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全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全(共5篇)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全 篇1

中医讲身心疾病,身体健康情绪才会好,身体好要靠食补调理五脏,民以食为天,生命是养出来的,不是靠药吃出来的。

目,主肝。肝气淤积,肝火旺,午夜最旺,易怒,抑郁,半夜口干舌燥,眼睛不适,目光无神,视力差。吃绿豆汤(煮开在烧7、8分钟,喝汤),吃生拌绿色蔬菜,晚饭清淡,养肝。

舌,主心。喜伤心,心气不足,脸肿,心火旺,舌苔厚,恶梦多,咽炎,心烦气躁,午时心火最旺。吃生拌苦瓜,降心火,心主血脉,赤豆养心补血。

口,主脾。思考多过凉过甜会伤脾,脸黄,食欲差,过胖过瘦,口裂,口腔溃疡,便溏,妇科病带下痛经,前列腺疾病,男女不孕症。不能吃凉的冰的过甜的,吃豆浆,豆制品,小米,玉米,山药,水果。

鼻,主肺。多忧虑伤肺,肺热,慢性鼻炎,咳嗽多痰。不可吃辣过度,睡前生吃白萝卜(生吃养肺,熟吃润肠),百合,白果,雪梨,银耳,润肺。

耳,主肾。恐(惊吓恐惧)伤肾,肾气亏百病源,不精神,下肢水肿,听力下降,脚软无力。黑芝麻,黑豆,咸养肾,过咸伤肾。

你会吃就是养生,不会吃就是解馋。

十二时辰:来源于身体十二个脏腑,对应十二个生肖。

子 鼠 丑 牛 寅 虎 卯 兔 辰 龙 巳 蛇 午 马 未 羊 申 猴 酉 鸡 戌 狗 亥 猪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胆。

子时:胆。晚上11-1点。

胆不好,热气上腾,头脑兴奋,晚上失眠,口苦,胆调湿气,不好易胆结石,胆囊息肉,风湿,类风湿。利胆为主,晚上9-11点喝一杯生冬瓜汁+酸枣面,利湿安神。胆囊切除后易得糖尿病,食补为主勿轻易切除。

丑牛:肝。晚上1-3点。

肝火旺,晚上口感舌燥,晚上睡前喝牛奶易上肝火,晚上不要喝酒伤肝,丑时肝气不通易中风(血栓),晚上不要吃油和肉,越素越好。

寅虎:肺。夜里3-5点。

哮喘慢支者咳嗽此时最厉害,便秘也应润肺,肺主皮肤管水。睡前生吃白萝卜,咳嗽,便秘,皮肤都会好。

卯兔:大肠。5-7点。

应排便。大肠不好脸上生斑。多吃蔬菜,润肺为根本。

辰龙:胃。7-9点。

要吃早饭。中和胃液,补充能量。

巳 蛇:脾。10-11点。

慢性肠炎便溏,萎缩性胃炎,病源在脾,是此类人心脏病易发时段,致身体供血不足。健脾,喝豆浆。

午 马:心。11-1点。

要睡子午觉30分钟,睡5分钟也好,养心养气。拍拍心包经,左侧上肢内侧,在左上臂内侧(蝴蝶袖内侧)捏出一个最痛的点,有心血管疾病就会痛,捏到不痛,病就好了。

未 羊:小肠。1-3点。中午吃肉(荤素比例1:7),小肠好吸收蛋白质。

申 猴:膀胱。3-5点。

发烧时多喝水排热,长期每日下午四点钟低烧多喝水,前列腺肥大者每日下午2点至3点时喝生冬瓜汁2-3月包好,前列腺癌,膀胱疾病也喝,会好。

酉 鸡:肾。5-7点。

吃黑色食物,黑豆黑芝麻。肾主骨,骨关节痛,要补肾补钙。过咸养肾,晚餐宜清淡,宜豆类清粥为主。

戌 狗:心包经。7-9点。

易犯心脏病时间,心肌供血不足,病源可能在肾上。此时宜怡情养性,娱乐为主。

亥 猪:三焦(胸腔,上腹,下腹)9-11点。不要出去玩了,该休息了。

运动

中医上讲是运化,让经络畅通,血气运行。不是活动(如剧烈运动),不是劳动。

早调心肺 护眼保健操:搓手(劳宫穴)搓热,捂眼睛上。搓列却穴健xx。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全 篇2

一、取得的成绩。

2010,我院医药人员共有xx名,其中中医药人员xx名,按计划应培训xx人,实际培训xx人,培训率为xx%,全年参加培训学习xx人天,平均每人xx天/年,基本达到了计划要求。

二、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2010年,我院成立了以分管业务副院长为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对我院的中医药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医务科具体负责培训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院中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种会议反复强调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传承中医、振兴中医、发展中医,充分体现我院特色,坚持“中西医并重,和谐发展”原则,号召全院临床医师积极行动起来,学中医、用中医,高度重视,从而在思想和认识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学习方式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综合素质。

1.加强对科室中医药指导。2010年我院组织了中医技术骨干xx 1

人次,到临床科室对中医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质量检查等指导临床实践和技术操作,全年指导医药人员xx余人次。

2.举办培训班和学术讲座。本我院举办了xx次中医药人员集中培训和xx次中医药学术讲座,通过学习使大家了解了现代中医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掌握了用西医诊疗手段配合中医辩证施治进行诊疗活动,使我院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落实各种措施,保障中医药培训工作得到落实。

1.为促进我院医药人员自觉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医药人员进行了分期的培训和考试,把考核成绩与上岗资格挂钩,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人员将压力变为动力,拾书补遗,取得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有所提高的实效。并制定人员职责、制度、中医药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2.2010年我院加强了对中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的管理,要求各科室未取得职业资格的医务人员,在规定期限内未取得执业资格。

三、存在的问题

2010年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时间与学习培训时间冲突的矛盾。通过一年的中医药培训工作,我们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工学矛盾,常出现因单位排班上的问题没有参加学习培训。

2.部分西医师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参加培训学习不认真,学习流于形式,并有缺席现象。有些人员不愿意学习,不愿了解当前医学科

学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医的发展方向,对现代中医药新知识疏于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四、努力的方向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全 篇3

精气学说是寻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这为“无形”。同时,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所以能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测知气的存在。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这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为人。”可见,精气与医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列此专节予以论述。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全 篇4

1.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医著是

a 《类经》

b 《难经》

c 《脉经》

d 《外经》

e 以上都不是

?

2.张仲景的著作是

a 《伤寒论》

b 《诸病源候论》

c 《温热论》

d 《瘟疫论》

e 以上均非

?

3.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医家是

a 张景岳

b 张从正

c 张仲景

d 张志聪

e 张元素

?

4.现存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是

a 《诸病源候论》

b 《三因极-病症方论》

c 《千金要方》

d 《伤寒杂病论》

e 《内外伤辨惑论》

?

5.《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是

a 巢元方

b 孙思邈

c 王叔和

d 皇甫谧

e 陈无择

?

6.首昌病因学“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 张仲景

b 秦越人

c 巢元方

d 陈无择

e 王清任

?

7.属“金元四大家”中的“攻下派”医家是

a 张仲景

b 张景越

c 张从正

d 张锡纯

e 张元素

?

8.属“金元四大家”中的“寒凉派”医家是

a 朱震享

b 张从正

c 李杲

d 刘完素

e 李中梓

?

9.“金元四大家”中,被称“脾胃学派”的医家是a 李杲

b 李中梓

c 张从正

d 刘完素

e 朱震享

?

10.“金元四大家”中,被称“养阴学派”的医家是

a 朱震享

b 李杲

c 刘完素

d 张从正

e 张仲景

?

11.认为“阳常有余”的医家是

a 刘完素

b 朱丹溪

c 张子和

d 张仲景

e 李东垣

?

12.认为“邪去正安”的医家是

a 张仲景

b 张景越

c 张锡纯

d 张从正

e张元素

?

13.认为“脾胃一伤,百病丛生”的医家是

a 李东垣

b 李中梓

c 李时珍

d 李月池

e 以上均非

?

14.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

a 吴又可

b 刘完素

c 朱丹溪

d 张仲景

e张从正

?

15.《瘟疫论》的作者是

a 吴又可

b 吴鞠通

c 李中梓

d 李杲

e叶天士

?

16.《医林改错》的作者是

a 王清任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 张从正

e张景越

?

17.形神关系的确切表述是

a 精能生神

b 神附广形

c 神为形主

d 形为神宅

e形与神俱

?

18.《灵枢·本神》认为“任物”之脏是

a 心

b 肺

c 脾

d 肝

e肾

?

19.《灵枢·本神》论“智”的概念是

a “所以任务者”

b “因志而存变”者

c “因虑而处物”者

d “因思而远慕”者

e “意之所存”者

?

20.属中医学基本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 天人合一

b 天人相应

c 整体观念

d 人士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篇5

以中医的故事引出今日的课题 课题大纲:

一、中医的发展历程

二、整体观的建立

三、阴阳虚实理论 四、五行与脏腑学说、八纲辨证

五、气血津液

六、经络 七、六淫邪气八、四诊

皇帝内经讲:

上医治末病,下医治已病。

因此中医提倡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要做好平时的养生调理及预防工作。

预防胜于治疗,调理优于保健。

二整体观

1、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长寿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人体必须 要顺应季节气候变化而调适饮食、起居、情绪、劳作等。

如:春季多肝病 秋季多肺病

2、人体本身

中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皮脉肉等结构是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例:自然(季节、昼夜、地区)与人的关系

社会与人的关系。辨证论治

病: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的原因、病的部位、病的性质、邪正关系。

•八纲辨证: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

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案例)

是将临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等,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又称施治,是治疗疾病的过程 根椐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与论治互为因果

–“证”──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疾病发展趋势)包含该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又称病证、证型或辨证,简称为“证”。

•“症”──症状表现 •“病”----疾病病名

如:

“ 症状 ” “证候” “疾病” 治疗 发热、恶风、咽痛

咳嗽、舌苔薄黄 风热 感冒 辛凉

脉浮数。犯表证 解表----银翘散 八纲辨证

•表里:表里寒热、表里虚实、半表半里、表里夹杂 •寒热:寒证、热证、寒热虚实、寒热真假 •虚实:阴阳虚、气血虚、实证 •阴阳:阴证、阳证、亡阴亡阳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中医辨证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1、八纲辨证——辨证纲领

2、脏腑辨证——辨证基础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探求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整体证候表现的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任何一种疾病从:

类别————阴证、阳证 部位————里证、表证 性质————寒证、热证 邪正盛衰——虚证、实证 第一节 表里

表里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表证:皮毛、肌腠、经络在外 外邪犯表,初起,病轻。里证:五脏六腑在内脏腑受病,深入,较重。

1、表证 表证是体表受邪甩引起病证的概括。

原因: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肤。治则:发汗解表。

[证候] 恶寒(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证。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口不渴,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

——表热证:恶寒(风)轻,发热重,头痛,咽喉痛,咳嗽,口渴。舌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则] 发汗解表

——表寒证:辛温发汗(解表)麻黄汤 ——表热证:辛凉发汗(解表)银翘散

2、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受病所反映的证候。原因:病邪由表入里;外邪直犯脏腑;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因 素,直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证候] 里证主要是脏腑的证候,分别在脏腑辨证等。如: ——心血虚证

心血虚—是由心血不足,心失濡养所表现的病证

证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治疗:补血养心(四物汤合归脾汤 养心)

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身目发黄,发热或见阴囊湿疹,或睾丸肿大,外阴搔痒,多见于肝炎、胆囊炎、皮肤病、妇科炎症—龙胆泻肝汤。治疗: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大柴胡汤)

肺热咳喘证: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所出现的实热证候。

证候:咳喘、呼吸气促、甚则鼻翼煽动、咳痰、黄稠甚痰中带血或脓血腥臭、高热、烦渴、胸痛、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脾胃气虚证:是脂脾气虚弱,运化失健,精微物质吸收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证候: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腹胀,便溏消瘦,四肢倦怠、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治疗: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肾阴虚证:是肾阴不足阴虚阳亢的临床证候。

•证候: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无力,低热,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

二、寒热

•寒与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阳偏盛 实热证-----寒凉药

阴不足 虚热证----清补药

•阴偏盛 实寒证----温热药

阳不足 虚寒证----温补药

(一)寒证 [原因] 多因机体受到寒邪的侵袭,或由于人体阳气不足所引起。

[证候] 不发热,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 大便稀薄。舌质淡,苔白而润,脉迟等。

(二)热证

[原因] 多因人体受到热邪的侵袭,或由于人体阴不足而虚火内生所致。[证候] 发热,面红,口渴而喜冷饮,烦躁,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初感寒邪,恶寒重,发热轻,若寒郁化热,即出现身热,不畏寒,口渴思冷饮等,已转化为热证了。

•又如热证患者,由于大汗,或吐泻,引起津、气损耗,可出现四肢发凉,面色苍白,脉微细等,已转化为寒证。

三、虚实

虚与实,是指人体正气与病邪进行交争的过程中,双方力量消长变化关系的反映。

邪气盛则实,病邪强盛而正气不虚的病证多为实证----实则泻之 精气夺则虚,正气衰弱的情况下生病多为虚证----虚则补之

(一)虚证

虚证则不论病邪强盛与否,关键是机体正气处于衰弱的情况下,临床表现出一些不足的症状。

[证候]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肢体倦怠无力,语声低微,心悸气短,自汗或盗汗,胸腹胀满时减,疼痛喜按。舌质胖嫩,少苔,脉细弱无力等。

1、血虚证

[证候] 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手足麻木,舌淡,脉细无力。[治疗] 养血补心(四物汤)

2、脾胃气虚证

证候: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腹胀,便溏,消瘦,四肢倦怠,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治疗: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

3、阴虚证

[证候] 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 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肝肾阴虚

证候: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木,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滋补肝肾(杞菊地黄汤)

4、阳虚证

[原因] 失血、耗血;血液的生化来源不足;慢性病影响等等[证候] 畏寒肢冷,身倦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面白,精神萎糜,小便清长,大便溏烂,舌淡,脉沉迟无力。[治疗] 温阳补气(肾气汤)

(二)实证

实证不仅病邪强盛,而且正气未衰(尤其初病阶段),能积极抵抗病邪,表现出一些亢奋的症状。

例如高热,胸腹胀满疼痛拒按,脉有力等,是正邪相互交争比较激烈的反映。临床表现:精神烦躁,肢体躁动,声高气粗,胸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苍老,舌苔厚,脉有力等。实则泻之如肺热咳喘证

证候:咳喘、呼吸气促、甚则鼻翼煽咳痰黄稠、甚痰中带血或脓血腥臭高热、烦渴、胸痛、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千金苇茎汤)在临床上虚实夹杂证。

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形体消瘦,呼吸气短,自汗,脉弱无力,是虚证的表现。偶感外邪,则出现发热、咳喘气急、咯痰粘稠而色黄,苔腻等,出现了虚实夹杂的病证。

要求分清虚实的主次与缓急,采用先攻邪后补虚,或攻邪与补虚兼施的治法。

四、阳阴

阴与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因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都是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临床上表现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中医就用阴阳属性加以概括。表证、热证和实证都可划为阳证的范畴; 里证、寒证和虚证都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病证可归纳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一)阴证与阳证

1、阴证 指虚寒证而言。病机:是阳气虚衰所致。

证候:面色皝白或暗淡,畏寒肢冷,倦怠无力,腹痛喜按,小便频数,大便溏薄。舌质胖嫩,苔薄白,脉迟无力等。治宜:温补阳气为主。

2、阳证 指实热证而言。病机:是热邪炽盛所致。

证候:面色红赤,壮热,口渴喜冷饮,腹胀满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有力等。治宜:清热泻火、解毒为主。(二)亡阴与亡阳

•阴液不足为阴虚,阴液暴脱为亡阴; •阳气不足为阳虚,阳气暴脱为亡阳。

1.亡阴证 症见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身热。舌质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是阴液将亡的表现,法当益气增液敛阴。

2.亡阳证

症见汗出身冷,四肢厥逆,神情淡漠,甚至昏迷。口不渴或渴而喜热饮。舌质淡,脉微欲绝。是阳气将亡的表现,法当回阳救逆。精气学说

气: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 精气: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 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气的变化(永不休止)

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例,磁石,潮汐)“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 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

先天之精气,天之清气,水谷之精气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而通畅

升降出入(气逆、气陷、气脱、气闭、气滞)精气神的关系 精:肾中所藏之精 气:三气合一

神: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统驭精与气。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内向、凝聚、闭合(凝聚、滋润、抑制)阳:明亮、活动、兴奋、向上、温热、向外、扩散、开放(推动、温煦、兴奋)人体: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人体生理功能:阳主升,阴主降;阳主出,阴主入; 人体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阴阳交感—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和)

阴阳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阳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消长平衡—“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 阴阳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阳胜的形成:

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此即是¡°阳胜则阴病¡±。

阴胜的形成:

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前者属实,后者则为虚实夹杂。此外,阴寒之邪壅盛,日久必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导致虚衰,出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减退情况,此即“阴胜则阳病”。

阴虚则热 :

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阴虚内热多有全身性虚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阴虚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肢麻,肌肉颤动等症。阳虚则寒 :

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亡失 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温热、向上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沉降、肃杀、收敛 •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相生

母病及子:“水不涵木” 子病及母:心肝血虚,心肝火旺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克

相乘:“木旺乘土” 相侮:“木火刑金” 抑强扶弱

中医理论中的人体结构: 气 血 津液 脏腑 经络 气的概念

•气的主要来源:

先天之精气

后天之精气(天气,谷气)

•气与脏腑的关系

肺为气之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肾为生气之源 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营养作用 气的分类

•元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与视听言动有关)•营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温养、调节、防御)

血的概念

•血的来源

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血与脏腑的关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 肺朝百脉 脾统血

肝藏血

血的生理功能

•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血虚,肝血虚易惊悸,失眠,多梦。失血者可见恍惚,昏迷。气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津液的概念

•津液的来源

水谷精微是生成津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津液与脏腑的关系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肺主行水 肾主津液

津液的生理功能 滋润和濡养 化生血液

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运载全身之气

1、定义:风 寒 暑 湿 燥 火

一年四季的六种气候称为六气,当人体正气(抵抗力)不足,或气候恶劣时侵犯人体太过时,称之为六淫邪气

因此六淫邪气也是人体重要的一个致病因素 2、六淫邪气的产生

①外在天气因素

②内在脏腑病变

③生活习惯 风

1、定义:为春季的主气。因很多其他的外邪也常常借助风邪的活动性侵犯人体,所以古人又称风邪为“百病之长”。2、风的特性:变幻多样、游走不定 3、导致风邪的因素:季节更替、饮食习性 4、易受影响的部位:皮肤、胸背、头面部 5、受风邪的特征:

痛无定处、如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头目眩晕、头痛、口眼歪斜。

1、定义:为冬季的主气

2、寒的特性:使物质收缩,分子运动变慢、凝滞 3、导致寒邪的因素:

季节更替、饮食习性、阳气不足者 4、易受影响的部位:

寒在哪个部位就会引起该部位的问题

(令血液循环变慢)

5、寒邪的特征:疼痛、面色青白、口唇青紫、痛经血块。

湿

1、为长夏的主气

2、湿的特性:黏腻不爽、缠绵难愈

4、导致湿邪的因素:梅雨季节、居住环境潮湿、脾胃虚弱

5、受湿邪的特征:面色晦暗、发黄、水肿、胸闷、困倦、嗜睡、周身酸重乏力、长水疱、鼻炎、胸闷、大便不爽、白带增多、小腹凸挺。

1、为秋的主气

2、燥邪的特性:干燥伤津 3、导致燥邪的因素:季节、饮食

4、受燥邪的特征:毛发枯干、眼睛干涩、口鼻干燥、咽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

导致上火的因素:饮食 熬夜

火的特征:长痘、红血丝、口腔溃疡、心烦失眠、多食易饿 易出血 易引起一系列干燥的症状。藏象学说脏腑 脏腑的概念

脏: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 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1.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性脏器。–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2、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3、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

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藏精,主生育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天癸)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肾主水 肾主纳气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主运化 主统血

主升清(脾升胃降,脾胃为人体气机的枢纽)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主气,司呼吸 通调水道 宣散卫气 朝百脉,主治节。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在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藏血 •肝主疏泄

对气机的影响 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 对情志的影响 对胆的影响

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

心,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主血脉 心藏神 六腑:

胆:贮存胆汁,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主传化糟粕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胆

胆附于肝,肝和胆有经络相互络属,二者互为表里。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味苦,呈黄绿色,生成于肝,贮存于胆,在消化食物过程中向小肠排泄,以助脾胃运化。胆汁的生成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

主决断:决断指人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意识和动作,恰如其分,不偏不倚。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又称胃脘。胃与脾相为表里。生理功能

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主通降,以降为和。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协助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及协助大肠 传化糟粕。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胃,下通大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彻底消化食物,将之化生成精微。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别清浊:泌指分泌;别指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的泌清别浊功能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大肠

•大肠位于腹中,上接小肠,下接肛门。大肠与肺互为表里。•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指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与肾互为表里。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

–尿液为津液所化生,在肾的气化功能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时,可及时自主的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与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三焦

(一)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生理功能

通行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

运行水液

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三焦

(二)三焦分部和各自的生理功能:

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和头面部。

•主要功能: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肝胆。

•主要功能: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功能。

下焦:脐以下的腹部,包括大肠,小肠,肾,膀胱,女子胞,阴部等。

•主要功能:泌清别浊,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本节重点讨论脑与女子胞。脑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

•生理功能:

–主精神活动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与脑有关。–主感觉功能。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一般感觉。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位于小腹,是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生理功能

主月经

月经来潮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肾中精气,冲、任二脉及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

主孕育胎儿

主生理性的带下,分泌阴液,润泽阴部

经络的概念(简述)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肺经 心包经 心经 大肠经 三焦经 小肠经 脾经 肝经 肾经 胃经 胆经 膀胱经 任脉 督脉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强壮身心的大穴。

•取穴: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足太阴脾经 血海

取穴:以对侧的手掌按其膝盖,手指向上,拇指偏向大腿内侧,当拇指端所止处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贫血;睾丸炎,小便淋涩;风疹,瘾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丹毒。三阴交

“妇科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 •取穴: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功效: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女性健康:保养子宫和卵巢;紧致脸部肌肉;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改善性冷淡;调治肌肤过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次髎

防治和诊断妇科病的重要穴位

•取穴: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中。•功效: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主治:腰骶神经痛、腰骶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足少阴肾经 涌泉

人体长寿大穴

•取穴: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主治: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太冲 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取穴: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主治: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任脉 气海

•取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虚脱、形体赢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关元

•取穴: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督脉 百会

•取穴:头顶正中心,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

•主治:头痛、心悸、失眠、健忘,头重脚轻、痔疮、脱肛、泄泻、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竣痛取阿是,急救刺水沟。望、闻、问、切

四诊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医者通过目察、耳闻、鼻嗅、口问和手的触摸按压等“以外测内”的诊察方法,可以了解到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为辩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辩证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主要内容: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望舌、望分泌物及排泄物、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神 •什么是神?

–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突出表现是眼神,“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神;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通过望神可以了解病人的精气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神的三种表现

•有神:精气充足,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正常,病轻浅,预后好 •无神:精气大伤或邪重正衰,病情较重,多预后不良

•假神:灯灭前的最后一闪,“残灯复明”“回光返照”,多为临终前的预兆

•少神:慢性病人常见的一种神志。表明脏腑功能较弱

望色

•望色,是指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皮肤的颜色分为五种: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 •正常的面色:红黄隐隐,荣潤光泽 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2.赤色 主热证

3.黄色 主虚证、湿证(黄疸)4.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5.黑色 主肾虚证、寒证、水饮证、瘀血证 望形态

•望形体: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等情况

•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及肢体的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头与五官

•望头部

–头部的形态 –头发的色泽

•望五官(略)•望皮肤(略)

望舌

•望舌,即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舌与脏腑的关系

1、舌尖属于心肺 –

2、舌中属于脾胃 –

3、舌根属于肾 –

4、舌边属于肝胆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

舌 诊

¡°舌诊¡±的含义:Δ是通过观察舌象(包括舌体与舌苔的变化)以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

脏腑经络与舌象形成的关系 1、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密切联系

(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2)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4)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络于舌本。(5)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2.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布规律:Δ 舌尖反映心肺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反映肾与膀眺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病变。

3.结合临床舌象,理解脏腑病变在舌象变化上的规律。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全面诊舌的方法。以望诊为主,结合闻诊、问诊和揩刮等。

(一)诊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舌诊的体位Δ: 坐位或仰卧位。2.伸舌姿势:Δ 自然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二)诊舌的方法

1、诊舌的一般顺序:Δ 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2、刮舌揩舌的方法和意义: 可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对诊舌的影响 光线要求:①正对光源;②以充足的自然光线为佳。2、饮食或药物对舌诊的影响Δ 饮食和某些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3、“染苔”的概念:Δ 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4、染苔常见的一些情况:

5、染苔的特征:Δ短暂出现;不均匀分布;可经揩舌除去;与病情不相符。6、口腔情况对舌象的影响: 如缺牙侧舌苔偏厚;镶牙侧舌边见齿痕;张口呼吸舌苔变干等等。

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1、诊舌的内容Δ 观舌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方面的变化。

31(1)诊舌体:舌体的色、形、态、神。

(2)诊舌苔:苔质、苔色。

2、舌体和舌苔综合分析的意义:舌质主要是反映机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舌苔可以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舌苔和舌质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疾病的本质,故能互为补充。

舌诊的内容 望舌主要是望舌质与舌苔的变化。

正常的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上铺有一层薄而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统称淡红舌、薄白苔。望舌质 望舌色

–淡白舌: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 –红舌:主热证(有实热和虚热之分)–绛舌:主热重邪已入营或阴虚火旺 –紫舌:主瘀血、寒证、热证

望舌形

–老嫩、胖大、瘦薄、裂纹、齿痕、芒刺

望舌态

–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

望舌苔

望苔色

–白色:主表证、寒证 –黄色:主里证、热证 望苔质

–厚薄、潤燥、腐腻、剥落 舌诊的意义 判断正气的盛衰 分辨病位的深浅 区别病邪性质 推断病情进退

望舌体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裂纹舌主病: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

气虚所致。

图解: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八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

图解: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气虚与阳虚两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图解: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

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清热养阴类——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宣肺益气类——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口服液、急支糖浆、止咳橘红口服液。

图解:厚白腻苔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

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羌活胜湿汤。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

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温脾汤。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常用的此类中成药有:小青龙合剂、苏子降气丸、止嗽定喘口服液、玉屏风口服液、洋参保肺口服液、蛤蚧定喘丸、生脉散口服液、冠心生脉口服液、活心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益心口服液、安神养心丸等。

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

黄腻苔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

——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

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黄燥苔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

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清热解毒丸、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

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

主病及相关研究:薄黄苔: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上述薄黄苔有伴有:

(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2)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3)上述症状较重者除可适用上述药外,还可试用清肺抑火丸、竹沥化痰丸等药

黑苔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主病及相关研究:黑苔:常出现于疾病严重阶段。

《舌鉴辨正。黑舌总论》认为:“凡舌苔见黑色,病必不轻,寒热虚实各证皆有之,均属里证,无表证也。”但当辨吸烟染黑之苦。《中医舌诊。诊察苔色》辨黑苔,灰黑色为黑中带紫;乃邪热在三明经,淡黑色为黑中带白,属寒湿在里;若苔薄而黑如烟煤之色,属中焦阴寒。若中黑而边白质润,为虚寒央湿,多见脾阳不振,或水饮内停。若白苔中满生干黑芒刺,当分润燥;如湿润不碍手,剥之即净,属真寒假热,如干糙而刺手,为寒邪化热,为十二经皆热

极;若黄边黑腻苔,为湿热内蕴之征,嗜酒之人尤多见,治当燥湿清热。

黑苔主病:主里、上热极,主寒盛。

若黑灰滑腻苔,为寒湿浊邪停于胃肠之象,主寒饮痰湿。湿痰郁热,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

若黑苔分布于舌之左右,中为白苔,舌色正,干、润适中,为寒实证,为中焦虚弱,外袭之寒邪入于胃腑,致饮食停积不运;主病:中焦寒况;脾胃实热,当温中散寒。

临床多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胃癌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暗紫舌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主病及相关研究:暗紫舌成因有三:

(1)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滞。主病:热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治宜清营破瘀。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

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

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

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脾燥湿类药;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香砂枳术丸、香砂养胃丸、理中丸、黄芪建中丸、香砂六君子丸等。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

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夹瘀舌:前人关于淡白含文献中,较少论及淡白夹瘀(斑、点)舌象,临床确有此类舌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当与血虚兼瘀有关。现代舌微循环研究发现,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斑、瘀点。主病:气虚血瘀。血虚血瘀。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治宜:养血益气活血。常用的中成药有: ——气血两亏:归芪茸血晶、八珍丸等。

——脾肾阳虚:血速升冲剂、再障生血片、生血丸等。

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 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

营养不良,舌质的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

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

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

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等。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以十全大补汤之类,缓缓图功。

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

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补气养血类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安坤赞育丸等。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

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

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鲜红裂纹舌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

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

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闻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听声音

–语言:语声强弱,语言错乱 –呼吸:频率、粗细、哮喘 –咳嗽:特征 –呃逆嗳气

嗅气味

–口气:口臭,多属消化不良,或有烂牙,或口腔不洁,或有胃热,或有内痈 –排泄物与分泌物。

问诊:

是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

过问诊才能获得。问诊的内容: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哑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在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诊的方法

1、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选择安静适宜环境,以免受到干扰。询问病情,宜直接向病员本人询问有关病情资料,若年幼或病重意识不清而不能自述者,可向陪属询问,但当病人能陈述时,应及时核实或补充,以使资料尽量准确、可靠。

(2)对病人的态度,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如遇疑难病证切忌有悲观、惊讶之言情,以免使病人产生不良精神刺激,而使病情加重。

(3)询问病情语言要通俗易懂,忌用医学术语。

(4)要重视病人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收集病情资料。

(5)当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但切忌暗示套间,以避免资料失真。

(6)对危重病人应抓住主症扼要询问,不必面面俱到,以防延误抢救时机。一、一般情况

1、一般情况¡±的内容: 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2、询问:一般情况¡±的意义:便于与病人联系、随访;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

料。

3、问:一般情况:对哪些疾病的诊断最有意义:地方病、职业病、传染病、老年病、妇科病。

二、主诉

1、主诉的含义Δ:就诊时病人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2、主诉的诊断价值 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对疾病的范畴、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3、怎样抓准¡°主诉¡±进行深入询问 主诉是病人最痛苦的症状,在就诊时往往是最先向医生叙述的内容,医生应注意倾听。当初步确认了主诉症状或体证后,进一步了解清楚其病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治疗经过等有关内容,不得笼统、含糊。

二、主诉

1、“ 主诉” 的含义Δ: 就诊时病人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2、“主诉”的诊断价值: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对疾病的范畴、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3、怎样抓准“主诉”进行深入询问:主诉是病人最痛苦的症状,在就诊时往往是最先向医生叙述的内容,医生应注意倾听。当初步确认了主诉症状或体证后,进一步了解清楚其病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治疗经过等有关内容,不得笼统、含糊。

(一)发病情况

1、问“发病情况”的内容:Δ 问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过何处理等。

2、问“发病情况”的意义:Δ 是辨别病因、病位、病性的重要依据。如起

病急,时间短者多为外感病、实证,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为内伤病、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二)病变过程

1、问病变过程的方法:一般按疾病时间先后顺序询问出现的症状、性质、程度、变化情况、有否规律等。

2、问病变过程的意义:了解疾病邪正斗争情况以及病情发展趋势等。

(三)诊治经过

1、“诊治经过”应询问的内容Δ 作过何种检查和检查的结果;作过何种诊断和有关诊断依据;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药物或疗法名称;治疗效果及反应。

2、“诊治经过”的意义 作为当前诊断与治疗的参考。

四、既往史

既往史的内容:包括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曾患疾病情况。

(一)既往健康状况

询问“既往健康状况”对诊断病情的意义。

(1)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

(2)素体衰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

(3)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

(4)素体阳虚——易受寒湿之袭,多为寒证。

(二)既往患病情况

1、问“既往患病情况”的意义:了解既往所患疾病与现患疾病的关系。2、问“既往患病情况”应询问的内容 病人过去曾患过何种其他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是否预防接种,有无对药物或其他物品过敏,是否作过何种手术治

疗等。

五、个人生活史

“个人生活史”应注意询问的内容:生活经历、精神情志、生活起居、饮食嗜好、婚姻生育等。

(一)生活经历

问“生活经历”的内容和意义: 应问病人的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以排除某些地方病或传染病。

(二)精神情志

问“精神情志”的意义:分析精神情志变化对患病的影响,医生对受情志影响的疾病辅以思想开导。

(三)饮食起居

问“饮食起居”的意义:对分析判断病性有一定参考价值。如素嗜肥甘者多病痰湿;偏食辛燥者易患热证等。

(四)婚姻生育

1、问婚姻生育的意义 对诊断男性疾病和妇科病证有重要意义。

2、问婚姻生育的内容 结婚否、结婚年龄、爱人健康状况、有无传染病或遗传病。育龄妇女应询问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行经天数,带下的量、色、质等变化。

六、家族史

1、问“家族史”的意义

对诊断传染病和遗传病有重要意义。

2、问“家族史”的内容 询问父母、爱人、子女、兄弟 姐妹及接触密切的人的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等。

第三节 问现在症

1、“ 问现在症”的含义Δ 对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的详细询问。

2、“ 问现在症”的意义 可了解到唯有病人自我能感觉到的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3、背诵经后人修改而成的明代医家张景岳的“ 十问歌”。Δ

4、“ 问现在症”的方法 首先问主症特征(包括部位、性质、程度、诱因、发作时间等);其次问兼症;再次问全身其他情况。根据不同病情灵活而有主次地询问。此为本节难点。

三、现病史

“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

Δ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治疗的经过。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治疗经过等。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问诊的主要内容Δ

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问寒热

恶寒:身感寒冷,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寒意不减者 畏寒:身体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寒意缓 解者 壮热: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潮热:发热发有定时,或发热定时加重者

低热:发热较低,稍微超过正常体温,且发热 时间较长 寒热的表现形式

恶寒发热:通过恶寒发热的轻重,区分风热风寒 但寒不热:实寒或虚寒证 但热不寒:实热或虚热

寒热往来:恶寒发热交替出现,属半表半里证

问汗:

•表证辩汗

–有汗:外感风邪或风热或表阳不足证 –无汗:外感寒邪

•局部辩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

里证辩汗

自汗:日间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属阳虚卫阳不固 盗汗:睡则汗出,醒后汗止者,属阴虚证

大汗: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者为实热证;大汗淋漓,面白肢冷,脉微欲绝者,属亡阳证,为重证、危证。

战汗:先有寒战,继而汗出者,是正与邪相争剧烈,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2、各种“特殊汗出”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上一篇:“讲正气、树新风”主体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个人素质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