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政策(精选8篇)

经济政策 篇1

经济政策能否同科技进步一样,在经济增长模型中作为一个参数?如果可以,这个参数能有多大的作用?也就是说,经济政策能够“制造”出多少或多长时间的经济繁荣?詹姆斯・托宾所著《通向繁荣的政策―――凯恩斯主义论文集》中文版,包含了托宾先生里撰写的43篇以政策为导向的论文,体现了他的经济理论思想和政策主张,值得一读,它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宏观经济政策常常是大众传播媒介议论的中心。首先,所谓“宏观”,其实可能“微”到每个人,比如,收入政策,财政政策都可能导致“我的钱有多少要以税收的形式回归政府”;其次,制订政策者往往是权力者,而“权力总是吸引着忠告和批评”,这也恰恰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魅力。凯恩斯主义宏观政策常常引起热烈的争议,不仅因为经济复苏带给它的荣誉,也因为繁荣后的萧条带来的困惑。但是,无论如何,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政策是值得研究的。

关于凯恩斯宏观政策的基本原则,托宾先生概括为:第一原则就是明确地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去实现实际经济目标,特别是充分就业和国民总产出的实际增长;第二个原则,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是能动的,它能够对实际观察到的经济状况以及不同政策选择下发展道路的设计作出灵活的反应;第三个原则,凯恩斯主义希望确定协调一致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第四,凯恩斯主义者并没有乐观地认为,需求管理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市场,就足以实现名义和实际的双重目标,即同时获得充分就业和价格或通货膨胀的稳定。托宾先生希望并预期,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会出现新的理智的综合,以取代引起不和的争论和混乱的辩驳。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将在争论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经济政策在时间选择上是有“幸运”因素的。某种经济政策是否会对经济运行发生效果,时间或曰“机遇”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某种经济政策会成为“幸运儿”,严格地讲,应该是一组政策选择。政策选择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国际经济环境,主要经济强国的政策制约,经济波动周期,经济政策本身的时效和惯性,乃至选择或者挑选一种政策组合的能力,等等。而这些,往往会凝集在某一个时点上,这就是政策的时间选择。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确“制造”过繁荣,而幸运的是,它的时间选择。

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我胡乱设想,在经济政策系列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果国民经济是心脏,那么,财政―货币政策就是动脉,是两条并列的动脉。托宾先生发问:是否有可能依靠不同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来维持总需求呢?财政刺激是否更确实属于货币刺激的一个有效替代品?他认为,在保持需求刺激或约束的总剂量不变的同时,用货币政策取代财政政策,或者反之,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改变政策组合,是一件微妙的和不确定的事情。我想,这也是无论你如何计算或精心选择一种政策组合,它总会有遗憾的原因。

经济政策 篇2

一、来源及含义

(一)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 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 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 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 (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 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 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 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 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 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 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 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 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 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 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 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 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 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 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 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 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 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 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 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 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 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 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

[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4]、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5]、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 2004.

[6]、陈建国.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J].江西社会科学, 2000 (7) .

经济政策 篇3

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前景

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人类现在面临着一场革命,当然,这种革命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我们关心国际格局其实关注的是主要国家、主要经济体之间在面临利益和权益的博弈时候,达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现就是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影响一个国家确定国际规则或国际制度的因素第一个就是经济实力,第二个就是货币的力量,第三个是价值理念,又叫软实力,这是一个国家很重要的支撑力量。现在世界经济发生的变化,主要是物质、实体经济的变化。

那么未来世界的趋势是什么呢?原来的全球化是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上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将来可能是一种规则基础上的全球化,要重新定全球化的规则。再平衡问题也是国际间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从格局来讲,全球经济在实体上变化的速率、方向上可能会有一些调整。对于中国来说,挑战会越来越多。整体实力上升的速度可能要有一些变化。当然,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未来的国际格局将取决于国际规则,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这样一些国家。

世界经济下一轮危机在哪里?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当前世界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危机是在欧洲,但是未来世界更大的危机在美国。美国和欧洲之间会有一场重大的调整,这是第一。第二,欧洲的问题已经充分暴露,而美国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充分暴露。第三个层次就是政治经济的协调,欧洲的改革要比美国来的容易,欧洲的情况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是国与国之间的二元经济。这个矛盾相对而言,可以通过紧闭的方式,通过违约的方式来解决。但美国的情况非常严重,美国的国内经济出现了二元经济。由于美国社会产生了二元经济,因此,必然反映在政治上也是二元的,这个二元经济在全球化的冲击下,矛盾将被激化。

经过三四年的调整,不超过5年,欧洲能够走出泥潭,美国还要拖。一旦这个格局形成的话,美国大量的资金会从境内流向欧洲,流向中国,流向其它国家,这个时候美国的实际利率就必须提高,美国的汇率势必贬值,这两件事是同步的,这个时候整个国际格局会产生迅速的变化,整个的危机会演变成一个货币的危机。这场危机最开始是资产负债表危机,目前是表现为国家财政的危机,下一步,可能5—8年之后,就是一个货币的危机,而我们中国不可避免的会卷入进去,因为中国金融市场一定会成为投资者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欧债危机的下一步演进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马骏(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欧洲的危机已经从开始的第一阶段演进到现在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债务本身,第二阶段就是银行开始出现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银行体系本身的风险导致实体经济的一个危机。银行不能向银行、银行也不能向其它经济体提供流动性,导致流动性萎缩,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就会大幅下跌,造成经济的深入的衰退,这些都是具体的可能发生危机的表现形式。应该考虑大规模的对银行进行注资,甚至国有化。另外,做好剥离金融机构不良金融资产的可能,而且在危机国家中,不能有国家来保障,那是无意义的。需要新的更高的机制来保障,一旦出现这种危机的情况,必须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先恢复。

随着危机的深化,一些大国或者相对健康的国家,他们救助弱国的意愿在下降,中国也要做相应的预案和准备,要及时把握一些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机会。在中国,我们对欧美经济二次探底的估计不足,对国外的情况过于乐观。美国和欧洲有很大的联动性,欧洲如果陷入深度衰退的话,美国不可避免要显著的衰退。如果全球出现深度衰退,中国要不要搞另外一个刺激计划,如果深度衰退,我们不得不搞经济刺激,没有选择,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力度,下一轮刺激要更多注重财政政策,防止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最容易导致通胀,我们要更加合理地运用这些财政投资。

欧洲经济问题,主要是欧洲主权债务问题

汪涛(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其实欧债危机是目前的危机,应该说是迫在眉睫的一个危机。就拿欧债危机和美国打一个比方的话,如果说美国是得了癌症无可救药的话,欧债危机就是得了心脏病大出血,那么你说哪个更紧急哪个更严重。所以我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欧债危机可能是更值得关注的。那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因何而起?首先,在欧洲金融危机以前,一些国家出现了信贷的高速扩张和房地产泡沫。另外一个就是财政政策缺乏进度,这也是很多国家出现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改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社会的政治成分,它已经不可能承受了。还有一种就是财政紧缩加经济增长,一方面保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其他一些结构改革刺激经济增长。还有最后一种就是违约和重组。

欧洲的政治家们虽然现在往前走非常的不情愿,对各国来说都是不情愿,但往后走又没有可能,往后走的风险可能更大一些,成本更加巨大。往前走可能方案各有不同,在目前的阶段要稳住市场信心,稳住市场信心需要一揽子计划,可能包括欧洲央行扩大购买主权债务的量,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有两点,第一,要容许弱国债务重组,只不过是要有序的重组;第二,欧洲实现某种程度的一体化,赢得改革的时间,为长期解决欧债问题打下一个重要基础。

如何看待美国经济的问题与影响

黄海洲(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美国现在得了癌症,欧洲得了心脏病,美国要治病,有一味药方叫人血馒头。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博弈的问题,如果欧洲栽进去了,美国可以先拔出来,可以踩着盟友的尸体爬起来,所以,吃人血馒头可以拯救美国经济。实际上美国国债问题由来已久,其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要靠增长,然后再靠通胀,是因为增长问题包含了货币等问题,再有,如果能化解的话还要靠软实力的增长,靠GDP的增长来解决。治本是靠增长,治标是靠通胀。通胀是广义上的通胀,第一是物价的增长,第二是资产价格的通胀,还有货币贬值等。当然还有结构上的调整,引入金融机制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规则的问题。

美国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美国问题是世界最大的问题,美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所以要把美国问题

讲清楚一定要结合欧洲问题。全球大平衡大势所趋,任重道远,洗牌继续,赢者先活。美国得了癌症,但美国可能先活过来。美国的国债不会发生改变,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目前难以动摇。第一点,欧洲银行的钱要存在欧洲央行里面。第二点,如果欧洲出问题,可以买美国的国债,欧洲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是很严重,是轻度衰退,反而会对美国经济有好处。接下来,美国在未来几年内经济会有低速增长,五年或六年后美国经济会恢复到一个常态。

俄罗斯经济现状与前景

程伟(辽宁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俄罗斯的经济现状,概括为两句话,经济上是严峻的,但政府是可以控制的,老百姓是可以理解的。第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投资,过去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内需和外贸因素,这和中国不一样。俄罗斯今后的外贸拉动肯定进一步降低,内需也将降低,为什么呢?因为俄罗斯有钱人特别多,而有钱人更多是买外国人的商品和有价债券。逼到最后一条路上就是外资,俄罗斯现在把重点瞄向了欧洲,瞄向了欧盟,特别是在欧盟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双方有合作的空间,能不能实现就成为了另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通胀问题,通胀率虽有降低,但与他国相比仍然很不好,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振兴企业经济是很困难的。

道路虽然非常不平坦,但俄罗斯前景不悲观,简单说两条,第一条国际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俄罗斯发展非常有利,美俄关系、欧俄关系、中俄关系都是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外部制约对俄罗斯明显改善。第二条是国内,经过了大起大落的20年,现在真的往前走,再加上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使国内的阻力小,基本达成共识,这都是有利的条件。未来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当中,俄罗斯不容忽视,大趋势上看还有可能是提升的态势,这一点不能低估:俄罗斯原来的计划经济可能进入新的第二次转型,第一轮的转型是由计划转向市场,下一步的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

当前国际背景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在世界经济的复苏处于停顿状态、美国和欧洲的债务危机严重、商品价格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资产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呢?第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对于未来一段时间,与出口相连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这种可能性,我们要有高度的警惕性。第二,中国面临遭受资本损失的最大威胁,由于美元贬值,由于美国的国债出了问题,它的风险度大大提高,这两个原因都会使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遭受严重的损失,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而且是新的挑战。第三,我们当前主要任务是反对通货膨胀。事实上,中国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是长期的,是严峻的。

美元的下跌会对中国造成这么一种冲击,就是价格重估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这个问题,原来我是非常主张人民币升值的,中央银行不干预让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算了,现在我有点担心,如果这么做的话,如果这种价格重估发生,对中国的冲击可能也是很大的。所以现在中国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有一系列的非常明确的政策,中国的宏观经济目标保增长没问题,物价稳定没问题,我觉得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我们的储备资产的保留,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是非常艰难的。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中国角色

潘英丽(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已经具有了核心地位。为什么呢?一个是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同时又没有办法约束它,那么这一体系就存在崩溃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慢性危机,中国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是改革的最大的推动力量。如果连最大的受害者,你都不想推动,或者不想去挑这个头,那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最终是不会搞出来的。从目前政治格局来看,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挑头作用是不可推卸的。

经济政策 篇4

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办,辽宁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十次代表大会暨“国际经济新变化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理论研讨会于2011年9月17-18日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隆重举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主持开幕式。辽宁大学常务副校长黄泰岩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九届会长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科研局局长晋保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佟志武分别致辞。

晋保平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是我院主管的107个全国性学会中办得非常优秀的一个学会。一个优秀的学术团体,应该学术领先,始终引领本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并且代表本学科最高的研究水平,赢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尊重;应该团结凝聚全国的学术同行,并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大家有条件能够深入地进行学术交流,能够推出既有理论贡献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成果和政策建议;应该尊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为年轻一代提供最好的学术环境和展示平台,使我们的学术事业后继有人。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张东刚副司长在致辞中正式地发布: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已被教育部列为中国高校部级的优秀成果奖,这种认定首先是对浦山先生的怀念和敬仰,同时也对我们中国的广大研究工作者的尊重和鼓励。他说,世经学会是国内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学会,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他期待学者们能在以学术的贡献为党和政府的服务发挥更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技术贡献,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概括出理论,形成有说服力、影响力、感召力,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向世界发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不断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会主题发言中,围绕“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前景”、“世界经济下一轮危机在哪里?”、“欧洲债务危机的下一步演进和对中国的影响”、“当前国际背景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日本灾后经济与中日经济互动的新内涵”、“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等主题,9名国内杰出学者和业界精英做了报告,在评论和讨论中碰撞出极富冲击力和启发性的思想和观点。

一、关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前景 1.“格局性变化”与“静悄悄的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认为,当今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转型变化期,通过观察历史可以看到,真正的革命都是静悄悄的发生的。正如工业革命一样,深处工业革命时代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就是影响人类生活、影响人类进程的革命时期,而当今的世界正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处于“静悄悄的革命”进程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研究员认为,世界经济格局是基础性问题,也是指标问题,这场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在全球化和各国的发展中,虽然没有炮火和硝烟,但世界格局在二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内在的革命就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过去的几场危机和这种变化是有关的,“静悄悄的革命”的提法值得深思。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李稻葵教授认为“静悄悄的革命”不仅是对客观的、正在进行中的、到目前为止的国际形势演变的一个描述,也是中国人自己的主观愿望。同时他认为,尽管主观上讲中国人不希望有剧烈的、轰轰烈烈的革命,并且从应对革命的准备上,我们在人才储备、思想准备和政策准备等方面是不足的,但是,客观现实可能会背离我们的主观愿望,世界的格局可能会以某种比较激烈的方式在未来演变。

2.世界经济格局的确定取决于未来国际规则的确定

张宇燕认为世界经济格局中,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各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及其背后蕴藏的利益关系。世界格局的主要体现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国之间在面临利益和博弈时达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现是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我们关注国际或国际制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体系或制度是非中性的。一个国家对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的影响力主要由经济实力、货币的力量和价值理论(软实力)三方面因素决定。各国博弈,讨价还价的焦点主要就在于未来国际规则的确定。未来十年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至关重要。中国和许多新兴经济体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确定因素对世界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张幼文认为认识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变化趋势,关键是理清四个不确定因素:第一,导致这场危机的世界经济不平衡走向何方;第二个,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后,什么国家可以引导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会对世界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世界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第四,世界从产品合作体系到要素合作体系这样一种转型会走到什么地步,会怎样进行发展。

4.世界经济格局是否会出现大变动?

与会的很多专家认为当前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形势严峻,但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顾问杜厚文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无论是军事方面、经济方面、金融方面、科技方面看,美国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个基本格局不会变化,欧洲的情况也没有大家所想的那样严重。杜厚文对美国和欧洲依然充满信心,他认为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就谈到了美国经济衰落的问题,但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都不会垮下去。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演进与前景 1.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首要原因是信贷的扩张、房地产泡沫及由此产生的银行风险控制问题。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危机之前都存在信贷扩张状况。信贷扩张可能与欧元区的成立有一定的关联,加入欧元区后,处于边缘国家的风险溢价大幅下跌,其借贷成本降低,由此助涨了信贷的扩张,在爱尔兰、西班牙、英国都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第二个原因是财政政策缺乏监督。欧元区成立后,很多国家的财政赤字率超过了马约要求的3%以下的规定。希腊、葡萄牙赤字率长期高度超过规定,但是市场却忽视了这一点,仍然以低利率向其提供任资金。第三,金融危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导火索,金融危机使欧洲央行损失惨重,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银行坏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出现的大量的坏账转嫁到银行,最后银行又转嫁到政府,政府为金融危机买单。但是同时经济下滑的时候政府税收收入下降,支出方面却存在刚性。此外,欧元区自身的缺陷也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欧元区是一个货币联盟,但它并不是一个财政联盟,欧元区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更主要的是它缺乏经济政策的协调,各国财政界都比较松散,而危机爆发后,这种制度缺陷使得各国缺乏统一的政策来应对。

2.欧洲债务危机下一步的演进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欧债危机还要继续恶化,甚至严重恶化。欧洲的危机已经从开始的第一阶段演进到现在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债务本身的问题,私人投资者认为一些国家比如希腊的债务会违约,推高其收益率,这些国家政府要支付的利息会增加,导致在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原来是一个可持续的财政状况,也会被市场推成一个不可持续的情况,这是财政或者债务危机的第一个阶段。现在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银行开始出现问题,最近的数据表明银行间的违约风险比正常情况下提高了八倍。因为银行持有这些大量危机国家的债券,银行的减持会导致企业的资产违约风险增加,银行与银行之间开始出现非常不信任的状态,银行的流动性的出现紧缩。随着危机的深化,大国或者相对健康的国家救助弱国的意愿在下降,债务危机本身也是一个迅速扩大的过程,和以前相比扩大了十倍,救助的人均成本大幅度提高,导致救助的可行性下降。一些比较乐观的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大国肯定要救小国,当时就说希腊不会违约因为许多大国持有希腊的债券,如果他一旦违约的话,大国的银行都不行了,为保护自己一定要保护他,这个观点在五六个月以前还基本成立,因为当时要救的只有

一、两个国家,救助成本的上升导致救助可行性的下降。

3.欧元区是否会瓦解?

汪涛认为,不论是弱国还是强国,离开欧元区的代价很大。弱国如希腊退出欧元区的代价是巨大的,首先是主权债务是违约,退出以后其本币就会贬值,而希腊的债务又是以欧元计价的,其债务成本是非常高的,只能违约,违约后,没有欧元区的保障,希腊没办法再借到钱,国家违约后企业要违约,银行体系会崩溃,国际贸易会崩溃,而本币贬值对希腊没有太大的好处,预计希腊退出欧元区的话那么它第一年的成本就会达到GDP的40%到50%,之后还会有每年巨大的成本。德国这样一个强国,如果退出欧元区,可能有些企业也会出现违约,其银行体系可能需要注资,如果德国退出的话,今年的成本大概相当于GDP的20%到25%,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德国把希腊、爱尔兰等国全部拯救下来,成本要比前面的20%到25%小,这只是经济成本,政治成本是更难以计算的。欧洲一体化带来的软实力要下降的,历史上每一个现代法定货币的瓦解带来某种军政、独裁或内乱,所以欧元区虽然出现诸多问题,但往后走的风险可能更大一些,成本会更加巨大。

4.欧洲债务危机的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教授认为,欧洲是否能解决当前问题?简单来说只要看四个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基本赤字增长速度、利息的支付问题、通货膨胀率。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欧洲很难降低财政赤字,因为这会引发政治问题,利息支付取决于外国人是否能买欧洲的债券或欧洲央行能不能把利率降下来。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国内各阶级博弈解决财富问题,减少赤字,第二个是还有很多傻瓜去买欧洲的债券,如果大家不买欧洲就会有问题。

李稻葵认为欧洲短期内很难避免个别国家的违约,从目前来看,尽管欧洲各国的结构性的基本财政赤字并不太严重,但是国际社会,投资界,金融界,资本市场对欧洲是非常担忧的,资本市场从长期看是非理性,资本市场对欧洲的分析本质上是错的,较高的风险溢水,使希腊等国举债成本很高,短期内这些国家进一步财政紧缩是非常困难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违约,违约之后把大量溢水包袱给甩掉,同时通过违约将这些国家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将欧洲国家的财政进一步缩减,财政支出中55%是用于福利开支,其削减的空间非常大,所以欧洲个别国家如希腊可能出现违约,违约之后,那么这些国家不得不进行内部的改革,削减福利开支,通过削减福利开支的方法降低实际工资,降低单位劳动成本,跟上德国人的步伐。违约之后,德法的金融机构会马上出现问题,会带来新的一轮金融动荡。汪涛认为欧洲目前的阶段要通过一揽子计划稳住市场信心,包括欧洲央行扩大购买主权债务的数量,要容许弱国债务有序的重组,欧洲实现某种程度的一体化,弱国要在宪法或财政的可持续性逐步减少赤字,而强国应有一定的财政转移,当然弱国要出让一部分财政主权,赢得改革的时间,为长期解决欧债问题打下基础。

三、欧洲与美国的经济问题:孰重孰轻?

一方面是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欧洲债务危机,一方面是对全球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的美国经济问题,两者的轻重缓急及发展趋势的比较起了与会学者的热议。

这一问题首先由李稻葵教授的发言引出。李稻葵认为当前世界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危机是在欧洲,但是未来世界重大的危机可能来自于美国。欧债危机调整相对较快,可以在三、五年之内能够解决,但是美国问题却是很难在几年内解决。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从基本面上来看,欧洲的情况比美国要好很多。第二,从问题的表现看,欧洲的问题已经充分暴露,而美国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充分暴露。第三,从政治经济协调角度看,欧洲的改革要比美国更容易。因此美国的情况可能更难解决。欧洲危机和美国问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力不同。欧洲危机不一定是一个格局性的变化,欧洲欧元的设计本身就有矛盾,会反复出现,这本身是一个调整的过程,而美国出现的二元经济问题对世界格局有重要影响。

马骏、汪涛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黄海洲等则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比美国的危机更严重。

马骏认为,由于欧元区的体制中没有解决债务问题的功能,出现短板效应,几个最差国家的表现即决定整个欧元区的表现。汪涛认为美国下一轮危机要在五、六年以后,时间上看比较久远,欧债危机则是迫在眉睫的危机,可能更值得关注。黄海洲认为美国未来五年没有李稻葵讲得那么悲观。美国的债务问题的关键点是人们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实际上美国国债问题由来已久,其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要靠增长,然后再靠通货膨胀,增长是治本,通胀是治标。这里的通胀是广义上的通胀,第一是物价的增长,第二是资产价格的通胀,还有货币贬值等。如果欧洲出问题,可以买美国的国债,欧洲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是很严重,仅是轻度衰退,反而会对美国经济有好处。美国的金融、政府与居民部门出现了问题,但实体经济没有太大的问题。在未来四五年之内美国经济会有问题,但起伏有多大取决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五年或六年后美国经济会恢复到3%经济增长率的常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五年以后美国经济可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余永定认为前面两种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欧洲和美国的问题区别在于长期与短期,快与慢的问题。从长期来看,美国问题是更大的问题,美国和欧洲都有债务问题,美国不仅有非常大的内债,而且有非常大的外债,欧洲则基本没有外债,所以欧洲基本是内部老大老二老三的斗争问题。从短期看,欧洲的问题更迫在眉睫。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李向阳认为,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上,美国比欧洲有更多的政策工具。美国作为全球霸主有特殊地位,既可能投放货币,也可能通过货币贬值。而南欧国家完全做不到这一点。

四、日本、俄罗斯的经济现状与前景 1.日本的经济现状与前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认为日本地震后经济复苏较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日本经济能较快复苏的原因是,第一,企业的国际化对促进日本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的救市政策,新兴市场国家的强劲需求给日本带来了机遇;第二,日本不是政府的中央治理机制,而是日本的精英治理机构使执行部门不受政权迭的影响而延续其原来的发展模式;第三,日本这场危机中形成了全民摆脱危机的共识,日本各界对日本经济复苏充满信心。

孙立坚认为日本供给方面的比较优势是日本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撑力量。解决日本经济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增长和出口,给国民创造可持续的收入,支持国内的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增强日本民众对未来的信心。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徐康宁教授认为,日本经济是“远虑大于近忧”。日本在灾后很快走出来,日本今天面临的经济环境与和三十年前相比完全不同。如果日本当初能够很快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发挥了其的比较优势,创造了亚洲的雁形模式。近年来,随着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日本制造业的优势今天依然还存在,但是已经不太充分,如果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多的是靠其的经济实力,日本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将会下降。

2.中日经济合作的空间及面临的挑战

孙立坚认为中日经济合作方面存在几方面的矛盾,包括日本市场的开拓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间的矛盾、日本从美的政治体制和亲中的企业体制之间的矛盾。危机之后,日本倾向亚洲一体化,寻求亚元存在的可能空间。日本力推人民币国际化,希望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方面的合作,寻求增长的源泉。

五、俄罗斯的经济现状与前景

1.俄罗斯反危机的经济现状及评估

辽宁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程伟教授指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独立的二十年,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叶利钦时期,被西方称之为产量下降的一代,经济各项指标急剧恶化;第二阶段普京时期可以称为较快增长时期;第三阶段梅普组合以后,现在经济进入了遭受重创时期。虽然国内外认为俄罗斯的经济非常糟糕,但是在经济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还可以,是因为俄罗斯政府在反危机过程中,把反通胀和控制失业作为首要目标。总体看,俄罗斯反危机的经济现状,经济上是严峻的,但政府是可以控制的,老百姓是可以理解的。

2.俄罗斯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程伟认为,俄罗斯现代化的有利因素,第一,俄罗斯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要提高技术产品和新经济产品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第二,俄罗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好,对经济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俄罗斯建立了24个特区,包括远东、西伯利亚开发问题也纳入日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不利因素方面,第一,过去俄罗斯主要依靠内需和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20%,在未来外贸和内需作用下降的情况下,投资是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是需要关注的问题;第二,俄罗斯的通胀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处于7%的较高水平,由此带来的较高的贷款利率是振兴企业的不利条件。

3.后危机时代俄罗斯的前景及在国际上的地位

程伟指出,俄罗斯第二个十年规划是采取两步走战略,2011年到2015年重点为实现创新经济或现代化打基础,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基础。第二个五年保五争六,2016年到2020年在创新经济基础上实现5%到6%的增长速度。2020年总的目标:进入世界五大强国行列,人均GDP达到3.5万美元。对未来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当中,俄罗斯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大趋势上看还有可能是提升的态势。杜厚文认为,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美国最大的对手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一定是军事力量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那些小国是不能成为强国的。

六、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及中国的角色 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研究员认为,认识对象的变化和认识主体所处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再认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全球信用,全球管理。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可能难以实行,可采取过渡方法,即建立有管理的多元储备体系。实行自愿货币合作。改革中应加强FDI的作用,改善IMF的治理结构。

乔依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丁一凡研究员指出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自由兑换并不是人民币进入SDR的必要条件。IMF没有要求一个货币进入SDR时必须是可自由兑换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时候还存在资本管制,凯恩斯和怀特都认为资本管制对促进国际贸易包括投资是有利的,而非有害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元和马克进入SDR的时候,日本和德国都是实行资本管制的,实行汇率挂钩,中国完全有理由对现在国际上的要求提出反对。

2.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中的中国角色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教授认为,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已经具有核心的地位,但是我们对此的认识还没有到位。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是,对美元的过渡依赖的同时又无法约束美元,美元很可能陷入一个慢性危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中国应该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大的推动力量。从目前的政治的格局来看,中国是无可替代的核心的推动力。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的方案,归结起来有三个:一个是世界美元本位制,第二个方案就是SDR走向全球单一货币,第三个方案是建立多元储备货币体系。现行体系虽对美国具有吸引力,但长期是对美国经济存在威胁。从长期来看,美国应与中国合作,创建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中美合作方式是,中国维持美元稳定,美国支持中国主导亚洲,中国开放金融和服务业,美国开放实业,中国加快转型,美国进行技术援助。

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1.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余永定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世界经济的复苏处于停顿状态、美国和欧洲的债务危机严重、商品价格上升、发展中国家面临一种新的危机,即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危机。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造成影响,中国出口依存度较高,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这种可能性,我们要有高度的警惕。美元贬值及美国国债风险度的提高,都会使中国外汇储备面临遭受严重损失的威胁,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而且是新的挑战。2011年中国的主要的任务是反对通货膨胀。从下半年来看,通货膨胀形势有所好转,希望明年也会有所好转,但是前提条件是外部经济环境应该较好。如果美国采取一种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如果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商品价格的通货膨胀,如果这种价格的上涨非常严重,那么会对中国有非常大的危险。中国未来的通货膨胀会是一种长期化的趋势,因为工资在上涨,收入在上涨,而这种变化趋势本身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中国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是长期的和严峻的。中国的长期的挑战,一方面是中国的不平衡,双顺差。第二个就是中国缺少技术创新、技术革命的能力。

2.中国的双顺差问题

余永定着重强调了双顺差的原因及解决思路。中国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及资本项目顺差。多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并不是经常项目顺差而是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资本项目顺差比经常项目顺差所造成的损害更大。中国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FDI的挤出效应。欧洲和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回报率是高达20%以上,而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为1%-2%。为什么是在中国是22%,33%投资机会,中国又是高储蓄的国家,中国不在本国投资而要到美国投资?原因在于中国存在大量的所谓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各个省竞相通过提供极为优惠的条件来吸引外资。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被外资占有,中国具有大量的资源需要利用,中国有一部分在国内的占有的项目是比较低端的,剩下的资源只能是先出口,出口后把赚来的外汇买美国的国库券,所以中国FDI政策在早期是有它的合理因素的,在现在是有非常大的问题,是造成中国目前有大量顺差的重要原因。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纠正缓慢,现在经常项目顺差的增长速度缓和了一点,但是还是在增长。金融危机前中国的资本项目顺差大量的增加,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增速下降后,现在又在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内,逃离美元资产、欧元资产、日元资产的资金将可能流入中国,这将对中国的金融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

3.价值重估效应

余永定认为,在中国存在较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情况下,美元的贬值对中国资产的价值的冲击是非常大,存在价值重估效应。美国在2002年—2007年之间,有一个所谓的“两万亿美元没了”的问题,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美国所谓的国际收支头寸并没有大幅度的下跌,它本来应该亏几万亿美元,但实际上少亏了几万亿美元。原因是美国在海外的投资的75%左右都是用外币计算的,而外国人在美国的投资是用美元计算的。如果美元贬值,中国在美国持有的资产按美元计算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是以人民币计算的,如果美国人想把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收益换回美元,美元的下跌会对中国造成冲击。中国在政策选择方面将处于两难选择,人民币升值可能产生价格重估问题,而如果不让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将继续积累,未来将面临损失。

(二)中国在经济危机的机会与政策选择 1.中国是否应该救助欧洲国家?

余永定、李稻葵、杜厚文等学者均认为目前中国不应救助欧洲国家。杜厚文指出,各界对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存在高估,在危机的救助方面,中国应该首先解决国内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诸多问题,而不是先救助其他国家。马骏认为一方面由于危机处于恶化状态,中国购买欧洲的债券要非常谨慎,另一个是有所准备,准备购买私有化的便宜的资产,欧洲银行体系的重新组合,银行会倒闭被并购,同时一些银行需要新的注资,不光是政府注资,还有其他包括中国的投资,中国也要做相应的预案和准备,要及时把握一些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机会。李稻葵认为欧洲的债务问题还不明朗,债务的价格还会下降,目前应先按兵不动,如果投资应尽量投资于实体经济。

2.中国未来的政策选择

李稻葵认为,中国如果有第二轮刺激政策的话,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金融政策,同时,财政领域的经济刺激计划要与财政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重新整顿国家的资产负债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应对这次金融危机。马骏也认为,未来如果全球出现深度衰退,中国不得不进行经济刺激时,一定要把握好政策的力度,上一轮的刺激计划名义上是4万亿,实际是9.3万亿,虽然在短期内把GDP推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但这导致了通胀和资产泡沫,下一步如何中国还将面临类似的经济形势。中国应把握好政策力度,下一轮刺激要更多注重财政政策,防止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最容易导致通胀。

大会期间,中青年论坛、全球问题与治理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国际投资论坛、国际贸易论坛五个分论坛同时举行,吸引了辽宁大学广大师生参与讨论。

大会期间,举行了学会主要刊物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相关刊物的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张斌、《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刊)编辑部主任冯晓明、《当代亚太》编辑部主任高程、《世界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段锡平与学者及辽宁大学师生进行了内容丰富的交流。

作为换届大会的重要议程,学会代表通过了余永定辞去会长的请求,对余永定会长为学会的发展、为浦山世界经济优秀论文奖的建设、为提升学会的学术水平等作出的杰出贡献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与会代表讨论通过了邵滨鸿秘书长关于九届学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选举通过了第十届学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候选人名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当选为第十届、第五任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丁一凡副所长等23位专家学者当选为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当选为秘书长。

经济政策 篇5

1经济政策的概述

1.1经济政策的含义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就为我国的经济政策开创出当下开放性经济环境的基石,通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巨大的进步,经济政策也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由经济体系。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由经济体系是开放、自由、平等的,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来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可以保持健康、稳定、高效的事态。我国的经济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两项政策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起到了扶正的作用,保障了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2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

新时期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篇6

新时期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至关重要.本文从环境经济政策的定义出发,阐述了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最后对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 者:曾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环境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30刊 名:环境英文刊名:ENVIRONMENT年,卷(期):“”(12)分类号:X3关键词:环境经济政策 科学发展观 经济手段 环境保护

经济政策 篇7

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及不足之处

1.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

(1) 解决的主要问题, 焦点不同。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发展环保性产业, 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 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 提高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实施绿色发展[1]。

(2) 价值取向不同。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 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施清洁生产, 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 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多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 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 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 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 (食物链理论) 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 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 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 本质内涵表述相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 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四者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 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 针对的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

(5) 最终的发展目标相同。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

1.2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不足之处

每种经济形态都是为解决针对性问题,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狭隘性、内涵目标的重复性以及实践发展的模糊性三个方面。

(1) 研究视角的狭隘性。纵观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提出的背景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解决问题不同, 但是本质内涵和发展目标确是相同的。这些经济形态都是随着发展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 存在“时效性”。几种经济形态总体上是针对不同问题产生, 实质上则是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性问题。不同的形态从不同角度去表述, 去提出解决这一主要问题的措施。所以, 研究视角是存在狭隘性的。

(2) 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一是都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类依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条件;二是都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特别是稀缺性资源;三是都要求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使得经济发展的废弃物排放在生态环境的自我溶解能力范围, 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四是都要求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类发展健康与生态发展健康的相统一。

(3) 实践发展的模糊性。由于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表述导致实践中存在模糊性发展问题。严格说来, 几种经济形态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渠道、不同程度。但是, 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找不到具体的方向, 而没有真正实现某种经济形态的发展, 实质上, 无论发展哪一种经济, 都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持续化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经济发展实践需要统一的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能够有效反应不同经济形态的具体内涵、原则与目标, 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统一性。

2 超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2.1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 (Hyper cycle) 理论是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1927-) 结合分子生物学、信息论、进化论、非平衡热力学的成果而提出的, 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论齐名的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艾根侧重考察了生物化学中的各种循环现象, 他把循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循环。即在反应循环过程中, 存在反应物S, 通过催化物E的作用, 生成了产物P。在反应过程中, 催化物E先与反应物S形成中间产物ES, 然后进一步反应后转化为产物EP, 最后催化物分离出来, 剩下产物P;这样一个循环称为反应循环。第二层次:催化循环。作为比反应循环更高一级的循环, 化要求反应循环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环节是自催化反应, 即至少有一个中间产物是自催化剂, 而自催化系统或者说是简单的自我复制单元的循环, 就是一种催化循环。第三层次:超循环, 即由小循环构成的大循环。简单的说, 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就是超循环。在这个超循环组织中, 每个单元既能够自我复制, 也能够催化其他单元的自我复制[2]。

总之, 超循环理论认为, 反应循环是一个自我再生的过程, 催化剂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又再生出来;催化循环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 产物自身作为催化剂又指导反应物再生出产物来;超循环不仅是自我再生、自我复制, 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 从而向更高的复杂循环形态进化。超循环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适用, 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因此, 艾根将“超循环”作为其理论名称, 认为是“一个自然界里的自组织原理”[3]。

2.2 超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超循环理论有三个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 每个层次都是严格有机的联系着, 是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出超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超循环经济就是以超循环理论为依据, 以高效、互动、健康、和谐为价值取向, 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复合矛盾运动, 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生产、流通、消费和排放的循环活动, 持续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2.3 超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

(1) 经济内循环。即反应循环, 指经济生产体系中将资源、土地、设备、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运作, 进而产生产品, 作为催化剂的要素如设备、土地、人力等投入又转化出来, 即催化剂本身不实际进入产品, 完成一个经济内循环。农户、企业的独立生产过程即是规范的经济内循环。这一相对独立的生产过程是超循环理论的反应循环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本质与超循环理论广泛的应用性及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内循环中, 完成产品从生产、流通、消费到还原的整个过程, 每个过程都能够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健康的目标, 也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4R原则”组织生产 (图1) 。

(2) 经济中循环。即催化循环, 根据定义催化循环是若干反应循环构成的, 反应循环本身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催化的循环, 还能够实现催化其他循环体, 即反应循环本身又是催化剂。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 经济中循环可表述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经济体, 在实现自我生产型循环的同时, 作为其他经济体的催化物, 引起其他经济体的自我循环性生产。表现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园区) 的发展, 不同区域的经济体由于功能划分不同, 形成集聚效应, 资源共享、互为影响, 经济体之间形成上下游的产业生态食物链关系 (图2) 。

(3) 经济超循环。即超循环, 在超循环理论中指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那么, 在超循环经济理论中, 指由经济内循环耦合而成的经济中循环, 即经济超循环。在现实中, 经济超循环主要体现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问题, 在经济超循环中, 则重点是三个系统之间建立起来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循环问题。由于三大系统不断的矛盾循环运动, 使得三个系统有向着良性互动、共生繁荣发展的可能性与趋势性。从超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 可调控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几个阶段的具体行为, 在制度、技术与环境的合理安排下, 实现三大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协调发展 (图3) 。

2.4 超循环经济运行的原则与特征

2.4.1 超循环经济发展遵循的“4R”原则

超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 还有“再创新”的特殊原则。第一原则:减量化 (Reduce) 。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 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使之合理化;第二原则:再利用 (Reuse) 。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 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原则:再循环 (Recycle) 。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 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 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第四原则:再创新 (Reinnovation)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 往往可以使资源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一是对投入物能耗、效率和环保性质的再思考再创新;二是对循环过程的效率作用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三是对循环结果 (产品) 品质、健康水平、产出水平的再思考再创新;四是对废弃物水平、品质的再思考再创新。总体上看, 经过多次内循环、中循环到大循环系统往复循环利用的废弃物, 理论上应该“刚好”处于生态系统融解能力范围。超循环经济完全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动、繁荣发展。

2.4.2 超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特征

(1) 超循环经济发展突显的“两低一高”特征。在运行中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两低一高”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超循环经济也具有这一特点。实际运行中, 特别是处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两个阶段, 两低一高特征表现尤为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效率 (是经济学概念上的核心内涵) 表现在经济内循环和经济中循环过程上, 要求投入物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少使用化石能源,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尽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同时尽量多次循环使用资源, 建立“资源1-废弃物1-资源2-废弃物2-……资源n-废弃物n”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多次使用、多次循环、多次创新, 最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废弃物实现最小化、生态化、绿色化。

(2) 超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特征。系统性特征是超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超级循环经济的内容包含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经济超循环三个层次, 并且小层次内容经过耦合催化而形成相对高级的层次内容。可以看出, 超循环经济体系是系统性、有机性、整体性极强的概念;内循环耦合而成中循环, 中循环耦合而成超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又不断进步发展, 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进步。超循环经济的几个层次不仅反应经济过程, 也反应社会过程和生态过程, 需要实现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与生态过程的循环健康发展的态势, 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面进步 (图4) 。

(3) 超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突变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体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体性, 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实体。在一定技术和制度环境下, 超级循环经济体是相对稳定的, 由低层次循环体构成高层次循环体, 稳定循环下去;但是, 当外界条件改变的时候, 必然会引起某一层次循环体发展路径的改变, 进而产生循环式改变, 形成超循环经济体的整体突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漫长的, 也可以的短期突变。关键在于引起变化的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作用力较强, 则突变时间短, 反之, 突变时间长 (图5) 。

超循环经济路径的螺旋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三个层次的循环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着, 低层次的循环会影响中高级层次循环发展, 三个层次的循环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互之间影响且联系, 并有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的流动, 但是各层次的循环不断转化:即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只能从一个级别上升到另一个级别, 但是循环类型不能相互转化。根据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经济是呈螺旋形状发展升级的 (图6) 。每个超循环经济系统中, 包含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三个系统复合而成超循环经济系统,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螺旋式共生、繁荣、发展。

3 超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三个层面推进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1 超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超循环经济系统开始于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清洁化生产行为, 然后扩大开来发展到较高一层次的超循环经济园区以及超循环经济网络, 进而可建立最高层次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复合循环系统。超循环经济系统是生态化的发展系统, 由企业、超循环园区、区域性超循环经济网络和广域超循环系统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构成;循环空间由小到大、循环层次逐渐提升, 总体上是由企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矛盾运动。

第一空间, 由企业组成的经济内循环系统。这一空间发展的实践路径是要求实施清洁化生产, 这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度应该达到“无公害产品”的初级清洁水平、“绿色产业”的中级清洁水平, 进而实现高级清洁化生产水平, 如“有机农业”。但是, 鉴于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 清洁生产是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的[4];第二空间, 由区域经济中循环园区构成。其发展实现路径是建设生态化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部分地要求园区进行技术改造、试点超循环经济产业园, 也可构建新的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原则, 在“W模式、G模式、H模式”[5]的指导下, 构建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产业园区;第三空间, 广域性超循环系统构成,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系统。这一空间的发展要求三大系统构建复合式循环机制, 保证三个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往复, 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和耦合功能、循环功能。实现超循环经济系统“两高一低”的运行标准, 满足人类社会与生态健康的互动发展需求。

3.2经济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企业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实现生态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从源头、过程来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根本性途径, 同时清洁生产是超循环经济实现的载体。农业领域的清洁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属于较新的课题。本质上讲, 农业领域的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存在污染, 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的影响都不亚于工业污染, 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过工业[6]。清洁生产则是解决面源污染、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 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3 经济中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超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作为超循环经济系统的第二层空间构成内容, 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路径是改造现行 (传统) 园区为超循环产业经济园区, 按照新标准建设超循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由企业加工商 (生产者:企业组织) 和服务业构成的一种企业化社区。在这个社区之中, 各成员通过共同管理环境有关事宜和经济事宜, 来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获得整体大于个体的规模效益。对于超循环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要遵循链结性、区域性、高效性和循环性原则, 包括主体选择、系统集成设计、配套服务三个方面。1明确园区的主体类型。要明确园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还原者) , 及其在园区中的作用与位置;2选定关键种企业, 按照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大化原则, 确定中心地位的关键种企业, 位于产业生态链的核心, 发挥着稳定园区的重要作用;3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按照产业生态学中的有关理论, 根据物质流、能量流、信息物、资金流的流动关系, 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 使物质在系统中最大限度的循环流动与使用, 让废弃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增值化、无害化。

3.4 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产业超循环园区网

作为超循环经济的第三空间结构,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层面的循环发展路径实质是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生、共荣、和谐的关系。总体上看,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为背景, 按照产业生态学有关理论与方法, 合理界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以资源 (原材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 的消费纽带形成具有“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废弃物 (无害化) ”的发展共同体, 由一条条仿真的“生态食物链”组成, 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三个系统间的循环流动, 实现三个系统的共生繁荣、互动发展。一般来说,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有两种形式来组建, 一是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二是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6]。

(1) 区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这种组建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也不同于一般性副产品交换。而是将一个园区视为一个企业 (或者不动产) 来开发并加以运作, 与其他资源 (产品、废弃物) 互补性、替代性园区一起, 寻求更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或几个园区可加入一个网, 一个网也可能包含传统园区、一般企业和新建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网内成员相互合作, 可增强其绩效并表现创建共享的服务与设施 (图7) 。

由图7 所示, 独立的企业、现代园区和传统园区共同构成了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在这个网中, 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能被另一个企业利用为生产资料, 而这个企业的废弃物又被其他企业利用, 就实现企业之间的副产品交换, 极大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 广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指导按照产业生产区域、发展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 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建立起大组团、大特色、大分工的园区发展模式。各大组团的园区之间又存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动的交换, 以取得更大范围、更多程度、更大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一般要求产业特色互补、交通便利、按照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的功能进行组团式发展。各园区组团也是形成共荣、共生、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同时, 广域性水循环、大气循环都带有极大的外部性, 小区域的产业循环经济网络很难实现良好改变, 必然借助大范围、大区域、大合作的模式下, 有较强的融合协同能力, 才能在一定时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摘要:系统研究了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几种经济类型的异同与缺陷, 认为几种经济形态存在视角狭隘、目标内涵的重复性表述、实践指导性不足、发展界限模糊等问题;结合超循环理论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概念, 提出了超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内涵特征、系统结构、运行原则, 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与经济超循环三个层面, 提出了“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构建超循环经济园区和区域性超循环经济园区网”的三大实现途径。超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杨运星.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前沿2011 (8) :94-97.

[2]沈小峰, 曾国屏.超循环理论的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9 (4) :185-194.

[3]艾根·舒斯特著.曾国屏, 沈小峰, 译.超循环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方淑荣, 游珍, 蒋慧, 等.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31 (1) :43-46.

[5]朱玉林, 何冰妮, 李佳.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4) :48-50.

如何解读最新的经济政策 篇8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稳健货币政策总体大方向依然没有改变。很多经济学家、市场人士已经给出了解答,货币政策不会也不宜大幅反转,政策还将继续走“平衡木”。但是微调的条件已经具备了,根据统计,9月份的M1与M2同比分别增长8.9%和13%,增速水平相对较低。政府的确有空间在第四季度适度放松信贷供给,确保M2增速能在四季度恢复至14%以上水平。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这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起码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

就资本市场而言,长期下跌造成的价值底部、中期底部已经形成。加上宏观政策趋暖的强大支撑,投资者择机抢反弹的机会已经到来。那么选什么板块抢反弹呢?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时同样指出,我们要把更大的力量放在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而且是使我国具有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低碳、无线互联、集成电路、软件这些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可以作为中期反弹的主力军。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局面,面对云雾弥漫的市场,看不清方向,踏不准节拍,投资人非常无助。其实,投资有时候需要很多分析和技巧,但这都是具体的操作细节。大前提是投资行为必须判断好大势、跟着大势走。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大势坏了,赚钱的概率微乎其微,再多的技巧、再高的水平,那都是“浮云”,尤其对于资金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小投资者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上一篇:乡镇三级干部会议汇报材料下一篇:爱集体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