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活状况暑假调查报告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民生活状况暑假调查报告

农民生活状况暑假调查报告 篇1

现在的社会,农民依然占据着生活人群的大部分,而今年来经过国家的很多政策的扶植,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的生活状况在今年来已经成为了大家热议的其中一个焦点了。

而影响农民生活状况的有几大因素。例如,土地问题,交通问题,国家的政策问题等。

(一)关于土地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现在中央和地方都有一些土地政策,来刺激外商投资或者是刺激农村人口的消费。有些地区政府会去征用农民的土地,去发展各地的外来投资行业,来增加各政府的财政税收。二有些征用来的土地用来开发新路线,修环城公路之类的关系到居民便利交通的一些开发项目。而有些土地虽说是被征用了,但任然有土地闲置不用的现象。其中还有些现象,就是,有些政府征用了农民的土地,但农民并没有从政府领到他们该得到的补助金。殊不知,农民一旦真的失去了土地,就算有一点的补助金,他们的生活也不能够真正的富裕起来。那就更不可能达到什么小康社会了。

不过还好的是,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消息,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负责人对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做了详细解读,与2004年《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相比,新的文件在八个方面对征地政策措施进行改进完善,其中多项涉及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新的文件涉及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的内容主要有,用地预审时足额落实征地补偿费;征地补偿费直接给到农民个人;鼓励单列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征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有关政策;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民意见。新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征地房屋拆迁的补偿安置问题。对此,耕地保护司负责人表示,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中房屋作为附着物予以补偿。但近年来城镇化速度加快,征地拆迁量越来越大,而随着房屋价值的凸显,征地中的拆迁房屋作为附着物补偿,很难满足被拆迁农户的需要。因此,《通知》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规范征地中农民住房拆迁补偿行为,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社会稳定。

此外,《通知》还在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征地批后实施程序、征地批后实施反馈制度三个方面做出了改进和完善。

(二)关于公路道路交通

另一方面,就拿如今的西部大开发来说。十年之前的西部与现在的西部,真是今非昔比。以前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人们,交通极其不方便,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386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50年完成投资总和的5.4倍,交通建设完成投资之巨,增长幅度之快,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农村公路建设成就显著。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是构建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西部开发以来,农村公路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底,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的98.3%和81.2%,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的77.5%和35.0%。西部农村地区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农民群众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境,走上了沥青路或水泥路,显著改变了西部地区末梢路网落后的局面。

随着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水路运输获得了长足发展。公路水路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公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从25.9亿吨、1581.2亿吨公里增长到49.6亿吨、7101.8亿吨公里,增长了1.9倍和4.5倍;内河水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从1999年的0.55亿吨、180亿吨公里,增长到2亿吨、1199.8亿吨公里,增长了3.6倍和6.6倍。广西区沿海港口吞吐量由2000年的1288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5828万吨,年均增长44%。

公路水路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西部地区公路运输车辆逐渐向大型化、专用化、厢式化发展,推动了西部地区快速客运、快速货运、公路集装箱运输以及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了传统客货运输向新型现代化的客货运输发展;安全性更高、运输能力更强的机动船舶得到大力发展,运输条件和可靠性显著增强。公路水路运输逐步实现向快捷、舒适、安全、高效转变,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加快形成。

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为改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支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部开发以来,国道主干线和西部省际通道的快速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带和产业带的形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呼包—包兰经济带、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四条重点经济带在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带动下逐步凸现。随着作为新亚欧大陆桥复线的连霍高速公路和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建设和贯通,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对重大产业布局和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部地区通县公路、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通达工程”、“通畅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改善了西部地区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为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网络的完善,对于提高国防保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付突发事件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在保障国家主权、人民财产权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这些道路交通的改善不只是关系到了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带动了那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从整体水平上来看是在不断提高的。

自从西部大开发之后,去年新疆生产总值达4274亿元比实施西部大开发的1999年增长

1.6倍,年均递增1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很多我们想干干不成的,或者根本都不敢想象的一些问题,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新疆是西部大开发最大的受益地区。

陕西省宝鸡市大坪村村民任生学去年任生学回村种植了6、7亩花椒,养了80多头猪,他说,村里的路好了,采购商进村收购,大坪村通村道路的变化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陕西交通变化的一个缩影。西部大开发十年,陕西相继建成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研究员在“西部大开发10周年高峰论坛”上说:“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工业化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现在西部地区(投入产出效率)都要超过沿海地区。”

(三)关于国家政策

在中国,这个农村人口远大于城市人口的国家,农村的稳定也同样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正常发展。所以很多时候国家会出台一些政策,一方面来保证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减小城乡差距。

西部大开发,是在这些国家政策中效果最为显著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

作。

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在流通环节的优点,一是有利于农民提高售粮积极性,提高粮食商品率。按出售粮食数量给予粮食补贴,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农民售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流通。二是有利于农民稳定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粮食补贴按照出售商品粮的数量来进行,农民自然会选择生产熟悉、产品销路稳定、利润可观的粮食生产,并且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三是有利于农民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按出售商品粮的数量给予粮食直补,无论对过去粗放经营的农民,还是对外出务工的农民,都会带来新的动力。

家电下乡补贴政策。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是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补贴。将补贴品种和型号、补贴的比例、补贴资金的负担等政策设计好,将补贴流程设计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确保补贴资金及时拨付给农民是最关键的。

但家电下乡政策与其他对农民补贴政策的不同之处:

1、以往对农民的补贴主要侧重于生产,而家电下乡是对消费环节的补贴,只有农民购买了家电才给补,直接拉动消费。

2、家电下乡利用财政政策杠杆,引导生产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完善售后服务,同时引导经销商健全农村家电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实现了财政政策与生产、贸易政策的结合,利民、利企、利国,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这是这项政策的创新所在。

农民生活状况暑假调查报告 篇2

1 失地农民现状

湟源县现有7乡2镇, 146个村, 734个村民小组, 全县农业户数26677户, 农业人口109277人, 劳动力64360人。耕地面积1.49万hm2, 2013年除去退耕全县人均耕地面积1376.67m2, 东峡人均耕地面积993.33m2, 城关镇人均耕地面积462.93m2, 和平人均耕地面积21603.6m2, 日月人均耕地面积1470.6m2, 波航人均耕地面积1451.27m2, 大华人均耕地面积1211.13m2, 申中人均耕地面积1205.07m2, 巴燕人均耕地面积1908.6m2, 寺寨人均耕地面积1708.07m2。特别指出的是城关镇人均耕地达不到666.67m2, 失地农民集中在城关镇周围, 河拉台村人均耕地面积568.47m2, 涌兴村人均耕地面积762.27m2, 国光村人均耕地面积153.4m2, 万丰村人均耕地面积760.8m2, 光华村人均耕地463.8m2, 董家庄村人均耕地面积332.93m2, 尕庄村人均耕地面积584.8m2, 纳隆口村人均耕地面积189.93m2。

经调查全县完全失地农户75户, 失地面积7.46hm2, 失地人口220人。其中:东峡乡7户, 5666.67m2, 23人;波航乡1户, 4866.67m2, 4人。城关镇67户 (国光50户, 3.79hm2、纳隆口17户, 2.61hm2) , 193人, 完全失地的农户占总农户的0.29%。部分失地的农户主要存在于城关镇国光村、董家庄村、纳隆口村共计678户, 人口为2665人, 劳动力人口为1476人。部分失地的农户占总农户的2.59%, 部分失地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46%, 部分失地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2.31%。

2 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的收入情况

虽然农民存在全部失地和部分失地, 国家还是对农民进行了严格土地征用标准, 农民全部得到了失地土地补偿款, 集体应该留存的20%都没有留下, 100%分配到农民分手中, 作为农民今后生产生活支出。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 比失地前还是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失地农民能够一心一意从事劳务输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收入, 近几年劳动力日工资不断提高, 从近几年的人均纯收入的情况分析来看, 人均纯收入没有下降, 收入逐年在稳定的增长。

3 失地的主要原因

一是湟源县城镇改扩建占用耕地;二是退耕还林占用的耕地 (退耕还林的耕地全部有补助) ;三是315线改扩建占用耕地;四是西格二线改扩建占用耕地;五是湟倒一级道路新建占用耕地;六是铁合金场新建、改建、扩建、搬迁占用土地;七是各种规模养殖场占用耕地;八是大华工业园区占用耕地;九是城周围各种场的搬迁占用耕地。

4 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

4.1 补偿标准不一, 安置费偏低

土地补偿标准不一, 使得即使是相同一个村, 土地条件相同, 也会造成土地补偿款高低不一, 原因是土地征占用途不一样, 补偿标准不同。土地补偿款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现行补偿标准是按照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的。补偿费没有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逐年增加, 安置费偏低。

4.2 失地农民再就业难

农村土地被征占, 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有技术、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通过各种渠道进城务工, 从事二、三产业。然而, 有许多年纪大的劳力由于没有文化、没有实用技能, 要想出去打工挣钱太难了。我县目前还没有出台能够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相关政策。

4.3 失地农民生活费用增加

失地农民大多分布于县城周围和公路沿线, 失去土地以后, 他们的日常生活城市化, 没有自给自足的农产品, 基本生活用品必须要通过市场去买, 生活费用明显提高。另外, 对于补偿资金的使用没有科学规划, 资金开支的随意性大, 有的农民把补偿费用于供孩子上学, 有的用于建房, 有的用于购买小轿车等等, 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大问题。

4.4 没有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土地征占以后, 农民失去耕作的土地, 形成种田没有地、就业没有岗位, 低保又没有指标, 在孩子上学等方面享受不到更多国家惠农政策, 致使失地农民问题日益突出, 影响社会稳定和新农村建设。

5 改变失地农民现状的对策

失地农民的状况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是农村急待解决的问题。

1) 建议省、市、县政府根据市场物价的变动, 出台征地补偿相关文件, 调整提高土地补偿款的标准, 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2) 制定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把失地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保障基金, 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扩大低保范围, 把失地农民纳入农村低保对象。

3) 政策支持,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政府把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环节来抓, 制定就业培训补助、自主创业扶持、中介职业介绍补助、企业用工补助、大龄被征地人员就业补贴等就业鼓励政策。继续强化培训, 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制定出台并实施失地农民长期免费培训计划, 并适当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方面的补助, 鼓励其积极参加就业培训, 提高劳动技能, 增强市场竞争力。

4) 建立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制。结合县阳光工程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各项技能培训, 重点组织培训失地农民, 使失地农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掌握一定实用技术, 创造就业条件。同时, 加大力度, 通过县就业局合理引导批量转移失地农民劳动力, 争取收入比较高的工种, 解决就业问题, 从而提高失地农民家庭总收入, 实现农民纯收入提高。

5) 因地制宜, 异地移民安置。从我县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以上途径只能为失地农民增加部分收入, 但还跟不上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为使失地农民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政府部门可通过异地搬迁模式安置, 引领失地农民走城市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近年来, 随着湟源县交通要道的突显, 铁路和公路建设的步伐加快, 县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 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 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本文就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对策。

当前农民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篇3

一 C村农民思想状况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C村为研究区域,对农民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C村距离镇中心约4公里,距离高速匝道口约1公里,交通便利。目前共有两个村民小组,人口 532 人,全部为汉族,张姓占 90%以上,另有 5户王姓、3 户黄姓、1 户高姓,耕地 692 亩,人均耕地 1.3 亩,目前所在村民 406人,男性 230 人,占 56.7%,女性 176 人,占 43.3%。在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的帮助下,访谈随机进行,调查问卷以户为单位发放,共发放问卷72 份,收回70份。

二 C村农民思想状况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点和难点在农村。当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了解当前农民的思想状况,为正确引导农民思想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归纳回收问卷,大致梳理出C村农民的思想状况。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复杂化

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民相比,改革开放后的农民自主性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普遍重视财富,甚至有金钱至上的倾向,在回答“衡量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是什么?”时,60%的人选择了金钱、26%的人选择地位,14%的人选择文化程度,70%人赞成金钱万能的说法;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念有所动摇,有30%的人对此产生怀疑,这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以及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有关;在回答对社会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还是领导者时,90%的人选择领导者,可见农民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主体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同时有8%受访者信仰宗教(天主教),有一些农民家里供奉着菩萨;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不相信共同富裕,自己生活好才最重要,认为自己对社会没有什么责任;相当的人认为吃喝享受很重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另外农民缺乏主见,观点易变,普遍有跟风意识;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则成为一部分人践履的信条,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政治意识增强,但政治参与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整体认同感比较高,但与基层政府的合作不够,民主意识在增强,但参政水平不高。农民普遍很赞同支持党和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合作医疗政策;与对中央的高认同相比,对基层党和政府的认同不够,认为基层在落实政策不到位,例如调查显示:农民对国家主席和总理、县委书记和县长、镇党委书记和镇长的认知程度呈递减趋势,这固然与媒体的报道关注程度有关,但同时也说明基层领导没能切实深入群众,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增强,但政治参与水平不高,76%的人不知道四民主、差额选举的具体含义,同时一定程度的存在政治冷漠,不关心村事务,对参加村委会选举兴趣不高,认为选举对自己影响不大。

(三)法制观念增强,但应用相对滞后

农民法制意识不要断增强,但对法律的应用还有所顾虑。90%以上的受访者赞同“依法治国”理念,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必要看到,权大于法的观念在农民心目中还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民敬畏权贵。例如在回答“假如你遇到纠纷,你会诉诸法律途径解决吗?”时,相当的农民选择不一定,认为没有关系一般不会打官司,花费大还不一定能讨回公道,这也说明法律实施还存在种种问题。

三 提高农民思想状况的建议

(一)教育主体要提高认识和政治理论素养

首先教育主体要在思想上明确农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农民既是普通的劳动者更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是中国现代化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和价值需要。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就必须促进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当前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統筹城乡发展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其自身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让农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其次教育主体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只有教育主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保证,教育对象——农民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因此教育教育主体,特别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二)利用三种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利用外部资源。教育主体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争取本村的在外发展的事业有成者和当地企业在政治上给予支持和在资金上给予帮助。

第二,利用好村庄内部资源。一是要利用好农民中的精英分子和老党员老红军这一宝贵资源,与乡镇村“两委”干部相比,他们的特殊身份有着更大的工作优势。二是丰富载体,组建农民自己的群体组织。农民中不乏一些民间特长者,发掘农民自身的资源。成立自己的棋画社、读书会、普法小组、锣鼓队等,以这些活动为载体开展工作,实现更好的效果。就沈岗村而言还要利用好文化茶馆这个场所。

第三,利用好媒体资源。收集“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曲苑杂坛”、“科学探索”、“梨园春”等栏目的录像资料,定期组织农民观看,在娱乐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利用好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打文化牌。就淮阳县C村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唢呐、锣鼓、说书等有群众基础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资源。

(三)塑造乡镇和村“两委”的软权威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国家在农村的政治整合能力下降。乡镇和村“两委”作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者,树立一定的权威是是必要的,也是其进行宣传教育、政治动员、组织规划的政治保证。国家权力转化为权威的过程,包括三种主要途径:一条是通过庞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另一条是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再一条是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乡镇和村“两委”与农民间的经济纽带被割裂,权威下降。乡镇和村“两委”必须转变角色,由索取者向给予者转变,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完善的服务、民主的作风、清廉的正气、高标准高效率的工作树立一种农民从意识上主动认同和服从的持久的权威,即软权威,从而确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有效。

(四)教育内容突出时代性

调查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和当前农村的发展形势,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农村正处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正积极推进,各种思想观念错综交织,各种问题集中凸现。因此,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扣时代特征和潮流,突出重点。主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区责任意识教育、民主意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塑造农民的社区责任感、民主科学素养、环保节约意识、市场开拓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农民明辨是非、开拓进取、自强民主、合作进步、关心集体和心里承受能力,从而以现代化的农民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潘逸阳.农民主体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 赵渭荣.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吴敏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赵树凯.农民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注释:

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4

调查人:****** 指导老师:****** 时间:2010年8月20日 地点:*******

一、调查情况介绍

民工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生,我对这个问题也一直很关注。此次假期,正好创造了我与农民工接触的机会,在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民工的不易与艰辛。

本次调查的范围是:在我县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调查的对象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进行个人问卷调查。

二、调查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调查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情况以及他们的生活质量状况。包括就业保障、工资待遇状况、子女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社会保障等其他方面情况。

三、调查的具体情况及分析

(一)基本调查情况

以下写一下我调查中的部分人:

1、男,30岁,未婚,户口所在地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淮宁湾镇。务工地是榆林市子洲县家园工地,学历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和他,其哥哥已经成家,妹妹已经出嫁土地拥有状况为原来拥有土地,但因为建路占用已经卖出。该人的工种是工地水泥工人。谈话时,问到就业保障问题,他说,只要那个地方有建设之类的,他就有事情做,不过很幸运的是,我县这几年来一直 在建设当中,所以工作也比较忙,现在不担心找不到事情做,这样很好,并且工资待遇问题也很不错,可以照顾到父母。虽说是工地,但是安全设施和卫生条件都相当不错,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安全隐患,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保障了我们的生命安全,是替我们民工着想啊。

2、男,42岁,已婚,户口所在地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何集。职业是施工人员,学历是高中文化程度,家里有3口人。谈话时,当问到子女教育问题时,他表示特别高兴。他说,当初进城打工时,最犯愁的就是女儿的上学问题。没想到与教育局的领导讲清楚我们的情况后,他们当即表示愿意接收,并且不收借读费。现在,女儿已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对于孩子上学问题是每个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还好我县教育局在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这样的压力下克服种种困难,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予以合理安排。

3、女,34岁,已婚,户口所在地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裴家湾镇。务工地是榆林市子洲县某理发店女工,学历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是4人(儿子读中学,女儿读小学)。谈话时,谈到子女教育问题时,她说,儿子女儿都学习不错,每次都是班里的前几名,人缘也都很好,和别的孩子玩得很好,很合得来,没有说是因为从乡下来的而受到别的孩子的歧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益的,而且儿子还被评为“三好学生”呢,作为母亲有这样优秀的孩子,我感到很骄傲。

4、男,42岁,已婚,户口所在地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务工地市铁路宿舍生活区等,职业是电工,学历是高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口为3人。谈话时,问到农村人和城里人平等的问题时,他说,不平等啊,人家就觉得你是农村来的,人家是城里的,就是有歧视的。在社会群体的构成关系中,地缘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连接方式,地域认同是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在外出流动的过程中,除了户籍身份排斥外,农民工还面临着从农村向城镇、从小地方向大城市的那种地域排斥。我们的工作条件也是不平等,用工太乱,在我们打工的那里,经常发生对于我们权利的侵犯的事情,太让人气愤了!

5、男,38岁,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1990年第一次外出打工。现在为油漆工。家庭人口数是4人。谈话时,问到权利有没有得到保障,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的时候,他说,其实什么都还好,过日子嘛,何必计较的那么真,浑浑噩噩也 2 就那样过去了,关于权利保障问题,我觉得还好,有时候得一些,有时候也就是一些,这是必然的事情,生活嘛,看开些就好了。

(二)调查分析

关于此次调查,针对我自己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我做了有关的分析与说明,如下:

1、关于子女教育问题

我们国家已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国家已经规定了两个为主的原则,就是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以政府为主,这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管理模式是以户籍为主的,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就要改成以常驻人口为准,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纳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制度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就教育问题来谈教育的制度创新,因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正逐步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农民工子女比较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

2、农民工维权的问题

虽然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但这个群体的正当权益却屡遭侵犯,由此引发的劳资冲突等社会问题,日渐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保护力度不够。农民工在城市大多从事的是那些脏、累、难、险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差,缺乏起码的劳动保护。工伤、职业病和自然疾病对农民工的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

工资待遇低。由于我国在制度上将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分割成二元劳动力市场现状的存在,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受自身素质限制,农民工只能从事那些就业门槛较低、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的工作。

社会保障权利缺失。农民工作为非城市居民,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社会保险,大多数农民工不享有,他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而且当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生活遭遇风险与困难时,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援助和保护。

合同签订率低。一些企业为减少企业成本,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劳动纠纷后,调查取证比较困难。当遭遇工伤时,农民工往往是“责任自负”。

所以,农民工的处境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与改革之初农民工刚刚进入城市之时相比,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对待进城农民的态度有了不小的转变。为此我们应切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同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也加以高度重视。第一,要做到外出农民工的有序管理。在输出地,实行外出农民工准出证制度,记载外出基本情况,包括身份、计生、遵纪守法等内容及联系方式。接受一定的法律知识教育,应成为颁发准出证的前置条件。在用人单位,实行劳务用工备案制,即持有外出务工准出证的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后,必须在当地劳动部门备案,以此作为农民工办理暂住证的依据之一,也是劳动部门开展劳动监察的内容之一。待条件成熟时,可建立劳务用工信息网络,使输出地、输入地都能准确把握劳务人员输出、输入基本情况。第二,要加大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性工作,也是维护健康的劳动关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用工方,劳 4 动、经济主管等部门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并将其遵纪守法等情况作为企业诚信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褒优惩劣,提高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对于农民工,按照“谁用人,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用人单位及其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对农民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承担起来,以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只要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法律意识都提高了,侵权现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第三,要构筑跨地区的法律服务协调机制。综观全县为农民工开展维权活动情况,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受制约因素多(如人力、财力严重不足,到外地取证难等),收效不明显。农民工出于对在输出地聘请法律服务人员所需经费过高的考虑往往也放弃维权。为加强发挥法律服务在维权方面的作用,我们应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农民工发放法律服务卡,所有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实行联动,劳务工输出地、输入地相关机构有义务配合、支持。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维权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输入地法律服务机构的积极参与将提高维权的效果。至于提供支持、配合一方所支付的必要费用,可由接受支持、配合的一方从法律服务费中进行支付。第四,要解决与农民工密切相关的工伤保险。应该建立针对农民工的以普遍性为原则的工伤保险制度。农民工的保险关系应等同于城镇正式职工。否则,农民工即使参加了工伤保险,也还会因流动性强而随时中断保险关系,亦无法随着工作区域的改变而继续这种保险关系。而且,相对于事后补偿的制度而言,更应该强调事先的宣传和预防工作。政府的劳动监督部门应加大对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及事故多发或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企业的监督力度。应采用现代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以预防为主,而不是“事后处理”型的管理和监督。第五,要逐步考虑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有的地方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体现了政府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但是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难度很大,因为他们的流动性很强,而且现在过高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会提高农民工就业单位的人工成本,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所以,对于养老保险,有必要设计两个以上的方案供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和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自主选择,否则,养老保险可能演变成一种不确定的强制储蓄,从而失去这项政策的意义。政府在实施此类政策之前,还可以先对农民工进行适当分类,对达到规定居住年限及有相对固定住所和单位的农民工,给予享受本地区居民权益的资格条件,并正式纳入当地的养老保险体系; 5 而对不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则另定方案加以解决,并视情形逐步纳入。第六,要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援制度。为了缩小社会的不平等,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应启动农民工遭遇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社会救援制度。在建立这种制度时,有效的选择应当是政府和民间结合,即除政府承担相当的责任并直接主导外,还需要发挥民间慈善公益机构的作用。鉴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地区差异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一下子从二元化而转到一元化,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多元化时期。在此期间,各地方政府应适时分层分类保障农民工的权益:经济条件好的,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一视同仁地将其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经济条件暂不允许的,应将与农民工生存状态最为迫切的项目(工伤保险、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等)最先出台,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险权益。第七,要下大力完善配套措施。农村政策不合理,农民不合理地流向城镇,不但增加城镇的压力,而且农民工权益保护也将是空谈。因此,对农村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减轻农民负担;控制农民生产资料价格,对农资生产部门进行扶持;鼓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减少农业管理成本,加强农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措施只能以立法的形式通过宏观调控予以实现。着力发挥基层政府的服务功能,限制缩小其管理功能,农业才可能按市场要求合理布局,真正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同时,国家也要改革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各项不合理的制度,城市必须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的限制,禁止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待遇。

四、调查总结

鉴于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关于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5

如今金融世界两极分化严重,大批企业命运多舛,大量农民工返乡。返乡人员带回的资金、先进理念,或许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次机遇。我们认为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农民工返乡创事业是劳务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作为独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我国的“民工潮”和劳务经济已大体颠末了3个阶段:熬头阶段农民工跳出农门到大中城市、发财地域去务工或做买卖。处理完成温饱需要解答的题目;第二阶段在务工或做买卖的历程中,一些农民工变成了管理者或者老板;第三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事业,大量地从“打工者”嬗变为“创事业者”。

农民工返乡为处理完成“三农”、掉业和剩余生产力转移等经济社会需要解答的题目,彻底体现落实科学发展不雅拓宽了一条新路,但由于当前国度财政扶持力度不敷等原因,农民工返乡创事业比力优势隐晦,在取患了必然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意重困难。在查询拜访研究的根蒂根基上,首先对农民工返乡的现状和原因等做了详细地分析,找出了目前农民工返乡生活存在的首要困境,并从当局和农民等两方面提出了引导和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事业的政策建议。

农民工返乡原因分析:

1.大量农民工有故土情结和情系家乡的情感需要,留守儿童成农民工牵挂,全

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里的声音,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严重关切。

2.当地企业诱人福利待遇招人,并相应家乡当局的招呼,在家乡投资办企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并就近吸纳了本地农民工就业。这些农民工对本身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力熟悉。也掌握了家乡表里的市场信息,有助于其乐成创事业。

3.年龄问题也是民工返乡的原因之一,外出打工需要足够的体力,有些民工年

纪比较大了,也不愿意出去辛苦工作,更是吃不消这样的工作。同时 父母不舍得90后“农二代”外出打工,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民工出现了“断层”。

起初农民工大军主要以80后的为主,如今,80后逐渐变成“人父人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沦为留守儿童,他们已不再外出打工;而90后出生的“农二代”,父母担心电子厂、服装厂对其身体造成损害,也不愿意再让他们外出打工。

4.还有就是城市里的物价水平比农村高出许多,也是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原因。现在返乡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同时他们面临的问题也就多了:

1.生存问题

返乡的农民工,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但是农产品价格低,虽然国家不断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可是即使大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也有限。如果粮食价格提高很多,容易引起通货膨胀,所以国家也不会过高地提高粮食价格。而且农作物种植受气候影响非常大,如遇有 自然 灾害,有些农民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不能满足。

2.子女入学问题

一些村庄基本没有学校,适龄留守儿童几乎全部集中在乡镇,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难;有些 农村 学校人多班大,返乡儿童插班困难;城乡教材、学习进度不一样,返乡农民工子女不能及时适应,增加了学习难度;部分乡镇学校趁机增收择校费,提高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频繁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儿童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容易产生失望,孤独寂寞,情绪不稳定,缺乏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3.权益保障问题

一遇到金融危机、经济大萧条或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农民工就成为直接的受害者,被迫失业。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制度、法规不够完善,而且农民工的法制意识淡薄,部分工厂、企业不同程度克扣或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大多忍气吞声,没有维权意识;多数农民工在工作单位的社会保险,由于失业返乡,难以实现异地转移而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返乡后医疗保险、疾病防控、计划生育,以及子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等面临新问题。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涉及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影响到农民工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

然而这些返乡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如何了呢,这些返乡的农民工回来主要有继续务农,到家乡附近的工厂里上班,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事业,大量地从“打工者”嬗变为“创事业者”等。下来我们调查一下这些民工生活有了什么变化。

1.首先是依旧务农的民工,这些民工颠末几年的出行务工,在外面可能没有积

聚多少资金,而且又没学会一技之长,所以又不得已回到农田里,所以说外出打工对他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生活暂时不会有很大改善,只能维持在温饱程度吧,总体来说太算是贫穷落后了。(这里不包括发展新型农业的人,那我把它们归于创业一类)

2.第二种是在家乡附近的工厂上班,大量创事业职员愿意为家乡的发展伴唱誉

去打拼、去孝敬,主动捐助资产公益事业,并相应家乡当局的招呼,在家乡投资办企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并就近吸纳了本地农民工就业。这些农民工对本身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力熟悉。也掌握了家乡表里的市场信息,有助于其乐成创事业。很多农民工已经出外打工好多年了,已经无法适应种田的生活。他们大部分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无技能或技能单一,主要靠出卖体力赚钱,他们再就业的能力弱,难以适应外部竞争激烈的环境。他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有了很多改善,生活条件也比以前好很多了。

3.第三种就是我主要调查的对象,开始返乡创事业,大量地从“打工者”嬗变

为“创事业者”, 从底子上处理完成”三农需要解答的题目提供了政策依据,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尤其是出台的很多“惠农”硬措施,使屯子的创事业环境更不变、更优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事业孕育发生了极大的魔力。一般农民工每一年都能挣到上万元甚或几万元收入,再加之在外结交的朋友多了,见的世面大了,学到了一技之长,思惟不雅念上就天然地会发发生变故化,创事业意识就会加强。这些农民工经由过程“打工大学”接管到了进步先辈的科技文化,有了发揭示代产业的冲动和信念,经济根蒂根基和人的劳力资本的提升都是促成农民工返乡创事业的根蒂根基。

然而这些返乡民工的创业之路却是异常艰辛,创事业资源的短缺,首先是资金短缺,融资难是不少返乡创事业职员反应的首要需要解答的题目。此刻的国有贸易银行贷款门槛高,而且贷款手续非常复杂,周期很长,难于处

理完成返乡创事业者的融资之渴。其次是土地制约。随着这几年农民工返乡创事业的增多,有些地方供地指标也开始捉襟见肘,对很多想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企业而言用地成了一大制约。其次是当局扶持政策的缺掉,有的返乡创事业者反该当局效能不高,虽然很多地方带领给予高度重视,但在落实历程中一些部分和小我私家执行政策有误差,服务意识不到位,甚或还存在吃拿卡要、推脱迟延办事的情况,无益于企业更好创事业。如创办企业中是税费减轻免除优惠隐晦,甚或当前大多远离海岸的地区地域尚无对农民工返乡创事业实施税费减轻免除政策。还有就是 创事业投资成本高,我海远离海岸的地区欠发财地域普遍存在根蒂根基设施建设差的需要解答的题目,尤其是县、乡(镇)两级,基本上都存在路、水、电、通信、交通和能量物质等城镇根蒂根基设施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需要解答的题目。

怎样切实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率,突破民工荒和民工失业的瓶颈,这是摆在各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大问题。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步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健全返乡农民 体现。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政策,提高意识,切实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各种提供政策、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安全等多方面服务,同时,使他们及时了解到地方对返乡农民工的安置政策,明确政府为解决该问题的信心和态度,稳定他们的情绪,树立和他们一起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第二,加强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内在素质。该类农民工在城里务工,一般都是在劳动密集型工厂里务工,自身的技术能力比较差,为此,政府牵头举办各种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多种技能和素质培训,如电工、烹饪等技术,使农民工在短期时间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以便争取到新的工作机会。第三,政府要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各方面的就业资讯。农民工对各种就业资讯的知晓都相对落后,为此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本地和外省就业信息,并迅速发布给返乡农民工。同时,充分利用本地企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注重运用税收、金融等手段,对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调动企业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积

极性。

第四,大力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对有意愿进行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并且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帮扶以及税收优惠,为农民工创业手续办理开通由工商、卫生、公安等多部门联合的绿色通道,简化办理手续,为其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十省份485万名农民工已返乡》,《财经》杂志2008年12月17日。

2、《农村工作信息》第35期,宜宾市农工办2008年12月16日。

农民生活状况暑假调查报告 篇6

“农村,农业,农民。”这是温总理提出的三农政策。搞好农村建设,保障农民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名农村出生的孩子,为农村所发生的变化感到由衷地高兴。但针对当前农村也存在有不足之处,就所了解的情况,从农民的收入,教育,医疗情况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农村最大的变化要数房子,从小时候的土坯房,到现在的二层的楼房。但是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实质性地增加。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免征农业税,实行补贴,由于农业物资的大幅上涨,并没有真正减轻农民的“负担”。自从2000年流行外出打工,这也是中国的大势所趋,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给大量的农民工提供打工的机会。现在很多村子只要有一定劳动力的人都在外打工,虽然收入增加了,但是和中国的经济总体水平相比,我觉得远远不够的。现在有的家里只有一人外出打工,每年能带七、八千元的收入家里的收入也是自给自足,每个家里都有孩子,每个父母都要赚钱为孩子盖房子,现在农村一般盖的是二层楼房如不盖的话,孩子很难找到媳妇会被人耻笑,而盖一个二层 楼房需要十万元左右,所以父母辛辛苦苦储存的钱也就是为给孩子上学的费用,以及将来孩子长大了,给孩子盖房子,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就陷入这个循环,父母储存的钱给孩子盖了房子,孩子有要养活自己的父母,又要存钱 为了自己的孩子,这里面不能发生任何意外,包括家人得了重病。再看一下村里的集体经济,没有一个村办企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外出打工,许多私营企业、工资偏低、过于辛苦,很多负债经营。农村问题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农村问题不解决,中国不可能富裕,中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过,中国在发展,农民问题也会慢慢解决的。

农村的教育问题很严峻。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所以农村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要。由于进年来,父母外出打工,很多孩子都由爷爷奶奶带着,爷爷奶奶年纪大,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可想而知。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

农村的卫生保健就更差了。农民以前没有医疗保险,而现在突出的问题都是看病贵,所以农民只能是小病抗着,大病等死。还有就是农村没有自来水,以前有自来水的由于缺乏管理,也不能使用。随着环境的污染,自己井里的水到了不能食用的地步,就那我们村为例,普遍存在井水过咸的状况,而且杂质过多,越喝越渴,没有人去关注,农民选择

了沉默。

农民看病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构成的: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抵御疾病能力太弱。由于经济条件差,很多农民大病往往错过了治疗时机,一旦发现已经成了绝症,而且治疗费用高,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穷、因病返贫,债台高筑。

二是农村“三级卫生网”功能萎缩,农民健康无制度保障。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集体经济实力下降,依赖集体经济运转的农村合作医疗名存实亡,农村“三级卫生网”功能逐步萎缩,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是国家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多年来,国家对卫生的投入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卫生资源的配置明显存在着倾向城市而忽略农村的趋势。

四是医疗市场竞争无序,医院运转成本增高。由于财政投入少,医院的正常运转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添置大型先进设备主要靠自筹资金。这种机制实际上把医院完全推向了市场,其后果是形成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

五是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医德医风与日俱下。由于医疗制度的弊端,大多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公益性质和群众利益,医疗行风出现滑波,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六是医药进货渠道不畅,中间环节多费用高。有的医院的药品进货渠道不正规,伪劣药品鱼目混珠,药品入库价与出厂价的差价悬殊。

新时期,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六大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求更加关注农村、农民和支持农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村庄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已经不再交农业税,农民都加入了医疗合作,看病能够报销60%,而且农民的思想也开放了,很多都为自己买了保险,尽量减少天灾人祸造成的不幸。

农民生活状况暑假调查报告 篇7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的日常生活状况

相比于东北、华北和江南,陕甘宁边区无疑就发展农业所需的自然环境而言要恶劣得多,加之大批军政人员、抗日爱国人士大量入陕和残酷的对日抗战环境造成原本就已稀缺的资源更显紧张,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营边区、发展农业、制定与之相适的农村政策时所必须要面对的棘手问题。面对此艰困局面,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从实际出发,全力解决边区全体军民的吃饭和穿衣问题。经过抗战头几年的政策扶持和边区全体民众的积极努力,陕甘宁边区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农村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状况也发生了变化。

恩格斯曾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先民和贤哲质朴而不失实用的智慧同样也适用于陕甘宁边区的农民们,虽然身处抗战大背景下,但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吃什么、穿得怎样才是生活中最为关心的第一要务,而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事务也将有力呈现陕甘宁边区农民生活的立体面。

先来看边区农民的负担变化———它包含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地主两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够留存自用的实物多寡和货币数量。但农民负担变化并非一条直线,而是随着抗战形势变化而有所调整。1937—1939这三年可视作第一阶段,边区政府采取了休养生息的财政政策,“就是在财力、物力的动员上,尽量减轻人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为了贯彻休养民力的政策,边区政府在这三年间除了向人民征收救国公粮,在三边地区征收盐税和少量货物税以外,没有征收其他任何税捐,也没有征收任何附加。即使是救国公粮,征收的数量也不多,1937年和1938两年只有一万多石,1939年增加一些但也就5万多石。第二阶段为1940—1942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造成这一时期边区财政非常困难,人民负担尤其是农民的负担较之前一阶段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征收救国公粮数量的增加(年平均增加两倍);向农民开征羊子税,其目的在于获得羊毛做衣服;发行救国公债和动员群众为政府运输公盐(属于劳役负担形式)。三年平均下来,农民缴纳的公粮占粮食供应量的93.6%,政府取之于民的各项财政收入占总数的60.6%。 抗战最后两年为第三阶段,边区政府为了促进大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运动的深入展开,实行“合理负担、削弱封建、促进生产、保证供给及简便易行”的负担政策,并修订、改革了救国公粮公草的征收办法。与前一阶段相比,缩小了农村副业的征收范围;分地区规定起征点,提高最高税率;改进公草征收办法;强调发扬民主;合理组织征收,政策调整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就农民与地主关系而言,中共中央于1942年1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提出实行减租减息,保障农民的人权和地权。边区政府于同年12月颁布《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草案)》,规定定租的减租率不得低于二五,活租按原租额减25%—40%。通过减租减息运动,农民所受剥削得到有效缓解,农村中的阶级关系也有较大改观,“过去农村的土地向地主集中;减租以后,农民‘反出为入’,地主卖地,农民买地”[1]50。地主在减租后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很多入不敷出,逼得他们不得不出卖土地以维持生活,一部分地主下降为富农甚至是自耕农,这是农村阶级关系中最大的变化。一部分地主开始参加劳动,另一部分则开始转化,将土地收回变卖后投资于商业和工业。当时在延安的外国观察者也注意到“地主的资本转移到了工业去”。与之相应,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根据调查材料所知,安塞县四区的石茆、 、 东营和西营三个村1937与1939年比较,不仅粮食产量增加了107.3%,每人平均收入也增加了83.3%,延安县裴庄乡1939年的粮食产量比1938年增加35.5%,副业收入增加6.7%,每人平均收入从621.9斤增至738斤,增幅达到18.7%,每人平均粮食消费增加11.5%,每人平均布匹的消费增长4.7%[2]。

基于以上考察,不难判断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农民的负担基本是在一个可承受范围内浮动,不能因为抗战中期农民负担的加重而抵消两头随政策得当和政府扶持而来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这是全面客观理解陕甘宁边区农民生活状况的基本前提。

拥有留法经历的陈学昭看见“延安的老百姓也已经多少有点都市化了”[3]405,但这更多仅限于延安,而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依然比较艰辛。在穿衣方面,“边区民众的传统衣料比较粗糙,也比较简单”[4]121。男性多穿满襟土布上衣,戴黑色圆顶瓜皮帽,女性则穿自制土布浅色满襟宽袖上衣。边区北部一些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男性冬季以皮衣为主,头上包一块毛巾,前面扎两个结,下身穿着棉裤,用带束住裤脚管,腰间系一根带子。无论男女,两脚走路时作八字撇开。进入相持阶段后,农民穿衣出现困难,如定边县城区“人们在冬天穿的是老羊皮,盖的也是老羊皮,冬天盖有毛面,夏天盖有皮面[5]”。一般农民冬天穿皮衣皮裤,平时穿的棉衣、 、 夹衣和单衣旧的多,新衣服则留在逢年过节时穿。在吃饭方面,边区的吃饭以麦面、小米、黄米为主,辅以豆类、荞麦和高粱等杂粮, , 不同地区的农家饭也有着鲜明的地区特色。如神府“农作物所占面积最多的为谷子,其次为荞麦,再次为黑豆,以下为红绿豆、糜黍、高粱和秋麦等”,其农家饭种类也就主要有黑豆糊糊、炒面、窝窝、散面等,而关中和陇东地区的农作物以小麦、糜子和谷子为主,主食也就与陕北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抗战时期边区农民的吃饭普遍一般,流传着所谓过节时吃好点,农忙时吃稠点,农闲时吃稀点的说法,以杂粮为主,少有细粮和肉食。

二、与国统区农民日常生活状况的横向比较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政府丧失了50%以上的耕地、48%的森林、将近40%的耕畜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从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退至以四川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为了持续抗战、稳固统治,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大后方农业的政策:促进农业增产、注重农业金融、致力农业合作、推动垦殖事业、扶助自耕农、推广粮食生产。这些措施对于推动战时农村经济不能说没有作用, 1942年与1938年相比,从事副业的农户由总户数的56.6%升至61.1%,其中从事家庭纺织的农户由16.5%增至22.5%[6]607。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了《战时土地政策草案》,规定地租额不得超过地价的7%,试图改善大后方农村中的土地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从1941年下半年起,国民党政府实行田赋征实,这对抑制通货膨胀,保证前方将士的军粮供应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加重了农民负担,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应该说,不仅是国民党政府,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也认识到农业对“抗战建国”的极端重要性,“御侮抗战,救亡图存,固为中国目前最急迫之问题,而救济农村,力谋农村救济之复兴,仍为中国目前抗战中最基本之问题[7]7”。

部分学者的研究和实地调查报告中都有关于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民生活状况的描述,特别是粮食消费问题。1943年出版的《四川经济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中载有施复亮的一篇文章,内中称 “就人数说,吃杂粮者亦多于吃米者,大略估计,吃杂粮者至少占百分之六十,吃米者至多占百分之四十。住在城市的人多吃米,下层人民多吃杂粮。地主以吃米为主,佃农以吃杂粮为主”。1940年 《四川经济考察团报告—农林》也提到四川农民的粮食消费问题, “四川大部分中下级人民,全年多食杂粮,少食稻米,除高粱多用制酒外……玉米、甘薯等杂粮,悉为民间主要食品,是以米粮较有剩余”。但整个抗战期间,饥荒爆发仍不绝如缕,难民众多。1940年至1943年,浙江、福建、湖北、贵州和湖南都发生了饥荒,“到处是死尸,农民在路边剥树皮,当即撕碎充饥。到1943底,闹饥荒地区有3000万人饿死……在有3000万人口的湖南,约有200万— 300万死于饥饿和疾病”。1944年,四川灾民2000万,鄂北也有300万之多。农民苦于生活重负以及频繁的征兵、征粮、无偿徭役, 已至民穷力竭之境!

陕甘宁边区的八年不仅是中共由危转安、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而且也为考察目前三农问题的诸多症结提供起点。其正确者有之:如高度重视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视农民为革命的主力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如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以农民为本、尊重农民的权利,保障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如注重减轻农民负担,休养生息;如采取灵活的土地政策, “使地主与农民各安其业,团结一致共同抗日[8]22”;等等。但也不乏偏颇之处,如过度强调群众动员方式的运用和以阶级成分作为在农民中划分三六九等的主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也造成农村社会关系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紧张和肃杀。

摘要:对于抗战时期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中共党史或民国史过往的研究侧重宏大叙事,如领袖人物的光辉业绩和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这类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能使人从整体角度看到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极端不易,但却易忽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辖区内农民的生活状况。因此从农民的日常生活状况这个微观角度入手,既能使我们对那段历史的整体认识更加丰满、立体,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我们反思它与当下三农问题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2-28)[G]//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编写组等.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七册)[C].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三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3]陈学昭.延安访问记[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

[4]黄正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M]//从深处看历史: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与经济社会.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5]定边城区第一乡调查(续)[N].解放日报.1941-9-20(第8版).

[6]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7]许性初.抗战与农村经济[G]//孙照海、初小荣.抗战文献类编(第二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农民生活状况暑假调查报告 篇8

截至2009年末,怀化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88个,参社(会)农民39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407.95万的9.6%,占全市农村总劳力246.15万的15.8%,带动农户17.1万户,占农村104.94万总农户数的16.3%。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类别呈现多样性。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的联结紧密程度来划分,目前怀化市的农民专业合作大致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研究会、农民专业联合体等几种。二是创建主体呈现多元性。按组建主体划分,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农民合作创办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举办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技术服务部门领办型以及其他类型。三是涉农业领域呈现广泛性。它们大多数从事的是种植业生产加工销售,约占66.7%,其他农业领域都有分布但明显較少。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属新生事物,且各自基础条件不同,因而其运作情况参差不齐。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1.带动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调查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我市11个省级示范社年产值达139135万元,同比增加2106.04万元;分配盈余1165.74万元,同比增加380.78万元;成员户均收入2.24万元,同比增加5036元,比非成员户平均高出9382元。例如。辰溪县孝坪镇千里坪村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社员1800人,占全村人口75%,按户计算,入社率达100%,该合作社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为主业,2005年以来年产值达1000万元,每年每户年均收入3-5万元,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带领农民进市场,提高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的能力。当前农民组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市场信息缺乏,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的实现了分散经营户与大市场的连接,能及时提供技术、良种、市场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例如芷江艾头坪乡优质高效农产品推广协会于2001年,会员覆盖岩桥、安江、辰溪等地,还在广西、广州等地设有信息网点。协会通过引种推广、技术跟踪和产后销售,初步形成了以颐红水蜜桃、油桃为主,西瓜、蔬菜为辅的主导产业,目前该协会已发展颐红水蜜桃1623亩、油桃325亩、南方苹果223亩,协会不断开拓市场,将产品销往广州、广西、重庆、贵州等地,2009年销售种苗和农产品上百万元,实现利润50多万元。

3.带动大户调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由于专业合作组织所发展的是一些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通过组织内部的技术及销售服务,成员一般能获得较好的收益,组织成员的生产积极性较高,发展生产的劲头足。同时,由于这些组织成员的示范、辐射作用,可以带动周围的其他农户发展,从而可以促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例如,会同县昌盛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门种植、加工、销售葡萄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于2008年6月,注册资本40万元。2009年初被确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列入省、市为民办实事考核项目之一。通过近年来的建设,该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珍密”牌商标,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网站,规模不断扩大,社员人数由建立这初的13户发展到目前的125户,带动农户100多户,而且还培养出2名农民高级技师,6名中级技师。葡萄种植面积达806亩,并辐射带动了连山、坪村、林城镇等18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的村民种植葡萄。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化程度不高。从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看,大多数以营销为主,基本处于对初级农产品的销售,属于简单的叠加效应。由于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合作组织与农户生产的联系欠紧密,生产、销售欠统筹安排和协调,难以达到生产技术统一规范,产品质量难以标准一致。

2.运作欠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没有统一模式和统一规范,使得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没有成功经验借鉴,完全靠摸索前进,使得存在组织内部产权设置不清晰、经营决策不民主、利润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一些组织内部没有相关规章制度,容易出现内部矛盾纠纷多、工作开展困难大、运作不流畅等问题。

3.融资比较困难。据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资金和民间融资,其次为各级财政扶贫资金和少量的银行信贷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反映融资较为困难。例如,2008年12月底沅陵县辉煌林木开发专业合作社因计划开发林木基地8000亩,由于缺乏资金,法人代表刘辉以12本林权证,共计林木基地2407.7亩(评估总值为380万元)作为抵押向沅陵县农信社申请贷款,可是仅获得贷款50万元,期限5年,与其所需资金相比仍有很大缺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困难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不是独立的能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经济主体,不符合《商业银行法》对贷款主体的要求,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一般表现为向社员个人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而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发放贷款则比较少。例如辰溪县瑞泰葛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生产和合作的模式是公司+合作社+农户,以种植葛根20亩为一户,每户可通过农业银行发行的“惠农卡”获得3万元的贷款,由公司给农户提供担保,并由公司替农户向银行支付利息,公司从农户收购产品收入中扣除贷款款项。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产品及农副产品效益不高、风险大、收益期长,且缺乏有效抵押物,金融机构对其提供贷款风险较高。例如2008年底,新晃县天堂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镇恰鑫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向新晃农村信用社争取贷款,被新晃农村信用社以无资产抵押为由拒之门外。溆浦县昌盛优质稻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6月3日获得农村信用贷款10万元,以原有足值的农机具作抵押,以合作社其他成员作保证,签订了两年的借款合同,但通过一段时间运行,借款人自认难以维持,主动向法院提出调解的要求,县人民法院作出转让农机具偿还贷款裁决,而农机具变现能力有限,信用社只好将这笔贷款认定不良。

四、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议

1.宣传推介,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必须坚持“自愿、民办、民营、民收益”原则,各级政府既不能参与来办而施以行政干预,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对其发展漠不关心。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态度,对办得好的的组织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并给予奖励和表彰,总结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2.优化环境,优惠扶持。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大力扶持。民政、工商部门要简化等级手续,税务部门要尽可能给予税收的减、免、缓,涉农领导部门要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和提供优质信息咨询服务,金融部门要加大融资力度。

3.完善管理,规范运作。要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管理,简章立制,使其内部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合作方式、组织管理、从事项目、办社(会)宗旨向规范化引导,始终坚持“自愿参加、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风险共享、利润共担”的原则,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成为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农民生活状况暑假调查报告 篇9

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发展迅猛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大力改善,到我县投资建厂的公司快速增加,是的农民工数量呈不断增长态势。重视当前农民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农民工工作环境,提高农民工生活水平,关系到我县的发展大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汝城县形象,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汝城县总工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深入基层访谈等途径,面向多个企业农民工开展调研工作,问卷调查的方式填写。共收回调查问卷625份,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达96%。本次调研内容涉及了农民工基本情况、劳动就业情况、工资报酬情况、社会保障情况等9方面。

一、调查情况和反映的问题

(一)员工“四化”现象突出

一是本省化。有600人填写了“籍贯”一栏,全部是本省的人员。这是由于汝城县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导致的原因,在引进劳动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汝城县的就业人员主要使用本省人,且大多是汝城县本地人及周边乡镇的农民。

二是中年化。有600人填写了“年龄”一栏,其中294人的年龄处在25-35岁段,占填写本栏人数的49%。25-35岁的有217人,占36.2%。16-25岁的仅有12人,45岁以上的也占12.8%,这表明企业发展缺乏人才后劲,及人力结构不合理。

三是低文化。有600人填写了“文化程度”一栏,其中359人为初中文化,占填写本栏人数的59.8%,12人为高中文化,占调查人数的20.2%,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只有17人,仅占8%。还有90人

为小学文化,占15%。并且有13人是不认识字或者识字很少的。由此可见,员工的文化素质很低。在“专业技术证书”一栏,有初级技术证书的10人,中级技术证书的4人,无人拥有高级技术证书,占97.7%的农民工没有技术证书,可见员工队伍专业技术档次不高。由员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档次可知,产品科技含量很低,更谈不上创新,企业竞争力必然不容乐观。

四是多元化。有600人填写了“政治面貌”一栏,其中中共党员只有5人,仅占填写本栏人数的0.83%。工会会员只有447人,仅占74.5%。有149人填写“其他”,占24.8%。由此可见,员工政治信仰危机突出,政治思想工作亟待加强。

此外,有265人填写了“性别”一栏,其中男女分别为365人、265人,基本为7.3:5.3,由于汝城的大部分企业都从事采矿业,所以男女比例有所区别,这是汝城企业的行业性所决定的。

(二)《劳动法》得到了较好贯彻

《劳动法》的规定在汝城县各企业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有256人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1人与企业有口头协议,共581人,与企业签订了1到5年不等的劳动合同,占调查人数的的96.8%。只有16人与企业没有劳动合同,仅占2.6%。在是否与单位签订了集体合同,177人填写未签,123人填写“不知道”。这里有矛盾,据笔者所知,全县各企业都签订了集体合同,可能宣传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员工不知情。在劳动安全防护措施方面,其中认为防护措施较为严密的有305人,占50.8%。发放过劳动用品的有350人,占58.3%。有333人参加过体检,占55.5%。有269人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占44.8%。

(三)去年外出务工收入较前年有所增加

“去年外出务工经商总收入”中,他们平均为12343.3元。有600人填写了“去年外出务工经商总收入较前年增加”一栏,平均为8.4%。务工人员大部分多劳多得,拿记时工资的有380人,占

63.3%;拿底薪加提成和奖金的有90人,占15%;两者相加占78.3%。

一般劳动时间正常,劳动时间8小时以内的72人,占12%。8-10小时以内的400人,占66.7 %。有126人劳动时间为10-12小时,特殊情况。休息时间也一般正常,每月休息两天的只有49人,仅占

8.2%。410人休息4天,占68.3%。140人休息4天以上,属于不完全就业状态。全部调查对象都是按月领取工资,基本正常。有427人领取加班费,173人没有,这也正常。因为员工基本拿计件工资或底薪加提成和奖金,加班工资已进入其中。有264人填写了“是否进行工资集体协商”一栏,其中只有84人填写“是”。据笔者所知,全县各企业都进行了工资集体协商,也可能是组织和宣传不到位,有的员工还不知情。有53人偶尔被克扣工资,547人从来没有被口口工资,这属个别现象,基本正常,可能主要是有员工违规、质量不合格等问题。104人填写是老板称资金周转困难。

(四)社会保障未完全到位

只有参加工伤保险的面比较大,有418人,占69.6%。参加养

老保险的面较小,只有51人,仅占8.5%。参加失业保险的只有56人,仅占9.3%;无人参加生育保险。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只有255人,仅占42.5%;有543人填写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矛盾,可能是员工答卷时没理解题意。没一家企业实行住房公积金。由此可见,“五险一金”没完全到位,应该成为工会维权的重点。

(五)子女就学问题不大

汝城县的农民工基本是本地人,且是本区及其周边乡镇人,他们离家不远,大多数在家住宿,少数住宿在企业的也可隔两三天回家一趟,其老婆孩子基本不存在“留守”问题,子女就近上学。

(六)物质基本满意

汝城县的农民工49.6%住自己家里,早出晚归;33%的住企业免费提供的宿舍,两者加起来近80%。398人不打算买房,占66.3%。所以,基本不存在住房问题。有510人认为务工期间生活条件一般,37人认为比较好,三者相加有547人,占91.2%。只有20人认为非常差,14人认为比较差,二者加起来仅占5.6%,属于极少数人。

(七)文化生活贫乏

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看电视的有203人,占63.3%,还有457人希望看电视,178人希望看电影。打牌、打麻将的有285人,占47.5%,笔者估计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占80%以上,成为了社会的不良风气。搞学习的人很少,上网的只有49人,只占

8.1%;看书看报的只有72人,只占10.2%。参加体育运动的也很少,只有27人,仅占4.5%。这“两少”可能是因为农民工基本属蓝领,文化素质较低。

(八)有自卑感但参与政治热情较高

有473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是中层,45人认为是中下层,两者相加有518人,占填写“自评社会地位”一栏人员的86.3%。有463人所在单位开过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并且自己参加了会议,占67.9%。有34人参加了所在地居委会选举,占5.6%。

(九)理性维权

有439人选择协商解决,399人选择找劳动部门解决,有407

人选择找工会解决。这表明农民工维权大多能选择合法、理性、柔软的方式,充分依靠政府和工会,尽可能降低成本,不硬碰硬,从而取得最大的利益,避免两败俱伤,留下隐患。有183人希望享受医疗保险,这是正当要求,工会应该督促企业依法为员工买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有230人呼吁政府各种收费,这是人民的呼声。这些年来,政府为发展经济,扶持企业发展,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甚至迁就企业,从而不自觉的、不同程度的伤害了员工的利益,政府应该反思,今后加强维护员工利益。有145人希望政府提供劳动技能培训,这项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做过不少,但效果不理想。建议今后政府与企业结合培训员工,这样有的放矢,可能效果会更好些。此外,有31名农民工表示要在城市发展、定居,他们可能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坚定分子,即使社会经济发展处

于低谷,他们工作和生活十分艰难时,也会坚守城市。有314人(占总数的52.3%)表示赚到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发展,他们不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坚定分子,遇到困难也可能回到家乡。

二、改善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建议

(一)适时提高工资标准,推进依法完善农民工的用工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二是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三是建立由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动部门、工会组织、行业协会,要以工资分配、工时和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为主要内容,推动全面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体制形成。

(二)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统筹规划,明确部门责任,形成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合力;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从整体上提高培训的质量。分层次搞好农民工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企业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加强小额信贷和创业指导,为农民工创业营造良好的条件。强化政府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合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对流出我县的劳动力,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二是对流入我区的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

(三)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坚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均衡提高教育水平。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改建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和其他农民工子女寄宿学习的需求。

(四)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工开放廉租房,在建立农民工公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寓容纳能力。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宿舍,用工量比较大、以外来农民工为主要用工对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将农民工宿舍建设纳入企业基建、技改项目计划和用地计划。允许在城市具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当前应允许在城市工作时间长、贡献突出的农民工,比如劳动模范、技术骨干等,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

(五)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帮助。社会应主动接纳农民工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发挥农民工所在地社区居委会作用,组织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可建设一些文体设施,文化经营单位要向他们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卫生医疗、教育部门要适时做好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及时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保证他们有书读。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可以开办如《农民工之窗》之类的专题栏目,宣传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介绍农民工需求信息或我市的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等,及时为农民工服务。年底返乡也是农民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工单位要早做安排,让他们安心地走,运输部门要及时做好运输保障,保证他们能够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农民工在面临就业不平等、经济权益遭遇不公平待遇时,社会各界要伸出援助之手。针对个别农民工的一些小偷、小摸或其它不文明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帮助其成为一名合格市民。

汝城县总工会

上一篇:文库下一篇:支教结束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