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财税政策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光伏财税政策(精选8篇)

光伏财税政策 篇1

光伏财税价格政策解读

一、《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13]390号

关键点:

1、补助范围为:列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补贴目录的分布式项目;

2、享受补贴的项目必须完成备案、并网的验收工作;

3、分布式补贴资金由电网公司提出补贴申请、负责对分布式所有发电量进行计量,先发给电网公司,再由电网公司转付给发电企业;

4、中央财政按季向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及地方独立电网企业所在省级财政部门预拨补贴资金。电网企业根据项目发电量和国家确定的补贴标准,按电费结算周期及时支付补贴资金;

5、电网企业与中央财政一年一清算;

6、《通知》要求电网企业要与发电企业按月结算。解析:

1、享受金太阳示范工程补助资金、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的项目不属于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范围;

2、《通知》明确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补贴对象是电网公司,国网和南网并网光伏电站的补贴改由中央财政资金直接发放。发电企业获

计鹏咨询·行业报告

得标杆电价为含税电价;

3、电网公司负责计量自发自用及余电上网部分的所有电量,这些电量是电网公司代为申请补贴的依据;

4、分布式和并网光伏电站的补贴的相同和区别:

相同点1)补贴资金都来源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2)财政直接发给电网公司。2)补贴时间相同,期限原则上为20年。

不同点1)发放的对象不同。分布式光伏的补贴对象是发电企业,由中央财政发给电网公司,再由电网公司转发给发电企业,补贴的部分不用缴纳增值税;光伏电站的电价补贴对象为电网公司,是针对高出脱硫燃煤标杆电价给予的一种补贴,由各级财政直接发放给电网公司。2)补贴的额度不同。分布式补贴统一为0.42元/W,光伏电站的补贴额度为当地光伏标杆上网电价高出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含脱硫等环保电价)。

二、《关于光伏发电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66号 关键点:

1、通知适用时间:自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2、销售自产的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产品;

3、增值税即征即退50%; 解析:

计鹏咨询·行业报告

1、对光伏发电项目的收益情况影响:此项政策的有效期为两年零三个月,对在政策发布时期已经发电的电场会提高1%—2%的收益率;

2、对拟建项目的收益影响:拟建项目建成到政策的有效期估计只剩下约一年,所以对整个项目的收益率影响不大。

三、《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2〕102号

关键点:

1、提出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原则上实行按季预拨、年终清算。对接入电网系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实行按距离远近和上网电量给予补贴:50公里以内每千瓦时1分钱,50-100公里每千瓦时2分钱,100公里及以上每千瓦时3分钱。

2、省级电网企业、地方独立电网企业根据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和实际收购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量,按月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结算电费。由于该规定中规定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原则上实行按季预拨到省级财政部门。在此情况下,有些区域电网企业有可能存在可再生能源电力收购资金不足的情况,将影响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按月及时结算电费。

解析:

计鹏咨询·行业报告

1、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只有提出补助申请,自己的项目才能列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不列入此目录的项目,电网企业可以只给结算脱硫标杆电价。

四、《关于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电量免征政府性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3]103号

关键点:

1、免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农网还贷资金等4项针对电量征收的政府性基金;

解析:

1、财政部针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中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系用电量免收随电价附加的各类基金和附加的进一步说明;

2、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余电上网”部分电量,大型光伏电站的电量,目前国家电网根据其发布的指导意见,6兆瓦以下的不征收备用容量费和相关并网服务费,对于6兆瓦以上的,还是要征收相关费用;

3、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是国家针对上网电量,对用电户征收的费用,如果采用自发自用的电量,不需要向国家缴纳相关费用。

光伏财税政策 篇2

化石能源的逐渐耗竭以及化石能源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 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障碍,开发利用新的清洁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障碍的主要途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将是未来世界能源的主体,而太阳能将是重要一员。据有关预测,到21世纪末,太阳能发电将占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60%以上。1

光伏发电因其资源最丰富和最清洁的独特优势已经成为各国竞相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中国与新加坡的发展都受制于能源短缺,都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来改善本国的能源供给状况。2010年中国正式将新能源确定为战略新兴产业,以发展核能、太阳能等为核心;新加坡在2006年发布了能源发展新政策,将太阳能产业作为新加坡新能源发展的重点。目前中国、新加坡两国的光伏产业发展均取得显著成效:当前中国的太阳能产业规模全球最大,拥有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等一批全球排名前茅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光伏技术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新加坡的太阳能研发和生产自2006年以来也有很大进展:2008年成立的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SERIS),取得了研发出新型混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等重大成果。2吸引了中国的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以及挪威可再生能源集团(REC)等全球排名前十的光伏制造企业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生产中心。根据新加坡政府的设想,新加坡将被打造成全球清洁能源领袖城市,太阳能将成新加坡清洁能源产业的核心,预计将雇用7000人,2015年将创造17亿新元的国内产品总值。3

在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中,中国、新加坡都实施了一些财税扶植政策,这些政策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通过比较两国的扶植光伏的相关财税政策,可以找出政策的差异,取长补短。本文通过对两国扶植光伏产业的财税政策的对比分析,以此为基础来探讨我国相关政策的改善。

二、中国扶植光伏产业的财税政策主要内容

虽然在1975年中国就建立了民用太阳能电池厂,但囿于对太阳能发电前景的认识不足,在2005年之前,中国对光伏产业并未给予太多的政策扶植。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颁布之后,中国扶植新能源发展的各类政策不断增加。 2009—2013年期间,出台了以“金太阳”示范工程为标志的一系列扶植政策。目前中国扶植光伏产业的财税政策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光伏发电和光电应用建筑的示范项目给予财政补贴

中国对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主要是三个方向:(1)“金太阳” 示范工程的光伏发电项目。2009年中国财政部等发布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此后,又分别于2011年、2012年出台了相关文件。根据这些文件规定,中国对列入“金太阳”示范项目的并网光伏发电、独立光伏发电、光伏发电关键技术产业化等给予补助,补助标准逐年调整。2011年的补助标准是晶体硅组件的项目补助9元 / 瓦,非晶硅薄膜组件的8元 / 瓦;2012年补助标准原则上为7元 / 瓦。(2)光电建筑示范项目。为加快太阳能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2009年中国财政部等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随后又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连续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规定国家财政支持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对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予以补助,补助范围和补助标准也是逐年调整。3.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13年中国财政部出台《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对金太阳示范工程、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以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按电量补贴,补贴期限原则上为20年,补贴标准根据光伏发电发展规模、发电成本变化情况等因素,逐步调减。

(二)对光伏产业的税收优惠

中国光伏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值税优惠。2013年出台的《关于光伏发电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规定, 自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4二是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符合条件的可以按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以享受15%的优惠税率。三是企业兼并重组,符合条件的可以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四是产品出口退税,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出口享受17%的退税,硅片(单晶硅除外)为13%。

(三)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免征相关政府性基金

2013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电量免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等针对电量征收的政府性基金”。5随后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电量免征政府性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免征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和农网还贷资金等项政府性基金。

三、新加坡扶植光伏产业的财税政策主要内容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决定是在2006年正式公布的,政策的针对性颇强,充分利用新加坡自身优势, 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加坡扶植光伏产业的财税政策主要有:

(一)对太阳能装机的补贴

2011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清洁能源办公室公布了太阳能装机补贴计划,对新建商业或工业用建筑的太阳能光伏装机进行补贴,补贴项目的最小装机容量要求为50k W。已有建筑也可申请,针对具体情况单个审批。补贴额度为项目建设成本的30%, 单个项目补贴额上限为100万新元。此外,新加坡还先后推出了约1100万新元的太阳能光伏浮岛、预计投资1330万新元的蔡厝港自来水厂和登格蓄水池实施两项太阳能试点项目等。6

(二)对光伏研发的投资

自2007年以来新加坡不断增加对新能源等洁净科技的研发投资。在2007—2010年期间,新加坡约投入7亿新元用于相关研发和培训工作。2010年9月,新加坡政府又推出了10亿新元的国家创新挑战项目,主要用于在清洁能源、能源安全、交通、 环境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发。对光伏产业的研发,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洁净科技及建设与基础设施执行司长吴自强介绍,2007年以来,新加坡已经投入约10亿新元研发资金设立国家级研究所。72007年新加坡还设立了为期5年清洁能源奖学金计划,每年供30个学生出国深造,奖学金总额2000万新元。

(三)对光伏产业的税收优惠

新加坡的税收优惠主要依据《公司所得税法案》和《经济扩展法案》,以及每年政府财政预算案中的一些优惠政策。新加坡没有专门针对光伏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目前新加坡的公司所得税税率是17%,这相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都是非常优惠的; 并且没有资本利得税。此外,还有各项税收优惠措施,如:如对具有新技术开发性质的产业给予5~15年的免税期;出口产品的生产可以享受最高达所获利润90%的免税待遇等。8

四、两国扶植光伏产业财税政策的对比

中、新两国发展光伏的策略重点有所不同,中国基于国内雄厚的产品生产能力和人工成本优势,重在产品生产;而新加坡则是基于其原有的电子和材料领域技术优势和便利的商贸环境, 重在光伏技术研究、测试,鼓励各国企业在新加坡进行创新型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研发、测试和验证,然后向全球输出。中、新两国扶植光伏产业的财税政策也是在各国光伏产业政策定位的大环境下作出的,两国扶植光伏产业的财税政策对比如下:

(一)财税政策支持的重点不同

中国扶植光伏产业的政策,多数是重生产、重投资,对技术研发支持不足。袁见和安玉兴(2014)从政策文本视角对中国国家层面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的研究表明,中国光伏产业政策中的研发政策不足,促进生产的政策占34.4%,投资政策占29.5%, 而涉及研发的政策只占8.2%。9而新加坡对光伏领域的技术研发非常重视,通过政府投资、设立专项奖学金等支持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二)财政补贴范围、力度不同

中、新两国都对光伏应用领域实施财政补贴政策。中国的多个政策文件均规定了对光伏发电、光电建筑应用项目的财政补贴,涉及光伏发电系统、光电建筑关键设备等多个方面。新加坡的太阳能装机补贴计划也为商业和工业建筑的太阳能装机提供补贴。财政补贴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光伏发电应用的发展,但中国对光伏发电应用推广示范的补贴范围、力度均远超新加坡,使得近年来中国光伏装机量大幅提升。2012年中国光伏装机量4.5GW,2013年中国光伏装机12GW,今后几年中国光伏装机量也将稳定在10GW左右。在并网发电上,据中国电监会监测,截至2012年底已并网项目1.19GW。新加坡的光伏装机量相对就少了许多,据2012年亚太光伏展会上新加坡贸易工业部部长Lee Yi Shyan的表示,2012年新加坡电网太阳能并网累计装机容量为5.5MW。10

(三)税收优惠方式、程度不同

中、新两国税制不同,对光伏产业给予的税收优惠方式也有较大差别。两国的光伏产业可能享受到的主要税收优惠情况对比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中、新两国有关政策资料整理

就中、新两国对光伏产业的税收政策来看,虽然中国在2013年专门针对光伏发电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新加坡整体税负水平较轻,是低税国家,同时税收优惠方式多样,优惠期限长,因此,整体来看,光伏企业在新加坡能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

(四)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同

虽然中、新两国都是WTO成员,但对于WTO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新加坡要远远优于中国,新加坡的有关政策更符合WTO规则。而中国扶植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多数是在生产环节,同时,一些税收优惠的专向性又很强,如增值税退税政策,这就导致中国的扶植政策较容易就违反了WTO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招致欧美等国的“反补贴”,造成中国光伏产品外贸环境恶化。

五、完善我国财税政策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就完善我国扶植光伏产业财税政策提出两点建议如下:

(一)中国应增加对光伏研发的政府投入

光伏产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对光伏产品的有效需求。 要形成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就必须使光伏发电的成本不断下降, 使其能够与火电进行竞争。而降低光伏发电项目成本的途径:一是生产规模扩张;二是直接电价补贴;三是技术创新。当前,我国光伏产业经过2003—2007年和2009—2010年两个阶段的高速发展,规模扩张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电价补贴虽然可以支持光伏发电项目,但有扭曲价格扰乱市场的弊端,同时还会增加财政负担,因此不宜长期使用。未来,光伏发电成本降低的动力将主要来自光伏新技术、新材料。中国应增加对光伏研发的政策支持,加大光伏技术研发领域的政府投入,借鉴新加坡扶植光伏研发的一些做法,推动太阳能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光伏研发人才的培养。

(二)中国应调整光伏生产环节的补贴政策以改善外贸环境

对于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遭受欧美国家的“反补贴”,中国还是应该调整一些明显有违WTO规则精神的补贴政策,以利于改善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环境。一是减少对生产环节的补贴;二是对属于WTO规则禁止性补贴的出口补贴、税收优惠等应逐步取消;三是将容易被认定为具有专向性的补贴和税收优惠调整为普适性、平等性措施,对内、外资企业给予国民待遇,新加坡的税收优惠政策值得中国借鉴。

摘要:中国和新加坡都重视发展光伏产业,为促进光伏产业发展都采取了一些财税扶植措施。通过对比中、新两国扶植光伏产业的现行财税政策,发现两国在政策支持重点、补贴范围和力度、税收优惠方式和程度、对国际贸易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提出应增加对光伏研发的政府投入、调整光伏生产环节的补贴政策等完善我国政策的建议。

稳增长与财税政策取向 篇3

就在湛江钢铁项目获批前一天的5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出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涉及基础建设、消费补贴、政策性住房等许多领域,体现了中央对经济下滑的担心,旨在为放缓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政府强调,这不是又一个“4万亿”。但对于如何稳增长,尤其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孰轻孰重上,各种意见争论不休,争辩之声此起彼伏。如果冷静地从政策的重心在“稳增长”,着力点在“调结构” 落脚点在“转方式”的角度看,政府的用意是不难理解的。

一、不能再来“投资大刺激”

5月底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后,市场和舆论的“4万亿情结”骤然爆发,不是憧憬类似于“金融海啸”之后的大范围、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就是期待中央政府大幅松动房地产调控政策。这种将稳增长与“大刺激”画上等号,如果不是对经济形势的无知误读,就是对利益驱动的刻意误解。就当前的经济形势而言,出台“大刺激”政策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更不现实。尽管去年底至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尚未出现“金融海啸”之后急剧收缩的态势,经济增速仍保持在预期目标区间内,就业、工资和收入保持增长,也未出现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的现象。经济增速放缓既有受外部需求萎缩冲击的原因,但更主要是上一轮刺激政策渐次退出后的必然反应,也符合宏观调控的方向和目标,所以并不需要再来一轮“大刺激”。实践证明,政府启动投资刺激措施对短期增长是有利的,它可以垫高下行周期的谷底,硬着陆的风险因此下降。但是很难为经济带来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如果其他配套跟不上,光靠政策性投资,中国经济难有像样的反弹,刺激措施不过给低迷的股市打上一剂强心针。批发式地推出新基建项目和在过剩行业建设更多产能,只能形成新的不良资产。

利用大型项目拉动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特点,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正是投资依赖型经济。根据世行测算,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年均9.8%的增长率,除了有2--4个百分点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6--8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投资的贡献。1995--201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9.92%;1995年--2010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11.23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平均比重达到41.63%。

上一轮刺激政策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尽管短期内将经济增速拉抬到两位数,但银行的天量信贷造成地方政府的巨额债务后患无穷,流动性泛滥派生的通货膨胀余威犹在,投资膨胀引发的资产泡沫至今未消,持续已久的经济失衡也未能缓解,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的产业结构逆向调整。无论从“稳中求进”总基调,还是从转变增长方式、调结构的大方向来看,都不可能再来一轮“投资大刺激”。稳增长终究还是要靠企业、靠市场,不能指望政府的“投资大刺激”。

高投资率背后除了发展阶段、体制原因外,也与我国长期资本利用率低,需要更多的资本注入有很大关系。这些年来由于投资的宏观收益下降,实现高增长必须依赖更高的投资比率。然而,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直接导致的是产能过剩和结构性错配。高投资不仅造成投资消费失衡,加剧产能过剩,也不可避免地与高风险相伴,生产过剩危机就必然会引起非常大的金融风险。

从下表可以看出,投资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点与贡献率的增长并不匹配,说明中国的投资效率处于日益下降的态势。此表也说明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待加强。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本表按不变价格计算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注:1.三大需求指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大构成项目, 即最

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贡献率指三大需求增量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3.拉动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三大需求贡献率的乘积。

二、稳增长也需要稳外需

除了扩大内需之外,稳定外需也关乎未来“稳增长”大局。就目前而言,我们所面临的外需环境到底如何,稳定外需又可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空间已逼近“屋顶”。当外需减少时,中国的企业就会有明显的痛感。企业订单大幅锐减,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可以把欧债危机当成一个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机。在欧美经济不振的情况下,我们正好喘一口气,主动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利用这段时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就目前国际经济形势而言,外需环境想要恢复到金融风暴之前的水平已不太现实。欧洲市场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目前经济没有明显改善。美国经济虽然出现复苏,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新兴市场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印度的贸易逆差现象一直存在,卢比贬值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这使得投资的汇率风险加大。而让人担忧的是,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印度独有,包括俄罗斯、巴西在内的新兴市场都存在这种风险。此外,中国另外一大贸易伙伴日本,也因政府首脑频繁调换,对中国外需的促进作用极其有限。

上述种种情形已经说明,外贸持续高增长的时代会“暂告一段落”。因此,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情况是如何“稳外需”。时至今日中国出口已处于世界前列,许多产业占全球产能、销售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甚至超过80%。所以,无法在全球市场规模因危机冲击而萎缩的情况下而独善其身。

萎缩不可避免,但相对的稳定还是能够达到。比如本国、本产业在全球经济政治体系中相对地位的提升。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一方面要在国内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产业出口,另一方面要稳住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阵脚。

在目前欧美充满危机、需求下降时,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只要我们练好内功,就能保住我们应有的出口市场份额。我们没有资源优势,没有创新优势,我们只有低成本优势,强化出口竞争力就是要保持住我们的低成本优势,针对实体经济采取一些诸如减税减负、提供好的贷款支持、给民营经济国民待遇都是可用之策。

三、刺激消费才是稳增长的强力杠杆

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披露的稳增长政策,强调的是“鼓励消费”和“鼓励民间投资”。即便是政府主导的投资,也集中在“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尤其是在建续建的基础设施;而且还强调“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在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动力衰退时,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才是稳增长的强力杠杆。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其中居民消费在我国占有约80%左右的比重,其对经济增长有着强劲的拉动作用。据专家测算,居民消费率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上涨0.87%。事实证明,刺激消费是根本之举,是建立在供需平衡情况下的增长,有治本的效果。

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国家肯定会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以求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其实,就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刺激内需政策已经陆续出台。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推广期限暂定一年。这是继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空调节能惠民政策后涉及家电行业的第4次政策扶持。

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相对轻车熟路的投资拉动来说,刺激内需的难度显然要大得多。而我们目前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正是内需不足。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虽然也取得了同步增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都要大于居民收入的增速,这导致居民在消费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二是房产的价格上涨过快,占用了过多的家庭资金,而且富裕阶层也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因此花费在旅游、家电、家具的升级换代方面的资金便明显减少。其三是社会养老体系和医疗体系的薄弱,使居民对养老存在较普遍的担忧,不得不积攒财力以备急需。其四是农村居民这个最大的消费群体,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收入上升迟缓、传统消费观念的更新等因素,巨大潜力和空间没有充分发挥。刺激消费就要解决老百姓消费之忧,比如解决老百姓的教育、医疗、失业保障之忧,解决老百姓高房价之忧,让老百姓心里愿意消费。等老百姓自愿从银行拿钱去买东西,内需就释放了,经济运行稳定了,同时还解决了老百姓享受改革成果,社会和谐、政权稳定等诸多问题,实现一举多得。

提振内需最关键的是应该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等方面入手,比如通过优化税收环境,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优化农村金融环境。等等。

参考文献:

[1]白彦峰:积极财政政策的结构性调整取向[ D ] .北京.中央财经大学, 2012.

[2]李 娟:刺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5.

[3]张茉楠:警惕新一轮经济刺激的风险[E B / O L]. :搜狐财经,2012-5-29.

[4]胡 健:三驾马车“换挡”前行 稳增长不能忽略调结构[微博].每日经济新闻, 2011-12-14.

有关白条入帐相关财税政策梳理 篇4

所谓白条,财务上指非正式单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由于它是“非正式单据”,白条费用一般情况下不得在税前扣除。否则,不仅要按偷税论处,而且要按《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但根据现行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有些项目的白条费用只要符合真实、有效的要求,可以在税前扣除。

一、可以税前扣除的白条费用

可以在税前扣除的白条费用至少应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费用合法真实。所谓合法,是指白条费用所支出的项目,不得违反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所谓真实,就是要坚决杜绝虚列费用支出的违法行为。

2.费用与生产经营有关。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白条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如应由纳税人个人支付的生活费用、用于业务招待费以外应由个人承担的招待费用等。

3.符合有关扣除标准。税法对有关费用的扣除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如《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四十三条对业务招待费的扣除标准作了明确规定,超过规定标准的部分不得在税前列支。

4.费用本身不具“经营活动”特征。

关联政策解读:

1、“跨费用”与“白条入账”的纳税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是按纳税计算。纳税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由此产生“跨处理事项”。《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所有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支付款项时,应当向收款方取得发票”。企业用税法所不认可的凭据入账,计入成本费用,则产生“白条费用”。

案例一:大夏义国煤业有限公司,主营:精、洗煤,碳化硅销售,兼营:工程机械出租。2008损益表利润总额为18万元(2007为2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2008企业所得税汇算时,税务中介机构在审查时发现公司2008列支以下费用:

①1月9日缴纳所属期为2007年12月份营业税0.8万元、城建税0.056万元、教育费附加0.024万元,2007印花税0.2万元、土地增值税2万元、房产税1.2万元。会计分录:借:其他业务支出0.88万元,管理费用3.4万元,贷:银行存款4.28万元。附件为税票。

②1月16日,企业取得出租工程机械收入0.5万元,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0.5万元,贷:其他业务收入0.5万元。附件为服务发票,开票日期为2007年12月12日。次月缴纳了出租收入的税金及附加,其中营业税0.025万元、城建税0.00175万元、教育费附加0.00075万元。会计分录:借:其他业务支出0.0275万元,贷:银行存款0.0275万元。

③3月10日补提2007电脑折旧0.05万元,会计分录:借:管理费用——折旧0.05万元,贷:累计折旧0.05万元。附件为补提折旧说明。

④6月1日列支差旅费1.45万元,会计分录:借:管理费用——差旅费1.45万元,贷:其他应收款——出差人1.45万元。附件为住宿、车费等发票,其开票日期均为2007年11月~12月之间,报销单出差日期亦然。

⑤12月20日,预提运费3万元,会计分录:借:营业费用3万元,贷:其他应付款3万元。附件为说明一张,系公司销售煤炭所发生运费,由于发票未到,故预提,发票在2008年1月份可收到。

2008年4月30日之前,企业在申报、汇缴2007所得税时,对以上收入、费用均未作任何纳税调整:

1.出租收入及其负担的税费,缴纳上年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补提的折旧费,差旅费均属跨处理事项,企业在2008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做纳税调整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原则,除遵循权责发生制外,还要遵循合法、配比、确定性原则,因此上述收入、费用做跨事项处理。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6]第079号)第一款规定:企业纳税内应计未计扣除项目,包括各类应计未计费用、应提未提折旧等,不得移转以后补扣。

但文件并未规定不得在以前补提补扣,因此产生跨费用的企业可要求补提补扣,相应的跨收入亦应补记至以前。企业应做以下账务处理:①借:其他业务收入0.5万元,贷:以前损益调整0.5万元。②借:以前损益调整2.4075万元,贷:其他业务支出0.9075万元,管理费用1.5万元。③借:应交税费——所得税0.629475万元,贷:以前损益调整0.629475万元。④借:利润分配1.278025万元,贷:以前损益调整1.278025万元。

2007企业因少计费用而多交的企业所得税,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交的税款,并加收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税务机关及时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

2.印花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预提运费可以在2008年扣除,不需做账务处理。

(1)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管理费用”中均包括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税,即四小税。管理费用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费用,是企业提供支援性服务而发生的费用,与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同属期间费用。

(2)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实际收取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的发生为标急来确认本期的收入、费用及债权、债务。而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应缴纳的税费自期满之日起数日内(10 日、15日、20日等)缴纳,即是现金支付责任的发生,因此四小税如果企业在上未将其预先提取出来,可以在缴纳的当期直接计入费用。

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纳税人某一纳税应申报的可扣除费用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

营业税及其附加因其与收入密切相关,应遵循配比原则。差旅费实质上已在2007发生,只是由于出差人未能及时报销或冲账导致会计出现跨入账,且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7]第191号)第五条规定:“企业纳税内应计未计扣除项目,包括各类应计未计费用、应提未提折旧等,不得移转以后补扣”,纳税人终了在规定的申报期申报后,发现的应计未计、应提未提的不得在以后补充扣除。

企业如果发现应计未计、应提未提的税前扣除项目,可在规定的申报期,即第二年的5月30 El之前,在申报表上申报扣除。而一旦过了申报期,企业只能通过账务处理,于账上体现出企业所得税的多缴或少缴,并且要取得税务机关的认可。

据此,大夏义国煤业公司未在2007预提运费,而发票在20081月取得,在申报期内可以申报扣除,因此属于2008的运费只要在2009年5月31日前取得发票便可申报扣除。

在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注意“发生”和“支出”两词的使用,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即“发生”,“支出”则是付出去、支付的款项。

对跨事项的判断主要从经济事项是否属于当期来界定,辅之以有效凭据的开具时间和款项支付(缴纳)的时间,即“一主两次”。

案例二:建德化妆品有限公司2008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时,中介机构审计时,发现公司1~12月费用中有以下白条入账:

①支付职工工伤赔偿金5万元,附件为赔偿协议,职工收条一张。春节购牛羊肉3万元,附件为销售方收条一张,均计入管理费用——福利费。

②职工食堂招待客户3.1万元,计入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附件为职工食堂招待客户用餐明细表一张。

③支付租赁某商厦柜台租金4万元,附件为商厦开具的内部收据一张。(以上费用均真实有效)

1.可税前扣除的白条费用。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单位、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经营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中,应当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支付职工工伤赔偿不属于上述的任何事项,因此可以扣除。

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年]084号)第四十四条规定:纳税人申报扣除的业务招待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提供能证明真实性的足够的有效凭证或资料。不能提供的,不得在税前扣除。

其后在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解读中,亦重申了上述规定,这就要求业务招待费只要真实即可,而不一定非要合法凭证,因此职工食堂招待客户3.1万元可以在税前扣除。

2.不可税前扣除的白条费用。列支的牛羊肉3万元,柜台租金4万元不符合《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因此不得在税前扣除。

企业所发生的白条,应从五个方面分析、鉴别,即“五性”:①真实性,即费用为企业实际发生。②合法性,即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③相关性,即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关。④符合性,即符合税法扣除的规定、标准。⑤非经营活动性,即费用本身不具有经营活动的特性。

在企业所得税年终汇算中,“跨费用”与“白条入账”是较为普遍、相对简单的问题,但简单的往往最难把握和判断,其涉及到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和一般原则的运用,有时还取决于税务机关的认定和自由裁量权,需深入领会、全面掌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避免企业不必要的纳税风险。

2、单位食堂的白条可否入账

【问题】

单位职工食堂的开支可以在计提的福利费范围内税前列支吗?如果没有正规发票,白条是否可以入账?

【解答】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第三条的规定:关于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

(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纳税人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发票特别是没有填开付款方全称的发票,不得允许纳税人用于税前扣除、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和财务报销。所以单位的“白条”是不能入账的。

3、关于白条可以入账的问题

问题:公司经常有装卸、运输业务。但都是用白条写的收据。有时我们要他们提供票据,他们就拿汽油、柴油的相关票来,可公司又没车,这些票据可以入账吗?税务局会允许吗?

参考解答:

1)、白条在实务操作中有时可以用来登账,但是成本费用不能税前扣除,年终要做纳税调整。

2)、如果你们单位没有车,发生汽油、柴油票报销,很明显是弄虚作假。最好的办法,让他们提供发票入账;或者,扣除他们的税款,帮他们到税务代开发票。

所以说最好有发票,如果没有发票,属于“未按规定取得发票”。另外,如果车是个人的车,那么你们还应该代扣代缴税金,根据税收征管法及相关规定,还是可以处罚单位。

3)、对方给汽油票,如果确实属于私车公用的情况,主管税务机关一般酌情给予扣除。这个各地规定不同,请咨询主管税务机关。

4、什么条件下“白条”可作扣除依据

“在刚刚结束的2007企业所得税汇缴工作中,税务干部发现企业白条费用扣除不正确。有些税前可以扣除的没有扣除,不可以扣除的却在税前作了扣除,这样既增加了企业成本,又增加了纳税风险。请问,究竟哪些白条费用可以税前扣除?”日前,某企业财务人员向江苏省通州市地税局12366纳税服务热线进行咨询。咨询员结合税收规定,举例进行了说明。

所谓白条,财务上指非正式单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由于它是“非正式单据”,白条费用一般情况下不得在税前扣除。否则,不仅要按偷税论处,而且要按《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但根据现行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有些项目的白条费用只要符合真实、有效的要求,可以在税前扣除。

例:某企业2007管理费用账户有这些白条费用:1.白条支餐饮费20万元,其中10万元为职工在食堂的就餐费用;6万元为该企业在职工食堂中用于招待客户的就餐费用;4万元为在外招待客户就餐费用。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发票(以上费用均真实有效)。经核算,该企业2007业务招待费支出总额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2.白条支职工张某因工死亡赔偿金22.5万元(张某家属出具收条)。3.白条支会议费1.5万元。4.白条支厂房租金2万元。上述白条费用,哪些可以在税前扣除?

第一,可以税前扣除的白条费用。

职工食堂招待客户的就餐费6万元,职工张某因工死亡赔偿金22.5万元,可以税前扣除。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第四十四条规定,纳税人申报扣除的业务招待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提供能证明真实性的足够的有效凭证或资料。不能提供的,不得在税前扣除。这就是说,纳税人申报扣除的业务招待费,只要能提供真实的有效凭证,就可以税前扣除,而不一定非要“合法凭证”才可以税前扣除。因此,该企业白条支职工食堂招待客户就餐费6万元可以税前扣除。《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单位和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接受经营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应当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该企业支付的职工死亡补偿金,既不属于购销商品、提供或接受经营服务,又不属于其他经营活动,该职工家属也不可能为此开具发票,税法也没有规定企业支付的职工死亡补偿金不能在税前扣除。同时,《企业财务制度》第一百零四条第(二)项的管理费用中包含劳动保险费,劳动保险费项目中又包含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等费用。因此,该企业在管理费用中列支职工张某因工死亡赔偿金22.5万元,可以税前扣除。

第二,不得在税前扣除的白条费用。

白条支职工在食堂就餐费用10万元,不得在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四条第(三)项相关性原则规定,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相关。企业职工的就餐费用属于个人消费支出,应由职工个人承担,职工在就餐时应自行向食堂购买餐券或直接用现金购买,食堂单独建账,自收自支,这个费用与企业损益无关。因此,职工在食堂的就餐费用10万元,不得税前扣除。

白条支会议费1.5万元,白条支在外招待客户就餐费用4万元,白条支厂房租金2万元,在未取得正式发票时也不得在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差旅费、会议费、董事会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能够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合法凭证,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这里准予税前扣除的会议费,必须有真实的“合法凭证”,而白条不是合法凭证,因此,白条会议费不得在税前扣除。白条支在外招待客户就餐费用、白条支厂房租金属于接受经营服务和其他经营活动,应当依法取得发票,否则不得税前扣除。

因此,对于白条支在外招待客户就餐费用4万元、会议费1.5万元、厂房租金2万元,该企业应在2008年5月底企业所得税汇缴结束前或税务机关依法进行2007企业纳税情况检查前,向餐费、会议费、租金收取方索取发票或自行到当地税务部门补开发票。否则,该企业不仅不得税前扣除这7.5万元白条费用,而且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要受到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的税务行政处罚。

咨询员同时提醒纳税人,由于现行税法对准予税前扣除的费用,哪些应提供有效凭证,哪些应提供合法凭证没有作详尽列举,那么,可以在税前扣除的白条费用至少应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费用合法真实。所谓合法,是指白条费用所支出的项目,不得违反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所谓真实,就是要坚决杜绝虚列费用支出的违法行为。

2.费用与生产经营有关。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白条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如应由纳税人个人支付的生活费用、用于业务招待费以外应由个人承担的招待费用等。

3.符合有关扣除标准。税法对有关费用的扣除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如《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四十三条对业务招待费的扣除标准作了明确规定,超过规定标准的部分不得在税前列支。

4.费用本身不具“经营活动”特征。白条费用所发生的项目既不涉及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经营服务等项目,又不具备经营活动等特征,否则就必须按规定取得发票

二、不得在税前扣除的白条费用

企业收入总额和税前扣除项目是计算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两大因素,而票证凭据特别是税务发票,则是控制收入总额和税前扣除项目的主要手段。企业的税前扣除项目,一律要凭合法的票证凭据确认;凡不能提供合法凭证的,一律不得在税前进行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国税发[2005]50号)明确规定,企业超出税前扣除范围、超过税前扣除标准或者不能提供真实、合法、有效凭据的支出,一律不得税前扣除。

关联政策解读:

1、探讨企业“白条”税前扣除的审核认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税前扣除上确立了真实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怎样根据这两个原则,处理企业“白条”税前扣除的审核认定,是摆在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面前的难题。笔者拟就企业所得税征管中如何依据真实、合理原则对企业的“白条”税前扣除的审核认定工作进行探讨。

一、企业“白条”支出的现状透视

所谓“白条”,财务上是指非正式单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新企业所得税法出台之前,白条费用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对税务检查中发现的白条支出构成少缴税款的,要按偷税进行补税罚款,同时要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尽管有上述严格的规定,事实上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制止企业的白条行为,白条现象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五花八门。从其分布范围来看,有些在各类企业普遍存在,如个人领取福利费、慰问费、丧葬费、出差补助费,支付个人劳务报酬、力资费,租用私人财产支付的租金,向个人借入资金支付的利息,在个体小商店购买各种货物等等。有些则存在于部分行业的特殊事项中,如饮食业农副产品的采购费,小型工厂在煤炭紧张时从个体商贩中采购支付的采购费,建筑业购买私人沙石辅料费用、支付个人渣土清场费,房地产业支付私人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拆迁安置费等等。

从“白条”形式上来看,有自制单据或者手写的白条,有过期发票或者是超出使用范围的发票等不合格发票。

从反映事项的性质上看,有的记载具有经营性质的应纳税事项,有的记载的事项则是不具有经营性质的不纳税事项或者免税事项。

二、企业“白条”支出的成因分析

企业“白条”支出存在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根源

有些商品交易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是税务部门在发票上难以控管的盲区,发票管理很难规范。比如饮食企业从集贸市场的农户手中采购原材料,取得合法发票存在一定难度。

(二)利益驱使

有些个人交易或者劳务如果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需要按规定纳税,必然增加交易或劳务成本,因此交易的售货方或劳务的提供方个人不愿意到税务部门开具发票。

(三)合理公允

有些白条的存在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个人领取福利费、慰问费、丧葬费、出差补助费等。

三、企业“白条”支出的扣除条件

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政策精神,有些项目或者是特殊事项的白条费用只要符合真实、合理的要求,可以在税前扣除。操作中如何有效掌握白条的真实、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直接扣除的白条应该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费用合法、真实

所谓合法,是指白条费用所支出的项目不得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所谓真实,就是白条所记载的费用支出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已经真实发生,必须坚决杜绝虚列支出的违法行为。

(二)费用必须与生产经营有关

所支付的费用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白条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如个人支付的生活费用、经营活动之外的招待费用等不得在税前扣除。

(三)符合有关扣除标准

费用发生的标准必须在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标准以内,如业务招待费、利息支出、出差补助费等必须符合税收政策或者财务制度的规定的标准。

(四)费用本身不具有“经营性质”

白条所记载的项目既不涉及购销商品,又不涉及应该纳税的劳务等应税事项,凡是涉及要纳税的事项必须按规定取得发票。

四、企业“白条”支出的税务处理

根据上述条件,对企业发生的白条费用应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一是符合四个条件的个人费用可以扣除。如个人领取福利费、慰问费、丧葬费、出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拆迁安置费等等,重点掌握费用支出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其中,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拆迁安置费因数额较大,政策性强,应该有土地和房屋拆迁等监管单位的鉴证材料。

二是无法取得正规发票的特殊事项核定扣除。如饮食业在集贸市场购买的原材料。核定中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白条应有内部稽核签字;二是原材料金额在营业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三是凡具有经营性质的白条均不得扣除。

2、零星开支费用不能白条入账 明明是公司发生的零星开支费用,却只能使用白条收据替代发票进行财务报账,湖北省云梦县某企业的会计小王最近为单位零星开支没有发票的问题大伤脑筋。县国税局的税务检查工作即将开始,检查前,税收管理员上门对这些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了约谈,要求他们进行纳税情况自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并上报主管税务机关。

这下可让小王犯了难,公司日常一般业务都有正规税务发票,可一些零星的业务开支却很难取得正规发票,如:市内的摩的费、临时雇工的搬运费、洗车费、伙食费、小额维修费等等,这些费用单笔开支少的几毛钱,多的一二十元。由于发生时数额小,一般都是当面结算,很难取得正规发票。尽管报账各方面的手续非常齐全,但公司入账时用的都是财务自制报销单作为替代发票。小王仔细算了一笔账,公司像这样的零星开支一年下来也有近1万元,如果不及时解决零星开支的发票问题,这些费用不仅不能在税前扣除,而且还违反了《发票管理办法》,公司可能还要被税务机关处罚。

由于零星开支的数额小,开支项目比较常见,有人建议小王采取变通方法,用其他同类发票替代或者让业务员私下找人代开发票,税务机关一般是难以引起注意的。但小王坚持认为,既然这些费用合理合法,就没有必要冒违法的风险用不合法的替代发票作为零星开支凭据,把公司真实的费用搞假了。

小王为此询问了税务部门的有关人士,税务人员告诉他,零星开支用白条入账带来的后果是得不偿失的。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的有关规定,所有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支付款项,应当向收款方取得发票。对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拒收。同时,《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取得发票的单位和个人,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采用替代发票入账被税务部门查处,企业不仅要承担没有按规定取得发票的责任,而且代开发票的第三方还要承担未按规定开具发票的连带责任。

税务人员建议,对公司发生与生产经营有关的零星开支的业务,应凭正规发票入账,如果确实不能取得发票的,可以区别发票所属的性质范围直接向国、地税机关申请代开发票,对小额的日常性零星开支,可以免予逐笔开具发票,汇总开支项目后直接填开列支。

3、采购原材料部分是白条如何缴纳所得税

【提问内容】白条入帐不符合税法规定。我公司采购原材料有一部分是白条,但在试生产时期,所生产多为不合格产品,那么,这部分白条调增所得税,是在取得白条并入帐的当月?还是当年?如当年未能将有关产品销售,是否要等到销售产品后结转成本时,再调增应税所得额?有法规依据吗?谢谢。

【专家回复】会员您好:对于此类情况,之所以要纳税调整,是因为影响了所得额,如果没有销售则没有影响所得额,但作为会计差错,也不应该入账,这个时候是差错更正,不是纳税调整。

如果销售,先还是作为会计差错调整,由于会计已经调整了,也不用纳税调整了。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 篇5

【关键词】 基尼系数收入分配财税政策

【摘要】

在描述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现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利用财税政策缓解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的困局的思路。在民生问题越来越被全社会广泛关注,在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悬殊的今天,如何实现公平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我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年均9%以上高速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社会成员间、城乡居民间、不同行业间、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使得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陷入了一个困难的局面。

1、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国际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越不均匀。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我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全国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20%的高收入者拥有42.5%的国民财富;2004年,占城市总人口10%的高收入者占有45%的城市财富。专家计算,我国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31提高到2001年的0.45,2002年的0.46,2006年的0.50,到了2008年基尼系数又上新高,已达到了0.65,显著超过通常所说的警戒水准(0.4),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而西方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4到0.36之间,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世界范围的比较中也处于很高水平。

2、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

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我国是其中之一。国家统计局200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当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2366元,这其中包括40%的实物收入,实际的现金收入在1800元左右。在这1800元当中,还有20%的现金要备来年生产资料之需,这么下来,农民手中真正用来购买消费的现金只有1500元左右。而当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6860元,是农民可支配现金收入的近5倍。如果再考虑到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城乡之间真实的差距大约在6﹕1之间。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城镇居民,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

3、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间差距上,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1978年改革以来,尽管各地区人均GDP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却在持续扩大。198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1.8﹕1.18﹕1,1990年扩大为1.9﹕1.17﹕1,2002年进一步扩大为2.63﹕1.26﹕1。这说明1990年的东部与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比1980年分别扩大了5.9%和5.6%,2002年比1990年又分别扩大了28.4%和38.4%。而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2﹕1﹕0.86。

地区间人均GDP差距的扩大,说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在日渐增大。

4、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资料显示:1987年我国收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1991年行业平均收入最高与最低水平相差1.55倍,到2002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99倍。而到了2008年,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行业相差已超过10倍。从1978年起至今,电力、煤气、金融保险、房地产、采掘、地质勘探等行业成为国有经济中收入水平增长最快的行业。

二、促进公平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建议

1、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1)实现工资与主要经济指标协调增长。近年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逐步上扬,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持续下降,而我国工资增长幅度却滞后于GDP的增长。因此,有必要建立与GDP、CPI、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等主要指标联动,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上指标占不同权重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的新机制。

(2)完善公务员“阳光”工资制度,清理整顿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将其收入公开化、透明化。要在保持职级工资制主体功能的同时,归并简化基本工资结构。合理拉大不同职务人员的工资差距,增强竞争激励机制。向基层公务员倾斜,发挥工资的导向作用。

(3)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结合事业单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的支付方式,建立单位工资专户。将单位的工资性收入全部纳入单位工资专户,实现单位工资分配的货币化、透明化、规范化。加强对非基础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的指导和监督,重点健全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4)强化企业职工的权益保护,提高职工工资。这一方面取决于其赖以就业的企业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职工与业主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要在公有企业中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非公有经济中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保护和体现职工利益,加强其与业主讨价还价的能力,缓解贫富分化问题。

2、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实施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逐年加大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投入。并在调查摸底、审核、公示的基础上,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困难群众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二是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扶持力度,让这项制度更好的惠及农民群众。三是建立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我国现有的由街道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构成的社区组织网遍布基层,熟悉千家万户的情况,便于监督和管理,而且成本较低。建议采取制度化措施,使社会保障机构与社区组织和各种市场中介机构密切衔接,建立广泛的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2)大力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一是大力支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切实把义务教育重点放在农村。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对困难家庭学生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集中资金加快改善农村

中小学课桌椅、学生饮用水、学校厕所等基础设施。二是支持城市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免学杂费和贫困生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政策。

3、动用合理的税收政策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私人财产得到进一步累积,特别是我国高收入阶层拥有巨额财富。众所周知,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有三个:收入、支出和财产。笔者认为可分别在收入、支出和财产三个环节,动用税收政策来调节收入差距。

在收入环节,应发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等税种的积极作用。个人所得税作为国际通行的调控收入公平分配的一个重要税种,对调控收入公平分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通过累进税和法定免税可以发挥对收入的二次分配功能。目前,个人所得税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比重较低,2008年不足7%,但是由于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一直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现阶段个人所得税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分类计征难以体现公平,费用扣除标准不规范等等。目前比较通行的观点就是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综合考虑家庭实际负担来设计扣除标准,以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额近年来备受关注,已经从最初的800元增加到2000元,但是仍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对此,中央可以制订基准,将扣除额和地方的人均GDP水平挂钩,赋予地方一定的浮动权,同时应与当地物价挂钩,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因为不同地区人群面临的物价水平不同,同等收入水平下的生活水准也会有很大差异,“一刀切”式的扣除方式容易造成苦乐不均。

在社会保障税方面,目前我国的社保费是按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交纳,在形式上更多地体现了“强制储蓄”的意义,并且由于覆盖面偏窄,社会保障功能比较薄弱。因此,应该在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将社保“费改税”,并将其收入纳入地方税务部门征收范围,不但可以增强社保费缴纳的自觉性和权威性,确保资金筹集的数量,同时,可利用现有税务部门的组织机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征管,还可以发挥地方税务部门在征管经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效率。

在支出环节,可利用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对居民的消费支出进行调节。在增值税方面,由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广泛,覆盖到生活必需品,而生活必需品在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中占的比重大,而收入较高的人负担的税款占其收入的比重反而比收入较低的人要小,这显然不符合税收的纵向公平原则。笔者认为对于生活必需品,除了在目前的低税率水平13%基础上,可以对面粉、食用油、大米、自来水和燃气等一些生活必需品给予免税处理,进一步减轻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但。

在财产税环节,我国目前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现有的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尽管在名义上可以归为财产税。但其设定的纳税人并非着眼于个人,而是以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作为基本纳税人的这两个税种,自然不是直接税。为了实现公平税负原则,应在适当时候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在最后的财产转让和继承环节进行必要的调节,提高税收对个人收入调节的功能。

在消费税方面,消费税调节收入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扩大税基和提高税率的办法来增加高收入者的消费负担。2006年4月,财政部对消费税征收范围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扩大奢侈品的征税范围,如对购买超豪华住宅,高档家具等开征特别消费税。应合理界定奢侈品的定义,既不能挫伤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又要有效的调节高收入者的消费。

【参考文献】

[1] 贾康:论居民收入分配中政府维护公正、兼顾均平的分类调节[J].地方财政研究,2007.[2] 周彩亚:影响中国目前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因素分析与税收政策选择[J].新西部,2007

(11).[3] 马佳、赵桂芝:提高税收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调控效应的对策[J].辽宁经济统计,2008

(3).[4] 罗贤栋: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8(3).[5] 巫颐凯、靖平、龚长林: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完善与税收政策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4).2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基尼系数 收入分配 财税政策-

财税优惠政策经济发展论文 篇6

一、财政财税优惠政策的意义

当前,我区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促进我区产业化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政府财税优惠政策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保证。政府财税优惠政策制度是政府为了扶持、促优、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或政府择优支持符合政府产业导向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政策措施,激励市场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本地经济或其它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一、二、三产业的政府财税优惠政策中看不出第三产业在政策上的优越性。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目标是“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力争用3—5年时间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该给予第三产业相对于一、二产业在财税优惠政策上更多的优惠。

2、奖励政策主要从投资规模及上缴税收两个方面来考虑,这样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有可能也会进入到奖励政策中来。这偏离了我们奖励政策的初衷,无法达到“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目的。

3、奖励政策繁多,但政府却无具体实施审核奖励的综合协调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致使同类项目的奖励增多,导致个别有不良行为的企业获得了奖励,未达到奖励应有的激励作用。对获得了奖励的个别有不良行为的企业,缺乏相关的处罚条例。

4、申报程序不符合文件规定操作程序。政府只管奖励,对企业所获得奖励后期所产生的效益和效果关注不够。缺乏对奖励资金的使用情况的监管。

5、财税优惠政策上存在认识偏差,实施细则的不完善等。可能引发奖励争议。如“新办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或上缴税收(指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下同)区级实得部分50万元以上的一般性服务业企业,自开业之日起五年内,由区财政以其上缴税收区级实得部分为依据,按80%、70%、60%、50%、40%的比例,逐年安排资金予以扶持。”资金的安排是一次性给予,还是分阶段给予?还有就是对“一般性服务业企业”的界定问题。因为对“一般性服务业企业”及“现代服务业企业”财税优惠政策上是不一样的。

6、大型企业或优势企业得到优惠政策和奖励多,小型企业得到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建议

(一)建议对文件中部分条款进行修改。

1、对《第二产业政策》第八条之规定

建议对工业企业年纳税额(指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三税”的地方实得部分)减去当年财政扶持款项后比上年度(基数认定)增长XX万元的工业纳税大户,按……奖励:对第九条之规定:这条对首次奖励可行,但建议次年就应该以销售收入的增幅、纳税纳额的增幅来奖励了。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对第十一条建议界定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的方式(司法认定的除外);且建议对获得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一种或两种的均奖励一次,且就高不就低,今年获市级、明年获省、国家级的,奖励只补差额。

2、对《第一产业政策》第十四条修改与上第十一条相同

(二)改革奖励审批程序和项目申报程序

1、设立区政府发展办或奖励办

专司各种对企业单位的奖励和发展资金管理监督。其职责:奖励资金的审核、政府支持性资金的审核、上报争取项目资金的审核以及政府性奖励资金的使用监管及绩效的分析等。

2、严格申报审批程序。凡符合奖励条件的企业(单位),填写申请表,并附相关资料、依据,交由主管部门(或牵头单位)按规定条件进行初审,经区政府奖励办公室进行复审,并征求相关部门(环保、国土、税务、建设等相关部门,核实企业是否存在违法乱纪违规行为而被处罚,企业法人、高管或企业本身是否被追究刑事责任等)意见后报政府领导审批。

3、建立政府奖励或项目申报筛选公示机制。接受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4、对财政给予的无偿扶持发展资金或补贴补助资金等,根据政府产业导向,严格筛选、引入企业竞争机制,经过公开公平竞争产生出扶持企业,并严格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专款专用。杜绝专项资金的跑、冒、漏。

5必须规定奖励资金的用途,奖励资金只能用于再投资再生产。对没有遵守奖励资金的用途规定的企业,奖励资金应予退返。

(三)建立退返机制。对企业来之初享受了政府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支持的,但企业未满规定年限就退出经营项目或改变经营项目的,应将享受的财政补贴退返政府。防止套取财政资金。

(四)建立奖励资金使用的评价机制。对使用奖励资金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促使奖励资金使用的良性循环。

四、建立企业在享受政府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奖励后绩效监督评价机制必要性

中小企业金融财税政策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融资,税收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都占较大比重。中小企业不仅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巨大作用, 而且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动, 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

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 但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的深化, 在与大企业的激烈竞争中, 中小企业却暴露出明显的弱势。由于遭遇了原材料成本上升、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人民币升值和从紧货币政策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中小企业目前正面临困难。据官方统计数据, 2008年上半年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 但融资难却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先天性问题。在各种融资方式中, 银行信贷是重要的资金来源, 由于中小企业有天生的劣势, 即一方面, 中小企业尽管有些资产总额较大, 但负债率高, 因此企业拥有处置权利的自有资产少;另一方面, 企业拥有的资产往往不符合银行对变现能力、保值能力的偏好, 抵押率不高, 所以, 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 通常不愿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融资难已成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减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税收负担, 中央财政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按照2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征收, 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以及近期提高纺织业等企业的出口退税税率。尽管如此, 仍有不少企业感到税负较重, 而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的贡献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府应该施展组合拳:财政、金融协同政策才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解决途径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成分之一,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 但融资难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年来, 能源、粮食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 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成本支出, 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资金越发困难。尤其是目前, 我国经济出现下滑的势头,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就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融资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完成的:一是直接融资, 即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企业股票上市等形式;二是间接融资, 即主要通过银行贷款;三是民间借贷, 民间融资活动的主要形式为企业向个人借贷;四是政府设立基金直接扶植。融资难已成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1. 我国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银行和证券市场。

在国际上, 很多国家和地区, 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和证券市场。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 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 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 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 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 影响创业投资的退出, 中小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我国还没有专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银行。

2. 银行信贷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以后, 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 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 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 而且近两年来, 银行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同时, 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 在商业银行尚未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前提下, 这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3. 民间融资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

中小企业缺乏自有资金, 为求得发展, 这类企业往往只能从非正式金融活动中寻求资金。主要渠道就是民间借贷, 民间融资活动的主要形式为企业向个人借贷。但民间借贷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直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

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必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现阶段, 应采取积极措施,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1.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由于在现阶段, 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来自银行的贷款, 因此,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未建立是造成融资难的原因之一。中小企业自身应提高其信用度, 构建融资信誉。中小企业为取得融资信誉, 必须比一些大中企业多付出成本, 即可称为信誉成本, 为取得银行的金融支持而做好自身的努力。

2.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运用必要的政策扶持, 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 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目前, 我国的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还比较单一, 几乎都是由政策出资建立的, 担保机构也是官方或半官方的。今后, 随着改革的深化, 担保基金应当逐步扩大到由民间筹集;担保机构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3. 解决间接融资问题的关键是银行。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程序复杂, 手续繁琐, 贷款门槛高, 与中小企业贷款“短、小、急、频、快”的特点相矛盾。在现行金融体系中, 多数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 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 服务范围、服务品种难以满足中小企业需要。中小企业数量多, 资产规模小, 信用水平低或尚未建立起信用、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需求数量少但频率高等问题, 银行部门不敢轻易放款, 贷款条件也相当严格。因此, 金融机构要及时整合现有资源, 针对中小企业资金运作的特点, 建立有别于其他法人客户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处理流程, 简化业务处理流程, 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 合理简化审批程序, 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各商业银行要积极为中小企业 (包括国有中小企业、城镇集中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 提供贷款服务, 各家商业银行要设立小型企业信贷部;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要把主要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各种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单位的发展。

4. 建立支持高新科技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

国家对高新科技发展十分重视, 并逐步扩大此项基金。加之对高新科技企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将会更快地促进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

5. 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资金市场, 适时推出创业板。

在金融政策上,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应享受一系列政策优惠。对中小企业创业和创新的小额贷款, 政府应提供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并逐步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 为中小企业提供比较宽松的融资环境。

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措施

中小企业行业种类繁杂, 行业门类齐全、所有制形式多样化, 投资规模小, 资金人员少, 竞争力、抗风险度差, 个别企业的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为了企业或个人的利益, 往往重经营、重效益, 忽视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 忽视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研究和运用。

为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中央财政将加大支持力度, 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种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补贴, 即财政贴息的方式, 另外一种是通过政府投资公司直接投资中小企业。

近年来, 财政部先后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平台式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等六项专项资金,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为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减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税收负担。中央财政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

中央政府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施展组合拳, 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措施, 逐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中央财政自2006年起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 安排专门支出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开展, 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财政部相关统计显示, 2006—2007年, 中央财政共安排2.38亿元, 支持了266家担保机构。2006年开展的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总额约700亿元, 占全国担保机构担保业务总额的22%。2007年, 中央财政安排1.88亿元支持的188家担保机构, 约占全国担保机构总户数的5%。

2008年, 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此外, 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 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 3年内免征营业税。

财税政策对担保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增强了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有效地激励了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的积极性, 促进了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同时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度, 扩大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 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府在财税政策上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非常及时的。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有一些减免税优惠政策, 如企业所得税政策、福利企业政策、乡镇企业政策、新办企业政策、技术企业政策、贫困地区政策、鼓励综合利用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促进再就业的政策。这些优惠政策虽然不都是专为中小企业制定的, 但受益的基本上是中小企业。这些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 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比较零散, 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税收政策在实际上还存在对中小企业不公平的问题。

四、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的不足

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远非自身努力所能解决, 任凭市场的自发调节只能使中小企业的劣势地位更加不利。鉴于中小企业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以及在就业、创新和结构转换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亟需建立和健全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尤其是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事关重大,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不足, 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倾斜不够, 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主要表现在:

1. 税收优惠的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有按所有制性质和经济性质制定的, 也有按地区制定的, 还有按产业导向制定的, 但没有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殊性考虑, 对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地位缺乏应有的重视。

2. 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层次不高, 稳定性差且内容零散。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都是在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制订的, 立法层次不高, 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的政策, 在各种税的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里的规定都不是很多, 且很少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更多的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以通知、规定等形式随时下达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差。

3. 中小企业的负担偏重。

中小企业大都被划为小规模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相对于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而言, 其税负仍偏高,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就企业所得税而言, 由于中小企业税前扣除项目少和经济效益低, 根据量能负担的原则, 更显得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重。而且外资企业和内资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型企业明显存在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过少, 费用列支标准过严, 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规定过死等问题。在税收征管方面, 有些基层税务部门往往对中小企业不管是否设置账簿, 不管其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健全, 都采用“核定征收”, 人为扩大“核定征收”的范围。在正常的税收负担之外, 中小企业的“费负”过重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地方财政在难以收支平衡的情况下, 把收费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 这无疑增添了企业发展的困难。

4. 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税收优惠的主要形式是减免税和优惠税率, 其他形式较少。实行的基本上是直接优惠, 间接优惠较少。同时, 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力度也有限。

五、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研究

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确保财政收支稳定、实现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决定中小企业的发展理应成为政府支持的重点。但中小企业仅靠自身努力是不够的, 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对中小企业加以政策扶持以促进其发展, 而其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是税收政策。因此,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对中小企业给予税收上的减免优惠是世界各国扶持和保护其发展的通常做法。我国目前虽然有一些对中小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 但扶持力度不足, 范围较窄, 也不够规范化和系统化。因此, 建立我国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体系乃是当务之急, 我国当前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应做以下改革和完善:

第一, 继续完善中小企业保护法规、政策制度。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与大企业相比的弱者地位需要国家的保护和扶植。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为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务院决定自09年1月1日在我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核心是在企业计算应缴增值税时, 允许扣除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增值税条例主要作了五个方面的修订:一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二是为堵塞因转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 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所含的进项税额, 不得予以抵扣;三是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由6%降为3%;四是补充了有关农产品和运输费用扣除率、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资格认定等规定, 取消了已不再执行的对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设备的免税规定;五是为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 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经测算, 2009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 233亿元。中小企业也要抓住增值税转型这个时机, 提高设备技术含量, 提升产品档次。

第二, 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 加强所得税征管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于2008年1月1日同步实施, 这标志着我国税制的进一步完善, 为各类企业创造了新形势下公平竞争的税收法制环境。两税合并之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税负从33%降到了25%。2008年是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第一年,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据, 2007年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两税合计96 749 359万元, 2008年前3季度合并后的企业所得税收入为102 731 232万元。但由于企业所得税实施汇算预缴, 税负下降的好处要到2009年二季度初才能显示出来。

从减轻企业负担的角度来看, 应改为由一个税务部门统一征管, 避免国地税交叉管理造成职责不清、征管不统一、税负不公平、漏征漏管现象。着力解决征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要切实制定简捷高效的办税程序, 公开办税规程, 实行所得税专业化管理, 严格做好按季申报、按季征收等日常性征管工作, 把日常管理和汇算清缴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人员精干、管理科学、效益明显的目的。尽快开发、推出所得税新型征管软件, 使管理人员尽快从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 以减轻征管力量不足的压力。充分发挥纳税评估作用。

第三, 要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给予特殊的税收扶持, 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如对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允许实行加速折旧和特别折旧办法。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对极富创新精神而又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无疑能极大地激发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政府应从政策上予以引导, 为中小企业, 尤其是高新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税收环境。对于特别小的企业的科技投入, 给予更深层次的优惠措施。此外, 对于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经费方面的支出, 引进科技人才方面的支出也可适当给予税收优惠。

对急需发展和需要扶持的产业、行业的中小企业给予特殊的鼓励和照顾。这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例如, 通过对科技、教育、社会福利、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 降低其税收负担, 可以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这类领域, 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四, 加强国、地税间的协作, 建立税收信息传递制度。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交叉和不统一问题, 国税和地税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共同研究所得税征管范围界定、政策执行及税基管理等问题, 以沟通配合, 交流有关情况, 及时解决存在的分歧。对按规定划分的征管范围, 国税局、地税局不得争抢或推诿, 要按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 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既要防止出现漏征漏管户, 也要防止出现国税局、地税局两家重征重管, 给纳税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国、地两家要讲团结、讲大局, 本着既坚持原则, 又注意沟通协商的精神,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解决, 沟通协商不一致的, 要向上级税务机关请示。同时, 在执行所得税政策上, 国税局、地税局要多通气、多协调, 尽量取得一致意见。一是国税、地税在计算机未联网的情况下, 要相互及时传递有关征管、稽查、会计等相关资料, 作为双方征管税收的依据和参考。二是地税与工商部门要及时沟通联系, 互通情况, 按月交流新登记企业信息, 以把好所得税征管范围的源头关。

第五, 要加强税收管理, 增强服务功能。要改变按企业性质和规模分别征管的做法, 实行统一管理, 尤其是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上, 税法把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据有关部门测算, 许多地区的一般纳税人税负小于小规模纳税人, 这就大大加剧了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在税负上的不公平, 剥夺、压缩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只要企业会计制度健全, 可准确核算增值税纳税额, 均应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为了加强税收管理, 利用我国现有的税务代理机构及税务代理人员, 帮助中小企业建账建制, 加强财务和会计核算管理, 实施财务、会计、税法培训, 同时协助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宣传和税收监督工作。这些必将大大推进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小企业建账建制、查账征收这一举措的进程。我国税收的征收方式基本上为核定征收和查账征收两种。对此, 应严格按照标准, 严控核定征收范围, 严禁随意扩大, 人为约定。实行核定征收, 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 特别要注意根据各个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 实事求是, 公平客观, 科学地核定应纳税额, 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权益。

第六, 注重税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及办税场所, 加强对企业的入门税法宣传, 特别是《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的宣教工作, 重点抓好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违纪违章、信息化建设等六个工作环节上的宣传, 做到纳税人经营之处, 也就是税法宣传之地。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辅导, 首先, 注重税前辅导, 对新办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和办税人员以授课的形式进行培训, 以提高申报纳税的准期率、正确率、入库率;其次, 做好事中辅导, 平时要及时把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传达下去, 以便企业掌握。对个别企业要采取上门辅导等方式, 使其提高业务水平, 避免由于政策理解偏差造成少缴或多缴税现象的发生;再次, 完善事后辅导, 纳税评估、稽查人员要利用评估、查账的机会, 对纳税人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 帮助其健全会计核算, 督促其调整账户, 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 加大纳税等级评定力度, 大力营造诚信纳税光荣的氛围。

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 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一, 需要在税收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 促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一个国家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 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 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的重大问题,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 必须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采取有效措施, 拓宽融资渠道, 解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 减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税收负担, 大力营造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空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进而推动技术进步, 开展专业化协作, 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李艳, 李海涛.如何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J].现代企业, 2007, (4) .

[2]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丽霞.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4]杨杨, 杜剑.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 2005, (14) .

[5]梁星.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税收政策与税收征管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 2007, (71) .

[6]安体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12) .

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探讨 篇8

关键词: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财税政策

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走势低迷,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起点,对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何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的比重,已成为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普遍较低

2007年以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涨。增长率也持续上升。2008年,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增加,但同比增长率去明显降低,如图1、图2所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下降了3.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1.5%。

(二)居民预期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储蓄存款增加

居民就业机会下降增加了收入的不稳定性,同时医疗、教育等方面支出的增加对消费水平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城市,即便是国有企业、政府公务员等正规就业者。由于经济形势不稳、政策变动频繁等现象的客观存在,普遍对未来收入的稳定性产生了怀疑。在农村,农民长期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并且缺乏权利意识和争取权利的渠道,因此,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也受到限制。人们预期的持久收人远低于实际收入,使得人们的预期支出的增长远高于预期收入的增长,因而,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意识,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

(三)公共服务滞后,居民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过重,过大的压力严重挤压了居民对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同时,由于社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就业的不充分使得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大大抑制了即期消费需求的增长。

二、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

(一)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我国的消费水平低归根结底是因为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足。农民是我国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据统计局的研究显示,最低收入的群体消费倾向是99%以上。所以我国消费低的问题不是消费的问题,而是收入结构的问题。

1、适当提高居民的保障性收入。根据民政部的统计,2007年12月,我国36个中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高地区的标准为361元,最低地区的标准为156元,北京市2008年的标准为390元;我国农村贫困农民的低保金截至2007年第3季度末为30元。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当前的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相比,明显偏低。要提高对贫困人口的救济标准,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防止两极分化进一步扩大。

2、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有9亿多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但是现在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当低,纯收入约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整个国家提高收入的最重要的方面。首先,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提供保障;其次,为农民增收提供政策保证,继续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再次,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科技,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

3、提高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最好途径就是增加就业机会。近年来,我国GDP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的13.8%下降到2006年的11.5%。增加就业要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引导,如进一步完善并贯彻落实好就业、再就业政策,适当的税费减免政策,小额信贷优惠等各项政策措施,并且全面加强政府在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尽早实现充分就业。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但还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覆盖范围偏窄、转移接续难等问题,因此,应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逐步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政府应加大力度继续控制物价上涨的幅度,尤其是要控制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房价、医疗费、学费、油价以及农资价格的涨幅。只有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才能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进一步促进消费。

(三)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

上一篇:月字开头的四字成语下一篇:四年级读《伊索寓言》有感500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