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开发政策(精选8篇)
同志们:
主任就我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关键是落实。下面,我就此项工作强调三点意见。概括地讲,就是“三个明确、三个落实”。
一、明确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抓落实
同志们,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是当前解决
农村贫困问题的两项重要制度,实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党的*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新时期深化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落实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的基础工作。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全县实现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的重点和难点。从目前来看,我县农村贫困人口有三种情况,一是丧失劳动能力的纯低保对象,二是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三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对上述三种贫困人口的规模、特点、分布、需求等进行调查摸底,对他们进行科学认定、建档立卡,形成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数据库,有利于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动态管理。特别是在国家普惠政策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农村扶贫工作的着眼点转向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贫困识别问题就更加突出,只有全面、客观、真实地掌握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二)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18元,增长23.2%。
但和我县“十二五”翻番目标来比,任务十分艰巨。所以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核心。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我国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助工作进入了开发扶贫和生活保障“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对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开发式扶持促进其脱贫致富,形成了低保保生存、扶贫促发展的新格局。这两项制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才能全面覆盖农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消除绝对贫困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三)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搭建“大扶贫”工作平台的现实选择。近年来,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扶贫开发形成了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持、社会各界扶助等多措并举、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通过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贫困户信息系统,不仅为扶贫和民政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也为计划、教育、卫生、农业、水利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提供了一个通用工作平台,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这个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找到扶贫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能。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对全县农村贫困状况进行科学评判,更好地谋划“十二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可以说,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国家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政治性、群众性、基础性和制度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财政穷县来讲,人口基数大,地类地貌全,生产条件滞后,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任务艰巨,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非同寻常。大家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高度重视,带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带着维护全县稳定大局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今天的安排部署,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二、明确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具体程序和工作方法,把握关键抓落实
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必须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统筹规划,周密安排,有序推进。
一要明确目标任务。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总体目标是:对农村低保对象,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对扶贫对象,通过实施扶贫政策提高其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并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我县今年要全面启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以涉及全县7个乡镇的35666名农村低收入人口为对象,通过调查识别和建档立卡,探索建立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对象的动态识别机制、监测管理机制和针对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的分类帮扶机制,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
1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历史变迁
1.1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1978~1985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1978年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 当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占全国总人口的25.97%。农村大范围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由于农业经营体制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致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成为缓解农村贫困的主要途径。首先是1978年开始的土地经营制度变革, 即取消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 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一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农民生活状况大为改观。1978~1985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上升到397.6元, 年均增长率接近17%;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1.25亿左右, 年均减少1786万人;贫困发生率也由30.7%下降到14.8%,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1.2 区域型扶贫阶段 (1986~1993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 少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历史状况等因素的制约, 与其他地区的发展, 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步扩大, 贫困人口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的特点, 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为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 1986年5月, 国务院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 使农村扶贫工作进入机构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1986年, 国务院选定了331个国家级贫困县, 各省 (区) 选定了368个省级贫困县, 并制定了扶持标准, 安排了专项资金。另外, 国务院还选定了18个连片开发的集中贫困区域, 出台了专门的优惠政策, 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和培育特色产业, 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 形成“造血”机制。至1993年底, 国家重点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6元增加到483.7元, 年增长率约13%。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近8000万人, 年均减少640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14.8%进一步降至8.7%。
1.3 攻坚型扶贫阶段 (1994~2000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贫困人口分布进一步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 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秦巴山区 (地况落差大、缺乏耕地、交通落后) 、西南大石山区 (缺土) 、西北黄土高原区 (严重缺水) 、青藏高寒区 (严重缺乏积温) 以及水库库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这些区域贫困居民的带动效应趋于弱化, 势必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攻坚政策。国务院颁发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1994~2000年) 》明确提出, 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这标志着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进入最困难的攻坚阶段。这一时期, 中央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 并制定和实施了多项扶贫措施。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0年底, 贫困地区通电、通路、通邮和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95.5%、89%、69%和67.7%。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8000万减少到3000万, 贫困发生率从8.7%下降到3%, 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4 综合型扶贫开发阶段 (2001年以来)
2000年以后, 我国农村的贫困人群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 虽然为数较少, 但解决难度很大;二是许多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群体, 往往因遭受自然灾害而重新返贫。在2001~2003年的3年间, 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别为2970万、2820万、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在3000万左右, 贫困发生率在3%左右。如何解决这些人口的温饱与脱贫问题, 成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2001年5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全面部署了今后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同年6月13日, 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明确提出, 要切实巩固扶贫成果, 尽快解决农村剩余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此为标志, 我国步入综合型扶贫开发阶段。这一时期,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征是: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的同时,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 我国的扶贫工作步入一个统筹城乡发展、解决绝对贫困与解决相对贫困并重的良好状态。截至2010年底,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688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8%。
2 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有益启示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是在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背景下, 根据农村贫困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探索与发展的。通过回顾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变迁历程, 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现实启示:一是将反贫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 有关领导亲自参与扶贫工作, 把扶贫效益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 使全社会认识到扶贫工作重要性;二是将扶贫与开发相结合, 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三是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用, 统一管理与调配, 有重点地加以使用;四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五是防止出现“返贫”现象和新的贫困户, 巩固扶贫开发成果, 提高贫困户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和积极性。这些经验的取得, 对于当前进一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政策变迁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区域型扶贫、攻坚型扶贫和综合型扶贫等四个阶段,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政策的成功实践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变迁,启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104.
[2]刘娟.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回顾、成效与创新[J].探索, 2009 (4) :87-90.
[3]王朝明.中国农村30年开发式扶贫:政策实践与理论反思[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8 (6) :78-84.
[4]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 (1949~2002)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82.
关键词:扶贫开发 ;区域政策;扶贫模式
一、扶贫开发政策的历史演变
扶贫开发作为一项全国性政策是在1984年提出的,在随后近30年中不断发展变化,其历史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村经济改革和小规模的区域扶贫(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通过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实现全面经济增长和改善农业交易条件,减缓了农村贫困。第二阶段,大规模有针对性扶贫计划的展开(1986—1993年)。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扶贫开发与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减缓农村贫困。第三阶段,“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第四阶段,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2001—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2001—20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虽然还叫“扶贫开发”,但扶贫工作重点与瞄准对象已经做了重大调整。回顾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二、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的区域差异
( 一 ) 东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东部地区的山海协同模式。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强具备内部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东部综合实力增强,沿海区域与靠山区域两之间差距拉大,从而提出山海协作。主要模式是促使发达地区企业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的经济合作,推动省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从科技 、教育、卫生等方面帮扶欠发达地区。。
2、政策特点:山海协作模式主要是市与市间帮扶,而不是局部地区的简短脱贫以发展为终极目标。扶持方式强调市场,一市场调控为主,政府的帮助为辅,尽量避免行政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
( 二 ) 中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中部地区贫困人口与区域相对集中从而提出整村扶贫模式。与传统扶贫开发模式相比,整村扶贫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扶贫单元进行重新界定。过去以县为单位现在以村为单位,改变了过去扶贫资源浪费扶贫效率低下的弊端。
2、政策的特点: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为整村推进工作奠定物质基础。中部地区贫困布局呈现大聚居、小杂居特点,整村推进瞄准特定区域针对性明显 。
( 三 ) 西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西部地区的国际合作模式。西部地区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域,贫困人口密度较低,资源严重匮乏,前两种模式并不适用。在西部地区缺乏操作平台并且金额成本较高。因此通过争取外资,既有利于西部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也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政策的特点:西部地区县乡财政困难,既无力开展内部帮扶,也难以实现资源大规模投入,寻求中央扶贫专款与外资介入成为政策制定的必然选择。
三、西部贫困地区扶贫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1、当前西部地区扶贫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扶贫政策被市场经济弱化或瓦解。主要表现有①政府计划性的扶贫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②扶贫程序的官僚化、计划性扶贫机制不健全等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很低③政府的各级扶贫部门对扶贫款的挪用、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2)扶贫对象范围的划定缺乏动态管理,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3)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未与西部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①在西部贫困地区小额信贷没有与其他方式紧密结合起来;②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发挥项目受益人的积极性;③信贷体系设计中调动各级扶贫办的积极性因素不够,影响实施效果。
2、西部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1)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扶贫模式。在西部开发扶贫工作过程中, 政府应把主要工作放在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对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方面,而不是亲自参与进去。
(2)改变享受国家贫困扶持的标准。将以县为标准改为以村为单位的划分标准,这样有助于更加有效、准确的把有限的扶贫资金投放到急需资金的贫困人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在开发式扶贫基础上,推进参与式的扶贫,。面向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式扶贫是我国过去扶贫工作的特点,这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同时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开发效率,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 2000-10-16.
[2]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27.
[3] 胡小晖,延军平.发展中国家开发不发达地区的经验及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00(2).
[4] 国务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中国扶贫政策的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在我国,贫困人员占多数,扶贫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应发挥公共政策所应有的作用,为切实解决我国扶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出贡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扶贫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在我国,贫困人员占多数,扶贫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应发挥公共政策所应有的作用,为切实解决我国扶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出贡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扶贫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扶贫政策的论文篇一:审计局扶贫政策执行和资金监管工作报告
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发展实绩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区审计局认真履行在脱贫攻坚中的审计监督职责,现将区审计局在扶贫政策执行和资金项目监管方面所做的工作报告如下:
一、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扶贫资金审计监督
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中共省委关于集中办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为切实履行好审计在扶贫政策执行和资金项目监管方面的职责,区审计局及时成立了扶贫资金专项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专题学习贯彻相关会议精神与精准脱贫相关政策,安排专人负责扶贫资金跟踪审计或检查,从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建设管理、规划执行、政策措施落实等
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防止出现截留、挪用、套取、贪污私分扶贫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
二、履行督查责任,做好扶贫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
一是抓好“六个精准”落实情况检查。区审计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六个精准”落实情况的检查的通知》,督促相关乡镇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对象,对“六个精准”落实情况进行自查检查,区审计局进行了抽查。主要检查“六个精准”是否落实到位,在扶持对象上是否做到底数清、任务清、责任清;扶贫项目上是否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在扶贫措施上是否做到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在驻村帮扶机制上是否存在不实;在脱贫成效上是否存在不真实等问题。
二是开展好专项检查工作。区审计局印发了《关于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的通知》,督促相关部门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管理、扶贫规划执行(本次重点检查 10 个扶贫专项方案中产业扶贫和新村建设)、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本次重点检查“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等情况进行自查,区审计局进行了部分抽查。
三是抽派专人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对精准脱贫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区审计局通过督查与抽查认为,“六个精准”政策落实到位、专项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规范,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合理、建设有序推进,驻村帮扶机制健全有效,“五个一批”措施落实到户,脱贫成效明显。
三、履行审计监督责任,做好扶贫资金项目的审计监督
2014 年以来区审计局审计扶贫资金项目 17 个,送审资金 2675.30 万元,审定金额 2249.73 万元,审减金额 425.57 万元,在审计中没有发现截留、挪用、套取和贪污私分扶贫资金的行为。
在 2016 年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中,对扶贫资金及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作为全年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纳入全年审计项目计划管理。
扶贫政策的论文篇二:国内农村扶贫政策历程以及考究
建国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政府在扶贫上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为 13 亿中国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回顾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新挑战,并为今后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一、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
始于 1978 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决定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对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以解决贫困地
区人口的温饱问题,为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专门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从此,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府扶贫的指导方针改变了以往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方针。
(三)重点攻坚式扶贫
从 1991 年起针对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帮扶行动。在这一期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为落实扶贫攻坚计划,中央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经过努力,2001 年 5 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四)参与式扶贫开发
进入 21 世纪,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困难。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001 年 5 月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结了以往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部署了今后 10 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会议的精神,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新纲要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并且意识到疾病是使农户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扶贫规划强调参与式扶贫、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新纲要承认城乡间人口流动是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并采取新的政策举措
使农村居民更容易从城镇新出现的工作机会中获益。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 1978 年的 2.5亿人减少到 2007 年的 1479 万人,低收入人口也从 2000 年的 6213 万减少到 2007 年的 2841 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二、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上。
(三)政府推动型扶贫的局限性和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各方面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扶贫方式及实施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日益显露。表现为,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门参与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贫开发易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并很有可能出现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况。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过于宏观,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影响了扶贫资金尤其是有偿资金效益的发挥。四是政府官员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以负责的态度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四)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
目前,在 14.8 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 42 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超过 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 237 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五)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表现为返贫率高,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一旦重陷贫困境地,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剧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将
是贫困地区以种、养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农产品销售,农民收入也将可能因此大幅度减少。
三、农村扶贫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
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此外,要完善协作帮扶机制,协作帮扶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运行机制中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的有力补充。协作帮扶有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
在开发方式上,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的共性。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科技为动
力,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潜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为主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农副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现代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在扶贫思路方面,要跳出就贫困地区解决贫困的传统思维,从外部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坚持劳务扶贫与工业化相结合,“搬迁扶贫”与城镇化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开展物质扶贫的同时,开展精神扶贫破除困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小农经济观念和小生产的思维方式。
(二)要优化扶贫制度安排
应加大政府专业化扶贫机构的独立性,调整财政扶贫资金结构。鉴于扶贫机构仅作为协调机构带来的问题,建议强化专业化的扶贫机构的职能和权威。可考虑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权由各级地方政府手中转移到各级扶贫机构手中。同时,应调整政府用于扶贫的资金结构,减少无偿性财政扶贫拨款份额,加大政府提供信贷资金的份额,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进行扶贫。此外,还可考虑成立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完善国家扶助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性贷款,逐步放开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提高贫困户“瞄
准率”,培育扶贫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要加大农村组织化扶贫的力度
农户组织化是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和贫困农户脱贫的有效途径。农村组织化扶贫战略就是集中各种扶贫资源,以农户组织创新为核心通过引导、扶持来帮助贫困农户参与农村组织化的进程,最终使贫困农户走脱贫致富之路。贫困农户组织化是农村组织创新的一项新内容,应在农户组织化进程中加入扶贫资源、扶贫对象等变量,确立扶贫工作新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四)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观念
长期以来,以生存为根本的扶贫制度在力图改变物质财富匮乏现状的同时,相对忽视或遗忘了贫困地区精神状态的实质性提高。思想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贫困地区不能成功地造就一种脱贫致富的内在张力,从而严重地延缓了脱贫的步伐,影响了扶贫成效的巩固提高。面对贫困地区的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造就一种对农户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力,通过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接触,彻底打破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抵触的经验式思维模式,扩展其精神空间,造就一种积极的、创新的群众意识。
(五)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有其特定的含义,即通过观念层面的开发使农民适应社会的转型,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农民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技能的开发使农民提高开拓生存空间的能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民接受外来观念、信息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培训和提高农民的生存技能,是帮助农民勇于离开土地,走进城
市,开阔眼界和摆脱贫困最现实的途径。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一)针对性
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环境中,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接收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思潮的冲击。为此,高等院校有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开设一门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形势与政策》。针对性是该课程的鲜明特点,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形势政策观,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等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二)时效性
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无论是国际政治形势还是国内政治形势都一直在变化发展,每一个国家都在根据本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势态来适时调整发展政策。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也需要根据我国的政治与经济动态来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应与现实发展相接轨,贴近现实生活,由此看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又一特点就是具有时效性或动态性。
(三)互动性
高校学生群体具有自主性强、思想活跃等特点,因而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这一极具时效性、动态性、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应积极与高校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以充分让他们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尤其要对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高校学生解决疑惑,引导他们正
确观察与分析形势政策问题。由此看来,《形势与政策》课程还具有互动性特点。
(四)灵活性
国家社会发展形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存在可变性、突发性、不可预料性,因此《形势与政策》这一最直接反映国家政治发展动态的课程也就具有了灵活性特点。这也就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不能拘泥于单一的课本教材,应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教学理论与时事政治进行灵活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高校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使其及时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五)知识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国内的历史问题、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现实问题,以及国际社会局势的变化等。由此看来,《形势与政策》就具有了明显的知识性。高校学生学习这一课程不仅可以了解本国的社会发展变化,还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拓了视野,这也是知识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独特魅力。
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的策略
(一)确定教学目标,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
要想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引导高校学生时刻关注时事政治,树立他们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等,以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与思维习惯;其次,要帮助高校学生认清国际与国内形势,对我党的政策、方针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
(二)拓展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切实需求
教师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切实需求,灵活拓展教学内容,如选择一些具有现实性与政策性的教学选题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通过深入、透彻的分析,从而帮助他们理解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拓展教学内容需要精准且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现实,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高校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切实需求。
(三)革新教学手段,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吸引力
革新教学手段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如将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令原本枯燥、严肃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化、趣味化、实践化,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了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语
为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做好全乡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工作,乡政府决定成立羊角沟乡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刘守生
乡政府乡长 成员:
刘秀峰
乡政府办公室主任
宁洪禹
乡扶贫开发助理
邹积国
乡民政助理
孙宝红
乡财政所长
吕明迪
乡统计助理
曹铁兵
乡派出所所长
二0一一年7月
关于印发羊角沟乡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直部门、村委会:
经乡政府同意,现将《羊角沟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一一年月日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以下简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是我乡当前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统筹解决贫困人口问题的基础性工作。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根据中省、市、县有关“两项制度”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县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建立健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两项制度”的扶贫作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稳定地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促进我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羊角沟。㈡总体目标
1、建立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对象的动态识别机制;
2、建立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对象的监测管理机制;
3、建立针对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的分类帮扶机制。
㈢基本原则
1、坚持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原则。
2、坚持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原则。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4、坚持科学、规范、简便、可操作原则。
二、范围、标准和对象
㈠范围
我乡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工作范围为13个有农村居民的行政村。㈡标准
农村低保对象识别标准为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69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对象识别标准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㈢对象
主要是别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开发对象。农村低保对象识别标准为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69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对象识别标准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低保对象。
三、主要内容
㈠对象衔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由乡“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在时间和程序上同步进行。在具体操作上,要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和民主公示要求,认定扶贫和农村低保对象。对于农户的申请,村民委员会要按照识别指标分别调查核实,集中进行民主评议,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属于扶贫对象的,报乡扶贫办审批,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报乡民政局审批。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扶贫办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民主评议意见、审核意见和审批结果。对于已经核实的农村低保对象,乡民政局在进行复核时,要配合扶贫办将其中有劳动能力和申请意愿的确认为扶贫对象。
㈡政策衔接。对农村低保对象,要按照政策规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农村扶贫对象,根据不同情况,享受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要加大扶持力度,采取项目直接到户(产业项目、扶贫异地搬迁、雨露计划培训、危房改造等)、实体带动到户(扶贫经济实体股份分红到户)、资金直接到户(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教育免费及补助等)、帮扶措施到户(党员干部帮扶、社会各界扶贫)等形式,确保扶贫对象受益。
㈢管理衔接。乡扶贫办、乡民政办,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要分别建立农村扶贫和低保对象档案,要会同乡统计办、乡残联等部门,加强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两种对象的调整同步进行。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了解救助和扶持对象的生活情况。对于收入达到或超过农村低保的对象,要按照规定办理退保手续;对于稳定实现脱贫致富的对象,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后,要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对于收入下降到农村低保标准以下的农村居民,要适时地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对于返贫致贫的农村居民,要适时地将其纳入农村扶贫对象。
四、实施程序
㈠宣传动员和培训。召开“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动员会议,安排部署“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同时利用电视、报刊、村务公开栏等,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做到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对参与此项工作的相关人员开展培训。
㈡核定扶持规模。“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核心是准确识别扶持对象。各村要按照下达的贫困人口数,村级登记表的要求,认真调查所有行政村的基本贫困状况,填写登记表,并录入贫困户管理软件系统,核定各村对象规模。各乡镇办在核定扶持对象规模时要结合实际,注意向贫困村和低收入村集中。
㈢识别扶持对象。采用参与式群众评议方法,按照个人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公告公示的工作程序,将低收入人口按照既定规模识别到户:首先由村民提出申请;村小组组织群众初评申报对象收入并对各户收入排序后,村民委员会按照统一的收入调查指标和住房、家用电器、农机具等直观指标核实各户贫困状况;根据确定的识别对象规模,村级在调查后集中进行民主评议,初步确定单纯扶贫户、扶贫低保户、单纯低保户、五保户四类扶持户,经公示结果后报乡镇办审核;乡镇人民政府经部分抽查审核并公示后报区扶贫办审批,并对审批情况进行公告,最终确定各类扶持户。
㈣建档立卡。对确定的低收入户,各乡镇办、村组织调查人员进行入户调查,逐户调查了解各类扶持对象的基本生产生活情况、贫困状况、受扶持情况和扶持项目需求情况,填写贫困户登记表。此后,将有关档案、资料逐级汇总整理,录入到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办、县有电子档案,一户一档,资料齐全。同时,按照“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应退尽退”的动态管理要求,对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分别实行逐年和定期审核,适时调整。通过抽样调查统计监测,根据扶持对象家庭经济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进入或退出扶贫、低保对象,动态调整和完善档卡资料。㈤分类落实帮扶措施。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分类分档实施救助。将老弱病残等靠自身努力无法改变基本生活状况的困难家庭,列为“常补对象”即,进行重点保障,实行全额补助;其他特殊生活困难户列入“非常补对象”,实行差额补助,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也可享受扶贫政策。对扶贫开发对象,区别不同情况分类实施扶持。对有劳动能力而没有致富产业的,着力支持发展生产;对人口素质较低、外出务工收入低的,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对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或者根据农户意愿实施搬迁扶贫等。对扶持对象中的残疾人家庭给以重点扶持。
五、保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喀左县羊角沟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羊角沟乡长刘守生任组长、武装部长、乡民政办、乡财政办、乡统计站、乡农业办等办所为成员,负责“两项制度”衔接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政策落实等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扶贫办,主要负责制定方案、宣传培训、协调落实经费、组织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各村由村民大会推选成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对象评议小组,具体负责受理农户申请、核查和评议家庭收入、农户收入排序、按照标准初步选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对象,并张榜公示。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纳入村级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和奖惩。
2011年12月01日 16:25 来源:新华网
制约中国贫困地区发展深层矛盾仍存 返贫时有发生
官方强调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鼓励自我脱贫
中国将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扶贫
中国拟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15年中国每个乡镇卫生院将有1名全科医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扶贫开发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通知指出,《扶贫开发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实施《扶贫开发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在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上可谓功绩卓著, 不仅探索了路子、取得了实效, 而且传播了思想、弘扬了精神。他们“带着感情扶贫”“为穷人服务”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扶贫人士所接受;他们“携手扶贫, 共创和谐”的理念已经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扶贫实践行动。“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正是这一理念的成果。从本期开始, 《记者观察》将陆续报道“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的爱心义举和感人情怀, 将他们的英名永远铭刻在共和国扶贫开发的功绩簿上。
灾区是扶贫重点
汶川地震中陕西省宝鸡市也是重灾区之一。2009年8月11日, 宝鸡市凤县花铺镇草凉驿村的村民们一大早就起来, 一起迎接他们的救命恩人。从一片刚刚建好的的民房前, 村民们敲锣打鼓来到了广场上。广场上锣鼓喧天, 彩旗飘扬, 村民们扭着秧歌载歌载舞, 欢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博宥集团和各级领导的到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谷永江、博宥集团副总经理侯军霞为纪念碑揭牌。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社团组织。
去年我国“5·12”汶川大地震, 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协助陕西省抓好恢复重建, 尽快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博宥集团通过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从捐赠的专项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 支持陕西5县2区11村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其中, 宝鸡市金台区投放108万元、渭滨区投放98万元、凤县投放282万元、麟游县投放129万元, 汉中市留坝县投放71万元、西乡县投放92万元、镇巴县投放220万元。这些资金投入用于解决村民建房、人畜饮水、道路、农电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汶川地震危难之际,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一如既往地把致力于消除贫困, 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共同富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辅助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开展产业扶贫开发工作, 实现扶贫开发的社会效益与投资回报的双赢作为自己的宗旨。
企业家参与扶贫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作为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 要按照党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 在推动产业扶贫开发、开展扶贫资金技术信息服务、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加强扶贫开发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为加快我国扶贫开发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4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对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工作的批示。
区区一分钱, 对城市人来说可能见了都懒得去捡, 但如果无数个一分钱汇聚起来, 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的龙泉山庄纯净水厂通过每销售一瓶纯净水, 向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绿色电脑扶贫行动项目捐赠一分钱;每销售一桶纯净水, 向扶贫协会该项目捐赠5分钱这样的形式, 默默地为我国的扶贫事业作出一点一滴的贡献, 对于全民参与扶贫环保的公益事业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号召。
7月29日下午,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龙泉山庄纯净水厂签约仪式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议室举行。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 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騋,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秘书长裴希更,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龙泉山庄纯净水厂总经理温禄,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形象大使代表、中国东方歌舞团、国家二级演员赵大地等嘉宾出席了会议。
作为捐资方, 龙泉山庄纯净水厂总经理温禄表示, 支持慈善不是一个活动或者一天的时间就能完成的, 他们希望在这3年里通过“一分捐”的形式, 向中国扶贫事业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曹振峰, 男, 1960年出生, 河北邯郸人。现为北方汽修专修学校校长, 河北省政协委员,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
1995年6月,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 他自筹资金12万元, 创办了北方汽修专修学校。经过12年的艰苦创业, 学校已发展成为一个总资产达15亿元的北方汽车维修教育集团, 有“汽修教育界的航母”的美誉。
2007年4月, 北方汽修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共同举办了“北方七千万教育扶贫活动”。这次活动是“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计划中, 北方汽车教育集团投入7千万元人民币, 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和北方汽车教育集团从全国14个省 (市、自治区) 中选拔4000名家境贫困的优秀青年, 由北方汽车教育集团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汽车修理技能培训, 不但授之以一技之长, 而且保证解决这些优秀青年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
扶贫这么多年, 曹振峰感触颇多:“以前衡量一个企业的标准, 是看企业挣多少钱, 交了多少税, 而现在衡量一个企业, 我觉得应该看这个企业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问题、最底层贫困人口的就业和贫困问题。”
提倡文化扶贫
心存大爱, 才能把企业做好;有了大爱, 扶贫工作才能有大的发展。除了用企业实体开展扶贫开发外, 用文化载体来展示大爱的方式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调动文艺和书画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成立了书画院。书画院成立以来, 大力开展了以书画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 为繁荣贫困地区的文化, 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 实现贫困地区的持续和谐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媒体将书画家和企业家献爱心、做贡献的优良风范向社会宣传报道, 以此把书画院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与扶贫开发事业有机结合起来, 繁荣和发展书画扶贫事业。2008年年初, 在南方低温冰冻发生之后和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之中, 文艺和书画工作者的优良表现令人难以忘怀。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现有团体、企业和个人会员700多个, 会员拥有资产总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是协会开展工作倚重的基本力量。为了宣传在全国扶贫开发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人物, 鼓舞他们再接再厉, 同时在全国掀起向扶贫楷模们学习的热潮, 引导和动员更多富有爱心的各界人士加入到扶贫事业的行列,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将为73位“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的先进扶贫事迹举办人物画像展、造型雕塑展、扶贫书画展, 围绕扶贫人物的典型事迹, 举办文艺晚会及中国扶贫人物60周年扶贫摄影展等一系列宣传活动, 并联合各主流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目前,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积极筹办“中国扶贫开发人物展活动”。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支持下, 2009年5月6日,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举行了“中国扶贫开发人物”座谈会, 邀请了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海南、陕西等省扶贫办和煤炭文工团的主要负责同志前来参加此次座谈会。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副司长曲天军代表国务院扶贫办出席了此次会议, 并表示国务院扶贫办作为此项活动的指导单位, 对活动将给予大力支持。
7月22日,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富国一行赴山西太原, 深入了解了有关扶贫人物雕像工作的进展情况。人物雕像展出是“庆祝建国60周年暨扶贫开发人物展系列活动”中的一个环节, 扶贫人物雕像塑成后将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以及上海、无锡、太原等城市进行巡回展出。塑成后的扶贫人物雕像采用真人1:1的半身比例大小, 作品完成后呈现铜像效果, 人物雕像的基座上雕刻出扶贫人物的相关简历以供参观者阅读了解人物近况。
大会表彰了博宥集团董事长丁书苗等73位在产业、教育、文化、老少边穷地区等扶贫公益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扶贫开发典型人物。此外,除了本次表彰大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还将为73位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举办人物画像展、造型雕塑展、扶贫书画展等宣传活动。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国富表示,“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扶贫开发人物,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扶贫典型,希望通过宣传73位扶贫典型人物,在全国掀起向扶贫楷模们学习的热潮,也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一份厚礼。”
表彰大会上,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富国、副会长田爱习还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大爱艺术团剪彩,宋祖英、谭晶等著名歌唱家现场演唱了歌曲。
国家知识产权局捐助贫困农村千台电脑
9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向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捐赠电脑签字仪式在局机关举行。据了解,绿色电脑扶贫行动是该协会一项号召企事业单位捐赠废旧电脑的公益行动,所捐电脑经过整修后,将能用的电脑送到农村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不能用的则送到环保拆解机构环保处理,保证不污染环境。一千台电脑是自绿色电脑扶贫行动启动以来接收批量最大的一次。绿色电脑扶贫行动截至目前已得到数百家企事业单位的电脑捐赠,并向全国15个省区市捐建了130多个绿色电脑教室。
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公益商店“善心行”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善心行”公益商店项目将于近期在王府井乐天银泰百货开业。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善心行”项目,是通过“购物慈善”的公益模式倡导更多的人参与身边的公益活动。“善心行”将使每个人能够买到来自贫困地区的产品,以此方式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搭建一个市场的平台,支持他们的自我发展。
全民公益企业示范行动在京启动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吉庆华诞,爱心中国”全民公益企业示范行动9月10日在北京启动。全民公益企业的模式是通过企业自身、动员员工主动向基金捐款,捐赠主要用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援助型项目。据介绍,今年7月8日,《人民日报》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心基金”,全民公益企业示范行动是借助“心基金”的现代化平台开展起来的。启动仪式上,中国扶贫基金会段应碧会长授予加多宝集团首家全民公益示范企业荣誉称号。
全国妇联“母亲健康快车”发车
感恩祖国母亲·关爱妇女健康——“母亲健康快车”发车仪式9月11日在北京全国妇联举行。据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秦国英介绍,此次共发车400辆,车辆将继续投放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严格遵守“一县一车”的原则,对地震灾区、移民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给予适当倾斜,同时,参考捐赠方和基层妇联的意愿,最终确定车辆投放涉及了13个省区市。
库存物品捐赠惠及革命老区
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旧货业协会于8月26日在京举办“爱心捐赠库存物品·真情回馈革命老区”大型慈善公益活动。本次活动时间从8月26日开始至9月底,其资助项目包括:慰问健在的老红军;对困难烈属及子女给予扶持;为生活困难的贫困家庭提供日常用品;援助革命老区铺设道路、修建学校、敬老院等基础设施,提供医疗设备等;支持全国其他帮扶弱势群体等项目和支持筹建“中华慈善总会捐物仓储义卖中心”等。
“大爱无国界”资助云南贫困儿童教育
9月12日,由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夫人、外交部扶贫工作名誉大使乐爱妹女士发起的“大爱无国界—资助云南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国际义卖活动”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玲珑塔下举行。七十余家外国驻华使馆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以及钓鱼台国宾馆、前外交官联谊会、世界知识出版社、外交人员服务局、外交部服务中心等五家单位在活动现场设立了八十余个义卖台,筹集到善款100余万元人民币。据悉,主办方将利用这笔善款为金平和麻栗坡县各修建一所设施完备的学校,改善当地贫困儿童的就学条件。
山水艺术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9月22日,天安时代当代艺术中心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携手2005委员会共同举办“山水之美,山水之殇,山水之救赎”的主题论坛,旨在从人性和美学角度挖掘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论坛就当前气候变化、气候危机等问题,从经济、市场、政策和文化层面,分析环境保护在中国的利益和机遇,呼唤人类运用智慧度过环境和人性的危机。
18所希望小学获赠万余册新图书
9月10日,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牵手诺基亚“行学一族”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希望工程图书室仪式在青基会举行。此次捐赠活动针对我国贫困地区小学图书馆和学生课外读物严重不足的现状,旨在促进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发展。受捐对象包括湖南省辖区内18所希望小学,每所学校将获赠超过千册新图书。
“健康路·慈善行”首站启程在即
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防治乳腺癌专项基金发起的“健康路·慈善行” 首站活动将于2009年11月14日在北京启动。首站主题定位为“1+1=爱”。届时,将有千人参与此次活动,健走全程为4.7公里。“健康路·慈善行”活动是健康型“粉红丝带大步走”活动的延续。活动秉承“关注健康,关爱他人”的主旨,在活动中,为贫困乳腺癌患者募捐善款。北京站后,“健康路·慈善行”活动将在杭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五大城市相继拉开序幕。
全国乡镇少儿文化站公益项目启动
9月23日,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联合16家国家级专业艺术协会发起成立的“全国乡镇少儿文化站”社会公益项目在京启动。据悉,面向全国推广普及的“全国乡镇少儿文化站”是服务于全国农村少儿的社会公益项目。该项目计划在5到10年内设立41636个乡镇少儿文化站。届时,网点将遍布祖国各个角落,实现城乡少儿平等分享艺教资源。
记忆健康360工程启动
9月21日,由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型公共健康公益事业“记忆健康360工程”,日前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记忆健康360工程”致力于成为中国最为领先的阿尔茨海默症防治公益事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同志发表致辞,并宣布“工程”正式启动。
手机网络捐赠平台推出
【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推荐阅读:
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解读10-21
中国扶贫基金会报告06-17
中国扶贫基金会研究09-25
谱写中国梦扶贫新篇章10-07
扶贫开发07-02
扶贫开发局06-01
扶贫开发典型发言07-21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10-31
扶贫开发帮扶措施范文11-18
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汇报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