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部门审计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在阐述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的基础上,分析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设定过高的原因,并为如何科学确定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进行探究,旨在能够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有利的支持,进而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有企业部门审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有企业部门审计论文 篇1:

浅议国有企业监察和审计部门在工作中的配合

摘 要: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国有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形式,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依法治企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加强“横向协同、纵向监督”的协同监督机制建设。本文从职责、特点、优势等方面出发论述协同监督机制下两支重要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以达到提升监督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协同监督;依法治企;职责;互补

一、工作目标的高度一致使各自职责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企业监察部门履行党内干部监督和管理行政监察职能,通过教育、监督、惩处,促进干部队伍纯洁,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审计部门履行对企业经营、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的职能,监控资金使用的运行轨迹,确保资金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应有的效益,维护财经纪律的安全性。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分别肩负着维护党的纪律、行政纪律和财经纪律的职责,虽然其职能各异,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围绕企业经营发展,查找和封堵企业管理漏洞,规范企业经营,提高企业效能;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发生,维护党纪、政纪、财经纪律秩序,为落实企业决策部署提供保障。在协同监督检查中,审计部门关注较多的是生产经营是否按照规定的财经制度和文件执行,数据是否对照等;而监察部门关注更多的是管理制度是否存在漏洞、有无违规违纪行为。工作的目标都是为了生产经营活动的精益管理和规范管控,确保资金安全、服务优质、人员清廉,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撑和优质的供电服务。

二、专业特点的相辅相承更有利于提升监督效果

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在履行监督职能时的工作方式不相同,各自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日常工作中,审计部门是按照流程,对过程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整个工作流程是否符合规定,发现违反有关规定的环节和风险。监察部门多是根据掌握的线索对关键环节和问题多发区域深入进行检查,发现违反规定的行为。在协同监督中,审计部门发现的异常和风险时,提醒监察部门,建议监察部门深入追查,查找制度缺陷,追查人员违法违纪问题。而监察部门发现线索时,就建议审计部门对该环节加强关注,深入审查,利用专业优势发现问题。审计与监察专业特点的相辅相承、点面互补有效杜绝了监督盲点,很好的提升协同监督的效果。

三、职能优势的有益互补更能凸显监督工作合力

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可在协同监督工作过程中做到三个优势互补。一是监督力量优势互补。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来看,各种违纪行为交错,对监督人员的专业知识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监察和审计部门相互协同,在监督力量上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二是监督手段优势互补。在协同监督中,监察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手段各异,可视情况的需要加以运用。如监察部门的“两规”措施、“两指”规定、冻结涉嫌人员在银行的存款,审计部门的“提供报送资料权、查询金融机构存款权、封存资料资产权、通知暂停拨付款项权以及通报或公布审计结果权”等,这些手段应用于重要事件监督和查办大案要案中,可以弥补各监督部门监督手段的不足。三是监督权限优势互补。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或有关责任人有重大嫌疑,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需要监察部门配合或提前介入的,监察部门可以予以配合。监察部门在查办经济违纪案件过程中需要审计部门协助查证的,审计部门可以予以配合。

四、监督信息的相互融合可以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

要进一步提高协同监督优势,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信息共享机制。监察部门可将查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的阶段性情况,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手段、变化规律和趋势,以及与审计监督工作紧密联系的改革、措施、指导意见等,在允许的范围内向审计部门通报。审计部门在审计监督中发现的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阶段性情况,严重违反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发生的原因、特点、手段、变化规律和趋势,以及与查办职务犯罪工作联系紧密的政策、措施、指导意见等,向监察部门通报。 二是深化工作协同机制。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在制定监督工作计划时应提前相互通报,收到监督工作计划的部门应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响应。如有可以整合的工作计划,应在工作方案制定阶段进行整合。在监督过程中,对涉及到专业性问题或其他需要协作的有关事项,根据对方要求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协助对方开展工作。 三是深化成果反馈机制。审计结束后,审计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将审计报告及在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法线索抄送监察部门。监察部门在调查中发现被查对象相关问题需移送审计部门处理、处罚的,应及时移送审计部门处理。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广弘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丁海.浅析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F],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年06期.

[2]李明军.浅谈审计和监察工作的协调配合[D].人大建设,2007年09期.

[3]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樊子寅.关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配合的思考[F].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年17期.

作者:毛相锋 吴建军

国有企业部门审计论文 篇2: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责任与目标构建分析

[摘 要]文章在阐述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的基础上,分析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设定过高的原因,并为如何科学确定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进行探究,旨在能够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有利的支持,进而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资源优化重组

从整个国有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风险和机遇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互为关联、互相依存,在发现审计管理风险之后及时予以处理能够将这种风险转变为一种新的发展机遇,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建设发展。在2010年的时候中央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工作提升到程序化发展高度,但是从当前审计工作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没有明确企业风险审计责任和确定有效的风险管理审计目标,使得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效果不理想。为此,文章结合当前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就如何优化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和目标的设定进行探究。

1 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风险管控中的作用分析

第一,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监督的内容具体如下所示:国有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国有企业已经建立完成的风险体系是否涵盖了企业的管理决策和生产经营。第二,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实现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的审计监督。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具体包含前期询价、施工报价、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管理、合同评审、合同签订等。第三,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监督和审计。这项工作的开展是一项十分重大的工作,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不能够做到工作的面面俱到。为此,在开展风险管控的时候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在为企业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技術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强化对建设工程的审计监督。第四,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比质比价审计工作要求需要将审计工作的重点放置在事前和事中监督阶段,通过全面的监督来将事故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责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逐渐从单一的财务分支审计逐渐转变为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前提,囊括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比质比价审计、管控审计等多个方面内容的发展转变。其中,风险管理审计是管控审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的审计责任如下所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责任主要是对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部署安排进行有效的监督管控,按照全面部署、突出重点的原则来对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程序进行优化。比如某国有企业每年的物资采购资金高达10亿元,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供货周期、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风险,还面临比较多的社会诱惑。针对这个问题,该国有企业在以往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监控责任,通过及时的监控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监控效果。

3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设定较高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3.1 原因分析

(1)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管理处于起步阶段。有关部门的岗位设定和职责划分不明确,一些国有企业将风险管理工作交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处理,最终在无形中导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责任较高。另外,在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中对有关部门、岗位的职责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各部门没有正确认识自身责任的情况下会加大审计部门的工作量。

(2)国有企业风险审计权责不清晰,审计评价缺乏规范的标准。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企业风险管理及其相关活动负主要责任,在这种思想认识的影响下,我国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会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由此可见,权责关系的不明确是导致各部门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经过调查分析之后发现,一些国有企业往往将多个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风险管控工作交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处理,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无形中从事了较多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无形中增大了工作负担。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需要承担的工作具体如下:①设定审计风险偏好;②对审计风险工程的实施风险进行分析;③提供管理风险担保;④对风险管控做出决定;⑤从管理者的角度上进行风险应对。

3.2 影响

第一,在企业各高层管理决策机构无法对企业风险管理形成充分理解和认识的情况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全面风险管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执行。第二,如果企业的风险管理集中在内部审计部门会导致审计部门的责任过高。在较高责任的情况下没有增加其工作权利,最终会挫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热情。

4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目标的科学确定

4.1 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责任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诸如《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设计出11种职责,责任方涉及七个单位和部门,各部门权责关系如下所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在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制定企业战略和风险管理方针、执行风险管控措施和对风险管理负责方面占据较多的责任。监事会在制定企业战略和风险管理方针、设置风险偏好,确定企业内部控制切入点、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执行风险管控措施、风险管控过程中各部门沟通、风险管控程序监督等方面拥有十分重要的责任。董事会在制定企业战略和风险管理方针、设置风险偏好,确定企业内部控制切入点、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执行风险管控措施、风险管控过程中各部门沟通、风险管控程序监督方面具备较多的责任。企业内部、外部审计部门、运营部门则是需要负责风险识别和评估,但是在制定风险措施和承担风险责任方面没有其他高管部门责任重大。

4.2 科学确定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开展的目标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支持,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当前,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管理的薄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实施资源优化重组,通过资源优化重组力求做大做强。但是实际发展下来的情况是,不管是中央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这样做大做强目标的引领下发展效果不理想,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企业没有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力量,且在资源利用和分配的过程中没有做到统筹兼顾。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需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重新明确审计工作的开展目标,结合企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来重新设定适合自己的审计管理目标,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发展的防患于未然。

4.3 优化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内容

第一,国有企业核心能力风险审计。国有企业核心能力风险审计一般包含国有企业发展核心管理能力风险审计、核心技术能力风险审计、核心市场能力风险审计。①国有企业发展核心管理能力风险审计。国有企业发展核心管理能力风险审计所涵盖的内容一般包含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国有企业战略规划管理能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和危机处理能力。②国有企业核心技术能力风险审计。国有企业核心技术能力风险审计具体包含技术研发能力、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③国有企业核心市场能力风险审计。国有企业核心市场能力风险审计主要包含国有企业的环境整合能力和产品市场营销能力。第二,国有企业治理风险审计。国有企业治理风险审计体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其中,客观因素体现的是外部环境对国有企业治理风险审计的影响,具体包含市场约束机制是否完善、国有资产流失是否严重以及责任的追究、国有企业监督管理部门的权责关系。国有企业治理风险审计的主观指标一般是指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環境风险,包含企业各阶层和各部门的工作责任。第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审计。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审计一般包含内部管控风险审计和内部管控执行审计。第四,国有企业业务风险审计。国有企业业务风险审计一般包含国有企业的营销风险审计、产品研发和品牌塑造风险审计、财务管控风险审计等。

5 优化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基本策略

(1)增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发展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匹配。国有企业以往的内部审计以检查和监督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为目标,审计工作目标的设定比较狭隘,在这样狭隘目标的影响下难以将企业的审计目标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了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需要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提高企业发展层次为发展方向持续性地提升自身目标层次,科学合理的设定审计目标,从而实现国有企业的增值发展。

(2)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的风险管控意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和多个部门之间存在关联,因此,为了促进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国有企业引导企业各部门人员树立一种正向的审计风险控制意识,在国有企业内部营造出良好的审计风险把控氛围。

(3)升级国有企业审计风险管控框架。内部审计风险管控是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风险体系的有效运作能够提升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成效,并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稳定运作提供有力支持。

(4)推进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的集成化发展。在以往,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往往不够协调,使得各个风险管控信息割裂严重,无法提升内部审计风险管控效率。基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需要集合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风险管理信息,为了提升国有企业风险管控成效需要提升风险管控信息的集成化水平,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打造出完善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控系统。

(5)优化组织机构。内部审计的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有企业的运营情况,并通过审计发现国有企业运营发展中存在的内控问题,审慎分析,防患于未然,并在第一时间挖掘企业风险动因。根据风险分析还能够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更有效的风险管控效果。

6 结论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是指所有权归属全民或者国家所有的企业类型,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国有企业始终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因而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恰如其分地规避审计风险,进而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规避审计风险,需要相关人员重新明确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责任与目标,由此体现风险管理的敏感性和全面性,提升风险管控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责任与目标构建[J].审计研究, 2010(3):54-58.

[作者简介]马丽(1985—),女,汉族,山西阳泉人,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作者:马丽

国有企业部门审计论文 篇3: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探析

摘要:介绍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背景和现状,并界定了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的内涵,描述了风险管理审计的特点,指出了风险管理审计对国有企业的作用及国有企业中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对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在国有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审计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 风险管理 审计

1 研究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风险管理就在美国崛起了,现今已成为一项公认的新颖的管理学科。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速度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全球化、经营的战略化,风险管理则比以前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了,对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而言,其地位也越发的举足轻重,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成为现代企业审计的首要使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开始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国资委针对中央企业的风险管理,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但操作性不强。目前,有关地方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规定尚未出台,地方国资部门也未将风险管理作为重点监控内容,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和监督方面作为较少。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基本上处于前风险管理阶段、局部风险管理阶段,部分企业甚至处于无风险管理状态,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往往在危机发生后才被动地作出反应,致使近年来各地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事故时有发生,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为此,国资监管部门和国企管理层必须具备战略眼光,管理好国有企业及其所面临的风险,政府审计部门要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审计的核心内容。

2 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

2.1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既可以从企业的总体来认识,也可以从一个单独的部门角度认识,它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2.2 风险管理审计内涵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的,以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现代管理审计模式,与传统的企业审计活动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①审计内容和思路发生转变。

政府审计由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审计内容和思路发生重大转变。账项基础审计是对具体交易事项进行审查测试,制度基础审计是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符合性测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对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和测试。

②审计职能发生转变。

传统的审计职能主要是以后监督为主;风险管理审计职能是对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事前的评估和防范,强调确认风险并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③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方法更加科学、先进。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利用战略和目标分析的结论,确定关键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

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更加明确。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企业的各种风险因素,降低和防范各种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价值,协助企业决策者和管理层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

2.3 风险管理审计对国有企业的作用

2013年6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审计署调研时指出,审计要加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目标。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风险揭示和预警。通过对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法规情况、监管政策、“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措施等,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有效性的评价,揭示存在的风险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早采取措施,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

②风险应对。针对审计发现的风险管理问题,相应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处理意见,以审计沟通、审计建议、审计整改、审计决定等方式有效传递给企业管理层,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采取应对措施,降低或者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或者发生的可能性。

③风险预防。通过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分析、评估等审计活动,指出潜在风险、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应对措施存在的问题,促使企业建立相关风险预防措施,预防风险的发生,切实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2.4 国有企业中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①政府监管层面。一是风险治理环境,关注国有企业运营监督体系及其运作情况、风险制度建设及执行。二是战略风险,如国企改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开发园区开发运作情况;三是国有企业整体债务风险,不仅关注企业自身经营融资形成的债务风险,还关注企业为政府融资形成的债务风险;四是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风险。

②国企个体层面。一是重大决策风险管理。“三重一大”制度制定及贯彻落实情况,包括决策内容、决策范围、决策程序等。二是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如资产采购、费用审批、工程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三是资产风险管理。主要关注房地资产、车辆、经营性资产及其他重大资产的权属、质量、收益及处置等情况。四是财务风险管理,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等。

3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政府审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尚处在起步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比较少,风险管理审计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问题。

①风险管理审计意识不强。国家审计署尚未把风险管理审计列为一种常规类型审计,对风险管理审计未作出明确规定和指导意见,地方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审计意识普遍缺乏,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的认识还不到位。

②风险管理审计的操作标准缺乏。目前我国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尚不完善,缺少进行风险管理审计的指导性准则、条例,国资监管部门及国有企业也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及指标评价体系,审计人员无章可循。

③风险管理审计人才匮乏。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综合的审计类型,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还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企业各种业务活动流程,具备管理、法律、金融、工程、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求审计人员掌握风险管理知识,并具备较好的风险管理审计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当前,政府审计部门严重缺乏这类综合性的审计人才。

④风险管理审计成果难以体现。政府审计部门发挥审计成果的手段和能力有限,主要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自身没有强力的手段和措施。许多审计发现的问题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有些涉及宏观体制机制,单个企业很难落实,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整改的协作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⑤风险管理审计的外部环境亟待优化。主要是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基础薄弱、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联动监管不够等。

4 加强国企风险管理审计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部分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有企业的经营规模及其日益增加的管理风险不相适应。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逐步推进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促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国资监管部门应转变国资监管理念,把风险管理上升为国资监管战略,统筹规划、系统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增强风险管理系统性、科学性,抓好重大事项、重要人员、重要领域的风险监控制度建设,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风险及风险管理评估标准体系。

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切实做到政企分开,防范由于政府行为而造成的企业管理风险。由国资监管部门牵头成立国企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推动行政区域范围内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和监督考核。各国有企业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由国资监管部门、国有企业监事会、国企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监督风险管理。

③转变审计理念、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制度。审计人员要转变观念,尽快实现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变,突出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性,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审计的核心内容。国家审计署和各级地方审计机关要尽快出台与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指导和规范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使其有效开展。

④提高审计人员技能,加大风险管理审计力度。通过与院校、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大力培养风险管理审计的人才,着力提高风险管理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技能。深化风险管理审计内容,编制系统、全面、具体细化的地区国有企业管理风险清单。在制定政府审计年度计划时,将风险管理列为重要考虑因素,避免高风险的审计不足和低风险的过度审计。在制定审计方案和审计实施时,对于常见风险管理问题列入必审内容,加大风险管理分析深度和层次。

⑤加大审计整改力度,促进审计成果应用。国资监管部门和国有企业要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审计提出的整改意见,狠抓审计整改落实,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促进风险管理,确保风险管理审计取得实效。同时,积极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部门协作力度,推动风险管理审计问题的整改,不断推进和完善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

⑥构建审计监督协作系统,加强审计监督互动配合。以审计部门为主导,构建风险管理审计协作体系,提升监督合力。首先,国资监管部门将社会审计提交的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评级结果分享给审计部门。其次,各国有企业专职监事、内部审计将年度工作报告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分享给政府审计部门。再次,作为国有企业专职经济监督部门,政府审计要加强对专职监事、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最后,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政府审计在开展审计时,同时对专职监事、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作为国资部门考核依据,提高监督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责任与目标构建[J].审计研究,2010(3).

[2]曹元坤,王光俊.国资委对权属企业风险管理的本质特征和模型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11(11).

[3]贾晋平,张磊.大型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现存的问题及创新型设计[J].经济师,2008(6).

[4]孙素清.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应用初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5).

[5]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J].财会月刊,2002(1).

作者简介:丁水明(1973-),男,硕士研究生,上海市浦东新区审计局,审计师,研究方向: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审计。

作者:丁水明

上一篇: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三篇集锦下一篇:廉洁从业自查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