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学校教育思想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色学校建设问题是一个为教育行政部门与广大学校高度关注的话题。重庆市自2007年以来实施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07年、2008年市教委分别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举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特色学校教育思想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特色学校教育思想论文 篇1:

端正教育思想 办好农村特色学校

摘要:“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对中小学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今办学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阐述了四平市铁东区二龙湖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特色学校;办学理念;措施

四平市铁东区二龙湖学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创建于1948年,占地总面积为1000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2180平方米,学农基地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8人,教职工30人。我们以创建“农村示范校”为契机,在“端正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质教育,探究教学艺术,创办特色学校,争取一流质量”的办学过程中,把创办农村示范校作为整体改革的突破口。

1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办学理念

在1998年~1999年,学校与某种子公司合作搞种子试验,到2000年实行大规模合作,把学校46亩土地全面搞试验田,有对比实验田和自交系制种,种植达400多个品种,每年向社会推广30个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春种,夏锄、秋收,学校师生全员参加学农基地的科学试验劳动,学生通过实践学到了各种农业科学知识,由科学种田、喷洒除草剂到观察品种的对比,秋后的测产、品种的选择,使学生学会了选良种,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既学到了农业科学知识,又培养和锻炼了多方面能力,同时也体验了父母在劳动时的艰辛,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2 集思广益,拓宽教育渠道

面对农村每年只有少数人升学,而大多数毕业生将回乡务农的现状,学校一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为那些不能够升学的学生铺设一条成才之路。让他们在毕业之前,既能学习文化课,又能学到相关农业实用技术。回乡后,能学有所用。学校在学生升入初中时,就开始实施分流教育,将那些厌学、面临辍学、升学无望的同学,在自愿的基础上,从普通班分流出来,组建分层次教学班,在适当降低文化课学习要求的同时,适时增加职业技术教育课的内容。学校从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学校自身发展的状况出发,经多次研究、考察、论证,建立肉牛养殖实践基地,为回乡务农的学生找到一条致富之路积累经验。为此我们先后到双辽茂林、梨树大房身、公主岭刘房子等肉牛养殖大户学习饲养技术;到伊通英城、双辽玻璃山、辽宁平岗、亮中、八棵树等黄牛交易市场考察牛的品种和价格;到市畜牧局,畜牧站学习防疫、疾病的预防治疗技术等。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经历教育的实践活动、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肉牛饲养与防疫课程,专任教师自编教材,学生亲自参加饲养场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学生掌握了肉牛饲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体验了饲养肉牛的艰辛和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校园周边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校在原有种植实践基地和肉牛养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2104年暑期学校又建起了饲料加工厂。饲料厂的建设,使我校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种养加一条龙的办学模式,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和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2010年初我们还兴建立了果园,当年成活率达80%。目前我校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3 深化素质教育成果,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走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农村学校自我发展的特色。

3.1 德育为首,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结合经历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团会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开学初,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磨练学生的意志;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定期召开法律知识讲座。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争做合法、守法的小公民。学校还通过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及向贫困学生献爱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五爱”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额巩固率明显提高,学风日趋浓厚,校风明显好转。

3.2 坚持以教学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抓好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业务素质。要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就必须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在这方面我校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汇报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成绩的提高。

3.3 实施分层次教学,培养农村经济建设的适用人才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使一些原来对学习产生厌倦,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能够坐住板凳,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分层次教学班的课程设置,除了开设正常课程外,主要侧重计算机课程,同时,增开了农业技术课。补充相应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内容,将职业教育思想贯穿到学科教学之中,如我们开设的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玉米的种植、肉牛的饲养与病害的防疫、花卉的栽培等。现在分层次教学在我校已顺利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稳定学额,控制流失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学校充分开展课内外活动,通过开展学科竞赛,丰富兴趣小组活动,突出了趣味性、广泛性,进一步发挥学生特长,丰富了校园文化。学校呈现出良好的育人氛围,由于管理得当,学生的素质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中考成绩几年来一直得到稳步提高。

作者简介:董国,大专学历,四平市铁东区二龙湖学校,校长,研究方向:农村教育。

作者:董国

农村特色学校教育思想论文 篇2:

规划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

特色学校建设问题是一个为教育行政部门与广大学校高度关注的话题。重庆市自2007年以来实施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07年、2008年市教委分别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举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人民教育》2009年3-4期合刊隆重推出我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的300多个学习考察团来重庆实地考察,仅九龙坡区杨家坪小学就接待了130多个市外考察团。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着力打造重庆教育名片,在下一阶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和开展工作。

一、充分认识特色学校建设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1. 特色学校建设是重庆市打造长江上游教育中心、西部教育高地的重要内涵。

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必须要取得领先长江上游和西部的教育成果及经验。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是实现重庆教育发展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创建特色学校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优化配置,突出了优质、个性、内涵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推进,重庆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果,有了先发优势。因此把握好这个用我们的辛勤工作争取来的重要机遇,将为实现重庆教育发展奋斗目标,占居教育发展的领先地位创造良好的局面。

2. 特色学校建设是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的重要依托。

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是建设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上,政府要做的就是均衡投入,这一点正在逐步实现。但硬件的投入并不代表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并不代表教师素质的提高,学习条件的改善并不代表学习成效的提高。特色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靠学校实现自主改革,挖掘本校潜在优势,合理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形成自身特色,实现在国家有限教育投入下为国家增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这样,特色学校在国家财政投入尚未弥补足城乡差距时,能够依靠自身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在国家财政投入到位后,能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实现办学水平的飞跃;还能充分利用已有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教育竞争力,创造教育品牌。因此,特色学校建设能够为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作出重大的贡献。

3. 特色学校建设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实施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工作中,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在素质教育的贯彻和实施上。特色学校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深化。要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必须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这是近年来教育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地先进学校的基本经验。当前教育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校间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恶性竞争。这是典型的以同质化竞争为特点的“红海”竞争,其结果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特色学校建设倡导的是以独特性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这是现代管理推崇的“蓝海”竞争策略,可以在跨越式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将突破应试教育造成的教育发展瓶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面积扩展。

特色学校建设的全面推进,将大大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为重庆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最终为宜居重庆的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

二、拓宽思路,加大力度,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1. 拓展创新,进一步丰富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与途径。

我们有了大量的智育、体育、艺术教育等特长教育型的特色学校,还希望涌现大量具有鲜明特点和突出成效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特色学校。我们有了大量教育教学增量类型的特色学校,还希望涌现更多体现教育教学变革的特色学校。既要有以教育教学具体工作为切入点的,也要有着力于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思想创新类型的。既要有传统教育类型的,也要有面向未来的特色学校,开展着眼于面向明天、迎接未来挑战的特色教育教学。有了体现地方特色的特色学校,还要有体现开放胸怀的特色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认同、国际文化交流的特色教育!

在实现途径方面,可以从学校原有教育优势着手,可以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改革创新着手,也可以从独特的办学思想着手,还可以从教师队伍的整体风格和特点着手,从学生的个性特长着手,从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着手。教育工作的组成要素都可以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点,关键是要找准外部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结合点。创建工作还要尊重专家的指导,要有统筹规划,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策略,创造新的成果和经验。

2. 由点到面,进一步扩大特色学校建设的参与范围。

现在我市有100多所学校正在参与特色学校战略发展课题研究工作。这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市级的特色学校创建单位要在片区内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区中小学的特色学校建设。同时,也要在市级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框架下,广泛开展区县级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使特色学校的建设深入到每一所中小学。在特色学校群体出现的背景下,同一个特色建设方向的学校可以开展协作交流,建立特色建设联合体,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团队。

我们更要高度关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特色建设。虽然在我们的实验校中,有像巴南区木洞中学这样高举“平民教育”旗帜的农村学校,也有像渝中区人民路小学以“共享”理念实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学校,但比例还不够高。特色学校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打好翻身仗的必然发展方向,必须引导和鼓励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积极投身到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来。

3.由浅入深,进一步提升特色学校的发展水平。

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需要把长期的积累和阶段性的跨越相结合。已经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取得初步成绩的,要进一步提升特色办学的水平,从已有的地区级、市级影响,扩大到国家乃至世界的影响;已经创建出局部特色的,要强化整合,以点带面,形成学校的整体特色;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品牌的学校,要将品牌巩固起来,融入学校文化核心,形成支持特色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树立起经久不衰的特色旗帜。在创建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成果,要做好总结提炼,要按照科学研究的范式,将经验提炼为教学方法、教学规律以及教育思想、教育哲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特色不能浮在表面工作上,必须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将特色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特色学校的建设成果。

三、充分彰显特色学校建设成果,着力打造重庆教育名片。

成功的经验和成果,会为更多的学校走上优质特色的发展之路提供现实可及的学习素材,牵引更多的学校更快地发展。

1.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为特色學校搭建展示平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投入。要将特色学校建设纳入到对学校的督导评估指标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当中,切实激发基层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积极性;要为学校的创建工作提供支援,解决瓶颈问题。同时,要采取现场展示、经验交流、专题报道等各种方式帮助学校打造特色品牌。在这方面,渝中区连续两年承办“全国特色学校高峰论坛”,为渝中区和全市特色学校走向全国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展示平台。

特色学校的创建,要依靠优秀的教育人才,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依托特色学校建设,我们要把这样一支人才队伍推出来,让他们成为“渝派”名师、名校长,甚至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对于这些优秀人才,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条件、搭建发挥才智的平台,更要广泛宣传他们取得的成绩,树立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2.教研和评估机构要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有高素质教育专业队伍的支撑。教研和评估机构作为高级教育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必须积极为学校的创建工作做好智力支持。一方面,要参与学校特色创建的整体策划设计和实施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要指导学校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实践的经验必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具有可传播、可借鉴、可移植的效力,才能为教育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评估是一种重要的导向和激励手段。开展特色学校评估是引导正确办学方向,促进特色学校发展,展示特色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特色学校评估工作,拟定能指导学校健康发展、特色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适时开展特色学校评估工作。

3. 特色学校要认真实施学校形象识别策略,打造优质特色教育品牌。

特色学校要将自身的成果转化为教育品牌,应该全面实施学校形象识别策略。学校形象识别策略要求规划和实施好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系统,从而对内产生凝聚力,对外产生感召力,提高学校形象,传播学校文化,塑造学校精神,形成教育品牌。

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内涵发展挖掘潜力,走优质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用遍地开花的优质特色学校回报国家和社会,这是我们教育人光荣的职责。

作者:钟 燕

农村特色学校教育思想论文 篇3: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

沙坪坝是重庆市科教文化中心区,在这里,集聚了以重庆大学为代表的19所高校、以重庆一中和南开中学为代表的100余所中小学和教育机构,在校学生达30多万人,教育人口占到了全区总人口的1/3。沙坪坝区更是“沙磁文化”、“红岩精神”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教育历史传统。

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西部教育高地的进程中,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三个面向”,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策略,以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建设特色学校为载体,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在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中,我们着力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力、教研科研部门指导力和中小学实施力,有效促进了区域特色学校建设。

一、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领导力。

1. 建立高效能的行政和专业引导组织。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首先组建特色建设推进工作机构。建立了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为组长,区教育党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为副组长的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区教委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小组,统筹协调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随后组建了专家指导小组。我们聘请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构建了包括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人员、中小学校长参加的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研究指导小组,具体指导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各中小学也成立了特色学校建设科研课题的研究组织,组织管理,开展研究和实验。

2. 科学规划特色学校建设工作。

政策引导,积极推动学校基于特色的个性化发展。2007年8月,我们制定实施《关于推进全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试行意见》,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步骤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我们提出的目标任务是,造就一支理念先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优秀校长队伍;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办学个性和风格的特色学校。

目标导航,围绕总体目标设立分层实施的阶段目标。三个阶段目标为:推进特色项目建设,通过1至2年的努力,全区所有中小学都至少形成一个及以上的特色项目,找到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形成学校特色,用2至3年时间,全区中小学在不同范围内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给社会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建成特色学校品牌,经过3至5年的创建,实现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策略推进,确定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的方法措施。我们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依据,确立了“统筹兼顾、分步推进、以评促建、一校一特”的推进策略。所谓“统筹兼顾”,是指义务教育学校与非义务教育学校,东部学校与西部学校,名特优学校与普通学校,已有良好基础学校与薄弱学校,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建设与内涵发展的有机兼顾,和谐并进;所谓“分步推进”,是指1年出成效,3年上台阶,5年特色化;所谓“以评促建”,是指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在争创过程中发掘优势,培育亮点,打造特色,形成全区中小学的高位均衡发展;所谓“一校一特”,指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学校要结合实际,从管理、德育、教学以及艺术、体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寻求突破口和着力点,牵一发而带动整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格局。

3. 建立促进特色学校内涵发展的机制。

制定评价标准,开展过程性考核。2009年,我们制定实施了《重庆市沙坪坝区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标准(试行)》,引导学校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将创建特色学校工作作为推进区域中小学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试图通过创新评价管理机制,解决创建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从学校内涵发展入手,通过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等元素,首先对9所实验学校进行综合考评,引导学校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强化校长学习,激励校长办学思想的自我提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独特办学思想的校长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因而培养学校校长的自主发展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我们坚持以校为本,依靠学校实行自主改革,挖掘本校潜在的优势资源,合理而又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并最终找到特色发展的理念、路径和方法。如凤鸣山中学的历届校长不懈探索、积极进取,逐步形成了“群凤和鸣,铸魂育人”的办学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着力打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特色,由一个普通中学建设成为重庆市优质学校。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从成立至今,风雨60余载。学校传承历史,改革创新,由最初的“星星从这里升起”教育實践活动,逐步探索确立了“人人小新星,颗颗亮晶晶”的“新星教育”理念,推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进步。

我们创造条件丰富校长的教育视野,组织校长外出参观,实施异地挂职锻炼制度,开展了9次现场经验交流,举办了10次特色学校论坛以及专家报告会,等等,促进校长潜心学习、静心研究,博采众长、大胆实践,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思想。

二、强化研究服务,增强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指导力。

1. 借助一个平台,提升科研机构的一线服务能力。

教研科研机构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建立了科研人员联系学校的责任制,组成研究共同体。根据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科研人员的特长和工作,分工协作,首先建立中心指导小组,然后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指导小组和教研员分别负责。中心指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学校进行宏观分析研究,建立学校分层指导模型;指导小组和教研员则针对不同的学校落实具体措施,与学校建立研究共同体,比如审读学校的特色创建方案,共同研究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寻找学校的生长点和突破口。

厘清科研服务的基本定位,即科研服务在学校。我们规定了教研科研人员经常深入中小学的基本制度,比如调查研究、学校诊断、共同研究等。和学校领导、教师一起,分析学校的项目优势、资源优势,并把研究与特色创建活动相结合。

把指导服务放在过程中。针对不同学校的实际,采用分层调研、分类指导等措施,为学校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对基础扎实、亮点突出,优势明显、初步形成办学特色的学校,重点指导他们进一步夯实全面优质的基础,在形成学校个性上下功夫;对具有项目优势、已经初步形成办学亮点的学校,重点指导他们拓展优势项目,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建设成为特色学校;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学校,重点指导他们明晰思路、找准切入点,从优势学科和特色活动入手,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2. 确定一个思路,在塑造典型中促进学校差异发展。

特色学校建设必须是开放的。我们引进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学校建设经验,积极培植本土经验。一是从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学校中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举办专题研讨会,介绍区域内特色学校建设的典型经验,突出其发展性。二是从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学校中发现和研究一般学校,从差异发展的角度找到发展的潜质。用不同层次学校的典型引领学校特色发展,鼓励差异发展。尤其是一些普通学校通过挖掘自身潜能,成为了办学特色的典型,用事实证明了“每一所学校就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能发展成为特色学校”。

3. 采取多种措施,增强特色学校建设的队伍素质。

培养出一支素质精良、特色鲜明、具有特长的校长教师队伍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关键。我们主要通过两大途径:

“三名”引路。结合全区“名师名校长名教研员建设工程”,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加强培训交流,历练队伍。具体做法:一是邀请市内外和全国知名专家到我区举办特色学校建设的专题讲座;二是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参加两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分享全国各地创建特色学校的经验;三是精读《人民教育》2009年第3-4期“特色学校建设”专辑的文章和《学校变革之特色发展战略论》等专著,理解吸收特色学校的研究成果,吸取营养;四是聘请专家对区内特色学校进行现场指导,提升研究水平;五是加强学术交流,如举办“名师、名校长、名教研员”论坛、“特色学校建设”专题论坛、片区特色学校建设经验交流会、特色学校建设现场会等,让教研科研人员、学校校长和教师同台“论剑”,献计献策,生发智慧。

文化营造。利用区教师进修学院网络平台、西南大学《基础教育》杂志、区教育学会会刊《进修与教研》开辟专栏,宣传推荐特色学校建设的优秀成果。如上桥中学建设“精品初中”、汇育学校实施“国学教育”的成果等,在西南大学《基础教育》杂志上作了介绍,在区域内也进行了交流,激发了学校的研究动力。

三、突出学校主体,提升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力。

1. 学校在教育资源选择中亮出特色。

我区厚重的教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沙磁文化”和“红岩精神”的影响下,造就了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中小学校。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特色发展理念引导下,这批学校尊重历史情愫,植耕于学校丰富的“社会土壤”,建设特色学校,引领区域教育发展。有着251年办学历史的重庆七中,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找“未来教育”的办学理念,成为了享誉西南的巴渝名校。青木关中学以“责任成就人生”作为学校的精神支柱,学校由一个一般高中发展成为重庆市优质高中,创造了突出的教学业绩。树人小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确立“发展为本,精心树人”的办学理念,在全面优质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树人文化。地处农村的西永小学在新课程中,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初步显现出它的研修特色。

2. 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打造特色。

由于我区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区域特点,因此有相当多的中小学校行走在区域教育发展的中间地带。这些学校已经实现了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并且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项目,为逐渐发展为办学特色奠定了基础。重庆28中学长期开展桥牌活动,逐渐构建起桥牌活动课程,形成了一种桥牌文化。金沙街小学是一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开展教师集邮活动,然后影响和指导学生也参与集邮活动,继而发展成为“教学与集邮相结合的研究”。以该项研究来整体推進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办成了“一所邮花飘香”的特色学校。地处农村的陈家桥镇玉屏小学,仅有6个教学班,学生不足200人。学校周边果树满山,绿阴环抱,一年四季春华秋实。学校积极开发得天独厚的果木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今“绿色学校”、“百草园”、“少年龙队”、“小课题研究”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已经成为建设学校特色的支柱性活动项目。

3. 学校在激发潜能中开发项目特色。

学校特色项目是指学校具有一项及以上有特色的技能活动。这一类学校处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关键时期。切实帮助这一类学校走上特色发展之路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积极引导特色项目学校注重挖掘校内资源,拓展特色项目的内涵,激发学校内部创造潜能,发挥后发优势,在特色学校建设中迅速崛起,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上桥中学,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确立了“精品初中”的办学目标,通过举办“精品讲坛”,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堂”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地处农村的保农小学抓住书画特色项目,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进步。新发明德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学生诵读经典,形成良好的学校书香特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办特色学校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加快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将在特色学校建设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持之以恒地促进区域更多的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成为独特、优质、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特色学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作者:肖长树

上一篇:交通部门领导工作报告下一篇:小城镇建设项目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