方式,让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一是建立“三考合一”的统筹机制。对不同主体、不同类型、不同渠道考核统筹整合,推进干部考核和绩效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三考合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轻负担。二是完善经常性考核评价机制。综合运用巡视、一线督考、延伸考核、跟踪考察等方式方法,及时收集有关数据和评价意见,建立档案,准确掌握干部思想工作情况。三是实行民意调查机制。通过随机抽样、直接调查等方式,让“他管的”、“他服务的”、“他身边的”人参加进来,广泛测评干部的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真正体现群众不认可、数字再高也白搭。在这方面,河北省切实改进考核方法,探索实行了“一定量、五评价”的考核评价机制。“一定量”即目标考核定量指标体系;“五评价”即党委全委会成员评价、社会民意调查、民主测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测评、德和作风调查评价,提高了考核工作的公信度。

物流管理机制创新 篇5

我国正处于实现物流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创造更为完善的制度环境,释放物流产业发展的活力。

1、我国物流创新面临体制机制约束 准入制度亟待深化改革与开放

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制约。目前,我国物流领域的市场准入主要采取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行政许可等方式,涉及道路、水路、港口、船舶、运输站(场)、通用航空、快递、报关检验等领域的经营许可和资质审批多达30多项,存在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等问题。现行制度与国际通行“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式准入方式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民营经济和中小物流企业释放创新活力,成为阻碍物流行业创新的重要原因。此外,在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大型物流枢纽及场站设施的投资和经营等方面,还未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在已开放的领域,民营物流企业也仍然面临一些政策限制或不公正待遇。

高效合理的监管体制有待形成

政出多门、政策不一。与物流行业管理有关的国家部委和机构多达13个,由于各部门管理职责和政策目标不同,在物流企业的认定标准、报表制度、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许多物流企业专门配备了专事审批、监管的公关部门或“证照专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各地政策实施差异较大。各地方实施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时,由于对政策的理解、执行的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使物流企业在开展跨地域经营、经营全国性业务时面临较大的经营困扰。

监管方式和手段落后。目前各管理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仍存在空白,以行政执法取代合规监管,罚款、停业、集中整治、吊销证照等成为常规手段,运用行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制度、对标评估、监管信息共享等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及手段相对不足。

社会化监管机制缺失。突出表现在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在资质检查、违规记录、信用评估、标准实施等方面的服务作用尚未形成,难以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形成运用保险费率、融资利率等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的激励机制。

缺乏先进合理的标准体系与标准化机制

标准体系不合理。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着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重复、交叉和相互矛盾,不同地方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标准难以衔接等问题。同时,缺乏有利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不同物流企业之间合作的团体标准,不利于多式联运、冷链、供应链管理等物流创新活动开展。

标准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尚未理顺。在标准制定方面,由行业协会主导、以企业最佳实践为引领的标准化形成机制尚未形成。在标准实施方面,基础性、通用性、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强制性不足,缺乏必要的立法保障;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机制,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在标准推广、监督、评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标准研究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标准化研究投入较少,对行业及大型企业支持和引导不足,基础研究工作和标准研制人才严重不足,普遍存在被动跟踪、简单转化国际标准等问题。

税收制度和政策设计仍需改革完善

“营改增”分档税率设置不尽合理。目前实施的“营改增”试点方案中,交通运输行业与其他物流行业分别适用11%和6%两档税率,甚至对企业内部不同经营业务(如快递行业运输业务与收派业务)适用不同税率。这不仅容易造成不同行业、不同服务类型企业间的税收歧视,而且不利于多样化物流服务、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企业所得税统一缴纳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大型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我国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征管分摊政策比较复杂,拥有大量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的物流企业很难适用以减轻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各地从保障当地利益角度出发,要求进入本地的物流营业机构进行法人注册,并在本地缴纳所得税。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税收负担,更不利于物流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加快创新。

对物流创新缺乏明确税收激励。近年来,我国仅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服务企业等,出台了一些旨在鼓励创新的税收政策,而物流产业尚未进入国家创新政策的支持范围。

缺乏有效的创新引导机制和措施

物流创新的融资机制缺乏。近年来,虽然供应链金融得到较快发展,较好地解决了物流企业运营资金等短期融资问题,但很难解决企业扩张、提升能力和整合资源所需要的投融资问题。大量物流企业主要是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和兼并重组,只有极少部分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可以借助上市和发债等方式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物流产业通过投资银行、产业基金、财富管理公司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渠道尚未打通,养老金、保险资金、私人财富资金等长期资本仍然难以顺利进入物流领域,不能对物流基础设施、仓库、物流园区等的开发和资产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投入机制亟待建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形成支持物流创新的稳定投入机制。对企业乃至行业创新的带动性和引导性不强。同时,缺乏对风险投资支持物流创新的必要引导和鼓励政策,社会投入规模较小且高度分散。

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滞后。例如在运输中介或“无车承运人”制度创新方面,虽然我国已在国际贸易和对外运输方面引入了国际货代、无船承运人制度,但在国内货物运输法规中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展,对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开展一体化服务形成了明显制约。

对绿色和低碳物流的引导扶持政策相对滞后。发达国家近年来促进物流发展的政策重点已加快转向绿色物流。相比之下,我国对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等政策支持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快政策探索。

2、推进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与政策建议 放开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公平统一的物流市场

加快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物流领域行政审批和许可制度改革。在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广“先照后证”的基础上,全面清理和取消各部门对物流经营许可和资质的行政审批;对涉及安全、环保等方面确需保留的审批项目和行政许可,应明确审批程序、流程、条件和时限,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审批制度。对有较强技术性、安全性要求的资质资格审核,可转由行业协会和具有认证资质的社会机构受理。

统一准入标准,允许各类证照全国通用。加强工商登记及相关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加快全国联网,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证照互认制度”,物流企业总部统一申请获得的资质和营运许可,允许分支机构异地备案后使用。

有序放开铁路货运服务市场准入。明确铁路货运服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程序,有序推进铁路行邮、快运、集装箱运输等新型运输服务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

进一步放开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准入。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外,加快港口、机场、多式联运场站、各种货运场站及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向社会资本开放。

探索建立无车(船)承运人制度和完善货运代理制度。在交通运输相关法规中,引入运输中介或无车(船)承运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并建立相应的经营规范、票据、保险等制度,促进多样化新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

转变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和促进有序竞争

统一监管标准,促进监管与执法分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标准及规章,促进各地区、各部门监管执法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同时,探索监管与执法分离,弱化监管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尽快建立物流领域监管信息记录制度和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对进入黑名单企业则实施重点监管和常态监督,并通过取消资质、经营者禁入等措施,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建立社会化治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在资质检查、标准实施、经营行为记录、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利用保险费率、贷款利率、对标评估、信用评价等经济杠杆和行业自律手段,加快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竞争格局。

改革标准制度,强化标准支撑

改革标准体系。强化国家标准的约束性,将物流领域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安全性标准上升为国家强制标准;对于操作性、规程性和事实性标准,以行业标准、群体标准形式进行推广和实施;除具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之外,不再设立地方标准。

创新标准形成机制。各部门制定的国家标准,应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监督,确保国家标准的统一和协调。加快形成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物流企业为主体、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研究和制定机制。

强化标准监督和实施。除国家标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和监督外,重点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和大型物流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深化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物流体系新格局

深化物流服务对外开放。有序推进铁路、航空等运输服务开放,可选择国际货运班列、部分航线进行试点。探索开展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选择部分物流枢纽城市,进行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加快提升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内陆地区物流市场对外开放。以内陆地区铁路、航空枢纽城市为依托建立新型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构建对外经济新通道,提升中西部地区服务全国和对接国际市场的物流能力。

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支持物流企业以境外并购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物流市场竞争。

促进知识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引入更多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中高层人才培养、物流咨询、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知识创新中心。

创新金融机制,提升物流创新能力

建立物流产业发展基金。由各级政府发起,吸引大型物流企业及保险资金、社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引导长期资本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及股权投资。

鼓励发展物流资产投资公司。鼓励和支持物流投资公司发展,专门从事大型物流设施的投资及资产运营管理,支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促进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

创新物流融资平台。围绕物流企业运营资金需求,重点发展动产融资等新型工具,利用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交易平台等,发展第三方融资质押平台和创新监管机制,合理防控供应链金融风险,为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工具。

完善物流保险机制。拓宽物流保险品种,引入无车(船)承运人责任保险等新险种,建立保险费率的杠杆调节机制,促进企业规范、安全、高质量开展物流服务。

完善税收制度,为物流产业提供合理激励

调整物流增值税税率。进一步完善物流业“营改增”政策,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两档税率统一按6%征收;加快完善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折旧抵扣进项税额、国际运输及货代免税等相关政策。

完善所得税统一纳税政策。重点支持大型物流集团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统一申报缴纳,取消对跨省市总分机构物流企业实行“就地预缴”的政策,并探索不同地区间的税收分成分享机制。

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税收激励。比照高新产业、技术服务行业的相关政策,在物流行业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及教育培训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的税收激励。

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完善现代物流产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方式转变,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政策研究与评估机制、重大事项审议与决策议事机制等。

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建立物流政务信息平台,实现审批许可信息、政策信息、行业统计、监管执法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共享,加快形成公平、透明、统一的物流政策与管理环境。

创新管理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篇6

------机制和氛围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 前言:

杭州小姐妹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通过13年的辛勤经营,已由建厂之初的制造销售妇女卫生巾,发展成为拥有卫生用品、婴童用品、护理用品、宠物用品四大系列产品的现代化规模企业,现占地60000m,产值近亿元,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守合同重信用单位”、“杭州市著名商标”、“萧山区技术中心”、“蜀山街道强工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快速成长,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公司多年来通过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和创新热情,发挥他们的主动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效益。

一、创新管理机制:

管理的任务不是维持传统和现状,创新是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灵魂。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完整的、有效的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即动力机制、保证机制、压力机制、激励机制。小姐妹公司的国际业务自2006年初起步,到现在业绩稳步上升,近三年的销售增长率均在60%以上,在2009年外销占到公司销售总额r的50%以上,下面以贸易部的机制建设为例,论述机制创新四个子系统是如何推动贸易部业务开展和团队建设的。

1、动力机制:

浙江省民营企业十分集中,民营企业活力强劲,在华东区域从事

2卫生用品的外贸厂家林立,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对外贸业务员的薪酬管理机制多体现为底薪加提成,大多数厂家的提成点设臵在销量的2.0%以内。小姐妹公司却不同凡响,把核心提成点设臵为3%,销量上去,提成也水涨船高,这样公司里收入最高的人员往往不是公司的管理人员,也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有优秀业绩的外贸业务员,充分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同时公司在平台(展会、电子商务询盘分配)资源使用上采取“倾斜分配”的方式,鼓励优秀人员锦上添花,业务更上一层楼,同时也是“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具体体现。公司让业绩出色的外贸人员列席每周由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例会,让他们参与到公司的日常管理当中,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业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成就感。事实证明,公司“动力机制”的出台及不断完善,使得在公司涌现出了一大批业绩优异的业务骨干,团队建设已颇具规模,而且后劲十足。

2、保证机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丰富的平台资源就是开展外贸业务 的“利器”。公司在这一点的认识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早在2005年,公司还没有开展外贸业务,公司领导就组织人员二度南下广州,实地感受和考察广交会的相关情况,自2006年组建贸易部以来,每年二次的广交会、一年一度的华交会、义博会,公司都组团参加。更为重要的是,在2008年底,公司参展的步伐已跨出国门,先后参加了印度孟买展、迪拜展、日本大阪展、南非展等国际展会。不断开拓电子商务平台是公司在保证机制建设的另一重大举措:从2005年开始,公司与阿里巴巴

公司进行战略合作,2007年新增“MADE-IN-CHINA”,2009年又增加“GLOBALSOURCE”。外贸业务能取得目前这样的成绩,跟公司重视平台建设、重视保证机制建设是分不开的。公司对新进外贸人员,在其尚未做出业绩前,不但向新进人员提供培训和帮教,而且在正式业务考核期内提供有竞争力的保障工资。现有的外贸团队新老结合,人才层次呈合理的梯队形式,符合当代企业外销形势发展的需求。

3、压力机制: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持续地获取经济效益,许多优秀的企业会采用 目标管理,即在某一周期之初,将指标下达到各部门,层层分解直到个人进行细化,小姐妹公司贸易部的管理也大抵如此。但是我们的细化措施带有明细的市场化色彩和小姐妹特色,对外贸业务员的底薪采用当年客户开发数量进行考核。众所周知,维护好老客户为了稳定销量,而不断开发新客户,却是业绩产生增长点的必经途径,先前部分老业务员乐于维持老客户,“吃老本”,不愿意开发新客户,得过且过。针对这种情况,公司于2009年4月份出台“底薪考核统筹规定”,如果开发数量少于目标值,已发放的底薪参与年底的风险金统筹。这一举措不仅仅是对勇于开拓进取同志的褒奖,更重要的是从机制上杜绝了懒人的“得过且过”思想。业务人员都以“完不成开发任务”为耻,业绩压力转化成了开拓动力。

4、激励机制: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使用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 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小姐妹公司多年以来十分重视激励机制的建设,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程度地加以完善。2008年以前,所有外贸业务员不管工作年限、业绩如何,一律采用相同的底薪,公司为了体现“能者多酬”这一时代的、市场的核心价值观和利益观。在2008年4月,在贸易部出台了“业务员晋升机制”,规定:底薪不再使用统一标准,而是根据历史业绩和当前态势实行浮动底薪制,即上一的销量决定本的月基本工资,上一销量完成250万至400万的,底薪可升一级,完成400万至700万的,底薪可升二级,销量在700万以上的,可直升三级,且分别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2009年9月份出台“外贸业务经理管理机制”,打通了业务人员职位晋升的通道,提供晋升机会以实现个人和企业利益双嬴。2010年6月份,公司又出台了“千里马”计划:针对在2010个人销售突破千万的业务人员,设臵“千里马奖”,口号是“今年春节,开车回家”,这些机制的出台大大激发了业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在贸易部内部业务人员形成“你追我赶、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热潮,这种热火朝天的干劲也极大感染了公司其它部门的工作人员。

二、营造良好氛围:

精干的团队是企业致胜的关键,而营造公司良好的氛围则是搞好团队建设的关键。小姐妹公司自2006年提出“舞台、学校、家庭”的经营理念。通过包括上述各项规定等机制的出台,让每个职员都能在本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在小姐妹这个人生大“舞台”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使“学校”的理念深入员工心中,公司制订了完备的培训制度,“群雁高飞头雁领”,首先,公司十分注重对各部门负责人进行培训,先后组织人员参加浙大民营企业总裁班、浙江大学卓越经理人高级培训班、汇聚国际企业执行力等专项培训。注重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对操作人员公司定期安排技能培训,用“一对一结对子”、“师带徒”等形式让员工们迅速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效率。

为打造“小姐妹大家庭”,使员工有“家”的感觉,09年公司办公室发动员工组织了娱乐、健身等各类主题活动小组7个,并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让工作繁忙的员工在身心得到锻炼的同时还可以放松紧张的工作压力。具体举措有:

一、组织开展旅游、拓展、生日会等全员参与的活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及认同感;

二、组织员工开展8小时之外的球类、拔河、读书会、亲子活动等,增强员工间、部门间的沟通和了解,增强团队协作及凝聚力;

三、通过周六下午的“姐妹之约”,用共进一顿晚餐的方式,闲聊工作上和生活的困惑,拉近了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之间的距离。员工普遍反映公司的氛围和谐,适合自己长期发展。

为打造一个“小姐妹”的良好视觉环境,补充完善了公司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通过印有小姐妹LOGO的手提袋、信笺、台历、信封、司徽等物品,加强对视觉文化的宣传;并开展办公环境整治,保持办公和业务场所干净、有序,办公桌上按规定摆放物品,保持办公桌整洁;所有员工按统一要求规范着装。

公司对员工的关心还不仅限于生活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拥有人才就意味着拥有了竞争的砝码。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公司还给每位员工设计了发展平台,无论是对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预

留了上升的空间。具体措施有:

一、通过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的宣导,加强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二、通过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素养;

三、通过有针对性的梯队人才与高管人员的培训,提升核心人员的素质及对企业的认产同度。

通过积极营造“学习文化”、“执行文化”、“绩效文化”、“沟通文化”等氛围来一步步引导员工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并教导员工要用感恩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达到让员工以积极的心态、卓越的业绩与小姐妹共同成长的目的。

杭州小姐妹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 篇7

一、国库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要提高国库创新工作, 首先必须解决思想问题, 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国库工作的重要意义。

1. 做好国库创新工作是当前国库适应时代要求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各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无处不在, 人们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以更加快捷和经济的方式获得新事物。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活跃,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复苏和强化, 在这种情况下, 国库工作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 做好创新工作, 促进各级国库资金在阳光下、在各方面监督下安全运行。

2. 做好国库创新工作是增强国库工作人员服务大局效益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 国库工作已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的关注。如救灾资金绿色通道的建立, 低保资金直拨的设立等, 都受到社会的好评。在国库工作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的情况下, 国库人员要学会善于用大视野认识形势, 以大思路谋划工作, 求大建树担当重任。同时要高度重视创新工作, 及时、广泛、深入地收集信息, 努力加强宣传与交流, 帮助广大国库人员清醒认识国库形势发展趋势, 全面了解国库领域的重要动态、重要情况, 深刻把握国库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分析研究国库工作的新规律、新举措, 在把握规律、因势利导中, 全面贯彻上级国库工作基本方针, 贯彻实施好《国库金库条例》等法律法规, 使国库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大局, 获得并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3. 做好创新工作是提高国库工作地位、促进工作交流的有利有段。

国库工作在金融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做好国库工作关系金融全局,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但毋庸讳言, 社会各界对国库工作重要性及其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 甚至部分领导干部中也还存在着国库工作可有可无, 做不做国库工作无关紧要等模糊认识。为此, 应大力加强宣传工作, 把信息宣传工作当作向上级反映情况, 汇报工作的重要途径, 向社会宣传工作成绩、总结工作经验的重要方法, 向国库人士传达方针政策, 以及国库之间交流工作动态, 互相学习提高的重要方式, 切实予以加强。

二、国库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 各级国库对国库创新工作加大了投入, 改进了工作方法, 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取得了很多成绩。

1. 根据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变化, 不断修改完善国库会计核算相关管理制度, 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和岗位人员配置, 提高国库整体履职效能。

2. 加强国库新业务研究, 补充完善相关的业务处理规范。

3. 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 积极创新国库服务产品, 扩宽国库服务范围。

4. 关注支付科技发展和各种新的支付工具的运用, 积极创新国库收支业务处理流程与方式。通过这些业务创新和服务拓展, 及时有效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国库服务的新需求, 充分发挥了现代科技的支撑作用, 通过信息共享、业务流程再造不断提升国库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5. 根据业务需要, 层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业务考核办法和创新工作考评办法, 有力地推进了国库业务的规范与发展。

当前, 国库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是:有的单位没有把创新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认为国库作为人民银行服务社会的业务部门, 重中之重是搞好基础核算, 账平表对, 服务好地方和一财两税, 尤其当前各级人民银行经费收紧, 正常的开支都很难维持, 高费用搞创新困难重重, 加上目前人民银行职工年龄大、学历低、人员素质有限, 开发和研制创新项目心有余力不足。有的把创新工作当作一项可有可无的辅助工作, 有的没有为创新工作创造必要的先决条件。对此, 各级国库应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 共同出谋划策, 不断提高国库创新工作的有效性。一是要加强领导, 完善机制。做好国库创新宣传工作, 领导重视是前提和保证。各级国库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把国库创新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从制度创新, 业务创新, 服务项目创新, 监管创新入手, 真正把创新与国库业务贯穿到一起, 创新与国库业务相辅相成;二是国库创新要为国库服务, 解决当前由于人员不足和其他原因制约国库发展的项目, 提高工作质量、效益和效率, 建立健全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运用创新手段对国库统计, 预算收支进行分析、分类、综合管理, 实现信息共享, 更好地发挥信息时代整合数据作用, 开辟更为广泛的途径;三是要培训队伍, 提高素质。国库创新工作做得好与不好, 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库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状态。要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培训, 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国库创新人员是一项考验人、锻炼人的工作。作为国库人员, 要有奉献精神, 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不断加强学习, 在提升素质上多下工夫, 在钻研业务上多动脑筋, 在改善服务上多花心血, 努力做到政治上强, 业务上精, 作风上实, 修养上好。与此同时, 各级国库工作部门领导, 要关心爱护国库人员, 多为他们提供学习、阅文、参会、培训的机会, 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 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设备。

三、当前国库创新考核评价的现状

近年来, 各级国库部门在加强对下级国库部门考核上, 可以说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 建立了从信息报送、业务报表, 到争先创优、创新项目等较为完善的考核体系。但在工作实践中, 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是重信息报送、轻业务管理。主要表现在:一些考评办法中, 对文字材料, 如, 总结、计划、调研、信息材料、各种分析报告及一些临时性工作等, 要求比较具体、严格, 而从业务角度考核内容比较少, 特别是对人员管理, 岗位设置等基础业务发展方面要求较少。

二是对量的方面考核多, 对质的方面考核少。由于在量的方面便于具体化, 操作性强, 质的方面不好定性, 致使在一些考评办法中, 对国库报表要求的内容、时间等要求比较多, 而从会计核算角度、报表质量上要求的较少。

三是在创新项目的考核上缺乏长效性, 近年来, 各级国库积极推进工作创新, 加大了对创新工作的考核力度。产生了大量的创新项目和工作新方法。一些创新工作确实是推动了国库业务的发展, 防范了国库资金风险。但由于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使一些创新工作昙花一现, 不仅不利于国库业务发展, 还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因此, 在创新工作的考核与推进上, 必须以防范国库资金风险为重点, 加强国库基础工作建设, 发挥考核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 促进国库创新工作持续开展。

四、健全创新工作考核评价的总体指导思想

1. 国库创新工作考核评价的总体指导思想。

为适应科学发展对国库创新工作考核评价的新要求, 确保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增强考核行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在国库业务涉及面不断扩大, 国库资金风险环节增多, 国库业务风险防范难度加大的形势下, 国库创新业务考核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 (1) 国库业务创新工作的考核应坚持“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立足服务, 创新手段, 提升效率为根本出发点, 努力提高国库资金风险防范能力, 努力提升国库服务社会、服务民生能力, 努力促进国库工作取得新发展、新突破、新成就, 能够为各级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工作提供有效借鉴。 (2) 以人为本, 突出对国库队伍建设的考核。人是一切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开展国库业务考核, 加强国库建设, 必须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库干部队伍为目标, 一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国库干部队伍思想道德水平,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国库干部爱岗敬业的精神, 恪尽职守地做好本职工作;二是坚持不懈地加强业务培训。教育和引导各级国库人员, 正确对待业务学习, 特别是要引导老同志, 不要因为年龄大、资格老等就不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国库全体员工都要加强岗位培训, 认真学习新知识、新业务, 提高国库干部理论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 增强国库人员防范资金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开展法制教育, 增强国库人员的法制观念, 确保国库干部严格依法办事, 清正廉洁, 防止因为国库人员政治思想道德偏差而导致国家资金遭受巨额损失, 使国库风险中隐蔽性最强、危害性最大的道德风险发生; (3) 狠抓基础, 重点对推进国库业务岗位, 人员整合和优化的考核。要把正确处理当前基层国库人员不足, 人员老化与业务风险防范的矛盾, 作为考核的重点, 切实加强对基础工作的考核, 推进国库业务岗位、人员的整合优化。在国库横向联网及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还没完善的情况下, 要适当充实国库业务人员, 合理调配各岗位分工, 并在关键岗位人员定期轮换时, 要根据各岗位的实际情况和人员的业务能力合理地安排部室内部岗位轮换或全行范围内跨部室范围的轮换, 在有效满足国库工作岗位职责的同时, 也做到了关键岗位人员岗位任务的转变, 确保国库各岗位不违规兼岗的同时, 保证国库日常业务正常有序开展。 (4) 转变观念, 开拓国库创新新思路。要教育和引导基层国库领导和员工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国库创新考核是为了保证国库创新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完整的理念, 从而正确对待国库创新考核, 从源头上避免急功近利、搞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 扎扎实实开展国库创新工作, 推进国库创新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服务经济发展。

2. 国库业务创新工作考核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国库创新工作重要分为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等几方面, 因此, 创新工作的考核也应根据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区别对待。 (1) 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创新工作应有明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应为整体工作和国库履职能力的提升而服务, 应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和推广价值。 (2) 创新工作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做法。针对创新工作是否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或工作措施, 是否对创新工作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了明确, 各阶段是否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以及该阶段要达到的效果。 (3) 创新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创新工作是否制定详细实施方案, 并分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 是否完成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达到了预期目标。

五、国库业务创新工作考核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创新工作是否以点带面, 对整体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施创新工作或亮点工程, 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整体工作的均衡发展和履职能力的有效提高。因此, 在创新工作的考核中, 不能就创新论创新, 应考虑该创新工作的实施是否对整体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否对全局工作产生了良好的正面影响。

2. 创新工作是各级银行根据实际情况, 为促进更好地履职而采取的积极措施, 各级银行在创新工作的立项和组织实施方面也是根据本行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有针对性措施。因此, 创新工作不能一概而论,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只要是创新工作的实施对于整体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就应予以肯定。

3. 创新工作可由上级行单独考核或协调地方政府联合考核。人民银行经理国库是一个服务份额占比较高的工作, 国库业务创新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评价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国库业务创新工作的考核由上级行联系地方政府开展对于促进人民银行基层行提升社会地位和树立良好服务形象也是积极的促进。

4. 创新工作应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对国库业务创新工作的风险识别与管理, 建立事前分析评估, 事中监测反馈, 事后完善决策的国库创新风险管理机制, 促进国库业务科学发展。

5. 建议国库建立一套国库业务标准化的管理规定, 从完善制度到业务操作, 从凭证传递到接受业务处理完毕交事后监督部门建立规范的标准, 实现全国国库业务标准化管理一体化, 使国库创新工作考核评价中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参照系。注重国库整体水平的提高, 国库创新考核不能只局限于账平表对、不出现错报漏报等现象。要注意考核通过国库创新提高国库干部整体素质, 提高国库业务整体水平。

6. 国库创新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在银行全面工作中不能作为唯一内容, 特别是实行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以后, 对考核工作的质量与要求更高, 由于考核工作涉及到所有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 所以就需要对考核办法实行细化、量化、亮化, 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平台, 用考核激励机制提升国库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光聚.对商业银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分析与探讨[j].金融论坛, 2007 (1)

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 篇8

[关键词]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校办学主体的不断强化,以鉴定性为主的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逐渐凸显。如在评价指导思想上,比较重视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指标设计上,重共性,轻个性,注重内容与标准的统一,忽视用不同的尺子衡量基础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学校;在评价模式上,重静态状况的认可,轻动态未来的发展;在结果运用上,重与考核、奖惩、评优挂钩,轻指导改进和促进发展等。这与现代教育发展理念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评价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构建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必要性:是大势所趋,应顺势而为

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是以现代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以学校、教师、学生发展和成长过程为对象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鉴定性评价相比,更强调目标的导向性、行为的自律性、改革的创新性、发展的持续性以及结果的激励性。在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期,构建一套科学可行、便于操作的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体系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

一是完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有益探索。发展性评价也称增值性评价,其思想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联盟组织的“八年研究”(1933-1940),直到20世纪70年代,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研究才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发展起来。1992年,美国田纳西州政府率先采用增值评价系统作为州教育促进法案的一部分。随着联邦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出台,增值评价逐渐成为美国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2002年,英国政府在全英格兰和威尔士推行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模式。近年,我国也开展了对教育发展性评价的研究。如边玉芳等提出增值评价是一种绿色升学率理念下的学校评价模式;马晓强等以河北省保定市普通高中学校为例进行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的实证研究;2011年,上海市教委也构建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并开展了首次测试。这些项目都意在通过探索逐步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学校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开放性、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形成学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互动机制,引导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但通过梳理与分析,发现当前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首先是重理论轻实践,只注重推介国外增值性评价理论、特点和模型;其次是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集中于某个学段,没有采用系统的思想构建小学、初中和高中相互衔接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再次是国内外还没有开发出值得推广的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管理软件;最后是各地实证研究还没有全面推开,一些研究项目还处在实践探索中,真正可供借鉴的实践研究成果不多。可见,采用增值性评价理念,结合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实际需要,运用多种模型技术,构建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科学评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中小学教育质量,有助于丰富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模式。

二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形势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这就需要各地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深入探索,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学校发展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切实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创新能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引导学校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同时,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也要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由质量求生存到特色求发展。

三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追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突出表现在“择校热”以及城区“大班额”与大量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等方面。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办学差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要从经费投入、师资配置、办学条件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人手;另一方面,更需要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科学的手段,依据科学数据形成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分析与判断,激发每所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整体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使学校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同时,要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人才观,扭转长期以来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形成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四是推动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的现实需求。学校实现内涵发展,核心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各地中小学校特别是普通高中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始终未迈出实质性步伐;为追求升学率,许多学校大搞假期补课和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负担,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导致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只能体现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中。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思想及评价模式成为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则突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化素养、动手能力、身心健康、学业进步幅度等方面的测评,对学校则重点考评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学业成绩均衡度、学业成绩进步幅度和特色发展、机制创新、教育科研等。这就可以真实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全面分析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改变普通中小学办学理念,重塑现代教育评价理念与导向,促进中小学校健康发展、特色发展。

二、着力点: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构建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点。在当前国内外尚无一套相对完整、可供借鉴和操作的评价模式的前提下,我们应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一是树立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学校教育质量包括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进步。可见,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人力、财力、物力的合理配置和教职员工、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水平。因此,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就要对影响教育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评价,它涵盖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领导管理、课程实施、师资配备、学生发展、办学条件等方面,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结果反馈,引导学校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人才观,扭转长期以来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和氛围,积极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

二是确立自主内涵发展的基本思路。采用增值性评价原理,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发展性评价,具有重视起点、关注过程和促进学校改进的特点,可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地应因地制宜,找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内在潜力,寻求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注重诊断发展中的问题,指导学校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形成,保障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学校成为各具特色的办学主体。同时,还应强调评价对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的主体权力和主体责任,妥善处理好学校发展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既要强调规范性的评价,又要突出发展性的评价,达到“规范中求发展,发展中更规范”的目的。

三是构建适应区域实际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评价目标逐级分解而成的具体的、可测试的分目标,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各地在研究制订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有“共性”评价指标,突出规范性、基础性、法定性、导向性;又要有“个性”评价指标,突出发展性、特色性、针对性、差异性。“共性”指标要涵盖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规范性要求和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要求,须采用“一把尺子”衡量。“个性”指标要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区域实际出发,制订发展规划和措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依据评价对象原有的基础和实际差异,具体进行纵向分析、比较,看提高、看发展、看特色。

四是建立灵活有序的实施机制。要保证发展性评价体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还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评价实施机制。第一,建立自主发展机制。在构建评价体系的实践操作中,可将学校自主发展设置为一级指标,下设办学现状、改革发展目标与思路、发展项目与措施、阶段性成果、办学特色等作为二级指标。这部分指标的评价要素可先由学校自行设计,自主编制在规划内逐年实现的分目标、项目、内容,再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审定,从而增强评价对象的主体发展意识,使“自主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真正体现出评价对象的主体作用,有效促进评价对象自主发展。第二,建立内部调控机制。这主要是指导学校建立发展性的自评制度,引导学校对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做出评价和分析,将自评结果运用到日常工作中,随时改进,不断提高。第三,建立社会参与机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访谈等方式,征求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与社区、家庭的沟通,进一步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意识。第四,建立定期督导机制。帮助学校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和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长沙探索:建章立制,蓄势待发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基础教育品牌优势逐步显现,但也面临着如何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创新不足等深层问题,需要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深入探索。长沙市借鉴增值评价的理念,探索构建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体系,被教育部授予“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所申报的科研课题《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列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目前,长沙已制订了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方案,力图通过研制科学的测评工具和方法,开发一套可操作的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管理平台,改变以“升学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状态,全面客观评价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

一是整体设计:从“入口”看“出口”,突出增值性。传统的学校评价主要以过去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为依据,对学校办学水平做出等级评定。长沙市构建的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将按照“以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方式评价学校办学水平,重在关注学校发展的“增量”。即以促进教育活动价值增值为目的,采用多种现代统计测量方法,追踪学校从起始年级到毕业年级学业质量的增值变化,并考察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学业进步和能力提升影响的效应,着重于对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条件进程及策略方法的建设性评价。通过重点关注受评对象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趁势,明确其潜在能力,使发展性评价成为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与此相配套,长沙将即时、动态地实施发展性评价,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实际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让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整体提升。

二是评价内容:从唯一项目到三大主体,突出全面性。长期以来,我们是将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导向,无形中促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形成校际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学习兴趣锐减,严重损害了师生的身心健康,违背了科学发展观。长沙市将以全面教育质量观为基本理念,力图把影响教育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纳入评价范围,主要从学校管理、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三大主体进行综合评价。学校管理水平评价主要是对常规管理、办学特色和办学行为等进行评价;学生成长状态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志向和学业负担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发展水平评价主要是对全校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能力和教学效能等进行整体评价,倡导教学共相长,师生同进步,促使学校关注教师、关爱教师,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是评价指标:从关注结果到重视过程,突出动态性。传统的学校评价指标大多注重评价实施的可操作性和评价结果的单一性,主要以记分的方式呈现,量化特征明显。长沙以实现学校动态发展为目标,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设置了11项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指标。第一,常规管理。主要是考核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其关键性指标包括学校发展规划、常规管理机构与制度、教学计划制订与执行、课堂教学、校本教研与培训、课程资源开发、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实践活动开展、安全教育、教学评价等。第二,办学特色。主要是考核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其关键性指标包括特色明显、成果显著、获得社会公认等。第三,品德行为。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品德认知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其关键性指标包括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行为习惯等。第四,学业水平。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小学学业检测、初中新生分班考试、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和考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考查、高考等方面学业成绩的情况。其关键性指标包括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学业成绩均衡度、学业成绩进步幅度等。第五,身心健康。主要是考查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其关键性指标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人际沟通、情绪调控、意志品质等。第六,学习动力。主要是考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其关键性指标包括学习动机与态度、爱好与特长、潜能发展等。第七,学业负担。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客观负担和主观负担。其关键性指标包括学习时间、课外活动、课业感受、学习压力等。第八,师德修养。主要是考察教师职业道德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情况。其关键性指标包括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第九,专业能力。主要是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关键性指标包括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等。第十,教学效能。主要是考察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等方面的情况。其关键性指标包括课堂教学满意度、教学成绩等。第十一,办学行为。办学行为是警示性指标,主要考评学校是否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督促学校认真执行教育部、省市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凡是学校存在重大违规、违纪行为,便一票否决,取消当年教育质量各项评奖资格。

四是评价方式:从单一模式到多管齐下,突出科学性。虽然以往通过年度目标考核的方式对学校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存在方法相对简单、考核周期较长、过程管理缺失等不足。长沙市采取多元主体参与策略,让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广大学生和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综合多方评价意见,促使学校主动发现问题寻求科学发展策略。具体将综合运用五种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第一,常规检查。根据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要求,采用看、听、查和座谈的方式,定期对学校常规管理、办学特色和办学行为等方面进行检查。第二,走访座谈。根据设计好的访谈提纲,通过与受访者的集体座谈、专题研讨与对话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发展水平、教师师德修养、专业能力、教学效能,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非文字表述性的内容。第三,问卷调查。通过对家长、学生和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管理的情况,将问卷调查结果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客观、全面地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第四,学业水平测评。在全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学业成绩数据库,采用科学的统计模型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客观比较,综合分析学校教学质量。第五,文献分析。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各区县(市)教育局、学校以及中小学教师中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教案设计、教研科研成果、学生成长记录、教学数据统计报表、质量分析报告等,全面、客观的评价学校常规管理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并作为分析研究教育质量的辅助材料,以求更准确地把握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的发展趋势。

五是结果运用:从注重奖惩到注重诊断,突出指导性。根据发展性评价的要求,长沙市教育主管部门将不再依据评价结果对学校进行单纯的排名,而是针对评价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分项给出评价结论,形成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报告,促使学校改进管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同时,还将设立教育质量奖励基金,在年度教育工作会上对在教育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和进步较快的学校进行表彰和奖励。此外,长沙市还将成立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评审委员会,定期发布《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蓝皮书》,以适当形式反馈给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逐步过渡到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区域实际的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体系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具体行动,体现了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宗旨,它将更多地关注学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鼓励每一所学校追求发展,每一位教师追求成长,每一名学生追求进步,为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发展局面提供动力源泉和机制保障。

上一篇:真心帮扶暖民心下一篇:选秀节目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