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篇1

举止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项美德,更是一笔财富。

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行队礼。

2、穿戴整洁,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烫发,不穿高跟鞋;全体学生均不得染发、染指甲;进入校园时做到仪表端正。

3、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进入教师办公室要喊“报告”。

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向别人请教时,态度要诚恳;做了错事要致歉。自觉使用“请、谢谢、您好、再见、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5、爱护公私财物,不损坏桌椅、门窗、床柜、玻璃等。不损坏公共设施。

6、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取闹。课间活动不追逐、打斗,不玩不健康、有危险的游戏。

7、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残疾的同学。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8、集合时出入按指定路线,依先后顺序,不插队,不推挤,不争先恐后;上下楼梯脚步要轻;做操时动作要准确,节奏要一致;观看比赛要文明喝彩。

(二)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讲究卫生是每个人应有的卫生习惯,它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表现。它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现代中小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尤其重要。

1、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饭前便后要洗手。

2、卫生责任区,每天要清扫两次(晨扫和午扫),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3、要做好教室的卫生工作,保持桌椅的干净整洁,定期整理和清理书包。

4、不在墙壁上乱贴、乱写、乱画。

5、爱护环境,保护绿化。不乱扔乱抛果皮、纸屑等垃圾。

6、不将零食品带进校园内食用。

(三)安全习惯养成教育:

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切实增强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是顺利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

1、不在公路上玩耍、追逐,横过公路或在公路上行走,要当心来往车辆,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不拦车、爬车。

2、不玩火或其它危险品,未经允许,不准触摸电器设备。

3、不准翻越楼上走廊的栏杆和骑在楼梯扶手向下滑,不在走廊楼梯等处追逐打闹。

4、进行体育活动和劳动,以及上理化实验课时,要有明确要求,严密组织,具体指导,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5、未经家长或班主任同意,不能私自外出、外宿。

6、不听从和尾随陌生人离开学校或家庭。不结交社会不良青年。

(四)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前提与保证,是学生文明素养的良好体现。

1、课前要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等老师上课。

2、上课专心听讲,自主合作探究,善于抓住重点,勇于提问,积极回答,认真思考。

3、按时完成作业,不边做边玩,做到独立、耐心、细致。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篇2

优化规范教育理念在我县传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教育者对学生缺乏理解与尊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过于强调学生的服从、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善于表达师爱、不能正视学生的过失、缺乏耐心、太依赖批评惩罚等强制性手段。由此,引发了许多教育矛盾。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反复引导教育者认识“人是可以改变的”、“学生具有自主完善的需要和能力”、“以积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把理解、尊重、激励放在首位”等观点,促进了广大教师在行为规范教育理念上的优化。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能否对学生实现积极而有效的引导与影响,关键在于有合格的专业化的师资,它直接关系到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发展、幸福。我们侧重对教师队伍进行心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主要从三个层面实施:一是领导层培训。主要是感受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规范”教育的目的、意义、理念、内容、方法、技术、途径、成效等,以提高其认识及需要。二是心育骨干教师的培训。这是培养学校心育中坚力量的关键环节,主要目的是转化教育的理念,明确心育的目标及任务,提高其教育引导的技能。三是普及性培训。普及性培训以介绍心育常识为主,专业知识为辅,主要目的是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解决教育观念问题,提高沟通能力,优化教育方法。培训突出通俗性、实用性、互动性、趣味性等,如怎样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精髓、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发展、班级心育活动的设计与操作等都是我们的选题。在推进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遇到的问题多、阻力大。针对困惑,我们以教科研引路,在已承担的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推进和特色建设研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制定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心理教育研究”方案,并经过公开招标竞争,成为徐州市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课题。实验中,我们重视过程指导,抓好榜样示范,提倡合作互动,做好反馈矫正,及时表彰激励,努力探索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化的规律和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创造性和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经验,一批实验教师也成长为我县教育的骨干力量。

细化整合规范内容传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在内容和要求上显得过于宽泛,在实践中不易操作。我们根据“规范”内容、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对“规范”条文进行梳理、分解、细化、整合。经过反复的调研,确立了“自我教育,注重体验,引导感悟,追求乐趣”的目标和“选题角度要小、教育目的要明、适应性要强、突出主体性、体现渐进性、含有趣味性”等原则,在中小学阶段分别审定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116个和120个选题,组织教师进行设计、实验,并在实践中反复加以论证、完善。目前,我们已经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45万字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心理教育引导方案》进行推广,由于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受到基层的欢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心理教育引导方案》一书也正在编撰之中。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篇3

关健词:大学生 行为规范 教育管理

一.社会发展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矛盾冲突

1.大学生纪律规范与行为道德方面存在的矛盾。在学生的纪律与道德方面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学生的生活方面。例如: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十八岁入学,二十二岁毕业。根据我国《婚姻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谈恋爱是符合我国的相关规定的,甚至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到了大三、大四的学生甚至可以步入法定的结婚年龄。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恋爱的行为并不受我国法律的约束。如果期间发生了类似于性关系的行为,也只是道德方面的问题。然而,学校设立的纪律规范,就是为了约束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恋爱发生性关系甚至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在校方看来,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必须要根据学校的纪律规范给予惩戒。但是,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学生的行为只要是双方无条件的共同意愿,就不涉及到法律问题,反而是学校的干涉行为,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犯。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便存在了矛盾与冲突。

2.大学生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在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间存在的矛盾,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学生的学业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生违法行为,按照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规定,该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刑法,应当给予相应的法律处分。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违法行为,按照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来看,学校应该在法律处分的基础上追加学校的纪律处分,以儆效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在接受了法律处分后,便可规避学校的处分,不仅影响了学校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力,还使得法律的形象受到了影响。

二.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相互关系

1.以法律规范为依据。由于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到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因此,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要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免出现法律行为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混淆,任何行为规范的制定,都不能违背法律规范的要求。

2.以道德规范为基础。道德规范是在道德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对人们的信念、习惯等行为进行约束,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其道德行为规范必须要符合我国公民所遵守的公共道德规范。而法律规范则是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与道德规范相比,法律规范更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更多的是通过思想上的引导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来实现规范的效果。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以纪律规范为保障。高校设立纪律规范的目的在于建立稳定的校园秩序,约束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应该享有合法公民的一切法律权利与义务,既不能有特殊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合法的权利。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的制定,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充分体现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要求。通过纪律规范的建立,为大学校园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1.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在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相关行为规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该行为规范必须要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建立,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规范中存在的侵权条例要及时进行更正与修改。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除了法律上的相关处分以外,学校应对违法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并将公安机关及学校的处罚结果计入学生的档案之中,以免出现学校处分与法律责任的相互矛盾。

2.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有正当性。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要确保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要确保行为规范符合实际的要求。以相关法律条文为指导,确定规范的基本内容,以诚信教育作为突破口,确定基本机制,不能使用行政的权利去扼杀学生的道德潜力。

除此之外,还要确保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在制定行为规范的同时,要突出学术规范的重要作用,坚决抵制伪学术的行为,实现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真正价值。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和家庭应该积极配合高校的管理,营造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改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茜.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资治文摘,2015(11).

[2]姜敏.新时期规范高校学生考试行为对策研究[J].东方教育,2015(02).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计划 篇4

10大专5班薛静

一、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养成习惯的培养,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进行学生教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持续发展。认真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指导思想:

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为基准,强化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三、具体措施:

(1)努力塑造教师新形象,为人师表。

(2)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注意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习惯的培养。着重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

(2)抓好诚信教育。

(3)把各项活动中学生的行规表现纳入学生五项量化考核评比中。

(4)加强以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创建班级行规教育的特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能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树立班级及团队意识。

(5)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行规具体化,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各年级行规教育进行层次化教育。

(6)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大班级人文文化的建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创建良好的氛围。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篇5

本学期,我班按学校文件精神,从要求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指导思想出发,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为基本线索,围绕学生身边发生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开展了各种活动,使养成教育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的行动,现将我班的养成教育活动总结如下。

一、“查”与“评”相结合,规范学生行为

坚持按学校要求对班级每位学生进行检查与监督,每周评比一次,班级设立行为规范评比栏,表现好的就在行为习惯评价表中加一颗红色标志,表现不好的,就加一颗蓝色标志,每周在评比栏上进行公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争当优秀三好生”、“争当优秀少先队员”、“告别零食”、“小手牵大手,共创清洁园”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选择行为、进行自我批评与合作竞争,从而自觉遵守规范。与此同时,组织开展“学、比、评、查、奖”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全体学生赶超先进。这样一来,班风、显著改善。每天坚持晨读、中午集体唱歌、每天坚持练字、写日记,以点带面,使每个学生形成静心学习的习惯,把学校真正建设成“书声琅琅、歌声琅琅、笑声琅琅”的乐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明的生活环境。

二、家长配合,形成合力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通过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的方式,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了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本学期发放调查问卷10份,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各个家长征集了对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评价以及家校联系方式与学校工作方面的建议。各位家长积极认真地参与了此次调查问卷活动,活动共收到调查问卷10张。此项活动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征集了到家长们对学校的众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我校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我们能对存在的极少数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另外,班主任和家长每隔两周进行一次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同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充分调动家长规范学生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家长的一些好做法、好措施、好经验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及时地推荐给其他的家长,规范学生的行为,从点滴做起,从家长做起,从教师做起,从学生的自我做起,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

本学期我班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比赛和演讲,读书演讲和安全知识竞赛等,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班级的共同努力,我们看到了学生行为的深刻变化,看到了学校的校风、学风在明显好转,看到了一个个文明、向上、奋进的班集体,看到了家长由衷地笑容,听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和赞扬,得到了学生精神面貌和学习成绩提高的双

丰收。

总之,良好习惯的培养,会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德行”逐渐累积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就会变为引导和激励我们需要的精神力量。作为班主任,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常抓不懈,让每个孩子都真正地成为一个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守纪律的好孩子。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新学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案 篇6

教育目标:

1、开学初期,对学生进行收心教育、安全教育,进行遵守校规校纪的教育。

2、对上的各项活动进行总结,理解并且再次学习学生守则,鼓励学生以崭新的面貌开始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教育主题:你准备好了吗?

教学资料:

1、学校学生守则

2、上学期处分文件及学生违纪情况登记

教育过程:

一、新学期的准备工作

1、教师讲:“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从寒假的休息阶段进入了学校的学习阶段,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心理和身体上我们都应该做好准备。因为我们都是大学生了,所以更应该努力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2、请同学们来认真地思考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然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1)做好学习与休息的安排。

(2)为自己制定一份周密、合理的学习计划。

(3)向其他同学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

二、对假期的各项活动进行总结。

1、关于假期安排的各项活动,说说自己参加了 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有个别同学提到过有打工经历,可以分享一下感受。

三、回顾学生守则

1、按“规范”和“规程”的要求去做

2、按学生科的要求去规范自己

3、总结自己上学期做得不好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安全教育

1、在校期间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在寒冷的时候要注意防止火灾发生,禁止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的电器。复习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在万一发生火灾的情况下,优先逃生,其次正确使用灭火器进行自救。

2、注意防盗,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在校期间尽量不要携带过多现金及贵重物品,重要物品都要随身带走,不要放在宿舍和教室内。生活简朴,不要攀比物质。

3、在上学期间不要进出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要注意食品卫生,尽量少到学校外面的小店吃不干净的食物。

4、保持教室地板和墙壁的清洁卫生,做到教室是我家,集体爱护环境。

五、制定本学期的打算

1、让准备好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注意听。

2、对班内制定的最实际、最有可行性的打算给予适当的鼓励。

六、教师总结

1、教师对学生开学初的教室布置情况进行总结。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篇7

(一) 网络行为的概述

网络行为是指在电子网络空间里发生的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 这类行为活动虽然所依托的“场域”和“平台”不同, 但是正好与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对应起来。又称为电子行为、虚拟行为、上网行为。

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有:其一, 利用网络交流沟通的社交行为, 主要表现在用QQ、微信、陌陌等聊天、微博、人人、facebook等主页、贴吧等论坛。其二, 信息查找行为, 主页表现在:网络搜索查找与阅读浏览自己有兴趣的资料, 获取消息和知识。其三, 休闲娱乐行为, 主要表现利用网络相关软件娱乐如听音乐、看电影、玩网络游戏。其四, 学习行为, 凭借网络平台海量信息知识学习, 主要表现在网络课堂、网上图书馆、网络学习软件等, 其五, 消费行为, 利用网络平台购买物品如网络购物、竞拍等。其六, 网络行为失范行为, 主要表现为网络诈骗、黑客入侵、病毒传播、侵犯人格权、肆意践踏知识产权等行为。

(二)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概述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 指网络失范行为的对象是大学生, 大学生自身在网络应用的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或者谋求自身利益侵犯他人, 表现出来的所有违背道德和违法犯罪的法律行为, 从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上从网络违背道德到网络违法直至到网络犯罪行为。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利用电脑病毒入侵、破坏网络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传播网络信息垃圾;恶意诽谤, 传播谣言, 发布不健康言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诈骗;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浏览、下载、肆意传播不良信息, 窃取他人商业秘密、人肉搜索, 沉迷网络游戏或公开兜售文章、侵犯知识产权等。目前阶段这些行为在大学生网民中不算少数。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

(一) 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学习网络法律知识问题

法文化和“法秩序”在网络环境下还没有培养起来, 网络违法犯罪惩罚力度不大, 还没有建立起来信誉体系和追责体系, 法律惩慑和预防效果甚微;有些大学生总以为网络是虚拟空间, 所以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地发帖、转帖, 为了博点击率, 罔顾公序良俗, 目前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法律意识还比较淡漠, 对其个人网络行为法律性质认识比较模糊, 个别大学生存在道德约束自控能力不足, 违规的行为相对多, “任何形式的法律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法律意识为引导的自觉活动, 人们法律意识的性质、程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志”。[1]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是高校学生内在认同网络法律规范的价值基础之上, 能够理性地行使权利, 积极主动地服从规则。“法制”意识现今并没渗透到每个人的意识行为中, 作为虚拟性、隐蔽性并存的网络, 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约束, 网络活动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更弱, 一些大学生往往难以自我遵从法律。在大学生内部甚至存在着对网络法律规范普遍性漠视, 出现的是“学但不用”、“知却不信”、“明知故犯”的不接纳、不认同态度, 造成了网络法律规范作用效果甚微。

网络法律知识是指人们对网络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的认识和了解, 对网络法律内容的把握以及对网络法律的良好运用”。[2]而“在不了解规范要求的前提下, 网络行为主体遵从规范的可能性就必定要大打折扣了”。[3]

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的匮乏:其一, 主观方面, 大学生根据实用主义, 对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 他们倾向于学习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等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 喜欢听案例分析和怎样打官司的知识, 对网络法律法规缺少关注度;其二, 客观方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 加之我国网络立法的时间还不太长, 不少大学生对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了解。目前, 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 很少能找到调整网络安全行为方面专业领域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目前高校大学生教学所通用的《法律基础》教材中关于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很少, 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网络法律安全基础知识的缺失, 使得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淡薄。结果现今大学生虽热衷于上网, 但对于网络法律法规却知之甚少, 对网络行为的善恶还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 好多人并不清楚哪些网络行为违法, 哪些网络行为构成犯罪, 极易做出错误的法律判断意识, 客观形成淡薄的法制观念。

(二) 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适用、网络违法违规问题

法律规范引导、保障大学生网络行为活动合法性、合规性。而大学生网络行为活动的依法展开, 对网络社会具有指引和保障作用。大学生对网络法律规范的适用主要由网络法律实践活动来体现, 即大学生按照网络法律法规规范进行网络行为, 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的网络权利, 积极使用网络法律法规来解决出现在网络世界中的各类麻烦、纠纷。在网络活动中大学生不会主动依法约束自己违法失范的行为, 在遇到纠纷时不借助法律反而消极应对, 这是致使高等院校网络法制教育困难重重, 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一是与网络的特殊性相关, 因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快速性等特性, 造成了司法实践中“侦破案件难、诉讼审判困难、影响消除艰难”等复杂困境,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适用网络法律的信心。其二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法律法规体系性不健全, 个别处存在不一致;高位阶法律侧重比例小;低位阶规范侧重太多, 对不良信息行为的执法解释不明确, 公众理解不一, 导致部分网络行为无法可依。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传统性网络活动中的守法、用法及承担责任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规范, 但还有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随意性太强, 缺失规范性, 出现网络行为问题时候, 倾向于自认倒霉等非法律手段解决。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与安全教育关系

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和安全教育联系密切。一方面, 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 说到底就是要让大学生及安全教育工作者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后的育人环境。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环境下, 网络作为安全教育的新环境, 已给安全教育活动带来了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我们必须要借助网络长处, 降低、消灭网络违法失范行为,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 网络平台教育将会成为安全教育的新手段和新途径。新型的网络平台教育方式与传统安全教育大不相同, 对网络行为进行法律安全教育是传统安全教育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 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安全教育变得双向互动, 借助网络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从而做到了安全教育内容的内化成为现实。最后, 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和安全教育对策研究中运用了大量法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而网络行为安全教育的目标也是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教育的目标。所以, 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研究本身就具有安全教育的功能。将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与安全教育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安全教育创新的重要契机。

四、大学生网络行为安全教育对策

(一) 确立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目标, 优化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玩转网络, 虽然他们的网络使用能力很强, 但对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却很少涉猎, 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淡漠。现今, 高校校园网络受外来非法侵入现象加重, 要想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合理规划大学生涯, 必须从学生内因上进行思想突破, 让大学生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 确定网络安全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基本是由大学生指导教师承担。但由于指导教师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 还需要处理琐碎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 导致安全教育工作出现不少漏洞。因此, 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教师的建设, 每所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不仅要熟悉高校安全教育规律和掌握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 同时需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高校应结合本校特点, 立足实际, 有专职、兼职、外聘多样化的方式, 组建具有全面系统安全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为主力, 外聘常年从事心理健康、司法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安全教师为辅助力量, 构筑起一个高质、高效、全面的的安全教育师资力量。

(二) 优化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内容

要做好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教育, 就一定要在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讲授内容进行科学布置, 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按图索骥的阶段, 要“守法”意识深入人心。把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如:班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 并在每一次探讨中总结、归纳。激发起高校大学生们对学习网络法律知识的兴趣, 这样就能更好增强他们网络行为法律意识和培养起法律观念。把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 开设网络安全法规选修课。选修课可以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 通过教学灌输网络安全意识, 让每一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都具备掌握网络安全知识, 了解国家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从根源上有效防范或控制网络安全风险, 促使大学生形成自律的规范。完善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考核评价, 促使安全教育不流于形式, 不走过场, 并将这种评价纳入学生年度考核中, 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三) 拓展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渠道

努力办好校园BBS, 正视网络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充分发挥校园主流舆论的导向作用。目前各大高校都发展自己智慧校园网络系统, 因此校园主页网站中设置具有当代大学生特色的安全网络平台, 充满互动性、开放性, 作为普及网络安全法规教育主阵地。网络平台中不仅要有常用的法律条文的案例与解析, 还要有特定性地对网络犯罪进行介绍典型案例, 也要结合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正能量”的宣传和引导。也可以通过BBS、微信、QQ等平台让学生参与讨论, 及时察觉学生的思想安全动态, 在线及时交流和错时互动, 安全教育教师要掌握网络舆论表达权、领导权, 努力地将校园网络建设成一个绿色安全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彭劲荣.网络社会与公民的法律意识[OL].天涯法律网, 2007-1-9.

[2]郑真江.中国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7 (4) .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刍议 篇8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最需要解决的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什么是“养成教育”呢?首先理解“养成”一词,就是通过抚养、教育使孩子成为合格的人。“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基本技能的教育。

“养成教育”不是人的一时一事的教育,它要伴随人的生命的始终。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身体发育、变化、知识增长、智力发展、经验积累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因此“养成教育”具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发生时空的广阔性。人的成长客观上存在阶段性,由此,“养成教育”具有一经养成,长远受益,终身养成,终身受益的优点。中国古代就有“三岁看到老”的说法,这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这个道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也充分强调了行为习惯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及其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家长对少年儿童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远比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可以容忍孩子偏食、不劳动、不讲卫生、公共场所大喊大叫甚至打架骂人习惯的存在,却难以容忍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不及时转变,必定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不但是成功的“养成教育”的有效结果和主要途径,更是关照未来的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所在。

二、探索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主导力量,就是要将学校教育放到当今中国社会的大课堂中去考虑,重实际,讲实效,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养成教育”的课题、教育阵地、教育力量、教育方法,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建立起学校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网络。

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在学校占重要地位,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漫长的教育,是造就人才的三要素之一。

应该看到,家庭不是栽培花朵的温室,也不是知识的封闭室,而是体察人生的社会之窗。因此,学校教育应向家庭渗透。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提高家长对孩子养成教育的水平,从而也促进学校的管理改革。

让学生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参加多种形式的实际活动,观察了解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锻炼勤巧的动手能力等,特别是使学生们的生活为振兴当地经济服务。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长大为祖国做贡献。根据本校实际,创造条件,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三、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

“五岁成习”、“六十亦然”,可见习惯具有多么大的力量。少年儿童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人生道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以知导行,从小训练。一年级小朋友生活刚入学时,普遍具有新奇感,很希望自己被别人喜欢。这个时期,要抓紧对他们进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要教他們了解“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并逐渐使用用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小朋友们会自然地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2正确启发,抵制劣行。少年儿童生活在社会上,而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文明的行为每日都在感染着他们,不良的行为也每日都在影响着他们。通过对比,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鉴别美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是含有深刻道理的,引导少年儿童举出大量的社会现象以及自己行为的表现,真正体会这两句话的含义,懂得文明行为对增进团结、加深友谊以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懂得不文明行为给人们的学习及社会生活带来多大的消极影响,在比较中鉴别,印象是深刻的。

3寓教于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对社会、学校有益的,为社会所必须的、有组织的劳动。如完成班上和学校交给的任务,美化和绿化学校环境,栽种花草树木,参加学校、街道的劳动,收旧利废、采集树籽等,通过参加这些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了少年热爱劳动的习惯。

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主题班会教育 篇9

班会主题: 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活动的目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 活动时间:2012年6月6日 参加:三年级全体学生 地点:地久二小三年级教室

活动内容: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倾听的习惯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这样才能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2、善于思考的习惯善于思考,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它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因此,同学们要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3、敢于提问的习惯善于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课前预习知识,不明白的问题提前做好标记。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发言时,站得直,口齿清,讲普通话,声音要洪亮。

4、与人合作的习惯合作学习是 21 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5、自主读书的习惯阅读是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重要途径,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注重知识的积累。乐于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阅读不健康书籍,不看不健康光盘,不浏览不健康网站。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

6、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书写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文字和符号都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7、自评互评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学会激励性的评价,既会评价自己,又会评价别人。通过评价,引发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反思,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

8、搜集资料的习惯搜集资料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技能和习惯。能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

9、动手操作的习惯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好习惯。学生能独立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操作步骤正确。

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是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能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自觉使用文明用语,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2、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3、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 尊重他人是我们 的需要。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要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珍惜时间。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2、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 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刻不容缓。我们要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4、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没有秩序, 任何集体活动都 无法开展。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上下学排路队,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5、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叠被褥,自己洗衣物。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6、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成才的基础。锻炼身体不但能让身体结实健康, 还能磨炼人的意志。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上好、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在运动中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7、讲究卫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生活习惯。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我们要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饭前便后洗手。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果皮箱里。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

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当你再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不用过脑子就会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很别扭。这说明行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具有了自动化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成自 然”。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篇10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确实良好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对一个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也有着巨大的关系。因此,我们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必须常抓不懈。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行为规范分为五大类:

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二、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五、严于律己,遵守公德。而我认为尤其以纪律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和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最为重要,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年级新生。在半个多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尝试了一些方法,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其中我觉得用案例或者好文章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较好。现在的初一学生任性、叛逆,个人主义严重,我们如果采用简单说教或者严厉批评,效果可能不好。利用案例或者好文章对学生进行教育,可能会让学生心悦诚服。

在开学三天始业教育中,我发现学生随意讲话现象很严重,我跟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富家女,边开车边吃香蕉,吃完后把香蕉扔了。那天半夜,她家的工厂着火了。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原因吗?学生说不知道。我告诉他们:那天有个小孩子刚好经过,踩了那块香蕉皮之后摔了一跤。孩子的爸爸是工厂的保安,接到电话后马上赶到事发地点并送孩子去医院,并向工厂请假,晚上在医院照顾儿子。晚上工厂无人看管,火灾发生后无人报警,导致整个工厂毁于一旦。通过这个故事我告诉学生:你违反纪律,不仅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损人不利己。

有段时间,我发现学生经常乱扔纸屑,我抓住时机,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案例: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是大家熟知的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是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 1 设计师非常感动。他觉得,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他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我给学生推荐一些好案例或文章一起探讨。当学生学习不刻苦的时候,我给他们一起学习杭报上的真实案例《衣+衣=爱》。讲到一些偏远的地方或山区,如11月4号的杭报报道了四川昭觉县很多学生现在还穿拖鞋上课,一天吃两顿饭,学习资料和课本还没有。当学生学习没有好的学习方法的时候,我给他们读上个月杭报一个版块“轻负担高质量学术报道珍藏版”,连续报道四期4门主课的学习方法,都是杭州一些著名中学的高级教师介绍的。学生听了之后很有启发。当学生在学习上非常懒惰,应付老师作业的时候,我给学生一起学习俄国著名文学家起契科夫的文章《我的“她”》,其中有这么一段:首先,我的“她”日日夜夜厮守着我,不让我干点正经事情。她妨碍我阅读,写作,游玩,欣赏大自然风光„„我才写了几行字,她就老来碰我的胳膊,分分秒秒都在引诱我到床榻上去,不亚于古代的克莉奥佩特拉(埃及末代女皇,先为恺撒情妇,后与罗马统帅安东尼相好)引诱古代的安东尼。其次,她像法国妓女,还得我倾家荡产。由于她的恋恋不舍,我为她牺牲了一切:前程,荣誉,舒适„„多蒙她的关照,我住便宜的租房,穿得破烂,吃的糟蹋,用淡墨水写作。她吞噬一切,一切,这个贪得无厌的东西!我憎恨她,蔑视她„„早该跟她分手了,但我却至今没有跟她分手,倒不是因为莫斯科的律师们办离婚案要收费四千„„我们目前没有孩子„„您想知道她的名字吗?好吧„„她的名字叫懒惰。当学生学习上得过且过,觉得差不多就够了的时候,我给学生读我国著名学者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当学生学习不能持之以恒,想放弃的时候,我给学生一起探讨梁启超的《论毅力》。我发现用好文章对学生进行教育,寓意深刻,对学生影响较深。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一个班学生班主任带几年后,学生的脾气和性格都会像这位班主任。我知道班主任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平时我能以身作则,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每个学生的生日,我都会向全班同学宣布,然后让全班同学鼓掌向这位同学表示祝贺。平时我能注重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我特别教育学生要感恩。我说要感谢老师,是他们教给你知识;我说要感谢你的对手,他使你各 2 方面得到了提高;特别是感谢父母:我跟学生说父母工作的辛苦,我给学生举我和我老婆如何辛苦养育儿子的例子;我平时找一些文章跟学生交流,比如最近网上流行的文章《一个父亲给儿子的信》、《母亲一生当中的八个谎言》《永远不要对父母说的10句话》。我跟他们讲报纸上的真人真事,比如本月11月4日的杭报《暴走妈妈割肝救子记》。很多学生听了之后,眼泪都流下来了。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对任何事情负责任,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认真学习。感恩教育的效果是:有家长跟我说,现在小孩子比小学的时候说话水平也高了,对父母的态度也好了很多。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我让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有些信中这样写道:14年来,5110天的成长,5110天的照顾,有了现在懂事的我;妈妈,你的手粗糙了,你的头发也白了,你为我付出太多了;爸爸,我从你的体检表上看到你有很多病,要多锻炼身体,多注意休息呀!„„等等。只有懂得感恩父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可能会变的更好,才更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我们班主任应储备一些案例,常常刷新自己的榜样人才库,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储备好的案例或文章,必须加强学习。如我经常看杭州日报,《班主任》杂志,上中国班主任网,上面有很多特级教师独到的班级管理艺术,有全国优秀班主任的典型经验,也有一线教师的生动案例与深刻反思。当然,单靠一个案例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按照案例中的道理去做,每隔、例越多越好,最好发现一个问题就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案例跳出来,与学生讲明道理。效果可能较好。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众所周知,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现今的教育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中小学生而言,大部分公办学校实行走读式的学习方法为主,而大部分民办教育则采取寄宿制的管理方法。我校是一所九年制寄宿学校,如何培养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为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学校这个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为此,我校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放在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然而,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到的,必须切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相关制度、措施,设定系统的、可行的计划来加以实行。为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实践结合理论,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引导行动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规范学生言行。比如在开学之初,利用军训、入学教育等契机,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特别是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需要强调的是,入学教育并没有完全针对入学新生,而是面对所有返校的学生,并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而有兴趣的联系。所以,一方面,德育工作中的“抓反复,反复抓”正是体现了该工作的持久性和反复性,另一方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各班将会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采取民主或者推荐的方式制定本班的班规,更详细地针对学生在校的吃、住、行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保障和依据。

二、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以学生为本,体现新德育工作中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完善德育方法,改变德育途径,在实践中起到育人的效果。很多学校将班会从以前的说教式、训话式、宣布式转变成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的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好,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受教育的乐趣,在德育实践中形成道德规范,提高思想素质,丰富人生阅历。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应该起到引导和点评的重要作用,“露脸”的时间虽然不多,但是对大方向的把握,对主题的引导,对个别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老师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对班主任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养成教育的归宿点。他人教育,不如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教。一方面,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教育常规管理中来,让学生自我管理,自助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会、班委会等学生干部的作用,这样班主任不仅能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还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班会、日记、周记等形式,或者以班会等活动为契机,适度地、有分寸地让学生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自我的反思中审视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从而也树立了主动去培养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品质。

三、环境熏陶,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师德教育。每周的教师大会,学校领导在会前都有一个对教师师德的教育环节,只有优秀的领航者,才能带领整个船队驶向正确的方向。其次,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反复学习《教师法》等相关内容,教师自身也要有主动学习,自我提高,不断抵制外界诱惑的意识,教学生遵守的规矩,教学生学的知识,教师必须躬身共做。最后,营造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比如,学校除了在楼道、走廊悬挂的名人警句,显眼地方树立的提示语、宣传语外,要求各班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营造独特的班级文化,每楼层的厕所实行“承包制”,学生负责厕所的美化,很多具有一定水平的漫画、宣传语被选出制作上墙,并对班级、学生进行表彰。学校正是这样努力营造育人环境,布置教室文化,创建校园文化,让学生在食堂、卫生间、操场乃至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正确的行为引导和准则。这些活动,一来体现了学校对环境育人的重视,二来也反映了学生对文明环境创设的积极响应和迫切需求。由此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离不开耳濡目染。

上一篇:有关于梨花的作文下一篇:乡土中国 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