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精选8篇)
教学内容:见网上教学大纲
教学课时:每学期16学时,网络教学8学时,专题讨论8学时
各专业1-8学期进行,2学分
教学平台:安徽大学教务处首页:http://jwc.ahu.edu.cn/main/index.asp
右下角《形势与政策课程》,点击进入后,左上角有用户名与密码,用户名和密码为:选课的用户名和密码
或,计算机课的用户名和密码
二、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成绩为各学期考核的平均成绩,在四年级下学期末一次性计入学生成绩册。成绩评定:网络学习成绩*50%+专题讨论情况*20%+网上作业完成情况*30%
网络学习成绩(总分50分):网上学习时间》=320分钟,网上学习成绩为满分50分160《=网上学习时间《320分钟,网上学习成绩为25分网上学习成绩《160分钟,网上学习成绩为0分 专题讨论情况(总分20分):每学期有效发帖或跟帖》=4次
完成网上作业情况(总分30分):每学期完成作业2题(任选2题,每题15分)
三、学习安排
1、第5-10周:网上课程学习
2、第11-14周:专题讨论,完成》=4次发帖或跟帖;完成2题作业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不明确。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定位是“德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定位是“理论”。《形势与政策》课是时事报道、德育、理论兼有, 导致实际教学活动中,课程定位不明。
通过分析《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色,明确其课程定位,非常重要。
一、《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 科学分析判断形势,理解、运用、执行政策,认识把握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的媒体信息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必须迎接挑战,明确定位。
(一)《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的关系
1.《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挑战。在媒体资讯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要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呢?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及时、连贯、准确地了解时事新闻和国家政策,获取咨讯的渠道十分便捷。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并没有因为获取信息的便捷而增加对时事新闻和国家的形势与政策的了解。所以,大学生所处的媒体环境和条件,更加凸显了该课程设立的必要性。
在媒体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以及专题式报道的信息环境中,其角度、立场、说服力是高低不一的,这对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强有力地冲击。第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不能变成是对信息和新闻的简单整合和重复。这需要教师提高对相关专题资料的整理能力以及理论学习能力;第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要掌握教学工作的主调,不能盲目。这需要国加强家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培训。
2.《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家,通过有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可以凝聚力量、实现发展;对于个人,可以更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那么,要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与时事新闻相关的信息相比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第一,在内容上相关联但内容的完整度不同。《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期教学文件依据是每学期教育部社科司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每学期要点内容都是对党的工作、政治、经济、外交、国际形势等领域的情况综合。这与教学同时期的时事新闻是相关联的,但在内容的完整度方面是不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中既要了解事件的过去,更要整体把握住现在的最新情况,要求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
第二,对事件的了解是共同的,但是认同度不同。了解事件,把握住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基础和前提。与专题类和深度的时事新闻信息相比较,对事件来龙去脉的了解是相同点,也是教学工作中师生在认识上的共同点。但是,由于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不同,导致掌握信息的数量不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不同专题的认同度是不相同的。
第三,立场不同。《形势与政策》课是立足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立场,而各类时事新闻信息报道机构和报道者的立场是不同的,学生关注的信息则更多地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这导致把握形势与政策的主动性及判断其走向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统一认识,强化认同地关键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缺乏,通常不存在立场,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比不同立场形成不同认识导致的不同结果,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明确自身的立场。
(二)《形势与政策》课与学校教育微环境的关系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每位学生都将承担未来社会的特定角色。《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对象是具体的个性多样的学生,因此,教学工作要具备“具体个人”的意识。“具体个人”是指,在校学生对未来的与专业相关的“自己”的都怀有一致期待。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不能搞“一刀切”。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端技能型医护专门人才为目标,《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如下:
1.以人为本。通过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个体生活和命运,感受个人成长。《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虽然不断更新,强调时效性,但都是涉及和影响到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的。“我们应该关注个体的生活史、关注个体的真实生活经验”,“更应凸显个体的生活、经验的真实的价值”,“注重个体生命本身的内涵”[1]。以对人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人作为“生物的、社会的、文化的统一体”[1]的需要的关切,凸显人文色彩,使得课程的基础更加厚实。
2.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焦虑和心理疾患更加严重。大学生面临着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竞争压力,更加缺乏对社会的清醒的认识,缺乏坚韧的毅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首先得从自身开始。“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在和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独特性”,护理人员要从工作角度出发,传递理性、积极的能量、树立勇气、活力的形象。这些都需要具体的行动来影响到工作对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形势与政策》课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目标
依据《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明确其课程目标排序。
(一)情感价值目标
确立情感价值目标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了解中国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和要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感情;第二,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价值和意义,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科学分析形势,结合自然、科学、社会发展规律,使具体工作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二)能力目标
确立能力目标为《形势与政策》课的终极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认识方面。全面认识和分析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第二,认同方面。通过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御不良思潮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第三,认知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政治素质培养模块,即及时宣讲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或活动精神;第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国家政策宣讲教育;第三,世界形势。中国外交关系及周边形势,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提高其综合素质,仅仅强化工作责任感、同情心和爱心,是不利于其发展进步的。
三、《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色
《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色应定为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应用,其实效性有三个方面:时效性、理论性、针对性。
(一)时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不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特色在于时效性。国际国内的大事、热点问题都汇集在这门课的课堂教学中,是学生了解国家、社会重大事件的教育渠道,关注自身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带动力量。
(二)理论性
《形势与政策》课强调全面、发展地看问题,更强调对人的生活和行为的影响。如果现实中产生的思想困惑无法解答,就无法给人带来寻求改变的力量,指明个人、社会和国家一致的方向,就是解答思想困惑的根源。所以,理论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核心。
(三)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理论性如果无法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都无法发挥作用,因而针对性是重要特色。
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能力的增长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课程内容方面,都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贴合学生的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生活环境方面, 生活学习方面的经验和经历,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时效性。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84—03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的特殊使命。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以及中央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要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尤其是1998年和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先后发文,明确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地位,并就课程的设置、基本内容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这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有效地规范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促进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但纵观我国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客观上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困境,需要我们给予深入的分析和深刻的解答。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客观地说,当前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在各方面也加大了投入。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不少高校对形势政策教育缺乏资源整合,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明显,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不少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功能的认识还停留于较低层面,削弱了其人才培养的功能,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一些高校表面上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进行排课,但实质上并未按公共必修课进行建设,组织机构、课程建设、师资构成与培训等方面管理失范,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效果评估及考核不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具体来说,“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大概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认识有偏差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学习认识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三不”:第一,不愿意。部分学生认为未来的就业单位主要看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以及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只要这些课程成绩过硬,就可以谋求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而《形势与政策》课不一定要学,就是学好了,也不见得对就业有多大帮助。因此,在课堂上他们往往不愿意听教师讲课,宁愿自学外语或做其他课程的作业。第二,不重视。部分学生把获得奖学金作为在校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他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仅一个学分,又是考查课,只要考前突击复习一下,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了;退一步讲,即使这门课考得不理想,只要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拿个奖挣些附加分,照样可以获得奖学金。这样的想法使得他们不重视该课程的课堂学习以及考核成绩等第。第三,不必要。部分学生平时非常关注国内外时事,他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内容大多是自己所知晓的,教师在课堂上再“炒冷饭”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或者认为要了解国家大事,自己听听收音机、看看报纸、上上网就行了。因此,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授课效果参差不齐
从目前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存在专职比重较小、青年教师多、留校改行的兼职教师多的普遍现象,且兼职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或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虽然这些教师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由于身兼数职,客观上分散了他们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兼职教师因本职工作的需要时有调整,使该课程教师队伍经常处于变动之中。据对部分高校的调查,《 形势与政策》的任课教师中,80%左右为兼职,而青年教师占到70%左右。此外,教师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教研活动开展不力等,也导致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不重视,教师的培训也没有形成系统化、常规化,导致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授课效果也参差不齐。
(三)教学内容陈旧,与形势发展脱节
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显著特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既有相对稳定的部分,也有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增添和变化的部分。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不能及时增补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时效性不强,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没有随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而及时作相应的调整;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也没有适时组成时事政策研究小组编写辅助资料;教师在课前收集信息也不够,准备不充分,没有及时补充重大事件发生、发展及迅变过程的相关信息资料,照本宣科。这些都造成了本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与形势发展脱节,这与当代大学生反应敏锐、信息来源广的特点及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非常关注的心理需求是极不相适应的,影响了师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的情绪及热情。
(四)教学方法陈旧、手段落后,师生间互动不够
具体表现有两个方面:(1)教师课堂教学情感呆板,缺乏凝聚力。教育过程离不开情感,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情感是师生交往、交流的基础。即使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若能赋予情感基因,充分发挥情感在德育中的先导作用,也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而我们的一些“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没有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平等的对话和协商,还是留于表面,“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的理念还只是一种宣言,对学生精神生活的把握相当浅薄。面对人头涌动的阶梯大教室或礼堂,他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只能是泛泛而谈,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2)教学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我们竭力主张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但实际上,理论教育在有些教师身上变成了理论说教,照本宣科,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单纯地放录像、看光碟; 社会实践变成了完成政治任务的点缀,劳动教育已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即使是外出参观只不过是理论的简单验证,无法提升学生精神世界和认知能力[1]。
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路和对策
高校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遵循该课程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手段的条件和管理状况、外在环境等构成要素上做充分的分析和了解,特别要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认识水平、心理特点等出发寻找彼此间的有机联系及沟通通道,整体规划出最优效果的教育体系,使之既牢牢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向,又克服传统教育缺乏相对系统和稳定所带来的“教”与“学”上的困难,既能服务学校大局和中心工作,又能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明晰学科定位,确保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特殊的育人功能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也体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育的一般育人功能,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把它切实看作一门教育学科,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建设、管理,而不是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二是不能把它当作纯专业性的教育学科,而要视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将其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加以建设。对它的整个教育过程需要学校社会科学系、教务处、学工办、党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的统筹协调。只有从上到下理顺教育管理体制,使分管校领导抓起来一条线,各个机构部门各自为阵又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从课程安排、内容设计,到授课方法、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广泛,变化又大,这对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理论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该课程专业教师少,许多高校多为辅导员、团委(总支)书记等学生工作战线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这支队伍日常工作繁忙琐碎,队伍流动性大,且大多缺乏任课的专门培训,这些都会导致教师很难集中精力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应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提高认识,使教师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教育者只有接受、认同、内化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及具备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才能按照社会的需要去教育受教育者。通过对广大教师进行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国情、形势教育,使他们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真懂”、“真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努力学习,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的学科多,具有理论性、时效性、综合性强的特点; 要把这门课讲好,任课教师需要在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方面下扎实的功夫,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在哲学、经济学、文学、美学、地理、历史及某些自然科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修养。三是加强学习交流。可以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精品课”竞赛及观摩教学、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四是注重“以老带新”,实行传、帮、带。中老年骨干教师每人具体指导一至二名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在思想上尽快成熟,业务上尽快提高。五是加大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力度。通过开设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他们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制订科研规划,选派符合条件的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他们的学识层次[2]。
(三)抓热点,挖掘素材,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有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的要求,而且应从实际出发回答学生最关心的各种现实问题。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对全国8 省市74 所高校进行的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仍保持在高位上;大学生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涉及国家民族尊严的台湾问题、反腐败和中美关系上。这项调查结果为我们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别是在充实教学内容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注重针对性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与教学要求的结合点; 除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执行规定的教学计划外,特别要在精选和充实教学内容上下工夫。在有限的学时内,必须紧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捕捉“焦点”,多介绍和分析学生似乎知道又不太清楚的理论问题与社会现象,突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时效性,力求以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与渗透力。形势课内容的最大特点是跟着形势走,易于变化,就是时效性。“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如何在众多的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中选题,做到既有针对性又有时效性,既有价值性又有趣味性,这关系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编写讲稿既要以时事政策、报道资料为基础,又要将这些资料综合起来,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不能是报纸新闻的简单重复。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的意义。
(四)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适当革新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如仍采用“满堂灌”、“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模式进行的话,将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应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适当革新。
1.教学方法上倡导教学互动模式。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反应最强烈、最感兴趣的话题。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互动方法; 要从“满堂灌”、“空洞说教”向“灌输艺术、方法和水平”上转变 。
2.教学手段上应“现代多样化”。一是以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切入点,通过座谈、讨论、辩论等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体验,把它同实际生活、具体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去感悟、体验和验证,把知识性、理论性的教育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促使学生提前认知社会并按社会需求努力发展自己;三是用好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课件、收听录音、收看录像等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环节
自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来,对其课程重要性的怀疑、轻视甚至是不认可就在一些高校程度不等地存在着。这些状况的出现,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不重视、不将“形势与政策”当作课程对待并进行规范建设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由于考核是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大“形势与政策”的考核力度,必将对其课程地位的强化和课程重要性的提升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考核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从构成要素上看,它包括考核目的(为什么考)、考核内容(考什么)、考核形式(如何考)、考核过程(命题、考试、阅卷、评分)和考核结果(成绩结构与分布)等方面,因此,从考核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根据“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特点从这些方面加以突破。具体讲,就是要在考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明确考核目的、规范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严格考核过程、优化考核结果,切忌一刀切。结合我院的实际,我们采取了这样几种考核方式。一是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以闭卷形式写一篇论文;二是社会实践和写心得体会相结合;三是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结合社会实践,以开卷形式写论文;四是闭卷考知识点与开卷写论文相结合的形式[3]。
总之,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应再是被某些大学生戏称为“上课走走形式、考试完成任务”的“形式任务课”,而应能够起到培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方面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遵循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形势与政策课是可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们的学生是可以正确而理性地判断形势,健康成长,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周本贞,任祥,余冰释.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2]邓远祥.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职教育研究,2006,(1).
——关于中国大学生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
处在奔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中国在发展历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是需要我们迫切解决的。存在即合理。在经济发展中,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多。到了今天,在知识社会转型的背景挑战之下,中国正在争取一个很好的历史契机,能够从国情出发,来应对知识社会本身的挑战。
以前高等教育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机构,它处于一个非常清晰的地位,它是一个精英的、象牙塔似的这么一个机构,它在社会中间有它的研究知识的这个位置。然而现在,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从安静渐渐迷失于喧嚣。大学是培养人才最理想的地方,可是现在它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是否能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培养出适合的人才?大学生学习的目标究竟是为了知识还是为了就业?这些都是现在已存在的,并且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在中国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经历了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后脱颖而出。他们是在智力与毅力的双重磨砺下培养出来的佼佼者。理论上,面对大学的专业化知识,他们可以较好地掌握并运用。然而,为了释放高中的压抑、为了寻求理想的生活、为了体验大学的乐趣,很多人只把大学中的少部分时间真正花在学习知识、专心研究上。这种“轻松”的大学生活在中国应该不是少数。在经历了认真刻苦的高中学习生活后,为什么在大学里就松懈下来了呢?这并不只是一个大学现象这么简单,它更是中国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联系到社会,我们不能不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知识性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衡量知识型人才的唯一硬性指标就是文凭,这样,在这个喧嚣的年代,很多人就变向为:为文凭而读书。很多人在利益和竞争的压力下,变得渐渐浮躁,导致真正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学术的中国学者成为“稀有动物”。急于求成是人们选择捷径,然而捷径终究是需要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付出代价的。这代价就是,大学这些社会场所资源是否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呢?这也就是说大学是否真正培养出了社会所需要的一流的高等教育的知识型人才。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大学生在面对会不会面对有史以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呢?在十年前,中国大学生扩招,现在高等教育走向了一个大众化阶段。由此未来面临最大问题就是失业,很多大学毕业生将找不到工作。因为高校培养出来很多毕业生之后,他暂时可能会面临一个失业的问题,因为劳动力市场对你这个人才的需求,它可能是有一个限度的,你突然给它增加很多,它吸纳不了。但同时,劳动力市场它会做出反应,很多职业本来是不需要大学毕业生文凭,但是在大学生“泛滥的年代”里,它们就可以招大学生了。这就是所谓的挤占效应,大学生把高中毕业生的职位挤占了,高中生把初中生的职位挤占了,就一层层往下挤。所以这个假以时日可以解决,这是一个临时性的问题。当然了,政府可以积极地从产业也好,从就业也好,从创业也好,各种角度,促进他们短期消化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它是个短期的问题,长期的话,我们中国现在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还是很低的,我们中国还需要大量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
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而他们的学习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大学范围内。据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在假期选择旅游,因为,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假期旅游不仅可以舒缓大学学习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增长见闻,提高人生阅历,这未尝不是另一种学习。就旅游业而言,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消费对象,而当代大学生对假期旅游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随机收集了一些大学生对于假期旅游的想法,虽然参与调查的人不多,但也能集中反映大学生的假期旅游状况,总体来说,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我们小组的调查数据显示,又95%的大学生选择假期会进行一次旅游,而又5%左右的大学生则会选择更多。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物质审美的追求更上一层楼,思想则显得更为进步。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假期空闲时间的分配有了更多的选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95%的大学生都会进行一次假期旅游,以达到舒缓学生压力,开阔视野等目的,而有5%左右的大学生,可能时间较为充裕,再加上经济条件的支持,假期旅游的次数会达到2次或以上。换个角度想,假期旅游能够达到大学生的预期目标,而大学生作为旅游业的一大客源体,选择假期旅游也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不同的大学生对假期旅游的看法也不同,而他们选择旅游的范围也不同。据统计,约60%的大学生选择在本省内进行假期旅游,而有40%的大学生选择在省外或国外进行假期旅游。当然,这其中也是有多种因素的。比如,选择在本省进行假期旅游的大学生由于时间不是很充裕,经济费用等问题,或者本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无需进行出省旅游。而选择外省的大学生则因为许多名胜古迹,艳丽风光慕名而来。无论选择省内,还是省外进行假期旅游,都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本地或其他地区的文化底蕴,与不同地域人进行交流,有利于大学生增长见闻,更加充分的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或水平也得到提高,所以人们对旅游享受的倾向也有所不同。通过对2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粗略估计有70%的大学生倾向于享受自然风光;有15%的大学生选择历史人文;剩余的15%关注亲朋聚会。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生活环境不断下降,反而一些贴近大自然的东西更值得人们享受,通过旅游的方式去接近自然风光,情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为了使自己过得更好,人们关注生存条件的比例较其他更大,然而却忽视了历史及文化对人的影响,通过享受历史文化旅游,能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明,也可以感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总是匆忙的把时间利用于工作、学习,导致人际交往迅速下降,假期通过与亲朋聚会,不但可以达到旅游的目的,还可以增进与亲朋的关系。
人们对旅游的目的有了设想之后,选择与谁去旅游也是迥然不同的,随即对20名大学生的调查可以了解到约有65%的同学愿与朋友一起旅游,有30%的同学选择与家人同游,而有5%的同学则希望与恋人同游。通过数据分析与现实情况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大学生总是处于校园中所以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在旅游中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看法与朋友搞好关系,为自己的将来铺上一条平坦的大道;在漫长的大学生活中,同学们与家人的接触的时间和次数越来越少,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大学生往往希望借旅游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进入大学后,同学们的生理,心理日渐成熟,对异性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他们总是希望与恋人一起有个浪漫的约会,往往总是会采取旅游这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青海美丽的青海湖、敦煌莫高窟的佛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和虔诚的朝圣者、江南古典的小镇、丽江的古城、西安的兵马俑、贵州的黄国柱瀑布、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是大多数人都向往的,有自然风光的享受,也有历史人文的探索,当然这些对大学生来说也是有可能的。
通过对另一项调查结果的分析,有70%的大学生选择旅游费用在2000元以下,30%的选择2000——6000元。可知:大学生虽然比较注重精神享受,也很热爱旅游,但是作为经济尚未完全独立的群体,旅游费用还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大学生平时比较忙,并且有诸多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交活动,是否有足够多的空余时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否有充裕的经济支持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选择的时候能够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理智的选择,这是每个人做出旅游决定的先决条件。另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多数大学生现在还依赖于父母,不愿意过度消费没必要的花销,足可见其对父母辛苦劳动的珍惜。当然,在大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经济独立了,旅游便是一个普遍的事情。
荷花会再次绽放,星辰依旧追寻美丽的轨迹,花谢花开,聚散离别,这一切的起伏变化皆是有因果的,那么大学生热爱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呢?经过调查,有40%的大学生选择了旅游可以增长见识,50%的选择了借此可以缓解压力、滋养身心,还有10%的人是为了维护亲友关系。整体来说,一次有意义的旅行会增长你的见识、开拓视野,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深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川:由于当今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旅游会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方面压力,滋养身心,而且还能维护亲友之间的关系。也许,正是基于这些目的,大学生对旅游的看法才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山川、美景、风土、人情、美食、优购、亲友陪伴的温暖,假期旅行可缓压、交友、长智、广识,诸如此类,大学生假期旅行可谓益处良多,那么大学生对于假期的态度又如何?
事实上,大学生假期旅游作为一种拥有一种良多益处的活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均对此呈现出赞成态度,并对假期旅游表现出极大的期待。就我们所做出的又一项调查而言,大学生对假期旅游的赞成程度高达100%,可以看出,现今大学生们对于假期旅游的热情很高,只苦于时间、经济等原因而将很多计划缩减、放弃,但在心理,思想上,“大学生”这一群体还是向往旅游的。可以看出,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这一时代的先锋群体自然受其影响产生意识上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与旅游这一主题中,便是旅游意识的提升。具体而言,变表现为次拥有假期旅游愿望的人数的壮大。
在此改变发生的同时,大学生对于假期旅游的目标期望有何特点?对于此项内容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旅游目的的选择各有侧重,分散于旅游本身、旅游交友、物质享受等等,其中,分别35%的受调查者侧重于旅游本身与旅游交友。可以发现,大学生的旅游目的的侧重点事实上是一种拓展。应当感到欣慰,大学生群体对于旅游的认识亦有所发展,旅游目的亦日趋多样化,但大学生们并未全部着重于旅游所得的精神享受,而是仍受一定的社会、生活实际的影响。
有人曾说出如此的论断:旅行的最大好处,不是能见多少人,见过多美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机遇下,突然重新认识自己,其实,旅行的意义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无论怎样的旅游目的均没有高低之分,正误之别,但对旅游目的的设想确实体现着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精神诉求,也变相体现出了时代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另一方面,个人的旅游行为也对此有所体现。
有人说人生活就像一路的旅途。人在途中,路在脚下。又或许这条路的尽头不如你想象的那样美好,但一路走过的岁月却不是简单的就能阐述的。所以你必须用自己的笔来记寻这段旅途。回归时间长河,再回首也许并不是那么的苦涩。
那么,旅途如此精彩,就更的打上背包来一场未知的旅行。但在真实的旅途就你会如何来记录这旅途呢?根据我组进行的一次调查报告显示,在一次假期旅行中有30%的人喜欢用录影的方式来记录旅途,有35%的人喜欢以图片的方式保存过程,有20%的人希望用文字去体验,感悟旅途,也有15%的人想用音乐的方式来丰富和书写心灵的旅途。
可以看出一场旅途已经不再是一段简单的路途,首先在这场旅途中的人都在运用各种方式来记录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这是生活质量的提升,是社会平稳高速发展的证明;再则,与其说是对美好事物的保存和记录,更可以说是生命的感悟,希望心灵中的单纯,希冀与生活
完美的融合。再或许这是场旅途,又或许是找寻自我的过程。这场旅途情深意重。
摘要:当今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就给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渠道,本文介绍该课的必要性和目的,以及我们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关键字:形势与政策 大学生 世界观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经过对三年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周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第一位老师谭书记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后来唐老师接了谭书记的班,她博学多闻,说到中国的天灾的时候,她声情并茂,感同身受。汶川地震她给我们放视频,并激动地近乎哽咽。玉树地震的时候,她跟我们回忆她在玉树的日子,并感叹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最近的日本地震,她把我们从狭隘的民族爱国主义中引导出来,教育我们要珍爱生灵。这是多么可爱可敬的老师啊。在她的教诲下,我慢慢有了更完善的世界观。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主要接班人,是知识经济竞争时代的主导力量。“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必然影响着中国当代大学生,要求我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想方设法的完善自己,让自己更好的成长起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但要掌握知识赋予我们的逻辑的力量,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具备成熟的思想;还必须学会用现实中力量的逻辑来为我们服务,既有综合的能力,又具备全面的素质。坚持与时俱进,我们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里时代的佼佼者,学习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应该成为时代文化的承载者,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与时俱进。学习,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词汇。当今世界,知识更新迅速,信息爆炸,人随时都有可能“落伍”,而不断学习才有可能改变这样的状况。特别是有效的自学能力,是在未来立足的必备条件。不管在社会的什么岗位,什么时期,关心时政,树立是非观和坚定的信念永不会“落伍”。只有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只有学习才能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提高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本领,只有大学生带头学习才能建设学习型社会。世界的发展变化很快,新科技、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带头学习理论、科学、经济、历史。作为大学生,要在思想上树立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同时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有专业研究精神,注意探索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坚持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在生活小节上,挡住诱惑,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由于市场经济价值观,利益观的冲击,以致一些学生的思想受影响,譬如“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影响;先进性不明显;对党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发动动摇等等。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理论,通过结合时代实际进行深入剖析,来认清事实,辩清方向,不断加强自我,完善我!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培养高素质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基本任务。责任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与生俱来的,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无论是何人,都对自身、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人们逐渐认识自己在人生成长中的责任,形成深刻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过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当代大学生目前尽管还未承担某种重要职务,但是将来会在不同的岗位承担相应的职务,承担着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责任。面临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我们的大学生中出现了诸如作弊、自杀等行为,实质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不强的根源所在加强感恩教育,强化大学生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仅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在确保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招生录取、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社会捐助等方面,家庭困难学生都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的温暖。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能仅停留在情感方面,而要更多地体现在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感方面,并使这种责任感转化为自强不息、掌握本领的学习动力。为此,高校要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教育,强化大学生们的感恩意识,要积极建设校园感恩文化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所幸的是,我们大学生现在越来越关注时事,比如网上有个调查设置了“你对取缔‘法轮功’10周年怎么看?”、“你对‘藏独’事件怎么看”等问题。从回答看,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敏感政治事件的认识符合主流价值观。关于取缔“法轮功”,98%的受访学生表示“应该取缔”,多数学生还表示“自觉抵制‘法轮功’”。关于“藏独”事件,受访大学生全部支持中央维护西藏稳定的政策,一致认同“藏独”是分裂国家的行为,部分受访学生表示大学毕业后主动到西藏工作,去亲自体验西藏的变化,增强对民族政策的认识。少数大学生坦言他们在网上看到敏感政治事件,自己的思想会产生一定的波动,但仅限于思考层面,并不是要去支持所谓的“新观点”。一些大学生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讨论,但“新观点”不存在一边倒的支持力量,而主流观点比如社会和谐、稳定、共建共享、以人为本等存在广泛社会认同。经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涉及群体自身、国家利益、民主自由的三类敏感政治事件最为关注,这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经过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大学生认知国家和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孙楚航说,从大学生回答问卷的情况看,他们对敏感政治事件的认识和态度总体是稳定的,这有利于社会风险的防范。
调查对象及方法
1.对象
对象:以云南红河学院学生和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
2.方法
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面对全校学生,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由学生自行匿名填写, 以打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顾虑, 确保回答内容的真实行。对任课的教师进行了谈话、交谈。
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
本次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95份, 有效率为97.5%。在195份有效问卷中, 大一的学生有60人, 占30.77%, 大二的学生有101人, 占51.79%, 大三的学生有21人, 占10.77%, 大四的学生有13人, 占6.67%。从整体上看, 大学生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持肯定的态度, 认为学习形势与政策是必要的, 对国际国内形势也很关注,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持消极态度。
2.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
您平时关注新闻类节目吗?有81名 (41.54%) 学生回答, 我经常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去了解新闻;有110名 (56.41%) 学生回答, 偶尔了解一下;有4名 (2.05%) 学生回答, 从来不关注。
您认为您对当前发生的国际国内时事是否了解?有3名 (1.54%) 学生回答, 非常了解, 如数家珍;有154名 (78.97%) 学生回答, 知道个大概, 对一些比较重大的时事还是有所了解的;有27名 (13.85%) 学生回答, 几乎不知道;有11名 (5.64%) 学生回答, 说不清。
您觉得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有助于您了解时事新闻吗?有115名 (58.97%) 学生回答, 有帮助, 是我了解时事新闻的窗口之一;有44名 (22.56%) 学生回答, 没帮助, 不感兴趣;有36名 (18.46%) 学生回答, 说不清。
3.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目的
您学习这门课最大的目的是什么?有25名 (12.82%) 学生回答, 获得学分;有106名 (54.36%) 学生回答, 扩大知识范围;有19名 (9.74%) 学生回答, 提高“三爱” (即爱党、爱国、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觉悟;有33名 (16.92%) 学生回答, 认清“四情” (世情、国情、党情、民情) ;有2名 (1.03%) 学生回答, 其他。
4.形势与政策的开设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上, 您更喜欢哪种形式?有92名 (47.18%) 学生回答, 专家、教授开办的讲座;有53名 (27.18%) 学生回答, 公共课教师定期授课;有31名 (15.90%) 学生回答, 校内外领导作的相关政策的答疑、解释;有17名 (8.72%) 学生回答, 辅导员定期组织大家学习相关资料;有2名 (1.03%) 学生回答, 通过电视, 播放新闻。
5.形势与政策的考核方式
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考核, 您认为什么样的形式最能反映大家的学习情况?有38名 (19.49%) 学生回答, 出案例题让大家分析;有65名 (33.33%) 学生回答, 选择一定的主题写论文;有24名 (12.31%) 学生回答, 课堂测验与大家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为依据;有68名 (34.87%) 学生回答, 课堂测验与课外表现相结合, 与大家综合量化考评结合起来。
对策
1.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规范化、制度化,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是基础和前提。冷战结束后, 西方敌对势力把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指向我国, 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青年学生是它们进行渗透的重点和突破口。如美国中央情报局修订完善的《十条诫令》前三条分别规定: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 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 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为他们制造对色情产生兴趣的机会, 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一定要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刻苦耐劳精神;一定要尽一切可能, 做好传播工作, 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一切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让中国的青少年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 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 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因此, 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使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高校领导、教师、学生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是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2.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必须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 建立和形成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建议由宣传部、社会科学部和教务处负责形势与政策的相关事项, 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教研室设在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部负责组织上课;教务处负责学生成绩的记录;宣传部负责协调及与外界的联系, 组织《形势与政策》的讲座。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 是进一步搞好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条件。要坚持走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聘教师相结合的道路。既要配足少而精的高素质的专任教师, 又要广泛整合教育资源, 充分调动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相关学科专家名师以及地方党政领导、先进人物和杰出校友的优势, 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 要改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单一地由社会科学部和政治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情况, 建议由宣传部、社会科学部、政治系、团委、学生处以及各院系的总支书记和总辅导员组成, 充分发挥学校的合力, 共同教育学生。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为高校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 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 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请学校领导和聘请校外相关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来作讲座。
4.教学内容的编撰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中心, 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内容休系上有一个显著特征即时效性, 也可称为动态性或现实性 (因为形势与政策本身既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 又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而且人的思想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在教学实施时, 既要突出现时性又要兼顾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编撰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 成立“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编撰小组”, 每学期初根据教育部社科司下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要求, 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要点》, 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讨论确定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二, 建立教案审批制度, 对教员编制的教案进行课前审核修改, 切实把好教案质量关。
第三, 增设社会实践内容, 并以教学计划形式统筹安排, 逐步形成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考虑到学校的实际, 社会实践的内容可以采取假期参与社会调查和组织观看形势录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课时的安排
2004年11月, 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时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每学期16周, 每周1学时计算。在课时的安排上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第一, 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将课时安排固定在每学期的政治学习 (星期四下午) 时间进行, 每次上2学时, 避免与实验课、体育课相冲突。
第二, 合理安排专任教师的课时和外聘的本校教师以及校内外专家、学者授课和讲座的时间安排。如, 可以将专任教师的授课时间安排在10个课时以内 (6个课时讲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4个课时讲重大政策) , 外聘的本校教师以及校外专家、学者授课和讲座的时间各安排6个课时。
第三, 为保证所有学生接受的教育的相似性, 在分散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对于学校领导、校外专家、学者授课或讲座则采取“形势与政策报告会”的形式对全校师生公开进行。
第四, 由于毕业班在第八学期忙于撰写论文和联系就业, 《形势与政策》课可采取学生自学, 完成相关的作业即可。
6.成绩考核和录入
形势与政策课以课堂作业形式每学期对学生进行随堂考核, 题目由任课教师根据讲课内容拟定, 学生因特殊原因缺课, 需有证明和有关负责人签字确认, 并自学指定材料和补交课堂小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跨越八个学期, 前七学期社会科学部负责考核和成绩保管, 到第八学期时, 总计前面的成绩作为必修课由教务处登录学生总成绩, 专科前五学期社会科学部负责考核和成绩保管, 到第六学期时, 总计前面的成绩作为必修课由教务处登录学生总成绩。
7.课时薪酬的计算
[关键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国梦;增强;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88-02
经过近30年的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当前全国人民正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呢?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
一 各高校要为形势与政策课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里主要指教育的内部环境,包括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学校的心理环境。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这种重视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政部负责,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从课程设置、课程监督机制、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保证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发挥。其次,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多种校园文化方式开展对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改革必要性的宣传,让所有教师都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再次,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发成立相关社团组织,固定时间开展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继续探讨他们感兴趣的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从而在学校里建立起浓厚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探讨氛围。最后,学校还应给形势与政策课以适当的经费,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课的教学,让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历史使命感、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和针对性
由于肩负着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历史使命,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内容变化快,所以与其它具有固定教学内容体系的思政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很多特殊性,其中最突出的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教学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让他们能准确掌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和实施的,很多高校还把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的《时事报告》作为教师教学必备教材,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教材发放给每个学生,但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热点问题变化得也非常快,提前制定的“要点”“热点”如果不能及时更新,难免出现热点问题“过时化”。所以,教师在使用《时事报告》的同时,应多关注国内外形势,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各高校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势与政策课还应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首先,必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教学内容应从学生乐于接受的时事政治入手,从学生最感兴趣、最想了解、反映最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存在疑惑的难点问题出发,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使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有的放矢,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促使他们将知识学活、学深。其次,在网络化的时代,纷繁的网络世界是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分辨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形形色色观点的影响,失去正确的方向。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在课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教师在授课时,还应结合实际分析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的基本形势,以及本校的具体情况,把国情与各自的省情、校情联系起来,以此加深对学生们就业观和认同感的教育。
三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要想实现教育目标,必须以受教主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沒有需要,没有悦纳,就没有主动的接受,教学效果也不会好。通过调研了解到,“呆板”“枯燥”“单调”是形势与政策课不讨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还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由单向传达向双向互动转变。在教师讲授为主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进行启发式、开放式的互动探讨,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并且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和多媒体的普及为传统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现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通过调研了解到,满篇都是文字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会使教师的教学大打折扣,学生们也会兴趣索然,学生们喜欢的是多媒体提供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懂得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件中适时配上恰当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听觉冲击,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单纯的理论转变为直观立体的形象感知,使课堂教学尽可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再次,理论教学的“主课堂”要与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网络文化“现代化课堂”相结合,以增强感染力和渗透力。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多模式教学相结合,可以弥补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四 优化教学师资,提高教师水平,強化教学质量
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所以,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第一,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一定要真正坚信马列主义,内心深处要时刻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三个自信”,言行始终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听谣、不传谣,不随波逐流,用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学生,用自身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敬而受教”。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 形势与政策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如此才能结合实际形势深入浅出、生动有效地讲解“高大上”而内涵丰富的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由此及彼的创新思维。第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做到“又严又高又好”,“严”就是要严格的要求学生,“教不严、师之惰”,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真正让他们学到知识,从而提高本领;“高”就是要以高超的教学技巧,游刃有余的掌控课堂秩序和整个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很好的启发学生思维;“好”就是要力求教学效果好。最后,在网络化的今天,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熟练的多媒体制作技术,让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为教师的教学加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前面已述,此处不再赘述)。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了大学生,才能赢得未来。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形势与政策教育收到了预期的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永不变色。当然,对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本研究只是其中的一小步,希望本研究能“抛砖引玉”,引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更多更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教社政[2004]13号文.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11-19.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
[3]尹国胜.制约云南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建设的因素分析[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10-1.
【《形势与政策》课】推荐阅读:
学习形势政策课的收获与感悟01-08
五邑大学2014年形势与政策课网上测试07-22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形势07-02
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09-13
形势与政策试题01-07
形势与政策论文要求06-21
形势与政策复习试题10-20
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10-21
形势与政策时事报告11-17
大国关系形势与政策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