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的教育特色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魏书生的教育特色(推荐8篇)

魏书生的教育特色 篇1

岗子小学:柳志东

魏书生是谁?读了他的书,了解了他的精神才知道魏书生是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从事教育事业20多年来,先后荣获辽宁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他撰写的教学体会文章和教育教学改革方法的专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他的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拜读了以后,我从书上真实体会到了魏书生的人格魅力。在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无疑就是一盏启明灯,为教育大潮中的师者们指明了航向!

一、“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你教别人做什么,你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这样做;你向学生说什么,先想想自己愿不愿意听。”

魏书生认为教师的师表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道德力量。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好别人。以德治教,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行为久了,也就养成习惯。日久天长,人们的内心深处开始发生变化,苦乐观、人生观有了进一步端正,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学习、工作、尽责、助人”,这些都是人生中最美的享受。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务实,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只有这种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爱的无私,才能真实的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崇高而无私的爱心,正是魏书生身上熠熠闪光的灯塔。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魏老师伟大人格魅力熏陶下,学生才能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才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足以说明,老师的典范作用及伟大人格的写照。他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他用满腔的爱,来谱写着人生光辉灿烂的篇章。难怪有人会说:魏老师具有着“神”的思想品格!他当之无愧!

二、“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要明确,对学生指责、埋怨、强迫、命令,就等于在师生的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师生之间不理解、不信任的程度,只能降低学习效率”

每次公开课后面对众多同行问取得教育成功的要诀时,魏书生总是这样回答:“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 ‘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他认为,教学不民主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说:“教与学之间毫无民主的气氛,思想没有相互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教学效率怎么会高?”这令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他们的理念竟有如此的异曲同工之美,真是妙哉。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民主呢?魏书生认为,首先是师生心灵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魏书生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第三,魏书生的教育民主集中体现在“决策过程民主,多同学生商量”。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就有参与教学过程和民主决策的权利,这也是教学民主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发挥教学民主,就必须把教学民主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魏书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他指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我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主人。

三、“一位负责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魏书生老师强调“教书必须育人”,而育人“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此他提出培养学生的七个“一分钟”活动:1.每天每天做一分钟家务;2.每天唱一分钟军歌;3.每天写一分钟日记;4.每天一分钟走步;5.每天一分钟记忆练习;6.每天读一分钟世界名著或伟人传记;7.每天一分钟演讲。他还提出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的学习习惯:1.记忆习惯;2.演讲习惯;3.读的习惯;4.写的习惯;5.制定计划的习惯;6.预习习惯;7.适应老师的习惯;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10.整理错题集的习惯11.出考试题的习惯;12.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虽然这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东西了,但它的内涵却非常丰富,一分钟仅仅是个开始、是个起步,一旦养成一分钟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无数个一分钟、两小时、三天、四年„„的好习惯。

“七个一”和“12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但很多时候被我们抛在脑后或是难于坚持而放弃。由此我想到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魏书生的思想是真真切切地从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开始。他主张人们之间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互助的关系,而不是互斗的关系,因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与人为善的,互相谅解的。在遇到矛盾、解决具体问题时,则应坚持“正面引导,搞心理穿透”,而不搞“互相碰撞”。每个人对自己应本着“宁让别人负我,不可我负别人”的精神,坚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样,人就可以以活得轻松一些,人际关系也就会更协调。他本着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切实从实际出发,坚持民主的、商量的办法,针对学生实际,通过训练过程,达到三个方面的开发,即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开发。他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助手,在他的班级里有多少名学生,就有多少名副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是助手而不是对手。久而久之,他就只有助手而没有对手,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还主张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为发展长处而学”。在教学实践中,他主张“强化过程,淡化结果”,不是简单的搞分数控制。这种民主、和谐、人性化的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加优秀的学生,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一批又一批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成长起来。

魏书生老师常说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做一些事,是的,在他的报告中、书籍中没说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没讲什么翱翔霄汉的鸿鹄大志,沉浸在魏书生老师朴素实用而永不过时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更让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了魏书生老师的苦乐观、人生观、价值观、醒悟到人生及其短暂,能做的事情不多,能做好的事情更是少之又少,自己在奉献精神,探索求知精神,在对待学生的爱心、仔细的精神,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对照他的学习和实践,在内心深处感到教师的职业的伟大和责任。因此,不要浮躁,要埋下头、静下心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事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幸福。我们不可能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像他那样的教育家,但只有有一颗爱人之心,一种敬业精神,一种奉献意识,我们的事业会更美好。

魏书生的教育特色 篇2

一、惩罚要以对学生的尊重为前提, 要让学生感受到信任与理解

惩罚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 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 惩罚却是一把双刃剑, 如若使用不当, 就会走样变味, 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惩罚与体罚并不是没有界线, 二者的分水岭就在于对学生的尊重。

体罚是无视学生尊严, 摧残学生心灵的非教育方式, 而惩罚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 让学生完成一定指向性任务的一种教育行为。魏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一没有罚站, 二没有罚跑, 三没有让学生写检讨书, 而是通过写心理说明书、唱歌、做好事的方式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学生在完成这三项任务时, 不仅保住了颜面, 而且得到了教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关注, 为改正错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惩罚的内容应直指学生心灵, 促使学生内心的反思与省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唤起学生实行自我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惩罚只是教育的手段而非教育的目的, 而通过惩罚的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内省、深刻反思、直面心灵、认识自我, 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结果。因而, 惩罚的内容应起到引领、激励、启发学生, 促使学生主动反省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奖励式惩罚之所以能够奏效就在于其唤醒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神经,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深刻的感触与忏悔。魏书生老师让犯错学生写心理说明书、心理病历的方法, 更是直抵学生心灵, 让学生真正地面对自我, 反思内省。心理说明书不同于我们一般的检讨书, 检讨书仅仅是让学生阐述犯了什么错, 而心理说明书则让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会犯错以及犯错的前因后果, 学生要完成五百字的心理说明任务, 就必须将自己犯错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予以回放, 而这正是剖析自我, 深刻反省的重要形式。正如一位学生对检讨书与心理说明书比较后评价道:“写检讨书, 越写越恨老师;而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可见, 魏老师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 达到了学生自我反思与内省的目的, 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唤醒了学生的良知。

三、惩罚的方式要讲求科学艺术, 要让学生愉悦地接受

写心理说明书不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改掉自己的毛病, 而且也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唱歌的惩罚方式则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淡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调节了班级气氛。而做好事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分散学生犯错的精力, 以便将其引到真善美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样的惩罚方式颇具特色, 也极为有趣, 学生很容易接受, 魏老师的学生犯错之后也常常主动要求接受这样的惩罚。可见, 科学而艺术的惩罚方式, 学生不但不会反对, 而且会热烈赞成, 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积极向善的良好品质, 之所以偶尔犯错, 只是没有控制住自己而已。

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探究 篇3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所进行的教改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震动。其创新做法和科学思想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众多启示。本文旨在通过评析魏书生教改的新锐之处,借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教学思路和具体措施。评析魏书生教改的独特之处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创造性呈现课堂教学内容

(一)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学什么是教学的重要问题。与其他学科知识结构、系统清楚明晰的状况不同,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广纳百川,包括的知识点要素在每篇课文中的地位和要求也不一致,学习目标似乎模糊,这使相当多的学生不辨方向,不知语文究竟学什么。

为解决这个问题,魏书生创造性地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提纲挈领地抓住初中阶段语文知识的主干和枝干,将教材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构建知识网络,使语文教学不再无目的、无方向。

(二)压缩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的编制是采用文选型,课文只是承载语言文字知识、传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同样的知识内容换了另一批课文仍旧可以体现。魏书生不精雕细刻课文本身,而是从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既有优势辅以必须的学生自学困难的知识内容的讲授,压缩课时,突出重点又节省时间,更锻炼学生的领悟能力,调动积极参与能力。

且在课外给学生补充五个方面的文章,分别是名篇时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资料、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及相关科目的有关章节。

这些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用语文这一工具去分析相关学科的教材。事实证明,这些鲜活高质的内容注入课堂,不仅没有降低考试成绩,反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成绩。

二、创新教学实施过程

魏书生教改的独特之处更多彰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两相融合,相得益彰。注重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并在教学实施中协调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自学能力的提升,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重视自学,加强指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拥有各自的独特个性和程度不一的积极能动性。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自学、乐学、善学。魏书生在这方面的工作突出体现在:

1.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

拿到新书之后,引导学生列生字表、新词表,写教材分析、单元分析、知识短文归类、列文学常识简表等。使学生对整册教材有整体观念,又指导学生制定假期自学时间表,每天半小时学习语文。这样的自学设计分散到假期中且每日负担不重,可大大减轻开学后的负担,提高效率,并且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学生自评

魏书生还将教学实施的评价过程下放给学生,作业学生自己留,评卷学生自己出,作文学生互相批改。自己出题,便可明确复习目标,调动主动性,增强兴趣。当然这并不是完全放任,必需教师的指导。如互相批改作文时要求学生从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错误、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等十个方面写具体评语,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写作基本要求,同时有机会发现并学习别人长处。

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才能使自学有序、高效。

(二)育人为先,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交融

学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不能把学生当作接纳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许多教师问:“你是靠什么办法,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魏书生只回答两个字“育人”。他认为“育人是语文教师分内的事,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1]。他成功地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工作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他把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几个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采用的方法是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具体又体现在通过课文内容感染熏陶、通过课外阅读感染熏陶、用格言熏陶感染三个方面。使思想教育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保持了育人工作的连续性,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拥有吃苦意志,初步掌握一些科学方法,这些对于他们今后都是比知识更为宝贵的财富。

(三)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情趣化倾向

听过魏书生讲课的都能感受到课堂的热烈生动的气氛,生活化倾向明显,洋溢着热情、欢快,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魏书生到外地上课时被学生请求“拖堂”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如此生动的课堂是怎样形成的呢?

1.深谙激发学生兴趣之法

魏书生拥有高超的教学技术,在课前几分钟中采用或请同学们集体唱一首歌或集体朗诵或口头作文的方式组织教学,调动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即使到外地上课,面对的是第一次在舞台上面上课的学生,这几个方法也能快速消除学生的紧张气氛,使他们集中精力。另外还有贯穿课堂中的个性化板书设计,真诚乐观、自信、幽默的教态,说话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适当用一些独特班级用语等,使课堂有无穷乐趣,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2.决策过程民主化

魏书生抛弃了师道尊严的教学状态,改变拘谨的传统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作业怎么留、日记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等都和学生一起商量,同学们表决后根据多数同学意思办。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起来,就更多地展现课堂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了。

3.教学系统与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即是生活,善于将生活中值得选摘的细节融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教学生动、有情趣。例如魏书生会把学生喜欢的和他们的生活、思想联系紧密的名篇时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讨论。他会在讲新课文时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以便更快进入课文情境,优化学习效果。他会针对性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作文或日记主题,让其学会感悟生活,更好地应用语文这一工具。

三、教学管理

魏书生的教学管理突出体现在民主、科学两个方面。

(一)民主管理

他认为班主任是公仆,是为学生服务的。师生关系应是互助的,教师帮助学生发展,学生也帮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魏书生的班级十分重视决策过程的民主。学生举手或投票表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科学管理

魏书生坚持法治,制定制度、班规班法,落实“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和“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的口号。有了严密全面可操作的计划、制度,就使学生的思想、行为拥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有利于学生爱集体、爱人民品质的形成。

“制定了较完善的语文教学管理计划、制度,并坚决执行;再建立了检查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这样就基本走上了以法治语文教学的轨道,同时也朝着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2]。

四、指导意义

魏书生的教改包罗万象,非几千余字能尽述,上文评述的三个方面对于当下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可以提炼为以下几个可供借鉴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工具性,注重发挥人文性

新课标再次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应注意:首先要明确教材中选文与所要传达的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选文是语言材料、载体,应从具体选文中抽离出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语言知识,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字运用。还可以在课内引入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冲破教材选文的圈囿,为语文课堂注入鲜活血液,让课堂不死板不凝滞不与时代与社会脱节,时时开放活泼。

其次,重视文本的思想情感内涵。教材中选录的文本都是具有典范性的语言作品。不仅是语言运用的良好范本,且包含正面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神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发挥文本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可以利用课文系统对学生实施隐性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3]。

(二)教学过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学生预习和自学,让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开展中。同时语文教学过程要紧密联系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情趣,且能获得鲜活的课程资源。另外,有效的课堂管理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使语文教学趋向科学化。

(三)语文教师应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语文教师易当却又难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相对稳定,却又极易出现“一本教案,终身受用”的局面。语文教师不应是一潭死水,不应照本宣科、一成不变。而应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做研究型、成长型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且要有新锐科学的教育理念,敢于尝试教学实验,变换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这样中国语文教育界就会多几个“魏书生”,语文课程的变革也会不断激发新的活力。

注释:

[1][2]魏书生:《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第42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魏书生教育名言 篇4

一、思考与做人篇

●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思察,心域极宽。

●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

●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

●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即所谓“高悬鞭策自警”。

●人如果学会了驾驭自己的智力,驾驭自己的认识,驾驭自己的感情,他就从一个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

●有毅力的人,能变不可能为可能;没毅力的人,能变可能为不可能。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办的事情。

●人的各种欲念,时时在头脑中争先恐后地显示着自己,最终强战胜弱。势均力敌时,则由意志来裁决。也有时坚强的意志出来抑强扶弱。

●荣誉是动力,也是羁绊,是担子,也是包袱,全看人怎样对待它。

●矛盾、麻烦是进步的障碍,但也是进步的阶梯。

●人生的航船驶在生活的海洋之中,风浪是家常便饭。愉快幸福与否,不在于有无风浪,而在于征服风浪能力的强弱。强者幸福、愉快,弱者痛苦、悲哀。

●人要想不背叛自己,就得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强化检查措施,加大检查密度并不时研究自己执行计划的情况,定期对计划加以调整,不使任务量过紧或过松。

●人真正的幸福和愉快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能战胜自己某些狭隘东西的感觉。

●人来自动物界的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这就决定了人永远要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永远需要战胜自己的阴暗面。人最强烈、最持久的幸福感就是征服自己惰性之后产生的幸福感。

●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懦夫每天都在重复着自己昨天的言行,因循、守旧,像一层厚厚的土,深深掩埋着他的才能,他只是在这土的下面叹息、抱怨。

●用心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及时加以拍摄。不要非得成为一篇,也无须前后连贯,只在它新奇,为平日所未有就行。

●新奇的思想像流星,能划破思想沉闷的夜空。对习惯于沉闷的守旧的人来说,它无关紧要,也无需捕捉。而对于想要创新,想要战胜自己的人,就非要增强捕捉思想流星的本领不可。

●要为前进寻找条件,不为后退拼凑理由。

●人生道路不是直的,走起来免不了要有反复,这是就全局而言,就理论而言。

●古往今来,日月星辰,江河山川,太空长河;你是这样的开阔广大,可生活在你中间的人,能有几多脑细胞来领略你的无限风光呢?

●那狭隘的思想和人与人之间不正常关系,禁锢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强占了他们的脑细胞,使太阳的光辉、大自然的胜状照不进,映不进,使许多人带着昏暗的头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地为了鸡毛蒜皮的权、利而咬得头破血流。呜呼哀哉!

●我们以高尚、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那我们就会生活在高尚、昂扬、乐观的生活之中。

●思考惯了的人不思考,不思考惯了的人思考,几乎要花费同样的毅力才能战胜惯性。

●一个民族,只有真正树立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观念,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民族。

如果一个民族的大部分人都任意挥霍时间、空耗时间、那这个民族势必愚味落后。

●对时间的慷慨和对时间的吝啬,常常显示了一个人的愚味程度。

●真正的谦虚在于忘掉谦虚和不谦虚而直奔真理,这是一个实干家必备的品德。

●人生的偶然性是不可驾驭的,幸运和不幸也是不可驾驭的,能驾驭的是自己对幸运与不幸的认识和态度。

●一个人的恩怨得失、成败荣辱,过了几十年再回过头一看一看,真小得可怜,而真、善、美却是永放异彩的。

●当我们在为个人的兴衰荣辱奔波的时侯,当我们为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侯,当我们在干将来毫无益处的事情上反反复复绕圈子的时侯,当我们在遇到挫折而感到眼前漆黑一片的时侯,实在应该把眼光放到几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今天。或者干脆把自已当成一个几百年以后的人,像我们现在评价历史人物那样,来看一看今天的自己和旁人,这样,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那些善于自我埋没的人,总是刚一看到百分之一失败的可能,就已泄掉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勇气。

胜利者比失败者常常只是少一点怯懦。

●受人喜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乐观开朗是受人喜爱的重要条件。

●悲观者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困难,乐观者则在每个困难中都看到机会。

●怎样处理人际关系?也好处理,也不好处理。想得太多,反而不好处理。只要坚持与人为善的宗旨,对谁都好心,能助人时且助人,即使对反对自己的人也决不加害,一片好心,一片诚心就好办。

●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面山谷的回音也会是:“我尊重你——”。

●对别人要一片好心,与人为善。能助人时且助人,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这样,别人由于你的存在而快乐,你自然也就容易笑起来。

●聪明的人到别人的脑子里去找助手,于是他的力量大起来,明明是对手,后来也会帮助他。狭隘的人到别人的脑子里去找对手,指责人家,挑剔人家,猜疑人家,浪费智力,到处树敌。到后来,连朋友也经受不住他的猜疑不得不和他分道扬镖。

●要深切地理解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为人为善,要有以德报怨的胸怀。

●世界这么大,空间茫茫,历史这么长,时间无限。人与人能够遇到一起,实属不易,应该在互相尊重中,共度这难得的空间和时间。

●幸福不是物质的,尽管他和物质紧紧相联。幸福是精神上的概念。我的体验是:幸福是欲望和需求之间得到了平衡。因此我们每个人应当培养一种社会上可以实现的欲望。比如说我的欲望是做实事,这可以实现,因此,这就容易获得平衡。每做一件实事,便是幸福。我总感到自己是幸福的!

●人类还是青年时代,人类将来要走的路比起已经走过的路来,不知还要长远多少倍。

正确的哲学观念,科学的思想方法,可以使人望到几十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以后,然后,再从那个角度上看待今天的一切,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思想感情的潮水需要疏导,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问题在于怎样摸清水性,因势利导。

●终止一个坏习惯和培养一个好习惯,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看社会问题,有时不能过近、过细。过近过细,则会歪曲事物的本质,粗枝大叶有粗枝大叶的好处,过细则有过细的坏处。

●人完全有理由,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是有乐观主义的精神。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驾驭大脑兴奋中心的能力。

●当人陷进某种困难的时侯,点状思维和线状思维的人便很不容易跳出那郁闷、苦恼的兴奋中心。而立体思维的人则不然,他们能在最困难、最不利的境遇中,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大脑的兴奋中心在广阔的时间范围内纵横驰骋。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有目的地,迅速地去选择一大堆摆脱困难的方案,然后再在这些方案中筛选最佳方案。

●人其实都要到相对真理中去寻找真理,适当用自我安慰的方法去获得幸福。谁如果追求绝对的幸福,谁如果不会抑制自己的贪欲,谁就真正跌进了痛苦的深渊。

●万事万物有一利必有一弊,反逆定理便是有一弊必有一利。恶人之谤,可令好人清醒,不致于飘飘然忘乎所以;可令好人自励,不致于停滞不前;可令好人奋发向上,更多地挖掘自身潜力。

●就普通人而言,人们更喜欢的不是十全十美的人,百是既有超凡能力,又偶尔犯点错误的人,心理学上管这叫犯错误效应。

●只有少数人能够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百折不挠地朝前走。另有一部分人是走走停停,盘算一下是否吃亏。更多的人是在正确与不正确之间徘徊、选择:在正道上走一段,折回来,再到邪路上走一段,又折回来,坐在中间犹豫一下,再重演一遍。所以他们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固定的理想。他们本来可以为人民贡献很多光和热,结果都在这选择、犹豫中消耗掉了许多。

●常有这样一些人,当犯了错误或有了罪行受到批语或惩罚时,便深感委屈地诉说起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功劳来。他们是这样理解功过的:把功看作正数,把过看作负数,两个绝对值相等的功过之和应为零。所以,他们面对着过,数起自己的功来,目的自然是求两者之间的和为零。

●功过可以抵消,只是在特殊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事,在一般情况下,不存在这种加减法。如果功过抵消成为一条法律了,社会将会大乱。拾金不味者便有盗窃的资本;今天提前上班了,明天便可以迟到;甚至曾经舍已救人的人,会因此而具有了杀人的权利。

●功过必须分明,自然科学的许多法则不可和社会科学的法则互相代替。

●索取不是爱,献身才是爱。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明天,热爱人民吗?那么收回你向他们索取名利的手,洒下你的热血,捧出你的诚心,献出你的汗水、力气,你会在这献身中寻到欢乐与幸福的真谛。

●因为你不想索取,你就永远不会有索取不到的痛苦;因你总想献身,你就无论何时何处,都能享受到因献身欲满足而产生福。

●你爱事业,如果只是为了同它索取个人的需要的东西,那么,这种爱是假的。

●你爱事业,是为了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称得上是真爱。而只有爱到愿意自我牺牲的程度,才能够在事业上做出成就。

●人的幸福,主要不是取决于自己得到别人多少爱,而在于他输给别人,输给国家、民族多少爱。得到别人许多爱,却不知道爱别人的人,一定是一个欲壑永远填不满的失望者、牢骚者、病态者。用自己全身心爱过别人、集体和国家的人,即使从别人、集体、国家那里得到的很少,在心理上也是安宁、满足、自豪、幸福的。

●吃苦吃得很多的人,使不以苦为苦,使很容易满足,生活稍有好转便到自己贡献太少,而对不起生活。

●人常常做错事,然后懊悔。谁都会懊悔,但很少有人能适当地掌握懊悔的量的合适程度。有时懊悔得不够,于是常常重犯同类错误。更多的还是懊悔得过了份,支付给懊悔的时间过多,以至于支付予补过的时间,开创新局面的时间,也都用于懊悔。结果,时间在懊悔中流逝,懊悔者收到了双倍的懊悔。

●当你懊悔时,赶快抓起一件实事来做,就容易变得快乐。

●多用时间来瞻前,来实干;少用时间去顾后,去空想。

●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样事,做得多了,就形成了习惯。而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艰难。

●巧妙地利用惯性,是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思想观念能控制人的生理机能;落后的观念,能压抑、腐蚀人强健的生理机能,当然也包括大脑的生理机能。先进的观念,能使病弱的生理机能强健起来,能使愚钝的大脑生理机能变得聪明起来。

●宇宙浩茫,人生须臾。从日月星晨的空间角度望地球,它只是一颗星;看自我,微小到无形。从古往今来的时间角度看人类,她还在青年时代;看人生,更为短暂。唯其渺小,唯其短暂,个人才更应该将自己这一滴水溶进为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滚滚洪流中,多做实事,快做实事,去寻求生存的幸福。

●一个改革者应该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

●只有爱国的人,灵魂才有归宿,人格才高尚,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人是矛盾的集合体,人心灵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无时不在斗争着。没有自我完善精神的人,任凭这种斗争呈自然状态发展,任凭生命之舟随波逐流。

●有自我完善精神的人则能够用自己的意志,调动心灵中真、善、美的力量,有意识地去战胜假、恶、丑,使自己生命之舟沿着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航线航行。

●如果人们把胡思乱想的时间拿来写日记,没有话写,就把胡思乱想的内容洒在纸上,那么我想,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自己心理的保健医生,就会成为一个自新的强者,就会从那流淌在纸上的横七竖八的思绪中理出一个规律来。逐渐地,乱的越来越少,系统的越来越多,无效的思维也会被束缚住。

●榜样、楷模是人生的一种需要,尽管人们努力一辈子也不呆能达到榜样、楷模的高度,但人都不可以没有这种需要。

二、学习与工作篇

●文章是越不写,越不会写;越不愿写,越不敢写。

你天天想有朝一日写出一鸣惊人的好文章,可是却不愿从一鸣烦人写起,那就永远不会有一鸣惊人的时侯。

●雕塑的艺术,在于取一块石料,把没有的去掉。

阅读的艺术可不可以说,在于取一本书,把没用的去掉呢?我看可以。

善于阅读的人是善于略去不必要的阅读部分的人。

善于阅读的人也必定是善于在浩瀚的文章海洋中,撷取有利于自己的文章浪花的人。

●人的大脑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是所有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承认的。如果人的大脑的潜力都能充分发挥的话,每一个大脑都能装相当于上亿册书的图书馆这样的知识量。大家都应该坚信,自己能够掌握许多知识,能够谈成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

●一部好的文学著作,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右经哺育千千万万世世代代的人民。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比作一条小溪,它能在时代的沃土上流淌,不少人可以在那里汲取营养。

河水,溪水,都不能一下子饮尽,想一下子饮尽河水的人,反倒会被河水所害。

学习是否也这样:谁想一下子穷尽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著作的妙处,超越了本人的接受限度,最终反而有害。

饮水,不能河里有多少,就饮多少;不能看人家饮多少,我也饮多少。

教书与学习,亦然。

●每个人的头脑都是一个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区。谁没发现这一点,就说明谁的勘探能力差;谁还没有开采,就说明谁的械作中心还没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来;谁开采得少,就说明谁的开采技术落后。

●人的潜力无穷无尽,做为挖掘潜力的第一步,首先要树立起人的潜力无穷无尽的观念。

●国家应成立人脑开发工程局。与教育不同之处,它的工作重点是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去提示人的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然后指导社会成员按照规律去开发自己的大有作为资源,指导各机关有效地开发干部们的职业智力,指导各工厂、企业用最佳办法提高职工的职业素质,指导教育部门抛弃那些折磨学生而又无益于智力的教育手段。

●使人感到轻松,有的用延长休息法,有的用劳动法,两者适当结合,人才会感到轻松。

●使人感到甜,有的用加糖法,有的用吃苦法。单用加糖法不行,甜过了份,常在甜中,就不以甜为甜了。总吃苦也不行,必要的时侯也应该适当加一点糖。

●自新的心理能使人不断进取,以至创造奇迹。自卑的心理则使人步步后退,以至不可救药。

●属于正常生活范畴内的事务、家务,模范也该做。即使确实因工作忙而顾不上做的,在总体职责上,也是一种失职,不该宣扬,更不该提倡。

●现代的典型,应该是高效率的典型,应该是与常人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克服现实中的困难,共同经历现实中的生活,结果又能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人。

●谁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考场上的时侯,个人的学习效率是往常的几倍;在运动会的赛场上,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人们的劳动量也是往常的几倍。如果总能保持这样一种学习、工作、锻炼乃至娱乐效率,那么谁都会做出双倍甚至几倍于平常人的贡献。

●从长远的观点看,一个有效率感的人和一个没效率感的人,在事业上的差距是极大的,特别是在当前知识陈旧率增长迅速、知识爆炸的形势下,没有敏锐的效率感,是不可能搞好自学的。

●效率感是人人都有的,区别在于目的培养的效率感要强一些,而自发产生、自然成长的要差一些。

●犹豫是时间的窃贼。如果认真计算一下,许多人的一生中,会有五六年的时间是被犹豫偷去的。

●单提珍惜时间就是廷长生命还不够,还应该说,讲究效率才是廷 长生命的最好办法,也是赶超别人的最好方法。

●我们常常有犹豫的时间,有愁闷的时间,有气愤的时间,有牢骚的时间,而没有工作的时间,没有为他人服务的时间,没有总结工作或订计划的时间。

●如果让人去买生气,买牢骚发,买忧愁,买精神负担,准没有一个人肯付钱。可现实生活中,人们支付大段大段比黄金还宝贵的时间,用来生气、发牢骚,用来忧虑、背思想包袱的例子却比比皆是。

●浪费时间是最容易的,浪费时间也是最痛苦的。犹豫、拖拉、明日复明日,暂时似乎产生一丝可怜的轻松感,但过后的心理负疚却是沉重的。

●在一个人六七十年的生命史上,无效劳动占有较大的比重。即使最深谋远虑、豪放豁达的人,当他晚年回首平生的时侯,也不免对一部分劳动的无效、多余而遗憾。区别在于有的累计无效劳动时间只有一两年,有的则有五六年,甚至二三十年。

●科学家与庸人在大自然那里领得的时间是相等的,不等的是科学家尽可能压缩无效时间。

●浪费时间是最容易的,稍松一口气,时间的水就会哗哗地白流许多吨。

●你要不虚度此生吗?那就得从抓今天、抓即刻开始。

●生活中常出现许多生动、有趣、吸引人但又没用的事。像一个不紧不慢的走路人,见到路旁的商店、小摊、卖艺的,甚至于交通堵塞,都禁不住走过去看看,这是最浪费时间的事。本来可以避开,却不但不避,反而凑上前去观看,东看看,西瞧瞧,天就黑了。还有一些时间,也都是这样在于人于已皆无益处之中流过去的,可不可以称这些时间为无效时间?

●时间在忧郁中溜走,时间在拖拉中溜走,时间在自我原谅中溜走,时间在不知应做什么中溜走。

用果断抓住它,用雷厉风行抓住它,用自我折磨抓住它,用严格的计划抓住它。

抓住它,制服它,它就向你进贡,给你知识,给你物质,给你财富。

放过它,屈服它,它就向你进攻,给你愚味,给你贫困,给你痛苦,给你失望。

●人如果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干实事,那么谁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人最愉快的时侯,是劳动的时侯,工作的时侯,而不是悠哉悠哉,空耗时间的时侯。

●如果有人问,用犹豫、忧愁、气愤、牢骚的时间干点实事不好吗?恐怕不会有人说不好。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难以做到这么清醒,这样理智。正因为如此,人才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层次,加强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多工作,少得利,勤服务,无亲疏。

●伟人们忙着干实事,可怜虫们忙着骂别人。

●人不停地做实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面对一些冷话、闲话、怪话、瞎话,也能见怪不怪。实事做多了,其怪自败。采用这种办法,常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自己在实实在在做事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精神境界。

●人如果都能把空想的时间,自卑、惆怅的时间,忧愁烦闷的时间,胡思乱想的时间,都用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就能够成为大有作为的人,信心百倍的人,开朗乐观的人,目光远大的人。

●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努力发现别人的长处,向别人学习,就会感到学习生活在高地广,到处都是学问,都是欢乐。

●人不管被生活的浪涛冲到了什么位置,都不能看作这是自己的终点,而应该把这个位置当作向更远大的目标奋进的起点,总觉得只要奋斗,就有广阔的前途,总有一种今天要比昨天学习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的信心。

●人给自己订计划之前,大多是雄心勃勃或信心百倍的,及到执行时,情绪便千奇百怪了。

有一类人边执行边自我原谅,一步步地后退,一直退到不可能完成的地步时,信心的堤坝也就崩溃了。情绪沮丧,自责,心中的执政者由上帝让位给魔鬼。于是甚至埋怨起当初为什么订这计划,为什么这样折磨自己。由上帝的自责,转变为魔鬼对上帝的讨伐、谴责、咒骂,于是彻底走了下坡路。

●学习也好,工作也好,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好,决不是说达到一个高度之后,就总在这个高度上呆着的,而是稍稍松轻,就会从刚攀上的高度上滑下来。

●就每一天而言,就实际走路而言,就应该力求攀登一步,巩固一步,而不要进一步,退半步,甚至进一步,退一步。

●人对自己应该常这样提问题:每天能不能再多干一件事?每小时能不能再抓紧点?每个事能不能干得再好一点?能不能创造别人意想不到的成绩?

●人都有喜欢变化、喜欢新奇的心理。人生活于变化之中、新奇之中,才更爱生活,更爱工作。

●我们常常想,这件工作呆一会再干吧!这篇文章明天再写吧!这件好事能拖几天就拖几天吧!

但我们却很少想,这个气待一会再生吧!这点牢骚明天再发吧!这点忧虑能拖几天就拖几天再忧虑吧!

●多吃苦,干实事,尊重人,工作起来就有乐趣。

●工作可以是精神寄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是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前者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工作能创造奇迹;两者兼而有之的,工作有成绩;仅以后者为工作终极目的的,不仅工作少乐趣,不仅会陷在钱眼里难自拔,工作也难出成绩。

三、育人和教书篇

●教育是一种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

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它劳动数倍的幸福。

●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

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会变得不爱。父母哪有不爱子女的呢?但由于有的爱得不得法,变成溺爱子女,纵容子女,使之走上了邪路。父母因此也由爱而生怨,甚至于个别父母还生出恨来。

父子、母女之间沿且如此,何况师生之间呢?

●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

学校像地,学生像种子,像苗;校领导、教师像农民,像园丁。

●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观望,更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牢骚,叹息、愤慨,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如果真能这样,那他将感觉到自己日夜生活在幸福之中。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人忙,总觉得日月短。人忙,闲事、闲思、闲话才少。

应想方设法使学生忙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忙的乐趣,诱使学生感到忙是一种幸福,一种需要,一种心理上和生理上都离不开的需要。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上产生这种需要的兴奋中心,然后不断加以强化。这是变懒惰的人为勤奋的人,变无用的人为有用的人,变寄生的人为劳动的人的有效办法。

●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学生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人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教育根本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实验和改革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的生命。

●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倘思想观念不改,单改怎么上一节课,怎样讲一课书,怎样留作业,怎样批作业,这样即使能奏效一时,也决不会持久。

●题海战术使得90%的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使学习尖子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智力。

知识有它自己的规律性,就像对于大部分并非专家的人认识物质一样。人们只应该也只能够认识天地河山、花木粮棉、钢铁机械、枪刀炮舰,而没有必要去研究麦粒的内部分子结构,原子的排列公式。虽然这也是科学的一项,麦粒又切切实实在由这些无穷的分子、原子、电子组成。

现在的题海不就是离开了知识的一般常态,去钻那些根本钻不完的变态吗?什么某字的 7 种用法,10 种用法,请那治学严谨的出题者去认真地翻一翻四库全书,翻一翻浩如烟海的故纸,怕是出到一百种用法还仍然有题可出呢!当然这是知识,是国粹,也是事实。但不是也该想一想,对中学生来说,这是不是有用!

●教育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古代一些教育家已总结出了教育学一些基本的规律性的东西。总它年轻,是因为它是体系欠严密的一门才独立生长三百来岁的科学。

●中国的个别老古董,却还在卖力地教吹复古,文言文要深的难的,越不懂越是好家伙。而对一些有用的新知识却唯恐引进。大概是怕引进去了,他便无法卖弄自己识古董的权威,和学生一样,也成了新知识的学生,岂不大失学者之体面?

这样,他们就宁肯做卖弄自己引起别人注意的绊脚石,也不愿做理在地里的铺路石了

01.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02.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03.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04.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05.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06.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07.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08.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09.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10.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11.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12.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13.青春一经典当即永不再赎

14.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15.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16.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17.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界的真正财富 18.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19.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20.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21.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2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23.『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24.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25.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2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27.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28.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29.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30.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31.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32.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33.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34.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35.觉得自己做的到和不做的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36.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自己努力的 37.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38.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39.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40.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41.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42.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43.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44.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45.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

46.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47.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48.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49.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50.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51.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52.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53.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54.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55.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56.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57.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58.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 59.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60.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61.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62.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

63.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 64.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65.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66.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67.如你想要拥有完美无暇的友谊,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朋友 68.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69.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70.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71.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72.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73.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 74.孤单寂寞与被遗弃感是最可怕的贫穷 75.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76.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出海航行而没有指南针 77.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篇5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案例1:我们班上的值日安排表 “有形无神”、“见物不见人” 案例2:我想帮妈妈洗衣服

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至少要做一分钟的家务劳动,并写一篇关于做家务劳动的日记,必须是真实的事情。

一位同学在《我想帮妈妈洗衣服》日记中写道:回家后,我看见妈妈正在洗衣服,我走过去要帮妈妈洗衣服,妈妈却说:“滚一边玩去。”我说:“是老师让我做的。”妈妈说:“去,去,你们老师逼小孩儿的事真多”。我想帮妈妈洗衣服的家务劳动,就这样没有做成。老师评语:你妈妈的素质低,不理解这种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你也笨,洗不成衣服,就不能做点其它的家务劳动吗?

案例2:一节由学生组织的语文听写自习课

1、安排同学自主复习(时间:10分钟);

2、班干部选择听写的词语;

3、检查准备情况,并组织听写;

4、自主检查;

5、同学间批阅;

6、统计成绩。

案例4:一道数学题的启示(10×10=102)

启示:①我们思考问题时,不仅需要从前后、左右的角度思考,还需要从上下、远近的角度思考;②站在高处,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得更远,而且让我们对问题看得更深刻;③“哲”,使人想象世界之浩渺;“史”,使人想起时间之幽远。

案例5:清华大学校长的毕业生寄语

内容:你们需要的是,不唯众,不唯上,不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要有在无人行走的荒野上行走的勇气,这样才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情境。——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对2012年本科毕业生的寄语。

启示:不唯众,不唯上,要慎独,这不仅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培养一种批判意识,而且我们的老师更需要具备这种批判意识。

我们今天在这里一起来讨论、解读魏书生教育思想,大家能兼容并蓄、批判接受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切实践行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经典 1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做法,那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交流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魏书生教育思想与“技术主义”

(一)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框架体系:1234567810 1:一小点(注意力训练)2:两大点(民主与科学)3:三个守住(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教育经验、守住自己的长处)4:四个过程(知、行、恒、情的统一)5:五点表现(温馨的教室、温暖的走廊、催人奋进的排行榜、优美的音乐、和谐的笑容)6: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7:七个“一分钟”(做家务劳动、写日记、唱歌、踏步、演讲、注意力训练、读经典名著)8:八个学习习惯(定计划、预习、适应老师、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自己留作业、整理错题集、出考试题、筛选信息)10:课堂教学十条要求(教案审查制;设计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发言不少于10人次;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时间超过10分钟;处理偶发事件时间不超过20秒;留三类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做课堂总结;课间与学生一起活动;总结一节课的成功之处。)

(二)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

“尽管他主观上很努力,可终究左支右绌,无法突破他自己狭窄的技术主义的茧壳。”“他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依我看,他离‘优秀的知识分子’这一要求还远得很呢!他是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个需要补钙的人!”——《权威人格和技术主义的末路》(蔡朝阳)

2004年第1期《教师之友》杂志刊发的专题《那一代》(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新生代向三大名师发难),犹如三枚重磅炸弹,给中国语文教育界以巨大的冲击,引发轩然大波。

“当年的批判,起了帮我了解社会、开阔胸怀、磨练意志的作用。今天的谣言,当然更能起激励我前进,促使我努力的作用。”——《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魏书生)

二、魏书生的人生历程与其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崇尚阅读——家庭生活的影响

魏书生1950年5月4日(农历3月18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农村,1956年(6岁时)随家迁居沈阳砂山地区,直到1968年(18岁)去盘锦农村当知青。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魏书生的父亲叫魏景林,母亲叫李忠敏,都是农民,魏书生是家中的老大,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在魏景林和李忠敏这一对夫妇身上,除了给儿女遗传吃苦耐劳、质朴诚实、与人为善等美好德行,也为儿女创设了尊重知识、崇尚文化、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在白卷先生上大学的60年代里,连学校的老师都同意电影《决裂》里的观点:手上的老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可魏家的父母却告诉孩子:别听那胡说,上不了大学也得看书学习。

(二)凡事讲民主——母亲教育的影响

李忠敏在教过乡塾的父亲教育下,喜欢读文、史、哲各类杂书,而且琴、书、画的技艺都出类拔萃。她还是一个特别讲究民主的家长,在魏书生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和他发过脾气,从来不对他和他的弟弟妹妹们发号施令、指责训斥,凡事都是讲道理,和孩子们商量着处理他们遇到的问题。

“推动摇篮的手,推动着世界。”魏书生后来在介绍他的教学经验时,总是用最朴实的话说:“小时候,我妈就是和我商量着做一切事的,我觉得这对我来说益处很大,所以现在我也用商量的办法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多年来,他一直是把母亲当成导师的。

(三)自由的思想——生命被哲学照亮

魏书生是怎样与哲学相遇的,连他自己也记不准确了。他能记得的,只是1965年春天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手头出现了两本哲学书籍,一本是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一本是大开本的高校教材《哲学讲义》。

这一回,他觉得哲学对他是真有魅力了,使他在迷醉之后得到清醒,得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大彻大悟。他最大的收获:并非是对一个专门的学科产生了热爱,而是在找到哲学的同时,他更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意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思想。

(四)强健体魄——刻意修炼的专长

10岁时,魏书生拜师学习武术。从少年时代开始,早晨的长跑,夜晚的站桩,以及打沙袋、劈砖头的力量训练,使他至今有着常人无法比 3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拟的体力和精力。

(五)恳谈风格——教育方式的蜕变

1969年7月16日,19岁的魏书生来到陈家大队的红旗小学报到上班了,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为了能让学生听话,他也喊、也叫、也发脾气,是因为喊叫和发脾气都收效甚微,而通过借鉴母亲对他和弟妹们的教育方式,他才形成了和风细雨的恳谈式解决矛盾的风格。魏书生是一个非常善于反思的,非常有理智感的人,他不像有的老师一条路走到黑,喊叫不行,就骂;骂不行,就打„„结果教育没搞好,反而越来越糟,甚至惹上官司,造成悲剧。

(六)高效工作——工厂实践的感受

1971年11月到工厂后,魏书生没下车间,而是直接被放到了政工组。结果,整个工厂所有文秘宣传方面的工作,全被他一人包了,而且干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在办公楼里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居然还无师自通地也成了生产能手,成了个优秀的技术工人,成了工厂里的工作效率最高的人。

在魏书生的日记里,“效率”这个词是他时至今日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他对虚掷光阴耿耿于怀,对人浮于事深恶痛绝,对出工不出力恨之入骨,这些都来自他在工厂里的切身感受。

(七)准反革命——人生低谷的坚守

1974年初,国家的大形势是批林批孔,电机厂的小形势是新领导整老领导,具体表现就是批魏。

魏书生的罪名自然因书而生,因诚实而生。魏书生在接受批判时曾口吐“狂言”:“十年以后可鉴今日是非!”结果没用十年,两年半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就被翻了过去。

(八)高课低上——“两自”教育的萌芽

1978年2月,魏书生在盘山县第三初级中学当了一个班的班主任,负责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其中一个是普通班,一个是特差班。差不多就是从这一天起,魏书生把他的“备学生”,高高摆到了“备教材”之前的位置。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奇迹自然给魏书生带来了荣誉,但对他来说,这些并非他最看重的„„最让魏书生欣慰的,其实是他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在两年半连续900个日子里,学生们平均每人做好事55件;每人平均看课外书1.54万多页,平均写日记18.6万多字;班级每周一次的集体野外游玩活动,每天穿插进行篮、排、足球活动、歌咏绘画活动以及知识竞赛活动;每人平均长跑2190公里,平均画画46幅,平均学歌70首;并且到毕业时,全班同学的视力只有一人比入学时有所减弱。

(九)传经布道——穿着西装的孔子

作为一个业余教育演说家,魏书生的足迹遍及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部分汉语较为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

魏书生的“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苦乐观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听他报告的不仅仅是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还有大学教授、大学生、邮电部门、工商部门、公检法部门、保险公司等都请他作报告,甚至市领导组织、市直机关全体干部都来听魏书生的专场报告。

三、魏书生的人格特征与其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内敛与济世:

魏书生的三件大事:读书、写作、思考;三个主题:人、社会、时代。三件大事,说明着他是一个内敛的人,不慕名利;三个主题,说明他是一个济世的人,不斤斤计较于个人。

1、内敛——眼睛向内,发展自我。(1)弃“外物”如敝履。

我们经常在魏书生的报告中听到这样的论断:“不当班主任吃亏”、“多干活,多享福”、“用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家的身体”。很多人将其当成了魏书生的机智幽默,而却不能看到其中的深刻哲理。

若以魏书生的是非标准判断,我们发现生活中一般人认为的坏事,在他看来都是好事:受了委屈冤枉,是好事,可以帮自己开阔胸怀啊;工作多、任务重是好事,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认识思考,在生活实践中是一举三得:

①可以使自己的心境不受外界所谓“好事”的影响,保持恒久的愉悦;②可以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不争;③可以用生活的砾石,砥 5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砺自己的人格素养。

(2)掘“内心”之宝藏。

人获得幸福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满足“欲望”,二是制服“欲望”。人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幸福感,就是征服自己惰性之后产生的幸福感。

在与自己惰性作斗争的过程中,魏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仰卧起坐,俯卧撑,长跑,在意志上超越自我;

一个差班,一个好班;把全校最差的学生集中在自己班里;高课低上,在工作上超越自我;

生活简朴,战胜自己的物质欲望,在生活上超越自我; 广泛阅读,集思广益,在学习上超越自我;

坚持写日记,建立“第二脑”来管理自己的大脑,在道德上超越自我。

2、济世——改造社会,造福社会。

(1)少年习武。“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魏书生生于河北,长于沈阳,侠义精神,胚胎了他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发展成为济世理想。

(2)青年书政。魏书生青年时所写的文章有:谈解放思想的《框子》,对比古今著名政治家的《贤相与明君》,有以知识和文明避免战争的《战争可以避免》,有以古代寓言和文革为材料、谈人的“人性”和“兽性”的《人和狼》。

从青年时代起,魏书生就对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像莫尔设计“乌托邦”康帕内拉设计“太阳城”一样,也设想在中国搞一个“共产主义实验县”。

(3)教育济世。1974的“准反革命”事件后,魏书生是怀抱社会理想搞教育的,他搞教育的目的不是“育人”,更不是糊口,而是为自己的“济世”情怀寻找一个突破口,想通过教育培养孩子,通过培养孩子而改造社会。通过改造人、培养人,来改造社会——而这点恰恰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案例4:老师对待教育的四种态度

老师对待教育的态度可以分为四类:工作、个人事业、单位事业、社会事业。如果把给学生上课看作“工作”,完成教学任务,按月领工资;

如果把它作为个人的事业来看,我应该上好课,搞好教研,通过工作来改善自 6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己的地位和处境;

如果把他当作单位事业来做,我应考虑的是让每一个想做老师的学生,都在毕业前就成为优秀的老师,为语文教育赢得荣誉;

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社会事业来做,我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你们成为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尽一点力。

魏书生的“济世”情怀,在他的一生中有着重要意义:

1、这一情怀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他。魏书生在1974年被打为“准反革命”,徘徊在生死的边缘,生与死,济世与玩世„„何去何从,深刻地困扰着他。他之所没有走向死亡,也没有成为一个玩世不恭者,是源于他对济世的执着:人活一辈子,总得为社会做点什么,做不了大事做小事。

2、他的“济世”情怀成就了他。魏书生是有远大志向的人,他要改造社会,但命运只给了他一个班,让他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魏书生“滴水容天下”,将自己改造社会的方略,用在了治理班级上。

(二)修身与献身:

1、修身

没有一个人是神人,魏书生当局长、书记,当校长,当老师,社会兼职数十个„„60多岁的人了,这么多年的劳作,竟然没把他累垮,这也是一个奇迹。魏书生遇到李镇西,问李镇西近来身体如何,李说:身体迅速发胖,头发掉得利害。魏书生却一如既往地繁忙、健康、快乐、轻松,奥秘何在呢?——修身有术。

(1)修心——笑对人生

修身的关键是修心,心情好了,干什么都不累;心情不好,整天生活在各种烦恼之中,各种不良情绪就会加剧身体的“内耗”。魏书生深明此理,所以他总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高兴,甚至想建立一门“笑学”,从十个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笑”的水平:①多做实事;②与人为善;③肯定自我;④自我渺小;⑤笑对不幸;⑥做点趣事;⑦唱几支歌;⑧善于比较;⑨善于回忆;⑩拖拉法。

(2)修炼——全神贯注

魏书生是对气功深有研究的。魏书生练的气功中,有一套“天功”,分成6节:听天钟、登天梯、过天桥、入天门、闻天香、沐天浴。魏书生将其修炼过程概括为四个字:松静匀乐(松:身心放松;静:心灵宁静;匀:呼吸均匀;乐:乐观自信)。后叫“自我放松”,或注意力训练。

2、献身: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1)献身工作,不是牺牲,而是一种幸福。

人与本职工作有五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舍身忘我。人幸福快乐与否,取决于自己在哪一种境界。

在三心二意、无心无意的境界中对待自己的工作,即使他有了几亿吨黄金,当了地球的球长,甚至做了太阳系主任,他仍然这山望着那山高,和银河系主任比起来自觉渺小,仍然愤愤不平,经受贪欲之火的煎熬。

如果我们进入了一心一意、舍身忘我的教育教学境界,灵魂不再流浪,精神不再漂泊,思想不再浮躁,于是便感觉天天都在过教师节。

(2)控制“三闲”,高效工作,做时间的“乞丐”。

最累人的,是心累。心为什么累?是因为做什么事都三心二意。什么事都三心二意地做,自然休息时也是三心二意的,心片刻都得不到休息,自然就感觉很累。

魏书生近乎苛刻地控制自己的“三闲”——闲话、闲事、闲思。于自己发展无益和有害的都可称之为“闲”。

魏书生每天的工作时间,常常超过16小时。魏书生班级的一张课余活动时间表:周一:班会;周二;图画;周三:游戏;周四:竞赛;周五:唱歌;周六:作文;周日:郊游(做好事)。魏书生还总是这些活动的参与者。修身与献身的辩证结合,使魏书生既做出了大事业,又保持了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三)达观与务实:

魏书生读中国通史、读世界通史,所以他能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看身边的事,总能看得清晰、看得明白、看得超脱。将人一分为二,一是人性,二是兽性。难怪魏书生说他“不神化任何一个人,不鬼化任何一个人”,什么时候都能做到不卑不亢。

我们该如何达观地看待?①达观地看待生。②达观地看待死。③达观地看自己:自我渺小(从外部看自己)、心理需要(从内部看自己)④达观地看他人。⑤达观地对生活。

案例5:关于痛苦的话题

1、故事:盐与湖水(痛苦的程度,决定于我们的心境)

2、实验:黄连素兑糖水

1/4片没有包裹糖衣的黄连素碾成粉末,兑多少毫升的葡萄糖水能消除黄连的苦味?(125毫升浓度为5%,继续不断增加浓度,效果依然是苦不堪言)

①黄连是一味良药,只是千万不要人为地将黄连碾碎,再细细品尝。8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苦的力量要比甜的力量大得多。(5.12汶川地震后的宣传)

②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甚至以此自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感官,会损坏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这些就是苦难的副作用。

四、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构成和特点:

案例:训练学生自学习惯的五阶段

① 首次慢动。使学生有个适应过程,产生培养好习惯的欲望; ②逐步加速。学习的量逐步增大,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此时具体分析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制订适应加速的措施;

③系统计划。制订计划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统一规划训练活动;

④控制时空。采取措施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巩固和发展;

⑤进入轨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惯性活动,此时学生的学习达到“自动化”程度。

魏书生一直强调树立“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核心价值观和苦乐观。“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学会把平凡、实在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舞如歌。”

魏书生不仅是为师者的榜样,也是为人者的榜样。【结束语】走向远方(汪国真)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读后感 篇6

读了《魏书生的教育人生》后,魏老师的很多话让我记忆深刻:例如“过日子需要岗位,岗位并非都最令人称心。因为人这辈子不管怎么奋斗,铁定的规律是:绝大部分的空间和时间是无法选择的,能选择的是自己的心态,满怀感恩的心态,才能过上好日子。”当你一旦以这样的胸襟和乐观面对人生时,你的眼前便会豁然开朗,人,为什么不能对自己好点呢?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与唾沫。我也由此懂得:当我们一旦以他那样的胸襟和乐观面对人生时,我们的眼前便会豁然开朗,人,为什么不能对自己好点呢?做自己喜欢的事,那样才会快乐。

“遇到事就和学生商量”是魏老师一直实践的教育人生。他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自我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心态好了,才能更好的进入教学,进入到工作中。魏老师讲公开课,他跟学生商量,通过交流,他发现了学生的不自信,这也是差班生的心理缺陷,魏老师通过一堂设计简单的公开课让学生更加认识自我。我能行。原来学习就这么简单。

魏老师的教学方法令我佩服,学习并不是全是老师在教,而是让学生体会自学的快乐方法。在自学中,老师知道解决或解释难点。一道难题用十分钟解决或三十分钟解决,只要全身心投入进去,虽然时间有长短,但是能够解决之后就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老师可以不留作业,但是学生不能不给自己留定量作业。一个学期一本书,魏老师只讲二十多节课,剩下的就逐一安排给学生讲。他根据教程的多少,让学生平均分成若干,让学生拿学习计划,同时也给学生养成有计划的学习和做事的好习惯。

改变学生让我们从一分钟开始,从小事做起,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一分钟效率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注意力会得到大幅提高。

魏书生的教育特色 篇7

一、教学生做人

著名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从生命深处唤醒人沉睡的自我意识, 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知识的容器, 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火把, 教育过程不仅要从外部解放学生, 而且要解放学生的内部力量,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要实现发展的创造性、唤醒主体性、完善人格个性的崭新目标,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寻求与人的成长机制相匹配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体验、感悟、交流、探究、反思和创造等。学知识不如做事, 做事不如做人, 欲教人成才, 先教人做人。魏书生说:“我一直觉得自强就是高人, 以育人为本, 书就教好了。”课堂教学是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 占了他们青春大部分宝贵时间。所以作为教师, 必须给他们做好人生导航工作, 引导学生热爱生命, 在生命之爱中积极展示生活的意义, 还要引导他们寻找自我, 发现自我, 展示自我, 创造自我, 超越自我, 培养健全的人格。总之,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涌动的活力, 只有这样, 明天他们走向社会, 才会生存、会创造。

二、教会学生学习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知识激增, 信息猛涨的今天, 任何人也不可能在校内学到“实备”的知识, 更何况学过的知识还要发展和丰富, 这就需要掌握“捕鱼”的方法, 而不仅仅是得到“鱼”。知识的掌握尚属“移置”, 而方法的掌握会造成“裂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学习, 要让学生形成终身受教育, 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 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培养出会学习的学生, 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 例如魏书生老师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练、六部教学法就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首先这个教学模式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 保证了学生自学的充足时间和机会。其次学中有指导, 学生自学遇到的困难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激发求知欲

首先, 审题明义, 解词引申。课题是课文的窗户, 是文章的眼睛, 透视课题, 能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窥知全文的奥秘的欲望, 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如小语教材《鸟的天堂》一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审文题, 鸟的天堂在哪里?作者去过几次鸟的天堂?在鸟的天堂能看到、听到什么?……这些问题形成了一条主线,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思考, 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 我用新颖的教材内容吸引他们, 满足求知欲, 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他们。如设计引人如胜的导语, 课上培养学生热烈的讨论, 老师设计生动幽默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练习, 再多引入一些课外知识, 如给学生心理学方面或见到听到的新人新事等, 增加这些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有一点是我一直履行的, 就是降低对差生的要求, 课上用简单的问题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培养学生学习技巧

在我所教的语文课上, 每一篇课文都有作者简介, 我便让学生仔细阅读, 看学生读后能否指出这些文学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作者的, 学生认真读后, 经几名学生互相补充, 最后一致认识到, 每一个作者简介都是以作者是谁, 什么时候的人, 什么地方的人, 对他怎样评价, 代表作是什么, 五个方面介绍的。我在肯定了学生的看法之后指出“这是从人、时、地、评、做五个方面介绍作者的, 让学生记住每一篇课文的作者简介都是这五个方面。对于小说教学, 渗透给学生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一种文学体裁, 阅读小说主要是理解人物形象, 还要强调小说有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形象, 让学生判断, 谁能体现文章中心, 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还要让学生注意在阅读人物较多的小说作品时, 把人物分类, 即按照不同的身份, 性格, 最主要的是按照人物的形象划分。那么怎样确定人物形象, 教给学生方法, 即文中人物都做了哪些事, 根据文中的故事确定人物形象。总之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根据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 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内获得知识, 学生自然对学习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我一直重视的。

五、衡量我的学生好坏从不看分数

在学校, 成绩好的学生有特长, 成绩差的学生也有爱好和优势, 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但是模仿表演能力很强;有的学生数理化钻不进去, 但却能歌善舞;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但酷爱体育和艺术;也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 还有的学生善于交际等等。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每个教师对这些学生的特长能及时发现, 并正确引导这些被分数一把尺子判决为“不可造就”“朽木不可雕”的学生, 很可能在走进社会时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因为我认为一个学生的成长, 不能仅限于学生在校内还要看社会实践, 如果喜欢美术的学生, 到广告公司搞美术设计, 能歌善舞的学生当了演员, 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了领导, 那样每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 差生也就不“差”了。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你的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很相信这些有道理的话, 今天我们走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 何不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差生”, 天生其人必有才, 天生其才必有用。我认为一位合格的老师, 要能成为开发人才的科学家, 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走路,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这是我始终坚持的教学观。

摘要:魏书生教育思想对我的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关爱每个学生, 所以每当我走进教室面对我的学生时, 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萌发一种信念:他们都能成才!我要教他们做人, 教他们学会学习, 教他们学会做事, 使学生们都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魏书生的教育特色 篇8

一、科学地借鉴“三段六步”教学模式,贯彻民主与科学教育的思想

魏书生创建的“三段六步”(定向自学、释疑探究、互测自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先进的教学观念,即教学中的民主与科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地借鉴了魏书生创建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自学阶段——导学阶段——测评阶段。自学阶段:指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快速阅读教材和尝试答题,并初步消化、理解、梳理知识。教师巡视,掌握“学情”。导学阶段:针对学生自学遇到的障碍、暴露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启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测评阶段:围绕教学目标,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和作业,组织学生当堂互测自评、自结,用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二、把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体现民主与科学教育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好操作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我“搭台”,学生“唱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强化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上一篇:写作指导散文写作下一篇:青春在线网站规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