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交礼仪教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社交礼仪课程知识容易理解,有着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案例分析导入情景、角色扮演创设情景、模拟演示创设情景等具体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社交礼仪的技能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社交礼仪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社交礼仪教育论文 篇1:

浅析高校开展社交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更加频繁,社交礼仪教育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含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包括学生的人文素养。而社交礼仪正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社交礼仪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调查表明,高校中开设《社交礼仪》课程的仅有少数文科专业,工科专业基本上还没有涉及此类内容。本文根据社会现实需求,结合所在学校的情况和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验总结,初浅提出高校开设礼仪课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 社交礼仪 必要性

从历史上看,我国自古就是传统的礼仪大国,礼仪文化,是我国的经典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传统文化有一些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礼仪文化加以甄别,吸取其中的精华,结合社会市场经济的文化特色,不断创新传统的礼仪文化。大学生素养的高低是整体社会文明发展层次高低的一面镜子,大学生在普通人看来应该是有着丰富学识、深厚礼仪文化基础的当代有为青年。但是,现阶段的一些大学生,对社交礼仪文化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开展社交礼仪教育正是为了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短缺,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培养合格的人才。

1 现阶段,高校开展社交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1 良好的社交礼仪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和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地区的同学交流,随着大学生接触人群对象范围的扩大,在交流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社交礼仪文化,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心理的把握,不同地区学生的行为习惯理解,都需要一定的社交技巧。良好的社交礼仪可以促进同学交往的深入发展,可是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谊关系,一个懂礼貌,懂社交的学生在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会比较容易。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渴望有自己的圈子,另一方面又不敢真正地投入感情接纳、交往朋友,而良好的社交礼仪可以在大学生交往过程中起到指引作用,帮助大学生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人际关系。

1.2 社会交往需要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技巧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生活阅历也逐渐丰富,在自我认知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渴望表现自己的能力,渴望被同学、老师认可、接纳。但是在与人交往时,有些同学往往过于急切表现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他人的感受,还有的同学不懂得基本的平等、相互尊重原则,这很容易引起交往对象的反感,所以说大学生应该学习一套基本的社交礼仪规范,指引自己的日常社交行为。

1.3 社交礼仪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从人的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处于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阶段,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要面临很多的选择和改变。社交礼仪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礼仪规范,也逐渐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在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周边的人际关系。

1.4 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参差不齐,我们不放大个别负面消息的影响,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来看基本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享乐攀比主义目前比较盛行。在好多大学生看来,大学就是享受的时光,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吃喝玩乐上面,而且还在心里抵触学习,认为大学期间的学习不重要。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在大学校园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滑坡,基于这种情况,在开展礼仪教育的同时,可以切入相关道德素质教育。礼仪作为一种非法律规范,需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

1.5 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而社交礼仪教育则涵盖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因此,它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

1.6 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社交礼仪教育,能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代表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它还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甚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2 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高校开展社交礼仪教育是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重要形式,能有效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推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李妍.大学生礼仪教育之我见[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5).

[2]张宝君.加强礼仪教育,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3]杨娟,毕启冬.大学生礼仪——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9(01).

[4]王健飞.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5]陆文泽.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5(06).

作者:杨炼

高校社交礼仪教育论文 篇2:

社交礼仪课程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社交礼仪课程知识容易理解,有着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案例分析导入情景、角色扮演创设情景、模拟演示创设情景等具体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社交礼仪的技能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交礼仪;情景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1.2020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文修养提升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SZZX-16);2.2019年度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专业认证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研究”(项目编号:BYJYZD2019010);3.2017年度滨州学院在线课程建设项目“教师职业礼仪”(项目编号:BYZXKC201720)。

社交礼仪是高校许多专业的必选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知识容易理解,有着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把培养综合素质高、沟通能力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目标,不断总结经验、更新教学方法。这门课程采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没有学习的激情,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作为授课教师,我针对社交礼仪理论性、实践性、应用型于一体的学科特点,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运用情景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情景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景学习就是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参与、合作、互动、反思、协商和建构知识的意义和学习者身份的过程。”[1] 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社交礼仪的技能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角色,通过行动来理解角色在情景中的地位,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社交礼仪课程具有知识容易理解,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这一方法。”[2]

二、情景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加入恰当的音频、视频材料,利用多媒体声像俱佳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教学方法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社交礼仪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景中,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社交礼仪的技能技巧,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服饰礼仪”一节中,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出工作场合、社交场合、休闲场合的着装,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场合着装的特征和款式,生动地诠释了服装的“TOP原则”。教师通过展示职业装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男士西装的“三色法则”“三一定律”,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在练习仪态礼仪的站姿、坐姿、走姿、蹲姿时,利用摄像机把学生的动作拍下来,教师把视频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给学生们看。这种教学情景的创设给学生们带来了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对自己的“银幕形象”非常感兴趣,缓解了学生的疲劳感和厌倦感,学生们学得快、练得刻苦,动作纠正得也快,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导入情景

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多设置一些贴近或者高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经典案例,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让课堂充满活力,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公共礼仪”一章时,以“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为例,让学生互相讨论,自由发言,尽可能使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后由教师来点评。学生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明白了什么是“公共场所感”,也激发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引导者和点拨者,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众多研究表明,讨论式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3]

(三)角色扮演创设情景

角色扮演型是在设定的场景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感受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成主动参与,锻炼了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教师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同时,教师也要适时指导,及时指出学生在实践中的不足并提出意见。

例如在讲授“握手礼仪”一节时,教师可以設置三种不同的握手情景:

情景1:年轻女士(张小姐)和年轻男士(高先生)在社交场合初次见面,握手时应该谁先伸手?

情景2:年轻女士(张秘书)和年长男士(高经理)在商务场合初次见面,握手时应该谁先伸手?

情景3:主人和客人,握手时应该谁先伸手?

教师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体会不同情景下不同角色的心态。在社交场合,大家一起玩,不讲职务,不讲头衔,从尊重女士的角度上讲,就是女士的地位高,双方握手,女士应先伸手;在商务交往中,男士(高经理)的地位高,那握手的话,男士先伸手,不再考虑女士优先了;主人和客人握手的情况比较特殊,礼仪规则是:客人到达时,主人先伸手,表达对客人的一种欢迎。客人告辞的时候,情景则颠倒过来了,应该是客人先伸手,表示感谢主人热情的款待以及再见。如果客人告辞时,主人先伸手就有逐客之意,有种赶人的感觉。

在上述过程中,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角色都会导致握手时伸手先后顺序不同。在模拟场景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培养、提高实践应用型技能。

(四)模拟演示创设情景

模拟演示型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们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社交礼仪这门课程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图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提高人际交往、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求职面试礼仪”一章时,教师会采用面试模拟演示的方式。要求10人一组,5人做考官,1人做记分员,1人做报分员,3人做考生,按国家公务员或某家企业的面试程序模拟,考生从敲门开始,所有言行皆在考查范围内。应聘求职是每一个大学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同时求职面试礼仪也是所学的礼仪知识的一个总结。面试模拟结束后,学生们互相讨论,运用礼仪知识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做总结,肯定成绩、指出问题。面试模拟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们积极参与。在面试模拟中,从服饰到举止行为,从眼神到笑容,从仪容礼仪、握手礼仪到称呼礼仪、谈吐礼仪……学生们把所学的礼仪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礼仪知识运用的技巧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模拟中,学生们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社交礼仪课程情景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情景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前准备,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在讲授社交礼仪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自己的服装、表情、行为举止都要符合礼仪的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通过示范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等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思想的指导者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二)改革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

“考试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试考核方式必須与教学模式相适应。”[4]要改进传统的一张考卷定成绩的方式。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讲授社交礼仪课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实践能力,加大平时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采用面试和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促使学生重视实践环节,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徐慧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社交礼仪>课程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2012(8):112-115.

[2]徐柯健.“社交礼仪”课程情景模拟教学法研究[J].石油教育,2009(4):92-94.

[3]德雷克+博克,侯定凯等译.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田芳.“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1(6):96-97.

作者简介:张帆(1985-),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滨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和礼仪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作者:张帆

高校社交礼仪教育论文 篇3:

旅游社交礼仪与混合式教学研究

摘要:教育部要求各大高职院校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关注教育质量,强调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重视创新、改革教学模式,使教育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是旅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规范性、不同场景应用灵活性共同存在,这就要求教学方式灵活变通,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继而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旅游社交礼仪;教学创新

为顺应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趋势,找到更适合现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和完善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模式,把混合式教学方法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基本特征相结合,在把握此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社交礼仪课程三维结构组成的新型“BOPPPS教学法”,进一步推动高素质、高技能旅游规划人才培养。

一、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相对灵活,可根据教学目标、进程、教学条件以及教学对象等多方面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多种教学策略交叉融合运用。这种方法能持续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更高效。现阶段国内外混合式教学法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美国,45%的高校都在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其次是欧洲国家,混合式教学应用率也很高。在亚洲,混合式教学法的应用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教学效果明显,一些国家甚至达到了全覆盖。

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旅游社交礼仪作为旅游类专业必修课,课程知识点繁杂,知识点在应用时需随环境及交往对象身份地位、情感特征等灵活变换,场景性、不定性强,经常出现一个礼仪知识点在千百个场合有千百种用法的现象,所以如何根据场合灵活应用礼仪知识成了本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和难点。

旅游社交礼仪课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背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现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可借助的工具越来越多,而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普遍,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优秀旅游人才的培养。

第二,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获得感差。高校中“水课”现象普遍,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教学也面临着这样的窘境。例如,师生在课堂中“各自为政”,出现“坐堂旷课”的现象。课堂主体本是学生,要将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师生教学相长。学生回归课堂主体地位以及提高学生知识获得感是旅游社交礼仪课程创新发展的关键点。

第三,评价手段不科学。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的科学性有待提高。问题如下:首先成绩构成比例不科学,偏重结果性测评,忽略过程性测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不清晰;其次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观性强,缺少可测可评的评价依据。因此,制定合理且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此课程评价的发展关键点。

三、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新型教学模式

明确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特性及课程教学现状,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借鉴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的“BOPPPS教学法”。该套教学方法以科学性、实用性、便捷性为基本要求,建立基础层、核心层以及支撑层,组成完整教学系统,一改往日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旅游从业者作贡献。

“BOPPPS教学法”基础层:基础层以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资源的重构,不仅可以借助线上平台进行任务导向式教学,还能将以知识点为主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线上的学习,以此来提高旅游社交礼仪课程学习效率,增加学习时间。另外,为满足旅游社交礼仪课程实践性的需求,借助教学平台、学校、相关旅游企业拓展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BOPPPS教学法”核心层:这一层是最主要的教学过程,“B”指Bridge-in,表示課程的引入,强调课程引入的趣味性以及可带入性;“O”指Outcome,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步骤,也就是每次课程之前必须阐明的课堂目标,要求这一目标要具备明确性以及可操作性;第一个“P”指Pre-assessment,即前测,意思是在讲授知识内容之前需要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的认知情况,以便确定接下来需要讲解的重点以及难点;第二个“P”指Participatory Learning,即参与,意思是指该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第三个“P”指Post-assessment,即后测,也就是在课堂中讲解知识之后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S”指Summary,即总结,也就是在课堂结束后可以使用各种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全方位总结,以便加强学生的记忆。

“BOPPPS教学法”支撑层:旅游社交礼仪的“BOPPPS教学法”的支撑层,是这种教学方法得以成功实施的强有力的支撑。该支撑层具体包括旅游企业、学校、学习平台等。其中,最主要的支撑力是学校,这种教学方法能否成功开展取决于学校是否大力支持,其中包含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支持,这些方面的支持能够为旅游社交礼仪的“BOPPPS教学法”的实施营造优异的教学氛围。除此以外,因为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人才,所以该教学方法还需要旅游企业的支撑,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鉴于旅游社交礼仪课的课程特征,深入分析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情况,为打造国家级精品课程也就是进行多方面的尝试,提出了相对科学、完善而且具有较强适用性的课堂模式。

四、结语

总的来看,旅游社交礼仪课程当前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具体特征不相匹配,不利于旅游人才的培养,学生很难适应从校园到企业的过渡。鉴于这种情况,并且充分考虑到教育发展趋势,本文提出“BOPPPS教学法”,以期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业人才提供帮助,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晨丽.旅游礼仪课程思政化的途径与措施[J].当代旅游,2021(2):95-96.

[2]马勇,余楚凤,刘军.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10):137-140.

作者:罗佳雯

上一篇:酒店考察报告(3篇集合)下一篇:财务管理制度(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