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女性痛经的原因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女性痛经的原因(推荐9篇)

中医女性痛经的原因 篇1

1、寒湿凝滞型:平常喜欢喝冰凉饮料的人,常常都属于这一型。这一型的病人可能会有四肢容易冰冷,痛的时候热敷可以缓解,吹到冷风就会痛的更厉害。而月经量也会比较少。这是最常见的痛经的原因。

2、肝肾两虚型:肝肾两虚的症状和气血虚弱型很像,如果月经来时会有腰酸,或平时就有腰酸,到了月经来时腰酸的更厉害,就有可能是肝肾两虚型。中医说“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肾为先天之本,而肝又是女子之先天”,因此肝肾和痛经有密切的关系。

3、气血虚弱型:容易疲累,可能伴有贫血,脸色偏黄或偏白,较无血色。说话有气无力,比较小声。痛的时候是绵绵的痛,容易头晕或轻微头痛。这也是一种痛经的原因。

4、气滞血瘀型:常伴有腹胀、排便不顺、或是情绪压力大的时候症状会更明显,可能会伴随经前胸部胀的很厉害,或者是血液循环较差,肤色暗尘,皮肤干燥,月经来时会有血块

缓解痛经的方法:

1、艾灸缓解宫寒痛经

宫寒痛经的姐妹们在经期往往腹痛连绵,有些还伴有腰酸背痛,喜温怕冷;重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脚冰凉,坐卧不宁。长此以往,还会导致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内分泌失调,使得颜面失于濡养而表现出痘痘、斑点、晦暗等外在问题。

艾灸能使衰弱之机能激发旺盛活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可谓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可增强新陈代谢和机体抵抗力,尤其对女性宫寒痛经有显著的调养功效。

2、热敷

相信很多有过痛经的女性都有过这种体验:痛经时候在小肚子上放一个热水袋,或者是躺床上用加热毯垫身下等加热方法来缓解痛经!专家指出,用热毛毯、热水袋进行痛经治疗,已经有好几代人历史了,效果非常不错,现在可以用痛经贴,如娇妍经痛贴,12小时有效,活血化瘀,温暖子宫,促进腹部血液循环; 有效缓解或减轻女性经期的腹痛,腰骶酸痛。

3、指压缓解痛经

足部含有一些与骨盆气路想通的指压点。在脚踝两边凹陷处,用拇指与其它指尖从跟腱向上到小腿肌进行轻轻揉捏,每次指压数分钟。

4、食疗

(1)鸡蛋当归姜汤

素材:鸡蛋1枚,当归15克,干姜5克,红枣15克(去核),陈皮5克,米酒20毫升。

做法:将当归、干姜、陈皮加水煮沸30分钟,去渣,将鸡蛋打散和米酒红枣放入药汁,再煮沸至红枣烂,饮汤吃蛋枣。

治疗效果:主要治疗痛经气血虚弱型: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细。

注意事项:

1.热盛出血者禁服当归,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孕妇慎服当归;

2.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干姜,且干姜恶黄连、黄芩、天鼠矢。

(2)山楂桂枝红糖汤

素材: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50克。

做法: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剩1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

治疗效果:具有温经通脉,化淤止痛功效。适用于妇女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者。

如何预防:

1、注意并讲究经期卫生,经前期及经期少吃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2、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体质虚弱者。还应注意改善营养状态,并要积极治疗慢性疾病。

3、消除对月经的紧张、恐惧心理,解除思想顾虑,心情要愉快。可以适当参加劳动和运动,但要注意休息。

4、疼痛发作时可对症处理,可服用阿托品片及安定片,都可缓解疼痛。长期不能缓解的,可作适当的中医辨证调理。另外,喝一些热的红糖姜水也会收到良好效果。

中医女性痛经的原因 篇2

痛、隐痛、坠痛, 且伴有腰酸、烦躁、易怒、头晕、恶心、腹泻、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等症状, 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经初期少女发病更为普遍。痛经虽不能致命, 但周期之频繁, 全身之不适,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全面了解痛经的发病机制, 探讨防治女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具有积极的临床、现实和社会意义。

1 痛经的发病机制

1.1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指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 通常发生于未婚、未孕的女性, 一般对生育没有影响, 占痛经人数的90%以上。从中医角度看, 血瘀是原发性痛经的关键, 气血失调等导致淤血阻滞, 冲任胞宫气血运行受阻甚至不通而致痛[1]。应海霞[2]、赵静等[3]和叶运慧[4]认为, 原发性痛经多属于寒凝血瘀型, 其病位在冲任胞宫, 经血滞于胞中而其气血不畅, 不通则痛。西医认为, 子宫因素与内分泌因素是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发病机制。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狭窄、子宫过度屈曲、子宫内膜管型脱落等, 导致经血流出不畅, 储留宫腔, 刺激子宫异常收缩而引起痛经。内分泌因素中, 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介素增高是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发病机制[5], 加压素、缩宫素、二甲基精氨酸、雌二醇、黄体酮等水平的异常也是引发原发性痛经的重要因素[6]。此外, 抑郁、焦虑等精神因素, 运动、经济等心理和社会因素, 亦可导致或加重原发性痛经的发生。

1.2 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 又叫病理性痛经, 指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病因复杂, 但通常进行系列的检查后便可确定原因。继发性痛经常与生殖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有关, 常见的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宫腔粘连、宫颈狭窄、子宫畸形、盆腔炎性反应、盆腔充血综合征等。

2 痛经的临床治疗

2.1 原发性痛经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历史悠久, 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小。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主要包括古方加减治疗、专家经验方治疗、自拟汤加减治疗、辨证分型治疗、中药周期治疗、中成药治疗, 以及其他治疗等。对于古方加减治疗, 于金凤等[7]用少腹逐弃汤加减为基本方, 陈海标等[8]用桃红四物汤加味为基本方, 蒋丛玉[9]用生化汤加味为基本方, 匡丽君[10]用膈下逐瘀汤加减为基本方, 张莉莉和张艳伟[11]用温经汤加减为基本方, 来治疗原发性痛经, 总有效率100%。对于专家经验方治疗, 谢剑南教授认为, 治疗痛经有3法[12]:法一行气活血, 化瘀止痛。此法适用于肝郁气滞, 瘀滞冲任, 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法二益气养血, 化瘀止痛。此法适用于气血本虚, 经血外泄, 气血更虚, 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法三温经散寒, 化瘀止痛。此法适用于寒袭冲任, 血为寒凝, 瘀滞冲任, 气血运行不畅, 经行之际, 气血下注冲任, 胞脉气血童滞, 不通则痛。袁博洋和罗志娟[13]对自拟汤加减治疗、辨证分型治疗、中药周期治疗、中成药治疗, 以及其他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西医认为, 原发性痛经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口服西药:第一种为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是治疗原发性痛经最常用的一线药物。经研究表明, 有64%~100%患者应用此类药物后主观症状减轻[14], 但是NSAIDs易引起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第二种为口服避孕药, 避孕药一方面可以减少月经量, 另一方面可通过抑制排卵, 降低血中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及缩宫素, 从而起到抑制子宫活动的作用, 但此类药物常适用于需节育的女性, 且其对机体代谢有明显的影响, 故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口服避孕药并非西药的第一选择。第三种为钙离子通道阻滞药, 该类药能够松弛平滑肌, 解除子宫痉挛性收缩, 改善子宫供血, 从而缓解疼痛, 且不良反应较少, 目前应用较多。此外, 其他药物如维生素E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5]。维生素能增加细胞内镁离子浓度, 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 较适用于青春期原发性痛经。

2.2 继发性痛经

在继发性痛经的治疗方面,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 主要方法是针对继发性痛经的病因来进行具体治疗。一般来说, 中医治疗疗效较长, 但不良反应少, 反复发作率低;西医治疗疗效快, 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且易复发。不同患者一般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此外, 尽可能避免流产, 月经期禁止性交, 还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尽量远离环境污染等。

3 结论与展望

纵观近些年来中西医对女性痛经的研究, 相比于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原因更为错综复杂, 且诱因难以掌握。与西医相比, 中医治疗痛经, 尤其是原发性痛经, 不仅有显著的疗效, 且符合现代医学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然而, 痛经具有病因多、病机复杂及反复性大等特点,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 痛经的治疗效果还需进一步提高, 研究认为, 中西医结合可能是未来女性痛经防治的发展方向。

摘要:痛经是行经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痛经具有病因多、病机复杂、反复性大及治疗棘手等特点。其发病之高、范围之广、周期之近、痛苦之大,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学习。近年来, 广大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求防治痛经的有效方法, 以减缓女性行经之苦, 改善其生命质量。通过综述近年来关于痛经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 以期为广大相关研究和妇科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中医如何分型治疗女性痛经 篇3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很有可能与患者的精神紧张、劳累、内分泌失调、子宫颈管狭窄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可以分为肝郁气滞型、血瘀胞宫型、寒湿凝滞型、冲任虚寒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损型、阴虚内热型7种类型。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中医分型治疗原发性痛经可获得很好的疗效,下面就介绍一下各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供痛经患者选用:

1.肝郁气滞型痛经。此型痛经患者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可出现小腹坠胀、经血呈紫色、经血中夹有血块、行经不畅、乳房胀痛、烦躁、胸闷、舌质紫暗和脉弦等症状,可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其方药组成是:茯苓12克,柴胡、川芎、制香附、川楝子、乌药、白芍、青皮、薄荷(后下)、甘草各6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3次服完,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此方具有疏肝理气、和血调经的功效。

2.血瘀胞宫型痛经。此型痛经患者在经期可出现小腹疼痛、经血呈暗紫色、经血中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可减轻)、舌质暗紫和脉沉迟而涩等症状,可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进行治疗。其方药组成是:益母草15克,当归、牛膝各12克, 赤芍、香附、元胡各10克,川芎、红花、桃仁、乌药各6克,官桂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3次服完,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此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3.寒湿凝滞型痛经。此型痛经患者在经期或经期前可出现小腹冷痛、经量少、经血中夹有血块、小腹有包块、便溏、舌质紫暗、苔白腻滑和脉沉紧等症状,可使用吴茱萸汤加减进行治疗。其方药组成是:云茯苓15克,当归12克,苍术、赤芍药各10克,干姜、荆芥、川芎、甘草各 6克,细辛、吴茱萸各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3次服完,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此方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4.冲任虚寒型痛经。此型痛经患者在经期可出现小腹冷痛、经量少而色淡、带下清 稀、腰背酸痛、背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舌苔薄白和脉沉弱等症状,可使用金匮温经汤加减进行治疗。其方药组成是:当归、党参、熟地、川续断各12克,白芍10克,川芎、甘草、生姜、附子各 6克,吴茱萸、艾叶各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3次服完,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此方具有温经益肾、暖宫止痛的功效。

5.气血虚弱型痛经。此型痛经患者在经期或经期后可出现小腹隐痛、经量少而色淡质稀、精神不振、体倦乏力、舌淡苔薄和脉虚细等症状,可使用八珍汤加减进行治疗。其方药组成是:熟地、炙黄芪、党参、茯苓、川续断各12克,当归、白芍、白术 、香附、阿胶(烊化)各10克,川芎、艾叶各6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3次服完,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此方具有益气养荣、调补冲任的功效。

6.肝肾亏损型痛经。此型痛经患者在经期可出现小腹疼痛、经量少、腰酸膝软、头晕目眩、耳鸣、舌淡苔薄和脉沉细等症状,可使用归芍地黄汤加减进行治疗。其方药组成是:熟地15克,山药、紫河车、杜仲、阿胶、当归各12克,白芍、泽泻、巴戟天各10克,山萸肉6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3次服完,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此方具有益肾填精、养血调经的功效。

天气寒冷女性如何预防痛经 篇4

导语:妇科疾病专家指出,秋冬两季是痛经患者最严重的两个季节,痛经患者在这两个季节更要倍加注意,为日后的身体做好健康储备。那么,天气寒冷时女性预防痛经要做好哪些防护工作?

对于女性来说,月经是特有的生理现象。健康女性平均一生会有400次月经,按照每次5天来算,她们一生中有五年半的时间是在生理期渡过的,但在这些日子里,超过八成的女性会受到痛经的困扰。痛经现象十分广泛,近些年我国痛经发病率不断上升,大概是10年前的2-3倍。妇科疾病专家指出,秋冬两季是痛经患者最严重的两个季节,痛经患者在这两个季节更要倍加注意,为日后的身体做好健康储备。

女性朋友必须懂得痛经是个长期伴随左右的问题,需要每次经期和日常生活中呵护身体,方能为以后的健康体魄打好基础。那么在深秋时节女性要做好以下防护工作:

1、一定要注意腰部保温

女性的腰部纤细迷人,但它不仅是风景,也是一处健康敏感区。秋冬季若经常穿低腰裤,腰部就容易受凉,下半身就容易着凉,直接导致女性宫寒。女性宫寒就会造成手脚冰凉、痛经等症状。

2、注意保持腹部温热

下半身着凉直接导致女性宫寒,除了手脚冰凉、痛经外,还会造成性欲淡薄,缺乏欲望。宫寒造成的淤血,导致白带增多,阴道内卫生环境下降,从而引发痛经、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因此做好腹部的保暖工作,女性就可以避免许多妇科疾病。

3、注意保持下半身血液循环畅通已经私处的干爽透气

下半身缺乏运动会导致盆腔淤血,导致痛经加重,同时对心脏和血管也没有好处,还会导致女性乳房下垂。另外,女性阴部常年湿润,如果能充分地通风透气也能减少患上妇科病的可能性。私处湿气太大,容易导致霉菌性阴道炎引发女性痛经。尽量少使用不透气的卫生护垫。

中医将痛经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篇5

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气血虚弱

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等。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乌鸡白凤丸,还可多吃羊肉。

阳虚内寒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比如红糖姜汤,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红糖具有补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肝肾虚损

引起继发性痛经的原因 篇6

一、子宫肌瘤:痛经不是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但黏膜下肌瘤在月经期可因刺激子宫收缩而发生痉挛性疼痛。患者多伴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盆腔检查可发现子宫不同程度增大,表面光滑或有结节状突起。

二、宫内节育器:痛经亦可见于宫内安置节育器的妇女,此类痛经可能是由于子宫内膜产生的前列腺素增加而引起的,也可能是节育器刺激子宫肌肉的排异性收缩,导致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患者常有下腹部或腰骰部不适,经期症状加重,表现为痛经节育器的放置位置不当或过大也易引起子宫收缩,导致下腹疼痛及痛经。

三、慢性盆腔炎:下腹部疼痛和不育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症状,在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或因月经诱发炎症急性发作,可引起腹痛加剧。患者多有不育及急性盆腔炎史盆腔检查子宫多为后位,活动度差,甚至完全固定。

四、生殖道畸形:在胚胎发育中一侧副中肾管可以发育良好,形成发育较好的单角子宫。而另一侧副中肾管发育不好形成残角或始基子宫,与对侧不贯通,也不通向体外始基子宫一般无宫腔,或有宫腔也缺乏子宫内膜;如果始基子宫有功能反应,表现为周期性出血则可因宫腔积血而引起痛经。患者多为少女。

五、子宫腺肌病:因为子宫内膜侵人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痛经为本病的典型症状之一。亦可有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性增大呈球形,质地较硬,一般约为2个月妊娠大小可有轻压痛。

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卵巢、子宫骰骨韧带、子宫直肠窝盆腔腹膜等处异位的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中同样受卵巢激素的影响,而有周期性变化。

七、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本病是由慢性盆腔静脉淤血引起的女性内生殖器官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盆腔坠胀、下腹部及腰能部疼痛,并常伴有月经过多白带增多及痛经。劳累、性交久坐、久立后或便秘时,症状往往加重有的患者还有乳房胀痛及膀胱、直肠刺激症状等。

预防痛经有哪些方法:

1、月经来潮前3-5天内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

应进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不宜过饱,尤其应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因生冷食品能刺激子宫、输卵管收缩,从而诱发或加重痛经。

2、月经来潮,则更应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

可适当吃些有酸味的食品,如酸菜、食醋食品有缓解痛经作用。

3、为了缓解痛经,痛经患者平时饮食应多样化

不可偏食,应经常食用些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少吃过甜或咸的食物,因为它们会使你胀气并且行动迟缓,应多吃蔬菜、水果、鸡肉、鱼肉,并尽量多餐。

4、痛经者无论在经前或经后,都应保持大便通畅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可以帮助缓解痛经症状。

6、服用维生素

许多病人在每天摄取适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之后,很少发生经痛。所以建议服用综合维生素及矿物质,最好是含钙并且剂量低的,一天可服用数次。

7、补充矿物质钙、钾及镁矿物质,也是能帮助缓解经痛

专家发现,服用钙质的女性,比未服用的少经痛。镁也很重要,因为它能帮助身体有效地吸收钙。不妨在月经前及期间,增加钙及镁的摄取量。

8、少食含咖啡因的食物

少食含咖啡因的食物 咖啡、茶、巧克力中所含的咖啡因,会使你神经紧张,可能促成月经期间的不适,咖啡所含的油脂也人刺激小肠。禁酒假使你在月经期间容易出现水肿,那么喝酒将加重此问题。

缓解痛经的食疗方:

【枸杞炖兔肉】

配方:枸杞子15克,兔肉250克。

制法:将枸杞子和兔肉入适量水中,文火炖熟,用盐调味。

功效:滋补肝肾,补气养血。

用法:饮汤吃肉,每日1次。

【鳖甲炖白鸽】

配方:鳖甲50克,白鸽1只。

制法:将白鸽用水憋死,除去毛及内脏,鳖甲洗净捶成碎块,放入白鸽腹内。将白鸽放入碗内,加姜、葱、盐、黄酒、清水,再将碗放入锅内隔水炖至鸽烂熟。

功效:补益肝肾,调补冲任。

用法:佐餐食用。

【韭菜炒羊肝】

配方:韭菜150克,羊肝200克。

制法:将羊肝切成小片,与韭菜一起于铁锅内急火烹炒,加入食盐、味精调味。

功效:温补肝肾。

用法:佐餐食用。每日1次,连食1周为1个疗程。经行前5日开始食用。

【归芪酒】

配方:当归、黄芪各150克,红枣100克。

制法:将黄芪、当归切片,与红枣一起置纱布袋内,投入盛酒容器,加酒500毫升,加盖密封7日。

功效:益气养血,活血调经。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辨治探析 篇7

痛经的产生与冲任、胞宫的生理变化关系密切, 其主要病机可概括为气滞血瘀、肾气亏损、寒凝血瘀、气血虚弱、湿热蕴结等。

2 中医诊断

(1) 病史:经行腹痛病史, 过度精神紧张, 过食寒凉、房事不洁、经期或产后冒雨涉水等。 (2) 症状: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部疼痛, 疼痛剧烈, 甚则痛引腰骶, 或放射至两侧股部并伴恶心呕吐等。 (3) 检查:妇科检查:无官器质性病变[1]。

3 分型及治则

(1) 气血虚弱型, 治以补气养血, 和中止痛。 (2) 气滞血瘀型, 治以行气活血, 祛瘀止痛。 (3) 肾气亏损型, 治以补肾填精, 养血止痛。 (4) 寒凝血瘀型, 治以温经散寒, 祛瘀止痛。 (5) 湿热蕴结型, 治以清热除湿, 化淤止痛。

4 治疗

4.1 中药治疗:

(1) 少腹逐瘀汤:其药物组成有川芎、蒲黄、赤芍、五灵脂、小茴香、当归、玄胡、没药、肉桂、干姜, 可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临床疗效显著。 (2) 温经汤:其药物组成有当归、川芎、人参、肉桂、芍药、牡丹皮、莪术、牛膝、甘草, 可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临床疗效显著。 (3) 膈下逐瘀汤:其药物组成有红花、赤芍、桃仁、玄胡、川芎、五灵脂、丹皮、当归、枳壳、香附、芍药、甘草, 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王建霞[2]等临床运用膈下逐瘀汤针对气滞血瘀型患者进行, 效果显著。 (4) 血府逐瘀汤:其药物组成有红花、赤芍、桃仁、川芎、当归、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5) 八珍益母汤:其药物组成有益母草、茯苓、白术、党参、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甘草。临床应用, 效果显著。

4.2 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 调理冲任, 因此临床可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其主要取穴为临床治疗痛证的要穴“三阴交”, 因妇女的生理以及经带胎产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故取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进行治疗, 效果尤为突出。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此穴以很好调理冲任, 使气血能够正常的运行, 此所谓通则不痛。针灸治疗, 不仅临床效果显著, 而且还具有简、便、效、廉等优点。

4.3 推拿疗法:

临床研究表明, 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 推拿疗法也可以发挥行之有效的确切治疗作用, 现如今, 推拿疗法已不再局限于骨科疾病及软伤科疾病的治疗。楚云杰, 吴双[3]等人通过灵活运用推拿手法可明显减轻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症状, 其所用手法为整脊推拿, 与普通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对比, 发现整脊推拿疗效更为显著。

4.4 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 针灸与中药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强单纯使用针灸或中药所能达到的治疗效果, 能更好的起到疏通经脉、化瘀止痛的效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葛新萍[4]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方面, 灵活应膈下逐瘀汤, 配合针灸 (穴位为:三阴交、次髎、阳陵泉、太冲) 进行治疗;在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时, 采用少腹逐瘀加减, 配合针灸虚 (穴位为:三阴交、次髎、合谷、归来、气海) 进行治疗;对于气虚血弱型痛经, 则采用圣愈汤加减, 配合针灸 (穴位为:三阴交、次髎、气海、足三里、关元、太溪) ;至于肾气亏损型痛经则选用调肝汤加减, 配合针灸 (穴位为:三阴交、次髎、命门、肾俞) 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为96.3%。朱晶萍[5]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 应用中药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并联合平衡针灸针刺进行治疗, 与单纯使用中药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相比, 效果更为显著。段丹梅[6]在治疗本病时, 也是采用中药联合针灸的治法, 其所用中药为温经汤, 此疗法与单纯使用口服药消炎痛作比较, 效果也明显优于后者。上述研究成果表明, 在临床实践中, 恰当、巧妙地使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可以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且简便易行, 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能达到更好地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此外, 采用中药与针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还可以增强散寒、化瘀、止痛的效果。在治疗的同时, 也要兼顾妇女经期健康教育, 嘱咐患者在经行期间要注意保暖, 以防寒邪入侵。

5 小结

在目前妇科的常见疾病中, 原发性痛经最为常见。由于痛经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 所以在治疗方面也会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就中医治疗而言, 可通过汤药治疗, 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以及针灸与中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等。目前,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实验观察和临床研究仍在进行, 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能够尽早的明确原发性痛经的病因, 从而为更好地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基础, 以便更好地治疗疾病, 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痛。

摘要: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 是指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 出现的周期性小腹部疼痛, 其部位多在下腹部, 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其中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痛经, 常见于青春期少女。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成果证明,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期子宫内膜释放的前列腺素有关, 可以说痛经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前列腺素的增高。对于痛经的治疗, 中医常采用汤药、推拿、针灸以及针灸配合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等, 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痛经,原发性,中医药治疗,综述

参考文献

[1]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93-94.

[2]王建霞, 姜静霞, 张蕾.膈下逐瘀汤联合芬必得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9) :73-76.

[3]楚云杰, 吴双.整脊推拿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13) :2126-2127.

[4]金艳霞, 葛新萍.针药并用治疗痛经134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13, 21 (12) :56-57.

[5]朱晶萍.平衡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34例[J].中医研究, 2013, 26 (12) :64-66.

中医女性痛经的原因 篇8

我们常说“西医治标”,而且见效快。这种说法放在痛经及月经不调的治疗上来说就不完全准确了。西医对于痛经及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案分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指在症状出现时及时服用止痛药,但是因为体质差异,服用药物后的效用也差强人意,而且会伴随副作用。物理治疗即通过手术疏导被堵塞的血管,存在一定的风险切复发率较高。这两种方法只能对痛经现象进行暂时的缓解,并不能根治。对于月经不调的疗效也是如此。

而中医则讲究“标本兼治”,既要见到疗效也要从根本的病灶上进行调理改善从而让患者完全脱离病症的困扰。中医对于痛经及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案有药理治疗、物理治疗及护理治疗三种。在中医上将痛经的症状细化为四大类: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下注和气血虚弱。针对不同的痛经及月经不调类型,再结合患者的体质订制中药药方,让患者在经期前后,或按月周期性的服用几个疗程,从根本的体质上去改善和根治痛经的及月经不调的症状。中医的物理治疗主要是对轻微痛经症状加以缓解的治疗手段。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受寒或体寒所致,因此主要的物理治疗手段就是对坠涨及痉挛的区域进行热敷。短暂缓解疼痛的症状。再有就是护理治疗,通过中医学中个独特的护理疗法针对病灶处进行护理,短期内就可以感受到护理疗效,长期还可以辅助药理治疗根治病灶。

中医药速效治痛经两则分析 篇9

1 一般资料

病例1:吴某, 32岁, 3年前育有一女, 家住一楼, 常光脚在家中行走, 初诊面色阴翳, 缺失光泽, 嘴唇暗红;脉象两寸上越, 关郁, 尺弱, 特别是右尺;病人自诉心烦, 失眠, 食欲不佳, 胸中闷热, 腰酸, 腿沉, 项强, 全身无力;病人就诊时恰逢经期, 小幅冷痛, 冷汗连连, 两手捂腹, 几欲了断, 极需要快速减轻疼痛。病人月经周期较正常, 平时白带较多, 示寒症。

病例2:张某, 20岁, 学生, 14岁月经初潮, 周期及行经期均不稳定, 常提前或错后10天左右, 初潮一年后一直行经腹痛, 近期加重而就诊。病人自诉疼痛时少腹坠胀, 常伴乳房胀痛, 放射至胁肋部, 急躁易怒, 腰骶酸痛, 腹痛拒按, 按之更甚;经期4~5天, 色黯, 经行不畅, 常在第1~2天出现血块, 近年来痛经越加严重, 甚至需服用“止疼片”缓解症状, 久用无效。时诊舌质淡黯, 边有齿痕, 舌边有小瘀点, 舌苔薄白, 脉弦涩, 尺脉弱。生活习惯, 喜食冷饮。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腹痛, 辨证为气滞血瘀型, 治应理气行滞, 化瘀止痛。

2 方法

2.1 病例1的治疗

病人长期不穿鞋光脚走地板, 居住的又是一楼, 通过脉象观察, 为下焦虚寒。证属寒湿凝滞型痛经。

(1) 艾灸。分别按其两侧的承山穴, 左侧的承山穴, 往下一按有一个结打团了, 并且随着手指按下, 病人痛极欲哭;右侧承山没有结, 只有麻胀感。经过辨证, 决定通过艾灸承山穴治痛。

艾灸时, 取艾条三根缠着并用, 重灸承山, 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 三次手法桑浪, 后揉坐承山穴处结, 腹痛已止。

(2) 中药内服。栀子豉汤合黄连温胆汤再合附子龙骨牡蛎汤, 4剂, 饭后温服, 注意保暖, 后随访得知病已痊愈。

2.2 病例2的治疗

病人常在经期前后食冷饮, 又伴胁肋部疼痛, 烦躁易怒, 辨证为气滞血瘀型, 治应理气行滞, 化瘀止痛。

(1) 针灸。选穴:合谷、太冲、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地机、血海、膈腧、次髎。

操作方法:合谷, 斜刺0.5~1寸, 针行提插捻转补法;太冲, 直刺0.5~1寸, 针行提插捻转补法;关元:直刺1~1.5寸, 针行提插捻转补法;三阴交直刺1~1.5寸, 针行提插捻转补法;足三里, 直刺1~1.5寸, 针行提插捻转补法, 加艾温针治疗;地机, 直刺1寸, 针行提插捻转泻法;次髎, 直刺1~2寸, 腰骶部有明显沉胀或酸麻感时用小幅度捻转, 留针30min;病人在针刺过程中, 就能感觉到疼痛有所缓解, 拔针后疼痛已止。

(2) 中药内服。另开膈下逐淤汤以巩固疗效, 经期前3天开始服药, 每日1剂, 水煎服, 7天为1疗程, 连服3个月经周期后, 随访知其病情痊愈。嘱其以后经期保持心情舒畅, 经前勿食冷饮。

3 结果

两例证型不同的病人均在合理治疗后, 取得了快速的治痛效果, 而且在巩固治疗后, 病情痊愈。因此, 中医治疗急症有据可依, 尤其是针灸以及艾灸, 对某些辨证正确的疼痛可以立竿见影。本处治疗痛经速效两则可为同仁提供临床借鉴。

4 讨论

4.1 承山穴

承山穴[2]是一个启承阳气很好的穴位, 内经有云: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日常生活中, 经常碰到抽筋且从小腿开始, 现代医学认为是缺钙, 中医认为是阳气不足, 人从脚下寒, 这里是最易积聚寒气的地方。像抽筋的人, 刚抽的时候, 承山穴附近都会打结, 只要重灸承山, 均能取得速效。承山穴为太阳经的穴位, 常灸此穴能强壮全身阳气, 让人不受风寒所侵, 且太阳为人身之第一重防线, 风寒感冒如果说第一个穴是选七阳之会大椎, 那么第二个穴位一定选承山穴, 如果配合使用效果更好。而且, 下肢静脉曲张, 血栓, 常灸承山皆能起到良效。

4.2 栀子豉汤合黄连温胆汤再合附子龙骨牡蛎汤

(1) 栀子豉汤组成:栀子9g, 香豉4g;功用:清热除烦;主治:发汗吐下后, 余热郁于胸膈, 身热懊憹, 虚烦不得眠, 胸脘痞闷, 按之软而不痛, 嘈杂似饥, 但不欲食, 舌质红, 苔微黄, 脉数。方论:方中栀子味苦性寒, 泄热除烦, 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 升散调中, 宜中有降。二药相合, 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2) 黄连温胆汤组成:川连6g, 竹茹12g, 枳实6g, 半夏6g, 橘红6g, 甘草3g, 生姜6g, 茯苓10g;方中黄连、栀子、通草清热化湿, 通利小便;吴茱萸、黄连辛开苦降, 清火散郁;陈皮、半夏、茯苓、砂仁、豆蔻健脾祛湿, 理气和胃;枳实、木香理气畅中, 止痛除满;竹茹清热和胃, 降逆止呕;蒲公英清热解毒, 抑制幽门螺杆菌;煅瓦楞子制酸止痛, 除嘈杂;建曲健胃消食、和中;丹参活血化瘀, 改善微循环;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 共成清热化湿、理气宽中之剂。主治:伤暑汗出, 身不大热, 烦闭欲呕, 舌黄腻。

(3) 附子龙骨牡蛎汤组成:附子15g, 芍药15g, 生姜15g, 甘草10g, 大枣3枚, 龙骨15g, 牡蛎15g。调阴阳, 和营卫, 兼固涩精液。燮理阴阳, 交通心肾。

三方合一, 总奏清热化湿、除烦、温经回阳、交通心肾之效, 可温经散寒除湿, 化瘀止痛。故能治疗病人因寒湿得凝而致的痛经。

4.3 膈下逐淤汤

组成:灵脂6g (炒) 、当归9g、川芎6g、桃仁9g (研泥) 、丹皮6g、赤芍6g、乌药6g、玄胡索3g、甘草9g、香附4.5g、红花9g、枳壳4.5g。方解:《医林改错注释》: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 与逐瘀药同用, 可使瘀血祛而不伤阴血;丹皮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桃仁、红花、灵脂破血逐瘀, 以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尤其川芎不仅养血活血, 更能行血中之气, 增强逐瘀之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 使气帅血行, 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症消结之力。功用:活血祛瘀, 行气止痛。主治:膈下瘀阻气滞, 形成痞块, 痛处不移, 卧则腹坠;肾泻久泻。故能行气止痛而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

参考文献

[1]刘丽敏, 李群.痛经气滞血瘀证与NGF及致痛物质5-HT的关系[J].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2011, 23 (3) :231-232.

上一篇:高考专题复习字形教案下一篇:大学校庆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