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冒行为的法律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商标侵权行为的定义商标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所有人同意,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或者干涉、妨碍商标所有人使用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仿冒行为的法律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仿冒行为的法律论文 篇1:

仿冒混淆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市场竞争的主流是企业在包括技术创新、产品更新等方面进行的正面交锋,不断丰富市场供给,消费者也从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但同时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也层出不穷,搭便车、傍名牌的现象不仅更加严重,而且手法不断翻新,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引入了“商业标识”的概念,为加强对仿冒行为的规制提供了进一步完善的制度保障。

一、规制仿冒行为呼唤“商业标识”概念

仿冒行为的实质是导致市场混淆,误导消费者或者用户,使其作出错误的消费决策。我国过去的仿冒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将商标注册作为企业字号使用,即把与他人已经注册的知名商标(甚至驰名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自己的企业名称:二是将企业字号注册为商标使用,即把与别人已经登记注册的知名字号相同或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自己的商标。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这种以注册商标(或驰名商标)为对象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被称为典型的搭便车或“傍名牌”行为。这些仿冒行为对市场竞争秩序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因而受到竞争法律的严厉规制。我国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对其进行规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营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正当仿冒行为也不断变化翻新。仿冒的对象(客体)已经从原来只是针对商标仿冒转向对其他各种商业标识的仿冒,从同类别商品的仿冒发展到跨类别、跨行业的商品和服务的仿冒;仿冒的手法也更加隐蔽难辨。但由于我国法律中只规定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以及特定的“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和产地”等,在其他具有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显著特征的,还可以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中寻求保护。此外,对那些由经营者营业场所的装饰、营业用具的式样、营业人员的服饰等构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整体营业形象,如果具有独特性,也解释为属于上述“装潢”之列。在商品经营中使用的自然人的姓名、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自然人笔名、艺名等,也解释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姓名”。但这个范围仍然不能覆盖故意仿冒其他显著标识导致混淆的其他情形,远远不足以包含仿冒商业标识导致混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律制度不及时发展变化,就不能满足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的需要。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其修改中引入“商业标识”,正是体现了法律的这种发展变化与适应。

二、商业标识的引入是竞争法的完善之举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送审稿)引入了商业标识的概念,规定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与他人在先使用的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其他商业标识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业标识,造成市场混淆”。这既能够将包括商标、企业字号等在内统一纳入商业标识的框架予以保护,解决他们之间的权利冲突问题,又可以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范围扩大到仿冒注册商标和企业名称以外的其他商业标识。

商业标识是经营者付出投资、时间和金钱基础上产生的信誉载体,是一种无形的财产。独特显著的商业标识的价值是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也是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的体现,是消费者不用花费时间比较,可以直接信赖的保障。正是由于商业标识的这种在特定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竞争法必须保护商业标识不被混淆,防止市场秩序混乱和消费者受到损害。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保护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对于显著的商业标识的仿冒,应当纳入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这实际上也符合国际惯例。

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下定义为:“凡在工商活动中违反诚实经营的竞争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将“不正当竞争”表述为:凡在工商业活动中违反诚实经营的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其中,特别禁止“对同行的营业所、商品或工商业活动造成具有混同性质的一切行为”,这表明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商品商标、标记、记号、标签、广告语、包装、形状或色彩,或者商人使用的各种其他显著性标记。显然这里混淆商业标识既包括对商品标识的混淆行为。也包括对营业标识的混淆行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正当竞争保护示范条款中对《巴黎公约》中的上述规定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将不正当竞争行为界定为:在工商业活动中,与他人的企业或者其活动,尤其是该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混淆的任何行为或做法,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解释:商标、商品或者任何其他商业标识,在消费者眼里是与特定的商业来源或出处连在一起的,对来源或出处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混淆的任何行为都将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混淆的概念不应当仅仅限制在与商业来源或出处的混淆,还应当包括对能够识别商业关系的任何东西的混淆。即便商品或服务不是同一出处,但因其相似性可能导致消费者的误解,使人认为有关商品或服务上的商标使用已得到另一企业的同意。

从巴黎公约的规定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了商标、商号及任何其他商业标识,并且由仿冒假冒行为导致的混淆也是广义的,包括能够识别商业关系的任何东西的混淆,不管这种混淆是现实的混淆还是潜在的可能混淆。

在我国,对广义上的商业标识的仿冒混淆现象已经不在少数,亟须立法加以规制。因为过去的仿冒者在进行商标注册时,一般选择与其他企业原有的知名商标同属于一类的商品进行,并在商标内容上通过细微变化(增加或者减少其他符号)的方式加以区别。但新兴的仿冒行为在跨类别的商品或服务上进行,一旦注册成功,仿冒者便跨类别使用该注册商标,并通过包装装潢等方式故意凸显原有的他人知名商标的特征,以达到混淆的目的。如杭州奥普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普公司”)便遭遇了这样的升级版傍名牌。奥普公司创建于1993年,其奥普品牌也先后被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浙江一家公司将“aopu奥普”和“凌峰奥普”注册为商标。并授权一家电器公司使用,并在其推出的集成吊顶用照明、取暖等产品的外包装上放大了“奥普”两字。缩小了“aopu”的字样。这样的行为明显会造成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混淆。

2010年11月的另外一个案例,使我们对法律修改中引入“商业标识”的必要性更加清楚。国投恒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在自己的企业字号中使用了“国投恒泰”,这与国家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国投”)这一知名服务名称十分相近。不仅如此,“国投恒泰”还故意将其经营地址迁至“国投”公司的原办公地点“国投大厦”。该行为是仿冒的一种新形式,之所以认为它构成不正当竞争,是因为其造成或可能造成他人误以为国投恒泰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存在紧密联系(母子公

司关系或其他关联关系),从而造成混淆的后果。在本案中,经营地址的迁移行为本身并非不正当商业行为。因而也不是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但由于该公司所迁入的地址“国投大厦”与国投公司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而迁址行为的主体又使用了与“国投”十分接近的“国投恒泰”,两个行为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不正当竞争。

由此可见,把仿冒的范围扩大到注册商标之外的企业显著的商业标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对规制仿冒行为,呼唤法律发展的一种积极回应,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之举。

三、商业标识的引入有利于全面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一)有利于保护未注册知名商标。《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经济立法,其立法目的在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从而保护竞争者利益、消费者利益乃至社会利益。就我国现行法律而言,驰名注册商标的反淡化偏重于商标法的保护。因为商标法授予驰名商标以排他性专用权,为驰名商标提供广泛的跨类保护。因此。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既不要求有混淆之虞,也不要求存在同类产品的竞争关系。但未注册知名商标的反混淆反假冒则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主,只要存在竞争关系,对他人知名标记作相同或近似的擅自使用,即构成仿冒混淆,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

《反不正当竞争法》(送审稿)规定: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与他人在先使用的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其他商业标识相同或者近似的商业标识,以免造成市场混淆。这是一个重大进步。这意味着即便一个标识未在中国注册、或在中国并不知名,其也可能会受到保护,从而使其免于受到假冒风险。上述保护范围较之现行法律更加广泛,现行法律要求只有在中国知名的未注册标识才会受到保护。此外,较之现行《商标法》规定的保护范围,上述保护范围也广泛得多,现行《商标法》仅保护注册标识和知名标识(《巴黎公约》规定)。对于那些尚未在中国注册其标识,可能难以证明其标识在中国知名,但能够确立使用以及可能证明其标识“为公众所知”的外国公司来说,上述拟议的保护范围拓宽可能会使它们从中受益。

(二)有利于进一步保护注册商标。如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诉深圳市三木电器有限公司等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被告三木公司、百度数码公司未经许可,生产模仿“百度”商标的MP3、MP4侵权产品,并在其产品上突出使用“百度”商标。借“百度”驰名商标混淆社会大众,误导消费者认为原告与被告具有相当程度关系,可能致使原告利益受到损害。被告为达到“傍名牌、搭便车”之目的,专门设立百度网站。以不正当竞争手段利用原告“百度”驰名商标的市场声誉,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商业原则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规定,构成了不正当竞争,依法应当承担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送审稿)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对“傍名牌”行为的规制,有利于对注册商标的保护。

(三)有利于规制反向假冒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送审稿)禁止了“擅自更换他人商品的商业标识,并将更换商业标识后的商品投入市场的”反向假冒行为。这相较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四款“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扩大了现行《商标法》规定的品牌保护范围,现行《商标法》仅禁止经营者擅自将他人标识附着于自己的产品之上。

综上所述,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在商业标识的引入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扩大了商标权的保护范围,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注册商标之外的未注册商标、商业外观以及商号、域名等进行统一保护。同时,将假冒行为延伸至以储存、展示、运输、出口、进口等方式使用他人商业标识,或者带有商业标识的产品的行为,是立法上的一大进步。它对不同部门制定的效力等级不一、适用范围各异的规范性文件中有关商业标识权利冲突的规定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将商业标识的保护提升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统一协调解决。这将更为有效地打击仿冒混淆行为,更好地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 吴凡

作者:徐士英

仿冒行为的法律论文 篇2:

商标侵权行为剖析

一、商标侵权行为的定义

商标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所有人同意,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或者干涉、妨碍商标所有人使用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二、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般地,构成侵权行为必须具备四个要件:一是有违法行为存在;二是有损害事实发生;三是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四是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错。商标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其认定必须符合上述四个基本要件,但同时还需考虑到商标侵权行为自身的特殊性,如其损害事实并不以客观上已经给商标注册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必要,只要有造成损失的必然性即可,而在行为人主观上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侵权人主观上无论故意或过失都构成侵权,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三、商标侵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五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该条又可分成四种商标侵权的形式:a.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相同,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也属于同一种类。b.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相同,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类似。c.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近似,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标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属于同一种类。d.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近似,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相类似。

(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投入市场的。这种行为又称之为“反向假冒”。

(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下列行为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a.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b.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c.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域名,并且通过该域名进行相关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一)典型商标侵权行为。《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采取概述的方式,将商标侵权行为分为五类,就这五种商标侵权行为而言,第一种侵权行为是基础,可以称之为典型商标侵权行为,其余的商标侵权行为是依附于第一种侵权行为的认定而存在的,是附合式商标侵权行为。

典型商标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和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二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和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三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和注册商标相类似的商标;四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和注册商标相类似的商标。

(二)驰名商标侵权行为。驰名商标(WELL-KNOWN MARK)是国际上通用的、为公众所公认、享有声誉的优质名牌商标,所以又可称著名商标。驰名商标首创于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现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确认。我国已是该公约的成员国,但我国商标法没有就驰名商标作出规定,既不利于我国商标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国际交流和商标专用权的国际保护。驰名商标虽为国际公认,不过什么是驰名商标?《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没有明确规定,各国赋予它的法律含义和保护措施也不相同,法学界也多有争论。

由于驰名商标内所蕴涵的巨大投入和可预期的经济利益,是不法侵权者长期觊觎的对象,更易招致假冒、仿冒等侵权行为的侵害,主要针对国内外的一些驰(著)名商标,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傍名牌”行为。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将驰名商标进行肢解注册。如分别注册“四长”、“川虹”商标,在使用时将这两个商标并排使用在同一商品上,使其与四川长虹公司的驰名商标相类似。二是驰名商标的淡化侵权。即以某种方式歪曲、减弱甚至消除具有某种驰名商标的特定商品与特定的商品生产者的联系,导致商标的显著性和吸引力淡化,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混淆。

(三)特殊商标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反向假冒行为和商号权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反向假冒行为,在《商标法》第52条第4项有所规定。从近年来反向假冒行为的查处情况来看,反向假冒区可以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显性”反向假冒行为。即未经许可,将商标注册人商品上的商标除去,换上自己的商标,并将该商品作为自己的产品再次出售的行为,该行为明显的在商标标识上表示出了假冒的行为。第二种是“隐性”假冒行为。即擅自将商标注册人商品上的商标除去,并将该商品再次出售的行为。该行为无法从商品上辨别出假冒的行为人。

四、保护商标专用权,维护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利的法律措施

(1)建立注册登记制度。经评选确认的驰名商标,在商标局设立专门的“驰名商标注册登记簿”,以与一般的注册商标相区别,使驰名商标的认定日期、认定程序、认定依据等有据可查,有利于监督和管理。

(2)适用驰名商标的绝对保护制度。也就是扩大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即行为人即使在完全不同的商品上使用他人的驰名商标或近似标识,或其他足以导致消费者认为是驰名商标的任何标记,也认定是侵权行为。

(3)建立严格的驰名商标标识印制存取的特别审批管理制度。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注册商标标识实行“定点”印刷制作制度,但“定点”数量甚多,很难管理。目前国内假冒商标和伪劣商品猖撅,其中商标标识印制失控也是一大原因。故对驰名商标标识的印制应采取“集中定点制”,由国家工商局在全国集中选定少数几个具备条件的厂家印制,建立严格的驰名商标标识印制档案;驰名商标所有人和定点印制厂家签订的印制驰名商标标识合同,必须报商标局审批,并接受其监督检查。其他一切非“定点”厂家,一律不得擅自印制;驰名商标所有人和印制厂家,还要建立严格的存取登记制,实行专人、专职、专项管理,严禁买卖和变相买卖。

(4)实行驰名商标侵权案的双向举证责任制度。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民法》规定,在审理侵权案时,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因而,商标所有人一旦发现被侵权,往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搜集被侵权的证据。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商标所有人事实上就被侵权开始的时间、侵权人采用的侵权方式、被侵权的地域范围以及损害程度等,很难作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和提供充分的证据。为了及时审结驰名商标侵权案,法律有必要作出规定,即一旦发现驰名商标被侵权,驰名商标所有人如向工商局或向法院起诉,工商局或法院只要求原告(被侵权人)提供被侵权的基本事实和相关证据,即推定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成立;被告(侵权人)则同时负举证责任,应就其自己的行为未构成侵犯他人的驰名商标提供充分的反证,否则就认定为侵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就可以准确而迅速地审结驰名商标侵权案,以保护驰名商标。

(5)采用加重处罚制度。国内市场,假冒商标和伪劣商品泛滥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其假冒的主要对象是驰名商标和名牌商标,国内有多少名牌,就有多少冒牌,严重损害消费者和名牌厂商的利益,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对侵权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驰名商标不仅是商标所有人的知识产权,它也是全社会所共同拥有的财富,是国家富强和声誉的标志之一。对驰名商标的侵犯,不只是侵犯驰名商标所有人的权益,实际也是侵害社会的行为。故而一旦发现有侵犯驰名商标的行为,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处置。除了对侵权人适用全额损害赔偿和重罚或重刑外,还应让侵权法人和直接责任人(包括侵权实施人、侵权策划人和法人代表等)承担连带责任。

(6)禁止转让和严格控制许可使用。对驰名商标应绝对禁止转让,对其许可使用也应严格控制。在许可使用方面,应建立特殊的许可使用程序、商品质量担保和审批制度。被许可人必须承担商品质量保证义务,并接受许可人(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全面监督,被许可人使用许可人的驰名商标,应标明被许可人的名称和产品地址,以与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商品相区别。驰名商标所有人所获得的商品优质标记,不得许可他人使用。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罗雅奇

仿冒行为的法律论文 篇3:

浅谈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知识产权相关行为的分析,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知识产权; 培养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又叫智力成果权,是指智力劳动者对其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智力劳动成果主要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文化知识等精神产品。

知识产权是一种商品。因为进行智力劳动需要耗费心血并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资金,所以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是具有价值的;另一方面,智力劳动成果还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而这种成果又具有使用价值,所以智力劳动成果应当作为商品加以保护。

但我们知道,智力劳动成果是非物质化的知识形态的劳动产品,它没有一定的形体,也不占据一定的空间,人们对它的占有不表现为实在的、具体的控制,而表现为认识和利用。智力劳动成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仅是表现智力劳动成果的载体,绝不是智力劳动成果本身,智力劳动成果的价值是其载体难以包容和体现的。

所以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品的财产权,保护这种财产权免受侵犯就不像保护有形财产权免受侵犯那么明确、那么容易实现或做到。所以为了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必须通过特殊的法律措施。

于是就产生了不同以往的财产法的新的法律制度:在与商品生产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发明领域出现了专利权(Patent Right);与商品销售活动密切关联的商品标记方面出现了商标权(Trademark Right);在文学艺术创作及科学作品以商品形式流通的领域出现了著作权(Copyright),这些法律形式最后逐步扩大为知识产权。

一、现状

知识产权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却相对困难。有些情况下,是故意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而更多情况下,却是无意识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完全依靠法庭的判决,更多还是需要公民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产权意识,主动地断绝侵权行为的发生。

以大学生为例,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主要有下面几种:

1.使用盗版软件

一提起使用盗版软件,可能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使用盗版操作系统,最主要的是盗版Windows操作系统。其实最近几年,Windows操作系统的盗版率一直是在下降的。这和微软公司不惜余力地打击盗版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大学生使用电脑的情况有关。

微软公司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做宣传,让人们意识到使用盗版软件也是一种侵权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地阻止盗版系统的使用,使得一般消费者顺利使用盗版Windows操作系统的难度增加。

其实,这不是最主要的,大学生使用正版Windows操作系统的比率上升,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使用的电脑的改变。在几年前,大学生们如果要买电脑,当时的首选是去电脑城组装一台台式电脑,组装的电脑都是没有系统的,需要后期安装。而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会选择购买笔记本电脑,一般都会预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也就是说,在购买笔记本电脑硬件的同时,消费者已经付钱购买了一份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大学生付出的价钱,不会因为个人不需要这个操作系统而减少,是一种捆绑销售。不论大学生有没有意识到这些,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是没有使用盗版的,没有侵权的。

而另外一些软件,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同为微软公司的产品,Microsoft Office这个主流的桌面办公软件,几乎是装机必备软件,因为没有和电脑硬件、操作系统软件捆绑销售,盗版率要高得多。虽然在国内有WPS等可以替代的免费软件出现,但是并不能撼动Microsoft Office在行业内的霸主地位。相同的情况,还有Adobe公司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使用盗版软件是一种很明显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但是大学生们对此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2.购买仿冒商品

大学生消费能力有限,或多或少会消费到仿冒商品。主要渠道是两条:网络购物和卖场。随着大学的扩招,各地的大学都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兴建新校区,这些新校区本身及其周边的生活配套都不完善,有些甚至连交通也不方便。

于是,网络购物变成这些大学生的首选。网购的主要网站是淘宝网。据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11中国网上购物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网上购物的市场规模达到4980亿元,网购人数约为1.85亿。按交易金额计算,淘宝占有70.8%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而京东商城、凡客和拍拍的市场份额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服装和数码家电类产品是网上交易额最大的两类商品,两者合计占到全部网购金额的六成[1]。但是这些网络销售平台也是侵犯知识产权的主要场所,监管缺失,投诉无门,争议不断。

另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学校周边的小店铺。这些店铺进货渠道不正规,以营利为第一目的。由于价格便宜,只要质量还过得去,大学生一般不会留意所购买的是真正的有品牌的、有商标的产品,还是仿冒品。

仿冒商品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大学生一般没有办法正确识别,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侵权了。

3.下载传播音乐电影游戏等

通过网络下载盗版音乐、影视作品、游戏软件等,也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而音乐、电影电视、游戏等,现在却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获得这些的途径,多是通过网络下载。

4.复印教材

大学课程非常多,且每门课都会有不同的教材和辅导书。大学图书馆不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需求,大多数同学是要自己花钱购买教材的。但是,教材又有其自身缺陷,理论性大于实用性,知识更新缓慢,课程结束后的利用价值不高,而且价格也不便宜。因此,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整本书复印,这样经济支出可能会小很多。

不能忽视的是,这种复印整本书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5.无效研发

当在读硕士、博士的大学生准备毕业的时候,可能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整理申请专利,或者做一个评价。如果这时,通过信息查询,发现几年前别人就已经有了相关研究,已经申请了专利,那就是说,这几年的研究工作白费了,不但申请不了专利,发表不了论文,还会影响正常的毕业,不得不重新设定课题、做实验、延期毕业。这样的事情真实地发生过。

这就是无效研发的一种。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没有知识产权意识,在设定研究课题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查新准备,进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建议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作如下建议:

1.加强宣传

从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现状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何种情形是保护知识产权、何种情形是侵犯知识产权,仍然十分不清楚,无法判断。这是一种意识上的缺失。

由于知识产权对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都是战略性的,因此要从全局上来把握来推动。

1.1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应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其相关内容,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发展”的新格局,国家和政府要意识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素质是事关“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对相关工作从政策上予以引导和支持[2]。

1.2高校方面的强化。高校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开展知识产权的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比如开展宣传活动、开设相关课程、在科研中增加相关查新环节等等。

2.改善环境

大环境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改善环境,培养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使得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念,至关重要。

2.1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环境方面,尽量打击不法商贩,提高大众获取盗版的难度,是比较可行的方法。互联网出现以后对于传统的商业模式是非常大的冲击,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特征被淡化了。一些交易很难分得清到底是要适用于哪一个国家的法律来处理。但是任何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公司都应该遵守我国的法律。电子商务平台的提供者也不应该有例外。

2.2改善现实环境。现实环境中,一个遵纪守法的、创新诚信的商业体系,才是社会稳步向前的正途,是社会的希望。

对于制假售假的行为,要给予严肃的处理,依法严惩,努力杜绝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给大学生一个干净的消费环境。

三、结语

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权利意识和创新意识, 而且可以使他们掌握有效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迎接世界挑战, 提高国家竞争力[3]。

参考文献:

[1]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 2011中国网上购物消费者调查报告[R]. 2011.

[2]易健雄. 浅议大学生知识产权素质的提高[J]. 科教文汇,2010,03(下旬刊):2-3.

[3]罗青兰,苏春辉,秦彩萍.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7(25),8:1167-1170,1175

作者:葛涛

上一篇:企业创新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学校的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