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精选8篇)

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 篇1

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中国就业形势现状.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在09年GDP增长速度保持8%都很难了,这和国家的财富有很大关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行业。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与此同时,美国由于经济的恶化而大幅缩减了进口,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呈下滑态势,未来的形势也不明朗,预计明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贸易物流类企业的招聘需求将有所下降。由于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不少高科技企业今年也缩减了招聘计划,尤其是硬件和软件外包、芯片制造等行业。同样,通讯和互联网企业也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二解剖中国就业问题

总结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陷入了低谷,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外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2高校扩招影响: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7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三关于提高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1政府: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政府可从不同角度如供给,需求等方面发展我国创业投资金的思路.,可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2学校: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要变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对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再次,要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

3用人单位:

⑴企业应善于创新,强强联手,延伸优势,吸收更多人才.⑵不应过分关注文凭。不应存在性别歧视和生源地域歧视等。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应该能找到能与自己企业工作能力相称的人才.另外许多优秀女生的做事能力并不比男生差,能为企业争取较大的利润。⑶不要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应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4大学生:

⑴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⑵应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去外企工作,做一个白领,是多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另外大学生应该放低心态从低层做起.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⑷放远目光,提早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行业的现状,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各种渠道途径,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搜集就业信息,规代好末来.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

⑸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⑹继续深造,重组知识。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参考文献:

王林萍 田美玉 国际金融.-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祁型丙 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包晓间,刘昆山 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日韩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刘苍劲,谈方 形势与政策(学习指导).-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 篇2

过去10年中进出口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201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超过50%,而全球平均水平为25%左右。(见图1)比较全球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数据发现: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仍然保持在较高的状态,这与中国经济全球化对出口方面的鼓励调整政策有很大关系。

然而,出口拉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中国在整个全球化过程当中能够分享很多好处;另一方面,出口拉动使得经济受到国际影响的程度增加从而使得经济的脆弱性加强。中国经济的几次硬着陆几乎都是因为外需迅速下降导致的。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GDP掉到6.6%,出口最大幅度跌至-23%。2001年有短暂全球经济衰退,单季度GDP也在8%以下,对中国来说8%以下是比较差的水平。2001年网络经济破灭以后,中国出口下滑幅度很大,最低增速3%左右。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GDP增速下降到6%左右,出口增长为-8%。当时由于国内的宏观调控,没有发生比较明显的硬着陆。国内的宏观调控一般不是经济硬着陆的原因,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中国国内在进行严厉的宏观调控,但是当年GDP并没有很低。因此,如果中国的经济出现硬着陆,大体都是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见图2)

另外,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减弱。从图3以及表1中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近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2003-200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2007年以后出口的贡献开始有所减弱,从趋势来看现在要进入出口负贡献的时代。从政策调整来看,政府不应该阻挡这种趋势,应该顺应这个趋势做一些调整以逐步平衡国际收支。

二、出口负贡献常态化的原因

以上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正进入出口负贡献时代。出口负贡献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常态化,这一判断主要有三方面依据。首先,长期的出口可能已经达到天花板的状态。从日本、英国、德国这些国家的历史数据分析,大体上可以发现的特点是一国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很难超过3%,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也很难超过10%。关于这个规律从理论上还没有发现很好的解释,但是从直观上可以做一些说明。因为当出口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以后还要保持高速增长不仅会给出口国带来很大的国际压力,同时出口国国内也会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

中国现在基本接近上述状态,目前出口占GDP比重达到2.8%左右,占全球出口比重大致10%左右。从今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出口已经大体上达到天花板的状态,再继续大幅增长难度比较大,会引起贸易摩擦和汇率方面的压力。所以从总体趋势分析,中国现在的状况需要改变。

第二,中国的出口行业特别是一些利润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盈利严重依赖财政退税补贴,这是不科学的。中国出口行业中几大重要出口行业的盈利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如果把出口退税剔除,这些行业的盈利水平会更低。中国的几个重要出口领域比较低端,从经济结构合理性上分析保留这些产业并不是好事情,因此需要淘汰。用政策来扶持这些行业虽然可以勉强维持,但是对整体经济会有不利影响。

第三,中国逐步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经济政治风险也在增大。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占GDP比重达47%(见图4),投资品种非常集中,这容易被其他经济体绑架。如果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越来越大,被绑架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调整起来也会非常困难。

三、出口转型势在必行

“十二五”时期是一个转型的阶段,出口部门的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经济转型大体在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需求层面,如表3所示,从需求层面看外贸顺差占GDP比重目前是4%,与之前8%~9%相比有所下降。因此目前出口进行转型调整是必须的。第二是产业层面,大量的出口会产生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在经济结构相对合理的条件下这个状况也有其相对合理性。但是如果从目前情况看,出口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都非常严重。例如,冰箱里包含很多钢铁和有色金属的部件,这些部件在加工提炼过程中会消耗很多能源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同时造成很大污染。

第三是区域层面,相关的因素是劳动力。过去中西部经济还未崛起时,劳动力很富裕,中西部劳动力转移到东部就业。但是现在格局发生了变化,最近几年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得中西部经济开始崛起,对于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构成了对东部地区低端劳动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做调整对整个经济不是很有利,从大格局来看应该鼓励劳动力在中西部就业。这些劳动力如果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时就地就业对经济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东部出口部门做调整是必要的。

以上分析表明,出口负贡献时代已经来临并且难以逆转,中国要顺应形势推出促进出口转型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出口退税,过分支持出口刺激政策不利于出口转型。现在的条件很适合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即使从就业方面来看也需要做这些调整。

第二,推进要素价格重估。目前出口竞争力实际上是刺激因素作用的结果,要素价格低估使得出口竞争力很强。因此应该鼓励要素价格重估,放开要素市场。

第三,应注意发挥人民币汇率在出口调整中的作用。保持汇率的弹性,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合理的作用,而不是把汇率看做一种刺激出口的手段。第四,调整产业鼓励目录,要对资源能耗多、污染大的企业做一些限制。

第五,应加强金融服务,降低内销企业资金链风险。出口部门现在确实出现比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成本、订单和资金,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融资方面。金融方面从目前的状态还有改进的余地,从中长期来看也需要做新的制度安排。现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是动员大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大金融机构的结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们很难承担对微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因此,应该建立一些微型银行或者社区银行,这些小机构跟大机构分支功能的本质不同在于他们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第六,应加强税收财政补贴在劳动力转岗培训中的作用。财政补贴的功能不应该用于出口退税,而应该用于转岗培训。如果压缩低端出口对于就业方面会造成压力,财政可以把从出口退税当中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动力转岗培训或者对企业的扶持上,让企业进行经营领域的转换或者鼓励出口产业升级。财政应该主要在以上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补贴出口以减轻目前暂时发生的困难。暂时的困难出现以后不应该维持现有的格局,而应该推进结构的变化,有利于中长期的经济发展。

四、出口转型不会对经济与就业造成巨大冲击

对于出口调整是否会对经济发展和就业会产生冲击的担心,我们认为虽然冲击是有的,但是还处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图5中对于2011-2012年度的预测表明,内需增长能够维持一定水平的GDP增长。短期来看,具有可以维持GDP增长率8-9%的能力。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在于GDP增长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而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如果保证结构合理增长水平放缓一点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出口调整对就业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冲击。出口转型并不见得相关企业全部倒闭,这些企业会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所以它们对就业的吸纳不会有太大的减少。在调整过程中服务行业也会吸纳一部分就业,城市化推进也能吸纳一部分就业。虽然出口部门就业人数有一亿多,但是实际调整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政府培训转到其他领域,出口部门做一些调整并不会带来对经济很大的冲击。

综上所述,现在出口到了负贡献的阶段,以后每年都会是这样。尽管现在全球经济放缓,复苏并不强劲带来对出口的短期压力,还是应该对出口领域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具有正向的意义。第一,能够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第二,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第三,低端劳动力紧张状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近几年来低端劳动力工资大幅度增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结构不进行调整,低端劳动力工资会继续大幅度上升。这种不是基于效率方面提升带来的工资上升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从整个宏观战略格局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会使得中长期的经济走得更好,增长带来的福利也会更多。

摘要:对中国的出口形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客观判断,认为出口负贡献时代来临,结合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出口转型势在必行,建议政策应该根据出口变化这一趋势进行调整。

关键词:出口,负贡献,国际收支,劳动力,资源消耗,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诸建芳.政策结构性放松将促使中国经济回稳[J].经济研??究参考,2010,(66)

[2]本刊编辑部,裴长洪,蔡进,刘奥林,左小蕾,包玲,曹远征,张燕生,王允贵,诸建芳,王元龙,陈炳才.顺差与顺收“双行线”[J]中国外汇,2011,(11).

[3]诸建芳.出口负贡献时代来临[J].今日中国论坛,2011,(11)

波兰消费市场形势与分析 篇3

关键词:波兰;消费市场;应节消费;网上购物;消费观念

1.消费市场持稳续旺

从根本上说,一国的消费市场是否稳定和兴旺与其宏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居民收入和储蓄息息相关。较长时期以来,波兰消费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旺盛,就是在受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冲击最严重、本国GDP增长率较低(1.8%)、通胀率较高(3.5%)的2009年也不例外。当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559.74亿兹罗提,同比增加6.6%;居民储蓄为853.02亿兹罗提,同比增加69.8%;月均工资为3102兹罗提,同比增加5.4%。至于该年消费状况,家庭消费(具体情况见下表)2189.19亿兹罗提,同比增加约1.9%;个人消费支出8094.47亿兹罗提,同比增加4.6%,占个人收入的62.5%;社会消费占GDP的比重为79.7%。

波兰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经济增长率为3.8%,通货膨胀为2.6%,全年商品零售增长3.1%。今年经济运行继续看好,预计增幅介于4.0%-4.5%之间,业内人士对目前消费市场表现及预期尚好。据波中央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头三个月的零售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8%、12.2%、9.4%,消费市场依然保持兴旺态势。去年英国的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国际商业监测”曾预测,波商品零售市场可望处于长期增长态势,2010年至2014年平均增幅为5.6%,年销售额从2010年3871.6亿兹罗提至2014年4946.5亿兹罗提不等。

2.应节消费保持活力

去年,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deloitte) 挑选欧盟18个成员国进行市场调查研究,认为该年18国市场消费将平均下降1.67%,同时认为波节假日消费市场旺于上年,人均消费为1,800兹罗提,可望带动全年商品零售增长18.7%。波消费者生活时尚杂志(Avanti)编辑Barbara认为,在全球及欧盟经济运行下滑的境况下,波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民众购买力总体提高,提振了乐观消费心理,继而在节假日商品与服务消费中有较为积极的表现。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研究公司波兰分公司TNS Pentor调查人士称,今年复活节,作为庆祝开销,波家庭平均消费约380兹罗提,同比增长30%;另外,据波贸易与分销中心公布的数据,波今年复活节销售额接近130亿兹罗提,占去年圣诞节销售额的60%以上。

去年上半年,波兰消费市场出现低迷,节假日带动乏力,根本原因在于4月份总统空难事件及接踵而至的洪水灾害。下半年,波企业人员工资增幅较大,第四季度企业人均工资为3605.74兹罗提,环比增长6.5%,同比增长4.3%,其中,12月份为3847.91兹罗提,环比增长9.1%,同比增长5.4%,加之传统销售旺季来临,消费市场逐渐回暖。波媒体援引官方统计数据称,9月、10月、11月、12月波商品零售同比分别增长8.6%、9.0%、10.1%、12.0%。

一年最后两月可谓波兰商品零售旺季中之旺月。例如,去年电子产品在这两个月的平均零售额是全年月平均的两倍左右。此外,去年下半年,对于波政府宣称从今年1月1日起将增值税率上调1个百分点至5%、8%、23%的消息,媒体和广告曾反复敦促民众在增值税正式上调前多购置物品,尤其是汽车类产品。据波汽车行业研究协会(Samar)公布的数据,去年11月汽车销售环比增长11.7%、同比增长25.9%。波12月份消费市场的商品零售业绩最佳,这与传统上的圣诞节消费或销售效应有直接关系。

3.网上购物趋热见长

近年来,波兰消费者开始热衷于网上购物或电子商务这一有异于传统实地购物的方式,节假日更甚。除了超市、专门物品店,互联网在线商店也已成为他们喜欢光顾的购物场所。由于网上购物的支付及发货环节逐步变得可靠、方便、快捷,所以他们越来越习惯于从网上购买节日尤其是圣诞节礼物。波一家营销代理公司(Praktycy)估计,去年约有2百万民众通过网络购买圣诞礼物,消费支出明显高于上年。该公司称,作为传统上的销售季节,其第四季度在线商店的收入占全年80%。波最大的香水连锁店Perfumerie Douglas Polska总经理Mosurek Zava称,去年11月下旬在网上开通电子商店,即波首家专业的香水专卖店网址,短短数周就收到好几百个应节香水礼品订单。波网上拍卖平台Allegro更是圣诞节商品采购热的最大受益者,其网上采购点击浏览量占全国总量50%,2009年12月一天的点击量高达900万次,去年12月一天将近1300万次。

德勤“圣诞节消费调查”似乎预示波兰消费者购物革命的来临。该调查显示,波民众愿意将30%以上的购置礼物预算通过电子商务来完成,比2009年高出10个百分点,达到欧洲平均水平。德勒注意到,在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不同的民众中,其网上购物兴趣均表现出越发浓厚。波网络在线公司NetTrack的一份研究显示,波互联网用户从2009年1490万升至去年1580万;他们特别喜欢关注零售商品网址、价格对比平台、搜索引擎等诸如此类的网购途径或工具;70%的调查受众每天或几乎每天使用互联网,20%则一周上网好几次。据波兰TNS Pentor有关调查,去年有30%的波兰人有意通过互联网购得圣诞礼物,今年网购人数会增多;就他们寻购礼物频度而言,传统的实地寻购率和当今的网络寻购率分别为75%、74%,后者不久将赶超前者。最近波零售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每三个波兰人中就有一个从网上购物,去年波网上市场同比增长35%,预计今年增幅大约33%,达45亿欧元。

4.日益注重实惠便利

波兰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Maciej Krzak研究发现,波市场消费热情,尤其在节假日,常与有些调查显示的民众对本国经济增长缺乏信心形成反差。德勒对波的“圣诞节消费调查”也有类似经济增长信心与民众消费热情不一的发现,甚至有四分之三的调查受众认为今年的国民经济和个人收入将不如去年。Maciej Krzak认为,波今年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可望进一步改善,民众消费热情依然不减,但会更关心所购商品或服务的实惠性及可获得性,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旺盛,消费增长率有望达到4.0%。

波兰人的消费观念似乎从较为崇尚欧美的时尚奢华渐渐转向注重消费品的实用性、实惠性及获得的便利性。近年来,他们购买节日礼品的消费开支逐渐增多,据悉,有43%左右的个人开支预算用于购买赠礼。在给亲朋好友购置节日礼物时,首先考量是否實用和物美价宜。有关调查显示,50%的波兰人认为最好的圣诞礼物是化妆品或香水,其次为书籍、衣服、珠宝、音乐,第三为电子产品。作为节日礼物热销的商品还有便携式电脑及电脑设备、数码相机、3D电视,其余见下表。大型时尚商店和购物中心的礼品券或卡也在节日赠礼之列。作为儿童礼物,教育型游戏或玩具居首位,其次为书籍、衣服、鞋类等。另外,节假日尤其是圣诞期间,波兰家庭自制食物主要从打折的食品销售网点或促销的在线商店购得。关于去年圣诞期间波兰人个人消费的情况,德勒曾作出预测,具体也可参见下表。

去年,波兰消费市场销售增长最快的商品是家俱和电子产品(如设备、器械等),增幅为23.5%,下降最快的是报纸和书籍,降幅17.7%。销售增长较快的商品还有汽车、摩托车、汽车零部件。这除销售旺季及节假日消费效应外,还与媒体提前并大量报道这些商品增值税即将上调有关。这也意味着,增值税正式上调后,有关商品和服务的零售额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参考文献

【1】波兰市场月刊

【2】华沙之声日刊

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 篇4

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政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近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

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

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

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奥巴马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受福岛核危机,经济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

2、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

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着空前的示范效应和领头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1、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我国外贸市场空间仍较大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一般贸易保持高速增长。

3、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部门发起。

4、油价高企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5、顺应世界FDI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优先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贸易以及重点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和商业分销服务业等出口导向性服务业。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五个突出问题:

——粮食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粮食收购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化肥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洪涝灾害偏重发生。

——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投资结构仍不合理。由于产生投资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投资增长仍然过快。

——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行业效益出现明显分化,煤炭、石油开采、黑色和有色金属等采掘业利润增长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纤行业利润下降较多。

——煤电油运总体形势仍然偏紧。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仍然突出。

——安全生产形势仍比较严峻。顶风违规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多发。

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

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煤可经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方法转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汽柴油。煤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温和,几乎不依赖于煤种。

核裂变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技术日臻完善,是未来百年内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可行、且可靠的方案。建设、运行、维护核裂变电站及对核材料的开采和核废料的处理等将在未来百年内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核裂变能源的利用受制于地球上有限的核材料蕴藏量和人类对核废料处理的艰难和危险。利用核聚变能可能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最重要途径。太阳光即是太阳中的氢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浩淼的海水中所蕴藏的用之不竭的氘,其产物是惰性气体氦,因此,核聚变既无原料短缺问题亦无核废料或核泄漏等污染问题。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影响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例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疾病,走私贩毒等。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做出判断,应酬好与大国的关系,对我国的外交有重大的意义。当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呈现出合作与竞争,依赖与牵制等关系。国际局势的总体稳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俄、欧盟、日的关系。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受挫,正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并未改变。我国一方面要扩大合作,增加两国外交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维护我国利益。

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影响了俄在欧洲的扩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亚洲。同时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能源供应与边境问题上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

欧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大国问题上谋求与中国的协作,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

由于日本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同时在积极扩展和建立其大国地位,积极配合美国牵制中国。中日抗衡比较明显,处理好中日关系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日关系的长期僵硬将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 篇5

形势与政策论文:2013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

近日

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2013年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19万 教育部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通知指出 当前

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 2013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为了实现2013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 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要高度重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 切实组织好双选活动 落实好有关政策

确保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

高校要继续做好重大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京华时报·)

预测:2013年校园招聘形势并不乐观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表示 从当前经济形势看

2013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会太好

欧债危机、美债危机致使整个国际大形势不太乐观 欧债危机从表面看只是少数欧洲国家的经济问题 但实际影响已经扩散至全球范围

欧债危机中首当其冲的欧盟国际经济出现明显动荡 大部分企业都出现问题

而欧共体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中国的投资占中国接到的海外投资总体的近一半

虽然中国市场仍被认为是全球最为看好的市场 但与往年相比也不能盲目乐观 冯丽娟说

9月份各大企业的校招计划纷纷启动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往年一直做校招计划的企业今年仍会继续 只是招聘的岗位数可能仅是去年的80% 尤其是校园招聘计划的主力军多为外企 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 招聘量自然缩水

与此同时

由于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

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 尤其是2009年以来大学生的毕业数不断增加 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700多万人的新高 因此

201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所以建议参加2013年校园招聘的学生 请提前做好准备 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现象:企业发布校招计划多为“若干”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将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登陆各大招聘网站不难发现

往年的招聘大户一如既往地发布了2013年的校园招聘计划 但与以往成百上千的岗位发布不同的是

今年很多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上仅仅标注“若干” 并未对总量作明细说明

明年的毁约现象将有所好转

结合2013年校园招聘的形势

预计明年毕业生毁约问题将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90后”群体更关注企业文化

不同于前辈的瞻前顾后

这批毕业生成长于自由充分的信息环境

对于企业在尊重个性、有创新实力、有社会责任感方面更有期待

金融荣登应届生最期望就业的行业

在求职因素的各维度分析中 调查显示

学生求职者在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单位性质和起薪标准四个方面实际就业情况与求职期望有较明显差距

服务类行业凸显机会

据了解

2013年校园招聘需求缩水

其中以金融行业、能源行业、传统制造业最明显 但无论是哪些行业 纵观整个招聘市场

其实为学生提供的多是基础性岗位 如销售、市场、客服等

那些被学生青睐向往的管理培训生等岗位则很稀少 毕竟企业从培养到运用 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建议学生在选择行业和岗位上要更加务实

放眼二线城市 寻找机会

毛凯表示

大学生仍然愿意留在一线城市 但其实从中国大陆雇佣指数来看

一些二线城市如天津、杭州、西安、哈尔滨等城市的人才需求指数较为乐观 他建议学生可以把眼光放向二、三线城市 寻找机会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 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制约因素 为此

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 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发展 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经济现状低迷、高校盲目扩招、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就业指导不到位等客观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各种主观原因

1.经济原因

经济现状低迷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 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 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 企业纷纷减少招聘人数 紧缩银根

这使得我国本来就偏紧的劳动力市场更加拥挤

在今后几年都会给各领域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 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学校原因

1.高校盲目扩招

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

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2.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不少高校不能以市场为导向 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 忽略市场需求

仅以学校条件为依据设立专业

如今年广东省各基层学校需要大量的地理、历史专业教师

但广东省却只有两所院校开设了地理师范专业;而如其它师范类毕业生都供大于求 就业困难

3.就业指导不到位

各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投入不到位 指导机构不健全

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及就业招聘服务场 把就业指导的对象仅仅局限为毕业生 到毕业时才开设就业设指导课 偶尔开设讲座或就业咨询

3.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 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

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 但是

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

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 可是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就是供过于求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 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

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 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 在整个大学教育中

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 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 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 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 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 展示专业能力

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4.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 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 刚刚毕业 刚刚踏入社会

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其实

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 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 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 但通过实践

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 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 很少付诸实践 只是纸上谈兵 真要上战场的时候

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 所以

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 也不能自以为是 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 所以

也不能期望太高

1.不求上进 沉迷网络与游戏

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准备不充足

2.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 新形势下

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

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已有的实践证明

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 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 然而

对于这一变化

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 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

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

在这样一种追求完善与一步到位的就业理念驱使下 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

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既然知道了原因

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 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 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 行政的 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 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

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

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

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

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 在这一点上

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 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 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

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 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

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

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更积极的态度 更有力的措施

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

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 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

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 广泛搜集信息 形成信息传递网络

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3.自身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 按市场规律办事 把个人融入其中 也就是说

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 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 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 要以积极态度 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

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 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 敬岗敬业 吃苦耐劳

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

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 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实践技能

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 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必须着眼长远

把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的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为高学历人才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顺畅就业 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同时也影响到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 大学生的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又是-个政治问题

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切实加以解决

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

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 篇6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作了许多重要阐述,对“三农”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

党的十八大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这些要求和部署是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持续向好的10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各项权利扩大落实的10年,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的10年。大家普遍认为,“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大幅增产——粮食实现“”九连增。粮食生产成功打破丰歉波动的传统周期,2012年达到11791亿斤、比2003年增产3177亿斤,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超万亿斤,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历史罕见;农业生产成功打破“粮经消长”的传统格局,棉油糖、果菜茶和肉蛋奶、水产品等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了大幅提升。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预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2003年增加5178元,年均增加575元,增幅之大前所未有;年均增长8.6%,增速之快历史少见。尤其可喜的是,农民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多年期盼的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初步呈现。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10年来全国新建改建290万公里农村公路,解决3.96亿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3180万户。1020万农户从首次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中受益。农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状况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学生开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民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农民养老方式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五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基本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六是农村社会呈现安定祥和新局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1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一)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这个重大判断,既是对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客观总结,也是对未来我国农产品长期供求趋势的科学把握。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质量安全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历史阶段,各种制约因素增多、持续稳定发展难度加大。综合看,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醒。要清醒地、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

当前,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是实现现代化的短板;城乡分割、城乡失衡,是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完成保供增收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依靠,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三)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城乡发展差距过大

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割据发展的局面,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城乡要素交换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成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尽管这些年农民增收实现了“九连快”,但仍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尽管近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即使2020年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仍难以完全解决。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

(一)“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四化同步”,关键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的支持反哺作用、信息化的引领提升效应和城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要在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确保公共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金更多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努力做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二)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是我们党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完成保供增收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依靠,是实现“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已经到了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广泛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快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拓宽和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着眼于完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要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创新,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服务创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四、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012年12月21日-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系统总结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要按照“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中央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一号文件图片)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增进农民福祉;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从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到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一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发挥市场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二要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推进农村水、路、电、气、房等建设,加大森林、草原等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垃圾、污水等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三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征地制度等其他各项改革。继续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四要继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新形势,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保障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项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的改革发展步伐不能放慢,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推动“三农”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

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农业发展主要趋势

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表明农村劳动力正在重新布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占比逐渐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民阶层分化:一部分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保持农户家庭经营模式,或者由传统农民转变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或专业合作社成员;一部分农民成为兼业化农民,农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回村务农;还有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农资供应商、乡镇企业主、农业经纪人或农机作业服务者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9万家,县级以上示范社达10万多家,实有成员达5300多万户;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800多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引领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农地流转规模化加快,农业生产“非粮化”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地流转加快,促进规模经营发展。近几年,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流转面积达3.1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9%,是2008年底的2.9倍。流入方仍以农户为主,但向合作社、企业集中流转趋向明显。流入农户的土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2%,流入合作社和企业的面积占近30%。截至2012年底,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合作社30多万家。

“非粮化”日趋明显。近年来,土地租金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种粮效益比较低。尽管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但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种植非粮作物。因此,相当多新型经营主体选择了种植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如蔬菜、果类等。截至2012年底,土地总流转面积为2.78亿亩,流转后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面积为1.56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6%,低于全国约68%的平均水平。

粮食生产“十连增”,但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2003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7124万吨,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增幅达39.8%。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净进口量逐年攀升,2012年粮食净进口超过7000万吨,创历史新高。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

粮食继续增产难度较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病虫害严重侵袭,短期内突破性的增产科技成果不多,粮食在高基数上继续增产难度较大。

粮食消费量快速增长。我国粮食消费总量持续上升,增产幅度赶不上消费增长的速度,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粮食消费持续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刚性上升;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由粮食生产者变为粮食消费者,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即口粮消费减少、肉蛋奶消费增加。

工业用粮不断增长。我国工业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工业用粮为4719万吨。到2011年,谷物工业用粮已达8050万吨,增长70.6%。

农民增收“十连快”,但农业生产收益下降。近1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以两位数幅度增长,其中非农收入增长幅度占比较大。由于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农业生产收益率出现下降趋势。

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从2003年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22元增长到7917元,年均增长率达13.07%。其中,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由1541元增长到3535元,年均增长9.66%;工资性收入由918元增长到3447元,年均增长15.8%。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35%上升到2012年的43.5%。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收益下降,生产成本快速攀升。我国农业已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农产品每亩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亩产出量的增加,收益率明显下降。在农产品生产投入增量中,直接生产成本上升是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排灌、土地租金、劳动力等成本,占总成本80%以上。

高风险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农业高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机制不健全,农民几乎没有市场定价权,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不稳定;二是近年来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给农户造成了直接损失;三是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和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千家万户的经营风险集中到他们身上,并随之放大。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但耕地质量恶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升,农业资源过度消耗,耕地质量趋于恶化。

耕地质量退化严重。我国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存在“一高一低”的弊端。“一高”,是施用量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却占世界的1/3,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投放量是美国的1.7倍。“一低”,是有效

利用率低。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8.3%、28.2%和26.1%,远低于国际水平。由于过量施用化肥、缺施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土层厚度下降。

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加剧。我国耕地污染退化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在华南、华东、东南等矿区和工业发达地区,土壤受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的污染日趋严重。土壤污染直接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发展转型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集中连片的土地、大型农机具、资金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具有经营头脑和市场意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引领者。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先,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包括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产加销经营思想和市场理念。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服务。第三,给予财政支持,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部分财政项目,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和先进农业科技项目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第四,给予金融支持,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贷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过去十几年的农业发展实践看,农业收益增加80%以上是靠提高价格。应继续加大农业补贴,扩大品种覆盖,提高补贴标准。同时,逐步提高重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力争主产区财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单产是今后粮食发展的主要途径。按世界粮农组织排序,2011年我国谷物单产水平位居世界第二十二位,依靠农业科技支持,粮食增产还有很大潜力。具体可考虑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我国12亿亩粮田中,中低产田面积占2/3。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是未来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方向。二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我国旱作耕地近10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发展旱作农业是充分发挥旱区资源优势、发掘粮食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主要是发展良种繁育、粮食耕作栽培、土壤改良、平衡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定修复计划。应尽快组织相关部委,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为依据,根据污染区域、污染物类别以及污染程度制定修复计划。其次,突出重点,研究修复技术体系。建议由农业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组织全国范围的优势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研究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把粮食主产区的土壤污染修复列为重点

工作。再次,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政策和法规。参照德、英等国污染控制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防止土壤污染情况恶化,把治理土壤污染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北湖区作为郴州市农业发展的先锋者,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建设意义重大。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全区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情况看,就目前发展现代农业而言,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正处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还面临着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诸如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落后,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亟待提高,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文化水平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发展现代农业任重而道远。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我区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我区农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

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农产品减产现象偶尔发生,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因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逐渐增大,但部分农产品产量不稳定和农民对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的缺乏,使部分农产品失去市场活力,这影响了我们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给能力,导致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等,二、是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制约农民自身资金投入

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来源不外乎有四个渠道,一是中央、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二是金融机构方面的融资,三是社会民间闲散资金,四就是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面对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资金的庞大缺口,从实际情况看,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尽之所能,但远远不够;金融机构资金基本倾向于优先非农产业,重工轻农;社会民间闲散资金对农业投入持观望态度,不温不火;因此发展现代农业还需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但就目前而言,由于随着政策效应、农产品价格拉动作用的相对减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薄弱,吸纳农民就业的空间狭小等因素,农民增收的难

度加大,制约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下,阻碍了农村建设的步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加剧了城镇与农村的矛盾。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薄弱,抗灾害能力较差,导致农业生产的起伏较大,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问题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组织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由于受财力、传统习惯、我区农村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工业产业化相比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进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增值率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角少,实力不强,产业化水平、标准化生产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另外,缺少有规模、运行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从事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直接面对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虽然近几年全区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努力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走势趋低,造成农民种粮效益的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收效相对农村较快,青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下降,无法满足劳动需求,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的流失直接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滑。辛辛苦苦种了大半年的农作物收入没有在外务工一个月收入多,农民感觉种地不划算,从而影响发展农业的生产积极性。

六、是农业科技推广存在诸多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加速科技进步的重中之重是要切实强化技术推广。但据调查发现,由于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技术推广人员流失严重,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多种原因,造成当前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多多,农业技术服务功能滞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时,使用种子、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过程中由于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加大了生产成本,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鉴于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我区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对于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我 9 区农业主管部门要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是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

二、我区应继续发挥支农惠农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抓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时机,优化支农结构,着力改善农业设施。考虑到粮食市场价位相对较高,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发挥的作用有限等情况,重点应想方设法扩大农业补贴规模,继续增加转移效率相对较高的农业补贴项目。

三、我区应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长期以来,我区农业波动性较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实践表明,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稳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肉蛋市场剧烈波动,与大量农户退出养殖市场,生产能力削弱直接相关。我区补贴农业不但要以粮油等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的农产品为实施对象,而且还要更加关注小规模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我区惠农政策不但要通过实施低保制度解决农户生活保障问题,而且还要保护小规模农户的生产能力。

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 篇7

一、网络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影响

可以说, 如果不好好研究网络的特点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影响, 就无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概括起来, 网络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一) 网络传播速度快, 促使《形势与政策》课信息获取途径更便捷。

网络信息的传播从时间上来说是以电流的速度运行的, 从传播的空间来说是没有国界的。网络信息的查找更是毫不费力, 只要动动手指, 输入几个关键词, 相关内容就会堆积在你的面前。可以说, 到了网络时代, 特别是手机网络的普及, 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查找, 比起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和查找快捷方便了无数倍。当今世界上发生的稍为大一点的事, 同学和老师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知晓。同时, 网络信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鼠标一点, 剪贴传递瞬间完成。

(二) 网络内容涵盖面广, 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丰富。

网络信息的内容是百科全书性质的, 只要上了网, 百科全书就摆在了你的面前, 各种信息基本上能做到应有尽有, 是是否否需需要要, , 需需要要多多少少就就是是你你的的事事了了。网络信息不但内容丰富, 而且形态多样, 五颜六色、声情并茂、图文相映, 这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 能够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内容更加丰富。

(三) 网络具有开放多元的特点, 符合《形势与政策》课开放的特征。

网络信息开放性特点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发表不经审查, 而且不用花钱, 非常简单方便, 只要愿意, 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真正做到了无国界的开放, 无壁垒的开放。即使网络管理者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网络信息进行删除甚至追究网络信息发布者的责任, 但那也是信息发布出来以后的事情了。由于网络信息的开发性, 决定了网络信息的来源和思想都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同样一件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动机, 大家都可以在网上袒露。在这里, 是非混淆, 鱼龙混杂, 香花和毒草共生, 俨然是一个虚拟的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也需要教师具有开放多元的观点, 从这一点出发, 网络的特点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需求恰好吻合。

(四) 网络对社会生活具有强渗透性, 促进《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深入。

网络时代, 网络因其快捷方便而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 没有运用网络的领域是落后的领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 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越过了主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课件制作和课堂演示的阶段, 进入利用网络开展交互式教学的新时期。这种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特别适合以网络信息为重要教学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因此, 现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如果不充分利用网络, 就必然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必然落后。

二、网络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

根据网络以上的特点,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 建设好网络教室。

网络信息技术与《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整合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是网络教室。网络教室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在线互动学习课堂。一般系统采用音视频传输以及数据协同等网络传输技术构建网络课堂, 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网上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搜集信息, 进行研究, 发表意见, 与老师和同学展开互动讨论。由于学生上课时置身于网络系统中, 掌握了大量相关资料, 使他们的思考和发言不再空洞无物, 而是有理有据。使他们得到的认识不再是老师单方面灌输的结果, 而是他们内心认同的观点。

(二) 加强师资培训。

网络时代《形势与政策》课老师备课已经不能仅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了。对《形势与政策》课来说,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从时间上来说往往是滞后的, 从内容上来说往往是单薄的, 从形式上来说往往是单一的。而且, 网络时代《形势与政策》课老师获取教学信息的时间、来源与学生都差不多, 大家都主要从网络获取信息。因此, 现在形势与政策老师备课和上课, 必须借助网络。这就向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出了熟悉网络, 善于运用网络, 开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问题。但是, 网络是个新生事物, 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比一般老师强, 如果不对老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老师使用网络的能力方面就会落后于学生, 这对老师教学是很不利的。《形势与政策》教师备课要借助网络, 上课要使用网络, 就必须培养老师使用网络的能力, 进行网络技术师资培训。这样的培训应该说对年轻老师是很容易的, 对年长的老师也不是很困难的, 但却是必需的。除了应该对《形势与政策》老师网络使用技术方面的培训外, 还应该对《形势与政策》老师进行网络教室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的培训。

(三) 建设好国家级的《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网站。

现在各门课程都在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课程网站, 《形势与政策》课也不例外。与其他课程相比,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的备课和精品网站建设比一般课程要困难得多, 同时也重要得多。因此, 如果能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一两个国家级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网站, 就能给全国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以极大的帮助, 解决一般院校普遍存在的形势与政策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指导,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水平。重点建设的国家级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网站必须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 并且能进行互动交流。

(四) 充分利用网络, 延伸课堂教学。

由于网络的普及, 网络已经不可避免地跟《形势与政策》课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待这些联系, 我们应该顺势而为, 趣利避害。应该改革教学方法, 延伸课堂教学。具体做法是课前布置学习任务, 课程学习中提供学习指导和学习资料, 课后安排与该课程考试结合的小论文写作。在网络时代, 这些课前课后的要求, 学生做起来都是很方便的。这样做下来, 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可以大大提升, 学生不但可以对课程内容学得更扎实, 而且学习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同学们通过浏览、下载授课教师准备的视频资料、参考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与老师就专题内容进行互动交流。

(五)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进行发散式、互动式教学。

网络的普及, 使学生可以跟老师一样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同学们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新鲜感和吸引力。但是, 学生就是学生, 一般的学生对时事新闻只能作一般的表浅的了解, 很难进行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分析, 这样就为我们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形势与政策》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相关时事新闻要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发散式教学。发散式教学最好的帮手就是网络课堂。网络可以很方便地让老师和同学的思维在信息的海洋里做发散式遨游, 突破一事一物的时间空间限制, 使我们的思想在深邃的时空里变得深邃起来。

网络时代, 在《形势与政策》课开展互动式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开放的网络系统里, 同学们自然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各种各样的观点, 其中难免有错误的、甚至反动的东西。年轻的学生未必都能正确区分, 正确对待, 误把毒草当香花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开展互动式教学, 才能让他们敞开心灵的窗户, 真实表达思想, 也才能真正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三、结语

总之, 社会在发展, 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所获得的信息来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革命战争时期, 人们获得形势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听形势政策报告。建国以后, 人们获得形势政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报纸、广播、电视。到了网络时代,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以上特点, 人们获取形势与政策的信息主要的已经不再是从书本而来, 而是从网络而来。网络信息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获取形势政策主要的信息来源。但是, 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 所以, 我们在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同时, 必然与时俱进, 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上好今天的《形势与政策》课。

摘要:网络时代, 网络对《形势与政策》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研究网络的特点及其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影响, 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我们今天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网络特点有传播迅速, 查找、使用方便, 内容丰富, 形态多样等等。针对相关网络特点, 可以采取建设网络教室, 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

关键词:网络时代,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萍霞, 肖华.基于网络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2] .邓伟秀.网络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社会热点问题教学浅议[J].学理论, 2009, 22

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3-0037-05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经济增长高位回调,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整体上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经济已根本好转,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开始上涨,资产泡沫化风险与日俱增,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这就使中国2011年的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的经济工作、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实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风险和压力,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防泡沫、抑通胀的基础上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逐步实现经济政策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争取“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总的来看,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尚处在略高于10%的位势,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则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7.9%、9.1%和10.7%。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继续走高,第一季度达到11.9%的高位,之后开始持续回落,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10.3%、9.6%和9.8%,全年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但仍达10.3%的较高增长水平(见图1)。

从季度调整GDP环比增长率来看,2010年第三季度增长率为9.1%,显著高于第二季度7.8%的增长率,这也改变了GDP环比增长5个季度连续下滑的局面。从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从14.1%降至7.8%。第三季度的环比增长率止降回升虽然不能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了趋势性变化。从2011年来看,短期内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全年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经济增长率预计可保持在9.5%左右,较去年略有回调,但仍处于稳定增长水平。这一增长率水平也与中国目前潜在增长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出口增长放缓,三大需求趋向协调

如图2所示,2010年,消费增长保持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 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 689亿元,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 865亿元,增长16.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 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 415亿元,增长24.5%,回落5.9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 725亿元,增长19.7%,回落7.6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总额29 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15 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 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1 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

从2010年全年来看,需求结构与上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贡献率较上年大幅下降;出口的贡献率则由负转正,对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消费的贡献率较为稳定,比上年略有下降。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管理通货膨胀的任务艰巨

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2009年9.6万亿元和2010年前9个月6.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使M1、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和CPI上涨率,形成了相当强的通胀压力,突出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飚升上,2009年房价上涨率达25.1%,2010年以来同比上涨也一直在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与此同时,CPI涨幅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逐月提高,7月份上涨3.3%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12月份上涨4.6%(见图3)。预计2011年上半年仍可能维持在5%左右的高位。尽管这还属于温和通货膨胀的范围,但因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很大,3%以上的CPI上涨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比过去会更大,因此反应会比以前强烈得多。

这轮物价上涨和过去一样,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上涨推动的,当然也同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产品在改革过程中价格上涨有关,而这些都是在今后一段时期一直会起作用的因素。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11年中国仍将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二)就业形势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2010年,中国就业形势逐步向好,岗位供求回升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受总量和结构因素的影响,预计2011年就业形势将在总体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继续存在。一是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十一五”时期已经开始凸显的城市化加速、产业转型等因素,将会在2011年表现得更加突出。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还有1.2亿人需要转移就业,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按照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 000万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转移出来还需12年时间。同时,人口的城市化并不等于城镇就业的充分与稳定,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目前,中国约有60%的新增就业岗位由非规范性就业领域提供,很不稳定,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就业结构性问题将更加突出。由于相当数量的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春季农民工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会加剧,解决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目前,中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中的相当部分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据统计,在中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高达90%以上。目前,中国还仅是“制造大国”而远非“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尚需付出巨大努力。与此同时,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据悉,目前中国24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6个行业是重点。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经济决定财政,受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影响,2011年中国财政形势也比较复杂。与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基本态势相一致,预计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也将在继续回调中逐步趋于平稳,但财政支出将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来看,由于2010年收入基数较高,加上外贸进出口形势严峻、车市将逐步降温等,对2010年财政增收贡献较大的税种收入增长会明显放缓。同时,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继续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都会减少收入。因此,2011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有所回落。从支出方面来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完成在建项目,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之2010年财政支出基数较高,导致2011年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同时,财政风险不容忽视。中国2009年财政赤字安排9 500亿元,已经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20%;2010年财政赤字预算安排为8 500亿元。另外,地方债务问题也不容忽视。2009年初,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此文件一出台,各地的地方融资呈几何级数的爆发式增长。由于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为了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发起设立的,所以贷款的偿还还需要依靠地方财政,即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关键。资料显示,2009年末的7.38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中的50%有足额土地抵押,其余均为无抵押担保或资本金不足的项目。银监会最近披露,目前占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27%的约2万亿元的贷款项目,可以偿还本息;约占50%的4万亿元左右地方贷款存在第一还款源不足问题,属于可疑类贷款;占23%比重的地方负债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简易匡算其风险敞口达1.76万亿元,即大约70%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2009年底,有统计数据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低于60%,有10个省市超过了100%,一些地方高达150%,个别县市甚至超过400%。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强

在“十一五”高速发展后,目前各地普遍面临着建设用地不足、污染排放高、环境损害严重等资源环境屏障。预计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和污染排放标准,限制排放的污染物种也会增加。因此,一些地区的发展空间和排放空间将进一步受到压缩。

三、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应该相辅相成。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不是为了替代市场机制,而是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依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无论是政府公共投资还是政府公共消费,其政策设计着力点都应当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民间消费的跟进,而不是“挤出”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当前,中国之所以对直接的行政性调控倚重较深,主要是因为一些体制性障碍使得间接的市场化调控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所致:第一,由于微观经济基础改革不到位,仍以大量的国有企业为主,无法自觉接受政策信号的反馈;第二,由于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无法完全自主决定贷款方向和价格来有效传导政策信号;第三,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从而无法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提供有效的政策信号。上述体制性障碍如果与行政性调控相互强化,可能使宏观调控长期锁定在低效率状态。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特别是减弱经济增长与波动中的政府性驱动,降低对行政调控的依赖,更多发挥市场化调控的作用。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慎防出现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名不断扩大国有经济比重的趋势。

(二)宏观调控要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正确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多年来,中国宏观调控一直面临着两难选择:是为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牺牲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是为了未来增长的协调、可持续而宁愿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速。换句话说,是创造新的经济结构来适应较低的增长率,还是推高经济增长率来迁就不平衡的、扭曲的经济结构。面对两难所作的抉择,将最终决定未来宏观调控的方向。笔者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结构调整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应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宏观调控不变的主线。

从目前来看,中国结构性失衡问题非常突出,需求管理局限性已明显显现,亟需通过供给面的管理推进结构调整。例如,扩大内需仅仅依靠需求是不够的。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扩大消费需求,而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调整,产业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不转变,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也就是说,扩大内需不单纯是需求管理,还要依靠供给管理。因此,政府应降低微观主体对需求扩张政策的严重依赖,积极发挥供给政策的激励,着眼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时下的重点是:第一,调整结构应该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第二,推进价格和财税改革,提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结构调整尽管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依赖市场机制,特别是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因为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稳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彻底改变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移。第三,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彻底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

(三)2011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

1.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新增4万亿元“一揽子刺激计划”经过两年的实施2011年已接近尾声,在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依然不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较为缓慢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次性彻底退出,而应把握好退出的节奏和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仍要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应重点增加对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以及生态方面的投入。二是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特别是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减轻城乡居民负担,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即期消费能力。三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改革和完善财税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

2. 加快财税改革步伐,推进自主创新,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国是以间接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在内的流转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在城市化率将近50%时,税收结构调整是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应积极向直接税、间接税共同发展的体制转变,通过增加直接税把居民纳税(个人所得税、不动产税等)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支出相联系,而不能把所有的社会保障支出都压在企业身上。因此,要加快推进财税改革,增加直接税,对企业适当减税,为企业创新、节能减排、加速折旧和更新改造减轻负担,鼓励企业创新和激励企业向绿色方向发展。同时,要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减轻不合理的税费负担,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加大对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加大对再分配领域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健全财产税体系,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差别化的消费政策,加大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消费领域投入力度,完善流通体系,拓展消费实现渠道,培育以政府消费带动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

3. 调整货币政策,激发经济活力,调节通胀预期。2011年,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灵活操作调节货币流动性,适应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二是鉴于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货币政策要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在价格水平上升超出预期时,适时调整利率,以调节通胀预期,缓解价格上涨压力。三是在稳步推进原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的同时,探索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以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式,切实发挥政府支持、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爽,顾严.2010年就业与居民收入形势分析及2011年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2).

[3]刘树成.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3).

[4]欧明刚,高宾.全球财政干预政策退出战略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6).

[5]王海峰,曲凤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走势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6]王辉.世界银行专家展望未来全球经济走势[J].经济学动态,2010,(4).

[7]于长革.中国财政分权的演进与创新[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张平.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王岩云

责任校对:马 斌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Policy Proposals

Yu Changge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in 2011 will take on the typical "double-face" features. Though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hort term may fluctuate at small ranges, the economy during the whole year will get more stable and the growth rate is expected to be at about 9.5%, a stable growt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conflicts in the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Firstly, the market reform has to be put forward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macro control. Secondly, the macro control shall shift from demand management to supply management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Finally, the financial policies need to maintain some stimulation and the focu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shall be on how to help enterprises to recover and enhance the productivity, bring about the economic vigor and guide the expected inflation.

上一篇:幽默的端午节短信,端午节搞笑短信下一篇:公司购买打印机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