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工作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有效借鉴加拿大成功的农民培训模式与经验,尽快通过立法形式构建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确定切实有效的培训内容,并努力实施农民职业资格制度等措施,以使我国农民培训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民培训工作农业科技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民培训工作农业科技论文 篇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意义与生成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是一群关注、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个体和组织,基于共同目标,通过合作行动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团体。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健康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建立有效的共同体对话机制、培育合作共赢的共同体发展意识、确定务实的共同体实践内容,以及制定规范的共同体制度,是理性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意义;策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培训是关键环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汲取以往农民培训的经验教训,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看,构建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教育共同体,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策略选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据对“共同体”内涵的现代解析[1],我们可以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界定为:“由一群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的个体和组织,基于共同目标和责任,以情感为纽带、契约为规范,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成员之间关系稳定、亲密的有机团体。”[2]本文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应构建共同体,并重点对其建构意义与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对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现实问题,推动新职业农民培训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决策的科学性

以往的农民培训,从培训计划制定、项目的确立、对象和主体的选择等,主要是由政府单一主体决策和实施。公共经济学认为,政府与个体一样,都是一个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对公共事务管理难以单独做出科学决策。况且,政府作为单一决策主体,无法排除作为具体决策人的政府官员,基于个人和部门利益,有意做出非最优化决策的道德风险。任何决策失误,都会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或无效供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以往的农民教育与培训,尽管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政策繁荣”,但其实际效果却强差人意的不合理现象。倾听不同声音,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既能体现政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图,也能反映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训对象等基层组织和民众的心声,这有助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二)有利于丰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现代农业的规模小、水平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养培训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艰巨性、长期性。要完成复杂、艰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就必须拥有丰富的培训资源。但是,任何单一的主体,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农村社区、公民个人,都不可能全面地占有培训资源,更不用说那些仅为特定主体所独有的优质资源。如果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之间就能够充分实现资源互换、资源共享,即使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也能够放大已有的培训资源存量。实际上,共同体成员即便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也不可能不增加新的投入,如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机器设备,教育与培训机构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培训课程,政府也会不断追加培训的经费投入,等等。这些新增资源,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中,又可以转化为共同体成员新的共享资源,从而带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的增量效应。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不少地方财政也比较困难,仅靠政府单一的财政投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然面临经费紧张、资源匮乏的窘境。因此,通过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充分挖掘、动员和整合一切可用资源,对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合作行为

与基础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尤其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三类主体的深度合作,这已为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所证明。但是,这三类主体如何才能开展深度合作,这也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难题。在我国以往的农民培训中,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农民工培训等,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普遍缺乏深度合作,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克服这种弊端与痼疾,就必须加强培训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从我国“区域基础教育共同体”、“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的成功经验看,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民教育共同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应不失为一个明智的策略选择。

博弈论认为,最佳的博弈策略是实现博弈主体之间利益均衡的合作博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中,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的责任承担,以及稳定、亲密合作关系的建立,共同体成员个体将会放弃自我中心的单一行动策略,转而采取全方面、深层次的合作行动策略,在促进共同体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目的。因此,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有利于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合作行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有利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

我们知道,以往的农民培训,大多由政府职能部门直接组织实施,或由政府指定一些学校、培训机构、企业等组织实施。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政府提供的农民培训都是唯一的卖方市场,培训产品单一,培训对象对培训产品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培训质量也往往难以得到保证。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逐步培育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买方市场,一方面,可以生产和提供多样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产品,较好地满足不同对象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契约约束和市场竞争,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改革和项目实施的力度,确保培训质量的稳步提升。

此外,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还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策略选择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合理构建,需要立足国情,做出正确的策略选择。

(一)建立有效的共同体对话机制

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在哲学解释学看来,对话是一种言说对另一种言说声音的敞开,通过对话达成理解,通过理解实现对话双方的视域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共同目标的确立,稳定、亲密成员关系的形成,以及合作行动的开展,等等,都要以充分、有效的对话为前提。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有效对话机制,应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每一个共同体成员都应自觉地培养主动对话意识,积极地与其他成员开展对话;2.每一个共同体成员都有责任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言说的对话氛围。在这种对话氛围中,每一个成员个体的真实意见和发展诉求,都能够得到及时、自由、充分的表达;3.共同体需要搭建多样化的对话平台,如联系会议、圆桌会议、专题研讨、现场交流等。有了这些对话平台,成员个体的思想、情感的实际表达,才有合适的场所与机会。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沟通与对话,也就有了多条畅通的渠道。

(二)培育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意识

合作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共赢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内在的发展动力,所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必须培育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意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合作共赢意识的培育,关键在于: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个体,都要强化自身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没有这种“我们是一家人”的身份认同,也就没有主动合作意识的产生;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成员之间要有意识地建立情感纽带,形成一种稳定、亲密的伙伴关系,以此增强共同体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3.合作共赢意识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或话语体系之中,还要见之于行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落实、巩固和提升。

(三)确定务实的共同体实践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作为一个实践共同体,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行动,才能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实践内容,应涵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重点指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实际问题。这主要包括:共同设计、共同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项目和任务;共同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课程;共同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共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共同分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本;共同监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共同评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共同解决培训成果的转化难题,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把在培训中所学到的观念、知识、技能等,转化为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益。

这些实践内容愈明确务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愈有针对性、实效性,自然也就愈受社会支持和农民朋友的欢迎。

(四)制定规范的共同体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不是基于血缘和地域自发形成的共同体,而是一种集中体现选择意志的、功能性的“脱域共同体”。这就说明,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共同体必须重视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对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清晰界定,并重点解决共同体运行中的资源配置、师资供给、设备使用、成本分担等具体问题。制度具有约束和激励功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成员个体均需要接受制度的约束,同时,又在制度框架下实现自主和独立。“制度即资源”,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能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创造性和活力,又能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制度是一种关联性的存在,具有功能上的互补效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制度,不是单数是复数,应包括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如管理制度、资源共享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评价制度、责任制度等。这些制度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良性运行。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是一种改革创新,对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方式、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是新事物,如何构建并没有现成模式可循,自然不会一蹴而就。因此,需要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参与主体,笃定信念,共同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慧凤,蔡旭昶.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J].学术月刊,2010(6):23.

[2]张胜军,李翠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内涵与意蕴[J].职教论坛,2015(34):37.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张胜军 邢敏村

农民培训工作农业科技论文 篇2:

加拿大农民培训模式分析与经验借鉴

摘要:我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有效借鉴加拿大成功的农民培训模式与经验,尽快通过立法形式构建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确定切实有效的培训内容,并努力实施农民职业资格制度等措施,以使我国农民培训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加拿大;农民培训;模式;经验

新型农民乃是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的培训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国内相关学者对农民培训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主要集中在组织形式、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主要涉及农民培训实践进展的概述和情况总结,或者是对农民培训中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单向研究等。尽管研究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探讨较多,但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多为如何通过非农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与本文研究主题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所关注的是通过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使其充分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技能要求,而不单单是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都有成熟的经验。基于此,笔者试就加拿大农民培训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我国农民培训有所裨益。

一、我国在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对农民培训的专门立法有待完善

尽管我国对农民培训日益重视,中央出台了很多文件和政策,如各地也颁布了不少相关条例、意见和决定,但都没有上升到应用的高度,这不仅与农民培训的重要性极不相称,也与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提高新型农民素质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我国亟待加快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立法,用法制来保障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农民培训的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对农民培训中很多培训机构在培训前从不向农民征求关于培训内容的意见,农民在培训中只能被动地接受培训内容的安排,结果往往很难适应农民的实际需要。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农民对市场、经济、发展、竞争、开拓的观念和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开始关注和渴望关于经营管理、市场经济、营销推广、技术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对农民的培训应适应其实际需求,增强其针对性,政府尤其应营造促使农民积极接受培训学习的社会氛围。

(三)对农民培训的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农民培训的部门众多,它们分属不同机构和行业,其中主要是农业、教育、财政、劳动、扶贫、工会等机构和组织,而这些培训资源整合的难度较大,难以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同时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各个部门的培训资金和使用方式各自为政,部门利益冲突导致农民培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特别是在培训机构的准入资质审查、培训机构的考核评价标准方面,在如何保障机构和人员激励机制的实现,克服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方面都需要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依靠制度统筹和协调,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规范农民培训这一系统工程。

(四)对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亟待扩大

尽管近几年我国用于农民培训的费用支出增速较快,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较大,这些不断增长的经费投入仍不能满足对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农民培训经费来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用工企业和农民,当然第一项是农民培训经费的主要来源,但越往下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有个别县市由于支付不了配套资金,或者没有资格成为项目示范县,很难得到财政的经费支持,导致这些地区专司农民培训的职业学校甚至停办。经费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民培训工作发展的重要障碍。

(五)对农民培训的监督工作有待强化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农民培训涉及方方面面的诸多要素。其中,对农民培训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审查,诸如对经费使用、实施效果的评价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我国实行政府财政主导的投入体制,所以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项目法人制,实际中的农民培训主体并非决策者,而更多的是项目执行者。主要采取由主管单位分解下达指标,相关部门下属机构组织实施,农民培训项目缺乏竞争性,存在较严重的垄断行为。这种项目效果评估机制的不规范、过程监督的非连续性和信息反馈制度的缺位常常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时,农民无法有效参与对培训工作的监督评价,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较大地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二、加拿大农民培训模式分析

(一)大力开展绿证培训项目

加拿大政府对农业非常重视,颁布有多项支持政策和健全的保障体系。在加拿大,有知识的农民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可优先获得银行贷款、购买土地等,这为对农民开展规范化的培训营造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农民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全方位开展了绿证培训项目,切实提高了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由联邦政府提供专项资金鼓励农场主培训农民,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下称阿省)借助这笔资金支持,探索开发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岗位规范和模式。

(二)以提高农民能力的培训为重点

阿省的绿证培训工作以能力为核心,向农民传授技能和知识,突出行业技能要求与标准,指导培训全过程,考察培训的结果。培训过程中指导教师按岗位规范培训学员,考官按岗位规范考核学员,强调人的技能培养与态度教育,淡化学科、教材概念,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以够用、实用为培训限度,考核与培训分离,不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全面性,而是以熟练掌握技能为依据。采用鼓励式培训方式,使学员有自信和技能直接上岗。阿省绿证培训的关键是提高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可。

(三)多部门分工负责

绿证培训工作还得益于农业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农场等组织的广泛合作与参与。农业管理部门负责依据行业发展需求制定岗位规划、绿证管理,为农民提供参考书和培训期内的工伤保险;政府教育部门负责高中生的绿证课程的组织和学籍管理工作,青年农民通过参加免费培训,使其职业技能、自主创业或再就业能力不断提高;有关农场则根据政府部门的规划和岗位规范使用员工,从而使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四)超市式职业教育体系

加拿大实行全方位的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具有市场化的“超市”特点。首先是品种齐全,不仅有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所需要的职业教育短期培训,还有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位文凭、技术证书培训等;学员有全日制和夜校、在校生和在职人员;授课采用课堂授课和远程授课相结合,也有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举办的专业培训。其次是标准统一。培训的入门资格、课程目标、学时分配、评价标准和收费标准等都规范统一,所有课程都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在保证所有受训者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基础课与实用性课程外,该简化的课程全部删去,以充分保证培训质量。最后是进出方便。所有进入“超市”的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受训者都有多种选择,同一个教育培训计划,也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所有培训者通过适合岗位需求的技能证书培训,能够掌握特定的、预制的技能,都能找到对应需求的工作岗位。学习成绩不仅学校认可,行业协会甚至社会也给予承认。

总之,加拿大农民培训体现了以下特征:第一,农民培训实现了法制化,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民培训事业的不断发展。第二,农民培训投入规范化。加拿大政府对农业教育大量投资,为农民培训提供了大量经费。第三,农民培训机制科学化。由农业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和协调农民培训项目,同时由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第四,农民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机构不但开设农业学科课程,还根据本地区农业特点和农村发展需要,开设一些针对性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三、加拿大农民培训的经验借鉴和对策建议

(一)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

加拿大政府对农民培训工作高度重视,通过立法形式保证农民教育培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但在规范程度和执行力度上,缺乏更明确的长效机制。因此,应尽快制定专门保障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法规,通过采取硬性规定或鼓励措施促使农民参与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入规范各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受训农民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进一步做好工作。

(二)持续增加农民培训投入

政府应该持续支持农民科技培训和提高农民技能工作,可通过扩大阳光工程培训规划,形成政府扶持,市场推动,多方协作的多元培训机制。尤其政府应增加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在各级财政的预算中应该预留专项经费,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渠道并行的培训融资机制和完善的培训体系,有效增加农民培训供给。而且对农民职业培训投入属于公共财政的“绿箱”范围,完全符合国际惯例。

财政专项培训经费统一由指定部门管理使用,并同时完善社会多方投入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融资来源,由政府、企业、被培训者共同承担培训费用。在鼓励多方参与农民培训事业方面,我国可借鉴加拿大政府的经验,通过经济利益激励相关机构、农民和其他相关者广泛参与农民培训事业,实现就业准入制度与新型农民培训制度的有机结合。

(三)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

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合理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使培训更加贴近农民、适合农民和方便农民。根据农民主要经营活动和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建立农民培训的动态需求管理模型,开办各种形式的实用技能和职业技术培训班,使职业培训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适应产业部门的需要,又满足学习者的个人要求。同时,培训信息平台的建立也非常重要,农民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通过这一平台,及时发布关于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资金来源与补贴等内容,及时征询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培训质量和实施效果的评价中以农民满意度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四)实施农民职业资格制度

加拿大绿证制度非常成功,我国应借鉴其经验,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证书培训的水平和效果。因此,我们可优先根据岗位能力等级要求开展绿色证书的各级别培训,扩大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范围,如向农业生产的产前和产后扩展,甚至延伸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帮助农民实现和扩大新型农业领域和非农领域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1]赵邦宏,张亮,张润青.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张天维.加拿大保证农民收入的做法[J].中国乡村发展, 2007,(3).

[3]杨嫩晓,张海庆.加拿大的农业管理政策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7,(47).

[4]李文政.加拿大:农业生产标准化[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14).

[5]魏下海.试析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J].经济与管理,2007,(2).

[6]胡明.加拿大农业与经济概况[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6).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Reference on Canadian Farmer Training Mode

Zhou Haiou1,2, Zhao Banghong2

(1.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Key words: Canada; farmers training; mode; experience

作者:周海鸥 赵邦宏

农民培训工作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探究

摘要:我國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乎国民素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基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以助力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的发展。此次研究就农村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必要性、现实困境以及培训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培训

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民素质问题制约了发展速度和进程。当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农村老龄人口占比高,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够提高农民素质,吸引劳动力回村,助力乡村发展。

1 文献综述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热点问题,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具体如下:一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韩琦在研究中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视域下,以农民为终身职业,兼具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农业生产操作技能的人员[1]。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研究,任铁军在研究中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之处给予了肯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农民带来了现代化经营理念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培训经费不足、覆盖面不广、职业培训实践性不强等问题。徐大勋在研究中则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一定程度将解决“农村慌”的问题,吸引更多的人员返乡从事农事生产。培训中存在着教学培训与生产实践相脱节问题,实用价值不高,跟踪服务不到位[2]。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措施建议研究,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首先要清楚的认识到农民文化层次低、接受能力差的现实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张琪在研究中提出要完善培训设施,并且强化培训成果的转化[3]。韩琦在研究中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健全培训体系,鼓励多人参与,提升培训效果。

2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2.1 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迅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特别是一些农村的青壮年人口不断向城市地区转移,导致农村发展中出现了农民老龄化、科技文化素质与劳动素质低的问题。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十分重视三农发展,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劳动力回农村,但是,很多农村新增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不愿意做农民,农民后继人才问题十分突出,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将农民发展为职业,强化农民农业科技素养教育,强化政策支持等,以吸引一大批真正热爱农村和热爱农业事业的人才扎根农村,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问题,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2]。

2.2 实现农村农民的创富增收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但却不是农业强国。发展现代农业是成为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期,城镇化助力农村产业的改革,新的农业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机械设备不断出现。发展现代化农业其核心在于人,培养新型农民,掌握新时期农业发展理念、生产技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以人才来促使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扩大农业发展规模,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和规模化发展。同时,以高素质的人才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向农业深加工等进行发展和拓展,实现农村农民的创富增收。

3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实困境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实现农民创富增收的重要路径。受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下面就农村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实困境进行分析。

3.1 培训对象素质与意识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合适,培训对象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质基础、坚韧的意识和强烈的意愿。但是,从实际情况而言,当前培训对象素质与意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一是,农民的意愿和意识不够强烈,农村生产不仅要耗费脑力劳动更需要耗费体力劳动,很多农村居民不愿意从事劳累的农业生产,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他们更加渴望进入城市生活;二是,农村农民的文化基础薄弱,接受职业培训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质基础和务农经验,但是在实际培训中,多数的农村青壮年文化基础薄弱,而农村青年则是缺乏务农经验,他们大多是上学或者是在城市务工,农业生产经验少,缺乏农业生产的基本素质[3]。

3.2 师资队伍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存在着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当前,我国尚未建成系统、规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承担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的主体较多,主要包括了农业类的各大专职院校、技术学院等。这部分学校中的师资队伍仍旧以学术性的师资队伍为主,师资团队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不能与实际的农业生产、农村实践等紧密相连。教学内容也以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为主,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职业农民的培养。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是需要经过实践的,职业农民的培育就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如试验田。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培训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学员缺乏实践场所,严重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

3.3 培训跟踪服务不到位

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工作至关重要,对农民完成了初步的指导和培训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培训跟踪服务,对农村的实际从业进行指导和培训,强化政府相关优惠政策宣传等,以更好地将培训内容落到实处。但是,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着培训跟踪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培训结束后,未对农民的创业致富进行深入的指导。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费问题、人员不足等[4]。

4 農村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路径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加强现代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创富增收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仍存在一定问题,下面结合上述问题提出具体的培训路径。

4.1 分层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提升培训的针对性,结合培训对象的实际素质和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农业讲究天时地利,不同地区的气候、自然条件不同,农业发展不同,在培训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域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积极借助广播、互联网等将适宜本地气候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传播给公众,并组织教授人员进行专业实践培训。由专业人员指导职业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农民的农业专业能力和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同时,还要结合地区产业特点,助力农业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在相对应的农民培训中,不仅要强化农业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强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影响等理念和技能的培训。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要创新培训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充分发挥乡村的地域优势,开展进村办班,强化对农民的理论和实践培训。

4.2 强调“异地转移”与“就地职业化”

在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上可以强化职业标准,建立职业准入标准,以规范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化特征,提升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农民不断的涌入城市,同时具备劳动能力的青壮年也不断的向城市靠拢,农村发展存在着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队伍人员的稳定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也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民队伍的稳定性,强调“异地转移”以及“就地职业化”。一些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前景发展不好,对这部分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其农业生产专业技术和能力,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当地的农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5]。

4.3 完善农民培训设施和提升培训人员能力

提升新型农民培训效果要不断完善农民培训设施以及不断提升培训人员的能力。新型农民培训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和落实,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是要加强实训平台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农业创业致富平台,实现新型农民学以致用。当前,培训人员存在着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提升培训人员的能力要切实发挥社会企业的作用,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选择涉农企业高素质技术骨干到农业职业学校兼职,对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此外,在乡村中积极选择典型,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典型、农业产业化发展典型以及农业示范基地典型等,发挥重点项目的引导作用,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具体的借鉴思路。

4.4 做好培训跟踪,巩固培训成果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完成后,要充分发挥培训跟踪的作用以巩固培训成果。在集中培训结束后,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党委、乡镇党委、培训机构等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跟踪服务结构和机制,为农民创业致富解答疑惑。新时期,培训跟踪服务中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跟踪服务的便利性,如培训机构与学校借助微信、QQ等现代交流工具和平台开展沟通交流。培训机构可以定期向学校推送国家“三农”政策、农业技术等农业资料,为农民创业和农民致富提供指导。此外,培训结束后受训对象也可以积极的利用微信、QQ等平台与培训机构进行联系,向培训员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和指导,切实将培训成果落实到实处[6]。

4.5 强化政策支持和法律引导

国外先进的农业强国从政策和法律层面上都提供了专业的农户政策和法律保证。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农业国家的先进经验,强化政策支持和法律引导。政府需要出台一定的政策来支持职业农民培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起到示范和规范作用。此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立法来实现职业农民的明确化和职业农民培训的法治化。可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农业基本法为依托,制定农民职业培训条例,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和有法可依,提升培训工作的规范性[7]。

5 总结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农民创富增收的重要渠道。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培训对象素质与意识不足;师资队伍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培训跟踪服务不到位。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多方努力不够等,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培训质量和落实培训效果还需要花大力气。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分层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强调“异地转移”与“就地职业化”;完善农民培训设施和提升培训人员能力;做好培训跟踪,巩固培训成果;强化政策支持和法律引导。

参考文献

[1] 韩琦.职业教育促进乡村城镇化发展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4):165-166.

[2]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2018—2020年)的通知[J].天水市人民政府公报,2018(10):19-24.

[3] 焦倩.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发展农村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16):39.

[4] 徐淑亮,姚晓东.基于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开发[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6):14+22.

[5] 詹昌平.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探究[J].职业,2018(25):104-105.

[6] 陈琦,孙雪莹.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4(14):81-84.

[7] 杨道衡.基于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开发与培训开发[J].中国市场,2017(5):155-156.

作者:盖亚茹

上一篇:第一季度工作总结通用下一篇:大学声乐教学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