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实验论文(精选9篇)
植物生理学期中设计性试验小结
题目探究不同pH对菠菜气孔开度的影响 班级
2012及生物本科班
队员 符广勇 赵英松 罗昌琴 聂艳梅 王伟 李茂吉
指导老师 胥老师
完成 日 期
2014年12月27日
实验小结
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又名波斯菜、赤根菜、鹦鹉菜等,属苋科藜亚科菠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植物高可达1米,根圆锥状,带红色,较少为白色,叶戟形至卵形,主要食用其叶子和根,味道鲜美,是很受欢迎的一道菜,而菠菜要长得好,主要靠其光合作用的强度,光合作用与气孔有密切的关系,而影响气孔开度的因素及多,影响气孔开放的渗透物质代谢有三条途径:
1、伴随着K+的进入,苹果酸和Cl-也不断地进入,以维持电中性;
2、淀粉水解或通过卡尔文循环形成的中间产物转变为蔗糖,同时也形成苹果酸;
3、叶肉细胞产生的蔗糖,从之外提进入保卫细胞。影响气孔的因素有蓝光、温度、CO2、脱落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孔的开闭。以上的气孔运动机理中K+中提到pH的升高会会驱动K离子从表皮细胞经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钾通道进入保卫细胞,在进入液泡。脱落酸会引起胞质pH升高,激活外向钾离子通道,导致钾离子从保卫细胞流出,引起保卫细胞丧失膨压,气孔变关闭。由此可见pH会对气孔的开度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实验研究的是不同pH对菠菜叶气孔开度的影响,以为农业种植及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操作过程:整理好一切实验材料之后便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实验
1、配置pH为3、4、5、6、7的溶液各50mL。
2、在6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50mL pH为3、4、5、6、7的溶液以及相同体积的蒸馏水
3、取校园植物(菠菜叶)撕去下表皮若干分别放在上述6个培养皿中。
4、培养皿放入25℃光照培养箱中,培养1个小时,蒸馏水做对照组。
5、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开度。
6、记录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pH的升高,气孔趋于逐渐关闭,在pH=5时气孔开得比较大,而蒸馏水浸泡的菠菜表皮气孔多数关闭有少数张开,但经过pH处理过后的叶片表皮气孔张开的个数明显多于蒸馏水处理的张开个数。
实验结果显示表明:随着pH的升高缓冲液中Na+浓度也逐渐升高,但是气孔的开度并没有随着Na+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这说明此时影响气孔开度的因素主要是pH,而蒸馏水浸泡的菠菜表皮气孔多数关闭有少数张开,但经过pH处理过后的叶片表皮气孔张开的个数明显多于蒸馏水处理的张开个数。这表明Na+可能是促进气孔开度因素。
实验感想及建议:
感想:本次实验中,收获了不少东西,其中有好不足,好的是:首先,懂得了专学习理论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懂得怎样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实践总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懂得其重要的意义。其次,提高了我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实践的基础,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精神及意识。最后,小组的同学都很努力,很刻苦勤劳,一起加入这个实验的研究中,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提高了我们的团队精神。不足的是本实验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本实验中(1)只设计了酸及中性的pH梯度,而没有设置碱性的pH梯度.(2)每个视野中只测了10个保卫细胞的气孔开闭情况,犹于时间问题,我们只测了10组,(3)取的材料过于单一。
建议:(1)从同一个视野同一张叶表皮中看到保卫细胞大小不一,有的很大有的又比较小,所以建议取表皮时,应取同一片叶子的对称部位。
(2)撕取表皮时要薄,便于观察。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开放实验,综合素质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学科[1], 是普通高等院校中一门重要的、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2]。我校植物生理学实验课为27~36学时, 如何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教学效果, 是我们实验教师一直探讨的研究性课题。近年来, 我们结合学校自身实际, 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植物生理学开放实验的可行性建设, 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课余开放教学实验室, 进一步高效利用实验教学资源, 提升植物生理学开放实验的建设水平。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开放实验, 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既弥补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某些不足, 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增强了开放实验的功效, 在开放实验可行性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1 开放实验项目的选择
在开放实验项目选择上, 主要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供学生选择, 并为这些实验提供1~2本指导书供学生参考。实验项目分两大类:第一类根据当前植物生理学的研究热点, 主要提供植物激素或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影响的实验, 如赤霉素诱导矮生芸豆茎伸长的效应, 黄瓜花芽性别分化的诱导, 番茄早结果和催红等;第二类是与植物生理学理论课内容密切相关而目前实验学时数无法安排的实验项目, 如单盐毒害及离子拮抗作用, 植物的无土栽培和缺素症状[3], 菊花花期诱导等。选择的这些实验项目需要时间较长, 学生必须长期观察记录, 而最终的实验结果又非常明显,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4], 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学生通过实验植物的无土栽培和缺素症状, 增长了对植物生理学课程中矿质营养一章内容的感性认识[5]。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兴趣很浓, 积极主动地通过图书馆、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有的学生还通过查阅文献, 自己选择实验题目, 写出可行性实验方案交实验教师审阅批改, 如果现有的实验条件可以满足, 则允许学生实施。也有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及自己思考, 对现有的实验项目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例如在做单盐毒害及离子拮抗作用实验时, 有的实验小组补充设置了3种不同浓度的KCl和Na Cl混合溶液观察其对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影响的实验内容, 与参考书上的每种溶液设置一种浓度相比显然实验内容更完整, 设计更合理。
2 开放实验时间及进程的安排
在开放实验运行过程中, 由实验教师提供小麦、玉米、番茄、黄瓜、芸豆等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每个教学班由3~5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植物生理学开放实验。由于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 参加的学生对植物生理学有浓厚的兴趣, 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及自主意识强, 他们自由组成兴趣小组, 自主选择实验题目, 并在实验过程中独立完成试剂或营养溶液的配制、种子萌发和幼苗培养等过程。为了开放实验的顺利实施, 我们将实验教学楼之间的两个温室作为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在基地内种植、培养实验材料和做相关处理, 而植物生理学实验室也在实验课空余时间内开放, 因此开放实验的时间就有两种形式: (1) 学生在实验室进行试剂或营养溶液的配制等, 具体时间由实验室管理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 (2) 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验材料的培养、处理、观察记录等,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由于这些实验都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 与正常上课时间不冲突, 使得以前受实验课学时限制, 不能有更多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的实验项目有了开设的机会, 这既能加强学生对植物生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开放实验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核算
虽然开放实验的全过程是由学生独立完成, 但实验教师的指导和巡视还是必要的。学生自主选择好兴趣小组的实验题目交实验教师审阅批准后开始实施, 在实验初始时, 试剂配制及实验材料的培养都需要教师指导。例如在配制赤霉素溶液时指导教师要告诉学生应先用少量乙醇溶解赤霉素再加水定容;在配制Hoagland培养液时有些试剂需加热溶解等。实践教学基地内实验材料的分布和种植也是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另外, 植物生理学实验要使用许多仪器设备, 能否保持仪器设备的最佳状态和正确使用, 直接影响实验的精度[6], 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维护。因此开放实验增加了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为鼓励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实验, 保障开放实验的顺利运行, 我们对指导开放实验教师工作量的核算实行增加1~2个教学班工作量的方式进行, 对实验技术人员实行增加业务补助的方式。由于大多数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 有的教师在开放实验中还与自己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 并在实验过程中教授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而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参与实验, 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技能, 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对他们实行额外的核算和补助提高了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开放实验的参与率, 保障了开放实验教学的深度。
4 效果
开放实验的整个过程、实验结果等要求学生如实记录, 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存档。在正常实验教学即将结束时开放实验也接近尾声, 我们轮流组织教学班的学生参观开放实验结果, 并由实验小组的学生向全班介绍整个实验过程, 解释实验现象和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7]。通过开放实验, 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又增强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开放实验使学生与教师经常相互接触和进行交流,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后续的学习深造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不少学生反映, 植物生理学开放实验为他们申报学校SRT项目和研究生入学备考提供了极大帮助, 开放实验得到了学生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 每年参与开放实验的学生数都在不断增加。
5 结束语
教学实验室开放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是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8]。实践证明,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 采取开放实验室的方式, 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合实验教学资源, 丰富实验内容, 加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植物生理学开放实验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 开放实验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如开放实验会带来实验设备损坏, 增加实验开销等;如何进一步建立多层次的开放实验项目;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开放实验室等。因此, 为了构建成效最大的植物生理学开放实验体系, 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 不断丰富开放实验的内涵, 创新开放实验室运行管理形式, 建立多维开放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教学模式[10]。
参考文献
[1]樊明琴.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1) :169-178.
[2]邢永秀, 叶燕萍, 周歧伟.在《植物生理实验技术》课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8, 27:115-117.
[3]赵世杰, 史国安, 董新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4]房江育.验证性实验中的探究性教学研究—以植物生理生化实验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9 (10) :265-266.
[5]江月玲.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6, 42 (2) :299-300.
[6]李新宇.植物生理实验目标细化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6, 8 (4) :57-59, 84.
[7]彭涛, 杨兴洪, 高辉远.改革植物生理实验教学, 加强素质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20 (1) :35-36.
[8]张粤, 倪伟.适应开放式教学需要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9) :139-140.
[9]邓攀, 王涛, 钟穗东.对学生开放实验教学的探索[J].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 (3) :147-148.
关键词:科学实验;植物生理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146-02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代谢、信息传递与信号传导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该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生物学专业和植物生产类各专业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实验密切联系的科学,其理论知识来源于科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作为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加深学生对理论和实验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强化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植物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与该课程相关的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科学实验与植物生理学课程的关系
植物生理学是生命科学尤其是农林学科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植物生理学从孕育、诞生、成长到发展阶段,近400a的发展史包含了无数个科学实验。如,孕育阶段荷兰人J.B.van Helmont设计的柳树盆栽称重实验、英国学者J.Priestley发现绿色植物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开启了光合作用的时代;19世纪60年代,俄国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用自行设计的仪器对叶绿素的吸收光谱进行了研究,证明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就是叶绿素所吸收的光。M.Calvin于20世纪50年代采用14C示踪法和纸上层析技术,揭示了光合作用中CO2同化的历程,建立了卡尔文循环—光合碳循环。美国学者F.C.Steward 及其合作者通过研究细胞分裂素的功能,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totipotency)。植物生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发现都来自科学实验。当然,每一个经典科学实验的发现也将植物生理学学科的发展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植物生理学科学实验是植物生理学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讲解科学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操作过程、结果和不足之处,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科学探索精神的憧憬和学习植物生理学的兴趣。而且通过对经典实验的详细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认识和掌握理论。以每个章节的经典实验为主线,将科学实验和理论知识有机衔接,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温习这些科学实验,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科研思维能力,也强化了学生对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整体认识和全面把握。
2 基于科学实验视角,构建植物生理学课程体系
植物生理学主要包括细胞生理、水分生理、矿质营养生理、呼吸与光合作用、植物生长物质、生长与生殖生理、成熟与衰老生理以及逆境生理等10章内容,在每个章节中都有一些经典的科学实验,而且有些实验属于综合性内容,涉及不同章节的内容。通过收集、整理及讲解经典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人物、结论等内容引入到植物生理学课堂中,将植物生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实验融会贯通,使学生既掌握了科学实验方法,又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下面分别将各个章节中主要的科学实验作一总结。
第一章,植物细胞生理的重点内容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讲解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及1958年Steward等以胡萝卜为实验材料,利用人工培养基获得胚状体及胡萝卜新植株等内容,引出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遗传能力,即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第二章,植物的水分生理,需要重点掌握植物细胞和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方式、途径及机理。通过讲解植物水孔蛋白(aquaporin)的发现、结构、特征、种类、分布、功能及其调控等科学研究进展强化学生对水分跨膜运输的认识;通过测定折断的玉米茎秆基部伤口流出汁液的压力及观察田间水稻叶尖排水孔的水珠等实验来领悟伤流和吐水等植物生理学现象及主动吸收方式。第三章,植物的矿质营养生理,讲解英国的John Woodward用雨水、河水、山泉水、自来水和花园土的水浸提液培养薄荷,发现植株在河水中生长较好,在土壤浸提液中生长最好及德国的J.Liebig 创建矿质营养学说、水培缺素实验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武维华院士于2006年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有关拟南芥根细胞K+通道活性的调控方面解读,使学生全面理解矿质元素的功能及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的机理等内容。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涉及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机制问题存在一些假说。通过介绍英国生物化学家P.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偶联学说及美国生物化学家Boyer提出的ATP合酶的转化机制实验来解释ATP的生成。第五章,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理学的重要一章,涉及1782年J.Senebier用化学分析的方法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主要成分;1939年英国Robert.Hill发现在分离的叶绿体照光后发生水的光解和放氧;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红降现象及1957年Robert.Emerson观察到小球藻在用远红光和短波长光照射时,发现的双光增益效应;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M.Calvin研究和提出CO2同化途径;环割树木和蚜虫吻刺实验证明同化物运输途径和形式;比较压力流动学说、细胞质泵动学说及收缩蛋白学说来阐明同化物在韧皮部运输的机制。第六章,植物生长物质主要介绍生长素、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五大类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讲解Charles Darwin父子的虉草向光性实验、荷兰的Went开展的燕麦胚芽鞘弯曲实验、1926年日本人黑泽英一研究水稻出现恶苗病、1963年Miller等从玉米种子分离到玉米素、1964年美国的Addicott等从棉花中提取出脱落素、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等科学家证明乙烯是植物的天然产物和催熟激素等实验来阐明主要激素的发现历程。第七章,植物的生长生理包括1952年Borthwrick等在美国农业研究中心利用不同颜色的单色光处理莴苣种子,发现红光和远红光对种子的萌发截然相反,为光敏色素的发现提供了重要实验证据。2010年,阿根廷研究人员Sabrina E.Sanchez等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发表了一种调控生物钟节律的蛋白质方面的研究成果。上述发现有具体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农业方面。比如某些植物的叶子越多,收成越好,而叶子数量取决于花期长短,花期则由生物钟控制。如果通过基因调控,改变这些植物的生物钟,就有望使它们长出更多的叶子,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学习该文献,使同学们体会到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实践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包括了暗期间断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实验、春化作用的发现等科学实验。2004年美国加州大学Yan Liuling等在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了有关调控小麦春化作用的基因的研究成果,通过该文献的学习使同学真正领悟到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第九章,植物的成熟与衰老一章涉及果实的呼吸跃变和马铃薯、洋葱等种子的休眠方面的实验。第十章,植物的逆境生理,重点讲述植物响应逆境胁迫条件下,依赖于ABA途径和非依赖ABA途径的发现、植物低温、干旱、盐害、病害等胁迫的响应机制查找和讨论在分子水平上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以植物生理学课程每个章节中的经典科学实验及当今世界顶级学术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有关植物生理学研究成果为主线,通过讲解和分析每个实验目的与意义、原理与方法、技术操作及实验结果等,演绎出相关的植物生理学理论和知识点,同时将各个章节的相关实验有机联系在一起,构建整个课程网络体系。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且研究成果显著,为植物生理学理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相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一方面能够全面认识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与环境互作的关系,同时系统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的方法和技术,学会用严谨的科学实验思维去认识和分析生命现象和规律。
参考文献
[1]李合生.现代植物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武维华.植物生理学[M].科学出版社,2012.
[3]慕自新,吕金印,周春菊,等.案例教学法在农科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9652-9653.
植物生理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植物生理学课程是我校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总学时数为108个学时,其中实验课为36个学时,以往实验教学中,验证性的.多,结合生产的少;室内实验多,田间实验少.按常规的每周2节课学时,因受时间和条件限制,很多实验学生往往无法从头到尾亲自动手完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工作,为此,我们对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
作 者:江月玲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006刊 名:植物生理学通讯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年,卷(期):42(2)分类号:Q94关键词:
教学难点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在《植物及植物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章节都有教学难点,教师如何突破教学难点,使全体学生都能愉快地接受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的:
一、认真钻研教材及教学大纲,找准难点的突破点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突破难点时,着眼点要准,也就是抓住解决难点的关键问题,只要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教师对教材不作深入研究,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熟悉,把简单内容作为难点来讲,既浪费学生时间,使课堂效率低下,又会影响学生兴趣;同时,对真正的难点不作深刻引导讲解,一带而过,也会造成学生听课困难,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不到位。因此,突破难点至关重要。例如,对于植物输导组织这一教学难点,关键问题是:运送水分、无机盐与有机物的输导组织结构不同、功能不同(即导管和管胞与筛管和伴胞在结构及功能上有差别:前者运送水分、无机盐,后者运送有机物),教师只要把导管和管胞、筛管和伴胞的结构不同以及它们各司其职给学生交代清楚,其他问题就不难突破了。
对于有些难点,教师应遵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着手处理。例如被子植物的受精作用,学生首先想知道的是精子从哪里来、卵细胞又在哪儿,然后再考虑它们是如何相遇受精的。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就应该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先讲胚珠的结构和花粉细胞的结构以及花粉管的萌发与形成,接着再讲双受精的过程。教师讲起来自然、轻松,学生听起来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难点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巧妙突破难点
找准了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就要解决这些难点,做到教学到位。如何突破难点是教师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难点能否突破以及突破的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1、培养兴趣,分散难点
难点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使学生感到有“趣”,感到可以“化难为易”。通过精心设计才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引子”,进行恰当地质疑问难,激发探究心理,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要联系实际,利用演示实验强化直观作用;要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突破难点并享受到化难为易的愉快。如讲植物的蛋白质合成时,把它分为硝酸的还原、氨基酸的合成、酰胺的形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几个问题来分析研究,这样通过化整为零,使学生感受不到复杂问题带来的学习困难和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强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注重过程,彰显效率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足开好分组实验,如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蒸腾拉力实验、有机物运输的原理实验等等。分组实验要做到三至五人一组,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做实验,增加他们的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脑,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仅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给以鼓励、表扬,激发他们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对其存在的缺点,辅以适当的批评,达到促进作用。
3、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植物及植物生理学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把静态、枯燥的文字材料变成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能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反映客观事物,并且通过听觉、视觉等对学生的感官综合刺激,很轻易引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注重,学生看得兴奋,学得轻易,能使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激发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用仿真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植物实验,在讲解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时,就很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植物光合磷酸化作用教学中,“光合磷酸化作用”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挂图形式来讲解其过程,虽然也能强调重点、难点,但缺乏直观性,学生就很难想象这个连续的过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只能死记硬背,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低下。而教师将光合磷酸化作用制成Flash动画,将卡尔文循环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绎,使学生感性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还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促进了学生认识策略的发展。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得考虑教学方法。要提高教学质量,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上,需要我们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当然,关于难点的突破,可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尝试,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金生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
(五)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风干种子是靠什么吸水?()A.ψS
B.ψm
C.ψp
D.CO2和H2O 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源于()。
A.CO2
B.H2O
C.有机物质
D.ψw=ψp+ψm 3.相邻细胞间水分的运动决定于二者间的()。
A.水势差
B.细胞液浓度
C.渗透势
D.压力的高低 4.当植物发生“烧苗”现象时,植株发生了什么干旱?()A.土壤干旱
B.大气干旱
C.生理干旱
D.植物体内水分过多 5.下列物质不属于生长素的是()。
A.IAA
B.IBA
C.6-BA
D.2,4-D 6.C3植物光合作用CO2最初的受体为()。A.RUBP
B.PEP
C.BCCP
D.ACC 7.NH4NO3是一种()。
A.生理酸性盐
B.生理中性盐
C.生理碱性盐
D.生理酸碱盐
8.某一作物每制造1克干物质需耗水100克,其蒸腾系数与蒸腾效率分别应为(A.1000,4 B.1000,2 C.500,4 D.100,10 9.具有极性运输的下列物质是()。A.IAA
B.GA
C.CTK
D.ETH 10.生长素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是()。
A.ACC
B.Met C.Try
D.Tyr 11.植物筛管汁液中,占干重90%以上的是()。A.蔗糖
B.蛋白质
C.核酸
D.脂肪 12.红光促进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是()。A.促进ABA的形成B.促进IAA的形成C.促进ETH的形成 D.促进GA的形成
13.对花粉萌发具有显著促进效应的元素是()。A.N
B.K
C.Si
D.B 14.只有在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该植物属()。A.长日植物
B.短日植物
C.日中性植物
D.中日性植物 15.北方果树普遍发生黄化,其原因是土壤中缺乏()。A.Fe
B.K
C.Sn
D.Mg 16.破除马铃薯块茎休眠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什么物质处理?()A.IAA
B.2,4-D
C.ETH
D.GA 17.种子成熟期最理想的温度条件是()。
A.昼夜高温
B.昼夜低温
C.昼夜温差较大
D.恒温 18.在植物受旱情况下,累积效最明显的氨基酸是()。A.天冬氨酸
B.精氨酸
C.脯氨酸
D.组氨酸
19.植物在感病条件下,其呼吸速率()。
A.显著升高
B.显著下降
C.变化不大
D.无变化 20.试验证明,膜脂不饱和脂肪酸越多,抗寒性就()。A.增强
B.减弱
C.保护稳定
D.稍有变化)
二、填空题(10分)种子自成熟收获贮藏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其活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生活力的过程称为
。将植物的组织、器官、细胞或亚细胞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无菌离体培养,使其发育形成不同组织、器官或植株的过程称为。
3落在雌蕊柱头上花粉的数量越多,则萌发的机率越高,将这一生理效应称之为。
4植物体对水分缺乏最敏感的时期称为
。植物体的任何一部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发育形成其它各部分的能力称为。
6将植物在单一的盐溶液中培养,由于单一盐份离子积累过多而对植物成伤害的这种现象称为。
7光合作用叶绿体内的光合电子传递链中,将电子的传递和磷酸作用相偶联,在传递电子的同时,将ADP与Pi结合形成ATP的过程称为
。由原生质体,及胞间连丝构成的有机物质的运输与信息传递的通道,这一有机体系称为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的方式由气孔下腔散逸到大气中的过程为
。10植物蒸腾作用正常进行,由于根系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阻碍,尽管土壤中有水,根系也不能吸收水分而使植物受旱的现象称为。
三、判断题(20分)
1.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
2.冬小麦栽培中的“蹲苗”是为了增大根冠比。()3.所有植物的叶片不一定都具有离层。()4.所谓生理碱性盐是指化学上具有碱性的盐。()5.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可用作光合作用的原料。()6.植物体内的有氧呼吸支路PPP途径不能被TCA所替代。()7.花粉与柱头的相互识别主要是靠柱头表面的识别蛋白。()8.抗旱性强的植物体内束缚水/自由水的比值较低。()9.光合作用中任何过程都需要光。()10.赤霉素又叫雄性激素。()
11.植物体合成的有机物质只能在植物的韧皮部向下运输。()12.抗旱锻炼可提高植物体内ABA的含量。()13.叶片一定是代谢库。()
14.春化作用,光周期与植物激素可调控植物开花。()15.北方的晚熟玉米到海南岛繁殖,成熟期落后。()
16.脂肪酸生物合成时所需要的还原剂NADPH+H+主要来自于PPP途径。()17.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器官。()18.EMP的底物是葡萄糖,PPP的底物是6-磷酸葡萄糖。()19.从严格意义上讲,光抑制植物的生长。()20.淀粉种子在成熟的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在逐渐减少。()
四、名词解释(20分)
1.水势
2.CO2补偿点
3.双光增益效应
4.春化作用
5.小孔扩散原理
6.比集运量
7.层积处理
8.离层
9.呼吸商
10.三重反应
五、问答题(30分)
1.简述植物在淹水条件下容易死亡的原因。
2.简述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及打破其休眠的可能措施? 为什么C4植物比C3植物更能有效的固定CO2?
4.简述PPP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5.简述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6.简述原生质胶体存在的状态与束缚水/自由水分比值、植物抗性和代谢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5 BBACC 6-10 ABDAC 11-15 ADDAA 16-20 DCCAA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种子老化 2 植物组织培养 3 群体效应 4 水公临界期 5 再生作用单盐毒害 7 光合磷酸化
共质体蒸腾作用生理干旱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5 √√√×√
6-10 √√××√ 11-15 ×√×√×
16-20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与纯水的化学势的差值。
2.CO2补偿点:指在CO2饱和点以下,光合速率随着CO2的浓度而下降,当达到一定值时,植物吸收的CO2等于释放出的CO2,此时CO2浓度叫光CO2补偿点。
3.双光增益效应(爱默生效应):指如果用波长大于685nm的红光补充一个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比分别单独用这种光照射的产量产额之和还要高,这种现象为双光增益效应。
4.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现象。
5.小孔扩散原理:指水分通过气孔扩散的速率不与气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气孔周长成正比。
6.比集运量: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韧皮部横截面积的物质的量。
7.层积处理:指种子在低温,较高湿度的条件下短期处理,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成苗的过程称为层积处理。
8.离层:指存在于植物某些叶柄、果柄、花柄和枝条基部的几层特殊的植物细胞,通常是该器官脱落时的发生部位。9.呼吸商:指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释放的CO2与吸收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或呼吸系数,简称为RQ。
10.三重反应:表现在①抑制伸长生长;②促进加粗生长;③横向性消失。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答:植物在淹水的条件下,由于缺乏氧气,致使植物根系进行无氧呼吸,一方面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酒精、乳酸等对植物根系有毒的物质,使根系的主动吸收受到阴碍,同时根系的生长受阻,吸收表面积减少,植物发生生理干旱,从而致使植物死亡。
2.答:发生的原因:(1)种皮阻碍;(2)胚休眠;(3)萌发抑制剂的存在;(4)胚未完成其形态建成。处理的措施:(1)机械破损;(2)变温处理;(3)层积处理;(4)化学物质处理;(5)流水冲洗;(6)超声波处理;(7)射线处理;(8)磁场处理。
3.答:在植物解剖结构上,C4植物叶片具有CO2泵,提高了植物体内的CO2浓度,且光合作用的产物在C4植物体内运输的距离短,运输系统发达。
在植物生理学上来看,(1)C4植物具有C3和C4两条生化途径,而C3只有C3一种,(2)C4植物固定CO2能力高于C3植物(PEP羧化酶比RCBP羧化酶对CO2的亲合力要高);(3)C4植物CO2补偿点低,而光照强度饱合点又高,抗性强,光呼吸弱。
4.答:1)生物合成原料的来源:PPP的不同中间产物是合成多种物质的原料;2)为许多物质的合成提供还原力;3)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该途径合成的某些中间产物对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具有重要的作用;4)参植物对逆境的适应:在干旱条件下,PPP在己糖分解过程中所占比例增加。
5.答:①引种,尽可能做到引种要心中有数,确切掌握相关理论;②育种,根据作物的光周期特点,选择适宜的加代繁殖基地,以缩短育种年限;③维持营养生长,其目的是利用不适宜的光周期,防止开花结实,因而与引种刚好相反;④控制开花时期,根据植物自身的光周期特性,通过光周期理论以达到定时定点开花。
一、设计性实验的组织
首先, 根据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制定出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大纲, 编写实验讲义;其次, 以正在学习或者已经学习过植物生理学相关理论的学生为实验开设对象, 向其宣传设计性实验项目,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准备工作。如, 有关植物组织的水势, 需要学生了解水势的理论、与水势相关的生理过程,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等。
二、实验设计与方案筛选
在不局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的前提下, 指导学生书写设计性实验方案, 方案内容包括实验选材, 材料处理, 水势测定方法, 欲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在两个学年度共60人次参与的研究中, 有约12%的方案初稿因质量问题在第一轮被筛除, 其余方案按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修改后进行第二轮筛选, 约有2%的方案因合理性或实验室条件的局限性未能进入实施阶段。
三、实验实施
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设计方案预备好实验所需植物材料、药品、仪器、用具等, 由参与学生一人一组根据方案独立实施实验, 指导教师全程负责答疑释惑。
四、实验考核
依据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目的, 此类实验的考核应突出设计方案的重要性, 加大其在考核中的比重。因此, 最终的设计性实验考核按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和实验的创新性四个部分, 以分别占成绩的40%、20%、20%和10%比例组成。
在两个年度的设计性实验研究过程中, 我们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了实验效果的问卷调查 (结果见下表) , 同时也收阅了学生的心得总结。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非常认可设计性实验对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以及激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有91%的学生的建议中均提出多多开设此类设计性实验, 并希望吸收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当然我们还应看到学生对实验室可提供的条件仍存在较大比例的不满意。
通过此类实验研究,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 开设设计性实验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此类实验的开设需要有能对学生开放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可以保证在八小时以外;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以购买实验耗材;材料、器皿及用具的准备工作均需要人员付出时间和精力完成;开课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条件能否满足一些学生的实验设计, 如有学生设计采用露点微伏计测定比较不同温度处理对苹果果肉组织水势的影响, 一些实验室无法提供学生此类较昂贵精准的仪器, 只能采用称重法、小液流法或阿贝折射仪法等。上述条件可能是制约开始设计性实验的主要障碍。
第二, 开设设计性实验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有一定要求。现有大学生普遍存在科研素质薄弱, 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 研究报告的书写训练极度缺乏等问题, 这就要求开设设计性实验的老师不但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耐性指导学生完成全过程, 同时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能够在每一个环节引导、指正学生。
总之, 设计性实验的尝试是有益的, 首先它为本科学生创造了一个实践操作的机会, 学生可以实施个人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案, 不再是在一个实验对应一种实验方法、一套实验仪器以及一系列操作步骤的“固定”的实验模式下完成实验内容, 例如有学生尝试用阿贝折射仪测定水势, 有学生感兴趣了解不同p H处理后仙人掌茎组织水势的变化等等;其次, 学生在实验实施中能够不断检验和修正个人的思路, 自行完善实验设计, 独立实施测定过程, 这其中包括材料的选择是否得当, 试剂浓度梯度的确定, 器皿和用具的准备等。因此, 设计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方面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
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符合教育部提倡的“加强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 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的要求。在各院校硬件条件有限的现状下, 可以从一些实验性强的学科入手、由少量的实验项目开始, 逐步探索完善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常生, 王宇飞, 肖宏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综合性试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实验室科学, 2008 (4)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信号转导;一氧化氮
在当代本科生教育中《植物生理学》一直是生物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也是生物类考研考生大多会遇到的一门课程。多年来植物生理学教科书的不同版本相机推出,从2004年的潘瑞炽版到2009年的王忠,这些教材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不断提高。但是涉及到细胞信号转导这一节章中植物重要气体信号分子NO的信号转导机制很少提及。尽管国外植物生理学教科书已经及时更新了气体信号分子NO的信号转导机制的相关内容,但还缺少一个完整的信号通路模型,这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植物重要中信号分子的转导机制。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我建议在植物生理学教材中补充一下内容,其中包括一下两个方面。
一、气体信号分子NO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
NO广泛分布于植物器官的各个部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陈晋文等,1995),已经有大量的实验证明NO 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NO与很可能与其他植物生长物质有关系和互作。植物在缺水条件下脱落酸大量产生,NO可能是的下游信号参与抗干旱反应(Zhou,2003)。植物重要信号物质水杨酸,它的产生以及水杨酸生理作用的实现也和NO密切相关。有报道指出,水杨酸的生物合成由NO来诱导和调节,同时NO和水杨酸供体参与到了植物的抗氧化胁迫这一生理反应(Chen,2003;Klessing,2000)。最近的证据发现,在玉米根中生长素的分布受到NO的调控,实验证明NO调控生长素的分布,从而调高玉米侧根的数量。同时发现NO被清除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受到抑制,说明NO 在生长素的下游起作用,但是目前不敢确NO 参与了生长素的生物合成。总的来说NO对于植物生长有重要的意义。
二、气体信号分子NO信号转导途径
目前通过细胞生物学手段,已经在植物中检测到NO信号传递途径与动物类似。在动物实验中发现,NO的顺乌头酸,NO在胞内调节其活性,激活的顺乌头酸传话为mRNA 结合蛋白,是一种铁离子调节蛋白(IRP)。IRP的两种结合蛋白是铁蛋白mRNA和转铁蛋白受体mRNA上的铁响应单元,当它们结合后mRNA的翻翻译水平被抑制,同时稳定铁蛋白mRNA不被降解,最终提高了细胞内的铁素转运能力,但降铁素含量。在烟草植物中有研究发现,NO抑制了顺乌头酸酶的活性。在烟草中,顺乌头酸酶的基因已经被克隆,发现其蛋白氨基酸序列与人的相应基因的序列同源性达 61%(Navarre,2000)。在动物和植物中,环鸟苷酸(cGMP)都是一种重要的信号物质。在细胞内cGMP由鸟苷酸环化酶合成。植物细胞中发现,NO可以活化鸟苷酸环化酶,促使cGMP水平上升,同时cGMP最为NO的下游信号分子调节生理反应。目前已经证明,烟草中含有可以感知NO的鸟苷酸环化酶,同时发现NO对于PAL基因的调节是有催化苷酸环化酶来完成的(Durner,1998)。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信号调节机制,包括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目前發现的蛋白激酶(MAPK)有20中,其中部分受到NO的调节或影响。NO通过调节这些激酶参与到植物与与环境胁迫、病原侵染、伤害激素、等所引起的信号传递过程。
以上有关NO的内容对应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信号分子NO非常重要,因此我建议在植物生理学教材中添加这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潘瑞炽(2004). 植物生理学. 第5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忠(2009). 植物生理学. 第2 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3]张继澍(2006). 植物生理学. 第2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陈晋文,孙长凯,黄远桂(1996)NO合酶的若干研究进展. 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进展,23:293-297
[5]Chen KM (2003) Up-regulation of glutathione metabolism and changes in redox status involved in adaptation of reed (Phragmites communis) ecotypes to drought-prone and saline habitats. J Plant Physiol, 160:293-301
[6]Klessing DF, Druner J, Noad R, Navarre DA, Wendehenne D, Kumar D, Zhou JM, Shah J, Zhang SQ, Kachroo P, Trifa Y, Puntied D, Lam E, Silva H (2000) Nitric oxide and Salicylic acid signaling in plant defens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7:8849-8855
[7]Navarre DA (2000) Nitric oxide modulates the activity of tobacco aconitase. Plant Physiol, 122:573-582
[8]Zhou R (2003) A new abscisci acid catqabolic pathway. Plant Physiol, 134:361-369
作者简介:李积胜(1983-),男,甘肃兰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植物生理学教学实验研究。
徐克章 张治安 陈展宇 武志海 张美善(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植物生理学课程是我校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园林、生物技术、中药学、中药资源学、森林资源学、应用化学、资源与环境学、农艺教育、园艺教育、食品食用菌学、高职园林等14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对于奠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精品课程教育是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已受到各高等学校的广泛关注。吉林农业大学为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于2003年9月起推行精品课程项目,我校“植物生理学”课程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近一段时期的积累探索和实践,现已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科生《植物生理学》课程与2004年被吉林省评为精品课程。1 成果主要内容
1.1 《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农业大学首届优秀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师资素质的提高。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该教学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吉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有下特点:
(1)年龄结构合理年龄在50岁以上的教师1人,占教师人数的11.1%,40~50岁的教师3人,占教师的33.3%,30~40岁的教师4人占教师总数的44.4%。教授都在第一线授课和指导专科生、本科生实验。
(2)学历层次高。团队中7名教师现在已全部获得博士学位,2名实验员1人具有硕士学位,1人为本科
(3)业务素质好。团队教师曾多次荣获吉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都能应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部分教师能开展双语教学。
(4)团队带头人学术水平高。团队带头人徐克章为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作物学报》、《大豆科学》、《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吉林省精品课《植物生理学》课程负责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主编《植物生理学》“十一五”规划教材,能带投稿课程改革,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导科教影视片。
1.2 出版系列化教材,2007年主编《植物生理学》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几年来,我们对《植物生理学》课程教材建设十分重视,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出版了八部教材,经过不断的加深和提高,《植物生理学》教材于2007年建设成为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1)徐克章主编.《植物生理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2)徐克章,张治安主编.《植物生理学》面向21世纪高校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3)张治安参编,《植物生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7年.(4)武志海参编,《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5)张治安,张美善主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面向21世纪高校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6)徐克章副主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7)张治安,张美善主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8)张治安,张美善主编.《植物生理学学习题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3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创新的教学体系
(1)科研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验课教学,加强了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运用学生“团队工作”能力培养模式,将科研机制引入实验课教学中,就提做法是根据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或将来毕业后再农业科学研究中,会用到或需要掌握的生理指标的技术测定技术,选定实验内容,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培养,定期处理,分期测定生理指标,最后撰写研究论文,既写出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2)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与式教学方式是强调教学过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寄希望于“教师”或 “某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原创力、想象力和对知识不透彻理解程度;灵活的教学过程;学生与教师的信息共享;寻求多样化、尊重差异;学生之间的协助。参与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中心思想就是:学生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后一点更重要,参与式教学不是只对学生的改革,更是对教师能力和教学思路的改革。此项教学成果获吉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3)教师指导学生撰写综述
老师指导学生撰写综述,老师给出题目或学生自选题目,然后学生自己查询资料,撰写综述,由教师评阅。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进度,又能提高了学生阅读速度与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抛开教师这个拐棍,增强自己阅读、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
(4)以修订教学大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
近年来,我国根据面向21世纪生物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结果,重新修订了植物生理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的更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精心准备教案,体现农科教学特色在注重教学大纲和教学系统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专业情况准备的教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灵活性,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
(5)分段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第一阶段为基础技能训练实验,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为研究法实验,训练学生的独立操作和研究能力;开设一些设计性实验。第三阶段为综合性实验,通过开放实验室和本科生导师制等形式,结合我校以农科为特色的科研、生产实践,指导学生选题进行专题研究,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了植物生理学实验科研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6)开设专题讲座,介绍学生进展和前沿,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专业知识面。(7)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建立了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主要内容宝包括:积极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学生中建立信息员制度,定期向学校和学院汇报任课教师的教学纪律、授课态度、授课效果,课程组根据有关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通知教师本人,共同协商改进措施。每学期利用期中教学检查开展同行专家相互测评,并在教研室教研会议上充分讨论,指出优点和不足,及时改进提高。接受校督导组及校、院两级对课程组教学效果的评价。结合学生、同行的评价综合量化打分并写出评语。存入教研室教师教学档案。1.4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植物生理学》教学网络建设
近五年来,我们制作应用了植物生理学多媒体课件,并探讨最佳授课方式,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是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大信息量,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评价总体满意。2004年在吉林省组织的多媒体课件评奖中,植物生理学课件获三等奖。2008年《植物生理学》多媒体课件获得吉林农业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二等奖。另外,我们还开设了植物生理学课程网站,里面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供学生学习(http://202.198.0.21/nongxue/shengli/index.htm),也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植物生理学》教学网络资源主要有以下内容: ⒈植物生理学网络课程简介; ⒉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⒊植物生理学教学教案; ⒋植物生理学多媒体课件; ⒌植物生理学实验; ⒍植物生理学学习指南; ⒎植物生理学讲课录像; ⒏教学参考文献目录。
1.5 加强实验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近几年购买了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仪器设备基本上能满足教学要求。2006年,为加强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教学计划筹措100万元用于植物生理学实验室的建设,添置了更多的先进仪器设备。在实验室软件建设方面,严格执行学校有关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一些实施细则,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是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现有供教学用实验室面积400㎡,并有一个70㎡的实验室面向校内的专科生、本科生开放。
植物生理实验室现有的主要先进仪器:高速冷冻离心机,旋转蒸发仪,751分光光度计,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试仪,Li—1600型稳态气孔仪,GXH—305型红外CO2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CI—34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电泳仪、电导率测定仪、叶面积测定仪、阿贝折射仪、冠层分析仪、叶绿素荧光分析仪、叶绿素含量测定仪、水势测定仪等。
实验室及实验室仪器设备都能充分满足植物生理课程组所承担的实验课程的需要,已经开设了水平较高的选作实验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例如,利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Li-6400型稳态气孔仪,GXH-305型红外CO2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CI-34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电泳仪、电导率测定仪、叶面积测定仪、阿贝折射仪、冠层分析仪、叶绿素荧光分析仪、叶绿素含量测定仪、水势测定仪等。
实验室及实验室仪器设备都能充分满足植物生理课程组所承担的实验课程的需要,已经开设了水平较高的选作实验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例如,利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在室外活体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等生理生态指标。1.6 《植物生理学》教课改革成效显著
本科生《植物生理学》课程,2004年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 高职高专《植物生理学》课程,2007年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
《植物生理学》教学网络建设,2004年获吉林省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科研型教学模式的研究,2005年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植物生理学》教材,2007年获吉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式”教学某事构建,2007年获吉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论大学教师素质培养,2005年获吉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 武志海,2005年获吉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 蔚荣海,2007年获吉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 徐克章,吉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
《植物生理学》课件2008年被评为吉林农业大学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
参与式教学在《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的应用,2005年获吉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三等奖;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① 张治安等,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科研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教研究版),2005.11.② 陈展宇等,探究新型植物生理学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教研究版)2006.12.③ 陈展宇等.高等农业院校高职高专植物生理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现代教育学,2005.6;
④ 张治安等,《植物生理学》教学中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吉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成果特点
2.1 《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优秀,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吉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有以下特点:
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团队带头人学术水平高;团队教学研究与学术科研立项范围广、论文丰富、获奖多。2.2 重视教材建设,编写和使用教材水平高
2007年,徐克章教授编写“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生理学》,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配套出版《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植物生理学学习题集》,保证教材能跟上当前植物生理发展的前沿,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2.3 教学形式多样化、规范化,构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核心是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理论教学内容规范统一,教育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实验教学技术全面,形式多样(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通过指导学生课下撰写综述,将科研机制引入实验课教学中,并采用参与式教学机制,培养学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4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教学资源丰富
根据课程特点,建设完成了植物生理学教学网,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制作了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和网络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内容定期更新。2.5 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显著
《植物生理学》(本科)2004年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植物生理学》(高职高专)2007年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最终要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 推广应用情况 3.1 教材使用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福建农林大学、延边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长春大学8所高等院校使用过我们的教材,切印数较多,到2008年9月,本系列教材累计印数达5万2千多册,特别是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生理学》以来,该教材累计使用人数已达到2万多人,通过反馈的使用信息来看,教材的知识内容与课时安排基本一致,普遍反映较好。
本系列教材受益面较大且受到好评。例如吉林农业大学使用后,师生一直反映:“该书深入浅出,易教易学,特别是在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做了极其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深受师生欢迎”。通过不断的教材更新,是我们的教材始终与农林院校学生培养方案的变化相适应,与我们开设的课程教学时数相匹配,教学内容和教程体系结合农林高校的特点与实际进行了整合与优化,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技术、实验设计能力为导向的实验教材系列在教学中也得到了学生的好评,特别是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必要支持。《植物生理学》习题集已成为学生历届考研的必备之书。3.2 教学中积极应用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培养能力
运用学生“团队工作”能力培养模式,将科研机制引入实验课教学中,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或将来毕业后再农业科学研究中,会用到或需要掌握的生理指标的技术测定技术,选定实验内容,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培养,定期处理,分期测定生理指标,最后撰写研究论文,既写出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强化师生互动,教学信息的交互、课程资源的多项交流是科研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向传递式”或“师生间简单交互”教学信息的交流方式,确立了师→生、生→师、生→生多信息载体和情感的双向互动交流,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全方位互动交流。3.3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从2004年起,课题组只有3位教师为高级职称到2008年已经有7位教师为高级职称,2004年徐克章教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同年,《植物生理学》课程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2007年,徐克章教授被评为吉林农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农业大学首批优秀教学团队,《植物生理学》2007年获吉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2004—2008年间5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大大提升了学位水平。由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面的扩大,造就一批有奉献精神、勇于探索教育改革新思路的师资队伍。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素质精、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3.4 《植物生理学》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利用率高 4 成果的创新点
4.1 《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优秀,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吉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整体业务水平高,梯队结构合理;教学研究与学术科研立项范围广、论文丰富、获奖较多。
4.2 重视教材建设,出版《植物生理学》系列教材,并被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7年,徐克章教育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生理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同时配套出版《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植物生理学学习题集》,保证教材能跟上当前植物生理发展的前沿,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4.3 构建了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构建了参与式教学模式和科研引入教学机制的新模式,理论教学内容规范统一,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实验教学技术全面,形式多样(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以学生有重点,增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4.4 完善教学手段,网络教学资源丰富
制作了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和网络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内容定期更新。
【植物生理学实验论文】推荐阅读:
园艺植物病理学总结07-12
衡山植物地理学实习12-10
植物管理论文10-26
植物保护[论文]06-17
动物生理学实验答案09-30
药物毒理学实验10-28
基础护理学实验报告09-17
营口市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及对策优秀论文07-13
工科院校物理实验课程物理学史的引入09-21
心理学论文认知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