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医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中医心理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许多诊疗奇闻佳话,不仅使人惊笑一番,大有“喜怒哀乐”皆是药之感,而且可以领略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独具特色的心理疗法,明白它那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激怒疗法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

第一篇:中医心理学论文

浅谈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指导:彭江云

摘要:本文综述了中医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并分别论述了各时期对心理学发展做出贡献的各医家的学术观点,其中重点阐述了《黄帝内经》的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始终。最后指出了中医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其的展望。

关键词:中医心理学;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刘维超

第二篇:佛教与中医心理学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已渐被中国古文 明 及人文习俗所接收,成为至今仍对中国民众思想、生活较有影响的一个宗教。它渗透于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影响了传统医学的发展。

佛经中蕴含着大量的医药内容。据记载,集佛教典籍之大成的《大藏经》中,专论医理或涉 及医理的经书有400余部。《大方顶王经》描述佛祖是一位大德医王,善知病因、病情及治 疗,善于普救众生超脱苦海。在《大藏秘要》第1-5卷中,载有内、外、妇、儿、五官等疗 病方法,如:《佛说婆罗门避死经》、《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佛说奈女耆婆经》、《 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安般守意经》、《佛说佛医经》、《佛说胞胎经》、《佛说佛治 身经》、《佛说活意经》、《佛咒时气病经》、《佛说咒齿经》、《佛说咒目经》、《佛说 咒小儿经》、《神秘要法经》、《坐禅三昧法门经》、《禅法要解经》、《禅要诃欲经》、 《治禅病秘要经》、《易筋经》、《佛说疗痔病经》、《曼殊师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 、《金刚药叉嗔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除一 切疾病陀罗尼经》、《能净一切眼疾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经》、《大般 涅经》、《南海寄归内法传》、《大智度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六妙法要》、 《摩诃止观》、《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延寿经》、《 佛说医喻经》、《五门禅经要用法》、《耆婆脉经》、《耆婆六十四问》、《龙树眼论》、 《耆婆要用方》、《耆婆五脏论》等。

《无量寿经》卷四说:"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 "唯独作善行善,不作众恶,身体才能度脱生死,获其福德,得到长寿涅 之道。《无量寿经》卷四又说:"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心怀空寂,净无垢染,犹如虚空,勤于修行,追求道德完善,可得长久不衰的生 命,长寿给人带来的快乐没有止境。《增一阿含经·四意断品》载佛言:"若比丘、比后尼 修四神足,欲住寿经劫者,亦可得耳。"《发智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小乘 论典,都引证此言,说延寿可经劫,甚至可过一劫。《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问:何故‘ 神足‘说名为‘寿‘?答:由此(四神足定)为依,寿不断故。"《大智度论》认为,生病有 " 外缘"和"内缘"两种因素,"外缘"即为外在条件,如受到寒热、饥渴、摔伤,挫伤等等 ;"内缘"即内在条件,如纵欲贪色、发怒、恐惧、思虑等等。《摩诃止观》则认为,贪恋 色、声、香、味、触"五尘"会生疾病。

我国历代医僧及佛门弟子中之习医者,借行医弘扬佛法,成为古代医疗队伍中的一支力量,其医术高明者,以医名世;著书立说,丰富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内容,同时也推动了周边国家医药事业的发展。如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授佛教的同时,也传去了中国医学,所著《鉴上秘方》等,在日本广为流传且影响深广;浙江萧山竹林寺,为女科的始祖,所传妇科专著有数十种,至清末已历107世;少林高僧,武艺卓著,国难之时,挺身护国,伤亡自救,久而 久之形成了我国武术的渊源,所编以伤科为主的《少林秘方》成为当代伤科之宝库,为研究 骨伤、点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历代医书中,不乏渗有佛家的思想,如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慎 柔所著《慎柔五书》、慎斋著《慎斋遗书》等。但由于西方医学的渗透,佛医的地位逐渐下 降,再加上历代战乱连绵,使佛门医书大量散失,遗留甚少。

佛教十分注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解脱,"四大皆空"即是一说。在疾病扰身之时,通过心身 修行,进入无我之境,使之荡然无存,体气平和,或口中持名"观音菩萨"、"佛祖", 或默念想要的某一药物,想象能药到病除,或观想极乐世界……如此静养、暗示、调息,起 到修身养性,调节阴阳,保健康复的作用。

佛教"医方明"与中医理论相互吸收和影响。佛教在拯救众生诸苦的基本理论中,向众 生提供了医治众生"心病"和"身病"的技艺,不仅其全部佛法的教理体系可以作为广义和 深义的身心对治方法,而且还以佛教医学善治施医著称于世。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佛教的 八正道、 三学、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疗法。它们对指导人生正确的心理观和生活态 度,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对心理疾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对策,如《教乘法数》认为,有"八万四千尘劳"就有 "八万四千种对治法门(方法)"。《大乘义章》则提出了六种对治方 法: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空观等,其具体方法与现代身心疗法相似 。佛教还强调修心,采用神秘的内省似的证悟,从日常生活做起,礼拜、忏悔、唱诵、打 坐、念佛、看护病人等,都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

明代江灌《名医类案·颠狂心疾》中载有用佛教哲理治疗心疾一例:邝子元因失宠于朝廷, 无聊之至,郁而成心疾。病发时,昏如梦,或发谵语。病不发则一如常人。后真空寺老僧 用佛教哲理分析了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妄念,劝他抛弃"幻心",离开苦海,参禅定坐, 扫空欲念,形成"觉心",则心疾可自愈,邝子元接受老僧规劝后,通过这一套澄心静默的 办法,一个多月就治愈了他的心疾。台州僧处中年病目,常持诵大悲咒,梦观音传授法 偈 ,令每旦咒水七遍或四十九遍,用以洗眼。凡积年障翳、近患赤目,无不获痊。处跪受而 寤,悉而记忆如说,诵行之不逾时,平愈。寿至八十八岁。其偈曰:救苦观世音,施我大 安药,赐我大方便,灭我愚痴暗。贤劫诸障碍,无明诸罪恶,出我眼室中,使我视物光。我 今说是偈,洗忏眼识罪,普放净光明,愿观微妙相。

药师佛曾立下12条誓愿以救度众生,其中有几条就与人们的心理保健有关,如"所求满足 "--使众生自由自在,纵横自如;"安立正见"--众生的一切烦恼都能解脱,可以获得 正确的见解;"苦恼解脱"--能解脱一切苦恼。药师佛还有两个化身,一是药树王,专医 人的肌体疾病(即生理疾病),二是如意珠王,专治人的精神疾病(即心理疾病)。据《法华经 》记载,服了如意珠就能使人如意,精神方面的疾病便可治愈,从而使人心旷神怡,身心安 乐,健康常乐。可以说,药师佛既是大医王、药王,又是出色的生理学家,是众生心理健康 的保护神。

按照中国医学的原理来讲,每个人的寿命应当要活一百岁以上,就象一部机器,你要会保养 ,用得很正常,不让它损坏的话,它的寿命应当是一百年以上。它没有到一百年就坏掉了, 那是你糟塌了这部机器,你不会保养,不会应用,所以这部机器没用几年就给你坏掉了,那 过失不在机器,是在你使用的人,你不会保养。

人的生命也是这样,要很好地保养,佛法是最高明的养生之道,养生最重要的是懂得养心, 心是静的,心里面是清净的,心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六祖讲"本来无一物"。所以养 心,心要清净,心要虚。心里头一点东西都没有,这心就清净了。心清净了,所有身体组织 就正常了,这个身体使用一百年那是可能的。病从哪里来?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胡思乱想 就会使身心里面的零件组织发生变化,换句话说,这组织就逐渐不正常了;不正常 的组织,就会导致种种疾病都出来了,所以病是从妄想里头出来的。

我们养生,身体要动作,身体不动,那就是死人了,人死了就不动,活人就要动,不动就死了,不动就不活了。但是心不能动。现在人颠倒了,身体要不动,心天天在动,时时刻刻 在动,恰恰和养生之道相反,这样一来,他的奇奇怪怪的病就来了,寿命也就短了,根本原因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佛法用法轮来表达,轮的轴心是不动的,是静定的,而轮的圆周在动,这说明身体要动,心要静。心不但要静,而且心要虚,要里面一无所有。这样的人一定会长寿,这样的人一定不会生病。

人要想一生不生病,不胡思乱想就不生病了,胡思乱想是一定会生病的。病从哪里来?是从 胡思乱想来的,想的越多,病就越多;不想,病就没有了。人要是有什么病痛,从今天起, 你就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念上三个月,就没有病了,没有病就自然健康长

寿了,佛法 是最高明的养生之道!

收稿日期:2002-07-09

作者:邓来送 邓 莉

第三篇:中医心理治疗趣闻

中医心理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许多诊疗奇闻佳话,不仅使人惊笑一番,大有“喜怒哀乐”皆是药之感,而且可以领略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独具特色的心理疗法,明白它那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激怒疗法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却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疗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严重。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自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尊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得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从心理医学上讲,此所谓相反疗法。

★怡悦疗法

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向名医张子和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便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丑角,妞妞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地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后终于达到不药而愈。

作者:方 燕

第四篇:趣谈中医心理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中的“以情胜情”之法,历史悠久。其中许多治例有理有趣,不仅值得借鉴,也颇令人欣赏不巳。

传递书信治笑病李其性的儿子大谏中举后连连高升,他喜欢过甚,终日大笑不止。经百医诊治皆不见效。太医指点他儿子大谏,可用假死讯传给其父,其父见信,必将由喜变悲,扭转病势。大谏照此办理,果然见效。待笑遏止后,太医又让大谏再次给父去信.说他又被救活了。李其性见信后,又化悲伤为欣慰,病随之痊愈。

污言辱骂治血淤有位地方郡守,患血淤病很重,无法治愈。一日,请来名医华佗诊治。华佗对其儿子说,此病不可用药,如果能将郡守所作的恶行如实告知,便可有救。其子无奈只有列出。华佗便将郡守的恶行写出并责骂之。郡守大怒,要下令追捕华佗。暴怒急躁时气逆上行,淤血随之吐出,身上顿觉舒适,从此病渐好转而愈。

举手打人治相思一女子日夜思念外出五年未归的未婚夫,忧郁成疾,请来朱丹溪治之。朱丹溪得知病情后,便冲进病人屋里,不问青红皂白打了病人三耳光,并斥责女子不应有不安分的思想。女子无端受到欺辱、号叫大哭,思念之情随之消散。朱丹溪又哄女子说,其未婚夫有信,不久可归。未婚夫果然没多久就回来了,此病全好。

泻出“红蛆”治疑病有一人到亲友家喝酒大醉,当夜便在庭院花园内歇宿,半夜甚渴,便将石槽中的水喝了一碗。天明时,见石槽中有很多蛆虫,便觉得喝了蛆虫,日夜疑虑,自感胃中不适,百医无效。医者吴球视之,便用红线剪短如蛆状,合于巴豆、面食中,让疾人服了。而后病人泻于盆中,让病人看了,盆中有“蛆虫”泻下,病人自感病有好转,半月后病愈。

脱衣解裤治病手一位女子因打哈欠伸手上举,放不下来。很多医生束手无策。明代医家俞用古前去诊治,先让人脱去女子上衣,再解去裙带。又说要灸其丹田部位,须去掉衣裤方可。正要解其衣裤时,女子怕羞,惊忙用手护其下身。从此,手可放下,逐浙上下自如了。

歌舞戏嬉治厌食项关县令之妻,患不欲进食之证,并有时高声叫骂,凶若杀人。名医张子和叫来两个歌舞艺人,化妆新奇,在病人面前唱歌跳舞,病人见了大笑。翌日,又让两舞女学动物顶角,相互戏嬉,病人见此更好笑。之后,又派了两个饭量大的妇女,经常在病人身旁边吃边夸说饭菜香甜可口。病人见之馋意大发便要来饭菜吞吃。过了几天,病人怒气消减,饭量渐增,病已痊愈。

名画丑态治哀思南北朝时,鄱阳王战死后,王妃悲痛万分,一病不起。许多医者无法治之。其兄刘滇便请一画师,画一鄱阳王肖像以慰王妃,并要画师画得栩栩如生。而画师却背其道而行之,画了一幅鄱阳王生前与宠妾调笑嬉谑之丑态。王妃看了画,怒气上升,便大骂:“这老夫,早该死去了!”从此,无心再去思念鄱阳王了,哀思之病也好了。

作者:彭玉萍

第五篇: 《中医心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中医心理 学》课程的开课始于2003年,也是在全国中医院校首次开设。因此,本课程是学校心理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在我国,实践教育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医药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如何凸现自身的特色,有别于非医学院校的学校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是应该注重的课题。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 实践教学 改革

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以学生为中心”一直是我校教学改革中提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中医药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与师范院校或其他综合性院校有所不同,我们不仅为社会提供职业心理咨询方面的人才,服务对象还属于偏重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群体。培养具有中医学背景知识的应用心理学高级专门人才,应被视作是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心理学本土化、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与其他院校培养的主要区别,就是我们的学生能掌握有本土特色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中医心理学是从中医学这个母体中分化出来的学科,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形成机理,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以及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我校的《中医心理学》学科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重点(培育)学科,2018年顺利通过验收。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培育项目,4个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就有3个是与实践相关的研究方向,所以,对《中医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存在的基本问题

1.双师型师资匮乏。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支撑之一,《中医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团队、学术队伍在所属学科学术造诣,建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上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从事中医心理学一线教育的教师,虽然受过系统的中医学、心理学教,但由于缺乏充足的时间在医院培养处理各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的能力,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本科教育规模的扩大,学校博士引进虽然每年递增,但是心理学专业引进的多数属于基础心理学博士,而有中医学背景的心理学博士尚无一人,导致教学团队难以满足本课程教学需要。

2.实验实训基地薄弱。实验室里大部分都是西方心理学实验设备和项目,而中医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滞后,其规模远远满足不了心理学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同时,在实训实习基地方面,由于学生居住的大学城周边目前无心理科设立的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而有心理科的医院和心理咨询机构都在距离很远的城区,实习和实践机会有限,故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大纲设计需完善。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进校后,大一下学期开设了《中医基础理论》一门中医学课程,大二下学期开设《中医心理学》课程,目前本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心理思想、中医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形神论、阴阳睡梦论、中医情志论、中医人格论、中医心理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法与辩证、中医心理治疗、中医心理养生等,它作为最初的只有选修课到今天成为心理专业必修课,从最初的只有理论课到今天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这门课程的设置一直在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目前,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该门课程54学时,其中实践课9学时(中医心理学理论基础、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心理疾病中医常用治疗方法各3学时)。由于学生中医基础不够扎实,《中医心理学》课程授课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讲授理论知识,所以实践课时明显不足。

4.实践考核制度未建立。一直以来,大学课程都是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制度无法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公正和科学的评价,教学管理需与时俱进,《中医心理学》实践教学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还存在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等问题,而且授课老师自己制定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也不够完善,考核办法过于简单,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考查和提高 。

二、解决办法及思路

1.师资引进和培养。首先,大力宣传,积极引进中医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丰富学缘结构,提升《中医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团队人员数量及学术水平。其次,加强我校两个附属医院心理科建设,增加有执业医师背景的心理学老师临床学习和出诊量,提高其实践能力。最后,加强学院心理专业和医院心理科、社会心理机构的实习、教学及科研的合作,为心理专业教师提供更多实践平台。

2.完善专业实训室建设。目前,我院的心理实验室投入建设经费近300万元,实训实习基地10余个,软硬件设备配置在全国高校目前的同类设备配置中处于中上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院整合现有资源,将原有的心理实验室和健康管理实训室统一管理,为学生实训,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场地。

3.培养学生技能。中医心理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立足临床,提高临床疗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中医心理学科创立、传承、发展的基本形式,也是优秀复合型人才的成长的重要历程。教学计划的制订上要特别突出技能培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基础上,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心理实验室,并与重点学科建设方向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技能上能顺利掌握常见的中医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在旧教案上不断完善。

4.探索实践考核制度。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从师生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出中医心理学相关专家、教师对实践课程的设置意见或建议,分析出学习中医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对实践课程的理解和需求。组织心理学专业老师、中医基础教研室老师、临床心理科医生共同开展《中医心理学》课程专题教研活动,讨论并修改2016版《中医心理学》教学大纲,讨论并设计《中医心理学咨询与治疗技能手册》,研发出《中医心理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5.重视社会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的認识实践,以课外活动为依托的操作实践,心理咨询与治疗问题是以人为对象,以咨询或治疗人员与求助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人际互动,《中医心理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让学生在接受纲领性理论知识的同时,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咨询与治疗技能。因此,我们搭建平台,联合医疗机构心理科医生见习带教,暑期三下乡活动临床教师领队指导,让他们尽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中医心理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仅要合理、科学、实效的安排好实践课程,而且要对中医心理学更好的继承和创新,同时让学习《中医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中医心理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践,在临床上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们将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来完善和修正实践课程的时间和内容,争取申请课题经费,研发相应配套的实践教学视频和多媒体课件。

参考文献:

[1] 谢静涛,唐晋,吴岚.中医药院校心理学专业在校生社会实践模式初探[J].中医教育,2007,(6):23.

[2]郑文清,王红松,杨丽.探析中医院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建设问题[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5.

[3]庄田畋.中医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沙菁.通过中医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2,(6):46.

本课题为贵州中医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编号:贵中医教改合字〈2016〉62号)。

作者:李燕 周秀芳 肖成 张迎梅 周振华 冯雪

上一篇:中药职称论文下一篇:中国经济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