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国家社交礼仪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非洲国家社交礼仪(共8篇)

非洲国家社交礼仪 篇1

1.埃及

埃及地跨非、亚两洲。埃及伊斯兰教是国教。

埃及人正直、爽朗、宽容、好客。他们往往以幽默的心情来应付严酷的现实生活。

晚餐在日落以后和家人一起共享,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有约会是失礼的。埃及伊斯兰教徒有个绝不可少的习惯:一天之内祈祷数次。

埃及人通常以“耶素”(就是不发酵的平圆形埃及面包)为主食,进餐时与“富尔”(煮豆)、“克布奈”(白乳酪)、“摩酪赫亚”(汤类)一并食用。他们喜食羊肉、鸡、鸭、鸡蛋以及豌豆、洋葱、南瓜、茄子、胡萝卜、土豆等。在口味上,一般要求清淡、甜、香、不油腻。串烤全羊、烤全羊是他们的佳肴。

他们习惯用自制的甜点招待客人,客人如果是谢绝一点也不吃,会让主人失望也失敬于人。

埃及人在正式用餐时,忌讳交谈,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神的亵渎行为。埃及人一般都遵守伊斯兰教教规,忌讳喝酒,喜欢喝红茶。他们有饭后洗手,饮茶聊天的习惯。忌吃猪、狗肉,也忌谈猪、狗。不吃虾、蟹等海味、动物内脏(除肝外)、鳝鱼、甲鱼等怪状的鱼。

男士不要主动和妇女攀谈;不要夸人身材苗条;不要称道埃及人家里的东西,否则会认为你在向他索要;不要和埃及谈论宗教纠纷,中东政局及男女关系。

在埃及,一到了下午3至5点之后,人们大都忌讳针。商人决不卖针,人们也不买针,即使有人愿出10倍的价钱买针,店主也会婉言谢绝,绝不出售。

在埃及,进伊斯兰教清真寺时,务必脱鞋。埃及人爱绿色、红色、橙色,忌蓝色和黄色,认为蓝色是恶魔,黄色是不幸的象征,遇丧事都穿黄衣服。也忌熊猫,因它的形体近似肥猪。喜欢金字塔型莲花图案。禁穿有星星图案的衣服,除了衣服,有星星图案的包装纸也不受欢迎,禁忌猪、狗、猫、熊。3、5、7、9是人们喜爱的数字,忌讳13,认为它是消极的。吃饭时要用右手抓食,不能用左手。不论送给别人礼物,或是接受别人礼物时,要用双手或者右手,千万别用左手。

出国旅游必须了解的国外习俗

作者: |2005年05月18日 10:57 | 原始出处:

2.南非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英语和南非荷兰语同为官方语言。

南非社交礼仪可以概括为“黑白分明”、“英式为主”。也就是受到种族、宗教、习俗的制约,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从的社交礼仪不同;白人的社交礼仪特别是英国式社交礼仪广泛的流行于南非社会。

以目前而论,在社交场合,南非人所采用的普遍见面礼节是握手礼,他们对交往对象的称呼则主要是“先生”、“小姐”或“夫人”。在黑人部族中,尤其是广大农村,南非黑人往往会表现出和社会主流不同的风格。比如,他们习惯以鸵鸟毛或孔雀毛赠给贵宾,客人得体的做法就是把这些珍贵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或头发上。

在城市里,南非人的穿着打扮基本西化了。大凡正式场合,他们都讲究着装端庄、严谨。南非黑人通常还有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习惯。不同部族的黑人。在着装上往往会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南非当地白人以吃西餐为主,经常吃牛肉、鸡肉、鸡蛋和面包,爱喝咖啡和红茶。而黑人喜欢吃牛肉、羊肉,主食是玉米、薯类、豆类。喜欢吃熟食。南非著名的饮料是如宝茶。在南非黑人家做客,主人一般送上刚挤出的牛奶或羊奶,有时是自制的啤酒。客人一定要多喝,最好一饮而尽。

信仰基督教的南非人,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南非黑人非常敬仰自己的祖先,他们特别忌讳外人对自己的祖先言行失敬。跟南非人交谈,有四个忌讳的话题:

一是不要为白人评功摆好。

二是不要非议黑人的古***惯。

三是不要为对方生了男孩表示祝贺。

四是不要评论不同黑人部族或派别之间的关系及矛盾。

出国旅游必须了解的国外习俗

作者: |2005年05月18日 10:57 | 原始出处:

3.尼日利亚

位于西非东南部,是西非的“天府之国”。居民中穆斯林占47%,基督教徒占34%。尼日利亚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黑人国家。

尼日利亚有许多部族,其习俗与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别,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施礼前,总习惯先用大拇指轻轻地弹一下对方的手掌再行握手礼。

谈话中应回避的一个话题是宗教。他们不愿谈论政治,特别是有关非洲的政治问题。要避免谈有关南非的事,另外,所携的印刷品不要有涉及南非活动的画面。恰当的话题是有关尼日利亚的工业成就和发展前景。

尼日利亚人和人交谈的时候,从不盯视对方,也忌讳对方盯视自己,因为这是不尊重人的举止。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忌讳“13”。已婚妇女最忌讳吃鸡蛋。她们认为妇女吃了鸡蛋就不会生育。

尼日利亚伊萨人认为食指是不详之物,无论谁用右手的食指指向自己,都是一种挑衅的举动;如果有人伸出手并张开五指对向自己,更是粗暴地侮辱人的手势,相当于辱骂祖宗。这些都是令人不能容忍的。

他们用餐一般习惯以手抓饭,社交场合也使用刀叉。

不抽烟也要带打火机

在国外每个男人都要带打火机,不论你是否吸烟。凡是有女士掏出香烟来的时候,旁边的男士就要趋前拿出打火机替女士服务。另外不抽烟之人也可请人抽烟,此时也一定要替对方点火才是礼貌。

有女士拿出香烟,你绝不可视若无睹。如果以为自己不抽烟就不带火,就有违绅士风度了。

在社会上与人交际,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要自然,所以不妨经常留意一下周围的动态,你会发现非有工具不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不可缺的工具当然是打火机,打火机可说是社交礼仪之必需品,一定要随身携带,不可疏忽。

反过来说,女士就不必为男士点火,无论男士把香烟衔在嘴里多久,也不可能有个女士来为你点上火。无论到任何地方,只要有男士在场,女士拿出香烟后,不必自己点上,而可以大大方方等著男士来服务。

既然身为男士,就大大方方地更衣

有个中国人,在游泳池的休息室里脱衣服,旁边的美国人说:“你们中国人,脱衣服的时候,为什么老要向后转?”既然在场的全部都为男士,那就一点也不必隐瞒,大大方方地脱下衣服,如果羞答答地转过身去反而会弄巧成拙,被认为是有问题。

不要忘了对孩子们也打招呼

每一次去访问外国家庭,一定会有对方的孩子来问安,这时必须记住,也要礼貌地与孩子们好好打招呼,不要认为只是孩子,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这对主人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

大多数的国家,对孩子们的招呼都用招手或接吻来表达。不要缩头缩尾的,要郑重其事地伸出手来。如果孩子先吻你,你也一定要回吻他,以表礼尚往来。但是也有些例外,如果南斯拉夫等国家,孩子们不可主动要求大人握手或去吻大人,他们的家教本来就是如此。知道了这一个习惯后,应该多替孩子们考虑考虑,最好找个适当的机会,由自己先伸出手去,绝不可忽视孩子的存在。

当场记住人名

在欧洲或美国,彼此认识了之后,都要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才可以,在说话时,不应用“你”称呼对方,这是很不礼貌的。就是称呼第三者时,也不指著那一边说:“他”同样的,无论对方也好,第三者也罢,称呼时都不应用第二、第三人称的代名词来表示。应该说:“布朗先生,你的观感如何?”这种说法比较直接,也比较明确。所以一认识对方,就要说出对方的名字来,且必须牢牢记住,不要有“刚才那个人姓什么?”的情形出现。

同性不可一起共舞

同性共舞,这种行径不仅违反礼仪,搞不好还会被误认为同性恋者,一定会惹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来!跳舞一定要男女成对,就是没有舞伴,也不可随随便便找个同性来搭档!

穿著大衣戴著帽子走进大门

在国内,到别人家去访问,主人一开了门,大都要脱下帽子再进去,礼貌周到的人,还会脱下大衣来,但是在欧美各国的情形却有所不同,大都可带著帽子、穿著在衣走进大门。

如果是在走进大门之前,就脱下衣帽,就表示要在你们家逗留很久,所以,习惯上都在走进房子后,主人说道:“轻松一下,请脱下大衣!”时才脱下来。

如果是路过,顺路拜访而不愿久坐,就可以穿著大衣,进到客厅并坐下来。

另外,千万切记不要将手提包放在沙发椅座或另一张椅子上。法国人的习惯最彻底,就是在计程车中也把手提包或行李放脚下。笔者曾请教过这原因,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怕损伤座垫!”各付各的才合乎礼貌有几个中国人在一起,要付帐时,常常就有人说:“让我来吧!我有零钱!”甚至连公共汽车的车费,都体制改革抢著付。但是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外国人就不愿在这方面背上人情债!就是仅仅一块钱,他们都不希望别人代付,这与我们中国真有天壤之别。外国人的人际关系中,有很多牢不可破的原则,这些原则都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只要把握那些原则去做交际,就不会引起无谓的麻烦。花小钱施惠,也是违反礼仪原则的举动之一。

不管谁是大富翁,谁是穷光蛋,不管应付金额的多寡,都要各付各的,才合乎礼貌。

晚上不要乘地铁

一到天黑,纽约地下铁道就完全变了样,与白天比起来,完全是另一个样子。那种气氛,的确会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只要天一黑,地铁的车站和车厢,都变成毒品交易和瘾君子的聚集

地。牢牢记住,晚上的地铁,是坐不得的。

非洲国家社交礼仪 篇2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外的“名片”, 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如何理解国家形象, 个人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体, 它包含着诸多因素, 如: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之间彼此融合, 彼此左右, 直接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塑造。积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 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这种作用和价值, 具体体现在, 它能够为本国带来良好的信誉, 它能够促进本国外贸经济的活跃, 能够提升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形象等, 因此, 加大国家良好形象的塑造, 不仅是一个国家外交的重要工作, 更是一个国家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在非洲面临的挑战

(一) 中国在非洲国家的形象塑造

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塑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不懈努力, 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沉底和吸引力。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 不仅文化悠久, 同时文化的内涵丰富, 尤其是中国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更深深地吸引着世界, 同样也吸引着非洲, 如:中国的茶叶、陶瓷、布料等;另一方面是双方共同的努力。建国以来, 中国与非洲之间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中国对非洲的无偿援助, 对非洲医疗、卫生和科技的支持, 同时, 中非双方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 双边经贸活动、政治互信等等, 都使得中非双方更加了解彼此, 认识彼此, 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因此, 从总体看来, 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的印象是:友善、公正、包容、互尊。具体而言:

友善体现在长期以来,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无偿援助, 帮助非洲国家度过经济难关, 尤其是在促进非洲很多国家医疗卫生的进步、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公正体现在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尊重, 尊重非洲人民, 尊重非洲民众自己的选择, 尊重非洲国家的独立自主等。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 中国对非洲国家长期的支持, 更能体现出中国对非洲国家的这种友善和尊重。

包容体现在中非双边的相互交流中。中非双边拥有着不同的文化, 信仰等,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中非双边在文化和信仰等诸多领域始终保持着开放和包容, 尤其是近年来, 中非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加剧, 中非两国在文化等诸多领域往来的加快, 充分说明了中非两国彼此之间的文化包容, 在非洲人民的心目中, 中国的这种包容印象更加深刻。

(二)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在非洲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在非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源于对于中国的一些负面影响, 主要的负面影响如下:

一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改革开放后,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迅速提升, 但与此同时,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一些问题, 也成为全球各国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影响着全球各国对于中国的印象, 同样, 也影响着非洲地区, 在非洲很多非洲民众对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直言不讳的阐述和思想表达, 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贫富差距过大, 经济发展过热等问题。

二是中国产品质量形象。在非洲大众中, 很多群众对中国的产品质量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很多民众认为中国的产品模仿率较高, 虽然价格相对便宜, 但产品的质量实际上是令人堪忧的, 因此, 对中国的产品常常抱有哀叹之心,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形象。

三是国民的素质不高。中国国家形象受到严重挑战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国民素质的问题, 国民素质不高, 尤其是中国的一些旅客在非洲旅游时所表现出来的素质, 让人常常不敢恭维, 此外, 一些中国投资者到非洲国家投资, 为了经济利益, 这些投资者常常急于功利, 甚至是采取各种非法的行径, 在非洲当地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国家的形象。

(三) 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目前, 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面临的挑战, 其原因复杂, 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中非经贸摩擦加快

近年来, 中非经贸摩擦的案件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经贸摩擦加快, 势必也严重影响了中非双边彼此的印象和关系, 产生经贸摩擦的原因有中非双边在很多产业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很多产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典型的当数纺织品, 所以, 中非在彼此进出口时, 必然会保护本国的产业。

2. 文化人权观念差异

中非两国在文化人权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主要原因是中非两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 比如, 中非两国在人权观上都追求公民的生存权等, 但在非洲的一些国家, 原始的宗教种族的形态依然十分浓烈, 家长意识, 族长首领甚至可以掌握着家庭成员的生死。这些在文化人权观念上的差异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边的形象。

3. 中国对非援助机制不合理

长期以来, 中国对非展开各种援助, 在帮助非洲国家度过困难, 战胜困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对非洲援助没有科学规划, 非洲的一些国家其实希望我国援助基础设施和科技, 还有一些国家希望援助粮食和货币等等, 但在现实的过程中, 我国开展的援助往往并没有细分需求, 笼统模糊。

4. 国家形象的传播战略不足

我国在非洲国家形象塑造面临严峻的形势另一个原因是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比较薄弱, 在非洲地区, 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的力度比较薄弱, 对于中国现代发展,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的成绩, 当今中国发展的现状等宣传的力度还不足, 覆盖面也不够。

三、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塑造的建议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灿烂历史的文化古国, 作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 在非洲塑造良好的形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面对存在的问题, 个人认为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一) 创新产业发展, 互惠互利

针对目前中非双边存在着贸易摩擦加快的现状, 中非双边可以积极加快产业创新发展, 对趋同性较高的产业实施资源的整合, 减少双方矛盾的交叉点, 互惠互利, 如:对双边产业结构高度相似的纺织业, 中国可以在非洲设厂投资、参股等, 通过这些举措, 实现双边的共赢。

(二) 相互尊重, 求同存异

中非双边在文化人权观念的差异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 因此, 双边在文化人权观念上, 要求同存异, 加强相互彼此间的了解和互信, 潜移默化, 循序渐进, 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如:都主张包含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人权等, 拓展共同的话语。

(三) 科学援助, 健全机制

我国要进一步加大对非洲援助的机制建设, 按照需求, 科学调整对外援助对象格局、实施资金、基础设施和人力、教育软硬援助的方式结构, 不断拓展援助的渠道和层次, 增加援助的效力性。

(四) 加强交流力度, 提升国家形象

要进一步转变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战略, 服务我国在非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是要切实提升中国国民的素质, 尤其是中国国民在非洲旅行或经商时的综合素质, 要体现出诚信经商, 诚信经营, 要体现出中国作为古国的文明礼仪的素养;二是加强交流合作, 鼓励和拓宽双边多层次交流, 互通信息, 增强了解。

参考文献

[1]赵大伟:《中非关系新格局》中国经贸.2012.3

[2]张象:《论中非关系的演变:历史意义、经验与教训》西亚非洲.2010.04

[3]文萍:《倒高墙:论中非关系中的软实力建设》西亚非洲2012.2

[4]姚桂梅:《中非合作论坛及其经贸影响》.非纵横2012.01

非洲国家社交礼仪 篇3

去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备受世人瞩目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中国外交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当时笔者作为我国礼仪大使之一,亲身经历了许多难得、难忘的瞬间。

48国领导人或其代表云集北京

当时,非洲48个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北京峰会,其中有35位总统(主席)、6位总理(首相)、1位副总统和6位元首代表(内有5位部长和1位副部长)。这次峰会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一次最大规模的中外领导人聚会,而且也是非洲有史以来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出席率最高的一次重要会议。

莱索托首相莫西西利原拟乘坐的民航班机因故突然取消,他冒雨驱车500多公里前往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换乘另一架飞机,终于及时赶到北京出席峰会开幕式。加纳总统库福尔对我说,他们一行飞抵伦敦机场即改乘中国民航飞机来北京。尽管有七小时的时差,这位年逾七旬、四年前曾访华的元首抵达机场时仍兴致很高。他在贵宾室沙发刚落座,喝上一口北京花茶,就欣然用英文题词:“很高兴再次来到北京,特别是来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峰会!”“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秘书处首席执行官穆卡维尔教授11月3日凌晨飞抵北京机场时,发现他在法兰克福机场换乘汉莎民航后行李未随机运来。为了赶上第二天开幕的部长级会议,他放弃了其他活动,先去商店购买了一套合身的西服。78岁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以往的30年里已八次访华,并先后与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会面。在同胡锦涛主席的会谈中,他说:“这是我第九次访问中国,我跟你们一样对此备感高兴。访华对我而言,感觉就像回家一样,埃及没有把中国当作一般的友好国家,而是当作兄弟来看待。”他称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北京峰会都是成功的。”论坛下届部长级会议主办国埃及外长阿布·盖特说,如此多的领导人出席如此高级别的会议,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证明了中国与非洲大陆的特殊关系,反映了非洲人民要求深化同中国之间传统友谊的愿望。南非总统姆贝基在峰会闭幕后会见温家宝总理时说,中国自身也是发展中国家,却能真诚地支持和帮助非洲。有了中国朋友,非洲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和平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姆贝基回国后于11月10日发表了题为《希望诞生在北京天安门》的文章,盛赞北京峰会是中非向着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迈出的第一步,将把非洲大陆带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1月4日发表声明,热烈祝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他指出:中国和非洲在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方面,一直用一个声音说话。这次峰会是中国和非洲的一个历史性机遇,使中非能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

两位总统过了难忘的生日

金秋的北京街道,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成了鲜花的海洋、彩旗的世界。人民大会堂及钓鱼台国宾馆和北京饭店等20多家星级饭店都在接待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细致周到,让贵宾们有“宾至如归”之感。非洲领导人和近3000位来自非洲的官员、记者、艺术家及企业家(其中48国代表团成员1700名)都赞叹我方“第一流、无可挑剔的接待”。

11月1日下午,胡锦涛主席在同首次访华的利比里亚总统(非洲第一位女性元首)埃伦·约翰逊—瑟利夫会谈甫始,便向她致以生日祝福,令她十分感动。瑟利夫由衷地说:“我就任总统以来的第一个生日是在中国度过的,这是我最难忘的一个生日。”身着利比里亚“国服”盛装的瑟利夫在欢迎仪式上对胡主席说:“我对中国的访问,对利比里亚人民和妇女界来说都是极大的荣誉,非常感谢中国领导人给予的热情接待!”在她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女服务员送给她由姑娘们编织的“百福”红色中国结,并连续五个晚上每晚在她的床头摆放一个象征吉祥幸福的“福娃”,组成“北京欢迎你”的寓意,让她感到格外亲切温暖。

马里总统阿马杜·杜尔过58岁生日时,新世纪日航饭店特地为他举办生日宴会,敬送长寿面、寿桃和富贵长寿图的国画礼物,为他演唱《生日快乐歌》。“寿星”总统切开蛋糕,与随行人员和饭店工作人员共同分享。身着马里民族服饰的杜尔总统笫一次在国外度过了别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生日,他和夫人欣喜不已。

非洲贵宾称赞说:“北京人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让我们觉得很温暖。他们都很友好。”20多家饭店根据不同的对象,在接待中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北京饭店在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夫妇下榻的总统套房里挂上了总统的肖像,提供绣有他们夫妇名字的睡袍、拖鞋;在会客室,摆放了津巴布韦的传统石雕工艺品和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龙椅。东方君悦大酒店在大堂内红色的墙幅上用中英文书写着:“欢迎非洲朋友下榻酒店”。该店抓紧时间对员工进行外语、礼仪知识的培训和强化,尽可能让入住贵宾有一种亲切感。为方便穆斯林做祈祷,客房还特别标明了相关方向。

来京的非洲贵宾中,有些信奉伊斯兰教,还有些信奉基督教。为了显示我国对信仰宗教的客人们的尊重和中国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北京峰会期间,北京五座教堂和两座清真寺同时开放。此外,饭店特别注意饮食的安排,菜单上明确标明哪些是非清真食品。利比亚元首代表、副外长阿尔巴拉尼离京前在机场贵宾室同笔者话别时说,他要特别感谢中方对像他这样的穆斯林的尊重和关照。他还愉快地回忆起2005年5月访华时的感受。当时,他(时任利比亚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作为非洲23个国家高级外交官访华团成员曾到宁夏银川南街清真寺祷告并同回民亲切见面,他们彼此用左手贴在胸前互祷“真主保佑”,亲切攀谈许久。双方依依不舍分手时说:“依库姆塞拉姆(祝您平安)!”从中,他了解了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我国对伊斯兰教徒的尊重,表示回国后愿尽其所能增进利比亚与中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和非洲虽然远隔万里,却有着尊老的共同习俗。这在峰会的礼仪安排中也显现出来。胡锦涛主席在欢迎宴会的长条主桌上,安排非洲领导人按在位时间先后顺序就座。这既符合国际礼仪中的“在先权”惯例,也体现中非双方以尊老为美德的传统。正是这样的安排,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加蓬总统邦戈、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等老一辈领导人得以坐在显要位置。

礼仪创举昭示兄弟情谊

综观古今中外的外交礼仪,几乎都具有国际性和民族性,政治性则寓于其中。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外交礼仪在继承丰厚的传统基础上不断发展、革新,更加灵活和注重实效。从前我国为访华的外国领导人专机提供战斗机护航,这样做虽非常隆重,但不够安全,已被淘汰;组织大规模群众夹道欢迎或举行迎宾群众大会,场面虽壮观热烈,但劳民伤财,也已不采用。然而,在欢迎访华贵宾的仪式上体现国家尊严的升挂国旗、演奏国歌、检阅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等礼仪程序,均得以加强。这次北京峰会隆重迎送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仪式,既是我国的礼仪传统,更是接待外宾前所未有的举措,也是国际外交礼仪的创举。除利比里亚、塞舌尔、阿尔及利亚、刚果(布)、南非、埃及等六国元首在峰会前后进行国事访问外,其他国家领导人都是专程前来北京开会的。他们抵达首都机场时受到高规格的礼仪接待,离境登机时沿着红地毯由我国政府代表和礼宾官送行,这些都是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礼遇。这些“特事特办”的礼仪安排,体现了我国与非洲业已存在的特殊的“兄弟情谊”。

在接待非洲贵宾中,我方的严谨、周到和细致入微的特点很突出。参与机场迎宾的人员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各自的工作。他们事先都到现场反复演练,做到万无一失。军乐团对来访的元首与首脑所在国家的国歌多次练习演奏,为确保准确无误,他们事先请来所在国驻华大使或其代表当场聆听演奏,直至得到签字确认。每天,身着全套礼服的军乐团队员以标准身姿站立、演奏国歌和乐曲超过六小时。有的同志在寒风中冻得感冒发烧,有的站肿了腿,但仍带病坚持演奏,展现了我军的军威和良好的形象。

11月4日峰会开幕前两天,是首都机场新专机楼最繁忙的,25架航班和专机载着49批非洲贵宾先后抵达,其中四国领导人乘坐同一架来自巴黎的航班抵达,而迎接仪式必须先后进行。我迎宾人员先把他们分别安排在航站楼不同的贵客室等候,一个欢迎仪式结束后,再依次安排其他领导人到新落成的贵宾楼前广场出席仪式。要在几分钟内更换不同国家的国旗,军乐团要迅速更换国歌乐谱,这一切没有事先的反复演练是做不到的。

马里代表团抵达机场后,先在贵宾室休息,阿马杜·杜尔总统乘车去参加欢迎仪式。一名部长和另外两名团员因上卫生间耽搁了一会儿,没赶上车队。我礼宾官得悉后立即按预案调来专车,由警车开道立即赶赴现场出席典礼。一行几十个人的赞比亚部长团抵达机场时,青年志愿者同该团两位负责行李的外宾在传送带上领取行李,发现丢失了八件。外宾们很着急。志愿者立即报告了相关人员。他们即随后领外宾去机场管理查询处登记,然后耐心地协助他们购买电话磁卡、打电话,并安排他们到贵宾室休息。估计这几件行李是赞比亚贵宾在转机交接时出了问题,后来,问题得到了解决。

礼仪大使亮相峰会

礼仪大使在迎请非洲贵宾中格外引人注目。自2000年10月在北京举办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开始,我国政府为迎送贵宾设置了礼仪大使(当时笔者有幸成为四位大使之一),接待了来自非洲44国的70多位部长和列席会议的17名国际与地区组织的代表。次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我国政府派有三位礼仪大使。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则安排了懂英语、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的11位资深外交官出任礼仪大使。

有人戏称我们这些礼仪大使是“中国的窗口”。我认为,确切地说,我们是国家迎送贵宾的代表。为履行庄严的职责,我们这些年过花甲的礼仪大使谱写了“老兵新传”,在“上岗”前到首都机场认真演练过两次。10月26日上午,机场刮起呼啸的风,在零度以下的气温中,三军仪仗队和军乐团排列在机场贵宾楼前铺着红地毯的广场上,礼仪大使分别扮演外国总统和我国陪同的政府代表(部长)检阅仪仗队。平日里,我和我的同事可以随意并列而行,而在演练中我四次扮演政府代表,在检阅时就要走在扮演总统的同事的右侧半步之后,而不能与之并肩而行,以示对外国元首的尊重。

非洲国家社交礼仪 篇4

怎样听懂非洲国家朋友所讲的英语?

上一个帖子发表后,网友SeanGuan给我留言,说他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发现有些国家的人说英语,他能听懂,有些国家的人说英语,他听不懂,他问我有什么办法。这位网友算是问对人了,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一个小技巧,下面说出来,供各位参考。 我有个舅舅,是一家外贸公司的经理。该公司虽然有两位英语翻译,但经常陪客户去外地,这种时候,如果临时有外国客商来接洽,我舅舅就会让我去应急帮忙。记得有一次,来了两个乌克兰客商,临时请我翻译一下,我当时觉得问题不大,没想到那两个乌克兰人的英语,发音极不标准,与其说是英语,不如说是俄语与英语的混合语(Ruslish,我瞎编的词),沟通了一个多小时,才勉强明白了对方的意图,那次真是费大劲了。 这件事之后,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去当临时翻译之前(我舅舅一般提前一、两天通知我),如果我对客商所在的国家不熟悉,我就先收听一下该国的广播,熟悉一下该国人所讲的英语,包括讲话人的语气、语调、语速、常用词汇等。请注意,我这里所说的收听广播,不是用收音机收听,而是在互联网上,利用RealPlayer之类的软件收听。在Google或Yahoo,输入live online radio(在线广播),可以找到几千个相关网站,不过我个人主要使用下列网站: www.radio-locator.com 这个网站(Radio Locator)实际上是一个在线广播电台的搜索引擎,从Albania(阿尔巴尼亚)到Zimbabwe(津巴布韦),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在线广播电台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最近一次收听广播是去年9月底。在给一个Nigeria(奈及利亚)客商当翻译之前,从网上找了一家该国的在线广播,听了半个多小时,感觉还可以,基本上都能听懂,只不过广播内容中夹杂许多当地的词汇,有些查《英汉词典》能查出来,比如Naira(该国货币,奈拉)、Abuja(该国首都,阿布扎),有些则查不出来。但不管怎样,我毕竟在正式翻译之前,知道了一般Nigeria人是怎样讲英语的,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 作者:张宏(info@italian.org.cn)

非洲国家社交礼仪 篇5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埃及“七月革命”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情况;记住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胜利、“非洲独立年”和纳米比亚独立的时间;了解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区主权斗争的基本情况;理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释读本节教材中的历史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思考和认识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亚非拉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经济振兴而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爱国精神;认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和崩溃、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团结斗争是亚非拉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保证。重点和难点

重点:埃及“七月革命”、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难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课

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非洲的历史以及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历史;制作历史事件、人物如卡斯特罗资料卡片。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对非洲、拉丁美洲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起了示范作用,非洲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拉丁美洲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

二、学习新课

(一)非洲独立浪潮

师:非洲资源丰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非洲漫长的殖民灾难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此后,可恶的欧洲殖民强盗在非洲从事过哪些令人发指的罪恶活动?

(由几位学生以非洲土著居民的身份讲述非洲遭受侵略和奴役的历史,并向世人控诉殖民强盗的罪恶行径:非洲是一块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践踏、蹂躏的大陆;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国家开始了在非洲的殖民活动;从17世纪起,黑奴贸易成为西方殖民者掠夺非洲的重要手段之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到20世纪初,整个非洲几乎全部沦为殖民地;二战结束时,非洲政治版图上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和埃及三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其余92%以上的地区仍是英法等殖民者统治的地区。)

1.非洲的独立进程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体系一步步走向瓦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114页《“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独立的国家》)师:请同学们结合这个示意图介绍非洲独立运动的进程并归纳各阶段的特征。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指出:非洲的独立浪潮可分为三个阶段:①20世纪50至60年代,非洲有30多个国家独立,英法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被摧毁。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利比亚、埃及、苏丹、摩洛哥、突尼斯等国相继独立。此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1957年和1958年,加纳、几内亚获得独立。1960年,非洲独立运动出现高潮,尼日利亚、刚果(布)、马达加斯加等17个国家独立,该年因此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62年,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结束法国130多年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②20世纪70年代中期,葡属殖民地的莫桑比克、安哥拉独立。③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黑人领袖曼德拉当选为南非总统,标志着殖民主义的附属物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

2.埃及共和国的建立和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收回

师:在非洲独立浪潮中,埃及共和国的建立和苏伊士运河的收回成就突出、影响很大。为什么这样说呢?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归纳:①以纳赛尔为首的中下层青年军官发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国庇护的埃及君主统治,成立了共和国,结束了英国对埃及长达70多年的殖民占领。②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③埃及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辉成就,推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走向高潮。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给我们介绍一下从开凿苏伊士运河到埃及把运河收归国有的历史。

(学生介绍应包括以下内容: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航运要道。1856年法国取得了开凿运河的权利,规定埃及要提供土地和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建成后要出租99年,之后再交还埃及。1859年,运河开始动工,历时10年,于1869年正式通航。1875年,埃及因财政困难被迫把所控制的44%的运河股票廉价卖给英国。此后苏伊士运河一直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但英国并不甘心失败,于同年10月支持以色列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并借口“保护”运河,而与法国一起出兵埃及,侵入苏伊士运河地区。同年底,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之下,侵略军被迫撤走。埃及终于实现了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

课件出示《纳赛尔在人民的欢呼中》

师:同学们想一想,纳赛尔为什么会受到埃及人民的衷心爱戴?(学生归纳)

教师补充:纳赛尔还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了不结盟运动。

3.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师: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史海拾贝》栏目《非洲:新兴的大陆》的内容,思考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遭受西方殖民者奴役的非洲人民获得民族解放,改变了非洲的政治面貌;它标志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成为第三世界中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

师: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争取独立的运动在拉丁美洲兴起。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时拉丁美洲人民的独立斗争取得了哪些成就?

(根据学生知识储备应能答出:拉丁美洲人民经过30余年的斗争,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18个独立国家,奠定了拉丁美洲新的政治格局。)

师:拉丁美洲各国独立以后,没有铲除封建主义,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不断遭受英美等国的经济、军事侵略而沦为半殖民地,拉丁美洲人民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发展迅速,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1.古巴革命

(课件展示《卡斯特罗肖像图》、《卡斯特罗与古巴妇女交谈图》。)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和古巴革命的相关资料,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用幻灯片展示一下你所制作的相关学习卡片。

(学生出示学习卡片,内容应包括:菲德尔·卡斯特罗,1953年7月26日带领150名青年攻打圣地亚哥蒙卡达兵营失败被捕,1955年获释后流亡墨西哥;1956年12月带领80名革命青年回古巴开展反对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革命斗争,受挫后转入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59年初推翻亲美独裁政权,1961年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

师:1898年美西战争后,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古巴革命结束了美国对古巴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此后,古巴又挫败美国的经济封锁和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古巴政府实行了以国有化和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改革。面对美国的长期压力,古巴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斗争(课件展示《巴拿马运河示意图》)师:受古巴革命影响,巴拿马人民掀起了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斗争。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用幻灯片展示一下你所制作的相关学习卡片,并将巴拿马运河及运河区的基本情况作一个简单介绍。

(学生介绍的内容应包括: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全长约81千米,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1903年美巴签订《巴美条约》,美国获得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运河及运河区的权利。1904年美国开凿运河,1914年完工,1920年正式开放。运河通航后美国一直把持着经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师:长期以来,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及运河区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77年9月7日,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区主权和管辖权归还给巴拿马。1999年底,巴拿马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对这条黄金水道长达85年的殖民统治,使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拿马的运河”。师:同学们想一想,古巴人民和巴拿马人民的斗争有何共同之处?有着怎样的历史影响?

(学生思考,教师概括总结。共同点:反对美国的霸权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影响:沉重打击了美国在拉美的霸权政策,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树立了榜样。)

(三)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走向自觉地联合反帝,积极地相互支持。1955年4月,亚非会议召开;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

1.亚非会议

师:1955年4月,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五国政府总理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请同学们结合亚非会议召开的时间分析召开这次会议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会议召开的背景:①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有约三十个亚非国家打碎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而独立。②旧的国际政治秩序虽然已被打破,但亚非人民反帝斗争的任务仍很艰巨。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当增进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以推动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因而产生了要求团结和合作的强烈愿望。)师:亚非会议通过的《公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十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基础。而这次会议所体现的团结反殖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则被称为“万隆精神”。请同学们结合会议成果思考,亚非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亚非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亚非会议是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它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独立地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宰亚非各国人民命运的终结;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促进许多中小国家走上团结合作、共同维护自己利益的道路,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性事件。)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师:在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领导人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的推动下,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目前,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已达一百多个,是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国际组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赢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拉美国家为什么掀起不结盟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指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二战后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①战后20世纪50至60年代,美苏争霸引起世界局势动荡不安。②许多刚刚独立的亚非拉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它们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深感只有推行独立于东西方大国的、不与任何大国或军事集团结盟的外交政策,并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才能保证自身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师: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万隆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光大,是许多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结果。亚非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强调:第三世界崛起,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因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相对落后,内部也存在一些矛盾,与资本主义大国抗衡时还没有明显优势。基于此,未来第三世界的国际斗争,仍然任重道远。

三、新课小结

师: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采用提纲法、表格法、图示法、口诀法或编制大事年表等方法进行新课小结,两人一组,组与组之间可互相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点拨,选择有代表性的新课小结进行课堂展示。)

四、课堂延伸

有关欧洲国家瑞典的社交礼仪 篇6

瑞典人在与客人交谈时,一般保持1.2米左右的距离,他们不习惯靠得太近。他们喜欢在交谈时直视对方,认为这是尊重对方的表示。

相见礼仪

在瑞典,熟人见面时都会主动打招呼,并互相问候。与外国客人相见时,通常以握手为礼,有时也行接吻礼,在一般情况下,互不相识的人初次交往时要作介绍。其介绍的原则是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幼者介绍给年长者。

商务礼仪

瑞典人办事沉着冷静,计划性强,与外国人交往时很重礼仪。进行商务活动的最佳时间是2-5月,9-11月,由于当地冬季漫长,大家格外珍惜夏季,7,8月往往休假,所以在此期间不宜找他们洽谈生意。

旅游礼仪

瑞典人喜爱安静幽雅的环境。他们养成了自学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即便马路上没有来往的车辆,但只要亮着红灯,他们也决不会横穿马路。在瑞典坐出租车,电车时,如携带了行李,需另缴行李费,行李费根据行李大小而有区别,车子小费是10-15%。

非洲国家社交礼仪 篇7

华服, 即中华服, 是中国多年发展历程中文化、艺术积淀的浓缩产物。本文中所研究的华服特指国服。何为国服?清华大学教授袁杰英认为“国服”是一国之服, 是国家形象的表示, 应该既别致又鲜明、耐看。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认为, 在当代汉语中, “国服”指约定俗成或者由国家规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礼仪象征和标志作用的服饰。笔者认为国服表示着国家的象征和记号, 可以分为礼仪服和日常服。其中礼服可分为节庆礼仪服和国家社交礼仪服。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国家社交礼仪服饰进行研究探讨。

二、国家礼仪服饰的涵义

国家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示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因此, 一个国家的国服自然成为本国文明的象征之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十分珍视代表着国家形象、民族精神、本国思想文化艺术积淀的国家服装。

人们除了日常生活中穿着国服, 正式场合穿着国服, 更显庄重。因此, 在外交礼仪上, 国服更成为最高礼仪的象征。纵观世界各国,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 越南有奥黛, 印度有纱丽……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或醒目的国家特点展示着一个国家的魅力。

正式场合的国家礼仪服饰, 是国家形象的象征, 体现国家民族的特点。国家礼仪服饰的整体造型要能展现国民精神风貌。服装的色彩、款式、面料、图案、工艺等细节要能体现本国的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等特征。国家礼仪服饰, 不仅仅是正式外交场合区别于他国的标识, 更是国家凝聚力的象征。

三、中国国家礼仪服饰历史与现状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冠服伴随人类历史的变迁而演变, 它承载着中国渊源流长的历史与文化, 蕴含着她所在朝代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审美观、人生观等重要信息, 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纺织服装行业及相关工艺技术的发展。

回顾享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 冠服制度自夏商时期便开始了。到了周代, 被纳入“礼治”的范围, 成为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后各朝各代的服饰各有其特点, 发展至经济文化繁荣的唐代达到了鼎盛。辛亥革命后, 国父孙中山先生设计了中山装, 并将中山装定为礼服, 1912年公布的《服装条例》又选定旗袍为“国服”。到了现代, 2001年上海举行的国际首脑高峰会议 (APEC) 上, 各国领导人身着“中式唐装”集体亮相, 使得唐装在海内外华人中迅速流行开来。大有独占“国服”之名的气势。然而新唐装在迅速流行之后很快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 尽管众多学者与行业人士在研究设计国服, 但为大多数国民所认可的国服仍未出现, 中国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国服。

四、邻国国服的启示

领国日本, 是一个非常重视传统的国家。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 也是日本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化资产之一。它从诞生之日起, 便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和服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的官服, 后经过日本人历代改良, 逐步成为适合日本民族的独特服装。和服的种类繁多, 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 千余年来变化万千。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 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 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和服属于平面裁剪, 以直线创造美感, 穿在身上呈直筒形。和服不能体现身体曲线美, 但能使穿着者展示出庄重、典雅的气质。“通气”是和服的重要特点, 适应日本的温暖湿润气候。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 还有穿着时的繁冗规矩, 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

韩国的韩服, 是高丽人的传统服饰本来没有固定的名称。二战后, 朝鲜半岛分成了朝鲜与韩国两个国家, 其中韩国影响较大, 所以国际上通称为“韩服”。韩服是受汉服和蒙古服饰的影响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传统服装。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美, 尤其是女士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 优雅端庄。韩服的女装由短上衣搭配宽松长裙组成;男装则是马褂子或者“褙子”搭配长裤, 并以细带缚住宽大的裤脚。韩作为白衣民族, 韩服基本色为白色。女性上衣和长裙色彩艳丽, 并刺由精致的锦绣。根据不同季节, 不同身份其着装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韩服还可掩饰体形上的不足, 使体形较矮的人看上去较高, 较瘦的人看上去则较丰满, 增添女性之美。在同样注重文化传承的韩国, 韩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受到国民的重视。正式场合或者重要节庆日穿着韩服已经上升为一种规范。2005年11月, 在韩国釜山举行的国际首脑高峰会议 (APEC) 上, 韩国给出席会议的领导人制作了韩服。

奥黛是越南的传统民族服装, 是越南的国服。越南人民流行一句话:“哪里看到越南的民族服装, 就像看到家乡的灵魂一样。”越南人民通过穿国服表示对祖国的思念, 为自己的祖国特色服饰而自豪。奥黛通常使用丝绸等软性布料, 上衣是一件长衫, 类似中国旗袍, 胸袖剪裁非常合身, 突显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 而两侧开高叉至腰部, 走路时前后两片裙摆随风飘逸, 下半身配上一条喇叭筒的长裤, 因此无论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都很方便。过去奥黛裙摆长到脚踝, 现在为了方便女性骑乘交通工具而改短, 有的甚至短到膝盖;过去奥黛的领子最高曾达7公分, 但现在各种性感的低胸领口纷纷出笼;过去奥黛的颜色代表了年龄与地区, 少女是纯洁的白色、未婚女子是柔和的粉色、已婚妇女则是深色, 北越女性喜好黄绢色, 中越女性偏爱紫檀色, 而南越女性则选择白色或刺绣花样, 但现在已经没有过多差别。现代的奥黛, 加入了各色时尚元素, 如牛仔布、皮革、珠串、甚至石头设计的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新式奥黛。

日本、韩国、越南作为中国的邻邦, 均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服, 并且都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这些国服的设计, 都兼具了审美性和实用性, 符合本国独特的风土人情, 并且随着时代流行的变化与时俱进。这是作为传统服装的国服, 受到国民如此喜爱穿着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 这些国家传统服饰之所以能够世代地传承至今, 除了服装款式的美观实用, 更多是国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五、中国国家礼仪服饰设计要点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概括着东方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虽然旗袍、中山装、汉服、新唐装都曾在不同程度上提到了国服的高度, 但都因各种原因遭受质疑, 现今还没有一种服饰形式, 能够得到国人共同的肯定与认同。在国际外交中, 能够代表中国的服装形象还未确定。我们很惋惜的发现中国的千年礼仪文化, 在现今出现了断层。因此, 探究代表中国国家礼仪形象的服饰设计, 成为近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的重要课题。

国家礼仪服饰是出席正式外交场合所穿着的具有明显国家标识, 民族特征, 区别于他国着装的名片, 代表着国家民族形象的服饰。国家礼仪服饰要能够体现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理念与精神, 展示着国家民族的审美取向、文化素养和传统精神。中国国家礼仪服饰设计需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

1. 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与传统

中国国家礼仪服饰要体现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是具有千年文明的古国, 儒家道家等多种文化思想的共存。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中国传统服饰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重传统文化为底蕴的, 与中国的文化史、思想史密切相关。

中国的不同历史阶段, 不同朝代, 服装各有其特点。历朝历代的服装多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 以汉族为主的主流封建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追求的都是宽衣博带的服装样式, 使得人与衣有足够的空间, 保持着一种距离与和谐。体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人与衣的和谐。这与现代人提倡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提倡服装、人、环境三者一体的理念不谋而合。

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以青、红、皂、白、黄五色为正色, 历史上的服饰色彩崇尚也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黄、明赤。传统服饰色彩与统治阶级的服制有密切联系。中国国家礼仪服饰可在色彩上参考“五色”概念进行色彩规划。同时, 关注传统服饰的着装传统和禁忌, 设计符合中国服饰着装要求的国家礼仪服饰。

2. 具备中国独特的象征性与标识性

服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文明的进步, 是服装脱离了原有的物质性, 而具有象征意义。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服装可作为阶层、地位、权利的象征。通过不同的款式造型、结构剪裁、面料图案、装饰细节等设计, 服装传达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信息, 诠释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国家礼仪服饰因其着装场合的特殊性, 相比较一般日常服饰, 其象征性应体现得更为明显。

曾经一度被成为“国服”的中山装, 在象征性方面在考虑的非常细致。中山装有五扣、四代, 分别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衣袋上的四粒纽扣寓意人民拥有“选举、创制、罢免、复决”四权;贴袋盖为带山字形笔架式, 称为“笔架盖”, 象征中国民族革命重用知识分子;而袖口的三粒纽扣则代表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加上中西合璧的立翻领, 体现压力与危机的象征形式。中山装是在特定的革命年代产生的, 其严谨规范、简洁大方的服饰造型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满足了当时民众心中的国服形象。现如今, 传统中山装的象征意义俨然已经不适合中国的现状, 。

现代中国国家礼仪服饰的象征性设计, 要符合现今中国的国情。服饰象征内容要应具有时代性、文化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时代性充分考虑现今中国的现状和特点, 总结能够使国人感到自豪、产生共鸣, 激发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关键要素;文化性应兼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服饰文化, 同时与现代主流文化相结合;前瞻性应体现中国的未来趋势、国民的期望和梦想等积极思考。

3. 展现包容性和时代感

中国国家礼仪服饰的包容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 多民族特征的融合和提取;另一方面是国外, 西方流行文化的借鉴与参考。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都代表着中国文化特色。国服设计应能体现我国多民族的共性, 展现多民族人民团结一致的特点。可考虑在色彩选择上多元化组合, 或是在款式和图案设计上, 展现融合统一、有容乃大的主题概念。

同时考虑时代特征, 国服设计不能脱离时代特征, 而一味强调传统。因此, 充分融合西方流行文化服饰特征, 将中国传统的“二维”服饰理念与西方服饰的“三维”立体设计概念相结合;将经典时尚的款式细节元素融入国服设计中。

4. 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国千年的服饰文化历程中, 服饰曾被视为“治天下”之道, “顺天道”之术, “正人心”之法。现今的中国国家礼仪服饰, 既能展现我国国际形象, 亦是“聚人心”的重要手段。穿同一种服饰的人, 时时都在传达统一和信息, 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 并因此而强化同一民族之间的认同心里和凝聚力。

08年北京奥运会, 10年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行, 无不说明中国在世界舞台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国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 此时国人对于家乡祖国归属需求不断上升。设计让国人产生归属感和共鸣的国家礼仪服饰变得愈加重要。服饰若让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必须具备强烈地引发人们民族自豪感和激发民众爱国情感的标识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色彩、图案、或是款式细节, 来源于传统文化, 或者当今中国的时代文化, 或者是政府后期有意识地规范推广具有文化寓意的特征要义。国民归属感是强国之源, 优秀的国家礼仪服饰的设计, 是成就国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结语

中国国家礼仪服饰是国家形象的缩影, 是传递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艺术的重要媒介, 是增强国人祖国归属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国家礼仪服饰在设计上要新颖别致, 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在符合功能性要求的同时, 充分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结合国际时尚观念, 塑造独特的在服装造型, 展现中国艺术审美,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摘要:中国国家礼仪服饰是国家形象的缩影, 是传递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艺术的重要媒介, 是增强国人祖国归属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国服的历史现状研究, 从文化传承和时尚融合的角度, 研究探讨中国国家社交礼仪服饰设计。

关键词:国家社交礼仪服饰,国服,传承,设计

参考文献

[1]安毓英, 中国现代服装史[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2]包铭新, 近代中国女装实录[M],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周国屏, 国服-有利于树立文明古国的形象, 装饰, 2007年8月, 80-81页

[4]王慧琴, “汉服”与“国服”[J], 饰, 2008年底01期, 第40-41页

关注中东及非洲国家VOC认证 篇8

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市场,中东和非洲也是中国产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地。近些年来,这两个市场连续颁布了一些新法令,对进口货物执行VOC符合性认证,对中国企业出口当地产生了影响。

中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CTT)长期为消费品制造行业和零售行业提供检测服务。中鼎检测福建分公司总经理李聪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中东和非洲国家颁布的新法令,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及消费品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为顺利通关,外贸企业最好能寻求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帮助。

消费品出口受影响大

实际上,中东和非洲国家针对进口产品颁布新法令,已经持续多年。2015年年初,伊拉克、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沙特和加纳等多个中东和非洲国家再次推出新标准或法令,要求对进口货物执行VOC符合性认证,进口商品必须在出口国经过测试和验货达到目的国要求才能获得清关COC证书。

“中东和非洲国家陆续要求进口产品符合VOC认证,基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本土相关产业,另一方面,是出于产品质量和安全考虑。”李聪表示,不少中国产品通过沙特等中东国家,走向非洲及其他中东国家。现在这些市场在产品质量、安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

可以说,中东及非洲国家进口要求的新变化,对国内出口企业,特别是对主要出口中东市场的企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出口企业到处寻找咨询渠道,希望化解新法令带来的出口风险。

“其实这些新法令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较大。”李聪解释说,中东和非洲国家的产品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它们不会像欧美国家一样,针对某一个产品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这些国家通常首先是依据本国标准,然后依据国际标准。这往往导致出口企业无所适从。

说到哪些出口产品更易受到新法令的影响,李聪表示:“消费类产品受影响更大,比如电子、家电等产品。”对于电子电器类产品,中东和非洲不同的国家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对用电安全的要求会有一些差异。

另外,在产品设计方面,不同国家也有文化差异。李聪举例说,有不少浙江义乌小商品出口到中东和非洲市场,常常要先了解当地的文化环境,然后在产品设计和出口时加以注意。

“一带一路”刺激新法令颁布

中东和非洲国家众多,那么,这些国家的符合性认证标准是统一的吗?对此,李聪告诉记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家之间的要求会有一些差异。”

中国产品出口到沙特、埃及和伊拉克等国家,首先要制订一个符合性认证计划,这通常是通关的必备条件。但是,每个国家对进口产品的要求有所差异,同时每个国家的文化也有差异。

沙特是中东的一个典型市场,很多产品通过沙特转口到非洲及中东其他国家。沙特的法律法规相对来说比较健全。李聪表示,沙特对绝大多数消费品实施一个产品符合性计划,产品须经测试符合沙特标准或其他国家标准,取得COC符合性证书才可顺利清关。沙特标准最关注的是产品安全,其次是质量。

事实上,近几年中东和非洲国家颁布新法令有加速之势。李聪认为:“这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不无关系。”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与中东及非洲国家的贸易往来将更加频繁。这从侧面刺激了中东及非洲国家VOC符合性认证标准的推行。而在此之前,有不少中东及非洲国家并没有产品符合性计划。

中鼎检测助企业通关

未来中东和非洲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VOC国际认证要求。对此,我国出口企业该如何应对呢?

李聪表示,外贸企业一方面要了解所出口国家的VOC符合性认证标准具体有什么要求;另一方面,最好寻求第三方机构的帮助,通过第三方机构了解VOC认证的技术要求和差异。“VOC符合性认证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测试,另一个是装船前的检验。”李聪说。

针对中东和非洲市场的认证标准,中鼎检测在浙江义乌、福建泉州和广东东莞设立了专门的实验室。之所以选择这3个地方,是因为它们是出口中东和非洲国家比较集中的地区。

“我们在这3个地方设立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市场变化和企业检测需求。”李聪介绍说:“另外,我们还拥有专门针对中东和非洲市场的技术团队,以消费品为重点,向出口企业提供检测和咨询服务。”

上一篇:品质经理总结报告下一篇:初中生光盘行动的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