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精选8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 篇1

时间:2014-11-28 19:52来源:未知 作者:魄意 点击:221次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会议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3]5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摘要

(一)项目名称:XX区2015年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

(二)项目主管单位:XX区人民政府

(三)项目实施单位:XX区农业局

(四)项目负责人:韩保胜XX区农业局局长

(五)项目实施地点:XX区。

(六)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0万元。

(七)培训年限:2015年3月—2015年12月

(八)培训内容:粮、油、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及加工、科学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等技术培训。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XX区基本情况

XX区地处XX西部,地跨东径98°43′-99°26′,北纬24°46′-25°38′,西南距中缅边境240千米,距省会XX487千米,国土总面积5011平方千米,是XX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内最高海拔3655.9m,最低海拔640m,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5.5℃,最冷月平均温度8.1℃,最热月平均气温21.0℃,年平均降雨966.5mm,年日照时数2307小时,年蒸发量1051.4mm,年有效积温4994℃。由于区内高山与平坝相间,河流纵横交错,加之低纬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异较大的复杂地型,使全区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农业气候,热、温、寒三种气候类型俱全。优越的气候资源,造就了XX区丰富的物产,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主产水稻、包谷、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甘蔗、烤烟、咖啡等经济作物,素有“滇西粮仓”之美称。是全省粮食、烤烟、甘蔗、咖啡、蚕桑、油菜、蔬菜、核桃农作物重要产业区。

XX区辖6个镇、2个办事处、10个乡、309个村委会、1690个自然村、3180个村民小组,2014年末总人口91.10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2549万人,有上报耕地面积64.9803万亩,其中田28.2776万亩;旱地36.7027万亩(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耕地面积为136万亩)。全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70.2亿元以上,预计同比增长12.32%,预计完成农业增加值42亿元,预计实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835元以上,增加1197元以上,预计同比增长21.23%。播种粮食99.1万亩(含间套种折纯),预计产量47.3万吨,产值11.61亿元。新植桑园4666亩,累计丰产桑园7.1万亩,预计产鲜茧167.3万公斤,产值6692万元。新植咖啡1.06万亩,累计面积17.56万亩,预计产量1.8万吨,产值2.88亿元。新植甜柿0.49万亩,累计面积4.4万亩(投产面积3万亩),预计产量2.7万吨,产值0.81亿元。透心绿蚕豆5.97万亩,产量638.4万公,产值0.39亿元,增加0.04亿元,增长10%。蔬菜13.19万亩(含两青和复种),产量20万吨,产值5.25亿元。油菜7.46万亩,产量1.22万吨,产值7620万元。甘蔗面积12.98万亩,预计产量62.49万吨,产值3.12亿元。水果3.85万亩(除甜柿),产量2.25万吨,产值0.53亿元。茶园6.37万亩,产茶250万公斤,产值0.66亿元。渔业:产量1.08万吨,产值1.66亿元。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5个,实现现价总产值39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7031万瓦特,农机化作业面积152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1%。

XX区具有较强的农民职业培训师资力量和经验,全区共有农业技术培训及推广单位15个,其中:有2个培训学校和一个培训站,12个技术推广单位。农业技术培训及推广人员296名,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145名。2014年组织培训农民1135场次,培训农户15.2万人次,其中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及阳光工程培训3000人。印发技术资料11.5万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1万人,有效地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素质。

三、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任务,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创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主要目标及任务

根据我区粮、油、糖、茶、蚕桑、蔬菜等主导产业,2015年培育新型农民5000人,并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形成我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认定管理办法和政策扶持意见。

结合我区实际,主要围绕农作物良种良法配套实用新技术及标准化种植示范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以当地主导产业和农民实际需求为目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培训内容分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玉米丰产集成技术栽培、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马铃薯推广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蚕桑推广桑树桑园规范化管理及科学饲养技术、甘蔗高产栽培技术等。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工作(2015年3月)。细化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会议学习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部署本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二)开展培训(2015年4-11月)。组织农民开展培训。

(三)总结验收(2015年12月)。对培训工作进行自检自查,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并进行整改,按时报送工作总结。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XX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区农业局负责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牵头协调工作,具体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考核机制、进行资格认定、建立人才库、落实扶持政策等工作;区委区政府负责督促领导小组成员部门,按照工作计划、推进安排、工作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检查、督促、验收等工作;区财政局要整合各类培训资金,切实保障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财政资金投入;区人社局负责研究制定我区扶持职业农民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措施;区发改局负责研究制定我区为职业农民提供粮食代烘代储优先优惠政策;区科技局负责对我区职业农民所进行的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发、推广、应有和转化,要优先给予项目支持;各乡镇要落实具体负责人员,负责区域内职业农民的推荐选拔、培训组织、指导服务和日常对接工作。

(二)强化协调配合。各乡镇、区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支持和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目标考核。从2015年起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推广专项工作目标的主要内容,对各乡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计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得分。

(四)加强政策引导。区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稳定的制度。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在土地流转、财政支农项目和惠农政策、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

(五)加强资金管理。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按规定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并建立健全财务审批、使用和报账制度,杜绝挤占、挪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及资金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对资金的检查和监督力度,自觉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 篇2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这个问题, 只有深刻理解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人能参加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从字面上看有3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是指区别于过去, 是创新的、新式的;职业是指身份象征、社会角色;农民说明了他必须是一个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人。总体来说, 新型职业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 不再仅仅是维持生计, 而是将农业作为产业, 充分地进入市场, 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主要表现在选择权不同、流动程度不同、素质条件不同、经营方式不同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不同。综合各种看法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状, 笔者认为, 新型职业农民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 以农民作为自己的职业, 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而且通过投资、生产、管理、销售等一系列生产活动,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取得利润最大化的职业农民。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情况分析

2015年果业办的培育任务是100人, 年龄要求在18~55周岁之间, 全部是从事马家柚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民。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 获得了培育学员的个人基本特征、培训需求、培训效果、培训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

2.1 培育学员基本特征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此次参加培育的男性所占比例为89%, 女性所占比例为为11%;从学历层次来看, 大部分为高中学历, 占比为52%, 而小学和本科占比很小 (比例为9%) , 说明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从年龄结构上看, 大部分为40岁以上, 占比为70%, 相对于其他地方, 此次培训学员的年龄较轻, 主要原因是马家柚是广丰的一个新的农业产业, 前期投入大, 同时也是一个朝阳产业, 相对来说, 种植规模大的多是在外打工返乡人员, 而老年人因为自身文化较低, 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 没有参加培训。

2.2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原因

此次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是从事同一产业的人, 同时90%的学员都参与了广丰马家柚种植。他们来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新技术、新理念, 占比达到85%;有9%的人是为了获得证书, 现在国家的政策或多或少会优先倾向新型职业农民;剩下的有的是因为培训不要钱, 包吃住, 见识下培训场面, 和大家聊天增加朋友等。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培训学员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知识是极其渴望的, 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新的农业技术知识, 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2.3 培训内容的调查

根据培训前期的摸底和培训后期的访谈, 学员在培训内容上主要有3点意见:一是师资选择上, 更喜欢有专业理论知识、有相关实践经验的老师, 而不是越大牌越好;二是技术和知识选择上不能脱离实际, 尤其是马家柚大都栽在山地上, 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应该重点放在能切实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技术上, 而不是生搬硬套;三是教材内容刻板、专业术语难懂, 不便于理解, 培训时需要教师用生动的比喻、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 才能带来实质性的收获。

2.4 关于培训形式的选择

从培训形式的选择来看, 21%的学员喜欢的培训形式是在教室听老师讲课, 这部分大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较轻的学员, 75%的学员表示更喜欢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 老师在果园对实际生产问题面对面指导, 仅有4%的学员表示对培训形式无所谓。鉴于马家柚栽植管理实用技术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后期培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实训, 通过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形式, 在果园把新技术、新成果传授给果农。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思路与建议

果业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 总结了经验, 也发现了问题, 让大家深切地感觉到农民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变势在必行。因此, 应该改变传统的、固化的培训教育形式, 探索出一条以农民为主体, 以“打基础、管长远”为宗旨, 以科学、实效为目标的农民培训道路。

3.1 把握个性需求, 建立农民档案

培训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不是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 而是要结合农民创业和个性需求, 把培训工作渗透到农民的生产实践中, 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让农民想学就学, 随时可学。一是注重前期摸底, 切实了解农民的需求, 并将各类需求分门别类, 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要具体针对一个产业、一个问题实施培训教学, 比如果业办这次只针对马家柚这一产业开展培训, 将一个产业的技术难题讲深讲透, 而不是大而空, 样样都讲、样样不深;三是要建立农民档案, 不同的农民因为年龄、学历等不同, 而导致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一致, 不能以偏概全, 要对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产业建立各自档案。

3.2 找准培训方式, 办好农民课堂

现代培训必须从传统培训上跳出来, 要吸收传统培训方式的精华, 同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 跨越面对面教学的模式, 办好农民课堂。比如, 果业办借助微信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建立了“广丰马家柚”微信群, 邀请马家柚种植户一起探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交流经验, 既便捷又实用。另外, 针对不同种类的培训, 选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如技能类培训, 主要针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可采取田间直观的教学方式。管理类培训, 受训人员文化层次较高, 理解能力强, 可以举办短期的培训班。

3.3 提升培训师资, 保证教学质量

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 除了对培训学员的选拔外, 还应对授课教师的资格进行严格的把关。授课教师的选拔不应只看重他们学历的高低和教学时间的长短, 而应该将在农业生产一线的、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各个环节、能够解决具体的农业问题的专家聘任为授课教师, 建立一支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此次果业办选择的教师都是县内从事马家柚产业多年的高工、技术员, 通过结合多年的马家柚生产管理经验、平时遇到的问题, 举一反三, 获得学员的共鸣, 也容易掌握理解。

3.4 构建服务平台, 建立联系帮扶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能因完成上级任务而停止, 也不能因获得证书而停止。要构建老师———农户、县———乡———村等各类服务平台体系, 系统地、不间断地进行跟踪培训和技术指导, 把农民打造为“土专家”, 打造成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 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头指导作用, 使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辐射到千家万户, 大大提高科技培训效果。果业办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按照上级要求只有15天, 但实践实训上却跨度很大, 从马家柚的种植、抽梢、开花、结果、收获、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多方面进行培训指导, 培训教师与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了帮扶关系, 全程培训和指导。

总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有机衔接起来, 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 要把更新农村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长期化、经常化, 要构建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 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参考文献

[1]刘宇.辽宁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 2011 (4) :96.

[2]腾卫双.河南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思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 (36) 22744-22745.

[3]赵培芳, 李玉萍, 姚晓磊.晋中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 2015, 21 5:90-92.

[4]由建勋.我国职业农民的产生及其发展对策[J].职业时空, 2005 (18) :20-21.

[5]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及其成长环境[J].农民科技培训, 2013 (5) :6-9.

[6]耿丽敏.探究河北省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农村科教, 2015, 1 (下) .

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篇3

事件回放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农业部于同年8月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确定10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提出通过3年试点,形成教育培养、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互相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2013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文件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的三项基本任务:一是探索构建一套制度体系,包括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体系。二是培养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档案。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篇4

张建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但在当前,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低,农村缺乏一批年富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极大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人才创业扶持等10 项重大政策;把“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列为12 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办发〔2014〕61号)明确要求,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定、扶持体系,为统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指明了方向。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更加紧迫而繁重。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就显得特别重要而紧迫。正如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所言,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 11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为自身职业,并以此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与传统农民相比较,有其不同特点,即具有职业选择自主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科学性和创造性。职业农民是能够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要求的职业人,享有与其他行业劳动者同等的职业保障和权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意义

1.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经过自身多年的努力,已经培育出一支职业农民队伍。他们占人口总数比例低,数量不多,但能够很好承担所属国家农业生产的重任。当前农业现代化实质就是要实现农业社会化的大生产,核心是专业化、协作化生产,农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从而形成农业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现这个过程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掌握和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和务农经历缺失加剧农业后继乏人,“谁来种地”、“地如何种”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

/ 11

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老龄化现象严重,从业人员数量锐减,已经严重制约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客观上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消除这种不利影响。

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农村,妇女、儿童、老人充当主要劳动力,他们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务农,使得更多的土地被荒废,“将来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问题。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主导,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集约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能有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当前我国农村荒地现象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包括土地等各种要素迅速被吸收、积聚、重新组合。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农村土地被抛荒的情况,客观上需要土地集体承包,集约生产,现实条件呼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利于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本质上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者业务素质、科技素质不高,在很大程

/ 11

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妇女、儿童、老人充当主要劳动力,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降低。一方面随着工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增长,粮食也面临需求的刚性增长;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无论是土地,还是水资源等农业生产资源受到刚性约束,供给压力增大。所以发展农业不能脱离客观的资源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业发展还应该在现有基础上突破资源的束缚,我们需要不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升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切实将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一批引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市场管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都十分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深感培育的意义重大而紧迫,从2013年到现在一些地方根据农业部的要求结合自身地区特点大胆创新探索培育模式、手段和方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1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范畴,对此问题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该安排专项资金加以支持,解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作长远打算。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国家对农民欠缺的太多,现在应该是还帐的时候了。应该切实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现

/ 11

代化的有效实施。因此需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等方面增加投入力度。

2.2 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制度体系不完善

我国还没有制定关于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国家层面制度,培养职业农民缺乏法律和制度依据。户籍制度二元化使得要素流动受限,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目前的土地制度无法进行有效的土地流转,很难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形成; 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制约了职业农民培养; 我国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职业农民岗位标准和准入制度,缺乏相应的投入机制、补贴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保障制度,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2.3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培养难度大

据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在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仅占5.8%,平均受教育年限7.8 年(城镇这一数值为11年)。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状况也不容乐观,未受到任何培训的占76.4%。再加上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紧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各种因素相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难度增大。

2.4 农民参与培训主动性不够,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相当部分农民参与培训往往是因为当地主管部门对培训给予了财政支持,或是将参与培训与某种利益相挂钩,其积极主动性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抱有应付差事的心态,使得培训并不能

/ 11

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现有的农民培训内容大多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农村地区差异明显,呈现多样化需求,既包括传统的家庭种植业与养殖业方面,也包括非农职业技术服务方面如农产品加工、建筑、运输、服装加工、家政等,培育内容与农民需求脱节,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据调查,目前培训的情况是,超过60%的农民认为没有合适的内容,超过50%的农民认为内容不切合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选择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充分发挥市场调控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高瞻远瞩,制订出科学严谨的长远规划,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3.1 营造新型职业农民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

3.1.1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树立平等的农民职业观念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农业、关心农村和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农业作为产业、农村是工作地点、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职业,犹如工人在工厂做工一样,农民在农村务农,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但目前农民不仅收入低,而且社会地位低下,难以享受与非农民平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远离家乡,涌入城里务工,逐渐形成了“只有没出息的人才留在农村”的社会心理。因此,要吸引有志于现代农业的青年选择做职业农民,就要求社会抛弃一切歧视农民的偏见和行为,营造

/ 11

适于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

3.1.2 营造要素双向流动的环境,稳定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营造要素双向流动的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消除限制城乡要素流动的障碍因素。一方面,创新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流转在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下按市场机制运行流转,确保土地能够集中起来,实行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新型职业农集中起来,实行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一部分城镇人才也可到农村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这样新型职业农民打破了户籍限制,没有身份区分,队伍就会不断发展壮大。

3.1.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目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实行退休制,退休后有退休金供养,但在农村,农民干一辈子都退不了休,七老八十的人依然还得干农活,不然什么也没有,依靠目前及其微薄的每月几十块百来块钱的政府补贴根本生活不下去。在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应建立完善体系,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没有后顾之忧,这对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有很大的吸引力。

3.2 科学筛选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了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达到更好效果,有必要对培育对象进行事前筛选和培育。将生产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发展带头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特别是农业生产企业主、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户、农机能手、7 / 11

动物防疫员、种植养殖大户等主体,以及农民植保员、经纪人、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将他们进行培训引导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然后再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发展出更多的职业农民。其次,政府还应该从农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中选拔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有意愿服务三农的农业技术人才,要对这类人员进行培育、引导,鼓励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此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被“赶”回农村务农,而是重在引导,出台激励政策,完善培训机制,对农民合理分流,一部分作为城市农民工,一部分作为职业农民。多年来政府在农民工转岗培训方面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积累了不少经验,而对职业农民的培训方面一些地方才刚刚起步。在对农培训上要统筹兼顾、立足长远,不能只看短期利益。

3.3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构建灵活多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和培训组织体系,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适用、有效果。

3.3.1 完善培训主体,创新培训模式

政府应整合职业院校、电大、党校等资源,加强与农业院校合作,引进人才,完善培训主体。要创新培训模式,可以采取学校+园区、农技推广体系、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等培训模式。培训方式方法要灵活,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

/ 11

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采取传统的讲授、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土专家传授等多种手段进行培训。

3.3.2 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因地制宜制定培训计划,应从各地方特点和需要出发,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要因地制宜开展,各地方农村适宜做什么就培训什么技能,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又要结合地方农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要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扩展到涵盖产前产后的相关领域,如农产品销售及服务,食品加工,农场管理等,以及从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等。此外还要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及农民需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地点和内容,在培训时间上,要避开农忙时节,确定适中的培训周期;在培训地点上,必要时可安排在距离农民住所较近的地方,选派教师入村进行培训。

3.3.3 加强培训体系的监督评价,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监督评价机制,对培育效果情况进行评价监督也是很有必要的。监督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反馈等基本内容。

3.4 完善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供给

3.4.1 颁发绿色执业资格证书,提高准入门槛参照成熟职

/ 11

业准入规则,应该实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像教师职业有教师证、会计职业有会计证一样,可以优先选择容易实行企业化运作的产业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试点,稳步推进,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获证者才能享有新型职业农民各种优惠待遇。

3.4.2 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重点扶持。国家出台必要的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助,或给予优先提供产业发展相应低息或政府贴息贷款,保障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资金需求。此外,还应该在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了却新型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从事农业职业的收入水平达到或赶上各行业平均水平,才可能吸引更多人才,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新型职业农民所给予的政府补助或提供的产业发展相应低息或政府贴息贷款,应严格控制其用途,不得挪作他用,否则立即收回所有补助和贷款。

3.4.3 制定和修改各项涉农法规,完善激励机制。现行的涉农法律法规为保障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权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应该适时进行调整,同时,一些“三农”新法律需要及时制定。把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与各种涉农法律法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职业、规模发展壮大才能有法律保障。此外对有显著贡献的新型职业农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大

/ 11

力宣传,以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地位,这样就能引领带动传统农民更多更快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探索。问题十分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多方长期共同奋斗去解决,包括各级政府资金、政策支持。不仅需要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更需要政府政策的倾斜与资金的投入力度,还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供给以及农村自觉意识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劳动者人力资本,从而为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人力保障。

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两当县分校

联系电话: ***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查报告 篇5

一、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现状

(一)职业农民数量逐步增加,但整体素质不高。2014年以来全县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660人。其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249人,占15%;高中学历的415人,占25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998人,占60%。50—60岁的249人,占15 %,35—50岁1179人,占71%,35岁以下的232人,占14 %。男性1292人,占77.8 %,女性368 人,占22.2 %。整体文化偏低,年龄偏老,占比偏小。

(二)新型主体队伍逐步壮大,但行业分布不均。2014年以来,全县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家庭农场31个、专业大户77个、农业公司1个。从事种植的12个、养殖的 110个、农机操作服务的210个、农资经营服务的120个、种养结合的21个,专门从事加工、营销的几乎为零。行业分布明显失衡。

(三)非农产业转型逐步涌现,但经管能力不强。2014年以来,大量在外从事非农产业的成功人士特别是建筑业纷纷转型跃身农业产业行列,但除极少数具有较强的市场把控能力,取得了较好成效外,相当部分人对农业生产技术不懂、风险分析不够、市场研判不足,盲目投资惨淡经营,最后关门大吉。

二、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研判,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培育对象遴选难。一是符合条件的越来越少,新型职业农民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60岁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助资金项目每人每三年只能享受一次,经过几年的培训,符合条件的人越来越少。二是主动参与的越来越少,部分符合条件的,觉得既要耽搁时间不能打工挣现钱还得自己倒贴车费,而不愿参加培训。三是能够坚持的越来越少,部分愿意参加培训的,又因家中产业无人管理而无法离家参加培训,导致了培育对象遴选难的现实问题。

(二)教育培训矛盾多。一是教学时间上的矛盾,每年8月份才下达资金文件12月上旬就要交账,真正用于培训的时间不足2个月,且培训启动时已处在隆冬季节,难以找到种养业田间实景课堂,培训抽象效果不佳,但为了不被考核扣分追责,只能赶进度无法顾及效果。二是资金使用上的矛盾,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训地点在农村对象是农民,不给误工补贴无人参训,培训学员用餐证照齐全的地方太远不现实,就近安排农户家中无证无照无法刷卡。三是制度设置上的矛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是先培训后补助,培训机构要先垫付大量的资金,经验收合格后才能申请项目补助,垫资就要产生大量的资金利息等费用,又不能在项目中支付,同时还要接受若干次检查,公益机构和民办机构都不愿承担。

(三)后续扶持力度小。受地方财力限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靠国家项目支持,项目规定补助资金的90%必须用于培训,只有10%的资金用于认定管理和跟踪服务,培训合格通过认定之后基本没有什么后续支持手段,体现不出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含金量和优势。2017年国家下达的补助资金项目被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从此中断。

三、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要解决将来十年、二十年后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必须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队伍提高素质。

(一)要放宽培育对象的遴选条件。受职业农民遴选条件的限制,以前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年龄大多都在45岁以上,他们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也即将老去。为防止职业农民青黄不接、断档缺位、无人种地的悲剧,应及时放宽培育对象的遴选条件,打破户籍、身份、区域、产业规模的禁锢,把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城乡青年特别是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二)要降低职业农民的扶持门槛。目前虽然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是门槛太高,除了个别特别优秀的职业农民外,绝大多数职业农民得不到国家的扶持。为充分调动广大职业农民的积极性,应及时降低政策扶持特别是对产业规模要求的门槛,只要是立志服务于农业的不管规模大小,都应给予支持,让小规模的职业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逐步成长,发展壮大,最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

(三)要加大职业农民的支持力度。目前对职业农民的扶持主要是管吃管住的短期集中教育培训、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品牌建设方面的一次性补助,这远远不够。要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让新型职业农民有机会承接实施农业公益服务项目,把职业农民产业基地作为高产创建主战场,在信贷、品种、技术、信息、保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除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外,本级财政也要加大支持力度,解决职业农民集中培训的车费和误工补贴,把职业农民证书作为金融信贷抵押物体现含金量,让创业者得实惠,让观望着有触动。

(四)要改变职业农民的培育思路。近年来很多非农产业的人士跻身农业行业,但是由于不懂法律规定、不明行业风险,特别是2017年的环保风暴,很多养殖场被迫关闭甚至强拆,给各地养殖企业带来了血的教训。因此,今后更应加大创业前的教育培训,系统学习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准确把握创业方向和产业定位,为创业者打开探照灯系上保鲜绳,降低创业风险,提升创业成功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 篇6

关键词:新常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145-2

0 引言

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深刻,相关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对农业职业技术培训、职业农民的身份界定等方面,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外部条件(政策法律、培育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的较少。同时各地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都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基于当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需要,研究现阶段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意义,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为目的,提出了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对策。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意义

1.1 推进城乡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比较有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细胞,对于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发挥重要的主体性、基础性作用。

1.2 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随着较大规模生产的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逐渐增多,农业生产加快向产前、产后延伸,分工分业成为发展趋势,具有先进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拥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善于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2.1 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需要

农业从业者后继乏人,接续力量不乐观。长期以来的农业低效益,使得农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拒绝涉农。大部分农村已经看不到年轻人种地,这个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但问题未从根本上改变。今后“谁来种地”问题已经很现实而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只有把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并很好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2.2 是解决“如何种地”问题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从业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掌握的理论有限,缺乏生产技术、生产服务等知识,不知道如何种地。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最有效办法。

2.3 是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十三五”期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任务形势更加严峻。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提高农民基本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乡、返乡务农创业,改变农业从业者的队伍结构,更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4 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都要经受优胜劣汰的残酷考验。近年来,国外农产品的高品质、低价格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冲击不小。要与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同场竞技”,难度不言而喻。所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向高素质劳动者集中,有利于实现科学种养,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全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措施

3.1 在政策制度层面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层次,涵盖面广,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统筹加强管理。我国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上升到国家战略,2012年以来连续6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通过中央统一部署,省市联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目前多省市已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扶持政策,从金融、税费、土地流转等多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支持当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设计上,增强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切实让农民获得保障。

3.2 完善培训体系和基地建设

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各种教育培训服务机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有序参与的体制机制,发展完善农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加大投入,改善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建设一批水平高、设施完善的培训基地,逐步完善学员文体活动等配套设施。选派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教师、专家充实师资队伍,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

3.3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政府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尤其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项目工程的投入力度。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渠道,加强重点培育,以保证农民教育的培训需求。从2015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资金数十亿元,分别按照每人3000元和1000元的标准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进行补助。同时,对农民进行贷款补贴,提供保险等保障支持,激励农民大胆创业。

3.4 号召社会各方协调配合

努力构建政府、企业、中介、社会“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合力推进。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形成新型的政企关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社会责任,帮助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收。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各方广泛参与,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等扶持政策,促进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力开展。

3.5 发挥宣传推广作用

加强宣传,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运用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和远程教育等多种手段,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和举措,充分肯定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成绩突出、进步显著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树立典型标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做好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工作,加强报道,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

结语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初探 篇7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是:自主选择在农业一、二、三产业充分就业, 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工作, 具有较高生产技能, 具有一定生产规模, 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服务的职业化农民, 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按照从事农业产业类别, 大体可分为生产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和经营型职业农民三大类。由此可见, 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基础。而目前我国农民的总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力度, 加快由一般农民培训向职业农民培训转型升级的进度。现将新时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研究论述如下。

1 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奠定基础

当前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技术化以及农民的知识化、职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推动农村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地可以发挥高中等职业院校的优势, 拓展职业技能教育覆盖面,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为“三农”科学发展增强后劲。发挥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五级办学体系的优势, 使其成为农民培训主阵地, 实施国家农业部启动的“百万中专生计划”和中专后继续教育及联办合作高等教育, 普及村办涉农中专班, 同时发挥各地高中等农业职业院校的作用, 开展农民专业技能培训, 实施农民中专化和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

2 依托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近年来, 国家连续出台强有力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但农民文化基础、职业技能、科技素质、经营能力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 要充分依托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农村各种培训项目和政策, 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大力实施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等六部组织实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 前几年已为农民进城务工培训了大批职业技能农民工, 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近几年又开展了“阳光工程”转型培训, 为发展现代农业培训了职业技能型农民, 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二、组织开展由辽宁省农委和辽宁省财政厅组织实施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 使受训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绿色证书》培训、科技入户培训、科技扶贫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带头人培训等项目, 都是提升农民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3 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提升农民素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和六中全会精神, 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到社、入户, 农业部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这是提升广大农民综合素质的主线, 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新举措。

1) 在培训方式内容上:一是对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 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是对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训, 重点培养规模较大, 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示范户, 提高他们的科技接受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四是对普通农民培训, 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田间学校、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发放光盘、技术明白纸、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农村“大喇叭”等多样灵活方式, 进村入户开展常规和远程科技培训, 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 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2) 在培训专业技能上:一是开展阳光工程提质增效培训, 向现代农业转型培训和创业培训, 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二是开展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培训, 利用远程网络系统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和农耕文化大讲堂;三是开展增产提效培训, 重点培训冬春田间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灾减灾等技术;四是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 重点培训农机化新技术、安全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技术等;五是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培训, 重点培训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科学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六是开展乡村兽医师资培训, 重点培训常见动物疫病诊断, 用药原则及常用治疗等技术。

3) 在培训模式上, 可采取“十个结合”新模式:一是集中培训与进村入户相结合;二是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相结合;三是常规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四是“三网合一”与“三电合一”相结合 (天网、地网、人网;电话、网络、广播电视) ;五是“土专家”培训与“洋专家”培训相结合;六是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开发相结合;七是订单培训与特色品牌相结合;八是职业培训与一事一训相结合;九是实用技术培训与高新技术提升相结合;十是“科普之冬”“科普大集”与农时季节长效机制相结合。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 篇8

一、广泛宣传发动,优选培育对象

随着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宜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问题日益凸显。农广校抢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机遇,创新培训理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抓宣传发动。农广校一班人积极向市委政府领导汇报,争取重视。针对农业系统干部,重点宣讲培育工作意义,政策措施;针对农民群众,印发宣传资料,发到每家每户;针对社会群体,利用媒体宣传,让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宜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18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市财政安排试点专项经费30万元。

二抓资源调查。农广校积极依托上级部门,围绕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组织100多人对全市种养大户开展资源分类统计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愿调查,着眼具备从业意愿、拥有一定农业资源和素质能力的农民,遴选了首期207名培育对象,启动试点培训。

二、构建培训体系,夯实培育基础

一是构建“一主多元”培训基地,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农广校为龙头,以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宜都现代农业科技园、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分工协作和各有侧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宜都市投入了300多万元对3家培训机构、48个村级培训网点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农技110”、“12316”和农业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在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中确定了11个实习实践基地。

二是竞争性选拔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邀请创业培训师演示“互动式、参与式”培训示范课;按照湖北省农业厅“名师大赛”要求,参照农业厅标准制定评分规则,在宜都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优质课竞赛活动。从25名参赛对象中择优选聘15名教师享有培训资格。另吸纳湖北省、宜昌市10名优秀教师作为宜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

三是科学制定教学大纲,落实教学课程体系。根据《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试点指导意见》,农广校站在农民职业化角度,科学设置课程,避免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变成“专项技术培训”的“加长版”,“大中专学历教育的压缩版”。大胆探索,把课堂安排在田间,把教室流动在农民的家门口,同时注入韩国新村运动“互助、协作、勤勉、诚信”新精神,并将农业多功能、创业、乡村生态美学等理念,以及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物联网、农业信息和电子商务等技能一并纳入课程体系,增强了学员的综合能力。

三、大胆探索实践,创优培训模式

宜都农广校创新多种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一)创优培训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及时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全国农民创业师资培训,将创业培训理念运用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中,采用引入启发式、参与式、情景式培训方法,依靠“双向互动”营造“欢乐课堂”;通过“鼓动参与”强化“主体意识”;借助“情景再现”引导“学以致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向“互动式、参与式”转变。在市场营销授课中,教师们让学员模拟当年聚亲情、积人脉、交朋友、闯市场的场景,演示自己就业创业的难忘经历,让学员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新的教学模式深深吸引了参学农民,10天的培训,参训率达到了99%,一大批学员从培训前的“一言不发”、“表情木讷”到培训后的“慷慨陈词”、“意气风发”。

(二)升华教学理念,放大培训效果

在培训中树立“管理严格,快乐高效,终身受益”的教学理念,把教育培训上升到信念、理念和文化层面,在教师和学员中间建立了深厚感情,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10天培训结束,学员们都迟迟不愿离去,结业仪式上,全体学员用鞠躬表达对教职员工的感谢。作为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农广校全体教职员工倍感自豪和满足。

(三)开展实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分乡镇和产业在15家实训基地开展操作实践,人均达到60学时;先后组织8批次120多名学员赴浙江、湖南等地学习考察,参加湖北省农业厅观摩活动,取得了多维互动、开阔视野的培训效果,受训学员由单纯书本转向动手操作、单一技能转向综合素质,受益匪浅。

四、强化跟踪服务,力求培育实效

对于首期207名学员,农广校紧紧依托农业局寓服务于管理之中,扎实开展跟进帮扶与配套服务,促进管理与培育工作有机融合。通过认定、获得资格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户为单位建立综合信息档案,市、乡两级安排专人开展“一对一”双向跟踪联系。提请政府行文颁布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内容包括财政贷款贴息、示范基地创建、品牌建设和农产品销售等6大方面。2013年,宜都市共兑现涉农奖励资金320万元,其中,首批新型职业农民直接受益109万元。

目前,宜都市首批学员已有179人通过认证,一大批学员正在宜都现代精品农业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提交产品样本40多件,营销广告词200多条,创业项目设计书202个,新建农业精品园16个,农业“三品”12个,精品果园“十个一”综合措施已在全国推广;宜都柑桔标准化生产入围全国示范案例。国内外共有6批次200多名代表先后来宜都参观考察。

五、问题与建议

总结回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还有很多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一)加强领导重视,争取政策扶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效如何,扶持政策是关键和保障。

农广校要紧握中央一号文件这把尚方宝剑,多方争取领导重视,加强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出台一批扶持政策,包括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细化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头上。提高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地位。

研究设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对新型职业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培养具有农科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

同时研究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系统培训专项经费,对不具备条件接受农科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农民,分产业开展全生产经营周期的农业系统培训。

(二)改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能力

要及时解决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等问题;加强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措施,把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纳入规划,重点加强县级校标准化建设、流动教学服务车配备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力。

(三)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实际、实用、实效

顺应务农农民学习规律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就地就近”下乡进村办班,“农学结合”分段教育培训,促进学用结合和学习、生产“两不误”。探索组织高效、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四)加强资格认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定向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的“农二代”,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把回乡务农创业的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作为当前农业后继者培养重点,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湖北省宜都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杨培明

上一篇: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信息安全原理与应用