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政策性银行发展和监管存在六大结构性失衡,究其原因在于对政策性银行属性的误解,没有处理好财政与政策性银行的关系,造成监管政策错位和财政政策失位。借鉴国际经验,今后应建立财政为主、多部门协调的内外监督机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论文 篇1:

探析我国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金融领域实现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填补了金融市场的不足,助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基于此,文章主要探析我国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分析现有政策性银行监管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我国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措施,以期实现政策性银行监管体系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监管措施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近年来各政策性银行实现了稳定增长,但是在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为了进一步提升对于政策性银行的金融监管水平,需要着力强化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实效性,对此本文的研究与探析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理论

(一)金融约束理论

早在20世纪时期,西方学者就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金融深化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金融约束理论也是源自于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两大重要的观点和理论,二者同样主张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实现经济领域的金融化自由改革,逐渐消除本国金融抑制情况,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金融约束理论在其影响之下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理论中着重强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角色作用,让其在金融发展和经济监管中始终发挥重要的角色作用,因为很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并没有充足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对各项资源和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切实解决,政府却能通过政策等约束性手段,合理推動金融领域的发展,为金融部门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增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强位弱势群体理论

这一理论是在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在国民经济发展产业领域推进等方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弱势”主要指的是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在融资对象和金融需求等方面始终存在融资弱势或参保弱势的群体或状态。强位弱势群体理论大多是用于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之中,如果单一依靠金融资源进行配置,也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动态,风险更大,经济收益更加薄弱,难以实现较高水平的金融监管。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开展金融监管的部门主要为银监会,从2003年《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颁布通过开始,银监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并未针对政策性银行的金融监管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这也使得单一依靠《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政策性银行开展金融监管始终悬而不议、悬而不决,体现了银监会在法律体系和规制方面欠缺有针对性的法规,监管过程和体系制度相对分散,难以发挥其实际作用。

(二)金融监管绩效考评机制欠缺

在现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中,明确将绩效考评的具体指标划分为五个方面,但是涉及政策性银行的具体标准始终为“参照本指引执行”,这样的问题也主要是因为三家政策性银行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相关绩效考评机制欠缺的问题仍旧存在。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的银监会在进行政策性银行绩效考评时甚至存在跟风现象,一味的“求大求全”。例如国家开放银行的定位“为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作用”,而针对小微型企业则难以应用国家开放银行的融资支持。

(三)金融监管的监管力度不足

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开展金融监管已经多年,但是在金融监管的力度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当前所广泛推行的金融监管主要以合规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政策性银行相关风险防控领域的监管和监督,主要表现为部分非现场的监管实施不足,甚至有些时候存在日常监管数据错报漏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于现场监管检查时针对性较弱,当金融监管人员在现场检查中发现问题时更加强化了对检查过程的重视,而忽视了问题的整改。

(四)金融监管合力尚未形成

在银监会开展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工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监管合力不足,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管联动性较弱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银监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和沟通不足,当前很多地区的银监会在下达任务或工作计划时并不会征求下局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相关领域的建议采纳较少。另一方面在于银监会工作开展过程中,与财政部国资委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不足,对于某些金融监管方面的实际问题了解较少。

三、我国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相关法律体系

在当前已经颁布的政策性银行金融管理办法和监督管理办法之下,要切实强化对各类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制度的补充和完善。确保相关金融监管法规体系,时效性更强,应用性更强,避免出现同一指标应用多方的“一刀切”情况。例如可以由政策性银行的总行方面承担大多数的政策性业务,并从实际情况出发,而在银监会开展金融监管的过程中也可以直接对总行方面的政策性业务开展情况进行金融监管,而对于其他分支机构则避免监管过多而流于形式。确定金融监管具体指标方面要强化指标的针对性,对于商业型业务较好的地区可以设立更高水平的盈利要求,反之则要适当降低盈利指标,避免同一指标应用多方的情况。此外要切实强化政策制定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因为在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其业务范围和银行定位相对特殊,因此可以以金融监管为着力点,强化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梳理和制定提升我国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水平。

(二)健全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考评指标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细化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绩效考核机制,可以强化政策导向与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让政策性银行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金融业务开展情况,制定与未来发展目标相适应匹配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具体操作方面要强化指标,对于政策性银行的强大适应性,不能单纯的应用商业性银行的监管指标,套用于政策性银行之中,可以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具体方式,科学确定政策性银行绩效考核标准的权重,强化政策性业务方面的倾斜。另一方面,要做到因地制宜的确定考核指标,在政策性银行进行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可以从总行入手,再按照总行-分行的顺序进行分层次的绩效考核,切实实现因地制宜,可以根据不同分行的实际金融业务开展情况,设立金融考核指标和绩效考核指标。

(三)强化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管理力度

银监局要切实强化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整体力度,在非现场检测方面可以强化风险监督和业务层次的监管,明确不同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监管架构,可以采用动态化的分析手段和监管方式,针对各类金融风险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和把控,及时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判断潜在风险,并强化非现场监测结果的应用和立项。其次,在现场检测和监管方面要深挖细掘,在银监会所下达的现场检查任务中,可以充分考虑到各个银监局的实际诉求和需要,可以让其进行自主立项,保质保量的完成相关工作任務,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确保各项任务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在进行现场检查时,要对各政策性银行进行整改情况的跟踪和调查,强化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管理力度。

(四)强化各部门沟通形成金融监管合力

在银监会内部要强化各机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强大合力,避免出现“各扫门前雪”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在各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增强沟通和交流,因为政策性银行的相关业务范围相对狭窄,现有的金融业务品种较少,可以进一步推进政策性银行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此外,要强化与各地区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例如财政部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要切实实现定期沟通与交流。针对政策推动的境外项目,银监会要进一步协助政策性银行,与政府部门及公安进行沟通和联系,避免由政策性银行独自承担项目风险。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开展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时,需要切实强化金融监管整体水平的提升,完善金融监管相关法律体系、健全金融监管的考评指标体系、强化金融监管的管理力度、强化各部门沟通形成金融监管合力,因此全面实施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能够进一步实现通过政策性导向对金融利率、贷款期限、特定资金的具体用途等进行全方面的监管和实践,并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有效金融监管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银保监会政策银行部公司治理研究课题组,周民源,孙晓明.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20(05):1-15.

[2]傅乐乐.规范存款准备金管理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J].中国农村金融,2019(03):42-44.

[3]吴媛. 政策性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苏州大学,2018.

作者:彭智

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论文 篇2:

从结构性失衡谈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

摘要:中国政策性银行发展和监管存在六大结构性失衡,究其原因在于对政策性银行属性的误解,没有处理好财政与政策性银行的关系,造成监管政策错位和财政政策失位。借鉴国际经验,今后应建立财政为主、多部门协调的内外监督机制。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结构性失衡;金融监管;财政政策

银监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风险监管为核心,对政策性银行实施审慎监管,积极支持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创新,稳步拓宽职能范围,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其服务职能不断拓宽并涉足创新领域,累积的政策性风险也不断增加,结构性失衡现象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改革予以解决。

一、中国政策性银行存在的六大结构性失衡问题

政策性银行在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简而言之,中国政策性银行发展和监管存在“六大结构性失衡”:

(一)立法滞后、金融立法结构性失衡。政策性银行是一类特殊的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许多监管规则难以适用于政策性银行。在现代世界各国完整的金融立法体系中,除了中央银行法和金融监管法等最高层次的金融法外,还包括相互并存的商业性金融法与政策性金融法。在我国,只有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相对完善的商业性金融法律体系,但政策性金融法律体系存在空白和结构性失衡问题。

(二)多头监管、监督机制结构性失衡。目前,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活动呈现多头监管的特点:财政部履行社会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审计署对政策性银行执行国家政策、资金运用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计,人民银行进行改革规划、贷款规模管理,银监会行使业务合规和风险情况的监督管理等。多头监管不仅会影响政策性金融机构规范有序地开展业务,而且加剧相关问题上的分歧、争议与部门利益的争夺;不仅管理部门政出多门使政策性金融机构无所适从,而且有些环节又存在管理不严甚至出现管理的真空地。

(三)预算软约束、资金运营结构性失衡。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金融市场及国外筹资等。相应地,政策性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投资、贷款和担保三种方式。从资金来源看,成本低,具有准财政资金性质;另一方面,对资金运用仍局限“保本微利”,导致政策性银行资金运用存在在严重的预算软约束,容易引起道德风险。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缺乏资本金以及资产负债规模约束机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日益积累。

(四)监管错位、职能定位结构性失衡。目前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管多套用商业银行监管模式,在指导思想、方式方法、监管重点和评价指标等诸多方面都与商业银行监管混为一谈,与政策性银行的运行规律不适应,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没有体现政策性银行监管的特色,进而影响了监管的有效性,降低了彼此的认同度,甚至误导了政策性银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政策性银行业务取向市场化、经营管理商业银行化的倾向。

(五)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外监督机制失衡。目前,政策性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模式,实行行长负责制,决策、执行合一,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架构,银行内部还没有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六)忽视社会效益、绩效评价体系结构性失衡。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考核必须相应地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考核,不可偏废。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经营效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一方面,监管部门没有针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社会效益评价无标准依据,也忽视社会效益指标。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往往比照、参照和借用商业性金融的绩效评价指标和同等的标准考评政策性金融机构,造成了政策性金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严重结构性失衡,影响了政策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二、监管架构的缺陷源于对政策性金融属性的误解

从认识根源上,中国政策性银行发展和监管存在的失衡问题源于对政策性自身属性的误解。

(一)就其本质而言,政策性金融是财政体系延伸,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发起创立或担保,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具有特殊融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由国家财政出资建立起来,运营目的必须反映政府的政策意图,是国家财政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政策性银行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实际上就是财政政策的一种体,因为调整经济结构、鼓励某些产业优先发展或者援助某些“后进”的产业,既是财政政策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财政政策优势所在。

(二)政府财政的手段和功能毕竟有其局限性,单纯依靠国家财政的直接资金支持不仅是不够的,而且也是缺乏效率的。国家财政也必须借助政策性金融,通过政策性金融向重点产业、基础设施、进出口企业和农产品流通等领域间接地提供扶持,从而避免财政过多干预经济运行,影响市场的效率。以农业为例,如果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撑,没有财政政策导入资本,农业难以承担国民经济基础的使命。因此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策性金融都是国家财政向农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重要部分。

(三)政策性银行源于国家财政、依存于国家财政,但其功能又远远超出国家财政,其实质是以政府信用来弥补市场信用的缺失、体制不完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等“市场失灵”的缺陷。政策性金融按照商业金融的原则实施政策性金融活动,可最大限度地淡化传统政策性金融的行政化色彩,避免“政府失灵”。还必须强调的是,政策性金融具有有偿性的特点,是不可能完全取代国家财政对某个行业、某个部门或者某个地区、某个人群的扶持的。因此,政策性银行虽然名义上归于“金融范畴”,但其本质却是财政支撑的。另外,政策性金融之所以采取银行信贷资金的运作模式,是为了提高财政投融资的使用效率,并不意味着改变了资金的性质与政策性金融的本质。

三、政策性银行监管改革的国际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各国政策性金融发展和对其监管实践来看,有如下经验可资借鉴。

(一)世界各国政策性金融业务的运作和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从比较角度看,各国政策性金融管理有以下主要共同特点:先立法后改革,依法经营和管理,是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遍做法。美、英、日、德、加等国设立政策性银行,都有专门的法律,通过量身定制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法律,来依法办理政策性金融业务。如美国1945年的《进出口银行法》,英国1949年的《出口信贷担保法案》,日本有《国际协力银行法》以及德国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等。同时,各国都随着国际国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完善有关法律,以确保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始终符合政府意图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

(二)政策性定性定位不变,持续体现政府产业政策和战略意志。即使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具体职能和服务范围发生调整,其政策性仍然保持不变。即使是业务调整幅度很大、结构比较复杂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 F W)集团也不例外,在1948年成立后,业务范围不断拓宽,从战后支持重建和住房开发,到两德统一后的中小企业服务,直至目前的出口项目和跨境投资服务等。但业务发展并没有改变该行作为一家公法机构,即政策性银行的属性。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和外部风险约束机制。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法规定,只有当一般金融机构用一般条件难以从事贷款业务时,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才可以出面承担;韩国输出入银行法规定该行在业务经营活动中不能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美国《进出口银行法》则规定任何时间进出口银行债务余额不能超过60亿美元(国家拨付的股本金为10亿美元),且其贷款、担保和保险总余额不能超过750亿美元。另外,各国政府都要求政策性银行参照现代公司治理的标准建立健全内部治理架构,完善相应制衡和内控机制,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并代表政府的政策意图,从而确保政策性银行始终不偏离职能定位和服务方向,实现经营可持续发展。

(四)突出财政部门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管理的首要角色。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政府财政职能的延伸,在政府各部门中,政策性金融机构与财政部门的关系通常最为密切,而财政部也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负有特殊责任。从各国实践来看,财政部门通常会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如法国对外贸易银行由财政部进行管理,该行的董事长、总经理及其他董事会成员均由法国财政部长任命;韩国输出入银行则由财政经济部长和金融监管委员会实行双重监管,其中财政经济部主要负责对该行的运营进行监管。

四、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的几点思考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政策性银行监管现状,我国应当按照“立法为先,差别监管,内外约束,完善考核,财政为主、加强合作”的思路,设计与创新一套合理的监管政策,以促进我国现代政策性银行的稳健发展。

(一)立法为先,建立健全政策性银行立法。尽快启动政策性银行立法程序,修订银行章程。国家应尽快赋予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的上位法,使之纳入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法制轨道。明确政策性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任务,组织模式,业务范围和基本业务规则,与商业银行的关系,财务会计、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防止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财政化。

(二)一行一策,差别化政策性银行监管。一方面是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金融监管要有所不同、区别对待;另一方面由于三家政策性银行各自的特殊性,监管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要根据其作用领域、行业特点、贷款方式等的差异,监管的目的要求、指标设计和考核标准等应有所区别。特别是要根据两家政策性银行改革转型的新形势细化“一行一策”的监管政策。

(三)建立资本、资产负债约束机制,明确风险补偿机制。为有效控制政策性银行扩张冲动,促使政策性银行心无旁骛地谋政策性业务发展,降低金融风险,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应适当补充政策性银行资本,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并建立相应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资本和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将业务总体风险控制在国家财力可承受范围之内。同时,国家应制定相应的财税扶持政策,明确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政策性业务风险准备基金,提高税前拨备水平等。

(四)建立和完善审慎监管制度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政策性业务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国家应明确政策性银行主监管制度和相关部门管理职责分工。根据各国经验,应当明确由国家财政部门负责政策性银行的总体规模和风险水平的把控和管理。由监管部门根据上位法研究制订相应的审慎监管规则和业务监管指标体系,以规范其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发展。

(五)建立以财政为主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监管协调机制。应建立由财政部、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人民银行、商务部、监察部等有关部门并吸收外部专家参加的政策性银行监管协调委员会, 决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战略和投融资规划、确定重点信贷业务领域和各领域的信贷资金比。从长远来说, 必须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工作报告制度, 将政策性金融业务纳入财政预算。

作者:季敏

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论文 篇3:

基于经济法视域探讨政策性银行商业化

【摘要】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实施者,政策性银行设立的目的是配合政府经济政策,支持有关国计民生发展的基础产业或设施,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商业化后的政策性银行在亏损弥补、融资成本以及调控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从经济法视域讨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政策性银行的内涵、资金来源于功能,具体分析政策性银行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而探讨其商业化措施。

【关键词】经济法 商业化 视域 政策性银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经济的敏感度提高,政策性银行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策性银行作为一种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工具,对于政府干预和调节金融秩序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政策性银行自其成立以来,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因此,新时期,在经济法视域基础上,加强对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策性银行概述

(一)政策性银行的内涵

所谓政策性银行,指的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政府创立、参股或者保证的,为贯彻配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政府金融机构[1]。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政策性银行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满足政府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隔断政策性贷款与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从而将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离。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大政策性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的设立,不仅能够促进原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还能够确保一些投资风险高、投资周期长以及投资效益低的重点扶持企业或国家基础项目工程得到资金方面的支持。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

第一,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资金来源。一是财政部核拨的财政专项资金、资本金;二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第二,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一是财政部拨付的重点建设基金、资本金;二是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三是向社会发行的债券;四是中国设银行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

第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一是财政部拨付的财政支农资金;二是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三是对外发行的债券;四是同业存款、境外筹资以及协议存款等。

(三)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功能

从宏观角度讲,政策性银行具有配置资金资源的功能,能够依据行政政策的规则弥补商业银行的不足。

二、政策性银行面临的法律问题

(一)银行行业组织方面

第一,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核心和纽带,政策性银行不仅能够经营货币,而且还能够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2]。由于这种行业特殊性,政策性银行应承担其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现有的银行行业组织的监管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也就无法有效解决政策性银行的责任问题。

第二,行业自律作为银行行业组织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对于金融监管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然而,就目前来讲,我国法律虽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自律规则,但是大多数规则并不明确,也并没有给予行业自律足够的重视,使得行业自律质量不佳,缺乏可操作性。

第三,虽然银行行业组织创建了全国性的银行业协会,但是在法律方面并没有确认其地位。因此,政策性银行在社会中并不具有权威性,也不能够有效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业务准入方面

首先,就目前来讲,政府的完全干预依然存在,再加上在资本率、资产率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对政策性银行的准入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由于我国相关的业务准入机制不健全,在组织结构上并没有引入市场细分领域专业性的业务,这就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在政策性银行商业化之后,中间业务的准入机制产生了不适应性,从而形成了相应的空白地带,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其对市场机制的辅助与补充作用。

(三)资本市场中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方面

现阶段,商业化后的政策性银行只有向金融机构发行债券,才能够确保资金的供给,才能够吸引投资者。但是,国有股权及法人股的限制流通性,不能够实现对非银行国有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影响了对产业机构的调整,进而也对政策性银行的改制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四)信息披露制度方面

一方面,由于受利润指标考核经营成果的影响,我国政策性银行信息公开披露过于依赖会计制度,规则过于简单,仅停留在资产负债表、财务报告以及资产损益表上,忽略了经营状况与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我国政策性银行信息披露缺乏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缺乏对相关信息披露负责人员的责任机制。

三、基于经济法视域的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措施

(一)完善相应的银行行业组织

一是为维护政策性银行的整体利益,要完善自律主体结构,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合理设计内部机构的体制,科学塑造组织文化;二是为使政策性银行能够有效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要制定符合银行行业协会自律机制的自律规则;三是为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服务作用,加强银行行业组织对政策性银行的有效监督,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纠纷解决与责任机制。

(二)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体制

第一,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报告、审计、披露和稽查制度,使会计事务所的监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为有效提高相应的监管与运营效率,必须加强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

第三,为建立健全政策性银行内部控制监管体系,并使其职能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的作用,从法律角度对其财务状况与经营行为等进行审核,并为解决相关的信贷、监管与纠纷等问题提供一些法律咨询或起草一些法律文件。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资本市场法制

其一,要对政策性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明确划分,提高政策性银行及其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其二,要提升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从而对政策性银行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控制与管理。其三,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产权交易法制,从而创建一个良好的产权交易法律环境。

(四)建立健全相应的业务审查机制

从整体上讲,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业务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故而,一旦出现行业整体衰退危机,即使其不良贷款率不高,也会出现严重的贷款风险。因此,商业化后的政策性银行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信贷业务制度,实现“审贷分离”,加强信贷部门、资金部门与评审部门的联合,并明确各部门的权利,从而对其信贷业务的发展形成制约。

四、结语

总之,我国政府财政、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在业务上有着明显的分工,不能互相替代,只能协调配合、互相补充。作为连接商业银行与政府的活动领域的中间地带,政策性银行业务的活动领域还和财政与商业性金融业务领域两边相交。由此可知,一旦政策性银行业务发生变化或调整,都会使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若要使政策性银行业商业化,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经济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余菲菲.浅析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运行现状及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2011,12:163-164.

[2]刘君.政策性银行商业化的经济法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03:69-72.

作者:刘彦玲

上一篇:高职应用文写作指导论文下一篇:世界遗产与文化遗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