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推荐11篇)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 篇1

——观《华西村》有感

华西村,天下第一村,以其富饶而闻名。华西村以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先进典型和旖旎的江南田园风光吸引了来自五大洲的朋友,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以前只听人说过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前几天观看了华西村相关视频使我对华西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于华西村今天的成功,其奥秘究竟在哪 里,值得总结的太多。

华西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几十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发 展,从本村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新格局,创造出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奇迹。华西村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华西村的干部群众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的创造性高度统一。

在经济建设上,坚持制度创新。他们从华西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科学发展。华西村始终把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放在首位,构 建和谐、文明、宜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富裕在华西,是目标和手段的统一,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也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华西人既践行了“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的理 想信念,又使以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在村民中生根开花。

华西村的巨大成功,实质上是华西精神的彰显。华西精神是推进中国新农村

建设的宝贵财富,华西精神个性鲜明,独具特色,质朴而深邃,历久而弥新;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适性,是推进中国新农 村建设的宝贵财富。华西精神体现了华西村民的智慧、胆识和人格魅力,具有极为深刻丰富的内涵。华西精神是华西村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精神支柱。

而面对如今的中国社会,还能够建成像华西村那样的新农村吗?我想说,当然可以,中国必定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实现的过程一定是曲折而又漫长的。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工作报告中曾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这就是一步步向实现中国梦的理想而奋斗。

现在的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产业转型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实现共同富裕,扎实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 生态建设,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 篇2

一、时代背景不同

20世纪上半叶, 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近代的中国是内忧外患积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尤其是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中国生产力极端落后, 社会经济畸形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马克思主义逐步传到中国, 中国共产党人以共产主义为目标, 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中国共产党又经历了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 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政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末, 由于世界各种矛盾的发展变化与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时代的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与稳定。时代主题的变换, 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利时机, 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新的时代背景。

二、历史和现实依据不同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 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对于“苏联模式”的反思是从苏共二十大开始的。由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全面批判, 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渐开始总结建国初期的经验教训, 试图寻找新途径, 真正做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比如, 中共八大前后, 毛泽东提出了很多有益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他曾向全党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但是最终并没有真正摆脱苏联模式, 许多探索也没有得到实际的实施, 因此, 只能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作了最初的探索, 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则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教训, 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性的实践为依据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由于指导方针出现失误, 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了长时间的“左”的错误,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97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不断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三、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2], 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 必须首先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只有首先把帝国主义从中国政权中剥离, 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的发展。因此首先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在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进程中,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进入了新的时期, 中华民族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就需要找到一条能够指引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观点, 这一矛盾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认识基础不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继承的结果, 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继承的结果。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创造, 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的重大失误和严重挫折所积累的经验教训, 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比如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 毛泽东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等政治制度,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上, 提出了我国正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这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第11页.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 篇3

关键词:重要性;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30-02

一、民主的含义

(一)民主的科学内涵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是对于君主专制而言的,首先承认全体人民拥有主权、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并按多数人民意志行使表决权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国家形式的民主在马克思主义者来看也是这样,列宁在《国家与革命》这一名著中说道:“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本质规定性是从民主与专政相结合的角度阐述的,就是民主是一种在形式上承认公民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阶级统治形式。“人民的权力”是民主的基本含义,这是我国学者的看法。民主实质上是体现一定阶级专政的政治外壳的形式。“民主就是以多数原则、程序原则和保护少数原则为内容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形式和国家制度”这是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认为的。“民主就是人民政权的意思,多数人统治的意思”这是著名学者徐鸿武指出的。“以多数人的意志为政权的基础,承认全体公民自由、平等的统治形式和国家形态”这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民主的解释。

作为一种国家政体形式和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是在承认全体人民拥有主权、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并按多数人的意志进行裁决程序,从而行使政治决定权的统治形式和政权组织形式。

(二)民主概念的广泛性(包括延伸和泛化)

作为一种本质规定性的国家制度的民主,又可以称之为“国家形态”的民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由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地应用到了民主的概念,这样就引起了民主概念的延伸和泛化,从而导致了许多“非国家形态”的民主概念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有较大发展的民主概念,一方面,民主已由政治生活、政治制度,延伸到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民主已由国家制度泛化为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和一般的管理制度。民主的内涵呈现出二维结构是由于民主概念的延伸和泛化造成的,就是非国家形态的非本质性结构和国家形态的本质性结构,形成当代社会较为完整的民主概念是将二者相结合,承认公民拥有自由和主权以及平等权利,并按照多数人的意志统治的国家政治制和政权组成形式,这就是民主在本质上的规定性。它还表现为一切以公民自由参与、权利平等和多数人意志为基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社会管理方式。此概念由于保持了民主的本质性内涵,还包含了非本质性内涵,最重要是符合社会的客观规律,所以这样的表述是比较正确的和全面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这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是在新时期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需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实现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我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结合起来,走属于我国自己的路,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求真务实。这一理论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来的,该会议明确指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如果要夺取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胜利,建设人民美好新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系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主的相互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成功实践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主要内容:第一,民主的实质“是以一种国家形态或一种国家形式”表现出来的,民主是以鲜明的阶级性为主要特征的,没有超阶级的民主。第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重要内容是民主与法制相结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受我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重要影响

我国历史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起源于孟子,这说明每一个国家和政党民主思想的形成都需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如果少了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国会缓慢地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我国历史的发展是跳跃式的。要谈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就得进入资本主义阶段。那时期中国发展不了资本主义民主是由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却使封建专制主义得到了加强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就是一颗毒瘤,不仅毒害了国家而且也毒害了无产阶级及其领袖。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所要克服的。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体现在资产阶级民主优于封建专制主义。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行君主制、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哪个不是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人物孙中山,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这就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当前的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民主在中国根本找不到可以生长的土壤。因此,中国共产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而借鉴采用资产阶级民主的某些好的形式,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规律的。

总的来说,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剥削制度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民主、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武装斗争(革命)建立民主制度,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首先提出来的。建立和巩固社会经济基础的作用是民主制度的本质所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用以深刻地阐明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应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以这一马克思主义民主学说为依据。

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牢固的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理论上找到了一条根本出路,就是人民民主。提出和形成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成了新中国的理论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从马列出发,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潮流、步伐和特征,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发展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四、小结

民主政治是与精神文明和市场经济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文明之一,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和主要特征,国家现代化不可能没有民主政治,没有民主的国家,不可能完全实现国家现代化。正由于如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没有排斥民主政治,而且把民主视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而且把建设民主政治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

民主政治可以说是全人类政治发展的重要文明成果,社会进步的价值内涵由它体现,包括制度结构和一些基本原则。只有具备民主政治的一般性特征,才可称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治制度,既体现了民主政治的一般性特征,具有基本结构体系的民主制度,所以,它是民主的政治制度。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因为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它的基本特征,又以体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级作为它的基本内容。正因为如此,具有反映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是具有结构体系的民主制度,具有模式的民主制度。所以,我国的民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而不是一般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继承民主的精神和原则,加之自己的丰富和发展,这就是我国的民主制度,它既是我国人民对世界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又深化和发展了民主制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王仲田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

[4]朱峻峰.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思想研究[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5]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 篇4

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以青海省柴旦镇马海村为例

姓名学号:

班级:

学院:

任课教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以青海省柴旦镇马海村为例

内容摘要:根据我们的调研,引述了青海省柴旦镇新村马海村的基本概况,介绍了本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做法与成效,所存在的问题,并依其提出合理化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马海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畜种畜群结构优化、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增收、生态建设、资金筹集、特色农牧业、农牧民培训

调研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任务,这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是“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村发展的总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有13亿人口, 70%在农村,这就是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稳定和全面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因此,我国农村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五个统筹”,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柴旦镇马海村自2002年建村以来,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 结合实际, 创新思路, 艰苦创业, 扎实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调研时间:2010年2月1日——2010年2月13日

调研地点:青海省柴旦镇马海村

一、基本概况

马海村是2002年10月报经国家民委批准, 将新疆返青哈萨克族群众安置后所建新村, 距大柴旦行委驻地柴旦镇94公里, 与马海农工商公司相邻而居, 村周边距20一30公里处有青海煤业鱼卡公司、滩间山金矿、马海湖钾肥矿等矿山企业, 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该村现有总户数118户, 总人口443人, 均为哈萨克族。其中劳动力人口283人, 男180人, 女103人。草场总面积144万亩, 可利用草场面积119万亩, 耕地面积7000亩, 2003年实施了3000亩退耕还林。全村总牲畜16963只头, 出栏率47.37%、商品率46%。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786元其人均纯收入中主要部分来自3000亩退耕还林补助款48万元, 人均达1080元,其余706元来自生产经营活动。在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 大柴旦工行委按照‘’不取、多予、放活” 的原则, 2003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脱贫致富项目, 新建村委会、卫生院、学校、光伏电站、自来水等工程, 户户实现通电通水通电视, 马海村哈萨克族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目前该村社会稳定, 畜牧业稳步发展, 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为妥善安置返青哈萨克族群众, 国务院专门成立由国家民委牵头, 青海、新疆两省区安置领导小组, 从2000年开始着手安置工作, 到2002年底先后投资2700万元, 户均32.5万元,实施

了包括规划统一整洁、水电路齐全的移民新村建设及学校、卫生院等内容的安置工程。为解决马海村通电问题, 投资280万元建设了一座3000kw光伏电站,方便了群众生活用电。2008年投资300多万元, 实施了农电改造项目, 于10月初竣工通电, 彻底解决了生产用电。新修通村沙石路17公里, 硬化、绿化村级道路4.3公里, 建设配套灌溉渠系18公里。2005年至2007年实施80多幢畜用暖棚、20幢蔬菜温棚项目, 已建成投入使用, 今年又投资48.2万元, 建成养殖示范小区一座, 发展设施畜牧业。

(二)畜种畜群结构优化。

刚建村时, 哈萨克族群众的牲畜总数才6000多只, 人均不到15只, 因此大柴旦工行委十分重视对其畜群、畜种结构的改良工作, 大力压缩马匹的数量, 将马匹数从1400多匹压缩到了目前的393匹。引导、扶持绒山羊的发展, 特别是2003年争取到30万元无息贷款后, 购买了1700只绒山羊, 从而极大地推进了良种牲畜替换进程;2007年5月从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引进柴达木绒山羊优质种公羊20只;2008年5月行委财政投资8万元, 购进绒山羊500只, 每个无畜户30只母羊、一只公羊, 解决了16户无畜户繁殖基础种羊;2008年9月由州扶贫办投入资金70万元, 引进优质绒山羊1770只, 无偿给每个牧户承包15只繁殖发展, 使该村118户牧民全部受益。今年投资建成的养殖示范小区, 购进陶赛特母羊100只、纯种种公羊5只, 为带领群众发展设施畜牧业,开展畜种改良提供了条件。经过5年多发展, 目前全村总牲畜16963只头,其中绵羊7440只, 山羊9148只, 骆驼344头, 马393匹, 黄牛31头。人均牲畜达到40头只, 总量和人均基本增加了3倍。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430元增加到2007年的元1786, 5年时间增加了4倍。

(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由于马海村哈萨克群众在长达19年的流浪生活中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 其绝大多数人为文盲。因此, 对他们进行基础文化知识和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成为首要任务。工行委安排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动员, 耐心进行说服教育, 将哈萨克族子女送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同时动员柴旦地区干部职工捐款2.9万余元做为特困生的学费。五年来马海哈萨克族村除个别残疾少年未能入学外, 其余74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就学率达到了95%以上, 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 政策全面落实, 截至2005年底减免学杂费4.6万元。对于青壮年文盲, 则逐一进行登记造册, 聘请教员进行了历时2年的基础文化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工作。目前马海村60余名青壮年文盲己脱盲并达到了小学文化程度。由于马海村距柴旦镇区较远, 因此群众看病存在很大困难。工行委加强了马海卫生院的建设, 为卫生院配备了较为齐全的医疗设备, 对卫生院的4名医务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职业技能, 做到一般性疾病能就地治疗, 从而方便了群众求医问药。同时, 从2004年底开始在马海村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96%以上的群众参加了合作医疗, 自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以来共报销医疗费用3万多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海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连续5年给五保户、特困户救济资金达2.73万元;2007年根据国家相关政策,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给37位哈萨克族困难群众办理了低保。

(四)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强化。

自哈萨克族群众搬迁到马海开始, 工行委十分重视村级组织的建设工作。在各项组织建立和建设工作中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民主权、监督权,2002年月10组建了马海村临时村委会。2003年10月按照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 两推一选” 的办法成立了马海村党支部, 选举出了村党支部书记和党支部委员, 正式组建了马海村村民委员会。5名老党员进行了重新登记, 至今发展新党员17名, 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妇委会、民兵联防组织, 适龄青年服兵役6人, 健全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制度2008年月4顺利地进行了第二次村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 将有文化、有致富能力、有群众基础且年富力强的村民选进 “ 两委” 班子, 村级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健全了农村矛盾纠纷化解机

制, 积极开展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 扎实开展“ 民主法治村”的建设, 不断推进依法治理工作, 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五)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02年10月刚迁到马海村时,一方面对政府各项工作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任何事情都想依靠政府, 他们没说出口的潜台词是“ 反正你们政府把我们安置到马海的, 无论什么事情就由政府来管”。安置后的最初两三年村民思想很混乱、很不稳定, 到处上访, 给国家民委去信上访好几次, 对正常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与压力。通过各级政府几年来耐心细致地工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 从2006年开始, 村民的这种消极思想逐步发生变化, 逐步适应了从流浪生活到着手建设家园带来的各种变化。首先所有的适龄儿童背上书包上学了马海村卫生院可能是海西州唯一的一所村级公立卫生院, 政府配备了较齐全的医疗设备和4名医务人员砖混结构住宅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均为政府投资建设五保户、特困户得到政府救助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购买牲畜等等。村民看到各级政府在诚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建设家园, 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哈萨克群众漂泊了十几年的心终于安定下来了, 他们发展生产、改变生活的希望之火终于点燃了, 开始跑贷款、要项目、搞三产。目前, 经营餐饮的个体户3家、商店2家、小五金加工1家、服装加工1家、牛羊育肥5家, 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1个、养殖合作社1个。2008年7月, 马海村男女老幼兴高采烈地举办了首届传统赛马会。目前, 村容村貌和群众观念有了新变化, 初步实现了村庄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的基本目标。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三、存在的问题

(一)“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没有彻底转变。

2002年建村以来, 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脱贫致富项目, 马海村哈萨克族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很大一部分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走上勤劳致富之路, 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已经达到脱贫的标准。但仍有一大部分群众还抱着“什么事情都靠政府解决”的想法, 还在‘, 东转西逛睡懒觉” , 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文化程度低、科技意识淡薄, 狭隘的民族意识浓厚、恋家情绪强烈, 少数群众怕苦畏难, 缺乏创业意识,如柴旦镇为拓宽增收渠道, 积极组织开展在本地企业的劳务输出, 月薪1500元, 但部分哈族群众却不积极, 干不了几天就跑回家。村“两委”班子工作思路不清晰,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缺乏想事干事的热情, 缺乏破解难题, 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

(二)墓础设施相对薄弱。

马海村新农村规划、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还较差,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脆弱。交通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改善, 离柴旦镇94公里, 至今没有固定客运车辆。另外, 文化、娱乐、体育设施极度缺乏, 环境卫生状况有待改善。

(三)农牧民增收还存在着较多困难。

经过5年多的发展, 各方面的条件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大部分村民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发展生产制约因素很多, 主要是一无技能、二无资金。有的村民想搞三产, 却贷不上款, 大柴旦地区没有农行、没有信用社, 工行、建行没有农牧业投向。而且金融业对农业贷款利率相对较高, 甚至不愿贷款, 融资难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另外哈萨克群众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汉语表达不行, 到企业打工存在语言障碍和清真饮食不便, 转移富余劳动力的任务艰巨。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存在小农经济观念, 缺乏创新意识, 致富的路子不宽、点子不多, 增收缓慢。

四、对策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要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 根据马海村的现状, 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快转变群众思想观念。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快转变群众思想观念的基础, 也是让群众逐步转变惜售、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 走出封闭的小圈子, 摒弃小农意识, 引导村民走向市场的有力保证。基于此, 应当大力发展农牧区教育文化事业, 普及科技知识, 引进市场机制, 转变生产经营观念, 使他们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增加持续稳定有效增收的途径同时促进婚育观念、生活方式观念转变, 形成健康文明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农牧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结合马海村地处西部内陆和荒漠化、盐碱化、沙化严重的实际, 扩大经济林和饲草种植面积, 宜林则林, 宜草则草, 加强防护林网建设,保护沙生植被, 遏制土地沙化、碱化趋势。合理放牧, 维持草原生态平衡。拓宽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弓资渠道, 尽快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大老灌区改造力度, 推广喷灌节水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加快草原“四配套”建设。通过国道公路建设和矿山公路建设带建部分乡村道路, 改善出入交通条件。

(三)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整治村容村貌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建立多级投入机制, 多渠道筹集资金, 特别是要发挥村集体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建议工行、建行等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投向, 州信用联社向大柴旦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积极扶持农牧民发展生产。发动当地热心家乡发展的个体私营企业老板捐资建设公益项目, 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为加快建设新农村注入动力。大力推进“村企联建”活动, 坚持‘’工业反哺牧业”的方针, 引导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 任, 签订帮扶协议, 通过鼓励企业参与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推进“企业帮村”活动。

(四)加快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步伐。

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马海村经济发展, 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突出抓好养殖示范小区、温棚蔬菜种植、构祀等重点特色产业的示范推广,大力发展哈萨克族风情的“农家乐、牧家乐”休闲旅游项目, 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二是加快富余劳动力渠道转移, 尽快规划实施大柴旦工业园马海工业小区的开发建设, 把工业小区建设与马海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使更多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增加务工、经商和租金等非农收入三是要做好培育发展当地龙头企业的工作,加快农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进程,提高农畜产品的经济价值, 建立种植、养殖示范小区和示范点以及高效农牧业示范区, 带动马海村多种经营生产,为群众多渠道致富提供指导服务,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

(五)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

马海村现有80余名剩余劳动力, 为这部分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给农牧民搞培训, 转变观念, 传授技能和知识, 比给钱、给项目更好”。通过“阳光工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这部分群众开展实用技能培训, 同时应积极疏通就业渠道, 鼓励和组织他们外出务工、经商。农牧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建设新农村, 最根本、最迫切的是要通过培训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使他们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砒柱、力量源泉。

(六)强化村级组织建设。

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 充分发挥村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要着力增强干部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 篇5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我们的国家的发展思想和路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对我们的国家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感谢老师的精彩的演讲和授课方式,不仅用语言教授我们党的先进事迹和思想,还运用了视频播放,是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国家和党的历史,使我懂得了跟多关于党和国家的知识,加深了我对国家的深深地热爱之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在马克思的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这些理论的产生是为了我们的国家更好、更快、更稳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 篇6

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讲 毛泽东思想概述(4学时)

重点: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二讲 邓小平理论概述(4学时)

重点: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4学时)

重点:

一、“三个代表”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讲 科学发展观概述(4学时)

重点: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注:引言——第四讲共18学时,具体内容的安排可酌情调整)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精髓(4学时)

重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重新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第六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6学时)

重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三、新民民主革命的对象

四、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第七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4学时)

重点:

一、党对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创立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第八讲 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4学时)

重点: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法宝

二、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及主要经验

第九讲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4学时)

重点: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十讲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8学时)

重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 篇7

一、拓宽教育视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高校“毛概”课程理论视域由国内微观环境向全球化的宏观背景拓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与碰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同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同世界先进国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差距。例如,在高校“毛概”的教育方面,以往内容大多局限在国内微观环境的状态已经无法满足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为适应世界性潮流的发展,我国高校“毛概”课程改革应该不断开拓新的视野,尝试从全球化角度出发来提高课程建设的力度和深度。例如,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和反映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进行重点介绍分析,力求做到准确性和前沿性相统一,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1]。另外,在授课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为重点的同时,要高度关注国际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热点问题,抓住前沿的理论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逐次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等问题,这样既能有效地增强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度,还能以宽阔广大的理论视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程鲜活的时代气息,提高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理清教育目标,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毛概”课程的教育目标应由单一价值观转向多样性综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精神文化产品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对外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社会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逐渐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正逐渐由意识形态的泛政治化倾向转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就高校“毛概”课程而言,在深入理解教材精神和导向的基础上,可以尝试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内容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指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要求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例如,在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章节中,可以借助《感动中国》电视纪录片中人物事迹为蓝本,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身边各种好人好事的故事,加以分析提炼,促使学生把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这既是一个丰富理论知识、深化思想认识、提高道德境界的认识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主动过程。

三、转变教育方式,信息化传媒方式的飞跃发展促使高校“毛概”课程的教育方式由传统形式向现代化形式转换

所谓教育方式的传统形式是指师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例如,课堂教育、导员辅导、心理咨询等,应该说,这些传统方式是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式,它们在当时的年代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尤其是网络、电影、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电子媒体迅猛发展,整个世界已经和过去有了极大变化。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体,诸如社交网站、微博、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通信工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内容,也通过沟通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另一方面,在网络时代,由于通过这些工具传播信息的匿名性和免责性强,海量信息的流动往往真伪难辨,容易使一些人产生各种非理性情绪,并通过网络成为社会各种情绪发散的泄流口。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时代的直接主力军,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受这些内容的影响。可见,新时期以往那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新时期校园思政工作的需要,教育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实际上,目前许多高校基础硬件设施正日益完善,高校政治理论课完全可以借助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诸如投影、幻灯、录像、广播、电影、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赋予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就高校“毛概”课程而言,可以在如下几方面加以改进。首先,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通过提供多种刺激信号(图、文、声、动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改革开放》一章时,将教学内容用Flash制作一个对外开放逐渐展开时的动画,充分展现对外开放的全过程,则学生更易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原理和形成过程,易于记忆和掌握。其次,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的建设。针对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3]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妥善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崭新的平台,以便有效提高课程效果。例如,可以建立师生网络信息互动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实施教学、思考问题。一方面,教师将自己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媒体课件、影音文件等多种多样的资料文件传到网上,以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将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回答,引导学生甄别各种网络信息和问题,从而将网络平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有力武器。

四、扩大教育范围,新时期我国社会的现实发展要求促使高校“毛概”课程的教育范围从校园逐渐向社会扩大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将实践基点落实在高校学生群体,这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实际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作为社会主体力量的广大社会成员,他们思想政治觉悟如何,德行修养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校园中,而应该逐渐扩大范围。特别是就高校“毛概”课而言,党和国家每一次重大决议和方针政策都会及时以各种形式体现在教材中,它是和国家理论政策联系最为密切的课程,也是学习和领会国家理论政策最直接的课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多方面、多渠道扩大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吸引和引导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思想觉悟的人们团结起来,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凝聚起强大的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精神力量。例如,在党的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胜利召开之后,全国各地正开展各种会议精神的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完全可以承担学习引导者的工作,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相关单位组织学习党的新思想、新理论,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人员对于党的各项政策的学习和领悟,为党的各项方针的顺利执行和贯彻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另外,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影响,可以开展政治理论课的网络宣传,诸如,针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利用可能条件在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体部门开展各种“热点面对面”、“理论探讨”等栏目,当然这些想法都需要社会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我们相信,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在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摘要: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国内外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 这些变化对我国高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诸如拓宽教育视野、理清教育目标、转变教育方式、扩大教育范围等。据此建设, 能有效提高该课程的发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1.

[2]郭凤志.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4)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 篇8

关键词: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理论

中国是一个讲究战略的大国,“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是对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综合的、全面的、强有力的概括,体现出跟上世界发展的时代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和如日方升的发展步伐。“四个全面”符合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回归到理论的哲学原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深化的成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彼此交融又使其深化成长,具体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体现出坚定的立场性

坚定的立场性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表示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四个全面”在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星,是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科学理论战略。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精神、生活、文化富裕,是一个汇集到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一切站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是空头支票,是立足于人民,是落实到实处的,是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出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将“依法”立于人民身上,坚持依宪、依公众、依公正,正所谓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让人民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和懂法,都与人民息息相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克服困难,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近,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人民的支持是党的力量之源,没有人民也没有党。党中央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党和人民密切联系起来,只有从严治党才能不负民众所托。这都体现出坚持一切为人民的坚定的立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全党,“四个全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新的成长,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样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有新的成长。

二、闪耀着辩证法光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强调的辩证法。切实推进“四个全面”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它坚持全面而非孤立保守和片面。虽然每个“全面”的提出背景、时间和意义不同,但都体现出同一原则、奋斗目标;从其整体看,既能体现出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也能体现出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既解决经济问题,也解决社会问题;既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也解决党自身的发展和领导问题,也体现出与五位一体的协调呼应。“四个全面”坚持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促进的辩证的观点,它的四个方面不是单独的单行体,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引领之位以及其他三方面的支撑和相互协调,它们都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现代国情中的成长运用所得,“四个全面”是与其融汇贯通的。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

“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生长,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又与中国实际结合。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实践性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这三大经济发展战略;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并审议通过了《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等相关改革政策;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就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组织一系列民生调查,使人们真正了解法律的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将党纪严格落实到全国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严惩贪污腐败,严抓“大老虎”,提倡反腐倡廉。这些都是“四个全面”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四个全面”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既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优越性;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方向和国家领导方略,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具时代性、民族特色和社会价值。硬抓实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成为人民群众评定党和政府工作好坏的衡量标准,硬抓实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社会新生长的与时俱进的战略;硬抓实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是民之所愿。

参考文献:

[1]《“四个全面”的理论特征》,人民日报,2015,07,07.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光明日报,2015,09,20.

[3]《着眼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厚内涵》,光明日报,2016,02,16.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光明日报,2016,02,16.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 篇9

概论

级系别:09级工程系

专业班级:土木一班

姓名:杨露露

学号:20090137

5建设节约型社会弘扬中华美德

摘要:中华民族崇尚的节俭美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道德支撑。把握其深刻内涵,发展循环经济,合理使用人才和营造政策氛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只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关键词:美德;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

一、继承传统,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民族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道家先哲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就是“俭”。老子将“俭”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作为治国修身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只有修养天机,蓄积精神,才能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明白了这一道理,用之治国,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用于修身,则可以健康长寿。老子说:“俭,故能广。”执政者节约财物,国家就富裕。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功教训时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也说明了这一观点。当然,老子“崇俭”的思想并非是要人们抑制消费,而是反对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反对浪费;主张财物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毫无疑问,老子的“崇俭”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尚俭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止欲去奢,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

二、与时俱进,深刻把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内涵

近年来,各地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纷纷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等活动,致力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当然这种做法应该大力提倡,但相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进一步丰富“节约”的内涵,拓展“节约”的空间。

“节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传统观念上的“节约”有两层含义,一是节俭,指用钱上的节制;二是节省,减少物力和时间的耗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为了维持生存需要,以“节衣缩食”为美德,节约的内涵一直停留在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这个层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才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目标,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

纷制定了建立节约型城市的目标,引起了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它从内容上赋予了“节约”与时俱进的品质。毋庸置疑,从经济层面上来看,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畸变等,已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应该只是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以及节约资源等单个“节约”问题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并且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佳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和世界比较处于非常的弱势,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只有1/3多点,石油只有8.3%,天然气4.1%,铝只有9.7%。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支撑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

(一)要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城市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政府部门率先推行绿色采购。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节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这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体现。

(二)要全面开展减物质化活动,提高资源生产率

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生产率,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节电、节煤、节水和建筑节能工作,推广应用先进高效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促进生产者从不断推出新产品向服务延伸的转变,从强化物资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倡导功能经济新趋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这是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关键所在。

(三)要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可耗竭性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要尽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不断思考和探索,对资源节约技术进行强

力度、多层次的开发。

五、建立长效机制,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所在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要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支持技术攻关,积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设备、技术转让、材料器具的生产成本,为其推广创造条件。

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投入,从硬、软件建设入手,加强能源、水资源的硬件建设和管理,从管网改造和维护上减少损耗和滴漏。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能源、水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为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四、要建立标准规范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不同产业单位产值耗费资源的标准,对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材料、灯具、器具等方面设立节约资源的专项标准,尽快建立分门别类、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五、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 篇10

1、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吗?为什么?

答:在我认为呢,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内容并不吸引我,讲的都是些思想理论,虽然很重要,但不感兴趣,也很难理解;而对于这门课程是否感兴趣,这要看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如何,如果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就如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老师对着天花板讲课,自个讲自己的,来上这课根本就是浪费青春。但换另一种方式上课,如上《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课,老师采用互动式教学,脱离课本讲授,评判性陈述历史,课堂有趣轻松,我就特喜欢上这课。

3、你对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建议?

答:

1、互动式教学,给学生自主思想表达的机会和时间,内容不限定课程内容,可发表对社会热点等的评论。

2、授课过程中老师可适当发表对某些观点理论的看法以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以专业角度抨击社会百态,以独特的视角评论社会现象。

4、你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 篇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他又做了科学界定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华, 而且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它的本质是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著作中对此并未做出过明确、严格、科学的界定,在实践中这也是一个长期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以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认识,大多只是描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更多的人长期把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归属范畴。西方一些学者也往往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或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江泽民同志指出“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仅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存在的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迷惑”,而且在理论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从而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和完善的新天地。

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未来的社会所做的设想中指出:“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斯大林在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不仅在实践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种“正统”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僵化思想。

建国以后,我国在实践上也建立了类似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连续不断地割“资本主义”尾巴。在理论上把计划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不过,列宁、斯大林的晚年以及毛泽东同志都提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他们都在经典作家的理论基础上有所前进,但却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仍然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不能是商品经济,更不能是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理论观点,冲决了“传统”、“正统”理论的禁锢,消除两极化与市场的社会属性,恢复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方法的本来面目,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任何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都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所说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是指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即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也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就是要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一贯坚持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新中国建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我国确立了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七大报告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新格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依据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实情而提出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把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中的空想因素和教条式的理解予以摈弃,打破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必须是单一公有制模式的框框,使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面向当代中国的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四、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成果归劳动者共同所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按照符合劳动者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即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后,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分配形式上也采取了比较单一的分配方式。但长期以来,按劳分配原则在某些方面实际上被歪曲了,它往往同“平均主义”、“大锅饭”联在一起,在公平的名义下,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建立,人们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分配方式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于是就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局面,从而突破了单一的分配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则: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有主题、活的灵魂和不竭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系统经验和丰富的实践,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

上一篇:关于工程测量实习报告下一篇:债权转移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