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形势(精选8篇)
如今,社会动荡不安,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战争与各种冲突频繁发生,世界局势再次紧张起来。个别国家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朗、朝鲜的核问题,以及埃及和其他国家的国内动荡。
中国的周边形势也非常严峻。自信中国建国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就在不停地给中国施加压力,企图分裂中国、干涉中国的内政,让中国发生内讧,从而牵制中国的发展,阻止中国的发展进程,妨碍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如今的中国不仅面临这些势力的干扰,与此同时,也面临着领土、领海问题,中国有很大的一部分领土依然在其他国家的手里,中国的南海海域也被那些东南亚的小国瓜分着,中国现在仅仅有效占有其中的极少部分岛屿和领海的管理权。
再者,中国的宝岛——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有一些以陈水扁、民进党的一些官僚为首的台独分子,与外国势力相勾结,企图实行台独,分裂中国。
中国的周边形势日益严重,美国在中国周边拉起了一道战防线,在军事上限制中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上为限制中国的发展,在国内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企图限制中国的贸易出售;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问题;日俄的北方四岛问题;中国的领海拥有权的问题。
在近期的国际热点中,中国的周边问题被广泛关注。
一、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也称“钓鱼台”,位于中国的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月17平方公里。
但是如今,日本强行占有了中国的这片领土,一点不顾中国的政府与国民的强烈的反对。
第一,从历史的归属上:从明、清以来,钓鱼岛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众多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中国的领土是不可分割的。
第二,从国际发的角度:日本根本不符合“先占”条件。其次,中国和日本是不共架国
在国际法中,规定在一个国家的海域12海里以内为本国的领海,24海里以内为本国的毗连区,200海里以内为这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
历史原因: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割让钓鱼岛给日本。再者,美国违反了二战时的《开罗宣言》、《博斯坦公告》,将第三方中国的领土私自赠送给日本,实在令人憎恨。如今的现状;日本在钓鱼岛周围精心进行了军事部署,不让中国人及舰船靠近,强制性的将中国的领土进行占有。
美国,在此问题上却做了超脱,保持中立。
中国,限制民间保钓,进行军队巡航。
二、北方四岛——俄日问题
北方四岛,在俄国称为“年前群岛”,包括国后岛、择捉岛、色胆岛、齿舞岛四个岛。问题的由来:
第一:历史上;俄日双方都存在历史史料记载。第二:战时,英、美、法的《旧金山对日合约》。
第三:1954年,日苏邦交的正常化。赫鲁晓夫在1956年与日本签订的《苏俄联合宣言》
第四:戈尔巴乔夫时期,为了依靠日本发展本国经济,同意通过谈判解决北方四岛的问题。同时,后来的叶利钦时期签订了《东京宣言》。但是再后来的普京政府,变得越来越强硬。
第五:日本见俄国在北方四岛的归还问题上,已经不会做出退让。于是,2009年,日本通过了《促进北方领土问题解决特别法》。2010年11月1日,梅德韦杰夫乘机登陆国后岛进行视察,并且拍照。之后,不久,日本首相也乘坐自己的专机从上空俯视了北方四岛,进行了视察。俄日共争北方四岛的原因:
第一,北方四岛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可以进行海域管理,也可以在战争上占有优势位置。
第二,鱼类、矿产资源非常的丰富。对于俄国:
1、是俄罗斯的重要的军事基地;
2、情报获取的重要部分,重要的出海口;
3、是肯定俄国参与二战的合法性;
4、是俄国对日关系的一张王牌;
5、俄国在亚太地区与美国抗衡的砝码;
6、可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对于日本:1、2、3、4、5、收复北方四岛,是日本迈向大国战略的步伐; 冷战后构筑多变外交关系环境,借机提高国际地位; 日本可以强化日美同盟,牵制中国; 北方四岛的石油、鱼类资源非常丰富; 进行资源分配。
现状:俄国打击捕猎者,日俄实施经济外交。
三、独岛——日韩问题
独岛又东岛和西岛两部分组成。
从史料记载上:1905年由于日本的入侵,独岛被日本夺走。1945年,由美国管辖。1948年8月15号,归还韩国。1953年,日本再一次夺走了独岛。但后来,与归为了韩国。
原由:日韩的政治问题;渔业和油气等经济问题。
四、中印边界问题
原由:
1、1914年,英国炮制了“麦克马洪线”,但是中国从未承认。
2、周恩来与1960年4月访问印度,但并未达成协议。
事实:
中国与印度两国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3段。西段约600公里,中段约450公里,东段约650公里。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几十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官员级谈判已举行了15轮,专家小组会议召开12次。但两国政府从未放弃努力,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成功访华,第1次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也于今年10月23日至24日在新德里举行。印度独立后,尼赫夫便开始实施他的“大印度联邦”狂想,并在西藏问题上做了不少手脚。1947年3月,当时的印度临时政府曾怂恿。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的巨幅亚洲地图竟将西藏置于中国的版图之外,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的强烈抗议,尼赫鲁才给予更正。同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葛厦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赫鲁政府又阻止西藏当局上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此外,印度还向西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阻止解放军进藏。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
五、南海争端
历史记录:
迟至元代,南沙群岛已归我国管辖。《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岛。其中《元史》记载了元朝海军巡辖了南沙群岛。
明代《海南卫指挥佥事柴公墓志铬》记载:“广东濒大海,海外诸国皆内属”,“公统兵万余,巨舰五十艘”,巡逻“海道几万里”。表明南沙群岛属于明代版图,明代海南卫巡辖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在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67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年《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和1817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许多地图均将南沙群岛列入中国版图。1932年和1935年,中国参谋本部、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和蒙藏委员会共同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专门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名称共132个,分属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管辖。
1933年,法国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太平、中业等九个岛屿,立即遭到我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渔民强烈反抗,中国政府也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1935年,中国政府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详细标明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具体名称。
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1946年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国内政部会同海军部和广东省政府委派肖次尹和麦蕴瑜分别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专员,前往接管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岛上立主权碑。
日本投降后后,时任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的林尊率“太平”、“中业”两舰接收南沙群岛,将南沙主岛以所乘军舰舰名改为“太平岛”,并在岛上树立刻有“太平岛”字纪念碑。
1947年,中国内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共159个,并公布施行。
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标准地名。
综上所述,大量翔实的史实证明,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经营的,中国政府早已对其行使管辖和主权。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如今,中国知识占有其中的几个岛屿。
过去10年中进出口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201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超过50%,而全球平均水平为25%左右。(见图1)比较全球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数据发现: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仍然保持在较高的状态,这与中国经济全球化对出口方面的鼓励调整政策有很大关系。
然而,出口拉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中国在整个全球化过程当中能够分享很多好处;另一方面,出口拉动使得经济受到国际影响的程度增加从而使得经济的脆弱性加强。中国经济的几次硬着陆几乎都是因为外需迅速下降导致的。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GDP掉到6.6%,出口最大幅度跌至-23%。2001年有短暂全球经济衰退,单季度GDP也在8%以下,对中国来说8%以下是比较差的水平。2001年网络经济破灭以后,中国出口下滑幅度很大,最低增速3%左右。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GDP增速下降到6%左右,出口增长为-8%。当时由于国内的宏观调控,没有发生比较明显的硬着陆。国内的宏观调控一般不是经济硬着陆的原因,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中国国内在进行严厉的宏观调控,但是当年GDP并没有很低。因此,如果中国的经济出现硬着陆,大体都是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见图2)
另外,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减弱。从图3以及表1中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近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2003-200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2007年以后出口的贡献开始有所减弱,从趋势来看现在要进入出口负贡献的时代。从政策调整来看,政府不应该阻挡这种趋势,应该顺应这个趋势做一些调整以逐步平衡国际收支。
二、出口负贡献常态化的原因
以上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正进入出口负贡献时代。出口负贡献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常态化,这一判断主要有三方面依据。首先,长期的出口可能已经达到天花板的状态。从日本、英国、德国这些国家的历史数据分析,大体上可以发现的特点是一国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很难超过3%,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也很难超过10%。关于这个规律从理论上还没有发现很好的解释,但是从直观上可以做一些说明。因为当出口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以后还要保持高速增长不仅会给出口国带来很大的国际压力,同时出口国国内也会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
中国现在基本接近上述状态,目前出口占GDP比重达到2.8%左右,占全球出口比重大致10%左右。从今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出口已经大体上达到天花板的状态,再继续大幅增长难度比较大,会引起贸易摩擦和汇率方面的压力。所以从总体趋势分析,中国现在的状况需要改变。
第二,中国的出口行业特别是一些利润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盈利严重依赖财政退税补贴,这是不科学的。中国出口行业中几大重要出口行业的盈利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如果把出口退税剔除,这些行业的盈利水平会更低。中国的几个重要出口领域比较低端,从经济结构合理性上分析保留这些产业并不是好事情,因此需要淘汰。用政策来扶持这些行业虽然可以勉强维持,但是对整体经济会有不利影响。
第三,中国逐步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经济政治风险也在增大。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占GDP比重达47%(见图4),投资品种非常集中,这容易被其他经济体绑架。如果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越来越大,被绑架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调整起来也会非常困难。
三、出口转型势在必行
“十二五”时期是一个转型的阶段,出口部门的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经济转型大体在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需求层面,如表3所示,从需求层面看外贸顺差占GDP比重目前是4%,与之前8%~9%相比有所下降。因此目前出口进行转型调整是必须的。第二是产业层面,大量的出口会产生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在经济结构相对合理的条件下这个状况也有其相对合理性。但是如果从目前情况看,出口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都非常严重。例如,冰箱里包含很多钢铁和有色金属的部件,这些部件在加工提炼过程中会消耗很多能源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同时造成很大污染。
第三是区域层面,相关的因素是劳动力。过去中西部经济还未崛起时,劳动力很富裕,中西部劳动力转移到东部就业。但是现在格局发生了变化,最近几年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得中西部经济开始崛起,对于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构成了对东部地区低端劳动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做调整对整个经济不是很有利,从大格局来看应该鼓励劳动力在中西部就业。这些劳动力如果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时就地就业对经济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东部出口部门做调整是必要的。
以上分析表明,出口负贡献时代已经来临并且难以逆转,中国要顺应形势推出促进出口转型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出口退税,过分支持出口刺激政策不利于出口转型。现在的条件很适合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即使从就业方面来看也需要做这些调整。
第二,推进要素价格重估。目前出口竞争力实际上是刺激因素作用的结果,要素价格低估使得出口竞争力很强。因此应该鼓励要素价格重估,放开要素市场。
第三,应注意发挥人民币汇率在出口调整中的作用。保持汇率的弹性,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合理的作用,而不是把汇率看做一种刺激出口的手段。第四,调整产业鼓励目录,要对资源能耗多、污染大的企业做一些限制。
第五,应加强金融服务,降低内销企业资金链风险。出口部门现在确实出现比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成本、订单和资金,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融资方面。金融方面从目前的状态还有改进的余地,从中长期来看也需要做新的制度安排。现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是动员大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大金融机构的结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们很难承担对微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因此,应该建立一些微型银行或者社区银行,这些小机构跟大机构分支功能的本质不同在于他们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第六,应加强税收财政补贴在劳动力转岗培训中的作用。财政补贴的功能不应该用于出口退税,而应该用于转岗培训。如果压缩低端出口对于就业方面会造成压力,财政可以把从出口退税当中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动力转岗培训或者对企业的扶持上,让企业进行经营领域的转换或者鼓励出口产业升级。财政应该主要在以上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补贴出口以减轻目前暂时发生的困难。暂时的困难出现以后不应该维持现有的格局,而应该推进结构的变化,有利于中长期的经济发展。
四、出口转型不会对经济与就业造成巨大冲击
对于出口调整是否会对经济发展和就业会产生冲击的担心,我们认为虽然冲击是有的,但是还处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图5中对于2011-2012年度的预测表明,内需增长能够维持一定水平的GDP增长。短期来看,具有可以维持GDP增长率8-9%的能力。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在于GDP增长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而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如果保证结构合理增长水平放缓一点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出口调整对就业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冲击。出口转型并不见得相关企业全部倒闭,这些企业会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所以它们对就业的吸纳不会有太大的减少。在调整过程中服务行业也会吸纳一部分就业,城市化推进也能吸纳一部分就业。虽然出口部门就业人数有一亿多,但是实际调整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政府培训转到其他领域,出口部门做一些调整并不会带来对经济很大的冲击。
综上所述,现在出口到了负贡献的阶段,以后每年都会是这样。尽管现在全球经济放缓,复苏并不强劲带来对出口的短期压力,还是应该对出口领域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具有正向的意义。第一,能够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第二,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第三,低端劳动力紧张状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近几年来低端劳动力工资大幅度增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结构不进行调整,低端劳动力工资会继续大幅度上升。这种不是基于效率方面提升带来的工资上升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从整个宏观战略格局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会使得中长期的经济走得更好,增长带来的福利也会更多。
摘要:对中国的出口形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客观判断,认为出口负贡献时代来临,结合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出口转型势在必行,建议政策应该根据出口变化这一趋势进行调整。
关键词:出口,负贡献,国际收支,劳动力,资源消耗,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诸建芳.政策结构性放松将促使中国经济回稳[J].经济研??究参考,2010,(66)
[2]本刊编辑部,裴长洪,蔡进,刘奥林,左小蕾,包玲,曹远征,张燕生,王允贵,诸建芳,王元龙,陈炳才.顺差与顺收“双行线”[J]中国外汇,2011,(11).
[3]诸建芳.出口负贡献时代来临[J].今日中国论坛,2011,(11)
美国借道双边同盟重返亚洲,在地区安全秩序上试图构造“雁型安全模式”。美国重返亚洲加大了周边国家对我国的离心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有所减弱,使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加了复杂的不利因素。
说起“雁型模式”,人们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一种说法:东亚经济发展犹如一队大雁在飞翔,其中日本是领头雁,“亚洲四小龙”紧随其后,再后是其他国家……
而目前在亚洲正形成一个新的“雁型模式”,即以美国为领头雁的“雁型安全模式”。这个“雁阵”中的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借势朝鲜半岛的争端,美日韩又在进一步磋商建立三边军事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的关系。美国特别强调东盟作为地区多边主义支点的重要性,同时承诺将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尤其是承诺赋予印度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在美国试图塑造的这种亚洲地区安全秩序的第二梯队中,美日同盟被置于首要位置,是美国与亚太地区接触的“基石”。2010年是美日同盟建立50周年,美国高调要求日本复兴军事同盟关系,尽管日本民主党的鸠山政权初期不打算应承,但随着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发生,日本迅速改变了政策,强化了同盟关系。美韩同盟也因“天安” 号事件和朝鲜炮击延坪岛事件而进一步强化。7月21日,美韩举行了两国历史上首次“2+2”会议,决定深化和扩大同盟合作。
此后,美日韩逐步走向三边同盟。在12月初举行的美日韩三边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声称,美国与日本、韩国的条约同盟是数十年来亚洲和平与稳定的基石,而日本与韩国的伙伴关系又有助于这种稳定与合作的三角关系。三国外长会议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关系。
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的密切合作。美国启动了与泰国的《创造性合作伙伴协议》,与菲律宾签署了《千年挑战和约》,以加快菲经济发展,减少贫困。美国和菲律宾计划于2011年1月首次举行两国间的“2+2”战略对话。美国和澳大利亚于2010年11月8日举行“2+2”会议,双方表示要强化军事与防务合作关系,两国官员同意设立一个工作组,探索加强双方军事合作的方案,其中可能包括美国军队使用澳大利亚的港口、机场和军事基地等。
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的关系。2010年7月,希拉里依次访问了阿富汗、巴基斯坦、韩国和越南。越南总理在2010年10月底的东亚峰会上表示,金兰湾将再次开放,与外国海军共享。尽管越南方面表示越南不会成为美国的军事盟友,不依靠美国实现其安全方面的目的,但鉴于越南在东盟的地位,此举将给东盟造成重大影响。11月初奥巴马接连访问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尽管目前美印贸易只相当于中美贸易的1/9,但美国认为印度是一个像中国那样在未来可以取得经济业绩的巨人,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对抗中国地位的战略意图。而印度尼西亚则是该地区最大的穆斯林国家,也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出生地。
第四梯队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是美国塑造亚洲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印度学者曾提出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观点,即中国寻求一个多极世界、单极亚洲的格局,而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单极世界、多极亚洲。也就是说,中美双方对亚洲地区秩序的理解存在显著的差异。美国一贯以塑造地区秩序来彰显实力,现在被塑造的对象轮到亚洲了。9月,希拉里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到与“地区”相关的词语的次数多达24次,表现出对亚太地区的高度重视。
奥巴马政府强调亚太地区的新局面,要求搭建新的机构性架构,以最有效地实现合作前景、建立互信并减少竞争摩擦。2010年1月12日,希拉里在夏威夷专门就亚洲的地区性架构发表讲话,阐明指导美国与该地区进行积极接触和发挥领导作用的五项原则。尽管希拉里强调美国在亚太各种机构中的参与和领导作用可以让各方受益,但实际上最终美国获得的利益实现了最大化。
美国非常重视东盟的作用。希拉里于10月28日在出访亚太地区之前在夏威夷发表的政策讲话中,提到美国把东盟视为东亚地区正在形成的地区性结构的支点,是“诸多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上不可或缺的机构”。美国2009年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加入东亚峰会铺平了道路。2010年,希拉里参加了在河内举行的东亚峰会,美国也表示2011年东亚峰会在印尼召开时,奥巴马总统会重返印尼。日本媒体称,这标志着亚洲迎来以中美日为核心的新一轮博弈。
除此之外,奥巴马政府致力于扩大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早在2005年,新西兰、智利、新加坡和文莱即签署《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PP)。2010年美国积极申请加入该协定,同时申请加入的还有澳大利亚、越南和秘鲁。美国向TPP的迈进,可能有助于重新确立美国在未来地区经济一体化讨论中的领导地位。马来西亚学者认为,未来该地区的经济前景可能由三个不同区域强国主导的彼此重叠的模式构成:美国将主导TPP八国(P8),中国寻求全东亚自由贸易区(EAFTA),日本则将寻求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EPEA)。美国试图拾起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遗产,在泛太平洋地区构建自由贸易区,在某种程度上,这分离了目前正在谈判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势力,并且还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在美国看来,一个没有美国参与的东亚新秩序是不能容许的,美国介入亚洲的目的是维持和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力。有分析人士认为,无論是东亚峰会的扩容,东盟10+8防长会议机制的建立,还是TPP进程的强势推进,都潜藏着亚太地区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和对中国崛起方式的深度疑虑。
朝鲜半岛:“软肋”面临的威胁
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软肋是东北亚,朝鲜半岛形势是风向标。2010年是近10年来朝鲜半岛局势最危急的一年,在同一年发生两起严重的军事安全事件,这在朝鲜停战后57年来不曾有过。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这给中国带来了安全威胁,使朝鲜半岛出现了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历史上,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都在这个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60年代中国与苏联的珍宝岛冲突都对中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2010年是近10年来朝鲜半岛局势最危急的一年。在同一年发生两起严重的军事安全事件,这在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57年来不曾有过。不仅世人关注的“六方会谈”迟迟未能重启,因韩国“天安”号沉没等突发事件引起的一系列联动效应,更使朝鲜半岛局势急转之下,进入新一轮动荡期。
“天安”号事件后,美国和韩国转而推行对朝强硬路线,试图以强大的武力来震慑朝鲜。而朝鲜对外政策也趋于强硬。延坪岛炮击事件后,美国与韩国在西海(即我黄海)举行历史上双方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标志着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进一步升级。
不过,朝鲜半岛形势虽然危急,但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临近年底,朝鲜的政策出现了缓和迹象。朝鲜向国际社会宣布,朝鲜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以便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在现阶段乃至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在朝鲜和韩国、美国、日本阵营之间,由于缺乏基本的战略互信,突发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地区性的危机,且危机还可能持续升级。在现阶段,各方缺乏进行多边安全对话的基础和意愿,更遑论建立一种各方认可的多边安全合作的制度安排。总体上看,目前对抗和冲突的逻辑支配半岛事态的发展。
朝鲜半岛事态发展为美国积极介入创造了机会,美韩、美日的联合军演意味着一个兼具攻防能力的美日韩小型多边安全机制雏形隐现,这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新的威胁。由此可见,朝鲜半岛的军事对峙行为和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挤压,已经使中国面临严重的双重挑战。亚洲国家彼此间的窝里斗,是美国在此地坐收渔翁之利的最大“助缘”。
美国和韩国对中国在“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事件后的反应不满,指责中国不主持公道,一味偏袒朝鲜。中美关系和中韩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损害。特别是韩国国内对中国的不满情绪迅速上升,而且仍在持续。
延坪岛炮击事件后,中方关于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的提议再次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的朝鲜半岛外交遇到了复杂的难局。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促使朝鲜半岛形势“转危为机”不可或缺的斡旋者。因为只要敌对各方均缺乏发动全面战争的意愿或能力,它们最终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回到谈判桌前解决问题。而这离不开中国的帮助。因此,在各方可能“擦枪走火”的情况下,中国所要做的是静观局势变化,以静制动,而不是轻易作出情绪化的反应。
海上风浪:海洋安全环境恶化
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海上压力将常态化。
2010年,围绕南海争端主要有两件大事:其一,一些国家利用所谓“南海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下文简称“核心利益说”)指责中国“日趋明显的扩张性军事行动和强硬外交政策”。其二,美国适时利用南海事务,多次坚称自身在南海的航行自由权,与中国就此数次展开激烈的交锋,并支持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2010年4月,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军队寻求扩张海军力量》一文,7月该文被日本共同社引述,引起中国和国际媒体的广泛报道。文中声称,中国政府于2010年3月首次向访华的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声称,南海是关系到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不允许任何人干预南中国海事务。而在这之前,中国只将台湾问题、西藏和新疆问题等定位为“核心利益”。
“核心利益说”一经出台,便被国际社会不加分辨地全盘引用,成为佐证中国外交转向扩张的重要论据。而这一说法并没有官方来源,没有得到官方确认。学界和各种智囊机构的态度也较为谨慎并提出质疑,有军方学者撰文表示,“南海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提法仅见于中国个别学者的言论,并非高层领导的正式表述,更未写入国家战略性报告或者法律性文件。
长期以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这并不代表放弃主权要求。只是中国在美国高调介入亚洲事务时彰显主权,会成为将东南亚国家及背后支持的西方国家团结在一起、对中国实施遏制的一个契机。
国际社会对“核心利益说”的强烈反应,表现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中国崛起的严重忧虑。国外把“核心利益说”解读为崛起后的中国在划分东亚的势力范围,中国今后的外交政策会日益咄咄逼人。国外还普遍将“核心利益说”与钓鱼岛“撞船事件”相提并论,据此判定中国将采取日趋强硬的外交政策,中国崛起会对世界秩序产生重大的不确定性。
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的争端,一直以来就是中日之间的领海领土主权之争,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的爆发,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外交的新举措,以及中国突破美国海军的传统势力范围之后对旧地区秩序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周边国家对中国海军远洋能力的疑虑。
“撞船事件”后中国的反应速度与力度,让日本外交界感到中国的反应“超出了迄今为止的底线”,与以往发生冲突时中国尽量防止事态发展成全面冲突不同,此次日本人认为中国的反应似乎已顶掉了“安全阀”。甚至有日本学者呼吁,为阻止中国一意孤行,各国将从经济、资源和安全保障领域构筑对华包围圈,日美两国应肩负起主导构筑对华包围圈的重任。
“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的对日措施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一些国外媒体和学者、官员将中国的反应“升级化”看待,将中国描绘为“粗暴大国”,甚至给中国的反应与举措戴上“中国威胁论”的帽子。
与中国存在南沙群岛主权纠纷的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撞船事件”后的“强硬态度”也表示了担忧。日本学者紧紧抓住这种“担忧”将南海问题与钓鱼岛问题“扯”在一起。日本学者夸张地断定,“当前的中国外交似乎是以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历史为鉴,将列强的侵略手法运用至侵犯越南和菲律宾领土以及日本的领海上”。毋庸置疑,日本学者的这种 “逻辑论证”旨在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蛊惑东南亚地区人民对中国的信任和友好,实现日本联合东南亚“共同对付”中国的企图。
但也必须看到,“撞船事件”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增大了。对于钓鱼岛问题,中日在认知上是有偏差的。在认清这个事实的前提下,中国要避免为美国拉拢东南亚国家联合牵制中国创造“可乘之机”,从而使中国在领土维护时处于更不利的局面。
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前,2010年4月,中国海军舰艇穿越宫古海峡(琉球群岛主岛冲绳岛与宫古岛之间的公海)进行正常训练。日本媒体对此进行了大肆渲染,并将之视作中国突破第一岛链、挺进西太平洋区域的突破性举动。
如果从海上安全审视中国周边安全,那么南海争端升温、钓鱼岛“撞船事件”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南海、黄海、东海等区域都出现了相当的动荡和不安定,以美国主导的、周边国家参与的海上军事演习贯穿整个2010年度,而中国也相应地加大了对抗力度。亚太海域频繁军演固然与一系列突发性事件相关,诸如“天安”号事件、朝鲜炮轰延坪岛等,但更长期性的、根本性的原因是美国重新高调介入亚太事务、试图维持其在亚太的军事优势的战略意图与实力上升中的中国实施“走出去”、加强国防现代化的战略转型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海洋战略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适应中国的客观需要,国防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是中国国家现代化的一部分。海洋战略的转变是适应国家需要的客观之举,与“走出去”战略相适应。
对此,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将中国海洋战略作为判断中国崛起路径的重要指标。一些国外舆论认为,目前中國海军仍然相对落后,短期内仍无法与美国抗衡,但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为其军队的转型和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经济危机后的中国在外交上已不仅仅是自信而是咄咄逼人,中国加快了军事现代化的步伐。因此,面对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国际舆论十分关注,周边国家尤为突出。故而,当美国提出重返亚太,中国周边国家多采取欢迎的态度,虽然他们也怀疑美国在国内经济状况一片糟糕的情况究竟能够采取多少实质性的措施。
在中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的背景下,中美围绕南中国海的角逐,意义早已超出了问题本身,它标志着中美将在打破和维持现行亚太安全秩序上进行长期博弈。而随着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发展,中国面临的海上压力将会常态化,海上安全将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水”的考验:周边非传统安全形势
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影响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间关系好坏的重要因素,2010年中国周边非传统安全形势凸显为水的问题,诸如水灾、河流等跨境问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对中国公共外交构成重大考验。
2010年7、8月份,巴基斯坦发生特大洪灾。洪水淹没了巴基斯坦近1/5的土地,波及约2000万居民,近200万人无家可归。
洪灾后,为有效应对灾难带来的系列混乱,巴基斯坦军方的授权被大大提升。与军队的积极参与形成对比,文职政府在抗洪上的反应很不得力。有很多评论认为,巴军队不会放弃自己在政府和政坛的至高地位。如果军队介入政府并对联合力量施压的话,军队有可能重新控制政府,巴基斯坦国内的政治不稳定性增加。
此外,洪灾与反恐成效、非政府组织之间也存在关联性。为巩固之前的反恐成果,争取民心,巴基斯坦政府原计划在开伯尔—普什图省花费数十亿美元兴建发展项目,而洪灾将大大延迟这一进程。为了争取民意,各种力量开展了对巴民众的公众外交,很多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且大都比政府机构更有效率,这就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巴基斯坦洪灾后,国际社会给予了巴很大的援助,这对缓解巴基斯坦自然灾害、进行人道主义救助、维持地区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国际合作的背后,传统的地缘战略竞争并未消失。除了“声望”等软性因素,美国积极参与救灾背后还有很浓的“阿富汗”色彩,美国很可能以救灾来换取巴基斯坦政府对打击阿富汗境内极端势力的支持。另外,美国还将巴基斯坦洪灾与气候问题联系起来,再次证明了美国作为全球性大国设立议事日程的能力。
作为历史上与巴基斯坦有过不友好经历的国家,巴基斯坦部分民众对政府接受印度捐款发出了不同声音。巴基斯坦部分媒体认为,“接受印度这样一个历史上曾是巴敌人国家的捐赠,正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巴基斯坦政府在救灾上表现不力”。更重要的还不是巴基斯坦国内民众对接受印度捐款的态度和认知问题,而是洪灾可能带来的巴基斯坦实力削弱、印巴力量对比不平衡加剧以及可能对整个南亚安全架构产生影响的问题。
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巴基斯坦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提供了支持和帮助。然而,外媒对中国的救灾也有不少负面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显示出中国的公共外交仍有待加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舆论影响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更反映了外媒借洪灾造势、担忧中国在南亚的系列举措(如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的港口援建)、给中国崛起设置障碍的意图。
对中国周边安全形成挑战的另一项非传统安全是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争端。2010年初,湄公河下游四国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发生了严重旱情,导致湄公河水位下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部分地区的水位仅33厘米。受干旱影响,泰国等国的大米产量受到严重冲击,而且湄公河的低水位严重影响了湄公河沿岸国的旅游、航运和渔业的发展。同样遭遇旱灾的还有中国的西南地区,其河流水位也降到50年来的最低水平,人民生活也因此受到影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遭遇旱灾之苦在历史上不算少见,但2010年的旱灾却引发了一场关于湄公河水量下降和旱情原因的争论,而这场争论造成的后续效应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湄公河干旱所导致的周边国家和域外国家的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对中国“大坝威胁论”和中国“干旱责任论”的渲染和攻击,不仅严重误导了中国周边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与态度,继而影响到其政府对中国的行为判断,破坏了良性发展的周边关系。而且这些对“中国威胁论”的推陈出新会严重地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和平发展所需要的国际舆论环境,给中国带来更多国际社会的压力。另外,美日等国也乘势介入中国周边事务的处理,扩大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牵制中国。
面对相关的湄公河水域开发争端,我们当前需要做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思考中国如何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创建相关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在机制框架内协调解决澜沧江—湄公河的环境保护与开发问题。二是思考在美日介入湄公河地区事务已成为现实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发展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双边关系,如何减少美日牵制的消极后果。
中国应调整周边外交战略
随着美国高调介入亚洲事务引发的连锁性反应,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趋于恶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互动进程,正在告别过去十年的稳定态势,进入了一个战略摩擦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将减弱,周边国家对我海洋经济资源的争夺将加剧,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角逐将越来越决定亚太地区的秩序,为此中国应该调整周边外交战略。
中美关系的调控空间缩短、缩小,战略性摩擦在所难免。今年以来,美国在中国周边的一系列动作,包括强调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权、加强美越安全合作、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美日韩三边合作的强化等都释放出明确的信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加深,美国要把中国的崛起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绝不允许中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为防止中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美国加强了对亚洲外交的力度,在中国周边步棋设子、巧妙经营。美国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见缝插针式地介入到亚洲地区秩序中,相互联动制造和利用摩擦与争端。
《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将成为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代表的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之争的焦点,有可能导致中国投入颇多的“10+3”机制名存实亡。在后危机时代,美国如要振兴其经济,就必须深度参与区域贸易。美国在TPP 中将处于绝对优势,在跨太平洋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强势推动TPP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由于TPP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各异,特别是包括越南、马来西亚等与西方“另类”的国家,可以预见,民主、人权等问题不可避免会成为各方争议所在。目前中国尚不是TPP成员,日本、韩国加入TPP,有可能导致中国投入颇多的“10+3”机制名存实亡。
印度2011年的动向值得分外关注,将成为检验大国关系的试金石。除了美国拉拢印度之外,日本与印度迅速走近,将影响中国在地区内的经济竞争力以及对东盟的影响力。2010年9月日本与印度就签署“经济伙伴协议”(EPA)基本达成一致。10月,印度总理辛格借出访越南之机出席东盟与印度领导人会议。1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双方一致认为“中印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2011年,印度如何在美国、中国、日本之间作出进一步的抉择,可以看作是大国间关系亲疏远近的一面镜子。随着印度经济复苏、军事力量提升以及国际环境利好趋势进一步发展,印度国内对华强硬派的声音将上升,温和派将面临压力,执政当局维护中印关系健康发展的难度增大。在未来五至十年内,印度与美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的关系将进一步发展,但印美关系仍将是印度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鉴于美日同盟体系,印美关系的良性互动为印日关系的深化提供了基础平台。越南是印度深化“东向政策”的重要纽带,是印度军事力量辐射西太平洋的中转站,双边在安全上的合作意义明显大于经贸关系对两国关系的作用。
周边外交中经济的战略化趋势将更加突出,但其使用的时间和方式要慎重。2010年,中國对外经济政策具有了国家大战略的含义,中国通过经济手段实现了巩固和平的周边环境、塑造稳定的周边秩序的目的。即便是国际市场,也不完全是一个自由市场,政治手段和谋略可以发挥战略性作用。中国应该对国际市场的战略性含义做深入的研究,对中国自身在经济的战略化运用上的手段、管理能力以及市场行为体的应对能力做出更进一步的评估。从理论上讲,经济战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方受到这一经济手段影响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尽管敏感性会随着中国国力增强而增多,但对方的脆弱性却可以通过其国内战略进行调整。并且,中国自身也会受到对方使用经济战略的影响。由于这种互动性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因此利用经济的战略化效应时还须慎重。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关键字:中国、周边安全、周边外交、睦邻友好、形势、政策、民族崛起、增强综合国力。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维护国家的名誉,领土的完整。虽然我的力量很微弱,但如果中国十三亿人都有这样的信念,那汇在一起那将是一堵无坚不摧的城墙,任它暴风雨打,永远都会屹立不倒。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不能被这暂时的安逸所迷惑。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利益膨胀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意识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应对未来国际战略的变化。
古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现如今,我们要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讲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
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③。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④。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谐在对手。
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
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概述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所以,我认为总书记强调周边问题对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我国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原则,不失灵活。
(一)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方针加强与世界各国及周边各国的关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主张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对各种挑战,充分发挥中国的外交优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日益被公认为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稳定和发展了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协作,取得了全方位的外交成果。
(三)坚定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在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西藏、台湾等问题上,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体现灵活精神,坚定维护了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粉碎“藏独”势力制造国家分裂和破坏北京奥运会的图谋,对一些西方国家借西藏、人权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并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稳步展开,逐步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四)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发挥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几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参加有关重大事务的地区和全球性国际会议和对话,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倡议。近年来,中国还积极参与了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了国际反恐斗争和国际维和行动。
(五)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连续遭受严重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全民动员大力救灾,一方面克服困难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特奥会,随后又成功主办了第七届亚欧峰会,既展现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也反映出中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有力的组织与工作能力。
三、结语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摘要: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状况,我国周边安全问题关乎到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国家主权的维护,我国必须要塑造相应的国家安全意识,迎接即将面临的诸多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 稳定 动荡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呈现“东缓”、“西安”、“南乱”、“北稳”之势。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2、美国“重返”亚太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 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二)日本将我国视为假想敌国,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上升趋势
近百年来,在世界列强中,日本是加害中国最重的国家。目前,中日摩擦的焦点集中在四个问题上: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和日本扩军问题。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中消极因素明显上升,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和政治野心的不断膨胀,日本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不断上升趋势。日本急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急于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提出修定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法,以解除日军参加维和部队的限臸。日本提出对周边爆发战争将进行积极对应,其所指就是我国。日本加快扩军步伐,防务开支高居世界第二位,已成为军事技术领先的潜在军事大国,对我国的潜在军事威胁逐步增大。日本我国存在着钓鱼岛和东海大陆架争议,不能排除在一定情况下挑起事端的可能性;日本是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发达,同时领土、资源及其有限的国家,因此,钓鱼岛群岛及东海20余万平方千米的海洋争议区,将是其视若珍宝的一块地区。日本积极插手台湾问题,坚持“台湾归属未定论”,支持“台独”,追随美国推行“以台臸华”。
(三)俄罗斯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
今后,中俄友好关系将继续发展下去,但是,在分析和研究俄罗斯对我国安全的影响时,应该以史为鉴。沙俄和前苏联对我国疆土的掠夺最为严重。中俄在意识形态、对外政策和领土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和争议,俄政局及对外政策走向也有很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和警惕。
(四)中亚五国战略地位日益重要,使我安全环境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冷战结束后,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亚地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围绕中亚的现在和未来,世界主要大国和各种势力渗透加剧,竞争激烈,形成了新的热点,使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领域都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五)我国与周边国家尚存在诸多领土、领海、海洋权益的争议
我国除与日、俄等存在领土争议外,与周边其他一些国家也存在领土、领海和海权争议,急待臸定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维护我国主权。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印边界全线都存在着争议。在中印边界东、中、西三段,共12.55万平方千米的争议区中,我方控臸面积约占全部争议区的26%,印度占74%,是既得利益者,不会放弃霸占我领土、插手我西藏事务的顽固立场。中印之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了多轮谈判,尽管达成一定谅解,但根本分歧依然存在。1998年5月印度公然在三天内连续进行五次地下核试验,并一再声称,“中国”是最大的“威胁”,其“核政策是针对中国的”,并提出加强印在中印边界的军事力量,已引起我国的密切关注。
我南海传统海疆线内海域大部被别国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岛屿被侵占。南沙问题国际化趋势加快。今后,东南亚一些国家与我国围绕南海主权的斗争将十分突出,潜藏着危机。尤其是海上领土争端和近海大陆架、海洋专属经济区划分问题日趋紧迫和表面化,可能导致海上局部战争的潜在动因增加。
目前,我在南沙问题上面临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有关国家利用东盟这一地区组织共同与我对抗,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染指及联合其盟友共同对我施压的斗争格局,由于多国利益交织、多方军事对臷、多种矛盾共存,决定了南沙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还面临着与朝鲜和韩国对黄海大陆架的争议以及与越南的陆地边界争端及北部湾问题。
台湾与祖国统一面临现实而严峻的挑战
目前,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台湾问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台湾当局顽固坚持分裂、分治的立场。台湾当局在政治上竭力与我对抗,军事上不断提高与我抗衡的能力,外交上大力拓展生存空间,其分裂倾向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一是推行“两国论”政策,谋求成为独立的“对等政治实体”,实质是坚持搞“两个中国”;二是大力扩充军备,增强“反共拒和”的军事实力;三是大搞务实外交,扩大所谓的“国际生存空间”。以民进党为主的“台独”势力急剧膨胀。民进党是影响台湾政局的又一重大现实威胁,是在台湾岛内公开打着“台湾共和国”旗臶的最大的“台独”组织。台湾岛内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不会放弃在国际上臸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岛外以美、日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也不会改变把台湾视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和利用台湾问题对我进行牵臸的图谋,我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战略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一超多强的新格局出现在世人面前,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安全的因素进一步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和相互臸约的因素增多,总的趋势走向缓和。在世界形势趋于缓和的环境中,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总的讲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和争取一个较长的和平环境,集中精力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争取主动权,使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形成更有利于我的局面。
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与“料理”好“大周边”。
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陆上邻国15个,从东到西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海上邻国8个: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邻居”,那就是美国。邻国数目的众多使得我国周边承受巨大的安全压力。
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实力;也取决于建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和调整。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南北差距愈来愈大。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的态势继续发展,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新挑战新威胁不断出现。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家安全形势上看,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要工作做得好,那将是机遇大于挑战;否则,挑战会大于机遇。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一、我国周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二、是在我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
三、是由于我国崛起带来的冲击。这一冲击既有物质的层面,也有心理的层面。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一、国际社会普遍有一种预期,认为我国在未来不短的时期内,还会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
二、我国在周边地区逐渐增大的影响力
三、国际社会对我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复杂。如果把中国周边地区从地理上大致分为东(东北亚和东南亚)、北(俄罗斯和蒙古两国)、西(中亚和南亚)三个部分来分析,我国当前的周边安全形势,总的可以概括为“东急、西重、北缓”。
1、形势严峻的东部-----比患增多,复杂多变。在我国东部周边,美中日俄和东盟五大战略力量既有合作又有分歧乃至冲突,并因此相互借重,大国关系的不稳定性在这一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这个地区存在着众多热点和敏感点,其解决难度之大和时间之长考验着政治家的意志和能力。
(1)紧张的东北亚格局对我国国家安全具有直接和重大影响东北亚地区历来是世界战略重地。著名学者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认为,“在西洋--亚洲区域的各个地区之中,从决定当代国际基本趋向这一角度来说,东北亚在许多方面都是最为紧要的一个地区,……东北亚是检验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一个重要实验场,是战争与和平问题赋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区。”在这个地区,汇聚了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的四个,除欧盟外,美国、日本、俄罗斯与中国均在此有着重大的国家利益,存在着复杂的利害关系。
另外、朝鲜半岛问题是危及我国安全的重大隐患、日本右翼政治和战略走向也是中国周边值得警惕的不安全因素
(2)东南亚是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也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南线屏障。
(3)台海问题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中的重中之重、台湾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安全、统一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利益,不论是在亚太地区还是在大国关系中,都是我国安全战略地位受到削弱和牵制的关键因素。
2、地位重要的西部一一局势危机动荡,乱局呈长期化趋势。我国西南和西部边境安全在21世纪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西部复杂的民族、宗教等社会因素,中亚极端民族宗教势力的影响,边界问题的存在,以及美国的欧亚战略,使我国西部边界安全形势严峻。维护西部安全的意义已不仅是领土主权的安全,而是具有地缘政治和经济意义的安全。
(1)动荡的中亚地区对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不容忽视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板块的腹地,处于亚洲通往欧洲的要道上,古时的“丝绸之路”和今日的“欧亚大路桥”都在此处,而且因为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竞相角逐的战略要地。
(2)南亚次大陆在地缘上与我国安全有密切关系。对我西部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则是印度。
3、相对缓和的北部一一平稳中存在一定变数。当前,相对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周边局势来说,北部周边保持着相对平稳缓和的局面。中国与北邻俄罗斯共同致力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与蒙古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营造共同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奠定了基础,但局势仍存在变数。(1)与俄罗斯关系在稳步发展中有不稳定因素存在。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两国的共同边界长达4300公里。从周边地缘安全来看,它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地缘因素之一。
(2)“蒙独”势力影响北部边疆安全,但是蒙古政经形势总体稳定。
三、对新世纪初我国周边安全战略的思考。
面对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周边安全,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从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来看, 在2012年之前,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的增长。自1978年到2011年, 我国一直以10.2%的平均速度增长。自2012年开始,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随着我国经济政策方面的调节, 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压力也逐步减弱。
1.经济增速。2011年和2012年的增速都是下滑的、下行的。当前存在的问题是, 从9%~10%下降至7%~8%后能否站稳, 至下一年是否会继续往下跳。
2.固定资产投资。且不说2010年的时候, 由于4万亿刺激方案, 投资增速在30%以上。2011年属于相对比较正常的情况, 在25%左右。但到了2012年, 是20%多一点。投资增速回落了4到5个百分点。
3.工业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了3.9个百分点, 跟制造业有关系。另外出现一种情况:在工业增速回落的同时, 成本在上升, 效益在下降。通常增速回落, 必然会减少劳动力和成本的投入, 降低效益。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投入的劳动力较少, 反而成本增加, 效益必然会下降。
目前看来, 短期内消费仍然可能没有太大起色。消费是当前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主要因消费与收入、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消费出现继续下滑时我们只能是回到以前的老路, 加大投资是唯一的选择。因为现在出口出不去, 所以政策选择是非常难做的。
那么, 一是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投资有利于促经济的增长、增速, 但当前主要强调的是增量, 与2009年所作出的方案具有一定区别。二是消费需求可能会改变持续下滑的态势, 但不利因素仍然不容忽视。存在的不利因素较多, 其中主要包括就业不稳定或收入不稳定所造成的影响, 主要因前期一些刺激增长的政策到期退出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对消费环境的影响。三是国际外贸形势仍然很严峻, 贸易摩擦越来越大。四是工业活动逐步回升, 但仅有回升态势, 在上升之后又会在短时间内下降。五是企业成本在上升, 效益仍有待改善。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目前的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之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再持续。劳动力、土地、环境、原材料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而我们需要的先进技术, 别人也不会给我们了, 现在都在强调产权保护, 产品出口的难度更大。
2.我国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为讲究产品质量、技术、品牌效益、核心竞争力等, 而不能再盲目追求规模、数量的扩张。这些提法说归说, 真正做得怎么样?看来并不理想。我们很需要发展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新兴产业。
3.收入差距、工资增长问题也是长期要考虑的问题。我国25个地区上于2011年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调整, 其增长幅度平均为22%。当然, 2011年经济增速达到10%以上。如果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工资增长, 那么涨得高是没有问题。但如果不是的话, 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4.金融体系运营风险在增加。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多, 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私募基金等共同来开发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 而在管理方面没有跟上, 导致风险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之间的往来,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民间机构的往来,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应收应付, 都在不断增加, 还有地方融资平台等。
三、改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对策
1.稳中求进。有一点要说的就是增长的时候要尊重经济规律, 有质量、有效率、可持续。
2.内需主导。强调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但到现在为止, 还没有明确哪些是消费的增长点。最初, 盲目地认为城镇化能够拉动消费, 者消费的前提是应投资。而在消费中找到一个对将来长期有拉动作用的点不太好找, 因为消费涉及到千千万万居民个人, 而居民个人哪些消费是热点?住房可能是一部分。如果消费找不到增长点, 拉动内需是有困难的。在现有状态下推动消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013年至今, 政策的总基调仍未发生变化, 仍保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积极性和稳健性, 只是会进行稳中有松的微调和预调。但是, 至少到目前为止, 不要期待有大幅度放松的政策。因财政情况较紧张的原因, 税收的增长面临的压力较大, 所以资金有限。总的来看, 信贷增长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也不是无限度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随着我国经济政策方面的调节, 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压力也逐步减弱。2012年我国GDP约52万亿元, 增长速度是7.8%, 比2011年下降了很多。按季度来看, 除了第四季度以外, 增速是逐步下降的, 第三季度下降到7.4%, 与2009年金融危机最危险的时候处于一样的水平。在我国经济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比如经济增长放慢、经济发展方式粗犷、社会矛盾中比如收入差距等矛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保持我国不断发展着的经济的同时要拉动内需, 稳中求进。
参考文献
[1]王珍.2010之重:扩内需调结构——解读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J].资本市场, 2010 (01) :52-54.
[2]周综林.保增长, 促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大方向[J].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0 (01:) 7-8.
海上争端,是该书的关键词。书中认为,2012年是周边地区海上争端的集中爆发年,岛屿纷争升级已经成为影响亚太国际关系与地区稳定的最主要因素,而如何处理海上争端也成为中国崛起必须直面的问题。评估建议,中国需要从对内对外两大维度构筑实施海洋战略,对内设计海洋安全战略和增强海洋军力,对外多管齐下化解风险。评估同时指出,海上争端在恶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海洋政策的调整。2012年是中国海上安全政策的分水岭,中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维权模式,未来,中国迫切需要制定国家海洋安全战略。
“再平衡”战略,是该书的核心词。书中认为,“再平衡”标志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逐步深化,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防范中国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的挑战。评估指出,“再平衡”在强化美国优势地位的同时也给美国带来风险,它不仅导致大国关系的复杂化和中小国家可能出现的“选边站”困境,甚至可能造成亚洲的分裂。美国推行“战略再平衡”,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既不能无视美国“再平衡”的战略效应及其对中国的现实和潜在影响,也不必过于夸大其可能对中国构成的挑战与威胁。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形势】推荐阅读:
形势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安全10-07
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09-22
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09-13
形势与政策论文要求06-21
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06-10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参考07-20
形势与政策论文建设新农村11-11
形势与政策标准的论文范文11-18
形势与政策论文1_能源安全07-13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