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高血压管理报告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价高血压管理报告

评价高血压管理报告 篇1

高血压是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卫生院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对我乡11个行政村的513名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管理。

我卫生院从2008年开始,对我院所管辖的村民利用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疾病诊疗、免费测血压、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截至2012年10月份共筛查出高血压患者412人,将检测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建档健康管理、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随访记录,共入选管理的高血压病人359人,管理率达87.1%。

一、评估目的:

通过评估掌握我乡村民高血压患者的流行状况、危险因素,获取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数据,从而根据掌握的数据,对我乡村民提出控制危险因素、防控高血压病的建议,进而对我乡高血压患者进行更好的健康管理和服务。

二、健康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筛查: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二)随访评估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急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

(1)对血压控制满意(收缩压<140且舒张压<90mmHg)、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时间。

(2)对第一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即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用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2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四)健康体检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具体内容参照《城乡居民健康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

三、评价:

入选人群构成:男97人,女262人。

管理对象个人情况:对我中心入选的359名管理对象的危险因素、个人史、家族史分别进行分析,危险因素中“不运动”者比例为3.6%,其次为超重/肥胖者,达32%,吸烟、饮酒、喜咸者比例都在11%左右。个人史中已知自己患有高血压者占98%。

随访管理情况:入选管理的359名对象中,进行随访的有359人,对随访的76%高血压患者进行满一年的效果评估发现血压均值有所下降:收缩压均值下降8mmHg, 舒张压均值下降5mmHg。血压值有所下降的患者共有273人,占总随访人数的76%,其中单纯收缩压下降的有90人,占25.1%,单纯舒张压下降的有80人,占22.3%,两者都下降的有103人,占28.7%。通过管理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也有所变化,最显著的是饮食喜咸者比例下降了8%,吸烟和饮酒者比例也下降了8%,不运动者比例下降了2%。入选管理的359名患者通过管理患者的血压总体水平明显下降,危险因素水平也有所降低,有效的降低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在随访管理中,病人的依从性较高,血压控制水平也都在较高水平。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推广平衡膳食 举办健康讲座,深入群众宣传控油限盐、均衡饮食理念,改变不 良饮食习惯。

2、加强运动,普及全民健身行动 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公共体育设 施建设,鼓励群众低碳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 健身活动。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积极动员全社会和多部门 的力量,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人们健康 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 康素质提高的活动。成立健康教育巡讲团,将健康知识带进工地、学 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处,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知识 水平。

4、加大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力度 通过健康档案建立、日常诊疗、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的定期体检、社区调查等途径发现高风险人群。积极发现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后,通 过健康管理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降低个体慢性病危险水平,防止和 延缓慢性病的发生。重视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通过加大宣传,推动医 疗机构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持续发展。

5、慢性病防控工作重点 在下一步慢性病防控工作中要始终做到 “四个三” :一是贯彻 “三 级预防”策略,病因预防、临床前预防、临床预防;二是面向三个人 群,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三是关注三个环节,控制危险 因素、早诊早治和规范化治疗;四是运用三种技术手段: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

6、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扎实地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项目工作。加强高危人群的发现及干预工作,对高血压、糖尿病等 慢性病实施科学管理。

评价高血压管理报告 篇2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脑出血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脑实质等结构,形成或不形成血肿。在脑出血中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起病急,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且远期神经功能障碍也较为严重[1]。由于其在CT上的表现具有特异性,且能快捷、准确、无创地进行诊断,不仅有可靠的客观依据,而且能动态观察病理变化,为指导临床治疗、施行抢救、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我们对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来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CT检查后的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脑出血77例,其中男49例,女28例,年龄33~86岁,平均(57.6±12.3)岁。全部患者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深昏迷14例,浅昏迷35例,嗜睡17例,清醒11例。双侧瞳孔不等大11例,双侧瞳孔散大6例,语言障碍60例。首次出血者63例,二次出血者14例。排除各种创伤、脑血管畸形出血、脑卒中及合并有急慢性感染、外伤性颅内出血,风湿活动、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重症糖尿病患者。均按多田氏方程式[2]计算出血量,即出血量(m L)=π/6×长×宽×高(cm)算得。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以呕吐、头痛、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及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其中突然意识障碍11例,突然头痛、呕吐27例,突发偏瘫、失语、一侧肢体无力39例。GCS评分[3]13~15分9例,9~12分34例,6~8分22例,6分以下12例。77例患者发病后血压均高于正常,其中病后血压维持在20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者26例(占33.87%),在240/130 mm Hg以上者11例(占14.29%)。

1.3 发病时状态和发病方式

一般活动中发病47例,占61.0%;剧烈活动中发病16例,占20.8%;睡眠中发病6例,占7.8%;安静中发病8例,占10.4%。发病后3 h内出现典型症状、体征者54例,占70.1%,3 h以后逐步出现典型症状、体征者23例,占29.9%。

1.4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PHILIPS MX4000型螺旋CT仪扫描。扫描条件:120 kV,150~300 m As,层距7 mm,层厚7 mm,窗宽85 HU,窗位45 HU。扫描基线为OM线(眶耳线),扫描层数均为10~12层。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发病情况

临床资料的分析显示,本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段以50~69岁最多,共42例,占54.55%;70~86岁年龄段次之,共28例,占36.36%。

2.2 出血部位

按出血部位分,以外囊出血(见图1)病例最多,有21例(占27.27%),其他部位出血病例数依次递减:丘脑出血12例(见图2),混合出血11例,内囊出血10例(见图3),小脑出血6例(见图4),脑干5例和三角区出血5例,脑室出血4例,其他部位出血3例。

2.3 出血量

从出血量情况看,本组患者中脑出血量0~19 m L者44例,20~29 m L者7例,30~49 m L者13例,50~99 m L者6例,大于等于100 m L者3例,无法计算者4例。

3 讨论

随着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发病的日益增多,造成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大幅上升[3]。高血压脑出血特别是急性期由于大量脑出血致血肿急性膨大,颅内压增高,对脑组织神经血管爆发性挤压、撕裂性损伤及此后血脑屏障破坏、血液循环障碍、分解产物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引起血肿周围正常脑组织水肿、出血坏死等继发性损伤,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加速了颅内压升高,加重脑移位,最后脑疝形成,威胁生命,致脑干受压而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4]。

丘脑本身就是第三脑室的侧壁与侧脑室的底部,故一旦出血,极易破入脑室引起继发性脑室出血,因此除单纯的脑室出血外,大多来自丘脑。高血压性脑出血一般出血量大,位置较深,如果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常在数小时内危及患者生命[5]。

螺旋CT以成熟的技术和高性能的软件为依托,可最大限度地完成快速薄层大范围容积扫描的要求,以便充分地展现标准配备多平面重建软件、三维重建(3 D、SSD),在脑出血发病早期既能发现,又能观察血肿的部位、大小以及对周围结构的影响等[6],并可与大面积脑梗死、原发性脑室出血、颅内肿瘤出血等鉴别,真正地达到提供给临床更加丰富和准确的临床信息和高分辨率的立体影[7]。由于现代CT的分辨率明显高于传统CT,故对于基底节区出血的诊断可以精确到其各部位,分类时可按明确的出血部位命名。在怀疑患者有颅内出血时,CT检查往往成为首选[8],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使治疗方案的制订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0-173.

[2]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2:112-136.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袁栋才,刘季丽,王晓莉,等.脑出血的病理与临床进展[J].医学综述,2006,12(10):633-635.

[5]姚一,张小斌,江建东,等.应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系统侵袭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8,16(3):185.

[6]蓝博文,谭秀中,周围.外伤性小脑出血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1):84-86.

[7]李坤成.临床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38.

评价高血压管理报告 篇3

关键词 社区管理 高血压 效果评价

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人,高血压是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高血压都是造成重大经济负担的疾病,并且是首位致死因素。目前高血压患者的控制情况不是十分理想,所以,提高高血压患者控制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十分必要。我国80%的高血压患者分布在基层(社区/乡镇),基层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1]。在本社区中,高血压也是主要的健康问题,根据每个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不同进行综合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收治高血压患者204例,其中男104例,女100例,年龄38~72岁,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及长期外出以及由于其他原因无法配合者。入选的204例高血压患者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身高、体质量指数、心率、血压、腰围、血糖、血脂、肾功能、尿酸等生化指标及心电图等检查,记录相关疾病史、家族史、饮食生活行为、目前治疗情况等。参照2005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纳入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现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根据以上调查的基线资料,将患者配对,然后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高血压管理组,B组为对照组,每组102例。

血压测量:应用水银血压计按标准方法选择右上肢肱动脉处测量血压,记录安静状态下不同日的3次测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取其平均值。

高血压诊断标准:按1999年WHO与国际高血压学会发表的高血压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不同日的3次测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有高血压史,2周内服降压药,血压正常者。

管理方法:①非药物治疗:健康教育,从2009年12月开始,每月至少1次,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的发病原因,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认识误区,高血压的心理调适等。形式上采取集体授课,发宣传册等。清淡饮食,特别是食盐的摄入量比较高的患者,严格限制食盐量,每人每天盐摄入量<6g,约一啤酒瓶盖,每人每天素油半两;饮酒者限酒,吸烟患者戒烟;易情绪激动的,避免看刺激性的电影电视,不打牌,有意识控制情绪;加强运动,每周至少慢走6次,每次1小时。监测血压,1~2天测1次血壓。②药物治疗: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经济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对其个体化治疗用药,从小剂量开始,单一或联合用药,避免不良反应产生。规律服药,按医嘱正规服药,偶有漏服但每周漏服<1天。由于个体差异,维持量需根据各自的血压值进行调整。对照组自行就医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血压控制情况。两组用药情况无明显差别。

统计学处理:各项参数均以X±S表示,显著性检验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血压管理组收缩压下降值及舒张压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讨论

由于心脑血管危险性和血压之间的有正相关性,因此控制血压是治疗的主要目标。我国多项临床综合分析表明收缩压每降低9mmHg,舒张压每降低4mmHg,脑卒中的发生减少36%,冠心病的发生减少3%,人群总心血管事件减少34%[2]。约1%的高血压患者出现高血压急症[3]。

虽然高血压治疗药物种类较多且不断更新换代,但高血压控制效果仍难令人满意,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仅6.1%[5]。原因是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仅依赖药物治疗,对非药物治疗重视不够,忽视无临床症状的高血压,血压降下来后

就停药等[5]。高血压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改善生活方式不仅是轻度高血压的主要治疗,也是中高度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础,且具有良好的卫生经济学价值[6]。

现通过了解不同患者的生活习惯,发现引起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不断加强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督促服药(服药剂量必须遵照医嘱执行,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结果表明综合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值均下降明显。因此对社区高血压的防治应当注重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改变治疗上单纯依靠药物的观念,同时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针对具体患者采用不同管理措施,是提高社区高血压控制率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遵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的社会实践意义[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9-10.

2 刘永华.社区高血压440例观察和防治及经济学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2(1):15-17.

3 李俊山,周荣.实用急救抢救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81-384.

4 王熙福,王坚平,欧阳荣超.影响社区高血压病治疗率与控制率的因素和干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7):753-756.

5 雷燕鸣.高血压健康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3):171-172.

6 翁淑兰,刘林英,宋岩.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6):427-428.

评价高血压管理报告 篇4

(一)xx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可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和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坚持以德育为首,是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的大问题。但长期以来,对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是个软任务、软指标3缺乏严格的考评和具体、规范的衡量标准。在德育管理与评价中,抽象的多,具体的少;要求的多,可操作的少;定性的多,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少,德育的实效性差。

(三)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等上级安排计划的多,自己主动设计开展的少;发现问题被动补偿性教育多,发挥德育主导作用少;零打碎敲的教育多,系列养成教育少等问题。在德育养成上形不成教育系列,建立不起实质性的教育评价管理网络。在时间、空间、人力和物力上得不到强有力的衔接和保证,不利于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育人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命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办好学校的硬任务。

以上各点都说明如何发挥德育评价的功能,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

(一)德育评价研究的基础、目标及任务

1.德育评价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都十分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鉴定和检验,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的有效手段,也同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评价的理论、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模式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在教育思想的评价方面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向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在评价教育的对象及范围方面由教师评学生扩大到对整个教育领域的评价;由单一狭窄的学习范畴,扩展到素质教育的更广泛的各个方面;在评价方法和技术上,由单纯的定量或单纯的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评价对象由被动、客体地位转到主动积极参与的主体地位。当前,德育评价理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新体系的构建上必须认真学习、掌握、研究已有的理论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校情,从实际出发,创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评价体系。

2.德育评价实验的目标及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子课题的管理评价研究中,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变单纯的行政管理、单纯的衡量尺度为调动师生积极性,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和保证。通过研究评价功能,使广大师生在对考评的理论认识和思想观念上有一个突破,充分认识评价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突破思想观念中僵化的评价模式,活跃评价的思想和理论,推进管理与评价实验的发展,拓宽评价功能范围,提高评价对实际工作的效能。创造适应教育发展的新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变评价对象为评价主体;变被动消极等待为积极主动参与;变外部行政监管为启动内因活力,使管理与评价相结合。

同时,通过德育评价研究要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力度,建立适合学校校情的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及班级、个人评价管理素质量表,在评价的操作和方法上有一个新突破。

实验研究的任务主要是: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考评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德育管理评价工作,优化各处室、各级管理部门及年级的管理评估机制,使评价在管理中实现,管理在评价中完善、提高。使管理人员既是评价人又是被评价者,使管理评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实现全员、全面、全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任务要求,对德育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2)建立专兼职德育工作者岗位职责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把竞争机制引入德育工作者评价中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评价水平,使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规律,落实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上来。

(3)不断修定、完善德育管理者、班级和学生个体评价方案。

(二)实验研究的依据教职工工作质量考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以及市区教师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等文件。

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考评确定的依据为《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三)实验的原则

为使管理高效、优质,我们建立、健全全体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体现出以下几项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为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是每位学校工作人员重要的工作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任务。

2.有序性原则:年级、处室各负其责,纵横管理,点面结合,形成网络,使学校德育管理有序,制度规范,要求落实,为学生成长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

3.动态管理性原则:各级、各面都要体现过程管理、动态评估,从发展看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学生教育成长规律。适时发挥和运用好管理过程中的激励、导向、反馈和校正的机制,使学生的成长进入良性循环。培养出高水平好学生,这才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班集体及学生德育评估模式的原则是: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提出的育人目标规定的人才质量标准。这是关系到育人方向的大问题,也是德育的基本准则。

2.导向性原则:目标要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传统的学生鉴定模式的误导,坚持体现时代特点的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3.可测性原则:具体目标分类要系统而不可交叉覆盖,要体现单项独立性、具体化、可操作、可评价,便于管理评估人员检查、指导、量化。

4.简明性原则:指标不要过于细化繁杂。尤其月检查,项目多了突出不了每月教育管理的重点。要依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使考核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少而精,使管理和被评对象有章可循。

5.形成性原则:班集体和个人都采用过程管理模式。以阶段评估为主,如一月有失误,第二个月可纠正弥补。考核与过程指导相结合,使班级和个人,自己和自己比,然后再与别班、别人比,循序渐进,逐步达标,再创优。

6.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成长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提高心理适应水平,为今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能应付或战胜未来困难险阻的耐挫力。

(四)实验实施的措施保证

1.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是搞好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在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实践中,我们狠抓了更新教育观念、统一思想这一重要环节。发展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变化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要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教师思想必须跟上形势,认识跟上发展。几年来,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班主任以上专兼职德育队伍的成员参加全封闭的德育研究学习班,学习新观念,解决新问题,制定新规划,落实新规程。几年来重点解决了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生观,建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在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变“培养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为目标的教育”为“研究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打破旧传统,倡导新思维;在德育工作的管理上要实现“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即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大教育新理念;政教处及专职德育工作者必须发挥好主力军作用。我们要求政教处工作必须增强学生德育的计划指导性,学生重点工作的科学预测性,组织活动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提出管理要求的规范性,检测评估的具体可测性以及重点常规的连续性。从而为全校德育工作既作表率又做坚强后盾;全体教职工都要在各自岗位上寓德于教,搞好德育渗透;寓德于活动,注重实践性教育;寓德于服务,发挥学生自主性教育的主体作用。

2.建立科学、可测的目标管理体系,落实人人育人的岗位责任制

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和几年实践,我校在教职工工作质量管理评估内容上本着力求体现“目标可导向,行为可选择,过程可调控,效果可测试”的原则,分别建立了《教师工作质量评价目标考核》、《班主任工作质量评价目标考核》、《职工工作质量考核》以及各岗的岗位职责。所有这些目标考核及职责均有德育目标要求,从而使以德育人的任务层层落实、人人落实、处处落实。

3.建立目标管理的指导、监督机制,发挥管理评估的激励、导向、反馈、矫正的作用

(1)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每月通过对考核目标进行检查、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矫正,对履行职责进行评价。经常性的随机检查和日常抽查,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目标的落实,月考核的累计进入学期总评。

评价高血压管理报告 篇5

“振洋盛”轮,散货船,河北省船舶检验局检验,船舶所有人和船舶经营人:沧州渤海新区振洋海运有限公司。

2010年09月体系文件上船,为了确保体系在“振洋盛”得到有效推进,公司制定了“振洋盛”轮体系实施计划并按计划进行了体系推进,通过培训和推进“振洋盛”船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大大增强,船员的安全操作技能也得到了提高,船舶设备和系统的维护保养也逐步融入了计划性保养模式,船舶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船舶的安全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2010年9月9日,为了满足NSM规则的要求,公司申请,船舶通过了河北海事局的临时审核,2010年11月公司对“振洋盛”轮进行了体系内审,内审结果表明船舶的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基本上满足了SMS文件的要求,体系在该船基本上得到了有效运行。

1、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振洋盛”轮2010年9月份进入公司体系,2010年9月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正式在该船运行。为了尽快地将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管理引向正规,规范船舶的安全和防污染操作,加深船员对安全管理体系的认知和认同,以公司指定人员为首的管理人员利用船舶在港作业的停航时间上船推进,按推进计划对船员进行了体系培训。为了便于船员对体系文件的理解和接受,公司采用张贴、制作幻灯片和教育光盘等方法,加强了培训力度;对船长、轮机长、大副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对新聘船员把好船员招聘审核关,按新聘转岗人员熟悉程序做好上岗前的培训,确保新聘船员适任、适岗;按培训程序要求,所有在船船员要对体系文件认真学习,系统了解。船长负责船舶的体系培训工作,安排适任人员或亲自授课,进一步介绍和学习公司SMS文件和资料,确保船员对公司SMS的熟悉和理解。通过培训,船员熟悉了本职岗位职责,改变了过去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状况,掌握了公司安全环保方针和体系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船员按体系要求进行运作的能力。

2、关键性设备、船舶的关键性操作:公司管理人员上船指导,协助船舶做好对关键性设备的标识工作,落实关键性设备可靠性的措施,及时提供岸基支持,确保了关键性设备的可靠性;对船舶的关键性操作,公司协助船舶制定了符合船舶实际情况的操作规程,在船舶各个明显地方张贴,对操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和实操,保障了关键性操作符合规定的要求。

3、应急训练演习:船舶按公司要求制定了船舶应急演习计划并在船舶按计划实施演习,对演习情况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应急训练,船舶定期对船员按训练手册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应急训练和演习,船员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同时提高了船员应对各种突发险情的处理能力。

4、设备维护:船舶按公司要求制定保养计划和月度保养计划,对每月的保养情况及时上报,机务部门对保养工作及时检查指导,使船舶、设备和系统的维护从故障检修模式逐步纳入了计划检修模式,船舶和设备得到了行之有效的维护保养。体系运行以来,船舶末出现因故障停航,为船舶的安全和防污染奠定了基础。

5、不符合事故、险情的报告和分析处理:体系运行以来船舶共接受了一次部门机关检查,保持了较好的记录,未出现滞留项目,针对安检出现的缺陷,公司和船舶按相关程序要求进行了整改,复检合格。2010年11月公司在秦皇岛港对船舶进行了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船舶及时进行了整改,体系运行以来末有事故发生,对海事安检、船舶安全自查、公司检查出现的缺陷船舶按整改要求进行了分析、制定了纠正措施,实施了整改。

6、内审:2010年11月,公司内审组对 “振洋盛”轮进行了体系内审,开具了《内审不符合规定情况报告》,内审缺陷集中反映在法定记录的记载、体系文件的理解深度、活动记录的正确记载等方面。为此船舶召集了相关责任人,对照《内审不符合规定情况报告》重新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制定了纠正措施,逐一改正,目前全部纠正完毕。

总之,在公司指定人员、有关部门和全体船员的共同努力

下,“振洋盛”轮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船舶设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维护保养,船舶防污染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保证了船舶的安全营运,船舶的社会和市场信誉正在不断提升。船舶的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有效。

当然,“振洋盛”轮SMS运行还处在初期,船员对体系文件的学习理解还不够,还存在有关记录不规范的问题,为此我们将不断加大SMS学习力度,严格按体系文件要求操作和管理,保持SMS的有效运行。

沧州渤海新区振洋海运有限公司

振洋海

评价高血压管理报告 篇6

办建管[2004]109号

关于印发《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根据原国家计委、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政[1992]7号),部组织制订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部建设与管理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公厅

二零零四年七月二十八日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试 行)总则

1.1 依据国家计委、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政[1992]7号),对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下简称建设项目),应进行防洪评价,编制防洪评价报告。为适应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工作的需要,规范编制方法,保证编制质量,特制订本导则。1.2 本导则适用于全国河道管理范围内大、中型及对防洪有较大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

1.3 防洪评价报告应在建设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批准后、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批准前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进行编制。

1.4评价报告内容应能满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审查内容的要求,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概述 2 基本情况 3 河道演变 4 防洪评价计算 5 防洪综合评价 6 防治与补救措施 1.5 防洪评价报告中的各项基础资料应使用最新数据,并具有可靠性、合理性和一致性,水文资料要经相关水文部门认可。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缺乏基础资料时,建设单位应根据防洪评价需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测、水文等部门进行基础资料的测量和收集。

1.6 在编制防洪评价报告时,应根据流域或所在地区的河道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评价手段和技术路线。对防洪可能有较大影响、所在河段有重要防洪任务或重要防洪工程的建设项目,应进行专题研究(数学模型计算、物理模型试验或其它试验等)。

1.7在防洪评价工作中除执行本导则外涉及其它专业时,还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概述

概述一般应包括项目背景、评价依据、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2.1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应阐明建设项目所在地理位置、总体建设规模、项目前期工作概况及防洪评价编制单位受委托后进行防洪评价编制工作的基本情况。2.2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应列出以下内容: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有关规划文件,包括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综合规划及防洪规划、治导线规划、岸线规划、河道(口)整治等水利规划。3 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有关设计报告的审查意见、批复文件等。2.3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阐明评价报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包括所采用的基本资料、分析、计算及试验手段等,简述防洪评价的工作内容。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包括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河道基本情况、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等。3.1 建设项目概况

建设项目概况应介绍与防洪评价有关的涉河建筑物的基本情况,包括下列内容: 涉河建筑物的名称、地点和建设目的。涉河建筑物的建设规模、特性、防洪标准(校核、设计标准相应洪峰流量、水位,施工期防洪标准及相应洪峰流量、水位)。涉河建筑物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布置、结构型式、与河道堤防的连接方式、与其它水利工程交叉或连接方式、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及建筑设施情况等。涉河建筑物的施工方案,主要包括施工布置、施工交通组织、主要施工方法、施工临时建筑物设计、施工工期安排、施工期度汛方案和防凌措施等,对于涉及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取土和弃土的工程,还应包括施工取土和弃土方案。3.2 河道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河道基本情况包括以下内容: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河流水系、水文气象、社会经济和工程状况。河道概况。水文、泥沙、气象特征。4 河道边界条件。地形、地貌、河道地质情况。现有防洪(排涝)标准及相应的洪峰流量、洪峰水位(潮位)。3.3 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

3.3.1 现有水利工程情况包括河道、堤防、水库、涵闸、泵站等水利(防洪)工程的位置、规模、设计标准、设计水位、功能、特点及运用要求等基本情况。

3.3.2 其它设施情况包括桥梁、码头、港口、取水、排水、航道整治等设施的位置、规模、设计标准、设计水位、功能、特点及运用要求等基本情况。

3.4 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

应简述与防洪评价有关的水利规划内容及实施安排,包括以下方面: 综合利用规划、防洪规划、岸线规划、河道(口)整治规划等; 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具体规划要求; 3 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规划实施情况; 建设项目运用期内因规划实施引起的防洪形势、标准等变化情况。河道演变

河道演变主要介绍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特点,分析其近期河床的冲淤特性和河势变化情况,明确河床演变的主要特点、规律和原因,对河道的演变趋势进行预估。

4.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历史演变过程应利用已有分析成果,简述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特点。4.2 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河道近期演变分析应根据有关实测资料,分析河段内深泓、洲滩、汉道、岸线等平面变化、断面变化及河床冲淤特性等。4.3 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河道演变趋势分析应根据历史、近期河道演变情况,结合水利规划实施安排,对河道将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包括河道的平面变化、断面变化、河床冲淤变化等。防洪评价计算 5.1 一般要求 5.1.1 建设项目防洪影响的计算条件一般应分别采用所在河段的现状防洪、排涝标准或规划标准,建设项目本身的设计(校核)标准以及历史上最大洪水。对没有防洪、排涝标准和防洪规划的河段,应进行有关水文分析计算。

5.1.2对占用河道断面,影响洪水下泄的阻水建筑物,应进行壅水计算。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规范推荐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壅水高度高和壅水范围对河段的防洪影响较大的开展数学模型计算或物理模型试验。

5.1.3对河道的冲淤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应进行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规范推荐的经验公式结合实测资料,进行冲刷和淤积分析计算;所在河段有重要防洪任务或重要防洪工程的,还应开展动床数学模型计算或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5.1.4建设项目工程规模较大的或对河势稳定可能产生较大影响、所在河段有重要防洪任务或重要防洪工程的建设项目,除需结合河道演变分析成果,对项目实施后河势及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外,还应进行数学模型计算或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进行分析。5.1.5在选用数学模型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条件下,选用一维、二维数学模型的各自优点,或者联合运用。在进行壅水分析计算时,考虑河道实际情况,可选用一维数学模型用于分析计算。关于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对于长系列条件下的预测分析计算,建议用一维数学模型,二维数学模型可用于局部、典型场次洪水条件。下文中只列出二维数学模型的选用方法。5.1.6对可能影响已有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建设项目,应进行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已有水利工程的稳定复核计算;

5.1.7当建设项目建在排涝河道管理范围内或附近有重要排涝设施,且项目建设可能引起现有排涝设施附近内、外水位较大变化时,应进行排涝影响分析计算。5.2 水文分析计算

5.2.1 水文分析计算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资料的审查与分析; 2 资料的插补和延长; 采用的计算方法、公式、有关参数的选取及其依据; 4 不同频率设计流量及设计水位的计算成果; 5 成果的合理性分析。

5.2.2 水文分析计算方法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5.3 壅水分析计算 5.3.1经验公式计算分析

当采用经验公式进行壅水计算时,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1 采用的经验公式及其适用性分析

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结构型式、河道特性选用合适的经验公式,并对其适应性进行分析。有关参数的选用及其依据 应根据阻水建筑物的结构型式、附近流速流态、河道边界条件等具体情况,合理选取或计算有关参数,并分析其依据。选用的计算水文条件 4 计算方案及其条件

阐明各种计算方及其条件。对工程施工临时建筑物占用河道过水断面的建设项目,除需工程运行期的壅水计算外,还需进行工程施工期壅水计算。壅水高度及长度的计算结果。5.3.2数学模型计算分析

当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工程壅水影响计算分析时,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模型的基本原理

阐述模型的基本方程、计算网格型式、数值计算方法、边界处理等基本原理。计算范围及计算边界条件

阐述数学模型的计算范围、计算网格尺寸、开边界的控制条件等。数学模型计算范围的选取除应考虑附近河段水文测站的布设情况外,应能充分涵盖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范围及模型进出口边界稳定所需的河道范围。计算网格的大小应满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对计算精度的要求。在资料满足条件时,上游采用流量控制,下游采用水位(或潮位)控制。当资料条件限制时,也可以采用适当的边界控制条件,但应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3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阐明模型率定与验证所采用的基本资料,模型率定所选定的有关参数,模型率定与验证的误差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模型的可靠性。模型率定与验证的主要内容包括:水(潮)位、垂线平均流速、流向、断面流速分布、汊道分流比等。模型的率定和验证应采用不同的水文测验资料分别进行,模型率定和验证的误差应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经验值。计算水文条件

阐述工程影响计算所采用的水文条件及依据。所采用的计算水文条件应根据防洪评价的主要任务有针对性地选取,对径流河段应采用设计洪水流量和相应水位;对潮流河段应包括大、中、小等典型潮和与设计频率相应潮型等水文条件。工程概化

阐述建设项目涉河建筑物在模型中的概化处理方法,工程概化的合理性分析等。工程计算方案

阐明模型的各种计算方案及其条件。对工程施工临时建筑物占用河道过水断面的建设项目,除需工程运行期的壅水计算外,还需进行工程施工期雍水计算。计算结果统计分析

对各方案的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大壅水高度和壅水范围。5.4 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 5.4.1经验公式计算

当采用经验公式进行冲刷计算时,应包括下列内容:(1)计算公式的选用及其适用性分析(2)水文条件

(3)有关参数的选取值及其依据(4)冲刷计算结果 5.4.2数学模型计算

当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时,其主要内容应满足5.3.1小节水流数学模型的有关要求外,还应包括: 河床冲淤变化的率定与验证

应根据实测资料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水文系列,进行含沙量、输沙率和河道冲淤变化的率定和验证计算。模型泥沙率定和验证的精度应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计算水文系列的选取

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情况、可能带来的影响、所在河段的水文泥沙特性、防洪评价的主要任务,选取有代表性的水文系列进行工程实施后的冲刷与淤积计算。计算水文系列的选取要能反映冲刷和淤积的不利水、沙条件组合。冲淤变化计算成果

计算成果应包括冲淤总量、冲淤厚度、冲淤时空分布等内容。5.4.3物理模型试验

当采用物理模型进行河道冲刷与淤积试验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模型试验的范围 2 模型的设计及各种比尺 3 模型沙的选取 模型率定与验证采用的水文条件 5 模型率定有关参数的选取值 模型率定和验证误差的统计结果及模型相似性分析 7 试验水文条件的选取与概化 8 试验方案 9 模型试验结果统计

上述内容的有关具体要求与数学模型计算基本相同,模型设计及比尺的选取、模型沙的选取、水文系列的概化,应满足试验精度的要求。

5.5 河势影响分析计算

建设项目建成后对河势稳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物理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进行。其内容除需满足上述数学模型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的有关要求外,还应包括: 对主要汊道分流比的影响值,若为动床数学模型或动床物理模型,还应统计各汊道分沙比的变化; 工程影响范围内代表性断面流速分布的变化情况; 主流线、深槽、洲滩、岸滩断面等的变化情况; 工程影响范围内防洪工程及其它设施附近流速、流向的变化; 5 代表性垂线流速、流向的变化; 5.6 排涝影响分析计算

排涝影响分析计算的主要内容有: 现有排涝设施的结构尺寸、设计内外水位、运行方式、设计排涝流量等基本情况; 采用的计算方法、公式、有关参数的选取及其依据; 3 根据建设项目的壅水情况,对现有排涝设施的排涝能力进行计算;

5.7 其它有关计算

对可能影响现有防洪工程安全稳定的建设项目,还应进行工程施工期及运行期的渗透稳定、结构安全、抗滑稳定安全复核等计算。涉及河口及感潮河段,因潮汐动力的改变对防洪、排涝及河道(口)稳定均有影响,应同时进行潮汐动力分析。6 防洪综合评价

根据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所在河段的防洪任务与防洪要求、防洪工程与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及其它国民经济设施的分布情况等,以及河道演变分析成果、防洪评价计算或试验研究结果,对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进行综合评价。防洪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项目建设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是否符合防洪防凌标准、有关技术和管理要求; 3 项目建设对河道泄洪的影响分析; 4 项目建设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5 项目建设对堤防、护岸及其它水利工程和设施的影响分析; 6 项目建设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 8 项目建设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 6.1项目建设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应包括建设项目与所在河段有关水利规划关系分析和项目建设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分析。6.1.1 建设项目与所在河段有关水利规划关系分析

简述建设项目与所在河段的综合规划及防洪规划、治导线规划、岸线规划、河道(口)整治规划等水利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项目的建设是否符合有关水利规划的总体要求与整治目标。6.1.2 项目建设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分析

分析项目建设对有关水利规划的实施是否产生不利的影响,是否会增加规划实施的难度。

6.2项目建设是否符合防洪防凌标准、有关技术和管理要求

根据建设项目设计所采用的洪水标准、结构型式及工程布置,分析项目的建设是否符合所在河段的防洪防凌标准及有关技术要求,分析项目建设是否符合水利部门的有关管理规定。6.3 项目建设对河道泄洪影响分析

根据建设项目壅水计算或试验结果,分析工程对河道行洪安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对施工方案占用河道过水断面的建设项目,还需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及工期的安排,分析工程施工对河道泄洪能力的影响。

6.4 项目建设对河势稳定影响分析

6.4.1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和(或)物理模型试验结果,结合河道演变分析成果,综合分析工程对河势稳定的影响。主要内容应包括: 分析项目实施后总体流态和工程影响区域局部流态的变化趋势; 对分汊河段,应分析项目建设是否会引起各汊道分流比、分沙比的变化; 通过各代表断面和代表垂线流速、流向的变化情况的统计分析成果,分析项目建设对总体河势和局部河势稳定有无明显的不利影响; 4 结合河道冲淤变化的计算或试验成果,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影响河势的稳定; 对工程施工临时建筑物可能影响河势稳定的建设项目,应根据有关计算或试验成果,分析工程施工期对河势稳定的影响;

6.4.2 对河势稳定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可结合河道演变分析成果或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做定性分析。

6.5 项目建设对堤防、护岸和其它水利工程及设施的影响分析

根据有关计算结果,分析项目建设对其影响范围内的各类水利工程与设施的安全和运行所带来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 根据工程影响范围内堤防近岸流速、流向的变化情况,分析项目建设对堤脚或岸坡冲刷的影响; 2 根据护岸工程近岸流速、流向的变化情况,分析项目建设对已建护岸工程稳定的影响; 对可能影响现有防洪工程安全的建设项目,应根据渗透稳定复核、结构安全复核、抗滑稳定安全复核等计算结果,进行影响分析; 对临近水文观测断面和观测设施的建设项目,应分析对测报、水文资料的连续性和代表性的影响,以及对观测设施的安全运行影响; 对可能影响现有引水、排涝设施引排能力的建设项目,应根据有关计算结果,分析项目建设对引水、排涝的影响; 对其它水利设施的影响分析。6.6 项目建设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对跨堤、临堤以及需临时占用防汛抢险道路或与防汛抢险道路交叉的建设项目,应进行防汛抢险影响分析。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根据建设项目跨堤、临堤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断面结构及主要设计尺寸,分析是否会影响汛期的防汛抢险车辆、物资及人员的正常通行; 根据建设项目的施工平面布置、施工交通组织及工期安排情况,分析工程施工期对防汛抢险带来的影响; 分析项目建设是否会影响其它防汛设施(如通讯设施、汛期临时水尺等)的安全运行。

6.7 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 分析建设项目运行期和施工期的设防标准是否满足现状及规划要求,并对其所采用的防洪、排涝措施是否适当进行分析评价。6.8项目建设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

根据建设项目的布置及施工组织设计,分析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是否影响附近取水口的正常取水、临近码头的正常靠泊等第三人的合法水事权益。7 防治与补救措施

7.1 建设项目影响的防治措施

建设项目影响的防治措施(含运行期与施工期)应包括: 1 对水利规划的实施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对建设项目的总体布置、方案、建设规模、有关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提出调整意见,并提出有关补救措施; 对河道防洪水位、行洪能力、行洪安全、引排能力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对其布置、结构型式与尺寸、施工组织设计等提出调整意见,并提出有关的补救措施; 对现有堤防、护岸工程安全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应对其布置、结构型式与尺寸、施工组织设计等提出调整意见,并提出有关的补救措施; 对防汛抢险、工程管理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对其工程布置、施工组织、工期安排等提出调整意见,并提出有关补救措施; 5 对河势稳定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对其工程布置、结构型式、施工方案及施工临时建筑物设计等提出调整意见,并提出有关补救措施; 对其它水利工程及运用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对其工程布置、结构型式及施工组织设计等提出调整意见,并提出有关补救措施; 其它影响补救措施,包括对第三人的合法水事权益影响的补救措施等。

7.2 防治补救措施的工程量

对防洪工程的影响须提出明确的影响内容和范围,采取防治与补救措施,并对工程量进行初步估算。8 结论与建议

总结归纳防洪评价的主要结论,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关建议。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河道演变规律、发展趋势及河势稳定性的分析结论; 2 建设项目对各方面影响的评价结论; 3 须采取的防治补救措施; 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有关建议。附录一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参考目录 概述

1.1项目背景

1.2评价依据

1.3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2 基本情况 2.1 建设项目概况 2.2 河道基本情况

2.3 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 2.4 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 3 河道演变

3.1 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3.2 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3.3 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4 防洪评价计算

4.1 水文分析计算

4.2 壅水分析计算

4.3 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

4.4 河势影响分析计算

4.5 排涝影响计算(如有)4.6 其它有关计算(如有)(专题研究如有可另附)5 防洪综合评价

5.1 与现有水利规划的关系与影响分析

5.2 与现有防洪防凌标准、有关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的适应性分析;

5.3 对行洪安全的影响分析

5.4 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5.5 对现有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其它水利工程与设施影响分析 5.6 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5.7 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

5.8 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 6 工程影响防治措施与工程量估算 7 结论与建议 附录二

评价高血压管理报告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哈尔滨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病房2011年7—8月住院的65岁及以上本市老年高血压患者138例,男81例,女57例。

1.2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等多种途径收集该人群的健康相关信息,包括一般信息、目前健康状况、高血压家族史、膳食、身体活动、吸烟、心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将问卷调查结果录入数据库,建立电子健康管理档案。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危险分层,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个等级。(1)低危组: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2)中危组: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患者应否给予药物治疗,开始药物治疗前应经过多长时间的观察,医生需做出十分缜密的判断。(3)高危组:高血压水平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及以上的严重患者,对其进行健康管理干预。随访研究1年。将调查结果录入数据库,对健康管理实施前后上述指标进行对照研究,并对健康管理效果进行评价。

1.3 健康管理干预

按照不同危险级别制定适宜的管理方式和治疗措施,如合理膳食、限酒戒烟、控制体重、心态平和、体育锻炼、疾病的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和药物依从性等,增强患者的自信心,鼓励他们面对疾病,增强自主性,使其适应新角色,掌握疾病规律,积极配合治疗。

1.4 质量控制

针对健康管理对象所在的老年病房,为健康管理对象量身制定健康管理计划,明确相关医护人员的职责,按照制订的健康管理计划实施健康管理。所有相关的医护人员必须参加慢病管理培训,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2次以上,并且专业知识考试合格率必须达标。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前后对照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X2检验,检验水平,P=0.01。

2 结果

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管理前后相关指标比较发现,干预后患者的危险行为和生活方式均有明显改善,控制盐的摄入量、清淡饮食、戒烟限酒和放松心态面对疾病均有明显成效。健康生活方式遵从率、健康保健知识知晓率、不良情绪自控性和药物治疗依从性均有明显提高。

2.1 管理前后患者血压分级构成比变化情况

健康管理前后重度患者由28.26%下降到14.50%,中度患者由57.97%下降到23.19%,总体趋势是良性改变,85%以上的患者血压维持在轻度和中度水平,管理前后患者血压分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管理前后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

通过健康教育和管理,患者对高血压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由管理前的21.01%上升到干预后的79.71%,自身的治疗依从性由之前的31.16%上升到84.78%,有显著性提高,说明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在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从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健康管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管理前后患者生活方式变化情况

通过对患者健康教育和管理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施健康教育和管理后,患者的态度和信心都有明显的趋好改变,自我管理生活行为方式对控制高血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从实施健康管理效果来看,本次研究依托医院对患者进行危险程度分级,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知己的健康理念,使其在平时生活中有自我保健和管理意识。健康管理和教育不仅是卫生知识和行为的纽带,而且还是一种治疗方式。研究发现,健康管理前后患者血压控制率发生显著变化,危险度分级的人数有显著的良性变化[1]。通过实施健康管理,使患者基本掌握了疾病的基本知识,从而增强了治疗依从性;对危险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规范和引导使其血压控制情况好转;合理膳食、戒烟限酒、规律锻炼、保持标准体重和平和心态等自我管理控制血压的方式执行效果颇佳。此次通过对患者心理行为的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为高血压防控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依据。

美国疾病控制专家在第76届美国心脏协会年会上发言提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50%应归之于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合理饮食和运动),20%归之于基因遗传,20%归之于环境因素,10%归之于患者的治疗。本研究是基于医院老年病房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危险度分级之后进行健康管理,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在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合理用药,即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症状治疗,不断强化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强依从性,促进形成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水平。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生理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的鼓励、赞许,使其正视自己和疾病环境,了解和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干预过程为医患互动,充分调动了被管理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知”、“行”和“果”的良性循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在行为上,通过医务工作者正确积极的规范和引导,强调其自身的能动性和价值,树立正确、科学规范的治疗模式,从生理—心理—行为—社会因素全方位地进行健康管理干预和教育,使患者高血压有效控制率显著提高,从心态上树立了对待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自身有良好的配合治疗的心态和行为,从而使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生理—心理—行为综合制定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落实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标准,提高65岁以上老年人重点检查项目实施水平,而且还对患者的高血压进行了有效控制,为老年高血压防控提供了一定的案例和依据,为黑龙江省在社区推进高血压健康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

高血压的防控工作一直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血压防控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人均公共卫生资源严重匮乏,如果三级医疗机构承担了这类慢性病的治疗压力,不仅不利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而且还对慢性病的防控有消极的影响。应加强防控网络的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地,二三级医院为依托,以信息系统管理人群健康档案,建立完善的高血压等慢性病健康管理网络体系,不仅使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和方式,而且使社区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有利于实现国家提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健康管理,老年人,高血压,效果

参考文献

[1]Manthorpe J,Clough R,Cornes M,et al.Four years on:the impact of the National Service Framework for Older People on the experiences,expectations and views of older people[J].Age Ageing, 2007,36(5):501-507.

评价高血压管理报告 篇8

关键词 两种社区 高血压 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35

Abstract Objective:Evaluation of two kinds of community care for communit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Methods:In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1 in September 2011 to accept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s and care of 12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By the hospital nursing department in the hospital outpatient setting up two points,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care of nurses in community care and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s and groups;to accept the new community care for the new community care groups.Community service centers during treatment in the outpatient care group received routine hospital health education;new community care by the hospital set up a special group of community care centers,training of community personnel standards,to carry out general medical education,experts in treating patients on a regular basis to carry out residential areas,health talks,patients will be established,the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s:Of the new community care services,awareness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the disease,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s,poor diet,the rate of change,the concept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other communi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ervice station care group.Conclusion:Improve community car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implementation of the general medical services model will help standardize the community service,improve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 Two kinds of communities;Hyperten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9月统计社区内高血压患者120例,均为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均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两组的一般情况:社区服务站护理组60例,男27例,女33例;新社区护理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58~76岁,平均68.1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7例,高中及中专(含初中)23例,中专以下20例。其中Ⅰ期41例,Ⅱ期43例,Ⅲ期36例。合并有脑血管疾病者9例,肾衰竭7例,冠心病8例。两组年龄、性别、一般情况均无显着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两组社区护理的区别:两组患者在门诊治疗期间均接受健康教育。包括: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护理,药物护理,两组社区护理人员相同,接受时间均8个月。社区服务护理组是由护士做常规的社区护理工作。而新社区护理组,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新型的护理教育模式;社区护士和社区医生每个月到居委会或家庭访视患者1次,并及时、准确填写随访调查表。②社区护理干预内容:饮食的摄入以低盐、低脂、低热量为原则,戒烟、戒酒,制订运动量,降压药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心理护理,改变高血压患者陈旧落后的观念。③干预效果:血压维持在标准范围140/90mmhg[1],疾病知晓率,不良饮食的改变率和疾病预防观念。

结 果

经过8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社区服务站60例,高血压知晓率85%(51例),标准血压控制率65.0%(39例),不良饮食改变率80%(48例)。疾病预防观念43例(71.6%);新社区服务60例,高血压知晓率98.3%(59例),标准血压控制率95.0%(57例),不良饮食改变率96.6%(58例),疾病预防观念55例(91.6%)。新社区服务护理组高血压患者疾病知晓率,血压控制率,不良饮食改变率,疾病预防观念等均明显高于社区服务站护理组。

讨 论

促进了社区护理观念改变:护理干预重点在于纠正社区居民中存在的三低三不,通过健康教育是他们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迅速提高,改变了不良饮食习惯,提高了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增强了居民的自我保健的意识。成立病友会,活动一切自主,如打太极拳,爬山等使患者感受到运动的重要性,同时在活动中彼此交流,述说心中的不愉快,减轻精神压力,提供治疗的有效性。

完善了社区护理部门的管理体系:新社区护理成为医院一个独立的部门,加大了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完善了社区组织管理系统,使社区护理形成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而社区服务护理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制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个人,考虑家庭、社会的较少,对疾病的预防,对群体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考虑欠佳。新社区服务护理是以社区健康促进模式为指导,以群体和社区的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为核心,大力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使大部分中年社区居民养成每年体检的习惯。新社区服务护理是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连续性、协调性的服务;服务的层面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模式,达到了较好的成效,使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 卢喜娥.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10(3):165.

上一篇:社区健康教育如何开展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