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编者按:管理也是生产力。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们欣喜地看到,重视管理、创新管理、提高管理的成效,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上一期一样,这一期我们也是从校长们的投稿中选取一组,以“管理创新:学校发展的核心课题”为主题,集中探讨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希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校的养成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校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学校的养成教育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通过对学生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的培养这两方面进行的具体活动。在具体的实践中,根据学校的实际,利用寝室、食堂、劳动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下面结合我在实际工作中,谈谈我对学校养成教育的认识:

一、养成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成才和成人。培根说,习惯是顽强的巨大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人生。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努力。为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2.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现在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由知识没有教养,有能力没有修养,有学历没有信仰。为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3.养成教育能提升我们国人的国际形象。

4.养成教育在德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德育的基础。德育对中小学生更多的内容是养成教育。

5.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决定要重视养成教育。我们教师交给学生的东西,是要能管他们一辈子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我们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二、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

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稳定的,模式化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它不需要别人的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动化”的动作。例如人扶眼镜,摸鼻子等。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有:遗传、训练、模仿、强刺激等,习惯养成有它的关键期,即教育的最佳期,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实践证明,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幼儿园和小学,初中是养成教育的补充阶段。

三、养成教育的内容

1.内容要规范化。⑴“堵漏洞式”的教育,“救火式”的教育都是一种盲目性的教育。⑵教育就是要把人类积累的社会文化和规范意识传给下一代,用人类的基础文明去武装后代。

2.内容要细目化。要近一点,即要贴近生活;要小一点,即要从小事做起;要实一点,即要具体实在。

3.内容要序列化。要注重三个理论:“中心扩散说”、“阶段说”、“循环说”。

4.要赋予时代内容。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收集和整理信息,自我评价和反思,遵守规则,尊重他人隐私和私密空间等习惯。还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敢于质疑、反思、凡事三思而后行、求新存异、逆向思维、创新发明、幻想、冒险等智慧性的习惯。

四、养成教育的途径

1.家教与学校教育要紧密结合。教育抓家教了,可以多许多“帮手”,要是不抓家教,就要多很多“对手”。⑴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情况。如:学校最近开展了那些活动,学校最近对孩子提出了那些要求,学生最近有那些不良的表现等。⑵树立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意识。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心里要换位想“假如我是老师”。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克服重智轻德的观念和溺爱的观念。⑷教给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就像医生一样,有几个家长在孩子生病住院时,敢去跟医生说,你帮我的孩子开多少刀,怎么用药。我们老师要教给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要求他们不要到学校指手画脚,要多向老师请教、多配合、少指责。

2.教师要有服务意识。教育在wto中的12项服务行业中排列在第5位。所以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3.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三位联动,浑为一体。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也不是无能的,教育好比是人的“嘴和胃”,社会就好比是人的“食品”。我们既要保护我们的“嘴和胃”,也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绿色的“食品”。

4.要教给学生道德选择的能力。如今的社会纷繁复杂,学生接受教育和学习的资源太多、太广,我们老师要交给学生筛选信息、辩别的能力,抵制和批判的能力等等。

五、养成教育的方法

1.训练法。没有喊出来的好习惯,只有练出来的好习惯,没有训练就没有好习惯。⑴必须持之以恒,最少要连续训练6周,抓反复、反复抓。⑵必须严而又严,不要有例外,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并济。⑶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⑷要小时严,大时宽,今天的适当约束是为了明天的自由。

2.负强化法。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好孩子不是夸出来,一味的表扬会使孩子变得骄傲自满,不适应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低。我们要做到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有反思的失败才是成功之母。批评就是帮助学生反思、进步。

3.说服教育法。⑴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⑵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叨。⑶要有情感性,切忌空话、大话。⑷做到事先备课,切忌盲目性。⑸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忌脱离实际。⑹要讲究教育艺术,切忌生硬说教。

4.身教法。好习惯多数是训练出来的,坏习惯多数是模仿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做到以身立教。要做到:以行导行、以才培才、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性养性。

5.境教法。境教法具有隐蔽性、非强制性、持久性、柔韧性和渗透性的特点,高雅的环境才能培养出高雅的孩子,所以一个学校要有“5名”:名画、名曲、名著、名剧、名言。

6.指导自我教育法。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方法有:交流法、评议法、心理换位法、“成长卡”法,格言激励法,语言文字提示法,自立守则法,自我检查法等。

7.活动法。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做到:⑴新。设计要立意新、观念新、面孔新、方法新。⑵巧。設计要新颖奇巧。⑶趣。设计要有趣味性。

作者:黄鹏

学校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2:

管理创新:学校发展的核心课题

编者按:管理也是生产力。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们欣喜地看到,重视管理、创新管理、提高管理的成效,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上一期一样,这一期我们也是从校长们的投稿中选取一组,以“管理创新:学校发展的核心课题”为主题,集中探讨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希望。科学管理能够在学校发展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并通过不断创新使学校发展提速。

创新校本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金绍荣(株洲市白鹤小学校长)

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我想无非是“外在压力”与“内源发展力”两种。若完全依赖于外在的力量,容易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内源发展力”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源。

一、共享观念,让教师在认同与内化中自觉把“外在压力”转化为“内源发展力”

一是共享办学价值观。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共同价值观的支持。把共同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己有意义的行动,在实现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办有灵魂的学校。培有思想的教师,育有个性的学生”,“为师生的发展创设最佳的时空”是我校办学的灵魂和价值取向。我们通过“多级交流、主题讨论、引导性问卷、多元化讲座”等方式进行引导,使之成为全体成员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我们让教师在思想境界的提升中从概念走向具体,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服从走向认同,从认同到逐步内化并转化为理性的行动。

二是共享专业发展观。观念决定意识,意识促进行动。我们在将“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巩固提升教育质量”作为第一要务的同时,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必须的行动”的行动口号,在强化意识中增强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们还将这一主题与实际相联系分解成若干个专题,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交流,引领教师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他律走向自律。如今,想发展、要发展、谋发展已成为了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二、创新机制,让教师在激励中主动把“外在压力”转化为“内源发展力”

在制度管理中,“刚性”与“柔性”的度往往难以把握,偏颇之中造成一些被动。我校创新校本管理机制,激励教师主动把“外在压力”转化为“内源发展力”。

一是确立教师发展目标,帮助教师实现目标。弗洛姆认为:“一个人某一行动的动力,取决于他所追求的目标成果价值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即激发力量=效果×期望概率。”受此启发,我们逐步推行了“结构工资制、绩效考核制、专业教师职级制、管理干部职级制”等动态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师教研水平评价办法》等。在操作中,我们将以上相对独立的专项目标考核评价形成体系化的目标管理考核,环环相扣,项项对应。动态的目标考核管理鞭策着教师不断进取,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了“一劳永逸”的惰性和倦怠的情绪。

二是建立有效性评价,引导教师反思改进。梅特卡夫说:“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使得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受益。”笔者认为能使学生、教师、学校健康发展的评价就是有效的教师评价,只有这种评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营造氛围,让教师在环境中顺势把“外在压力”转化为“内源发展力”

如果说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那么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则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走进学校,开阔的校园、葱郁的树木、雅致的色调、洁净的地面,让人心旷神怡。

同时,我们着力营造积极进取的人文环境。凡到我校工作一段时间的老师,都会感到明显的进步与提高。其中的原因:一是学校形成的“压力圈”迫使其行动,二是学校形成的进取氛围感染其行动,三是学校打造的合作团队帮助其行动。怎样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文环境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合理营造和利用“压力圈”。俗话说得好,“压力就是动力”。家长选择优质教育的高要求,教师在优秀群体中不甘落后的愿望,学校相对超前的目标管理要求,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压力。我们有效利用和调适着这种压力。一是调整心态,让大家正视压力。我们表明“既然选择,就要面对压力”的观点,同时阐述“适者生存”的道理,倡导大家调整心态,“一切从零开始”,摆脱失落与彷徨,振奋精神和斗志。二是在职级评定和绩效考核中坚持“标准不降,比例不限”的原则。

大力倡导团队精神。优秀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团队精神更是教师发展的支持力。在一些比较好的学校,个体带动学科群体的发展,而学科群体的发展,又使得个体的专业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不是个体化,而是依托学习共同体。自建校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团队精神的铸造,“善于合作”是我们倡导的教风,“文人相亲、欣赏同伴”是我们相处的准则,“同伴互助、支持团队”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我们在“以一带群、以群带一”的互动互促中,取得了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发展的“双赢”效益。

年级组自主管理: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

万金凤 方西河(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我校是一所超大规模的城区小学,共有200名教师,60个教学班。4369名学生,管理难度很大。如何让这所超大规模的学校也像中小规模学校一样轻松地发展呢?我们创新管理方式,试行年级组自主管理,并且取得了成功。

一、民主产生年级主任。

年级组自主管理就是把每个年级设想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学校,让其在学校总体规划下自主发展。要实现自主发展,关键是选好“领头雁”。过去,每个年级组都配有年级组长,在工作中,他们更多的是上传下达,工作负担重,自主空间少,积极性不高。新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年级组长的工作积极性,于是,学校决定在中层干部与年级组长中间竞聘年级主任,再由年级主任聘任年级副主任以及组内机构组成人员。此举产生了很大反响,学校处室正副主任以及年级组长纷纷报名参加竞聘。经过激烈角逐,七个年级(含寄宿部)主任脱颖而出,其中有四位是各处室正副主任。

二、让年级主任有责更有权。

年级组长是介于学校与教师之间的重要纽带。以往,年级组长要履行什么职责非常明确,而权利几乎为零,这正是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年级组自主管理模式,关键的一项就是让他们有责更有权。在“责”上,学校制订了更为具体的考评细则,在“权”上,学校则对最为核心的权利进行下放。

一是人事权。每个年级由学校

“核编”确定教师人数后,再由年级主任与教师进行双向选择。今年上学期先在音乐、美术和体育三个学科中试行,结果反响强烈。工作积极负责的教师得到各年级主任的欢迎。而个别老师由于以往工作态度不认真,落聘了。双向选择促使所有教师的工作作风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充分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是管理权。每个年级主任都可以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创造自己的特色。这是最富有吸引力的。以往,年级组只有执行的权利,自主发展空间较小,现在,学校鼓励各年级组创品牌,出特色。早在年级主任竞聘时,他们就根据自己的优势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如有的年级注重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有的年级打算先从外部环境如教室的布置做起。营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再强化教育内涵;有的年级则更注重的是体育健身。不同的年级组创造不同的特色,学校就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三是资金权。年级组要开展各项活动,经费要有保障。工会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活动,对优胜单位进行奖励。此外,学校核算出的工作量和教师绩效工资挂钩,既充分调动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又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过去,学校老师的工资福利的核定和发放是统一的,一般来说,老师们会按工作量来做事,都不愿意超量,这就导致学校每个学期都要聘请不少代课教师,最多的时候达13名,严重制约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如今,学校将绩效工资的核定和发放权下放到年级组,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将各年级组的多余课时工作量进行组内自主消化,超量奖金与聘任教师的工资相等。老师们的工作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本学期除了聘请了两位英语老师外,没有聘请其他代课教师。

四是考评权。一年的工作情况怎样,年终考评的时候,每个老师都很关注。以往,年终考评由党总支组织,各年级之间也有差异,有些教师也有想法。现在,学校将年终考评权下放到年级组,将各类评优评先指标分解到年级组,这样,各年级组都可以依据自己平时管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评定,由于参评的人数少了,相互的工作有了具体可比性,相信这项工作会让年级主任以及更多的教师感到满意。

三、开展年级组竞赛。

采取年级组自主管理模式,并不是淡化学校管理,相反,学校各处室在各自的工作职责中把各项管理进一步强化与细化。开展年级组竞赛是强化学校管理的重要措施。

要竞赛,首先要有竞赛细则。学校由各处室牵头出台相关考评细则,再根据细则进行督查,以确定每月各年级的考评结果,学期结束后,累计结果就是学期年级组竞赛结果。这个考评细则经各年级主任、副主任以及教师代表讨论通过,具有可操作性。各年级根据考评细则再次讨论制订出各自的管理方案,以确保在考评中获得优异成绩。

开展年级组竞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依法执教得到有效的落实,如私自调课、上课迟到早退等各种有悖教学常规的行为明显减少。其次,各年级组积极主动地开展特色活动,像六年级开展的“春风伴我行”学雷锋活动被媒体报道后,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最后,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得到提高,各年级组及时对各班情况进行评比通报,各班及时整改,组与组之间、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竞赛,整个学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连锁管理”推动集团化学校的健康发展

杨素群(长沙市高新博才寄宿学校校长)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以及国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使一部分学校因其办学理念的先进性、办学风格的独特性、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倍受家长、社会及政府青睐。在政府的指导、监控、协调下,这部分学校以扩建、与其它学校联盟或合作的形式,逐步走上了集团化办学道路。集团化学校采用何种方式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赢得恒久的品牌效应,成为学校管理中一个关键而又热门的话题。

我校是一所有着三个分校的集团化学校。“资源共享,连锁管理”是我们在学校走上集团化道路后,逐步探索出的管理模式。所谓“资源共享”是指在师资队伍、经费、教育教学物质设备、信息等方面实现三个校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交流与共享,以达到三个校区在基础性条件方面的一致性与同步性。“连锁管理”是指在同一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一种统一的管理模式,三个校区在既保持同一性、又发展其独特性的基础上得到良性运转。

一、“连锁管理”的核心因素:管理模式与资源共享

统一的管理模式是“连锁管理”得以运行的枢纽与重要保障。要实现不同地点的三个校区协调运转,构建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特别关键。我校实行机构设置统一、管理运行统一、优质资源共享的连锁管理。管理机构及人员设置如下:校长——副校长(三个校区)——信息中心主任、教育处主任、教导处主任、教科室主任、生活处主任、膳食处主任、总务处主任——年级组长(班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从这个管理模式可以看出,我们实施的是在校长全面指挥、主管三个校区全局工作的前提下,由三个副校长分管各校区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并对各校区进行层级管理。在整个管理运行过程中,最应当重视的问题是各层级特别是平行的部门与组织之间的日常职责分工和重大活动的临时协调、合作。如:教导处主要负责常规课堂教学督查,教科室主要负责课堂教学研究,但在举行市、区各级教研开放活动时,两个处室便会主动联合起来,对活动进行统一策划与安排。再如,年级组长主要负责同一年级教师的日常考勤、日常教学、学生思想教育、教师思想教育等工作,教研组长主要负责同一教研组内的学科活动、集中学习、教学研究等工作,但在培训组内新教师时,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会携起手来,通过课堂教学指导、教学设计指导、班级管理指导等方式共同帮助新教师成长。

资源共享是实现“连锁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只有实现三个校区在师资队伍、经费、教育教学设备等方面的相对均衡,才有可能促进三个校区的协调发展。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我们制定了教师交流制度,即根据教师个人自愿与学校需要结合的原则,每个年度按照实际情况,鼓励与安排少量骨干教师从学校英才园校区到成嘉校区、金峰校区支教,充实新建学校师资力量,加强新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使用上,我们采用有限调拨的原则,根据各校的实际资金运作情况,对新建学校进行支援。在教育教学物资设备的使用上,三个校区更是互通有无,如教育教学课件、录音设备、电视台节目等,在各个校区循环使用。除此之外,信息流的把握也是“资源共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建立了“博才学校”网站,学校重大信息及临时活动通过网站进行公布,实

现即时交流。

二、“连锁管理”的重要特征:和而不同

商业零售业中的“连锁管理”是在总公司统一提供货源的情况下,各分公司独立运作营销的过程。与零售业的“连锁管理”类似,集团式学校的“连锁管理”讲究在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各学校独自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其具体操作策略及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和而不同”。“和”是指各分校在全局性工作方面的和谐一致,“不同”则是指各分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细节方面的差别。

联系我校实际情况,集团式管理中的“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统一。集团式学校不论其所管辖的分校是何类学校、何种性质,在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上应保持整体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各分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以及发展的协调性。我校三个校区都秉承“小学教育应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为育人目标,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了统一的理念与目标,三个校区在宏观决策和学校发展前景规划上。便不会发生实质矛盾与根本分歧。

2.机构设置的统一。如上所述,管理模式的统一即意味着机构设置的统一。在校长统管全局的前提下,我校在各校区设立副校长——各处室主任——年级组长(班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层级管理体系,负责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机构设置统一,有利于三个校区在常规管理及重大活动中遵循相同的流程,并在运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增强各层级、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执行力,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3.重大活动的统一。重大活动是指学校内部开展的各种有意义、有影响的少先队活动、学科开放活动、教学研讨活动等。集团化学校在学期初对学校的重大活动要进行全局策划,统筹安排,实现各分校在学期中相关重大活动组织与实施上的统一。这样,既方便对各校区的整体管理与协调,又促进各校区友好交流与沟通,促成校区与校区之间经验共享与均衡发展。我校三个校区统一的重大活动主要是五大校园节日:阅读节、英语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对于其它各级各类重点检查开放活动,一般以校区为单位,单独进行,但校区之间一般会进行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帮助与支援。

4.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统一。集团化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因其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人数也不断增加,培训新聘教师,促进新聘教师的快速成长,成为这类型学校一个突出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集团化学校顺利运行、科学发展的关键。因此,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对于集团化学校而言,至关重要。整合校内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同伴互助效应,加强校区之间在教学研究上的合作与交流,实现校区之间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内容与形式的同一化与集中化,是集团化学校培训教师的最佳途径。我校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打破分校区的空间概念,以学科为单位,通过划分教研组的形式,将三个校区的教师横向联合起来。

“连锁管理”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发展目标不同。集团化学校因其各校区成立的时间不同或承担的教学性质与责任不同,其发展目标自然不一样。如我校三个分校成立的时间有先后,高新博才学校成立于1996年,博才成嘉学校成立于2003年,博才金峰学校成立于2006年,建校时间的差异导致各校的办学基础与办学经验各有差异。起点不同,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也就不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新博才学校经过十年的发展,已创造了办学的品牌效应,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今后一段时间其发展目标主要为:一方面发挥其资源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援和帮助成嘉学校和金峰学校,促进两所学校的快速进步;另一方面,则要继续保持、巩固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并不断创新,向全国品牌学校迈进。博才成嘉学校办学五年,已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特色,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受到家长和社会认可,其今后发展目标为积淀办学经验,深化办学特色,成为在省市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校。金峰学校因其办学时间短暂,处于刚起步阶段,其发展目标为开创学校教育教学特色,迅速在区内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全区的示范校。

2.办学特色不同。办学特色是学校的立校之本。集团化学校除注重整体的办学特色外,还应充分考虑各分校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特点,分别确定各分校的办学特色,使各个分校既具有集团整体的某些特质。又成为办学风格鲜明的个体。我校的三个校区分别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高新博才校区主要为心理教育、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学科特色,学校被评为了“全国英语实验校”“全国优秀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信息技术创新大赛先进单位”;成嘉校区办学特色为科技教育,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实验基地”;金峰校区为文学教育,学校的课本剧在区内已具有一定声誉和影响。

3.日常教育教学管理重点不同。一般来说,集团化学校各分校因其面对的教育对象、生源、教育教学任务、办学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各自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难点及具体操作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各校必须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措施,保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

三、“连锁管理”的实施保证:管理队伍的建设

商业零售业中的“连锁管理”有一条重要的保障措施,就是供货渠道的畅通。集团化学校“连锁管理”的管理效率在于任务层层下达时的畅通无阻以及实施时的顺利无碍,其关键在于各层级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与执行能力。只有各层级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认真履行其管理职责,才能保证任务的层层落实与很好执行。因此,对于集团化学校的“连锁管理”而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十分重要。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从何而来?这要求集团化学校做好三项工作。

1.各层级管理者的选拔。“连锁管理”对各层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特别是负责执行学校决定的各处室主任及年级组长,是落实各项重大任务及日常教育教学常规的主力。集团化学校实行“连锁管理”,对管理者队伍的选择应十分慎重。就我校实际情况而言,在选拔各层级管理者时,我们采用分层聘任形式,即由校级领导聘任处室主任,处室主任聘任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年级组长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聘任科任教师。如此分层聘任,既因为彼此情况的熟悉,有利于选拔出能力强、倍受教职员工信任的各层级管理者,又因为聘任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有利于增强各层级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2.各层级管理者的培训。学校管理不同于商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精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但从学校实际操作来看,很多学校管理者因为忙于日常教育教学事务,往往在走上管理工作岗位后,忽视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专业方面的发展。为了克服这个弊端,我们实行了行政联系学科制度,即每个校级领导和处室主任联系一个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学科,负责该学科的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科活动指导、学科特色创建等,使校级领导和各处室主任深入到学科教学中去,认真进行学科教学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集团化学校实行“连锁管理”,对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学校管理者,缺乏组织控制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处理事务能力,是做不好管理的。为了培养各层级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我校实行了行政联系年级制度及项目负责制。行政联系年级制度是指每个校级领导及部门主任联系一个年级,负责指导年级组长工作,并与年级组长一起对该年级教师的思想状况、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学习成绩,学生的生活健康及安全,与家长的沟通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监督与调控。项目负责制是指将各处室应该负责的常规事务区分清楚,如教育处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导处负责学生的常规管理、教师的常规管理,教科室负责教师的培训及课题研究等,避免工作中出现互相推诿及无人管理现象。行政联系学科及行政联系年级制度是培养学生管理者的双刃剑,它促使各层级管理者细致深入到学校具体事务中去,提高其执行力及专业能力。

3.各层级管理者的考核。考核是学校管理者队伍建设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管理者及时了解自己在教师中的信任度,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管理能力。我校很注重对各层级管理者的考核,在每个学期末,以各层级管理者述职及教师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考核。各层级管理者针对民主评议反馈的情况加强反思,改进不足,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

创新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

杨晚云(洞口县城关一校校长)

校园文化包括学校所实践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校所遵循的规章制度和行为习惯,学校成员整体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学校最有品位的东西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正如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和史密斯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导致成功的教育途径。”我接手管理的是一所百年老校。为适应时代发展,我们确立了文化兴校的思路,力求依托文化建设与创新为师生打造文化底色,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学校的物质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表层。它是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学校优美、干净、安静、温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于师生心态的调整,情操的陶冶,行为的规范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处不在的,是无声胜有声的,是意义深远的。偏僻县城学校的经费严重不足,学校硬件建设很难达到理想境界。但是如何用有限的经费营造出脱俗的校园环境,这就需要管理者付出智慧、献出爱心。

我基于学校物质文化现状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索。其一,借助音乐,营造轻松美好的校园声音环境。3000多师生的校园是喧哗嘈杂的,减少嘈杂的最好手段无疑是音乐,因为音乐是有功效的、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基于此,师生在校期间,我们每天必放三次音乐,让师生在音乐声中放松心情,以欢乐的心情投入工作和学习。早晨,激情澎湃型音乐,对于激发师生昂扬的斗志大有裨益。中午,播放舒缓柔情旋律,便于师生调整心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积蓄力量迎接下午工作和学习的挑战。下午,放学音乐系活泼欢快型,欢送师生离校,让美好回味留在心中,带着美好的心境回到家里。其二,学校空处皆绿化,处处都美化。校园一年四季花香四溢,绿树成阴,花草树木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在校师生也感染到活力与生机。校园中心假山屹立,凭添几分典雅,水池中小鱼嬉戏,则与儿童的欢蹦乱跳相映成趣。其三,让每棵树木都说话,让每面墙壁都言爱。入校门处,30多年树龄的古树“说”:“我是常绿乔木桂花树,在一校30多年了。老师、同学们,我真的很爱城关一校这片土地。我每天都会默默地祝福大家平安健康快乐!”校园中心的桂花树则“畅谈”“你对‘不’字知多少”,借桂花树的“话”,来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走廊墙壁悬挂中外著名教育家“爱的教育”箴言,室内营造童话般的世界。

制度化建设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规范班子成员管理。学校行政人员有《行政规则15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首遇负责,人人尽责”,它要求行政人员对制度必须耳熟能详,并在管理行为中严格执行规则。二是强化教师管理。我校的《教师必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了细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均有章法可依。三是强化学生行为规范,落实一日常规,加大了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力度。

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倡导的是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制度,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又要超越制度。努力建设人文化的校园,则是实现这一超越的关键。校长是人文关怀的第一责任人,更是第一实践者。在对教师管理中,我们创造性地实行富有人文性的“三精”教育:精品故事传播思想,用正确教育理念引导教师;精心策划爱的教育活动,用校长的真情打动教师;洞察教师言行,用精美文章感染教师。这种人性化管理策略在执行中深受教师欢迎,相关管理经验论文《管理不是无情物,彰显人性亦生辉》在省级刊物公开发表。在学生管理中,我们还大力推行“感动教育”,让学生都感受到爱,都懂得付出爱。由制度管理到人性化管理的阶段,我们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学校领导眼中有人,办学体现民主;老师眼中有人,教育以关爱学生为主;学生眼中有人,从小学会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此种超越,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真正达到创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目的。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积淀、整合、提炼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识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学校精神文化赋予学校以生命与活力,提升了师生的品位和修养。

为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学校启动了四大精神文化工程。一是“口才工程”。师生都需要有好的口才和文采。为达到这个目标,校长带头参加各类训练和比赛,师生处处练口才。二是“经典工程”。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达到这种境界,我们要求师生读经典名篇,背诵经典诗文。这一措施已经成为不成文的制度,并且坚持了整整13个学期。三是“新闻工程”。我们要求师生每天坚持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并且要求记录一些与我们紧密相关的新闻并发表自己的感言。四是“爱心工程”。无爱就无教育。我们要求师生都争做爱的使者,每天要争取为别人做一件体现关爱的小事。

依托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以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我结合本校实际做了积极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促进了师生共同健康成长,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我主持学校工作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学校获得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奖励。

学校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3: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思考

【摘要】2015年,教育部颁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尘埃落定,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确立了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六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学校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养成教育 内容构建 人格素养 实践体验

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从“知、情、意、行”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的基本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学生社会性行为学习、获得、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课程,是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层面。2015年,教育部颁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的要求,贴近时代、突出基本、易记易行,既有原则性的要求,又提出了具体的,便于学生操作的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尘埃落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确立了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学校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面對的一个重要命题。为此,我们要认清现状,把握时代特点,在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从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对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以切实培养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成长所需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构建一体化、生活化的养成教育内容

养成教育的内容对整个养成教育的过程起着指导、调节和导向的作用,是实现养成教育目标的中介和重要依托。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定得“高、大、空”,要求过高过急,欲速不达。如爱国主义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一直讲到中学、大学乃至成人,不分层次,统一要求。这种缺乏层次的德育目标不能很好区分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既高又空,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为此,一方面应围绕德育的总目标,有计划、按阶段、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养成过程成为一个多阶段、多层次、多梯度、依序进行的系统工程。即在道德认识上,要求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道德情感上,要求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在道德意志上,要求由无意到有意,由不自觉到自觉;在道德行为上,要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另一方面应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结合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围绕优秀做人、成功做事、自主学习、幸福生活等维度,构建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养成教育内容,使养成教育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如围绕“优秀做人”这个维度,可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明理守法讲美德、孝亲尊师善待人、诚实守信有担当等主题的养成教育。而对于每个主题的要求,又要落实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具体的、可操作行动上,比如:针对“爱党爱国爱人民”这个主题,有可细化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等要求。而在小学低年级段,热爱祖国落实到行动上就要求做到: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旗时庄严肃立,不戴帽子、手套、围巾,目光注视国旗并行队礼;国旗下讲话时认真倾听讲话的内容等。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格素养

(一)全面更新家长的人才观

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名牌大学,长大后才会有“出息”。于是,忽略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更严重的是把孩子学习质量的变化视为孩子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来说,面对家长在学习上的高期望,每天的学习过程成了冰冷知识的灌输,每天必须面对浩如烟海的题库,从而深深地感受到了自我主体性的丧失,对社会和家庭的温暖视若无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引领着我国的课程改革、育人模式及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为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新家长的人才观,使之重视孩子人格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二)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活动能集中体现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因此,学校应有开展针对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开展“争做绿色小卫士”“感恩于心,感恩于行”“和美校园志愿服务”“小手拉大手和美齐步走”“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人格中的积极成分不断得到发挥,品格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最终达成让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去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习惯的目的。

三、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

“社会参与”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具体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而养成教育中的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耐苦、耐挫精神,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的艰辛,不爱惜劳动果实。因此体验性教育更显得十分必要。日本就很重视这样的的教育:一是要求学生都要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二是要求学生定期参加社会的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三是每年都有7到10天的耐苦性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尝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转化学生体验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这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在我们养成的教育活动中,要在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下,有计划有目的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育阵地和途径进行各种体验性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最终达成知行统一。

四、开发家庭、社区内潜在的育人功能

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养成教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家庭、社区联手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5+2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养成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只有我们教育者抓住时代的脉搏,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将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融入到学校的养成教育中,并努力探索养成教育的新路子、新办法、培养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成长所需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让德育为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作者:米晓霞

上一篇:仿冒行为的法律论文下一篇:督导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